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译人才范文

翻译人才精选(九篇)

翻译人才

第1篇:翻译人才范文

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更需求,对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校的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翻译专业或方向的设立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翻译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全新视角及理论支撑。 目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通过对河南省内十余所院校翻译教师和翻译培训机构的访谈,我们发现翻译人才培养仍困于“师徒相传”的模式,注重微观技巧分析,疏于自主翻译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翻译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翻译的本质特点。 翻译生态学观照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翻译生态学观照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翻译教学置于翻译生态环境中,并立足于该环境,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人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既充当委托人的角色,也是学员译作的读者;学员既是译者,也是其他译者(学员)作品的读者。 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可被视为一个微观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常态运行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物质条件。所谓的气候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指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物质条件则指开展教学必须的基本条件,如多媒体演示仪等。 具体而言,翻译生态学观照下的翻译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几点。 创设良好的内外生态环境。要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翻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为其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生态链法则,强化整体效应,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首先,要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创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即要明确翻译课程在整个外语教学体系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转变其边缘化的地位。根据王树槐、栗长江2008年就国内43所大学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课时为105.6节,我们的调查显示,河南省内高校翻译课时平均为70.2节,远远低于教学大纲规定课时。这一数据反映了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普遍不重视翻译课程,翻译越来越趋于边缘化。作为翻译教师,应呼吁学院、系部根据院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到翻译课程在翻译人才培养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努力为翻译课程的发展创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为学员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员的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译者,易也。”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翻译能力培养等同于技能培训,重结果,轻过程,导致翻译课枯燥乏味、收效不大。翻译生态学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学员被视作生态链上的一环,学员课堂活动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必须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观念,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员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每个学员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培养其对翻译的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内部学习动机。 遵循翻译生态的基本规律。翻译培训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过程,已有的基础至关重要,如心理、智力、能力因素。在翻译教学中,知识、能力既表现为迁移,也表现为潜移。因此,“好的翻译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总是能运用各种直观的、辅助的手段和方式,实现这种迁移和潜移。”所谓迁移,如刚开始学习时的不会到会,所谓潜移,指从会到自动化,亦即熟能生巧。翻译技能的获得,除了强调一般的学习外,还应特别强调训练。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根据现代学员的思想、心理特征,选择深受学学员欢迎、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的文本作为翻译教学的资料;抛弃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直观的、辅助的手段,通过大量训练,引导学员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目的语再现原文信息。从而使学员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身心愉快,愿意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同时翻译教学的实践性也将给学员带来更多的心理感受,对其人生观的培养也颇有裨益。 形成积极竞争的群体生态。翻译生态学理论指出,每个教学班级可被视为一个适度规范的群聚,一个正式群体。由于群体本身的特点,管理者应运用群体动力学来推进个人和群体的发展,关键要有共同的认识,培养强烈的归属感,重视群体规范;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有激励和刺激,使某些外在因素能够激活群体成员内心的心理需求。课堂教学中,翻译生态群体由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交互感应,应是既友好合作,又积极竞争的。 合作翻译在国内外翻译史上都有许多成功的范例,目前翻译公司从事的实务翻译,都是多人合作进行的。实践证明,合作翻译在译文质量、译文效果等方面比个人产生的译文要高的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翻译人才培养中,可以将学员分成小组,对指定语篇进行集体合作翻译,小组内部可进行协商,共同完成译文,共享成绩,在小的群体中形成友好合作的生态关系;小组之间相互展示译文,为自己的译文进行辩护,最终得出整个群体认可的译文。 教学实践表明,小组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中心、以参考译文中心、以纠错为要点的弊端,形成开放、积极的翻译生态环境,为学生主动参与翻译过程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翻译活动中,在整个班级中形成良性环境,优化学习行为。 设置合理的生态监测和评估。翻译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是翻译生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反馈调控环节。翻译生态学关照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运用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翻译活动和教学过程进行监测、评估,从而掌握动态过程,以便正确认识学员个体及群体的活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p#分页标题#e#

传统的翻译测试体系单一,测试题型以英汉段落互译为主,单一的题型与丰富的教学内容无法匹配;选材较为随意,且多以文学体裁为主。总之,这种测试无法全面反应学生的翻译能力,无法反馈学生对翻译教学的需求。 在翻译生态学指导下,教学过程强调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生态群体的竞争协作,在测试中具体应体现为:(1)测试体系多元化。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将教学过程中学员小组活动、集体作业、期末考试等多种元素纳入评价指标,掌握翻译教学的动态过程,对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随时纠正;(2)测试题型多样化。传统的翻译评价倾向于主观臆断式的感悟,对译文的评价充满主观性,不成系统。针对这一问题,适当增添不同题型,如判断正误、译文选择题、翻译填空多种译文评析和段落划线部分翻译等。翻译测试中设计这些题型能够丰富检测内容,增加客观题型比例,提高其可信度,也能够鼓励和开发学员在翻译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这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向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及理论支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翻译生态学将翻译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思维中解放出来,将翻译人才培养中各个因素置于生态环境中加以综合考量,扩大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范畴,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第2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市场;翻译教学;人才培养;职业化

中国自80年代以来,翻译工作就呈现出“专业化、学术化、服务化、用途多样化、实务化、科技化六大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向多元化,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之后,我国国际商务活动和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以上六大特点更加凸显,综合素质高、专业精通、外语扎实、具备较强翻译能力的实用复合型翻译人才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翻译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的那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会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为中国的翻译市场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也为广大翻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各高校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翻译人才应顺应市场需求,走向职业化”的呼唤。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如何让翻译人才培养走向职业化,是目前大学翻译课程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探析我国翻译市场现状入手,依托市场需求,剖析翻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出翻译教学服务于翻译市场,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的新思路,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一、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

翻译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国加入WTO 后,外企大量涌入,专业翻译人才在中外方之间沟通起着桥梁作用。得力的翻译将有助于外企实现“考虑问题全球化、处理问题本地化”的经营战略方针;此外,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竞争,准确、快速地掌握信息势必成为中国企业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不论中方企业还是外企,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层次高低不同的翻译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翻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翻译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日常生活中的翻译错误现象比比皆是。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3]。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却是一个“翻译弱国”。薄弱的翻译能力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大致命障碍。由于无法准确、及时消化来自国际上包括经济和科技信息等的巨大信息流,从而使中方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翻译的效率和准确度决定了全球化的推进速度,在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翻译界的落后局面成为中国加入WTO 后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我国翻译人才又奇缺。据2006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国内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数规模都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人才总体缺口高达90%[4]中国翻译人才参差不齐,总体翻译水平不尽人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广大毕业生呼喊“工作难找,难以上青天”的今天,翻译市场却有大量的翻译席位虚席以待,这一怪圈的形成与我国的翻译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我国的翻译教学现状

中国进入WTO,全球经济多元化,翻译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翻译市场需求量又极大。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摇篮的各个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目前各高校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翻译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翻译教学手段落后,翻译教材陈旧,翻译教学一般都限于传授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且多以教授文学翻译为主等等。这一切都与高校翻译课程的定位有关。“我国大多数高校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高校教师、文学翻译和口译人员,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文学和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5]。这种模式是一种只注重文学技能的“专才”化培养和“专才”式的教育的传统模式。在此模式下,外语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一般都是些语言基本技能的课程,如精读、泛读、语法、修辞学、教学法、词汇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语言学等。至于笔译翻译教学,一般都是到了专业本科高年级时才开设。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和揣摩,以获得不断的提高。然而,翻译教学的授课学时少,在加上以文学翻译为教学的主攻方向,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到实用文体的内容很少,翻译实践训练甚少,或即使涉及实用文体的翻译,如科技翻译、经贸翻译等,授课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只是讲解一些过时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译相距甚远。此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即使其外语水平很高,若不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锻炼,也不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员,待学生去应聘翻译工作时,对翻译市场的实用文体的翻译倍感陌生,明显感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一切都得从头再来,这种只注重“文学技能”的专才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或者根本无法在短短的试用期内胜任工作,结果与翻译工作失之交臂。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翻译教学要国际化,与市场的需求找到契合点,我们必需改革我们的翻译教学。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个高校应依托市场需求,积极改革翻译教学,促使翻译教学向多样化发展,将翻译人才的培养方略与世界接轨,让我们的翻译人才国际化。“翻译将起着非同小可的积极作用。翻译人才的需求将直接促进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应站在世界的高度,尽快与国际接轨。”[6]然而,各高校如何在此大旗的引领下,锐意进取,积极改革翻译教学模式,实现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使我们的翻译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市场,为培养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三、改革翻译教学,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新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翻译人才必须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既要有文学素养,又要掌握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和一些实用文体的翻译本领,如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产品介绍、机器安装、使用说明等,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呢?

(1)关注教材的优化组合。目前,翻译教材的版本很多,各校选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要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首先就要关注教材,从教材上做文章。翻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实际教学情况,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翻译市场的需求,尽可能地把多种教材重新优化组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重新编排一本全新的教材,该教材既要考虑翻译理论,又要注重翻译技巧;既要考虑文学翻译,也要重视实用文体的翻译。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各部分之间的比重。

(2)翻译训练内容应侧重技术性文本。翻译训练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训练的内容应包罗万象,但有所侧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上的腾飞,市场经济的形成,外语翻译的范围与领域和过去相比已呈现出更加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因此,我们的翻译教学除文学翻译之外,还应涉及到科技、技术、经贸、法律、商务、金融等各方面技术性的语言文本的翻译。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翻译,“世界翻译总量的90%以上是技术翻译和商务翻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技术翻译工作的翻译人员占翻译工作者的绝大多数是毋容置疑的中国外文局的黄友义在第六届全国口译论坛上从翻译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对翻译教学的看法:①社会需要复合型知识型的翻译;②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作风的翻译;③社会需要谙熟中译外的翻译。

(3)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无论从翻译教科书内容的编撰上,还是翻译专家所取得的共识上,翻译是一种技能课。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实践来自于三个方面:教师应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后翻译作业;学生不断地自主训练,树立自我表现的翻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翻译活动。前两个方面比较容易做到。至于第三点要积极争取。加入WTO 后,外资企业的增多和大型国际商业性会展的举行给在校英专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的实战机会和场所。高校可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实践进行教学。可积极组织学生到外资公司进行参观、实习或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国际会展,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化、组织、协调和翻译交际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78.

[2]季羡林.季羡林先生的贺词[J].中国翻译,2005,1:7.

[3]林戊荪.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6:2.

[4]王立弟.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培训如何提高质量[J].中国翻译 2007,1:56-57.

第3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翻译人才;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2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4-0090-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下,社会各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翻译学科不断发展。教育部已批准3所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从2006年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这样中国翻译专业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翻译人才提供了保证。即使如此,就社会和市场实际需求而言,目前中国高质量的翻译人才相对匮乏。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河北省翻译人才在数量、质量上匮乏情况更为严重,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只有立足本地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翻译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河北省经济翻译人才现状

随着河北省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熟练掌握外语又懂经济和技术的翻译人才的参与和合作。然而,河北省外事办调查表明,河北省外语翻译人才一直“青黄不接”,口语普遍弱于书面,小语种普遍弱于大语种。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小语种领域,翻译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近几年来,河北省招商活动频繁,许多跨国企业瞄准河北,不少国外科研机构、企业在河北设立办事处,但翻译人才在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却大量流失。近3年来,在中国人才网录入个人资料的河北高校外语人才共有823人,其中近90%选择在沿海城市工作。在省内经过专业评审的中、高级翻译只有980多人,而能在正式场合为高级别活动担当口译的年轻翻译非常缺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翻译更是凤毛麟角,这给许多重大涉外活动带来不便。与此同时,由于翻译力量薄弱,尤其是专业外贸类翻译人员紧缺,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相当一部分贸易机会无法把握。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高国庆在2007年第2期的《外事与侨务》上发表的《解决外语人才短缺的对策与思考》一文,对河北省外语人才短缺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如省外办机关作为全省对外交往的窗口部门,能为省领导担任翻译的也仅有英语翻译10人,日语翻译3人,法语翻译2人,德语翻译1人,韩语翻译1人,俄语翻译1人,柬埔寨语翻译1人,共计19人。这样的翻译人数和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不相称,而河北省每年毕业的全日制外语本科生、研究生约3 000多人,虽然人数不少,但由于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又缺乏足够的实际经验,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外事部门的翻译工作。这种供需矛盾揭示出河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翻译专业建设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翻译专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目前河北省只有河北师范大学设有翻译专业,其他高校翻译依然是隶属于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这些院校,翻译课程只在高年级才开设,无论从课程数量和种类来说都远不能满足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明确指出:高等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英语专业注重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对翻译能力并无特殊要求(庄智象,2007)。就河北省几所主要高校而言,外语系或外语学院对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有如下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注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从事涉外企业、事业、政府部门的相应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和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二种类型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与文化基础和较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英语并且熟悉有关科技、教育与教学、商贸、金融或法律等专业方向的业务;能在国内外企业、研究院所、新闻与出版、政府机关及学校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情报、管理等工作的英语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三种类型是:以培养具有坚实的德语基础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外事、外贸、科技、教育、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商贸、教学、研究、翻译和管理的高级德语专业人才为目标。

从上述归纳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着定位不恰当,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依然是基于中国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制定的,翻译人才没有制定专门培养目标,许多学校在三、四年级开设的翻译课程也是隶属于外语专业,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应该是制约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

2. 河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培养体系不健全、层次不明晰的问题。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坚持的是教学翻译,教学翻译只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手段,和完整的翻译教学是不同的。“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让・德利尔,1988)目前河北省只有河北师范大学有翻译本科专业,但其还没有翻译专业的专科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样的教学体系很不完备,翻译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层次。

3. 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翻译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的翻译都隶属于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市场定位不明确,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培养特色,造成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找和用人单位实用型翻译人才难求的矛盾。我们对河北省18所主要高校外语专业的翻译人才培养进行了调查,在收回的13张问卷中发现有7所院校在进行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时考虑到本地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另外6所对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类型并不清楚,而其中只有2所院校对本地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作过调查。即使回答知道本地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翻译人才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去充分体现这个目标,满足这种需求。

三、河北省经济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河北省经济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翻译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实用型翻译人才,为河北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贡献。

1. 明确目标,确定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层次。河北省高校基本分为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职业教育三类。这些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目的也有很大的区别。相同的是大部分院校都设有外语学院或者外语系,尽管各个院校之间培养人才的方向不同,种类也各有侧重,但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却没有明确的层次,许多外语学院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重复性的课程设置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性与资源的浪费。而且,除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其他学校的翻译学科依然没有摆脱英语、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束缚,依然没有形成独立的翻译学科,更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翻译教学体系也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港台地区和国外高校的翻译专业建设起步较早,也比较完备,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比如中国香港各高校已经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一个完整系列,如岭南、浸会、中文、城大、理工和港大等6所大学都培养翻译学硕士和博士,浸会大学和理工大学还设有翻译研究中心。河北省高校可以以河北师范大学的翻译专业开设为契机,多层面地申请翻译专业的设置。办学历史较为悠久、外语教学实力较为强大、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本科院校,比如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可以积极申请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立,本科历史较为短暂的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类的院校可以申请翻译专科的设立,而河北师范大学作为河北省外语学科发展的龙头可以在翻译专业本科基础上再积极申请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从而使河北省高校之间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翻译学科,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提供不同层次的翻译人才。

2. 针对地方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建设一个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河北省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更多的是对应用型翻译人才大量的需求。河北省应在积极建立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来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根据对一些国际著名翻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些院校的市场定位准确,培养目的明确,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从事经济、商贸、法律、传媒、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翻译工作。河北省高校应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前,就应对本地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作一个详尽、完备的市场调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种类、数量、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对那些目前不太需求但随着经济发展会越来越热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培养大批高层次的翻译专门人才是河北省对外改革开放、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探讨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提供具体方案,为河北省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提供可行性依据,为河北省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使翻译人才确实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辅助力量。

3. 发挥强势学科优势,打造精品翻译人才。中国香港河北省各个高校的翻译专业建设不仅完备,而且各具特色。“据2006年9月4日的《21世纪报》报道,中国香港河北省浸会大学主要培养传媒翻译;中国香港河北省城市大学以法律翻译和科技翻译为主;中国香港河北省中文大学则以计算机翻译为两年制研究生班的主攻方向;中国香港河北省理工大学除法律翻译外,还有商务翻译等非文学翻译项目;中国香港河北省岭南大学则以文学文化翻译为特点。”(庄智象,2007)中国香港河北省的翻译专业建设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根据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河北省高校情况,我们不仅要积极进行翻译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科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进而针对地方特点培养本地急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此外,各个高校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实行强强联合,利用本校强势学科的优势和翻译专业相结合,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性、方向性较强的翻译人才。发挥强势学科优势就应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得到体现。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庄智象教授对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自己独到、全面的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总体规划、课程设置上应该立足社会和个人需求,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和市场需求,还要考虑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地域、学校特色和师资、办学条件等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其他学科、专业方向的师资或企事业单位的资深译员等)因校制宜,开设相关课程,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庄智象,2007)因校制宜开设翻译专业的相关课程给我们发展本专科院校的强势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培养多层次、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指明了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各个高校的特色,培养出精品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翻译,2006,(5).

[2]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

[3]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5).

[4]穆雷.翻译教学与翻译学学科发展[J].中国翻译,2004,(3).

[5]让・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惠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武光军.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范式[J].中国翻译,2006,(5).

[7]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翻译,2006,(1).

[8]庄智象.中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On the Training of the Economic Translators in Hebei Province

Yang Li1, Li Zhengshuan2, Ji Min1

(1. College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

第4篇:翻译人才范文

【论文摘要】从分析我国翻译事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观点,认为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而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 ,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春, 教育 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经济 、 科学 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1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任何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翻译历来是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 政治 、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人,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去了解、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

 由于我校去年新上了翻译方向硕士点,我曾利用参加国内翻译学术会议的机会,向一些知名外语院校的教师询问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是否应开设翻译实践课,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我问他们,学生的操作能力差该怎么办?他们告诉我,用翻译项目来弥补。翻译项目实践诚然是必要的,但翻译项目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并非总是能够得到,没有项目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必须为翻译方向硕士生开设一定数量的翻译实践课,以确保他们有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就我所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2001年,我在北外 英语 学院作访问学者,跟翻译方向硕士生听课。他们有一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以英汉翻译为主,由申雨平老师任课),还有一门“翻译实践”课(以汉英翻译为主,由庄绎传老师任课)。当然,北外的翻译方向硕士生也参与一些翻译项目,比如在我访学期间,他们正跟曾诚老师一起翻译一本 英文 词典,还承担了中央电视台某些节目的翻译工作。

3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人都会搞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确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的进修和努力能够胜任翻译工作,但并非每一个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当翻译。因为这两个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从教学目标来说,传统外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中,“译”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词汇和语法,或检查学生的外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翻译专业教学则从职业需求出发,把翻译操作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突出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上的口、笔译技能训练,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教学内容来说,传统外语专业主要学习语音、语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用这些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能够用流利的外语来表达思想,但却不一定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翻译专业则主要学习如何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来对原语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并用译人语将所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翻译专业培养的是全才、通才,特别是笔译,提倡一专多能,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文学翻译,也要兼顾社会、文化、科技、 法律 、经贸、 金融 等方面的翻译。我校外语学院在安排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翻译课教学内容时,就把普通翻译教材与经贸翻译教材进行了嫁接,以增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商务或经贸翻译打下基础。另外,双语转换机制还涉及到语言学、心 理学 、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教学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说,传统外语专业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利用 现代 化 教育 技术和教学资源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翻译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则是双语交际环境,训练学生用一种语言来理解信息,而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相同的信息。翻译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翻译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为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身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口译课程可采用课程研讨、口译现场模拟或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 电子 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还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口译人员为学生授课或开讲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完成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院系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10万字以上的笔译任务。

第5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外语类;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人才培养体系

1.前言

早在几年前,国家便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方案,明确了我国要强力推动融合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国又提出了互联网领域的概念,非常鼓励把新型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在服务制造业、教育行业等各个行业。自从提出了十年发展方案,不少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时也有着不错的效果。改革教育模式一定也会促进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定位。所以,结合教育和互联网技术,不光是用好网络技术,还应研究在这个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怎样才能构建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总结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里面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契合市场需求,才会达成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

2.目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及市场需求

刚提到国家出台了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方案,之后便提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始备受业界重视。尽管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人质疑,但时间久了不少业内人士还是对此表示认同。高职教育在这个新时代下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很好地契合了时展,和用人市场融合在一起,这样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可以很快地融入社会,胜任自己的岗位。之前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时一味强调老师的单向灌输。但是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之后,老师开始和学生的身份互换,同时因为应用型的特色,学生的翻译重心也变了,开始重视旅游英语与商务英语。目前,学生可以尽情地和时代信息接触,并做好翻译工作[1]。翻译重在交流沟通,英语只能作为沟通工具,如果还有其它专业领域的特长,将会备受各大行业的青睐。其实我国许多人的英语水平很高,但能够切实用在商务外贸或工程方面的却很不足。因此,市场是欢迎同时精通其它专业领域知识的翻译人才的。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翻译人才的素养与知识结构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让高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备感压力。

3.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3.1培养模式单一

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的模式十分单一,太过依赖于上课制度,没有真正想提升具体实力。翻译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语言转换与翻译水平,其属于中外互译,专业性较强。所以,低段位的教学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3.2实践能力不足

现在,应用英语翻译课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安排课程时就表现得很明显,原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很重要,可不少高校还是更倾向于理论教学[2]。而且,课堂教学只一味地灌输老师的个人经验,或者直接照本宣科,造成学生和新时代的脱节。

3.3市场定位不精准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需要满足于市场的人才需求,因为其本身就是要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职类英语需要的是应用操作,所以应鼓励毕业生多参加实践、珍惜实习机会。

4.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构建

4.1结合互联网技术

结合了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方式很好地推动了翻译教学的发展。高职院校有一个突出特征是教育的职业化,所以应为学生构建好独有的翻译专业知识技能体系。翻译看重的是应用,所以如果仅仅是上课时听老师说那是极其缺乏的。互联网技术带动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优化了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此外,学生也开始变成翻译的主体,开始积极主动地接受翻译任务,极大提升了自己的翻译应用水平。

4.2以能力为目标

能力具体包括翻译应用与心理素质能力。要向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英语翻译人才,学生应熟练掌握语言工具及转换手段,并利用科学构建有效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保障培养出优质的翻译人才。

第6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教学;汉语言文化;汉译英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74-03

全球化语境下,社会需要更多的翻译人才,国内很多高校因此开设翻译专业,但是大多数翻译专业的教学还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外语专业的翻译课堂中实施的“教学翻译”,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出来的译员受西方思维方式的训练,往往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成了西方权力话语的代言人,无形做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帮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只注重学生外国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文化,导致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严重缺失,肖龙福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将中国文化输出国外、以宣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毛凌滢学者从后殖民视角阐释了提高译者汉语言文化能力的紧迫性,但对于后殖民文化格局下,中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界还应给予更进一步的关注。

一、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罗宾逊于1977年最先提出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问题,巴斯奈特等于1999年出版《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至此将后殖民翻译理论推向极致。此外,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尼兰贾娜、韦努蒂等在自己的著作中都对翻译做过较为深刻的论述,他们通过考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发现翻译并非在真空中产生,而是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各国语言和文化并不像传统翻译理论中假设的那样处于平等地位,这就从根本上了追求意义对等的翻译理想。尼兰贾娜认为,“所谓后殖民图景指的是百家争辩,竞相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翻译建构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后殖民翻译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从影响翻译行为的外部因素以及译文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用来描述翻译实践,揭示“通顺”的译文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翻译暴力的隐喻性存在。

国内将后殖民翻译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翻译文学作品,而吴志杰教授独辟蹊径,⒄庖谎芯渴咏且向翻译理论本身,认为中国缺少自己的成独立体系的翻译理论,主要充当西方翻译理论消费者的角色,大量引介西方翻译理论,这种现象其实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侵略与殖民关系,而且这种殖民关系也体现在翻译教学和学科设置上。将翻译专业置于外语专业的框架之下,这就意味着在汉语与英语并置的时候取了英语而舍弃了汉语,这是一种裸的支配关系、殖民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加深,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应运而生,然而这并不否意味着汉语言文化在翻译学科中从此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

贺云耕、曾燕波对国内38所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结构显示有22所大学翻译专业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中国文化入门”“中西文化对比”等),只有11所大学开设了汉语类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等)。双语文化课程的学习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缺乏文化知识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障碍,奈达认为,“事实上,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对译者的翻译活动造成最大的障碍”上面的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大学将中国文化课程作为翻译专业的基础或核心课程。其次,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引起绝大多数高校的重视,只有29%的大学开设了汉语类课程,翻译专业的同学往往只注重外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汉语水平的提高,进入大学以前学到的汉语知识本来就远远不能满足日后翻译工作的需求,在本科4年只学外语,不再进行系统的汉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进则退,本科毕业时,汉语水平还不如入学前,甚至会忘记常用汉字的写法。翻译工作者是跟汉语言文化打交道的,仅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教育很难让其胜任这份工作,没有受过良好的汉语文化的教育,在翻译实践中极有可能只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二、后殖民语境对翻译人才的诉求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仔细考察历史上西方的翻译实践,他所做的统计数据显示英美与其他欧洲语言之间在翻译数量上严重失衡,强势文化译入母语的外语作品远远不如自身作品译成外语的作品多,而弱势文化则是大量译入外语作品,译出的很少,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英美译者在翻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时,强行将自身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加入到原文中去,尽量用“透明通顺”的译文抹去原文的语言文化异质性,实行文化霸权。根据王岳川教授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做的统计,中国的翻译界也存在这种问题。20世纪末,大量译介西方的科技、文学等著作,数量达106800余册,以借鉴西方的思想来实现强国为目的,而同时期西方翻译中国著作的数量只有几百册,因此翻译在为中国注入新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英语的强势话语。而且汉译英绝大数都是由海外汉学家翻译完成的,他们在译介中国的文学作品时,大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无情地同化中国文化精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而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上只占到4%,美国则占到43%,中国在文化制造和输出上仍是弱小国家,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还不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精髓和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到国外,这与我们的硬实力发展不相匹配。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2013年11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提高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加强培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话语体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中国文化大国形象,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翻译是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但长期以来,中国译学界都是以译入为主,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海外汉学家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对中国文化做随意的改写和挪用,塑造出萨义德所说的“想象的东方”,因此将译介中国文化的任务完全交给海外汉学家是相不可靠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汉译英翻译团队。但在高校的翻译教学中,对汉语文化能力培养和重视远远不够,导致中国翻译人才严重短缺。

三、汉语言文化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

由于长期以来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英语专业的学生全盘认同西方文化,忽视母语语言文化价值,导致英语教师和学生对母语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不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令人堪忧。尼南贾纳认为,翻译不仅是殖民者实现殖民统治的帮凶,也是消解宗主国民族中心主义的力量,在后殖民语境下,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吸收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不应该只注重培养“译人”而忽视“译出”,这就要求从事翻译高等教育的高层决策者和教育实践者们从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到具体的翻译教学实践都做好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

从宏观上来讲,首先,201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了“毕业生应熟练掌握工作语言……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的要求,其中的“工作语言”理所当然包括了汉语,但这种提法太过笼统,没有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群”进行具体明确的描述,缺乏可操作性。我们认为,翻译教学的高层决策者应该进一步明确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汉语言文化知识群”的具体要求。其次,鉴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对“中译英”人才的强烈需求,各高校在确定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变注重“译出”的翻译教学实践为“译入”与“译出”并重,将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责任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从微观操作方面来讲,第一,要将翻译专业人才的选拔与普通外语专业的人才选拔加以区别,我们做课题调研时发现,很多高校在翻译专业人才选拔时只对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有所要求,对汉语水平没有特殊要求。而国外不少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选择双语基础都好的学生进入翻译系学习,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在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录取时,也会对学生中学毕业会考和高考汉语和英语成绩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翻译专业人才选拔时提高对双语基本功的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学生双语基本功高于其他专业的同学,同时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汉语水平对翻译能力的制约,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化水平。第二,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了外语各方面课程的开设外,须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也作为语言基础知识类核心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汉语言知识与能力;将“中国文化概要”、“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将“典籍外译”、“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等课程作为专业知识与技能选修类课程,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能力。第三,在翻译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汉语言文化知识及其外译,比如在笔译实务与口语实务等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作为翻译材料,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在了解对方文化、尊重并宽容对方的文化同时,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有文化意识的译员,能够在翻译中彰显自己的文化。

第7篇:翻译人才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翻译人才;高职高专;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47-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我国加紧了融入国际大家庭的步伐。各类国际性会议、会展和商务活动在我国举办,使得社会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本科院校的英语翻译专业正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旨在构建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而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目前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与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培养目标、生源情况的不同,高职高专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摸索出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二、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尴尬的现状

(一)没有教学大纲可循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这说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2012年7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新鲜出炉。《试行》吸取国内外翻译教学及语言教学大纲设计理念,经过来自全国主要翻译院系的专家反复论证及逐条讨论,充分吸取了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最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审定通过。对各类高等学校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均有指导作用,各学校应参照本书,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可以根据《试行》的指导,进行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能力测试、教学评估、师资培训。

然而高职高专开设英语翻译专业就无本可循了,只能根据当前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翻译专业的特点,参考本科院校模式,制定出具有特色的高职高专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毋庸置疑,这一模式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完善。这是尴尬境况之一。

(二)生源现状

总体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往往英语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心态方面需要积极的引导。这使得我们在参照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做法时要慎重考虑。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正在试验的模式有5种:(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双学位。这些方式对少数成绩优秀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能够做到,但是对于大多数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是没有余力花大力气学习第二专业的。这是尴尬境况之二。

(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庄智象指出,翻译人才素质不高、水平不够的呼声不绝于耳;翻译质量下降、高级翻译人才后继乏人的事例常见诸报端。这是目前国内翻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毕业生能找到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已经不多,从事与跟翻译相关的工作的更是屈指可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极其普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跟毕业生翻译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这是尴尬境况之三。

三、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所处的困境,要培养符合社会期望,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职业证书课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新审视,以便探索出系统化、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参照这两个标准,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既掌握翻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较高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中西文化知识,具备较熟练的翻译能力,又获得另一个或两个专业的职业证书,掌握一个或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能够在外事、旅游、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为达到翻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将翻译英语专业课程分四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职业核心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文化修养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开设综合英语、英语语音、语法、听力、英语写作、英语阅读等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夯实语言基础。职业核心素质模块包括笔译理论与技巧,口译理论与技巧等翻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翻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较熟练的翻译能力。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包括开设广告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科技英语、公关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为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知识面,形成知识交叉,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文化修养素质模块包括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配套相应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完成。

(三)教学内容

与本科教学不同的是,高职高专的教学重“实用”,而非重“研究”。多年来,英语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围绕语言打转,普遍忽视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翻译材料多以文学为主,应用文翻译,文献翻译训练不足,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欠缺。导致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够使用。毕业生往往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胜任翻译工作。其次在注重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同时,注意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教师要以“必须”、“够用”为度来讲解理论,选择应用性较强的材料让学生多练习。理论和练习做到合理分配。

(四)职业证书课程培训

我们早已看到本科院校用翻译专业与其他专业结合的5种基本方式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但这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翻译专业来说实行起来有些困难。首先学生在校的时间是5个学期(第6个学期实习),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在修完翻译专业的学分后有时间再修完另一专业所需的学分。其次,高职高专的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以上5种培养模式的任何一种都不太适合。因此,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报考职业证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比如教师资格证、BEC证书、秘书证、导游证等。在准备考证的过程中,学生提前思考自己的就业方向,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同时刺激学生多学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获得职业证书能够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职业证书开设培训班,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培训,为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供帮助。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不能否认,目前许多外语教师自身也是单一的外语人才,只会外语,没有专业。“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只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教学模块的有效实施。解决的办法不仅要引进双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所以,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涉猎不同领域,以满足教育的要求。另外,鼓励教师到相应的企业挂职一段时间,让教师除了拥有书本知识外,还掌握第一手材料,便于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当然,提高师资水平需要时间,要给年轻老师时间和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他们自我完善和提升。

四、结语

高职高专在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人才上有自身的特点。本人认为采用“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在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人才方面走出的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复合型的翻译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外语教学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J].外语界,2011,(3).

[2]尹朝.翻译课程建设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

第8篇:翻译人才范文

高职英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汉翻译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衔接性和服务性,即针对市场需求着力培养汽车英语、家政英语翻译,培训涉外家政、安保、医护、技师等外籍人员翻译。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学片面要求外语综合能力,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加大了外语人才培养的成本与周期。教学模式滞后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基本套用大学学科制的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主导,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很难实现。一方面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学科制的教学体系不能为高职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服务。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兴趣浓、参与性强。现有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单一,教材专业性差,授课以教师讲解语法知识点为主。学生学习的语料内容实践针对性差,无法迎合学生特点和就业形势,也就无法做到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零对接”。资深翻译人士或是企业成功案例无法在课堂上得到生动再现,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反馈和良性循环。检测手段不足外语专业测试内容较窄,专业化不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不占优势。四、六级证书、英语专业四、八级证书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而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所应具有的专业对口性和专职特征却“无证可依”,社会认可度低。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不强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语言学习的终身性特征。而高职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局限于高职内部,资格认证体系也独立于其他教育体系之外,导致高职翻译专业人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高职英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一)创新英语职业技能测试方法首先,细化能力测试,加快推进外语能力考试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各个专业领域所涉及的英语内容都可细化为考试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为学生树立就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又可以为企业遴选人才提供方便和依据。不同岗位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同,尤其在涉外劳动力市场,有些领域不需要全科人才,专业上的积累就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筹码和信心。其次,外语职业技能考试不应是单一的统考,应从传统的笔译、口译扩展到“合作翻译”、“人机翻译”的综合评定形式。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企业选拔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平台。(二)采取短期、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第一,借鉴职业教育的模块理论,设置模块课程,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且评价只与完成特定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有关[4]。学生的英汉翻译水平不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定标准。每一次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都作为成绩的累积。第二,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案例所涉及的场景、解决渠道、方案构思及总结陈述展开讨论,开展实际操作模拟教学。第三,实行多样化教学。把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模式、情景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合作翻译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第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行“定岗置换模式”。结合学生的工作情况,形成统一的能力评定系统。(三)人才培养应结合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一的英汉翻译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并不能满足市场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要结合英汉翻译专业所涉及的工作要素进行教学。如英汉翻译专业可能辐射到的商贸、营销、管理类专业,就是开发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英汉翻译专业群的现实依据。英汉翻译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整合师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就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课程储备体系。总之,高职英汉翻译专业教学改革应立足于职业化,服务于社会需求。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赖于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专业实训。

作者:陈艳新 单位: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第9篇:翻译人才范文

本人概况

姓名:张咏梅 性别:女

民族:汉 政治面目:党员

学历(学位):本科 专业:英语

联系电话:12345678 手机:16816818

联系地址:中山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 邮编:528400

Email Address: 呼机:888888-1234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1993.9--1997.7 科技外贸英语专业 本科

另:其他培训情况

辅修日语和导游

现正进行注册会计师考试

工作经历

*1999.4---至今 中美合资狄姆阿姆斯壮技术有限公司

翻译/总经理秘书

处理总经理所有日常事务/现场翻译美方执行总监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拓展/陪同美方技术支持进行现场工作指导/安排组织公司管理层会议并作会务翻译

*1997.10---1999.4 中瑞合资北京中安消防电子有限公司

外籍生产经理助理

负责瑞士、德国和香港地区的国际采购业务/翻译各种生产技术、商务合同文件/协助实施电子元器件国产化工作/组织、协调生产各部门会议,并承担翻译工作。来源:中国求职简历网

个人简介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从事多年翻译及谈判、助理工作后,积累了丰富的外贸业务和国际贸易谈判经验以及优秀的英语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及设备,以胜任现代化办公的需求。

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