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传染病学术会议精选(九篇)

传染病学术会议

第1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守土有责,使命在肩。作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传染病医院——第302医院,义不容辞地站在防控疫情前沿,尽管他们在抗击“非典”、抗击“甲流”、 赴巴基斯坦执行洪灾后疫病防治等战斗中屡建奇功,积累了丰富的传染病诊防治经验,但此次疫情他们没有丝毫松懈,以非凡之力,超常之举,为千万军民精心构筑起一道防控“堡垒”。

传递防控“好声音”

当3月下旬H7N9在上海为非作歹之时,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还不怎么了解H7N9,连不少医院也不太清楚这种新发传染病的特点规律。一时间,人心惶惶,一些猜测、谣言不胫而走。

一直关注疫情变化的该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心急如焚,忧国忧民之心促使他认真思考了许多问题,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4月4日,秦恩强接受了新华社专访,他详细介绍了H7N9病毒的真实面目,并就如何预防禽流感问题,给公众规划了一个科学有效的防控指南。

当晚,新华社刊发通稿《专家说解H7N9禽流感 建议科学有效防控》,这篇文章迅速被各大网站疯狂转载万余次,有网友留言:“文章来得太及时了,太解渴了!”第二天,此文又在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表。尤其是“未发现H7N9人际间传播”这一科学论断,在第一时间消除了外界关于“H7N9能传染人”的谣言,给人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力维护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全军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专家指导组成员、该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敏,最近变得更加忙碌起来。她依托全军传染病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对全军10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工作”的远程实时培训,宣传普及防治知识。

心系军营,声传千里,赵任就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原学的特点、疫情监测和报告、诊疗、实验室监测、健康教育等进行了培训,同时就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还通过远程视频系统与基层医务人员互动交流,现场解答大家在防控中遇到的问题。

“此次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类身上发现并致人死亡,系全球首次。如果H7N9病毒一旦发生变异,很容易像非典一样变成为人际间传播。”这是84岁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姜素椿教授最担心的。

4月13日,这位2003年用SARS康复患者血清以身试验的抗击“非典”老英雄再一次站出来说话,告诫公众不要过度恐慌,积极引导公众理性对待,为科学有效地做好防控工作,他提出六项建议:早期合理用药;注射康复者血清;做流行病学调研;检测血清抗体;收集病原标本;尽量减少吸烟。这六项建议无不给防控工作开辟了新思路。

汇聚防控“正能量”

“禽流感又来了,但这次可能更凶猛。”作为国家和军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力军,该院党委对H7N9禽流感疫情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他们及时掌握疫情发展动态,专门召开会议部署防控工作,精心组织专家科学研判、有效应对,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的要求, 努力实现“来院病人零漏诊,确诊病人零死亡,工作人员零感染,疑似病人早诊断”的目标。

为使全院人员提高预防H7N9的警觉,利用院周会、学习日等时机认真学习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积极开展预防H7N9禽流感专题讲座,让大家“先学一步,早防一步”。

该院把H7N9禽流感防控作为检验卫勤保障能力的“大考”:启动应急机制,完善保障预案,提升预警等级,迅速做好人员、物资、技术各项准备。抽调有丰富传染病防控和救治经验的专家教授,成立人禽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承担医学观察病倒的会诊和救治工作,实施禽流感应急状态时,专家24小时听班。

——开展预防H7N9禽流感知识考核,31个医技、保障科室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防护代表队参赛,从防H7N9禽流感基础知识,到咽拭子检测、救治“患者”……沙场点兵,群雄逐鹿,这些大都参加过“非典”、“甲流”救治的医护骨干,为打赢这场防疫战时刻准备着。

——开展“H7N9防护技能大比武”,以比促训、以比促学、以比促用,千余名护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穿戴防护服、隔离消毒、实施救治……这些年轻护士们动作规范,技术娴熟,精神顽强,随时准备冲锋。

——门诊部安排专门的发热门诊,有专人24小时值守。凡发热病人无论初诊在哪个科室,都要先到发热门诊进行筛查,由护士测体温,医生问诊,抽血、照胸片,进行咽拭子样本的提取、留观等步骤, 严守“防护门”。

——药学部启动突发事件药品保障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一旦H7N9禽流感大规模暴发,只需调取相应预案模块,输入实际出动人数或受灾人数,便可立即生成完成本次保障任务所需药品目录,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打造防控“杀手锏”

午后时分,一名“疑似病人”突然降临,该院迅速启动防控H7N9应急预案,医疗队员火速集结,马上抽血检查,速转隔离病房,上心电监护,转至ICU重症病房,专家紧急会诊……原来,这是一场由全军唯一野战传染病医院医疗队进行的防治H7N9禽流感综合演练。

“虽是演练,胜似实战。”全军唯一野战传染病医院,平时承担灾情疫情的防控救治任务,战时将承担反生物战、细菌战的作战任务,这个“院中院”锻造了一支“平战结合、军民共用、医训兼备”的医疗队,他们坚持从严从难训练,使技术训练、勤务训练和战术训练有机结合,确保紧急情况下拉得出、开得动、联得上、救得下、治得好。

为在抗击H7N9禽流感疫情攻坚战中取得主动权,确保“疑似病人早诊断”, 该院采购专用药物,设计检测引物,建立检测方法,启动“感染性疾病病原实验室快速诊断综合技术平台”,这是一个覆盖度广、确认度高的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断平台,成为该院抗击疫情的一大“杀手锏”。

该平台作为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诊断实验室和人禽流感诊断网络实验室,实行24小时滚动报告制,确保病原检测快速高效。目前,该中心已对发热门诊送达的13例H7N9疑似病例标本进行了检测,均在半小时内出病原检测报告。

第2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关键词】小儿 手足口病 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46-02

概念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以5岁以内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所以,小二聚积的地方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场所。

1 主要表现

1.1 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3]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1.2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5岁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会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异常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2]

2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儿咽喉部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飞沫经呼吸道或是被污染的玩具及不清洁的手进行传播。

3 治疗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可服用维生素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5]本病若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

4 护理

4.1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对于患儿,一定要从发病开始隔离7-10天,以免传染其他孩子,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4.2 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居室内人员不宜过多,避免继发感染。

4.3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勤给患儿洗手,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无刺激性,忌食辛辣、鱼、虾、肉类等食物,[4]口腔有糜烂时可以进一些流质食物。

4.4 注意口腔清洁,每次进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2]必要时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每天2-3次。

4.5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防止其对皮肤疱疹进抓挠,患儿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1]床铺应平整干燥,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做好臀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抗菌素软膏。

4.6 一般小儿手足口病,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在38.5度或以上,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如小儿利咽解毒颗粒、清开灵口服液、板板蓝根冲剂等口服药物。[5]

4.7 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若患儿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哭闹不安、全身无力、四肢发凉及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5 出院指导

5.1 肠病毒高发季节,尽可能减少出入公共场所。

5.2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定期使用肥皂、含氯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消毒,奶具、餐具要煮沸消毒。将衣被曝晒,室内保持通风。

5.3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换衣,喂奶前要清洗。

5.4 家中有人感染肠道病毒时,应予适当隔离。

参考文献

[1]母婴健康库 2009.10.8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2]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护理学术研讨会手足口病患儿两种口腔护理处方的疗效观察 2008年5月陈立华、李清华、苏雨霞.

[3]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手足口病患儿的分阶段护理体会2010年吕孝娜.

第3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关键词】托幼机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74-02

1 体制改革给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带来的因素变化

1.1 原体制中的有利因素:原体制即卫生防疫站中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由一个科室管理,即搞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又搞传染病的监督工作,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陷,及时的调整不足完善工作程序。

1.2 原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原来体制中也同时存在着缺点,就是缺乏法定监督机制。一旦工作中出现错误和不足之处,没有法定的常态的监督机制促使其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只能等出现了较大问题由行政命令来调整,这就不利于工作长久的健康开展。工作中引入常态的法律监督机制是我国建设法制社会的发展方向,体制改革是对的,也是卫生防病事业的进步,尽管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1.3 不利因素在一项具体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我们就拿我县托幼机构中传染病防控工作来说明一下工作中产生的一点问题。一名儿童发生了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后将这名儿童的信息报道国家传染病管理网络上。疾病控制中心发现是自己辖区的患儿,就负责流行病调查工作。这个流调内容是很多的,其中涉及到监督部门的项目就有这名儿童是不是托幼儿童,如果是托幼儿童就涉及这名儿童在托幼机构的信息。如:儿童所在托幼机构的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这名儿童发病就医前多长时间在园内就读等等情况。进而判断出因这名患病儿童有多少密切接触者,然后根据当地省卫生厅和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文件向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提出停班或停园的技术报告。卫生监督所依据这份报告再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省卫生行政部门的文件向托幼机构下达停班或停园的法律监督意见。

在实际工作中因这两个部门的独立性,又缺乏沟通就出现了下面的问题致使工作开展出现了困难,(1)疾病控制部门只注重自己案例管理的信息,忽视了监督部门下一步工作的信息,如托幼机构的地址、负责人的姓名、联系电话等都没有作为流调的重要内容,导致监督部门送达法律文书时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家托幼机构。(2)对患儿的流调信息不详细,如这个患儿在发病前仍在上学还是有多少天没上学了。患儿发病潜伏期以内还在上学的有密切接触者,需要托幼机构停课让密切接触的儿童居家隔离观察。而患儿在潜伏期以外就没有上学的就不存在密切接触的儿童,这样情况下去停托幼机构的班或园势必造成托幼机构的很大意见,不配合监督机构的工作,降低了传染病防治和监督的权威性,也在社会上损害了卫生部门形象。(3)疾病控制部门也因为卫生监督部门在日常的监督过程中,对传染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和执法没有明确的针对性,而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不了解而不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4)监督部门由于不掌握当地传染病的动态信息,不能及时调整监督内容,有针对性的对某种时下发生频率比较高的传染病开展执法检查活动。(5)以上这些情况就基层是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部门之间因缺乏必要的沟通,两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没有共同协商制定工作程序,整体防病工作会有很多工作的交叉点。如果不采取必要地制度化的工作程序,会给地方的防病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2 思路与对策

2.1 建议行政部门对此现象重视: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共同上级,应该及时了解这两个部门的情况,并作出快速反应。适时的协调和解决这两部门之间出现的问题,不能等问题出现后在着手调查和解决,这样的话可能已经产生了不良后果。传染病防控问题是涉及政府、百姓、社会、经济等等各行各业的问题,如“非典”,一旦在局部有类似的传染病流行,对本地的各方面影响太大了,即使你对相关人员问责了,对社会的影响已经产生了,是无法弥补和挽回的。

2.2 建议业务领导积极听取对方意见: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同为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平级单位,原来还是同属于卫生防疫站,其实应该有着积极沟通互相联动的基础,不应该有和技术权威的思想。两个机构的负责人有必要像原来一家人一样,认真听取对方意见和建议。毕竟一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是双方的共同事业,保护好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是双方的共同使命。

2.3 建立互相认可的工作程序:当两个机构制定自己的工作程序时,定稿前应充分听取对方的意见。自己的工作内容中如果涉及到对方的下一步工作,就应该把对方应要的内容全部纳入到自己程序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工作好干就行,如果自己制定的工作程序是从全局考虑的,就会给对方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也会节省资源和精力。如前所说的托幼机构流行病学调查问题,如果疾病控制部门在工作程序中有对托幼机构的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地址等信息采集内容,在流调工作中多问几句,就不会给监督部门下法律文书时因找不到对象而四处奔波,甚至需要重新核实情况重新做流调工作的麻烦。同理,监督部门在日常监督时向监督对象宣传好传染病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强调疾病控制部门的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为疾病控制部门做好法律保障,疾病控制部门也就减少了很多被调查对象不配合的事情发生。

2.4 建立定期的信息沟通制度:疾病控制部门负责当地的传染病报告网络和信息的管理。监督部门虽然对同级和下级的疾病控制部门有监督职责,但是也不能掌握全局和详细的传染病发生情况。而这两个部门又没有信息沟通的制度。并且疾病控制部门受到的培训是对传染病信息应保密,但是要正确理解这些保密的范围,不应该把传染病监督部门也包括进去了。这就使监督部门对传染病发生的信息量很匮乏,造成了盲目的监督,没有针对性的监督。本地区时下可能流行是A种传染病,可是监督部门不了解情况正在浪费人力物力的对B种传染病监督。这种因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状态实在是需要改变。如果有了定期的信息沟通、资源分享制度,监督部门就会了解现在哪种传染病发病率比较高;有哪些年龄段的人易患病;哪些职业的人易患病;有哪些地点的人易患病。监督部门就会在传染病监督工作及时的调整内容和方向,开展针对性的监督减少盲目性监督。这就可以使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群及时的提高传染病防控的意识,学习到传染病防控的知识,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提高了卫生投入的性价比,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2.5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发生工作中的不和谐因素究其原因与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业务能力不高有关。从人员素质上看,在疾病控制和监督队伍里人员所学专业很杂,有学临床专业的、护理专业的、药学专业的、甚至有复员军人,真正学预防医学的并不多。不可否认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对这一学科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要想纠正和克服这些问题就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改进:(1)任用那些学预防医学并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在技术上把关,让他们有话语权和决策权。使有本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技术人员的意见得到采纳。(2)基层专业队伍中的工作人员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不可能所聘任的人员都是本专业的技术人员。要想让他们在这一专业领域能够正常工作,就得对这些人开展行之有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这些非本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3)鉴定责任制、引入全员考核机制,根据考核成绩能者上庸者下,这是促使全体人员学习业务、钻研业务、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工作机制。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职工都要受到考核。考核不过关都要面临着离开你现在工作岗位,这样人人就都有了危机感,谁也不会只靠吃老本,不经过调查研究想当然的工作了。

2.6 转变思想端正态度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其实卫生监督中的传染病监督工作也有对同级疾病控制部门的监督项目,两个部门应该以这一工作为契机,共同搞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联动机制,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做好自己的工作。

第4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措施;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和人口流动激增,大大加快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当今传染病主要有三个特点:①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②多种已被控制传染病卷土重来;③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速度和范围比以往快而广[1]。因此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相关规章制度,依据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原则,积极采取各项有效的传染病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加强领导,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医院的主要领导来担任主任委员,成立传染病专门防治管理组织,制定完善一系列传染病防治管理规章制度,使传染病的防治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积极加强医院与全国及各医院传染病监测、控制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传染病管理软硬件建设,杜绝外源性的传染病感染, 减少内源性感染,把传染病暴发扼杀在萌芽状态。加大对医院传染病感染防治管理投资力度,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全方位投入。

2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

医院要广泛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管理知识, 教育工作人员积极重视医疗活动中隔离防护原则, 学习传染病学、传染病防治方法、灾害医学、消毒隔离与防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知识,提高防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业务技能,了解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 采取针对性的隔离措施。重视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 提倡标准预防理念, 监督落实各项防治管理措施。举办各种专题学习班,分层次地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经考核后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同时增强防治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讲座和通过传染病监测预警的信息, 使医院领导与所有医务人员准确了解掌握国内外传染病疫情单位动态,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尤其是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提高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及时更新知识网络,促进防治管理工作的开展。

3建立健全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与报告网络

通过对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不定期的召开工作会议,审核制定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工作计划及其贯彻落实情况,做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处理瞒报、漏报、误报传染病疫情人和事。从上到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报告网络,确定医院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程序: 传染病患者诊治医生科室传染病监测员( 监测小组) 部门监测的负责人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科医院传染病领导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工作上报的效率,以便尽快的采取相关措施[2]。

4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控网络与应急机制

在医疗行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 对传染病防治管理控制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计划,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可能暴发流行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消毒防护隔离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应急反应系统,传染病防治管理系统应包括监测预警系统、感染控制系统、指挥系统、医疗救治系统、组织宣传系统、科研训练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各个系统相互支持配合,合力出击,发挥其最大效力。建立传染病监控网络, 实时对传染病相关情况进行监控,做好收集传染病感染基本数据、调查分析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监测传染病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监测和预测传染病发生、调查传染病流行病学, 追踪传染病病原体、环境卫生学、消毒隔离措施和评价防治管理工作效果等一系列工作,发挥监测预警的功能[3]。监督检查及反馈传染病各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对传染病感染事件进行充分调查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改进、处理建议。

5迅速有效分析传染病疫情与感染事件,加强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对于国内外及本院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的有效紧密跟踪,快速的捕捉与传染病相关的各类信息, 及时对传染病疫情与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分析, 通过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机制及时的相关信息。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流行趋势准确的做出初步预测, 结合国家传染病应急处理方案与医院应对各种传染病暴发的相关预警等级标准, 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主任委员会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共同研究提出相应预警处理方案与预防措施, 在应急状态下,及时的把传染病疫情和本院传染疫情及防治管理工作汇报给相关领导,提高传染病的预警能力,并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为医院对传染病暴发流行进行快速有效的防治管理做好相关准备与赢得先机[3]。

6加强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的协同合作

在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进行中,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紧密配合、实现高效协同、优势互补、如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预警工作中传染科和医疗部门的协同合作,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咨询培训、消毒隔离防护中, 传染科和临床及门诊科室之前相互配合;传染科与临床检验科室之间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共同学习研究,传染科和后勤部门在建筑、环境、食品、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密切协作。传染科和统计、流行病学科室在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分析、计算机中心监测预警的软件系统开发研制方面等之间合作,使得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顺利推进,高效运转。

7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科学研究,做好与国际接轨

医院不仅需要提供技术咨询,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科学研究。加强对患者、环境中传染病病原体, 特别是对于传播速度快、毒性较强的传染病病原体感染机理、快速鉴定技术和分子流行病学等相关研究, 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开展对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的监测评价研究, 并结合医院传染病感染实际发生情况, 形成一套完善、切实有效的病区微生物学安全性的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和国际间交流合作, 及时动态掌握传染病全球流行趋势, 以及国际上先进的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保持国际医院、研究学会等组织的联系、交流合作,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合作关系[5]。

8 严格规范各种医疗行为,及时做好督促检查

医院要根据国家对传染病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 控制患者就医流程、医务人员临床诊治、护理等医疗行为全过程,严格要求医疗药械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护用品、一次性的医疗用品、清洗设备、空气净化设备、环境监测产品等和传染病防治管理相关仪器物品质量, 并对物品储存、使用和用后处理做好管理, 确保传染病防治相关用品安全可靠性。对新进入医院的消毒设备、药品及时进行检测,细化医院消毒灭菌的操作规范, 及时做好督促检查,规范医院医疗行为, 防止在传染病的诊治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督促医院加强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加强隔离诊室、病房建设, 配备相关的仪器设备,确保传染病防治管理取得实效。

9结论

传染病作为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疾病,它不仅是患者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公共问题,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如果控制不当,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现在许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但是新传染病又不断出现,因此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要从心里上引起重视,严格规范医疗行为,积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管理水平,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与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4(12):1385-1388.

[2] 国家喜,马良,陈迁,等.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科研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14 (12):1382-1384.

[3] 翁孟武.性传播性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19(9):25-27.

[4] 朱庆生.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0, 3(4):5-8.

第5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本刊讯 2007年6月21~22日,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 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督司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召开的。论坛主题是:宣传贯彻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政策法规,加强监管,促进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协调发展”格局尽快形成。

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部分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国信办、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全国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医疗机构、信息技术公司的15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 共同探讨如何在和谐、有序环境下促进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健康发展。

中国―加拿大国际药品管理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本刊讯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拿大卫生部药物科学局主办,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办的中国―加拿大国际药品管理研讨会于6月21~22日在上海召开。

此次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和探讨通过加强对原料药管理以提高药品质量和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加拿大卫生部药物科学局主管官员、美国药典会和ICH专家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药品审评中心等有关人员进行了重点演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国际合作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评价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处、法规处、认证审评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19个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代表共计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就加拿大药品审查系统、ICH药品生命周期全程监测指导原则、ICH药品国际通用医学术语集MedDRA、美国药典原料药、辅料认证项目、中国原料药审评、质量检验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交流,使与会代表对国内外原料药管理的整体情况和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我国原料药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申请国外注册将有很大帮助。

第三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EMBA高级论坛召开

本刊讯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EMBA高级论坛暨校友会”于2007年6月23~24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此次论坛是北医95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论坛的主题为“医疗和谐与医药卫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大学的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出席了6月23日的论坛开幕式。来自卫生部人才中心、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医学教育学会、北京市医师协会、北京、天津、郑州等省市区卫生局及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各医院的领导,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院管理和医药行业EMBA高级研修班”历届学员代表22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医学前沿

中药迈进国际市场

本刊讯6月22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专利许可”的方式与英国植物制药公司签订了一种新型中药的合作协议,标志着饱受海外争议的中药走出了一条新型国际化之路。

这种代号为“NJS”的新型抗痴呆中药经过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马百平等研究人员的十年攻关,已完成全部临床前研究。根据双方的协议,军事医学科学院将向英国植物制药公司转让相关技术,后者获得该药的全球专利许可权,负责临床研究及在海外的开发上市。

据马百平研究员介绍,NJS是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实验室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可显著改善多种痴呆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等,同时,还具有安全低毒的优点。

英国植物制药公司总裁戴瑞・里斯对NJS的实验室结果表示认同,认为该产品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孙建中认为,这是中国首次将中药知识产权许可给国际公司,标志着中国在药物研究水平及研究规范等方面已逐步获得国际认可。

全自动数字化病理切片扫描技术问世中关村

本刊讯 日前,世界领先的病理诊断技术――全自动数字化病理切片扫描技术,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园问世。

据该项技术的研发者北京优纳科技有限公司介绍,病理诊断被称为“医学界的法官”,如何获得高速、准确、不失焦、可复制保存和海量的病理诊断信息,一直是医疗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全自动数字化病理切片扫描技术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掌握该项技术的只有美国、德国和日本的4家公司。中关村的这一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病理切片扫描技术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新型基因技术有望发现疾病前兆

本刊讯 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检测到人体内极低水平的基因活动。这一技术有望应用于医学领域,发现某些疾病发病的早期迹象。

此前,研究人员曾开发出几种方法,监测人体内的这类转录变化。而此次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妇科医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开发的这种名为PMAGE的新技术,检测转录的灵敏度远高于以前的方法,甚至最少只有3个细胞参与的一次低水平转录都能探测到。

科研人员把这一技术在患肥厚型心肌病的小鼠身上进行实验研究,以检验其灵敏度。结果发现,在小鼠心脏损坏迹象出现之前,就能够检测到许多十分罕见的转录变化。

研究人员说,虽然他们的测试以患有心脏疾病的小鼠为对象,但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新型基因活动检测技术也适用于那些涉及细胞变化的疾病,比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癌症等。

英科学家破解七种常见病基因

本刊讯 英国科学家日前鉴别出了7种常见病症的数十个基因,新发现12个关联基因,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基因与疾病对应关系研究,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在6月6日出版的《自然》和《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科学家公布了初步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指出,24个基因变体会增加郁躁症、冠心病、克罗恩病(一种肠炎类疾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以及1型、2型糖尿病等七种常见病的患病几率,其中12个高风险基因是在这次研究中新发现的。

研究还首次发现,克罗恩病和1型糖尿病都与调节免疫系统的PTPN2基因有关,这一发现表明这两种病症有相似的生物学机理,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研究也发现了冠心病和高血压之间,风湿性关节炎、郁躁症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基因联系。

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一个基因变体会极大地增加女性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几率,但对男性却没有任何影响。领导这项研究的牛津大学的唐纳利教授表示,在两性都很常见的病中,几乎很少发现这种只针对其中一个性别的高风险基因。

探索发现

科学家发现蝙蝠体内新病毒可致人类患SARS

本刊讯 澳洲科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存在于蝙蝠体内的新病毒,它能导致人类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被发现的新病毒名马六甲(MELAKA),虽然目前未有证据证实马六甲病毒属致命性,但已证实它会导致如SARS的严重呼吸道疾病。这种马六甲病毒与尼尔森湾(Nelson Bay)呼吸道肠道孤儿病毒(Reoviruses)很相近,1968年一只蝙蝠受感染而被隔离。人类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感染呼吸道肠道孤儿病毒而需隔离,研究资料显示,该病毒与其他疾病并无关联。感染马六甲病毒的患者会出现发烧、头痛、肌肉持续性疼痛等症状,患病儿童更会出现呕吐和腹泻。

美国科学家发现可预防帕金森病的抗高血压药

本刊讯 美国科学家对实验鼠进行的研究显示,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伊拉地平(Isradipine)可用于预防帕金森病。这一发现为防治这种疾病带来了新希望。

研究人员推测,如果提早服用伊拉地平,即使是高危人群也可因此而预防帕金森病。研究人员打算用伊拉地平进行预防帕金森病的初步临床试验。如果试验结果显示这种药能大大延缓帕金森病病情的发展,研究人员希望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美国科学家发现能够修复受损肌肉的干细胞

本刊讯 美国科学家在小鼠模式中证实,大约有10%的肌肉卫星细胞具有干细胞自我修复新生、增生的能力,使受损的肌肉细胞经过发育的过程而变为成熟的肌细胞,此研究发表于6月1日的Cell期刊。由霍华休斯医学院(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MichaelRudnicki博士主导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以Myf5基因作为指标,因为Myf5会在成熟的肌细胞中被表达,结果发现大约有10%的卫星细胞不表达Myf5,而在不表达Myf5的细胞中,有时也会发现有Myf5-positive的细胞,有点像是细胞不同发育程度的区别。当卫星细胞不表达Myf5而分裂时,其中一个子细胞会与肌纤维接触,另一个则与胶原蛋白接触,两个子细胞开始了它们截然不同的命运,与肌纤维接触的细胞会表现Myf5,进而发育为成熟的肌细胞;而另一个与胶原蛋白接触的细胞则无法表现Myf5,则变为新的卫星细胞。

复旦科学家发现染色体配对启动关键

本刊讯 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SUN1蛋白能够帮助父母双亲来源的染色体结合到核膜上启动染色体配对和遗传重组,而该基因的突变使染色体配对和遗传重组受阻而不能产生成熟的和卵子,造成突变小鼠不育。

第6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1、在4月28日召开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会议上,局里就印发了全球猪流感疫情信息和中国疾病

防备控制中央制发的《猪流感防控问答》,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密切关注疫情,开展防备控制知识的学习。

2、4月29日下午市政府召开猪流感防控专题会议以后,县公共卫生委员会连夜召开成员单位及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会议,县政府副县长**对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县卫生局局长**通报了疫情形势,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对县内防控工作作出了布置。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立刻行动起来,把防控人感染猪流感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城乡爱国卫生,做好健康教导,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入和扩散,确保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3、4月30日上午,卫生部召开《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培训电视电话会议;5月1日下午4时,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系统人感染猪流感防控工作视频会议;5月6日,卫生部召开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视频会议;5月11日晚上8点,卫生部又召开全国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县卫生局都认真组织,及时收看,并在会后对县内医疗卫生单位的防控工作作出专门布置。

4、5月7日上午,县卫生局召开甲型h1n1流感防控督查工作会议。在听取局相关科室、县疾控中央、县卫生监督所前段防控工作和检查督导情况的报告后,**局长就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提出了八点要求:一是要检查自己学习把握得怎样;二是要检查培训工作开展得怎样;三是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检查督导;四是要做好收治病人的最坏预备;五是要做好必备救治物资的储备工作;六是要做好查漏补缺写出书面材料;七是要做好相关档案的整理归档;八是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调解,加强联防联控。

5、5月10日下午,县卫生局召开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参加人员有局领导、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和各乡镇卫生院院长。**局长对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提出了八项要求: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二是培训学习要切实加强;三是技术操作上要强化演练,做到纯熟;四是对发热呼吸道疾病要高度警惕,病史询问要详细,要分得清患者病情的轻重,重症感冒、不明原因肺炎要非凡重视;五是要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六是要认真开展健康教导与访视工作,广泛开展防备知识宣传,让群众了解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控、可治,消除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七是加强督促检查,形成防控合力;八是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会上分管副局长从业务角度布置了防控工作。

二、落实应对措施,做好各项预备

1、建立领导组织,明确职责任务。县卫生局于4月30日明确并建立了**县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组、监测和疫情处置组、新闻宣传组、检查督导组、物资保障组。局里还建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和流调消杀专家组。下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组织和专家组。同时还明确了工作职责。

2、完善防控预案,明确防控要求。4月30日,局里及时下发了《**县卫生系统人感染猪流感应急处置预案(试行)》(安卫〔2009〕63号)和《关于做好猪流感医疗救治预备工作的紧急通知》(x卫〔2009〕64号),明确了以下要求:一是做好医护人员培训,加强相关症状监测,要求对二周内来自人感染猪流感流行国家和地区的流感样病例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医护人员中具有典型流感症状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加强监测。二是要求规范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防止院内感染,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继承停止收治发热患者。三是保持属地定点救治原则,规范收治转运流程,指定县人民医院梅溪分院为人感染猪流感定点医院,患者流转程序严格按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确定。

3、抓好培训工作,开展技术演练。局里印发了卫生部《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人感染猪流感防备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供全系统医务人员学习培训。5月9日下午,局里举办了专家组培训会。各医疗卫生单位按要求认真开展了医务人员的培训。县疾控中央积极派员培训其它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提供相关的培训材料。4月30日还由县机关党工委组织县级机关各部门收看**市第18期“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导大课堂(猪流感防控知识讲座)”。县人民医院于5月11日下午组织开展了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技术演练,县疾控中央于5月13日开展了发生病例后的实战演练。

4、规范发热门诊,储备应急物资。各县级医疗单位规范了预检分诊,切实做好发热呼吸道门诊。县人民医院对发热门诊隔离区的功能进一步进行完善,有独立的药房、检验室、放射透视检查室。认真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治物资的储备工作。县疾控中央在原有储备物资的基础上,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按照**省应急物资装备标准,克服资金困难投入15万元,添置了n95口罩、防护服、免洗手消毒剂、三氯泡腾片、超低容量喷雾器等器械和物资,同时调配专门车辆用于突发事件的处置。各县级医院也对照要求开展物资药品储备。县卫生局5月12日决定下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专项防控补助经费10万元,用于购置防护用品和防备药品。

5、做好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县卫生局于4月30日、5月4日、5月7日分别组织专业人员对县级医院、卫生院、民营医疗机构甲型流感防控工作预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照相关的工作要求和标准,全面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按照省卫生厅《**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检查评分标准》对受检查的县级单位逐一进行打分,发现存在问题,书面提出督查整改意见,及时抓好落实。5月9日上午、5月11日下午、5月12日,我县医疗单位还分别接受了市卫生局和省卫生厅检查组的监督检查。另外,我们还积极开展健康教导,在县电视台、**日报上作了专题宣传,并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进行公众防制知识宣传,已编印宣传画7000多份,发放到医疗机构和学校。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第7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11月普外科住院的486例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其中,男312例,女174例,年龄10个月至82岁,平均(46.8±12.5)岁。发病时间,4 h至2年,平均(41.6±18.9)d,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标准。术后发热、切口局部疼痛剧烈、肿、皮温升高、有波动感、溢脓,抽出脓液或分泌物培养出细菌、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证实为切口感染,并排除腹腔脓肿或消化道瘘累及切口的可能。

1.3 调查方法。对诊断为手术部位感染的17例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收集的资料及时录入及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使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院感染率的统计。发生SSI的有17例(占3.49%)。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见表1。

2.2 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切口类型、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围术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据调查分析,手术类型中肠道手术的感染率最高,为5.88%;手术切口类型中Ⅲ类切口感染率最高,为7.54%;患者年龄中以大于60岁的感染率最高,为5.67%;手术性质中以急诊手术感染率最高,为8.66%;手术时间以大于120 min的感染率最高,为9.03%;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的比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高,为6.74%;住院天数以大于15 d的感染率最高,为7.92%。上述几组中除年龄组资料方面差异无显着意义外(P>0.05),其他几对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建立质量管理监控体系,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手术室护士长-手术室高年资的监控组长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感染专业知识培训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发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和规章制度,增强医护人员控制感染的意识,是预防SSI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量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力求手术快而细并且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术中污染,降低感染机会。

3.2 做好患者术野皮肤的准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外科感染预防指南”建议,择期手术前皮肤准备使用含抗生素的肥皂擦洗。手术前1d备取皮刀,剃除毛发可使皮肤上皮损伤导致微生物繁殖,显着升高术后感染率,建议术前30 min使用剪刀或脱毛剂去除手术区内影响操作的浓密毛发。皮肤是机体抵抗外界细菌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巡回护士在患者麻醉前要认真检查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情况,存在局部皮肤破损和感染的要建议手术医生延期手术,以降低感染的机会。

3.3 加强手术室间的管理。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员的流动量,避免不必要的走动或进出,手术开始后尽量保持手术间的门窗处于关闭状态。同时,空气消毒的效果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空气消毒的目的在于清除或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以预防由于空气媒介引起的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减少医院内感染,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室内物体的间接污染。

第8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关键词:手术烟雾 感染风险 控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暴发流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病毒传播风险的担忧和关注。这不仅与麻醉期间气管插管和拔管有关,还与手术烟雾中潜在的感染性微粒的释放有关。虽然还没有与手术烟雾有关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报告,但手术时产生烟雾的安全性仍成为一个争议领域。手术烟雾中的有害成分已经被证实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诱变效应,同时会对肺部造成刺激,导致急性和慢性炎症变化,另外无论有没有加热过程,手术烟雾都含有生物成分,包括活性和非活性细胞物质,可能造成疾病传播,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既往有部分研究进行了探讨,但未能达成一致共识,目前尚无公开的研究或数据来探索能量装置产生的手术烟雾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颗粒和是否具有传染性,对此多个外科管理机构和协会了关于安全使用能量装置的建议和一些防控措施,但这些建议并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1-3],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基于此,我们拟综合现有的研究,结合新冠病毒的特征,对手术烟雾相关感染风险进行全面回顾,为手术相关从业人员正确防控提供参考。1 手术烟雾的产生和成分特点手术烟雾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高频电刀、激光或超声刀等所产生的能量,使组织细胞内压力升高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内成分挥发,细胞内液被蒸发产生,同时高温使组织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燃烧碳化产生大量烟雾释放于空气。研究发现,手术烟雾中95%为电外科装置产生的热量作用于组织释放出的水或蒸气,另外5%主要可分为燃烧副产物(非生物)和细胞碎片,以颗粒物质的形式组成[4],包括细菌、病毒颗粒和恶性细胞等[5]。电刀和激光系统产生手术烟雾的机理相同,因此这2种手术方法产生的烟雾非常相似。在这个过程中(切割、凝固、汽化或消融组织),靶细胞被加热到沸点,导致细胞膜破裂并将微粒分散到空气或气腹中,而在使用超声波手术刀时,通过高强度超声聚焦于局部组织进行切割凝固等,无需加热过程,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低温汽化”[6]。一般来说,低温下手术烟雾比高温产生的更容易携带有传染性和有活力的物质[7]。研究表明,超声波手术刀会导致生物气溶胶的形成,这些气溶胶是由可呼吸大小的物质组成的,当使用此装置时应启动局部排气系统或排烟方法,以减少接触血液、血液副产品和潜在的传染性物质[8]。也有研究指出,几乎没有形态完整的细胞,也没有发现有活力的细胞[9],很明显,与激光和电刀相比,超声波手术刀产生的手术烟雾组成的研究也较少。2 手术烟雾中超细颗粒与感染手术烟雾所产生颗粒的平均空气动力学尺寸因产生他们所用的能量方法而大不相同。电刀产生的颗粒最小,平均空气动力学尺寸为0.07μm;激光凝固组织产生直径约为0.31μm的颗粒,而最大的颗粒(0.35~6.50μm)由超声波刀产生[10-12]。这些装置中任何一种小颗粒都倾向于从他们的生产点传播至更远的距离,最远可达到100 cm[13],此外,产生颗粒物的浓度或数量取决于解剖的组织,最高的排放源于实质器官和脂肪的烧灼,最低的来自肌肉组织[14],在10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中,肝脏被证明是外科手术烟雾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最高的。

直径<10μm的颗粒可被吸入,直径<2.5μm的粉尘通常被称为“肺损伤性粉尘”,因为他们更容易沉积在肺泡而不是上呼吸道。作为参考,新冠病毒是一种阳性单链RNA病毒,含有约30 kb的线性基因组,与冠状病毒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该病毒的直径大小在50~200 nm之间,通常约为120 nm[15]。这可能在病毒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因为众所周知,新冠病毒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受体进入宿主,ACE2受体高度集中于肺泡肺细胞,在上呼吸道黏膜中的密度较低[16],外科口罩即使正确佩戴也只能有效地过滤出>5μm的颗粒,这使得包括病毒颗粒在内的超细颗粒过滤困难。虽然个别病例可能有所不同,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通风和个人防护设备,外科医生在使用电外科设备时通常会接触到非常高浓度的超细颗粒,这些颗粒中可能存在新冠病毒,病毒被吸入后更容易沉积于肺泡,而肺泡上刚好存在大量病毒进行宿主需要的ACE2受体,因此潜在感染的风险不能被忽视,在确切的证明出来之前,需考虑相关的防护。3 非生物成分与感染体外研究已经鉴定出150多种燃烧副产物,包括碳氢化合物、酚类、腈类和脂肪酸。手术烟雾中最突出的化学物质包括一氧化碳、丙烯腈、氰化氢和甲醛等[17-18]。一氧化碳可导致头痛、呕吐或疲劳和恶心,长期接触可导致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病风险增加),高浓度可导致昏迷和死亡。在已知的实验中,手术烟雾中最高浓度含量为2 200 ppm,远高于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的急性暴露参考量[19]。丙烯腈是一种无色且易挥发的液体,很容易通过皮肤和肺部吸收,并通过释放氰化物来发挥其毒性。短期接触可导致眼睛刺激、恶心、呕吐、头痛、打喷嚏或虚弱和头晕,长期接触会导致实验动物患恶性肿瘤,并与人类更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相关。皮肤反复或长时间接触丙烯腈可能会产生刺激和皮炎,研究发现手术室人员的暴露水平为1.0~1.6 ppm,低于规定限值[20]。氰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很容易被肺部、胃肠道和皮肤吸收,它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从而抑制细胞氧的利用,还可与一氧化碳协同作用,损害组织氧合。外科手术期间产生大量烟雾时,周围环境中的浓度已被发现高达10 ppm,即允许的接触限值[20]。甲醛在已知的实验中最高浓度含量为0.24 ppm,高于急性接触限值(0.05 ppm),对健康的危害包括刺激眼睛、鼻子和呼吸系统,可引起咳嗽和支气管痉挛,被列为致癌物,并已被证明可导致大鼠的鼻肿瘤[21]。此外,在结直肠手术期间,在电烙笔附近和手术室的环境空气中检测到高浓度的苯,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氰化氢和丙烯腈升高,但没有达到毒性水平,苯无法进行系统检测,这就对手术室中存在这些化学物质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提出了质疑。

总之,外科烟雾非生物成分是危险有害的,但风险的严重程度尚未确定,除了与肺部、循环系统和其他器官疾病有关外,也存在潜在的致癌性,但与感染性疾病关系并不密切[22]。4 生物成分与感染研究证实,外科手术烟雾中存在感染性微粒,并对吸入手术烟雾中生物成分的感染风险进行了评估[23]。通过激光束照射产生携带标记基因(NeR)的重组逆转录病毒的细胞株上清液收集不同部位、不同距离的气溶胶,证实激光蒸气可以含有传染性病毒、病毒基因或活细胞,并可能促进感染的传播或肿瘤细胞的扩散[24]。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人乳头瘤样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HPV)[25],另外还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传染性脊髓灰质炎病毒[26]、细菌[27-28]和活细胞[29]等。

4.1 人乳头瘤样病毒

在1988年,GARDEN等[30]在二氧化碳激光产生的蒸汽或称手术烟雾中提取出了完整的牛乳头瘤病毒DNA和人乳头瘤病毒DNA,用不同的激光参数照射4例牛纤维乳头状瘤产生的蒸气被收集在与真空系统一致的腔室中,与牛乳头瘤病毒DNA探针杂交显示,在所有功率密度和能量通量使用的情况下,牛乳头瘤病毒DNA是完整的,同时还收集了7名接受疣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患者的激光蒸气,7名患者中有2名患者的蒸气中存在完整的人乳头瘤病毒DNA。这些研究表明,完整的病毒DNA通过激光治疗疣的蒸气释放到空气中,与文献[31-32]的研究结果一致,SOOD等[33]分析49例宫颈电热圈环形切除术产生手术烟雾成分,在其中80%的样本中发现HPV DNA。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手术烟雾中存在的HPV是否具有生物活性或传染性,2002年GARDEN等[34]用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牛乳头瘤病毒诱导的皮肤纤维乳头状瘤(激光设置在临床使用的设置范围内),手术烟雾被吸入并收集,然后重新植入小牛的皮肤上。研究发现,通过接种这些动物出现肿瘤生产,经生化和组织学证明,与激光羽流中的病毒类型相同,提出手术烟雾可以传播疾病。BEST等[35]也证明了小鼠乳头状瘤病毒(mouse papillomavirus type 1,MmuPV1)的手术烟雾传染性,同样的研究方法,使用电外科治疗已建立MmuPV1尾部疣的裸鼠,然后将未受感染的裸鼠暴露于手术烟雾中发现,小鼠的感染率极高,同时治疗期间捕获的手术烟雾也具有高度传染性。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收集了激光切除生殖器疣的烟雾,并对其进行代谢活性检测[36],而另一项研究则使用激光切除喉乳头状瘤的手术烟雾接种人和猪细胞株,并寻找随后细胞感染的迹象[37],这些研究均未发现手术烟雾含有代谢活跃或具有传染性的HPV。

在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医务人员对HPV相关病变进行相应的电外科治疗后对其不同烟雾暴露部位进行采样,然后分析样本中是否存在HPV DNA以确定医务人员是否在直接暴露于手术烟雾后受到HPV的污染,但未能形成共识,多项研究之间存在互相冲突的结论。其中2项研究未能在操作人员样本中检测到任何HPV DNA[38-39],2项研究在操作人员的鼻腔样本中检测到HPV DNA[40-41],1项研究在行喉部和尿道乳头状瘤手术后的医护人员手套上检测出HPV阳性。HPV基因型与患者的相同,其来源不能排除二氧化碳激光烟雾或者手术器械间接污染手套,在后续的患病率研究中发现医务人员存在较大的风险[42]。HALLMO等[43]报告了1位外科医生在用激光治疗生殖器湿疣后感染了喉乳头状瘤病。病毒分型与其治疗的患者中发现的乳头状瘤病毒类型相同,并且没有发现其他任何可能的方式导致他的喉部与病毒接触。在梅奥诊所进行的1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尽管戴着外科手套和口罩,但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相比,使用二氧化碳激光进行手术的医生鼻咽疣发病率增加。这是一个在普通人群中不常见的感染区域,因此需要考虑手术烟雾中的HPV是这些疣的病因[44]。另外有研究将手术烟雾与HPV(6、11和13型)的传播联系起来,进一步发展为口咽鳞状细胞癌[45]。这些病例均长期暴露于手术烟雾中,没有其他可识别的危险因素,考虑为手术烟雾的传播,但这些研究多为个案报道,证据级别较低。

综合以上研究,目前普遍认为治疗HPV相关病变时产生的手术烟雾可能含HPV DNA,并且手术烟雾中的HPV DNA会污染手术室员工的上呼吸道,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具有生物活性的HPV通过烟雾传播至医务人员。文献[46]的研究并未发现在手术烟雾暴露后手术室工作人员中HPV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增加。

4.2 乙型肝炎病毒

只有1项针对手术烟雾中HBV的研究,KWAK等[47]选取了11例术前均为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手术患者,其中2例表面抗体阳性,2例核心抗原阳性,3名患者在研究期间正在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高效收集器获得水溶胶形式(使用旋转气溶胶收集器将手术部位产生的空气颗粒和微生物收集在灭菌磷酸缓冲盐溶液中)的手术烟雾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10例患者(包括结直肠切除4例,胃切除3例,肝楔形切除3例)的手术烟雾中检出HBV,提示手术烟雾可能存在传播HBV感染的潜在风险。

4.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AGGISH等[48]用二氧化碳激光处理感染HIV的浓缩组织培养小球,激光冲击产生的蒸汽碎片通过无菌硅橡胶管排出,然后通过与烟雾抽气器串联无菌培养基。该研究首先确定了激光手术烟雾中存在HIV DNA,并证明了感染传播到培养细胞中(从硅橡胶收集管中获得的颗粒碎片的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在立即取样和第14天培养的材料中均呈阳性),同时也发现烟雾中HIV DNA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而阻止了他在感染后的繁殖(第28天未观察到HIV培养细胞的持续感染)。另外,有研究使用不同的激光对感染HIV的细胞培养物进行处理,未观察到烟雾暴露诱导的阳性感染培养细胞[49]。

4.4 其他病毒

在研究其他病毒的过程中,用不同的激光对感染不同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处理,以鉴定手术烟雾产生受感染的阳性培养细胞的能力,大多数研究均呈阴性结果[50-51]。

4.5 其他生物成分

第9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摘要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在甘肃省、宁波市选择1997~2002年住院分娩(或怀孕期间)时检测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319对,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进行血清学检测,比较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对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 319例儿童中自然分娩儿童233例,HBsAg阳性47例,阳性率20.17%,剖宫产分娩86例,HBsAg阳性9例,阳性率10.47%,母亲在双阳(HBsAg阳性、e抗原(HBeAg)阳性)或单阳(HBsAg阳性,HBeAg阴性)情况下,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儿童HBsAg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肃省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儿童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0;P=0.390),宁波市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儿童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05;P=0.073)。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无影响。

关键词 分娩方式;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绝大多数经产时传播所致。为探讨改变分娩方式能否减少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我们对甘肃省、宁波市的319名HBV阳性母亲及其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血清学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医院、妇幼保健站病历登记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乙肝监测资料。

1.2研究对象 在1997~2002年住院分娩(或怀孕期间)时检测HBsAg为阳性的孕妇及其儿童。

1.3检测方法 在北京北方生物制品研究所使用该所生产的固相放射免疫(SPRIA)试剂检

测血清标本的HBsAg、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儿童检测HBsAg、抗-HBs、抗-HBc。阳性结果判定标准:HBsAg(S/N≥2.1),抗-HBs(≥10mIU/ml),抗-HBc(S/N≤0.5),HBeAg(P/N≥2),抗-HBe(S/N≤0.5)。

1.4资料分析 使用EPIdata3.1软件编制数据库,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调查319例儿童,其中宁波155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80例),甘肃省164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9例),两地儿童性别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2.725;P=0.099);儿童年龄3~9岁,甘肃省儿童平均年龄8.0岁,宁波市儿童平均年龄5.4岁,两地儿童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意义(x2=23.320,P

2.2母亲不同HBV感染状态下。不同分娩方式对儿童HBsAg阳性率影响 母亲双阳状态下,自然分娩儿童49例,HBsAg阳性19例,阳性率38.78%,剖宫产分娩儿童12例,HBsAg阳性4例,阳性率33.33%,比较两者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1.000);母亲单阳状态下,自然分娩儿童184例,HBsAg阳性28例,阳性率15.22%,剖宫产分娩儿童74例,HBsAg阳性5例,阳性率6.76%,两者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3.387;P=0.727)。

2.3不同地区母亲分娩方式对儿童HBsAg阳性率影响 宁波市自然分娩儿童80例,HBsAg阳性17例,阳性率为21.25%,剖宫产分娩儿童75例,HBsAg阳性8例,阳性率为10.66%,两者阳性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3.205;P=0.073);甘肃省自然分娩儿童153例,HBsAg阳性30例,阳性率为19.61%,剖宫产分娩儿童11例,HBsAg阳性1例,阳性率为9.09%,两者阳性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0.740;P=0.390)。

3 讨论

HBV的围产期母婴传播是中国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每年约26万新生儿经此途径感染HBV。有报道HBsAg阳性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及新生儿学中发现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7.5%、52.5%、48.8%,提出通过产道分娩,新生儿HBV感染率高。在张绍芳等人的研究中发现自然分娩新生儿乙肝DNA的拷贝数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提出剖宫产可降低儿童感染HBV的风险。但多数学者认为剖宫产虽然能减少婴儿接触HBV的机会,但并无证据证明剖宫产分娩可以降低儿童HBV的感染率,母亲HBV阳性不能作为剖宫产的手术指征。王建设等研究顺产组、产钳组、剖宫产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7.3%、7.7%、6.8%,三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证实改变分娩方式并不能降低新生儿HBV的感染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HBV阳性母亲在不同感染状态下,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对儿童感染HBV无明显差异;不同地区HBV阳性母亲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对儿童HBV感染亦无明显差异。提示在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剖宫产分娩方式不能降低儿童HBV感染的风险。

编委会的作用与职责

一、编委会的作用

编委会是依靠专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办刊的组织形式,是负责刊物学术领导的工作机构。

二、编委会的任务

1.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批准的办刊方针,必要时可对办刊方针提出修改建议,报上级批准后执行;

2.根据学科进展和广大读者的需要,研究期刊的总体设计及导向,制定编辑计划,负责安排落实并检查执行情况;

3.负责组稿、审稿、定稿,保证刊物的学术水平;

4.发现人才,培养、壮大编审和作者队伍;

5.收集读者意见,总结办刊经验,研究解决期刊编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6.指导、支持编辑部各项工作,关心编辑人员的成长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编委的职责

1.执行办刊方针和编委会的决议,参加编委会的会议和活动;

2.组织推荐质量较高的稿件并能撰写本学科的导向性文稿,及时认真完成审稿任务;

3.经常与编辑部联系,及时向编委会反映对本刊的意见,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