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论文范文

医药论文精选(九篇)

医药论文

第1篇:医药论文范文

以往的培养模式,通常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着手,走一条“至上而下”的路线。而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如果不从学生的“学”着手,而一味在教育提供方“教”的方面进行尝试,很难真正实现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从学生的“学”着手,通过对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反观我们现有的中医药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如何改革现有的专业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医药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以国外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日志研究为基础(Cassell&Symon,2004),让受调查者对自己中医药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翻译实践行为、翻译研究行为以研究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对自己在以上翻译行为中自我所观察到的各类感受和主观认知进行详细记录。研究者对受调查者的研究日志定期进行系统分析,就初步结论对受调查进行采访,并在对多源数据进行交叉比较,验证研究效度后,确认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翻译能力从实质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是由译者的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涉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认知的综合体组成的。中医药翻译的过程随着翻译者认知体系的发展而显示出对不同变量单元的关注,如:词语、句子、段落、文本、中医药概念、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变量的关注度,以及对其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各类决策的影响度也随调查对象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体现出不同形态。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调查对象的关注变量单元和关注程度体现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历时性跟踪研究,本研究发现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中医药专业能力发展经历以下阶段: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调查对象的关注点在语言单位上,并且这种关注随着他们翻译能力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个从点到面的趋势。具体来说,学生中医药翻译初期的关注点是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和源语言对等的语义单位。例如:学生在翻译“阴阳消长”时,翻译的重点很大程度地集中在汉语中的“消长”的英文对应语的寻找上。在进行翻译时,很多学生会将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重点标注,并首先进行英文中对应概念的寻找。随着学生的翻译认识不断发展,他们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关注点逐渐从词语转化到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转换上,并开始关注句子间的语义与逻辑连贯,并将关注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段落。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关注并寻找各类翻译技巧,并将这些翻译技巧应用在医药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他们发现所学的翻译技巧可以立刻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在语言层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的翻译实践中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层面上,翻译活动集中在对文本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及对翻译技巧的学习和内化上,而这两者随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不断融合。在语言层面为重点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翻译路径主要为理解并分解原文,将其转化为可以进行语言转换的可操作单位,并应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活动,对翻译后的英文文本进行篇章与逻辑梳理。笔者还发现,在此阶段的调查对象往往对于语言层面外情境的关注度较低,对于确定性规律的寻找和内化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在以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调查对象对于作为源语言的中文与目标语言的英文有较好的语言转换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各类语义分割、语言形式的转换及转换后的目标语言逻辑与文本梳理均有较好的认识和把握。在此阶段,调查对象逐渐将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延展到翻译所处的情境中,呈现出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很高的关注度。调查对象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中医药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医药专业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英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而是分块储存。而随着调查对象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这些被动储存的中医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被激活,并为他们的中医药翻译提供所必需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调查对象对中医药翻译活动涉及到的中医药文化有很高的关注度,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的认知活动主动性增强,对中医药原文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及语言情境、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情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在翻译活动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也从语言层面更多地延展到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在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调查对象在从事大量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后,其对作为源语言的汉语和目标语言的英语在中医药情境下的转换有了很好的基础与把握,他们在此阶段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大量收集、比较与评价同一中医药特定主题的文本,译本反映原文主旨、语义展现、文本类型与语言风格对应,以及中医药文化在目标语言中的构建。在此阶段调查对象的突出特点为能够将语言层面的能力与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的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区别和评价不同译文对中医药原文的语义、语用、文体、文化等的构建程度,并能够在对已有各类译本进行分辨和辩证评价的基础上,做有超越性的翻译探索。这个阶段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批判能力的形成和中医药翻译中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其中的批判能力并非对其它相关各类译本的批评,而是在自己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个体专用的翻译策略,应用自己的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对各类翻译文本进行分解、分析、建设性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架构实用的中医药翻译理论框架和翻译路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医药翻译创造性活动。

3结论

第2篇:医药论文范文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一样,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一旦人类的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人类的灭绝。中医药学的实践就是把人体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如果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健康状况良好,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起作用导致正常生理活动被破坏,开始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就随之而来,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都是为了弥补这种平衡。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现象,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态过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两种力量的存在,穴位是调整功能的枢纽;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精神因素,即内在因素;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大类,包括细菌病毒是致病的外来因素。气血是全身的动力,还有内外因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的功能因素。《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经典医书正是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产物。在中医思路与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到的有意义的症、脉、舌象等信息确定患者的“证”,再通过对“证”的辨证施治,确立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法,这与当今许多西医学家提出的个性化治疗非常一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等概念,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法治则等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概念、理论体系都无一不体现出中医学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医用药的方剂中讲究君臣佐使,每一个方子都有不同的配伍原则,其内在也是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意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治疗作用和副作用,针对疾病的主要药物为君药,为了辅助君药达到更好的效果的药物称为臣药,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称为佐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称为使药。君臣佐使四类药物的相互影响,给人使用后就能帮助人体尽快恢复生理平衡,疾病自然消失。

2.西医采用了很多化学药物,生产工艺中有很多污染问题

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医药的原料都是自然界可再生资源,并且以植物为主,这与人类的饮食习惯一致,也符合现在比较热门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理念。现在很多人在饮食中都注意食用适合自身保健作用的有药性的食品,比如鱼腥草、马齿苋、山药、枸杞等药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这对于我们提高全民素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很有益处。对于很多新出现的疾病,西医很难在短时间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学在中国防治非典和现在肆虐全球的H1N1型流感的应用极大的作用,对于突发的疫情,中医药学工作者及时提供了相应的处方,避免了很多易感人群感染疾病的机会,给疫苗的研发机构争取了时间。

3.生态文明主要是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经济的目标

第3篇:医药论文范文

1.1持续性教学改革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应持续推行教学改革,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PBL(以问题为基础)式教学,利用典型实例,运用比喻、比拟、问题模式的教学手段增加讲课的直观性、趣味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以适应社会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加强基础教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合理基础知识结构、较强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特色医药人才十分重要。同时,有针对性地探索订单培养模式,紧贴医药生物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让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其过程,以提高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满足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要求。

1.2加强校企合作实习是高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纽带,应抓住此重要结合点,加强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构建一种校企联合式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机制。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是近年来在就业市场化前提下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互利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机制通常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完成,通过让学生下厂实操、顶岗实习,在实践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氛围,实行与现场操作和管理技术人员相同的考核标准,使学生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学习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企业也为学校提供市场需求预测、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这既尊重教学规律,又考虑企业生产实际,为产、学、研的结合构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接点,同时为校企架起了“产学合作”桥梁,加强了校企联系,促进了学生实现就业、学校实现育人目标、企业得到适用人才的“共赢”局面。

1.3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词源于英语innovation,原意是更新、改变、创造新的东西。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立足于现代又面向未来,一些重点高校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多年教学改革研究基础上,对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本科阶段强化通识教育基础、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开展专业领域初步训练;硕士阶段强化学科基础和研究开发训练;博士阶段强化深入研究和创新发明;本-硕-博培养统筹优化,有机衔接。这样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以及学位论文水平,且大大缩短了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所需的时间,更进一步满足了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2、案例分析

在新的时代,互联网、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等使高校人才也面临新变化,对高校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高要求。针对全球教育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现就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改革成功案例分析如下。国内:华南理工大学实施了“创新班”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3+1+4”八年一贯制培养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融为一体,实行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贯通式培养。“创新班”主要是将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包含硕士与博士)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完善和优化研究生教育,使人才知识结构更加精深、广博。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学习,年限为3年;第二阶段为硕士研究生课程和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学生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年限为l~2年;第三阶段为博士研究生课程和博士研究生课题研究阶段,学生主要完成全部培养计划和博士学位论文后获得博士学位,年限为3~4年。培养期间,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个性化学习,选择提前就业或继续读研。同样在培养期间,创新班也将会对学生实行多次选拔机制,既可以从高考优秀学生中录取,也可以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并实行灵活的动态管理模式,低年级特别优秀者可在学期初转入,考试不及格学生在学期初也会转出到同专业普通班。通过多次选拔、动态管理、逐步到位的机制,尽可能将那些特别优秀,学习兴趣浓厚,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热爱科学和在学科方向具有特长的学生挑选出来。“创新班”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这样,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可打破高年级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又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国外:有选择地引入和借鉴国外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模式,对我国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以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模式为例。TAFE意为技术深造教育学院,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自1980年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与行业一起建立了一个在国家培训框架下以能力标准为基础的、以国家职业教育依据开发的课程培训包体系。TAFE是高级职业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具有精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课程设置专业性和实用性并重,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实践和课堂知识。TAFE课程可提供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同就业联系更密切,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就业前景明朗,课程内容由企业合伙人共同制订,适应企业的需要,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接受的是企业目前真实生产环境及先进设施设备,能更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学习更加专业化、透彻化,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急需行业,成为其中技术过硬的人才。可以说,TAFE完美地达到了职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双重目标,社会因此而获得了可以从事高级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而学生本身也可借力于澳大利亚的资金资源和体系优势,获得在全世界都颇具含金量的技能证书,再加上优秀的英语运用能力,成为世界各国相关行业所急需的人才。以上案例虽然不局限于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范畴,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尤其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值得参考。在医药人才培养过程增加实训课程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有所用,适应医药企业的需求,在社会竞争中彰显优势。

3、结语

第4篇:医药论文范文

网站检索检索相关政府机构、学术协会、国际机构网站:主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ISO等网站。2.3会议资料检索检索近5年间重要的中医药标准化会议资料,重点有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及历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会议等。

2条目设计

通过上述文献、网站、会议资料检索分析,形成问卷条目,分为4部分: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进行了两轮调查,第1次首先对总体框架(S-W-O-T条目)进行调查;第2次对专家共识的框架细目(S-W-O-T子条目)进行调查。两次调查的条目均参照RobertG.Dyson的评分方法[2],按照0-5分评分,以内部优势为例:0表示非优势,1表示较小优势,2表示一般优势,3表示较重要优势,4表示重要优势,5表示非常重要优势。

3数据录入及统计

将全部数据录入EXCEL,采用频次统计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经过咨询统计专家,确定共识统计方法为:对于每个(子)条目,≥3分的评分超过60%认为获得共识,即60%及以上专家认为该(子)条目较重要。结果1.第一轮问卷调查共识情况第一轮问卷共设S-W-O-T条目17项,其中内部优势(S)7项,内部劣势(W)4项,外部机会(O)4项,外部威胁(T)2项,共识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轮问卷调查内部优势7项条目、内部劣势4项条目、4项条目、2项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可以作为第二轮问卷调查构建子项目的基础。2.第二轮问卷调查共识情况根据第一轮问卷得到共识条目,第二轮问卷共设S-W-O-T子条目66项,其中内部优势(S)21项,内部劣势(W)21项,外部机会(O)16项,外部威胁(T)8项,共识情况见表4-表7。由表4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内部优势21项子条目中有19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19项达成共识。由表5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内部劣势21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由表6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外部机会16项子条目中有15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15项达成共识。由表7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外部威胁7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

4两轮问卷调查结果

经过上述调查,得出内部优势条目7项,子条目19条;内部劣势条目4项,子条目21条;外部机会条目4项,子条目15项;外部威胁条目2项,子条目7项。综合分析认为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外部形势如下。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部优势:①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②我国中医药有法律保障,各领域基础深厚;③我国中医药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有专门管理机构,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部劣势:①中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偏低;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人才缺乏;③部分领域国家及行业标准及机构尚不完善;④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保障机制尚不完善。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外部机会:①中医药广泛传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②我国在ISO/TC249有较大影响力;③ISO/TC249设定优先工作领域;④目前ISO/TC249内国际形势有利。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外部威胁:①韩国、日本积极争夺ISO/TC249主导权;②日韩以外的其他国家积极竞争。

5讨论

第5篇:医药论文范文

1.1对象

对我科25名药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其中男6名,女19名,平均年龄32.6岁,从事药师职业平均10.6年;主任药师2名,主管药师9名,药师14名。

1.2方法

1.2.1继续教育形式

①由药剂科主任及主管继续教育的主任药师按每年24次(每月2次)继续教育制定学习计划。内容为日常工作中必要的药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地深入讲课内容,由药理学到具体用药案例的分析,由法律法规解读到专题培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②自主选择参加院级大讲课,院感知识和急救知识培训。

1.2.2继续教育方法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模式。①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纸质材料学习,对以往认知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对认知正确的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多媒体课件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要求内容完整,重点明确,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选择有促进记忆的图文。每次授课时间为30min。授课结束后,听课学员就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巩固学习成果,由药剂科主任或主管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任药师做点评。②自主选择:选择性参加医院组织的讲座和自学,由学员自己选择听课内容,丰富相关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

1.3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满意度调查表”对授课方式进行评价,分别在培训前及培训后(每年末进行一次学习效果测定)以闭卷考试的形式测评学习效果。自我效能感测评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测定研究对象自我效能变化情况,共10个条目,用综合得分均值评定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分值范围1~4分,分值越高显示自我效能感越高。

2结果

2.1继续教育前后药师专业知识和自我效能感评分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经过96次继续教育培训,综合4年内各时段调查数据后取每个时段的平均分值进行评价(见表1)。表1显示,继续教育后各时段的综合成绩评分均随着培训时间延长得分增高,与继续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药师对继续教育学习方式满意度

为客观评价继续教育方式的效果,我们开展药师满意度调查,每年1次,共4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均为有效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表2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方式满意度[人(%)]调查内容肯定否定激发学习兴趣100(100)0提高学习主动性100(100)0提高文献检索能力100(100)0提高课件制作及计算机运用能力96(96.0)(44.0)提高教学能力96(96.0)4(4.0)提高沟通能力100(100)03讨论传统继续教育多采用说教授课形式,难以满足新时期药师求知欲望。而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继续教育采用多媒体集中授课、讨论,自主选课等形式,目的是在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让药师能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了解相关学科信息,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这是继续教育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媒体授课的形式一方面授课药师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准备授课资料的同时提高了检索文献的能力、教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了信息量,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实用、高效率的优点,集视听为一体,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药师学习的效果。通过自主选择性学习相关学科如临床,护理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扩展药师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

第6篇:医药论文范文

中医进入美国最初也是随着华裔劳工的输入,为劳工解决自身的病痛,那时候的中草药铺和针灸只在华工居住区内开设。中医在美国受到关注的源头是在1971年,美国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JamesReston)报道了其在中国患阑尾炎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做阑尾切除术,术后应用针灸疗法消除疼痛的治疗经过,这篇文章被公认为美国大众传媒首次向公众介绍现代中医针灸疗法。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其随队医生塔卡(WalterRThach)参观针刺麻醉手术,针刺麻醉过程在美国电视台公开播放之后引起极大的轰动,从而掀起第一次针灸热潮[5]。尽管如此,针灸当时仍被很多官员和医生认为是巫术。直到1977年1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首次肯定针灸这一古老疗法,针灸在美国的处境才开始慢慢好转,至1986年,全美50个州陆续承认并确立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据2008年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针灸行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6.5亿美元,大约70%的美国人接受过针灸治疗[6]。随着针灸的传入,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全美各种中药店和含中药的保健品店有12000多家,年销售额达20多亿美元[7],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的诊疗。

2中医在澳大利亚与美国的比较

2.1传播和发展历程比较

中医药传入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是因淘金华工的涌入。1848年,100余名广东人应募前往澳大利亚当劳工,这是第一批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同年,在美国西部发现黄金后,赴美华人也逐渐增多。在传入初期均经历了一段被当地人排斥和极力反对的暗淡萎靡时期。在白澳政策时期的澳大利亚,排华事件屡见不鲜,排华法案层出不穷[8]。美国则视中医为“巫医”而多方否定。后都因尼克松总统访华,中医的处境才逐渐好转,并掀起一股热潮。随着民间对中医的认可度不断增高,官方对中医也渐渐重视起来。澳大利亚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中医归入“商业经营”的范畴,允许中医诊所和中药店在澳大利亚公开营业。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在1991年率先创立了第一个中医针灸诊所,开创了美国国家医学最高权威医院启用针灸治疗患者的先河[9]。

2.2中医立法的比较

中医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发展势头良好,两国均有不少州政府对中医实现立法。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是澳大利亚首个为中医立法的州,开启了西方社会为中医立法的历程。并且在2012年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公布全国中医注册标准,在全国进行中医注册,使得澳大利亚成为首个承认中医合法的西方国家,从此中医在西方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0]。与澳大利亚不同,虽然全美50个州陆续承认并确立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如早在1973年4月,美国内华达州立法委员会就几乎全票通过了将针灸、中草药及其他中医诊疗方法合法化的法案,但是一直到现在美国联邦政府尚未公布全美有关针灸或者中医方面的法律法规,仅以州立法的形式对针灸进行规范和管理。而各州政府对针灸立法管理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州政府专门为针灸立法并设立针灸师头衔,共计30个州。第二种是州政府不专门对针灸进行立法,也不设立针灸师头衔,但是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应用针灸,共计20个州。另外两国的中医管理机构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ChineseMedicineBoardofAustralia(CMBA)]是制定注册标准和审理申请人注册申请的唯一管理机构,申请人一旦通过,即享有在全澳行医的资格。而美国的中医管理机构,即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委员会(NC-CAOM),虽然在全美影响很大,已有98%的州要求申请中医师执照者必须通过NCCAOM考试或者持有NCCAOM证书,但是其仍为非正式的政府机构,有些州并不认可它的权威性。

2.3美澳中医教育的比较

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十分重视中医教育,中医教育在两国已形成体系。澳大利亚是除中国以外唯一在正规大学设立本科中医课程的国家。1991年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University)RMIT生物医学及健康科学学院成立了中医部,开设正规的中医学士和硕士教育课程[11],另外维多利亚大学、悉尼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雪梨科技大学等先后开设了中医学系。美国的中医教育目前有四种形式:一是中医学院,二是医学院里的中医教育,三是西医师的中医继续教育课程,四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中医博士后项目[12]。澳大利亚的大学中医教育课程和美国中医学院的课程均为3年制的全日制学习,不仅要通过中医理论课程的考核,还要完成临床实践。然而,两国的中医教育均存在课程设置不全面或不系统、师资力量单薄、实习不到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两国中医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均将目光投向我国的中医教育界,加强与我国的合作与交流。如皇家理工大学中医学系规定本系的学生必须要到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一年的毕业实习,并接受临床考核。美洲中医学院、中国传统医学院分别与北京、广州中医学院签订学术交流的协定。

3结语

第7篇:医药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药企业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指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行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兴趣和注意,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一、事件营销的兴起

1.互联网的盛行

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的兴起已成为必然。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同时,各种新闻事件也可以被人们快速的熟知。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及时的更新信息已经是新闻媒体追逐的潮流,但是,传统媒体总是会面临诸多的其他工作环节,比如后期的编辑、印刷、发行等。电视和广播节目虽然可以实现现场直播的功能,但受到节目设置安排的限制。互联网出现以后,由于新闻的不需要经过太多环节,所以新闻更加及时快捷,受众庞大。所以,一些重大的商业事件也完全可以借助这种及时的力量得以迅速地不受空间限制地得到传播。只要消息本身具有足够大的新闻价值,它就会被人们发现和阅读。对于事件营销的策划人来说,只要有一个足够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点,你的新闻马上可以传遍整个世界。可以说,互联网为事件营销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互联网的盛行为事件营销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会。

2.公众注意力的阶段性集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表明信息非但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且锁住有效的注意力,成为了企业在“注意力时代”必须解决的命题。而事件营销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企业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的营销手段。

公众之所以对新闻事件产生兴趣和关注,是因为新闻已不仅仅是看看而已,其越来越接近每个人,接近每个人生活的层层面面,因此关注新闻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由于新闻事件强大的受众群体,而且在短时间内能使信息达到最大、最优传播的效果,又囊括了信息、猎奇、教育、娱乐等各个方面的功能,因此新闻事件已经成为一种优势资源。在事件营销中所发生的事件,常常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样很有助于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因此,公众注意力的阶段性集中成为事件营销的商机,使事件营销效应倍增。

3.最优成本效益原则

新闻事件营销的好处还在于它通过新闻事件而并非广告,使企业以经济的方式,将企业以及品牌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送给目标消费群,使产品的品牌认知率、美誉度迅速提高,从而快速拉动产品的销售,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这证明开展事件营销的行为,符合最优成本效益原则,可以实现销售者与消费者共赢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件营销是企业迅速建立品牌知名度的较好途径。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展事件营销的策略,这也促成了事件营销的发展日益强大。

二、医药企业开展事件营销的策略形式

事件营销在医药企业中应用不胜枚举,在“非典事件”中,广东康人药业通过义捐价值100万元的药品而一夜成名;罗氏制药借助“禽流感”与“达菲事件”中,由一个一个落井下石的“奸商”成功的向一个诚信、大度、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挺进;长春海外制药借助范伟叫卖“感叹号”事件,从感冒药市场中脱颖而出;深圳匹特欧药店管理有限公司即PTO借助“联盟”概念一举发展了全国5000余家药店,年采购规模达到了80亿元……。

综观这些营销个案,都是医药企业将事件营销成功运用的典范。事件营销在运用上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势。事件营销根据事件的不同分为“借势”和“造势”。“势”通俗地说是潮流、趋势。审时度势,只能用心感受,才能发现“势”,用感性和理性去辨别“势”的走向、强弱,去挖掘哪个“点”更具有争议性、新闻性,研究如何传播才具有共振性、爆炸性、裂变性。“借势”和“造势”可以在短期内一触即发,形成人们争议的焦点和时尚话题,达到口碑传播和高度关注。

1.借势型事件营销

所谓借势,是指企业及时地抓住广受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的明星效应等,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到之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可分为:明星策、体育策、新闻策、节日策等。医药企业通过借势的手段成功达到营销目的的例子有很多,以三九制药为例。2000年11月16日,中国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SFDA)了《关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药品制剂的通知》,即PPA,随即暂停使用和销售包括占据感冒类半壁江山的市场老大的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康泰克和康得等含有PPA的药品,这引起了消费者心里恐慌,并使感冒类OTC药品顿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三九制药在这样的震荡形式下,第一时间出击,展开了大规模的新闻战。配合广告攻势,以新闻的形式,通过媒体的权威报道,快速在全国产生影响。通过搭乘这次PPA事件顺车,顺势而为,原排名感冒药市场第10位,现已成为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领导品牌。

2.造势型事件营销

所谓造势,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可分为:舆论策、概念策和活动策。通过造势,可以快速制造品牌知名、认知及美誉度;也可以四两拨千斤,以最小、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化的效益。一些成功的企业不乏一些令叫绝的经典案例,如椰鹿龟酒的1.2亿配方之争、农夫山泉纯净水事件等。

对于医药企业,也应该适时运用事件营销这样的策略手段,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医药企业要时刻注意新闻媒体的动向,看看新闻媒体现时正热衷于哪一方面新闻事件的报道,如果企业发现新闻媒体所热衷的方面与自己有关,就可以利用机会制造新闻,使企业和产品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比如2006年在沈阳举办的2A+1B级“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世界级别的园艺省会,新闻亮点自然很多。而在沈阳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以见到宣传世园会画页。位于和平区南五马路上的一家单体药店发现了这个契机,围绕世园会,他们也推出了“园艺与健康”系列活动,针对哮喘患者,联合厂家印制了DM手册,告诉来店消费者家居应该摆什么样的花,游园应该准备什么样的药品等;针对过敏体质患者,依据医院的病例,告之避免去那些场馆等;针对中老年人,还推出了“购药有奖集报”活动,在购药的同时,给老年人找点事干,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此举,该药店由名不见传变得在区域内小有名气。

三、事件营销对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深远意义

事件营销一般具有突发性强、时间紧迫、市场机会大、受众面广、高频率的媒体助阵、信息复杂不容易分辨等特点。因而对医药企业而言,在其市场营销中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一,受众者的信息接收程度较高。很多医药企业曾凭借巨额广告投入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使公司得以壮大。但是,目前众多药品虚假广告使药品广告的可信度越来越低,消费者趋于理性使药品广告的作用大打折扣,而事件营销的传播往往体现在新闻上,有效地避免了像广告被人本能排斥、反感、冷漠的情况发生,受众对于其中内容的信任程度远远高于广告。据调查,一个消费者对新闻的信任程度是接受一则广告的6倍。

第二,传播深度和层次高。一个事件如果成了热点,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互相沟通的话题,传播层次不仅仅限于看到这条新闻的读者或消费者,还可以形成二次传播,引发“蝴蝶效应”;而相比之下,广告的传播一般只是看见的就看见,没看见的就没看见了,传播就局限在一个层面上,与精心策划的事件营销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投资回报率高。巨额的广告费用使医药企业不堪重负,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广告费用扶摇直上。而企业运用事件营销手段,居权威人士分析,其取得的传播投资回报率约为一般传统广告的3倍,能有效帮助企业建立产品品牌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动产品的销售。

总而言之,医药企业想要使产品迅速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就要运用事件营销这一全新的营销策略,利用外部和自身的有利条件,制造新闻热点,使企业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再通过新闻媒体的全方位和反复传播,产生品牌轰动效应,让自身产品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企业能得以做大做强,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上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宋林:事件营销秘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09期,57~58

第8篇:医药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于本地20家不同级别的医院,其中5家不同级别的医院,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社区卫生院1家。调查人群主要有医院的药师400人、医生400人、护理人员800人、患者2000人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6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80份。

1.2调查实施方法与内容

1.2.1问卷调查: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医院一线医生和专家的意见,制定医院合理用药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表。其中药师、医生、护理人员、患者根据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调查问卷表,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年龄、职业、科室、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等)。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影响合理用药的各种因素,包括:诊断的正确性、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患者机体状况、药物过敏情况、药品价格、药品利润、药物疗效、药物剂型、药物用量、给药途径、药代动力学、药物的作用机理、医院级别、是否执行处方检查制度等38项影响因素。

1.2.2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统一调查标准,采用现场发放调查表格,匿名填写的方式,现场收回调查表格的方式。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算各类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导致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类型

经过调查表分析整理,主要有6大类不合理用药项目,其中最主要的滥用中成药和超剂量扩大范围使用抗菌药物。

2.2单因素初步筛选不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

将调查问卷中的38类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逐步筛选,筛选出可以影响因素11类。

2.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筛选医院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将前述卡方检验筛选出的11类可疑危险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筛选(ɑ<0.05)作为标准,筛选出影响因素7大类。其中影响较为明显的主要有药品利润、是否执行处方检查制度。

3讨论

抗生素是临床上使用量大、使用广泛的一种药物。自20世纪30年现青霉素以来,抗菌药物所具有的强效杀菌功能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肯定,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较大的延长。然而,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合理使用甚至错用、滥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合理用药主要是指患者接受的治疗药物符合疾病的临床需求,且药物使用剂量符合患者的个体需求,同时药物价格相对合理。合理用药主要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便、经济、副作用小为主要原则,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医院获得最大的利益。合理用药关系到疾病治疗的多个过程,和患者自身、药师、医生、护士、药物质量、行业风气等息息相关。若临床药师严格按照规定给患者开药后,患者不服从管理,错用或滥用药物,会给合理用药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临床调查发现,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还包括正确诊断、患者自身病理基础、药物过敏史、物用量、是否执行处方检查制度、给药途径以及药品价格等。在这些环节中,如果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很容易造成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提高医疗成本。因此,医院在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上,要加强对影响合理用药因素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避免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发生。国家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合理用药的相关法规政策,以促进医院以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合理用药。另外,合理用药是医院每个药师的基本职责,药师应当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配合医院合理用药制度,通过用药评估、检测药物浓度、提供用药信息,配合医生和护士,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同解决。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医院一线医生和专家的意见,制定医院合理用药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表。统计目前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类型,并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0家不同级别的医院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共整理出包括超剂量扩大范围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药物联用、滥用中成药、药物作用机制不清滥用药、不明药物成分重复用药以及给药方法不当等6大类临床不合理用药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滥用中成药和超剂量扩大范围使用抗菌药物。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出影响临床合理用药的7大类影响因素包括药品利润、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药物过敏情况、药物用量、是否执行处方检查制度、给药途径以及药品价格等,其中影响较为明显的主要有药品利润、是否执行处方检查制度,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

4结语

第9篇:医药论文范文

中药学以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作用及用药知识为核心内容。中药学课程内容具有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单味药物多需单独记忆、药物数量多容易混淆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横向对比教学法,可以使同一章节内相似药物、不同章节间相似或有局部共性药物较好地区别开来。

同一章节内的药物,具有许多共性特征(如发散风寒药多具辛温之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等共性特征),药物间功用经常容易混淆,易导致张冠李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横向对比方法,在分析药物间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其差异。如同为发散风寒药的麻黄和香薷,教师在授课时应用横向对比教学法,应在指出二者共同功用(发汗解表主风寒表证、利水消肿主水肿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差异(麻黄发汗力强于香薷,常用于感冒重症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而香薷由于同时具有化湿和中的功效而善主外感于寒、内伤湿滞的阴暑证;麻黄尚具宣肺平喘善主咳喘实证等)。同一章节内需要纵向横向对比的药物很多,仅就发散风寒药而言就有如麻黄与桂枝,紫苏与生姜、荆芥与防风、麻黄与香薷、麻黄与羌活、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与藁本、麻黄与细辛等。

不同章节间相似或有局部共性的药物,由于章节跨度、前后学习时间差及对比意识淡薄等因素,增大了对这类药物学习掌握的难度。不同章节间相似的,如羌活与独活,尽管功用接近(均有祛风湿主风湿痹证、解表主风寒挟湿表证、止痛主头痛),但羌活祛风湿善主上半身风湿痹证、止痛善主足太阳膀胱经头痛,而独活祛风湿善主下半身风湿痹证、止痛善主足少阴肾经头痛。不同章节间有局部共性的,如黄芩与白术均有安胎共性,但黄芩偏于清热安胎,白术偏于补气健脾安胎;再如同为利水药,然黄芪善主气虚水肿,麻黄善主风水水肿,益母草善主水瘀互阻等。

2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纵横贯通是必要途径

如前所述,纵向分析是对药物全面掌握的重要途径,横向对比是区别相似药物及有局部共性药物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纵横贯通,是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必要途径。具体地讲,如在学习某麻黄时,对于麻黄基本知识的全面学习是纵,而由其利水消肿联想到其他共性药物如香薷、茯苓、泽兰等,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如此一来便是纵中有横;随着一个药物被横向对比的环节越来越多,就对该药纵向基本知识掌握的越深刻越全面,正所谓以横带纵;随着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的反复多次循环,纵横不断交融贯通,最终实现了对所掌握知识的融会贯通。

3结语

当前,教学方法优化改革已成为教育部以及高校各专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就高等医药院校而言,教学方法优化改革探索已渗透到妇科、内科、儿科、诊断、方剂、护理、药剂、中药化学等医药各科课程中。中药是中医用以治病的工具,也是从事中药生产、检验、研发等药学相关工作者的材料来源。因此教师教好中药学使学生学好中药知识,是高校培养优秀医药工作者的重要前提。中药学教学方法优化探索已成为从事中药学教学的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