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教学方法设计精选(九篇)

教学方法设计

第1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 网站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之教学方法初探 高职网站专业教学方法浅谈 网站建设教学方法探究 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初探 工业设计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初探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高职Flas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地理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初探 《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中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初探 高职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包装设计》课程“RCPD”教学方法初探 独立学院设计色彩教学方法初探 《We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PhotoShop教学方法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frameborder="0" width="760" scrolling="No" height="150">

</iframe>

这是显示网站链接的代码,我们从中看出使用了<iframe>子框架技术,而显示的内容是link/wzlj.htm网页的内容。在对于经常改动的界面,我们可以利用iframe技术来实现动态内容,通过改变iframe中src指定页面的内容去改变主页的内容。这项技术在很多网页版面设计中采用。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页面中做一个简洁的导航界面,利用iframe技术来显示点击的网页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版面修饰

很多时候,一个好的版面被错误选择的配色方案所破坏。其实,配色方案是升华一个版面结构的有力武器。如果你仔细地使用颜色,很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网页的配色和内容相关,也和特定的环境相关。譬如在奥运期间,门户网站的内容都配成了金黄色,并配有祥云的背景。

3.1 搜索网站

从前面的版式分析我们知道,搜索网站的页面很简单,它讲究的效率和速度,但是搜索网站也会是很多人访问的,也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环境进行版面的修饰。我们看看google和百度在奥运期间的配色:

从界面看,搜索网站虽然没有对网页底色进行修饰,但是通过logo的更换,我们很清晰的了解到奥运来临了。

所以版面卖弄修饰对于网站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技术上来说,搜索网站的版式修饰采用了图片格式,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至少一种的图片处理软件,并且利用这种有趣味的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有兴趣学习。

3.2 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以内容为主的,所以要非常实时的根据时间和重大事件对版式和界面进行修饰和美化。在奥运期间,我们可以看到各大门户网站都在显著位置显示了奥运的标志,并在最前面的两个栏目更换为了奥运新闻和赛事实况。

从技术上来说:主要采用颜色,图片,字体颜色来进行修饰,以图片位置,通过对或背景色的改变,使得版面修饰能够根据环境而改变。

3.3 交友网站

交友网站的颜色搭配要活泼,因为年轻人居多,所以要采用活泼,奔放一些的色彩,如金黄色,蓝色等,并且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改变。

从技术上来说:通过一些flas,对页面加以修饰,通过夸张的手法来突出网站的主题。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一些自主创造性,先根据他们的想法对某项主题的网站进行配色和修饰,然后通过大家评议的方式来进行改进,从而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4 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的修饰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因为访问者都是和这一地方相关的人群。譬如苏州政府的网站以淡蓝色为主,并且在logo旁以动画的方式显示了太湖、游船、园林等独具特色的元素。

所以政府网站的配色要以地方特色为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

从技术上来说:要运用较多的flas,将多种地方特色显示在一个有限的界面中,通过不同的变换手法,使得访问者清晰的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活等相关元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但学会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主题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技术完善。

4 辅助内容

网站是一面镜子,它除了要反应出内容以外,有时也显示网站设计者的个性,通过辅助内容的设计和显示,让访问者更容易、更方便的获得信息。

此类内容的技术要求一般较高,对以网站初学者来说未必能完全掌握,但是通过给他们演示这些高级的技巧和机能,对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教会学生所有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教会他们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网页版式是对网页内容显示的布局,根据不同的网站类型所要求的布局也有所不同,采用的技术也千差万别,但有了基本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对于理解和创新各类布局有很重要的作用。

世上没有静止的事物,网站也是一样,也要根据时间、环境和重大时间来变化,所以网站版式的修饰也显得尤为重要。

辅助功能是网站展示个性的手段,通过有效的辅助功能,可以为网站进行恰到好处的点缀作用。

5 结语

本文从网站的版式设计、版式修饰和辅助功能三个方面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一些技巧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提炼,必定会使学生对网页设计技巧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卡斯特罗.HTML XHTML CSS 基础教程[M].6版.陈剑瓯,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第2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第一,要求设计前先看大纲和任务书,明确要做什么,再看相应的教科书,搞清楚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来做,最后看“规范”中的依据和要求。这样以来较好的避免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产生的“停停走走”“折返重来”等现象;第二,要求对设计要点和难点做到提前领会,对共性问题,设计之初就集中给学生提前指出来,讲清楚,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解决,剩下少量的个性问题再针对性解答,就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和精力;第三,要求每一个阶段的设计方案都需要经过核查,只看最后递交上来的总成果,没有阶段性的检查把关,那么前面错了,后面的设计当然都是错误的。一直到最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工作需要提前做,例行阶段检查把关,可以有效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教学实践表明,“三大要求”的运用,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训练效果。

二、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工作措施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类似的抱怨,诚然,确实有学生本身方面的原因,但是也必须承认我们存在没有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的缘故。工作方法不当,容易造成教学管理失控,时常表现为整体设计进度延滞,不能按时完成并递交设计成果,等等。为此,应该认真地分析原因,从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和措施上找出解决办法。(一)建立“设计进度查签制度”对于经常出现的整体设计进度延滞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在学生中营造出好的工作氛围原因造成的。如上面说的那样,学生在工作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上是要分类的,整体的设计进度是否迟滞,主要是由占绝大多数的中间同学的工作表现决定的,然而恰恰这部分同学的从众心态最严重,他们主要受到前面和后面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因此,如何促使前面这部分同学起到正面带头作用,从而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是解决整体设计进度迟滞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设计进度查签制度”。具体做法是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详细要求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以及形成的设计成果,然后对每一阶段的设计成果进行检查与签字,确认并划分等级。查签制度优于一般进度检查。第一,做到了无遗漏检查,签字确认后能够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总是想躲避检查将设计任务往后拖延);第二,采用划分等级并且计入最终成绩的办法,对于学生后继设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促和促进作用。这样以来,每个学生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完成什么设计内容,因为清楚了每个阶段的评价等级也就基本清楚了最终设计成绩的等级,较好的体现了最终成绩的公平和公正。(二)引入“末位淘汰制”对于不能按照规定时间递交设计报告的情况来说,首先应该分析是否确实存在任务量过大的情况,如果排除这种情况,那么无外乎存在两种情况了,第一就是确实因为能力问题不能按时完成,这毕竟是极少数。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因为思想松懈,看到其他同学不能按时递交而产生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这种情况是最严重的,因为它会造成蔓延效应,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受到这种影响,这是应该想办法应对的重点问题。如果完全按照规定,给予不能按时递交设计的学生不及格,在实际操作中是绝对不现实的,这也就很多教师所遇到的设计作业总是收缴不齐、成绩无法评判的无奈。如果娇惯听之任之,势必会恶性循环并且会造成极大的不公正。对此,笔者认为同样应该从制度上想办法,例如可以引入“末位淘汰制”,即如果出现一定数量的拖延情况,则规定最后递交的学生(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成绩为不及格。这样以来,“法不责众”甚至“抱成团”局面就被打破了,变成了争前恐后的局面,绝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按时递交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建立“查签制”“末位淘汰制”等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三、结语

第3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 思想教育 技能实训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7月,笔者参加了我院安全防范系组织的关于学生管理与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在这次讨论中,通过几位资深的辅导员和教授的案例分析和教学经验的讲述,受到启发和感悟很多,使我这名年轻教师感觉到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的重要。

1如何使教学设计成为一座“从枯燥无味到妙趣横生的桥”

生动形象的授课语言,易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呆板抽象的授课语言,不仅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而且会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授课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所理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呢?

1.1以故事纠错为对

在学习过程中,一些会学生反复地犯简单的知识性错误。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编讲小故事的方法,将这种错误所形成的后果形象化、趣味化,以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而 “改邪归正”。

1.2以类比变生为熟

对于教材中一些新出现的概念和知识,学生会感到很陌生。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惯常现象作类比,使学生对这些概念和知识变生疏为熟悉,进而形成相应能力。

1.3以联想化死为活

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看起来都是“死”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联想,把书本上看似“死”的知识讲“活”,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可感。

2高职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经营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开展素质教育的状况,既关系到社会一线的生产经营,也关系到高职生的就业和发展。开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担负起来的重要职责。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通过实施以下素质教育“五项工程”,将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2.1实施思想教育工程,培养政治可靠、有良好品行的人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基础,是才的前提条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1)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把“两课”教育作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党课、团课和公共理论课作为开展“世情”、“国情”和“党情”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室、进宿舍、进网络、进学生头脑工作。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用法律和纪律教育学生。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在法律教育方面,利用政治课向学生进行国家规定的系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使其初步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具体地掌握一些特定的法律规范。在纪律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3)大办开展志愿者活动。成立志愿者服务活动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建立服务队伍,制定实施相关制度,为志愿者服务提供了具体的工作规范。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们深入到乡村、街道、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关爱弱势群体、宣传党的政策。

2.2实施技能实训工程,培养技能过硬、有实践能力的人

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凭职业资格证上岗是就业的必然之路。创造条件,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和技能水平等级证,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突出实训环节,把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为本,突出实训环节,加大实训课程的教学比重,建立健全实验实习等校内校外实训条件。加强师资建设上,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实施“多证制”教育和“订单教育”。“多证制”教育,使学生除获得毕业证外,还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证。高职院校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考核鉴定,以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订单教育”因其具有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对象明确,学生就业去向明确而受到众多高职院校所追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订单教育”对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具有直接意义。

第4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一、杂技留学生教学难点

参加杂技短期课程学习的主要以欧美国家的留学生为主,多数是成年留学生。他们大多是以个人的名义慕名而来,虽然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基础较差,且年龄偏大,加之此前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在实施统一训练时存在较大难度。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基本功情况、反应能力及身体条件等因素,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体能、毅力和心理等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如期实现。为此,我们提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超常规进行研究、训练,根据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情况,提前开设节目课程。根据学生学习时间长短等特殊情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部分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杂技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学生认知顺序,持续连贯地组织教学和训练。来自法国的克莱尔27岁,主要学习内容为软开度,规定的学习时间仅一个月。入学时克莱尔基本功是有一定基础的,但不够扎实,动作的稳定性不足。对此,我们专门为克莱尔制订了教学计划。考虑到她本人培训时间较短,我们就进一步对她专门进行脚面、膝盖、胯、腿、腰、肩等的训练。同时,把我们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她,以便克莱尔回国后能够自行完成训练。

二、杂技留学生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学生对杂技不够了解。多数留学生对练习杂技没有充分的了解,认为不管自己的客观条件如何,“只要我想练什么节目,就可以练成什么节目”。二是在学习中,如果动作数量稍有提高,特别是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依然不能学会或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和兴趣减退的现象。三是学习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性。教师在给欧洲学生授课时,由于语言问题,会出现老师说不明白、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沟通只能靠肢体语言,教学效果打了折扣。玛雅23岁,来自新西兰,来校主要目的是学习基本功(腰、腿、顶、跟头)和高空类节目等,学习时间5个月。入学时,她的身高为169厘米、体重为78公斤,腿很软,软开度测评为中等;基本功方面,玛雅主要想提高自己的顶和跟头技巧难度。针对她的身材、体重,教研组的老师制订了详细科学的教学计划,其中顶功和跟头都是需要老师上把去扶的,素质训练每天不得少于2节课。乔丹20岁,来自美国。来校主要学习目的是基本功(腰、腿、顶、跟头)、手技、拍球、柔术等,学习时间为一年,零基础。乔丹在欧美留学生中年龄比较小,在校学习时间比较长,留学生教研组对她进行认真的分析后,决定先进行两个月基本功训练,然后陆续进行杂技节目的训练。

三、杂技留学生教学困难的解决对策

第5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案;设计

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不知不觉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镜》为例,来介绍学习方案的结构、内容设计和常态教学反思的处置办法。

学习方案的标题一般设计为课题,内容则是经过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钟内完成的学习内容。例如:“课题:3.4平面镜1”,即苏科版八年级第3章第4节第1课时。

学习方案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设计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复。学习重点是在学习目标文字下方划单划线,学习难点则划双划线或做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学习目标需要将三维教学目标先进行融合,然后再负载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上。学生课前的准备也是以常态课课前,学生能做的准备为主。案例如下:

明确学习目标,关注学习重点,挑战学习难点:

1.知道平面镜的基本特点。

2.经历探究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要求课前完成的任务:

准备好文具、草稿纸,浏览教材和伴学单的内容,让自己和学习小组成员安静下来。

学习方案把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问题、活动、反馈等内容梳理并排组好。学习任务以问题式并任务完成的主要方式设计。活动序号体现章节和序次。如0341即第3章第4节第1个活动。学习活动前需要准备的器材不提倡集中序写,而是根据方案设计用字框框出,提高教师设计方案的效率。案例如下:

要求课堂完成的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生活中哪些界面可以看作平面镜?

0341⑴阅读理解:平整且能反光的物体表面叫“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观察到镜前物体的“像”。

⑵实验探究1:用力弯曲一块平整的薄不锈钢钢皮并观察它,确认钢皮在____状态时属于平面镜。

⑶实验探究2:尝试从提供的金属勺(或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并完成填空:

①你猜想---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形成像的物体大小____(可能/不可能)相等。

②你体验---照平面镜时,若你在举左手、眨右眼时,镜中的“你”在举____手、眨____眼。

学习方案在每个学习任务之后设计有“实录与反思”板块。主要功能是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教学准备备忘,课堂上生成的经典问题及处置策略等。教学反思不提倡集中在课后写些不痛不痒的话,而是言之有物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建议或小结。案例如下:

实录与反思:⑴不锈钢钢皮尺寸约20cm×25cm,学生实验共需25块,2人一组,预先要将边缘毛刺和角落都磨掉,防止意外伤害到学生!⑵凹面镜、凸面镜、平面镜各12块,4人一组,加上教师的1块共13套,也可用不锈钢勺,勺头的里面是凹面镜,勺头外面是凸面镜,勺柄平面则是平面镜!⑶要保持课堂良好的照度,用铅笔做物体也很容易观察它在3种面镜中的成像区别!⑷课堂上需要用纪律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案的课外作业,应该在复习预习类作业、深化理解类作业、拓展学习类作业和探究创新类作业中做选择。复习预习类作业是课堂学习行为的伸展与补充,是作业的重点。深化理解类作业主要是以一题多变、一变多问、一问多解的方式从思维方法的渗透和物理技能的培养方向来编撰。拓展学习类作业应该基于育德、阅读、梳理、应用和实践等功能进行设计。探究创新类作业则应从物理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选编些开放型、趣味型、观察型、探究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问题。案例如下:

要求课外完成的任务:

1.完成教材P69www第2、3、4题.。

2.两人一组分站在无色窗玻璃里外,同学甲的手在玻璃前面运动,同学乙的手在玻璃后面同步、对称运动,互换角色训练到熟练为止,参考下列填空,把活动概要记下来:

⑴“手上有光时平面镜中的像”比“镜子上有光时平面镜里的像”要____(亮/暗)。

⑵甲的手靠近玻璃镜面运动时,乙的手要做____的运动;

⑶甲的手向上运动时,乙的手要向____运动;

⑷甲的手做顺时针运动时,乙的手在甲看来要做____运动。

⑸小孔成像时,物体与像左右、上下的运动方向都相反。那么,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运动方向____(相同/不同),转动方向____(一致/不一致)。

3.尝试用不同表述方法来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物连线与平面镜____;像物大小____;像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

②像与物关于平面镜____;像是____(实像/虚像)。

③若小孔成像特点描述为“倒立”、“u>v,缩小,u=v,等大,u

则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描述为“___”、“____”、“____”。

4.尝试并评价一下,用点燃的蜡烛、双色棋子、F字架、发光二极管做的F字板来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各有什么优缺点?

5.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潜望镜、平面镜魔术箱等2件课外制作中,选做一件进行班级交流。

第6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软件;教学设计

1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络教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教学软件与教学接轨,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但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软件目前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理论和技术的准备都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脱离传统课堂教学的模仿和复制。然而国外最早实现网络教学大众化的国家现有三百多所大学和学院提供通过函授和在线因特网教育的远程学习,无论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都进行了彻底变革[1]。网络教学中的软件不管从其理论基础、技术基础、教育模式、课程的设计、教育资源的建设、网络教育的组织和制度等方面还未完善,而且这种模式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由此可见,如何针对网络教学的现实和特点,进行合理、高效的网络教学过程设计,是网络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2]。

2网络教学软件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2.1网络教学软件设计的原则

基于现代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软件成为进行授课的辅助工具,在因特网上进行讲授型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人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人数大幅增加,并且学习空间也可以扩展到国外。

2.2探索如何利用网络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1)提高网络教学效率的基础是完善的网络条件首先,学校教学要想利用网络资源,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特别重视学校的网络化建设[5]。校园网已全面开通,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许多学校已开通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6]。2)提高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教师具有较高的与之相适应得计算机水平,在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下,充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7]。学校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较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这有利于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同时,学生也对这种现代的网络化教学手段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8]。3)提高网络教学效率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而且还要求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很强的信息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除吸收传统知识技能外。还应有意识地强调增强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分析与加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

3网络教学软件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软件的作用,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网络教学设计应重视个性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开放性等几条原则。在遵循以上几条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得出以下网络教学软件中的设计内容及设计的应用成果。

3.1网络教学软件主要设计内容

网络教学软件设计从其内容上主要可分为:教学设计和艺术设计两大部分。教学设计针对的是软件课程的形成与实施,研究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即网络教学软件的内容、资源、手段和功能。艺术设计针对的是网络教学软件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结构、各元素的组织以及界面的构成,研究资源、内容如何体现,怎样优化配置的问题,即网络教学软件的形式和结构。

3.2网络教学软件设计的应用研究

3.2.1网络教学软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软件共享性不佳。首先高校与高校之间并未建立统一的网络教学软件,教学资源也没有形成共享的特性,教学软件管理、课程学分都不能够互通使用,教学软件的选择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高校之间的各项资源都无法形成很好的共享性。其次高校内部很多资源也没有共享性,国内大部分高校教学软件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协调管理,进入教务处都有入口,且还有校内校外网,校内校外的入口也不一致,登陆时也需要账号和密码,最终影响网络教学软件的共享。2)质量——网络教学软件质量有待提高。网络教学初期形成项目时,投入的人力、财力的力度都是比较大,软件的制作过程也很有水平,但是在验收完后投入到使用时,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性能。软件编制完后,如何让软件的功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并没有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跟踪,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其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使得该网络软件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摆设,收益效果甚微。还有些教学软件由于不是该门课程的专业人员编制,对课程的前瞻性不能很好地把握,编制出的软件也就不能很好的反应该课程的发展性。3)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软件比例低。经过调查研究,大部分学生喜欢使用的是网络教学软件中提供的课后习题答案、试题分析等功能,而对于提升沟通能力的功能都是视而不见,如师生互动、人机交互、同学互动等互动方面的使用则是收效甚微,有些学生甚至直接都不去接触。有些教师研发的课后资源,学生们并不感兴趣,导致利用率低。网络站点的访问因而也受到影响。3.2.2网络教学软件应用存在问题的对策1)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网络教育有它的优点,但毕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新型的教育方式,则其必须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或者以现代教育方法为基础和技术手段,最终达到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师观念。2)平台界面友好化教学平台应当友好化,只有简单明了的网络教学软件才能给教师带来好的上课互动效果,网络教学软件的简单化可以减少教师上课注意力的分散。功能的简单明了使得教师容易操作节省操作时间。网络教学软件界面的友好更重要的使得学生喜欢使用该软件,因为只有友好的界面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去利用它,使用它,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软件的应用上,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去使用它。3)网络教学内容多样化网络教学应于传统的教学有所区别,即网络教学并不是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搬到网络上去,而是应该有其更多的形式展现给应用者。如教学内容可以在课件里面编排一些视频插曲、学习讨论小组、电子论坛、邮件沟通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互动、人机互动都应该有所体现。

4结论

本论文主要研究网络教学软件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网络教学软件设计的原则。探索网络教学软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问题对策。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研究,是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婷.网络课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6-11.

[2]李志文.教学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探讨[D].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2013:16-25.

[3]李媞.网络型中小学教育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14-19.

[4]冯愿.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教学实践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18-25.

[5]褚冠鹏.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成效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2:5-11.

[6]赵艳.网络课件的开发与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6):10-15.

[7]韩龙江.教学系统软件设计的原则与流程[D].浙江大学,2012:15-21.

第7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是一门艺术,必须融入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是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练习时,要增强练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真正达到形成、巩固与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有选择地、科学地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二、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着重发展创新型社会的道路上,教学活动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前进动力。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必须以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使课堂氛围自由、轻松。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充满求知的渴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探索和尝试,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潜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2.培养直觉思维,点燃创新火花。爱因斯坦曾说:“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活动几乎就是直觉。”教学中不仅应重视学生理性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应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猜想和推测,发展直觉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

第8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所以在教学方面既要关注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的基础教学,也要关注美术设计原理的基础教学。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应相辅相成。如果教师只注重软件教学,而忽视美术知识的传授,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将缺乏美感。这也会限制学生设计的创意和多元化风格展现。

二、计算机美术设计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美术设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提高,一些应用软件得到大量的应用,形成了主流趋势,这使得美术设计教学中关于制作手段的内容偏向于采用专业的应用软件;另一方面,许多非美术设计专业大量开设计算机美术相关课程,教学的对象是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软件技术教学和设计能力教学之间难以寻找平衡点。

非艺术类的学生由于没有受过正式、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形象思维能力不强,创意表达能力不足,动手能力有待提高。这导致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往往侧重掌握平面设计制作工具,而忽视对设计理论以及创意思维的锻炼。一般非艺术类的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构图、色彩等形式美感的因素,所以设计作品普遍存在生硬化以及形式化的问题。

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课程学时较少,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十分紧凑,通常学生刚理解和练习完一个案例,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缺少时间巩固以及延展设计学习;第二,由于不少学生美术基础较弱,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深入地进行创意思维的引导。在非美术设计类专业的计算机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设计工具讲解,以及单个案例的操作示范。如何改善这种教学状态,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设计技法,同时培养其独立的创意思维能力,是广大高职高专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计算机美术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首先要开设相关的美术基础课程,非艺术类的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手绘等基础训练,因此在大一阶段可以开设一门美术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设计素描、色彩构成等,全面、概括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设计。其次要开设相关的设计软件课程,并将其与设计理论课程相结合,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设计工具,进而在设计过程中能更多考虑构图、色彩等形式美感的因素,帮助设计理念和创意的展现和表达。

第9篇:教学方法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研究;常人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10―04

教学设计理论是对教学行动的引导还是对教学问题与现象的说明?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是否在研究教学实践?教学设计理论是否能指导教学实践?这原本认为是想当然的事实或具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却遭到了以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者的质疑与深刻反思。加芬克尔对“日常生活态度”和“科学理性态度”进行了区分,并对“科学理性是否能用来研究并不具有科学理性特征的、由日常生活态度支配的实践”提出疑问。当前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是否将“日常生活态度”的人偷换成了“理性选择”的人呢?

一 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困惑

1 线性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设计阻碍和压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教学分析时按照教学设计理论的固定模式进行,往往缺乏对学习者和教师所处环境的分析。教学设计既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教师与学生会随环境变量的变化而改变教学和学习方法。

2 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脱离现实的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本应该对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关注,而有人却认为教学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理论,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应该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理论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就使教学过于呆板,流入形式。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师生努力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教学规则所能规定。教学设计就是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组织过程”,了解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并加以利用。

3 狭隘的教学设计观。[1]

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对教学过程的产出分析,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和产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把自己当作是知识的权威,认为没必要对自己的个性做出分析,结果设计出的教案在实施时与课堂的大环境不相适应,忽视教学过程的局部性与反思性。

4 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际的教学环境相脱离。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它的发展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存在多种变数。教学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影响下一个学习环节的变化,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而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去设计教学,明显忽略了环境的临时变化、老师和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改变。

二 常人方法学的起源与特征

常人方法学源于对传统社会学的彻底反思和批判。1954年,加芬克尔在通过窃听陪审团做决定过程来分析其工作方式时,发现陪审团的工作与理论上所“规定”的“陪审员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推理判断”不同,他们重视“应使用什么方法来权衡各种冲突的证据”,以重建对现实完整统一的认识。加芬克尔由此发现,传统的社会学家经常对日常的社会生活视而不见,而专注于理论的构想之中,这样使得社会理论远离甚至背离了社会生活实践。[2]他主张社会学研究应对人类如何处理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对经典社会学理论占有与批判、对现象学思想精髓进行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加芬克尔创设了常人方法学。

1 行动的权宜性。

行动并非按事先规定进行,而是行动者依赖自身的情况努力完成的。加芬克尔认为,研究者甚至具体的行动者都把维持行动所进行的努力视为“理所当然”,把这些行为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当作是应遵循的行动规则或规范。正如我们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行为都理解为他们对教学规范的遵守一样,把维持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努力视为“理所当然”,认为只要有良好的教学规则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就能够得出好的教学秩序。加芬克尔通过对“想当然性”的“有系统地破坏”,揭示出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的“内在组织过程”。日常生活的实践并非单纯的依照规则而得以圆满解决的,而是依赖于行动者复杂的技术与独特的方法来完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有足够的空间运用自身能力来生产、再生产或改变行动的结构。依据常人方法学者的理论,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理论或所谓的教学规律确实存在,但它并不是先于教育实践者而存在,而是教育实践者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陈述、观察,从而使得其他人能理解其教学实践的工具。

2 行动的场景组织与局部索引性。

行动的局部性是指具体的行动是在场景(scene or setting)中组织而成的。常人方法学所说的行动的场景局部性包括:一是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具体的场景之中,都是由具体的情景所确定,这是行动的空间局限性。二是不但行动受具体场景所局限,而且场景本身就是行动的一部分,也是行动者通过自己“权宜性的努力”的成果。三是由于行动的空间局限性与结构局限性,行动也就具有“局部的索引性”。“索引性(indexation)”是常人方法学的重要概念。常人方法学力图使世界以行动呈现出连续不断流动的图景,而在这一过程中,并无一个统一的体系。人们是按照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感受,按照在当时的瞬间判断,从“手头的库存知识”中寻找解释与说明的工具。沟通或社会行动的索引性即指沟通或社会行动的达成,依赖于大家在行动前都具有和共同被给予默认的假设条件或共有知识。[3]如课堂上学生的举手行为,即源于师生对“举手即想发言”这一身体语言的共同承认以及“学生发言需要举手”的假设条件的认可。因此,从常人方法学中我们可以推出,人需要学习和教育,用以积攒更加完备的知识库,增强自身的知识索引能力,做出更理性的权宜行为。

3 行动的反省性和可说明性。

在常人方法学者看来,规则和规范是行动可理解性和可说明性的源泉,可说明性是指行动能被陈述,能被他人看到、谈论,并能被他人所理解。但同时常人方法学者也认为,行动和行动被说明是不可分的,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是行动对自身的反省过程,即说明行动成为可理解的条件,本身也属于构成行动者、组织并维持行动的条件。同样,常人方法学的彻底反省性具体体现在对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的区分。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未能区分研究的题目(topic)和理论的资料来源(resource),是一种“陷入性观察(社会现象)”(looking within)的社会理论;而他们则明确区分研究的对象与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工具(即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陈述、观察等的理论与行动),因此,他们所持有的是“无涉入观察(社会现象)”(looking without)的社会理论,而这种社会理论才能科学地揭示研究对象的特征。[4]

4 研究方法的“独特适当性”与“描述”取向。

常人方法学的研究方法论取向是以尽可能地接近社会现象本身为其目的,而不管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何。从这一“对事情本身的回归”的方法论原则可以导引出两个对具体方法进行选择的原则。首先是“方法的独特适当性”(unique adequacy of method),即常人方法学是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局部场景的特点来选择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统一的目的。常人方法学者认为传统社会学研究里所谓“系统的方法”正是系统地使“社会现象消失”,因此我们应严格按照“方法的独特适当性”原则,将具体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固定模式套用在各种不同的经验环境中。常人方法学的第二项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是“描述”取向。它主张不寻求人道主义的争议,也不从事或鼓励理论的随意讨论。而是通过系统性地破坏日常生活中原有的“想当然”的常识结构(破坏实验)来使现象成为“可见”,并使用录音带等类似的“硬手段”使得描述“忠实”于描述的对象。

三 常人方法学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启示

常人方法学是建立在对传统社会学彻底批判的基础之上,它以其敏锐的视角与犀利的话语增进了社会学研究对自身的反思,指出了社会学研究对社会现象贴近的必要性。当作为一个教学设计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进行反思时,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现象”、“教育日常行为”的贴近可能是一种必然的研究趋势,而教学设计研究对自身的彻底反思也是自身生命力的存在之本。

1 教学设计应抓住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普通人甚至许多学者都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显而易见”(obvious)事实的学科。然而与普通人想法恰恰相反的是,常人方法学指出,传统社会学对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采取明显的忽视态度。加芬克尔称社会学的这种现象为“视而不见”(see but unnoticed)。也就是说行动并非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的,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根据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完成的。[5]由于我们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规律的顶礼膜拜,使得我们认为教学的发展过程是受教育规律所支配,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行动者则由于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规律的内化,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规律的指引之中,从而忽视了教师和学习者本身的“努力”过程以及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规律本身的盲目性。远离组成教育现象的教育行动与教学行为的教学设计研究,是常人方法学者所批判的没有寻找到研究题目的研究,是对教学设计理论进行重组与繁殖的过程,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教学设计理论本身的精彩提炼与深刻反思。但这是一种“缺乏对教师和学习者在行动时交互的研究”,将造成教学设计理论本身自成体系、自我繁殖,而教学设计研究者对理论体系的建构又易于阻碍大家对教学过程的观察,或使得大家失去了教学实践问题的敏感力。正是由于研究目的转移与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错误定位,使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研究越来越偏离甚或远离了教学实践。只有将现存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规律“悬置”起来,通过对我们认为的“想当然的教学系统”进行破坏,才能洞悉“教学过程现象”的存在,以及学习者的真正需求。也只有我们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 展开考察时,现有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规律才能以“研究工具”或“描述语言”的身份出现,才能体现对教学过程现象考察的“显微镜”功能,以及对自身进行反思与检验。例如,在对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设计时,因为学习者是依据自身的情况,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必须能够适应学习者不同需求和不同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由专家型的设计走向使用者型的设计。

2 教学设计研究应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相适应。

教学的过程是生成性过程,是教师和学习者在局限性场景中对诸多“权宜性教学行为”进行汇总的结果,教学设计理论也应该是一个生产性的过程。教学方法是随着权宜性教学行为的发生而选择,它需要具有对权宜性教学行为的独特适切性与支持力。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想当然的事,而更多地关注于教学方法形式上的统一性,从而促成教学设计理论的划一性。而对作为教学个体的教师在实施“权宜性教学行为”时,各自对教学方法使用的努力却予以忽视。方法是个体的方法,而不存在离开个体的方法,只有方法与具体的个体行为相联系时,方法才融入了个体的权宜之中,也才能在“权宜的结果”中得以体现。[6]在教学设计研究中,需要重视研究方法对具体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的独特适切性。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设计研究中,对方法本身的重视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这或许是由于教学设计研究者中“新手”比较多,容易造成教学设计理论的僵化;或许就是研究的方法导向强于研究目的的导向,将方法对研究目的的适切性颠倒为目的对研究方法的适切性,这使得研究方法作为一个预先设计的固定模式而套用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让真正需要研究的“教学过程的现象”遭到“系统的消失”,于是留下的只是方法自身而无其他。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现象”内在的确定性与规律性,而研究方法的选择依赖于教学行为的个性及其所处的教学场景。因此,在对教学设计进行理论研究时,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观察,运用适合的研究方法,以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3 教学设计理论应注重教学活动的局部索引性与反思性。

教学活动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其索引性表达是无限的,但教学活动的可说明性与可理解性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索引性表达。[7]在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中,对具体教学活动的索引性表达的边界应划定在哪里,归结于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取决于研究实践的需要,取决于研究者对教学活动的描述、理解处于何种研究目的。单纯的对教学过程的描述是属于“纪实”而非“研究”,而对教学活动的索引性表达的“无限性追求”则往往远离了教学设计研究的实践目的,最终落入“为无限而追求无限”的循环之中;二是有利于对教学活动反思性的达成,行动和说明是不可分的,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进行说明的同时也是行动对自己进行反思的过程。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描述与说明的过程,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反思过程。教学设计研究也正是在把自己的研究过程看作对教学活动的“说明”过程的“反思”过程,真切地体会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揭示教学实践自身存在的困难,将这种思想运用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时,要依据教师和学习者的特性。注意教师与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资源。对教学实践活动可说明性与可理解性的表达应是教学设计最为基本的要求。

4 教学设计研究应贴近真实的教学行为。

教学设计研究的中心工作是对教师、学习者日常实践的关注,这是教育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观点。然而当前的研究者往往在承认这个简单的研究原则的同时,却又在自己的教育研究行为中违背这个原则,对日常教学活动行为“视而不见”(seen but unnoticed),而完全忽视对教学最基本问题的研究。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在每一个“局限而又具体的场景”中,都需要动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与意志来完成各自的任务,但这一个努力的过程却往往被简单的“教学规范”或“教学设计理论模式”所掩盖,而被认为是想当然的结果。要想使这些普通的“作为个体努力结果的教学”过程成为“可见的”,就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者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系统地破坏”这些“想当然性”,在教学实践的场景中引入“混乱”,造成“局部失范”,从而发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组织过程”,洞悉这一组织过程的内在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提升教学实践的质量。就教学设计而言,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师生努力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教学规则所能规定的,只是有些师生受到“特殊的教学工作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应相信每一位师生都有能力来组织自己的教与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采用各种措施来激励师生使用自己组织教与学活动的使用者设计的教学方法。

四 小结

尽管常人方法学者在许多具体的观点上有失偏颇,但他们研究的“常人”取向与对“生活实践”的关注是深刻的,他们倡导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停留在理论本身的重组与繁殖,也不在于对异常行动的解释与处理,而在于对职业活动中常人行动与行为的观察与洞悉,使其可说明性与可理解性得以彰显,揭示常人行动的运行过程与内在规律,并最终解决常人行动的困难且提供更为简捷的途径。这需要研究者对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基本的行为者及其行为的关注,也需要研究方法对这些“常人”、“常事”的独特适切性。同样,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来说,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对普遍而又基本的教师、学习者以及他们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关注,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远峰,齐礼良.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9-11.

[2][4]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09-317.

[3]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

[5] 迪尔凯姆.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3.

[6] 刘岳,张玉忠.常人方法学理论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04):28-32.

[7] 俞宁.从科学理性到日常事务理性――常人方法学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突破[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12-13.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mmon Methodology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YE Hai-zhiWANG Yan-m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