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音乐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音乐研修总结

第1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新时期适应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音乐教师的品质、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等几个方面。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保持优良的教育传统以外,还要紧跟时代的形式和要求,不断学习和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

新时期,国家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品质、文化知识修养、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高师音乐教师的品质

品质,即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在思想道德品质、生理心理品质和个人行为规范上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1.思想道德品质。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时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生理心理品质。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需要,“除了具备健全的生理器官和健康的生理机能外,还应该具有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有突出特长的生理条件,如良好的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较长而灵活的手指、灵敏而富于听辨力的耳朵等。另外还要有对音乐和音乐教育学的兴趣,丰富的情感,积极的、坚强的意志品质”。①除此之外,音乐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谦虚好学的态度、深刻的理解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平和愉快的心境,等等。

3.个人行为规范。音乐教师的个人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对教师语言、仪表、风度等方面的要求,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首先,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深刻体现出教师高明的课堂智慧,高超的教学技能,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宽容的人文情怀;其次,教师要注重仪表修饰,做一个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态度和蔼的受学生敬爱和尊重的教师。

二、高师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

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可以分为一般文化修养和姊妹艺术文化修养。一般文化修养是指非艺术类的文化知识,如史、哲、地、数、理、化、心理等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姊妹艺术文化修养是指非音乐类的艺术文化修养,如:文学、舞蹈、电影、戏曲、戏剧、美术、工艺美术等。软化学科边缘,使各学科有机整合,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音乐教学改革也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方式方法。史、哲、地、数、理、化、心理等一般文化的修养,看似与音乐教师的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但仔细推敲,音乐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又都与它们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作为现代音乐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与音乐学科整合,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当前艺术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师更需要加强姊妹艺术文化的修养。文学、舞蹈、电影、戏曲、戏剧、美术、工艺美术等非音乐类的姊妹艺术文化修养,对丰富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师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修养包括:音乐专业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

1.音乐专业修养。音乐专业修养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基础。音乐教师要具备音乐史、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多方面的音乐学知识;基本乐理、曲式、和声、旋律写作、音乐伴奏等音乐创作知识;以及有关音乐演奏、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现在许多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结构重新进行了设计。

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为例,他们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分为声乐、合唱与指挥三部分;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主要有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等。这需要高师的音乐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大量的信息、专业的实践能力、新的艺术视野和拓宽的专业口径和全方位的知识结构,简称“深、大、专、新、宽、全”素质结构。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要有较高的音乐审美修养。音乐教师能否站在美育的高度和一定的审美修养层次上施教,决定着学生能否从音乐课教学中真正收获美育的效果。

2.教育教学能力。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讲、写、唱、奏、演”等五个方面。(1)“讲”指的是语言表述能力。学会讲课,善于讲课,是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讲授性”学科,其教学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给音乐以性格化。(2)“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还包括课件制作的能力)。教师的板书就如一面镜子,直接反映教师的艺术修养和精神面貌,教师的课件则可以增强课堂的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3)“唱”指的是“范唱”能力。通过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尚未消化的声乐理论和歌唱技能迎“声”而解,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4)“奏”是指教师的钢琴演奏、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钢琴伴奏能力。好的钢琴伴奏可以使学生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更好地进入角色,完美地表达作品。(5)“演”是指教师还应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表演能力。一个具有良好舞台经验与表演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演出中的各种困难,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学生的再实践。

3.教育理论修养。音乐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可以分为一般教育理论修养和音乐教育理论修养,两个部分相辅相成。一个出色的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不断深入学习。而音乐教育又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音乐教师要熟悉和了解这些规律,具备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各种教学内容的教育方法等音乐教育理论修养。还要熟悉当代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学方法,如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铃木教学法等。

4.教育研究能力。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教师作为人类经验和文明成果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历史使命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变。教育科研既需要专门教科研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探索。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总结—再教学”的系列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高师音乐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处处都要以学生为本。

1.体现民主,变“独白”为“对话”。“对话式”教学的内涵表现为一种参与,一种介入的态度,一种平等的关系。它需要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往与理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对话式”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的是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去展示、去创造音乐的美,以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2.给学生动力,变“指挥棒”为“引导者”。教师有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指挥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技术”教学是短暂的,容易生疏甚至遗忘;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能让学生终生受益。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繁难的技巧和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为他们营造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激发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社会对从事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师,除了要保持优良的教育传统以外,还要紧跟时代的形势和要求,学习、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不断进取,完善自我,永立潮头。

第2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第3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沈音举办

5月15日晚,“2007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开幕式暨交响音乐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标志着交流展正式开幕。

本次交流展从5月15起至6月22日结束,为期一个多月,计划举行24场音乐会。来自美、法、日、韩的18位外国音乐家、学者,将在沈阳音乐学院与中国艺术家们联袂演出或讲学,来自国内艺术团体、音乐院校和沈阳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也将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此次交流展是沈阳音乐学院继“第27届李斯特音乐节”、“沈阳国际音乐节”、“2004沈阳国际长笛艺术节”和“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次大型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交流展的举办,将有利于沈阳观众更加直接地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各种音乐形式、风格与流派,对开拓观众眼界、提升沈阳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王毓

首届钢琴修造论坛举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和施坦威(上海)钢琴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央音乐学院首届钢琴修造艺术论坛,5月21日-2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钢琴修造领域举办的规格最高级、水平最高的一次专业研讨、学习和交流的盛会。论坛由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办公室承办,吸引了全国专业院校师生和大批各地钢琴修造专业人士。

据介绍,此次论坛的举办,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我国钢琴修造、调率和维护水平,为业内人士营造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论坛主讲人包括中央音乐学院赵东升、王德生、刘克寒等钢琴修造专家,授课的外籍专家包括施坦威钢琴(远东)公司总裁罗伯特・道夫先生、施坦威(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约翰・潘顿先生和纽约的专业技师等。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于24日晚举行了独奏音乐会,为论坛画上句号。

■刁艳

中国音乐史学会

第十届年会联手苏州

本报讯(记者 乐工)中国音乐史学会拟于2008年9月下旬在江苏苏州市召开第十届年会;同时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评选仍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组进行。

为了充分发挥本学会的优势和作用,推动中国音乐史学科的建设,更好地为广大会员服务,该学会拟与苏州鑫凯培训学校联合举办:1、2007年暑期中国音乐学论文写作班;2、2007年高等院校音乐理论教学研修班;3、2007年中国音乐学硕、博士研究生考前辅导班等培训科目。

详细办法可登录以下网址:

yyyj@rymusic.省略

咨询电话:010-68152605(《音乐研究》编辑部 陈荃有) 0512-65165528(苏州鑫凯培训学校教务处)

高为杰星海讲学

本报讯 日前,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高为杰教授应邀赴星海音乐学院讲学,受到全院师生的热烈欢迎。此次讲学内容包括:《音乐意义的探究――关于音乐作品分析的方法、目标与目的》《现代作曲技法中音高体系的应用》。

第4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编磬;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民族音源

计算机音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音乐的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计算机音源由于技术的优势,它不仅仅在游戏音乐、电子音乐、流行音乐、影视音乐,同时也在传统音乐的创作中得到广泛采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音源已经成为当代音乐艺术的新核心。在数以万计的计算机音源中,采样音源以虚拟乐器音色真实度高,音质品质高,表现力细腻等优势而成为当代音乐创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因而国外研究者对计算机音源的研发备受关注,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发展到如今基本上解决了常规乐器音色的虚拟。但在我国,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这些方面一直比较薄弱。在承担了中国古乐器音色集成――编磬音色库制作的研究课题的契机下,笔者就编磬音源设计与制作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音源音色样本录制

采样音源设计的第一步工作是音色样本录制,即对选定的乐器做演奏音色录制,获得音色样本。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音色样本录制和样本选定。音源采样录制,采样对象为荆州博物馆演奏编磬,使用立体声录音方式,录音地点为编磬的演奏大厅,系统平台为Miccrosoft Windows,录音力求音色样本的高品质与自然性。

采样音源与传统录音的要求虽然基本一至,如录音声源、录音环境、录音格式、录音方式和录音软件平台等,但对录音样本在力度上有特殊的要求,即要按照预先设定的力度分层录音,它是音源成败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如此,项目组不仅在录音前期与录音师拟定了录音方案,同时特别就演奏力度分层上的要求与演奏家做了充分的准备。演奏家通常是随着音乐主题发展的需要而灵活使用不同的力度,而在音色样本录制中力度不能随意,要求用设定的力度演奏。因而不仅在录音前期与演奏家做了沟通,同时指导其按照规定的力度分层进行试录,为提高后期录音工作的效率积累经验。

在录制力度分层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演奏家的演奏精度,它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演奏力度的最小精度,即演奏家演奏力度的最小误差,它与演奏者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经多次实验测试的结果,最小精度约为2db的误差值比较容易获得,于是它成为在一个力度层中容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受编磬材质、大小的影响。编磬材质的软硬程度影响编磬力度的灵敏度,硬材质者力度变化反应灵敏,软者反之。编磬尺寸的大小对力度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尺寸小的编磬力度下限高,上限低,因而动态小,而尺寸大的编磬,上限能够提高,因而动态有所扩大。在综合多方面的原因之后,笔者认为采用如下方案可行:即五个力度分层,相邻力度层相差3-6db左右的间隔标准,同一个力度层容许2db的误差。

采样样本选定是样本录制的第二项工作,工作重要与繁琐,影响音源音色的统一性与均衡性。为此,项目组根据编磬音色的特点,首先制定了选定的客观标准,即制定五个力度分层,每个分层挑选三个样本。除此之外,样本挑选员还需要结合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存在缺陷的录音提出修改意见甚至重录,直至达到样本标准要求。最后完成选定的样本的标记与导出。

采样样本录制是音源制作的基础,除在力度分层有特殊的要求与演奏家的素质有关之外,其它的工作规范性很强,因而偶尔遇到的问题,利用正确的理论知识都能顺利解决。

音源样本编辑是把按照力度和音高分类的样本,在音源框架中做键位映射,并对音色进行参数修整。音源样本编辑属于音源主体工作,它涉及到对样本的设置与修正,对音源品质的优劣有着很大的影响。

音源样本键位映射,即按照乐器音高和力度的规律依次把样本放置到相应的键位,形成一个横轴是音高变化,纵轴是力度变化的二维结构,这样的二维结构保证了音源基本功能的实现,编磬样本完成键位映射的效果如图1所示。

音色修整是指对样本的音头、音尾、音高等参数进行修正。据专家研究实验的结果,经粗磨的磐块受激后,起振时程仅有0.03秒,经过精细研磨后的磐块受激更加敏锐,参考此经验笔者对音头做了修正。如图2所示,是一个编磬待修正的音源样本。图3所示,是已经做了音头修正的编磬音源样本。

在图3所示的样本中,测试得知该磐块的起振快,时间不足于0.01秒。笔者认为在做样本音头修正时,距音头波形起始约10毫秒左右的位置标记样本的开始较为合适,这样既保证了编磬的音色特征,获得了最小的演奏延时,又能够剔除掉不需要的环境噪音,修正后的结果如图3所示。

音头修正是音色修整的必要工作,除此之外,在Kontakt音源平台中,提供了其它控制参数,如Sample Loop(样本循环)、Sync(同步)、Zone Envelopes(范围包络)、设定等等,通过这些参数的修正能完善样本达到音源制作的要求。由于本次编磬音源特殊性的要求,样本不做部分参数处理,如音量Normalize(标准化)、DC Rem(移除DC直流偏移)、Fade In(淡入)、Fade Out(淡出)和(Re-vers)反转等。最终修整的结果为,采用四个力度分层,无Loop(循环)设定,One shot的设计方案。

三、编磬音源调试

音源调试是音源设计的最后环节,包括实验室修正与试用测试两个阶段。实验室修正是在模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测试音源的性能,根据测试的结果做音源调试。测试音源的内容主要涉及到音色的统一性、力度的衔接度和软件的稳定性。

音色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由于磬体材质的差异而形成磬体间共振峰的不同,形成横向上的不同,这种不同是音色横向统一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研究结果显示,在编磬材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寻找不同的激发点,可获得音色在共振峰、明亮与暗淡、余音长与短、响度等方面的改变,满足音色横向上统一性的要求。这种方法同时结合音色参数的调整会获得更满意的效果。

音色纵向的统一性与编磬被激发的力度有密切关系。磬体由于敲击力度的不同,音色上会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在纵向上有时不具有一致性与均衡性,也就是磬不按照力度的依次变化而音色随之发生变化。如在音高为C4的编磬中,实验发现第一样本和第三样本,第二样本和第四样本力度层音色接近,而相邻力度层之间的音色差异大。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主要用如下几个方式来解决:1.改变激发点位置;2.调整音色参数;3.修改力度层。后两种办法虽然是一个折中方案,但不能不说在编磬制造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不是一个可行的最佳方案。

力度的衔接度也主要体现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即相邻的两个音在横向上,同音在纵向上要具有很好的衔接度。力度的衔接度与音色和力度分层有密切的关系,其处理方法借鉴音色统一性的解决方案。

音色的统一性和力度的衔接度主要影响编磬艺术表现的细腻度与流畅性。如在颤音特殊演奏时,如果相邻两个音的力度响度差异大,非常不利于音乐的表现。同样,力度的衔接度也影响音乐强弱的处理,特别是在渐强的表现中影响更大。基于这些问题,课题组提出了音色样本交叉淡化的方案,提高音色的适应度。

如图4所示,在音色样本中,b3泛音多,音色欠明亮;C4泛音少,音色明亮,偏薄,两个音色在一起演奏相差很大,为了达到横向的统一性,笔者在两者音色样本之间做了交叉淡化处理,缩小两者音色的差距,图4是做了交叉淡化之后的结果图。基于同理,也可以用它解决纵向的统一性的问题。

总之,课题组在最后的阶段,做了许多的尝试,如样本替换、力度分层调整、交叉淡化等,对音色的统一性和衔接度进行了反复的调试,达到问题的解决。

音源软件的稳定性主要是在不同的软件平台和不同的宿主平台下,对音源调用的稳定性与兼容性测试。本次在Cubase、Cake-walk Sonar、Ableton Livel Studio One、Pro Tools等宿主软件平台下做了测试。测试主要内容为,在不同宿主软件平台下和不同样本量的调用稳定性,与兼容性。根据多次测试的结果,其稳定性与兼容性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音源试用测试,包括在现场演奏、音乐制作、独奏以及合奏等不同条件下,检验音源音色统一性、音色融合度、艺术表现度、可控性、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测试完成之后,课题组根据使用者反馈的意见,做归类整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总之,经过了检验、试用与修正的反复过程,音源得到了优化,在功能与性能日渐完善,最终形成编磬音源的正式版本,编磬音源第一版本如图5所示。

四、编磬音源制作思考

本次编磬音源的制作是我国国内第一个软件编磬音源,它的完成填补了国内在此方面的空缺,研究具有独创性。笔者认为,编磬音源正式版的完成,并不意为着编磬音源研究工作的结束,相反,在回顾编磬音源研究的过程之后,又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

1.编磬演奏技法的思考

磬因其音色明亮、清脆、悦耳,在我国虞、舜时期成为音乐演奏中的重要乐器之一。随着石磬制作工艺的不断完善,商代出现了按照音列组合起来的编磬,而后进入其鼎盛时期。但从出土的文物和史料的记载来看,不仅缺乏流传下来的古代编磬音乐作品,同时古代编磬的演奏方式与技法也不能详知。目前根据类似于编磬乐器所具有的共性,大家一直认为编磬常规的演奏法是用木质磬槌击鼓部面,且编磬的演奏方式与悬挂的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悬挂时,穿绳系磬挂于。磬挂于(梁柱)敲击时,也会随之振动而对磬的发音产生一定的影响。我认为这影响主要体现在磬的演奏速度、力度与复杂演奏技法。由于穿绳索孔的绳系软物,难以固定其体态,首要影响磬连击的速度与力度。从史料来看,古人使用磬,经过了由一种响器,伴舞之协奏乐器,最后发展为一种礼乐之器几个阶段,它在音乐表现中的地位远不及其它乐器,较少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因而这种迫于生产科技水平的悬挂方式虽有不足,除演奏技法比较单一、难于演奏和声之外,其它无妨。

纵观其它乐器的发展历史,常规的演奏技法很难以满足现代音乐表现的需要,乐器的演奏技法越为复杂。如马林巴就经历了由简单性的乐器向复杂乐器的转化,在持槌上,不仅有双槌,还有四槌和六槌之区分,演奏技巧有单音的轮奏、滚奏,双音的击奏、滚奏(即颤音)等演奏,这些逐渐成为乐器的常规演奏技法。而我国的磬,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持槌、演奏技巧等方面没有得到突破,甚为遗憾。如今,随着古乐器的发现与兴起,国内现代的乐器演奏家们结合乐器特点,在借鉴其它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对演奏技法做了一定的探索,创造性地发明了刮奏、颤槌、双槌等特殊奏法。

如在编磬独奏曲《流水》(刘民则曲)作品中,除常规奏法之外,又借鉴了扬琴、钢琴等乐器的奏法,在多处出现了大量的双槌、刮奏与颤槌的特殊奏法。特别是刮奏大量的使用,不仅增强了音乐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编磬的演奏技巧。现代的编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丰富的演奏技法与编磬的悬挂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湖北省歌舞剧院的演奏家们,为了适应现代乐器演奏的需要,采用了磬体侧面悬挂,钢丝扣式的固定方法,满足了刮奏、颤槌,以及双槌双音合奏演奏的要求。它不仅丰富编磬演奏技法,同时也促进了编磬演奏水平的提高。

尽管现代的艺术家在编磬演奏技法上做了许多的尝试,但与其它的乐器相比,其演奏技法的使用仍显不足,大量侧重于传统的技法,这还有待于音乐家在以后的演奏中进一步发挥丰富的想象,扩展编磬的演奏技法。

2.编磬作品创作的思考

在国内,一直存在为编磬创作的作品比较缺少的问题。当代虽然涌现了新作,如:《竹枝词》(湖北编钟乐团)、《屈原问渡》(湖北编钟乐团)、《春江花月夜》(湖北编钟乐团)、《楚商》(湖北编钟乐团)、《黄鸟》(湖北省歌舞剧院)、《荆楚雄风》(湖北省歌舞剧院)、《楚调》(湖北省歌舞剧院)、《迎神》(湖北省歌舞剧院)、《出征》(湖北省歌舞剧院)、《流水》(刘民则曲)、《天籁遥闻》(张福全编)、《梅花三弄》(古曲),但其地位与影响力远远不及其它乐器的作品。缺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器乐的改良,在新乐器兴起之后,编磬这类的乐器逐渐受到冷落直至消亡。又因为编磬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许多古代编磬音乐作品更难以传承,形成历史的断层,因而曾经辉煌的编磬音乐没能留存下来一首完整的作品。此外,编磬从被发现到研究,时间不足一百年,虽倍受历史考古学家们所关注,但主要集中于乐器制造、音律及历史发展的研究,没有得到作曲家们足够的重视,这或许有演奏技法单一等原因,但创作作品确实不多,独奏的作品更少。在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历史文化,挽救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今天,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音乐工作者,创作更多、质量更好的编磬音乐,振兴与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3.民族音源研发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把先进科技融入于本民族的灿烂文化之中是现实之需,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如乐器音色库的数字化工作,国外不仅开发早,并且涉及面逐渐扩大。约在上个世纪末,亚洲乐器音色被罗兰公司完成数字化,发展到如今,音源产品成为计算机音乐重要的软件。EastWest公司、IK Multimedia公司、Best Service公司、Native Instruments公司、Steinberg公司等音源开发厂商,不仅开发了大量的流行、交响管弦乐音色库,同时也完成了世界民族乐器音色库的研发,它们在满足学术性研究和繁荣民族音乐的创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而,在国内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开展编磬音色音源,以及其它民族乐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第5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研修 困境 思考 对策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音乐学科校本研修从学校出发,解决学校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面临的问题。它既满足了音乐教师的需要,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两者有机协调和统一。校本教材具有实用性,让学生了解本地与音乐学科内容的信息及发展趋势。这调动了音乐教师再学习再创造的激情,有助于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一、中学音乐校本研修面临的困境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一城市重点中学)为例,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含音乐在内的艺术学科目前在中学的教学结构中属于边缘学科。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在学生的基础学科被接二连三地考考考的处境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会花在基础学科的听、写、练上去。这样的局面在无形中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所有的小科目被边缘化是应该的,学了那些东西有可能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认识在学生家长的意识里更为根深蒂固。

2.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部分保障。在一小部分学生的意识中,音乐课是和唱歌课划等号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给音乐课其他内容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障碍。学生在看到不熟悉或是不感兴趣的作品时缺乏耐心,消极反应甚至干脆干其他事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看到“6”还要从“do re mi fa sol la”数上来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给唱歌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3.作为小学科进行校本研修的集体性活动,参与的人员较少,难以形成浓厚的研讨氛围。我校专业的音乐教师六名(只有笔者一人在教学一线,其余全在学校行政部门做工作人员),平时的学习机会主要来自各个信息丰富强大的和音乐相关的网页,还有就是及时地抓住同校其它学科的研修学习机会,注意了学科之间的横向综合。校际之间的研修学习机会比较少,出去的机会更是有限,和其它大学科相比,“走出去,请进来”的时候不多。这种“井底观天”的现状客观上就造成了音乐学科各个领域的校本研修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闭门造车”。

二、做为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办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要积极面对现实,要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行动。立足于课堂和教材,把校本研修工作真正地做细、做实。

1.思想上高度重视

虽然目前音乐学科还没有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艺术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不可取的。做为传播美的艺术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崇高与价值,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

2.借助网络多媒体

以前我们可能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来解读,现在我们通过点击和曲目相关的网页,就可以得到更详尽生动的资料。多媒体大量的使用,使音乐作品以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呈现成为常态。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在教师开阔视野、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充电,终生学习成为共识和可能。

3.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编撰适合学生的校本研修材料,把研修内容形成文字记录下来,是使教学取得高效实用优质的有效途径。

1、以人音版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为例。这是一个关于我国三个比较特殊的地区――港、澳、台的单元。学习的目的除了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欣赏《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和《天地人交响曲》之外,很明显还有情感目标的要求。为此,我在《校本研修材料(13册)》上就补充了几篇短文,有《澳门的回归》、《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和当代作曲家李海鹰的介绍文字。或许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已经向学生展示过了,但我相信,只有在形成文字集结成册后才能给学生提供再次回顾的机会,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除了提供短文外,我考虑到学生刚刚走入中学校门,对一切还都比较陌生。为使他们早日适应中学生活,我在第一单元中还加入了一首补充歌曲《中学时代》等适合七年级学生演唱的歌曲。

2、对于比较艰深内容的处理,如果没有相关背景资料的链接引入,可能比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对此类内容的处理尤其要谨慎细致。我们可以就九年级第五单元《经典交响》为例来窥得一斑。在这个单元中共有这么几个内容: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和由其主题得来的歌曲《念故乡》。这些不朽乐章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多少总有些“阳春白雪”的感觉。作为教师,除了要对作品极为熟悉外,更要紧的是,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贝多芬和德沃夏克的生平及轶事要整理成文档给学生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作曲家的前提下去理解作品的内涵。

再如,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教学中。对京剧的学习以前一直是我感到比较头疼的内容,但在几年前的那节公开课上受益匪浅。通过对梅兰芳先生的生平及贡献的生动介绍,使学生对这位京剧大师产生了尊敬和好感,他们接下来欣赏视频《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学唱其京剧片段也是兴致盎然。

结语

在音乐校本研修中,我还注意了从课堂细节入手,及时记录并反省平时教学工作中熟视无睹的小毛病,努力构建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搏出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课堂的精彩,实现高效课堂。我深信,只要我们富有爱心和童心,就会有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课堂。而校本研修是使我们的课堂一步步走向完美的前提和台阶。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0.

第6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色;表现空间;技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26-01

音乐艺术创作的目的是要获得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这种目的的获得是以人类听觉为基础的。钢琴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听觉艺术。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运用广博的文艺修养,深入研究并理解作品,使用科学合理的练琴方法,弹奏出美妙感人的旋律,使欣赏者和演奏者本身从中感受到愉悦,并引发有关生活经验产生音乐想象,从而感悟到作曲家在音乐中蕴含的世界观和人生哲理,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演奏者利用成熟的演奏技巧,把作品的艺术价值在钢琴上通过独特而优美的音色表现出来。

一、 了解钢琴独特的音色美

钢琴这种乐器是最理智的,弹奏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各种更感性的、更具体的声音形象。因此钢琴演奏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单独在钢琴上塑造出绝对完整的形象。从钢琴弹奏的原理上看,钢琴是键盘乐器,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的,因此颗粒性声音是钢琴的特色和所长。而钢琴的音量音色是可以由钢琴演奏者的指触来发生变化的,所以要训练好手指,使其独立、灵活;使弹奏的声音清晰、流畅,这对展现出钢琴所长是关键性的步骤。

二、 从作品发掘艺术表现空间

(一)分析音乐背景。通过对作曲家音乐背景材料的分析,使演奏者接近作曲家的心态,领悟到作品的真谛,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其音乐思想。钢琴教育家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强调:“演奏者必须研究作曲家与社会的联系;作曲家的总的音乐风格及风格演变――作品在音乐史、钢琴史、作曲家本人作品、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才能深刻体会音乐蕴含的内容。从这些文史资料中汲取表现音乐的能力,使演奏者更具感染力、震撼力。

(二)研读谱面,分析旋律分句,弄懂旋律走向。认真研读谱面,通过分析作品创作手法,利用唱旋律、听和声等方法熟悉乐谱,加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谱面是作曲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以音符的形式记录他的思想。弹奏者在摸谱之前,应先认真解读作曲家标示在谱面的所有记号,并掌握乐曲的曲式结构、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钢琴音乐作品有很多的情绪表达,如同说话时的语气变化,它们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旋律的走向。乐段和乐段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都会有一定的呼应和对比。懂得了旋律的走向,才能很好地表现作曲家的意图。

(三)发挥想象力,为作品想故事。乐感的好坏,固然有天赋和才能的区别,但多半需要靠生活成长过程去补充,要多听、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就是在弹奏音阶的时候,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例如在弹奏音阶时,可以提示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如:我们用放松整个胳膊和肩部的重量去弹奏每一个音,让学生体会均匀安静的音阶美。我们用重量贯通到键上,手指触键动作快速放松地弹奏,就能让学生体会清脆饱满的音阶美。我们要求学生在每次弹奏时都带着一种情节去练琴,首先自己就不会觉得枯燥,弹奏的声音也就不会苍白干枯,就能使钢琴歌唱起来。

三、 钢琴声音艺术表现的演奏技巧

在技术方面,好听的声音是不同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极为复杂的过程。

(一)正确的触键方法是音色获得的必须保证 。良好音色的获得与手指尖的触键方法直接有关。与其相关的因素包括:手掌的形状、手距离键盘的高度和角度、手指触键的力度与速度等。掌指关节是手指发力的关键,而手掌的形状应该服从音乐的需要,除常用的手掌拱起手形外,有时还要用到手掌平铺的手形。总之触键方法必须依据乐曲的风格要求不断调整。

(二)演奏者的动作和力度。演奏者的动作和力度是否合理和科学,决定所弹作品的总体力度感和声音效果。良好音色的获得与触键时手臂运动部位的状况直接有关。掌关节、腕关节与肘关节乃至肩关节的放松、弹性与爆发力,是产生良好音色的基本前提。手掌作为力量的支持点,是保证声音质量的关键部位;手腕必须是放松的、弹性的;肘部对于乐句的连贯、力量的传递等均有极大影响;大臂的作用应贯穿演奏,它是强大的发力源。

(三)踏板的运用。良好音色的获得与踏板的运用直接有关。使用不同的踏板或不同的方法可以产生明暗、断连、强弱等不同的声音。首先,应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否则就会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效果;其次,节奏影响着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而踏板作为传递乐曲情绪的工具必须基于节奏的需要来考虑; 最后,选择踏板时如果不考虑作品的风格那将是致命的错误。

(四)演奏动作 。演奏动作对钢琴演奏的整体效果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声音与演奏的动作密切相关,如,猛敲猛砸的动作产生刺耳的声音,软弱无力的动作产生虚浮的声音,轻抚琴键的动作产生缥缈的声音,弹性的动作产生跳跃的声音等等。因此,提高声音质量的关键在于不断修正动作方式,使动作与音乐效果密切地统一起来,一切音乐表现都需相应的动作体现。

四、 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提高演奏者的艺术表现能力

技巧是表现音乐的手段,刻苦练习技巧是获得艺术表现能力的必经之路,但关键是应该时刻不忘用技巧表现音乐内容,时刻注意技巧与音乐表现并举同进。因为音乐表现才是钢琴演奏的目的,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才有极大的动力练习技术,一个被音乐激动的人,才会将技术和音乐表现融为一体。所以说,技巧不是孤立的,它与演奏者的整体修养和素质密不可分。

学习钢琴,除了要对音乐非常之热爱,同时注重对生活的体验、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提高思想修养是钢琴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思想和艺术修养,诸如美术、文学、戏剧等等,对学习钢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那些严肃的古典作品,每首作品都包含着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体验,反映着深层的思想内容,钢琴学习者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和思想文化修养,没有审美能力和思想修养,即便技术全面,也不能把技巧化为有感情的音乐,也弹不出作品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论钢琴表演艺术(苏)涅高兹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7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59-04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后年少离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有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爱国本心,有着“酒放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豪气傲骨,也有着“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的艺术情怀。李白一生“志在青山”,游历祖国各地,陪伴李白始终的是他的诗、他的酒、他的剑、他的歌……

一、研究进展

李白与音乐关系密切。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擅长剑棋琴书、能歌善舞。如,《留别于十一兄巡裴十三游塞垣》诗中写道:“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此诗描写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带动下,动情吟唱“楚歌”的情境;《幽涧泉》诗中写道:“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客有哀时失志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幽涧泉,鸣深林。”由此诗可知,李白美妙的琴声竞能引人倾听,可见李白琴艺之高。此外,李白还创作了大量描写古琴、吟、舞、歌等的音乐诗作,李白的乐府诗、绝句等也都有着明显的音乐特征。

笔者多次参加四川李白研究会、李白纪念馆、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等机构举办的学术活动,有幸了解了来自祖国各地及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国学者关于李白的研究动态,越发感觉到李白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中,研究李白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们都试图在自己的学科外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不乏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李白诗词音乐上者。学术交流中,文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言吟唱几首李白的诗歌,以表雅兴;在学术汇报中,学者们也经常提及李白诗词音乐的研究意义。凡此种种都表明,大家已开始关注李白诗歌的音乐魅力。

在文献资料的查询中可见,1995年,葛景春先生较早地在《文化遗产》杂志上发表的《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一文,开始了对李白诗歌与音乐关系的研究;2009年开始,笔者从音乐本体的层面对李白诗词的演唱方法进行研究,挖掘收集了李白诗词留存下来的古乐谱,并出版了专著《李白诗与乐》,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等刊物发表了《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初探》《李白诗歌的音乐》等文章;2013年,赵璐教授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李白王维乐府歌诗音乐之异同》,文中把李白与王维在乐府歌诗音乐方面的特点做了对比分析;还有付晓玲、孟修祥、常德坤等人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节奏、诗歌中音乐内在的特点等等。同时,傅雪漪、于晓雪、任半塘、王昆吾、陈石萍、陈四海等人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其中涉及一些李白诗歌音乐方面的内容。

就李白“诗与乐”的音乐表演现状而言,较早的成果是由蔡肇祺、李秋成、吴丹雨三位老先生为李白的诗歌谱曲,并制作《秋浦歌》CD光碟,由陇西音像文化出版社出版。他们谱曲的共同特点是运用现代作曲手段,结合自身的音乐喜好,采用多种风格,例如,他们运用了黄梅戏、川剧、京剧、越剧等戏曲、民歌及通俗等元素,演唱也采用地方戏曲和民歌、通俗的方法。安徽马鞍山李白研究会经常举办“李白诗歌朗诵、演唱比赛”,这种常态化的比赛活动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2014年开始,笔者收集李白留存下来的古乐谱18首,查询史料记载,研究、推衍盛唐诗乐的演唱风格,与任立志共同伴奏编曲,联同山东、四川高校的声乐教师和演员们一起模仿、演绎、录制了《李白诗词古乐谱演唱》CD光碟,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2015年,笔者组织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和舞蹈系部分师生共同筹办“李白古诗词音乐会”,以歌、舞、朗诵、情境再现的方式演绎李白的一生。这样的演出既有古典文化内涵、又创新了教学模式,并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受到音乐界同行和外国留学生的认可与好评。2016年,四川李白纪念馆在全国发起为李白诗歌谱曲的活动,得到全国热爱李白诗歌的音乐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即将出版一本李白诗歌曲谱集。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李白“诗与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制约该课题研究的瓶颈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

(一)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

从2009年开始,音乐学者们从音乐本体深入到李白诗词探讨中,经过6、7年的发展,这些学者在研究李白诗歌音乐本体内容时主要集中在李白诗歌演唱、李白诗词古乐谱作曲特点、李白诗歌音乐内在特性、李白诗歌的节奏等几个方面。但是研究的人员较少,研究的内容处于初始阶段。

首先,著名词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刘崇德(1998)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为我国古代歌曲总谱,书中收唐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及民歌共4500首,其中收录了李白的部分诗歌古乐谱。王迪先生(2007)的《弦歌雅韵》收集整理了几首李白诗歌古琴曲谱;其次,P者(2009)的《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初探》中对于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从有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词乐演唱、现存李白诗词古乐谱梳理等4个方面推演出李白诗词演唱的特点,进而钩沉李白诗歌音乐创作、吟、唱的历史原貌;再次,吉文斌(2008)的《李白乐辞述考》、孟修祥(2010)的《论李白诗歌的节奏》、常德坤(2014)的《李白诗歌中的音乐内在特点》等文章挖掘了《唐声诗》《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有音乐痕迹的李白诗篇,总结了李白诗歌与各地民间音乐的特点、描述李白歌辞的口头表达方式、指出李白部分歌辞作品选词配乐、依调填辞、按字填辞的人乐情况;此外,笔者(2009)的《李白诗歌的音乐》中通过对李白诗歌中的音乐元素的挖掘,现存曲目的梳理以及音乐环境的分析,探寻了李白诗歌的音乐踪迹;赵璐(2013)的《李白王维乐府歌诗音乐之异同》一文指出,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付晓玲等(2013)《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的文章从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核心音调、旋法特点、结构材料与终止式五个方面对李白乐府诗歌中可以入乐的部分(即歌诗)作品作了音乐本体方面的初步探析,等等。

以上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某一个视角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深入性。由于音乐学者历史、文学等知识欠缺,不管是古乐谱收集、李白诗乐演唱推衍、古谱音乐的作曲手法研究、李白歌诗音乐与同时代诗人的歌诗音乐对比分析都是点到为止,同一方向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从事李白诗词古乐研究的人员数量和质量呈递减趋势,处于研究的瓶颈期。

(二)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

其一,葛景春(1995)的《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一文中指出:李白的一些长篇乐府歌行也和盛唐的一些大曲、法曲一样,其结构布局、节奏的韵律,纵横开阖,富于变化。李白的乐府歌行本是从古乐府而来,或仿古乐府而作,或拟古题而有变化,其与古乐府的血缘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傅雪漪(1994)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杨名(2014)的《唐代舞蹈诗研究》、陆云(2013)的《唐代吹奏乐诗研究》、余晓雪(2013)的《唐代琵琶诗研究》等文章对盛唐诗歌中描写的吹奏乐、乐舞等音乐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其二,朱谦之(1935)的《中国音乐文学史》、任半塘(2006)的《唐声诗》(上、下)、王昆吾(1996)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著述论证了唐诗不仅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本身也蕴含着一种“音乐”,他们试图描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原貌,揭示其发展规律;其三,陈石萍(2001)的《唐诗与音乐》一文中,从唐诗与歌词、唐诗与民歌方面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其五,陈四海(2002)的《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侯双霞(2013)的《浅析(全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袁行霈(2008)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仲崇宾(2010)的《全唐诗》等书著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盛唐诗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也对诗歌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进行了分析。

对于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诗歌的音乐属性、诗歌的美学特征,诗歌发展与音乐关系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在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很有深度和广度,但是由于这些学者并非音乐专业的学者,他们专业的融合与跨界也是无法逾越的问题。受专业的限制,学者们的研究不能深入到李白诗歌的音乐本体领域,关于李白诗歌的音乐节奏、音乐韵律等音乐元素特征的分析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

目前的首要问题是李白诗词音乐与现代诗词音乐研究缺乏借鉴性。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盛唐诗歌的音乐在当时达到极致繁盛的局面,而我国现代的诗词音乐(包括艺术歌曲)创作出现了瓶颈倾向。尤其是我国的部分通俗歌曲的现状更是堪忧。我国现代部分通俗歌曲、网络歌曲深受欧美、港台影响,放弃传统的审美模式,原创精神缺失。同时,源于词曲作者本身文化、音乐修养不够,他们追求怪异的曲调、粗俗的歌词,有些作品甚至可谓低俗。

目前,国内的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诗词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例如,曲效弘(2014)《林乐培的声乐组曲(李白夜诗三首)的作品风格及演唱分析》对林乐培的声乐组曲《李白夜诗三首》进行作品风格及演唱分析,认为其创作技法高超,融入了中国戏曲、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五声调式等中国元素。我们是否可以把李白诗词音乐与现代诗词音乐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古代诗词音乐在作词、作曲、表演等方面的经验,改善当今歌曲创作肤浅、低俗的现状?这项研究值得音乐家、文学家、史学家们重视和深思。

其次,李白诗词音乐环境对发展现代文化市场缺乏引导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目前流行音乐市场的无序性、严肃音乐市场的萎靡状态俨然存在。同时,音乐人与社会机构协调、音乐创作与时代精神宣鞯然方诖砦缓腿蔽坏南窒笫庇蟹⑸。我们应该借鉴李白诗词传承发展的模式和体系,发展中国当代的诗词音乐文化,借助当代诗词音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安抚人们浮躁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

三、突破的路径

(一)加强有深度的持续性研究

政府、院校、研究机构及演出团体,要支持和鼓励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理论分析、音乐表演的音乐学者和表演艺术家,投身到中国传统诗词音乐研究中来,给他们提供研究成果推广的平台,引导高级别的报刊、杂志发表他们的文章,为古诗词和传统音乐演出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企事业单位”等等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音乐修养。

在李白诗词音乐研究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李白诗歌入乐的曲牌种类,像新乐府辞、近代曲辞、清商曲辞、横吹曲辞等,把它们汇总归类,重点研究诗的韵律与音乐节奏的同宗、同源性;分析依歌填词和依诗填声的诗歌歌曲差异,推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选择代表性的作品,尝试诗歌、音乐、舞蹈三结合的历史原貌情节重构,为演出团体或者在校学生的艺术实践及教学实践提供学理支持。

(二)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

已有的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研究大都是由美学、历史学、文学研究的学者完成。他们从美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美学思想,从历史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与古代民歌的关系、从文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音乐属性等等。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渗入到对音乐的节奏、旋律、作曲、表演等纯音乐元素的专业分析中;同样,音乐学者研究李白诗词也有局限性,他们分析李白诗词古谱特点时,应该加强对古谱来源考证,加强对古谱旋律、节奏产生的史学、文学原因分析等。

在唐代,诗歌与音乐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诗歌的产生有的是依歌填词,有的是依诗填声,诗人与乐人形影相随,共荣共生。我们可以借鉴李白“诗与乐”研究中的音乐环境、音乐人与诗人、音乐传播途径等的分析加强当代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鼓励他们互相支持、双向介入、资源互用、互相渗透,达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效果。

(三)深入挖掘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

1.对当代诗词音乐创作的借鉴

当今社会需要借鉴盛唐诗乐的音乐环境、歌曲创作手法、声乐演唱技法、歌曲传播传承的途径,进而提高当代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水平,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建设内涵。我们应该先了解当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的音乐给现代诗歌创作带来的启发和灵感,分析现代诗歌的音乐节奏和思想内容对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并从诗论家的音乐性理论的个案分析中考察现代汉语诗歌在音乐性理论上的创建与得失,以照亮新诗未来的音乐之旅。然后,从诗乐创作、美学思想两个角度对比李白诗乐与当代诗乐的区别;收集李白诗词古乐谱和当代有代表性的诗词音乐,对比分析它们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等创作特点;对比分析李白与当代著名诗人的美学思想,找寻他们的异同点,钩沉诗乐演变轨迹,为当代诗歌的音乐创作提供可以参考的历史依据。

2.对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借鉴

第8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课题组在教育部艺教委的组织指导下,编制了本门课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根据纲要组织专家编写了这门课的推荐教材。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介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树立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为人师表,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

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文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

通过学习,明确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熟悉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能独立进行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

进一步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了解国内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了解国内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拓展教学与研究视野。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等方面。

其中,“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涉及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关系等内容。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涉及学校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音乐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展望以及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音乐教材分析”涉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实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用教材的选编原则,编写理念、编写内容、课例及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理解学校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标准等内容。

“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包括学校音乐教学原则、模式、音乐心理发展分析和普通学校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及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学习现当代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音乐课堂教学的备课、教案编写和上课等环节。

“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学习评价的理念、过程、方法;掌握音乐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基本方式;通过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的学习与探讨,评价教师的教学组织、备课、上课和学生的学绩、学力的考核指标、命题设计及评定标准。

“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辅导课外学生乐队、合唱队等音乐社团及音乐主题活动,以及策划、组织、辅导社区的群众性、社团性的音乐活动等内容。

三、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方面,“纲要”要求:1 重视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及音乐教学技能的同时,激发音乐学习热情,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充分认识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要掌握教育教学原理,也要坚持联系教学实践。在有目的地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加强见习、调查、试讲、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鉴于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堂教学经历,建议在此课程学习之前,有教育见习作为预修课程,使学生从教学现象和问题思考入手,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3 音乐教学技能掌握与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力求在关注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调研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培养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为学生音乐教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条件

在教学条件方面,“纲要”分别从教师和教学设备两方面作了要求:1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最好具有学校音乐教学经历。2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微格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应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音响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小学、中学和高中音乐教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教学课件及网络资源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音乐课堂教学用乐器,如:竖笛、口风琴、奥尔夫乐器等。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方面,“纲要”要求: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读书笔记、阅读卡片、课堂教学设计、模拟试讲、课程论文、笔试等方式反馈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关注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质量和程度,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出整体性的学习评价。2 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在分环节试讲、分专题试讲、小组试讲以及模拟课堂试讲中,对学生的备课、说课、讲课及教学反思进行自评、互评、他评。3 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和教学创新能力、音乐课堂教学基本操作能力、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水平、教材分析能力的质性和量化评价。建议平时成绩占30%―40%,考试成绩占60%―70%。4 一本课程总学时为108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建议第三学年开设本课程。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特点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必修课的教学,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这门课程教学的推荐教材。这部教材以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为编写背景,将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作为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遵循原理与操作相联系、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其内容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明确课程性质,定位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

其课程总目标体现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工作,为教育实习及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选编教学内容体现了原理性、学术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兼容的特点,体现三个结合的原则

1 学科内容体系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的编写内容既体现了音乐教学论的基本框架,也关注了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和前沿、热点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理论的介绍,也有现当代教育思潮的阐述,使学生能及时追踪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较快地衔接和适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为学生教育实习和继续发展打下基础。其内容体系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和音乐教材教法两部分,既涉及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也包括了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学习。

2 国家课程指导与校本课程研究和校外音乐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内容体系不仅考虑了《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同时又联系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将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纳入教学中,强调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学校及社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

3 音乐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的编写体系以音乐教学实践为引导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并侧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分析。避免孤立陈述基本概念和具体教法,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分析中,将音乐教学的概念、定义及原理适时、适量地穿插其中,体现了学科理论的基础性、教学改革的前沿性及实践活动的操作性。

三、教材结构便于学习和阅读,具有可操作性

教材体系和结构从历史到当代,从原理到实践,从课堂到活动,从教学到评价,具有内容的跨度和张力。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习目标”为引导,以“相关链接”扩展知识视野,以“思考题”促进教学反思,以“扩展阅读”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不仅能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研究生和继续进修的音乐教师们提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支持,并通过阅读和学习,促进他们以新的视点和角度来面对和探讨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新问题。

第9篇: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一、提倡知识结构的“三边合力论”,实现本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多学科综合性知识、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成为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础。不可否认的是,与专业艺术院校的生源不同,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些研究生在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较为薄弱。从目前情况来看,此类研究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同类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他们不像专业音乐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那样,从附小到附中再到大学,接受过较为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教育,长期在音乐艺术环境中熏染、陶冶,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了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另外,由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较为薄弱,许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是从大学期间才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其中大部人具有“重技轻艺”、“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从而影响了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的夯实。因此,对于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是加深、加宽、加厚的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补课,补其不足之课,补其欠缺之课,补足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之课。基于这一客观现实,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应当开设“音乐学概论”、“音乐形态学研究”和“音乐学术资料的调查与分析”等课程。通过“音乐学概论”的学习,理解音乐学及其分支学科在学科体系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并以开阔的胸襟、触类旁通的方法和思路来进行学术研究;开设“音乐形态学研究”课程,使学生以扎实的态度重温和补充加深“乐理”、“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学”、“配器法”等五门课程的西方、中国、现当代的专业知识,为其进一步攀登高峰而夯实基础;“音乐学术资料的调查与分析”则从音乐学术资料的类别、调查途径、调查原则、调查方法、调查提纲、记录方式、分析与使用等方面,引导学生重视音乐学术资料的调查与分析,掌握其方法,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对于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来说,多学科综合性知识的教学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因为校园里众多的院系、专业为此提供了诸多方便,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选修课是帮助学生摆渡到知识彼岸的方舟,多种多样的讲座是传播知识的畅通渠道。可是,千万不能让学生因此迷失方向,毫无目的地漂泊在这漫无边际的知识海洋。而应当提倡综合性知识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目的性,就是根据研究生所学专业,围绕着学科发展的需要来选课、读书,读经典名著、名篇,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学术品质优良、学术水平高的榜样和追求。针对性,是要按因材施教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优势、短项,引导他们选课、听课、阅读,以求扬长补短。在做学问的路途上切记不能扬长避短,因为对于自己的薄弱点,如果不及时补足的话,任其发展下去,这个“点”就有可能扩展成“面”,这个面还可能变成“窟窿”,甚至于是“悬崖”。所以,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应当成为每一位青年学者的警醒之行。广泛性,是从学生应当具备较为宽厚的基础着眼来扩大知识面,为攀登学术高峰构筑宽广坚实的塔基。深刻性,就是应当鼓励学生选准研究方向的某一点作深入钻研,掌握打钻井的方法,积蓄深挖细掘的知识能量,使自己能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做出独特的贡献。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现在,许多音乐教育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已经进入到中小学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备课、上课、表演示范、教材教法设计、组织音乐活动等教学实践能力是一个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因为所有教育成效的高低均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中要加强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尤其一些国际著名的音乐教学法,学生不仅要熟悉其理论基础,更需要进行实践操练,而根据音乐本体特点设计教法、进入课堂的教学实践实习课将是所有音乐教育研究生必不可缺的专业学习内容。

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所有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来说,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问题意识,尤其是善于洞察并发现“真”问题,不仅关注那些关系到音乐教育价值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议题,还要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他们还需要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和运用,既要有一般方法论的讲授,又要有具体方法的传授,还要有实地调查和对所得资料的分析、综合、使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论文写作方法的娴熟掌握。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追求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使研究生通过论文写作实践锻炼学术研究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二、提倡课程结构的“三边合力论”,做到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互相补充。

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和其他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结构基本相同,一般包括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我们应当认识这三类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合理安排,充分重视,提倡三者之间的互相补充。

公共学位课程中,外语课是一门值得重视的课程,必须抓得更紧、更实些,要重点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研究生不仅达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能力,还具备撰写专业学术论文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听说能力。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学校放松了对外语课程的要求,取消了原来要求研究生达到六级水平的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倒退行为,我们应当把加强外语教学、提高研究生外语水平,作为培养国际学术视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提高学术研究层次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要克服那种把外语当成“敲门砖”、“租邮票”的学习倾向,虽然每个学段都有外语考试,充其量只能算是花5分钱去租邮票,考试结束后就不再继续学习,把租来的邮票还给了老师。结果是,许多学者虽然经历了大学、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等各阶段的外语学习与考试,等于花了5个5分钱,共25分钱,最终却只买到一张邮票。与其那样,倒不如每次都下苦功夫真学,学完后不要放弃,利用外语做学问,在大学、硕士、博士三个阶段各花8分钱,总共花24分钱就将初级、中级、高级邮票都买到手,将外语用到专业学术研究中,使听、说、读、写、译达到自如、自觉和自由。

专业学位课是在二级学科或若干个相关的二级学科基础上开设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可以是音乐教育基础理论课或有关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课程,也可以是关于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前沿内容的系列讲座或音乐教育经典文献选读,以便使学生了解学科性质、特点、理论框架、历史、发展新动向,成为掌握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当切实保证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

专业必修课应根据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注意课程的体系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整体功能,体现学科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学科前沿性特色,适应音乐教育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要求。

选修课,既包括音乐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包括艺术类其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以及非艺术类的其他学科的选修课。这是充分满足学生兴趣,发展他们的专长和特点的课程,应当鼓励研究生在本系、本院、本校以及其他系、其他学院、其他学校选修他们喜欢的有兴趣的或对他们未来专业发展有益的课程,以充实和扩展其知识领域。并且应当根据各校师资的专长和地域特点、优势开设学校、地方的特色课程,如:各地的区域音乐史、乐种史、地方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以及以各校学有所长的专家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基础的音乐专业课程等,使各校、各地方的研究生教育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培养方式的“三边合力论”,提倡校内、校外和国际之间的互相促进。

当今时代,虽然局部地区时有动荡,但是和平、发展、交流、合作业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同样,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也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有利于学术发展的良好机遇,提倡校内打好基础,校外广泛吸收,开拓国际学术视野,开展中外学术交流。

首先,是校内打好基础。这是根本。因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才能谈得上对外交流。千万不能好高骛远,近庙欺神,因为我们的各个学位点都是经过一定程序审批,达到一定水平才准予设置的,一经设立就必须尽自己的职责去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是校外广泛吸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我们国家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各学校、各学位点来说,确有水平的参差,特色、优势不同。一般说来,部属重点高校、“211”高校、有部级重点学科的高校,水平要高出一筹。因此,同这些学校进行横向交流,向其学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一些其他大学和学术研究单位也都藏龙卧虎,或者是有某方面学术优势的专家,或者有某些领先的学术领域、某门部级精品课程,十分值得学习和交流。我们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应当提倡资源共享,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广泛吸收兄弟院校和其他学位点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和特色课程,用于充实自己。多年来,教育部有关部门所组织建设的“资源共享课程”值得参考、学习,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第三,是开拓国际视野,开展中外学术交流。采取聘请相关学科的国际知名专家来校长期、短期讲学,开设专题讲座,派遣研究生到国外考察研究、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使研究生能及时了解国际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和发展新趋向,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外相关学科的学术资料,关注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成果,使自己的学术研究能与国际相关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取其精华,不断前进。

我们相信,只要充分发挥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基础厚、渠道广的优势,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就一定能够办得更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