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科技管理规划精选(九篇)

科技管理规划

第1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科学规划,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

突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一个重要的工程。2007年,长沙市出台《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对全市中小学装备条件标准作了详细说明。2008年起,湖南省启动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对实验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卫生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用房的建设和配置制定了详细标准,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浏阳市将以省“合格学校”的创建为抓手,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先考虑建设项目,促进浏阳城乡中小学校装备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装备建设

“十二五”期间,浏阳市科学合理地规划实验、电教、图书等各项装备的发展,力争全面完成“标准化实验室”“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三大工程建设任务。到“十二五”末,100%的中小学(完小以上学校)实验室将按照省颁标准进行装备,各功能室也将按照教育部及我省建配标准进行装备;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城区和农村规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其余学校100%配备移动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到“十二五”末,小学生均图书达30册,中学生均图书达40册,阅览室报刊配置中学达到100种以上,小学达到80种以上,100%的中小学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设好电子图书馆。

根据需求,灵活合理进行装配

装备配备的原则是好用、够用、实用,因此要多关注学校及教学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灵活合理进行配备。每年年初,我们会要求学校根据各自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装备建设项目进行申报,教育局实地考察论证后,科学合理地对全市装备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在具体仪器、设备、图书的选用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学校实际的教学需求和课程要求,比如对于“班班通”设备的配备,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我们一般建议采用移动多媒体的形式,其他的则采用传统的“班班通”模式。对于传统模式的“班班通”,我们也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需求对设备进行灵活搭配,常见的有三种搭配模式,模式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短焦投影+计算机;模式二:投影机+计算机;模式三:平板电视+计算机。

整章建制,促进教育装备规范发展

提高装备认识,服务现代教学

浏阳市教育局每年召开一次教育装备工作专题会议,强调教育技术装备对服务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校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也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分管负责人和工作部门,不断提高学校对装备工作的认识,强化领导责任,从而充分体现装备工作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核心价值。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章程

加强教育装备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效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和增加教育的效益都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浏阳市制定了《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细则》,使各项装备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此外,在全市中小学仪器室统一配备了教育装备管理专用电脑,安装了《浏阳市教育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电教设备、图书等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装备管理效率。在加强学校装备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浏阳市装备站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如《办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和《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仪器、设备、图书等货物质检的一系列工作流程,站务工作做到了一月一小结一布置,一季一总结一安排,站内工作人员按本站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进行月评价,季考核。

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

每年年初,浏阳市教育装备站将制定《浏阳市××年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考核标准》并下发至各学校,每年不定期地组织两次教育装备工作专项督查,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亮点摄像制成VCD,并在教育管理工作会议上进行点评,树立一批教育装备工作的先进单位,对于那些对装备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应用不充分的学校,则将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促使学校加强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应用。

加强扶持,奠定教育装备牢固基础

强化指导,提供装备学习平台

为加强装备的管理及应用,浏阳市编印了《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手册》,系统地介绍最新的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装备相关的政策法规、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各项管理制度、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研究等,为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

加大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为保障装备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建立好装备经费来源的长效机制。我市采用的方法是,一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我市实际情况确定学校装备经费所占公用经费的比重,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支出;二是将装备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通过学校自筹、社会捐赠、上级争取等方式,拓宽装备经费来源渠道。同时,实行装备经费 “集中管理,分校使用”的工作机制。

提升素质,加强装备队伍建设

装备事业的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根据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各中小学配备了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促进装备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我市每年至少分别组织一次试验员、电教网管员、图书管理员的培训,逐步提高装备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督促学校按相关文件落实好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待遇、工作量及职称晋级等问题。并且每年开展一次“三员评优”活动,加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加强研究,注重教育装备实际应用

全面开展装备应用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其更为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是浏阳市教育装备工作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浏阳市成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领导小组,指导全市老师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同时,我市中小学坚持课余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把课堂向课外延伸,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育装备的最大效益。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图书综合效益,做到让书“多” 起来,让书“香” 起来,让书“动”起来,我们鼓励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

大力加强学科实验教学

学科实验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浏阳市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与素材,因此,我们鼓励全市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的对实验进行创新,大胆地进行自制教具的制作,积极推广有价值的应用成果。为方便实验教师的经验交流和推广学习,我们创建了实验老师qq交流群。同时,市里每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如“中小学生实验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电脑制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此外,为督促学校提高实验开出率,我们由教科所和装备站每年分别组织一次毕业班、肄业班学生的实验及信息技术操作考查。并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将考查结果纳入到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育人效益。

积极组织装备教研活动

第2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 发展 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 经济 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 自然 科学 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 企业 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 现代 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 电子 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 交通 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 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 400万元,年度经费3 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 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 l0 0 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 工业 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 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 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 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 发展 。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 历史 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 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 ,40.7% ,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 企业 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 %;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 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 0 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 % , 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 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 , 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 249件,增长17%,授权量5 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 经济 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 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 ;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 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 现代 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

第3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 新技术

一、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对城市规划的组织与编制、规划的实施和实施后的监督检查等进行管理,是实施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的和有效的机制。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具有二重性。首先,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带有明显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是与城市的生产力发展、城市社会劳动分工紧密协作相联系的。同时它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

二、城市规划管理的功能、原则

城市规划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城市的美好形象。为了实现一个城市的美好形象,近年来城市规划的一个新的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城市规划管理的另外一个基本目的是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保护良好的生态和物质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规划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遵循城市规划理论和各项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可持续发展原则、法制化原则、公众参与的原则、促进发展和保护公共利益的政策原则、坚定性和灵活性的监控机制原则。

三、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新技术

1. 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学、城市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日趋成熟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gis主要特征是描述、处理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空间关系,能够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建设、管理、规划及决策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城市规划提供规划、管理决策的辅助信息,并能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建立起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经验化规划管理到科学化规划管理的转变,对建设项目审批过程进行监督,能够提高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杜绝暗箱操作,从而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基于gis、gps和rs(3s)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城市”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图文一体化的规划管理办公信息化系统已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基础。数字城市包括了城市空间信息运行机理、空间信息运行技术系统、空间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和社会文化等多层框架。它能够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准确坐标、时间、地理空间属性的四维虚拟空间,创造了全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方法。数字城市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应变性强的手段。

2.人工智能

另一项新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前沿科技领域。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它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的。各种人工智能应用系统都要用计算机软件去实现。

人工智能被能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是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大量的、复杂的决策都可以依靠它来辅助完成。决策支持系统是数字城市最顶部的数据分析决策的工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主观性、复杂性,决策支持系统只能辅助人工来完成决策而不能替代。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方便、合理。

3.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实现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幻境,又称幻境或灵境技术。虚拟现实的核心由一些三维的交互式计算机生成的环境组成。这些环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模型,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合成来表达信息。虚拟现实是综合性极强的先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艺术、军事、规划等领域。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才刚起步,但是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以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虚拟城市,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特点,能够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在实时的虚拟环境中随时获取项目的数据资料,使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报批、管理等工作变得方便快捷,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规划方案设计及规划方案评审。虚拟城市可以模拟再现城市发展过程及规划成果,尽可能的避免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质量。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众参与,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将现有规划方案导为多媒体文件展示在公众面前,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四、结论与展望

信息化的城市规划管理,依赖于各项技术,包括信息采集的gps、rs技术,信息整合的gis技术,信息传递的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辅助决策分析的gis、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事实上每一种技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相互参透,合理的、科学的应用于整个规划管理当中。

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其中,是当今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将更进一步的推动城市信息化的进程,推动城市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塑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胡玲,刘强.城市规划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4).

[2]关瑞华.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现代计算机,2004.9.

第4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项目项目管理科技计划制度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我国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1995年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初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国家将进一步强化对科技的投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承诺,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在这种形势下,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引入改革和创新的机制和模式,使科技管理工作真正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用好科技投入,创造更高效益。为此,改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项目科委”曾成为人们广泛抨击的一种现象,其直义是科技管理部门不应该抓项目。这种舆论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介入和干预竞争性行业领域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然而,笼统否定科技管理部门抓项目,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规划、计划、项目分别是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目标不同层次的任务,规划为未来发展确定方向——计划针对方向实施任务分解——项目使计划目标具体落实。项目与宏观战略并不相悖,“十五”期间确定的12个重大专项,以及这次《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更是界定清晰的大项目,都是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载体。澄清对项目的认识,并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将是实现《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再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数十年科技管理部门上上下下都在抓项目,“报项目”、“跑项目”、“上项目”、“策划项目”、“评审项目”、“安排项目”、“检查项目”、“验收项目”是每个工作人员耳熟能详的业务,但从项目管理职业化角度看,许多人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内涵、特征和规律还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项目和项目管理是一套系统知识体系。近代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应用于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项目管理”风靡全球。在国际上和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科研开发乃至体制改革、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开发工作。目前“项目管理”在中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根据各国专家多年研究,概要而言,“项目——是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一次性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从开始创意到结果完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在这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派生运用许许多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根据这些概念特性,可延伸展开许多新的认识、理念和管理技术,如:项目生命周期和阶段性,项目干系人,相关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信息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和整合管理等等。现代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不仅是一套理论描述和数学规划,它是着眼实际运用的一套系统知识体系,组织实践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项目是战略成功的基石。不论国外或国内,任何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实施和创新活动,都是以项目为载体形式进行的,执行好每个项目,保证其成功,就保证了总体战略的成功。目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部署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先做深入研究,再编制《规划纲要》,而后凝练和论证重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废或缺失,都将导致宏观战略目标半途而废。据国外信息,“战略有效制定出来后,得以有效执行的不到10%”,“72%的CEO相信执行战略比制定一个好的战略更难”,“大多数案例真正的问题不是战略不好,而是执行不到位”.项目是规划成功的基石,项目执行“不是简单的战术问题,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是一门将战略与实际、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这是一个很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忽视的结果导致许多的战略计划失败。

项目是政府提供公共货物和服务的载体。政府也是通过项目的投资和实施,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产品。根据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理论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在市场机制下,政府不介入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行业领域,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创造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在市场调控领域之外,有关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这些领域有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公共信息,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等,这些领域的建设目标都是通过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得以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与私人物品有同样的经济规律特点,政府必须对生产成本和效率进行核算,使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这是我国行政管理走向市场机制的一个重大进步。《决定》在减少政府对企业项目干预的同时,提出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对政府投资行为规范、制约的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等。科技计划是政府投资项目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计划的实施管理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科技计划与“项目”和“项目管理”

自1983年“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出台,标志了我国科技计划体系新的发展里程碑,之后的22年中,伴随着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陆续出台了多个科技计划.在各科技计划之下,管理框架有所不同。例如,科技攻关计划是按照项目、课题、专题三个层次管理,863计划是按照领域、主题、专题三个层次管理,973计划则是按照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管理,而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一般只设立一个项目管理层次。这些管理层次的设立,目的都是把该项科技计划的大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至可评价检测的具体实施的项目。从各个科技计划的管理格局可见,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体通过两类层次,一类是宏观项目层次,即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设立不同的科技计划,本文称为“计划层”。另一个是微观项目层次,即以主题、专题、项目、课题这类名称为代表的具体的研究开发项目,本文称为“课题层”。

“课题层”项目一般目标局限,投入和建设规模较小,对这一层次的项目采取“项目管理”方法似乎不难理解,但对于一个整体的科技计划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并由此认识延伸,对各科技计划按照“项目管理”方法去进行管理,是一个令人有些困惑的问题。如果我们摆脱对“项目”一词的狭义字面的认识,从“项目”的属性和科技计划的特点加以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近代项目管理学的定义,项目类的工作有几个重要属性。目标的确定性:项目有明确的目标性:这些目标包括有时间目标、成果目标和其他预定的目标要求。当原项目目标发生实质变化,将形成另一个新的项目。一次性:项目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先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复制。独特性:每个项目提供的成果有自身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活动的整体性: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互相联系的,协调并进,构成整体。开发与实施的渐进性:每个项目开发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即使有可参照、借鉴的模式,也需逐步补充、修改、完善,其开发过程必然是渐进性的。组织的临时性与开放型:项目组织没有严格边界,根据项目进展需要,人数、成员、职责不断变化,项目结束时团队解散。近代项目管理学也指出,有些“项目”以不同的名称描述,例如“计划”、“工程”等等,因为他们都具备上面所说的“项目”的特性,“计划”则一般是一组互相协调管理的“项目”.我国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完全具备“项目”的几个基本特征。

从“目标确定性”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之初出台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作为指令性计划,着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的技术问题,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引导作用,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为跟踪、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推出了“863计划”,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为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推出了“973计划”,培育和支持重大发明和发现,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的目标,陆续推出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产业化环境的科技计划。可见,每个科技计划,都有自己确定的目标,符合“目标确定性”特点。

从“一次性”的角度看,每个科技计划地提出和设立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因此科技计划的任务都不是永久持续不变要做的事情,一旦预定的目标达到,一个科技计划的使命就结束了。然而“一次性”并不限定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长短,一个“课题层”项目的目标可能需要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阶段,比如1—5年。而一个“计划层”项目的目标实现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比如5年或10年,或许更长一些。国际上也有把这类项目归类为“长期项目(long-TermProject)”,表明实现其目标需要较长时间。科技计划大致属于这一类的项目,从“独特性”的角度看,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都是从事探索性的工作,没有可复制的成果和开发研究模式,必然符合“独特性”的特点。

从“渐进性”的角度看,由于科学研发项目的目标不是能够完全可以预测的,风险度较大,进度难以把握,在各种条件和人为努力都满足的情况下,项目目标实现,以成功而结束。否则也可能由于失败而终止项目。科技计划必须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每个阶段实际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的对比,不断调整管理措施,逐步实现向预期目标的逼近。因此“渐进性”是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特点。

从“整体性”和“开放性”角度看,因为科技要素渗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科技计划必须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才能得以实施,现行的各项科技计划都是在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联合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进行的。因此“整体性”和“开放性”是科技计划必然的选择。

由此看来,我国现行科技计划符合项目类工作的属性,是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项目”,在国际上也把这类项目归类为“伞形项目(UmbrellaProject)”,其含义是将宏观目标一致的项目组合比作一把伞,在其之下覆盖多个分项目,进行统一模式管理。国外这类项目有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世界银行实施管理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整体淘汰计划”等。

上面分析说明了科技计划以及科技计划项目虽然层次不同,涵盖范围和目标有所不同,但都同样具备“目标确定性”、“独特性”、“一次性”等项目属性。既然同是“项目”,就可以同样采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问题探讨

近年来国家科技管理部门一直在探索科技计划的改革与创新之路,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但是以“项目管理”的思路看,我国现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从观念到措施都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没有“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和制度

任何机构都有常规性工作和一次性工作。项目类工作是一次性工作,要经历从创意开始到结果完成的一个过程,称为项目生命周期。项目生命周期一般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收尾等不同阶段。“生命周期”的概念起到了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按照“生命周期”建立项目管理流程制度和程序,保证了项目管理完整有序进行;其二通过科学完整的项目逻辑设计方法,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要提出详细的内容,并做出具体化、量化的设计,使项目实施和管理人员能够检查和评估每个阶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保证了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与目标的拟合性。

对于“课题层”的项目,现行科技计划的项目管理没有按项目生命周期的规律明确划分阶段性,在管理上也没有遵循该规律的具体操作要求和制度规定,在项目设计上缺乏针对各个阶段的刚性的检查评价尺度。按项目一般规律,在不同阶段,项目投入曲线如图3.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人、财、物投入最大,历时最长的阶段。而目前的管理恰恰忽略了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放在项目前期管理,把项目管理狭义的理解为评审、立项,一旦项目列入计划,即大功告成,忽略对项目的全周期、系统性管理,立项后的管理投入大大减少,形成“重立项、轻管理”、“虎头蛇尾”的弊病。

对于“计划层”的项目管理,没有遵照“项目生命周期”的客观规律。多数科技计划出台之后,都没有制定明确的完成时间表,即何时达到计划目标,何时结束。这样导致的管理问题是:科技计划“只生不死”,越来越多,不得不实行捆绑管理.在这里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即一项科技管理工作究竟是常规类的工作还是项目类的工作?前文已经分析了科技计划是项目类的工作,既然如此,不按“生命周期”属性管理,就使科技计划变成没有终结目标和阶段目标约束的常规性工作,最终目标总是处于弹性化状态,就很难对其阶段性任务目标实施控制和管理。

2、缺乏项目干系人概念和干系人错位

项目干系人是指项目参与人和其利益受到该项目影响(受益或受损)的个人和组织。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特定人群的活动,不同的项目,有不相同的参与人,在每个项目中不同的干系人都是具有不同利益取向的个体,他们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他们关注的问题相差甚远,甚至是互相冲突的。理顺项目干系人关系,才能在项目执行中形成互相制约,良性互动的关系。

现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如攻关计划主要依托各行政部门管理,863和973计划主要依托专家管理。而在实际执行当中,不管哪种模式,每个项目都必须有一组专职管理人员从事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从事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是对谁负责,代表哪一方的利益。在中国现实国情下,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交织在一起,项目委托方和项目承担方的项目管理机构交织在一起,部门利益、院所利益交织在一起,由于缺乏项目干系人概念,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中,许多项目管理实体混淆了位置,“裁判员当了运动员”,或是“运动员当了裁判员”,导致了责任和义务的混淆,增加了项目协调的复杂性,加大了项目管理成本,降低了项目管理效率。

3、缺乏训练有素的职业项目经理人

所有的项目管理要求,必须落实到人才能真正实现,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论是项目委托方还是承担方,都要产生大量人财物的调配和协调,每个方面(也即项目干系人)都要有自己的管理人员,在自己明确的责任范围内,管理协调好项目的有关活动。

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出台不少“办法”和“规定”,如果没有一批训练有素的项目管理人员队伍去把握,去执行,一些制度要求就成为“纸上谈兵”。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世界银行的项目经理至少有硕士学位,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培训,增加实践的技能和技巧。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缺少这样一批专业人才队伍,现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项目管理专业训练,不掌握项目管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不懂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准则。此外,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授权不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多依托行政机构,以行政的管理模式代替了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没有指定任务和责任明确的专职项目经理,管理主体动态化,使得各项管理要求和任务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和监督。

4、采购管理欠规范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对项目执行中需要通过购买从外部获得各类资源的管理过程。采购的内容有设备和服务等各种形式的资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项目采购规划,采购的准备,合同管理,合同收尾。所用的技术方法有采购需求分析,合同类型选择,选择供方,加权选择体系,独立估算,合同谈判,合同变更控制系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实施,政府采购工作日益走向法制化道路,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申报,相关科技发展的研究项目,都属于政府采购范畴。“九五”之后,在科技项目管理中也陆续颁布了《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开招投标方法,体现了科技管理的机制创新。但是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则仍有欠缺和不规范之处,如:项目申报和招投标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渠道少,时间短,实际操作性差;申报/投标渠道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主,没有对非国有机构全面开放。信息获取不对称,缺乏充分竞争的采购制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

“十五”以来,科技部注重了宏观战略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科技发展思路,如“12个重大科技专项”、“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如这些工作能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更为严谨更科学的设计和组织管理,将会减少漏洞,提高效率,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

国际上在各类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已成潮流。国内最早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1984年在国内首先采用国际招标,推行项目管理,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此后,“项目管理”在水利、建筑、化工等领域大量应用。近年来项目管理在国内已经延伸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教育部211工程建设、2008年奥运会筹备组织工作,北京市政府的“实事”工程,都开始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项目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从市场机制发展的趋势看,项目管理走向职业化是必然的方向。

与其他一些行业的应用进展情况相比,目前在科技计划中采用“项目管理”的情况还不尽人意,尽管科技计划项目的探索性特点使其不同于一般性的建设项目,但它也有确定目标,通过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一丝不苟的管理,只能更有效地贴近目标,实现目标,提高项目成功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科研开发领域采用“项目管理”方法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它的成功证明科研开发项目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随着科技发展规划日近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也成为日近紧迫的任务,根据国内外经验,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改善的办法,推进“项目管理”方法的实施:

一是把“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作为一项要求,列入科技计划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给予正式“名分”,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二是在科技计划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提出职业项目管理人概念和要求,并对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通过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项目经理人队伍后,再逐步建立认证、选拔、聘用、评估等制度。随着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分工的细化,必将促进相应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

三是在一些易于操作的节点,先局部采用一些“项目管理”技术方法,比如目前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国际常用的“逻辑设计表”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使用这一方法,保证项目设计的全局性、逻辑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在科技计划中引入充分竞争的采购制度,扩大“准入门栏”,逐步规范化,使更广泛的科技机构(包括民办、个体私营机构等)参与科技计划申报与投标,增强科技计划项目的活力和效率效益;

五是建立协调、共享、公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和管理进程能在一个共享平台查询,实现总体平衡的管理控制。

以上措施仅仅是一些初步思路,每个措施的实现,都必须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步步深入,层层细化,逻辑协调,才能最终成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注:

1.文中凡以引号标注的“项目管理”均代表由近代项目管理学科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2.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基础隆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973计划、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及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大学科技园、西部开发重大专项、奥运科技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三峡移民科技开发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星火富民工程、科技强县专项行动等等。

第5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新技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划的新技术实践的探索,有利于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规划水平,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发展规划运用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新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城市规划中,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使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更加科学。比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种空间关系,使城市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的各项资料更加完整和准确。其次,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与过去相比,新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自动化,提高规划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于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数据和模型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决策者完成很多复杂的工作。由此可见,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对一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 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2. 1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 简称 VR,它综合了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立体显示技术语音输出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和计算机设备模拟出来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通过触觉、视觉以及听觉等方面的模拟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工业仿真、军事、房产开发以及娱乐游戏等多个领域。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获取工程项目的资料,使工程项目的设计、规划以及管理等工作更加快捷,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方案的评审和设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空间中通过对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发展过程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风险,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质量。

2. 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eo -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 GIS,它也是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以及遥感技术等技术综合而成的,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支持下对地理分布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运算、描述以及管理的一门技术,是一种具有信息系统空间专业形式的数据管理系统,现在已经在科学调查、绘图、路线规划、资源管理以及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些数据信息,把一些准确、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源传输给用户,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城市发展规划中建立了电子政务管理平台,使城市发展规划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不仅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项目管理的办事效率,而且增强了项目规划管理的透明度,通过对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监督,减少了暗箱操作的现象。

2. 3 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 AI,顾名思义,它就是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种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人工智能技术中,计算机就是实现这项技术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人工智能的各项应用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的。现在,为了延伸人类的各种智能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人工智能的各项研究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决策支持系统方面。一方面,在决策上,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借助于知识、数据以及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的方式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半结构或者非结构化的决策,对城市发展规划决策者起到辅助作用; 另一方面,在管理方面,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数字城市中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完成大量的复杂工作,提高城市发展规划管理水平。

2.4 3S 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借助于先进的 GPS 测量技术,可以扩充和改造升级本城市测量控制网,并且在城市大比例地形图的图根测量、碎部测量等方面,也可以采用本项技术。借助于 RS 技术,可以更新地形图,进行城市国土资源测绘,采集相关的城市道路信息等等,并且可以对本片区地形地貌、湖泊水系以及绿化植被和景观资源等动态情况进行迅速采集。可以将城市地理信息实时提供给城市规划部门。借助于先进的 GIS 技术,结合一系列的规划数据,如道路红线、规划用地以及管线等,可以构建数据库,道路勘测设计利用 RS 技术来实现,可以将基本的宏观交通信息提供给本片区的交通网系,利用 GIS 技术,合理规划和引导路网密度、出行距离和时间、交通可达性、公交服务半径等,促使规划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全方位和立体化的环境模拟道路方案,比如在本片区某条道路的景观改造中就应用了 GIS虚拟技术,可以对道路景观改造规划方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合理性进行预测和评价。总之,利用 3S 技术,可以科学预测分析和评价规划区内国土资源分布、城市环境以及规划区土石方填挖平衡以及城中村房屋拆迁量等,对比多种方案,促使确定的目标得到最优实现。也可以将GIS 技术利用归来,对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信息建库的电子报批系统进行构建,这样可以更加科学的开展规划工作,提高规划工作的效率。网络 RTK 指的是将传统传统的数字传输电台方式转化为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对差分信号进行传输,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仪器的使用寿命、传输距离和抗干扰性。可以对常规城市控制网全面取代,可以将 GPS 差分信号提供给 GPS 测量、定位、导航以及变形监测等。对无线控制网系统进行了构建,可以将地面点、房屋特征等准确实时快速的提供出来,可以将更加精确的城市地形现状图提供给城市规划工作。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发展规划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的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以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支撑,这些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城市发展规划,使城市发展规划更加科学,提高了规划项目的管理效率,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划中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文,李翅. 城市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改革探讨[J]. 中国经贸导刊,2010,04( 12) : 102 -103.

[2]牛羽. 浅谈城市发展规划中新技术的应用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1,10( 22) : 90 - 91.

第6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管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特点

城市管网建设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行业,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供水、电力、雨水、通讯、污水、热力、网络、天然气等八种类型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其种类在不断的拓展中。城市网管规划和管理的施工工艺过程复杂,高压力的管道系统和非开挖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此外,城市管理和规划还存在着较强隐蔽性的特点;一般管线设置在地下,如果技术人员不依靠仪器的话,就必须用检查井对管线进行检查,这些都是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特点。

二、城市管网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现有的管线难以开展调查工作

城市道路下的管线越来越复杂,在对城市管线进行规划和管理之前,必须要收集完整的管线资料信息;目前的管线资料都不是来自现场的勘察所得,技术人员对项目建设现场只能进行部分勘察,因此无法判断管线的实际走向和高程;此外,技术人员利用施工图纸调查管线,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变更,有些因现场归档等造成竣工图并非按照实际施工绘制,因此并不能证明管线是否按图纸正常施工。

2.2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数据不全面

在我国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中,管理综合图纸只是对排水管线系统的高程、走向以及管径等内容进行研究计算,而其他类型的管线只是停留在对平面位置和街道交叉口竖向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技术阶段上。在这些管线的规划和管理中也有专项性管理,但是只能对小面积的工程进行规划和管理。

2.3城市管线的更新规划速度比较慢

传统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对各种类型的管线的位置、走向、高程、图形以及现有资料都是依靠手工计算和绘制完成,给查询、分析研究和统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城市管线管理和规划的效率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过度浪费,项目施工难以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

2.4城市地下管线的布局结构复杂

城市管线的布局结构复杂,管网基础设施未移接,各地区的单位住房、经济型住宅的地下管线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批和实地验收,同时又因为施工单位多,其技术水平和素质差异大,管线设计变更后未办理相关的设计变更文件;未建立健全的档案移交机制,信息不全,资料不完整,对现状的研究不够透彻;缺乏测量确定程序,导致信息数据的准确程度和实效程度不高。

2.5.项目施工单位的不规范,技术水平低

城市地下管线的铺设找不到项目施工单位的负责人,项目的协调难度加大,管线不能及时进行维修,难以掌握管线的准确位置,导致地下管线受到破坏此外,又因为生产条件的限制,质量技术不达标,没有详细的质量技术标准,技术水平低,造成管道的维修、改造、更新和保养的难以加大,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三.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策略分析

3.1结合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城市管网在规划和管理中,要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的施工情况,积极引进无干扰穿越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不破坏街道布局结构的基础上,解决在管网管理和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2政府要改进管理和规划的职能

城市管网维系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必要保障条件因此,各地区的政府要利用直接投资、招商引资、政企合作的方式来支持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对有关的地下管线规划和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管网规范和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城市管网管理和规划、地下管线安全事故处理等内容的工作。

3.3加大对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的监督力度

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管网系统优化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城市管网管理工作必须要进一步的规范化,建立健全的规划和管理机制,统一协作,相互配合。

3.4做好项目工程前期的协调工作

在规划和管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网信息查询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等把管线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存储、管理和分析,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做好资料交接工作,为管网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依据,降低管线日常维修和改造等工作的难度。

3.5建立新的管理、规划模式

结合城市管网在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保证资料信息的科学合理,建立完整的城市管网数据库,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分析研究城市管网的布局模式,建立新的管理和规划模式。

四.注意事项

4.1现场指导

城市管网,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是很重要的,这样就要要求技术人员对工程中的每一道环节都要先搞清楚,给施工人员详细交底,介绍做法和要求,并真正做到解决现场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尽量减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不足和造成损失。因为对于某些新项目,大部分施工人员以往基本上是没有接触和涉及过,头脑没有感性和成熟的认识,所以现场的参与指导和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

4.2监理

城市管网的实施过程中,监理关于重要部位关键工序的停检点较多,并且都是严格按设计、标准来约束、检查、评定。可以说长输管道要求的城市管网都有;长输管道没要求的,城市管网一个都不能少。如测量放线、管沟检查、取样、管线安装、试压、通球、回填、阴极保护、同敷光缆、管道穿跨越、竣工标高等等,这些都要在完成相应工序后经过检查才能进入下道工序,这个工序和过程是一个也不能少的。这种管理和检验程序,对施工人员来说先期也是不适应,并出现急躁和反感的心理,是在时间的延续后才逐步适应的。所以这里的与监理的关系和协调既要讲求原则性又要讲求艺术性。

结语:

城市管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管理是城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标志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城市管网管理和规划的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城市管网的规划和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城市管网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为城市管网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资料,以此实现城市管网优化管理和规划的智能化、整体化和自动化。

参考文献:

[1]李英伟.论城市地下管线的综合规划与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2(5).

[2]刘建华.论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2010(08).

[3]黄丹.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控制与管理探讨[J].工程科技信息,2011(01).

第7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1.1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它综合了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立体显示技术语音输出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和计算机设备模拟出来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通过触觉、视觉以及听觉等方面的模拟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工业仿真、军事、房产开发以及娱乐游戏等多个领域。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获取工程项目的资料,使工程项目的设计、规划以及管理等工作更加快捷,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方案的评审和设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空间中通过对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发展过程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风险,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质量。

1.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与GPS、RS合成3S技术系统。它也是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以及遥感技术等技术综合而成的,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支持下对地理分布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运算、描述以及管理的一门技术,是一种具有信息系统空间专业形式的数据管理系统,现在已经在科学调查、绘图、路线规划、资源管理以及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些数据信息,把一些准确、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源传输给用户,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城市发展规划中建立了电子政务管理平台,使城市发展规划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不仅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项目管理的办事效率,而且增强了项目规划管理的透明度,通过对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监督,减少了暗箱操作的现象。

1.3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顾名思义,它就是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种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人工智能技术中,计算机就是实现这项技术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人工智能的各项应用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的。现在,为了延伸人类的各种智能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人工智能的各项研究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决策支持系统方面。一方面,在决策上,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借助于知识、数据以及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的方式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半结构或者非结构化的决策,对城市发展规划决策者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在管理方面,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数字城市中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完成大量的复杂工作,提高城市发展规划管理水平。

2结束语

第8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测绘;城市规划;重要意义

前言

近几年,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强,城市测绘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壮大。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测绘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测绘技术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测绘对整个城市的基本空间地理状况进行测定和采集,提高城市测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重要性,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

1 测绘的主要内容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的。在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通过测绘所得的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城市的自然、经济、地理等要素的基本特征,为城市整体设计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保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测绘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程度是城市建设实践的关键性因素,测绘技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规划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测绘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现状、大比例尺地形图纸、城市平面、地下管线的实际测量、建筑用地的界限测量、城市规划道路的定线测量以及建筑物的施工图纸等多个方面。地籍测绘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地籍平面控制的测量、地籍要素的调查和测量、地籍图纸的面积运算和测量、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管理等要素。其中,通过测绘建立的数据库、地籍图纸和地籍册即成为地籍测量为规划工作提供的主要科学资料。对于城市建设中的房地产测绘工作,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房地产平面测量、变更测量、房地产图纸绘制以及相关资料的检查验收等,保证建设依据的准确。

一般来说,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城市行政区的划分、布置以及加密城市控制上,通过精确数据的指导,促进城市规划方案的科学化、合理化,同时为城市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更加精确的地形图,为整体的土地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作为依据。从开工前的选址、设计;到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及后期的工程规划验收阶段,都与地形测量、综合管线测量、工程测量、规划竣工验收测量等工作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甚至是规划行政执法与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随着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逐渐成城市与社会的规划和发展的核心与焦点,对于测绘数据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大,特别是政府机关和各企业,越来越离不开测绘技术的支持,测绘技术也同时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过程中,因此,精准的测绘信息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我们只有重视测绘工作的准确性,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管理顺利进行。

对于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来说,整体是以地理信息系统各种技术为基础的,在数据库中综合各种城市测绘数据,采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为城市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方案。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查询、分析方便以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质量、水平。可以辅助管理、辅助决策,因此,也就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决策的主动权。在实践工作中,规划、建设管理常用的地形信息比现行的标准地形图简单,其他的非地形信息,需要和地形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在目前的应用中,这种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具有一定的效果,他不仅仅可以服务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还能在统计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辅助设计交通规划信息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其占的地位也会越老越高,这更有利于城市规划工作的便利,也使得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越来越松。

2 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测绘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放线测量,需要通过城市测绘这一科学手段为依据将城市规划成果精确的落实到实际的结果中,是必不可少的“数据信息采集站”。其中,放线测量的成果存有直接指导城市工程的施工与建设,这一点则关系到土地的使用权限、撤迁工作安排等一系列和城市规划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等各方面权益息息相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城市规划中的竣工测量是规划工程完成之后必不可少的步骤,城市测绘工作的目的在于将竣工的地形图完成并更新城市基础地形图数据,工作的结果使城市规划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规划实施的成果,并能够了解城市现状,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中进行正确的决策。

另外,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的执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的执行依据与进行必须以城市测绘的标准数据来作为决策依据,做到科学合理的实施执法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规划执法工作的基础依据是城市测绘,它是在城市测绘成果上进行的一种约束行为,对破坏绿化、不合理占用土地、房屋违建等行为进行具有科学依据的处理。同时,城市测绘所得数据和成果可为城市规划执法提供一定的前瞻性依据,使其更具科学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在执法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众观全局,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必然提高城市基础测绘工作的重要性,以强有力的数据技术为指导,才能为城市发展和建设保驾护航。

3 如何充分发挥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要提高对城市测绘的认识,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组织。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可以进一步的明确测绘工作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各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业更能加强对测绘工作主要职责与管理机制的认识。有利于城市测绘工作的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顺利开展城市规划建设进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全面认识到测绘技术的重要性,才能做好城市测绘工作,才能不断的完善相关机构组织保证城市规划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市场管理。虽然,现阶段城市测绘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政府部门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测绘工作的地位明显较低。因此,不断完善测绘法律制度,加强其重要性的宣传,城市测绘工作以及城市规划工作才能走向正常的轨道。

(3)加强测绘工作是城市规划中的监督工作,进一步提高测绘成果的科学性,提高质量水平。建立一定的测绘技术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测绘工作的合理化管理,也可以确保测绘成果的真实可靠性,有利于测绘市场正常秩序的进行。因此,只有保证较好的测绘成果质量水平,才能充分发挥测绘技术对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朝忠.当前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具体运用[J].魅力中国,2009.

[2]向希明.城市测绘单位如何应对挑战[J].中国测绘,2005.

第9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29-03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十五科技计划评估”(批准号:06457265);河北省专家出国培训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余迎新,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计划管理;李子彪,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胡宝民,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天津 300130)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

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5]康涛.日本地方政府的计划管理及借鉴思考[J].环球经济,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