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翻译实践开题报告精选(九篇)

翻译实践开题报告

第1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 翻译

一、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有关英语专业建设的规范中提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重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 翻译方向教学的特点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仲伟合,穆雷)不同于一般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实践教学。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因此翻译方向的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开设的课程紧密围绕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摸索、体会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的技巧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掌握。

2.培养双语运用能力。英语翻译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应用与转换,不同于普通英语专业主要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方向兼顾培养学生中英双语的运用能力。翻译的艺术只有在具备熟练运用双语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展现。

3.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翻译是一个跨越不同文化,连接不同文明的交流工具,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从文字中感受文化差异,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三、 传统翻译类学术论文的普遍问题

从选题上来看,根据多位学者的调查统计,相较于文学或文化领域,英语专业的学生真正选择翻译理论研究方向的相对较少(张春芳,2009),这是因为翻译方向的参考资料相对来说专业度高,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这些都使学生望而却步。从形式上来看,英语专业传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用全英文进行撰写。这对于翻译这一强调双语运用能力的领域来说无异于“瘸腿跑”。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毕业环节中更多的重视了英文表达能力,却忽略了汉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从效果上来看,目前本科生的论文普遍存在论文东拼西凑,质量不佳,甚至在答辩时还不清楚基本概念,也讲不清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自己所经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对于理论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了表面文字上。基于以上传统毕业论文形式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培养目标间出现的落差,对于传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让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论文改革方式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更是语言的一次综合性的训练,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翻译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更应该将训练重点放在实践上,并且兼顾中英双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贯彻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要求。设计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毕业综合训练模式。

参考MTI(英语专业硕士)的毕业环节设计,学生可以采取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从未有过译本的中外原文本进行翻译。出于对于学生双语能力训练的考虑,原则上要求学生选择与翻译译文相反的语言进行实践报告的撰写。如:

进行汉译英原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汉语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汉语实践报告;或英译汉原文字数不少于3500英文单词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2000英文单词的实践报告。

所有翻译活动不拘泥于第四年完成,可累计完成。

基本步骤为:

1.学生自主联系客户或寻找符合要求的题材确定翻译内容。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直接与翻译市场接轨,了解行业需求,建立翻译职业服务意识。

2.根据工作量组队或独自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翻译任务。在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中,学生是教学和实践的主体,在此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分工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翻译辅助工具进行翻译,起到监督、启示、引导的作用。

3.组织校审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译文。经过多轮校审学生要严格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提交译文。

4.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完成翻译任务之后要对所经过的整个翻译环节进行系统的回顾,找出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类总结。不同于学术类传统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作品出发,用自己的实践成果作为素材完成报告。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地思考和整理翻译流程中的具体环节,用审视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翻译作品。

5.根据所学相关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注重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6.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思考,提出自己对特定问题的观点,以及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真正做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论文评价方式为:

翻译实践报告从选题、工作量、结构、案例分析、语言和译文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翻译部分评分可以参照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评分标准,从忠实度和通顺度两方面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评价。

五、 总结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翻译方向的教学特点,提出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改革的方式,即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译文语言和实践报告语言兼顾中英双语。使学生在参与完整翻译环节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充分运用其所学翻译理论技巧、训练双语表达能力、案例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贾军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方案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13.

[3]李淑敏,闵悦.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初探[J].大家.2011.

[4]穆雷,邹兵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5]许勉君.由选题和理论框架谈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改革[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

第2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现阶段我国需要的是具有开拓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使其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国外教育机制中的主要教学观点,同时,将批判性思维贯穿到每一个学科教学当中。在翻译教学方面,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目前都处于发展期。

一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思维”译自英文criticalthinking(简称CT)。对批判性思维有许多定义,较为流行的是恩尼斯提出的:“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多数专家认为,它由认知技能和情感意向构成。前者又称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调控,后者又称思维习性或批判精神,包括探索真理、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和好奇。多数观点认为,分析、评估和推理的技能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基本技能。

批判性思维属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使大脑发生革命性转变,使之可以高效地筛选、吸收、整理并长期储存信息,是大脑从一个简陋的作坊变成工艺先进的信息加工厂,从而生产出知识产品,尤其是创新性的知识产品。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非形式逻辑或论证逻辑。它是一种关注大众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的应用逻辑,是对无力应对日常问题的现代形式化逻辑的反动。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了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

二批判性思维和翻译教育的结合

相关人员利用批判的手法去研究客观问题,因此获得相应的知识内容。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各种陈述的正确评定”,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有关思考的思考”,少部分学者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受过特殊训练的思考主体,经分析、理解、感受以及沟通等手段,对所接受的内容予以评估、整理、研究,进而形成一系列概念。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批判性思维在本质上带着“目的性”,思考主体希望接受差异化的理念。

一般来说,批判性思维是理解者按照主体的认知而延伸的,在翻译环节所使用的核心措施,是深化理解者翻译能力的主要动力,也是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结合的途径。

翻译教育是一个侧重于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关学者认为,在整体素质培养体系中,“翻译程度”是一个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在翻译教育的整体素质培养体系中担任着核心的角色,在深化译者的翻译程度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和翻译教育的实质性联系,主要是教育人员要怎样把批判性思维渗透到翻译教学的模式之中,以此去深化学生或译者的整体翻译素质。

伴随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的不断兴起,怎样在翻译教育中完善翻译技巧,习得语言文化知识,并提高学习者的翻译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翻译人员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西方翻译领域探索的核心内容。

三批判性思维在翻译专业中的运用

目前在国内,翻译专业不管是大学本科还是研究生层次,都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试验田。此专业拟定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计划,持续优化办学体系,同时整合专业方向。老一辈学者早年就指出,翻译学自身就意味着是一种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而且还映射出了中国常规语言类学科在针对国际化背景变化时的欠缺。翻译学的构架一定要依附于成熟的翻译专业,进而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综合素质翻译人才。

翻译专业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翻译人才,此专业对学生提出了下述要求,第一,翻译实践程度。第二,依附于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运用能力。翻译实践程度需要学生具有双语言基本功以及双语穿插能力,依附于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运用能力则要求学生具有能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穿插于上述基本要求的源动力是批判性思维。

译者的批判性思维其实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都需要通过持续训练以及积累经验而获取。刚开始学语言的人都存在思维上的模式化,也就是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的思维机制。换而言之就是思维构架没有得到延伸,没有用两种语言进行思考。所以,要培养一个好的译员,就要深化译者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还是一种全面的思维体系,译者能够通过原文本内容,从根本上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到表象之间的关联。译者是两种文化间的媒介,不但要持续地学习两种语言以及文化,同时还要在两种语言以及文化间予以整合。通过翻译,译者能够习得差异化的语言文化知识,找到文化间的相同性与相异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水平,以完善译者的批判性思维。

此次研究我们发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分为下述几个阶段:第一,描述性议题的分析。学生要对于自我翻译实践的翻译现象以及他人翻译实践的翻译现象进行What, Who,Where, When, Why, How 的提问和回答。第二,说明性议题的分析。除了找到描述性议题的核心内容,学生还要有指向地对信息予以阐释。举个例子,对翻译现象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整合,针对翻译方式、翻译措施以及翻译理论的区分,对翻译外在的思考,对翻译实质、翻译规律的整理等。第三,创新性议题的分析。在学生了解了对翻译现象的阐释性与说明性议题后,学生要找到翻译问题,同时主动寻找能够翻译的文本素材以及研究的领域。对创新性议题的思考,能够深化学生翻译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处理现有的问题。第四,评论性议题的分析。学生对翻译现象予以全面的探讨,特别是结合跨学科的理论进行一系列批评式的分析,对翻译现象予以延伸。第五,跨领域议题的分析。批判性思维的最终阶段也是渗透阶段,学生把所学到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到相关的领域之中,或将其他领域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翻译学的领域。

上述几个批判性思维培养阶段都可以应用于翻译专业课程,同时还可以优化未来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并给出参照。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可以把批判性思维贯穿到教学之中,翻译日志、一稿多译以及研讨会等教学措施与教学形式,都可以全面地深化批判性思维。在构建翻译团队实践平台方面,学生能够在团队成员相互沟通中学习并完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翻译专业的翻译实践报告与翻译研究论文的撰写,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挥的反映,同样亦为评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现阶段一些本科阶段的翻译实践报告与翻译研究论文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毕业生的翻译实践报告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生都列举出了很多翻译技巧作为框架,在此基础上从自己所翻译的文本中择取多个生硬译例予以套用。整个翻译实践报告缺乏目的性,显得十分呆板。在毕业生的翻译论文里,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生搬硬套的情况,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空洞。不管是翻译实践报告还是翻译研究论文,都一定要让学生自身具有非常强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有依附于翻译实践的理论运用能力。若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不足,在评价自己翻译内容的过程中,或者评价他人的翻译内容时,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翻译理论能力无论有多强也不能对实际的翻译问题予以批评式的分析。所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与理论运用能力。

翻译专业是依附于实践的专业,而批判性思维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我们要仔细思考怎样把批判性思维更好地融入到翻译教育,利用一系列翻译措施,以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每一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得与提高方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途径,翻译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学生指出途径,学习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同时提高自我教育修养的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02).

[2]马萍,孙萍.高中生统计论断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为例[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1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14(06).

[3]张园“. 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从决赛即兴演讲环节的五年变化说起[A].

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15(03).

[4]赵锐.从“CCTV 杯”演讲稿看英语写作教学———2012年“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山西赛区复赛选手演讲稿阅读手记[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13(01).

[5]胡素芬,杨朝燕,韩松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通识课评判性阅读策略调查与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18(05).

第3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商务英语的翻译是专门用途翻译的一种,主要针对国内外的各种商务活动。广泛的用途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题材的广泛性,包括商务旅游、知识经济、商务信函、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等等。每一题材在内容上又各有千秋。商务旅游翻译的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知识。知识经济的翻译则会遇到与生产、服务、科技,以及知识与信息相关的内容和词汇,以及由知识经济带来的在各个领域产生的新词。而商务信函则包含了书信的基本要素和书信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具备商务信息传递的功能。

    商务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商务文本的复杂性和商务英语文体特征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不同的商务文本该有不同的翻译标准。对商务旅游翻译所涉及到的文化差异,翻译就要考虑“功能相似”原则而不是要求字字对等的“忠实”翻译,灵活地使用“意译”法。知识经济的翻译要面对大量的经济数据、专业术语以及新兴的词语,就要在词语、语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上尽量做到保持一致、准确,即以“直译”的翻译方法为主。而商务信函根据其语言特点和实际用途,在翻译时则要做到事实准确、礼貌得体、规范严谨。

    针对商务翻译的以上特点,学生在学习商务翻译的课程时就要根据教材,灵活掌握每一项内容,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知识增强自身翻译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性和实践性,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从学习内容还是从学习方法上,学生都应该做到有侧重、有目标、有技巧,即“有的放矢”。

    1、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务英语的语言活动、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以及翻译技巧。此外,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和课堂内容。根据以上所分析的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除了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外,学生还需要熟知更多的课外知识。教材和老师只能以有限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介绍有限的知识,学生应该以此为方向和目标,注重平时的积累,运用各种资源和渠道搜集更多的相关知识。比如对于知识经济这一内容,除了课本和课堂上学到的新生词汇之外,学生可以在日常上网、读书看报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时下新兴的新词新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多词语都因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产生或消亡,能够与时俱进是一个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2、从学习方法上来看,学生要转变观念,抛弃以往以老师为主的被动式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应勤于思考、放开思维、打开思路,在教师地引导下开拓眼界,积极实践。在课堂上,学生们要做到人人配合,积极响应,才能切实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课下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多加练习,做到亲身经历才能记忆深刻,终身难忘。依据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性强的特点,老师们一般都会采取案例教学法,即针对每一商务题材,选取有代表性的商务文本做案例让学生们做实践。对于每一案例,学生都要做好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分析、辩论以及课后案例报告的撰写等工作。还以商务信函的翻译为例,学生应把前期老师给出的相关知识作为学习的理论基础,然后积极地付诸实践,认真地去讨论和翻译,最后根据老师的评定意见写出案例报告以总结出类似案例的翻译规律。用这种有目的、有技巧的方法去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实践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紧扣其特点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使自己成为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德明.《新编商务英语翻译》[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88-95页.

    [2]杨飞雪.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一些新词答案翻译方法[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第4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多元化标准

一、引言

国际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学术界认为它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国际商务的丰富内容和繁杂活动决定了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涉及两种文字和文化的转换,更涉及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国际商务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和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基于这些原因,历来翻译界所讨论的翻译标准与原则在理论、实践上均无法完全适用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

二、多元化翻译标准的理论界说

西方文化学派的典型代表Andre Lefevere(1992)指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因为翻译总要受到poetics、ideology和patronage三要素的影响。他提出的翻译三要素,虽然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但无疑给翻译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研究翻译标准和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系。翻译不是形式上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两套文化系统的相遇与冲击。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无论在风俗习惯、文化意识,还是语言风格、语篇文体、交际环境等各个层面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规范,译者面对不同的规范,必然作出不同的反应与选择。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1982)根据文本的内容、文体和功能,将其细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同时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法,以信息功能或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法。显而易见,Newmark在这里提出了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从本质上揭示了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中国学者辜正坤教授(1989)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历代译家认识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们老是下意识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标准,须知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指出翻译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是那些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具体的标准,即它是由若干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一个标准系统。各种具体的标准反映了译作价值的各个方面,每个标准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和所有的标准相辅互补。一个具体标准的存在和使用是以其他标准的存在和使用为依据和对照的。

朱志瑜(2004)指出,翻译类型学是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信念之上的:不同种类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即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翻译的方法并不存在。他明确指出:“严复以后的学者一直强调翻译标准的重要性(信达雅、神似、化境等),实际上他们都在追求一种不存在的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翻译标准,却一般忽略了不同的文本类型要有不同的标准”。这一论述实际上也与多元化翻译标准殊途同归。

据王义静(2005),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在论述典籍英译标准时指出:应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研究核心。从翻译流派及范式的演变和发展来看,翻译的研究视角在转变,观念在更新,正从过去较单一、较简单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样研究思路并举的全新的翻译研究。杨教授关于多元化研究模式的观点正与多元化翻译标准不谋而合。

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商务文本类型的唯一、共同的翻译标准。不同类型的商务文本体例不一、风格不一、文白不一、繁简不一,理应有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提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就是把各种商务文体的翻译置于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各种具体文体的大范围中进行审视,把以“信”为天职的译者从困惑中解放出来,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务英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重新认识作为译者的影响和作用。这就是说,对各种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不应只限于狭义的“忠实”,而应在各种具体的国际商务背景、各种不同的商务英语文体的大范围中用多元化标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讨论。

三、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不同的商务英语语篇,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拟以商务广告和外经贸报刊文章的标题作为翻译语料,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进行进一步阐释。

1、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劝诱说服、创意新奇、富于感染力

国际商务广告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商品宣传形式,具有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商务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它涉及到英汉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力求商品使用功能与商品审美功能的辩证统一。它既是语码的转换,又要做到深层结构上语义与功能的对等与相似,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宣传感召,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来说,商务广告在语言上标新立异,展示个性,说服力强;在形式上短小精悍,读起来节奏感强。所以商务英语广告翻译总是采用简洁明快的词句和各种修辞手法,增强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追求创意新奇的形式美,并具有劝诱说服的渲染力,以达到促销目的。如:

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I’m More satisfied. 摩尔香烟,我更满意。

Things go better with Coca-Cola. 可口可乐,万家欢乐。

这三例广告均以简洁的四字结构,生动地表达了各商品的品牌形象,劝诱说服力跃然字里行间。又如:

Fresh-Up with Seven-Up. 饮七喜,精神爽。

Hi-Fi,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 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Sony Handycam lets you take a trip back into the past and enjoy the memories of lifetime. 索尼摄像机为您记载人生,重温旧梦,留住欢乐。

Where there is a road,there is Toyota.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这些广告汉译明快有力,新奇独特,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商务广告翻译中形式美与促销有机结合的语言特色。商务广告以情传意,其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只有遵循其独特的翻译标准,并通过语言的不断锤炼才能真正实现。

2、外经贸英语报刊文章标题的翻译:简练醒目、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

标题是外经贸报刊文章的重要部分和整个语篇内容的浓缩与概括,好的标题能使商务语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商务文章的标题在词汇、句式和修辞上富有新鲜独创性,通常廖廖几个词,却表意形象醒目。在翻译标题时,既要准确传达其信息内容,同时要处理好其文体风格,采用各种翻译技巧,以选词造句的简练、生动为翻译标准,恰到好处地表达商务标题。

首先,在经贸文章标题中,大量使用短小词、创意词或简练短语,这是商务标题的一大特点,翻译时应依据相应的翻译标准,突出短小精悍、确切醒目的意境,以增强标题的语言色彩和表现力。如:

deal 交易

think tank 智囊团

cut减少

potpourri 一揽子计划

ban 禁止

ceiling prices 上限价格

swap 交换

Euromart 欧洲共同市场

boost 增加

online commerce 网上贸易

glut供过于求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peak 最高价格 the buildingest city建筑最多的城市

其次,就标题句式结构来说,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感,标题中经常使用一些非常手法。可以用动词的现在时态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如(1)、(2);用动词不定式表达将来时,如(3)、(4);用现在分词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或事件,如(5)、(6)。

(1)Gold Prices Hit Record 黄金价格打破记录

(2)King Steel Fights Back 钢铁王开始反击

(3)Rising Fuel Costs to Hit Carriers Hard 燃油价上涨,航空业重创

(4)America to Import More Oil 美国将进口更多石油

(5)Oil Sales Surging Up 石油销售猛涨

(6)Joint-ventures Mush rooming 合资企业在迅速增加

(7)Directing Marketing, Managing Market 引领营销,左右市场

外经贸英语文章标题的翻译贵在灵活多样,要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一样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传神达意。

四、结束语

由于各种商务文体、语篇不同,商务英语翻译必然具有多种功能,翻译手法、译文风格、译文价值势必多样化,从而导致翻译策略的多重性、多视角和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在翻译标准系统中,标准的多元化是和传统译学的一元化提法既对立又统一。提倡多元化标准,其积极意义在于针对各种不同文体、风格的国际商务英语语篇,以特定的翻译功能、内容体例、语篇层次和体裁结构作为依据,为适应人们价值观、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多样性以及读者、译者的多层次,采用各种不同的具体、相应的翻译标准。这样就避免了翻译的束缚性与盲目性,真正做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度与信度。

事实上,各种商务文体的翻译标准代表了各种商务语篇的应用价值标准,各种标准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实质上就是在和所有的标准相辅相成,补充其他标准的不足之处,构成一个有机周密、全面科学的翻译标准体系。这正如辜教授(1989)所指出的那样,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只是用来解决翻译方面的理论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解决翻译实践上的问题。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思想能使译者博采众家之长,从有意识地欣赏多样化的译风到有系统地实践多样化的翻译手法,全面发展自己的翻译才能。多元化翻译标准植根于人类对翻译作品、翻译实践的多样化要求,并由翻译本身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多重,日益强化其多元互补特性,而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和事业中,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多元化标准为依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日益繁荣的国际商务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London: Routledge,1992.

[2]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2.

[3] 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第5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MTI口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9-0077-0004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論和学习理論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何克抗,1998:19-26),由理論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五个要素构成(钟志贤,2007)。传统的口笔译教学中,教师或通过对某种翻译理論或技巧的传授,借助例证阐释、课外练习等方法促进学习者应用翻译知识,表现为理論——演绎型;教师或强调翻译实践,比照参考译文评价学习者的译品,形成对翻译过程的判断,促进学习者归纳翻译知识,即实践——归纳型(Dam-Jensen&Heine,2009)。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未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效果评价中未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总结性评价为主,难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李瑞林、贺莺,2011)。

众多教学研究者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在不同翻译认知观基础上,口笔译教学的新模式探讨成为研究热点,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王宇,2003),信息化教学模式(杨柳,2005),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蔡小红,2008),认知教学理論视阈下的网络口译教学模式(朱建新,2009)等。这些模式研究主张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过程为导向,注重教学程序的设计和环境要素的配置,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但以上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本科口笔译教学模式,其中又以笔译教学模式为主,本文研究拟探讨如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借鉴依托项目学习模式的核心概念,依据教学模式的五个维度建立翻译硕士专业(即MTI)口译教学的新模式。

1.生态翻译理論基本原理及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这一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的理論作为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正在蓬勃发展,发扬光大,引起了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兴趣。生态翻译学理論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論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論基础,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胡庚申,2008)。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审视,探索和建构了翻译研究的生态学理論新途径(刘云虹、许钧2004:40-43),其基本原理包括:①翻译涉及各因素之间的有序关联、多维转换和整体互动,以“译者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突出了译者的地位和能动性,并运用“译者生存”的法则制约“译者中心論”;②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③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事前预防”和“事后追惩”的制约作用;④翻译是一种跨学科的“关联互动”,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为基石,能对翻译各相关学科进行跨科际综观整合(胡庚申,2004,2008;李亚舒、黄忠廉2005:95)。生态翻译学这一基于中国“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翻译理論是一种思维创新(蒋骁华,2011)。这种生态视角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为解释和研究翻译现象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和理念(刘爱华,2010:75)。

生态翻译学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其研究焦点和理論视角主要包括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以及事后追惩(胡庚申,2011)。本文拟从其中的四个视角,即“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以及“事后追惩”角度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論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論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依据生态翻译学以上四个视角,口译生态环境应包括源语环境和译入语环境,涉及口译的源语方、译语方、口译活动的级别、内容、目的、口译现场环境等。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须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通过接收源语信息、结合对源语语言、文化、语境等多元信息的认知,在脱离源语外壳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译语。同时译员须承担口译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适应口译生态环境,并以生态环境要素之一的身份实施对口译活动过程的选择,调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口译生态环境,以期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口译活动。此外,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适应/选择活动须在译事后接受来自生态环境的源语发言人、委托方及听众等众要素的评判与仲裁,在以上基础上方能建构和谐统一的口译生态环境。

2.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研究

2.1理論基础

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PBLI)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习者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项目,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社会、数字和物质资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Beekett,2006:55-70)。在依托项目学习的框架内,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规划并监控项目过程、项目进展和结果,学习和运用完成项目所需的语言结构、词汇或技能,准备好并呈现最终结果(Legutke&Thomas,1991)。

依托项目的学习是20世纪西方体验式学习、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論和实践的重要部分。John Dewey和他的体验式学习理論对PBL最具影响,他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体验的产物。教师的职责为引导,指导和评估这些学习体验(Dewey,1915)。Blumenfeld(1991)进一步发展了体验式学习理論并研究分析其对PBLI的影响,他认为PBLI将体验式学习理論的原则融入到语言和文化教学与学习,能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实现对经验的重建。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的教育教学价值不在于其所产生的最终成果,而在于引向最终成果形成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可归结为以下10种:①学习并运用真实语言材料;②强调以学习者(小组)为中心的体验,弱化教师统领的学习;③过程和结构取向,既注重学习过程又注重最后的学习产出;④产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最终成果;⑤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的课内外系列活动;⑥强调技能整合、学习者学习和运用多种技能;⑦鼓励学习者自主,学习者对项目构想、实施和展示各环节负责;⑧教师承担新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项目的管理者和顾问;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学科内容学习和能力打造完全融合;⑩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及产出(张文忠,2010)。

2.2目标倾向

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的目标为培养MTI口译方向学生的口译技能自动化、译员能力,以及学生的译者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本文在综合李瑞林、贺莺(2011)、刘和平(2011)、古琦慧(2009)对口笔译理論的論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目标具体定位为如下:

(1)了解职业口译市场的领域、特点和进入口译市场的规则,学会如何了解客户信息与需求,培养与专家或译文需求单位/个人的沟通和交际能力。

(2)具备译员的基本素质,培养口译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3)培养具备二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百科知识和工作语言能力。

(4)采用文献检索、专业咨询等方式,掌握查找资料的优化手段,检验材料源的可信度,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

(5)培养对源语理解阶段的阐述分析、适应/选择和记忆;合理地解构、表达源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同时进行译语选择和言语生成的过程。

(6)培养具公众演讲能力,适应口译现场的氛围并能排解压力,提高口译质量。

(7)针对不同主题域,建构术语集、句模集。根据口译的特殊要求,建立口译学习的语料库,通过语料收集、语料整理、语料标注、技术处理各环节,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8)熟悉并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相关电子工具、互联网资源。

(9)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口译的学习操练和真实的口译会议任务完成,并能反思自我口译过程,客观评价他人的口译过程及结果。

(10)掌握一般口译项目的设计、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

2.3实现条件

基于口译学习的特点,本文拟从关涉口译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角度,构建支撑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的多维空间。

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专业支持和技术支撑。社会环境指MTI口译项目中可能涉及的社会空间,包括口译市场,客户需求等,从而为实战性的口译项目学习创造外在的实践条件。专业支持主要来自于指导教师,同时涉及口译项目相关人员,包括项目委托人、口译发言人及相关专家等。技术支撑指完成口译项目学习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包括词典、百科全书、搜索引擎、网络资源,以及教学中涉及的口译数据库、口译学习网站、交互性口译学习系统及口译项目所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录音设备、语音室、同传间等。

内部条件则主要涉及学习者本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身体心理因素,或称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相关百科知识能力和口译技能。非智力因素可涵盖学习者的反应能力、跨文化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协作意识、自我评估和对他人评估能力、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等。

2.4操作程序

本文研究将分别从培养MTI学生为实现口译技能自动化的模拟训练项目及口译实战性项目角度阐述该模式的操作程序。

2.4.1口译模拟训练项目

以某一理論主题的学习为例,即口译语篇的不同类别,叙述类、論述类、描述类、祝辞等呈现不同的讲话特点,本文将从项目安排、译前准备、模拟口译上会、过程反思和译后拓展五个阶段开展口译技能自动化训练模拟项目。

项目安排: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查找资料总结概括叙述类、論述类、描述类和祝辞类不同讲话的语篇特点;各项目小组将组织主题讲座,通过理論論述和实例展现使学生对口译语篇的不同特点有了直观和深入的认识;项目小组还需准备相应材料,安排其他小组进行相关语篇的口译练习,并组织口译后的小组讨論,组织同学进行自我反思评估及对他人的评估,最后完成相应的项目实践报告。教师需提前对模拟训练项目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严格的定义和描述。

译前准备:项目小组进行资料查询,准备主题讲座,挑选相应类别的口译材料供其他同学练习,提供口译文章的主题,并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讨論和评估。其他同学学习并掌握该特定语篇特点,针对所提供的文章主题进行相应的术语和词汇准备。

模拟口译上会:项目小组扮演发言人角色,或通过对真实口译现场录像的控制,掌控口译节奏;教师将口译过程进行录音。

过程反思:同学回顾口译过程,通过有声思维(Think-a-loud)方式反思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表现,反思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原则在自己口译过程的应用。

译后拓展:项目小组撰写口译项目实践报告。主要包括对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原则和“事后追惩”原则在同学口译过程中的使用特点、接受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其他同学对该语篇特点掌握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项目小组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收获,涉及资料收集、主题讲座、口译材料选择、口译活动组织、过程反思组织和总结等。教师需对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学生的过程表现和译后实践报告也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化语料,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教学和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和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2.4.2口译实战项目

从教学角度看,口译模拟训练项目与口译实战项目有一定的区别。前者主要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确定训练目标和内容;而后者则需要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和市场需求,将课堂和真实项目结合起来,从课堂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促进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要处理学生——教师、学生——客户、学生——现场听众、学生——资源(人和物)直接的关系。本文所探讨的口译实证项目将结合社会环境、课堂环境和网络环境,实施项目安排、译前准备、口译上会、过程反思和译后拓展五个阶段的任务。

项目安排:项目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接受口译任务,签订(模拟)合同,分配口译任务,了解任务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明确工作流程、准备好所需的资源。

译前准备:项目小组组织主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背景,创建术语库。项目小组成员互相检验对相关主题知识和词汇结构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模拟会议场景进行该主题训练,使小组成员适应现场的压力和气氛,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同时为口译会后的项目完成情况评估设计相应问题或问卷,主要涉及对口译质量的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口译上会:项目小组成员依据译前任务分配,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口译上会任务。整个口译过程应予以录像供会后评估。

过程反思:项目小组成员须通过译后回忆和现场录像,以有声思维方式反思整个口译过程,回顾“适应/选择”原则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运用,从听辨、笔记、脱离语言外壳的释意到表达阶段,经历了哪些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过程,是否实现了适应和选择的高度整合,对自己的口译过程中哪些适应/选择性问题能当场意识到并加以改正,能意识到哪些不足但因时间或能力而无力改变。同时,译员遵循“事后追惩”原则,接受来自口译现场的听众、组织者、项目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的评判和追惩。项目小组成员根据提前设计好的问题或问卷,须对口译现场听众和组织者进行调查和访谈,并以此作为对项目完成情况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现场调查结果、项目小组成员的互评、以及通过指导教师在分数上的评价,实现对口译过程的“事后追惩”。

译后拓展:实战口译项目实践报告部分除囊括模拟训练项目的报告内容,应更多关注在市场环境下的实战口译项目的特殊之处,如何通过实战的口译体验,从项目组织者、现场听众和相关行业专家的反馈和指导中,获得更多对口译过程“适应/选择”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在市场环境下的“事后追惩”原则下,真正获得口译能力的提高,为日后进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2.5效果评价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效果评价体系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加强针对性学习训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钟志贤(2007)提出效果评价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就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而言,评价主体为该学习模式下全体成员,包括项目小组成员、指导教师、项目组织者、现场听众和相关行业专家;评价重点为口译训练项目和实战项目的实施过程,评价是嵌入式的、连续性的,贯穿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评价的内容是项目小组的集体表现和项目成员的个人表现,特别是口译过程中“适应/选择”原则的运用情况;评价方式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自我评估与同学互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工具包括评估报告、绩效评价量表、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分析及访谈。

评估报告首先来自同学小组和个人,即项目操作程序中译后拓展部分的实践报告,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口译过程“适应/选择”原则的运用、小组成员协作情况、“事后追惩”原则的体现及项目完成后的学习成果;绩效评价量表从不同角度评价同学的表现,包括教师对项目小组绩效评价表、小组成员互评表、学生译者自评表、项目组织者对项目实施情况评价表及现场听众对项目小组成员的评价表,多方面多角度通过量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此外教师可根据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观察、学生的实践报告及绩效量表的结果,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一方面对某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另一方面可对教学效果获得反馈性的意见,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组织部分同学进行访谈,完成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评估报告。通过以上各种评估工具的配合使用,能使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的口译素养和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实现口译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6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 英汉翻译 课程融通 课程改革

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这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前者反映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后者证明他们的职业技能;“融通”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就业、教学与考证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一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具体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素质通过证书得以清晰地体现,能增强毕业生的岗位竞争力。

一、对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各类工作岗位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应用性与实践性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之一,高职商务英语的学生要想突出其职场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职场适应性和商务英语相关岗位的从业能力。然而,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考证并不多,大学英语四六级、PETS等非英语专业考试以及国际上通用的托福、雅思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英语通用能力,并不能作为国际商务领域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BEC)考查商务环境的英语语言运用,认可度较高,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针对性不强,职场实际操作性有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组织推出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并于2007年4月组织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的首次考试,填补了我国国际商务领域英语考试的空白,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全面展现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该课程所做的改革、创新与探索。

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对英汉翻译能力的要求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着重考察被测试者在商务环境下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涵盖语言与商务两方面的要求,英汉翻译无论在“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中,还是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环节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国际商务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该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两大部分,其中笔试分为听力、阅读、翻译与写作四大模块。必须明确一点,在日常教学与考试中,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不可分割。无论哪种题型其涵盖的商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商务办公,如公司介绍、电话接听、来访者接待、邮件收发等;二是商务礼仪,如电话礼仪、名片礼仪、信函礼仪、求职礼仪等;三是国际市场营销,如市场与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定价等;四是国际贸易,如合同磋商、质量和数量的表示方法、包装与运输标志、主要贸易术语等;五是其他国际商务相关内容。

涉及到英汉翻译方面,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中的商务短文翻译(英译汉)涉及题型为一段50~60词左右的英文段落,要求考生将其译成正确、通顺的汉语,段落翻译的内容是实用性的应用文,包括广告、告示、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合同片段、商务信函等。“正确”与“通顺”两个标准,听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难。翻译(笔译)是考查学生的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转换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译者同时对两种语言都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商务英语作为普通英语的功能分支,其用词、句型、语篇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交际中还须把握专业术语、正确的格式、恰当的语气,以及须特别留意普通词汇在商务语境中的专业释义。达到“正确”与“通顺”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要有商务意识和文化意识。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考生平时大量的积累,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诸如函电、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单证等现实材料进行对比练习与实践。

三、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原则

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英汉翻译、英语听说等各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相应改革,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综合文化水平提升与职业技能的提高做到衔接与沟通。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要以就业为导向,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之中,重构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有效对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掌握英汉翻译基本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商务文本的翻译技能。

因此,进行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将英汉翻译日常教学内容与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要求相对照、相融合,以考促学,使学习有目标、效果有参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益。借考证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思路,变枯燥的翻译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实际翻译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工作坊。

四、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具体思路

1、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证书考核要求融入英汉翻译课程标准的制订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英汉翻译课程的标准要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科性和学术性,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深入分析商务岗位和外贸岗位的职业需求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中融入证书考核内容,在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标准无法与全国国际商务考试同步,课程与考证相互割裂,学生必须单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和参加考前培训,从而影响了学习和考证的效率。

2、改革课程内容,把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根据教材内容,英汉翻译的词法翻译方法(如词义的选择、增益翻译法、凝练翻译法、词类转换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以及句法翻译方法(如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英语从句的翻译、词语调整翻译法等)占据了大量篇幅和时间,不可否认,这一部分是整个英汉翻译入门的基础。但是,对于高职学生和职业岗位需求,翻译理论不可研究得过深,根据考证要求,必须以理论为基础,重点在商务语篇的实践,诸如商务信函语篇的翻译、商务广告语篇的翻译、商务说明书语篇的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单证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课程选用教材与考证培训教材相结合,讲授翻译方法时,多选用现实商务材料作为实例,尤其是考证考纲中重点要求的商务语篇,将商务语篇的例子分解个个击破。在基本翻译方法入门之后,通过集中的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强化翻译技能。在整个课程安排上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比例要恰当,可适当扩大实践环节。

3、翻译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的融合

改革后的翻译课程,要以英语技能学习为先导,辅之以广泛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翻译实践技能的强化。从语言角度看,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商务相关岗位上所需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中英文的相互转换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功底和专业技能。然而,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第二个层面,即学生要通过本课程涉猎各种商务、国际贸易、营销、管理、会计学原理等广义上的经济学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在商务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语言处理各种可能面临的经贸实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广度,注意教学内容中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的融合。例如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中涉及许多专业词汇,如运输标识、贸易术语、保险等方面,教师不仅教授的是英汉两种译文的记忆,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在理解中从英语汉语两个层面获取知识。

4、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传统的翻译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注重用例子讲授翻译的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参考译文,视参考译文为标答。改革后,课程中的某些章节尤其适合以特定的翻译项目和翻译的全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完成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翻译的全过程分为译前的准备工作和任务分析,译中的语言转换和修改润色,以及译后的固定表达总结和翻译技巧点睛。任务教学法适用于部分句法翻译方法的传授和所有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结合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证需要,项目设计重点放在60字左右的商务信函片段、国际销售合同片段、商务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等实用性应用文的英译汉。

5、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由于专业性质与工科专业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应当全方位拓展实践教学,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校内,扩大课内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翻译工作坊,借助现实材料强化翻译实践;聘请外贸公司或翻译公司的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或举办讲座。校外,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观摩工作过程,选派一定比例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实操能力,不仅须考取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官证及培训师证,还须到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锻炼,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围绕考证展开的任务型课程改革”(编号2014136)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王颖。)

【参考文献】

[1] 谢潇、罗集广:商务英语方向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第7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合作日益加强,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语言,作为各国交流的桥梁,无疑在我国行业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教学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帮助学生完成从语言表层的学习到语言实践的必要途径。在许多高等院校里,英语翻译课虽被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但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目前的翻译教学普遍偏重于翻译理论及文本材料的翻译译,这使得许多高职学生难以适应特殊行业中对外交流的需要,所以构建新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翻译模式模式势在必行。

笔者以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为背景,结合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翻译教学模式。

1 高职学生基本情况

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条件、学习成绩相对较弱,英语水平则更加薄弱,除此之外,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低效率、学习被动等特点。笔者对该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围绕英语学习方法、兴趣和学习困难展开了一系列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茫然,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虽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也非常努力,但效果却不理想。因此,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以及学生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都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挑战。

2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一路高涨,英语专业更是遍地开花,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但数量扩充的背后却没有伴随质量的提升。英语教学方式十分传统落后。而翻译教学,长期处于英语教学的边缘地带,翻译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研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多人对于翻译教学存在模糊的认识,常常把翻译教学等同于外语教学。因此,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仍然以语言教学的模式来讲授,注重技法讲解,注重书本上的理论学习,而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以及他们英语水平较差、学习兴趣较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另一方面,许多教授翻译的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不是翻译专业毕业,几乎没有什么翻译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对翻译的理解和实践都十分有限,很多只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教学普遍偏重于翻译理论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侧重语法、词汇的讲解,这使得许多高职学生学习起来什么困难,翻译实践能力严重缺乏,这种模式严重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观,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如何改变这种普遍存在“费时多、收效低,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翻译学习瓶颈,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诸多问题与不足揭示:高职高专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建立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

3.1 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成体系,并没有明确的培养目的,许多课程没有与行业结合,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建议将翻译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制定第一学年翻译基础知识(含词汇、语法教学)、翻译基础理论、翻译技巧讲解及练习必修课程,第二学年英美文化背景、区域行业和地方支撑产业背景讲解及普通文本翻译实训必修课程,第三学年行业讲座及实习式服务地方经济翻译实践

通过每一阶段的分级教学,循序渐进提高不同英语层次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3.2 明确课程目标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正如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所指出的一样,翻译必须以目的为导向。因此,考虑到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翻译教学必须瞄准人才市场需要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生存需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翻译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仍然沿用老师主讲,学生主听,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灌输理论知识,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差。因此,翻译教学必须打破这种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少讲多练,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课堂作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还应开辟第二课堂,将工厂、企业、组织机构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3.3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化课堂实践教学,增加课堂实践教学学时,通过提问、启发、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翻译实践,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克服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学生自主翻译能力。具体教学形式:

课堂要点操练(要求学生就学过的重点和难点分组讨论,互动一番,或要求他们就重要的英汉句型和范文进行操练、背诵,并灵活运用,创造生动逼真的对话交际情景);

选择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文本材料翻译;笔者所在的学校今年与一家专门的外贸公司合作,邀请该公司在学校建立外贸实训基地,请正真有经验的外贸翻译人员为学生授课。上课所讲内容、所选材料都是该外贸公司中所实实在在涉及到的,如与其他国家的电子邮件来往、外国公司的简介、报关等材料。同时,采用实战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正真与外国客户沟通,翻译相关文件材料。遇外贸谈判翻译,便将学生分组,让其各自扮演谈判双方和翻译人员,真实模拟外贸谈判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实体验外贸谈判的流程,感受翻译的过程。这种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教学方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学生的喜爱,不少同学表示,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在紧张兴奋的气氛中更加直观的去体会、学习和反思翻译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翻译体会、知识技巧能够在学生的记忆中保留很长的时间。

课堂即兴翻译比赛(由老师从外贸企业中选出翻译材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译实践,结合教师和客户的反馈评选出最佳译作);采用比赛的方式,将学生分组对抗,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翻译热情。笔者曾运用此种方法在该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做过教学示范,教学效果非常好。具体操作如下:笔者在上该校大二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广告翻译课时,先介绍讲解广告翻译相关技巧,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每一组学生分配相关广告,让学生讨论翻译,评出最好译本。最后,在实践强化练习中,笔者主动联系相关外贸公司,请他们拿出一个特定的产品,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为其设计一句中文广告词,并通过小组讨论配上英文翻译,并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这种激励性的比赛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的参与度非常高,每位同学都积极献策,想出了许多很好的广告语,并且运用相关技巧,进行了翻译。最后,经过老师点评、公示评选以及结合同学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了最佳广告语和最佳译文,并为获胜的同学支付相关报酬。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了翻译的价值,能够创造财富,大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同学表示从此次翻译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对翻译学习更加充满信心。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导向,重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破课堂教学局限,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全力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外翻译机会。鉴于翻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应重视课外翻译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其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由侧重语言教育向应用能力培养转变,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第8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误译;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 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1-02

“经贸翻译”是本科俄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翻译方法、经贸知识完成经贸翻译活动,使其胜任未来的经贸翻译工作。学生在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误译现象,有必要进行分类,探究其中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策略,完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本文误译指,“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译语与原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原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1]

一、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类型

学生在经贸翻译练习中暴露了各种误译,但大体可归为语言基础类、翻译方法类、综合知识类等三大类,三类就错误的程度而言,可分别对应不对、不当、不准。

(一)语言基础类误译

语言基础类误译是因双语语言基础欠缺而造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低级误译,主要体现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三方面的误译均可出现在理解和表达阶段,体现于原语和译语两个角度。语法性误译最为常见。俄译汉时,原文语法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却出现了语法错误,更有甚者,原文语法理解已经出现错误,汉语表达时意思必然歪曲。汉译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难于俄译汉。此时,原文语法理解虽不成问题,但译文表达时语法错误较多,大多影响意思的传达。语义性误译略少。俄译汉时,原文语义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选错了个别词、短语或小句,影响了原文语义的传达,或者原文语义理解失误,汉语表达意思偏差较大。汉译俄时,原文语义理解尚可,但译文表达时词、短语或小句所传达的意思与原文差距较大。语用性误译偏少。偏少是相对前两者而言,因为经贸翻译的对象大多为合同、说明书、信函等具有一定规范的文本,这些文本的翻译一般停留在语义对等层面,只有少量广告、商标词、经贸会谈等领域的文本体现一定的创造性,翻译时一般会追求语用对等。学生往往拘泥于语法和语义意义层面的转换,对语用意义的传达不够灵活,俄译汉、汉译俄均可见。

(二)翻译方法类误译

翻译方法类误译是因翻译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中级误译,主要体现在全译、变译策略和方法使用不当。如上文所述,经贸翻译涉及领域广泛,不同领域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经贸合同属法律文书,语言严谨、精确,需采用全译策略,将原文逐字逐句译出,而翻译转换过程中为解决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需运用其中的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方法。学生往往对原文过分依赖,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译文的顺利表达。再如,基于几十份材料翻译出一份市场开发调查报告,变译策略是最好的选择,运用其中的摘译法选择关键信息翻译,省时省力且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没有变译概念,也不敢尝试,一是认为没有完成翻译任务,二是不能选对核心信息。

(三)综合知识类误译

综合知识类误译是因综合知识不足而形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高级误译,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三方面。经贸翻译,不同于通常所做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学类翻译,是经贸领域的专业翻译活动,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且译者应有良好的经贸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学生往往把一个专业术语译成普通词汇,从而影响了整句、甚至整篇的理解和表达。经贸领域中的某些文本,无论是原语还是译语,都具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和规范,翻译时应遵照译语规范进行转换。学生在双语转换时往往忽视甚至漠视不同语言文本间的差异,从而使译文显得不地道。社会经验是译者重要的财富,缺乏社会经验,文本中大量的百科知识难于理解,译文自然显得生涩难懂。学生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平时不注意积累,翻译时又懒于查找资料,错误便不可避免。

二、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溯因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所体现的种种误译,大多应归因于自身基本功不牢,而教师不够完善的培养方式和不理想的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一)学生努力不够

首先,学生没有良好的基本功。俄语是一门较难的语言,俄语专业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然而,学生用功不够,语言基础不牢,低级错误常见,某些句段翻译得支离破碎。其次,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学生认为“经贸翻译”不是专业基础课,未来也未必搞经贸翻译工作,所以不肯付出大量时间钻研,不肯努力追求更好的译文。再次,学生分不清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学生仍然以为,经贸类文本的翻译如同专业基础课上的翻译练习,目的是提高译的能力,只是换成经贸类文本而已。其实,“经贸翻译”课是专门培养学生经贸翻译技能和翻译理念的翻译课,而非学生理解的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教师培养不足

首先,翻译基础打造不足。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基础翻译”阶段没有为学生打造优良的翻译基本功,学生对一些基本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概念模糊,没有内化在心。其次,翻译方法引导不足。学生大多凭自身经验翻译,不大讲究运用翻译方法,即便使用了某种方法,也不自知。教师没有及时地将这种自发的行为引入自觉的状态,使其升华为自身经验的总结。再次,实践练习提供不足。教师提供的翻译练习多数为教材上的资料,鲜活性较差,语境性不强,学生不能体会到实际工作的快乐与责任。少量的社会实践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

(三)社会环境不佳

首先,合适的经贸翻译类教材少。经贸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材,全面的教学资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然而,“教材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出版量少,存在教材编写理念陈旧、商务语料不足、理论支撑不够、理论与实务结合不紧等诸多问题。”[2]这样的条件下教师缺少材料,学生没有抓手,翻译磨炼不勤。其次,经贸翻译实践机会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俄语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但社会上能够给学生提供经贸翻译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偶有公司招聘此类实习生,也是杯水车薪,学生很难作为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在鲜活语境中进行翻译实践。

三、教学启示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的误译现象提示教学工作者调整思维,找准切入点,改变工作方法,全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

(一)打牢双语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功,是外语专项能力培养的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基于此。从低年级开始,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打牢外语语言基础,从语法、语义、语用不同层面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翻译等不同课型都要围绕提高翻译能力开展。同时,兼顾本族语语言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误译现象多次表明,本族语的低水平影响了翻译效果。语言学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俄汉语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双语对比是翻译的基础。

(二)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师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成为课上、课下的主人,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进入良好的翻译学习状态。翻译材料的选择可由学生参与,轮流坐庄,庄家先试译后与教师商定选题,全班译后进行课堂讨论,再由庄家就选题、译法、译悟作总结报告,与全班分享。模拟翻译情景也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完成自己的翻译发起人、翻译管理、翻译实践等工作。翻译工作坊是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能训练自主选材、共同提高、体悟过程、自我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因此而增强翻译意识,提高翻译技能。”[3]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多组同时进行,通过彼此竞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为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实习机会,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效衔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4]学校与翻译公司、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轮流到适合的岗位参观、实习,使学生真正体会翻译工作的全过程,并安排校外导师进行指导,或聘请一线翻译工作者开设实用性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积累经验,以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误译。特别鼓励学生参与机助人译的翻译团队进行实习,体会最现代的翻译模式,为未来的工作做最充分的准备。同时,建议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实习机会,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可以网上求职,网上兼职翻译,参与网络群组讨论。

综上,俄语翻译专业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基础类误译,全译、变译等翻译方法类误译,经贸术语、经贸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知识类误译,误译原因除学生自身努力不够外,教师培养方法不当、社会为俄语学生提供的环境不理想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在中俄关系良好,急需应用性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努力做到:打牢双语语言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顾俊玲.释“误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2]关秀娟.商务俄语翻译教材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

[3]陈平,黄忠廉,郝翠翠.俄语MTI翻译工作坊及其教学模

式之创建[J].中国俄语教学,2013,(1).

第9篇:翻译实践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英语翻译 探析 英译汉 技巧

1.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我们以英译汉来进行探讨。

2. 英译汉技巧

(1)主语分句汉译技巧。

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

一个人如果在月亮上度过了十二天,回到地球以后就会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

(2)谓语分句汉译技巧。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xygen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the atmosphere.

不言而喻,氧气是大气中最活泼的元素。 

(3)定语分句汉译技巧

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

他居然种出了二百个奇迹般的西红柿,每个重达两磅。

(4)状语分句汉译技巧

sunrays filtered in wherever they could ,driving out darkness and choking the shadows.

阳光射入了它所能透过的地方,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幽影。

(5)同位语分句汉译技巧。

mary normally a timid girl ,argued heated with them about it.

玛丽平常是个腼腆的姑娘,现在也热烈地和他们辩论起来。

3. 英语翻译带来的思考

英语翻译可看作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英语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因为英语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英语翻译还可认作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英语翻译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必将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变得更加完善。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交流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少不了英语翻译,比较文学离不开英语翻译,比较语言学也需要英语翻译。英语翻译不应仅仅看作是一套规则和方法的集合体,而应看作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规律,它们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时少走或不走弯路,而翻译实践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理论和客观规律的领会。因此任何轻视翻译理论学习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任何空谈理论而忽略必要的翻译实践的做法也是应该予以反对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是学好英语翻译的正确态度。

英语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决非易事。因为语言是最难掌握、最难精通的东西。一个作者只需熟悉一种语言,译者则受精通两种语言,并要善于克服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茅盾说道:“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话文,这是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鲁迅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客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

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模一个急于打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和许多翻译大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因此,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丽君.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09) :115-117

[2]尹祥凤, 罗凌云. 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1) :45-48

[3]秦君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探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