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美术教学实践精选(九篇)

美术教学实践

第1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倡导案例教学。装潢美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积极借助多媒体,中等职业学校应提倡案例教学的开展。借助多媒体的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装潢美术专业不能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导,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求。进行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装潢,比如什么色彩会起到什么效果,各种元素之间如何搭配才能更合适,有了案例分析学生就不会觉得理论知识是那样的晦涩难懂,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这才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能够适应变化不断的社会人才。

(二)分组教学模式的探索。装潢美术专业的学习,集体上课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中等职业学校应尝试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装潢这门艺术。目前中职上课普遍都是集体制,一些基础的理论课程是没多大影响,但是对专业课学生必须要做到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操作,分组教学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装潢美术这门专业不仅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用,这样的教学就没什么意义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应不断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和学校资源,完善教学体制。装潢美术专业可以说是一门比较注重实践的科目,中职学校应把实践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各种条件,再积极借助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装潢美术专业应积极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专业人才。装潢美术专业应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到知识的合理运用,借助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好的氛围,有条件的话可以为学生建造一个实践基地,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了解所学的内容,运用的更加自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四)完善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装潢美术专业在理论引导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只有培养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中等职业学校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就可以适时的进行实践训练,更好的对装潢美术进行理解及运用,做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装潢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改革

(一)专业课程设置应有针对性。中职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调整变化,装潢美术专业的学习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专业课,中职应对社会不断的发展而做出及时的变动,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应及时关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避免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方向,对专业课的设置,中职学校应适当的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做出调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第2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一、开放

1.开放命题形式。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目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 “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

二、沟通

1. 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如在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安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第3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美育实践

一、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积极的活动倾向。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世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学习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摄取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假如青少年学习对他毫无兴趣,完全是强制性被迫学习,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意愿.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剪,拼,撕,贴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这更体现了创造教育的要求,也是将课堂知识变成独力操作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的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制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升华和发展,开扩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是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关系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一个美的载体,首要任务是构思制定美育计划,在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中注重美术学科的思想性、情感实践、创作等因素的统一,也是将表现形式的内在美和具体操纵技能更加统一起来,打破长期学生照样临摹和对事物进行写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做到”寓教于美”就是渗透美育观念同时,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用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可看、可听、可静、可动,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和陶冶,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应用投影仪展示剪纸构图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剪纸的基本要求,从而调动学生浓厚兴趣,让学生从眼前展示的作品体会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细心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欲望.通过电教媒体直观激发演示,有目的地实施计划,确定以三条线索来具体实施:运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美的事物进行观察,二是运用录像媒体配合教师讲解或根据画面配上适当的音乐来衬托和表现不同内容中艺术的美,三是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更加丰富情感活动,即态度和谐的状态,我从教材实际出发,选择使用各种媒体,抓住教材的审美点和电教教材和知识点认真开拓教育点,把教育点作为灵魂,组织知识点的传授,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动态美利用电教手段和有趣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术效果。

三、在美术教学中设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也是组织学生上好美术活动课的重要场所阵地。因为美术活动课是丰富儿童的美育生活,拓宽审美境界,诱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美术课活动可以通过欣赏,构思,创作为主线,利用所学画剪、贴、撕、卷、拼等制作为主要方式,采用有特色的新颖有趣,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活”起来”动”起来,主动活动,手脑并用,增进学生直接经验,有目的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喜欢参与,重视学生构思设计,创造和评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能力,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得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同时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才能激发创造力。在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鉴赏,审美和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成为活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将兴趣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自己创作作品,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教师要根据精编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把握所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增强上进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动手创造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结合利用起来,于是学生从小学会美化家庭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构思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中生活中去,使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开拓事业,扩大知识面,吸取新信息,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4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 中学 美术教学 学生中心 教育理念

1中学美术教学情形分析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对象从达官显贵的消遣逐步演变到社会各个阶层。在此情形之下,要求中学教师更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关注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关系。美术教学的状况分析对提高美术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也能更好满足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

(2)当前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存在失准的情况。继而引发的学生情况把握不具体,缺乏教学针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对美术学习过程的粗放式管理,不考虑美术学科的个性特征,受此影响,学生的美术情商将难以延展。

(3)实践教学,会发现在中学美术教学设计中,具体的教学活动记录以及课堂案例教学部分,相当数量的老师有敷衍的情况,缺乏阶段性的分析与总结,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不能集思广益,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教学反思活动开展没有形成机制。

(4)针对教学相长的关系,问题会层出不穷,应转变一线美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通过对个体学生深入交换意见,获得学生的独特学习认识和体会;进行必要的学生座谈,解决共性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评比,将有助于美术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2当前美术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题

2.1教学设计方面

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在教学设计中有关教与学分析的文章数量屈指可数。2011年之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上升速度缓慢。说明一个情况就是教学设计中缺乏对教与学的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2教学案例的选择方面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课堂目标和实际效果上教师对学生缺乏分析,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主要体现有以下几点:

(1)课前分析准备不充分。教学目标制定及教学内容选择比较感性,对学生美术功底、基础知识、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目标跨度大。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考虑不周全,对学生遇到困难会退缩而失去学习信心没有充足的准备。中学生有共性的学习情绪,不愿意在学习时间上花费太多精力,对于美术的认识尚在启蒙阶段,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较重,学生对美术素养的理解还比较浅薄,没有完备的课前分析,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中分析缺乏比较。中学生共同的学习情况之余,学习的个性化特点已经开始显现,逐步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美术又是极具个性化的学科,是自我审美观念的体现,缺乏自信,甚至不愿意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害怕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立场,担心别人的嘲笑。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

(3)课后分析不及时。由于课前、课后的缺陷,学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美术教师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反馈,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没有仔细分析,难以形成针对性的解决,特别是问题学生的个案更要花费精力。

2.3教学相长的认知不足

很多人认为美术不是主科,而且课时相对较少,同时美术课不用考试形式考查,导致非艺术中学对美术课程认识不足。这些观念潜移默化传导到美术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难免出现工作的懈怠,对学生求知渴望的无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其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推动作用。但不代表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能自觉进行学情分析,并且坚定落实。

2.4经验式的教学分析

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有着丰富的课堂经验与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美术课的教材内容相对固定,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积累,往往容易造成凭借经验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教学方法的落后,墨守成规而不敢去创新,长远看来对美术教育教学都是不利的。调查发现,美术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很多时候为了简化程序,直接将教学参考当做分析结果,极少开展对不同的授课学生与知识连接的思考。想当然为学生拟定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这势必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与个性的抹煞。

2.5中学美术教学分析的展望

本篇主要就中学美术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美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从教师角度对美术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进程的开展以及教学反思进行了研究,旨在帮助美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始终站在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优秀美术人才的高度对待工作中的是非成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汇集。同时,美术教学过程中新鲜事物将不断涌现,要注意集体智慧的发挥。每位教师都将遇到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特定的学生,要积极转变教学风格和态度,就学生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开展头脑风暴,将教学分析覆盖美术教育全过程,最终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胜.如何分析学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

第5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育;美术;实践性;美感;策略

实践性教学是我国几千年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伴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性教学有了一定的进展和提升,但是效果仍然不尽人意,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改革。就此本文提出了些许建议。

1 美术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更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佳句。这足以看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针和策略,实践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于需要感官刺激和实物体验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充分感受物像的前提下有效地表达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另外一方面则要求教育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物像的认知感受与表达,挖掘出学生对物像的视觉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从而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学生学习美术的实践精神,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美术观念,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2 中学美术与实践性的联系

美术和其他的学科大不相同,它隶属于视觉体系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通过视觉以及触觉收集信息。将自己的感受利用画笔在画面上描述表达。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当中,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感觉的视觉图片,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品的张力,同时还可以进行户外教学。

例如,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四季分明。可以就不同的学期,不同的季节让学生外出写生向自然学习,在自然中感受与描绘物象的形体与书本作品临摹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感悟自然的美,领悟自然的魅力,将这些视觉感受融入创作过程当中。例如,在乍暖初春的季节,从三月树上翠绿的芽儿感悟生命的倔强。在燥热骚动的夏季,从溪边杨柳感悟夏的火热和生命所绽放的热情。在凄凉冷漠的秋天,从枫叶和黄叶的坠落中感悟人的悲欢离合,事物的阴晴圆缺。在冷峭冰冷的冬季,从树木的干枯,从冰冷的街道,从冰冻的河流,从飞扬的雪花感悟银白,感悟冰冷,感悟自然所赋予我们的所有力量。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在自然中想象美,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将创作带入到一个自然意境之中。这样不仅从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方面感悟到了自然的魅力,同时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地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上的假、大、空的形式。

不仅如此,还应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目的的实施,是为了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造型技法练习、视觉观察练习以及工具材料操作练习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美术素养与多样绘画形式的认知。

3 审美情趣在实践性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生活的实践而制作的,美术也不例外。将美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为了将其还原到物像视觉的本质。学生只有继承传统美术理念,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在不断的学习中研究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比较中得到美学的价值观念,最终才能把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总结其中的经验,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才能够在艺术中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在生活中捕捉灵感,将他人的思想和自己的表现方式融合与相互补充,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提出相应的美学审美标准,从而更深入的研究美术教学,不断的创造艺术作品,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实践中领悟到艺术的内涵和审美思想。

4 实践性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和生活的定义并不相同,社会像一个大染缸,把我们从纯色染成了不同的颜色,人在社会中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人和各式各样的事儿学到很多东西,将美术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能够从中感悟到艺术精神。并且将哲学领悟和美学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创作无疑是一条捷径。

例如,在暑假或者是寒假中,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在水果店或者是超市打工,在商场或者是饭店打工,在娱乐场所或者是KTV等等,看着五颜六色的物品,看着各式各样的人,能够领悟到的不仅只是单纯的学校能够做到的。

走向不同的城市,了解不同城市的文化和内涵,感悟每个地方的风俗和人情,在社会体验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将生活中的体验描绘在自己的画面中,记下岁月的痕迹,这不仅是绘画作品本身,更是绘画历程的记录,从这一过程中感悟美术历史与美术精神。

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帮助学生学习美术更重要的是树立实践性的观念极其重要。

最后,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观优秀名家的画展,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体会到的具有真实与现场感受。正如音乐中聆听现场音乐和通过MV听音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当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到作品的时候,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和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一些真实体验,通过画面的观察能够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体会到艺术作品中强大的磁场。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人生经历,是青春的写照和印记,为学生以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实践财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美术这条道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5 结语

本文针对初中美术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这一观念进行细致化的论述,首先将美术教学和感官结合在一起,利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从而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美术作品当中寻找自己的灵感。其次,将美术教学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四季分明的地区和接近自然的写生作为提升学生创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美术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将美术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美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社会实践必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提早的在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在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努力的自我调整这对于学生本身和美术创作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应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美术作品展,从近距离的观念,近距离的作者接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的再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绍良.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探微[J].中国美术教育,2010(03).

第6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教学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美术教师要想打破凭经验、凭感觉的定式教学惯习,就必须研究课堂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最大的力量就是师生互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合作起来,展现出来,这都需要教师实践和探究,经历反复的尝试和实践。美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教师的学术素养,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的学术素养得到提升、人格魅力得到彰显,课堂教学才能成功,才能发挥师生互动的积极力量。“五一”假期前两天的一节美术课,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讨论假期到哪里去、做些什么、怎样安排时间,有些学生已经在做假期规划,畅想心中的美好假期。课前,学生仍在讨论、交流,积极筹划,情绪高涨。笔者研究此时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的需要,思考如何因势利导,获取学生的信任,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也是对教师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的考验。笔者决定放弃原定的教学设计,重新制订教学方案,于是,调整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设定为“五一假期之旅”。从学习领域来划分,应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从绘画内容来说,应属于想象画的范围。如,学生绘画作品《我的五一假期》表现出不同学生心中对于五一假期之旅的不同期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课堂上,通过师生对话、学生问答、作业绘画、作品评价等途径,充分实现了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美术教育的力量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打破了不考虑学生心理需要、一味按教材教而不是用教材教、强制推进教学进度的惯习,体现了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育真谛。

二、对话:引领学生发展,改善课堂结构

“没有对话就没有引领”,笔者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验,也引发了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对话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既然是谈话,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事,要考虑到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心理感受和交流需要。对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对话不是课堂上的过于琐碎或简单性的一问一答,而要从课堂的整个结构、师生的对话需要和问题的讨论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行为。《聚聚散散》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教材下册中的一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聚与散,从中体验聚散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多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大师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品,然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用颜色喷、点的方式表现聚、散,再运用习得的表现方法完成作业。这是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此课时沿袭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教材、作品之间虽然也有对话,但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这就需要围绕一个点多角度地深挖下去,学生才可能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不妨打破一般的教学惯习,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一是要引领学生与生活对话。聚散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秋天从树上飘落的树叶,在地面上、道路旁自然地呈现出有聚有散的现象;墙面上的装饰物设置高低不平、错落有致;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呼应、聚散等。这些都体现了深刻的聚散哲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二是引领学生与作品对话。这里面包括大师的作品也包括学生的作品。在《聚聚散散》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介绍了吴冠中的作品《野藤明珠》,吴冠中说他的创作“只是跟着感觉走”,通过引领学生与作品的深入对话,学生能够用心体悟画家的那种“跟着感觉走”的随心、随意、随性:藤条变幻多姿,在纸中飞舞,如影随形,干枝构架,递变穿插,看似密密麻麻、天罗地网,又聚散有致、疏疏朗朗。此外,学生与同龄人作品的对话,能从心理上给予学生创作的自信,也尤为必要。三是引领学生与学生对话。课堂不仅要与生活、与教材、与作品无声对话,还需要与“人”有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现场对话,更具感染力和引领作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包括学生自身与他人的对话,也包括与自我的心理对话。同样的一幅作品,如上述的吴冠中的作品《野藤明珠》和学生作品《聚聚散散》,学生在与他人讨论交流的同时,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引领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与他人共同分享,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三、内力: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学素质

美术教师的发展一般会受到外力因素的制约和内在动力的影响。对于教师的发展而言,外力不是主要因素,内在动力才是核心要素。而部分美术教师重教学、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材、轻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才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这主要依靠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发和持续发展。如此,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实效。如何激活教师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学素质,促进教师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转变学科价值观念,给自己更大的专业空间。新课程改革前,美术被列为“小三门”,新课程改革后,美术成为艺术类学科,理应受到重视和发展,但在现实教育的背景下,边缘化的美术学科令许多教师有时一筹莫展,慢慢地淡忘了美术学科应有的价值和独特意义。对此,美术教师要转变价值观念,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有所作为,也给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留下更大的空间。二是树立对学生负责的意识,留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教师一旦有了责任意识,其教学素质和能力就会迅速提升。这种责任意识也就是教师内在动力的生发点。看着学生在我们面前慢慢成长,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是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诠释。三是改变“理论无用论”的思想。笔者周围有许多逐渐成长起来的语文特级教师、名优教师,他们成长的一个秘诀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内化和生成个体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提升对实践的认识,再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循环往复,不断上升,逐渐走向成功。所以,教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一些美术教师还没有认识和体验到它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了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活动才不盲目,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美术教师实力的真实体现。根据多年的阅读和实践,笔者建议美术教师多读一些哲学类和教育原理类的书籍。四是追求美术教育的理想,给自己一个努力的希望。笔者一直深深地铭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育的理想,就没有理想的教育。”美术教师尤其需要教育的理想,美术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育,而不是“术”的教育。所以,美术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始终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前行。

四、结语

第7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影响;美术教育;民间艺术

我国幼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种多样,像刺绣、脸谱及剪纸艺术等等,都充分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形式继承传扬下去。当前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并严重阻碍着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为了能够实现幼儿美术教学的科学发展,科学地引入民间艺术教学,让幼儿在课堂上多与民族美术作品相接触,增加他们对于民族艺术的认识,是提高幼儿美术创作兴趣和美术素养的有效手段。

1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美术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往往缺乏正确的理解,很多人都认为美术就是培养孩子画画的能力,并不能真正认识美术教育的实质。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培养幼儿画画来提升孩子的审美情操,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让幼儿在美术的学习中逐渐体会到美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幼儿如何画画。由于大家对美术教育的错误认识,导致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滞后,使幼儿对美术学习得兴趣也在削弱。此外,我国在美术教育投入上资金相对缺乏,对师资力量缺乏激励,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师自身上缺乏敬业精神,一部分教师自认为自己水平不低,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都相对落后,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参与不积极,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理想。

2民间艺术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影响

2.1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我国民间艺术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幼儿教师应该用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幼儿的美术教学。幼儿时期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个特点,将民间艺术巧妙地融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中。通过民间艺术教学的引进触动幼儿的灵感,推开他们创新灵感的大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剪纸艺术,教师可以将生活的简单的飞鸟、云和花朵等这些比较简单便于剪裁的形象,引导孩子认识剪纸这门艺术,进行剪纸活动。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更多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现给幼儿,动员他们进行裁剪,让他们深入了解剪纸这门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对成绩好的幼儿,教师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进行展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阿里度孩子进行激励。这样幼儿的好胜心理就会被激发,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剪纸艺术的学习中。在这个剪纸学习活动中,教师再进行正确引导,不断讲解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等知识,孩子就会进一步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其美术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2.2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幼儿人文素养: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民俗文化,让幼儿了解本地区独具特色的人文文化,塑造优秀的文化品格并陶冶人文情操。目前我国的德育工作内容空洞、方法过于简单陈旧,而结合民俗文化加强幼儿道德教育,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寓教于乐,可以增强幼儿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民间艺术的特点主要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对于幼儿来说对艺术内容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毕竟孩子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的熏陶。但只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明确学习内容,民间艺术还是能够发挥出其杰出的优势,促进幼儿人文素养的快速提高。民间艺术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架古老的民间棉纺车、一块质朴的印花棉布或一扇雕花的旧门窗,都是富有地域色彩的民间艺术品,展示着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也蕴藏着巨大的审美因素。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民间艺术制作成纯朴的美术作品展现给大家,幼儿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充分感悟到民间美术创造的生活和美。反过来生活和美也促进了民间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向前发展。这种浓厚的人文熏陶,正适合培养幼儿的人格修养和文化品格,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3幼儿民间艺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3.1将刺绣和剪纸等民间艺术搬进课堂:

多年来,我国肩负教育、素质教育和各种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无不为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进行尝试,但是想要彻底改变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儿教育对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来说,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幼儿教育的教学主体是幼儿,而幼儿在思维、身体素质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都处于初期发育阶段。枯燥的课堂教学环境无法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幼儿教师自身都会具有各项基本机能,如:美术、音乐以及舞蹈能力等。从幼儿美术教育的整体来看,依旧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改革,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将严肃的课堂搬到清新室外,将刺绣和剪纸等生动的民间艺术请入课堂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新型教育才会在当代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协调好美术创作与生活积累之间的关系: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引导,通过引入民间艺术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将民间艺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幼儿进行积极互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切实地与民间美术进行接触,使他们真正参入到美术作品的制作和剪纸艺术的实践当中去,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协调好生活积累和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民间艺术教学的失衡,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吸收和利用我们传统优秀的文化资源,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精华,不仅能使幼儿在现代文化氛围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更能扩大幼儿的视野,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民间艺术的种子,这也是现代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峰.浅谈民间艺术和人文美术的交流[J].宿州师专学报,2013(06).

第8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学习空间,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所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从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例如在讲《我的故事》时,可以在课下动员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关于卡通的资料图片,预习一下关于卡通绘画的方法,在课上尝试互相之间以游戏的性质实践如何把现实的面貌转绘成卡通的人物面貌,尝试一下创造自己身边的卡通故事;课上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卡通作品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卡通,让学生更主动地以主体的方式去创造身边的卡通故事,体验在实践中创造的乐趣!在一些创作性的绘画课中,可以同时出好几个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画出符合自己性情有个性的作品。学生的创作欲很强,画面的主题突出,构图恰到好处,学生们会运用头脑中储存的一切信息,使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转贴于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主动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第9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课改 美育 综合实践 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几年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当前课程改革要探索的一个主题,也是世界教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加强美术学科的综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是我在教学中应探索的课题。

一、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从教学实践中看,教师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中小学的美术课程,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中偏重技能训练,这就造成中小学美术教育向专业化、技能化发展,而忽视了它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功能。美术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因学科内容综合、学生学习自主、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评价多样合理,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当我们教师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时,必须改变学科本位的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学生自主观、能力和应用观,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难”上。难就难在它的结果不是预设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生成的;它的方法是多样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怎样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结果。教师的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明确开设综合实践课的目的是什么?美术教学中[综合·探索]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激发求知欲,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在活动中,使身心愉快、积极奋发、充满自信;同时能磨练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明白了目的,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有指导学生科学选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有合理利用评价机制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中:多元的评价,恰当的鼓励,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机智从哪里来,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加强综合实践方面理论的学习,并且还要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实践体会,丰富自身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和能力,教学相长。

3.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

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常受到学科歧视。有许多学校在美术教学方面投入资金过少,造成美术教学用具短缺,教学质量差。美术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使美术教学内容不再受制于课堂,局限于书本,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如我们高台,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在历史文化方面,这里有北凉古都骆驼城及国内罕见的魏晋汉墓群;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佛教胜地梧桐泉寺等。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发校本教研课程的好素材。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校园美术文化建设的整合

1.小组活动,形式多样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在校园美术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培养美术特长生,还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成立形式多样的美术兴趣小组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调查、了解美术与校园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布置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学生们亲自设计制作展板,写字、画画一展身手,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锦上添花。

2.比赛展示,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