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精选(九篇)

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

第1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论文提要:本文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概念出发,论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我们国家关于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目标、原则及框架要求,简要介绍了美、英、日等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及凉山州本地紧急救援体系的原貌,阐明了以国家项目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建设凉山州紧急救援体系的正确思路。从紧急救援中心建设的功能及技术要求出发,科学设计建设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并针对运行中存在和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分析,提出了比较妥善的解决方案,从而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从2004年10月1日到2008年6月30日,我中心共指挥调度出诊53291次,急救伤病员57761人次未发生一次指挥调度失误,未收到一例针对本中心的群众投诉。2007年8月迁入新竣工的业务办公楼后,顺利开展了院前急救工作,确保了全州紧急救工作准确、及时、优质和高效的进行。相信只要不断地努力,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救援对象为中心”的工作宗旨,就能不断解决好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凉山州的紧急救援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公共卫生 医疗 救治体系

Preliminary Study to Remed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udden Public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Example as Liangshan.Zhang Xue-dong,Feng An-jun,Ren Ji-wei,et al.Liangshan Center of Emergency Rescue, Liangshan 615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From sudden public health event and remed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udden public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the text discuss the requirement to remedy system construction ofsudden public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recommend briefly the importance to remed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udden public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and remedy system construction aim、principle、framework about my country,introduce the remed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uddenpublic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about American、England、Japan,analyses natural form of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in Liangshan,interpret the correct thought to plan and construct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from the request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From the function and specification of emergency rescue center construction,design and construct Liangshan emergency rescue center,analyses carefully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 during operation,mention a better resolve,receive a better result。From 2004.10.1 to 2008.6.30,my center deploy 53291 treatments,emergency rescue 57761 patients,no one deploy fault happened,no case of crowd complaint received。From 2007.8,immigrate into new office building,carry out successfully pre-hospital rescue work,assure the rescue work to carry out efficiently。We believe if work hard、insist on the work aim of "human-oriented,taking center rescued object",we can resolve difficulties and questions,commit new contribution to Liangshan emergency rescue enterprise。

【Key words】Public Health;Medical Treatment;Remedy System

1 研究本课题的缘由

二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震惊了亚洲、震惊了世界,更警醒了中国政府。为了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明确界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概念[1]。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是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建成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通过加强应对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建国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常见传染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了丝虫病、疟疾等传染病,病死率不断下降,传染病控制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但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过程中明显暴露出一系列问题:(1)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2)救治机构布局不合理,东西部之间差距较大,大多数医疗救治资源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城市;(3)医疗救治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事权划分不清,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优势互补的合力,整体运行效率不高;(4)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缺少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不能及时预测、预警和进行有效处置。鉴于在新形势下我国医疗救治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救治任务十分艰巨,建设一个现代的医疗救治体系十分重要而迫切。

1.3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因为国家只有大原则的“规划”而没有细则或标准,目前理论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或样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市州都是各自为政,按照“规划”的大原则自己去理解去细化和设置建设。本人选择这个研究课题是想探索市州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和紧急救援中心建设的细节和范式并提高到理论化高度,发现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实现其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2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简介[2]

2.1 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和应对体系 美国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资源,建立有一整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系。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和应对体系如下:

2.1.1 政府行政决策层面 美国总统可以依据法律授权,颁布总统行政命令,界定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的性质,并对卫生部门进行授权。发生突发事件时,首先由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向相关方面提交危机评估报告。然后由副总统召开跨部门的国家卫生理事会会议,研究危机评估报告并向总统提出建议和对策;总统就此危机咨询总医官后,根据《宪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第361条授权,视情况决定颁布相应的总统行政命令,启用紧急情况快速反应计划。根据总统行政命令,总医官依法授权颁布和实施传染病防治条例和规定。

(1)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是负责保证公民健康和提供医疗公共事业服务的部门,是全国最大的健康保障机构。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美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9.11”事件后,卫生和公共服务部进行了相应的机构调整,加强了组织保障。2001年12月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成立了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OPHP)。

(2)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该办公室的任务是领导和指挥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所有针对生物恐怖活动和其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需的防范、保护、反应和救援活动,是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针对这些活动的核心单位。办公室主任直接向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汇报,是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有关生物恐怖活动和其它公共服务突发事件的主要顾问。

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的职责是:作为卫生部长在生物恐怖活动和其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代表其它联邦部门和私有单位协调合作;建立和实施保护民众免于生物恐怖活动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范、保护、反应和救援的战略措施。可以说该办公室是美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中的神经中枢。

(3)国土安全部(DHS):2003年3月美国新建了国土安全部。联邦政府为应付紧急事件,制定了紧急情况快速反应计划。DHS和CDC的快速反应机制,是联邦紧急情况快速反应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紧急情况快速反应计划中对DHHS和CDC在紧急情况时的职能、责任、参与方式、协调方法等做了详细规定:评估健康和医疗需要,健康状况监测,医疗技术人员,健康和医疗设备安全,现场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射线、化学和生物物质的危险性咨询,精神健康治疗,公众健康信息,带菌者控制,饮用水和废水以及固体废物的处理,死亡者确认和太平间准备,兽医服务。DHS的责任有五项:指导、协调和联邦应急的整体需要;在现场提供医疗和公众健康救助的领导力量;指挥本部门官员支持紧急情况的反应行动;在应急反应行动中指挥医疗人员并安排设备、物资,提供支持;提供DHHS的官员直接参加国家灾害医疗系统支持中心的工作等。

2.1.2 具体执行方面――美国公共卫生应对系统 美国传统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是以“国家 ― 州 ― 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架构。“9.11”事件和炭疽袭击,对美国应急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因此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卫生系统。目前,美国仍在不断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主要由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DHHS)牵头,多部门参与,以新的三级应对体系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新的三级应对体系自上而下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三个子系统。以CDC为核心,国家及地方的卫生机构负责,构筑了强大的公共卫生防护网。

(1)CDC-(联邦)疾病预防与控制系统: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是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一个部门,是负责传染病防治最主要的部门,是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主要提供具体管理与技术措施和信息。

CDC成立与1946年,总部设在亚特兰大。最主要职能包括:与联邦政府部门和其它机构合作,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导层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落实疾病预防的计划和措施;管理全国健康的统计数据;提供检疫指导、工作场地安全和环境疾病预防等服务;并与25个以上国家合作提供国际疾病传播监管服务,加强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综合能力,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保护美国人民是CDC的重要职责。

CDC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在早期及时发现疾病暴发并发出预警;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疾病暴发后,连续追踪新发病例,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并使民众知道疾病的传播态势;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和调用医学专家,协助应对突发疾病;同时还将来自其它组织对抗疾病的研究信息共享,以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和人力或财力方面的支持。CDC的主要职能是预防和预警,为此CDC采用了大量的监控措施,其独立或参与完成了美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中多个保障系统、监控系统、诊断系统及反应系统中多数计划。

①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的信息监测系统: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中,信息快速、安全地传递之关重要,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做出预测、预报和预警。

多个监测系统组成的全国电子疾病信息监测系统,提供全国疾病监测信息。该系统的主要职能是:调查和跟踪疾病并进行辨认分析,评估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提出并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监测疾病暴发和流行的可能性并提出对策,监视传染病病毒的变化,协调和促进实验室研究、监测医治效果等。近年来越来越通过网络上传下达;灵活机动地针对新病设立新的疾病监测报告预警系统;还开发出可以包纳所有法定传染病的新系统以及迅速通知临床人员的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对疾病数据即时采集、分析和分发,为DHHS、CDC以及全国有关机构提供各种疾病的动态数据。

为了快速探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州及地区均需建立高效的、强制的疾病报告和监控系统,特别是针对生物恐怖事件、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其它公共卫生威胁。卫生部对地方卫生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一套24小时运转的、可接收和分析来自管辖区域的重要疾病的系统;保证执法机构可以获得和调查任何可疑事件、可能的恐怖事件和异常病群;定期检查疾病监控系统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保证对公共卫生、临床和其它医疗人员有关流行病学的培训;通过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参与,加强和提高疾病暴发报告的时效性,特别是细菌和病毒性疾病;评估有关皮肤、皮疹的监控能力,加强监控系统中对这类疾病的监控;保证监控系统的足够人员、设备和培训支持。

信息反馈系统是美国卫生预警网,是以CDC为主并协同美国县市卫生官员协会和美国州卫生官员协会及其他卫生组织共同建立的一个全美卫生信息网络系统。网络系统提供的功能有公共卫生信息共享、远程教育功能、通过基于卫星和页面技术不断提高应对公共卫生威胁的技能和早期预警系统功能,如通过广播式传真,向地方、州和联邦卫生部门以及媒体发出公共卫生威胁和必要防范与反应行动警报。美国卫生预警的建立使全国地方卫生官员能及时获得和共享疾病报告、应急计划和CDC的诊断和治疗指导方案;使地方的卫生部门和重要社区的卫生组织(如医院、实验室、医疗急救系统和临床医师)的联系更加紧密,以便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使地方、州和联邦各级卫生部门之间以及与执法部门之间可以快速、安全的沟通和协调,以实现对公共卫生威胁更高层次的防范。

②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的实验室诊断系统:一旦出现生物恐怖活动、传染性疾病或其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时确诊病原及确认生物或化学恐怖物质尤其重要。CDC建立了一套综合、多层次的实验室应急网络,该网路已成为整个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应急网络是CDC与各级协作单位共同努力而构建的一套系统的实验室网络,包括将各级公共卫生系统实验室与其他联邦先进的军事、兽医、农业、水和食品测试实验室相联结的多层次的实验室网路。专长于实用检验,在人员设备资金方面与大学临床实验室各有所长;全国上下,互通有无,为现场调查服务,不各自为政。

实验室应急网路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所有合作实验室的努力,保证一流的生物鉴别和诊断能力,以应对生物恐怖事件和其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③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的医药保障、医院系统保障:为了加强医院系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美国卫生部卫生资源和服务管理局专门提供了《医院系统应对资助计划》。该计划主要由联邦政府出资装备和补贴各大都市的医院,包括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传染病科,提高医院系统的高峰应急能力,包括急诊部门、门诊中心、医疗急救系统,以及其他合作医疗机构在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大规模免疫、治疗、隔离和检疫的能力。这些医院平时根据市场需要运行,同时,不断进行传染病防治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疫情,在政府要求的时间内可以马上转换为应急医院。根据计划要求,每个州卫生部门还必须指定一名高级官员负责医院系统应对计划,成立医院系统应对计划委员会,制定明确的医院系统应急计划。

一旦出现生物恐怖事件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需要一定量的特种药物、疫苗和抗毒素治疗患者和防治病原的进一步扩散。由于病原的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出现某种药物的短缺,而且地方的贮备药品资源有可能很快耗尽。为此,CDC建立了急需药品、疫苗、解毒剂和其他医疗器材的库存机制 ――《全国药品库存计划》可迅速启动,保证了处理重大公共卫生和灾难事件无后顾之忧。

此外,还建立了一支精良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9.11”事件后还拨专款建立了一支流行病学专职队伍。

(2)HRSA――(州级)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主要功能是药物供给、实施治疗、沟通系统、检疫与隔离、医疗人员培训和医院间协调等。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共设10个区,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在地方州政府,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各州建立了战略领导、管理、协调和评估机制,以应对生物恐怖事件和应急项目的执行主任,同时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州级政府卫生部门、紧急事件管理部门、紧急药品服务部门、农业卫生所、执法部门、消防队、紧急救援队和职业卫生队、其他医疗保健服务单位(包括大学、学院和医学院)、社区保障中心、红十字会和其他志愿组织、医院系统(包括兽医院和军队医院)。委员会负责对本州现有公共卫生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制定规划和选择重点;对本州有关法律、法令和条款进行评估;制定全州范围和区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计划;建立24小时运转的机制,预报突发事件和启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反应系统;每年对应急计划进行一次演练,以保证对突发事件反应的高效性。

(3)MMRS ――(地方)城市医疗应对系统:是地方层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系统。MMRS项目始于1996年,原属DHHS,2003年3月划归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该系统主要功能是药品储存与发放、早期预警和报告、医护管理、沟通机制、培训、受害者或伤员转移及突发事件应对与协调等,通过地方的执法部门、消防部门、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动,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使城市在全国应急资源被动员起来之前能以自身力量控制危机事态。

此外,还有执法机构、海关、交通部、农业部、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环保局等多部门的参与和协作。

2.2 英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英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和执行机构则集中在地方,主要由隶属于国民健康服务系统(NHS)的初级保健联合体(PCT)和国民健康服务联合体承担。此外,还有区域层次的协调组织,包括卫生保护局9个区域办公室、12个区域传染病监测中心、卫生战略局及首要初级保健联合体。

国民健康服务系统地区行政机构在整个系统中的职责是确保地方卫生服务机构在突发事件中快速恰当的反应,这一职责通常由地方公共卫生首长执行,日常工作则由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顾问协助完成。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治权的实体,仅接受卫生部的战略性政策的指导。正是这种有效的组织机制使得英国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具有高度的敏捷性、快速性。

在执行层面的应对网络中,卫生局在2002年4月1日前一直负责整个应对系统的运作和协调。紧急救护机构在突发事件现场处理中负有重大责任;医院急救系统也是国民健康服务系统(NHS)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一个核心;基本社区服务系统则向突发事件中的民众提供直接的医疗保健等服务,并向公众提供来自专家的信息和建议。根据2004年4月1日修改的国民健康服务系统突发事件应对计划,更多的职能从国民健康服务系统(NHS)的卫生局转向基本医疗委托机构(PCTs)。新计划构建了一个更完善的公共卫生网络,网络中的各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各司其职,协调运作,形成了更为综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初级保健服务和二级保健服务,由国民健康服务系统的初级保健联合体和国民健康服务联合体负责提供。

初级保健服务是国民健康服务系统的基层组织。主要承担计划编制、卫生服务保障和提高本地居民卫生水平的职责。该服务主要有初级保健联合体负责提供,成员包括家庭医生、药剂师、牙科医生和牙科治疗中心、眼科医生和国民健康指导中心。英格兰共有303个初级保健联合体,由政府拨款,享有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大约75%的预算。在初级保健联合体中家庭医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健康服务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与患者的联系最密切。他们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健康指导中心也是初级保健服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是为个人提供快速和免费的24小时健康咨询服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则负责指导咨询者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为其联系救护车服务。

二级保健服务主要由国民健康服务联合体(NHS Trusts)提供。医院服务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急性病医院服务和特殊医院服务。主要的大城镇都设有医院联合体,其中一些医院是国家或区域的某些特殊护理的专业中心,有一些和大学协作,帮助培养训练卫生专业人员。除急诊外,医院治疗需要由个人的家庭医生进行预约,根据排队的先后次序或病情的轻重缓急接受治疗。同时国民健康联合服务体也提供社区服务(如设立卫生中心、门诊部或上门治疗)、精神治疗和急诊治疗。国民健康服务系统联合体是国民健康服务组织的主要雇主,拥有护士、医生、各领域的专家,以及保卫、清洁、管理、计算机、餐饮服务等众多职员。此外,救护车服务联合体(Ambulance Trusts)也是国民健康服务联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进行“第一时间”的呼救响应。

在英国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其它相关机构和执行主体还包括:

2.2.1 中央政府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编制“国民突发事件计划”(主要是反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空难和火车相撞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计划),协调中央和地方的突发事件计划,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为地方政府提供建议和支持,并向议会报告相关事宜。

中央政府有两个主要的部门主管中央政府突发事件响应的协调事宜,即首位政府部(Lead Government Department)和国民应急委员会(The Civl Contingencies Committee).

首位政府部的职责是协调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响应行动,为各部履行其专业职责提供框架。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与地方响应建立必要的衔接,搜集和整理突发事件信息突发事件,向部长和议会通告相关事宜,向公众和媒体提供国家信息,并在地方战略协调组织和中央政府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国民应急委员会由内阁大臣担任主席,主要处理首位政府部无法单独处理的国家突发事件。

2.2.2 地方政府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为本地居民和社区提供社会保障,要利用一切资源减少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根据事态发展,工作重点逐步转向恢复之后,地方政府将主要负责领导社区重建和环境恢复。

2.2.3 环境署 首要职责是保护水资源、土地和空气,主要任务是尽量减少突发事件对人类健康、环境和和财产的影响,并就可能遭受的影响向公众发出警告、为公众提供专家建议,同时对应对事件原因展开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环境署实行全年全天候工作制,当接到有突发事件对自然环境、人类健康或社会环境构成或将会构成威胁的通报时,将立即做出响应。

环境署和国家、地方的相关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突发事件计划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和提供相应的应急服务,以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此外,环境署还在关于国际核危机和海洋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国家应对计划中承担相应的职责。

2.2.4 军队 主要负责民防事务。一直以来,军队都是突发事件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可以在恶劣天气、突发的、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中提供帮助。

2.2.5 警察 负责协调现场和周围的响应工作。他们协助事故调查组的调查工作,事故调查组包括卫生和安全行政官(the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铁道巡查、航空或海洋事故调查科(the air or marine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ranch)等。警察还负责统计伤亡信息,鉴定死者和安排善后事宜。

2.2.6 消防队 负责营救被困于大火、灾难或废墟中的受难者。他们熄灭大火,清理化学或其他有毒物质,以确保事故现场的安全,并协助救护队救助伤亡人员,帮助警察处理遇难者尸体。此外,消防队还要负责在警戒线内所有应急工作人员的卫生和安全。

2.2.7 志愿部门 突发事件往往影响力较广泛,需要多方支持,志愿者可以以团体或个人的名义与地方政府建立广泛合作。

2.3 日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2.3.1 管理体系 在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由主管健康卫生、福利、劳保的厚生劳动省负责建立并以之为核心。这一系统同时被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覆盖面很广,包括由厚生劳动省、8个派驻地区分局、13家检疫所、47所国立大学医学系和附属医院、62家国立医院、125家国立疗养所、5家国立研究所构成的独立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由都道府县卫生健康局、卫生试验所、保健所、县立医院、市村町及保健中心组成地方管理系统。

2.3.2 管理程序 三级政府两大系统,通过纵向行业系统管理和分地区管理的衔接,形成全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网络。根据地方自治制度及传染病新法和健康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地方政府及国民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明确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强调的是,在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中,消防(急救)、警察、医师会、医疗机构协会、通信、铁道、电力、煤气、供水等部门,也按照各自的危机管理实施要领和平时的约定相互配合。中央主管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最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并制定和实施应急对策。平时,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感染信息中心进行法定的传染病发生动向跟踪监视调查,每周五前上报上周情况并在网上公开。

2.3.3 管理特点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特点为:

(1)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政策约束机制1997年日本曾发生约4.2万人患结核病、死亡约2700人的战后最大传染病事件,为此1998年前后日本政府对传染病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完善工作,主要包括传染病预防与染病患者的医疗法、检疫法、艾滋病预防法、关于后天性免疫力不全性传染病的预防指针等法律,以及厚生劳动省《结核病紧急事态宣言》、《关于传染病的健康危机管理实施要领》等条例。针对当时发生大规模结合病的突发事件,厚生劳动省分别制定了《健康危机管理基本指针》和《健康危机管理实施要领》,地方政府也相应制定了应对管理措施,对因药品、食物中毒、传染病、饮用水污染及其他原因造成危害国民生命或健康安全的事件,提出了建立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内的相关组织机构、应对体制及相关对策措施。

(2)快速信息与情报公开机制1993年,日本政府曾因隐瞒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的情况,被媒体揭露后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诉讼至今尚未结束。1999年政府公开了《情报公开法》,改变了隐瞒问题的做法。如传染病预防与传染病患者的医疗法从整体上规范了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传染病对策,特别是对各地方自治体,从传染病的信息收集、患者诊断、消毒到医疗费用的负担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特别是在有关大规模传染病发生时,政府可以通过包括行政命令在内的一切手段向国民公布、说明情况。其中包括:通过都道府县的保健所向国民发出通知,通过厚生劳动省网站信息以及通过媒体发出通知,政府还有权向媒体发出命令。这一连串的措施,使日本在发生大规模传染病及遭受生物武器袭击时,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领导能力,使损失减少到最小范围。

如上述有关法律规定,将传染病分成四类,对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感染症患者及新型感染症患者,只要发现其带有病原体“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或怀疑有症状,必须在一天之内经最近的保健所长向都道府县知事报告其姓名、年龄、性别等事项。对第四类感染症,如发现后天性免疫不全综合症、梅毒、疟疾及其他厚生劳动省政令规定的患者,包括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必须在7天之内经最近的保健所长向都道府县知事报告其姓名、年龄、性别等事项。各都道府县知事接到报告后,对第一种情况,必须立即向厚生劳动省大臣报告;对第二种情况,在政令规定的时间内向厚生劳动省大臣报告。

(3)健全的政府应对危机管理机制与指挥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加强了应对公共灾害的危机管理,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体系,并不断给予完善。政府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自然灾害等不同方面建立了危机管理体制,内阁总理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在这一危机管理体系中,政府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启动不同的危机管理部门。2002年底,政府还在首相官邸的地下一层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许多政府部门内部也都设有危机管理的对应机构。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体制看,厚生劳动省是代表日本政府负责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主管部门,对处理诸如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担负直接领导职责。以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为例,当其在我国广东、香港等地传播时,厚生劳动省就实施了紧急管理体制,即首次启动了“健康危机管理会议机制”,通过颁布政府通知、政令的形式,向国民通报SARS的信息。随着SARS的进一步蔓延,政府启动了更高一级的应急机制,4月8日,厚生劳动省成立了以厚生劳动大臣为部长的“SARS对策本部”并于当天召开了第一次干事会,讨论并采取包括开设SARS信息热线、加强检疫防范、国内SARS患者报告基准、都道府县医疗机关的患者管理基准和院内感染对策基准、随时准备向本国SARS发生地派遣专家医疗小组、要求地方公共团体启动实施信息受理机制与紧急联络体制等对策。

(4)完善的国民健康预防保健机制在预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分布于全国各都道府县的地方保健所和市町村的保健中心。地方保健所在人口动态统计、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改善食品营养及食品卫生、保持住宅环境卫生、维护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预防传染病以及应对健康危机管理等诸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健所职员经常深入居民区、学校等地进行日常的疾病预防工作,教育儿童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同时基本建立了包括预防发生健康危机、健康危机发生时的人财物准备与落实组织体制、应对危机的各种防疫保健服务与信息搜集管理、健康危机后的生活恢复等四大方面机制。因此,注重平时的国民健康预防保健工作,使国民养成重视食品营养、环境卫生以及预防疾病的良好习惯,建立应对发生公共卫生健康危机的经常性基层工作机制,是确保日本少发生或不发生传染病的重要因素。

3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公共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常见传染病得到了较好控制,总体上处于低发水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科)、专科防治机构、院前急救机构和职业中毒与核辐射救治机构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救治水平逐步提高。到2002年底,全国传染病床位数达到7.8万张(其中传染病专科医院病床为2.5万张,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床为5.3万张);有153个地市以上城市建有急救中心(站) 。

现行医疗救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是:(1)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2)救治机构布局不合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大多数医疗救治资源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城市;(3)医疗救治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事权划分不清,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优势互补的合力,整体运行效率不高;(4)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缺少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不能及时预测、预警和进行有效处置。上述问题在这次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过程中暴露比较明显。

为了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执行。

按照发改委和卫生部要求,从二三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基本建成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就对重大传染病、新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建设原则是:(1)依法办事,科学决策;(2)合理布局,整合资源;(3)中央指导,地方负责;(4)统筹兼顾,平战结合;(5)坚持标准,规范建设;(6)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框架由医疗救治机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和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组成。(1)医疗救治机构,包括①紧急救援中心和医院急诊科。②传染病救治机构,包括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含隔离留观室)或后备医院。③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基地。(2)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3)医疗救治专业队伍,其组成人员平时在原医疗机构从事日常诊疗工作,定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接受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调度,深入现场,承担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关于新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目前理论界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或范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市州都是各自为政,按照《规划》的大原则自己去理解去细化和设置建设。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地级市根据服务人口,改扩建一所病床规模不等的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在现有县级医院内通过改扩建设置不同规模的传染病科和相对隔离传染病病区,比较单纯,分歧意见少。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工作的困难和问题相对于传染病医院(病区)的建设要多。按照《规划》要求,地市级城市建立紧急救援中心,原则上独立设置,也可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目前,真正独立设置的少,而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设置的多,反映出的问题也多。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在凉山州的实践

4.1 凉山州紧急救援体系的原貌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与云南省接壤,省内与雅安、乐山、宜宾、攀枝花、甘孜等市、州交界,面积6.01万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人口4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7%左右。由于历史与地理位置等原因,凉山州在改革开放后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较滞后,有近百万贫困人口。全州十七个县、市,612个乡、镇,按传统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本健全。

二三年“非典”也进入了凉山。随着全国“非典”疫情的发展,2例“非典”病人(疑似病人最后确诊)乘火车从广东、北京等疫区出发回到凉山州并显现“非典”临床症状。“非典”突然来临,人们一片惊恐。凉山州没有一所专业传染病医院,所有医院的传染病科及传染病区隔离、消毒措施不合格,不能使用,全州没有一辆传染病专业救护车,急救设备不配套,医护人员不配套,没有专业的隔离衣,防护设施不到位……一切都得从头应对。凉山州为预防控制“非典”,在所有交通要道进入口设立了检查站,火车、飞机站口是24小时由医护人员值班监管,确保不遗漏一例“非典”病人及疑似病例。为集中管理已经发现的2例“非典”病人,政府专门在西昌租用某一职业技术学校院落、房屋,改造成一临时封闭传染病医院,抽调专业人员、添置专科设备……一切都在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安排下沉着应对。所有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凉山州的“非典”未发生第二代病人,2例确诊患者均康复出院。但是,凉山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凉山的院前急救体系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建立的,没有统一的规划,各级医疗机构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各自为政,自由设置,仅院前急救呼叫号码除通用的“120”外,还有“999”、“998”、“995”、“991”等等。全州只有一个区号,而“120”却各县都独立存在,在单位经济利益趋动下,群众呼叫急救,可能几家医疗机构的救护车同时出现在现场,也可能因在偏远山乡或伤病员无经济能力,一个医疗机构的救护车都不去,甚至去了也不救……当时凉山州院前急救工作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处于无序、混乱状况,纠纷不断、事故频发、问题多多。

4.2 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建设凉山紧急救援体系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下达后,凉山州委、州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讨论贯彻实施办法,一致认为,要以国债项目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建设凉山紧急救援体系。

4.2.1 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① 按照《规划》要求,地级市根据服务人口,改扩建一所病床规模不等的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在现有县级医院内通过改扩建设置不同规模的传染病科和相对隔离传染病病区。凉山州根据当地实际新建一所州级传染病医院挂靠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州级医疗机构中以前没有传染病医院),该传染病院为新征38亩土地独立构建,标准设计,病床100张,建筑面积9156平方米,目前建设工程进入尾期。各县(市)人民医院均采用独立或相对独立构建方式,标准设计建立传染病区,病床8~40张,面积320~1800平方米,目前建设工程均基本结束,大部分已投入使用。全州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足以应对“非典”相似疫情的救治工作今后在类似“非典”疫情暴发时政府、市民均不会再惊慌失措。

4.2.2 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①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工作的困难和问题相对于传染病医院(病区)的建设要多。按照《规划》要求,地市级城市建立紧急救援中心,原则上独立设置,也可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紧急救援中心受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医院的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在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原来已经独立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近10所,仅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就6所,而必须统一使用有全州紧急救援呼叫电话“120”又放在西昌市某一医疗机构,而该医疗机构的主要住院病人来源于院前急救业务。各大医疗机构都想将紧急救援中心挂靠自己,竞争激烈。因为一旦掌握“120”这一惟一急救呼叫电话资源,则不愁病人来源。而把紧急救援中心依托某一医疗机构,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倒是省事,但将出现明显的资源分配不公,不利于病人的救护和紧急救援工作的开展与发展。独立建设紧急救援中心,则从机构建立、人员配备和土地征集、工程建设等都得从零开始,政府经费开支较大,同样也存在资源合理分配的难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最终决定从长远着想,科学规划,独立设置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独立法人,编制25人,直属州卫生局管理。政府划拨土地3800平方米,建设1150平方米业务办公用房,按国家规定配备专业急救车辆并建立“120”指挥调度平台,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运行。

紧急救援中心建设的功能及技术要求

按照《规划》要求,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具备三大功能与任务:(1)、指挥调度;(2) 院前急救;(3) 培训教育。

(1)指挥调度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负责全州十七个县市的紧急救援指挥高度工作,全州境内的“120”求救电话均接入州紧急救援中心“120”指挥调度平台。

1)“120”平台功能要求

按照凉山州当前有效求救电话数量及指挥调度必须的工作量并考虑5~10年内的发展需求,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设置8条“120”中继线(预留4条),并配备8部指挥调度专用电话(预留4部),一部传真(普通)电话。

A、话务处理功能要求。

①用户呼叫到达后,系统自动应答。

②可识别用户主叫号码。

③提供自动语音辅导,辅导用户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

④根据用户的按键选择,转到相应的电话进行处理。

⑤采用软排队算法,第一个坐席享有最高转入优先权。2、3、4号坐席优先权依次降低,即来话转入空闲的编号最小的话机。

⑥设置4个坐席微机,语音和数据同步,显示来电号码、所属地区和相关记录。

⑦具备监听、三方通话、会议功能。

⑧在遇到内线话机忙时,提醒用户等待或挂机。

⑨内线电话之间可实现在线转接,即从一个电话转到另外一个电话。

⑩内线无人接听时,提醒用户稍后再拨。

B11内线电话可播打任何外部电话。

B12断电直通保护,当系统断电时,内线直接连通,保证用户呼叫能够接入。

B、话务统计及查询功能要求

①自动记录用户的每一次呼叫信息包括来电时间,主叫号码。

②自动记录用户的选择

③记录每一次转入内线电话的时间、振铃时间、通话时长、挂机时间。

④记录无应答的电话。

⑤自动对每一次通话进行录音。

⑥可通过声卡播放和电话回放任意一次通话的记录。

⑦可根据主叫号码查询呼叫记录。

⑧可根据时段查询呼叫记录。

⑨可根据内线话机号码,查询呼叫记录。

⑩出呼叫统计报表,可按天、月、周、年等进行统计,含呼叫量、主叫号码等等信息。

C、抗骚扰及宣传、教育和补救功能

在“120”指挥调度平台开通后,每天接到的电话95%是骚扰电话,工作人员(4人)处理电话非常忙碌且易发生真正的求救电话进不了平台。这些骚扰电话中大多数又是恶意骚扰电话,调戏、谩骂工作人员甚至捏造求救事件等情形频繁发生,严重干扰紧急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抗骚扰功能的设计摆在我们面前。

①初级抗骚扰功能

我们设计了初级抗骚扰软件,即骚扰电话录入、自动识别软件。当工作人员确认某电话是恶意骚扰电话后即录入“黑名单”――骚扰电话号码库,一旦该电话号码再次进入“120”指挥调度平台,坐席微机立即自动识别并在显示屏上用红色的“骚扰电话”字样提示指挥调度员,指挥调度员便立即挂断该来电。这样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接听电话工作量,也大大减少了被谩骂和调戏的事件发生。初级抗骚扰软件仍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骚扰问题,一是隐藏电话号码的骚扰电话不能被锁定;二是工作人员仍然有较大工作量来挂断骚扰来电;三是骚扰电话真正有求救的时候不能正确处理。第三种情况我们亲自经历过。在2004年春节前的一个傍晚,一个被录入“黑名单”的骚扰电话连续多次进入“120”指挥高度平台,均被工作人员按惯例挂断,不停地连续的来电也引起了工作人员注意和愤慨,当该骚扰电话再次进入平台后,工作人员接通来电并准备对呼话人给予严厉训斥和教育。此时对方哭叫着哀求救命并承认以前无聊时曾多次恶意拨打“120”,干扰了“120”的工作,承认错误并请求原谅,此刻他驾车发事故翻入山沟中全身多处受伤流血不止,且双腿被卡住动弹不得,恳求“120”的抢救。我们工作人员立即调派救护车前往救治,这位曾经犯错的货车驾驶员因得到及时抢救而脱离生命危险最终康复。

②高级抗骚扰功能

为了避免初级抗骚扰软件存在的不足,我们开发了高级抗骚扰软件。高级抗骚扰软件具有更先进的抗骚扰功能,其一,被录入“黑名单”的骚扰电话分别按永久和暂时两个级别被锁定,其中永久锁定的是手机号码,主要是报停和欠费的手机,这种锁定的电话未经本中心工作人员人工解锁则永远呼不进“120”平台坐席微机;另一种是暂时锁定,此种电话号码在锁定三小时后将由电脑自动解锁,解锁后可重新呼入“120”平台,主要是家庭座机和公用电话。其二,被锁定的电话再次呼叫“120”时,由主服务器自动应答进行语音广播,宣传“120”电话的用途,教育当事人遵守道德规范并告知当事人如果的确需要救援则拨打非免费电话****。其三,隐藏电话号码来电也由主服务器自动应答处理,提示当事人必须解除号码隐藏功能后方可拨打“120”。高级抗骚扰软件对骚扰电话和隐藏号码来电由主服务器自动处理而不再进入坐席微机,更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但增加宣传教育和补救功能,更提高了服务质量,每班工作人员也由4名减少到2名,且工作还比较轻松。

2)“120”平台设备要求

按照功能要求,我们本着实用、节约的原则配置了“120”指挥高度平台设备。

①主服务器:工业控制计算机一台。

型号:研华工控机IPC-610,PCA-6168LV/P41.8G/512M,DDR/80G×3 HD52X CDROM/KEY/MOUSE。

功能:做语音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②模拟语音卡一个,型号:Sht-16B/PCI

功能:完成电话接入,放音、转接等功能。

③外线模块4个,型号:2T。

功能:接入外线(每个模块可接2路电话,可扩容)。

④内线模块4个,型号:2U。

功能:接内线电话。

⑤坐席微机,4台,型号:联想家悦。

功能:坐席使用电脑。

⑥网络交换机,1部,型号:D-LinKDES-1016。

功能:构建局域网。

⑦杰天科技呼叫控制软件、统计查询软件、语音录制、回放、查询软件、坐席软件、抗骚扰软件各一套。

⑧操作系统使用WIN2000SEVER,数据库软件使用SQL SEVER2000。

⑨UPS电源1套,型号:山特UPS C3K3(加松下电池)。

⑩汽油发电机1 部。

3)、“120”指挥调度工作要求

为了规范“120”指挥调度平台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每一个求救电话得到及时科学处理,保证每一个救援行动准确、及时、优质、高效,我们制定了:①《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工作人员纪律》;②《凉山州紧急救援救援中心“120”指挥调度人员工作职责》;③《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120”指挥调度原则》;④《山州紧急救援中心“120”指挥调度汇报制度》;⑤《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120”指挥调度平台工作流程》;⑥《“120”指挥调度平台工作记录单》。

(2)院前急救

作为全州紧急救援牵头单位,应树立院前急救工作的标榜:出诊及时、技术过硬、服务优良。我们确定了“以人为本,以服务救援对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求2分钟内出诊,8公里内15分钟到达现场,8公里外尽可能快到达现场。按照“尽最大努力抢救伤病员生命和减少、减轻伤残”的工作方针做好现场急救和途中转运工作,按照“就近、就急,有利于伤病员救护和充分尊重伤病员及家属意愿”的原则将伤病员尽快送到目的医院。为了规范院前急救科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每一次急救工作得到及时科学处理,保证每一个救援行动准确、及时、优质、高效,我们制定了:《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凉山州急救站)出诊流程图。

按照全州紧急救援工作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的要求,全州近30所具备院前急救能力的医疗机构加入了急救网络,每一个县至少有一个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保证全州任何地方呼叫“120”求救均能得到及时救援。

为了协调州紧急求援中心与各紧急救援医疗机构的工作,保证每一次求援行动及时、优质、高效,我们制订了《凉山州紧急救援工作责任承诺协议书》,由甲方――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与乙方――州、县市紧急救援医疗机构每年签订并抄送州、县市卫生局备案。协议书明确规定了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并将受到监督。

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备注1),我中心研究制定了《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紧急救援应急预案》以保证我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紧急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3)培训教育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成立后,即采用选调和公开招考的方式调入工作人员,25名编制中除二名财会人员外,全部都是医护人员,职称从初级到高级,年龄从20多岁到40多岁,内、外、妇、儿专业人才均有,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配置的团队。

①内部培训

工作人员调入后,首先进行中心内部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每月开展1―4次业务技术学习或讲座。

②进修学习

上岗人员分期分批派往四川省急救中心、北京急救中心等上级对口单位进修学习,目前已有17名医护人员完成进修学习任务,为做好全州紧急救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搞好本中心医护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接收州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的进修学习工作。

③社会培训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向社会居民宣传、普及自救、互救急救常识,为此我单位编印了10万份《急救常识》宣传单,每逢各种宣传日活动即在闹市区免费发放并宣讲,社会反响较好。

5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运行中重点、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

5.1 规范统一“120”急救电话号码 “120”急救电话是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在成立凉山州紧急求援中心前,各县、市均有独立的“120”电话,而这个“120”电话又仅被某一个医疗机构所使用,其余没有“120”电话的医疗机构为了争夺院前急救病员,又开通了如“999”、“995”、“998”、“991”等短号码电话或长号码电话作为急救呼叫电话。因此,全州院前急救电话花样百出,群众无所适从。

在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卫医发[2004]156号)下发后,我州按照省卫生厅和省通信管理局的要求,由州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规范‘120'医疗急救号码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4年10月1日零时起,全州统一急救电话号码“120”并归属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使用,其它急救电话号码同时废止。

“120”指挥调度平台运行后,即出现了部分医疗机构为争夺急救病员而推出非短号码的医院急救电话号码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传单、路边广告牌等方式广泛宣传,严重干扰了全州紧急救援工作的正常运行。为此,州政府、州卫生局根据州紧急救援中心提供的资料召开协调会,并责令违规单位自行整改纠正,要求新闻媒体不得违规刊播宣传医疗机构自行设立的急救电话的广告。借助整顿医疗市场、净化医疗环境活动,州紧急救援中心租用专用作业车,对西昌市城区及主要交通要道的路边医疗机构急救电话广告牌进行了清理取缔,撤销违规广告牌近百块。同时,州紧急救援中心又采用与医疗机构合作宣传的方式,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全州居民广泛宣传统一急救电话“120”,从而使“120”电话走进村村寨寨,深入人心。

5.2 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及合理分流“120”急救病员 同一个市区或县城存在有2家以上参加院前急救的医疗机构,所有参加院前急救的医疗机构都视院前急救病员为其病人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强调自身院前急救工作的完美一面,要求尽可能多地将院前急救任务安排给本院或将更多的院前急救病员送往本院。怎样充分使用它们的急救医疗资源呢?或者说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分配“120”急救病员呢?

为防止分配的不合理,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成立之初便对全州主要医疗机构的院前急救工作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电信服务数据和日常统计报表、干部群众的反映,综合分析出各医疗机构在当地院前急救工作中所占份额,并报请州卫生局、州政府领导认可,以2年左右的时间为过渡期,基本保证各医疗机构现有的院前急救工作份额,过渡期后,则完全按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和伤病员意愿等因素决定其院前急救工作份额,这一举措使各医疗机构基本满意并认可。

5.3 信息透明是解决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对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产生猜疑的好办法 在确定了合理使用各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资源和合理分流“120”急救病员的原则后,各参与院前急救的医疗机构仍心存疑虑,怀疑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是不是秉公办事,会不会厚此薄比?常有医疗机构来人来电质疑查询,也有不少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传出猜疑语言,更有甚者是有人拿无端的猜忌向州卫生局或州政府领导打小报告,一时间州紧急救援中心曾被怀疑为手握病人资源大权,可左右医疗机构经济效益的权术单位。

怎样解决那些无端的猜忌和流言蜚语呢?只有一个办法,信息透明、信息公开。为此,我们编印了《凉山紧急救援工作信息》,每月公布一次救援信息(《*月份救援信息通报》)和出一期《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工作报表》。救援信息通报内容包括全州救援出诊总次数、急救伤员总人次,并分内、外、妇、儿、交通事故、中毒等项目公布病员人次,对全州救援医疗机构接听电话及时率、出车率、出诊及时率、现场情况回复及时率等工作指标进行总结,对当月全州紧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好人好事给予通报。《工作报表》则对所有参与院前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的出诊次数、接听电话情况、出车情况、现场回复情况、病员情况给予分别通报,谁多谁少,谁优谁劣一目了然。《信息》和《报表》上发到省卫生厅、省急救中心、州政府、州卫生局,下发至各级救援医疗机构和各县市卫生局,并在“凉山州卫生局网站”上公布。

信息的公开透明,各种猜忌和谣言不攻自破,各紧急救援医疗机构与州紧急救援中心的关系走上正常的、协调的、相互支持的良好格局。

6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工作业绩

从2004年10月1日到2008年6月30日,我中心共指挥调度出诊53291次,急救伤病员57761人次,其中急救内科病员12894人次,外科病员14682人次,妇产科病员3955人次,交通事故病员18768人次,中毒病员4307人次,儿科病员1070人次,其他病员2085人次,未发生一次指挥调度失误,未收到一例针对我中心的群众投诉。确保了全州紧急救工作准确、及时、优质和高效的进行,尤其是在全州发生大型交通事故等重、特大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在本中心工作人员及时、准确的调度和各级救援医疗机构的积极配合下,对伤病员实施了及时、有效救治,避免了更大的人员伤亡,充分体现出州紧急救援中心的重要作用,从而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我中心迁入新办公楼后,顺利开展了院前急救工作,目前已出动救护车1004车次,救援伤病员1063人次,其中急救内科病员223人次,外科病员390人次,妇产科病员4人次,交通事故病员369人次,中毒病员6人次,儿科病员7人次,其他病员16人次,未发生一例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7 总结

第2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豫卫监[2004]85号文件精神,2005年8月20日-2005年9月22日,市卫生局开展了对全市传染病防治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简要情况如下:

一、精心布署、认真组织

为做好三门峡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这项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卫生局成立了以传染病检查领导小组,抽调预卫生监督中心业务骨干及相关责任人组成这次检查领导小组。通过认真研究当前的形式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三门峡市的实际情况迅速制定了检查方案,根据传染病防治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责任分工。由预防保健中心监督人员负责对市区医疗机构进行现场监督,卫生局牵头组织对市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及各县传染病防治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二、检查情况通报

(一)、医疗救治体系的传染病防治情况

各医疗机构积极采取行动,成立传染病防治组织、配备了传染病检查员,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医疗救治的应急预案、救治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演练都基本得到落实。市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门诊布局基本合理,消毒隔离措施基本符合规范。医院所用血液制品、生物制品采购、储藏、管理基本符合国家要求,各医疗机构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有一定的储备量。乡级以上医院疫情报告基本规范,所有门诊全部有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也基本齐全。

存在问题:

1、市区中小型医院的医疗废弃物、污染物品大多未经严格消毒、毁形处理,直接由湖滨区环卫局特种垃圾处理厂焚烧销毁,医院医疗垃圾回收人员的个人防护、健康检查普遍还未能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只有黄河医院能正常运行,且监测达到国家要求。

2、县一级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上岗证的人员缺乏,在乡镇卫生院更是空白,没有设置院内感染管理科室。

3、各县无医疗垃圾集中处理机构,县一级部分医院没有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

4、县一级医院大部分供应室布局、消毒管理达不到规范要求,乡一级更差。重点科室的消毒监测频次少,部分医院不能正常开展消毒自检工作。

5、部分企业医疗机构私自设置皮肤性病门诊,由社会人员承包管理,使诊室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登记不全,无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易造成梅毒、淋病等传染病疫情漏报。

(二)、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的传染病防治情况

县(市)级卫生行政、卫生监督及疾病控制机构均有明确的传染病防治目标,并能认真完成上年度的传染病防治目标,能按上级要求成立相应的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的专家组,均能按要求开展相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活动和宣传活动。必要的设施,物品储备也基本符合要求,并组织开展了传染病防治活动。

存在问题:

1、卫生监督机构不健全,没有独立的监督体制,监督设置在防疫站,形不成合力。缺乏专门的传染病监督科室,没有专职传染病监督人员及办公经费,传染病病监督设置跟不上工作的需要。执法手段落后,取证困难。

2、县级防疫站监督与疾病控制不分,对本单位的疫情报告,生物制品、消毒管理不能按要求监督。

3、县、乡一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消毒管理知识普遍缺乏,设备相对落后。

三、今后工作

1、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相关知识宣传贯彻,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达到自觉依法防治传染病的目的。

第3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依法防治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这些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决不可以麻痹和松懈,要从维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努力遏制艾滋病的蔓延。

各地要继续完善防治工作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将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健全以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帮扶救助三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防治模式,明确责任和任务,强化监督,狠抓落实。要坚决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按照预防控制艾滋病的职责分工和要求,制订本地区、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要加大督导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体系,开展经常性的明查暗访,定期深入基层,对防治和救助措施落实情况实施突击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认真研究依法防治当中涉及的打击、打击贩毒和综合治理吸毒、婚检特别是艾滋病高发区的婚检等法律问题。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宣传教育,实施综合防治

要继续按照“预防为主、教育为本、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把防止艾滋病的性传播、进行全民健康教育作为目前艾滋病综合防治的两个重点。以各级党校、团校为平台,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培训,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公众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反对歧视、人人参与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新闻单位要认真落实新闻媒体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社会责任,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广电部门要督促落实省和市级主要广播、电视媒体积极刊播《艾滋病防治条例》、防治艾滋病和性病以及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加强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出入境口岸、公共交通工具、招待所、旅店、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艾滋病预防和宣传工作。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在节目开始前要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要将预防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和培训。各省辖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要继续组织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确保2*0年年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0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全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方案》要求,广泛开展农民工和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网络优势,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全省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活动。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三、加强疫情监测,掌握流行态势,实施科学防治

各地要进一步完善自愿咨询检测网络,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要认真落实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进一步提高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水平,实施检测结果告知制度,提供规范的检测前咨询与检测后咨询以及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村疫情报告网络和监测系统,提高监测和干预能力,规范高危人群综合监测工作,提高检测质量。落实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任务;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要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进一步规范艾滋病疫情报告、调查、信息管理与通报工作。认真落实艾滋病疫情分析报告制度,每半年对全省艾滋病疫情进行一次疫情分析,提高疫情数据利用率,及时掌握流行态势,完善相关措施。

各地要按照《艾滋病防治条例》和《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要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人员培训,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并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

四、推广实施干预措施,有效阻断艾滋病的传播

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配偶的管理工作。落实预防艾滋病婚内性传播的干预措施,推广实施预防艾滋病单阳家庭预防婚内性传播的服务模式,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作用,落实责任,对阴性配偶每半年进行一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配偶的随访与报告,发挥感染者互助组织作用,对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最大限度预防艾滋病病毒婚内性传播。

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全面开展母婴阻断工作。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母婴阻断工作网络,落实母婴阻断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对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育龄妇女采取责任到人的管理方法,确保各项目标和干预措施落到实处。积极发挥基层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作用,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和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抗病毒药品,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专家组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并定期巡回指导,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积极开展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充分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开展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娱乐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推广100%安全套项目,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与使用率。加强性病防治管理,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对男男人群,要科学开展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工作。

进一步提高对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阿片类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不断发展。不断扩大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规模,吸收更多的吸毒人员接受治疗。未开展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积极申请,逐步开设门诊点。同时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要进一步加强血站规范管理,严格质控,实施血液集中检测,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巩固无偿献血成果,继续保持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100%检测合格。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五、进一步规范医疗救治,提高救治水平

进一步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医疗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建设,以规范救治、提高水平为重点,推动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所有艾滋病现症病人都要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和免费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范围。各地要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对定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免费抗机会性感染药品,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严格用药程序和用药手续,确保用于艾滋病患者。要加强对专家、一线医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救治队伍的政策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规范抗病毒药品发放程序,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建立制度,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艾滋病治疗需求。加强艾滋病医疗救治信息管理,确保救治信息的录入及时,资料完整,信息准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完善艾滋病病毒耐药性监测网络,开展新发感染人群耐药监测,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说服教育,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尽量较少耐药问题。科学总结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继续探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剂,及时将出现耐药的患者纳入中医药治疗,尽力延长耐药患者的生存期。

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做好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六、进一步健全救助体系,落实救助政策

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致困人员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豫政〔20*〕62号),加强对艾滋病致困群众的救助和对艾滋病致孤人员的安置工作。以政府救助为主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艾滋病致困人员提供生活救助和生产自救条件,为艾滋病致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提供教育救助,为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致困人员提供就业帮助鼓励,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就地发展一些加工业,包括农副产品或者手工产品加工业,为艾滋病患者在本地就业创造条件。

各地要认真按照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艾滋病致孤人员、艾滋病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艾滋病患者家庭成员的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加强部门信息通报和协调合作,完善各类救助资金发放程序,保障各项救助措施落到实处。

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方式,在阳光家园和阳光家庭建设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家庭化的儿童养育模式,为致孤儿童提供人性化服务。健全艾滋病致孤儿童安置抚育制度。坚持“分散供养为主,集中供养为辅”,尊重本人意愿,采取“收养”、“家庭寄养”、“机构供养”和“模拟家庭养育”4种途径妥善安置孤儿,使所有艾滋病致孤人员都能得到妥善照料和抚育。继续积极按照政策要求做好艾滋病致孤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落实艾滋病致困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政策。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艾滋病致困人员免收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处于高中阶段的艾滋病致困人员每人每年补助800元;公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录取的艾滋病致困人员,要纳入现有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已经完成9年义务教育但未能上高中的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技能教育补助。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七、增加财政投入,完善防治工作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要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各市、县按照分级负责的救治救助机制,落实配套经费。享受中央和省艾滋病防治专项补助的县(区),自身安排经费不得少于省补助经费的20%;艾滋病家庭孤老、孤儿的生活费和学杂费等救助经费,由省级财政分担80%,市、县两级财政负担20%,集中供养的艾滋病致孤人员生活费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补足。进一步改善农村定点机构救治条件,加强253所定点村卫生室和577所定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运转保障经费,保障防治工作持续稳定开展。要按照《河南省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承担示范区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地区,要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第4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一、2009年卫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全力以赴抓好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治工作。

自3月27日我市出现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省卫生部门专家组的指导下,全力以赴,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和群防群控,促进了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截止到8月30日全市共累计报告手足口病8641例,死亡23例,痊愈8588例,发现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危重病例明显减少,救治能力明显提高,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一是围绕提高救治率,全力以赴抓救治。对全市57.8万名5岁以下儿童全面落实“六包”责任制,立足早发现,减少重症率;坚持关口前移,重点下移,分层救治,立足早诊断,确保救治率;加强各级医疗救治队伍培训,市组织市、县、乡三级20期医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受训人员达6548人次,卫生部专家举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儿科、感染科医护人员培训班4期。受训人员达530人次,县级组织手足口病技术培训县、乡医疗机构人员2200人次、乡村医生1XX人次,提高了诊治技术水平,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建立救治专家组,全面整合医疗资源,在县级以上定点医院开设小儿发热病“绿色通道”,对手足口病病人予以免费治疗,立足早治疗,降低病死率。二是围绕减少发病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一手抓救治,一手抓预防”,在农村着力抓好“三清一消杀”、城市重点抓好“五清一消杀” 活动,深入开展全市爱国卫生运动;突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预防工作,着力控制传染源,阻断疾病传播途径。三是围绕提高知晓率,加强疫病知识宣传教育。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刻制vcd光盘5000份,发送手机信息8万条,编印《婴幼儿肠道传染病防治要点》50万份,印发《致手足口病患者及家属一封信》60万份,《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一封信》150万份,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到千家万户,宣传到每一个5岁以下儿童的家庭。为加大宣传力度,各新闻媒体共刊发各类新闻案件1100余篇,接待境内外媒体记者120多名,着力消除群众恐慌心理,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和防病能力。四是围绕工作到位,全方位提高有力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国家专家组、防病组的工作指导和医疗救治的核心作用;市卫生局在全市12家定点收治医院紧急设立手足口病病床2900张,调配急救设备139台,免除手足口病患儿治疗费用1580万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共投入各项防治经费近1亿元;强化防治督查工作,保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经过3个多月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手足口病防治阶段性胜利。

(二)突出抓好四项卫生民生工程

一是突出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十八项民生工程之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大力推进,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多方筹资、运转高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2009年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参合农民达695.3万人,参合率为84.4%,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完成筹资金额6.95亿元。截止目前已有509182人获得补偿,补偿金额为35033.37万元。目前颍州区、阜南县、开发区完成二次筹资任务,颍泉区、界首市完成二次筹资65%、78%。新农合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民就医条件,理顺了医患关系,提高了群众就诊率,减轻了患者负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缓解了群众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是突出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工程。今年以来,市卫生局始终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局党组实行了划片包干责任制和联络员制度,对民生工程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调度一通报制度,加快了工程进度。XX年年31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建成16所,在建13所,未建2所;规划的163个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项目,已建成93个,在建63个,置换的7个。2009年规划的27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建成3个,再建20个,未建4个。规划的4XX年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建成70个,再建337个。各地正抓紧进度,力争如期完工。

三是突出抓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截止到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达到75家,占全年目标任务90家的83%,阜阳城区覆盖人口达到80%以上,5县市区覆盖人口达到50%以上。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已完成3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任务,目前有26家正在创建中,同时完成85名社区全科医师、95名社区护士培训任务。至9月底,省级已下拨资金511万元,市县配套746万元,实际拨付资金690.4万元,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共4页,当前第1页1

四是突出抓好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艾滋病人救助民生工程。认真贯彻落实《阜阳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医疗救治生活救助实施方案》,继续抓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和艾滋病孤儿、特困艾滋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工作。截止9月底,省级下拨资金928万元,市县配套333.3万元,实际拨付1239.29万元。艾滋病、结核病、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人救治工作,在我市已步入规范管理和实施的轨道,病人在各定点医疗机构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截止9月底,实际救治艾滋病人1336人,落实救治资金275万元。实际救治结核病人776人,落实救治资金49万元,同时对全市手足口病患儿、“问题奶粉”婴幼儿筛查治疗经费予以全免。

(三)积极推进六项重点卫生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治、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紧急救援四大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队伍,落实应急设备,开展应急演练,及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现了全市疫情信息网上直报,提高了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处置能力。

二是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开展了流脑、麻疹、出血热、狂犬

病、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重点呼吸道感染疾病疫情监测、主动搜索和督导检查工作;开展了碘盐监测和碘缺乏病病情监测;加强了疟疾防治工作,完成了常规计划免疫接种任务。

三是积极推进卫生执法工作。重点抓好全市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医疗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卫生执法人员3881人次,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267家,查处违规医疗机构696家,取缔非法行医477家,行政处罚572家。重点抓好全市食品卫生、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执法检查工作,切实做好市“两会”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组织中小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完成全省“卫监行动”联动工作。全市共出动卫生执法车辆4498车次,卫生执法人员23478人次,共监督12612户次,对卫生违法行为立案975起,结案692起,结案率70.97%,处罚金额116.588万元;共受理审查卫生许可证申请2667卷,现场审查合格发放卫生许可证2494卷,组织健康体检9369人。重点抓好全市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进入8月份,在市政府统一指挥下,各级卫生部门加强领导,建立组织,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完善卫生执法联络员工作机制,每周一调度工作机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按照对保健食品市场帮扶指导,规范提高,合法经营的要求,深入开展了保健食品专项集中整治活动,共排查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749家(实际检查1939家),其中持卫生许可证1436家,无证358家,共查处虚假标识、暗示疗效、食品仿冒药品等不合格保健食135种,立案61起,罚款7.7万元,通过集中整治和法律宣传,使保健食品生产经营逐步走向规范。重点抓好全市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自9月份以来,全市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采取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法,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对全市3890家集体食堂、餐饮业进行拉网式的清理排查,未查出病死猪肉流入餐饮单位、集体食堂的案件,同时,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控制了动物疫源性疾病感染人疫情的发生。

四是积极推进妇幼保健工作。围绕“一法两纲”核心,依法管理和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强化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妇幼保健工作下农村、下工厂、下社区、进学校,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实行孕产妇分孕免费救助,组织“三网监测”工作质控调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继续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和爱婴卫生院创建工作。

五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坚持依法实施机构、人员、设备准入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强化医疗安全,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和评价制度、门诊费用查询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临床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单病种最高限价制度;认真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积极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和16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切实加大卫生行风专项整治力度,认真组织民主评议医院行风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严厉查处乱检查、乱用药、收受红包、回扣、医疗服务态度差等不正之风,全面规范执业行为,进一步优化就医环境。大力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进一步开展卫生下乡、卫生支农、卫生扶贫、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二级医院对口支援20所乡镇卫生院活动,继续实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切实做好医疗专家援外,援藏工作。积极做好“问题奶粉”婴幼儿筛查和医疗救治工作,自9月中旬开始,市卫生局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紧急整合全市卫生资源,对“问题奶粉”婴幼儿实施分级筛查,分层救治,在166所乡镇卫生院和13家定点收治医院及时建立“问题奶粉”婴幼儿筛查、治疗“绿色通道”,成立了“问题奶粉”市场督查组和医疗专家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开展督查和医疗救治技术指导,以优质、快捷、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切实做好全市“问题奶粉”婴幼儿筛查、救治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市已筛查食用“问题奶粉”婴幼儿195030人,已确诊食用含三聚氰胺配方奶粉泌尿系结石婴幼儿1437例,累计住院患儿280例,累计治愈数227例,现仍住院25例,医疗机构已垫付医疗费1500多万元。共4页,当前第2页2

六是积极推进无偿献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献血法”及卫生部“二个办法、两个规范”,重点加强采供血机构监管和血液质量管理。市中心血站顺利实现国家“is09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两个规范”建设达标验收。继续深入推进无偿献血宣传活动,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19000多人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为7600000毫升,确保了临床用血需要,确保了血液质量和人民群众用血安全。阜阳市连续二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2009年全市卫生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发展中医药政策,积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阜阳站启动活动;在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和卫生科技工作,加强医学教育,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党和国家对卫生工作投入的政策不落实,财政对卫生工作投入低,我市财政对卫生投入的幅度,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17个市的靠后位次。财政对医院的补助标准20多年未变。

二是全市民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不平衡。由于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临泉县乡、村医疗机构工程建设进度迟缓。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经办机构的监管能力与繁重的管理任务不相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重大疾病防治任务重。由于我市人口基数大,人口流动量大,城乡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影响,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形势严峻。艾滋病患者占全省50%以上,防治任务艰巨。

四是卫生执法水平低。卫生监督监测设施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管理能力低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卫生执法还不能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处置需要。

五是卫生人才匮乏。由于我市经济落后,引进人才的机制不活、政策不优惠,真正的人才难以入

编和兑现工资,导致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难,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本科毕业生。

六是卫生行风建设仍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医疗服务质量差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三、2009年卫生工作目标任务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突破,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超前谋划、及早准备,充分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应对处置工作。目前全省虽然撤消了手足口病防治ii级响应,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做到思想不松懈、不麻痹,坚持已经总结出来的成功防治经验,在流行季节前严密监测疫情,完善报告制度,及时分析疫情态势,坚持早期预警预测,深入宣传防病知识,做到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二)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坚持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卫生民生工程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落实任务,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督查指导,保质保量地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三大卫生民生工程任务。

(三)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加强春季人禽流感防控和乙脑、流脑等疾病疫情监测;突出抓好以霍乱为重点的夏秋季节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抓好预防门诊规范建设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四)继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启动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试点,抓好农村卫生监管网络建设,强化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监督监测实验室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和农民工卫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五)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工作年活动”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六)强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认真开展“血液质量安全年”活动,切实保障血液安全,加强采供血机构基础设施、基础管理建设,启动市中心血站新业务大楼建设,继续巩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成果。共4页,当前第3页3

(七)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继续大力推进“降消”项目、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项目、“三网监测”项目、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实施工作。重点加强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全面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面,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强化出生缺陷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

(八)继续推进城市医疗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公开,管办分开的原则,认真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监管,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权责统一的卫生管理体制;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依法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深化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继续推进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构建医患和谐关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第5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重症、死亡病例,控制暴发和流行规模。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靠科学、依法管理,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一)领导小组。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成立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由岑秀忠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组 长:__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副组长:__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

成 员:__

县人民医院院长

__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__ 县疾控中心主任

__

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__ 县卫生监督所所长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协调全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

(二)专家指导组。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成立由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专家指导组。

组 长:__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副组长:__ 县疾控中心副主任

成 员:__ 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__ 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

__ 县疾控中心疾控科科长

负责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制订防控预案和技术方案,指导手足口病疫情的处理及危重病例的救治,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现场处置机动队。县疾控中心成立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负责全县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

其余医疗单位要根据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院内专家组、疫情处置机动队(组)。

根据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饭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近一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流动人口、与患者有接触史及家长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缺乏为本病流行高危因素。手足口病以粪--口途径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健。

(一)病例的早期发现

各级医疗单位应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____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和《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有关规定,早期发现手足口病轻症病例和重症病例。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本辖区托幼机构及小学的检查和指导,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指导学校和托幼机构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落实晨午检制度,缺课登记制度,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病例要及时送医院诊治。杜绝带病坚持上学的现象。

县疾控中心要安排专人及时浏览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网络,及时审核相关信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准确掌握疫情。疫情暴发时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二)疫情报告

1.各级医疗单位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____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和《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以及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的有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2.重症、死亡病例的报告:报告重症病例时,必须经县级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会诊,并由专家组组长同意方可进行网络直报。报告死亡病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二是具有病毒核酸检测(pcr)的实验室确诊依据。

3.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报告:聚集性疫情指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暴发疫情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依法及时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报告。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要依照《____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确定事件级别,及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三)病例的救治和管理

1.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及《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____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的技术要求,积极做好手足口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2.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及其他非定点医院做好发热或皮疹患儿的排查和诊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手足口病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例要及时转诊到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一律不得留观收治5岁以下的发热儿童。

3.县人民医院为全县手足口病定点救治医院,要加强预检分诊,设立发热或皮疹病例专门诊室,成立手足口病临床救治专家组,负责对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的救治和管理;同时要配备救治手足口病救治所需的必备药品(如丙种球蛋白)和儿童呼吸机等抢救设备,要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救治以及安全转诊工作,及时将重症病例转诊到市人民医院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救治。同时要根据需要及时增加传染病病房床位,以满足手足口病患者留院观察、治疗的需要。

4.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本单位感染性疾病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避免病人多科室流动。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做好重点科室、重点病房的消毒及人员防护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就医安全。重点科室和重点区域医院要配有含氯洗手液供医务人员、病人以及病人家属洗手消毒用。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发生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四)托幼机构/学校的管理

1.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严格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落实晨午检制度、缺课登记制度。发现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将其带至医疗机构就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需症状消失1周后返校。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定期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儿童及家长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2.要会同教育部门加强联防联控,做好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县疾控中心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和指导。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做好托幼机构/学校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开展执法监督检查。

(五)疫情监测与分析

1.县疾控中心要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和《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要求,做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工作,定期开展疫情分析、风险评估,掌握病原谱变化及疫情流行趋势,及时研判疫情发展态势。提交疫情风险评估报告给卫计局作为指导下一步防控工作的依据。

2. 县疾控中心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手足口病日常监测任务,最少每月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手足口病病例标本在每月10日前送至市疾控中心,以及对所有暴发疫情、聚集性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均采集标本开展病原学监测,以便及时研判疫情。

3.要提前做好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准备工作,要通过监测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预警信号,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处置,防止疫情蔓延发展。

(六)疫情控制

1.医疗单位要全面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科学救治、安全转诊、宣传教育和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协助疾控机构对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调和标本采集工作。

2.按照传染病属地管理原则,县疾控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将检测结果向医疗机构进行反馈,并及时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将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时上报县卫计局和市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负责补充调症、死亡病例的诊疗情况及流行病学史,指导当地村卫生室开展病例的搜索、疫点消毒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村卫生室负责重症病例出院后的随访工作,以及疫点消毒、宣教工作。

3.聚集性/暴发疫情处置要求: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暴发疫情时,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应依据《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年版)》,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和市疾控中心。医疗单位负责病例报告、救治和管理,以及院内感染控制。若聚集性/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或托幼机构,则由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辖区内托幼机构/学校之间的信息联动机制,指导学校或托幼机构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必要时可以建议托幼机构采取停课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提高对当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要把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流行蔓延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务必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要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____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和《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等要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密切与教育、宣传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明确各医疗机构防控责任,加大防控与救治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工作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全民防病意识

每年的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流行高峰季节,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短信平台、微信、新媒体等各种媒体播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宣教力度。幼托机构要举办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家长告知书等,提高家长防病意识和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健康教育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重点针对5岁以下散居儿童家长开展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教育。

(三)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遏制疫情传播扩散

1.组织开展以洗手为主的干预行动。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县疾控中心、各乡镇卫生院要主动联系教育部门、托幼机构,协同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对幼托机构的技术指导,完善洗手设施,确实保证儿童餐前便后要洗手,衣被、尿布等日常用品要经常清洗消毒。二是督促保健医生和值班

老师认真落实晨检和午检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发热、皮疹儿童。三是告诫家长一旦发现小孩出现发热、皮疹症状,要立即送到县人民医院进行诊疗,以免耽误病情。2.加强对儿童游乐场所的消毒管理。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卫生监督所要主动加强对儿童游乐场所的监督指导,建议儿童游乐场所主管部门加大监管检查力度,督促儿童游乐场所开展常规消毒和卫生管理工作,定期落实环境、设施和玩具消毒措施,确保游乐场所卫生安全。

3.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重点加强对儿科门诊、急诊、手足口病病区、儿科和新生儿病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务人员卫生意识,切实落实消毒隔离等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医院要要求发热儿童及其家长在院诊疗期间全程带上口罩,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

(四)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对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手足口病发现意识和诊疗水平,切实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救治。发现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人,要尽快转送到上级定点重症救治医院(__市人民医院和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同时向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和县疾控中心报告。如遇突发状况,必要时提请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就地进行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五)营造良好环境,提高卫生素养

1.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县爱卫办要组织做好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广大群众,以幼托机构、儿童游乐(活动)场所、商场等公共场所和家庭、居民区、流动人口聚集地为重点,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清理卫生死角,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确保环境整洁。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健康教育要提醒家长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平时做好自我健康保护,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尽可能避免带幼儿去游乐场所和公共场所。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到医院就诊及输液时一定要带上口罩,要勤洗手。

第6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一、突发事件及其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各种危害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健康的事件等等。辖区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生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暴发;

2.发生动物间鼠疫,发生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

3.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者多例死亡;

4.发生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

5.发生罕见或者已消灭的传染病;

6.出现新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病例;

7.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8.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重大疫情。

(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者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10人及以上急性职业病或者职业中毒事件;

3.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4.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5.医源性感染暴发;

6.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者死亡事件;

7.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漏等事件;

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9.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危害公众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

10.放射性污染、丢失放射源和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等事件;

11.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或者中毒事件;

12.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二、工作原则

(三)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意识,按照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建立并实行对可能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因素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四)统一指挥、属地负责

在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卫生局及有关部门要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发生突发事件的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配合政府、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五)快速有效、减少损失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不失时机地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开展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的相关研究工作。及时总结控制工作成效,沟通信息,推广经验,完善应急处理技术规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处置突发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

(七)卫生局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局局长担任,负责领导、指挥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办公室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科室、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

(八)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织。分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医疗救护技术指导组、预防控制技术指导组和检测技术指导组。各组由相应的专家组成。

(九)卫生局组建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十)卫生局组建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设在卫生防病站。

四、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关机构、组织职责

(十一)卫生局

1.负责草拟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报政府批转执行;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防止、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继续发生;

3.对医疗救治、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取得的经验,不断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4.组织推动社会心理卫生、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咨询等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5.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相关人员的培训;

6.建立检查制度。督导检查本预案各项措施在平时或者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实施情况。

(十二)防病机构(含结防所)

1.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预警;

2.确认突发事件性质。做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报告和评估;

3.负责核实疫情,提出疫点和疫区的划定意见。参与对控制疫情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汇总、分析、评估疫情;

4.建立紧急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用品和相关器械等;

5.对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后,提出改进建议;

6.对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负责对在医疗机构外死亡的传染性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7.具体落实对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8.承担社会心理卫生、卫生宣传教育和预防医学咨询服务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0.承担对应急处理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十三)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参加突发事件的现场取证和违法事实的调查工作;

2.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或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3.监督检查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及有关卫生单位的消毒、隔离、防护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4.监督检查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5.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中危害公众健康,造成人员病、死、伤的报告情况;

6.监督检查公共场所消毒;

7.监督传染性疾病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环境的消毒的落实情况;

8.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9.监督检查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

10.依法进行其它监督检查工作。

(十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所涉及病例的报告;

2.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3.负责病房消毒、隔离工作;

4.对医疗机构内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排泄物进行卫生处理;

5.负责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6.协同疾控机构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相关检验物、样品采集等工作;

7.负责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8.进行疾病及有关防治科学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它防治工作;

10.建设符合应急工作要求的门诊、病房。

(十五)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机动队伍。由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和指导各级医疗卫生等机构进行应急处理。

1.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

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

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

(十六)评估和技术指导组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下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及医疗救护、预防控制和检测三个技术指导组;承担社会心理卫生教育和咨询工作。

1.突发事件评估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生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预测突发事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预案的建议;

2.医疗救护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医院的诊断、救治和医疗单位内医务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等工作。负责重点病例的诊断。

3.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小组:指导防止突发事件危害进一步蔓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统计报告、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工作。

4.检测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并开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件发生的样本采集、运送和病原学检测等工作。

(十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

1.突发事件发生时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组织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现场采样、疫点消毒等工作;迅速查找突发事件原因,并按照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要求,及时报告。

(2)提出防治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协助各医疗单位进行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救治工作,对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采取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全面负责疫点、疫区现场的防疫控制工作。

2.日常工作

(1)对传染病疫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疫情和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报告,为政府采取预防与控制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收集、整理相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突出突发事件的预警功能。

(2)置备、储存、保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设备、药品器械,现场防护用品、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等。

(3)对相关疾控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进行模拟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

(4)组织开展社会心理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五、突发事件应急报告

(十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发现突发事件,必须在1小时内向卫生防病机构报告;卫生防病机构应迅速进行核实,并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和市卫生防病中心;卫生局必须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报至政府和市卫生局;政府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报至市政府。

(十九)卫生防病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首次报告内容包括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可能原因、病例发生和死亡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

(二十)卫生防病机构在进一步调查基础上,尽快做出阶段和总结报告,阶段报告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总结报告包括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防范和处置建议。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

(二十一)卫生局(含卫生防病机构)在接到毗邻地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疫情通报后,要做好应对准备,必要时应及时通知辖区疾控和医疗机构。

(二十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现严重威胁或危害公共健康的水、食品污染、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露、发射性污染等特大、重大事故时,主管部门、当事单位、个人要立即向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十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六、突发事件分级(执行市级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事件划分为四级: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二十四)蓝色预警:

1.发生腺鼠疫,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20例;

2.其他省市已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发生、本市存在传入可能,但未发现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

3.发生霍乱,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4.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5.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

6.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5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二十五)黄色预警

1.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周边省市及地区疫情上升;

2.1周内霍乱发病10~30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

3.1周内在一个区(县)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4.在一个区(县)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7.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50人,或死亡5人以下;

8.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1~10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11~20人。

(二十六)橙色预警

1.局部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或发生局部暴发;

2.腺鼠疫发生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及以上;

3.霍乱在一个区(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1周内发病50例及以上;

4.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其他区(县);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7.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9.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1~20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21~50人,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5人;

10.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二十七)红色预警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并有继续扩散趋势;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涉及多个省份,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

4.发生新发传染病或已消灭传染病;

5.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200人以上,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50人以上, 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10人以上, 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5人以上;

6.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应急处理

当接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蓝色预警级别)报告后,卫生局应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向政府提出成立区级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发生较重、严重、特别严重(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报告市卫生局和市政府,并进行应急处置。

(二十八)启动预案

1.当天津市突发事件达到黄色预警程度时,卫生局应急办公室根据黄色预警的要求,将有关情况立即上报政府和市卫生局。

2.当突发事件达到橙色预警、市政府决定启动市级预案时,卫生局提请成立区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处理需要,设置由有关部门组成的若干工作组。

(二十九)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工作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落实各项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

1.区卫生局在征得区政府同意或批准后,紧急调集、调配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应急处理队伍迅速赶往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尽快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计划和方案,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实验室检测。卫生防病机构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送市级或区级实验室,必要时送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协助市防病中心的病原查询和病因诊断工作。

4.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区政府报经市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经市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5.采取控制措施。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和应急处理需要,按规定采取以下控制措施:病人和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易感人群应急接种,疫点消毒,水源保护,污染食品追回和封存职业中毒事故物品等。

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可以依法发出公告,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对流动人口进行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6.追踪调查。防病机构根据疫情线索,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7.开展医疗救治。区卫生局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启动指定的专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要进行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相关的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方案进行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工作。对新发传染病作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必要时,请市卫生局或卫生部派出医疗专家组,参与和指导医疗救治工作。

8.督察与指导。区卫生局负责对辖区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9.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开展社会心理卫生、医疗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工作。

10.进行事件评估。应包括事件概况、现场处理调查概况、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三十)终止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和突发事件专家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建议,市卫生局向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预案实施终止的建议。区卫生局报告区政府后,执行终止预案。

八、工作保障

(三十一)技术保障

1.区卫生局负责建档,列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名单及相关个人技术档案资料。同时列出相对应的第二梯队名单及其技术档案资料。

2.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建立考核制度。

区卫生局按照预案的要求,在市卫生局指挥下,统一组织、定期安排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演练工作。演练形式有:对单一突发事件从指挥到救治处理的全过程演练;局部演练;指挥系统、救治系统,涉及预案各系统、各单位、多发事件的全过程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由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业务培训。平时要针对不同学科举办培训班。需要公众参与的应急演练必须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3.常规监测。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市卫生局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组织网络系统。包括: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组织网络、卫生监测组织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监测医院监测网络、突发事件报告网络等。

4.医疗救治网络。按因地制宜、平战结合、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医疗救治网络。该网络由指定的急救机构(包括市、区县急救机构和院内急救机构)、综合医院、市、区(县)传染病专科医院、后备医院及职业病防治机构组成。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指定不同的医疗机构承担应急工作。医疗救治网络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机制。

5.信息系统。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与指挥调度的技术平台。承担辖区突发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急处理工作。

(三十二)物资保障

1.建立已知可引起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处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常备储存系统。包括:诊断试剂库、血清库、疫苗库、药品库、特效毒剂库等。

2.建立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救治仪器装备储备系统。

3.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各种物资的储备、运行、功能状态标准,确保可迅速调配使用。

4.健全应急物资资产更新规定和操作规范,并强制执行。确保应急物资使用时的可靠性。

(三十三)经费保障

1.为了保证我市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运行,区卫生局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补充机制。

2.每年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应逐步提高到30%-50%;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卫生局财务部门应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必要时,可向区政府申请专项拨款。

(三十四)人员保障

1.卫生局要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备队,随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按照工作职责,配备各类专业人员,并保证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转;

3.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扩展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

4.不断完善社区防疫网络。

5.第一中心医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传染病医院、海河医院、医大总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单位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市级指定的应急医疗救治单位。

(三十五)宣传教育

卫生局协调和组织有关单位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宣传画、册等各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年一月二十六日

南开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门职责

一、环保局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需要,监管医疗卫生部门对医疗废水、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监控医疗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和最终走向,记录废水、固体废弃物产量、处理量、排放量并上报;督查医疗机构对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和固体废物焚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等工作。

二、环卫局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需要,加强晨扫和日、晚两次保洁工作,做好重点路段水洗压尘工作。督查落实门前卫生责任制,做好全区垃圾转运站的内外环境卫生和消毒,做到生活垃圾集中清运,日产日清;全天候开放转运站并增加运输车辆,及时接纳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搞好全区环卫公厕清掏、刷保、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热线反映的问题。严格管理道路污染,大力处罚和处理违章饲养的家禽和家畜。根据需要,加强处理突发事件地域的清洁工作。

三、公安南开分局

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强制管理拒不服从监控隔离规定的被隔离人员和外部闯入人员。依法严肃处理严重扰乱救治秩序的违法人员。开展专项治理违章养犬行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做好查处工作;协助社区做好防治突发事件的宣传工作。坚决打击借机制造恐慌、造谣惑众、哄抬物价、制售伪劣防护用品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必要时,选派警力全程驻守市传染病医院、防病站、医学观察所和突发事件发生地等重要场所,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四、爱卫会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四害,使蚊、蝇、蟑螂和鼠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提高市容环境卫生水平;重点做好疫区及周边地区的消毒工作,防止蚊、蝇、蟑螂和老鼠传染病菌。

五、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

大力治理外来商贩违章摆卖等乱摆乱卖和违章占路摆卖;严格清理违法经营盒饭、快餐和露天制售餐饮的马路餐桌及马路烧烤;彻底清理全区干、支道路两侧的餐饮、食品制售企业的里空外卖和露天加工;大力查处和拆除违章建筑,特别是严格治理对外来人口的违章建筑。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农贸、封闭市场防控工作的检查。

六、工商南开分局

加强市场巡查,强化对防治突发事件药品及相关商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依法严肃查处趁机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及相关商品,哄抬物价等违法经营行为;及时查处借机进行违法经营的不法行为。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七、建管委

全面负责对辖区建筑工地及其外来民工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各项防控制度的落实,专人负责各建筑工地外来人员的身体状况、外出登记、民工驻地及重点部位的督查工作;一旦发现施工人员出现传染病、中毒症状等,立即通报防疫部门,并立即进行对施工现场的消毒和有关人员的隔离。必要时,建立建管委、各建筑工地、卫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例会制度,及时沟通信息,果断处理有关防控问题。

八、财政局

强化预算管理,保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经费,并及时足额划拨。加强监督,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九、交警南开支队

做好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备勤工作,及时处理交通突发事件。做好对重点医院和隔离区周边的道路疏导,确保交通畅通;严格安全检查。协助卫生等部门做好进津车辆所乘人员的体质监测和车辆的消毒工作;加强逐级报告制度。

十、教育局

全面负责辖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师生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系统单位做好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宿舍、厕所等部位的清洁、消毒工作,保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消毒到位。督查系统单位制定应对突发事件预案、防控工作措施和建立应急队伍。督查系统单位设立隔离室;出现可疑症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毒和隔离。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师生自我防护能力;按全市统一部署,调整教学安排,合理安排学生生活。

十一、经贸委

全力组织好突发事件防控期间市场供应,做好市场监控;督查所属各经营单位的消毒、通风、依规购销货等防控措施的落实;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大中型商场与超市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做好突发事件预防、治疗等工作必须的药品、器械、消毒药械、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工作。

十二、科委(科协)

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普及各种突发事件防治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联合有关部门,负责驻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十三、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有关规定,协调市社会保障中心做好参保人员医治突发事件涉及疾病的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工作。

十四、民政局

做好老年公寓的预防和救助管理工作,做好低保人员和民政救助对象的疫病救治和社会救助工作。

十五、武装部

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基层武装部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组织民兵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和防控突发事件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防控突发事件民兵应急分队,建立预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十六、侨办、民宗办(外办)

负责区内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华人、在区外国人及宗教活动场所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加强疫情预防和其他应急措施;建立出入境人员的疫情报告制度 .

十七、房管局(含物业管理办公室)

负责区域内各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组建区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突发事件防控工作联络协调组,开展互助和互检,做到监控管理不留死角;作好小区居民的预防宣传、保洁消毒和外来人员登记等防控工作;督查全区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突发事件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受理业主投诉。

十八、物价局

有效监控药店、医院、超市、市场经营的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依法从严处理拒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明码标价规定和价格干预措施的单位和个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受理群众投诉,稳定价格和群众情绪。

十九、文化和旅游局

加强和规范网吧、歌舞场所、电子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督查娱乐场所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联合有关部门,负责文化娱乐业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二十、质量技术监督局

认真做好突发事件防控相关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等制假售假行为;督查食品加工企业落实从业规定的情况。

二十一、消防南开支队

做好执勤备战工作;督查火灾救援中心的各种防护措施的落实;做好参战人员和器材装备的洗消工作,防止二次感染。及时调集所需警力及器材,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时出现的其他紧急情况。

二十二、招商办

督促大中型企业落实防控突发事件总经理负责制,协助企业做好防控管理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正确处理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关系。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外资、合资企业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二十三、宣传部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市区有关突发事件防控的指示精神,广泛信息收集,全方位搞好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工作;多角度、多侧面宣传突发事件防控的科学知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同抗击的良好氛围。

二十四、供水、供电、商业部门(经贸委)

负责保障医疗机构、卫生防病机构和医学观察留验场所等部门的用电、用水和有关生活用品的供应。

二十五、街道办

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做好社区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帮助整改;及时协调街道办事处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共同做好突发事件防控工作。

二十六、卫生局

第7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2月10日至13日,省委举办全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科学把握和有效应对复杂局势,把保增长、报民生、报稳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手足口病等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高度重视,陈竺部长、金山书记、三运省长等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月10日上午,*省长出席了关于卫生情况汇报并做了重要指示,*省长还表示,今年将在适当的时候到卫生部门调研。

今天这个会议主要是贯彻卫生部、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做好卫生工作特别是当前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要指示,积极防治春季传染病。刚才,省疾控中心任军主任分析了当前的疫情,昌智副厅长就如何抓好春季传染病防控以及加强免疫规划管理作了部署,希望各市、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有两点我进一步强调一下:一是关于重点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的联防联治问题,首先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联防、联控、联治,要互通情报,建立有效的预防、监测、控制、救治机制。省厅应急办、防病局和医政处要联合制订下发关于重点传染病的医疗救治、联防联控和如何建立协作机制的规范;其次就是加强重点地区的联防联治,特别是亳州和阜阳;再一个就是支持、指导机制,建立省级医院指导重点地区医院开展医疗救治的联系机制。二是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各种传染病的防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是一个长期的能力建设过程,这是我们的重要职责。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建立长效机制,提高防治能力和水平,首先是定点医院要进一步明确,实行分级救治。就手足口病来说,一般病例在县及县以下观察治疗,重、危病例送市级定点医院救治;其次是培训,厅应急办会同防病局、医政处要拿出市、县级人员培训计划,逐级进行培训,特别是新上岗者和转岗人员;第三是提高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患者的救治,降低病死率,在新一轮县医院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加强重症监护的救治能力建设;第四是发热门诊问题,要建立常年的发热门诊,做不到的要进行整改,这是作为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必备建设任务。下面,我再谈几点意见:

一、保稳定,切实盯紧抓实手足口病等春季传染病防控

抓好传染病的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是我们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切实作为。大家都知道,重大疫情的发生不仅是一个疾病的问题,甚至是经济、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个地方出一件重大突发事件,其他所有的事情就会摆停。去年3月份,阜阳发生EV71手足口疫情以后扩大至全省,疫情虽然及时有效控制,但教训非常深刻。今年1月19日,利辛县又发生了一例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从调查结果来看,也存在监测及救治方面的问题,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省政府2月5日召开的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会议,今天会议又作了进一步部署。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各地一定要从保稳定的高度,全力以赴做好疫情监测及预防控制,重点要放在及时发现和救治重症患者上,凡是发现有疑似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重症患者的医疗机构,必须立即书面或口头报告当地卫生局及疾控中心,并逐级报告至我厅,同时要迅速组织专家会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制定救治方案。凡是发生有危重患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必须到现场组织及协调专家救治及加强防控,确保不因工作失误造成患儿死亡,确保一旦发现疫情能及时有效控制,做到不蔓延扩散。各市要各负其责,各保一方,分兵把守,对因为工作不力、领导不力造成死亡病例和疫情扩散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二、保民生,切实加强服务费用与资金的监管

为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省政府决定,20*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其中涉及卫生的有7项。涉及面更宽,受益面更广,资金量更大,各地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实施每一项民生工程。同时要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管。严防发生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一定要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一是加强合作医疗监管。各市要尽职尽责,切实加强对所辖县、(市、区)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规范管理运行,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实施网上审核、监管和信息传输。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强化基金封运行,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和财务、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管。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自律,对于弄需作假骗取农民保命钱的案件,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二是规范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近几年,我省先后实施了艾滋病、贫困结核病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救治救助民生工程,20*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施免费接种,今年将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这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拥护。前一阶段,我省灵璧县等地也出现一类疫苗接种违规收费现象,群众举报投诉,媒体关注,省政府领导批示。我厅组织调查情况基本属实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2月5日,我厅接到人民来信,调查发现潜山县血防站晚期血吸虫病人医疗救治工作存在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目前正在查处。民生工程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影响面大,群众敏感性强,民生工程的经费是“高压线”,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违法违纪行为,都要依法严肃处理,谁在民生工程上耍心眼,谁就要栽跟头。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国家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严禁巧立名目损害群众利益,坚决杜绝违规收费行为,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要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重大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结合目前正在开展“利民、惠民、便民,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保安全,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管

实行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后,促进了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呈现城乡医疗机构就医大幅度上升的趋势。目前,城市大医院就诊人数急剧增加,基本上都是超负荷运转,城市大医院的压力非常大,医疗风险与隐患也很大。由于一些医院存在医疗服务行为不规范的行为,医护人员宣传解释得不够、服务态度不好,致使一些群众在医疗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迁怒于医生,或要求医院赔偿,还可能出现。各级医疗机构必须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强化医疗服务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创建平安医院,要积极探索完善医疗纠纷及事故处理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医疗机构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建立维护医疗秩序的制度,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打击非法行医问题。这些年,通过打击非法行医,医疗秩序已经规范,医疗行为也比较规范。但是,少数地方反应非法行医的人民来信仍然不断,在一些地区非法行医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包括少数医疗机构对外租凭承包科室,无资质人员行医以及无执业资质人员租凭承包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整顿治理医疗服务环境,确保医疗安全,是我们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各地要深刻吸取以往非法行医所造成时间的惨痛教训,要继续深入打击非法行医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医疗广告的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加大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行为,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四、保发展,切实抓好年度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项目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双重效应,意义尤为特殊。去年中央扩大内需,我省卫生经费国家新增投入3亿2千多万,而这只是个开头,更大的投入还在后面。今年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及省投资的力度更大,除了全面加强乡村、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外,还将增加县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等的基本建设,任务重,要求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地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年、*年部分市、县配套资金不落实,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擅自扩大建设规模、超标准建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一些地方组织不力、进度缓慢,这些都必须坚决克服和制止。各级卫生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措施,健全机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杜绝“豆腐渣”工程和“半拉子”工程。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按照省里统一制定方案实施,保证标准、质量和进度,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项目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确保不出问题。通过建设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提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8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创新公共卫生工作机制体制,全面提高本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公共卫生保障,为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保障公共。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关注民生,力抓成效。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重点环节,加强基层、农村、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方向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化防治结合,加强疾病监测预警,实行疾病综合防治,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运作整体效能,有效预防控制各类疾病,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成效。

4、注重内涵,提升功能。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技术储备,强化公共卫生管理,使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新的提高。

5、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兼顾常态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双重需要,常态时打好基础,满足市民日常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应急时有效调度资源,有效降低公共卫生风险,积极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社会动员,广泛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程度,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总体目标

在巩固第一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本区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协调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力争在新的三年内建成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运行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的有区域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保健、社会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应急控制系统

1、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造覆盖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以及有关行业重点单位的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制,强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加强技术指导、监督。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联防联控,建立职责分明、相互支持、运行顺畅的应急工作处置机制。

2、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网报的及时性、正确性、完整性。定期开展传染病主动性搜索工作,在原有的各类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基础上,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开展原因分析、预警研究、趋势预测。制订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精神卫生等应急处置预案。

3、加强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依托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组,建立一支平战结合,集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医学监测功能一体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处置防护物资,做到高效、科学、规范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医疗救护机构按照应急预案制订医疗救治方案,做好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储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致伤人员的现场救治、及时转运和有效治疗。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和演练。

(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完善预防保健专业网络。以全面推行“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契机,探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建立督导员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完善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预防保健专业机构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业务归口管理,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加强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诊疗,落实疾病、伤害的监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病人和高危人群管理,开展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结核病、性传播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防治临床基地的建设。

2、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完善预警监测指标、扩大预警监测范围,充分发挥监测预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进一步防范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加强对霍乱、菌痢、流感、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落实各项防制措施。完善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逐步将民营医院纳入传染病网络报告体系中,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乙肝高危人群干预,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本区适龄对象第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每剂接种率≥95%,外来适龄对象第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每剂接种率≥90%,逐步将安全、有效的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促进全区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发展。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少建立2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开展美沙酮替代门诊工作。建立和健全性病监测和诊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性病诊疗业务的准入制度。调整和完善我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设置。完善我区结核病报病奖励、督导补助、政府减免制度,加强结核病的督导和诊治。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制工作网络,建立高素质的慢性病防治队伍。进一步控制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和糖尿病病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率。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水平。加强口腔病防治工作,为我区幼儿园、中小学生实施口腔免费检查。开展幼儿园、中小学龋齿普查普治,努力达到普查普治率>50%,龋齿充填率>40%。对儿童用眼卫生进行指导,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改造本区幼儿园、学校教室照明灯具。加强儿童肥胖病干预,开展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校要提供营养午餐,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完善眼病防治网络体系,对社区7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普查并建档,多渠道筹资减免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治疗费。

3、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加大本区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覆盖率,加强二次供水竣工监测管理,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公共场所的监测,提高监测覆盖率,增加监测的主动性。到2009年,职业病危害检测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职业卫生档案建档率达到95%。

4、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街镇、居(村)委三级精神卫生防治、康复、干预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网络。区、街镇政府根据本区实际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各街镇政府要加强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设施建设。为本区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经费争取从500元/人/年增加到700元/人/年,无业贫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

5、加强妇幼保健。进一步提高婚前保健咨询率和婚检率,实施自愿免费婚前检查。优化孕期保健,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指导监测,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加强产科质量管理和督导,把本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7‰以下。

6、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继续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发挥健康教育协会、各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的建点率,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工作为抓手,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加强针对农民、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各类慢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加强控烟工作,逐步增加各类无烟场所的比例。加强社区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与效果评价,增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科学有序。

7、加强流动人口卫生管理: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把传染病、慢性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扩大到流动人口中。严格按照“严监控、有预案、快处置”的要求,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专业化的流动人口卫生防控体系。加强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和民工希望学校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大对外来孕妇的管理力度,实行外来孕产妇保健全覆盖,区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特困孕妇给予减免,保障母婴安全。深化健康教育,率先在外来人员集中的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病意识。

(三)医疗救治系统

1、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到**年,全区急救分站总数增至9个,救护车总量增至33辆,建设完成独立的急救车污染物洗消处理设施。加强区“120”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救护车辆实施动态监控,实现统一受理、区域调度,建立800兆无线对讲系统和现场图象传输系统,畅通医院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救成功率。开展符合院前急救专业特点的医疗救护员职业培训,充实院前急救人员队伍。

2、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进一步优化辖区内传染病医疗资源布局。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全面达到一级防护标准。改造**中心医院、市一**分院、大场医院等医院的感染科,完善功能布局,方便传染病病人的就诊、随访和分流。

3、优化专科急救中心布局。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依托华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的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华山医院**分院创伤急救中心、交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救治中心、传染病救治中心。

4、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和安全用血。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

5、发挥中医在医疗救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中心医院总体改造为契机,扩大中医功能,完成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建设改造。

(四)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每个街道、镇必须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做到每新增5—10万居住人口,由政府举办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完成**区大场镇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年建成**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到**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增至17个。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的地域或1—2万人口设1个服务站。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服务,配合**市城镇体系“1966”的规划布局及实施进程,合理配置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农村地区每个中心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一般村,可保留村卫生室;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同步调整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由市、区和镇财力分级负担,到**年,完成所有自然村的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和业务培训,争取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全部纳入小城镇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扶持力度,建立政府扶持与个人缴费相配套、逐年递增的长效筹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2、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在全区推广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中心、站、家庭“三站式”的综合卫生服务。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诊疗、基本药品、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推进中、西医适宜技术。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力争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医药水平,争创“国家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3、加强三、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支持。有组织地推进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逐级对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三、二级医院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诊治,加强对街道(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二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聘任前,必须经全科岗位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服务半年。鼓励三、二级医院的医生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动员年龄在70岁以下的三、二级医院的退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五)卫生监督系统

1、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理顺卫生监督体制。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条块结合、条抓块管”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为公共卫生网底的作用,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理顺卫生监督工作中的政事职权关系,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功能,建立以政府行政管理、企业自律、消费者主动参与、被管理对象自觉参与的互动监管模式。

2、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卫生监督稽查。制定执法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依法界定执法职责,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稽查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3、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健康相关产品等领域的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严格医疗服务监管,坚决取缔非法行医和非法接生,重点开展打击非法采供血、医托、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及医疗美容的卫生监督工作,探索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母婴保健、生物实验室安全等领域的监督管理。

(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继续实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战略,加大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对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健康行为与社会、人口与家庭健康学等新学科给予重视,加大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鼓励多元化开发和创新性建设,切实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引进范围,引进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创新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评价使用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培养,至2009年,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5%;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55%。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完成全区社区临床医生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政府对全科医师培养给予补助。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计划,三年内培训覆盖率达到60%。

3、加强公共卫生科研。构建公共卫生实验室平台,充分发挥本区的人才、科技、资源的合力,强化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搭建公共卫生开放式科研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全面提高检验、监测及科研能力,提高我区社会应急反应能力,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监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七)信息系统

1、加强卫生信息系统基础建设,提高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到**年,建立连接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专网,依托区政务网和市政务外网连接,与市卫生信息平台互通。通过规范信息采集、统一数据标准、完善共享机制等措施,到**年,形成覆盖全区健康档案、医疗业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六大类数据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公共卫生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本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2、推进卫生信息系统应用建设,提升区域内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到2007年基本实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动态管理,建立面向户籍医生和社区百姓的社区卫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市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结合本区特色,到**年,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控制系统、卫生电子政务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强化各应用系统整合利用,高度共享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到2009年,初步建立**区合作医疗实时交易结算系统,完善合作医疗管理机制,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合作医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机制

按照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完善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的经费保障机制。承担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传染病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其人员经费及必要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解决。2007年,我区户籍人口公共卫生经费达到年人均50元,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经费达到年人均25元,2007年-2009年之间每年以不低于10万元/万人的比例增长。按照《**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精神,区、镇两级财政还应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投入。

区财政要根据区政府确定的相关项目,对财力薄弱的镇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补助。

(二)深化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保公共卫生机构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划清公共卫生服务与经营性卫生服务的界限,逐步剥离经营,集中精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委托、购买、引入竞争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目标。

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强化属地化管理职能,并将各项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列入各街道(镇)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

(三)制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倾斜政策

适应公共卫生工作重心下移的需要,按照功能对应的原则,逐步调整预防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内设部门。结合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数,合理增加公共卫生机构人员。

(四)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第9篇: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完善防治工作机制

为了把防治艾滋病落到实处,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与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年防治艾滋病工作责任目标书》后,及时召开了专题的防治艾滋病工作会议,完善防治艾滋病工作机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安排布置各项工作,明确职责,把目标责任细化,由局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室具体落实,形成一级对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层层负责制,做到领导到位、投入到位、保障到位、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为工作深入持续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广泛宣传,增强防治意识

为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倡导全社会参与,努力消除社会歧视。一是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宣传教育片、会议(职工会议、业务培训)和自学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及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学习,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态度,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咨询台,对前来登记婚姻的人员发放“相互关爱,共享生命”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和小册子,累计发放2000余份。三是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利用节庆、三下乡、低保工作调查等活动,深入到基层农村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为高危人群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结合每月对低保人员进行政策知识培训时,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及相关政策法规宣传6次,增强了低保人员的防护意识。通过开展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让广大群众知晓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传播途径,帮助大家树立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

(三)履行民政工作职责,实施社会关爱救助

本着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依据国家和省、州的有关政策,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景洪市防治艾滋病关爱救助实施方案,确立具体的工作目标,建立艾滋病防治与救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家政策,将农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困难家庭纳入全市农村特困人员救助范围,落实生活救助及医疗救助政策,将城镇符合低保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纳入低保范围,落实生活补助及医疗补助政策;并做好艾滋孤儿、孤老的救助工作,为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生活救助,为感染者排忧解难。全年有1户2人纳入农村低保,每月发放保障金380元。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我们还将给予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保证艾滋病患者的基本生活权益。同时对途经我市的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及时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帮助其返乡。今年我局对1名经过我市的艾滋病感染者给予临时救助500元,帮助他们返回户籍地治疗。

二、高度重视对艾滋病的救助工作

艾滋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流行速度快、死亡率高,对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做好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生活救助工作,是各级民政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局从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制定了艾滋病患者社会救助方案,明确了责任目标,保证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在生活、医疗等方面得到及时救助。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形式单一,缺乏生动和感染力。

(二)流动人员多,接受宣传教育有限,流动人员中的感染者难以及时得到关怀救助。

(三)部门配合不够,须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艾滋病预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部门紧密配合的社会工程,但有些部门配合较少,缺乏工作主动性,没有发挥各自工作职责。

四、明年的工作重点

(一)继续执行落实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将艾滋病感染者生活困难家庭纳入特困人员救助范围;配合做好艾滋病孤儿、孤老的救助工作。引导和促进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家庭参加自助及互助活动,解决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庭困难救助工作。

(二)积极配合好卫生部门对新婚登记者进行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