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水产品质量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1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1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及突出问题

1.1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我国比较追求水产养殖的高密度及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对水质的环境以及种质的优化却没有予以重视,还存在一些滥用药物的情况,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很大影响。加强我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者能够吃上健康放心的水产品。同时,也对我国的水产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加强水产品养殖加工全程质量监控,提升其质量安全,是创造效益的根本途径,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

1.2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

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渔业的水域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物进入到水产动物体内就造成了水产品的污染;在养殖过程中的用药没有得到规范化处理,这样就造成了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状况比较严重;标准化的生产比较滞后,由于水产品和人们的生活及健康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执行的标准问题上也比较严重,由于执行标准比较多,对标准又没有明确,所以在水产品的养殖生产及销售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展;生产者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由于在养殖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以及守法意识相对淡薄等,就比较容易发生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2影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优化策略

2.1影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渔业投入品管理上存在着漏洞,主要在苗种生产、饲料生产和渔药生产、加工、运销这几个重要的阶段还有不完善之处。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相关的科学知识比较缺乏,没有充分重视质量安全的问题,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及惩戒机制等。另外就是养殖水域的污染比较严重,检测设施不配套和监管体系没有完善等,这些因素都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着影响。

2.2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优化策略

第一,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优化要能够从几个重要的阶段进行实施,首先是加大执法宣传力度,对水产养殖的相关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及渔业法等都要加强宣传。努力规范水产品的养殖,对其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要严格执行。在标准上能修订完善落实,构建水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及应急机制等,使其在各个生产经营的环节得到有效落实。第二,对渔业的水域污染也要加大防治力度,从源头上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加以保证,水产品源头的污染控制是第一关口,其生产环境要符合相应规定,对于遭到污染的水不能继续作为养殖用水。对水质的改良也要加以重视,引导养殖者在投喂饲料的标准上提高重视,在水产投入的监管层面也要加强,减少由于水产投入使渔业水域受到污染情况的发生。第三,完善建立水产品追溯制度,通过标识以及标签记录等形式对水产品的来源进行追溯,发现产品的安全问题及时召回,并对召回问题及时报告消费者。在水产品的追溯体系构建上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水产企业以及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作出努力。第四,强化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加强对水产品产地抽检制度的改革完善,加强水产品种苗质量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构建水产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数据库系统等,构建并完善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体系。不仅如此,还要使水产品健康养殖生产技术新体系更加科学化,对水产品健康养殖生产技术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对投入品的管理等。在安全意识上要提高及更新管理观念,加强技术培训及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操作规程等。

3结语

第2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关键词:地理标志水产品;质量控制;养殖户;保障机制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养殖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2000年以来,水产品出口也一直位居我国农产品出口首位,在我国农业发展和世界水产品贸易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就随之提高。为了改善饮食结构,获得更加均衡的营养,水产品已成为人们主要日常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成为了热点问题。在市场上,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质量好、安全无毒害、卫生标准高的水产品。国家质检总局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指出,水产品在近年我国食品出口受阻案例中位居第一,约占1/3。要提高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解决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防止其成为水产品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的瓶颈。

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产生了更加明确的分工,从而加长了水产品供应链长度,越来越多的环节影响着地理标志水产品质量,但其基础是始终不变的,必须坚持从源头对地理标志水产品生产进行质量控制。因此,养殖户对质量的控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地理标志水产品的产业链价值

地理标志水产品既具备传统产品价值链属性,又具备自身独特的性质――产地的独特性和产品的稀缺性。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是价值链所强调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或元素都能够对价值链产生增值作用。

地理标志水产品与其他非地理标志水产品处于同一个产业中,因此具有相似的价值链,即产品的替代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分工链条的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的协调使得报酬递增。

地理标志产品的增值是通过其产业价值链作用形成的,仅仅作为一种独特资源,地理标志是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增值的,只有依靠各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与配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创造性活动,地理标志产品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增值。从价值链的结构上讲,畅通的价值通道和可进行转换的价值连接点是地理标志产品增值的关键要素。

从以上结构显示,地理标志水产品主要包含该水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二者相融合的经济价值链三个层面。产业链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导因素,价值链则主要是价值增值支持系统,价值链只有和产业链相融合的时候,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凸显地理标志水产品自身的经济价值。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以关于养殖户生产行为、行为意愿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加入了调研地区养殖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问卷第一稿。随后在与当地有关人员的探讨中,进行了问卷的修改。为了完善问卷的实用性,使调研结果更符合事实,2013年10月,在江苏省无锡市甘露鹅湖镇随机走访了25家养殖户,进行预调研,随后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各方意见,对问卷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和调整,形成了最终问卷。

2.1 二元回归分析

2.1.1 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本文以养殖户是否进行质量控制位因变量,影响其行为的四方面因素为自变量,具体的定义、选取以及预期作用方向如下表:

2.1.2 模型的建立 研究考察的是地理标志水产品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结果只有两种,即进行了质量控制和没有进行质量控制。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之间,并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回归模型为:

其中:Y1为进行质量控制,Y0为没有进行质量控制;b0为常数项,bi是xi的回归系数,u为随机扰动项。

利用SPSS20.0软件,得到以下结果:

2.1.3 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在5%的显著水平上,是否有销售协议、成本因素、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质量安全水产品预期获益多、政府的监管力度都对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年龄、文化程度、养殖面积、养鱼年收入、养殖年数、是否参与指控宣传培训、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是否有要求这些因素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并不显著。

(1)养殖户年龄

养殖户的年龄是影响质量控制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期方向一致。然而,年龄的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年龄大的养殖户养殖经验丰富,对政策、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较为熟悉,使得他们习惯性质量控制。

(2)文化程度

养殖户的文化程度对于质量控制有着一定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文化程度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期不一致,在选定的显著水平下,影响并不明显。养殖年限可能影响了这一因素的作用。不过随着养殖经验的增加,文化水平较高的养殖户,应该会较快接受并适应质量控制的行为。

(3)养殖面积

养殖户青鱼养殖面积是影响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回归结果来看,养殖面积变量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养殖户青鱼养殖面积对其质量控制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养殖面积较少的养殖户相对养殖面积较大的养殖户,更可能对养殖方式做出调整,他们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

(4)养鱼年收入

养鱼年收入也是影响养殖户质量控制的因素之一,其系数为正值,说明年收入对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有正向作用,然而并不显著。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的养殖户虽然年收入较高,但是付出的成本也不低,因此,他们还要考虑投入成本的多少,如果进行质量控制,是否会增加成本,从而减低利

润率。

(5)养殖年数

从回归结果来看,养殖户青鱼养殖年数对质量控制没有很大影响,变量不显著,说明养殖户质量控制与养殖青鱼年数关系不大,但从回归系数来看,养殖户养殖年数变量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养殖户养殖青鱼年数越长,对质量控制的积极性越弱。

(6)是否有销售协议

从回归结果来看,是否有销售协议对养殖户质量控制的行为有显著影响,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测一致,说明,有销售协议的养殖户更多的进行质量控制。有销售协议的养殖户必须保证青鱼的质量,才能够保证青鱼顺利出售。在协议中的有关规定,对青鱼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养殖户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养殖户为确保出售青鱼的质量,在养殖过程中,必然进行质量控制。

(7)成本因素

成本是影响养殖户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回归结果显示,这一因素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测一致。当养殖户考虑到进行质量控制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可能降低收益时,他们进行质量控制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若养殖户对成本考虑较少,则还是积极采取措施对质量进行控制。

(8)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

养殖户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对质量控制有着显著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养殖户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系数为正,与预测一致。这说明养殖户对如何规范养殖青鱼越了解,采取质量控制的积极性越大,对于没听说或不了解养殖规范的养殖户来说,他们对规范养殖的标准和如何规范养殖不了解,所以对质量控制也就无所适从。因此,养殖户对规范养殖的了解程度越深,越愿意控制质量。

(9)是否参与质控宣传培训

质量控制的宣传培训对养殖户而言,是影响质控行为的重要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这一因素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测,并且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测一致。说明参与了质控培训的养殖户,更多的进行质量控制,而没有参与过此类宣传培训的养殖户,则很少主动进行质量控制。

(10)质量安全的水产品预期获益多

根据回归结果,这一因素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值,与预测一致,说明养殖户认为质量安全的水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越是认为质量安全的水产品获利更多,养殖户越是愿意进行质量控制。有些养殖户担心质量控制产生的成本降低了利润率,因此在质量控制方面并不积极主动。

(11)是否加入合作社

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养殖户是否进行质量控制有很重要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这一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0%的检验,并且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测一致。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更多的进行质量控制。合作社统一配备的育苗、饲料、渔药等,减少了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养殖户能够更加简单的养殖青鱼,质量控制也就得到了保障。

(12)政府的监管力度

政府监管力度对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系数为正,与预测一致,说明政府监管越是严格,养殖户就越会进行质量控制。从理性角度出发,养殖户不会冒风险,必然严格按照规范养殖青鱼。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可知这一因素的影响明显。

(1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是否有要求

从回归结果来看,消费者的影响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为正,与预测一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要求,养殖户就会进行质量控制。由供需理论可知,供给方会按照需求方的要求进行生产,养殖户为了能够顺利销货、赚取收益,必然保证出售青鱼的质量安全。

3 地理标志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由于水产品产业链长,涉及面广,质量安全管理就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够有针对性、有持续性的开展,各环节参与者应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沟通,严格按照制订的相关规则,发挥各自作用。

3.1 地方政府统筹,发挥领导作用 为了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机制的有效运行,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地理标志水产品一般属于地方性产品,因此,综合管理机构的建立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制订相关规章制度,整合渔业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质监部门、检验检疫部门等,明确各部门分工,防止部门功能的重叠或冲突,使其发挥各自职能,为综合管理部门的高效运行奠定良好基础,以提升地理标志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特点,政府需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控制机制、监督机制和持续补充机制。整理分析现有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商检法》等,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食品农产品等文件,形成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基本框架。

政府还应对行业、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反馈,做出及时回应,不断完善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如有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应具有应对措施,组织各部门力量,做好应急处理,并带领事件相关人员进行反思,做出批评和自我批评,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地制宜,由点到面,全面推进,包括出台相关意见,资金补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域政策调整等。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大力宣传实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具体宣讲过程中,力争渗透到镇、村、户,由综合管理小组抓好宣讲工作,创造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和推广的环境。

政府管理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为本质,在市场管理中,不仅仅要将不合格水产品排除,更需引导整个水产行业,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加强产品认证,并通过新闻媒体的信息导向,维护水产品品牌声誉,体现优质优价原则,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确保广大消费者购买到放心的水产品。

3.2 行业协会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行业协会应起到技术支持和执行管理的双重作用,并且做好与养殖户的沟通,搭建整个保障机制的桥梁。

以政府制订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基本框架为基础,行业协会负责制定管辖区内地理标志水产品的执法办法,通过印发通知、培训、媒体宣传、专栏的方式,在辖区内。同时,按照执法办法,统一负责辖区内执行情况。在办法执行过程中,依据辖区内的管理需要、消费者提供的市场反馈,结合执法过程中的盲区,提出现有水产品质量管理政策的修改意见。

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国家、省市自治区、地方都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虽然涵盖了整个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全过程,但是对于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的基层养殖户来说,要全面领会、切实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绝非易事。因此,行业协会可以建立政策法律法规的现代化管理系统,一是全面、系统收集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文件,便于养殖户查询,二是结合实际,结合地方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涉及有关资料,扩充养殖户知识面,提升其生产技术,三是国外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要求,促进水产品对外贸易。

在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中,行业协会应出台指导意见并组织具体实施:起草养殖基地生产技术规范、配备技术指导员、制订培训计划、养殖地周围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检验等。在养殖基地附近设立办公室,考核验收基地以及协助基地的日常管理。

在培训方面,必须首先做好自我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做好对被管理对象的培训。培训不但需要对养殖户展开,还需扩展到饲料、渔药生产企业,才能提升所有水产品参与者的综合素质。培训形式可以有:电视台教育培训节目、报纸杂志专栏培训、网站培训、专线电话咨询、各种培训班、养殖地现场指导等。

3.3 养殖户执行,落实质量控制 养殖环节是质量安全控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安全隐患最为突出,养殖户就成为整个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关键参与者。

利用现代化管理系统,了解水产品养殖的有关法律条文、政策方针、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市场要求。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科学养殖技术,严格挑选育苗、饲料以及渔药,实现品牌声誉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通过地方政府的推进,行业协会的指导,建立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养殖基地。养殖户需确保基地符合养殖环境要求、按照生产操作规范、控制化学品投入、全程监控养殖过程、,从而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提高产量和质量水平。

积极参与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认真阅读发放的有关材料、报纸杂志,参加培训班,定期接受专家的指导,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在养殖过程中,落实培训获得的知识。遵守渔业休药期的规定,防止残留物超标。从源头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我国水产养殖大多为个体小规模渔民,地点分散,导致水产品质量信息流通不畅。水产品追溯系统是一项被国际认可的有效避免风险的技术,面对地理标志水产品,可在地方建立养殖标准,设计纸质或电子记录方式,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养殖户可按技术标准,实时记录养殖信息,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传递和产品跟踪、追溯、预警。

3.4 消费者监督,反馈管理成果 消费者是水产品供应链的终端,满足他们的需求才是水产品行业发展的本质目标。因此,消费者的市场反馈,是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水产品的消费、保鲜有一定的期限要求,这对鲜活水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水产品中有有害残留物,通过食物链,最终就会进入消费者体内。因此,消费者是否满意水产品的质量,是否能够放心购买水产品,关系着养殖户的辛苦投入能否获得回报。

根据水产品追溯系统,一旦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可以检测在供应链中的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如果水产品采用条形码或者二维码进行标记,建立了完整的追溯系统,那么消费者便可通过标记,获得所购买水产品的有关信息。经过多次购买及比较后,消费者将对水产品进行分级,也就是市场机制中的优胜劣汰,质量好、有保障的水产品必然更加获得青睐。

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分级,直接或间接传递给养殖户,促使养殖户进行质量控制。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则根据市场反应,修改相关法例条文,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填补以往工作中的疏漏,使得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能够高效运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国生,吕振通,胡博等.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卢雪娇,者贵昌.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经济价值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12):83-84

[3] 郑建明. 水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9(5):50-52.

[4] 王世表,阎彩萍,李平,张明华. 水产养殖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9,3:21―27

[5] 董炳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构建以利益分享为基础的权利体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管理

一、临沂市水产业取得的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渔业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水产品总产量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之首,201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接近6000万吨;渔业的发展,为中国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临沂市从“九五”至“十二五”期间,连续开展了“大面积池塘养鱼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技术试验”,以及“网箱养鱼高产技术研究”和“名优品种引进、繁育”等技术推广项目近200项,先后获得农业部、省科委和市科技部门的奖励,使得临沂市的池塘养鱼单产从1984年70多公斤上升到目前的450多公斤,多的达到1500公斤以上;201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4.7万亩,水产品产量突破13.2万吨,增长11.7%,水产品产值13.9亿元,增长16.8%,渔业经济总产值19.1亿元,增长17.2%。渔(农)民人均纯收入11637元,接近农业等行业从业人员收入的两倍。目前,临沂市水产品市场品种繁多、货源充裕,在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渔)民收入,确保农村(渔区)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2001年出口欧盟冻虾仁和部分大闸蟹检出氯霉素残留,引起全世界关注,导致欧盟决定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致使中国水产品及畜、禽产品的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损失。

2006年4月25日,美国阿拉巴马州从中国进口的叉尾t检验出氟喹诺酮,之后,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等南部四个州相继检出并全部停止销售所有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

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和保持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形势非常严峻。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

1.部分地区只关注水产品销售数量,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完全忽视,加上放养密度不合理,不能科学养殖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水产品品质量下降。

2.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业不科学的养殖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影响水产品的卫生指标,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3.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饲料中滥添药物及激素,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药物,导致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性。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1.加强机制管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切实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2.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1)法律体系。目前,现有国家水产品安全的法律有12部,行政法规23部,国家对农业水产品质量也非常重视并提出严格要求,各地区及部门加大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进度与力度,加强水产品产、供、销全过程的监控,提高水产品质量,这对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水产标准体系。水产行业标准主要有水质标准、亲本和苗种质量标准、种质标准、养殖技术规范、饲料标准、渔药使用和病害防治标准、检测标准、无公害标准等。各地方及相关部门,也应加快制订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来共同完善水产标准体系。

(3)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大力推行GB/T19000-ISO9000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全面引进、推广和应用HACCP质量管理体系。把认证范围由以往的水产加工企业逐步向水产加工企业和水产养殖企业并举的方向发展,规范认证行为,严格控制标识管理,进行质量认定跟踪机制,确保认证体系的规范。

第4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关键词:水产品;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96-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产品以其低脂肪、高蛋白、营养全面等优点而更多地被群众接受。由于鱼苗繁殖技术的成熟和成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水产品已成为家常菜而走上餐桌。水产品需求的增加使养殖规模扩大,同时也带来了滥用添加剂和药物的问题,使水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水产品安全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沙湾区水产品安全现状

沙湾区境内水资源丰富,位于大渡河下游,是乐山市乃至四川省的工业重镇。全区现有各类可养殖水面149公顷,其中山坪塘58公顷。有小(二)型水库4座,分别位于福禄、嘉农、太平这三个镇。有专业鱼池80公顷。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鲤、鲫鱼和泉水鱼、岩原鲤、白甲、鳝鱼等。2010年全区水产品产量为991吨,预计2011如何将达到1100吨。我区无集约化养殖,稻田养鱼面积中规范化稻田养鱼面积少,池塘养殖中,粗放养殖多,精养少,因此水产品产量不高,城区所销售的商品鱼大多数是从眉山市等附近区市县购回后进行销售。

总的来说,我区水产品产量不高,渔业经济占农业产值比重低,养殖规模小,养殖结构单一,这些基本情况决定了我区不存在大的水产品安全问题。建区20多年来,我区也从未发生因食用水产品中毒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影响我区水产品安全最主要的因素是水体污染问题。沙湾区是乐山市的工业重镇,各类工矿企业多,由于工业废液、废渣排放入水体,导致养殖水域水质恶化,使养殖病害时有发生,养殖病害发生又导致养殖户滥用药物,从而导致水产品产量上不去,也严重影响了水产品质量。

同时,我区市场上的水产品交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还只能通过目测区分水产品的质量,在水产品的市场准入检测上还完全处于真空状态。

2 解决水产品安全需跨越的几个障碍

2.1 水产品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涉及水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极不完整,无法实施对水产品准入的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

2.2 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把水产品安全的责任交给了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区水务局。但区水务部门在渔业管理上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水产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农户科学养鱼、做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名、特、优新产品的引进和推广。在水产品监管上,水利部门也只能从养殖源头着手监管,即向养殖户宣传水产品安全的相关知识、要求养殖户在鱼病防治过程中不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而无权进入流通环节检查水产品是否安全,对从外地购回的水产品也无法有效监管。这一具体问题也是解决我区水产品安全问题需跨越的障碍。

2.3 水产品检疫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

2004年区水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改革,组建了“沙湾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并明确了相应的职责,但安排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手少,仅有3人,更由于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没有经过水产品检疫方面的进一步培训学习。同时,我区没有水产品检疫所需的实验室和相关器械设备,要健全水产品检疫工作,仅检疫设备就需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些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还只能停留在口头宣传、目击感官上,无法成为切实可行的行动。

3 对做好水产品安全工作的几点探索

尽管做好水产品安全工作存在以上所述的多方面的困难,但作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我局仍然要不断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尽力加强水产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吃上放心水产品。

3.1 加强宣传,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可通过广播、电视、沙湾新闻网、发送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养殖户和广大群众宣传水产品安全相关知识。各水产养殖户是宣传的重点,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着重向他们宣传健康养殖知识,以及病害防治上不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同时,按照区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制定的《沙湾区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和区水利局制定的《沙湾区水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及责任追究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水产品安全各个环节的工作。

3.2 实行水产品安全追踪制

区水利局对区境内一定规模以上的水产养殖户建立健全水产品安全监管档案,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追踪调查,及时向他们宣传国家关于水产品安全的最新动向,要求养殖户严格执行鱼药、饲料、添加剂等有关禁用、限用制度,从而切实从养殖源头加强监管,确保水产品安全。

3.3 认真抓好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做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是确保水产品安全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对水生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政府应加强对水产品安全管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在适当的时候出台《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实施意见》等制度,逐步建立水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充实人口设备,完善检测手段,从而提高防疫检疫能力。

3.4 政府下力度治理

政府应痛下决心治理水域污染,为水产养殖创造良好的水域条件。

3.5 部门协作

区水务部门可与区工商、畜牧等部门协作,按照新《兽药管理条例》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鱼药、饲料和添加剂的行为。

第5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湖北宜都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91-01

宜都市位于湖北西南部,辖1乡8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村8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市耕地面积2.24万hm2,基本农田1.58万hm2。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4.87亿元,农业增加值3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693元。宜都市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13年抽检种植业农产品样品4 100个,合格率为99.8%。2013年省人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记者采访团在宜都市参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农安监测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组到宜都市调研农安工作。

宜都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示范创建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按照“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产地准出保质量、市场准入促管理、体系建设强基础”的思路,全面加强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强化安全监测监管,突出专项整治和安全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监测能力逐步增强、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现将具体措施以及2014年工作重点介绍如下[1-2]。

1 主要做法及成效

1.1 领导重视,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为了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成立了工作专班。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农安工作目标责任状,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市农业局与乡镇农安监管站签定农安责任状,组织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质量承诺书。市畜牧局与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屠宰加工屠宰场和畜产品经营单位及个人签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3 500余份。

1.2 狠抓培训,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田间、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培训,开展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农民主体培训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化”培训。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1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5万份。

1.3 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日常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专项整治行动是推动日常监管工作的抓手。在专项整治工作中突出重点产品、重点环节开展有声势的行动,在日常监管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监管工作不留死角。通过完善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档案,记录好日常检查工作情况,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对种子、农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资产品开展质量抽检,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对监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警示信息,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依法处理,涉及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一查到底,严肃处理[3]。实施农资打假、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和兽用抗菌剂、水产品禁用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劣农资和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强化案件的查处,组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共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76家,抽查180个农药品种、种子样63个、肥料品种7个、水样4个、鱼样5个、渔饲料样20个,责令改正违法行为24起,立案查处12起。农药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种子标签合格率达95%以上。

组织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进行拉网式检查,共检查兽药饲料经营门店125家、饲料生产企业3家,收缴过期兽药152余盒,对购销台账、使用记录不全的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16份。在养殖环节严格落实监管制度,每月至少入场监管1次,同时加大养殖场(户)“瘦肉精”的抽检力度。

1.4 管住源头,全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为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各产业生产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贯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生产控制技术规范。宜都市制定了“宜都蜜柑”和“天然富锌茶”地方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柑桔、茶叶、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畜牧业技术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全市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已达到6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形成了宜都蜜柑、丰岛罐头、天然富锌茶、宜红工夫茶、土老憨食品、清江鱼、天峡鲟等一批精品名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目前,全市建立柑桔标准园2万hm2、茶叶标准园6 666.7 hm2。建有养殖小区76个,畜牧业形成了沿江乡镇以猪禽为主、山区乡镇以牛羊为主的标准化生产新格局,清江库区网箱养殖成为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养殖示范基地。

1.5 突出重点,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生(下转第294页)

(上接第291页)

产基地为重点,实施以标准化生产记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以及包装、标识为门槛的产地准出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4]。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全市审核换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36个,大型养殖小区、养殖场(户)备案3985家,备案率达100%,全市农业投入品监测合格率99.5%,监测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农产品量安全投诉受理率、执法查处率均达到100%。土老憨果蔬公司自主开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对种植户严格执行编码追溯责任制,实现了柑桔精品果追溯到户。

1.6 加大监测,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宜都市成立了宜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明确为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对全市农安工作协调及监管。结合国家项目,市财政投入433万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投资45万元建成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室,投资90万元,建成了宜都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宜都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可以完成对全市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品的全面监测。全市10个乡镇农安站、中百仓储等6家超市、18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检测室,可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自检。全年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41期,抽取样品4 1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报41期,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自检样品23 900个;全市共抽检猪肉样品40份、猪肝样品9份、猪尿样品4 500份、鸡蛋180枚,分别进行“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有关残留指标检测,抽取兽药品种40个,饲料品种40个,检测结果均合格,合格率为100%。

2 2014年工作重点

2014年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购销台帐,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可溯源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5],围绕蔬菜、柑桔、茶叶办好8~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点。定性检样 5 000个以上,定量检测农产品500个以上,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公布,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范开展农产品自检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加强农资监管,实施专项整治,及时检查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执行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等环节质量例行监督检查。

3 参考文献

[1] 陈丛梅.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河南农业,2011(13):22-24.

[2] 张文学.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中国标准导报,2012(3):14-16.

[3] 许淑桂,孙福广.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5):55-57,86.

第6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关键词:水产类食品 加工 食品质量与安全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水产类食品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需求的增长开始在水产类食品制作中另辟蹊径,使用特殊的化学手段对水产类食品进行处理,表面上达到了人们的要求,实际上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还能使水产类食品的外边看起来更加诱人。另外在水产类食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人员薄弱的质量意识导致水产类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必须控制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

1 我国水产类食品加工现状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水产类食品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多样性,对水产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针对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不法企业为了提高产量及表面品质,在饲养时向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饲料,不仅导致当地水域被污染,还造成水产类食品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另外一些水产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甚至使用一些违禁药物,导致水产类食品流向市场后仍旧残留大量危害人们的有害物质、调查表明,我国的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十分简陋,大部分水产类食品加工厂条件都无法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工厂缺少现代化设备设施的支持,产品加工难以达到人们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质量检测设备的缺乏导致水产类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无法被有效检测,食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相关部门对于水产类食品的加工监督力度不够,社会上甚至出现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情况,这些情况直接造成水产类市场出现大量品质不合格的水产类食品。由此可见,加强对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影响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的因素

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品质变化的本质上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主要是指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出现新的物质,但水产类食品在形态上发生变化。化学变化主要指水产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新的物质,例如水产类食品的变质。当水产类食品发生以上两种变化是可能影响到其质量品质。

2.1 微生物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一定情况下微生物可以和食品发生反应并逐渐分解,即日常所说的事物的腐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够有效清理自然界的垃圾,但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造成食品变质。水产类食品的加工条件十分适合微生物的成长,加工过程中条件控制不当将会导致微生物在水产类食品中快速生长导致食品变质。影响水产类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品质问题的微生物主要有酵母菌、霉菌、细菌等。

2.2 酶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催化剂,酶具有更强的催化作用,尤其是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受到酶的影响可能造成水产类食品快速变质、因此在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必须有效控制酶的活性,降低水产类食品加工中的变质速度,保证其流入市场后的品质。

2.3 化学污染

水产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受到化学污染导致其食品中一些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危害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水产类食品化学污染多种多样。首先是工业污染造成水质变差导致水产类食品吸入大量毒素并残留在身体中,被制作为可食用产品后仍旧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物质。养殖人员使用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的饲料也会造成水产类食品的污染。水产类食品制作过程中过量添加食品防腐剂等也会造成水产类食品的化学污染。

2.4 冷冻

冷冻是保证水产类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冷冻能够降低微生物的活性,有效延长水产类食品的保质期。通过冷冻也能降低酶的活性,温度越低,其活性就越低,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微生物或酶就将彻底失去活性,有效促进食品保质工作的展开。

3 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3.1 使用先进的灭菌技术

第7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一、健全管理体制,夯实“责任墙”。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细化分解部门监管责任、镇街领导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列出责任清单、明确监管任务。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负责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体系,出台了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产地检测准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主动作为”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创新监管平台,织密“防护网”。将全区动物养殖场、兽药GMP企业、饲料企业、屠宰企业等监管对象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象目录库和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成畜牧兽医服务“110”云服务平台、生猪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和兽药饲料安全生产电子监控系统,对动物防疫检疫、无害化处理、养殖环境监管等实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养殖―屠宰―加工―交易”的全程溯源、全程监控、全程服务、全程公开,大大提升了监管效能和应急处置水平。

三、落实防检机制,打好“主动仗”。为从源头防范控制畜禽疫病风险,我们建立了“以监促防、以检计酬、网格管理、采检分离、采血补偿、风险评估、分片出证、不达标问责”的防疫检疫监管考核模式,对辖区散养监测单元、规模化养殖场采集血样,免疫抗体水平高于国家规定标准。在全区设立21个动物产地检疫报检点和2个检疫省级道口,在畜禽屠宰场派驻官方兽医,严把动物检疫检验关口。今年以来共检疫生猪126万头,检疫畜禽产品1.7万吨,检疫率100%。经常性开展以打击“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为重点的专项行动,抽检合格率和案件查处率达100%。

第8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1.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利国惠民的民生大事,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办公室,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方案,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万元的食品安全专项经费,保证了全区人民吃上放心食品。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政府(办事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纵横有序、组织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网络。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区委、区政府正确研究判断形势,及时调整工作导向,在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浑江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投入品的执法力度。同时,在农业局农业信息科增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职能,做到了行政监管、检测服务、综合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全面提升了浑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强化站所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全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发后,区委、区政府及时组织农牧局、财政局、发改局、编办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结合浑江区实际,制定出浑江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队伍、设施、机制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2011年底,经农牧局请示,区委常委会讨论,确定把农产品乡镇监管服务机构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即在镇(街)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实行“一个机制,两块牌子”联合建设。确定2名工作人员具体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设一个快速检测室,配备2~3套速测仪器及相关工作设施,由一名站长负责,人员由农业局系统内部调整。通过上述机构整合,不仅实现了有检验人员,有检验设备,有能力干事的新工作格局,不仅捋顺了关系还解决了检测中心运行经费紧张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六个镇(街)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已全部挂牌成立。结合全省的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活动,重点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作物的病虫草害的防治进行培训和指导,在备耕期间指导农户合理购买农药。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社会氛围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采取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制做宣传版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识别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真假的方法。并发放《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如何正确施用农药》等宣传资料、技术材料4500余份;结合市场检查、科技培训、节假日休息开展宣传。采取实物展示,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向所有农资经营业户免费印送《致各种子经营者和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录》、《识别假劣农药简明挂图》30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2000余人次。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9篇:水产品质量安全范文

关键词:质量安全;检测;问题;影响;对策

一、河南省渔业生产现状

河南省共有水面47万多hm2,渔业可利用水面27.9万hm2,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2.9万hm2。全省分布各种鱼类129种,主要经济鱼类60余种,水生经济动物近百种,渔业资源丰富。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98.0万t,其中养殖产量86.9万t;渔民人均纯收入17700元,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108元高出1592元。渔业生产对广大宜渔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渔业已成为河南省大农业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产业之一。在渔业生产中,河南省目前正处在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阶段,过去片面追求高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正在恢复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循环利用、健康养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成为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几年,人们的生态意识正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河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暴露出来的问题仍不容乐观。2021年第5号《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告》中有商丘市销售的1批次鲜活黑鱼,氧氟沙星、甲氧苄啶超标;郑州市销售的1批次鲜活鲈鱼,恩诺沙星超标。安阳市销售的1批次活鲫鱼,恩诺沙星超标。2021年7月在河南省产地水产品质量检测中,也发现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多种禁用渔药检出或超出限量。水产品质量的下降,不仅对食用者产生长期慢性危害,也直接影响到渔业经济效益。

二、河南省水产品质量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对河南省水产品质量的持续检测,以及对影响水产品质量的渔业环境、养殖投入品、鱼类病害的连续监测分析,河南水产品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及水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截止2020年底,河南共建成省级渔业检测中心、水生动物疾控中心1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20余个,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上受仪器设备、人员技术水平、经费的限制,基层防疫站承检能力较弱,全省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能有效运转。在水产品标准体系方面,也急需补充完善相应的地方标准,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方法标准等。在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上,“从源头抓起”做的还不够,抽检监测做的多,苗种检疫做的少,质量追溯制度无法有效实施,源头安全管理比较表面化。2.个别企业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近几年来,全省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水产品生产和经营分散,渔业生产还是以零散个体养殖户、五大行动小型生产加工企业为主,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工企业占比较小。小型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品牌意识比较薄弱,难以自觉地按照质量规范要求生产、经营。一些企业在水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和添加剂现象,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从近几年对全省的产地水产品质量抽检情况也能看出,普通小型养殖场(或个体户)水产品不合格率相对较高,小型生产经营企业问题较多。3.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样相对困难由于水产品检测需要现场抽样,产地抽检需要当地渔业主管部门牵头联系,检测部门仅提供技术支持,沟通联系的主体是渔业主管部门,时常存在信息沟通不畅,造成抽样困难的现象。此外,在产地抽检中,目前采用最多的是撒网捕捞方式,受撒网人员技术水平、季节性以及天气影响的局限性,效率很难保证。4.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不足鱼类个体存在差异,其机体内部药物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也会存在差异,在水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采样数量、取样部位差异都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另外,水产品质量检测前处理步骤复杂,干扰物质较多,前处理方法、步骤不同,也会使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偏差。目前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明显不足,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水平需不断探索、提高。

三、主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