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课教学范文

文化课教学精选(九篇)

文化课教学

第1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一、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CAI课件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扩大教学的容量

第2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主渠道,主战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实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调整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创设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

笔者通过对我校一位老师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对照课堂教学的要求,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关注“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课堂教学内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1)朗读并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2)理解本文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矛盾。

课时安排:一教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复习柳永的《雨霖铃》导入,听课文录音,感受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用时3分钟)

(二)课文分析:1.整体感悟,教师范读课文;2.研习课文

教师提问1:词中总领全词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学生集体回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2:上片中用了哪些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了赤壁景色?

学生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由此延伸,教师提出三个问题①“乱石穿空”说明什么?②如何理解“惊涛拍岸”中的“惊”?③“卷起千堆雪”中的“卷”如何理解?(学生回答)

教师启发点拨,指导朗读:“穿空”要读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惊”,朗读时注意巨浪的声势,“拍”要有力度。让人感受巨浪拍击江岸的气势。整句朗读时从低到高,从慢到急促地节奏,要把握声调、语速。学生朗读回答。(多媒体展示内容)

提问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结构中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咏史、写人,十分自然。)集体朗读词的上片,转入下片教学。(上片教学用时12分钟)

(三)教学词的下片

教师首先提问,然后请一位男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教师提问4:下片写到哪个三国人物?(学生集体回答:周瑜)周瑜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学生面显为难之色。执教老师及时地将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题,进行研习分析)

①请同学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小乔初嫁”一语提到“小乔”有何用意?(以美人衬英雄,侧面描写)

③“雄姿英发”写出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英俊、潇洒,正面描写)

④“羽扇纶巾”一词能删掉吗?(不能删,表现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

⑤“樯橹灰飞烟灭”展现怎样的情景?写出了周瑜的什么特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侧面描写)

老师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周瑜这个人物形象。(时间2分钟),请两位同学回答交流。

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火烧赤壁”的片断,让学生感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激烈的战争场面。

提问5:“一时多少豪杰”大家能联想到三国战场上驰骋的哪些英雄豪杰?——董卓、马超、张飞、关羽……(学生纷纷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课外知识延伸:投影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集体朗读体会词的豪放风格和感情。(教师简单讲解)(用时5分钟)

提问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有没有消极的意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仅仅是消极的吗?你是怎么理解的?(时间3分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词的下片教学共用时16分钟)

(四)集体朗读全词,体会艺术特色(用时4分钟)

二、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及一些启示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要求。

(一)把握了教材编排的特点,找准了教学的突破口

该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教材专题模块(诗词教学)的特点,确立以朗诵教学作为教学突破口,来感受诗歌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中,据统计有十多分钟的时间组织了学生朗读,形式多样,有个人朗读、集体背诵,也有教师范读,还有分角色朗读,欣赏录音美读,训练了学生品读、朗读、诵读能力;但不足之处,教师的朗读指导仅仅停留于“该怎样”、“不该怎样”上,教师缺少示范,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很难品读出词中那种豪放的气势,那种韵味。

启示1: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一首情景交融的古诗(词),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通过朗读来带动理解,切忌面面俱到地分析,否则,一首好端端的诗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即使要分析,也是为朗读服务,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互动

问题设计方面:总体上看,这节课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难点、重点来设计问题,针对性强。但总体上看,设计的问题还是有较多的预设的东西,问题缺少开放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启示2: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随时地调控;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思考,共同探求知识。讨论过程中,如果教师袖手旁观,只放不收,像断了线的风筝,让学生自由飘荡,看似课堂气氛活跃,而结果是漫无边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结论含混或无结论,学习效果是不可能理想的,说到底这样的课是失败的。因为,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表演课。

(三)力求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做到科学用时

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就要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从整堂课教学过程来看,课文导入用时3分钟,是比较合理的,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学习气氛。在词的上下片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分别用了12分钟和16分钟的时间,教学仍属于提问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仍是接受学习,而非发现学习。

事实上,教师可以重点研讲词的上片,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读懂诗词,鉴赏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下片,教师适当地点拨、辅导,最后学生归纳总结,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好的能力发展。

(四)注意课外延伸,重视学生能力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开拓,要审慎地在一节课里内选几个知识点延伸扩展,力求融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培养兴趣,活跃思维于一体,让学生有所获得。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项涉及师生双方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更合理化,更科学化,以达到最优化状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求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均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改革虽已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低效、落后的局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语文教改的关键,也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教学最优化?韦志成先生曾经下过一个定义:“所谓最优化,就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的,教师选取最好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番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之路受教师素质、学生智能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优化的?依据不同的标准,选取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答。我认为,优化是科学美的内核,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定然会呈现出科学美的基本特征:简明、和谐、新颖。

一、教学目标简明、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指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起制约作用。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看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所以,语文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鲜明集中,不蔓不枝。在讲《春》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交代课堂教学目标:欣赏和学习课文寄情于景的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问题:1.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用叠词盼望着,盼望着?2.作者描写的五幅画面,描写了怎样的春天?3.结尾,作者为何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学生围绕设置的问题自由讨论,准确地体会到作者在写景中表达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教学过程协调、和谐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师生、文道、讲练等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重要的原则是和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接受水平脱节,教师讲风肆虐与学生训练落空等现象,都是有悖“和谐”原则的。

教学过程协调、和谐,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彼此沟通和默契配合。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和谐在优化的语文课堂中表现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表现。在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我首先展示教学目标: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2.背诵全诗。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同学们的亲身经历:两个人或几个人聊天,由一个足球可以聊到宇宙飞船上天,甚至外星人的生活,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随意想象一件事,当即口头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为神奇的是,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处于最佳状态的前提下,全班学生在限时五分钟内完成了诗歌的背诵任务。课上,我一方面给学生以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点拨、有效帮助、恰当引导,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还应包括讲练的融合统一,相得益彰。讲和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精讲多练统一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些语法和知识的学习上,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教学设计新颖、不俗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客观上受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主观上又融合了教师的个人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点、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保证。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巧妙的,巧就巧在能从学生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天净沙·秋思》一课,我根据诗歌的三美,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1.通读全诗,掌握诗的节奏。2.观察图画(预习所作),自行用诗句描述画面内容。3.理解诗歌内容,思考诗人描写了几种景物,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4.板书设计成一个“愁”字,体现诗的主题。四个步骤以诗歌的三美(节奏美、形象美、语言美)一线贯之,脉络分明,环环相扣。

第4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就至关重要。一堂课只有短短四十分钟,如何让这四十分钟发挥出最大功效,这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初步探究,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把好“导人”关非常重要。导语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也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也是层出不穷的。选用哪一种方法较好,一般则由教学内容特点而因势利导。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教学课文《看云识天气》时,可向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往往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课文中说明了几种云,出现该种云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究。这种悬念式引导,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景,酝酿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朱自清的《春》时,先运用多媒体展示春暖花开的画面,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等优美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快进入课文情景之中,课堂气氛很快活跃了,学生的参与度自然高。

3.精析题目,以日侍神

在课文标题上做文章,通过标题文字的增减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先在黑板上把题目改为《一个皇帝》,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的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如昏庸、愚蠢、虚伪、丑陋等填补题目。这种导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可达到“三维目标”价值观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课堂上的可应用的元素越来越多,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各元素,才能产生更大的合力。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

例如教学杨朔的《荔枝蜜》时,提出“开头‘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和结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前后岂不矛盾吗?我为什么会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呢?”以此让学生分析因果,理清文章中情感变化线索,提纲挈领,就很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2.巧用插图,激发想象

教学《丑小鸭》时,让学生朗读“丑小鸭变白天鹅”部分,再让学生看捅图并想象丑小鸭的心理活动,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运用多媒体,直观方便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新技术,它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将春花与花下的蜜蜂与蝴蝶,春风与唱歌的鸟儿,吹笛的牧童的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动画、文字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边看边学,学生在声、光、影的空间中,身临其境,教学效果肯定是很好的。

4.开展好课堂活动,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上好语文探究课、活动课,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特别重要。现在,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在各校教改中已经成为一个亮点、突破点,各地名师上课也通过各种问题的设置把一半的课堂教学时间交给学生们去自主或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探究课堂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更多更好地从对方学到有用的、“活”的知识,拓宽视野。学生们会在合作与争论中学会理解与宽容,学会相处和交流,学到教师在上课时无法灌输的有用的东两。通过合作学习,集中了注意力,酝酿了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学生们轻松地学得语文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能力,最终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成为了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大行其道的原因。

三、巧设板书,突出主题

上课离不开板书,板书可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把握中心。因此,老师应注意板书简洁、精炼、明了。例如。在教学《麦琪的礼物》时,可将板书造型为右图“心”的形状,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文章的主题。

四、浓缩结语,余味收题

上完一堂课是必须要小结的,不然就是虎头蛇尾,弱化了教学效果。

第5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我所遇到的教育对象多半是二三十岁或者年纪更大些的工农出身的干部。他们多半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及忠实坦白,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过去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科学常识,年岁较大等原因,就造成了他们在科学习上的困难和弱点。

文化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我教课的地方它和政治课同时进行,一般也都是如此,所以文化课讲授的主要内容,应当以文化为主,不应以政治为主,否则就会使学生离开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把文化课本当作政治常识阅读。

什么才叫做以文化为主的教材呢?具体讲来,它的内容应该包括各种社会的自然的科学常识,如天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以及一般的时事常识等部门。这里不是说文化课应当脱离政治,而是说文化课只应以也必须以政治为出发点。其次,一个文化教员应该注意到,文化教育的进程应该是很有计划的。我以为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识字及练习造句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生字及简单的句子。第二阶段以讲读短文及学习作文为主,指导他们作文并熟读几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以便在作文时运模仿。第三阶段是以阅读浅显的书藉,以提高他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为主。

教材与教学进程决定了,便要进到实际教学的阶段了,下面把我在教学中的经验,分成五个问题来谈:

第一个问题是,在教课之前要先有充分的准

备。

一、要清楚地了解教材。有不清楚的地方,务必要翻查书籍,请教别人。

二、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程度与要求具体决定对己所教授的范围与程度。

三、要周密地考虑临讲时,怎样做、怎样读、怎样打比方、怎样举例子、举什么例子等等。

四、要经常地作各种准备与关心时事政治的材料,多读报章杂志,特别是有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学的。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讲课?讲课是很复杂很困难的一个阶段,是教授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应该怎样讲解呢?

一、首先要说明学习这一课的意义和应该怎样去学习这一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叫学生读。不一定叫那程度最好的学生来读,要看这一课的具体情况。容易读的,叫中等或程度较低的学生来读;难读的叫程度较高的学生来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对于这一课生字多的学生多听到几个生字,另个还可以大致的看出教材是否适合,有那些地方不懂,那些是生字,使我们在讲的时候,知道着重那些方面,并适当地分配时间。

三、讲课时读法是很重要的,轻重、快慢、高低都应适当地读出来。假如像读得好,有些句子可以不讲,就能了解,就是难懂的句子也可以变成比较易懂的。读完一段之后,就要逐字逐句的去讲解。不过有些句子可以不讲,有些句子则必要细讲才行,好的句子经着重的讲解,以便和他们的作文联系起来。讲完,再把它总结起来研究一下,指出全篇的结构文法与笔法,指出应当学习与研究的地方以及研究的方法。

四、讲授时的技术问题也应注意到:

甲,要多样反复地去解释问题,要从多方面用比较的方法解放问题。

乙,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到远,多举实际例子。

丙,用动作手势图画等办法去帮助了解。目光要照顾到全体。位置不宜常换。时刻注意到他

们的情绪。在情绪不好时,配合以笑话,趣语,引起他们的注意。

丁,声音要洪亮精神要集中,要多写黑板,腔调要有抑扬顿挫并适当地注入自己的感情。

戊,最后讲文法时,要先在课文作文中引导他们了解然后再逐渐把一个一个的要领讲给他们。切忌单独讲文法的办法。

第三个问题是,字与词的解释——解释字典词是教文化课的一个重要部份,尤其是对于程度低的同学更是重要。

一、字与词的解释,最好是在讲授课文之前,以免分散学生对课文的注意。同一个字或词包括各种不同解释,但是应该特别着重讲到它在这一课当中的意思,不要一般地去解释,以免失去中心。

在解释字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一般最容易犯的错字和别字,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解放。如“晋”写作“普”,“抑”写作“仰”等以及“己”“已”“巳”,“燥”“躁”的分别。

对于具体的生字或词要多用动作来表示。如解释“纽”时可以指门轴,解释“吾”字时,可以用手指自己等。对于抽象的生字可词要多打比喻,或者把它用通俗的读法读出来,如“联系”,“发展”等词。

解释词的时候,有时可以先把它分开来讲(但有的词是不能分开的)。如“话剧”,可以,分开讲明“话”与“剧”的意思。但最后一定要再合起来讲出整个词的意思,以免使他们犯这样的毛病:如写“澜漫”作“弥散”(由于“散漫”常用在一起)“牲畜”写作“牺畜”(由于“牺牲”常用在一起),“而且”写作“而并”(由于“并且”常用在一起)等。另外,要使他们晓得分开与合起来的意思常常是很不相同的,如“消息”等。

二,在对于识字或词的学习上,学生们最易犯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甲,只会认,不会讲。认字不求甚解。

乙,死背字典。有同志说:“如果我能把字典背会,我就吃开啦!”

丙,只认不写。能够读完课本,但生字却写

不上来。

丁,只写不认。字写得很漂亮,但认得很少。

戊,专爱草字,简字,因而忽略真楷的学习。

己,认为学习文化课,就只是认生字,忽略对课文的注意。

对于这些偏向的纠正,我们会用以下几种办法来纠正:

用练习作话句去克服只认不会讲的毛病。提倡从课本与文章中去认字,克服各自孤立,生字不会用的现象。用背诵课文的方法,去克服只写不认的偏向。用默写的方法,去克服只认不写。多多提倡复习生字。

第6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 文化价值 教学设计

自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小学语文的文章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价值越来越高,所要求的能力也随之增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红军》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桂玲.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4):46-47.

[2]李聪华.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J].新课程・小学,2014,(9):157.

[3]王焱.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2012,(13):244.

第7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我们知道,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吸收信息,而这些,大脑起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结构上几乎分为结构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大脑的这两个部分“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学习的革命》)。不可否认,教学中,严密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左脑的发挥,然而,长期下去,右脑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忽视。所以,我们应该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那些直观的、形象的、活动的而又带有思辨的现代化媒体引入教学,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通过直接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同时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上,“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得失的反思,人们认识到,“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迫在眉睫。

三、电化教学的初步尝试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更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的赞颂之情;有的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的风貌,从而激发人们的同情、赞美或憎恶。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体验、欣赏、鉴别作品的情感和艺术形象,使其语言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语言。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特点,即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优秀的作家,正是通过对声、色、形、情等方面的描绘,来感染读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更好地突出语言特点,强化其作用,营造作品的情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利用语音手段,辅助教学。茅盾先生的小说《春蚕》中,描写小轮船的汽笛的声音是:“呜!呜,呜,呜──”,只用了四个字,三种标点符号。如果我们把它单纯作为科学语言来看,则启发读者的感官,让其联想,具体说明了老通宝被第一声汽笛从沉思中惊醒,随即他又听到了两声短促的汽笛叫声。再进一步分析,这四个字,三种标点符号,反映了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经济渗透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的农村,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社会现实,揭示了老通宝以及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贫穷落后的根源。学习这一段时,教师请同学们朗读,并录下音,反复比较,然后再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再如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其中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里边十四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调动了人的视觉与听觉。这里,作者不仅表现了再现音乐的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述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学习这首诗,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描摹理解不深,但我们如果借助CSC备课系统的多媒体朗读,便可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放松的状态中,进行联想、比较,学生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

利用幻灯片、录像片,辅助教学。鲁迅先生的《药》中,描写一群人观看杀夏瑜的场面时,这样写的:“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对这群看客,要是制作一张幻灯片:一边是一只被手提着的鸭子,一边是一群伸长颈项的人。制作时再夸张一些,教学中一放,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会有一个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制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一段描写,如果不深入分析,轻易地忽视过去,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这段文字,前半部分描写了白洋淀水乡的辽阔无垠以及盛产芦苇的富饶景象;而后半部分却是通过大家对白洋淀席的赞誉,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理解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还要深究此处的描写同表现作品的主题以及展开情节的关系。因为,水乡是这样的美丽富饶,白洋淀人民又是这样的勤劳智慧,那么,当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这块美好的土地、威胁着这些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时候,只要稍有一点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人,能不奋起斗争、保家卫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吗?以水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参军,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年轻妇女们在斗争中的锻炼成长,都是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出现的。这里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题、促进情节发展的作用。学习时,如果先放一段录像,既能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印象,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各种教学软件的开发、推出,大大方便了教师与学生。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风景谈》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制作六幅画面,借助声、像的巧妙结合,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沙漠驼铃”一幅画面,先推出自然风光──辽阔、平坦、空旷、寂静、燥热、单调的沙漠;然后,推出人的活动──驼队出现,声色俱备,顿时使荒原充满生机,从而突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

当然,其它文体的课文、不同的课型一样可以利用以上手段。例如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中,制胎、掐丝、点蓝等工序,如果借助计算机,学生很容易理解。这里不再赘述。

第8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不论是从人类认识规律,还是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角度来看,化学实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出发,首先获得一种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概括、推理,慢慢形成了一个概念,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因此一个概念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科学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同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地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实验教学还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方法改进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理论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理性认识,而通过实验又可以验证和巩固概念、理论,使之发展和深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陶冶思想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进行的,要靠教师引导、启迪,逐渐培养而成。首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及提高观察能力的意义,要经常要求学生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所必须的具体方法。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在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配合下迅速提高;其次是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协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从而提高观察质量;再有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的观察。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就是要求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要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经常这样要求学生,可以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再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问题,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能力能引起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越丰富、越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观察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对复杂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课题或者针对一些实验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的。实验教学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但是,通过教育实习和见习的亲身体会,以及一些走上讲台的化学教师的介绍,目前中学的学生实验课中,一般做法是将实验目的、内容预先按实验报告顺序列于黑板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改为根据实验特点提出课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可见,化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经常被忽视了。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受到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与质变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把辩证唯物主义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并用来指导当前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引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系统地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课创新思维习惯独立

参考文献:

[1]纪图雅.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第9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新问题,非凡是文化基础课教学新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新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存在的新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摘要: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新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熟悉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新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把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轻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和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功能。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布置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假如严格按教学大纲布置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假如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征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练习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练习,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喜好、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新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熟悉。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和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新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

造成“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目前状况,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熟悉。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新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熟悉,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布置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喜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和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和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