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翻译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翻译实训总结

第1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温总理首先发表讲话,引用古训明志。接下来,在回答提问时,他更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总理身边的翻译换人了!”眼尖的记者发现,坐在温总理左侧的是一位名叫张璐的女翻译。她是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在两个多小时的问答中,无论温总理谈到什么诗词、古语,她都能迅速、流畅地进行翻译。

“她真是太厉害了,总理用的典故,好多中文我都不会写。”“这好像是温总理近几年第一次起用女翻译。”……现场的记者小声议论着。会后,这位穿着深色西装、宝蓝色衬衫,梳着可爱“蘑菇头”的“温总理女高翻”,受到亿万观众和网民的热捧。

超强的政治敏感

3月16日,记者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张璐回到了母校外交学院,应邀给学弟学妹们讲述“总理记者招待会翻译的体会”。原本只能容纳200人的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走廊里、过道上站满了人。

“以前都是听别人做报告,没想到今天却是我给大家做报告。”张璐谦虚地说。她神情专注、认真,唯一不同的是,回到母校的她,多了几分俏皮与放松。

对于自己突然“走红”,张璐有些意外:“其实外交部有很多出色的翻译,只是这次刚好派我去,而一年一度的总理答记者问又备受关注。”

在张璐看来,给领导人当翻译,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翻译时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做到如实翻译。”她举例说:“在这次记者会上,温总理澄清所谓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傲慢’的传言时提到,‘……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我跟着总理去过哥本哈根,知道他指的‘那位领导人’是谁,也知道这个人的性别。但当时总理并未提及这位领导人的名字,所以我在翻译时也不能直接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甚至不能表明性别。英文里有男‘他’和女‘她’的区别,所以在翻译时,我选择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张璐说,当一个好翻译还要了解领导人说话的意图,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去“巧译”。她说:“大家对我在翻译总理古诗词时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其实,古诗词翻译并不是我的强项,哪怕能再多给我一秒钟时间,我都能翻译得更加准确。”张璐认为,自己这次的表现,主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我发现总理最喜欢引用刘禹锡、王安石和屈原的诗词。所以,给总理当翻译时,要结合他说话的语境,知道总理在这个时刻引用古诗词是想要传达怎样的一种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张璐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有点上学时的感觉”。“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不过,张璐也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尤其是给领导人当翻译,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人,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淘汰式培训”

张璐出生于1977年,是土生土长的济南姑娘。她是家中的独生女。在同学眼中,张璐从小就“很洋气”,学习刻苦,一直是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臂上挂着“三道杠”。

进入中学后,张璐的外语天赋显露出来。上英语课时,她经常会被老师叫起来读范文。1996年,张璐被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录取。虽然她当时就读的是国际法学专业,但英语相当出色,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大学毕业后,她在伦敦的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她改行做高级翻译,并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2009年2月,温总理访问英国会见布朗首相时,张璐就曾担任现场翻译。

有人说:“翻译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它的上半身永远都是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而它的下半身则在水中不停地扑腾。”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给领导人当翻译很神秘,但他们不知道,这绝非易事。

外交部翻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3道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这位工作人员说:“入部考试中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难,通过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室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的强度很大,所用的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中国翻译的国家队”

外交部翻译室像是“课堂”,张璐和同事们接受的是“魔鬼训练”。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来代替。”除此之外,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任小萍曾对外介绍,翻译室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翻译过程必须一丝不苟,从内容到体例,从称呼到专用词,该查的必须一项一项查,决不能马虎或想当然。不仅要查,而且要知道出处。”“翻译人员还必须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既要有信心,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必须集中全部精力,不能允许有半点虚荣心作怪,否则,遇到难点和问题,就会方寸大乱,就会‘砸锅’。”

接下来,就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疯狂练习”。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肯定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

第2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际乒联培训用书文本类型与功能翻译策略与方法

引言

本次翻译的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分别从教练基本素养、乒乓球运动技巧、乒乓球训练活动、运动员体能训练、乒乓球赛事组织等多个方面展开叙述。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该教材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文本类型和功能上讲,作为一本体育培训类教材,文本兼具教学功能和指示功能;从文本内容上讲,涉及乒乓球运动领域,多出现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等,专业性强;从文本结构上将,文中有大量概括性很强的章节目录和小标题。基于这些特点,笔者在翻译中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1]

一、翻译任务描述

对翻译任务的描述包括对翻译文本的分析和翻译过程的介绍:

本次翻译文本系国际乒乓球联盟初级教练培训用书。参照德国功能学派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有人将体育文本的功能粗略地分为四类[2]。从本书的翻译上说,应该充分考虑到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体育教材首先属于信息型文本,翻译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传达信息。同时,鉴于其培训类教材性质,它又具有呼唤型文本的特征,兼具指示功能。其次,本书专业词汇偏多,用词平实。最后,各种小标题的翻译也需要注意。

此次翻译译文总字数为3万多字,翻译过程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包括了译前准备、翻译执行以及译后审校三个阶段。接到翻译任务后,笔者首先快速浏览了翻译文本,大量阅览了中文乒乓球运动教程(文本和视频),对乒乓球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笔者试着进行了初步的翻译,并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标注于译文中,以便进行进一步斟酌;再次,第一遍翻译完成后,第二遍翻译过程中借助于各种辅助手段(词典、百科全书等)或者运用向他人求教的方式,着重解决第一遍翻译过程中的难点部分;最后,通读全部译文,再次校对。

二、案例分析

1.文本功能的翻译

上文说到,本文中使用的翻译实践对象为《国际乒乓球联盟培训用书》。首先,作为一本教材,其文本类型为信息类文本,同时,鉴于其培训教材的性质,它又可以是呼唤型文本(或者感召型文本)。在文本语义功能上,兼具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翻译信息类文本时,需最大化传达原文信息,实现信息功能,进而实现教学功能;而翻译呼唤型文本时,表达需要具有感染性,实现感染功能,进而实现指示功能,以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例如:

lPriseclassique

1.Laraquetteesttenuedanslapaumedelamain…

横拍握法

球拍拍柄握在手心……

例句中,原文涉及到的是关于乒乓球握拍相关概念,属于信息型文本,译者在翻译中需要尽量最大化再现原文本的信息。因此,笔者在翻译时,只是适当进行了句子拆分或词语增减。

2.特殊词汇的翻译

这里所说的特殊词汇的翻译,包括体育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本书中,专有名词主要涉及到国际赛事、著名运动员名、证书名等,专业术语主要涉及到乒乓球技术要领的翻译。在翻译中,译者在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中,主要运用了直译、音译等翻译方法,遵循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例如:

LesChampionnatsdumonde世界锦标赛

?valuationd’HabiletéenTennisdeTable:Dipl?medeBronze

乒乓球技能评估:铜级证书(三级证书)

上述例子中涉及的是乒乓球赛事和证书名的翻译。这里使用的是直译,仍然是遵循约定成俗的原则,在第二个翻译中,译者之所以加上了括号里的内容,是为了更加明确的说明这一证书的等级。

3.目录标题的翻译

按照奈达从翻译原则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划分,文章标题和目录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为信息功能、祈使功能和审美功能[3]。就此次翻译实践对象而言,书中不仅各章节都有课程提纲,且在具体内容上,都是以一个个的小标题引出相应的内容。基于此,译者在不同的标题目录的翻译中,遣词造句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

CodeEthiquedel’Entra?neur

教练道德规范

例子中涉及到的是训前须知的目录,翻译中,译者首先在选词的风格上,总体希望达到中文教材中目录的效果。

结语

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深感翻译工作的不易,译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文化积淀,还需要细心、耐心,更要有积极性、好學心和责任心。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翻译素材时,译者需要“对症下药”,选择最贴切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同时,译者还要学会借助平行文本丰富自己的知识,进而为译文增色。译事虽不易,笔者在反复琢磨、不断修改译文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体会到了奋斗之后的喜悦。[4]

作者:杨慧

     参考文献 

[1]Philippe Molodzoff, Manuel de formation de cadres de niveau 1 FITT, 2005. 

[2]罗永洲,《体育文本的类型与翻译探析》,中国翻译,2012年第四期。 

第3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口译;培训方法;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46-04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不断拓展,涉外活动尤其是涉外商贸迅猛增长,作为对外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媒介,翻译也随之而受到更多关注。口译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口译人才数量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口译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承担口译人才培B任务的各高校和翻译机构,也在努力探索和推进教学改革,寻找科学、高效的口译人才培养策略。

口译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译者的“译员能力”的一部分,它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包括对源语的听辨能力、逻辑整合与分析能力;口译记忆能力;语言间灵活转换和准确表达能力等。此外,还包括言外知识,即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即属于其中一部分(图1)。

口译技能经过实践和训练后不断发展,进而成为译员能力。译员能力主要指译者从事翻译职业的能力。口译技能属于译员能力的一部分(图2)。

一、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口译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过去交替传译是口译的主要形式,因为相对同声传译而言,交替传译难度稍低,信息的准确度和完整性更高。但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拓展,交际各方希望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交流更加节省时间,所以同声传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尽管事实上这意味着对译员的工作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强。同声传译对译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要求极高,除了较强的外语及专业知识,对译员的听辨能力、专注能力、抗压能力都是挑战。当然译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更是口译译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口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时候是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因素。准确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会对翻译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跨文化交际既包括语言交际还包括非语言交际等内容。非语言交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副语言,伴随有声语言的声高、声长、笑声、咳嗽等要素;体态语,身体的动作、姿态、手势等;客体语,指对交际效果有一定影响作用的性别、体貌、服饰、首饰等个体要素;环境语:翻译活动的场所、物品摆放等。口译现场的环境、设备、听众对翻译活动的反应和态度、听众的知识结构素质、发言人的语音面貌等等都会对译员的翻译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翻译活动尤其是口译,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因为面对的交际方会变,内容会不断变化,而且很难预测,翻译进行中会涉及哪些实际内容。就以跨文化交际知识中的环境语、客体语、副语言以及时间与空间知识等对于口译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来分析。会场的设备设施是否功能完善,是否能保证声音效果完好,会议参加人员能否保持会场秩序,有没有不必要的噪音,说话声,会议发言人是否注意表达时的语速、声音等等。

翻译实际细节过程而言,很多时候情况不一,无规律可循,需要译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自信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纽伯特认为,所谓翻译能力是指译者准确适时地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易变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

翻译并非完全是语言过程,翻译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的重要任务是完成一种信息附加着文化的“转换”。从这一角度来说,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畴有所重叠。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内容包括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还包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宗教思想、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等等。这些知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体现为不同的文化概念和倾向。

二、口译技能培训策略

有学者针对口译特点,提出用“技能培训系统”来代指教学方法。拿同传为例,目前,就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而言,何其莘的论著中提出同传的训练方法为:影子训练,就是与原语几乎同步跟读听到的内容;原语概述,复述听过的原语内容;视译,面对原语语篇文字,用译人语进行口译训练的方法;磁带练习;模拟会议。而张维为认为同传训练的方法包括:原语重复、原语概括、译语概括、视译、技巧练习、磁带练习等。这些训练形式,不经过系统规划,并“因材施教”,最终教学过程结束很可能事倍功半。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筛选高效合理的方法是口译培训的关键。培训当中如何把跨文化交际知识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在口译中对所听源语(被翻译的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信息的掌握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

口译训练不仅要注重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更要注重训练的时间保证。据调查,有些高校的翻译硕士培养,在训练时间上没有充分保证。除上课时间外,很多学生忙于各自安排的内容。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设施、或者自己寻找合适的地点和设备进行训练。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如外交部翻译处的张璐、费胜潮等,他们通常在本科毕业后,还要经过4~5年的专业化、高强度的培训,才能胜任广为大众关注的工作岗位。事实上,学生真正能在社会口译实战中独当一面,需要有前期充足的训练时间为保障。因此,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定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环节――保证课程时间。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如下方面(如图3)。

听力是译员做好口译的基础。外语听力学习是所有学习者很难跨越的障碍。要做一名出色的口译译员,听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听力过硬,英译汉时才能听得准确、理解到位,为后续翻译打下牢固基础。对于现在学习口译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来说,听力是学习路上的一大障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要督促鼓励学生自我分析、反复实践、刻苦训练。要从跨文化交际知识中的礼仪、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内容的双语对比中,深入理解交流双方的话语意图,并利用非语言交际知识中的客体语和副语言等知识,感知和洞察源语和译入语讲话者的真正意图,使翻译过程顺利地完成。

翻译工作复杂艰巨而富有魅力,适合于那些语言功底好,有耐心,肯钻研的人。尤其是英汉翻译中,要做到译文“表达准确,通顺易懂”,就要求译员有良好的汉语功底。要熟悉汉语中的名篇佳作,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等。熟知汉语四字格词语、诗文典籍等等,对于一个口译译员是非常有益的。大家熟知的为、等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的张璐,在总理的讲话中涉及古文诗词,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张璐现场口译译文为:“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one hundred miles joum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译文直译:在百里的旅途中,有一半人会在途中放弃。“fall by the wayside”在英语中是半途而废的意思,用英语中的成语来翻译中国古语,对接得很巧妙。能在世界关注的现场口译中,表现如此稳健精彩,是对语言透彻了解的结果。当然,做足功课,方能游刃有余。要成为合格的译员,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文化知识,不同国家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专业知识、热门话题等内容,为翻译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口译能力提高重要组成部分的还包括提高口译笔记记录能力和做好口译中的预测。笔记是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重要帮手,交替传译由于时间相对宽裕,但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多,讲话者通常会在下一个翻译轮开始前,表述很多内容,所以笔记的辅助对于译员尤为重要。而同声传译中笔记是翻译活动中关键信息的传递媒介,依靠笔记,数据等重要信息才能保证被准确转换。笔记训练提高译员的记录时间和效率。预测是对讲话者未表达信息的一种可能化的猜测,是译者结合个人的知识和阅历积累,对讲话者采取的一种主动的,节约时间的预判。针对预测,更为快捷地进行话语传译,为有难度的翻译内容节约翻译时间,从而保持翻译节奏。口译中同传的预测分为两种:一是词语预测;二是语义预测。经过耐心细致的训练,学员在这两方面会快速提高。

翻译者能力智力相关因素、非智力因素、口译知识、言外知识、双语能力、译员身体素质、译员心理承受能力、译员职业素养、口译技能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经过不断学习训练和翻译实践会有明显提高。

结合上述内容,总结翻译者能力还可以归结为智力相关因素和非智力相关因素。智力有关的因素包涵口译知识、言外知识与双语能力。这些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的方式获得,也可以称之为口译能力,它们与译员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而非智力因素包括译员身体素质、g员心理承受力以及译员职业素养等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构成了译者能力整体。

三、国内外方法对比

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国外学者与我们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鲍川运教授认为应该按照课时量、学生程度、实事求是、因人施教,并应制定比较实际具体的教学目标。还有学者认为应该针对各个单项,进行系统的训练。比如视译、跟读、数字翻译、会议模拟等等,逐个突破,强化技能。有人认为应结合发言人不同语音语调,加强学生接听外语的能力,做到与原语在语气上保持一致等等。

国外高校口译译员的培养方式确有长处。比如在美国大学翻译课堂上,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商贸翻译、法律翻译、广告翻译、医药翻译、社科翻译等因人而异的专项培养。经过系统的翻译训练成为某一社会领域知识的翻译拔尖人才。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即可以开展工作,服务社会。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如何接洽翻译任务,计算翻译成本、用时、收入等等。提倡翻译训练以语篇为理解单位――即任务式的翻译实践,不以句子和个别段落为主要训练对象。这样有利于对翻译内容理解的全面准确。另外,翻译训练中鼓励学生分组完成,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然后对比不同组之间的翻译速度和质量,从而达到更为宏观地认识翻译过程,了解社会翻译工作细节的目的。学生通过在校的翻译学习,能够预先体验社会翻译工作的特点。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习者适应时展和个人发展的素质,如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发展。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等等。鉴于此,高校翻译教学要尽早改变旧有的以培训通识性翻译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科学的不同门类的考试严格考评把关。

四、结语

第4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模块化

长期以来,高职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课堂教学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长期的应试教育以及这些学生所得到的较低的评价也使他们对英语和汉语学习的兴趣磨灭殆尽;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于学生所能达到的英汉语翻译水平要求水涨船高,更加强调其实际运用能力。所以,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如何建立学生英汉语翻译实践的自信,培养他们在不同语境下对英汉语转换和翻译的运用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高职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英汉语言的相似和差异,以寻求可用于外语教学与英汉互译等实际问题的原理。具体表现为,通过英汉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诸方面的对比研究,对外语教学经验从理论上做出解释,为英汉互译方法和技巧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讲授翻译技巧和提供大量的翻译练习,将理论付诸实践。

一、高职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确定高职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的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借助词典将中等及偏下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较为恰当。在翻译生词不超过总词数5%的实用文字材料时,笔译速度每小时250个英语词。

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1.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与训练以及实训,提高学生实际语言翻译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具有一定的英汉翻译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职业知识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并掌握翻译的基本概念、标准、过程、基本方法和英汉互译的9种常用技巧及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一步了解并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处,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3.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词汇与语法两个层面上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能对比讨论英汉互译的9种常用技巧和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能自觉地预防和排除母语的负面影响,自我调整,翻译表达得体,能较为透彻地理解英文商务信函的基本常识与翻译方法。

4.职业情感培养目标

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好一定的翻译技巧和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英汉翻译能力。同时让学生获得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5.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目标

本课程将把职业资格证书(如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等)纳入教学计划,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进行衔接,强化学生翻译技能训练,使得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翻译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高职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的模块化设计

根据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进行模块化和项目化归类,并确定各个模块名称、授课时数、知识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实训项目和实训成果,如表一、二所示:

总之,英汉翻译与对比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后,通过各种文体的词汇、固定短语、语句、段落的翻译实践,运用翻译基础理论,训练学生在词义、词序、语法形式、修辞手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将学到的翻译知识自觉地用于翻译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英汉互译的能力。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轻翻译理论讲授,着重培养学生翻译实际技能技巧。根据这个原则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并确立各个模块的内容、授课时数、知识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实训项目和实训成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卫霞.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报,2007.

[2]王慧君.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4(25).

第5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摘要:从对外教学在实现跨国文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使命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本文作者对译员在对外教学翻译中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并着重于对外教学翻译中语言的运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对外教学;翻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增强,我国的对外教学工作因此也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参训的外方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领域更加广泛,授课内容更加深入,教学要求更加严格,培训的形式方法更加多样。这些变化使得参与对外教学的译员必须承担起更加繁重而重大的教学任务。作者结合自身经历,针对对外教学方面一些规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准备工作

“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如果把对外教学翻译作为战场,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就很难就对外教学有胜算。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充分而且到位,课堂教学效率就高,反之,课堂教学效果就不理想。课前准备的过程是繁杂的,内容是多样的。

专业知识的准备。大部分译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基础专业知识薄弱。这就需要译员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从中掌握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接受课程教学翻译任务后,首先要找到中文教材熟悉相关知识。有不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及时和教员沟通。然后阅读相应的外文资料,中外结合起来加深理解,着重记忆生僻词和重点词。

课件准备。译员需要将教员编制的课件翻译成外文版本,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第二次加工,翻译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作为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是最直观的资料,是目前对外教学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翻译时尽量用书面语,还要注意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就一个知识点来说,如果是动词短语就用相应的翻译用语,如果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就用相应的表达方式,不宜混乱搭配。在翻译课件的过程中,译员不宜象教员那样用多种字体力求美感,而是要选择正式的,容易辨认的字体。有些外文拼写有其特殊性,比如法语中的尖音符,软音符等,有一些中文字体是显示不出来或者显示为乱码的。因此外语部分最好选择Times New Ro-man或者Arial字体,大小至少在18磅。另外,如果课件是内训课件根本没有给外语留空间时,译员就需要适当调整行间距,一页幻灯无法显示的分为两页。翻译完之后,从头到尾检查一遍,以更正错误并熟悉课件内容。

在授课前,译员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外语表达习惯,以便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翻译,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翻译中应重视几个问题

课堂是译员发挥其翻译水平,展示其工作能力的舞台。在课堂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译员的定位。译员不能一味强调其重要性,按照自己的思路翻译而把教员晾在一旁;也不能妄自菲薄,没有一点主观能动性。译员在首要任务是传递信息,把教员所授内容准确的传递给学生,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及时传达给教员,并把教员的答案完整地回复给学生。

对学生的态度。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热情周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课堂的衣着。为展示我国良好形象。作为和学生直接接触的译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衣着。课堂授课宜着正装,不宜过于休闲。

译员的站位。为便于操控电脑和幻灯,教员一般都位于讲台附近。译员和教员之间的距离要适中。距离过近,一方面影响教员操作电脑、指示幻灯。另一方面也影响自己指示幻灯,还容易和教员产生碰擦,显得杂乱,对课堂授课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距离过远,容易导致听不清教员的声音,不便于与教员的交流。另外,要注意避免画面冲突,不应置于幻灯投影之前,阻挡学生视线。

语言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译员应该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材和幻灯片中的内容常以科技文体的形式出现,而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和课件内容,译员应当简化或者以常用口语的形式解释教材和课件内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对某些词语的表述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比如“点穴式”打击,这个词就是从中国传统医学的点穴转化过来的,有些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但是遇到这种词语,必须按照原文翻译,而不能意译。因为教员肯定还要解释或者对此提出问题。此外,如果是把握不准的专业术语,要及时请教教员,而不能不懂装懂,望文生义;如果遇到难以用外语表达的专业词汇,可以用解释性的语言,也可加上肢体语言,或者通过演示、作图等手段,确保学生理解所表达的词汇。

课堂的掌控。译员需要掌控好上课的节奏。有的教员受内训教学的影响,在上课时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这无疑给译员加大了翻译的难度。译员在翻译时,在合适的时机要停顿一下,让学生有时间消化所翻译的内容。对重点内容要加强语气或者重复几遍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员要不断关注学生的信息接受情况,多问几次“Compris,),(懂了吗?)”C’est clair?(是否清楚?)”,以保证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吸收、理解和掌握。

注意力的要求。翻译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在课堂上译员要保持精力高度的集中,要认真地听教员或学生所说的每句话,避免错译漏译。

三、课后总结工作

总结是一种再学习,再提高,再促教学心得进。任何一种工作的完成,都有成功值得发扬光大的一面,也有值得我们吸取教训失败的一面。只有静下心来作认真总结,才能实现个人业务进步的新的飞跃。课堂教学翻译总结的内容很广泛,但以下两点最为重要:

第一点是对课堂教学翻译准备的总结。课堂教学翻译准备的总结分为两部分:一是每一课程中期,总结专业知识的准备的范围是否全覆盖,如果没有,马上弥补没有涵盖的内容,使自己专业知识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翻译需求。二是每一课程末期,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翻译的笔记进行归纳梳理,认真完善到每一个课时的内容。三是课件准备情况,如果课件不太系统完整,就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自己作好充分的准备。四是在授课前,应该与学生聊聊,一方面了解他们对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适应他们外语水平和口音。这方面总结要与上一期教学进行比较,看是否做得到位。如果有缺失之处,下一期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第6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翻译能力 翻译作坊 翻译教学 网络社区

一、引言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成为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

然而,翻译是有目的的、复杂的活动,翻译能力也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能力,涉及了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应用,对此国外相关领域既有专著问世,亦有专项研究小组的实证研究,表现出一种热切的关注,国内学者也开始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对于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及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或理性分析,将为当前的翻译教学研究或改革指明方向,从而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于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这一抽象概念,是与翻译行为相区别由Chomsky提出的,二者类似于语言能力与语言行为的区分。翻译能力不全是与生俱来的,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成分能力所构成的。那么,翻译能力究竟是如何构成的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Albrecht Neubert将关于翻译能力分析的5个参数作为能力成分: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并认为转换能力建立在前几项能力的基础上。[1](P9)

Schaffner认为翻译能力包含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学科知识能力、研究能力、转换能力。她强调转换能力的特殊地位,指出该能力“指生成译语文本从而满足翻译任务要求的一种能力”[2](P146),对其他分项的能力进行整合。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PACTE小组)的学者在2003指出,(1)策略能力在翻译能力中起支配作用,包括策划翻译过程,完成翻译项目;在最终翻译目的关照下评测翻译过程和已实现的结果;激活不同的子能力,弥补它们的不足;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关解决措施。(2)双语能力,包括语用、社会―语言、语篇、词汇、语法能力(3)翻译知识能力,包括翻译原则的知识(如翻译单位、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技巧)和翻译职业的知识(如翻译市场、翻译述要、客户、任务等)。(4)心理生理机制,包括认知要素(如记忆、感知、注意),态度要素(如好奇心、坚韧、对工作的严格规范、批判性精神、自信),和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3](P90)

国内学者苗菊将翻译能力归结为3部分: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认知能力是核心,包括概念、推理、分析、类比、预期、联想、比较等。[4](P48)

总之,正如王树槐教授等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综合模式,其构成因素包括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人格统协能力等,不过,王树槐等认为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是核心能力和终极培养目标。[5](P85)

三、翻译工作坊

“工作坊”一词,译自英文workshop,最初用于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是用一种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由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对话、沟通、共同探讨、共同调查、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规划或行动方案等)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过程。根茨勒将翻译工作坊界定为“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6](P7)

翻译工作坊模拟或建构了社会上翻译公司组织实际翻译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分组进行翻译活动。其中教师扮演了翻译活动发起者、组织者、源语文本提供者、译语文本接受者和翻译指导者的角色,起调解人、组织者、创造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向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是译语文本的制作者,起主体作用,即他们是参与者、学习者和合作者。在具体翻译教学中一般可以采用“分组翻译―小组讨论―班级展示―教师讲评”这几个步骤[7](P57)。

四、翻译作坊式教学操作例析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选择适当的文本材料,比如某旅游景点介绍需要汉译英的文本,作为一项翻译任务分派给各翻译作坊。

2.全班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个作坊成员8―10个左右,并进行工种分工,包括平行文本资料负责组、初稿拟定组、专业术语校订组、译文质量审定组、作坊总负责等,可根据实际情况由总负责及全组人员协商完成。各作坊确定后,由总负责将翻译任务分派给作坊内各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设计任务完成流程及标准等。

3.根据各小组任务,分头完成各自任务,有提供平行文本资料的,有提供初稿的,有提供专业术语的,有对质量进行审定的,最后拿出最佳译文。

4.各小组将最后的译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总结小组翻译任务流程中的经验教训。全班同学根据各小组的情况进行对比,摸索作坊经验与教训,对比学习,互促提高。

5.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并提供咨询,最后选取一目标译文,说明原因,使各作坊针目标客户的原因陈述对本组工作情况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期下一次工作的合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整个小组的流程,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的。整个翻译过程可以借助网络论坛社区提供的平台,“保证该作坊内各成员间顺利交流以及相关资料的最大限度的共享,能系统、完整地保存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及翻译的最终产品”[8](P221);另外,此平台还能“增强翻译过程的透明度和开放性,即各翻译成员在翻译过程中的产品能保存并随时供调用查阅”。[8](P221)

因此,教师可以建议各作坊建立论坛社区并辅以QQ群形式进行操作管理,每个作坊内可以设置平行文本库、翻译规则、术语专攻、翻译文件、翻译定稿等板块,平行文本库可以保存一些平行文本,比如针对汉译英景点介绍翻译任务,负责同学可以查找一些英语国家景点翻译的原文,比如白宫介绍英文文本等,提供翻译规则制定的参考体例和资源。翻译规则板块则根据以往知识和平行文本资料制定出初步的规则,并不断细化。术语专供板块的同学则提供出原文会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领域的术语的翻译或处理办法。而翻译文件板块则提供译稿,并不断修改,提供给定稿板块同学,以期敲定最佳译文。整个过程并非封闭孤立,而是开放透明的,体现了民主、合作的精神,所有的译文修订的想法和心得都可以在作坊中分门别类地保存下来,也为以后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

五、翻译作坊式教学的优势

翻译是一项实用技能,是“一门需要在专业学校里接受专业训练的专业”[9](P60)。翻译作坊教学的目的正是“助使接受培训的译者步入翻译这一职业的大门”[10](P67-68)。它在为培养译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翻译能力、了解职业翻译机制和特点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培训的平台。因此,翻译工作坊教学对培养专业翻译人才具有很大的优势。

第一,它有效实施了翻译技能的培训优先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案例探讨技巧优先于泛泛而谈的翻译技巧讲解等翻译教学理念,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

第二,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重视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重视译者的不断修订与完善,强调对译者自身素质要求完善的培养。

第三,它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潜能,逐渐培养学习者从事翻译的自我信心及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习者独立分析翻译问题、解决翻译问题创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

第四,它注重材料的真实性,与翻译市场要求紧密结合,可将市场需求和学生要求统一起来,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即迅速适应市场铺平道路。

第五,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既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又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译者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翻译做好准备。

第六,注重培养译者责任感。通过让学生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充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与人协商、自我评判翻译质量等角色,使学生感受到译者被赋予的任务、使命和责任。[11](P36)

六、结语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偏重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讲解翻译技巧、布置作业、改正学生错误为主的批阅、最后讲评是一贯的教学流程。作坊式翻译教学可以提供新的实践引导理论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合作能力等翻译综合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Neubert,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In C.Schaffner & B.Adab (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3-18.

[2]Schaffner,C.Running before walking?Designing a translation programme at undergraduate level[A].In C.Schaffner.& B.Ada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143-156.

[3]仝亚辉.PACTE翻译模式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88-93.

[4]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5]王树槐,王若维.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6]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

[7]朱琦.建构还是“解构”:中英大学翻译课教学模式之对比研究[J].上海翻译,2008,(1):55-58.

[8]贺文照.翻译作坊――基于网络论坛的翻译操作平台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6):220-222.

[9]黄建滨,卢静.翻译:是专业,更是职业――让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教学观及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8,(3):60-62.

第7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方案

0 引言

精通语言又熟悉文化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缺乏成为外事外贸部门以及高校外语专业所面临的新问题;同时,高校英语专业,特别是本科以下层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狭窄。本文拟探讨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借助地方企业, 培养毕业后可直接服务于翻译企业和翻译部门的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1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

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文学翻译而非专业翻译,二者在翻译标准、原作者与译者关系、翻译思维、操作模式、交稿期限、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采纳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途径。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块实现,即企业与学校之间通过人才、技术和资源的整合,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给校企合作,企业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翻译人才,扩大了知名度;高校获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蔡辉、张成智,2013)具体环节包括:师资合作(聘请校外导师、兼职教师,培训本校教师和实践指导专职教师);课程设置(合作企业人员参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出资,协同管理);项目合作(共同完成翻译业务); 参观访问(互派代表,实地到访,座谈讲座);共建实验室(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高校建立翻译实验室)。

2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

2.1 教学目标

应用型翻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和专业素养。

2.2 课程设置

制定课程设置方案时应考虑常规翻译教学和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差异且借鉴现有翻译课程的设计模式。

常规翻译教学在信息转换的准确度、复杂度、专业依赖程度、以及翻译实践过程方面均和应用型翻译有很大差异。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侧重信息传播的准确度,全文的整体性和专业知识;常规翻译教学侧重忠实、通顺、追求雅致,单一语言现象,语法和修辞。

借鉴国内翻译教学中的通用做法“广外模式”和在此启发下形成的 “3P口译过程模式”(刘建珠,2012:79),把翻译训练分为职业训导、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

职业训导阶段通过常规基础课程(语音,语法,综合英语,阅读,听力和口语)输入语言基础知识;通过专业知识课程(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专业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科技文阅读,翻译策略,翻译职业操守,翻译工作标准)输入翻译基础知识;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应用文写作,文本编译与处理,英汉互译技巧,商务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翻译,商务口译,旅游口译,社区口译)培养翻译基本技能。

项目实训是通过设计翻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和任务,让学生以项目模拟的形式参与项目的准备,实施和总结,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场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的项目实训采用翻译工作坊,即案例教学的模式:教师讲解-阅读-翻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总结评价(连彩云,荆素蓉,于婕,2011:41)。在笔译理论教学中,首先由一名熟悉该行业专业知识且有相应翻译能力的教师为学生介绍该项目的性质和特点,统一专业术语和关键词。然后,分发一定数量和相应难度的阅读材料供学生熟悉术语,体会文本特点。随后,在给定时间内要求学生上交翻译作业,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阅并评改具有共性和典型性的翻译错误。期间,采取同伴评改和小组评改的方式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对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集体评阅。在笔译实践教学中,翻译工作坊采用翻译公司的运作流程组织教学:翻译管理(合同签订,稿件审查,任务分配和小组负责人及成员的确定),技术准备(术语库确定,应用软件确定,统一关键词,提出翻译文本要求)和翻译操作(原文文本转化,疑问初审,技术校对,术语和风格的统一,译文终审,编辑和排版等)。

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在来自学校和企业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分为准备实习、岗位实习、总结实习三个步骤。准备实习环节包括介绍相关的企业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基本信息和参观、讲座等形式和定员定岗的安排;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心得,定期向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反馈信息;最后,通过座谈,撰写实习报告和用人单位鉴定等形式作出实结。

3 影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

3.1 学生

学生需明确翻译学习的目的并加强学好翻译的信心。在校学生大多忽视了翻译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服务于双语交际的目的,侧重于翻译理论而忽视翻译实践,又因为翻译题在等级考试中所占分值不高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普遍认为翻译技巧难以掌握和运用,从而打消了持续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语言服务于交际”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翻译的信心。特别是本科及以下层次的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因为对翻译工作流程的陌生而误认为自己缺乏入职的基本条件,人为设置了就业瓶颈。

3.2 教师

高校需要能够胜任应用型翻译教学任务的师资。该专业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双语能力和翻译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熟悉翻译市场的运作情况。教师本人首先要将自己打造为“知识积累性”,“意识提高性”,“注重实践型”的人才。这就需要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将企业代培翻译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我们需要翻译教师主动走出校园,和企业对接,寻找实践机会,加强双师型素质。

3.3 产业链建设

翻译行业是一个产业链,需要业内人员包括高校师生,翻译科研机构工作者和翻译企业职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探索和推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模式。各方面都要主动寻求与其他环节的合作机会。作为产学研合作主导因素的高校,应当成为翻译科研机构和翻译服务类企业之间的桥梁,结合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和不断丰富的实践素材,加强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服务于地方产业。

4 结语

在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本文以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必要性,提出了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研结合模式和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并分析了影响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探索出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整合科研机构优势,借力于地方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蔡辉,张成智.论翻译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1):51-54.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2):32-36.

[3]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翻译,2011(4):37-41.

[4]刘建珠.论翻译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78-81.

[5]刘季春.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J].中国科技翻译, 2010(2):30-33.

第8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民办高等教育最早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世纪快速发展。不少民办本科高校充分发挥优势,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下赢得了一席之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众多。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人才需求的形势、样态与规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坚持人才培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从规模扩张转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是民办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沿用公办高校传统模式,翻译课程大致分为英译汉、汉译英、口译。笔者从事民办本科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多年,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和实践,发现翻译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翻译知识和技巧,不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2)学生的翻译实践量不足,翻译能力提高较慢。由于课堂教学以讲解翻译技巧为主,翻译实践的实现途径主要是课外练习和作业,包括教师指定的翻译内容和学生自选材料。具体操作中对翻译练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手段,翻译实践的量和质均难以保证。这与刘宓庆提出的翻译教学最初级阶段的技能指标的达成起码应具有3万字的实务经验存在一定差距。(3)教学中缺乏对翻译职业与翻译技术知识的渗透。民办院校翻译师资力量较弱,业务培训机会较少,对翻译行业的职业规范和操作流程不熟悉,没有将最新的翻译技术支持服务于翻译教学。总之,翻译教学定位不准确,教学中没有明确翻译作为课程、能力和职业的不同类别层次和规范要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与学生基础水平和教学目标不匹配。

二、基于翻译教学定位的翻译教学模式

(一)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定位

明确教学目标和定位,是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开展翻译教学的基本前提。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纯粹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翻译教学,二是作为外语专I课的翻译教学,三是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翻译”与以翻译技能培养为目的的“翻译教学”之间的过渡,既是外语教学的高级课程,同时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民办本科院校所开设的英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高级呈现形式便是翻译技能。

从实用的角度看,翻译是各级各类资格考试和升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专业八级考试中翻译的分值占20%,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翻译和写作能力分值占专业成绩的50%左右。同时,翻译能力被广泛用于语言教育和商务贸易等行业中,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渠道有中小学、语言培训机构、外贸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另有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由此可见,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以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丁卫国(2013)认为翻译教学模式是以相关教育或者学习/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采取相应教学手段和策略开展翻译活动的范式。显而易见,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翻译教学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然而长期以来翻译教学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翻译领域的其他研究和教学实践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办本科院校往往遵循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为理论指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强调翻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结果为导向,教师决定课内外翻译材料的选择和学生翻译结果的评价。这一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翻译能力等方面的缺陷显而易见。

根据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基础和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的语言基础较差,但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特点,提出适合自身英语专业发展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翻译模式的代表人物Kiraly(2000)认为翻译教学应从传统的传送(transmission)向“能力迁移”(transformation of competence)转变、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向译者能力转变;译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在反思性实践中(reflective action)实现自动化发展的翻译职业人才。该模式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进行互动,进而获得翻译经验,发展能力。

将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能激发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通过互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翻译本体意识和职业意识,从而提高翻译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教师跨学科的理论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五要素之一,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理想的翻译教师应该熟悉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具备翻译实践经验,同时懂得运用教育学等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翻译课教师的理论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和效果,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才能为翻译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当前民办本科院校的翻译课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多毕业于英语专业,要么缺乏翻译学的理论素养,要么未经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训练,往往将翻译课上成“阅读课”、“精读课”、“语法翻译课”、“语言对比课”、“纯理论宣讲课”。由于课堂组织和管理形式、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等方面都必须依赖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翻译课教师首先应该懂得翻译的本体论知识,国内外主要翻译流派及其思想,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和制约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深入研究学生翻译能力的构成,开阔理论视野,避免讲解中只见树不见林的片面和主观论断。同时,互动教学也需要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从而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

(二)构建学生的多元学习模式

双语能力是翻译的基础,良好的中英文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这是做好翻译的前提。笔者在英语专业三年级翻译课开始之初,对学生进行了中文写作和英语综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中文思维和表达力还有待提高,英语语法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语感差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给学生开列读书清单,主要包括中外文史哲经典和流行读物,以及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对佳作和优秀译文精读赏析。鼓励学生加入课外阅读兴趣小组,通过文学沙龙、朗诵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双语阅读和鉴赏力训练可以打破僵化的“翻译知识点+例句+练习”的教学形式,带动翻译语篇意识的提高。

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模拟翻译项目实施过程开展教学活动是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学生分工协作,分别扮演翻译发起人、项目经理、译者、校审人员等角色,翻译任务完成后小组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在班级分享翻译过程心得体会,结合翻译思想和理论分析翻译方法和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学期末学牛书写课程总结。通过一年的实验。学牛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参与翻译活动,对翻译的认识更全面。

(三)强化翻译实践训练

长期以来,翻译教学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翻译能力要求的指导下,过分强调翻译的结果评价,缺乏对翻译能力形成过程的研究。据了解,很多学校对学生翻译实践量并没有予以明确规定。翻译实践是提高翻译能力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感知、I悟、内化并掌握翻译技能。根据民办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强化翻译训练,同时对每学期的翻译实训进行量化管理。学生除了完成教师规定的翻译任务外,还可以利用假期对旅游景点翻译纠错,参加教师承接的翻译任务;鼓励学生参加翻译各类翻译竞赛。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实施毕业论文改革多年,学生可以自选材料进行翻译并撰写翻译评论。实验证明,通过多样化的翻译实践方式及翻译量化管理,学生的翻译能力显著提高。

(四)增加翻译职业和翻译技术的知识

20世纪下半叶,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泛在计算机时代,翻译工作的环境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谢天振(2015)指出,“翻译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翻译的职业化时代,传统的定义显然已经无法涵盖当今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因为职业化时代的翻译无论是翻译的对象,还是翻译的方式、方法、手段和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本地化,众包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机互动已经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2016中国语言服务业大会在北京召开,公布了《2016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规划(2017-2021)》以及中国翻译协会首部团体标准《翻译服务一笔译服务要求》。《报告》指出,中国语言服务能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语言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融人世界、影响世界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持。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将成为国家、高校、市场和企业多方的关注焦点。

外语教学如果不紧跟技术革命的步伐,势必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语言服务人才。翻译教学中融入翻译职业和技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是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应将翻译职业与技术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翻译行业动态、操作流程和职业规范,培养学生使用翻译软件、在线词典、百科全书、翻译论坛、翻译语料库等翻译工具进行检索、分析、加工、创造和传递翻译信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术素养,提高翻译能力。

第9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旅游业日益发展壮大,旅游业日渐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出入境旅游不断向前发展,出境旅游增长尤其迅猛,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速度为20.4%,2010年出境旅游消费4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3%。2012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消费国。

中国出境旅游已被纳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推进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战略规划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合格的翻译人才,因此,旅游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出既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又拥有高技能,懂行业知识,具备职业素养的翻译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高校扩招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学校几乎没有选择学生的余地,学生入学成绩越来越低,甚至是英语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任何要求,也就是无论学生高考时或高中阶段英语成绩如何,均可报考英语专业。因此,多数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差,缺乏基本的语法、词汇、句法知识,再加之良好学习习惯的欠缺,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厚,给翻译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因此,高职高专学校旅游英语专业翻译教师压力山大,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在出入境旅游、文化贸易等相关领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作为沟通、交流工具的人才,满足目前中国旅游等相关行业翻译人才需求,为旅游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中国旅游及相关行业不断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教育部对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有关课程性质与教育目标方面提出,“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是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英语翻译方面的要求,那就是:A级: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在翻译生词不超过总词数5%的实用文字材料时,笔译速度每小时250个英语词。

三、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高职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差,基本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知识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学界认为高职翻译课程应该属于教学翻译,也就是使用翻译教学方法来巩固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对所学词汇、语法、句法加以应用。

但是,高职旅游英语的专业定位表述为“培养英语+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体现了英语和旅游相结合的特点,但没有体现出初级特殊用途英语(ESP)的定位。笔者认为:旅游英语专业是要培养能够理解旅游及相关行业基本知识,能够操作旅游业务的一般模式,并能够熟练运用职业英语的专业人才。根据上述定位,完成《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教学要求:“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在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旅游行业基本知识和操作行业运作模式的能力,为他们指引进入旅游领域的途径和方向,而非向他们传授该专业精神的知识。即培养“懂旅游的英语人才,而非精通英语的旅游人才。”所以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突出职业英语,而不是专业英语。要很好地履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有关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设置应与产业和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对接,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体现工学结合的原则。”

虽然学界还有争论,但是Jean Delisle 区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是依据教学目的和重点,而非教学对象的翻译水平和双语能力,因此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翻译定位为“初级翻译教学”。

四、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助与协助学习;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英语技能竞赛,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群主要集中在涉外导游、旅游饭店前台和销售、出入境业务操作等。这些岗位群均涉及部分翻译业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抓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外,还需加强翻译能力培养,而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课程有别于本科,须强调其行业性,决不能采用研究性的理论式教学。翻译课程的定位应该着重于学生今后在工作和日常交流中,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与客户或合作伙伴交流,达成协议,签订合同,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沟通,简单的生活口译、文书翻译,申请资料翻译等。另外,还应该鼓励有能力有追求的学生为进一步升学或出国留学打下基础。

依据“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前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高职翻译教学实践,突出功能性和交际性。首先选取文本,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要注重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围绕旅游、新闻、政策法规等主题甄选材料。然后就某一材料进行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成立学习小组,让他们从企业或工作岗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完成翻译作业。从此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指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给指引学生方法和道路,和学生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实现任务目标,强调通过口头和书面交际共同获得意义。“任务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到高职旅游英语翻译课程就是与旅游英语翻译实践工作联系密切,或者是模拟工作的仿真任务,甚至是从企业接来的真实工作任务。高职任务型翻译教学就是针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与外语有关的工作岗位如涉外导游、签证专员、出入境操作人员等所涉及的内容,以单个项目为驱动进行翻译训练。其任务的前阶段包括旅游相关知识的导入、翻译难点的处理、任务分工和清晰的训练步骤;任务阶段中有学生的翻译实操和修改,有翻译训练,检验与核对;任务后阶段有成果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总结,有前后关联的课外训练和校外训练。教学重点是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训练,而检查评价的重点则是信息表达的完整性。信息完整为第一标准,语言完整为第二标准。因此,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是要比较真实地再现工作环境,体现行业、职业要求,是一种可以借鉴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新模式。

2、中期主要采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为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就要构建基于真实项目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将真实的翻译项目拿到课堂来做,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遵循分阶段、协作式的知识构建过程开展工作坊式旅游英语翻译教学,通过真实翻译项目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翻译能力和职业素质。

“翻译工作坊”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类似,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们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来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模式迁移到翻译课堂,成为一种翻译教学途径,其本质是促进学生“从做中学”,即通过翻译实践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翻译活动。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特定的签证资料翻译时,先以SAMPLE做示范进行针对性分析,讲授该类文件翻译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和一些行业套话的翻译,然后给出某位客户签证资料(教师从企业收集到的真实的翻译项目,注意保护客户个人隐私,可将姓名、身份证号等隐去)作为翻译任务,让学生在特定时间内进行分组翻译。完成任务前,需要先理解要求与规则,这是同桌或小组成员可讨论遇到的问题,然后各自独立进行翻译活动。接下来互相批改翻译作业,核对信息是否填写正确,并在小组中宣读或展示自己的译文,其他同学帮助修改,选出最好的译文,再将各个小组选出的最佳译文在全班宣读,之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价,抓住典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并在今后的翻译活动中借鉴。由于高职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差,语言应用能力弱,修改后的翻译肯定还有错误,因此,教师给他们提出指导性建议并帮助其改正错误。高职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指导作用却不容忽视。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教师能够监控学生的整个翻译过程,及时获得学生翻译活动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同时,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翻译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翻译活动中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协作共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民主氛围,培养竞争意识,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基于真实项目的“工作坊”翻译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翻译情境中,能够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参与翻译活动,从中学习翻译技能,参与翻译实践。而不是灌输过时的翻译知识给学生,相反,使他们在真实的项目情境中掌握各种职业翻译技能,做到翻译教学真实化、翻译课堂社会化。

3、后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题真做的项目教学模式。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旅游行业具备很强的季节性,多数旅游企业平时并不愿意花更多的成本“养人”,但是到了旅游旺季立刻出现人手不够的现象,企业很难在短时间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通过校企合作,这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生补充人力资源,把一些旅游翻译项目,如签证资料翻译等项目“承包”给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将项目带入课堂,教师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位顾客的签证资料,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首先,查阅使馆要求的签证所需资料(CHECKLIST),签证申请表,邀请函、学校或单位同意请假证明,在读(职)证明,收入证明,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离婚证等证件,离婚协议(未成年人父母的),父母双方同意书等材料。然后,教师把这些资料的普遍翻译方法讲授给学生,有模板的给出翻译模板,让学生照着填写,涉及翻译的地方告知翻译方法,如家庭地址按从小到大用汉语拼音填写即可;离婚协议各有不同,很难给出模板,教师让学生借助网络和电子翻译工具,进行翻译,讲究实用性,并在学生翻译过程中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其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翻译稿件;身份证、户口本、在职(在读)证明、父母双方同意书等基本上可以按照模板,只需要改一下具体的姓名等身份信息即可。最后翻译(填写)完成后,必须仔细核对信息,检查CHECKLIST上规定的文件材料是否齐备,如果还有缺漏,必须马上与客户联系,与其沟通,催促其尽快在递交材料,以便我们翻译和填写资料,整理齐所有资料,按顺序装入文件袋。当然,教师最后还要再次核对资料信息的填写,尤其是身份信息,否则会影响签证申请的成功,耽误事。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必须理解做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要让这一批客户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签证成功,是该旅游团(考察团)能够按时出发成行。所以他们在翻译和填写相关信息时,必须认真仔细,不得有半点马虎,很小的一个错误,就有可能导致客户申请签证失败,给客户和公司造成损失。另外,每个旅游团出发时间的都已经定好,签证时间也必须按照出发时间提前定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同时,在该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包括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等一些列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沟通能力,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

另外,我们的学生在小学期实训和暑期实践活动时,亲身到企业顶岗实训和实践,最后实习也到我们的合作企业。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能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受益,而且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我们职业院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我们的毕业生不但获得了真正的实践技能,而且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就业问题迎刃而解了。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它可以更加经济、省时省力地招聘到优秀员工。这不但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使职业院校打开发展的突破口,实现校企对接,解决“用工荒”的难题,更好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五、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手段与形式可多样化。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应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高职旅游英语翻译教学需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价需要占更大的比例,高职学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需要更多鼓励,看到他们的进步,并提出表扬,促进其取得更大进步是非常重要的。最后顶岗实训和实习阶段的评价由实习(实训)带队教师和企业部门负责人共同给出评价,从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多方面综合考查、评价。

六、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必要条件之一

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社会收益,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才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真正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知道企业的用人需求,掌握企业最新技术、技能,根据企业需要开展针对性教学与实训,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有效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理论结合实践,从企业找项目,为企业攻克难题,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双师型”教师通过工学结合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掌握职业技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培养实用型高职高专旅游英语翻译人才,教师首先要是这方面的实用型人才,既要具备翻译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旅游行业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翻译教学的设计者、课堂引导者、学生译文的纠错者、职业能力培训者,以及项目引进者。为此,旅游英语专业翻译教师应该积极地投入到真正的行业、企业工作中,课余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职业素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另外,考取旅游及英语翻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翻译资格证书,英文导游证书,旅行社计调职业资格证书等,也是“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的一方面。

七、结语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更加趋向专业化,其教学特色在于它体现了与行业、企业结合,突出职业特色。同时需要我们弱化语言表达技巧和语言知识的教学,突出在学生翻译技巧和语言能力不足时及时有效地传递工作信息,实现有效沟通,完成真实项目的目标。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界人士共同来关注高职高专的翻译教学,关注旅游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蕾.任务型教学法在“视听说”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

[2]袁翠.对高职翻译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

[3]赵继荣.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翻译教学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

[4]曾昭涛.论高职翻译教学的性质与定位[J].高职教育研究.2008.12.

[5]Delisle, Jean.T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M]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88: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