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传染病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传染病培训总结

第1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传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内容繁多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的控制,传染病病人的医疗救治,以及贯穿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等。其中,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疫情信息的不准确和渠道的不通畅直接影响着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和控制[1]。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出我们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疫情及报告信息渠道不畅,也反映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文昌市疫情报告管理监督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疫情管理监督执法模式,我们于2005~2006年抽样调查了辖区中51家医疗卫生单位的疫情报告及监管现状并进行了汇总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文昌市辖区314家医疗机构中抽查51家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学校(幼儿园)校医室。调查抽样单位在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期间的传染病疫情管理情况、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等。

1.2 方法 

按照海南省卫生监督总队设计的表格和培训要求到抽查单位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和现场指导。

2 调查结果

2.1  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及运行情况,见表1。表1  文昌市疫情报告管理状况(略)

2.2 疫情报告与核查情况 

51家医疗机构及5家学校(幼儿园)校医室在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期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例数为1 400例、疑似病例9例,其中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疫情报告例数分别为917、433、占95.8%,其他部门仅报告59例,占4.2%;检查16家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中,有传染病报告登记的仅有3家(18.75%)。随机分别抽查二级、一级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传染病登记20例、200例和20例与文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对疫情报告,复核符合率为100%、97%和80%。

2.3 传染病知识培训与考核情况 

在调查的10家一级医疗机构、5家学校(幼儿园)中都有传染病疫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宣传方式有宣传栏、广播、讲座、宣传画等。

   

在5家学校卫生兼职管理人员与在校学生接受传染病疫情相关知识培训的3家,共培训5 959人次;传染病知识考核结果为优秀2家,良好3家。

2.4 存在问题

2.4.1 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 

文昌市人民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但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以及奖罚制度不落实。大多数一级医疗机构都没有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未建立与责任报告人的报告卡交接记录。门诊部(除庆龄妇幼保健院外)、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都未能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2.4.2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不善及运行不畅

 

文昌市人民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均有统一格式的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簿、传染病报告登记卡,基本上配备疫情报告电脑网络,实现了疫情报告个案管理,但部分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书写不规范,诊断未按照标准命名,漏、错项较多,书写潦草等。虽然已配备直报电脑,但人员素质偏低,上网操作不熟练;部分电脑未能专报专用。

   

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管理普遍较差,大部分没有门诊日志、没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没有传染病报告卡、没有了解疫情电话、也没有参加传染病疫情培训。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这段期间,有81.25%的单位从未报告过传染病。

2.4.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有专门的疫情报告机构和人员,网络直报运行通畅,记录完整,每月有疫情分析报告,但对一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维护指导较少,且几乎没有开展对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学校(幼儿园)的传染病防治业务指导。

2.4.4  学校(幼儿园) 

在抽查的5家学校(幼儿园),均在文昌市的文城镇,可算是上等档次。但5家单位均无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2家没有晨检制度,3家没有缺课登记管理制度,2家没有熟知疫情报告电话,4家无传染病登记记录、也没有返校证明,2家专兼职的校医没有接受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培训。

3 对策与建议

3.1 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医疗机构负责人和执业的医务人员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尤其对相关的 疫情管理人员及疫情报告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试,持证上岗,推动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3.2  针对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卫生室普遍存在传染疫情报告“盲区”的现状,卫生行政部门应将这类医疗机构执业过程中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好坏与执业年审挂钩,以真正做到许可与监管衔接[2]。

3.3  卫生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职责,依法加大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监督检查的力度,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室、学校(幼儿园)、个体诊所、社区服务站等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对瞒报、漏报或迟报现象进行检查并追究法律责任[3]。

3.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基层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定期开展传染病的漏报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信息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定期维护和检查,24h维护应达到100%。

3.5  医疗机构应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范的要求,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各项制度,要加强医务人员加强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疫情意识与传染病疫情的敏感性。

3.6  学校(幼儿园)除了自身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以外,还要积极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如学生缺课登记、返校健康证明、家访等。

【参考文献】

 

[1]陈永祥,徐克明.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与对策研究项目总结,卫生部《2005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与对策项目资料汇编》[m].2006,6:24~25.

第2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全市1 083家民营医疗机构分为医院、门诊部、私人诊所三类,剔除不能诊断传染病的362家专科门诊部和私人诊所(美容专科、牙科)后,按医疗机构类别分层,每层按10%比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89家民营医疗机构,其中医院/门诊部48家,私人诊所41家。在抽样获得的48家医院/门诊部中,每家机构采用随机抽样法各抽取3~4名临床医生(共抽取187人)为本次调查对象,同时将48家医院/门诊部的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48人)及41家私人诊所的医生(41人)也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由被抽取的医院/门诊部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及私人诊所医生三类人员分别对应“民营医院/门诊部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民营医院/门诊部传报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和“私人诊所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进行作答。调查内容包括对《传染病防治法》掌握情况、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及报告行为等。

1.3 统计分析

对各类问卷分别进行总分及相同问题得分统计,每个单题计1分。“民营医院/门诊部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为18分,“民营医院/门诊部传报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为16分,“私人诊所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为18分,三套问卷中相同问题总分为8分。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计算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若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用Kruskal Wallis检验。对分类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比较等用χ2检验。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推断。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得分情况

医务人员中,医院/门诊部48名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187名临床医生以及41名私人诊所医生在传染病报告知识问卷中相同问题的得分中位数分别为5.77、5.13、3.20分,由于资料不满足正态性,经Kruskal Wallis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65,P0.05),而私人诊所医生与医院/门诊部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和临床医生平均得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2.1.1 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 医院/门诊部中高级或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的平均得分分别为9.71、11.86、10.78和9.56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P>0.05)(表1)。将医院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的传染病报告知识平均得分(10.41分)与门诊部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平均得分(9.09分)进行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

2.1.2 医院/门诊部临床医生 高级或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的临床医生平均得分为13.35~15.35分,不同职称临床医生平均得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1,P>0.05)(表2)。不同科室临床医生的平均得分为12.33~17.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P>0.05)。将医院临床医生平均得分(12.51分)与门诊部临床医生得分(12.60分)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P>0.05)。将接受过培训的临床医生平均得分(13.18分)与未接受过培训的临床医生平均得分(11.84分)进行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71,P>0.05)。

2.2 医务人员单题知晓率

医院/门诊部的传染病报告人员、临床医生和私人诊所医生对相应问卷中相同的问题,除“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病种1、2”应答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三类人员对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病种数及网络直报报告时限的应答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

将三类医务人员单题正确率进行两两比较,除“乙类几种”单题传报人员正确率高于临床医生外,其余单题传报人员与临床医生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乙类几种”临床医生与诊所医生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单题传报人员、临床医生的正确率均高于诊所医生。

2.3 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行为

医院/门诊部的临床医生均能在1 d内将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交至传染病报告人员手中,但门诊部医生在半天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至传报人员的比例(68.57%)高于医院医生(48.57%)(χ2=27.47,P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晓率较低,应开展有效的培训

在日常传染病报告及管理工作中,诸如皮肤科、儿科、内科等涉及传染病诊疗较多的科室,医务人员应当更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但是本次调查未发现医院/门诊部中不同科室、不同职称、是否接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其传染病报告知识得分存在差别,仅体现为私人诊所医生知晓率较医院和门诊部的传报人员及医生低的现况,可见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的知晓程度与现行传染病报告工作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反映了现行已开展的传染病报告知识的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尚欠佳,部分科室分类较细的医疗机构未能针对不同科室做出相应的培训。医务人员对以《传染病防治法》为根本的相关法规知识缺乏,由此导致依法防病意识薄弱\[2\],影响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

有研究表明,对医务人员进行有效、切实的传染病报告知识培训后,报告知识知晓率、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与培训前相比有所提升,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建议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开展相关培训时,首先应深入普及《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报告知识\[4\],规范统一培训内容,将培训范围自公立医疗机构明确外扩至民营医疗机构,调整培训频次,开展针对性培训。第二,对传染病报告人员和不同科室(尤其是涉及传染病诊疗较多的科室)、不同职称临床医生的培训要有所侧重,并考虑单独分批次培训私人诊所医生。第三,应强调培训效果,不以完成培训频次为目标,需建立考核机制,落实培训效果。第四,根据不同单项得分情况,着重对知晓率较差的方面,诸如传染病病种的归类与罗列、传染病报告时限等内容开展培训。同时各民营医疗机构应配合有关法规宣传,定期以多种方式强化相关传染病知识岗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医疗机构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水平和素质\[5\]。

3.2 报告行为不够规范,应优化报告方式,加强监督管理

设置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的民营医院/门诊部中,临床医生填报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后,均能在当天将传染病报告卡传达给传染病报告人员,但是递送流程及方式多样,不利于信息的整体把握与报告质量控制。建议同一医疗机构内部统一报卡信息传递方式,参考公立医疗机构的做法和经验,尽量采用“传染病报告人员统一收取”、“疫情交换箱”等事半功倍、较为成熟的运作方式。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临床医生仍存在“未要求报告”及“没有必要报告”的观点,反映了这些临床医生尚未知晓并掌握传染病防治法,导致基础法律\[6\]无法得到良好实施,由此提示监督部门应重视此现象,结合培训与督导检查,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赵晓华,徐凌忠.我国传染病报告管理发展现况及影响因素应对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2):160-162.

[2]张益兰.蚌埠市私立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现况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11(6):321-322,335.

[3]许爱香.陕县传染病报告卡质量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7):390.

[4]李志群.齐齐哈尔市私立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72-73.

[5]杨海,王戬.西安市临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考核现况\[J\].职业与健康,2007,23(3):192-194.

第3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一、项目管理

1、及时完善监测检测、感染者和病人管理、宣传教育、预防干预、医疗救治、关怀救助等具体方案及措施的制定;

2、加强对项目各类资料的分类管理。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过程有记录、评估有结论、有总结、有影像材料;

3、根据工作要求,保障经费按规定配套、及时到位,设立专帐,专款专用,合理分配使用项目经费。

4、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健全艾滋病综合信息管理报告网络,定期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5、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总结经验,探索难点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宣传教育培训与政策倡导

1、以农村为重点,结合部门优势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宣传教育等活动,达到上级对各项活动的目标要求:

①继续利用户外广告标牌、乡村标语等形式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行政村设置宣传栏、平均室外上墙的固定标语6条以上。

②将农村作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加强农村的宣传教育。镇卫生院和有关村卫生室设立专题宣传栏,加强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干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支持和关怀救助等活动,组织电影队下乡放映,宣传艾滋病基本知识。

③坚持在中学开设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课程。在校内定期更换艾滋病宣传专栏、宣传窗,不定期举办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至少有一套艾滋病教育培训专业教材,1个能够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教师,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学校比例达到100%。

④公安、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强制戒毒人员、查处的人员、“两劳”监管人员和城市流动人口等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在这些人群中开展血清、行为学监测、羁押人员宣传教育覆盖率达100%。

⑤计生、工会等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反对社会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⑥文化、工商等部门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要求娱乐服务服务公开张贴和摆放艾滋病防治宣传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工作,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⑦大力提高无偿献血率,动员全社会健康适龄人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

⑧充分结合“12.1”、“5.19”、“6.26”等主题宣传日,积极组织综合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免费咨询、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2、充分利用工、妇组织,开展别开生面的宣传活动

①镇妇联要根据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全镇基层妇联干部宣讲团,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因地制宜,利用“3.8妇女节”开展宣讲活动,“面对面”宣传活动覆盖15-49岁妇女人群比例达90%以上。通过“面对面”宣传,进一步深化“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扩大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女性中的普及面,提高知晓率,帮助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提高抵御艾滋病的能力。

②工会组织要充分调动企业工会的积极性,督促各企业定期制作更新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栏,在企业中培训同伴宣传队伍,切实加强对外来民工的宣传教育。农民工、个体工商户接受宣传培训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3、能力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防治知识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全面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整体水平:

(1)在镇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安排相关内容的学习,领导干部及时了解并掌握示范区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求,股级及以上干部宣传教育培训率达100%;

(2)举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高危人群干预技巧、性病监测培训班各1期,规范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技巧;

(3)配合全区各部门举办各类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班:

①妇联举办全镇妇女干部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班,通过妇联网络,提高农村妇女干部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综合水平;

②选派1名教师参加区宣传骨干师资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

(4)镇防治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接受上级对项目工作的培训,包括项目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诊疗技术和干预项目的考察与培训。

三、预防干预

1、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要加强干预工作。应适当侧重自愿咨询检测、正确求医行为、安全套正确使用的宣传与引导,促进行为的正向转变。有效干预措施覆盖高危人群比例达90%以上。

2、建立完善规范化性病门诊,为目标人群提供包括性伴追踪、病症处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规范化性病诊疗优质服务,性病门诊为就诊者免费安全套提供率90%以上,梅毒规范诊疗率、转介率(含孕产妇)分别达到95%以上。

3、积极探索开展男男人群预防干预工作。

4、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和婴儿提供免费检测、孕产期保健、药物干预、安全分娩、随访、人工喂养等技术支持服务。达到感染艾滋病病毒孕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产妇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90%以上、人工喂养率90%以上,并提供18个月的随访和检测服务、对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提供规范诊疗服务、对先天梅毒患儿进行医学随访和治疗。

四、病人的治疗管理与关怀

根据“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管理,开展病毒治疗及相关检测,落实各项关怀救助政策。

1、及时掌握全镇感染者分布和基本情况,及时更新疫情数据库信息;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告知、追踪、流调、随访、咨询、干预、CD4检测等工作。目标是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个案随访表,完成流调率90%以上;随访干预比例不低于85%;定期组织感染者进行CD4检测,检测比例达70%;对阳性者配偶及性伴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

2、定期在感染者和病人中开展结核病筛查,发现结核病病人转诊结核病防治机构,合并结核的艾滋病病人接受免费DOTS治疗率80%以上。

3、建立完善的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病人信息。

第4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是一所建院近百年的综合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总结我院传染病防控与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有如下做法和体会。

(1)明确“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和综合医院职责。

医疗机构是发现疫情和疫情报告的最主要来源,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检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发现传染病疫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成立感染管理办公室,实行感染管理制度化表格化。

2006年1月我院专门成立了感染管理办公室,配置了3名专职管理人员:主任1人、消毒隔离1人、本人由原作消毒隔离工作转做疫情管理信息直报工作(原疫情管理信息直报工作由电脑室人员兼职)。

结合我院实际,感染管理办公室重新修订下发实施了传染病报告制度与流程、传染病诊断标准、突发公卫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医院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等。同时,完善了门诊日志、病房住院登记、化验室阳性结果登记、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和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等。

(3)注重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实际工作中,我们多次组织全体临床医生针对传染病报告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并组织考试。对新上岗的责任报告人和实习生、进修生进行上岗前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有关条款、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各专门病种的报告要求等。例如: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禽流感、艾滋病、急性迟缓性麻痹知识的专项培训。并且组织全体参培人员考试答卷,将考试成绩作为每人本季度继续教育的考试成绩存档。

(4)形成疫情报告网络,将责任分工落实到人头。为了全面动态掌握疫情,我院将检验科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体液室、急诊检验室、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等作为疫情监测点,通过总值班室和门诊大厅的两个报卡箱,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染病报告网络。

(5)狠抓检查考核,强化疫情报告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为了确保医院传染病疫情完整、及时、准确上报,我们坚持对各种相关科室进行日检和周检。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门诊、病房、化验室各环节的检查和核对,做好检查及处理记录。并且将检查结果作为各科室及相关责任人的考核和奖惩依据;坚持实行了临床医生的首诊负责和报告责任制,化验室人员传染病检验结果报告制,责任疫情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的核查制。

(6)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疫情报告遇到的疑难问题。

针对无化验室阳性结果记录,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为防止漏报也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对新入院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先报未痰检(每日跟踪检查感染科住院患者一览表,排查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待痰检结果出来后,如是“涂阳”再报订正卡片。二是对儿科常见的风疹、水痘、猩红热等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一方面向医生讲明漏报的后果与责任;另方面对就诊人数、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等进行跟踪检查。

针对传染病报卡中住址栏不愿填写的病例,在摸清患者怕填写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关系带来影响的心理,向其说明填写住址是为跟踪了解病情和通知使用新药特药。同时我们也会履行为患者保密的责任。

讨 论

从事专职疫情管理直报工作的体会,可以归纳为八句话:一个目标,二个绝不,三个勤字,四个知道,五个有心,六个了解,七个必去,八个不放。

一个目标: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使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个绝不:绝不让医院发生传染病漏报和迟报。

三个勤字:一定要做到眼勤、嘴勤、腿勤。

四个知道:一定要让每位医生知道报卡的病种、方法、时限、地点。

五个“心”字:即对工作要有进取心、责任心,还要有热心和耐心,最主要一条就是细心。

六个了解:了解国内外传染病疫情管理的动态;了解传染病报告网上公告栏内的最新消息;了解网传的基本知识;了解网上住址栏内区、街道的划分;了解死亡报告卡中死因ICD10疾病代码的基本内容;了解国家卫生部每月公布的传染病疫情通报。

七个必去:凡是有传染病阳性结果登记的部位必去:检验科的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体液室、急诊检验室、放射科的X光室、CT室。

第5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年上半年我区防病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精心制订工作计划,认真组织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防治工作为重点,带动肠道传染病控制及计划免疫开展,全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各项防病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万以下,无暴发疫情发生,防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学管理,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

为保证本单位出具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公正性,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根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通知,我们积极进行换证的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克服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人员少等种种困难,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原创: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订了严密的控制措施,形成了五个方面的质量体系文件以及各种有关质量的规章制度,通过管理评审和内审表明,该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能够对所有影响实验室质量的活动进行有效和连续的控制,于二月下旬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我区的计量认证进行复评审,通过艰苦卓越的不懈努力,于四月下旬顺利通过省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确保卫生检测质量。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禽流感防制工作成效显著

为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非典疫情,我区制定下发了《××××年度全区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和《贾汪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有效加强疫情报告的法制化管理。根据上级要求,我区于去年月份和今年月份两次启动了非典应急防控体系,加强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做好各项“防非”物资储备工作,坚持小时疫情值班和应急处理小组值班制度,实行非典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开展了非典疫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及因病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为了能够及时快速处理疫情,提高疫情处理质量,我们于月号假日期间组织了非典疫情处理模拟演练,并且顺利通过市卫生局组织的模拟演练,得到“反应快速,技术过硬”的高度评价。通过演练,有效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今年年初,全国发生了数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预防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中心多次组织人员进行人禽流感知识的培训,并负责对全区各单位成立的应急处理大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储备充足的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有效的预防了全区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

三、依法加强了传染病管理的各项措施,有效控制了重点传染病

在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努力抓好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及其它重点传染病的防制,全区目前无霍乱疫情和暴发疫情发生。

⒈疫情报告管理: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号令)要求,我区依法健全了疫情管理组织,制定了疫情报告制度,加强了疫情报告人员的业务培训,共组织乡级人员培训期约余人,并组织了两次模拟疫情报告测试,全区家医疗机构于三月初如期实现了各种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因病死亡病例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我中心还安排专人负责网络直报的卡片审核工作,确保疫情报出后小时内及时审核,截止月中旬,全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种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其中病毒性肝炎例,淋病例,梅毒例,麻诊例,菌痢例、肺结核例,与去年同比上升的传染病有病肝、菌痢、淋病、肺结核上升幅度分别为、、、。

为发现和掌握急性传染病人就诊后未依法报告的数量,病种和其它信息,第一季度对区人民医院和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共查出乙类传染病例,报告例,报告率为。

⒉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

对某些重点防制的病种进行定期、定点的监督,研究掌握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全区目前共登记腹泻病人例,霍乱病原检索例,检索率为,占总人口的‰。霍乱外环境水检索份,海产品及凉拌菜检索份,均未检索到霍乱弧菌。通过每旬对区属三家医院(人民医院、大吴、青山泉)、麻诊、新生儿破伤风进行主动监测,全区共报告例,麻诊例,均已上报并进行了流调采样工作。

为做好今年霍乱防治工作,切实落实各项霍乱防制措施,我区印发了《贾汪区腹泻病防制工作预案》,各医疗机构做好了肠道门诊开诊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房屋嗽薄⑸璞浮⒁┬档龋⒂×月×日准时开设肠道门诊,我中心及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霍乱病防治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疫情处理小组。各医疗机构在参加市疾控中心举办的肠道门诊培训班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员培训工作,参培率以上。

四、加强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建设,做好预防接种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对照市局制定的计划免疫规范化接种门诊分级验收标准,积极准备,加强软、硬件建设,各接种点配备专题宣传画板,全区统一配备了微机,并完成了计划免疫软件系统的安装、培训及儿童接种信息的录入工作。目前全区已正常使用卡。为推进我区规范化门诊验收工作,选择了耿集镇作为计免甲等规范化门诊建设的示范点,召开全区计免甲等规范化门诊建设现场会,为各地门诊的建设提供了样板。我区自查的基础上,上报市局五家接种门诊作为首批甲等规范化门诊的复验单位,有四家通过市局验收。

为提高群众对计免知识的了解,我区于×月×日计免宣传周期间,利用版报、标语、宣传单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共发放宣传单千余份,解决群众咨询约余人。为提高全区计免人员业务素质,我中心于三月份组织全区计免人员约余人进行专题培训工作,并对考试合格人员发放培训合格证。

我区继续加强接种率月报制度,各接种门诊均能做到“五及时、四相符、三一致”,提高门诊接种率,上半年各疫苗接种率均超过。

五、结核病、性病、艾滋病防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我区自去年月开始实行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今年截至月底共登记结核病人人,其中菌阳例,菌阴例,结核性胸膜炎例,新发登记率为万,新发菌阳登记率为万,其中治疗管理例,菌阳例,菌阳病人检出率为。为加大结核病人发现力度,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区围绕“控制结核病,让每一次呼吸更健康”为宣传主题,利用广播、报刊、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单余份,使群众了解到国家关于结核病治疗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了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控制学校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效发现青少年中的结核病人,在去年开展大中专院校、中学生检测工作的基础上,我中心继续组织专业人员对部分学生进行检测,上半年共接种人,强阳性人,阳性率为,未发现一例肺结核病人。对于强阳性学生均进行了免费胸透、肝功能检查及预防服药,并定期随访复查。

我区今年无艾滋病新发病例及感染者,对既往报告的病例均已进行流调和管理,并按有关程序进行了告知,目前全区的两例感染者均死亡。

六、开展寄地防常规工作,加大消毒与媒介控制力度

对“三热”病人进行血检是发现疟疾病人的一个最直接手段,自月份以来,全区共开展“三热”病人血检人,血检率为,上半年无疟疾疫情。消除碘缺乏病是地方病防制的一个重点,我中心每月都对居民用户食用盐碘含量进行监测。目前共对九个乡镇个村居民进行监测,共采样份,合格碘盐份,合格率为。

为掌握本区四害密度,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提供根据,依照工作计划,我中心每月开展鼠密度调查。上半年共布夹介,有效夹个,鼠密度为,月每旬开展蚊、蝇密度监测,并及时上报报表。

为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就医者安全就医,四月下旬,我中心组织开展了对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进行了消毒质量检测活动,原创: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空气、物体表面、人员手及器械等进行了消毒效果监测,同时对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索证登记、毁型、消毒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共采样份,合格份,合格率为。

七、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分析

⒈存在问题:我区的防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如:个别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建设标准不高,腹泻门诊流于形式,腹泻病人登记率、检索率偏低,距上级要求的检索率达到登记率的、总人总的‰的目标有一定差距;结核病人转诊率不高,个别单位受经济利益驱动,截留结核病人、痰检率低,痰检质量不高,治疗方案不正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有待加强,个别医疗单位传染病诊断不规范,误诊误报率偏高,疫点流调处理质量不高等问题。

第6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一、加强内部管理,抓好职工能力建设

1是明确工作职责。将中心赋予的职责,逐一分解到每个职工,使每一位职工清楚地了解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2是加强学习与培训。针对科室情况和上级要求,积极组织进行业务知识和宣传战线大练兵活动的学习,以使全科人员进一步提高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为此,制定了业务学习和“保先”教育大练兵学习计划,每个星期开展1次学习。派员参加了国家、省、市疾控中心举办的钩体病监测、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知识学习班。

二、如期完成各项常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

(一)、计划免疫:以乡为单位儿童计免免疫苗接种率在90%以上,计免针对传染病监测系统高度灵敏,计免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处理和控制。

1、接种率监测:通过全年9次冷链运转,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及调查接种率各种疫苗的接种率均在90%以上。

常规免疫:1—11月份共报告接种适龄儿童BCG91111832人、OPV36536人次、DOT35518人次、MV11435人次、乙肝疫苗33521人次、首针乙肝及时接种10912人,流脑接种44781人,乙脑42349人,各单苗接种率分别为:BCG96.59%、OPV98.90%、DPT98.53%、MV98.35%、乙肝疫苗97.80%、乙肝首针及时免疫率97.83%。、流脑疫苗97.93%,乙脑疫苗98.28%;每月均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上报常规免疫报表,上报市疾控中心。

加强免疫:加强免疫OPV10696人,免疫率100%,MV加强免疫10500人,免疫率100%;糖丸普服适龄儿童39132人,免疫率99.15%。

接种率调查:5月份、11月份我县开展2次自查和省对我县1次综合考核,对全县19个乡镇28个防保所的计划免疫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调查结果显示:我县计免工作总体上较往年有所提高,三次检查四苗全程接种率、四苗各单苗及乙肝疫苗接种率有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均在90%以上。

2、计免针对传染病监测:本年度仍采取主动与被动监测两种监测方式,在28个防保所设立了监测点,三所县级医儿科门诊均设立为主动监测点,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监测点均设有专或兼职人员负责计免针对传染病监测工作,整个监测系统保持着高度的灵敏度。各监测点每旬按时上报监测旬报表,发现脊灰疑似病例以电话的形式随时报告。全年共年监测麻疹疑似病247例,脊灰疑似病例4例,流脑疑似病例7例,乙脑4例,其中确诊麻疹病例229例,脊灰0例,新生儿破伤风0例,流脑病例5例、乙脑4例。除15岁以下儿童AFP报告率和麻疹二次血标本采集率未达要求外,其余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卫生部要求。

3、、异常反应处理:全年共发生2起接种异常反应,均及时进行了有效处理。

(二)、传染病管理

1、法定传染病管理

(1)、疫情报告:全年共报告发生法定乙丙类传染病18种5466例,发病率在400/10万以上,死亡10例病例(狂犬病4例、艾滋病1例、病肝2例、流行性出血热3例),无甲类传染病。

我科设2名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每天进行3次(早、中、晚)疫情报告和审核,报告卡及时审核率在100%。全县7所医级医院,27个乡镇医院,2所私立医院,除仁爱私立医院外,其余各医院均已实现网络直报,并在24内进行报告。

(2)、传染病管理检查

全年计划传染病管理检查2次,分别于5月和11月份对6所县级、27所乡镇级、2所私立医院、52所村级医疗卫生单位,共98所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

大部分县、乡级医疗单位传染病管理组织较为健全,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并能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其中县医院、徐圩、魏庄、淝河、荆芡乡卫生院等单位,疫情管理工作成效尤为突出。但少数单位传染病管理工作较为松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疫情报告质量问题严重;法定传染病野蛮司机调查报告率仍较低,在90%以下。

(3)、病例调查:除痢疾、感染性腹腹泻外我科对其余病种病例均进行个案调查,病毒性肝炎的个案调查率可达90%以上,少发病例调查率在100%。

2、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2005年4月县卫生局下发怀卫字[2005]第66号文件,就今年我县以霍乱为主的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布署,县卫生局成立以陈文化副局长为组长的霍乱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肠道传染病防治领导工作,下设流行病学调查组,医疗诊断组,检验采样组,消杀组。疾病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成立了相应的肠道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安排落实了必要的防治工作经费,统一布置辖区内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及早做好了人员、技术、药品和器械等准备工作;县疾控中心于4月28日在防疫例会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对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临床医生及各乡镇防保所负责人就《霍乱防治实用手册》及《安徽省霍乱预防控制责任制》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进行了培训,各乡镇卫生院也相应对单位职工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我县采取电视台游走字幕,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利用板报厨窗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霍乱等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腹泻病监测:全县27个乡镇卫生院和3所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均设立了肠道门诊,5月1日均按时开诊,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周一电话上报腹泻病例,3所县直医疗单位实行日报制度,同时进行网络直报,县疾控中心设有专人负责腹泻病疫情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备有疫情电话记录本,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2005年全县5—10月份共报告腹泻病826例,霍乱弧菌培养477例,均为阴性,霍乱弧菌总培养率为57.7%;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共报出腹泻病83例,霍乱弧菌培养83例,均为阴性,霍乱弧菌培养率为100%;乡镇卫生院共报告腹泻病743例,霍乱弧菌培养394例,均为阴性,霍乱弧菌培养率为53%。于每周二上午将腹泻病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后上报市疾控中心,同时报出报表。

外环境检索:A、水源监测:按照每月逢“10”采集淮河下洪水、涡河水及县医院污水口等3处监测点水源水进行霍乱弧菌检测。5—10月份共检测6次,采集标本180份,及时送往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霍乱弧菌培养均为阴性。B、食品监测:县食品卫生科定期对城关地区饮食服务行业进行了食品监测,并且对部分凉菜摊点和熟食摊点进行了采样送检。全年共检测了43个点,采集样品126份,霍乱弧菌培养均为阴性。C、公厕监测:选取城关地区乳泉、小西门两个公共厕做为监测点,按每月逢“10”对两处公厕进行粪便标本采集,实验室进行霍乱弧菌培养,5—10月共采集粪便标本24份,霍乱弧菌培养均为阴性。

监督检查:共在开诊期间进行2次检查,对全县27个乡镇卫生院和3所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的肠道门诊、部分村级卫生室、城关地区医疗社区门诊、省荣军医院、龙亢农场医院和私立民望医院、火庙医院等进行了检查。检督人员现场检查了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内、儿、急诊科的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出入院记录本和化验室霍乱弧菌培养记录等,对现场发现的问题下达了监督意见书,并要求限期改进。检查显示;各单位均建立了组织和制度,均设立了肠道门诊并按时开诊,基本能做到有人员、有房屋、有设备。存在主要问题是肠道门诊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监测哨点作用,存在其他门诊截流腹泻病人现象,漏报严重(尤其是部分私立医院和村级卫生室),及腹泻病人标本送检及时率较低。

3、、突发疫情控制与处理

1)、流脑疫情控制:1月31日从网上得C型流脑流行的信息,即向站领导作了汇报,组成的3个疫情处理小分队;加大宣传力度,在电视上以游走字幕形式,连播5天,提醒广大群众积极配合接种疫苗,同时宣传基本防治知识(如加强锻炼),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及时组进A+C流脑疫苗,在全县范围内针对2周岁—18周岁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易感人群抵抗力,共免疫易感人群8613人;加强流脑疫情监测,县、乡、村三级均设专人负责流脑疫情监测报告工作,实行日报制度,全年共发现8例流脑疑似病人,我科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了调查处理,采集其密切接触者咽部分泌物进行送检,均为阴性,同时采取给予阿莫西林等药物预防服药,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含氯制剂进行的消毒,对于易感人群用A+C群流脑疫苗应急接种。8名疑似病人中5例临床确诊,3例排除,由于处理措施及时得当,未再有二代病例发生。

2)、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控制

我县共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11起,其中出疹性疾病爆发疫情9起(麻疹3起、风疹3起,水痘2起、麻风混合1起),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各1起,疫情涉及9个乡镇的11所学校。接到报告后,我科均立即组织疫情处理小组进行了及时的调查处理,采取了隔离治疗现症病人、密切观察密切接触者、采集病人血清检测、开展疫情日报告、停课、应急接种等综合性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分析几起疫情爆发原因有4个共同点:1是学校缺乏报病意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未及时报告和隔离治疗传染源。2、是乡村医生和个休诊所作为疫情报告人不能履行工作职责,未上报疫情。3是基层预防接种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免疫工作有待加强。4、与全国疫情流行形势相符合,今年是出疹性疾病高发年,全国出疹性疾病发病率均大幅度升高。

4、禽流感和非典防治工作

监测:为做好我县禽流感和非典防治工作,根据上级安排,我科于1—4月份进行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监测,全县共设7个主动监测点,2所县直医院(中医院和县医院)和5所乡镇卫生院(鲍集、常坟、五岔、河溜、龙亢),设2名专职监测人员每半月对各监测点进行主动搜索,填报主动搜索表(一式2份被监测单位和我科各1份),按时将监测结果上报市CDC。1—4月监测结果为0。

疫情处理:按照卫生部禽流感疫情处理三同时的原则,我科积极与县畜牧中心配合对6起“聚集性家禽死亡事件”进行了调查处理,虽然经县畜牧中心解剖病死禽,6起事件均排除禽流感的可能,但我调查人员仍对病死禽的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围期7天的医学观察,观察期间所有密切接触者均无异常表现。

5、灾害疫情监测工作:为做好灾害期间灾害相关传染病的处理工作,我科根据上级要求于7月12-11月1日对全县灾害疫情情况进行监测,设专人负责监测报告工作,共发现灾害相关传染病24例(其中痢疾7例,疟疾10例,感染性腹泻7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并不比平常年份增高。

三、其他工作

1、大力推行乡级定点接种门诊建设和计免金卡的推广使用

制定了《怀远县乡级计划免疫定点接种门诊管理办法》和《怀远县定点接种门诊规范》,计划在2005年底全面实行乡级定点接种,撤除村级接种点,从而提高接种质量。目前全县共设立了乡级接种点51个,将于明年初对各乡定点接种种门诊进行考核验收。

3月7日一12日,开展了《计免金卡网络管理系统培训班》,邀请四川科鸿软件公司专家对我县38个接种门诊60余名乡级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38个接种门诊安装了《计免金卡网络管理系统》,共有15个接种点已投入使用,发放计免金卡3000余张。

这两项工作的推行使我县计免管理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

2、乙肝普种工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肝在我县的流行,在站领导的安排下,我科组织于2005年3月中旬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2—50周岁人群乙肝疫苗普种。为保证普种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制定了《怀远县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实施方案》,并深入各乡镇针对各乡镇具体情况进行宣传、组织、接种实施等进行技术指导,截止10月上旬日,乙肝全程三针免疫已全部完成,全县共接种80651人。接种后乙肝表抗检测工作在进行中。

3、钩体病监测工作:根据省级要求我县做为钩体病监测县,我科负责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确定了河溜、唐集两个监测点,设专人负责每日疫情监测工作,于6月初和10月配合省站进行了两次样本采集工作,以了解我县人和动物钩体隐形感染和钩体在人和动物间分布情况,2次共采集了216个野鼠,50付猪肾,250人血清,完成了全年的监测采样任务。省CDC对6月份样品进行了钩体和流血热病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为:13个黑线姬鼠携带钩体(河溜1个,唐集12个),3人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唐集1人、淝南2人),均为黄疸出血群。今后此项工作将做为一项常规工作开展。

4、配合做好了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为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我科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文件,并于4月中旬对全县7类60所学校的传染病防治情况进行了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及时写出检查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5、做好了入拖入学儿童的验证工作:从今年始,入拖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将纳入常规工作,于每年9月份进行,由疾控中心与学校配合开展,目前各乡镇入托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已全面结束,新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上报我科,我科将结果上报市CDC。

6、流感防治与流感疫苗的推广

根据流感流行规律,专家预测今年流感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为做好我县流感防治工作,按照站领导要求,我科从宣传、疫苗接种和疫情3个方面开展流感防治工作。1是制作流感防治专题电视讲座连续播放一个星期,和4万份宣传单,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当前疫情形式,了解掌握流感防治基本知识,支持我县的流感防治工作。2、我科还积极组进流感疫苗,截止10月底共组进流感疫苗5980支(其中成人流感1700支、儿童流感4280支),均已发放,免疫5980人;3、设专人负责流感疫情监测工作。

7、成功推广新起点口服免疫球旦白,配合省CDC进行疫情预警基线数据调查和我县疫苗分况费用调查。

8、中央补助金我县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儿童计划免疫项目实施工作

为做好中央补助我县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儿计划免疫接种项目实施工作,我科首先制定了〈怀远县中央补助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儿童计昔免疫项目实施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对乡镇防保所副所长进行了认真培训。2是要求各乡镇防保所严格按照要求对上半年的基础免疫情况进行重新统计汇总,上报我科,我科根据再结合疫苗发放情况对各乡镇报表进行审核无误后,再汇总上报卫生局和财政局,根据报表数字,财政局再下发补助经费;3是开展减免部分儿童计划免疫费用的宣传工作,使全县人民了解这一国家政策,监督补助经费的真正落实。目前,上半年和第三季度补助金发放工作已完成。第四季度补助金发放工作将于明年2月份完成。

9、认真做好基层防保人员的培训工作

为做好各项工作,我科不仅于每期例会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性对乡镇防疫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且为加强基层防保人员能力建设,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工作管理条例》和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我科受县卫生局委托于2005年8月28日—9月21日对全县404名县、乡、村三级预防接种人员进行了计免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培训。培训重点在预防接种基本知识、资料的管理、计免监测、新生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以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接种事故的处理,同时传达了预防接种工作最新知识动态,使我县预防接种人员及时掌握更多的新知识,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工作需要。培训工作决定分两步进行,对于县、乡两级预防接种人员和部分乡镇村级预防接种人员较少的均在县疾控中心进行培训,而村预防接种人员防接种人员较多的几个乡镇集中起来入乡培训。首批培训于8月28—31日完成,共培训县、乡、村三级预防接种192人;第二批人员的培训工作将于9月15-21日完成,培训212人。阅卷工作和人员资格初审工作已完成,发证工作将在11月底完成。本次培训认证后,凡未获得预防接种资格认证的人员将一律不得再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四、宣教工作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提高群众对计免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与配合,是做好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科一直把宣传教育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密结合工作需求以现场讲解、电视游走字幕和制作宣传单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免疫预防的重要性,传染病预防方法,疫苗的接种方法、接种时间及如何识别假劣疫苗等,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近20万份。4月24—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我科组织4名精干力量走上街头,开展“实施免疫规划,保护儿童健康”为主题的计划免疫宣传活动,现场解答咨询问题300余个,发放宣传单5种4000余份。

五、生物制品管理和冷链运转

1、生物制品管理:5月12—20日对15个乡镇30个行政村检查发现,各接种单位均有相应的冷链设备,有专或兼职人负责疫苗的保管,疫苗存放正确,且均从县疾控中心购进,无非法购销疫苗情况。从6月开始,生物制品管理工作将由药品管理局负责。

2、冷链运转:全年共冷链运转9次,除6、7、8三个月于每月月初进行运转工作,根据各乡镇上报计划,制定运转计划和工作要求,每次均由县疾控中心专车专用冷藏箱进行运转,保证了疫苗的质量和接种需求。

全年工作基本已经完成,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1是科室内部管理上,规章制度的监管缺乏力度,未能充公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部分职工对本职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存在等靠思想。2是在乡镇方面,由于人员素质和工作责任心问题,使乡镇各种资料填报存在的不及时、不准确现象,疫情报告意识不够,导致今年出现多起暴发疫情。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规范化定点接种门诊的建设,继续推行定点接种和计免金卡管理系统。

2、加强法定传染病管理工作,尤其要加强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管理,提高其报病意识。

3、做好流脑疫苗基础免疫第二针的接种和糖丸查漏补种工作。

第7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传染病日益增多,门诊患者集中,分诊工作直接影响着传染病的蔓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规范地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有效遏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发展,积极做好科学的防治工作。本文结合传染病防治实践,对门诊这一部分的传染病防治提出对应建议。

1 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1 设立预检分诊标志及预检分诊台,开展预检分诊工作,在门诊醒目位置设立预检分诊标志,将呼吸道发热病人、腹泻、肝炎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引导至传染病疾病科门诊或传染病疾病门诊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1.2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对患者开展预检工作,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分诊至传染病疾病科门诊或分诊点就诊,对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诊断的病例到相关的普通科室就诊。

1.3 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门诊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就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1.4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1.5 经预检为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如对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应发给一次性口罩,并给患者佩戴。

2 传染病流程管理要求

2.1 门诊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2 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门诊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当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2.3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4 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及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

3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

3.1 做好门诊登记和传染病登记工作。及医院死亡病例登记工作。责任报告人首次发现传染病病人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写报告。报告卡的填写必须使用兰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3.2 实行传染病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乡(镇)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辖区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实行网络直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进行网络报告的,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代报。

3.3 报告时限及时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确诊后,按卫生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非典和乙类中的艾滋病、肺碳疽、脊灰的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菌痢、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和其他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每月按时做好收集、汇总、填表上报工作。报表一式两份,一份上报,一份签字留存。

4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

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及时准确报告疫情是传染病防控能力的重要体现。医院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疫情报告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医院科室疫情监测网络及每日疫情报告制度,是在应急状态下保障医院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

5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定期监测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重视预防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以及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医院应当采取标准预防,制定传染病防护制度和分级防护措施,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使用空气清洁柜和紫外线照射净化和消毒空气。检查核对消毒用品储备和有效期,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流程、登记和管理。

6 加强培训和模拟演练

第8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社区;传染病;防空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35-02

如今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所成为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承担了所辖街道的社区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日常指导、传染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及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协助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近年来不断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均易在社区传播,加强社区传染病管理成为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偏少,且大多兼职,要做好社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就需要有完善的传染病防控组织网络、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应急反应机制和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及应急反应能力的传染病管理工作人员。从2003年我国为有效应对SARS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措施以来,我们按要求不断强化传染病管理,健全防控网络,完善各项制度,基本杜绝了传染病疫情的漏报、迟报等现象,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在此简单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1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防控网络,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1.1 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我们根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文件要求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首诊医生责任制》、《疫情网络直报保障制度》、《疫情报告培训制度》、《疫情报告资料使用和保存》、《疫情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等相关规定,将疫情报告管理、登记、核对与自查、奖惩制度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发放到卫生所和辖区社会医疗机构,相关制度张贴上墙,告知相关人员必须熟记报告病种、填报要求、报告程序与方式、报告时限等内容。

1.2 健全传染病防控组织网络。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需要组建由社区卫生所长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传染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置、监测报告、医疗救治、疫点消毒及后勤保障等职能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负责辖区内的各种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处置。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召开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例会,形成由各职能小组与中心各科室及社会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传染病防控网络。

1.3 建立应急反应机制。

为有效快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演练方案》,成立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小分队。

2 强化知识培训,做好社区宣教,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

2.1 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重点传染病防治专题培训,增强大家特别是临床医生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疫情上报意识。每年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处置模拟演练,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突发疫情快速反应能力,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对新调入或聘用的医务人员,及时安排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专题培训。

2.2 做好社区宣传指导。

要求社区责任医生和社会医疗机构医生配合社区居委会利用黑板报、宣传单、健康咨询及讲座等形式在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工厂、企业、建筑工地等处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控与干预的知识宣传和指导,提高社区居民对传染病危害及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效果。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从而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3 信息规范上报,疫情及时处置,有效防控相关传染病

3.1 传染病监测信息规范上报。

信息上报工作必须耐心细致,要求辖区所有社会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卫生室等)的医务人员认真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门诊日志登记项目齐全,发现传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按规定做好登记,填全传染病卡片必填项目,文字要工整、清晰,临床诊断明确、合理,并及时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防保科有传染病总登记簿,配备疫情报告专用电脑,收卡后疫情上报人员要逐项审核报告卡,更正填写中出现的错误、漏项、逻辑错误等,有疑问及时与填卡人核对,并完成登记、网络直报和卡片编号归档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填报的质量如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一致性要达到标准,需要各部门间工作人员在登记、收卡、查对、签收和上报的各个环节认真负责,密切配合。为防止个别患者取回检查报告单后因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复诊而导致的传染病迟报现象,要求检验科和放射科医生在查出传染病阳性结果时按《随时反馈制度》的规定以最快方式通报接诊医生和疫情报告人员,做好反馈记录。

3.2 做好社区传染病疫情处置。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上查询或临床医生上报等途径获得本辖区的新发传染病病人信息后,发现有需要传染病疫情处置的要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完成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性开展疫点消毒处理,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力争不出现传染病扩散或二代病人。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时,要及时上报分管领导和疾控部门,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小分队来共同协助疾控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4 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4.1 加强日常工作监管。

每月月初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人员认真检查门诊日志、防保科等处各类登记本,上网核对传染病报告卡,抽查流调、疫点消毒及预防记录,并通过上门调查或电话随访来检查工作完成质量,认真做好疫情报告自查记录。每季召开社区传染病管理工作会议,通报辖区近期的季度疫情分析及汇总材料,讨论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合理协调解决,对下阶段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9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非洲 传染病 中国维和警察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73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frica and

China Peacekeeping Police Training

HUANG Qiang

(Armed Peacekeeping Training Institute, Langfang, Hebei 065000)

Abstract The origin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and in Africa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severely affected by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malaria, the development of AIDS, Ebola virus and yellow fever, vector, trends and impact were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China CIVPOL mandate and mission,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knowledge training.

Key words Africa;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a Peacekeeping Police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属于热带气候,非洲大陆动植物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传染病的疫源地和多发地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专门提到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传染病作斗争。艾滋病与疟疾是影响全世界的两大疾病,它们都起源于非洲。2014年,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肆虐,导致了成千人的死亡,更是引起了全世界恐慌。自2003年11月以来,公安部派出了大批维和警察在非洲利比里亚、苏丹、南苏丹等国家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疟疾、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病、黄热病等非洲常见传染病严重威胁着我驻非维和警察的人身健康安全。结合非洲常见传染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维和警察防病防疫培训,对降低维和警察人身风险有重要意义。

1 非洲常见传染病

1.1 疟疾

疟疾是人类社会最为灾难性的传染病之一。疟疾由疟原虫寄生虫引起,通过受感染按蚊病媒的叮咬传播给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每年有32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导致约1.98亿例疟疾病例(不确定范围为1.24亿至2.83亿)以及估计发生58.4万例疟疾死亡病例(不确定范围为36.7万人至75.5万人),其中90%的疟疾死亡发生在非洲,超过43万名5岁以下的非洲儿童死亡。非洲病媒按蚊生命周期长,且特别喜欢叮咬人类,这是造成大约90%的全球疟疾死亡病例集中在非洲的主要原因。多数疟疾病例和死亡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该地区的特点是疟疾高水平传播和普遍报告发生杀虫剂耐药性。目前还没有获得许可的针对疟疾或任何其它人类寄生虫的疫苗。

1.2 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症候群,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攻击免疫系统,削弱人体对感染以及一些癌症的监视和防御系统。随着该病毒破坏和损害免疫细胞功能,感染者免疫系统逐渐出现缺陷。免疫功能通常是通过CD4细胞计数进行衡量的。免疫缺陷造成人体越来越易受到大量感染和疾病侵袭,而如果免疫系统完好,人体本可抵御这些感染和疾病。

艾滋病毒感染症状取决于感染阶段。艾滋病毒携带者往往在最初的几个月感染性最强,但许多人到后期才意识到感染状况。在最初感染的前几周,人们可能毫无症状,或出现发热、头痛、皮疹或咽痛等流感疾病症状。随着病毒感染逐渐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其它体征和症状,如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发热、腹泻和咳嗽等。若不加治疗,也可能会发生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和癌症(如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等严重疾病。感染者的血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多种体液发生交换可以传播艾滋病毒。亲吻、拥抱、握手或者互用个人物品、共同用餐或饮用水等一般性日常接触不会使人获得感染。

艾滋病毒仍然属于一个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迄今已造成3900多万例死亡。2013年,全球有15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到2013年底,约有3500万名艾滋病毒携带者。2013年,全球有21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毒。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影响最重地区,2013年有2470万名艾滋病毒携带者。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占到全球艾滋病毒新发感染总数的70%。至今尚未有针对艾滋病毒感染的治愈方法。

1.3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1976年,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的苏丹和扎伊尔暴发,病死率高达50% ~ 90% 。因该病始发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并在该区域严重流行,故命名为埃博拉。

2014年在西非出现的疫情(2014年3月报告出现首批病例)是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发生的最大且最复杂的埃博拉疫情。本次疫情出现的病例和死亡数字超过了所有其它疫情的总和。疫情还在国家之间蔓延,首先在几内亚发生,随后通过陆路边界传到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又通过飞机传到尼日利亚和美国,通过陆路传到塞内加尔和马里。

人们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比如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患病或者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森林羚羊和豪猪。埃博拉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只要病人的血液带有病毒就仍然具有传染性。潜伏期是从获得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可持续2天至21天。人们在出现症状后才具有传染性。先期症状为突然出现发热、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症状。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症状,某些情况下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如牙龈渗血、便中带血)。埃博拉病毒病(以往称作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死亡率高达90%。

1.4 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受感染的蚊虫传播的急性病毒性出血疾病。病名中的“黄”是指影响患者的黄疸。高达50%的感染严重病例若不经治疗,会死于黄热病。全世界每年有20万人感染黄热病,3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其中90%发生在非洲。过去二十年中,由于人群对疾病感染的免疫力下降、砍伐森林、城市化、人口流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黄热病病例数呈增加趋势。对黄热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仅根据症状来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缓解病人的不适感。疫苗接种是预防黄热病最为重要的方法。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至17万例,导致的死亡为2.9万至6万例。

2 中国维和警察培训

2.1 中国维和警察介绍

向世界冲突地区派遣维和警察是我国重大外交举措,对促进世界和平,彰显我负责任大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维和警察的主要职责是在任务区维持和平,保护当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人权、制止违法犯罪、指导培训当地警察,帮助司法秩序重建等。应联合国请求,自2000年1月以来我国已向东帝汶、波黑、科索沃、海地、阿富汗、利比里亚、苏丹、南苏丹、塞浦路斯等9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大批维和警察。我维和警察在异国他乡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克服各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以专业的技能和敬业的精神圆满完成各项维和任务,受到了驻在国民众和世界同行的普遍赞誉,所有维和警察均被联合国授予“维持和平勋章”,他们为祖国和中国警察赢得了可贵的荣誉,中国维和警察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2.2 中国维和警察培训

按照联合国要求,所有出国维和的警察,都必须在国内接受系统的维和培训后,通过联合国甄选考试,才能被派往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我国维和警察通过公安部预选后, 统一在河北廊坊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进行集训。培训内容涵盖语言、驾驶、射击、计算机、医疗等多方面。目前我维和警察主要派往非洲的南苏丹和利比里亚。非洲传染病较多,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我维和警察面临传染病的威胁,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非常重要。

针对非洲实际,维和警察开展医疗相关培训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非洲常见传染病预防。每期维和警察培训,维和培训中心都聘请有丰富传染病防治经验的我国援非医疗专家来中心为维和警察当面授课,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传染病预防教学主要是让所有维和警察了解非洲常见传染病,包括疟疾、艾滋病、埃博拉、黄热病、霍乱等等,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如何预防,使他们心中有底,认识到这些疾病是可防可控的,消除恐慌和害怕情绪。对于可以疫苗预防的,譬如黄热病,所有维和警察出国前都要接受疫苗注射,霍乱则采取口服疫苗预防。疟疾是高发性传染病,防治主要是定期口服抗疟药,同时配发防蚊蚊帐、防蚊药液,减少皮肤暴露部位,注意症状,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艾滋病防治主要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埃博拉出血热贯彻“不接触、早发现,早隔离”的原则进行防治。十多年来,我驻非维和警察无一人因病伤亡,虽然部分人员感染了疟疾,但都及时进行了医治,全部康复。很多维和警察在维和任务区不仅自己能正确面对疾病,而且能指导维和同行,并在当地开展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受到大家普遍欢迎。维和警察任务区实践表明,在维和警察中开展常见传染病预防教学,是降低维和人员人身健康风险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的传染病防治教学应根据非洲疾病形势继续开展和加强。

参考文献

[1] 于涛.肆虐非洲的传染病[J].生命与灾害,2014(1):16.

[2] 秦广兴.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4(5):1149.

[3] 施旭光,陈恩富.埃博拉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J].疾病监测,2015(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