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翻译专业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翻译专业实践报告

第1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旅游翻译;需求调查;翻译人才培养

1 湖北省旅游市场

1.1 湖北省旅游资源概述

湖北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据普查,全省旅游景观(点)共1500处。其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分处:武汉的东湖、十堰的武当山、随州的大洪山、襄樊的隆中和咸宁的九宫山。湖北人文旅游景观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包括古三国赤壁,武汉黄鹤楼、古琴台,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八七会议”会址等。

1.2 湖北省旅游市场现状

2013年2月19日,湖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旅游局长张达华作了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湖北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3亿人次,达到3.4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6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04 %和31.95 %。《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将湖北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九。

目前,湖北省旅游产业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期。湖北省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以及日益开放,国际化合作不断加深,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纷至沓来。随着国际旅游业务的开展,湖北省的旅游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对湖北省旅游翻译需求的调查

2.1 调查对象及目的

为了得到有效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进行了实地、网络电邮问卷调查和电话采访等多种方式。调查面覆盖湖北8个市的20家翻译公司,及30家旅行社和外事行政单位,受访对象主要是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翻译从业人员。

调查对象还包括湖北部分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教师以及翻译专业学生,发放34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80份。学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专科)等。

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旅游翻译市场需求,从高校师生角度看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93%的用人单位认为旅游翻译市场未饱和,并有60%认为旅游翻译人才相对缺乏。82%的旅行社表示对专职翻译人才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其对本土旅游资源缺乏了解、翻译专业化与实际灵活应变能力弱。在受访的翻译公司中,只有6家注册资产达10万元,翻译公司总体呈规模小且译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93%的翻译公司表示译员可以胜任旅游方向笔译任务,20%的翻译公司认为该公司的译员可以胜任旅游口译任务,同时翻译公司兼职人员与专职人员的比例为73:26,反映了翻译人才供给专业性低的问题。翻译公司普遍认为来自外语院校的翻译人才,除了存在基本功不扎实,学用脱节,实际应对能力差等问题,大多数都缺乏翻译工作的实战经验,进入工作后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二次培养才能胜任工作,由此给用人单位业务拓展带来诸多不便。(周晓娴,2012:9)

在对翻译人员的采访调查中了解到不到12%的译员学历在硕士以上,35%为本科,其余为大专与中专学历,反映了译员教育水平的分布状况。专门从事某方向的翻译人员仅占3.1%,其中专门从事旅游翻译的占1.2%。受访从业人员中26%的人认为能胜任目前的翻译工作,53%认为完成工作比较吃力,11%认为很吃力,难以胜任。在问及做好翻译工作(旅游翻译等专业性翻译)最需要的是什么时,选择宽广的知识面有78%,丰富的翻译实践65%,和应变能力58%,而选择扎实的语言功底的只占37%。这反映了面对专业性翻译任务,翻译人员需要更多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

在对高校翻译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根据湖北部分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流向,据统计,不到28%的学生继续往翻译方向发展(包括就业与深造)。因此,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出率较低。同时,在对高校学生对市场翻译需求的看法的问卷调查中,77%的学生对翻译市场持乐观态度,但是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胜任专业翻译工作。同时,在问及高校翻译培养计划与市场实际需求对接的最大矛盾是什么时,62%选择高校翻译课程设置不太合理57%专业师资不够,师资专业水平偏低,89%认为翻译市场与高校人才合作太少,翻译专业学生实践少。通过对高校老师的采访了解到针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老师们也有不断扩大实践、专业化的想法,并且在尝试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进程较为缓慢。

3 翻译人才培养

3.1 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国外,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但目前在国内,翻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上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没有形成翻译人才培养的专门教育体系,而且翻译人才普遍缺乏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旅游翻译而言,翻译人才对本地区旅游资源及文化了解度过低,人才培养中缺乏本土化考量。目前,翻译人才无法与旅游翻译市场需求相衔接,因此市场对高校翻译人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3.2 翻译人才本土化、国际化相结合

现今,旅游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本土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这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培育模式势在必行。

创建校企合作模式是促进翻译人才发展的有效方式。湖北各高等院校、翻译公司、旅行社以及外资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构建专业性、实践性、国际化的合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各方资源共享、共同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翻译实务能力,以及掌握基本的国际交往规范及礼仪,同时也让翻译专业学生在翻译项目中贴近湖北的省情,了解本地文化与旅游资源,提升综合素质。

同时,培养专业性翻译人才(旅游翻译人才)需结合本土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突出专业性特色。旅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绚烂多姿的一部分,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旅游翻译人才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应努力提升自身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力,在发展自我的翻译能力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现状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的情况[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第2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 重要性 现状 改革

如今,高职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高职教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有些课程的改革方面依然有些滞后,需要引起更多更广泛的关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便位列其中。

一、翻译实训课的重要性

实训课作为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来说自然非常重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实训课程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杨国祥、丁钢总结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其中即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同时,高职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人也称高职教育为就业教育。因此,尽快缩短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周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设置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比如实训课,就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翻译课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操练和训练,就容易偏于理论而失去其应有的实践性意义。相反,只有通过大量的笔译和口译实操,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做好翻译所必需的方法、技巧,如笔译中长句的断句技巧、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互变、增词译法、减词译法,口译中的顺译技巧、焊接技巧、拆句技巧、合句技巧、耽搁翻译、预判技巧等,才能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快地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现状

尽管翻译实训课非常重要,但是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目前却表现出发展极其不均衡的状况。

1.就重视程度而言,一些院校非常重视,不仅开设了翻译实训课,有些还专门建立了翻译实训室。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不重视或不够重视翻译实训课的建设,只是在翻译课中加一些练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财力、物力等方面有所局限,另一方面则在于主观上不够重视,有些院校则根本不设置翻译课和翻译实训课。

2.在开设了翻译实训课的院校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师资问题。

教授翻译实训课的教师必须有翻译知识背景,要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方法等,同时最好有商务实践背景。现实情况却是,有些院校的商务翻译实训课是由纯语言学背景而无翻译背景的教师来教授的,有些则由有实践经验但缺乏必需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的教师任教。结果自然都无法令人满意。

(2)翻译实训课的课时不足。

有些院校也开设翻译实训课,但课时却严重不足,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均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缺乏好的翻译实训课教材。

教材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训教材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文字材料、实训教学软件、实训教学音像材料等。

市面上缺乏此类翻译实训课教材,因此在教授翻译实训课时只能选择一些翻译教程为教材。如此一来,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4)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缺乏或数量不足。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对于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亦是如此。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院校根本没有商务英语翻译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5)校企联合、产学研开展不够。

在实训教学中,校企联合、产学研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笔者较为详尽的调查,这一块的现状总体也无法令人满意。

三、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改革

翻译作为语言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而言,其作用显而易见。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更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据笔者较为详实的调查,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近几年的毕业生有55%左右从事翻译工作或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工作。笔者这几年也一直跟踪该系毕业生的情况,给相当多的毕业生修改过翻译任务,归纳了他们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广告的翻译、商务信函的翻译、合同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这些都为笔者进行的商务翻译实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资料和数据支持。以下探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改革问题。

1.重视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翻译能力为语言的基本五大技能之一,实训课又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因此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我院应用外语系已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在总结为期一周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认为通过这一周的实训课,所学的知识几乎超越一学期的翻译课。这其中当然有夸张的成分,并且我们的实训课是在翻译课上完以后开始的,自然离不开翻译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方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训课的重要作用。

2.认真制定实训教学文件,开发实训教材。

教学文件和教材对于教学活动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其制定和开发。笔者认为,应当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让委员们参与到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实训教材的开发中来。同时,还应当邀请其他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人士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教学文件和开发出的教材才能在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做好翻译实训课的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尽皆知。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译实训课的教学工作,一定要重视师资和师资培训问题。

(1)可以输送有商务背景但无翻译背景的教师去相关院校培训翻译的相关知识。

(2)可以输送有翻译背景但无商务背景的教师去相关院校培养商务知识。

(3)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其他企业界人士前来授课。

4.重视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

离开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实训课势必很难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加快建设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建立了口译实训室,效果令人满意。

很多教师在进行翻译口译实训的时候,将学生带到交易会或展会的现场,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5.校企联合。

随着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笔译和口译人才。在这种大环境下,校企联合培训翻译人才越来越有必要。校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翻译实训,如到企业现场进行口译实训、联合办班等。

6.课时。

在课时上也要给予翻译实训课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一定要开独立的翻译实训课,并且要给予足够的课时。翻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没有足够的练习和实践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学好翻译。

7.我们的探索和实践。

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一直在摸索翻译教学问题。2005级之前没有单设翻译实训课,只是强调课堂上实践和练习的重要性。从2005级开始,我们设置了独立的翻译实训课,命名为应用翻译实践,为期一周(26学时)。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开始上课之前专门选定了几个重点单元进行练习、实践和讲评。根据我系几年内对毕业生真实而详尽的跟踪调查和笔者这几年帮毕业生修改的翻译任务,笔者最终选定了几个重点单元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练习和实践:广告翻译、商务信函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公司简介翻译等。在实训的过程中,笔者先讲解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然后是学生大量地练习,接着笔者结合学生的练习进行评讲,并进一步补充相关的技巧、方法等。以广告翻译为例,笔者以常见的广告翻译例子引入,强调广告翻译的重要性。然后以PPT课件介绍广告的特点、广告英语的特点和广告翻译注意事项。随后,笔者给出一些广告案例让学生翻译。最后,笔者进行点评,并补充广告翻译的方法、技巧等。在最后的实训测评时,笔者将以前的毕业生让笔者翻译或校对的广告拿出来让学生翻译,学生基本上都能较好地翻译出来。

在此期间,笔者还用商务英语翻译中级证书的原题进行了一次测试。在讲解试卷的过程中,用实例讲解了常见的翻译技巧,如长句的断句、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等等,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笔者同样重视口译实训,补充了口译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等,如什么是同传、连传、交传、顺译、焊接等。然后进行大量的口译练习。

通过这一周的实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练习和实践,很多学生因此对翻译产生兴趣并选定翻译作为自己的职业。但是,我们的翻译实训课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课时不足。作为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程之一的翻译实训课,26学时是严重不足的。如有可能,应给予更多的学时。(2)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不足。这也是我系面临但最近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正在考虑并联系,尝试能否到广交会现场进行口译实训教学。(3)师资不足。我系翻译教师依然严重不足。

四、小结

在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需求量逐年增加的今天,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商务翻译实训课,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冯克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9.

第3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翻译硕士 学习氛围 职业技能 翻译技术

一、引言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并成立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I教指委),具体负责指导这一新兴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7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应用型翻译硕士与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在翻译行业发达地区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中,以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等课程为代表的翻译技术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体系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开办翻译技术沙龙,翻译硕士的授课教师对职业技能在翻译行业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翻译行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受师资构成和学术化教学思想的制约,看待应用型翻译的正确观念仍待普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是保证翻译硕士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学者对翻译硕士教学问题的认识

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从本质上说,这样的目标要求翻译硕士教学要与社会需求看齐,以社会满意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但是从整体上看来,翻译教学不能满足翻译的行业快速发展仍是不可忽视的矛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某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接受MTI教指委进行学科评估时,因硕士论文内容过于学术化而被停止了招生资格。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国内学者已经有所反思。吴自选和丁素萍(2012)通过对南开大学等5所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进行培养目标调查,认为目前MTI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和清晰的培养目标。陈了了(2011)认为,翻译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学术化的教学内容无法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教师亦缺乏标准的内容作为教学参考,教学随意性大;同时,学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译稿往往依靠任课教师进行最后的修补,助长懒惰思想。郭晓勇(2010)认为,现在的翻译硕士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在师资队伍上,翻译专业教师学术背景强,缺乏承担实践性翻译教学的足够经验,影响教学效果;在培养多样性上,目前只能培养口笔译人才,无法培养语言服务行业的管理、营销、技术、排版等复合型人才。刘晨星(2015)通过分析43份针对高校翻译教师的问卷调查,认为目前的翻译教学存在两种问题,首先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学术类课程比重过多,牵制了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其二,通过把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同翻译产业附加值技能金字塔(Fran?ois Massion 2014)进行对比,认为我国培养的翻译硕士既不够高层次也不够专业性。王华树(2012)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一文中指出,首先,信息技术是推动翻译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因文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低,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遇到障碍;其次,现代化翻译理念还有待普及,目前,把计算机辅助翻译简单等同于机器翻译的片面观点在高校中仍然很有市场;另外,虽然校外实践导师的职场经验丰富,但因其职场背景导致难以融入学校的学术氛围,缺乏面对高校学生的教学经验。上述学者均对目前翻译硕士教学的问题有所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大多从课堂教学出发,对翻译硕士的学习氛围涉及不多。笔者准备从学习氛围的角度出发,更加全面地看待翻译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学习氛围面临的困境

1.培养计划结构松散,难以真正落实技能型培养需求。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无时不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电话的发明缩短了沟通的距离,智能手机的使用让通讯工具的用途多样化,推动互联网+建设不断加快。在翻译行业,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代表的翻译技术带来了更高的翻译效率,推动翻译职业由手工作坊型向流程化、规范化的模式转变,在翻译行业快速变革的今天,翻译新工具和技术的使用已经不可避免,谁先迈出一步,谁就占据前沿,谁就能获得创新的资源。然而现存的问题是,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表面化,在翻译硕士的整个课程计划中缺乏主体性,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不强。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虽然翻译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有该课程,但是只要本课程期末考试合格,就算学生了解了这门技术,至于中期考核和毕业前的翻译报告写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完成,这样设计的培养计划明显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翻译技术的学习流于形式。

2.学习动机差异明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翻译硕士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翻译实证报告,通过对翻译报告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动机和职业素质的真实水平。通过笔者对某培养单位翻译硕士的调查,发现翻译报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翻译实践的主题没有体现多样化特征,文学和学术题材在翻译报告中仍占有重要比例,其次,缺乏主观能动性,为了满足答辩委员会对学术价值的重视,报告人擅长引用各种翻译理论学派的观点,介绍自己翻译经验的篇幅明显不足。追根溯源,翻译报告中学术性质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与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具有密切的关系。翻译硕士学习动机的扭曲发生在两个阶段:在研究生入学考试阶段,表现为生源成分复杂,凭借现有的教学评价手段无法识别出真正具备职业学习意向的学生,再加之允许学术型硕士调剂到翻译硕士,以及在专业硕士内部,允许不符合口译学习要求的学生转到笔译方向,如此加剧了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在翻译硕士培养阶段,表现为翻译硕士学生受到学术型学习氛围的影响,不能坚持职业技能的学习方向,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型出国留学项目等方式,强化学术型学习动机,弱化职业型学习动机,最终动摇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

3.缺乏岗位落实,导致就业困难。应用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最终适应社会分工。技能型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看社会分工的需求,也要看学校的师资力量能否适应这样的需求。根据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翻译硕士培养目标,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口笔译人才,但是从职场角度看,企业对于口笔译人员存在两种用工形态,一种是兼职岗位,另一种是专职岗位,培养方案对这两类岗位的差异鲜有涉及;此外,口笔译人才只是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市场提出其他岗位的用工需求时,学生会因为综合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胜任,尤其是面对语言服务行业提供的本地化工程师、翻译项目经理、多语种排版等岗位需求时。从师资队伍构成来看,高校语言专业教师是翻译硕士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教师的工作内容对其翻译能力有所要求,但不是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语言培训中纳入翻译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获得语言能力,偶尔融入点滴翻译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是利用翻译进行信息传递或与外界沟通,更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损失。这样的教学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掌握完整的职业翻译能力,只能在翻译上做皮毛文章。由于培养目标不明,再加之没有获得充足的职业能力,当学生在语言服务行业就业受挫后,不得不回到语言教学的就业路径上,此时与擅长从事语言教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形成竞争关系,让两种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在一个方向上竞争,导致内耗加重。

4.缺乏务实态度,难以培养正确的职业精神。职业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型的学习导向,与生俱来就与社会需求存在直接联系,特别要求学习者具有务实精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例,这项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面对译稿中存在的重复或者相似的译文,借助计算机的技术优势简化这些译文的录入工作,以达到降低译员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但是就翻译硕士的学习背景而言,由于受长期语言学习经历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文社科类学习方法的烙印,善于按部就班和纸上谈兵,不善于从事实际操作。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安装SDL Trados翻译软件试用版以提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但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安装软件后出现系统崩溃即不知如何处理,进而对电脑翻译产生畏惧心理。有的同学安装电脑翻译软件后,明明知道该软件的文字处理的功能是基于微软office实现的,但是电脑中还保留着国产办公软件,由此构成翻译软件功能不能实现的隐患。务实精神的缺乏,不仅导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且由于精神意志薄弱,学生无法在职业道路上长期发展。在翻译职业进入技术驱动时代之前,翻译经验的积累方式具有分散化特征,其积累的形式可以是既可以是手工制作术语表,也可以是与专家的谈话记录、在工作现场的实地体验等。进入到技术驱动时代之后,经验积累变得更为具体和直观,集中表现为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制作和管理,这样的经验积累方式更加便于信息交流和重复利用,但也带来了负面问题,就是信奉拿来主义的译者忙于寻找现成的翻译资源,而不愿意自己从头开始积累翻译经验,这样皮毛式的翻译学习方法不能真正提高翻译能力,长此以往,也无法胜任翻译工作。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翻译硕士学习氛围

1.反对经验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松散的根本原因,在于翻译硕士教学团队脱胎于学术背景,面对需要承担的实践型教学任务,仍然试图以经验主义支配教学,在翻译实践形式不断变化、技术革新不断加快的时代缺乏足够的职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势必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要设定从事翻译硕士教学的岗位门槛,从工作经历、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水平、项目管理能力、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等角度考察授课者的任职资格,对于暂时不能满足任职资格的职位申请者,应通过校外脱产锻炼、参加翻译行业学习活动等形式提高其职业素养,推动授课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让培养的学生提高适应复杂职场环境的能力。

2.明确技能型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应当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务)的翻译人员参加。设立导师组的本意是在坚持学术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践导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但是现在的技能型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翻译硕士的学术型教学目标同技能型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一旦产生矛盾,技能型教学目标就成为牺牲品。另外,拥有高级职称的校外实践导师年龄普遍偏大,面对技术驱动下的翻译行业不能快速适应,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关键在于切实提高技能型教学目标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含金量,并由教师带头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在具体落实上,应打破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由学术型导师制定的现状,鼓励校外实践导师提出意见,打破学术型课程同技能型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以贯彻技能型培训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在课程教学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从语言服务行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出发,鼓励学生掌握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翻译技能,并通过翻译实习、中期考核和翻译报告写作等形式核实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学术型导师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应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做出原则性指导,但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素质的重要性,阻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建立严进严出的人才评价制度,保证培养目标的稳定性。首先要保证专硕学生队伍的纯洁性,关闭学硕与专硕之间以及专硕内部的调剂渠道。另外,鉴于学生构成的复杂性,有的学生为缓解考试难度,虽然把专硕作为考研第一志愿,但实则以专硕作为跳板,入学以后仍然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如此以来,不仅影响自己掌握职业技能,也会影响周围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干扰翻译硕士正常的培养氛围。对此情况,在翻译硕士复试环节应改变以语言能力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按照职业意向、理性思维、信息技术应用、语言能力、翻译经验等模块给学生综合打分,判断其是否适合翻译硕士的学习。进入翻译硕士学习阶段以后,在定期观察上述指标变化的基础上,通过中期考评、进修计划和签约后工作岗位的属性判断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对于不符合翻译专业硕士就业方向的学生,应考虑延期毕业。

五、总结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翻译硕士缺乏学习氛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施教方而言,主要问题是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技能型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面临市场需求时,因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而导致就业困难。对于受教方而言,一方面自身缺乏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受到学术型硕士学习方法的干扰,导致学习动机差异化,偏离了翻译硕士的应用型学习目标。解决翻译硕士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就学术背景教师而言,要打破经验思维,规定翻译硕士教师任职资格,从各方面衡量翻译硕士教员的实际水平;在与校外实践导师的融合方面,应打破学术背景教师一手制定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的局面,打造以实现技能型教学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除此之外,要鼓励教学人员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最新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改变人才评价方法,真正识别出具备明确职业动机的学生,并通过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进行就业引导等方式保证实现翻译硕士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 D.,2005,la traduction,la comprendre,l’apprendre[M].Presse Universitaire de France,p.9.

[2]Gouadec D.,2004,faire traduire[M].la maison du dictionnaire.

[3]吴自选,丁素萍.以造就科技翻译人才为目标的MTI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9):129-131.

[4]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0(6):36.

[5]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7-62.

[6]陈了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硕士(MTI)专业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6:28-31.

[7]刘晨星.MTI院校CAT教学现状调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5.4:25-27.

第4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平行文本 实用文体翻译 非文学翻译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国内外交流桥梁的翻译在其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翻译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文学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用文体翻译的比重远大于文学翻译比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平行文本的概念及可参考度,结合具体实用文体翻译实例来探讨平行文本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运用,为提高实用文本翻译质量提供新的视角。

一、实用文体翻译

一般性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书信、商务信函、通知通告和广告票据之类的文字材料,根据Peter Newmark的观点,“实用文体”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泛些,除了上述文字材料外,还包括教科书,报告、论文、报道、备忘录、目录、指示、宣传等。实用翻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其特点是以内容和读者为中心,以传达交际信息为主要目的。也就是不管原文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译文只需让读者明白所表达的内容就好。

二、平行文本与实用文体翻译

“平行文本”这个术语概指不同语言文化中交际功能相似的语篇类型。李长栓教授在《非文学翻译》中曾指出,平行文本可以是与原文内容相关的译入语参考资料,其形式包括专题性文章、百科全书词条及词典释义和例句等。

平行文本的获取途径具有多样性,可大致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传统方式是针对特定学科专业领域,通过查找词典、专业文献及报刊杂志等方式获取相关文章及词条释义,然而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信息量十分有限,在弥补译者在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上的不足上不能够起到明显作用。常用的现代获取途径包括搜索网站,如、、等,同时还包括各类英语学习论坛或网站,如21世纪英语网,大家网,Mdict论坛、句酷双语例句等,以及各类在线词典。

平行文本可以用来弥补译者在译入语言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帮助其获取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术语、借鉴表达方法和模仿写作风格。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专业知识,平行文本的存在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到适当的表达方法。

在平行文本的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到文本的相关性存在“高度相关”和“局部相关”的情况。通常,对于已经形成了国际通用表达模式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源文题材来说,译者能够较易地查找到相关性较高的平行文本;而对于一些具有地区特殊性、国际化程度较低的题材来说,获取平行文本的难度较大,且相关性较低。在处理“高度相关”和“局部相关”这个问题上,译者要注意区别对待。一般地,高度相关文本可以参考甚至完全使用关键词、专有名词在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语篇结构也能够借鉴原始文本的做法;而局部相关文本则只能从字词、句子等微观方面入手,尽量使译文语言符合译入语的地道表达习惯。下面是平行文本在实用翻译中英语的一个例子:

码牌:洗牌均匀,每人码36张牌,两张牌上下摞在一起为一墩,各自为18墩,并码成牌墙摆在自己门前,四人牌墙左右相接成正方形。

平行文本:Each player now selects 36 tiles andplaces them on the table arranging them in 2 stacks of18 tiles each.These tiles are moved forward by eachplayer forming a hollow squ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the“Wall”.

试译为:After shuffling the tiles,each playerselects 36tiles and places them on the table arrangingthem in 2 stacks of 18tiles each.These tiles are movedforward by each player

forming a square,generallyreferred to as the“wall”.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试译部分内容都是基于平行文本,对源文内容的无数潜在的可接受的翻译方式之一,并不是最终版本,也即此处提供的试译文是基本符合目标语惯例、能够达到语言交际功能的众多翻译选择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实用文体翻译实践的特殊性,译者无法对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都熟练掌握或者重新系统学习,平行文本的查阅与借鉴则成为了一种有效且可行的解决方法。它能提供大量与源文内容相似的文本,在帮助译者了解陌生领域知识的同时,提供翻译所需要的专业表述,促进其译文更贴近译入语的文体e格,从而有效地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J].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02).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01).

[4]周学恒.平行文本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08).

[5]蔡丽.论翻译中平行文本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6]李慧坤.实用性文本翻译模式的套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第5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学生;主体;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涉外商贸活动越来越频繁,翻译市场急剧膨胀,人才培养的脚步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匮乏问题日渐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具有翻译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约4万,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而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高达80%,特别是真正合格的高级中译英定稿人才不足百人。广西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广西成为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沟通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最便捷国际大通道,对于翻译人才的需要更是迫切。因此,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从事科技、商贸、文化、旅游、会展、管理等方面的笔译和人员。单一的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翻译人才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外语专业学生毕业以不能胜任工作单位日常的翻译任务。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翻译人才的缺乏不仅影响中华文化的对外推广,同时制约和影响了我国旅游市场开发、中国品牌国际化以及对外形象塑造等。此外,目前大部分院校翻译课教学仍然是使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翻译课堂操纵语言的灵活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如何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受到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是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就业市场对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此项研究旨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探讨如何培养地方性英语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本科翻译教学和应用翻译现状

应用翻译,也称实用翻译,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书、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外贸交流的进一步延伸,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翻译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地点也由沿海城市逐步深入到内地、西部等中小型城市。广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根据地,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也促使广西应用翻译人才需求量扩大,显然目前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数量并不能满足快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应用翻译对高校培养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为止,全国约900 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在高年级阶段都开设至少一个学年的英汉、汉英翻译课程。近年来获教育部批准,部分高校开设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但据笔者实地采样调查大部分高校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内容上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以文学翻译为主,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所用教材都注重知识性、文学性,缺乏实用性,实用类翻译所占的比重相当有限以至于翻译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能勉强承担一般的生活翻译。究其原因,高校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和安排、评价方式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忽视了翻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与学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仍然没能应用到课堂上,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翻译实践能力较差,不能胜任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根据笔者在广西的河池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24%的大学生对本科翻译课表示了兴趣,其中有45%大学生表示愿意从事翻译工作,而对于自己的翻译能力及翻译工作的前景表示乐观的只有5%。而调查中高年级的学生表示在翻译课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印象比较淡漠,技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对于毕业后从事职业翻译信息不足。正如翻译界业内人指出的那样,外语专业本科生是目前大量的翻译工作的生力军,但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到系统规范的翻译训练和培养,其翻译质量不尽人意。因此,高年级翻译课教学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把夯实语言基本功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应用型翻译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大语境的需要是目前本科阶段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的首要任务。

三、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市场定位,高职院校翻译人才培养是服务于满足市场的需求。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基于社会翻译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为此,我们深入深圳、南宁等 18 家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根据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了解企业对翻译人才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素质的要求。调查结果如下:(1)对翻译人才专业能力要求。企业普遍认为翻译人才首先要具备基本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其中说和写的能力是关键。据调查统计,69%的企业对外语翻译人员的学历要求为本科,43%的以大学四、六级为参照评测应聘人员的外语水平, 28%要求专业四、八级的证书。其次是对商务英语、函电、单证、报关等一些专业性翻译。另外交际能力及自学能力也是企业特别强调的。(2)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对于翻译人才来说是必备的。其中,语言知识包括外语语言能力和中文文学修养。就口语来说,首先要掌握标准的英语,然后英语的变体(例如印度式英语,法国式英语,德国口音英语等)也要涉及,同时要加强中文语言能力培养,要涉猎国内各地方言,尤其是粤语和闽南语等比较广泛使用的地方性语言。其次,企业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外语作为一种辅助的能力是以中文知识为基础的。据资料统计,25%的企业选择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40%的企业要求外语+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这里的“其他专业”中,市场营销和广告学占了20%,现代企业管理占了16%,国际贸易实务占了31%,报关和物流22% 其他的专业占了11%。由此可见应用型翻译人才应该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金融、外贸、科技、艺术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3)翻译人才素质。个人素质是企业评估入职者的一项重要的标准,企业普遍认为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一名优秀翻译人才应该具有的能力,此外翻译人才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在外贸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能应对处理翻译过程突发事件。优秀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心态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必不可缺的。

四、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性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将踏入社会承担起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翻译任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英汉翻译能力并且能够在外贸、旅游、法律、财经等领域从事专门翻译的人才,为地方的外贸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应用类文本翻译能力是高校应用型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

2.改革教学课程设计,增加实用类语篇的比重

要实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归根到底要在于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市场导向型的新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灵活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培养特点。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实践、专业必修与和兴趣选修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构建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创新能力为动力的外语+跨学科专业课程+多媒体模拟软件练习的模式。新课程系统的基础平台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英语专业基础课及适应学生志趣和能力发展的多样化的选修课。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必需的技能,提供涉及国际贸易、旅游文化、市场营销、生产工艺流程等重在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最大限度的发挥英语优势。

3.校企合作,打造对口的实践基地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最有效的方法,学以致用是市场导向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建立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磨砺的机会,实地了解行业运作流程查漏补缺为从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培养市场导向型翻译人才至关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形成高校翻译教学,翻译企业市场,和应用翻译研究三者彼此环环相扣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高校可以直接将企业作为翻译实训和工作场所,选择一批具有先进翻译设备,管理水平高,行业声誉好的翻译公司或涉外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了解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企业提供设备和环境磨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从课堂到课外向社会延伸,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需要。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可以依托当地旅游产业,河池学院则可以和当地以刘三姐文化为背景的旅游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基地,既有利于当地旅游、人文文化的传播又为学生创造了翻译实践的平台。

4.改革评估系统和评价方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估系统,学生只注重书面理论,不重实践和理解,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在步入职场后发现所学知识都是(形如)鸡肋,往往排不上用场。新型的评估系统应包括过程评估和终端评估,增加过程型评估比重,要特别强调学生的翻译实践,把学生在课外的翻译项目或实训成绩纳入考核机制。过程评估重视学习的过程,主要考察学生的翻译学习态度及完成翻译任务的程度,包括翻译中采用的策略,译后的校对修改总结等和参与模拟教学的积极性",过程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奖励优秀的鼓励存在不足的,树立学生的自信。终端评价则要综合书面考试成绩及课外实践成果,鼓励创新和实践。

五、结语

随着广西北部湾开发,西部大开发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提出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应用翻译能力,凸显应用特色,培养具有地方特色。为此,应用翻译教学要与市场的需求为契合点,依托市场需求,积极改革,向综合性多样化发展,将翻译人才的培养方略与繁荣地方经济紧密联系起来,让翻译人才市场化、经济化,进而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量, 为繁荣广西的经济文化和西部大开发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印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 2010(06):78-79.

[2]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 中国翻译,2011(04):37-41.

[3]刘宏伟.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应用英语(翻译方向)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94-195.

[4]韦兰芝.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长春大学学报, http:///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inst&skey=%e5%8d%97%e9%98%b3%e5%b8%88%e8%8c%83%e5%ad%a6%e9%99%a2%e5%a4%96%e5%9b%bd%e8%af%ad%e5%ad%a6%e9%99%a2&code=0094755;2013(02):199-202.

[5]王秀萍王爱琴.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台州学院学报, 2008(02):71-73.

[6]相廷礼.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 2013(07):235-236.

作者简介:

潘宝剑(1973-),男,广西都安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壮族地区英语教学与二语习得。

陈莹 (1977-),女,广东澄海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轩亚杰(1989-),女,河南太康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

朱素芬(1990-),女,广西来宾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

第6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英语;翻译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52-03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21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显而易见的是,复合型英语人才是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就体育院校而言,“英语+体育”的培养模式现已基本确立,体育英语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完善,各院校已按部就班地开展体育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体育英语课程模块中的重要一环,“体育英语翻译”课程在培养体育英语翻译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开设“体育英语翻译”课程的必要性展开论述,并尝试分析和探讨其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一、体育院校开设体育英语翻译课程的必要性

从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来看,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国际化,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体育翻译人才是体育外事交流中重要的人才来源,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体育翻译人员的需求量达到了近万名,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派出了5441名了解基础体育翻译的志愿者[1]。不过,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体育翻译人才还是严重紧缺,据中科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的《中国地区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根据对译员擅长领域的统计来看,当年全国擅长体育翻译的译员只占现有约30万译员的1.3%,体育专业翻译列全部22种专业翻译的倒数第四位。2016年,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上,仲伟合教授指出,“中国专业翻译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多年来一直将外语人才当翻译人才来使用。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力度加大,对于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化翻译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翻译人才的数量已远远不足”。体育翻译人才作为在体育领域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承担着比赛翻译、赛事报道、训练翻译、生活翻译等方面的工作,若要提高体育翻译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需要各高校,特别是体育院校,在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寻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满足社会对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否则,单纯依靠普通的外语人才恐怕难以胜任体育翻译岗位的要求。

从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田学礼、李在辉认为[2],由于缺乏对体育翻译人才能力要求的认识,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配置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对此,国内有学者认为,外语类院校在培养体育翻译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硬件优势、软件优势和学科优势[3],考虑到外语类院校数十年的外语办学经验,这确实是一个培养体育翻译人才的有效办法。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开设体育英语翻译方向的外语类院校目前寥寥无几。

与综合性大学和外语类院校相比,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将体育英语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选择“体育+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全国体育院校外语教学协作组2009年的统计,全国有11所体育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突出体育特色是专业办学的特点,年均招生人数超过700人[4]。在课程设置上,体育院校开设了翻译课程以及体育英语相关课程。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多数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只有口译和笔译,具有针对性的体育翻译课程只在个别院校中开设,而且,已开设的体育英语相关课程种类不多,与翻译课程缺乏联系,各自为营。因此,要实现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体育英语翻译”课程,提高体育英语翻译的教学质量。

从学习者的兴趣和个人发展来看,在多年来和英语专业学生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很多报考天津体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国际体育交流、体育外事翻译、体育赛事服务等方面很感兴趣。众所周知,体育翻译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出来的,体育翻译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特别突出体育翻译能力的训练。但是,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除京沪两地的体育赛事比较密集,其他地区的英语专业学生接触体育翻译的机会相对较少,对体育翻译的认识和准备不足。根据笔者对天津体育学院博文翻译社部分师生的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在承接体育文献的翻译任务中,在翻译经验、体育专业知识、双语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专门的体育翻译训练课程,强化体育翻译的实践练习,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体育翻译的技能、培养作为一名体育译者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体育英语翻译课程的定位

目前,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一般分为基础教学A段和专业教学阶段。尽管基础教学阶段和专业教学阶段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但两者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基础教学阶段,英语专业的重点是夯实语言基础知识,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在专业教学阶段,在巩固和加强语言技能的同时,开展体育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课程。根据这一理念,“体育英语翻译”课程应定位于专业教学阶段的主干课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时开设,作为基础翻译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旨在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体育翻译训练,拓宽专业知识面,应用合理的翻译策略解决体育领域的实际翻译问题。

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角度看,“体育英语翻译”课程定位于翻译教学层面。根据李红青、黄忠廉的建议[5],翻译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纯粹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教学翻译,二是作为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三是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第一个层次归于教学翻译,目的是提高外语水平;第二个层次归于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高级课程,同时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第三个层次归于翻译专业教学,目的是培养职业译员。考虑到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体育英语翻译”课程应介于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之间,目的是为培养体育职业翻译人才打下初步的基础。

综上所述,“体育英语翻译”的课程定位应该立足于社会对“体育+翻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了解和熟悉体育英语、体育领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翻译能力。

三、体育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

“体育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体育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根据课程的定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上,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型,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既要考虑到社会对体育翻译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时的限制。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重点抓住体育英语和体育翻译这两条主线。

(一)体育英语

首先,在体育英语这条主线上,体育英语属于非文学文本,具有内容具体明确、书写格式固定、语言简明扼要的一般特点。然而,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体育英语也形成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专业词汇的应用以及不同领域用语向体育领域的映射[6]。例如,体育与医学、物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相融合,产生了许多体育领域的“交叉词汇”。但是,由于体育涵盖的项目众多,词汇来源复杂,文体特征差异较大,教师在介绍体育英语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先从宏观上介绍影响体育英语的主要外部因素,如地域、媒介、语体正式度、社会等因素,再从微观上介绍各种体育英语功能变体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清晰地把握体育英语的文体特点。

(二)体育翻译

体育翻译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概论和分论两个部分:体育翻译的概论旨在系统介绍体育翻译的历史发展,勾勒出体育翻译的概貌,其中涉及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翻译的定义、特点、标准、过程、方法,以及对译者的要求。在呈现这些内容时,教师在结合翻译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突出体育翻译的特殊性。体育翻译的分论部分,一方面,可以根据翻译单位的层级,逐一展开,分别介绍体育词汇、句子、语段的翻译。另一方面,紧扣体育翻译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丰富具体的例证,介绍不同类型体育文本的翻译,包括体育新闻文本、体育文献资料、体育宣传文本、体育场馆公示语、体育赛事解说、体育法规文本等。在体育文本的选择上,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时代性和多样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翻译练习,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编排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英语和体育翻译两方面的教学内容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点及面,逐层展开,配上题材广泛的体育材料,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慢慢体会、内化在头脑之中,化自发为自觉,形成整体意识,加深对体育英语翻译的理解。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为了使学生充分发展和锻炼体育翻译能力,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充足的课时,突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笔者建议“体育英语翻译”课程可以分两个学期开设,以每学期16周计算,建议每周安排2个学时,总计64个学时。第一学期课程主要介绍体育翻译的基本理论,穿插体育英语的文体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翻译训练,旨在培养应用型体育双语人才;第二学期则以培养体育翻译人才为教学目标,强化体育翻译实践,重在使译者掌握体育翻译技能、培养译者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素养。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学期,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能够让翻译实践走进课堂,积少成多,由易到难,实现体育翻译训练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四、体育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体育英语翻译”课程来讲,翻译实践真正走进课堂,学生的体育翻译能力能否有效培养,是评价其教学模式优劣的重要标准。

(一)翻译工作坊的特点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翻译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师分析“学生译文”与“标准译文”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译文的错误分析,使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难以有效调动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适合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近些年,随着人们在翻译教学方面更加注重翻译的过程,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强调过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据曾丽馨、孙晓芸统计[7],仅2011和2012这两年,有关翻译工作坊的研究文章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共有28篇论文,其中大部分与翻译教学改革相关。李明、仲伟合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8]: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如何进行翻译做见仁见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而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一种活动。

可见,在翻译工作坊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是促成者,学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在翻译活动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8]。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不仅强调了翻译实践教学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还突出了翻译实践教学的目的性。

(二)翻译工作坊模式的构建

根据翻译工作坊的特点,可在“体育英语翻译”课堂中尝试使用这种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分组进行翻译活动。在教学组织环节中,教师需要提前确定翻译小组的构成、人员及时间安排,对翻译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具体的教学步骤可以分解成5个环节:(1)教师布置并讲解翻译任务;(2)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记录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形成初译文;(3)课堂上,各组陈述译文,报告翻译中的难点,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4)各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得出修改后的最终译文;(5)教师收集各组全部译文,对译文和翻译笔记进行评价,给出意见反馈。

通过任务说明、课前互动、课堂互动、译文整理、总结评价5个环节,翻译工作坊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体育文献翻译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运用翻译策略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经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后的译文,还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推动翻译教材的建设。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根据翻译工作坊的理念和步骤,主动寻求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承接体育文献,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翻译活动,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体育翻译的整个流程,逐渐积累翻译经验。

“体育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和外语专业的教学规律。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开设体育翻译课程体现了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使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参考文献:

[1]宋宝婵,田学礼.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

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

[2]田学礼,李在辉.外语院校培养体育翻译人才模式探析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7).

[3]李在辉,杨凤军,金艳等.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问

题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

[4]李晶,体育英语课程的定位和设计[J].河北体育学院学

报,2013,(2).

[5]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4,(11).

[6]杜思民,彭永靖.体育英语翻译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

出版社,2014:18.

[7]曾丽馨,孙晓芸.翻译工作坊教W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第7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个性学习 翻译 大学英语 教学

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知识灌输型的课堂转向互动型的课堂,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由传统的教学手段转向有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媒介辅助的教学手法,同时,还由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向多种方法并存的教学策略等。产生这一系列的变化不容置疑是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这也从另一方面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些特征:第一,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是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情感交流的交际能力等。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个人能力,重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第三,强调学习策略的培养。第四,重视教师的引导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第五,重视教材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塑造等。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展开,是一片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领域。本文拟结合大学英语翻译教与学的实践,进行这一方面的探讨。

一、 大学英语翻译的教与学

(一)翻译

翻译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工作:语言、文化、美学、历史、国家、权力等等。在英语教学中,翻译属于高层次的教学项目,要在掌握英文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才开始展开,因此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水平要求。在我国,翻译教学也具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刘宓庆在其专著《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中提到,“翻译教学必须尽最大努力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翻译教学应尽最大努力适应素质教育和素质教学的要求”,并且明确指出,“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刘宓庆,2003:17、25、30)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所区分,但却也是可以之为借鉴的。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要强化基础教学,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用翻译的能力。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英文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个性,引导个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一直都是处于附属、补充的次要地位,也就是所谓的“翻译教学法”。英语学习一直保持着“精读为主――听力为辅――写作和翻译作为补充”的模式。然而,笔者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贯通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桥梁。若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充分展现翻译的魅力,有效利用翻译的教与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文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引导学生个性学习有很大的意义。

(二)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其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主体作用授课与学习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因活动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与学生不是单个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即不是线形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网络的关系。师生的相互作用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共时发生的,师生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方都是通过实现对方而实现自己。(邓志伟,2000:268)以学生为中心,其前提必须是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学习情景,规划教学进程和模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核心必须是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其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学习。

(三)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根据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个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的认识与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个体独特的身心结构及其表现。因此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发挥学生潜能、承认差异、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与自己个性相适应的发展领域。(杨学云,2006:153)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一致的。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个体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陈莉,2003:143)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刘秀辉等,2006:108)教师对建构主义教学的最好实践就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对话向学生提出概念、论点和任务,由学生去探究,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和再现信息。高成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所发现的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教师不再是狭隘的信息传递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中介者。(陈莉,2003:143)

二、教学设计与分析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翻译的特征,进行了尝试和实践。所授学生人数共250人,由八个自然班组成的三个大班,来自四个不同的院系,其中有一个大班是由来自两个不同院系的学生构成。此次教学实践采取了任务型的方式,给学生的任务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广告和商标词翻译的看法”。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要求有中英对照的版本),对其进行评论,翻译得好抑或是不好,给与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力求观点清晰、客观,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呈交上来。从交上来的报告看,学生收集到的广告翻译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到了商业、文学、文化等方面的领域,分析精辟,具有独到见解,对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小组持有不同的看法,折射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根据收上来的报告,教师首先了解清楚学生的观点,然后举行课堂讨论交流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典型的译例进行评论,引导学生间的交流,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的看法,而在于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从学生交上来的这些翻译评论看,这次教学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具有一定可行性。现举几例学生的评论以作分析。以下“例”为学生所列之翻译例子,“评”为学生的评论,不包括教师观点。

例1、My top home――满堂红

评:这是我认为译得最好的一个招牌名。无论从消费者还是公司的角度看,这个名字都有一个好兆头。首先,“满堂红”对公司来讲,有生意蒸蒸日上的意思,对消费者来说,表现出公司对其的承诺:a top home。 从这个名字的中英文两方面来看,发音相近。这个商标名的翻译在音、意两方面都很精彩。

例2、Max Factor――蜜丝佛陀

评:该中文译名直接采用音译,让鼎鼎大名的Max Factor顿时蒙上一层阴影!作为 “makeup” 一词的创始人、引领彩妆潮流的Max Factor,在中文译名上一点也体现不出与“彩妆”的关系。Max Factor意为彩妆为人们带来无限的可变性,而在中文译名却变得一点意思也没有。建议采用意译或音意相结合的翻译手法。

例3、YISHION――以纯

评:英文商标是YI(衣/ 以)和FASHION(时尚)的组合,发音近似粤语“以纯”。从英文和中文来看,都充分突出了该品牌的性质与特征。

例4、Pizza Hut――必胜客

评: “Pizza Hut”如今被译成“必胜客”,在意义上脱离了快餐的味道,倒不如译成“比萨饼”实在。“比萨”是音译,“饼”是用来描述食品的种类,这样既可表达意大利是该美食的故乡,又能借助比萨斜塔的名声唤起食客对意大利文化的联想。

例5、Nike――耐克

评1:耐克作为一个体育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应是耐用的,优质的,而且能克服一些外部损伤。这个译名体现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坚持不懈,耐力持久的伟大的体育精神。

评2:中英文几乎一样的发音让消费者轻易熟记,简短的拼写极显品牌的简约主义。

评3:从商标词中感受异国文化特征,Nike代表了年轻人的精神,加上其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带给人想干就干的冲劲。

评4:Nike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但若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基”之类,便会使很多中国消费者十分费解,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现在译者将它译成了“耐克”,我认为这样译很好,既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坚固耐穿的特点,又包含了克敌必胜的意思。

例1的学生从商业效应的角度对商标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注重词汇的语用功能,认为广告词能对商品产生一定的效应。例2从翻译方法的角度评析引用的商标词,用到“意译”、“音译”等专业术语。例3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分析商标词的构词法,结合中英文的发音特点和蕴含意义的关系对其翻译给予肯定。例4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具有独特的观点。例5是四位学生对同一个翻译的不同评论,从商品特性、语言和文化方面入手。这些评论各有侧重点,同时没有忘记广告及商标词的特殊功能和地位,能够把翻译、词语、商业和文化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评论。在此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据教师了解,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只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接触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包括“音译”、“意译”等词的意思和使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翻译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基本目的。这些只是在众多的学生作品中筛选列举出来的,其余的还不乏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图文并茂,有的附上注释说明,生动新颖,具有个性。

纵观此次教学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课内与课外任务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打破了传统的45分钟在教室里授课的限制,课外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很好的补充。布置任务之后,给出递交报告的时间,大约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准备。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辅助工具,利用多种信息资源。据调查,除了传统的实地搜集材料外,学生还广泛地运用了电脑网络资源,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这一过程中,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交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虽然打破了老师传递知识的传统授课方法,但是,有限的时间以及合班上课的现状决定了并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尤其结合大班上课的特点,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英文学习要求。团队合作的形式,使英文水平高的学生带动英文不好的学生。从另一层次上说,学生间互相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却能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有利于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三,任务型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堂的约束始终会使部分学生无法克服开流的胆怯心理,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促使下,经过自我的思考形成独特观点的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或积极参与讨论,与别人共享自己获得的信息资源。这不仅仅体现在书面语言交际上,同时还有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际。第四,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学生们所举之例看,大部分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易于得到他们的关注,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和爱好。

三、结语

这次教学实践证实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课堂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并非仅限于精读文章后的简单练习。若有教师的适当引导,课堂与课外的相互配合,也能达到熏陶学生良好翻译情操的目的。翻译也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涉足的领域。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强化学生的翻译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翻译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与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这一次教学实践规模不是很大,参与的人数有限,却是值得不断尝试和实践的。总的来说,它实现了几个个性化:

学生学习个性化 ―― 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学习材料个性化 ―― 学生自己把握的材料,从搜集、整理到分析,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过程。

学习环境个性化 ―― 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融合学生的创造性,环境因人而异,具有个性特征。

学习手段个性化 ―― 不受限制的学习途径,无论是书报杂志,还是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多媒体资源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辅助方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化,即意味着付出了个人努力,是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只是一门基础课,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把学习与个人爱好结合起来,达到有效学习。这一次教学实践还可以延伸主题,继续开展下去,发展成一种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翻译的教与学从个性化入手,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这可以作为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引导学生个性学习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葵阳. 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 中国翻译,2005(3).

[2] 陈莉. 社会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3] 邓志伟. 个性化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胡壮麟. 大学英语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5]刘宓庆. 翻译教学:务实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刘秀辉,胡建华,高义贤. 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个性学习环境[J]. 教育与职业,2006(5).

[7]阳光武.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汉英翻译教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

第8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商务英语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30-03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深层次、根本性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教育理念,能够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实在在的指标。这充分说明以创业教育理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是历史必然趋势;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实践是关键。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专业课程融合的理念

高等教育研究协会指出“跨学科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该模式强调将创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专业课程之中: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发现机遇、辨别机遇,进而创业的能力。国内学者衣俊卿早在2002年就提出:“创业教育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育部陈希副部长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创业教育专家,还是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都指向一个现实问题,即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与课程相融合。

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分子必然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课程本身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沃土。第一,近几年高职专业和课程改革,高度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岗位能力要求,慢慢突破了学科体系,具备了跨学科的模式和特征,为创业教育的介入铺平道路;第二,较为灵活的课程设计模式使得高职专业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有效吸收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第三,产学研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为创业教育基地和平台建设、开展实景培训和创业成果转化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它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开拓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总之,创业教育应该进入高职的专业教学核心环节,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借创业教育的东风促进专业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基于融合理念的课程改革

笔者在应用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中尝试融入创业教育元素的改革实践,把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整合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融合

夏人青和罗志敏将高校创业教育总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第二层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第三层是新型企业的创办者。”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某一门具体课程中,要实现中高层次(即第二和第三层)的目标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现实,因此我们将创业教育第一层级目标融合到了该课程教学目标中。改革之后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职业价值观,具备过关的翻译技能和翻译公司运营知识,形成创新性、整体性的思维风格,愿意克服障碍,愿意冒险、成长壮大,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上提升学生在涉外商务领域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要实现以翻译产业为导向、以商业化职业为目标的课程目标,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更新。除了原有的“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课程增设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公司管理(含人力资源管理)”、“翻译产品营销管理”、“翻译电子资源使用和开发”等全新模块,使学生了解翻译公司组建与运营的全过程,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与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无缝对接,将创业素养培养通过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三)教学方法的对接

我们积极探索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基于问题、基于行动、基于权变、基于体验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和应用。例如,在翻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我们普遍采用以学生习作为主体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翻译项目管理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真实的项目管理的实践,在译前管理、译中管理、译后管理,以及译文质量控制体系、译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翻译产品营销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行动的教学法,通过承担或者参与客户管理、定价策略、竞争策略、营销模式、产品宣传等项目的方式,组建团队,并完成任务;在翻译公司管理(含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探索基于权变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对于现存翻译公司的调研,发现管理模式、领导模式、执行模式潜在问题的分析,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在电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体验电子词典、专业知识光盘、数据库、翻译软件、网络资源、即时技术支持和本地化技术对于翻译工作的支持力度,分析不足,激发学生对于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兴趣。

(四)学习评价的变革

创意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没有为诸多富有创造力和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施展天赋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能力上的衰退。事实上,标准测验中分数最高和学校中成绩最好的人往往不及那些在高中或大学中略逊一筹的人。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在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后,标准测验式的考试没有办法真实反映出学生创造力水平和进步情况,因此不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取而代之,课程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通过布置需要发挥创造力和富有挑战的具体任务,对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学习成果给予言语上的肯定,在课内外以各种方式定期展示学生的富有创意的翻译作品,例如翻译公司创业报告、翻译软件使用改进报告、翻译产品营销方案等方式,体现创造力的价值,降低分数这一外在动机的重要性。经过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改革之后,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创造力和创业所需的内在动机慢慢被激发出来,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翻译能力和创业能力共同提高的双赢目的。

三、学习体验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

(一)翻译工作室

笔者根据“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特征和专业特色,努力建设一个集翻译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素养培训的学习体验式创业实践平台。从最初的学生主导、教师指导式的模拟翻译公司发展成为“翻译工作室”。翻译工作室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因为它没有申请营业执照,没有进行税务登记,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不以营利为目的。它具有与真正公司相似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分配机制和营销手段。它又不同于模拟公司,因为它有自己的真实业务,翻译委托人必须支付翻译人员合同规定的翻译费用。另外,它与数家翻译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直接承接或者参与它们投标的翻译项目和任务,因此翻译工作室是在不断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介于现实公司和模拟公司之间的新模式,可以被看成是现存翻译公司的签约工作室和外派部门。

(二)翻译工作室的创业实践流程

由于没有工商注册,翻译工作室无权面向社会进行企业和产品的营销,它的主要业务是指导教师和主管学生从各个翻译公司处获取的,因此有合作协议的或者是有潜在合作可能的翻译公司是其客户。当然,工作室的产品营销还面向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学生策划如求职简历的翻译与设计、出国留学资料的翻译、论文摘要的翻译、学校网站新闻的英译、外事活动接待、相关活动的英语主持等营销活动。

在赢得业务之后,工作室就启动项目管理程序。首先,与翻译委托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翻译任务和要求;接着,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范围与特长、电子资源利用能力等组成项目团队,包括项目经理、译员、翻译质量监控人员、校稿人员;然后,列出专业术语表,明确规范与要求,包括排版、图片处理、输出软件、审校等,制订进度计划。在翻译主体任务完成之后,进行审校,与翻译委托人沟通,并在项目组反馈翻译委托人的评价。形成了以项目经理为主导的译前、译中、译后全套现代翻译公司组织的工作流程。

尽管很多的校内项目是以翻译志愿者和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是不涉及费用的,但是与翻译公司的合作项目和部分校内翻译项目是收费的,因此工作室还是需要进行内部人员和外聘兼职翻译人员的管理,以及收入的分配。

(三)翻译工作室的优点

翻译工作室以课内实践和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两种途径实现运营,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形式进行。之所以没有最终进行工商注册,是考虑到工作室模式有很多优点。第一,它不需要创业启动资金;第二,通过挂靠注册翻译公司和在校内开展业务。可以实现业务量的可控性,使之不至于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又有真实的公式化运营和业务,既为专业技能(即英汉或汉英翻译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训项目,又能服务于基于专业特点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创造体验和实践平台;第三,对于创业知识和能力相对欠缺的师生来说,管理与运营难度不大,没有任何亏损风险,但是体验和实践却是全真的;第四,通过这种过渡模式的工作室创业实践,我们希望学生在谨慎创业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能力、辨别机会、获得创意、发现现存翻译公司的弊端,思考翻译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条件成熟时,创办具有高起点、新创意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工作室具备与专业能力接轨的高质量创业和创业成效的教学导向性。

四、配套的制度和师资建设

要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光有课程开发和实践平台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师资配套建设。尽管制度和师资建设不是一门课程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课程教师应该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所需的制度和教师发展诉求。’根据教师的建言献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出台了“职业辅导师制度”,从制度、经费、项目、考核等四个方面为创业型专业师资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该制度规定“职业辅导师”由各个专业教师担任,承担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理念的专业课程改革和开发,学生的课内外专业和创业辅导等任务,职责是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创业观,指导就业和创业实践,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与所辅导的学生共同申报和实施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同时该制度还鼓励每位辅导教师可聘请2—5位校外兼职指导师,共同完成辅导工作,校外辅导师纳入分院兼职教师队伍,并视工作情况给予报酬。

这项有关师资建设的配套制度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和创业辅导的积极性,从“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配套的职业辅导更是实现了点面结合的职业和创业辅导。面上的创业辅导工作面向全体修习课程的学生,以课程教学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课外作业与辅导实现创业教育的普及目标,在课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翻译工作的热爱,坚定他们从事该行业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挖掘其创业的内在动机,夯实在翻译行业从业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

点上的创业辅导工作面向是翻译技能或者翻译创业方面表现出天赋和兴趣的学生,主要依托课程综合实践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导师通过翻译工作室这个实战平台,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例如在翻译工作室的运营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职业辅导师通过推荐参考书目、组织头脑风暴活动、邀请校外兼职教师援助等方式,协助学生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除此以外,职业辅导师也会积极鼓励项目组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翻译竞赛,同时创造各种校外翻译技能和创业实践机会,例如跟随校外兼职教师及其团队开展创业实践等。点上的创业辅导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专业发展和创业能力提高方案,培养学生基于翻译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的思维风格和人格特质,能够逐步融入行业环境。

第9篇:翻译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标准

一、引言

国际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学术界认为它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国际商务的丰富内容和繁杂活动决定了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涉及两种文字和文化的转换,更涉及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国际商务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和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基于这些原因,历来翻译界所讨论的翻译标准与原则在理论、实践上均无法完全适用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

二、多元化翻译标准的理论界说

西方文化学派的典型代表AndreLefevere(1992)指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因为翻译总要受到poetics、ideology和patronage三要素的影响。他提出的翻译三要素,虽然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但无疑给翻译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研究翻译标准和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系。翻译不是形式上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两套文化系统的相遇与冲击。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无论在风俗习惯、文化意识,还是语言风格、语篇文体、交际环境等各个层面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规范,译者面对不同的规范,必然作出不同的反应与选择。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1982)根据文本的内容、文体和功能,将其细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同时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法,以信息功能或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法。显而易见,Newmark在这里提出了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从本质上揭示了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中国学者辜正坤教授(1989)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历代译家认识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们老是下意识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标准,须知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指出翻译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是那些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具体的标准,即它是由若干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一个标准系统。各种具体的标准反映了译作价值的各个方面,每个标准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和所有的标准相辅互补。一个具体标准的存在和使用是以其他标准的存在和使用为依据和对照的。

朱志瑜(2004)指出,翻译类型学是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信念之上的:不同种类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即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翻译的方法并不存在。他明确指出:“严复以后的学者一直强调翻译标准的重要性(信达雅、神似、化境等),实际上他们都在追求一种不存在的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翻译标准,却一般忽略了不同的文本类型要有不同的标准”。这一论述实际上也与多元化翻译标准殊途同归。

据王义静(2005),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在论述典籍英译标准时指出:应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研究核心。从翻译流派及范式的演变和发展来看,翻译的研究视角在转变,观念在更新,正从过去较单一、较简单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样研究思路并举的全新的翻译研究。杨教授关于多元化研究模式的观点正与多元化翻译标准不谋而合。

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商务文本类型的唯一、共同的翻译标准。不同类型的商务文本体例不一、风格不一、文白不一、繁简不一,理应有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提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就是把各种商务文体的翻译置于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各种具体文体的大范围中进行审视,把以“信”为天职的译者从困惑中解放出来,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务英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重新认识作为译者的影响和作用。这就是说,对各种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不应只限于狭义的“忠实”,而应在各种具体的国际商务背景、各种不同的商务英语文体的大范围中用多元化标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讨论。

三、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不同的商务英语语篇,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拟以商务广告和外经贸报刊文章的标题作为翻译语料,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进行进一步阐释。

1、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劝诱说服、创意新奇、富于感染力

国际商务广告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商品宣传形式,具有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商务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它涉及到英汉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力求商品使用功能与商品审美功能的辩证统一。它既是语码的转换,又要做到深层结构上语义与功能的对等与相似,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宣传感召,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来说,商务广告在语言上标新立异,展示个性,说服力强;在形式上短小精悍,读起来节奏感强。所以商务英语广告翻译总是采用简洁明快的词句和各种修辞手法,增强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追求创意新奇的形式美,并具有劝诱说服的渲染力,以达到促销目的。如:

Goodtothelast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I’mMoresatisfied.摩尔香烟,我更满意。

ThingsgobetterwithCoca-Cola.可口可乐,万家欢乐。

这三例广告均以简洁的四字结构,生动地表达了各商品的品牌形象,劝诱说服力跃然字里行间。又如:

Fresh-UpwithSeven-Up.饮七喜,精神爽。

Hi-Fi,Hi-Fun,Hi-Fashion,onlyfromSony.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SonyHandycamletsyoutakeatripbackintothepastandenjoythememoriesoflifetime.索尼摄像机为您记载人生,重温旧梦,留住欢乐。

Wherethereisaroad,thereis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这些广告汉译明快有力,新奇独特,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商务广告翻译中形式美与促销有机结合的语言特色。商务广告以情传意,其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只有遵循其独特的翻译标准,并通过语言的不断锤炼才能真正实现。

2、外经贸英语报刊文章标题的翻译:简练醒目、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

标题是外经贸报刊文章的重要部分和整个语篇内容的浓缩与概括,好的标题能使商务语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商务文章的标题在词汇、句式和修辞上富有新鲜独创性,通常廖廖几个词,却表意形象醒目。在翻译标题时,既要准确传达其信息内容,同时要处理好其文体风格,采用各种翻译技巧,以选词造句的简练、生动为翻译标准,恰到好处地表达商务标题。首先,在经贸文章标题中,大量使用短小词、创意词或简练短语,这是商务标题的一大特点,翻译时应依据相应的翻译标准,突出短小精悍、确切醒目的意境,以增强标题的语言色彩和表现力。如:

deal交易thinktank智囊团

cut减少potpourri一揽子计划

ban禁止ceilingprices上限价格

swap交换Euromart欧洲共同市场

boost增加onlinecommerce网上贸易

glut供过于求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协定

peak最高价格thebuildingestcity建筑最多的城市

其次,就标题句式结构来说,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感,标题中经常使用一些非常手法。可以用动词的现在时态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如(1)、(2);用动词不定式表达将来时,如(3)、(4);用现在分词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或事件,如(5)、(6)。

(1)GoldPricesHitRecord黄金价格打破记录

(2)KingSteelFightsBack钢铁王开始反击

(3)RisingFuelCoststoHitCarriersHard燃油价上涨,航空业重创

(4)AmericatoImportMoreOil美国将进口更多石油

(5)OilSalesSurgingUp石油销售猛涨

(6)Joint-venturesMushrooming合资企业在迅速增加

(7)DirectingMarketing,ManagingMarket引领营销,左右市场

外经贸英语文章标题的翻译贵在灵活多样,要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一样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传神达意。

四、结束语

由于各种商务文体、语篇不同,商务英语翻译必然具有多种功能,翻译手法、译文风格、译文价值势必多样化,从而导致翻译策略的多重性、多视角和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在翻译标准系统中,标准的多元化是和传统译学的一元化提法既对立又统一。提倡多元化标准,其积极意义在于针对各种不同文体、风格的国际商务英语语篇,以特定的翻译功能、内容体例、语篇层次和体裁结构作为依据,为适应人们价值观、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多样性以及读者、译者的多层次,采用各种不同的具体、相应的翻译标准。这样就避免了翻译的束缚性与盲目性,真正做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度与信度。

事实上,各种商务文体的翻译标准代表了各种商务语篇的应用价值标准,各种标准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实质上就是在和所有的标准相辅相成,补充其他标准的不足之处,构成一个有机周密、全面科学的翻译标准体系。这正如辜教授(1989)所指出的那样,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只是用来解决翻译方面的理论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解决翻译实践上的问题。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思想能使译者博采众家之长,从有意识地欣赏多样化的译风到有系统地实践多样化的翻译手法,全面发展自己的翻译才能。多元化翻译标准植根于人类对翻译作品、翻译实践的多样化要求,并由翻译本身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多重,日益强化其多元互补特性,而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和事业中,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多元化标准为依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日益繁荣的国际商务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ndre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Routledge,1992.

[2]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M].NewYork:PrenticeHall,1982.

[3]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