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译专业范文

翻译专业精选(九篇)

翻译专业

第1篇:翻译专业范文

近年来,国内翻译教学和翻译课程设计的研究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翻译系和设有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的本科翻译教学随意性很大: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师资而定,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

二、国内翻译课程研究概述

课程理论是翻译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国内课程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丰硕,涉及的领域颇多,对课程论、课程史、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课程开发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与之相比,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翻译课程方面的研究则显得有些薄弱。在有关翻译课程设置的文章中,大多数只是引介了港澳台的课程设置现状(杨晓荣,1998:31-33;林克难,1998:19-21;林克难,2000:56-59;刘靖之,2001:36-43);有些论及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文军,2004:45-48)、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趋势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张金陵、文军,2005:42-44)以及翻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梁钫,2004:120-122;贺学耘,2004:133-135;陈爱钗,2005:71-74);只有少数几篇较详细地论述了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并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仲伟合,2003:63-65;穆雷、郑敏惠,2006:3-7;姜秋霞、曹进,2006:8-13;武光军,2006:14-18;李梅,2006:20-24;李德凤、胡牧,2006:59-65;徐彬,2006:59-63)。在理论研究如此薄弱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到各校翻译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下文笔者将对全国二十四所高校[1]的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阐述。为便于分析和统计,各学校的课程被分为七类,分别是:核心课程I(笔译理论与实践)、核心课程II(口译理论与实践)、关联课程I(双语转换技能课)、关联课程II(双语基础课)、关联课程III(文化背景课)、关联课程IV(信息课)与关联课程V(其它课程)。

众所周知,课程以培养方案为指引。由于学科定位较晚的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因而各校的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共同点在于都提到培养目标是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能胜任外经贸、外事等部门工作的专门翻译人才;不同点在于有些学校特色专业性强(如外事翻译方向、机器翻译方向等),其培养目标也会有少许变化。从总体来看,各校培养目标的宗旨是一致的,即培养专门翻译人才。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但是,笔者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以培养目标为宗旨,显示出其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请看下图:

(注:1.图中横坐标代表各学校的代码,纵坐标代表本类课程的科目数与该校总课程数的比例。

2.图中1-25指注释①中的24所学校,其中22和23分别代表河北师大翻译系的计算机辅助英语翻译方向和口译方向。)如图1所示,核心课程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总课程数的比例在63%-6%之间不等,只有三所学校高于30%,而七所学校居于10%以下。可以看出,本类课程恐怕不能满足翻译专业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由图2可知,除一所学校外,所有学校的核心课程I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课程数的比例不及30%,多数居于5%-20%之间。与图1相比,可以看出此类课程普遍受到忽视,这很难满足

社会对口译人才的巨大需求。图3表明,只有5所学校开设此类课程,而且与本校总课程的比例最高也没有超过15%。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开设。

图4显示出,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数与总课程数的比例居于40%之上,只有8所学校低于40%,还有一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设置此类课程时要认真权衡,不可开设过多,毕竟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图5表明,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总课程的比例居于10%左右,有5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

图6表明,学校1与学校22的信息课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为6%与47%,其它学校的比例均为0,这与信息时代的需求差距较大。

由图7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学校不开设此类课程,除两所学校外,其余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均低于30%。由以上诸图可以看出,口译课程、双语转换技能课、信息课和其它关联课程严重欠缺;笔译课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双语基础课设置过多,缺乏交叉性;文化背景课的开设不够普及;各类课程之间在平衡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当然,某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乏可取之处。

尽管如此,随着国家对翻译专业地位的认同和确立,对翻译专业教学的研究会日益深入,课程设置的研究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课程设置理论的成熟,必然能够指导课程设置的实践,从而加快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服务于全球化的文化融合,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第2篇:翻译专业范文

关键词:英语 术语 词源 翻译

一、英语专业术语的词源

1.直接创造新词

新的专业术语的产生要由两个因素的决定。一是已有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各门学科每天都有新理论、新发现、新发明涌现,故英语词汇家族也随之不断诞生新成员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如fax(传真机),fiber optics(光学纤维),videotape(录像带),multimedia(多媒体)等。再如随着电话机种类增多,相关新词频频推出:beeper或pager(寻呼机),cell-phone (手机),pay phone(共用电话)等等。新技术也带来许多问题,诸如: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greenhouse gas(温室气体),noise pollution(噪音污染)等等。产生新的专业术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应用于各门学科,使得行业分工更细化,相应地产生出描述这些新分支的词汇,诸如: 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ecosystem(生态系统)等等。各行业不断细化的同时,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程度也在加深,由此产生大量新学科。这种发展趋势下又创造出大量新术语,如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bioengineering(生物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遗传工程), bionics(仿生学)等。

2.旧词新义

旧词新义是生成新词汇的简便方法之一。从旧词的核心意义出发引出新意义的专业术语不在少数。如:window本来为“窗户”之意,在计算机语言,则为“电脑视窗”;library意为“图书馆”,在科技信息术语,专指“信息库” recycle原意为“再循环”,随着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现指废物的“回收利用”。

3.吸收外来词

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有吸收其他语言的传统。随着国际间科技交流口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外来专业术语直接被英语吸收利用。如从口语借用的tsunami (海啸),来自法语的warrant(逮捕证,市查令), summons(传票),等等。

二、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

1.意译

这里的意译是指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区别于“音译”。意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它能使读者直接了解术语的含义。就英语而言,有不少专业术语是由派生词或复合词构成的,故必须确切了解原文术语的构词手段及含义,才能译成相应的汉语术语。例如:input输入;output输出; holography全息摄影术;monopole中极;bandwidth频带宽度;walkie-talkie步话机等。 必须指出,意译科技术语时,要仔细判别各种缩写词、缩略词的含义。例如:radio waste放射性废物;nuke-nuclear weapons核武器;sky lab天空实验室。

2.音译

音译也是翻译英语专业名词的一种常用方法。某些由专有名词构成的术语、单位名称、新材料的名称等,在翻译时都可采用音译法。考虑到译名的规范化和通用性,用词要大众化,读音应以普通话的语音为标准

1)新发现的自然现象或物质名称。例如:gene基因;quark夸克。

2)计量单位名称一般用音译。例如:Hertz(Hz)赫兹(频率单位);lumen流明(光通量单位);calorie卡路里(热量单位)。

3)新材料的名称,一般采用音译。例如: nylon尼龙。

3.音意兼译

在科技英语,有些术语采用一部分音译,另一部分意译的方法。例如:Doppler effect多普勒效应;Rockwell hardness罗氏硬度;Young’s modulu杨氏模数。事实上,音意兼译在术语翻译中,已越来越普遍。这是因为它不仅保留原词的语音或部分语音,使人一眼便能识别出“这是外来词”,而且还能给出简明的意思,避免纯意译引起的误解。比如:media译成“梅地业”易使人误以为是外国地名,译成“媒体”就明白多了。音意兼译还能造成合乎需要的联想,例如cyber音译为“赛博”,结果与“全球资讯网或网际”毫无联系,反倒使人联想起比赛、拼杀。而hacker译为“电脑黑客”,却能使人对新词语的使用领域一目了然。

4.形译

1.某些产品或材料的外形与某个字母形状相似,并以该字母定名时,可译成相应的汉字或译成其形象。例如: U-iron槽铁; 0 -ring环形圈。

2.以某个字母代替某种概念时,可直接将字母译出。例如:X-ray X光; Y-ray Y射线。

5.原样拷贝

英语里有大量字母缩略词所形成的专业术语。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这些术语经常还没来得及找到合适的翻译,就已经原样流传开来。因此对它们除根据其原组成部分进行意译外,还可以直接照搬原文,如CT(计算机射线断层扫描)、 WTO(世界贸易组织)、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MBA(工商管理硕士)等等。

6.创造新词

语言最是富有生命活力的,社会新观念、新思想、新概念都成为它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社会发展迅速,一些新词汇也被一些国际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赋予了新的含义而频频出现在国际财政、经济、文化等重要领域的文献中。如“Micro-enterprise”这个术语,目前国内许多词典尚未收入,它最先出现在美洲开发银行的文件中。很快被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国际开发署( U SAD)等全球性经济组织应用。美国国际开发署还制定了“Micro-enterprise”革新计划,该计划包括Micro-enterprise最佳实践,Micro-enterprise技术援助、Micro-enterprise优惠基金等项目,其中的优惠基金项目宣称:“The program for innovation in Micro-enterprise is an activity of USAD’S Office of 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which finances USAD Mission managedmicro-enterprise project. The purpose of the fund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SAD missions micro-enterprise initiatives ensure the top quality efforts receive adequate support. The Prime commitment to initiating or expanding micro-enterprise activities “Micro-enterprise innovation program多次出现“micro-enterprise”与其他词组成的词组,如: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 micro-enterprise project, micro-enterprise initiatives等。上段文字可译为“微型企业革新计划是美国国际开发微型企业开发处开展的一项活动,旨在为其机构策划和管理的微型企业项目融资。该基金用于提高其代表机构扶持微型企业的行动质量,保证其优质工作得到充分支持。优惠基金支持美国国际开发署为创办或扩大微型企业而作出的庄严而有力的承诺。”

社会木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术语伴随着新概念的产生而在各个领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对此予以极大的关注,仔细研究源语新词特有的社会经济信息,尽可能在社会的发展中传神地在目的语中体现新词的内涵,使我们表示新观念的术语和国际通用术语保持一致,为中外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交流建立一座语言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Biuina, A. R.(1999) Neolonisms in Inlernalional Devel-opmenL Translation Journal, Volume 3, No. 1.

[2]The Pitman Press. Bath.陆谷孙.(1993.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3篇:翻译专业范文

期望从事职业:- 翻译(英语翻译)、广交会外语翻译、专职外语翻译

期望月薪:3500元

工作经历

2012年1-3月,在广州冰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外籍经理助理,主要协助外籍经理处理工作,及负责产品销售推广工作;

2011年7-8月,在云浮青少年宫暑假培训班当辅导老师,主要负责一年级到高一年级学生英语、数学等科目的学习;

2010年7-8月,在云浮市旭升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当文员,主要负责沟通客户、校对跟单以及相关文件的翻译工作等;

业余时间进行礼仪小姐、街舞商业演出以及贸易相关邮件的中英文互译等兼职。

教育经历

毕业院校:2008年9月-2012年6月,就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系,高级翻译专业。

主修课程:高级日常英语,高级休闲英语,高级职业英语,高级时事英语,高级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英语综合实践,英美国家概况,英语报刊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语),高级综合英语 外语水平:CET-4计算机水平:硬件维修技师其它培训情况:

个人优点

适应能力强、勤奋好学、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勇于接受新的挑战。重视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绝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始终坚持有始有终,决不半途而废;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别人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用谦虚态度接纳优越者、权威者;会用100%的热情已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易近人,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乐于助人,诚实守时。

自我鉴定

第4篇:翻译专业范文

翻译专业开题报告一

How to Deal with Ellipsi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world’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refore,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cannot be ignored.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that are reflected in the two languages pose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when doing translation one can not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or sentence by sentence. Therefore, we must use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amplification, ellipsis, conversion and so on. Ellipsis as one of the basic translation methods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English-Chinese rendition. Translators apply it in order to make their versions more coherent and understandable.

According to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ellipsis means leaving out a word or words from a sentence deliberately, when the meaning can be understood without them. Ellipsis in translation does not mean cutting some content from the original articles. What could be omitted are words that are useless in translated works or else they will make the versions redundant or disobey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in another languag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re useless in Chinese but necessary in English. Articles in English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phenomenon from this aspect.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in English, but we can hardly see any reflection of this part in Chinese. Ellipsis i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making it more fluent, smooth, concise, thus conforming to idiomatic Chinese. The paper will explore ellipsi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are ellipses of pronouns, conjunctions, articles, prepositions, modifications, so as to achieve smoother and clearer communications among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II. Literature Review

Long before, some people began to learn other countries’ languages to understand others cultures. In China, Xuanzang was the first translator who not only translated the Sanskrit sutras into Chinese, but introduced the first Chinese writings to foreign countries, making foreigners understand China’s ancient culture. Meanwhile, he was the first to translate Lao Tses works into Sanskrit. Indian scholars had a high opinion of Xuanzang, In China, there is no such great translator, and also in the human cultural history, we can only say that Xuanzang is the first great translator.(Ye Lang, 2008) We can say that it was Xuanzang who motivated people to know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eir cultures and the peoples who live there. Then, some big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China, and so on became a melting pot.(Gu Zhengkun, 2000) People have imperceptibly spent thousands of years in knowing each other.

With China’s entry into WTO and its open-up policy,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 between this country and others. A lot of foreign tourists come to visit China. While traveling, these foreigner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scenic spots. Sometimes, they even feel confused. A lot of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anslation, such as misuse of words, poor expression of meaning and so on. All of these poor translations do harm to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cause a lot of inconveniences for the foreign visitors. (Ma Zuyi, 2000). I am fond of tourism and being a free tourist like the others who are good at enjoying their wonderful lives. The love of tourism makes me feel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But every time when I have a trip, many unsuitable translations of the names of those scenic spots will embarrass me. Tourism is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proper transla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our country.

Communic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globalized society. In order to know each other better,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tried a verity of ways. Of course, translation is one of them. All translators have done their best to make the translated work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needs of people.(Gu Jinming, 1997) From my perspective, they really have done a great job. And I want to retrospect the cause of their development. After a thorough evaluation, I choose a branch of translation—ellipsis in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then I did the following jobs.

I put all my researches and other stuffs together, and then I found that it is a common cas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draws much academic interest. In 1976, Halliday and Hsan classified ellipsis into nominal, verbal and clausal ellipsis. This classification exerts great influence in academic circle. Thereafter, ellip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as been studied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different layers of structure. This kind of study underlines differentiations and similarities of ellip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other famous theory to explain ellipsis is Economy Principle. Economy Principle was put forward by Chomsky (1991,1993, and 1995) in his Generate Crammer. It maintains that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tudy follow Economy Principle, which means using the least effort to express the most information. This principle just coincides with ellipsis in function.

In this thesis, I think that brevity is the most obvious and common function of ellipsis, especially in daily language. An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 advocate brevity. Shakespeare once remarked,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and in Chinese there are numerous idioms like “yan jian yi gai” (meaning compendious). However, apart from the function of brevity, ellipsis embodies other functions which are also pretty common in the two languages but less noticed.(Hua Xianfa,2002)These functions distribut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unevenly and represent great colorfulness of language. Exploring other functions of ellipsis and searching for functional recreation in translation will be of much benefit to both English to Chinese and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 found that when Chinese authors try to analyse ellipsis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y always initially put articles in the list. They consider that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Chinese always leave out personal articles. While i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n English that almost every sentence has a subject, we can see articles fluently. That is because when we translat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personal articles can be omitted, even though sometimes it may appear once, it can also be omitted if necessary. Furthermore, if the objects can be seen obviously, personal articles should also be omitted. However, it never happens in English. From this point, it is not only allowable but also necessary when we translate personal articles which are objects in sentences into Chinese.

In my point of view,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in some way has deliberately promoted the way of people’s thinking, translation syste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erfect,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enjoyed the convenience. However, we can not neglect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is field in China, and we have less influential Chinese translator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translation.

III. Feasibility Analysis

This academic paper is a feasible project and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1.I have great interests in the wa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2.I have already studied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have been familiar with the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ellipsis .

3.I have collected enough references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on ellipsis in

translation and do a scrupulous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4.I have a carefully planned schedule and have worked out a detailed outline of this thesis.

5.I have acquainted myself with the correct format, a clear and complete structure required by the academic paper, and my adequate English competence will enable me to write in fluent and precise English.

6.My instructor is a qualified translator who is familiar with the subject I havechosen.

IV.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and solutions

1. Problems

Despite the references I have collected and read, a thorough study of ellipsi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the point of freely using still needs far more. What’s more, owing to the limited ways of getting references in Xinjiang, I will have to make full use of my present resources. Also,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have ever written such a serious academic paper. I am therefore a learner and lack the needed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2. Solutions

(1) I shall make full use of my already acquired references which come from books, magazines and the Internet as well.

(2) I shall value my own original thoughts and mainly rely on detailed analysis that I have read from the books which have closely idea with my purpose.

(3) When I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I shall consult my instructor and seek for help.

V. Necessary conditions

1. Our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ve provided the basic study and research conditions and facilities, including books and journals in the library and reading rooms.

2. The Internet is another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on the campus we have easy access to the Internet.

3. I have been assigned an instructor to guide me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writing.

VI. Outline

I. Introduction

A.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Ellipsis in Translation

B. 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Dealing with Ellipsis

C. The Reason Why Ellipsis Is So Widely Used in Translation

1. Chinese Expressions Are Much Briefer Than That of English

2. English Grammar Is Wee-Knit and Complete in Sentence Structure

II. The Principles of Ellipsis

A. Omitted Words Must Be Useless And Unnecessary in the Translated Works

B. The Meaning of the Omitted Words Is Implied in the Test

C. Omitted Words Which Are Self-Evident

Ш. The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Ellipsis

A. The Coh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Expression

B. The Coincidence of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1. Ellipsis of Articles

a. Ellipsis of Definite Articles

b. Ellipsis of Indefinite Articles

2. Ellipsis of Prepositions

3. Ellipsis of Pronouns

a. Ellipsis of Personal and Impersonal Pronouns

b. Ellipsis of Indefinite Pronouns

c. Ellipsis of Relative Pronouns

4. Ellipsis of Conjunctions

a. Ellipsis of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s

b. Ellipsis of Subordinate Conjunctions

5. Ellipsis of Rhetoric

a. Ellipsis of Repeated Words

b. Ellipsis of Synonyms

翻译专业开题报告二

选题的原因、基本内容:

英语成语(idiom)是英语的核心与精华。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感彩。如果能在文章、谈话或对外交往中,恰当地加以运用,会大大增加语言的表达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是英国艺术宝库的瑰丽明珠。英语谚语的句式特点是句式简单,语言精炼,富于形象比喻,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学习和研究英语谚语有助于启迪思想,开拓视野,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英国人民的人生哲理,同时还可以学到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

本文通过比较英汉成语及谚语这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详细的介绍英语成语及谚语。第一部分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英语成语及谚语的基本特色;第二部分谈及英语成语及谚语的一般翻译方法和翻译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关资料收集情况:

陈亚光。小议英谚语和成语的创新。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3。

黄粉保。英汉成语翻译漫谈。云梦学刊,1999/2

顾雪梁。语成语英译探索。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2。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北京:中国外语教育出版社,xx/8

杨永和。英语谚语的修辞特点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xx/3。

论文提纲:

thesis statemen:this essay discourse th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and proverbs. and from the society culture to find out the basic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outline

ⅰ. introduction: for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idioms and proverbs is a stumbling block. s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of idioms and proverbs should be studied.

ⅱ.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and proverbs

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1. simple but rich

2. harmonious phonology

3. vivid metaphor

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roverb

1. concise and clear

2. symmetrical sentence pattern

3. rich and varied rhetoric

ⅲ.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and proverbs

a.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1. literal translation

2. free translation

3. mecha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ynonym chinese proverb

4.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b. the points of translation

1.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prohibited

2.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to keep the original text style

3.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to notice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第5篇:翻译专业范文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 北京 100101)

【摘 要】从当前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试题调整以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将PACTE研究小组对翻译能力的构建模式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教学实践,并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唤起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培养并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

关键词 翻译能力;PACTE;研究小组;建构主义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社科项目“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BPHR2011C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封国华(1979—),女,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翻译能力(马会娟2013:1)。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做过很多的探索和论述。本文拟依据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学者就翻译能力建设问题开展的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专项研究的研究成果,针对经济、贸易高速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在2013年对试题的结构所作出的调整以对非英语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导致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欠缺的事实,论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以及有效教学途径,拟唤起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切实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

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当前,我国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缺口极大,而大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到2013年7月,全国已有106所院校获批开设翻译本科专业,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市场以及学生的需求。一方面,高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规模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数众多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被长期忽视。然而,事实上非英语专业高校学生中英语学科成绩优秀者具备语言基础好、知识面广且互补等优势,是发掘和培育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重要源泉。复合型翻译人才指既有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翻译人才或精通外语并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而前者大多来自非外语专业。高校有必要加大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培养有专业领域背景的翻译人才。通过翻译教学,使非英语专业学生也能适应各类翻译工作,且极有可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出色译者。

第二,自2013年12月份的考试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做了局部调整。其中的汉译英题型测试内容由原来分值比例占5%、答题时间五分钟的、五个带有明显特征的汉译英句子调整成为分值比例占15%的、答题时间为30分钟的汉译英段落翻译。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且程度为140~160个汉字。改革变化之大和比例之重凸显了这一题型的重要性。随着大学英语四级题型的改革,翻译能力已成为一项考察重点,而传统的英语教学轻视培养学生语言的翻译能力。如何适应CET 4改革后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使其融入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到达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成为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又一挑战。

第三,从当前我国非外语教学状况来看,翻译教学工作一直处于被冷落、被忽视的地位。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上的观念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外语教学一直信奉“听、说、读、写”领先的理念,其中难觅翻译之踪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的缺乏重视,翻译教学分量一直很轻,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甚至出现无“翻译教学”的情况。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导致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第四,在大学英语教师中,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师资不足等原因也是导致学生翻译能力缺陷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就教学方法而言,在非外语专业教学中,由于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仍旧沿袭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依旧被很多教师所奉行,教学中仅仅围绕单词、语法来进行,忽略了语篇因素,更不用说构成翻译能力的程序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的培养,进而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外,非外语专业翻译师资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一个优秀的外语翻译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在母语和外语上的双重造诣,还需要有大量的翻译实践和其他所需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的能力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就翻译能力研究而言,学术界主要通过观察译者行为所得出的“成分模式”(componential models)来构建翻译能力的(仝亚辉,2010)。中西方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翻译能力由几种不同的能力组成,并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不同研究的有Wilss(1976);Delisle(1980);Roberts(1984);Bell(1990);Nord(1991);Neubert(1994);Cao(1996);Schaffner(2010);Kelly(2005);以及PACTE专项研究小组(2003,2005)。

国内研究者对翻译能力构成成分进行探讨的有刘宓庆(1987),姜秋霞、权晓辉(2002),杨晓荣(2002),苗菊(2006),王树槐、王若维(2008),文军(2010),冯全攻(2010)以及马会娟(2013)。

但是,到目前为止,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学者就翻译能力建设问题开展的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专项研究,其全称为“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被称为“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能力模式”,也最具有权威性。

PACTE小组全称为“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成立于1997年10月,主要从事译者翻译能力习得研究。该研究小组用实证-实验的方法,研究翻译能力的性质、构成及其习得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翻译能力的评估(仝亚辉,2010)。

针对学者们对翻译能力所包含具体内容认识不统一的情况,PACTE小组以笔译能力为研究目标,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验研究中得到的数据,研究思维过程以及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能力。并且收集并分析译文电子数据库中的数据,研究翻译作品。研究目的涉及三个方面:翻译能力研究、翻译能力习得研究以及针对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评估提出教学建议。

PACTE对翻译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翻译能力分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过程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PACTE1998年首次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见图1),即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以及之前的研究中未曾涉及的策略能力(或称为“解决问题能力” problem-solving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能力。

在这个翻译能力模式中,转换的能力被认为是翻译能力的核心。2000年PACTE的研究人员经过修订,对翻译能力模式进行了重改进,认为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五种子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见图2)。其中,策略能力是整个翻译能力模式的核心,它影响着其他所有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PACTE模型已经被运用到职业译者训练,以2005年“欧盟笔译硕士”(EMT)项目最具影响力。EMT项目旨在培养未来服务于欧盟各机构的笔译人员的翻译能力,目前已有来自16个欧盟成员国的34所高校正式开办。这足以说明PACTE的国际认可度。(王传英,2012)

3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理解,如何认识”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和德国哲学家康德,还有上世纪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以及瑞士和俄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都曾经阐述过建构主义的思想。该理论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形成知识。认识的发展是主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谭业升,200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即主体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主动性、目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观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变革,与之伴随的是新的教学设计思想(章伟民,2000)。

作为教师,尤其是教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课程的英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法教学法教授翻译的做法,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题,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把学生当作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是帮助者、管理者和中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教学法研究教学的立足点是在“学”上而不是在“教”上,这是它与以往教学法截然不同之处(程小川,2003)。而实践也证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鉴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

最新改革后的CET-4试题中翻译题型的变化以及要求的提高,本文提出拟运用PACTE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能力的培养,唤起大学英语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力争切实提高汉译英的水平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会娟.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2]仝亚辉.PACTE 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

[3]王传英.从“自然译者”到PACTE模型[J].中国科技翻译,2012.

[4]谭业升.建构主义翻译教学邹议[J].山东外语教学,2001.

[5]章伟民.建构主义及其教学设计原则[J].2003(3).

第6篇:翻译专业范文

    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1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社会急需的是高层次口笔译实践人才,翻译专业毕业生特别受欢迎,就业率非常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说: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该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正是秉承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国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世界卜大约有270多所高校设有翻译教学与研究项目,从02世纪07年代开始培养专门的口笔译实践人员和翻译理论研究人员,授予翻译硕士或翻译博士学位。我国港台地区翻译专业教学也办得有声有色。香港8所政府拨款的大学中有7所都设有翻译系或翻译课程,培养翻译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各校办学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分别侧重传媒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机辅翻译、文学翻译等方向。台湾的一些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面向市场,课程设置强调日、笔译实践,并邀请部分职业译员和高级编审授课。上述国家和地区翻译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2翻译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能力为重点

    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其专业化程度都很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幕础和至少通晓一门外语,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翻译学和百科知识以及翻译操作技能。翻译职业特殊的技能要求,是现行的外语专业教学体制所无法完成的,有必要引人翻译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翻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目前我国翻译方向硕士生课程设置大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是因为翻译方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其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性,在人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忽视翻译操作枝能的培养,就会导致翻译实践能力偏低,不利于应用型、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某大学有一位翻译方向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曾经以自己不擅长于翻译实践为由拒绝承担学校的资料翻译任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翻译理论研究对翻译科学建设无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仅仅懂得翻译理论而不会翻译实践,就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实践人才的需求。在这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做得比较好。2010年,笔者曾在北外英语学院访学,跟翻译方向硕上生听课。他们开设了一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还有一门“翻译实践”课。当然,北外翻译方向硕士生也参与一些翻译项目,比如在我访学期间,他们正跟老师一起翻译一本英文词典,还承担了中央电视台某些节目的娜革工作。

    3传统外语专业不能等同于翻译专业

    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人都会搞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实,这两个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从教学目标来说,传统外语专业主要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中,“译”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手段。翻译专业教学则把翻译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从职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在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上的翻译技能。

    从教学内容来说,传统外语专业主要学习语音、语法、词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用单一的语言(即外语)去进行听说和表达,基本上不涉及双语转换机制。翻译专业则主要学习如何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职业技能来对原语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并用译入语将所理解的信急表达出来。双语转换机制还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教学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说,传统外语专业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以利用各种手段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翻译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则是双语交际环境,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用一种语言来理解信息,而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相同的信息。翻译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

    4结语

第7篇:翻译专业范文

关键词:翻译质量;翻译记忆库;机器翻译系统;语料库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加深。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上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掌握引进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把中国的各种产品出口到国外,我们需要收集外文科技信息、论文资料、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并把它们翻译成中文。同时,为了让国外的人员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产品,我们也需要把相关的资料翻译成外文。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是从事英语教学。但随着国外装备的引进和国内装备的出口,我们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翻译任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资料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译完毕,翻译时间紧,任务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确保翻译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加强翻译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翻译质量与效率

我们参与资料翻译的人员全部为英语教员,在前期教学中,都承担过两门以上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经过5年多的翻译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翻译能力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在每次翻译中,我们都注重了翻译前、翻译中和翻译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确保了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

1.翻译前资料分析、处理与人员培训

(1)译前资料分析与预处理。在接到翻译任务后,对需要翻译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如果资料提供者有相近资料的译文,要求他们提供。搜索本单位之前的翻译,如果有相关译文,则提供给翻译人员。在以上两种情况都不满足的情况下,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文献,包括英文和中文,熟悉相关文献的术语和文体特点。制作术语表,把翻译中出现较多的术语放入术语表,并请教专业人员,确定准确译文。

(2)翻译人员译前培训。在开始正式翻译之前,利用资料分析结果和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对翻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根据资料特点,提出本次翻译的具体要求。根据文本的最终用途,参考翻译的时间要求,限定翻译的最终质量。

(3)合理分配翻译任务。我们把每次的翻译任务,都根据相关的专业进行划分,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翻译水平、专业特长、前期翻译表现分配翻译任务。例如,如果翻译资料与飞机有关,我们则根据飞机相关的机械、电子、电气等专业,分配给熟悉这些专业的相关人员。如果翻译资料属于比较新的专业,在所有人员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则分配给翻译骨干。

2.翻译过程控制

(1)定期抽查。由指定的有经验的审校人员定期抽查每位翻译人员的翻译文本,指出该译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意见,立即整改。

(2)译者互查。把资料内容专业相近的译者分配到一个小组中,小组人员在个人翻译校对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审校。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相互讨论,对共性问题,给出一致的解决方案。

(3)最终审校。由审校人员对所有译文进行审校。如果时间不允许,可随机抽取每位译者总翻译任务的一定比例进行审校,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译者根据审校人员的修改意见,对所有译文进行修改。

3.做好翻译后期工作,提供高质量翻译文本

翻译人员提交最终译文,并不意味着翻译工作的结束。若要提供令客户满意的译文,还需要进行最后的美化工作,包括译文排版格式的统一、拼写和语法检查、术语一致性检查等。

三、合理利用翻译工具,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辅助软件日渐成熟。在翻译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单机版、网络版、移动终端翻译辅助工具、电子词典和其他网络资源,可以有效提高翻译效率。

1.翻译记忆库

翻译记忆库是前期翻译的平行文本数据库。在翻译过程中,它把源文本与存储的文本进行对比,如果相似度达到一定的百分比,则显示前期的译文。这样,翻译人员可以重新利用以前完成的翻译资料,从而提高翻译效率,保证翻译文本的一致性,避免翻译过程中的错误。

2.机器翻译系统

有时候,客户只需要从大量资料中选取一部分进行翻译。利用机器翻译系统对所有资料进行预处理,有助于客户快速准确地确定需要翻译的内容。对于不需要出版的翻译资料,也可以利用机器翻译加人工后期修改的方式进行翻译,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

3.术语库

术语表一般是Word或Excel文档,不便于查找。而术语库则是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的,它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术语的管理和查找。

4.共享语料库

利用网络上共享的各种专业语料库,可以对翻译软件进行更专业的培训,提高翻译软件的翻译针对性和准确性。

5.翻译评价系统

以前对译文质量的评估都是由专业的翻译审校人员进行的。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发了一些翻译评价软件。机器评价结合人工评价,可提高译文质量评估的效率。

第8篇:翻译专业范文

近年来,国内翻译教学和翻译课程设计的研究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翻译系和设有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的本科翻译教学随意性很大: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师资而定,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

二、国内翻译课程研究概述

课程理论是翻译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国内课程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丰硕,涉及的领域颇多,对课程论、课程史、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课程开发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与之相比,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翻译课程方面的研究则显得有些薄弱。在有关翻译课程设置的文章中,大多数只是引介了港澳台的课程设置现状(杨晓荣,1998:31-33;林克难,1998:19-21;林克难,2000:56-59;刘靖之,2001:36-43);有些论及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文军,2004:45-48)、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趋势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张金陵、文军,2005:42-44)以及翻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梁钫,2004:120-122;贺学耘,2004:133-135;陈爱钗,2005:71-74);只有少数几篇较详细地论述了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并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仲伟合,2003:63-65;穆雷、郑敏惠,2006:3-7;姜秋霞、曹进,2006:8-13;武光军,2006:14-18;李梅,2006:20-24;李德凤、胡牧,2006:59-65;徐彬,2006:59-63)。在理论研究如此薄弱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到各校翻译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下文笔者将对全国二十四所高校[1]的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阐述。为便于分析和统计,各学校的课程被分为七类,分别是:核心课程I(笔译理论与实践)、核心课程II(口译理论与实践)、关联课程I(双语转换技能课)、关联课程II(双语基础课)、关联课程III(文化背景课)、关联课程IV(信息课)与关联课程V(其它课程)。

众所周知,课程以培养方案为指引。由于学科定位较晚的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因而各校的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共同点在于都提到培养目标是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能胜任外经贸、外事等部门工作的专门翻译人才;不同点在于有些学校特色专业性强(如外事翻译方向、机器翻译方向等),其培养目标也会有少许变化。从总体来看,各校培养目标的宗旨是一致的,即培养专门翻译人才。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但是,笔者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以培养目标为宗旨,显示出其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请看下图:

(注:1.图中横坐标代表各学校的代码,纵坐标代表本类课程的科目数与该校总课程数的比例。

2.图中1-25指注释①中的24所学校,其中22和23分别代表河北师大翻译系的计算机辅助英语翻译方向和口译方向。)如图1所示,核心课程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总课程数的比例在63%-6%之间不等,只有三所学校高于30%,而七所学校居于10%以下。可以看出,本类课程恐怕不能满足翻译专业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由图2可知,除一所学校外,所有学校的核心课程I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课程数的比例不及30%,多数居于5%-20%之间。与图1相比,可以看出此类课程普遍受到忽视,这很难满足

社会对口译人才的巨大需求。图3表明,只有5所学校开设此类课程,而且与本校总课程的比例最高也没有超过15%。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开设。

图4显示出,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数与总课程数的比例居于40%之上,只有8所学校低于40%,还有一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设置此类课程时要认真权衡,不可开设过多,毕竟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转贴于

图5表明,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总课程的比例居于10%左右,有5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

图6表明,学校1与学校22的信息课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为6%与47%,其它学校的比例均为0,这与信息时代的需求差距较大。

由图7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学校不开设此类课程,除两所学校外,其余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均低于30%。由以上诸图可以看出,口译课程、双语转换技能课、信息课和其它关联课程严重欠缺;笔译课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双语基础课设置过多,缺乏交叉性;文化背景课的开设不够普及;各类课程之间在平衡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当然,某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乏可取之处。

尽管如此,随着国家对翻译专业地位的认同和确立,对翻译专业教学的研究会日益深入,课程设置的研究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课程设置理论的成熟,必然能够指导课程设置的实践,从而加快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服务于全球化的文化融合,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第9篇:翻译专业范文

就澳洲的大学而言,提供翻译课程的学校包括有麦考瑞大学,西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另外一些TAFE学院也提供翻译文凭课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TAFE学校的学位只招收本地学生或已取得PR身份的学生。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各校的翻译专业。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

麦考瑞大学位于悉尼,该校的翻译专业每学期招生幅度在80-130人左右,7月份入学学生相对较少,专业主要有翻译硕士(15年)、高翻硕士(1年)、会议翻译硕士(1年)、翻译教育学(2年)、翻译及国际关系双学位(2年)、翻译及语言学双学位(2年)等课程,是澳洲所有学校里面翻译学位设置最全面最丰富的学校。这些翻译课程对雅思的要求都是总分7.0,写作阅读不低于7.0,口语听力不低于6.0。如果学生雅思达到总分6.5(写作阅读6.5,听力口语6.0),可入读CME语言中心的10周TIPP语言班。

先说说最容易入手的1.5年的翻译硕士课程。该课程包括9门课,主要涉及翻译理论、口笔译实操、演讲、翻译研究方法、写作技巧等。上课采用Lecture和Tutorial两种模式,主要以翻译实践为主,通过不断练习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及翻译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日后从事翻译必备的各项素质(包括演讲技巧、写作技巧及快速做笔记的技巧等)。

学生能否通过NAATI考试,主要看820翻译实操课成绩。如达到70分,获得三级笔译证书基本没问题。NAATI考试包括英译中、中译英和口译三部分。一般而言,通过英译中的学生人数最多,中译英次之,而口译是最难通过的。三部分只需要通过其中一部分就能拿到NAATI三级证,三部分都能通过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NAATI考试校内评完卷后,还很有可能会送到校外评卷,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高翻和会议翻译课程都是1年,高翻专业要求学生已取得NAATI笔译证书,或者完成了翻译的GD、或Master并且在学期间的翻译实操课达到65分或以上。要读会议翻译的学生,要求是已取得NAATI口译证书,或者完成GD或Master并且口译实操课达到75分或以上。需注意的是,会议翻译课程每年只有2月入学。

不想读高翻或者会议翻译但又想读够两年的学生,可以选择翻译及国际关系双硕士课程。这个双学位要求学生修满6门国际关系专业课,三门必修加三门选修。不过国际关系对学生的要求不低,尤其是对学生在critical thinking和分析能力上有相当要求。

院校优势:课程设置丰富,对学生要求严格,图书馆翻译类藏书量大,NAATI通过率高。

缺点:对入学的英语写作和阅读要求高。

西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m Sydney)

西悉尼大学的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西悉尼大学的翻译课程是澳洲历史最悠久的翻译课程,该校师资雄厚,NAATI通过率一直在澳洲名列前茅。该校翻译系每年招生100人左右,2月和7月入学。西悉尼大学的翻译课程主要有口译文凭,笔译文凭,翻译硕士和会议翻译四种,都是NAATI认证的课程。全部课程均1年长度,其中口笔译文凭及翻译硕士的雅思要求是总分7.0,单项不低于6.0;会议翻译的雅思要求是总分7.5,单项不低于7.0,并且英语专业背景,平均分达到75分以上,或者非英语专业背景但有3年翻译工作经验。

在此主要介绍翻译硕士课程。该课程要求念8门课,课程设置与麦考瑞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口笔译入门、社区翻译、法律翻译、医疗翻译、翻译理论及技巧、翻译实习、NAATI考前强化课程等,可见西悉尼的课程更注重与当地的需求结合而设置,与麦考瑞更注重整体性的设置有所区别。西悉尼的翻译课程也是以Lecture和Tutorial为主,还有一门实习课,可以到报社、翻译公司、法律学校等机构实习。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翻译专业的学生完成4个翻译项目,到法院旁听审讯并且写实习日记等,学校希望学生不但语言出色,更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去服务社会。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如果NAATI的分数也是70,但如果学生没法通过考试,西悉尼大学学校是不发学位证的。对于考试成绩在65以上70以下的学生,学校会给一次补考机会。

院校优势:课程和学校的教学宗旨“Bring Knowledge toLife”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实用性强,师资雄厚,NAATI通过率高,学费便宜。

缺点:校Bankstwon离市区较远。

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昆士兰大学每年翻译专业只招收60名学生,每学期30人,学制从半年到2年都有。近两年该校该专业招生非常火爆,往往要提早一年左右申请学位。因为招生人数有限,该校NAATI的通过率很高,而且是小班授课,老师对学生的照顾相当到位,也算是该校独有的优势。

昆士兰大学的雅思入学要求是总分6.5,写作6.0,其它单项无要求。不过,因为竞争激烈,雅思如果没有7分并且各单项良好的话,估计也很难拿到offer。同时,学校有可能要求学生参加入学考试,只有本科非英语专业并达到雅思7分、或英语专业雅思达到6.5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免考。

昆士兰大学翻译课程的特色在于几乎所有课程都集中在翻译练习上。第一年的课程主要与NAATI有关,就是通过不断练习和老师讲解提高翻译水平,应付年末的考试。第一年成绩超过70分就可以拿到NAATI证。第二年的学习主要集中在高翻、同声传译、翻译项目以及论文研究方法等课程上,可以说是对第一年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

该校翻译课程的教学特色是小班教学,并且每月的英译中和中译英都有小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学生普遍反映UQ的教学方法较为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学生少,老师在教学上也相当负责。

院校优势:小班教学,对学生照顾和指导到位,NAATI通过率高,是全澳唯一设有两年翻译硕士课程的学校。

缺点:招生人数少,竞争激烈。

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Bity)

莫纳什大学的翻译课程隶属人文学院,有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一是笔译口译结合的方向,二是单独的笔译方向。前者可以拿到口译及笔译三级证,后者只能拿笔译(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NAATI证书的要求是笔译课程达到70分,或高翻课程达到70分(口译)。

莫纳什的课程设置与其它学校类似,第一年侧重翻译基础和训练,以便学生能顺利拿到NAATI三级证。第三学期以论文或者翻译项目为主。学生要完成12门课(选择翻译项目方向)或11门课(选择论文方向)才能拿到硕士学位。该校硕士学位的雅思入 学要求是总分7.0,写作7.0,阅读听力6.5,口语不低于6.0。

院校优势:专业隶属人文学院,该学院专业众多,学生容易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缺点:雅思要求高,专业面选择比较少,学费贵。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翻译课程主要有TAFE阶段的文凭、高级文凭和研究生阶段的证书、文凭和硕士课程,很好地贯穿了不同的学历层次,选择比较丰富。TAFE阶段的翻译高级文凭课程长度为1年,雅思要求总分6.5,单项不低于6.O,高中毕业并且申请时满18周岁。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主要是1年的研究生文凭及1.5年的硕士课程。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与其它学校相仿,第一年注重学生翻译技巧的训练,以便能顺利拿到NAATI证书,第三学期主要以翻译项目或论文为主。整体而言,课程侧重于翻译训练与实践。不过,RMlT硕士阶段拿到的学位是社会科学硕士(翻译与口译研究)。

对于在RMlT完成翻译高级文凭课程而本身又有本科学位的学生,报读硕士课程可以免1个学期学分,意味着学生再读1年就可以完成硕士课程。这样1年高级文凭+1年硕士也可以满足在澳期间学N2年的要求,对学生申请PR有利。

院校优势:课程搭配比较灵活,招生的对象广泛,课程实用性高,雅思要求相对较低。

缺点:课程设置上特色不足。

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Bity of NewSouth Wales)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翻译课程的历史不及我们上面提及的两所学校悠久,但近年该校的翻译课程受关注度持续提高,得益于课程负责人荷尼夫博士对这个课程的独到见解。荷尼夫在国立大学拿博士学位,主攻东亚问题研究,曾经在中国住过3年,进入UNSW之前在移民局工作,可谓阅历十分丰富,而且很有商业头脑。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翻译课程有两种:中英翻译硕士以及翻译学硕士。两个课程的雅思要求都是总分6.5,单项不低于6.0。中英翻译硕士是2门必修课,6门选修。中英翻译硕士的选修课也允许在翻译学硕士的选修课程里挑选。从中英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上看,它更注重笔译的实践,课程包括有中英翻译、口译、社会语言学、商业管理分析、商务中文运用、中文诗歌、中澳文件等,可以说这个课程是独树一帜的。该课程注重中译英,而且在澳州,中译英方面突出的人才远要比英译中的少,中译英的收入往往也比英译中要高,所以新南威尔士这样的课程设置也可谓是投合了当地的需求。其实,对于所有修翻译的学生来说,语言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广博的知识面,往往才是笔译中的决定性因素。

翻译学硕士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水平,它包括5门必修,3门选修课。必修课全部是翻译专业课,选修课就包括会议翻译、研究、实习、NAATI考前强化等。值得一提的是,新南威尔士的实习课程更鼓励学生和社会科学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和攻读社工专业的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社会调查等,对强化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应该会比其它学校走得更远些。这也许和荷尼夫教授的阅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