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统计工作内容精选(九篇)

统计工作内容

第1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企业会计工作与财务统计的工作在内容上与目的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区别,然而其本质都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手段。在最初的会计体系形成时这两项工作并未完全分析,产生二者分流的现象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才出现的。虽然目前这两项工作已经单独分离开来,但其中因关联和区别而产生的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一、企业财务统计的意义

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统计工作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对企业的意义不可置否,根据其财务统计的工作内容分析出企业财务统计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财务统计工作的目的存在为企业经济总值的增长提供数据参考或支持,这一存在目的使其数据统计能够根据企业或行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决策调整,同时也是为了满足GDP统计和测算的需要;

第二,企业财务统计的对象决定着其能够做为利益或收入分配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其中有有关企业资金流量的统计数据更能够为企业的财务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第三,企业财务统计是企业资产、负债等信息的基本反映,能够使企业明确自身所处的经济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同时还为资产、负债的核算提供重要的基本数据信息。

二、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的联系

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工作从内容上、目的上、方法上都存在着广泛的联系。首先从工作内容上二者都是是与企业财务核算相关的工作,同时工作内容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交叉渗透与互补,因此任何一种工作从内容上说就并非独立存在,二者所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都是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依据的基本信息都是企业经济行为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可以说在工作内容上是一种资源共享的状态;其次从目的上说,企业会计和财务统计都能够通过各自的核算、监督等工作内容为企业提供财务或管理服务,其工作任务的完成对企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从工作方法上来说,企业会计工作中有财务统计方法的应用,财务统计中也需要有会计方法来支撑,因此说两者的关联性非常明显。

(二)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的区别

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的区别在工作内容、方法上同样存在,另外其研究与服务的对象也有一定的差别。企业会计的工作方法中主要是一些针对企业经济行为和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会计信息的记录、计算、登记、核算、清查等,其工作内容能够反映所有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具体流程及数据,而财务统计工作方法侧重于分析和统计,一般会通过观察、数据分组、抽样、综合指标和各种数据分析等方法来实现,其工作内容主要是与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相关,而计量单位也不仅仅是货币,更包括了除此之外的实物和劳动两种。根据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差别可以看出其工作对象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在研究与服务对象方面企业会计以与之相关的资金变化为研究和服务主体,而财务统计则是以企业为调查对象来进行的经济信息统计。

三、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的协调策略

(一)从工作指标上进行协调

由于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在工作方法和内容的差别,只有对其工作指标进行协调才能使两项工作之间的冲突被有效化解。在具体的运算和统计工作中需要以协调工作指标为要求,将两者工作对象中的每一项核算指标进行规范化调整和处理,统计的规范调整及处理所包含的内容包括指标的定义、运算方法及口径,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使两项工作有统计协调的基础。

(二)改进统计报表制度

当前的财务统计工作有许多数据计算、统计或分析方法存在问题,由于财务统计工作需要依赖于多种企业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基本趋于完善,因此就需要对统计报表进行制度上的改进,才能促进两者的协调。一方面统计报表制度需要有合理的财务统计标准的指标,即将统计工作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财务信息分类处理,再对每一种分类进行科学指标体系的确立;另一方面建立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工作的共享信息体系,这两项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数据的交集,各项统计信息的相互交叉利用,所以合理的统计报表制度需要包括共享信息与非共享信息,将每一种类型的数据内容进行明确划分,使二者各自保持独立的运算体系,同时又保证数据使用时不出现冲突和误差。

(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当前的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都已经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然而每一项功能应用中有关信息共享或者传递的内容仍然缺乏有力的沟通方式支持,这对两者的协调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所以在当前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新的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信息体系,将各种相关信息共享与数据传递的工作需求进行功能开发来满足其协调要求。

(四)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协调意识

要使企业会计工作与财务统计实现最大化的协调,工作人员意识的加强是必然条件,也是支撑两者工作同时高效进行的基础。企业会计与财务统计工作的强化管理应当以协调两者关系为原则,从其工作内容、方法、核算口径等方面入手进行协调、统一调整等处理,而这些处理原则或方法必须要在会计或统计工作人员中建立起明确的工作意识,对两者协调的意义有全面了解。

第2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2011年,全区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工作要紧紧围绕提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水平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全区统计工作要点》精神,进一步完善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标准,为夯实统计基础、规范统计工作、提高数据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一、考评对象

各镇、开发区统计科,各村统计组,各“三上”企业。

二、考评办法

1、统计规范化建设采用百分制考评办法,考评结果将纳入年度统计工作考核内容。

2、各镇、开发区统计科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工作由局办公室牵头,会同相关科室共同进行(考评时间另行通知)。

3、各村统计组、各“三上”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工作由各镇、开发区统计科组织进行,按下达的目标任务数于6月底前上报“考评表”。

4、区局适时组织对村统计组、“三上”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抽查(抽查单位、抽查时间另行通知),抽查结果纳入年度统计工作考核内容。

三、考评内容与评分标准

1、各镇、开发区统计科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内容为统计公报、统计简编资料、统计工作计划、统计持证上岗、统计人员名录库、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进度数据库、统计历史数据库和统计档案等九个方面,评分标准见“镇级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表”(附件1)。

2、各村统计组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内容为统计组织、统计持证上岗、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信息网上直报、统计进度台帐、统计历史台帐、统计报表制度执行情况和统计档案等八方面内容,评分标准见“村级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表”(附件2)。

3、各“三上”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内容为统计人员、统计持证上岗、统计数据采集、网上直报、统计进度台帐、统计历史台帐和统计档案等七个方面,评分标准见“三上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考评表”(附件3)。

4、“三上”企业统计台帐要求

统计进度台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求建立工业统计进度台帐、能源消费进度台帐。资质建筑业企业要求建立建筑业企业项目台帐。资质房地产企业要求建立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台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要求建立销售额(零售额)分月台帐、财务指标台帐。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要求建立营业额分月台帐、财务指标台帐(参考格式附后)。

第3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重视对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从实际的教学质量基础出发,在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理念支持下实现对我国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工作优化。重视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相关的工作职能部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具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从事会计和财务的相关工作,能够保证科学的工作质量要求,同时能够实现对会计工作质量提升需求。关注到对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重视成本会计教学的相关内容,才能够保证未来教学工作的质量得到稳定提升,并且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实际的工作需求。本次研究针对当下我国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讨论和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教育观实现对会计工作的支持,并且积极的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理论基础。

一、成本会计教学发展历程

从1980年开始,我国正式开展成本会计课程的相关研究可讨论,在传统会计工作的体系当中将这部分科学工作内容摘取出来,并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传统的工业会计工作内容中包含企业实际的生产成本计算内容,关注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进行科学的成本计算和应用,能够保证为了工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1]。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沿袭了传统的工业会计理论,在其基础上进行工作细节的划分,为实现整体会计工作内容做好基础工作。成本会计相关知识体系和理论的应用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的整体市场经济发展,与传统的会计知识体系存在质量上的差异,不再单纯的局限于工业的生产模式和工作内容。重视完全的会计成本法则,主要是为了将会计工作当中的数据统计成为科学有效的报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更加有效的支持会计整体工作的运营,降低会计的统计工作,缓解会计工作劳动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的工作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更加重视对互联网络平台,以及自动化技术的使用。

二、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特点

(一)系统性

成本会计的理论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实际的运用过程当中也会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就能够发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成本会计教学的工作质量,就需要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过程当中进行工作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重视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改进需求,从实际的教学工作角度出发,了解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工作特点,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而优化成本会计的工作体系。成本会计的教学课程具有其职业的特征,其中系统性的特征是成本会计的关键性特点[2]。会计的工作包含众多的内容,同样,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也包含众多的细节,其中理论知识体系的分支非常复杂,需要进行不同工作细节的剖析。每个工作的细节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需要进行系统的整合与统计,保证实际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更加有助于保证工作细节的执行,降低工作难度。通过对成本控制的系统性教学,能够保证相关知识节点的汇总。

(二)实践性

从成本会计教学的实际课堂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发现成本会计教学的实践性作用,这也是会计教学工作重要性的体现。会计的教学工作主要就是为了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促进专业职能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效率,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对会计工作的准确操作,以此满足会计工作的重要目标。针对会计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且具有重要性,针对这项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够,更加有助于将科学的会计理论结合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保证了成本会计理论在实际工作当中的操作便捷性,也更加具有高效应用的作用更加有助于配合实际的社会生产工作需要[3]。成本的会计数据和信息内容并不容易获得,不像其他财务和会计工作那样可以进行总结方式的记录,而是需要实际的参与到成本运作当中,因此也彰显出其实践性特征。这类信息一般不向外界公布,需要进行模拟槽做,实际的课堂展开也比较具有难度。

(三)连贯性

除上述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内容特征以外,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还具有连贯性的特征,主要是源于实际的行业生产成本需要进行整个流程的记录和登记,以及相关的核算工作操作。在行业生产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需要针对行业生产的原材料购买进行记录,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还要进行生产能源消耗的成本费用计算,还需要考量到实际的生产动力问题,以及行业生产工作的人员薪金等元素。以上成本费用的记录和核算还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其他支出费用的审核,以上的工作内容都包含在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当中,因此,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需要保持连贯性的信息和数据记录,需要针对整体的费用进行整理与操作,以此保障工作执行的稳定性和科学性[4]。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都存在捋顺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其数据信息的复杂性,而且很多教学内容也会出现连贯性的理解缺失,造成学生实际的课堂学习效果出现偏差。

三、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的教材内容和系统存在重复性

目前,在我国社会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体系当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实际的教学材料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重复性,大同小异的模式对于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具有一定的阻碍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的培养。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内容还是对于行业生产的内部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记录,其中实际涉及到的数据和信息对于行业未来的生产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针对其中的核算细节进行分析,探讨核算方式中的规则要求,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处理和整合[5]。成本的会计工作包含众多的内容,对于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也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因此,实际的教学材料需要综合和总结成本会计工作的经验和理论。但是这点往往很难在成本会计教学的课本中得以实现,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存在比较单一的情况,重复性越高,越影响教学的质量存在发展的阻碍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材料进行研究能够发现,预提的资本与等待分摊的资本存在弊端,实际的教学材料也过于死板。

(二)成本会计教学的方式落后

关注当下我国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还存在教学方式的落后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停滞不前,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出现了偏差,影响教学工作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一直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的方法应用也存在很大问题,单纯的应用多媒体结合理论教材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教学,对于学生实际的引导作用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生受到教学的奴役,而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6]。教师将成本会计中的难点以灌输的方式推送给学生,而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存在问题,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存在问题,就很难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成果展示,对于未来成本会计工作的投入就造成了影响。教学方式的落后影响教学材料的设计,导致具体的信息记录账目和成本审核单据都出现问题,对于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开展造成阻碍,学生的理解也受到了影响。

(三)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存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问题,缺乏实践的工作机会对于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具有阻碍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实际的教学质量没有提升的作用,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形式也趋向于单纯的灌输,缺乏了教学的灵活性,对于实际的学生理解和认知存在影响。学生单纯的记忆和背诵课本上的知识节点,会严重的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需求,会导致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丧失了本身的实践应用价值,不能够通过实践的工作细节培养学生的工作灵活性,导致学生到达实际的工作岗位无法正式的开展相关的工作,影响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7]。行业生产的成本核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工作意义,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节点对于整体的工作体系只是九牛一毛,不能实际的达成工作的需求。很多实际工作当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的生产术语都很难消化,让学生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品种法为重点的革新教学内容系统

创新的教学工作理念要求成本会计教学的工作从传统的教学内容中脱离出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重视品种方法的应用,革新传统的教学内容系统,保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具有其明显的特征性,将成本进行审核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成本审核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品种方法的研究,注意进行成本会计内容的分批量研究,并进行步骤的划分和记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进行行业生产元素的了解与掌握,分析实际产生的成本费用,并计算出相对应的空间费用应用于行业的其他生产需求,作为基本费用的审核[8]。除上述内容之外,还需要进行不同费用的核算,其中还包含辅助支持的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制造消耗等资本,整合上述的费用进行记录整合与分配,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需求。

(二)运用核心公式的方式进行计算和统计

在成本会计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进行运算方式的统计与处理,采取核心的方式进行计算与应用,保证教学方式能够将零散的教学点进行整合,实现对教学工作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将零散的知识节点进行整合,主要就是为了方面学生实际学习的记忆,在此过程中重新帮学生加深记忆,实现教学工作的优化需求。成本会计工作的核心其实就是进行分配概率的计算,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进行公式的整合和应用,通过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目标和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出现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要求学生明确成本费用当中存在的等待分配的资本,将这部分资本进行与各环节分配资本的总和对比,最终就能够得到实际的分配概率数值。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生产收益对象的标准额度计算,与实际的分配概率进行乘法处理,最终得到单一收益对象的负担资本结果[9]。

(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会计教学的相关工作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体系当中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期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与优化。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掌握最为先进的成本会计计算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成果展示,并通过电子体系的流程设计实现对教学工作主体和细节的整合,以灵活自主的方式优化和完善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掌握和了解相关的知识节点,进而实现积累工作经验的目标。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科学的网路平台提升实际的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引领新的教学时尚[10]。

(四)构建完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体系,对于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切合实际的提升学生的工作水平,并丰富学生实际理论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工作体系建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真实工作中的成本会计工作细节,通过科学的方式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保证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实际工作应急能力的提升。重视将理论的知识体系与实际的工作体系进行结合,就能够保证成本会计工作的核算与审计,进而提升行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追求,还能够切合实际的完善我国社会的经济体系发展需求。重视构建一个良好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实践体系,就是从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通过科学的革新路线实现对教学工作质量的整合,进而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绘制财务报表和相关的信息工作,是展现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体系了解和掌握的优化途径。

五、结论

第4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按照中组部的部署并经报xx同志同意,我们召开这次全省党内统计工作培训暨布置会。省委组织部直接对21个市州、180个县(市、区)委组织部和省直有关单位党内统计干部进行培训,近几年还是第一次。对举办这次大规模培训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吴靖平同志十分重视,召集党管处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靖平同志原定要参加今天的会议作重要讲话,因为有其他任务出差去了北京,临行时一再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把这次培训会开好,开成功。根据靖平同志意见,我强调四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党内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把握这次培训会的基本要求

党内统计工作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它是对党员队伍建设状况和党的组织建设状况的全面反映,是整个党的组织工作、党建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党内统计工作既是为各级领导机关正确决策、实施领导服务的。也是为加强党的建设服务的。多年来,党内统计工作确保了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信息、咨询和监督的作用。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党员队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大量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流动频繁,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区党员不断增加,对党内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党内统计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要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这就需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使我们的工作适应新形势和任务要求。

1.组织这次培训,是学习掌握新的党内统计报表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现有的统计报表和指标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党建工作的需要;有些统计项目已经过时,统计数据已不能反映现实情况。中央组织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组织人事统计工作意见》,对党内统计报表做了较大修改。这次报表修改坚持了“着眼大局、精简实用、兼顾历史、科学规范”的原则。着眼大局,主要是围绕做好党建工作大局,围绕为加强组织人事工作服务。精简实用,主要是针对原报表的繁杂问题,从减轻基层的统计工作出发,删除了原报表中已经过时的统计指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增加了对非公有经济党建、农村党建、社区党建等方面的统计内容。中组部这次修订报表,报表表数减少了11张,减少34%,指标减少1700多项,减少幅度44.7%。省上的附表也进行了修订,并删除了3张表格。兼顾历史,就是以现实为出发点,对一些重要指标给予保留,以保持党内统计数据的连续性,使报表修订工作既积极又稳妥。科学规范,就是遵循统计的科学规律,对统计项目、指标进行科学设计,使党内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服务于组织人事工作。总的看来,修订后的年报表比过去更精炼了、更科学了、更实用了,更好地体现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反映了党建工作的大数、新数和要数,在统计项目设置上简洁明了,大大减轻了基层的工作负担。为了帮助各级党内统计干部掌握新报表的内容和填报的方法,今年9月—10月,中组部先后举办了四期培训班,直接对全国地市以上党内统计干部进行了培训。按照中组部的要求,我们举办这次全省党内统计干部培训班,目的也在于帮助大家熟练掌握新报表的内容和填报的方法,并按照新报表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统计工作。

2.组织这次培训,也是提高我省党内统计工作水平的需要。近几年来,我省党内统计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党建工作为目的,切实履行党内统计工作的服务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党内统计工作现代化建设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1992年至2001年,我省连续5次被中组部评为“全优报表”单位,省、市、县委组织部共评出“全优报表”2300余份,优秀党内统计利用分析文章近400篇。2001年,我省党内统计工作还有两个集体、3名个人受到中组部表彰。同时,通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已有236个县级汇总单位和1228个基层党委建立了党内统计基辅息库,占应建库单位的80%。2001年以来,全省推广使用了《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001)》2000余套,使我省党内统计现代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我省党内统计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个别党组织对党内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工作质量不高;个别统计单位还存在“漏”、“错统”、“重统”现象;党内统计基本信息库的维护和移植工作做得还不够好,有的信息库成了死库,不能直接生成年报表,或者移植后生成的年报表不准确,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党内统计工作的质量。1999—2001年度,全省直接对口统计单位党内统计报表累计三年无差错的单位仅占50%,个别单位出差错在3处以上。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到2002年度,我省首次没有被中组部评为“全优报表”单位。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没做扎实,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组织这次培训,更是提高党内统计干部基本业务素质的需要。近几年党内统计于部变动较大,新手较多,特别是一部分优秀的同志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安排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几年来,全省各市州委组织部先后有30多名党内统计干部被提拔到处、科级领导岗位上任职。这说明党内统计工作还是出人才、出干部。新充实的一些同志过去没有搞过党内统计工作,还不熟悉业务,亟待通过培训来进一步提高。因此,通过这次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组织人事统计工作的意见》,创造性地开展党内统计工作

今年,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组织人事工作统计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03]16号),这个文件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和下发的。这份文件不仅是指导性文件,更是执行性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明确了组织人事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是组织人事统计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体现。这次会议结束后,省委组织部将尽快转发,希望各地切实学习把握好文件精神,结合本地的实际贯彻落实。

第一,要认真领会和把握文件精神。16号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计工作的一个总纲,作为统计干部,自己首先要学好这个文件,弄清楚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走向、目标、工作任务和要求,真正吃透文件精神,并结合本地的情况,对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制定出具体措施,作出具体安排。

第二,要强化年度统计工作。党内统计工作要主动围绕组织部门的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为党的建设、为组织工作提供更科学、准确和及时的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更有实效地为组织工作提供统计数据服务。统计工作为组织工作服务,关键就是要做好年度统计工作。统计年报是全面系统地反映党员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和发展态势的重要载体,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搞好年度统计工作是为组织工作中心任务服务的具体体现。从事统计工作的同志要认识到,只有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成为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做决策时所不可缺少的数字依据绝对权威性来源的时候,统计工作的地位才会大大改变。所以,搞好年报十分重要。

第三,切实做好检查、督查工作。在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方面,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信息管理中心将在明年适当时候,组织检查组到各地检查,看文件的要求和精神是否落实,并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组织人事统计工作的意见》,对各地统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这次会议之后,在年报工作开展过程中,省委组织部也会随机抽取一些地方,到基层填报单位查看统计工作开展的情况。同时,在今年统计报表统计汇总工作结束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对统计上报的时间、准确性等情况进行通报。作为市县两级组织部的统计干部,都要始终坚持“重基层、抓基础”的要求,深入到基层填报单位,实地查看年报统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认真做好2003年党内统计年报表布置和统计、汇总工作

党内统计工作年年搞,年年会有些不同。2003年党内统计的汇总数据格外有特殊性,它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新的一年的统计数据,2003年与2002年统计数据做对比有特殊意义,修订报表里有许多新的内容,直接为研究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供重要的数据服务。所以,做好今年党内统计工作的布置和年报表汇总是格外重要的。希望无论是市(州)、县(市、区)委组织部,还是省直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内统计工作的布置和年报表汇总工作。

第一,要做到两手抓。市州、县(市、区)两级组织部,一方面要抓好本级的年报表汇总和填报工作,一方面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今年年报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2003年,是第ꗬÁ‹Љ勰¿ကЀ⨉

究解决措施和方案;对属于局部的、本部门的、本地的情况和问题,希望大家及时研究解决,不要把问题拖下去。

四、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培训,确保学习取得实效

今年是实施新的报表统计制度的第一年,对新修订的年报表的理解程度高低,将直接影响今年的年报统计工作质量。希望同志们珍惜这次系统培训的机会,真正把新统计报表指标和统计方法学习好,把填报表的要求搞明确,确保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我们做好今年和今后的党内统计年报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我向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同志提以下几点要求。

l.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懂弄通。修订统计报表是我

们党内统计工作的创新,参加培训的干部要集中精力,认真钻研,保证在培训班上掌握新报表的内容、填报的方法和报表的解释说明。对党内统计指标、统计方法、要求、新版软件的使用,特别是对新增统计内容,以及对指标口径进行调整的内容。大家要认真听讲、深入讨论,不懂就问,仔细琢磨报表、琢磨指标,真正达到这次培训的效果和目的。各单位带队同志要及时收集培训学习中大家的意见,认真分析,及时反馈。参加了全国培训的同志,要围绕这次培训班的内容,加强辅导。培训结束时,我们要进行测验,并通报测验情况。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也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在测验中考出好成绩,考出团队水平。

2.严格遵守培训纪律,自觉维护组织部门与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目前全省正在开展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希望参加培训的同志,把参加这次培训会做为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培训期间树立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不论是上课还是课外活动,要时时事事牢记自己是一名组工干部,表现出我们组工干部的良好素质和作风。各单位的带队同志,除了自己要参加培训学习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配合我们为大家搞好服务。这里要特别强调几条纪律:一是要遵守作息时间,防止拖拖拉拉。二是要严格请销假制度。培训期间,原则上不请假,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要报经会务组同意。三是外出活动时要注意安全,注重组工干部形象,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该做的事不要做。

第5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制度 审计机构 审计内容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一般认为,高校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以及高质量的师生资源等方面的支撑,更离不开高校内部风险的控制。换句话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内部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功能与作用也必须得到保证。然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提高审计效率以及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因此,文章首先从审计制度、审计机构以及审计内容三个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的思路。

1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和局限性

1.1 审计制度不完善

根据前文,本文关于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的分析主要从审计制度、审计机构以及审计内容三个方面展开。因此,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首要的局限性为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制度主要是指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度安排以及细节要求的总和,是决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质量以及水平的关键。由于审计制度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因此审计制度不完善的困境所涉及的制度体系必然是极其复杂的,其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必然是极其严重的。

具体来说,首先从审计工作级别来看,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行政职务级别制度,以二级单位来划分的话,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学部门(学院)、科研机构(研究院、所)等部门,而忽视了审计部门发展的必要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地位较低,审计工作人员待遇与同等职务级别人员相比较差,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其次,审计制度不完善还体现在指导具体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规范、细节要求不到位,往往导致审计工作杂乱无章,相关审计材料、文件难以有效查询。再次,审计制度不完善还体现在审计责任制度构建方面。由于高校炔可蠹乒ぷ鞯奶厥庑砸求审计工作必须严谨、科学和规范,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能在最短时间内追溯问题的来源,而相关责任制度或追责系统不健全将直接导致该功能的有效发挥。

1.2 审计机构不健全

审计制度不完善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是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即审计制度关乎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审计机构不健全作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局限性,也受到审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即审计机构不健全内生于审计制度不完善,外生于审计工作环境。具体而言,审计机构不健全是指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相关审计工作职能部门并未按照审计要求建立,或者即使建立了相关审计部门其功能也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

因此,审计机构不健全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利影响是基础性的,即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流程与实践。传统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主要包括财务审核部门、财务复核部门、财务出纳部门等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的不断创新,传统审计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也就是说,包括风险控制部门、财务追溯部门在内的新型内部审计职能机构需要纳入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为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必要条件。

1.3 审计内容不全面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局限性不仅包括审计制度不完善以及审计机构不健全两方面,审计内容不全面同样值得高校领导以及审计工作人员的重视。根据分析,审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审计机构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而审计内容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如果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不能全面、科学、严谨地把握审计内容,审计质量控制就无从谈起。

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差异性的审计内容构成了完整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内容不全面将直接导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完整。因此,审计内容不全面主要体现在内容深度以及广度两个方面。审计内容深度不足是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并未在审计精确程度或精准程度下足功夫,往往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审计质量不可靠以及审计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外,审计内容广度不足是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并未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内容纳入质量控制体系中去,往往导致审计结果单一、涵盖内容类别较窄以及审计严谨程度较低等问题。

2 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2.1 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机构不健全以及审计内容不全面三个方面,因此高校领导以及审计工作人员在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严格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着力提升内部审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的,文章关于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也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首先需要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由于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所在,因此要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必须首先解决制度问题、体系问题以及系统问题。第一,从审计质量控制的意识与态度着手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任何制度的建设与健全都离不开加强意识与端正态度两个方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同样不例外。第二,制度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让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法可依,因此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需要以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实效作为制度设计或顶层设计的标准。第三,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还需要区分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质量控制,同时发挥两者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保障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

2.2 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健全审计机构

在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除了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还需要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健全审计机构。由于审计机构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是基础性,而如果基础不牢的话,审计工作必然无法得以顺利进行。高校内部审机关要指导和监督管辖范围内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先进经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健全审计机构需要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健全审计机构需要考虑周全,需要达到的效果是涉及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机构不遗漏、不缺位,尤其需要注重审计职能部门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一方面不能造成浪费审计资源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不能出现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审计任务的情况。其二,健全审计机构还需要全局统筹,既不能重复设置类似的职能部门,也不能遗漏任何一类职能部门,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握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作用以及功能,实现有序协调的目标。毫无疑问的是,如果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各职能部门无法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审计工作就难以真正进行,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就不能得到保障。

2.3 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

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仅需要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健全审计机构,还需要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虽然审计制度和审计机构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是系统性和基础性的,但是审计质量控制终究要落到实处,必须在审计工作实际中完成。而审计内容是构成审计质量控制流程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如何设置、完善以及改进审计内容是决定审计质量控制效果的最后一环。

因此,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不仅能够保证审计工作得以有序展开,更能够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具体流程符合规范和要求。与健全审计机构类似的是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同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从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层面来看需要体现严谨性,即在设置审计内容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尤其是涉及重大资金审计或者内部风险管控等方面尤其需要慎重。其次,从审计质量控制方法层面来看需要要体现科学性,即丰富审计内容的前提为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尤其是国内外最新审计方法的应用。科学的审计内容能够减少和预防各种损失浪费,并且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决策咨询。

3 结语

综合全文,在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领导以及审计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意识,摒弃以往不务实、效率低的工作态度与方法。其中相当关键的步骤是高校领导以及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审计工作实际,牢牢把握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需要关注审计制度、审计机构以及审计内容三个方面。因此,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对策同样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包括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完善审计制度、以全面统筹为关键健全审计机构以及以严谨科学为要求丰富审计内容等。最为根本的是,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仅需要从制度、体系、文件等方面入手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更加需要将相关政策、规章以及要求付诸实践,也就是说任何脱离审计工作实践的改革对策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世华,徐建良.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2(16).

[2] 余灿,夏午宁.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 许江波,孙士霞,刘红梅.基于COBIT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6).

[4] 苏立恒.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对策及相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会计师,2013(12).

第6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通过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工作质量,增加工作成果利用价值,提升内部审计师能力,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经济管理的确认和咨询职能,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1、创新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信息化,使内部审计师有条件实现实时在线审计、异地远程审计、部门联网审计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

2、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内部审计信息化,可以实现快速查账、快速查数、快速分析、自动编制工作底稿、自动编制审计报告、自动进行审计项目资料归档,实现了快速计算和资料自动整理功能,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

3、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够对所有的被审计电子信息进行全面的疑点扫描、筛选;能够对已经审计过的信息资料进行自动化的初步测试;能够通过设置预警指标进行被审计对象经营信息的过程化线索跟踪,最大程度上实现全面审计、深入审计、重点审计、过程审计,降低因为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及时给审计工作可能带来的工作风险。

4、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信息化,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其他工作底稿,实现自动取数、计算,大大节省了手工审计过程中制作工作底稿的时间,而且工作底稿更加规范、美观,提高了自动化程度。通过审计软件积极开展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加强了审前质量控制;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复核,有效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提高了审计覆盖面,加强审中质量控制;通过审计复核制度,同时将应归档的文件资料进行排列,及时归档,保证审计档案的完整性,加强审后质量控制。

5、增加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够体系化、效率化完成审计工作任务;过程化监督管理制度、管理决策、既定目标的执行情况,对可能存在疑点的执行措施和成效进行预警,实现事中防范。内部审计师通过审计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工作能力,能够有更多时间发现企业经营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咨询建议、跟踪后续审计执行情况,使企业各经营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并降低风险。

6、提升内部审计师能力内部审计信息化,具有审计经验过程化沉淀技术、具有审计模型和审计预警分析指标自定义和保留功能、具有审计案例整理记录和支持功能、具有审计法律法规库在线支持功能。审计人员通过长期运用审计信息化功能共享审计经验,直接获取有价值线索,以最快捷的方式找寻到审计疑点线索评判依据,能够快速和持续提升审计工作能力。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案

1、项目立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需要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项目立项就是向领导提出申请,说明系统建设意义、建设价值,得到领导支持的沟通过程。项目立项同时是组织项目建设人员、进行项目建设要素整理、进行项目建设预算编制、项目执行计划的规划和执行过程。项目立项应包括项目立项报告、项目申报、与相关领导沟通、组织落实项目建设成员、落实项目建设计划、明确项目建设预算等内容。

2、需求整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须要件是从业务和管理上具有明确的需求,经过项目立项后,由组成的项目小组成员结合本企业工作实际进行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程序、审计方法体系、审计管理要求的全面需求整理,为下一步制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需求合作和应用系统上线提供依据。需求整理包括审计作业方式、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发展要求整理,审计制度体系和审计程序要求整理,审计组织机构和审计人员情况整理,IT基础和人员素质情况整理等内容。

3、考察学习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同行或者先进项目的学习考察。通过考察学习,借鉴别人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要素、失败教训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需求调整,为目标制定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考察学习应包括考察对象的选择和联络沟通,考察对象建设信息化的过程、经验和方法,考察对象合作的单位、采用的信息系统选择方法、应用经验等。

4、目标确定内部审计信息化成功建设的核心是,需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目标的制定过程就是与各审计作业人员、审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沟通、管理沟通,达成共识的过程。明确的目标应包括明确的应用系统功能、系统模块、系统建设周期、系统建设步骤、选择合作伙伴要求、建设成效等内容。

5、寻求合作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就是寻求到一个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找到一个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业务和管理优化、得到审计经验方法指导、持续性得到审计技能培训和提升、便捷高效地成功建设系统、最及时全面地得到服务支持。寻求合作伙伴应从企业的综合实力、专业人才积累、成熟及广泛应用的产品基础、众多的客户基础和强大的服务保障等角度进行综合评判,科学选择。

6、教育培训内部审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条件就是,所有的应用系统操作人员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为企业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培养系统管理人员,为各操作人员按照职能要求掌握应用系统功能、注意事项、使用技巧,消除一些人员对使用审计信息化的畏难情绪,为系统的顺利上线提供保证。

7、系统设置内部审计信息化上线的前提是,对整个应用系统进行初始设置,定义操作人员角色、权限,定义单位情况,定义系统必须的基础数据。系统设置包括系统必须条件的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购买,系统安装、调试,系统基础设置,系统数据上传等工作内容。

8、项目试行内部审计信息化上线的必要措施是,进行项目试行,选择计算机基础好、业务能力强、业务典型性强的单位、人员、项目进行试行,为系统的推广和持续改进提供经验借鉴。项目试运行应包括试运行项目选择、人员选择,项目试运行目标设定、时间计划、人员计划、工作计划,选择的项目软件应用,成效总结,经验总结等工作内容。

9、系统上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实现审计作业人员、审计管理人员的应用系统全面上线,大家在一个信息门户平台上,实现工作沟通、审计作业、资源和信息管理。在试运行基础上,审计信息化需要进行整体系统上线,包括所有审计项目系统设置、辅助作业应用、辅助管理应用、审计资源和工作管理、审计应用系统数据沟通、审计工作信息化方式作业和管理。

第7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而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也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越来越被各个单位所重视,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中专就业班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他们求职成功的敲门砖。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在会计教学中更好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并且柔韧由于的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为会计工作服务,已成会计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要求。会计软件的演示操作与使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案例、编程效果的体现、大量数据的分析等均需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内讲授才能提高上课的信息量,取得好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实践环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配置较低,软件版本较旧,会计应用软件过时,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落后,整个系统更新缓慢等方面。因此,加强信息类课程的建设,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教学内容改革

在会计教学中,首先要确定好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才不会有课程体系内容混乱的感觉,其次要进行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规范化研究。会计电算化系统教学内容既应该包括规范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应该包括实验教学内容。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规范的理论教学

1.会计电算化系统基础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是会计专业学生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后的升华课。所以同学们本身具有一定会计基础,因此在授课时要先注重讲解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趋势,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组成及特点,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审计,制造资源规划(MRP)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让学生们对这个看似陌生的学科有个基本的认识,并联系起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本学科的印象。

2.会计电算化系统控制和管理

阐述会计信电算化管理的概念、分类和必要性,论述会计软件自身管理、会计电算化微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探讨在信息化条件下怎样实施和完成会计分析、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阐述会计信息化内部岗位设置、系统人员分工、内容安全度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标准等。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规范实验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电算化教学尤其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会计软件应用的实验

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当前国内最优秀的几种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掌握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的一般流程,掌握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资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往来账项管理。并能熟练运用软件进行会计处理工作。

2.会计电算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验

要求学生开发的系统应当具有口令登录、主控下拉菜单、财务分工、科目设置、凭证输入、凭证审核、记账、结账、查询、银行对账、会计报表等功能。尤其是凭证输入模块要求能进行全屏幕、多条记录、自动编号、任意增加删除记录、有完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管理及维护实验

掌握网络硬件的组建与维护、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电子商务中的会计业务的处理等。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教学方式改革

(一)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

多媒体网络教学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弥补课时的不足。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紧密联系起来,即“教师―网络―学生”。师生由此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实现“教育平等,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凭借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实力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有关资料、编成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三)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应该增加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实验室的投入,硬件、软件适应教学需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购进一些与时俱进的会计软件,让学生在学会操作的同时,在找工作方面更有竞争力。

四、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内容庞杂,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好教学软件作为教学工具

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极强的新兴学科,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选择一两种好的教学软件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更好地实践所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需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使学生很快掌握教学内容,就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教师理论上所讲授的操作方法、步骤,不能一味地课堂讲授,也不能光上机操作,不讲授其原理和方法,只有边讲边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处理好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演示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该讲授的用理论讲授,该演示的用多媒体演示,这样才能实现完美教学。

在如今社会信息化时代,会计的运用也离不开软件的辅助。因此在电算化环境下,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部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所以在计算机会计中,控制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人,而变成了第一,人工处理控制;第二,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控制;第三,会计信息输出控制;第四,人机交互处理控制;第五,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时,应该注重教法以及方法,以求在课堂中可以让同学们学会、学懂,并能熟练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为会计业务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昌勇,黄国胜 电算会计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庄明来 会计电算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8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11-005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教学设计是实现高质量课程教学的关键,课程教学大纲是其重要的工作结果。大纲不仅体现了特定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还为课程教学系统勾画了蓝图。本文以教育本体论为基础,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和对工程教育特点的剖析,提出一种能实现CDIO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国家精品课建设实践表明:该方法为CDIO教育理念的实现以及实施面向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化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CDIO;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精品课;教学大纲

鉴于工程人才短缺和高等教育出现的质量问题,面向能力的人才培养及其课程教学设计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教学设计是教师主观构建课程教学系统蓝图的一项复杂业务活动,它将教学系统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并实例化,设计的内容应体现教学理念、模式和目标,其质量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主体之一,其教学设计水平分为3个层次(表1),其中创新者为最高层次。

由于缺乏系统化方法的指导,目前高校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凭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进行,忽视设计或设计质量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教学本体论为基础,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方法为指导,研究课程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探索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与内容组织框架,以提升工科专业类课程设计的质量。

1 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系统

1.1 教学的本质

教学本质问题属于教学论的本体论问题,明确教学本质的科学内涵即是确立教学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教学本质的深度理解,是高质量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很难用一种定义来全面阐述教学本质所蕴含的特点,有多种流派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诠释对教学本质的理解,这除了教学本质的功能性定义外,还包括教学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构成了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教学客观规律。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双边统一活动。教学活动中,师生两主体间以课程内容为中介,通过双重双向交互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发挥各自能动性的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并提升各自主体性的目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教师担当教学设计、组织与引导的角色,这并不能取代学生作为另一个主体在教学中应发挥的主体能动作用。因此,单有学生学或教师教任意一方都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双方互动中共促进同发展才是教学活动应具有的本质特征。

1.2 课程教学系统

教师、学生、内容及其载体(即手段)构成了课程教学系统的基本实体,其中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内容及其载体为客体即活动的对象。除了上述基本要素外,教学系统还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即过程)、教学环境与教学评价等4个内容要素。研究教学规律即是弄清教学活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教学设计即是构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系统的过程,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管理实施教学活动,最终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来确保并验证教学系统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构建高质量的教学系统是实现高质量课程教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

图1为课程教学系统模型,其核心是4个基本实体要素,外环为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法及其技术手段等其他系统要素。由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完成教学设计,任务包括:(1)根据专业目标确定的课程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设计;(3)教学内容的载体设计;(4)教学组织过程设计;(5)建立适应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环境;(6)制定教学进程计划;(7)确立教学评价标准等。

2 工程教育的特点与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理念与模式,明确工程教育的特点、确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与环境是高质量教学设计的前提。工程教育的目标是为产业培养合格的工程师,那么有必要深度探讨工程的内涵、明确工程教育应具备的特点,为正确选择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2.1 工程教育的特点

工程是运用抽象的知识创造具象产品(或实质)的协作活动和创新过程。其中产品、技术、方法、具有技能的人、工具与环境、经验、目标以及整合上述要素的过程构成了工程的内涵。工程具有如下特征:

・ 产品/系统有明确的构建目标与构建生命周期;

・ 有事前的计划和过程,并基于计划实施过程控制,使得产品在一种有序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有条不紊地、高效率地被生产出来;

・ 基于角色实现分工与协作;

・ 应用成熟(成功)的方法、技术;

・ 遵循已有的产品制造过程标准,如体现技术与方法的流程与工艺;

・ 使用有效的工具和设施:

・ 确认与验证。

工程教育被视为培养工程师具有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至运维所需工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服务性产业,工程师是它的输出“产品”。因此,工程教育一定是以应用为导向、以产品/结果为目标、以工程过程(即问题解决过程)为教学组织主线、以理论加经验的“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教育。作为工程教育输出的产品――工程师,其品质除了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即懂原理(Know Why)、能够举一反三和择优折中的设计能力,还需要知道“做什么”即内容(KnOW What)和“怎样做”即过程(Know How),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费用和资源的约束下将客户满意的产品生产出来即懂工程管理,这是工程师区别于研究者的所在。

因此,工科专业课教学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

(1)内容组织以产品过程为导向:依据问题解决过程(即产品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组织。

(2)采用面向能力培养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解决语境下做有意义的构建进行教与学的活动,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培养的需求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图2),实现能力的渐进培养。

・ 以刺激一响应行为为特征的教学:如案例教学、作业练习和单项实验,着力于概念识记与技能训练。

・ 以内部心理认知特征的主动式学习:如基于场景或问题的启发式教学,主动探究的研究型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做中学”等。针对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学大纲重要的内容之一。

(3)面向社会需求的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均应该面向产业需要。

・ 目标设计应遵循以下过程:获取产业人才需求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义 课程教学目标。

・ 内容设计应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及时引入产业应用的先进技术、方法、过程与工程经验,建立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体现产业应用的实际水平。

・ 建立贴近工程实践环境的教学环境,内容包括:工程化管理与组织、软件过程标准、实验环境与工具、自主学习指导、确认与验证标准等。

2.2 教学模式的选择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与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所提出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师资、学生考核、学习环境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工程教育方法论。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发展历程长而分类复杂(图2)。带客观主义倾向的教学模式一般说来适合于“良构”领域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其学习结果是能够“收敛”的(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在知识应用能力方面通常表现“近迁移”,因其采取直接传递的教学形式,通常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带建构主义倾向的教学系统比较适合于“劣构”领域中高级知识的学习,其学习结果往往是“发散”的(学生不易达成共识1,在知识应用能力方面通常表现为“远迁移”,因其大多采取发现式和讨论式的教学,一般说来耗时较多,其意义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开始向那些“劣构”且发散领域冲击的趋向,对创新人才需求若渴,教学模式从倾向于客观主义的传统教育文化向突出创新意识培养的建构主义教育文化转变,并且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CDIO工程教育倡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别人的帮助,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及其问题解决方案。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探索发现法、基于问题式学习、小组研究、合作学习等。特别适用于“劣构”领域和高级知识的学习以及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 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强调教学设计中教学大纲的宏观指导作用、基于内容载体的教学以及教案的微观引导作用。

・ 面向问题解决过程的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组织,基于有意义的构建进行学习。

・ 强化自主学习设计,创建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任务包括:问题引导的内容设计,案例/项目载体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认知工具采用,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

3 能力培养途径与教学设计方法

3.1 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按照CDIO标准,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为在现代团队工作的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的、增值的工程系统的能力。其内涵包括:

(1)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现问题、理解业务的能力

・ 需求分析能力

・ 方案设计与优化能力

・ 产品/系统实现能力

(2)现代团队环境下工作的能力:包含国际环境或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力。

・ 过程执行能力

・ 团队协作能力

・ 沟通与表达能力(含英语实用能力)

(3)学习能力。

CDIO将工程师的能力水平分成五个等级,教学环节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参见图3与表2、表3。教学设计必须给出渐进提升能力的培养方案,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项目载体设计及其项目研发实践来实现能力渐进培养的目标。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培养必须置于应用的语境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与实践而转变成个人的一种能动性,项目是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通过设定难度不同的项目实践来实现能力的渐进培养。

3.2 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是开发出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优化的课程教学系统蓝图,以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方法(图4)包括3方面内容:

(1)思想层:确立先进而正确的教学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认清工程教学的本质,建立课程教学的系统观与系统模型。

(2)任务层:基于课程教学系统模型,识别教学设计的任务,建立合理的设计过程。

①教学目标分析与定义:面向社会需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②情景创设:面向问题解决过程(即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组织内容和基于工作场景进行实践设计。

⑧资源设计与开发:教案与课件、参考资源、工具资源、项目资源以及教材的开发。

④自主学习设计:研读指南与小组报告规划。

⑤协作学习环境设计:项目协作的工业化过程标准以及支撑的信息技术平台。

⑥学习效果评价设计:面向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方法。

⑦教学环节设计: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手段及其环节设计,来具体实现教学模式。

(3)结果层:定义应提交的设计结果及其内容规范。

笔者在其主讲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课程建设实践中采用了上述方法,系统构建了课程教学系统,教学实际效果显著,所开发的教学大纲在北京交通大学首届研究型教学大纲评比中获优秀奖,课程入选2009年部级精品课和教育部-IBM精品课,笔者本人应邀在第二届全国软件工程教育年会上作《国家精品课建设实践经验分享》大会报告。

3.3 教学设计结果

教学大纲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产物,其内容组织结构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以及选择的教学模式紧密相关,体现CDIO理念和建构主义模式的课程教学大纲应具有不同的内容组织结构。Prabhu认为:教学大纲分为过程型和内容型两类,前者强调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过程,适合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后者则强调学什么以及学习的结果,适合理论性强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对于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这类理论与实践兼有的专业课来讲,结合两者特点建立双教学大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即理论教学由内容型大纲定义,实践教学采用过程型大纲。笔者提炼出符合CDIO教学模式的课程大纲内容框架(表4),据此开发的教学大纲在学校首批研究型教学大纲评比中获优,并作为样板在全校推广。

5 结论

第9篇:统计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意义内容;对会计的影响;实施电算化的原则;条件

一、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内容

(一)企业实施电算化具有以下意义

1.减轻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以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操作,有时间和精力,也就有条件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证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要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5.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电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电算化的目标及任务,就是要以现代化的方法去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因而,会计电算化不仅要使会计工作本身现代化,最终目标是要使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包括以下内容

1.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划。它包括,根据企业发展的总目标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目标,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总目标;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划分各子系统,并确认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会计电算化工作目标实现的阶段和步骤,以及建立各子系统的先后顺序;确定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方案,以及资金来源与预算等项内容。

2.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包括实施人员组织、会计软件的取得、硬件及环境的购置安装、系统软件的配置、新旧系统内容的转换等内容。

3.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

4.计算机审计及计算机舞弊。

5.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这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延伸。

二、电算化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处理采用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即在系统内建立“临时凭证文件”用以存放未记账的凭证,建立“历史凭证文件”用以存放已记账的会计凭证,并不设其他的日记账及明细账文件,需要时可根据设定的条件从“凭证文件”中建立索引读取,分别以总账、日记账或明细账的形式随时输出。

(二)账簿的概念与分类的变化

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账务处理过程:首先是账簿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电算化后的会计账簿只不过是根据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归类、统计的中间结果,在电算系统内部根本不存在手工意义下的各种账簿;其次,会计账簿划分为日记账,总账及明细账的必要性已不存在。电算化以后,只要选定一个会计科目,软件系统就可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形成所谓的账簿,不管这个科目是现金类还是存款类,是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而且只要对筛选的结果按日期进行排序或索引,所有的账都可按日记账的形式输出。

(三)记账规则发生了变化

电算化会计形成的账页是打印输出的,可装订成活页式,不可能是订本式,打印输出的一般是日记账、总账和报表。明细账记载的各种会计资料只需计算机查询功能就可完成、显示或者在需要时打印出来。只要输入的凭证正确,软件系统可以迅速完成手工条件下的各种账务处理功能。人们更多的是依赖电算化系统建立各种辅助账,以便更详细地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对于账簿记录错误的处理,不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改错法,但为了保证监督审核,一般规定,凡是已经审核过的数据不得更改。如果出现错误,采用输入“冲销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似于红字更正法,以便留下修改的痕迹。

(四)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电算化会计中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等,按新的分工形式完成会计工作的运作。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电算化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知识的高度集中,导致会计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某些会计人员可能既从事数据的输入、处理,又负责数据的输出、报送,他们可能熟悉数据来源的相互关系、数据如何处理、分配及输出的使用等方面知识,同时也熟知内部控制的缺陷,这就有可能使他们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非法的删改处理,增加了人为出现错误与弊端的可能性,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的控制几方面。

(五)审计内容随之发生了改变

电算化以后,同样需要审计的监督职能,所不同的只是审计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计算机只会无条件地按给定的错误程序和方法处理有关会计事项,而这些则是肉眼不可见的,这就增加了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六)对财务报告也产生了影响

现代会计学有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对外编报财务报告,管理会计主要对内部。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而对内的财务报告的内容、编报原则以及报表格式则根据管理上的需要决定,并不固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将会改变目前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报表体系和陈报方式。这一结合一旦成为现实,财务报告将不再区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不断加速,建立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结合的财务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三、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考虑会计工作的特点和企业的现状,以及有关法律制度,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达到其最终目标。一般地,应考虑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即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第一,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第二,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第三,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以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二)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虽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到是由于企业实施电算化。

(三)系统性原则

首先,内部与外部相联系。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包括各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工作,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留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并在数据结构设计上做到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其次,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仍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

(四)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以使系统实施避免二义性,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的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五)可靠性原则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第二,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数据丢失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第三,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六)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也就是易操作性。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是会计人员,因此系统必须尽可能地方便用户,要具有友好的界面,准确简明的操作提示,简单方便的操作过程,并要求尽可能地使用会计术语,使会计人员一学既会。

四、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条件

(一)企业管理需要

指企业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迫切程度。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客观需要,决定了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任务,是当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前提。

(二)领导管理重视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同时还涉及管理机构及管理体制的变动,这都需要企业领导出面组织和协调。

(三)管理基础工作好

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对于基础较差的企业,应不急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应首先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会计、财务制度,改善基础工作,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

(四)会计人员配置合理

实施会计电算化,将改变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分工与职能, 单纯的财会人员,已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需要,必须另外配置与电算化工作有关的专业人员,以负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以及项目开发和系统运行、维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