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精选(九篇)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

第1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汇,还有宝书词典,应能对付得了翻译任务。

领导给我一份美国的银行报告翻译下。我满怀信心,心想一定要做好这份翻译,给领导留下个好印象。可是看完报告却发现,虽然没有生词、难词,为什么却有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呢?这份报告比《高级英语》中的课文简单多了,没有长难句,没有复杂的句型,可就是看不懂!内心无比沮丧之余,面对满纸熟悉而又陌生的单词,我抓耳挠腮,不停地查每个术语的对应英文,硬着头皮翻译。

金融英语往往是熟悉的单词在不同语境下是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portfolio日常意为“文件夹;公文包”,在金融语境下则是“投资组合”的意思。遇到实在查不明白的地方,我不得不去向领导请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完这份翻译,身心俱疲。原本以为考过专八,雅思高分,拿到翻译资格证书,即使文学翻译做不来,非文学材料翻译应该不在话下,怎奈连一份英文银行报告都翻得磕磕巴巴。

经过半个月的磨练,我逐渐熟悉基本的金融术语,了解一定的银行业务,再次翻译银行报告时不像一开始那么艰难。一开始的艰难是因为我不熟悉银行的各项业务,缺乏背景知识。我深刻体会到学校老师常说的话,一名优秀的翻译应该具备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各个行业的知识都应该了解。

本以为接下来的工作便能得心应手了,结果却还不能如我所愿。如果说翻译

72 China Campus

金融材料是实习路上碰到的小妖怪,那么研究国外银行的年报可以算得上是“白骨精”级别的障碍,打败它简直耗费了我大半元气。我需要进行定性分析,横向、纵向地比较美国四大行的业务类型和收入结构等等,我只想说“臣妾做不到啊”!

实习前,我天真地以为银行就是个存款、贷款的地方,不曾想到银行业务范围之广泛。除了存款贷款,还有诸多中间业务,如、担保、租赁业务等等。虽然通过借鉴国内银行的业务类型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美国的银行业务。但中美金融业制度不同,业务模式并不一样。我觉得脑袋里一团乱,没有任何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仿佛一个新厨师面对一头牛一样,不知从哪里开始下刀。

面对这么多难题,我突然感到非常后悔,怀疑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一个没有任何金融基础的人为什么去银行实习?我掌握一定的金融术语,会翻译一般材料就够了,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去钻研那么深有何用处?不过我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想想自己实习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丰富其他专业知识才选择银行吗?这点困难不能将我打败。

鼓起勇气,我向领导请教。好在领导是个有耐心且负责任的人,他给我推荐了一些书,并给了一些指导和建议。我又去打听经济或金融专业同学用的教材,硬着头皮去学习经济金融相关知识,从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和《货币银行学》开始学习,另外借助网络视频资源,如网络公开课上的《金融理论》、《金融学》、《金融市场》等等,我一步一步地学习。看完这些书,听完这些公开课,渐渐觉得对金融行业有了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四个月之后,我发现 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和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不再是难题,英文的报告也能看出一些门道,不再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不再觉得完成领导的任务是一个煎熬的过程。我为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感到高兴。

第2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翻译硕士 学习氛围 职业技能 翻译技术

一、引言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并成立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I教指委),具体负责指导这一新兴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7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应用型翻译硕士与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在翻译行业发达地区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中,以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等课程为代表的翻译技术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体系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开办翻译技术沙龙,翻译硕士的授课教师对职业技能在翻译行业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翻译行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受师资构成和学术化教学思想的制约,看待应用型翻译的正确观念仍待普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是保证翻译硕士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学者对翻译硕士教学问题的认识

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从本质上说,这样的目标要求翻译硕士教学要与社会需求看齐,以社会满意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但是从整体上看来,翻译教学不能满足翻译的行业快速发展仍是不可忽视的矛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某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接受MTI教指委进行学科评估时,因硕士论文内容过于学术化而被停止了招生资格。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国内学者已经有所反思。吴自选和丁素萍(2012)通过对南开大学等5所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进行培养目标调查,认为目前MTI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和清晰的培养目标。陈了了(2011)认为,翻译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学术化的教学内容无法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教师亦缺乏标准的内容作为教学参考,教学随意性大;同时,学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译稿往往依靠任课教师进行最后的修补,助长懒惰思想。郭晓勇(2010)认为,现在的翻译硕士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在师资队伍上,翻译专业教师学术背景强,缺乏承担实践性翻译教学的足够经验,影响教学效果;在培养多样性上,目前只能培养口笔译人才,无法培养语言服务行业的管理、营销、技术、排版等复合型人才。刘晨星(2015)通过分析43份针对高校翻译教师的问卷调查,认为目前的翻译教学存在两种问题,首先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学术类课程比重过多,牵制了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其二,通过把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同翻译产业附加值技能金字塔(Fran?ois Massion 2014)进行对比,认为我国培养的翻译硕士既不够高层次也不够专业性。王华树(2012)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一文中指出,首先,信息技术是推动翻译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因文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低,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遇到障碍;其次,现代化翻译理念还有待普及,目前,把计算机辅助翻译简单等同于机器翻译的片面观点在高校中仍然很有市场;另外,虽然校外实践导师的职场经验丰富,但因其职场背景导致难以融入学校的学术氛围,缺乏面对高校学生的教学经验。上述学者均对目前翻译硕士教学的问题有所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大多从课堂教学出发,对翻译硕士的学习氛围涉及不多。笔者准备从学习氛围的角度出发,更加全面地看待翻译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学习氛围面临的困境

1.培养计划结构松散,难以真正落实技能型培养需求。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无时不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电话的发明缩短了沟通的距离,智能手机的使用让通讯工具的用途多样化,推动互联网+建设不断加快。在翻译行业,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代表的翻译技术带来了更高的翻译效率,推动翻译职业由手工作坊型向流程化、规范化的模式转变,在翻译行业快速变革的今天,翻译新工具和技术的使用已经不可避免,谁先迈出一步,谁就占据前沿,谁就能获得创新的资源。然而现存的问题是,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表面化,在翻译硕士的整个课程计划中缺乏主体性,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不强。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虽然翻译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有该课程,但是只要本课程期末考试合格,就算学生了解了这门技术,至于中期考核和毕业前的翻译报告写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完成,这样设计的培养计划明显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翻译技术的学习流于形式。

2.学习动机差异明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翻译硕士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翻译实证报告,通过对翻译报告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动机和职业素质的真实水平。通过笔者对某培养单位翻译硕士的调查,发现翻译报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翻译实践的主题没有体现多样化特征,文学和学术题材在翻译报告中仍占有重要比例,其次,缺乏主观能动性,为了满足答辩委员会对学术价值的重视,报告人擅长引用各种翻译理论学派的观点,介绍自己翻译经验的篇幅明显不足。追根溯源,翻译报告中学术性质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与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具有密切的关系。翻译硕士学习动机的扭曲发生在两个阶段:在研究生入学考试阶段,表现为生源成分复杂,凭借现有的教学评价手段无法识别出真正具备职业学习意向的学生,再加之允许学术型硕士调剂到翻译硕士,以及在专业硕士内部,允许不符合口译学习要求的学生转到笔译方向,如此加剧了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在翻译硕士培养阶段,表现为翻译硕士学生受到学术型学习氛围的影响,不能坚持职业技能的学习方向,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型出国留学项目等方式,强化学术型学习动机,弱化职业型学习动机,最终动摇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

3.缺乏岗位落实,导致就业困难。应用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最终适应社会分工。技能型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看社会分工的需求,也要看学校的师资力量能否适应这样的需求。根据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翻译硕士培养目标,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口笔译人才,但是从职场角度看,企业对于口笔译人员存在两种用工形态,一种是兼职岗位,另一种是专职岗位,培养方案对这两类岗位的差异鲜有涉及;此外,口笔译人才只是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市场提出其他岗位的用工需求时,学生会因为综合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胜任,尤其是面对语言服务行业提供的本地化工程师、翻译项目经理、多语种排版等岗位需求时。从师资队伍构成来看,高校语言专业教师是翻译硕士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教师的工作内容对其翻译能力有所要求,但不是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语言培训中纳入翻译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获得语言能力,偶尔融入点滴翻译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是利用翻译进行信息传递或与外界沟通,更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损失。这样的教学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掌握完整的职业翻译能力,只能在翻译上做皮毛文章。由于培养目标不明,再加之没有获得充足的职业能力,当学生在语言服务行业就业受挫后,不得不回到语言教学的就业路径上,此时与擅长从事语言教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形成竞争关系,让两种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在一个方向上竞争,导致内耗加重。

4.缺乏务实态度,难以培养正确的职业精神。职业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型的学习导向,与生俱来就与社会需求存在直接联系,特别要求学习者具有务实精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例,这项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面对译稿中存在的重复或者相似的译文,借助计算机的技术优势简化这些译文的录入工作,以达到降低译员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但是就翻译硕士的学习背景而言,由于受长期语言学习经历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文社科类学习方法的烙印,善于按部就班和纸上谈兵,不善于从事实际操作。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安装SDL Trados翻译软件试用版以提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但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安装软件后出现系统崩溃即不知如何处理,进而对电脑翻译产生畏惧心理。有的同学安装电脑翻译软件后,明明知道该软件的文字处理的功能是基于微软office实现的,但是电脑中还保留着国产办公软件,由此构成翻译软件功能不能实现的隐患。务实精神的缺乏,不仅导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且由于精神意志薄弱,学生无法在职业道路上长期发展。在翻译职业进入技术驱动时代之前,翻译经验的积累方式具有分散化特征,其积累的形式可以是既可以是手工制作术语表,也可以是与专家的谈话记录、在工作现场的实地体验等。进入到技术驱动时代之后,经验积累变得更为具体和直观,集中表现为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制作和管理,这样的经验积累方式更加便于信息交流和重复利用,但也带来了负面问题,就是信奉拿来主义的译者忙于寻找现成的翻译资源,而不愿意自己从头开始积累翻译经验,这样皮毛式的翻译学习方法不能真正提高翻译能力,长此以往,也无法胜任翻译工作。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翻译硕士学习氛围

1.反对经验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松散的根本原因,在于翻译硕士教学团队脱胎于学术背景,面对需要承担的实践型教学任务,仍然试图以经验主义支配教学,在翻译实践形式不断变化、技术革新不断加快的时代缺乏足够的职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势必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要设定从事翻译硕士教学的岗位门槛,从工作经历、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水平、项目管理能力、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等角度考察授课者的任职资格,对于暂时不能满足任职资格的职位申请者,应通过校外脱产锻炼、参加翻译行业学习活动等形式提高其职业素养,推动授课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让培养的学生提高适应复杂职场环境的能力。

2.明确技能型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应当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务)的翻译人员参加。设立导师组的本意是在坚持学术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践导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但是现在的技能型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翻译硕士的学术型教学目标同技能型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一旦产生矛盾,技能型教学目标就成为牺牲品。另外,拥有高级职称的校外实践导师年龄普遍偏大,面对技术驱动下的翻译行业不能快速适应,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关键在于切实提高技能型教学目标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含金量,并由教师带头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在具体落实上,应打破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由学术型导师制定的现状,鼓励校外实践导师提出意见,打破学术型课程同技能型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以贯彻技能型培训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在课程教学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从语言服务行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出发,鼓励学生掌握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翻译技能,并通过翻译实习、中期考核和翻译报告写作等形式核实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学术型导师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应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做出原则性指导,但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素质的重要性,阻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建立严进严出的人才评价制度,保证培养目标的稳定性。首先要保证专硕学生队伍的纯洁性,关闭学硕与专硕之间以及专硕内部的调剂渠道。另外,鉴于学生构成的复杂性,有的学生为缓解考试难度,虽然把专硕作为考研第一志愿,但实则以专硕作为跳板,入学以后仍然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如此以来,不仅影响自己掌握职业技能,也会影响周围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干扰翻译硕士正常的培养氛围。对此情况,在翻译硕士复试环节应改变以语言能力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按照职业意向、理性思维、信息技术应用、语言能力、翻译经验等模块给学生综合打分,判断其是否适合翻译硕士的学习。进入翻译硕士学习阶段以后,在定期观察上述指标变化的基础上,通过中期考评、进修计划和签约后工作岗位的属性判断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对于不符合翻译专业硕士就业方向的学生,应考虑延期毕业。

五、总结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翻译硕士缺乏学习氛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施教方而言,主要问题是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技能型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面临市场需求时,因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而导致就业困难。对于受教方而言,一方面自身缺乏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受到学术型硕士学习方法的干扰,导致学习动机差异化,偏离了翻译硕士的应用型学习目标。解决翻译硕士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就学术背景教师而言,要打破经验思维,规定翻译硕士教师任职资格,从各方面衡量翻译硕士教员的实际水平;在与校外实践导师的融合方面,应打破学术背景教师一手制定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的局面,打造以实现技能型教学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除此之外,要鼓励教学人员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最新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改变人才评价方法,真正识别出具备明确职业动机的学生,并通过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进行就业引导等方式保证实现翻译硕士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 D.,2005,la traduction,la comprendre,l’apprendre[M].Presse Universitaire de France,p.9.

[2]Gouadec D.,2004,faire traduire[M].la maison du dictionnaire.

[3]吴自选,丁素萍.以造就科技翻译人才为目标的MTI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9):129-131.

[4]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0(6):36.

[5]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7-62.

[6]陈了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硕士(MTI)专业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6:28-31.

[7]刘晨星.MTI院校CAT教学现状调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5.4:25-27.

第3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翻译教学 教学改革

一、调查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笔译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其他参考资源,把外语中除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以外的各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译成母语,并能把母语的一般性文章翻译成外语,掌握独立从事英汉互译工作所需的各种相关技巧和技能。那么,学生在学完一学期翻译课后,究竟有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对所带08级两个班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98份,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在学习完一学期翻译课程后的掌握情况,借以了解教学效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以下为问卷题目和调查结果。

1.你现在能否借助词典对一般性题材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传达原文的意义,符合中英文表达习惯。

A.能 B.不能 C.勉强可以

2.你现在能否借助词典对介绍、提要、广告、产品说明书等特殊文体进行英汉互译。

A.能 B.不能 C.勉强可以

3.你现在能否借助词典将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翻译成中文,能基本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A.能 B.不能 C.勉强可以

4.你现在能否将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文献等翻译为中文,译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A.能 B.不能 C.勉强可以

5.你现在能否将与专业相关的中文报告、论文等文章译为英文,译文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A.能 B.不能 C.勉强可以

6.你现在能否借助词典熟练翻译英美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译文流畅。

A.能 B.不能 C.勉强可以

7.以下哪一项符合你的实际情况?

A.我知道基本的翻译技巧并能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技巧。

B.我知道基本的翻译技巧但不能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技巧。

C.我不了解基本的翻译技巧所以不会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技巧。

由上表可见,通过一学期翻译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也能够基本从事难度较低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的英汉互译。但是,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相关资料的翻译还存在困难,而且最令人担忧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翻译技巧和理论的学习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将其应用于实践,这和我们翻译课的最终目标,即通过系统地介绍翻译的基础理论、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实践中证明和巩固所学理论,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表达能力,相去甚远。那么,如何解决翻译教学中的不足,是目前独立学院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二、翻译教学理论的选择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究竟该选取哪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是独立学院教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翻译理论要浅显易懂,能指导其翻译实践,因此翻译的基本理论应包括翻译的标准、直译和意译、中式英语的避免和翻译语病的辨别。这些理论旨在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忠实于原文,什么是可接受的译文,比较死译与直译、胡译与意译,改正学生译文中出现的洋化汉语、逻辑含混的各类翻译病,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有意识地避开这些误区。

三、翻译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讲解太多,很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即使上讲评课,也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争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不多。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翻译课应精讲多练,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了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参与机会,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较大幅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可采取小组学习法。小组学习法就是在翻译课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完成翻译练习后继而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培养其应变、创造及译文鉴赏能力。

总之,翻译教学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独立学院中,必须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断求实和创新。惟有如此,独立学院的翻译教学才会培养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具有较强翻译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2]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

[3]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第4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MTI;MOOCs;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一、引言

慕课(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自2012年之后进入蓬勃发展期。迄今为止,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s平台已提供了上千门免费在线课程,吸引了几百多万人次学习者。2013年,慕课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1]。许多大学纷纷加入。从一开始的香港中文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到之后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亚洲大学宣布加盟edX,以及之后中国大陆许多重点大学的纷纷加入。此外,国内诸多企业为抢占市场先机,也积极投身大规模慕课,如网易、过来人、果壳网等纷纷推出开放式网络课程。

二、我国MTI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互动使得翻译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供,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也便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2007年教育部提出,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硕士即“MasterofTrans lationand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招生对象一般为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获得者,同时也鼓励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MTI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通常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原则上为翻译硕士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MTI的毕业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MTI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MTI起步晚、发展过于迅速、经验资源储备不足,MTI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老旧,与翻译产业化需求严重脱节。MTI教学应该开设本专业特点较强的课程,如翻译辅助软件应用、翻译技术、翻译流程管理等课程。但是由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耗资巨大,并非所有的学校都有能力投入或愿意投入。

(2)教学方法陈旧。目前,MTI专业的教学手段仍然多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机会。有的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属于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还是以学术型课程开展教学,学术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很可能被照搬到翻译硕士的培养上,体现不出二者之间质的区别,典型特征就是理论学习、围绕理论写看文献、写论文。布置的翻译作业也和市场需求大相径庭,没有起到培训作用。

(3)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奇缺,而且质量也不高。如今,国家还没有确立相关的MTI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投入不多,懂得CAT(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操作的教师就少之更少了。学校翻译专业的教师应该主要来自长期从事专业翻译的专业教师或业界的职业翻译人员,但实际上很多教师都是从长期从事学术性研究教学的老师中临时抽调过来的,虽然理论水平很高,但并不适合MTI专业教学需求。

(4)MTI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众高校MTI翻译课程开设时间大多为两年制,少数学校例外,而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学生除了要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外,还要进修自然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公共科目,同时还要面临准备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任务,这样他们能专心提高翻译水平的时间就大大缩水了。

(5)MTI教育与翻译产业发展要求严重脱钩。翻译产业是是一种创益产业,这决定了翻译的内容必然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联,比如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等。然而许多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过多,翻译内容也过于陈旧,和当今社会需求的翻译方向大相近庭,这种培养方向的错误只会和预期结果南辕北辙。

面对MTI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MOOCs教学的优势,有人提出将MOOCs引进MTI教学当中,力图为MTI的发展提供一条良好的出路。

三、MOOCs对我国MTI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仲伟合于2005年初提出举办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以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

教学设施和教学计划为保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化口笔译人才的设想[2]。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将继续上升,因此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当前以培养合格翻译人。

将MOOCs课程和MTI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从以下三个大方面着手:

(1)寻求适合与MTI教育相结合的MOOCs课程形式,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首先,从师资队

伍方面来说,MOOCs之所以吸引力这么大,部分原因是授课教师多是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许多学生是为了一睹大师风采才参加到学习队伍当中去的。那么,既然MTI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奇缺,采用MOOCs的授课方式就更加有必要了。推动以双导师制为基础的四类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学术与职业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3],吸收一批全国或至少是本地区、本行业的最优秀的翻译人才加入进来[4]。

其次,将翻译教学方法现代化。要将翻译技术信息化教育纳入课程设置的范畴,处理好MTI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5]。授课教师要突出现代翻译技术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合理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3],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并将翻译记忆系统的应用作为笔译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MOOCs网络课程平台的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和自身水平匹配的教学视频学习,而且能对有难度的学习环节进行反复学习、慢速播放学习。除此之外,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方面,MOOCs课程本身自带记录功能,教师能容易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中了解难点,为以后录制教学内容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相对于传统的MTI授课方式“讲授翻译理论――翻译佳作赏析――翻译作业布置――上交翻译作业――老师评改”,融合了MOOCs授课形式的MTI课程选择更加灵活,并且教师可通过平台将每次参与的口笔译实践活动内容同时保存,作为重要真实的教学材料以备之后的教学使用和参考,使用价值高而且效果好。

(2)应用联通主义理论教学模式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代表为乔治・西蒙斯和他的重要搭档斯蒂芬・唐斯。两人在乔治・西蒙斯的《联通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发表前已有多年的深入合作,至今也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实践形式――cMOOCs的核心推动者[7]。这个学习理论本身就很复杂,需要后人继续深入研究,但是交互性是该理论的核心是很明确的,同时,联通主义学习并不适应所有学习者,而是一些受过教育有能力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的学习者。对于MTI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联通主义学习方式再合适不过了。

(3)课程设置内容设计要合理,以最大限度的与社会需求接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MTI教学体系应该与翻译市场、翻译客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设置科学的专业教学内容、训练量与目标,并且紧密联系翻译产业、翻译市场,做到真正的国际化、本土化、多样化、专门化、市场化、技术化和规范化。我国MTI教育应时刻保持与市场同步,建立、健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加强高校MTI教学和翻译产业的互动,探索相互合作的新模式。

此外,由于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报考MTI,使得原来几乎只招收外语专业学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因而学校老师更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提高管理能力。

四、结语

到目前为我国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建成了包括翻译方向的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专业硕士点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翻译教育体系。其中MTI是专为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需求大量应用型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而出现的学科形式,这是许多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MTI课程教学存在的瓶颈,将MOOCs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MTI教学中,将对提升MTI教学水平、发挥其翻译人才储备功能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无论从现实角度还是从长远角度,这一举措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引领专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方向,注意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将MOOCs教学优势巧妙得应用到MTI教学当中去,把MTI教育做成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育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淑苹. MOOCs 研究报告[EB/OL].中国网,2013-08-21.

[2]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的建设[J]. 中国翻译,2007:9

第5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个性学习 翻译 大学英语 教学

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知识灌输型的课堂转向互动型的课堂,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由传统的教学手段转向有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媒介辅助的教学手法,同时,还由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向多种方法并存的教学策略等。产生这一系列的变化不容置疑是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这也从另一方面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些特征:第一,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是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情感交流的交际能力等。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个人能力,重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第三,强调学习策略的培养。第四,重视教师的引导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第五,重视教材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塑造等。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展开,是一片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领域。本文拟结合大学英语翻译教与学的实践,进行这一方面的探讨。

一、 大学英语翻译的教与学

(一)翻译

翻译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工作:语言、文化、美学、历史、国家、权力等等。在英语教学中,翻译属于高层次的教学项目,要在掌握英文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才开始展开,因此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水平要求。在我国,翻译教学也具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刘宓庆在其专著《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中提到,“翻译教学必须尽最大努力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翻译教学应尽最大努力适应素质教育和素质教学的要求”,并且明确指出,“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刘宓庆,2003:17、25、30)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所区分,但却也是可以之为借鉴的。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要强化基础教学,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用翻译的能力。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英文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个性,引导个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一直都是处于附属、补充的次要地位,也就是所谓的“翻译教学法”。英语学习一直保持着“精读为主――听力为辅――写作和翻译作为补充”的模式。然而,笔者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贯通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桥梁。若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充分展现翻译的魅力,有效利用翻译的教与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文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引导学生个性学习有很大的意义。

(二)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其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主体作用授课与学习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因活动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与学生不是单个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即不是线形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网络的关系。师生的相互作用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共时发生的,师生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方都是通过实现对方而实现自己。(邓志伟,2000:268)以学生为中心,其前提必须是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学习情景,规划教学进程和模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核心必须是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其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学习。

(三)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根据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个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的认识与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个体独特的身心结构及其表现。因此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发挥学生潜能、承认差异、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与自己个性相适应的发展领域。(杨学云,2006:153)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一致的。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个体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陈莉,2003:143)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刘秀辉等,2006:108)教师对建构主义教学的最好实践就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对话向学生提出概念、论点和任务,由学生去探究,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和再现信息。高成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所发现的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教师不再是狭隘的信息传递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中介者。(陈莉,2003:143)

二、教学设计与分析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翻译的特征,进行了尝试和实践。所授学生人数共250人,由八个自然班组成的三个大班,来自四个不同的院系,其中有一个大班是由来自两个不同院系的学生构成。此次教学实践采取了任务型的方式,给学生的任务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广告和商标词翻译的看法”。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要求有中英对照的版本),对其进行评论,翻译得好抑或是不好,给与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力求观点清晰、客观,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呈交上来。从交上来的报告看,学生收集到的广告翻译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到了商业、文学、文化等方面的领域,分析精辟,具有独到见解,对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小组持有不同的看法,折射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根据收上来的报告,教师首先了解清楚学生的观点,然后举行课堂讨论交流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典型的译例进行评论,引导学生间的交流,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的看法,而在于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从学生交上来的这些翻译评论看,这次教学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具有一定可行性。现举几例学生的评论以作分析。以下“例”为学生所列之翻译例子,“评”为学生的评论,不包括教师观点。

例1、My top home――满堂红

评:这是我认为译得最好的一个招牌名。无论从消费者还是公司的角度看,这个名字都有一个好兆头。首先,“满堂红”对公司来讲,有生意蒸蒸日上的意思,对消费者来说,表现出公司对其的承诺:a top home。 从这个名字的中英文两方面来看,发音相近。这个商标名的翻译在音、意两方面都很精彩。

例2、Max Factor――蜜丝佛陀

评:该中文译名直接采用音译,让鼎鼎大名的Max Factor顿时蒙上一层阴影!作为 “makeup” 一词的创始人、引领彩妆潮流的Max Factor,在中文译名上一点也体现不出与“彩妆”的关系。Max Factor意为彩妆为人们带来无限的可变性,而在中文译名却变得一点意思也没有。建议采用意译或音意相结合的翻译手法。

例3、YISHION――以纯

评:英文商标是YI(衣/ 以)和FASHION(时尚)的组合,发音近似粤语“以纯”。从英文和中文来看,都充分突出了该品牌的性质与特征。

例4、Pizza Hut――必胜客

评: “Pizza Hut”如今被译成“必胜客”,在意义上脱离了快餐的味道,倒不如译成“比萨饼”实在。“比萨”是音译,“饼”是用来描述食品的种类,这样既可表达意大利是该美食的故乡,又能借助比萨斜塔的名声唤起食客对意大利文化的联想。

例5、Nike――耐克

评1:耐克作为一个体育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应是耐用的,优质的,而且能克服一些外部损伤。这个译名体现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坚持不懈,耐力持久的伟大的体育精神。

评2:中英文几乎一样的发音让消费者轻易熟记,简短的拼写极显品牌的简约主义。

评3:从商标词中感受异国文化特征,Nike代表了年轻人的精神,加上其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带给人想干就干的冲劲。

评4:Nike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但若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基”之类,便会使很多中国消费者十分费解,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现在译者将它译成了“耐克”,我认为这样译很好,既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坚固耐穿的特点,又包含了克敌必胜的意思。

例1的学生从商业效应的角度对商标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注重词汇的语用功能,认为广告词能对商品产生一定的效应。例2从翻译方法的角度评析引用的商标词,用到“意译”、“音译”等专业术语。例3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分析商标词的构词法,结合中英文的发音特点和蕴含意义的关系对其翻译给予肯定。例4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具有独特的观点。例5是四位学生对同一个翻译的不同评论,从商品特性、语言和文化方面入手。这些评论各有侧重点,同时没有忘记广告及商标词的特殊功能和地位,能够把翻译、词语、商业和文化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评论。在此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据教师了解,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只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接触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包括“音译”、“意译”等词的意思和使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翻译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基本目的。这些只是在众多的学生作品中筛选列举出来的,其余的还不乏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图文并茂,有的附上注释说明,生动新颖,具有个性。

纵观此次教学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课内与课外任务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打破了传统的45分钟在教室里授课的限制,课外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很好的补充。布置任务之后,给出递交报告的时间,大约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准备。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辅助工具,利用多种信息资源。据调查,除了传统的实地搜集材料外,学生还广泛地运用了电脑网络资源,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这一过程中,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交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虽然打破了老师传递知识的传统授课方法,但是,有限的时间以及合班上课的现状决定了并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尤其结合大班上课的特点,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英文学习要求。团队合作的形式,使英文水平高的学生带动英文不好的学生。从另一层次上说,学生间互相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却能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有利于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三,任务型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堂的约束始终会使部分学生无法克服开流的胆怯心理,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促使下,经过自我的思考形成独特观点的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或积极参与讨论,与别人共享自己获得的信息资源。这不仅仅体现在书面语言交际上,同时还有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际。第四,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学生们所举之例看,大部分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易于得到他们的关注,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和爱好。

三、结语

这次教学实践证实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课堂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并非仅限于精读文章后的简单练习。若有教师的适当引导,课堂与课外的相互配合,也能达到熏陶学生良好翻译情操的目的。翻译也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涉足的领域。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强化学生的翻译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翻译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与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这一次教学实践规模不是很大,参与的人数有限,却是值得不断尝试和实践的。总的来说,它实现了几个个性化:

学生学习个性化 ―― 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学习材料个性化 ―― 学生自己把握的材料,从搜集、整理到分析,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过程。

学习环境个性化 ―― 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融合学生的创造性,环境因人而异,具有个性特征。

学习手段个性化 ―― 不受限制的学习途径,无论是书报杂志,还是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多媒体资源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辅助方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化,即意味着付出了个人努力,是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只是一门基础课,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把学习与个人爱好结合起来,达到有效学习。这一次教学实践还可以延伸主题,继续开展下去,发展成一种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翻译的教与学从个性化入手,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这可以作为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引导学生个性学习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葵阳. 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 中国翻译,2005(3).

[2] 陈莉. 社会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3] 邓志伟. 个性化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胡壮麟. 大学英语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5]刘宓庆. 翻译教学:务实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刘秀辉,胡建华,高义贤. 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个性学习环境[J]. 教育与职业,2006(5).

[7]阳光武.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汉英翻译教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

第6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联系专业联系社会,更好地找到未来的工作方向,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在为期四天的调研中,我分别走访了XX省XX中学和XXXX小学以及对译科技翻译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人物访谈记录。收获颇多,在此一一总结。

一:农村教育有待加强

二:时代呼唤更高水平人才

三:翻译专业需更深入学习

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翻译专业,口译。为了更加了解自身专业特点,我特地联系了译科技翻译公司的资深口译员李先生。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口译这一行业在大城市的就业情况还是比较可观的,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是同时在这些地区也需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因此也需要我们学翻译的多下功夫。就学习而言,林先生还给了我许多建议,如要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汉语的学习,要掌握各种文体或语体的风格和语用功能。最后,他告诉我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并祝福我学业有成。通过和前辈的交谈,我进一步地了解到翻译专业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把自己的专业学精学透,未来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第7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为了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道德素质,于2016年5月6日深入到“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进行实践锻炼。

2016年11月9日,向总O(Managing Director=”MD”)做很多报告,所以公司上下很多部门都要简介自己本部门的主要现状,及要回答MD 的问题,因为亚太总监是斯里兰卡人,唯一能交流的语言就是英语,所以为了能让做发言的部门人员把报告讲清楚明白,就需要把相应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因公司内专业的英语专业员工甚少,所以本人就担任大部分的翻译报告的任务,集合每位需要作报告的发言人的演讲稿,本人的任务就是把他们翻译成英文演讲稿,其中包括物流部、财务部、人事部等,除了对本公司的主要内容介绍,还有一些翻译文本是关于白城市简介以及白城市主要领导的简介,基于德尔福派克在白城得到的良好的口碑,在亚太总监Anu先生到访白城时,白城市的主要领导也热烈欢迎总监的到来,并致以亲切的问题,和友好的对话。所以白城信息以及领导的信息都要事先向总监做简要的介绍,这也是为什么要翻译相关文本的原因。

2016年11月10日,本人主要负责的任务就是做总监的现场口译员,具体说是交替传译。为了当日下午总监访问工厂,10日上午我一直在做着口译准备,向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关于总监的一些信息,总监Anu来自斯里兰卡,母语是非英语,听过总监说英语的同事说:他说的很慢,不会用很多生僻的单词,所以让我不用过于紧张。但是对于口译充满的不确定性,我还是设想了很多会遇到的情况。为了迎接总监,白城工程为总监准备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会,主持人两位,一位说中文,一位说英文,我负责说英文部分。我的口译任务开始时间于13点,总监在与各位高层领导开会过后,便开始进场参观视察。

接下来就是员工为总监准备的小型欢迎会。亚太总监向员工发言,同时做英语口译工作。员工为总监送上礼物,并希望常来白城。

实践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结束于2016年11月10日下午三点,结束之后,我就对此次实践活动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反省。

一、从公司专业术语翻译的角度看

从开始做的笔译工作,翻译各部门的演讲报告、白城的简介、白城领导的简介等,我受益很多,首先从词汇的角度上看,各部门的报告中很多都是关于专业术语,例如:线束业务cable business,原线业务harness business,高压线Igniton & cable business等,其实这几个词我在没有询问物流部工作人员时,我只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翻译了,像原线我翻译成original cable business,但是物流部看了之后觉得不妥,因为他们这些术语都属于他们内部的专业用词,我翻译的版本会导致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大部分员工都适应原有的术语翻译,所以我在之后翻译到专业术语时,就积极地询问相关部门,是否存在专有名词短语。

二、从领导职位翻译的角度看

在翻译白城市各位领导简介时,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中国的行政岗位系统和国外的很不一样,要想翻译的让非中文国家的听懂、看懂就要做好很多之前的准备,为了寻求最专业的,最官方的翻译,我在网上查找了国家外交部的官方网站,查找各位领导所用的职位对应的英语用词,像是白城市现任市委书记庞庆波,就要翻译成the present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of Baicheng City,对比自己的翻译之后,这个官方的翻译更显而易懂,并且每个实词的首字母都要大写。同样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警示学生要考虑到译入语的读者的角度,一定要让读者明白,这才能达到传意的目的。

三、从带口音的英语做口译的角度看

之前也提到,总监的母语是非英语,所以说英语的时候就会带着口音,就像我们中国人说英语一样,被称为中国式英语,我们本国人当然能适应本国人说英语的方式,但是去适应一个其他国的带口音的英语,也是一个挑战,幸运地是,我在2010年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称为东北亚博览会的志愿者,当时就是为一位印度籍泰国人做了口译,包括平时也经常看中央电视台CCTVnews,节目当中经常会出现不同国家的人说英语,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等,作为一名口译员,什么样的情况都会遇到,所以适应各国人说英语,也是以便日后遇到一些措手不及的境遇,经常听带口音的英语,逐渐地就会找到其发音的特点,这样自己也能应付的得心应手。所以不管是鞭策自己也好,建议同学们也好,口译要准备的工作,其实很多,夯实英语能力基础,想到一切自己能想到的未来状况,为那些境况做好充分的贮备,这才是脚踏实地要做的工作。

实践锻炼是培养“技能型”、“双师型”教师的需要。经过这次在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的实习,我从中学到许多关于人事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其他各领域的知识面也得以扩展,包括为人处事,专业学识,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受益匪浅,特别是在翻译相关专业领域的文件时,体会到不同领域中翻译的应对策略,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懂得知识和实践的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同时也感受到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为以后的教学增添了更多现实的知识储备。

第8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分配到全总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会组织面临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工会工作怎样适应新的形势?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工会的历史使命,1949年12月,全总邀请苏联工会代表团来华,介绍苏联工会工作经验,指导开展工作。代表团有两个组,一个是顾问组,一个是讲师组。代表团团长是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乌克兰总工会主席柯列班诺夫,团员有苏联总工会劳动保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工资部副部长莫吉列夫。他们组成顾问组,在全总机关帮助工作。讲师组由三位专家组成:一位是日梅霍夫教授,讲授国际工会运动史;一位是马尔科夫教授,讲授苏联工会运动史;另一位是戈列金,他是苏联机器制造业工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讲授苏联工会实际工作教程。他们在全总天津干校授课,帮助中国培养工会干部。

为了迎接苏联工会专家的到来,全总专门成立了俄文翻译室,由李立三副主席办公室直接领导,并请来曾在苏联留学、精通俄文的林伯渠的女儿林利任翻译室主任。

1949年12月,我从哈尔滨外文专科学校毕业,和我们班的老班长傅也俗一起分配到全总工作。12月底,我们到全总正式报到。那天,李立三正在一楼大礼堂主持会议,向苏联工会代表团介绍中国工会的现状。我们由李立三的秘书带入会场,李立三见到我们,向苏联顾问作了介绍,并对我们说来得正是时候,马上就工作吧!苏联老师来了,没有翻译,不能开课。随着李立三的爽朗笑声,我开始了在全总的翻译生涯。

我到全总后从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苏联工会代表团讲师组在天津干校授课当翻译。那时全总干部学校设在天津,我们都称之为天津干校。它的前身是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经中央批准改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校,由李立三兼任校长,狄子才为副校长。

1950年新年伊始,在狄子才陪同下,三位苏联专家到天津讲学。狄子才陪同苏联专家参观了学校,介绍了学校情况,和学校老师见了面。狄子才说,各地工会学习苏联工会经验的积极性很高,都要求派人来听课,现已有1000多名学员报到。我们建议上大课,即全体学员在一起听课,课后按班组讨论。每周安排6次课,每次课3个学时,每位专家每周上2次课。我和傅也俗负责课堂和教材的翻译。我们的分工是:我给日梅霍夫和戈列金翻译,他为马尔科夫翻译。

三位苏联专家性格不同,经历各异,讲课方法也不尽相同。日梅霍夫出身农民家庭,大学历史系毕业,是苏联著名的国际工会运动史专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曾以苏联工会代表的身份参加过世界工会联合会的活动,后任苏联总工会国际部副部长,时为苏联高等工运学校教授。日梅霍夫性格开朗,豁达大度,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在课堂上讲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极受学员们欢迎。戈列金专修机械工程,多年在工厂从事技术工作。他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工作严谨,在课堂上照讲义宣读,不多发挥。但他讲授的苏联工会实际工作教程是这次培训的主要课程,也是学员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上课时,大家都认真听课,鸦雀无声。马尔科夫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只知他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者,多年从事苏联工会运动史的研究。在当时学习苏联成为时尚的情况下,他讲授的苏联工会运动史虽同中国工会的现实需要有相当距离,但也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除课堂翻译,我们也负责三位专家带来的教材的翻译工作。这些教材,先由学校专门聘请的俄文打字员打出,然后再交我们翻译。对我来讲,翻译这些教材困难重重。不仅因为翻译量大,内容新,而且我的文化底子太薄。但我们硬是靠拼搏、靠学习、靠和同事合作,较好地完成了翻译工作。这些翻译工作,使我获益匪浅,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学期的讲课从1950年1月开始,到5月结束。我陪同苏联专家回到北京,并送他们回国。

第二学期从1950年7月开始,到12月结束。这一学期苏联专家讲课的内容同第一学期相同,只是增加了大课以外的辅导课,授课对象是相关教研室的老师、学生骨干。辅导课没有讲义,采取座谈形式。这一学期,我们翻译任务轻松了很多,便利用此机会,把第一学期苏联专家的教材译文重新校正了一遍,后来出版了这些教材。

1951年初,应全总邀请,苏联总工会派来第二批苏联工会顾问。组长是工资专家叶夫斯特拉托夫,组员有社会保险专家谢明诺夫、劳动保护专家库兹涅佐夫、文教专家库什涅鲁克。他们分别到全总工资部、劳动保险部、劳动保护部和文教部上班,参加有关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苏联顾问到京后,李立三主持了几次座谈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工会的工作,我作了几次翻译。

20世纪50年代初,全总同苏联、东欧各国工会的交往频繁,而且每年都请苏联总工会派专家到全总机关担任顾问或到干校任教,帮助培训各种专业的工会干部。而当时全总的俄文翻译只有林利、傅也俗和我等几个人。后来全总领导想方设法,又调来一些人员,加强了俄文翻译队伍。1953年夏,第三批苏联工会专家到天津干校讲课,一部分年轻翻译和我们一起,直接给专家当翻译。还有几位年轻翻译留在干校教研室,帮助翻译专家的教材。1954年,这批翻译同干校一起从天津搬到北京,在新建成的学校工作。

首次出国

全国总工会的国际活动很频繁,包括参加世界工联会议,参加苏联、东欧国家工会代表大会,组织相互交流等。我作为俄文翻译,主要是去苏联和东欧国家。我曾陪工会领导多次出国,如到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

我记得第一次出国,是1951年11月随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刘宁一到民主德国参加世界工联会议。当时世界工联的通用语言是法语,因此这次出国的主要翻译是法语翻译袁葆华。我作为俄文翻译一同前往,是因代表团需要与苏联人打交道。

那次,我们是乘飞机先到莫斯科,然后改乘火车到民主德国首都柏林。那时的柏林刚刚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处瓦砾,断垣残壁。我们住的旅馆在战争中被炸去一半,剩下的一半还有不少客房。因是11月初,正赶上十月革命节,我们应苏联驻民主德国使馆邀请参加了他们的国庆酒会。

参加苏联使馆国庆酒会的客人很多。我们刚进入大厅,大使馆的官员就迎上来与刘宁一打招呼,表示欢迎。酒会持续时间很长,我们遇到世界工联领导人,就用英、俄、法语同他们交谈。当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苏联外交官很傲慢。有一位苏联官员走过来,我就说:“为中苏友谊干杯!”可他的反应却是用怀疑的语调说:“为友谊?友谊要用酒精来考验?”这曾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到中办翻译组工作后,才知道那时斯大林对中共、对是半信半疑的。因为欧洲出了个南斯拉夫铁托,斯大林有段时间认为是半个铁托。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斯大林才逐渐相信中共和。

那次世界工联会议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个话题很热门,就是各国工会为世界和平而奋斗。有位法国神甫在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言,博得不少掌声。当时担任翻译的是袁葆华,他完全能听懂法语,但用中文表达出来却不那么流畅。而这位神甫讲得很快,袁葆华翻译跟不上。中国代表团需要跟上会场气氛,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如别人热烈鼓掌,我们也要鼓掌。袁葆华就想出一个办法,根据发言者讲的内容,他暗示大家,应该笑还是应该鼓掌。他说“他讲得太好了!”我们就鼓掌。他的这种精彩“指挥”,至今令我难忘。

在民主德国时,主人还安排中国代表团到柏林以外的其他城市参观。我们到过马丁堡,参观了那里的造船厂。造船厂也被战争破坏得很厉害,但德国工人还是恢复了厂房和大的船坞,并且在造船。造船厂领导告诉我们,这是为苏联造的船,用做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当时东西柏林是来去自由的,我们坐中巴车游览了整个柏林。在柏林我们大概停留了一个星期,就回国了。

参加苏共

在全总工作期间,我除担任全总国际活动的俄文翻译,还被借调参加了中苏两党、两国间一些重大活动的翻译工作,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苏联或东欧国家访问。

1952年10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斯大林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为中共代表团团长,团员有王稼祥、饶漱石、李富春、、刘长胜等。当时中共代表团的主要翻译是师哲。给刘少奇和王光美当翻译的是林利。她这次参加代表团的翻译工作,感到任务重,一个人无法应付,提出调我一起去做翻译。这样我就作为代表团的翻译去了苏联。

我们是1952年9月30日出发的。苏方专门派来飞机接中共代表团与会。刘少奇和代表团其他成员以及我们这些翻译一同前往。出发前,在讨论代表团任务时,请刘少奇利用出席苏共的机会,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大政方针问题向斯大林请教,听听他的意见。同时了解和研究这次苏共代表大会的组织工作,如代表的产生、会议的筹备、会议的程序、新闻报道以及如何安排外国代表团的活动等。

1952年10月5日,苏共在克里姆林宫代表大会厅举行。有45个外国党代表团出会。会前,苏共中央派联络员送来中共代表团参加大会的出席证、请柬等证件。当时我们都没有注意代表的座次。当刘少奇和其他外国党的代表陆续进入会场时,发现把他安排在来宾席的第一排,刘少奇很谦虚,不肯在第一排就座,说坐在第三排就可以了。匈牙利代表团团长拉科西说:你不坐第一排,我们往哪里坐?于是,他拉着刘少奇坐在了第一排,成了外国党代表中最引人注目的来宾。会后,代表团工作人员为此还作了检讨。

在苏共上,马林科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工作总结报告,赫鲁晓夫作了修改的报告,大会决定更改党的名称,把全联盟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改为苏联共产党。大会对苏联党的领导机构也作了调整,把中央政治局改为中央主席团,主席团内设常务委员会,中央的日常工作由中央书记处负责。

10月8日,刘少奇向大会致词,并宣读了由签署的中共中央祝词。刘少奇说:苏联共产党领导了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新纪元。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来的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证明,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正确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正确运用苏共关于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是无往而不胜的。与会代表对刘少奇的祝词报以热烈的掌声。

10月9日,《真理报》等各大报纸都报道了刘少奇祝词的消息。中共代表团发现,新闻稿中把刘少奇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职务错误地写成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为此,刘少奇专门给马林科夫写了一封信,请他转告《真理报》编辑部。刘少奇在信中写道:今天《真理报》发表我在苏共的祝词时,注明我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我现在要申明:中共中央现在没有总书记。党的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均在同志的领导下,以同志为主席,虽然我对党内的问题过问得比其他同志稍多一些,但是,我只是书记处的书记之一。中共中央有个秘书长的职务,这个职务是管理中央本身的行政事务工作的。以前由任弼时同志担任,任弼时同志去世后,即由我。这个职务和各兄弟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不同,也许翻译同志将我担任的职务和总书记的职务混同起来,以致使你们有这个误会,我现在特向你作这个申明,如果你认为有需要的话,请你转告《真理报》编辑部的同志。

对此,苏方答复说:在俄文里,总书记和秘书长是一个词,从中文翻成俄文时很难分开。后来听说,刘少奇回国后向汇报时,还专门谈到苏方误把秘书长翻译成总书记一事。还问了俄文的总书记一词怎样发音。

10月14日,苏共闭幕。当天下午,斯大林打电话给刘少奇说:在大会闭幕后,接着就开中央全会,这几天他忙着解决组织问题和人事安排,感到十分疲惫。他很愿意会见中共代表团,但目前抽不出时间,需要等若干天,希望刘少奇利用这段时间,或去参观,或采取某种方式休息几天。刘少奇表示同意。王稼祥向刘少奇建议,利用等斯大林会见的时间,以刘少奇的名义给斯大林写一封信,把要同斯大林讨论的几个问题提出来,使他有充分时间考虑后再同中共代表团会见。刘少奇采纳了王稼祥的意见,便起草了给斯大林的信。信中主要通报了中共中央关于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以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等问题。

10月24日和28日,斯大林同中共代表团进行了两次会谈,师哲担任翻译。斯大林就刘少奇信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发表了看法。斯大林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就中国如何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举行选举、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选举成立政府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这对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国家体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苏共结束后,刘少奇和中共代表团还参加了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庆祝活动。之后,刘少奇、王光美在林利陪同下到黑海边的索契休养。苏共期间,夫人张茜、饶漱石夫人陆璀也从国内来到莫斯科。苏共后,我陪他(她)们到高加索的著名疗养地――矿泉城疗养去了。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简编)》。中方由著名学者、翻译家刘尊棋副总编辑主持,并邀请钱伟长等著名学者参加;美方由吉布尼副总编辑主持,并邀请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汉学家索罗门教授和奥克森伯格教授参加。我当时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社长,参加了同美方的谈判、去美国考察、协助组织翻译队伍等有关工作。在同美国朋友的接触中,他们得知我曾担任过中国领导人的俄文翻译。一次,奥克森伯格教授问我:“1952年冬刘少奇先生参加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后,有一个多月时间,报刊上没有关于他的消息,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我说:“刘少奇先生去苏联黑海边疗养去了。”当时在场的中国同志都对奥克森伯格教授如此关注中国领导人的行踪,关注中苏关系的动向,以至询问20多年前的事情,感到惊叹。

参加苏联工会十一大

1954年8月,苏联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全总派了代表团参加。全总主席赖若愚任团长,团员有陈少敏、张维祯、董昕等。翻译是我和劳保忠。出发前董昕起草了在大会上的致词,致词稿经赖若愚审定,由我们翻译成俄文。

那次因为陈少敏身体不好,不能坐飞机,我们是乘火车去莫斯科的。我们从北京坐火车经满洲里进入苏联境内的奥特堡尔站,因苏联铁路是宽轨,过境时要把我们的车厢底盘换成苏联的底盘。到苏联境内后,餐车也改挂苏联的。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苏联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克里姆林宫礼堂召开的。大会开了一个多星期。主要议程是苏联总工会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各国代表团致词,最后是闭幕会。会上,赖若愚代表中国工会致词,并将中国工会献给大会的锦旗交给主席团。因赖若愚等人是第一次到苏联,苏方在会议期间还安排中国代表团到列宁、斯大林墓献了花圈,瞻仰了列宁、斯大林遗容,参观了莫斯科一些主要游览景区。

大会闭幕后,苏联总工会安排所有与会外国代表团,乘坐豪华游轮沿莫斯科河和伏尔加河到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参观,整个行程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参观完罗斯托夫后,苏方又安排我们乘火车到疗养胜地索契短暂休养。但是在那里,赖若愚告诉我他病了,吃不下饭了。他原有肝病,到苏联后由于工作累,再加上菜肴油腻大,肝病加重了。告诉苏联同志后,我们回到莫斯科。

在莫斯科,根据苏联同志建议,代表团研究决定留赖若愚在苏治疗,陈少敏由劳保忠陪同乘火车回国,张维祯、董昕等乘飞机回国,我留下陪赖若愚住院治病。苏方把赖若愚送到克里姆林宫医院住院治疗。这家医院是专门为苏联领导人看病的。经医院检查诊断,赖若愚患的是急性肝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他的病情逐渐减轻,后回中国继续医治。

那时,胡乔木和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也在克里姆林宫医院住院。他们都没有翻译陪同,医生给他们看病、诊断、谈话时,都是由中国驻苏使馆临时派翻译来。赖若愚听说他们在此后,就让我去看他们,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忙。胡乔木是来治眼疾的,杨立三患的是骨癌。我每天去看望他们,帮他们处理一些事情。

那时,莫斯科的天气已热起来,克里姆林宫医院病房里有了苍蝇。胡乔木对我说,你跟医院领导介绍一下我们中国是如何除“四害”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是高级医院,怎么能有苍蝇呢?是否可以建议他们发动医护人员打苍蝇?我把他的这个意见告诉了赖若愚。赖若愚说:你可别去说。不要惹事生非,提了意见苏联同志会很紧张的,这样不好。后来胡乔木没再提这事,也就算了。

在苏学习考察

1954年9月,全总领导为进一步学习苏联工会经验,提高各级工会领导干部水平,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和苏联总工会达成的协议,派出一个由49人组成的领导干部学习考察团到苏联学习考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董昕任团长。翻译人员比较多,我是翻译组组长。我们是乘火车去的,穿过整个西伯利亚,走了九天九夜。

到莫斯科后,董昕带我们一起去苏联总工会拜见了库兹涅佐夫主席,属礼节性拜会;然后与苏联总工会书记处的一位书记具体商谈学习考察安排。双方商定课堂学习三个月左右,由苏联总工会各部门负责人和苏联高等工运学校各教研室主任讲授,讲授的课程是苏联工会建设。董昕提出是不是再讲些劳动经济理论方面的课,苏方同意安排。

随后,我们在苏联高等工运学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苏联高等工运学校位于莫斯科郊区的索尔德科夫卡镇。那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远离闹市,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董昕因是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苏联同志专门征求他的意见,建议他住在莫斯科城里。董昕不同意,说自己也是学员,要和所有学员一样。

在这里,我们学习的课程是两大块:苏联工会建设和劳动经济。苏联工会建设课是请苏联总工会各个部门负责人讲授的。这门课对我们翻译来讲,比较熟悉,因为苏联工会专家到中国讲授过这门课,不是很难。翻译是有分工的,比如工资课由劳保忠翻译,翻译组的其他同志仍按国内的专业安排。他们翻译完,最后由我定稿。劳动经济课由梁思尼阔夫教授和彼特洛勤科教授讲授,他们讲课经常大段大段地引经据典,听起来相当枯燥。后来董昕专门向苏方提出,建议讲课内容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例子和内容,以便理解。因为这门课是我们主动要求开的,只好坚持学下去。当然课程中也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如党组织、政府和工会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劳动定额、工资制度等,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学校的生活还是有规律的,星期一到星期六上下午都上课,每周六晚上组织舞会或看电影。周末休息时也组织安排去莫斯科参观,住在莫斯科饭店,改善伙食,放松放松,逛逛大街,到百货商店看看,也参观过一些名胜古迹。

当时莫斯科小偷很猖獗。有次我陪劳保忠等人到照相器材商店买胶卷,我在后边站着,劳保忠站在柜台前边看胶卷。他突然喊起来:“你干什么?”我一看,有个小偷把手伸进他的大衣口袋里,他把小偷的胳膊抓住了。小偷忙说:“友谊!中苏友谊!”劳保忠气愤地说:“友谊?友谊你就把手伸进我的兜里掏东西?”我说:“算啦!算啦!”回来一讲,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1954年新年后,我们结束了学校学习,分成两个组到基层考察。我陪董昕这个组,先到乌克兰重工业基地德聂伯尔彼得罗夫斯克市的钢铁联合工厂,考察苏联基层工会工作经验。在钢铁联合工厂考察时,正赶上他们工会换届改选。在苏联工厂,工会领导是由工会会员或会员代表投票选举产生的。选举前,工厂工会主席很紧张。当时陪同我们参观的是苏联全国总工会代表谢尔盖,也有地方总工会代表。我几次听到工厂工会主席跟市总工会主席说:“唉!我们选举请你抽时间来!你要替我讲几句话!”可见是恳请市总工会主席来为他助选。

我们在钢铁联合工厂参观考察了一个多星期,收集了很多材料,如工会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报告、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计划、宣传刊、票、请柬、斯达哈诺夫运动总结等,苏联同志还向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映基层工会工作的实物。

参观考察结束后,我们回到莫斯科总结,然后回国。这次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际工作考察,回来后我们出了两本书,即《苏联工会建设讲义》(51万字)和《劳动经济》(60万字)。根据董昕的建议,为了能够系统地研究苏联工会工作经验,将原来的翻译室改为苏联工会运动研究室,经常出些简报、刊物,系统介绍苏联工会的经验 。

赴苏商谈“二五”计划

1956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率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中国代表团大概有50多人,李富春任团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张玺任副团长。不知经过谁的推荐,国家计委的同志找到全国总工会,要我去给李富春当翻译。6月19日,我们乘坐苏联政府派来的专机离京赴苏。

中国代表团赴苏,主要是同苏联政府商谈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整个谈判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组会谈,一个组谈计划,另一个组谈项目。会谈方式一般先由中国方面说明情况,再由苏联方面提出问题,然后由苏方在小组中提出意见,经双方交谈后报告综合组,由综合组进行总的平衡和研究。第二阶段是由苏联方面提出对中国“二五”计划草案的初步意见和对中国方面请求苏联援助项目的初步答复。

国家计委和各部的同志每天都是上午去会谈,下午回来总结同苏方谈判的情况。然后由各部部长向李富春汇报。我不懂业务,插不上手,所有的分组会谈都由国家计委或各部的同志翻译。平时我只负责照顾李富春的生活。

这次中国代表团的整个活动都是由苏联政府派驻中国的总经济顾问阿尔希波夫负责安排的。他每天都到宾馆看望李富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阿尔希波夫,觉得他很友好,认真负责,后来在工作中接触多了,对他才有更多的了解,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7月22日,李富春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的说明》。苏联政府方面参加会议的有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巴依巴柯夫及有关工业部门的部长和专家。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都出席了。李富春作了即席讲话。他说,我们在计划工作中,一直学习苏联的经验,我们过去的“一五”计划就是同苏联专家一起研究、讨论制定的,实施得很顺利。今年中共即将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要向大会提交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由大会代表审议。这次我们带来的“二五”计划草案,就是征求我们的老师、苏联同志的意见的,希望你们帮助我们把第二个五年计划编制好。他的这一番即席讲话是我当场翻译的。李富春的说明有中文文本,事先已译成俄文,内容包括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预计、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草案中的几个问题以及几个尚未肯定的因素。在会场上他没有宣读说明。

报告会以后,中国代表团的同志继续同苏联同志分组谈判。每天下午、晚上向李富春汇报。一天早上,李富春的秘书对我说,李富春两手手背和手腕上皮肤发痒,起了一些小红疙瘩。我马上找到阿尔希波夫,他请来克里姆林宫医院的皮科专家给李富春看病,又陪他去医院诊断。经专家诊断,说是湿疹,看来同休息不好、饮食不习惯有关。医院每天派护士给李富春治疗。后来,阿尔希波夫建议李富春到莫斯科郊外的别墅去休养一段时间,李富春同意了。这样,我和他的秘书陪同他搬到了郊区的别墅。我们在别墅住了一个多月。其间,由于莫斯科天气闷热,李富春在阿尔希波夫的建议下,到列宁格勒一边参观,一边休息。在列宁格勒,李富春参观了列宁为摆脱临时政府的追捕而藏身的拉兹里夫草屋和布尔什维克总部所在地斯莫尔尼宫里的列宁办公室,又登上了“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列主义”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还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而英勇牺牲的几十万列宁格勒市民的纪念碑献了花圈。

中国代表团和苏联计委等部门的会谈告一段落后,李富春从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苏联同志对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以及对请求苏联援助项目的方案,提出了初步答复。苏联同志认为,这个草案所规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任务和道路基本上是可行的,但是感到这个计划执行起来会相当紧张。对草案规定的“二五”时期的积累率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比例表示怀疑,认为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增长速度这么快,会造成很大困难,农业计划要超额完成也很困难。物资平衡方面有很大缺口,基本建设增加的比例太大。所以提出一系列减少基本建设投资,降低工业发展速度,以缓和整个计划的紧张情况的建议。关于中国请求苏联援助的项目的方案,经双方磋商,由原来提出的236个调整为217个。

对苏方的意见,李富春和中国代表团的同志认为是有道理的,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我们前一段已发现的问题是一致或相似的,如计划指标过高,增长速度太快,基建投资过多,物资仍有缺口。这些问题此前我们已在着手解决,现在由苏联方面提出来,对我们更切合实际地制定“二五”计划是有益处的。特别是苏联方面以自身的经验提请我们要注意农业问题,更有启发作用。

李富春认为,除个别问题外,我们都同意苏联同志的意见。他说,我们的轮廓草案是必须修改的,而修改的结果则是要降低,要少订指标,就是为了使我们不至于陷于被动。看来,李富春对这次同苏联计委和各部交换意见的结果是满意的。这些意见有益于使我们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9月3日,李富春一行乘坐苏联政府派的专机启程回国。

调到中办翻译组

1957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我结束在全国总工会的七年工作,调到中央办公厅翻译组。那时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刚刚成立,由朱瑞真、赵仲元和我三人组成,我任组长。我们的任务是接替师哲的工作,负责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

中办翻译组成立前,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主要由师哲担任。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苏共中央之间的来往电函,都是由任弼时亲自翻译的,用过的文稿也由他保管。从1943年起,开始让师哲参加翻译。莫斯科来的电函,由师哲翻译成初稿,经任弼时校对后,再呈送。发往莫斯科的电函,由师哲翻译,经任弼时校对后再发出。1945年师哲担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后,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才完全交给他一人承担,用过的文稿也由他保管。1949年1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访问西柏坡,1949年7月刘少奇访苏,都由他担任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师哲的翻译任务更重了,1949年12月访苏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10月赴苏同斯大林商谈中国派志愿军赴朝鲜问题、1952年8月和陈云访苏商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10月刘少奇率团参加苏共等,都是由师哲担任翻译。师哲最后一次为中央领导担任翻译是1956年10月随刘少奇、邓小平赴莫斯科同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讨论“波匈事件”问题。之后,他就到山东工作,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临行前,师哲向刘少奇请示工作。当刘少奇问谁可以接替他为中央领导担任俄文翻译时,师哲建议从各单位选调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翻译,组成一个专门的翻译组,放在中央办公厅,这样中央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便于培养和教育他们,也便于保密。刘少奇采纳了师哲的建议,把建立翻译组的任务交给中办主任杨尚昆。

1957年1月上旬的一天晚上,刘少奇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因师哲已去山东,只好请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姜椿芳担任翻译。恰巧这天是星期六,司机早已下班回家,姜椿芳找不到司机,只好坐三轮车到中南海西门,然后气喘吁吁地赶到刘少奇住地的会客室。完成翻译任务后,已是凌晨2点了。事后,刘少奇认为半夜三更把一个50多岁的老同志叫来当翻译实在不方便,便打电话给杨尚昆,催他尽快组建翻译组。

第9篇: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多元系统 政治词汇 影响因素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政论文的有效翻译对于宣传中国的政治体系、政治思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平台。然而,政论文翻译却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对于党代会报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已有的研究更是缺乏理论支撑,作为政论文一部分的政治词汇翻译更是如此。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学院教授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作为整个翻译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政论词汇翻译可以从多元系统这个新的角度进行探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势,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在整个翻译研究系统当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是其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由此出现了一词多异现象。

三、从多元系统的角度探究影响政治词汇翻译变化的因素

影响政治词汇翻译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赞助商、译者主体性等。通过阅读报告发现,前三种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较大,本文以不同的翻译实例具体阐述影响翻译的三种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党的先进性。2012年以前,该词一直译成the Party’s progressiveness,十报告中却译成 the vanguard nature of the Party。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党的先进性意为“中国共产党是进步的先锋,人民应该学习”。《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progressive” 意为“特别是在政治和教育方面,支持新思想新方法”。从这个解释可以明确看出,progressive重在通过新的思想或现代的方法来提高,而vanguard 一词强调的是党的领导地位。党的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更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先进性是我党最突出的特点。从我党所作出的各项成就来看,党的先进性正是党的本质体现。党的先进性建设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政治词汇的翻译应顺应新的历史条件,适时作出正确的翻译。由此可鉴,后者的翻译更符合当前的政治条件。

2.经济因素―民生。“民生”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报告中分别译为people’s livelihood 和 people’s well-being。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见,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生活。国家统计局已在2012年宣布中国已经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当中,livelihood一词解释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去赚钱。而well-being指为了幸福和健康而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民生”的翻译变化正是中国经济变化的真实反映。正如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的发展与民生密切相关,必须注重社会发展以确保经济的增长和民生的改善,开展社会重组,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我党专注于社会建设和民生改革,并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可见人民幸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翻译应该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将翻译以外的因素纳入考虑的范畴。

3.文化因素―生态文明。该词在十七大报告和十报告中分别译为conservation culture 和 ecological progress。《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态意为在某种自然环境下,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也指生物体的特殊的生理特征和习惯。《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conservation意指自然环境的保护,该定义明确指出conservation更强调的是自然。在英语词典当中,“Ecological”不仅指自然,也指和植物、生物有关的东西。引起生态文明一词翻译变化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字面意思,另一个是从社会环境。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翻译与研究工作的刘仁胜博士曾说在过去的20多年间,国内外从事翻译专业的学者认为英语中的ecological正是汉语中生态的对应词。在Conservation所包含的解释当中就有保护自然资源。然而生态文明不仅指保护自然资源,也指调整生产关系。相对于conservation,ecological能更明确地表达“生态文明”的内涵。

四、结论

运用多元系统理论研究政治词汇翻译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政治词汇进行翻译,时间性、政治感性、翻译规范三方面的因素都应加以考虑。政治词汇的翻译要求译者应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根据政治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翻译;政治词汇翻译要强调政治,这是根本;翻译规范更应着重强调,遵守翻译规范才能使国外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