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音乐远程研修总结

第1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最具体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课程改革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思想和理念的新与旧、精神和素养的高与低、态度和行为的优与劣。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加强教师自我研修,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和迫切任务。

校本研修是校本研训的进一步升华和拓展,是基于学校,关注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其核心是立足于学校的教研、科研、进修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宗旨在于提高教师之品行,教师之素养,教师之技能和教学质量与效率。其目的是提高和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工作效率,并关注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所谓研修,研即研究、钻研、探究,其内涵则是学习与思考,探索与积累,反思与总结。修乃是修己、修身、修炼。校本研修应该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发、自愿、自主的一种自觉行为,应该是以自我研修为主,同行互助为辅的形态出现的。而那种失去了以我为主的自主决策、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研修,是片面而不可取的。参与研训和自主研修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需要,是探索与实践的需要,是进步与提升的需要。研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它是动态的、持续的、鲜活的、经验的、发展的,更是习惯与养成,历练与成长,实践与提高的艰辛历练过程。研修可归纳为:濡养品德,涵育人格,滋润智慧,荣发思想,凝聚力量,健康成长。

自主研修具体讲就是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科研活动,认真学习和汲取他人的经验与智慧,不断提高自身在教学中观察与发现问题,分析与思考问题、总结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研修中去思考,在实践中去研修,并在研修中不断地感悟、反思、提高、升华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并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之基础。校本研修对个人而言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常态化。

一、研修目标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研究课改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自发自觉的结合学情与教学实际认真研读并深刻领悟课程标准,在课改实践中的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并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可通过一些课题的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哲人说:“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因此,作为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科研意识、”才能使自己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名师型的教师。古人云:“书到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可见,加强学习,认真读书、濡养品德、滋润智慧乃是研修之首要。

作为音乐教师的研修目标应由专业型向育人型转变;由专业知识与技能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变;理念上由教书匠型向名师、学者、专家型转变;教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不断的研修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智慧、有作为、有业绩、有成就的名师。

二、研修内容

研修对一名教师来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的、常态的、发展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应围绕音乐课标——教材——教法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有针对性的去研修。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学科的培训,聆听不同专家的报告和讲座,认真细心的去研读新课标和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在领悟新理念、钻研新教材、探究新教法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感悟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主动地去总结和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与不足,能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教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与叙事文章,以此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业务素养、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音乐学科研修具体讲就是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功

(2)备课基本功

(3)组织教学基本功

(4)运用教学语言基本功

(5)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基本功

(6)设计板书基本功

(7)专业理论与技能基本功

(8)熟练运用课程资源和学科的各种教学方法基本功

(9)教学评价基本功

专业基本功:指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较高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中能认真组织、科学训练学校的乐队或合唱队或舞蹈队等,使其具有持续性、达到常态化,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性。同时,音乐教师在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中当率先垂范,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吹拉弹唱、能编会创以展示自己的风采。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应力求在提高综合能力与素养方面下工夫,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使自己成为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专多能”、“通才型”的优秀教师。

三、研修的方式与途径

作为教师在自身业务成长、教学成熟、业绩成功、事业发展中要正确审视自我、提高丰富自我、勇于表现自我、修炼完善自我、认真塑造自我。具体而言即积极参与各级师资或学科培训,积极参与校内外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听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活动,平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撰写有关教育科研的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课题研究、调研报告和参与一些省市级的论文评选活动等。在研修过程中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成长计划和发展目标,建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袋。同时,应结合学校、教学与自身的实际,着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研修、在专家指导中研修、在同行互助中研修、在自我专业发展中研修。让自己在专家引领指导中,在同行合作互助共勉中真正成为校本研修的主人,做到在自主决策中有效、自主探究中有获、自主管理中有序、自主反思中有悟。

第2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正的成长,离不开思考和研究。但是,我们不仅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还要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想法和感悟都记录下来。

提到“教科研”这个词,一开始总感觉离自己非常遥远。尤其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各种艺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可是,随着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也开始寻找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时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翻阅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原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专家们研究总结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大量的实践、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我这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忽视了对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淡化了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问题,再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这就是迈出了教科研的第一步。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我发现,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比如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中,而忽略了音乐的主体;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只需要动动鼠标,从而减少了教师的范唱、伴奏。可是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了教师的弹唱,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也就失去了她最重要的阵地。于是我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经常观察学生的变化。从而及时修改自己的课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本身。这也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听课活动中,会及时对执教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课堂的观察和课后的反思,我逐渐找出了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利弊。之后把自己的所想所思记录下来,加以整改,写成了《合理使用多媒体,打造音乐高效课堂》一文,并获得山东省教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这更加激发了我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的热情。在进行“教师运用合理教学方法”研究的同时,我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上。2014年,我和学校的几位教师一起申报了课题《翻转课堂理念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通过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让我认识到这是一种让学习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学生通过课下观看教师创建视频中的讲解,就能够直观地学习知识,解决难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探索更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模式,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如果说反思总结、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重要环节,那么学科教研活动的常规开展更成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同步提升。

我校虽然只有两位音乐教师,还教着不同的年级,但是每周的集体备课却是必不可少的教研活动。我们经常进行听评课活动,通过课堂观察把提出自己建议,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从2014年开始,全市的初中音乐教师就集合在一起,进行隔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活动中既有公开研讨课、知识讲座,还聘请了专家对我们进行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专业课程的教授。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当中,大家不仅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交流和讨论,还大大提升了个人的R导寄堋

记得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进行了《红河谷》这节课的教授。这首歌曲的难点就是二声部合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研讨话题。在我上完课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评课活动。一些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比如用歌曲轮唱的形式预备性练习合唱;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建立和声概念等。年轻教师的新鲜想法和老教师的经验之谈,互相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中,经过同行的交流,我受益匪浅。教研活动的进行,转变了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激发了老师们教学设计的灵感。更加充分的备课和预设,也能够让学生们乐于融入其中,共同享受学习音乐的过程,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更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指引了教学工作的方向。

不论是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积累还是教研活动的进行,这都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法宝。在教学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从中让自己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就会不断优化我们的音乐课堂模式。终于发现,“教科研”离我并不遥远,它就在我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只要能够去发现、去研究,持之以恒,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与快乐。

参考文献:

第3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意义

一、对于学生的意义

1.推进美学教育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其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途径,就是开设艺术类型的选修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美感的一项重要的科目,美学教育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项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并且,从美学教育的构成来看,音乐艺术属于其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音乐自身带有的多样化的节奏、旋律、声调与和声等方面的音调,使得其能够为人们带去较高的美学感受,并充分的激发起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共鸣。利用高尚的音乐曲目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美的内心、去做美的事情,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美学教育。

2.帮助学校进行道德教育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美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涵也同道德教育存在潜在的联系,并且,该教育模式还以其自身在教育方面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对高职在校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的时期,所以,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不可避免的会受社会与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就使得其价值观与思想便很容易受到外界环节的冲击和刺激,从而导致不同的高职生在审美观、道德观和集体意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难度。对此,可以利用音乐对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产生影响的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学习演奏不同的曲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使其思想和心理能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例如,可以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学习《黄河大合唱》等曲调比较激昂,具有培养学生气质的乐曲,在学生通过对乐曲中的那种大气蓬勃的思想的感受,形成社会主义英雄气概。

二、对于教师的意义

虽然,高职院校设置的选修课内容范围规划,可以将其校内讲授的各类型的选修课程中的教育任务大致的划分到相应的专业系部中,但是,从选修课具体讲解的内容来看,相关系部的教师却未必会擅长此类科目的讲解,音乐选修课的设置也是一样。高职院校进行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有效的促使相关的教师对于该课程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从而使教师在此方面的知识结构可以被有效的完善,进而提高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其专业能力有所增长。除此之外,由于音乐属于美学科目的重要组成,所以,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是需要相关人员共同合作专研的。因此,该选修课的设置,还可以间接的促使教师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探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的完善自身的知识链,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进行相互了解、在工作中加强合作。这样,便可以在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教师形成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

三、对于高职院校的作用

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所以,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增加,使得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不仅要加强对必修课的开发,还需要提高对于开设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本质来看,必修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最终教育目标的;而先修课则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课程多样化的需求设置的。所以,从课程设置的范围上来看,选修课涉及的层面更加的广泛,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强。除此之外,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同一类型的选修课,所以,选修课的灵活性,以及对于学生个性和差异的尊重性要远远的高于必修课。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其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趋势也逐渐增强。因此,音乐选修课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多样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就应该全面的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其对于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要将深化教育改革提到教学日程当中,提升教育者对于音乐选修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学校的管理者还要加大对音乐选修课开设的力度,全面的认识到音乐课程对于提升在校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处带有自身特色的,符合专业课教育要求的音乐选修课,进而使该课程的重要作用能够被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小君.高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意义[J].大舞台,2010,04(04):145-146.

[2]张智超.论高师开设音乐选修课的意义[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7:32.

第4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传统音乐 音乐教育 课程设置

一、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周总理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 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不会是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应该从综合性出发,开发学生智慧,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人才素养

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 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 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是一种人文的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高校把音乐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3.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这是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设置原则

1.体现人人参与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但效果却不一定好,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使它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这里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的体制、教育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规律等是一致的,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同一所大学,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因素,使之既符合共性又针对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个性,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三、课程设置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对各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扎扎实实规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2+1”模式便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2+1”模式就是以校级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这两个选修模块为主,加上课外活动模块为补充,三个模块结合互补,共同组合成三个系列:一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三是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系列,形成三个模块三个系列的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让在校大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保证每人至少能接受两个以上学分的音乐教育。

1.选修课模块

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少的也有几十门。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一般比较有吸引力,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

2.限定选修课模块

限定选修课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就目前而言,将音乐课开成全校性的限定选修课不太可能。一是因为音乐教育在高校还没有这样的地位。二是全部开成限定选修课,内容太单一,无法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只能是针对具体专业开设限定选修课。如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

第5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一、“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

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是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方面。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推动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2](P137)从2007年开始,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首次招收本科学生,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重新制定。考虑到体现本校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传承徽州本土音乐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科教学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徽州地方音乐”系列课程。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3人。所有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现今开设的“地方和学校课程”统称为“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开设的“徽州地方音乐”课程有8门,共计20学分。主要涉及的课程内容有徽州地方音乐知识普及课程和徽州地方音乐实践课程两类。其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所有在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选修的课程。学科实践课程是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外,在大学第6学期还安排了为期2周的田野采风和专业见习的时间。主要安排学生到徽州各地探访民间音乐艺人,聆听徽州民间音乐的原汁原味。以上所列出的“徽州地方音乐”课程虽然都具有浓郁的徽州地方性的特点,但是它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徽州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这一课程,它被安排在第6学期开设。原因在于该课程需要学习中国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两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徽州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特点,分析徽州地方音乐形成、发展的过程,了解各个时期徽州地方音乐的艺术特征,从而使学生对徽州地方自然、人文、艺术有综合性的认识。又如“‘徽韵’合唱团排练”这一课程。作曲专业的教师通过民间采风获得徽州民间音乐的元素,创作具有徽州地方特色或者反映徽州地方音乐文化的合唱曲。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排练。在排练中,尤其强调徽州地方音乐温文尔雅的音乐风格,和徽州地方方言咬字特殊化的情况,即声音位置靠前,韵母变化较多,讲话语速较慢,语句句尾衬词较多的特点。需要演唱者有较好的气息保持和清晰咬字吐字,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因而,在平时的合唱排练前,多做长句型的音阶发声练习是必要的。徽州地区地域广阔,以多山的地形为主,交通不便。而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里不仅具有各类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还有许多不易被人发现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音乐采风方法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依据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方法开展田野工作,探访和收集徽州地方音乐。徽州音乐采集与编辑制作、徽州民间舞蹈采编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去发现身边的音乐文化,感受徽州地方音乐的艺术魅力,开拓眼界,进而引导学生对民间音乐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在开展“徽州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始终与地方文化部门保持较好的合作关系。许多专业教师被黄山市文化委员会聘请为徽州地方音乐系列比赛评委。经常随黄山市文化委音乐、舞蹈创作研究室到徽州各地调研、采风和下乡演出。同样,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也会通过黄山市文化委邀请徽州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操明花、凌志远、吴媛媛等人进课堂做传承活动,增进学生对徽州地方音乐的了解。

二、“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可以加深自身的理论基础,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服务。教学研究通常与教学改革联系在一起。教学研究的目的是做好专业领域的教学革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的进行对教学改革的开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地方性的高校在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时候总是离不开地域特色。黄山学院作为徽州地区唯一的高校,以徽州和徽州文化为背景的研究是黄山学院各专业开展研究的基础。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了开设每一门“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全体教师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积极、全面地开展徽州地方音乐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梳理工作。为了做好有关“徽州地方音乐”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工作,音乐学专业的教师在安徽大学徽州研究中心、中国徽州博物馆、黄山市图书馆、黄山市档案馆、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黄山学院徽州古籍资料中心、黄山学院图书馆等部门搜集、整理以“徽州地方音乐”为主题的文献资料。主要内容涉及徽州民歌、徽州戏曲、徽州民间器乐曲、徽州民间舞蹈等。所涉及的资料还包括最近十年内出版发行的书籍和传承人自己编撰的资料。比如《歙县民间艺术》《徽州民歌100首》《古歙音韵》《徽州民歌乡土教材》(凌志远自编、内部资料)《龙池湾民歌集》(凌志远选编、内部资料)等多部徽州地方音乐的资料。其次,开展田野工作。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几乎都是非徽州籍的教师,对徽州地方音乐缺乏了解。为了能更好完成“徽州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广大教师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发,联系徽州各区县的“非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他们派人带路,走访徽州各地健在的徽州民间艺人和传承人。通过运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留存第一手资料,并做细致的整理。作为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原始材料。第三,有关“徽州地方音乐”课题的申报和论文的发表。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梳理的基础上,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教师通过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通过课题立项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近五年,本专业教师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文化部艺术学研究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黄山学院科学研究项目4项,黄山学院教学研究项目4项,大学生科研项目5项,科研和教研经费累计达25万元以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代表性的课题有:“徽州仪式音乐研究”、“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徽州民间吹打乐研究”、“齐云山道教音乐研究”、“黎阳仗鼓音乐研究”、“徽州地方音乐与黄山旅游业发展的结合研究”、“徽州本土音乐文化与高校特色音乐课程建设的结合研究”等。这些课题内容都涉及了徽州地方音乐的不同种类,有对各个音乐形式进行的研究,有将徽州地方音乐与地方旅游产业结合进行交叉研究,有关注徽州地方音乐的传承和保护的研究,也有探讨徽州地方音乐与课程建设结合的研究等等。在学术方面,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教师在《人民音乐》《艺术百家》《民族艺术研究》《中国戏剧》等学术期刊以及其它各高校学报发表文章60余篇。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徽州地方音乐及其文化功能、审美内涵、传承意义和课程教学等方面。为“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与高校传统音乐课程建设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三、“徽州地方音乐”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

高校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运用与实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能锻炼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对于音乐学专业来讲,艺术创作与舞台表演都是专业实践的主要内容。为了加强对徽州地方音乐的学习,加深了解,我们的作曲专业教师在作曲理论课程中穿插介绍徽州地方音乐的特点,分析音乐的特征,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徽州地方音乐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并带领部分爱好作曲的学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创作技法,写作现代风格的歌曲、器乐曲、合唱曲等。比如合唱曲《木坑竹海》、弦乐曲《徽之韵》、歌曲《看过黄山忆黄山》等。舞蹈专业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以西洋舞蹈技巧为基础,结合徽州地方传统舞蹈的元素,编排具有徽州浓郁乡土气息的舞蹈节目,比如《秀美黄山》《采茶舞新编》等。在舞台表演实践方面,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成立了“徽韵”合唱团和民族管弦乐团等教学实践团体,排练具有徽州地方音乐特色的乐曲、歌曲,并参加了国家、省、市各类音乐比赛和大型文艺演出。2009年,在安徽省教育工委、教育厅主办的“可爱的安徽———地方音乐赏析会”比赛中,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合唱节目《木坑竹海》获得合唱类作品金奖,器乐三重奏《徽之韵》获得器乐类节目二等奖,歌曲独唱《看过黄山忆黄山》获得声乐类演唱三等奖,并获创作二等奖。2012年,在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演唱的合唱《小石桥》(徽州民歌)获得全国专业组三等奖。2013年,在教育部主办的“留动中国———在华大学生文化之旅”黄山站的活动中,我校的舞蹈表演《秀美黄山》赢得国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在日常的教学音乐会、演奏会中,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还专门举办多场徽州地方音乐演唱会或演奏音乐会,每年不少于4场次。

第6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中俄;高师;音乐教育;比较教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University Art Education from the Mu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Russia

LI Xiao-yi

(Music Schoo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1)

在新世纪之初,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课程,因此,课程改革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时代话题。尽管各国的国情与教育传统有许多差异,但是在同一时代背景下思考的课程改革却有许多相似的情况,表现出教育课程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中国与俄罗斯既是友好邻邦,在历史上与前苏联又有一段有如“兄弟”般的深厚情谊。我国建国初期,前苏联曾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给过我们许多的帮助,同时也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留下了几乎无处不在的“苏联”的印迹。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与苏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教育也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呈现出鲜活的气息,不断地寻找着发展方向与道路。

在新世纪里,对中俄音乐教师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是一项新的课题,而本篇文章选择从课程角度进行比较,是因为从课程的结构、设置等环节中,可以直接地体现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中国与俄罗斯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东西文化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音乐教师教育也各有其特点和特色。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和日益便捷的国际交往,我们又处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中。“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探索本国教育发展规律”已成为多数国家和研究者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和初衷。下文笔者将对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高师音乐教育近年的课程在课程个性差异方面进行的比较研究。

一、课程设置的差异

(一)公共必修课设置的差异

如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

从以上的三所院校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两国这三所学校的比较来看,虽然课程设置的科目数量上相差无几,但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公共必修课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一些,比如社会人文学、社会经济学、数学、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学习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们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公共必修课基本是一致的,其中政治课大约占了公共必修课的50%,就哈师大来讲,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比例的30%,占总学分比例的24%。笔者认为,在我国,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马列主义教育,进行时势教育都是有必要性的。我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他们对祖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都愿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与我国的政治思想教育进入课程计划的策略是不无直接关系的。

但对于高师音乐教育这一领域,公共课中政治课所占的学时比利过大,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也基本在3个小时左右。因此,在这些公共必修课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因上课时间过长,授课形式单一,有的学生便“有备而来”,带来随身听、外语书籍、专业书籍、或是小说等,桌面上摆放着政治课的教科书和笔记,老师在上面讲老师的,学生在下面忙自己的,还有在课堂上享受“午睡”时光的。笔者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公共政治课的授课效果,是否可以改革一下授课形式。可以每一学期结合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就一个专题进行两次讲座,每次讲座请同学们上台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对本学科的认识。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们都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结业也可以以论文写作的形式进行,要比现行的统一考试的学习效果好得多,大多数学生在准备这类科目考试的时候,都会彻夜不眠地死记硬背,而考完试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学习了整整一个学期,时间没少花,但既没达到深入学习的效果,也没达到思想上领悟的目的。公共外语课也可以改成实用外语或者专业外语,组织学生多参加外语实践活动,使他们的外语能够学有所用,而非一味地“死读书”。追求四六级的过关,也是一场“声势浩大、劳民伤财”,但意义甚微的“全民运动”。

笔者认为,对这些公共课进行改革的同时,可以在专业领域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每个学年可以安排学生去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这一个月中每周进行一次每个人都要发言参与的实践总结。“实践月”后,回到学校,可以做一个公开的社会实践展览和演讲,这个展览和演讲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如图片、文字、DV录像等,每个人给大家讲讲实践的体会、心得。学生们在“实践月”活动后,再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也会对学习的内容领悟得更深,达到了学习过程中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及组织课外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音乐教育涉及诸多知识领域,而这些知识与知识之间及其内部又有着内在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有的很直观,有的很抽象,有的很感性,有的很理性。要将其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实属不易。所以,音乐教师教育应该把音乐同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把音乐置身于一个大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的背景中去学习,从而扩大音乐教师的视野,促进音乐教育的长足、全面发展。因此,在公共必修课的设置中扩大课程设置的范围和知识面也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必修课设置的差异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教学法课程是以必修课形式设置,并且开的比较细、比较全,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俄罗斯在音乐教师教育中对教育学理论和教学法课程的重视。从音乐理论实践课也可看出,其课程的进行和开展更注重参与性和实践性。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在苏联音乐教育体系中,高级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音乐学院和带有音乐系的艺术学院以及音乐师范学院。需要说明的是,苏联的音乐师范学院与中国的师范学院有很大不同。苏联的音乐师范学院是专门培养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的教师,从系别及专业设置上与普通音乐院校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管弦系、钢琴系等,所不同的是这类学院各专业在培养学生掌握各自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和学习教授该专业的教学法,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必须先在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里教儿童学习以做练习。这种学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① 目前,这类学校中最为著名的是俄罗斯的格涅辛国立音乐师范大学,它是原苏联最大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之一,学院的任务是为中等和高等音乐院校培养师资。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格涅辛中等特别音乐学校,创办于20世纪前半期。这所学校的特点是把学生造就成为获得充分发展的优秀音乐家的同时,又在音乐教学法方面予以特别的关注。注重专业音乐教育家的培养以及各门教学法的研究,是该校最大的特色之一。可见注重音乐各专业教学法的学习,在俄罗斯有其优良的传统。

20世纪40―50年代的苏联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时的教学论主要谈如何教,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前苏联当代的教学论在这一方面有了明显变化,认为在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科学讯息的总量不断增长,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必须培养学生巩固的自我教育、自己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他们强调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客体,而且是主体。在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中写道:“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这样一个特征不可忽视。这种双重身份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因为学生不是一个消极的客体,而是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人,所以他也是主体。”②苏联教育家认为,教与学是统一的过程。“教和学的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客观特征,是在教学与相互作用的联系中实现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符合客观规律、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教离不开学,学离开教就会从教学论关系系统中消失,退出教学过程”。③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苏联教育理论界逐渐形成了以系统的、完整的和综合的态度对待教学、教育过程以求取得最优教学、教育效果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科罗列夫、加里别林、达维多夫、艾利康宁、赞科夫、休金娜、马赫穆托夫和巴班斯基等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这一观点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对这一观点作了最系统的概括。他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当前,对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理论现状的分析表明,在现阶段,要发展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理论,应当更深入地分析教学工作在全面培养学生个性中的作用;应当更完整地描述教学过程的各种组成成分,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体系;应当更具体地揭示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辩证特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探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④他还说,教学方法论的任务在于,它不只是比较全面地提出教学过程的成分,而且在于揭示这些成分之间最一般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即有规律的联系,论述整个过程所具有的一般特点。他还要求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具体性学说运用于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的具体任务、内容特点、师生的可能性,并根据每种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个标准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既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教育效果,而师生又只花费最少必须的时间”。⑤前苏联这一系列教学论的理论研究,对该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音乐教育领域,特别是音乐教师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发挥着作用。这一系列理论的实施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对教学法课程的重视中也得以体现。

以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为例,在专业必修课中设置的音乐基础理论课被归纳为“音乐理论实践课”,从中可以看出其课程的开展更加侧重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这种课程均能以实践的形式得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在校的大学生均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与俄罗斯在音乐教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必须提及的是苏联的儿童音乐学校。苏联音乐教育体系的初级阶段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即是儿童音乐学校。儿童音乐学校不仅是苏联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基本组织,而且还可以说是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苏联的儿童音乐学校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并在卫国战争胜利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30年代苏联就已有4500所儿童音乐学校,约有75万名学生和52000名教师。据资料表明,到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的数量达到了7000所,到90年代初,苏联共有8387所七年制的儿童音乐学校,可容纳140万名学生,占全国所有学生总数的5%左右。⑥此外,尚有一些十年制的音乐学校。儿童音乐学校遍布在苏联各地城乡,甚至在一些大型、长期的重要工程的建筑工地的居民区里,也建有儿童音乐学校,以解决许多家长想让孩子学习音乐而无处去学的困难。由此可见,苏联儿童音乐学校的普及之广和覆盖面之宽。这些学校不仅为专业音乐院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生源,而且对于全民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由于苏联儿童音乐学校的普及性和广泛性,所以每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都有机会和可能进入苏联儿童音乐学校学习,因此,儿童音乐学校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最大和最基础的基地。这也就说明了,能够进入俄罗斯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修养,为其下一步的学习与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也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性的活动。

我国的两所院校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有别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开设的非常细致也较全面,而体现师范性特点的音乐教育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显得比较薄弱。音乐教育类课程本来应该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特色课程,但在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此都显得薄弱。然而,国外的许多师资培养的专业教育机构都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类别,比如:俄罗斯音乐师范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生,他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第二点即是: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普通教育学以及音乐教学法。可见其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实践也证明,以往忽视音乐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既无益于学生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掌握,也不利于端正培养目标。因此,应当将这一课程类别作为基础来对待,使之成为带动学生将来教学质量提高的双腿。这一课程类别应当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教育实习等。除此之外,还应在各门与中小学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课程中,加进专门章节讲授课程教学法,甚至进行各门课程的教学法见习、实习。我国的教师教育从性质、任务、作用等方面,近年来才得到科学的定位,音乐教育才真正走上了健康、科学发展的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音乐教育学的学习、应用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过程。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师教育中是否应考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使其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实践状况有机地衔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学的系统或局部的学习,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任务和意义及目前的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运用音乐教育学的原理整合他们的知识能力,并使其获得提升。所以说,音乐教育学学科课程的设置应在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得到有效地加强。

(3)选修课设置的差异

从三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设置中可以看出,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可归纳为“舞台音乐艺术”,无论从课程设置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较单一。而我国的两所院校,其课程设置所涉及到的内容及学科比较广泛,特别是首都师大。但是其许多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多设置在选修课范围内,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对音乐教师教育至关重要,将其设置为必修课更有助于体现师范性的特点,其重要作用已在上文中阐述。而哈尔滨师大的课程设置中对文学方面有所加强,对东北及黑龙江地域音乐也有所涉及,体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加以重视。以上列出课程中,有些课程是可以删减与合并的。比如哈师大的《世界著名指挥家介绍》、《世界著名歌唱家介绍》、《世界著名钢琴家介绍》、《世界著名演奏家介绍》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修来完成的,读几本相关的书籍就完全可以对以上知识有所了解和熟悉。再比如《键盘和声》与《钢琴伴奏》也是可以合并的。而首都师范大学开设的一系列美术学科的选修课,分科过细,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性太强,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音乐课程的状况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上的反映,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半殖民地时期奠定和建立的,其始于专业音乐院校,此后这种课程基础又传播进入师范音乐教育领域,有人称中国师范音乐教育是专业的“压缩饼干”或“稀释物”。这种课程基础在今天仍发生着重要影响,其中最大的负面作用就是它留下的殖民心态的文化阴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西方音乐“先进”标准文化霸权或垄断权。可以说,不管我们如何反对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经过这一套课程和知识体系教育培养的音乐教师,其音乐观念自然被“固定化”、“格式化”,也自然会认为欧洲音乐“高级”“科学”“洋气”,中国音乐“落后”“不科学”“土气”。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处于“民族附加”模式,没有独立的系统,这是半殖民地留下的后遗症。

从上置课表中可以看出,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教师教育中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中国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目前,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均以欧洲音乐为主,而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则少之又少,退一步说,就算是设置了不能再少的传统音乐课程,其内容也是经过过滤改编后形式化的东西,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供学生选修的民族器乐选修课更是少得可怜。因此,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根本无从谈起。再有,除欧洲专业音乐以外的外国音乐课程设置问题。目前,我国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公共音乐教育,均缺乏除欧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以外的其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致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对除欧洲专业音乐以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缺乏了解和认识,又何谈汲取其营养为我所用呢?

二、教学模式的差异

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一书中,对教学模式一词有清晰地阐述:“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纽带,能够更好地将教学实际经验系统化、调理化,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益;同时又能使教学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近些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界一直在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倡导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但事实上由于我们多年地、普遍地采用的都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此想在“一朝一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难的。而俄罗斯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多采用的是“引导式”、“启发式”,并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两国这样的教学模式差异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现在的老师中,无论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年纪青的大都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纪稍大的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他们从小接受的都是“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扼杀的是学生身上最重要的潜质,就是每个年轻人身上的未可知性,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模式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老师们再用这种模式去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第二,我们的音乐课一直以来在除专业音乐院校的学校里就不被重视,甚至被漠视。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课的成绩跟任何升学的成绩没有任何关系(除考专业音乐院校外),音乐课不自觉地被老师和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笔者自身的成长中,从小学至高中,音乐课被很多同学视为“消遣课”,甚至在初三或者高三升学的紧要关头,音乐课是完全可以不上的,音乐课的课时也完全可以被任何一科的“主科”老师占用。其次,从教学条件上来说,一方面是教学的硬件设施,很少有学校愿意花一定的资金建一些完全可以用于教学、符合标准的音乐教室。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的音乐教师少之又少,本来所教科目就不被重视,很多音乐教师在学校也感到不被重视,音乐教师在学校的作用只有在学校组织活动时才能体现出来。这种不被学校、老师、学生所重视的情况,时间长了也使很多原本很有工作热情的音乐教师失去了信心和热忱。

第三,与上述情况相比,苏联早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就在同克拉拉•切特金(Клара Цеткин)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应该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之中;它应该成为这些群众熟悉并喜爱的东西;它应该统一这些群众的感受、思想和意志,并提高它们;它应该激起他们成为艺术家的愿望,并发展它们。”⑦在1918年由列宁签署的《关于莫斯科和彼得堡音乐学院以及所有私立的音乐机构国有化的决定》这个法令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国家音乐建设”的论点。在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划分了那些实施各类音乐教育的专门机构。此后的一个世纪里,苏联(俄罗斯)都把音乐文化的建设作为国家的事业。俄罗斯人民对于音乐的爱好有着广泛的和深厚的社会基础。音乐成为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深入到俄罗斯人民每天的生活中。因此可以说俄罗斯音乐教育的发达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其音乐课上教学模式、授课形式的科学性、丰富多样性、学生的广泛参与性是和历史上国家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支持和重视有直接关系的。

三、教育思想、教育体系的差异

早在1923年,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就得以形成和确立。这种体系可划分为三个类别和层次。第一类:音乐学校,这类学校是非专业性的,是为普及儿童音乐教育为目的,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音乐修养,并为他们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提供条件。第二类:音乐专科学校――提供各类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第三类:高等音乐学院,主要培养高级专业音乐人才。现今的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建立的。

俄罗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学的连续性和循环性――从最初级开始直至最高级阶段。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的每个部分都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每一层次的教育都与普通教育相对应。因此,可以说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形,为数众多的初级学校是基础,再高一点是中等学校,位于塔顶的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笔者认为,正因为有这样众多的音乐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环环相扣的培养环节,才确立了俄罗斯世界音乐大国的地位,其音乐教师教育的高质量也就不容置疑。而这样的音乐教育体系是我国至今无法匹及的。

俄罗斯音乐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教学实践及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紧密相连,严格地、合格地掌握演奏技巧和与此所必备的有关方面知识。既有艺术性和技艺性,又有趣味性,其中还包括现代音乐作品,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俄罗斯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对俄罗斯的音乐教师教育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在俄罗斯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国际音乐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卡巴列夫斯基认为:“教师为使孩子们喜爱音乐,首先就要让他们接近音乐,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一开始不要强制儿童做一些会让他们远离音乐的练习。”他还认为:“音乐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浩瀚的音乐世界,教会他们热爱并熟悉一切丰富的形式和体裁的音乐,培养学生将音乐文化作为他们精神文化的一部分。”⑧新大纲的内容虽涉及世界各国和各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但俄罗斯民歌、俄罗斯和苏联音乐家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教师就是要通过这些作品和内容使学生了解本民族、本国的音乐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情操。新大纲的教学目的不是要求掌握某些技能技巧,而是要提高学生真正的艺术修养。新大纲注重音乐与文学、造型艺术以及人类文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十分注重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将音乐与生活作为新大纲的一个总题目。卡巴列夫斯基十分重视教师的业务能力的精深和学识的广博,认为音乐课应是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及音乐学在音乐教学中的综合体现和反映。因此,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及职业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俄罗斯的音乐教师教育都遵循这样的标准培养中小学和基层音乐教师。

回顾中国音乐教育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制约自身发展的严重问题。首先是文化观念的问题导致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问题。一直以来,在中国音乐教育界始终存在着与国际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观念相悖的“一元论”观念,认为我们音乐文化中的诸多要素都是落后的,不如人的;认为欧洲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发展的最高峰,是最先进、文明的,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等等。这与俄罗斯卡巴列夫斯基自成一套的具有俄罗斯风格与特点的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由于这种片面的、偏激观念的长期存在,才阻碍了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使得我们的音乐教育视角出现偏颇。

目前全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依据1981年3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各科教学大纲来安排的。这种课程体系对于规范当时高等师范音乐系(科)的课堂教学,保证教学的时数和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该课程体系没有考虑到师范院校的特殊性和师范性,而是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一套模式,比如说课程设置只注意每一门课程的深度和难度,而忽略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作用,对教学理论一般缺乏研究和探讨,致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随着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要从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走出来,形成自己体系的呼声渐高,认识统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至今仍严重阻碍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高师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脱离与不适应是人所共知的现状。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对课程的认识、研究,还局限在个别科目、学科、内容、计划或大纲、教科书、教学论上,远远没有进入到课程论的研究层次,没有上升到对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目标、方法及评价系统综合整体文化意义的思考,而这些问题又是音乐教育体系方向中最为重要的问题。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各高师音乐专业对其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内容在做着不断的改革、调整与完善。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积极主动学习”。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施一年之久,相关课程实验也正逐步开始。这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时间最紧的一次大规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影响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于高师音乐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师音乐学专业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当基础音乐教育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都发生变革时,《音乐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音乐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行动指南,因此,应将其纳入高师音乐教育的必修课中。《音乐课程标准》全面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更注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感受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育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情感体验、鼓励创造求异思维、倡导学科综合、多元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注重实践合作和个性发展及完善评价体制。强调了音乐艺术对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价值所在。

半个世纪的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突出体现了两大特征:贯穿始终的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特征和注重保留不同民族传统音乐和音乐传统的特征。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或者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程是系统知识的传统积累;是不同的思维模式;是种族经验。积极构建中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精神为指导,充分利用教改的优秀成果,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站在全球的高度,充分吸纳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使中国音乐教育既能符合国际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观念,又能体现中国音乐教育特色;其课程的知识结构系统既体现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体现阶段性,可选择性。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真正承担起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任务,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服务。(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魏煌、侯锦虹编著《苏联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第67页。

② 斯卡特金主编《中学教学论》,第157页。

③ 同上。

④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⑤ 同上,第13页。

⑥ 魏煌、侯锦虹《苏联音乐教育》,1999年版,第40―41页。

第7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继2008年8月份成功募资5200万元后,10月份的乐视网()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宠儿。10月23日,《互联网周刊》举办的中国商业互联网十年领袖峰会中,乐视网荣获“2008年度成长最快视频网站”,这是继9月份,获得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008年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荣誉后,再次获得国内相关行业权威机构的奖项。

如果说乐视网免费客户端,是用户自由上传影视视频、视频分享的互动平台,乐视网高清晰的收费频道让付费用户享受了高品质的视频服务;那么乐视网10月底推出的企业TV便是一个用户、企业和乐视网三方共赢的产品。

10月14日,“2008年万名中小学班主任部级远程培训”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北京市部分区县的一线班主任教师代表,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1万名班主任教师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网络远程视频会议”形式参加了开班仪式,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开班仪式,并通过视频系统向全国31个省(区、市)的1万多名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讲话。该网站视频系统就是乐视网经过半年时间研发的企业TV。

“中国教师研修网‘网络远程初频会议’顺利进行,标志着乐视网企业TV顺利通过测试阶段。”乐视网技术总监杨永强10月1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承担此次培训的网络平台,中国教师研修网当天下午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视频远程教育。中国教师研修网CTO周涛介绍,“这次远程教育及其开办仪式,是教师教育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组织以及技术最复杂的一次,开办仪式的顺利举行为这次培训开了个好头。”

乐视网技术总监杨永强介绍,乐视企业TV是一个开创性多媒体影音互动技术平台,有效地结合了网络、电视、视频通话技术,是架构在网站上的最新传播媒体方式。“乐视企业TV建立的一套基于CDN和P2P的媒体展示和传播平台,能够提供视频直播、点播等多种媒体应用,能够方便地在企业网站、乐视客户端、合作网站进行企业形象展示、企业产品宣传、视频内容和会议直播。”杨永强说,为了服务于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和机构,乐视网企业TV推出了企业台、商务台、公务台和VIP台四大类别。企业台适用对象是小型企业;商务台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形象传播;公务台是针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益组织;而VIP台则面对大型集团企业、(地方)门户、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网站的服务。

第8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免收学费,发放各种补贴等等。特别是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增加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师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使得录取线居高不下,“师范热”持续升温。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很多学校的师范专业开始由不收费转为收取标准不一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这就使国家对师范专业的优惠政策得不到体现,师范专业的优越性在逐渐地丧失。最近几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中城市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逐步减少,众多本科生、硕士生不能从事适合所学专业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由于众多的社会原因,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地区工作,基层教育机构人才缺乏,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急需大量的专业教师。据资料统计,仅广东一个省就缺3.8万名教师,而且教师的总数目前还在下降,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也在下降,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教育的师资需求。为此国务院在2007年5月出台了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从2007年秋学期起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中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其主要的精神是: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交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之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这个办法中国家明确地规定了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待遇和所应承担的义务。这是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可以激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热爱教育事业,做终身的教育工作者,而且可以长期地充分保证基础教育师资来源。

这一办法的实施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良好机遇,对于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机遇和挑战并存,免费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师范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而音乐教师教育又由于自身专业的特点,更要依据基层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学生音乐基础素质,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几个层面对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如何应对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认识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培养目标――专业方向的定位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和指令性,它不同于我们过去制定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免费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必须到基层中小学任教,而且要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且从教应在十年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必须是能在最基层的中小学工作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

在2005年颁发的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指导方案》中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规格中要求:学生应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教育部的指导方案是我们制定免费师范教育培养方案的指导性原则,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可否这样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热爱音乐教育事业,能够从事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

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途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工具,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考虑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和限制。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随之同步的课程改革也获得极大的收效。特别是教育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出台后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起到规范和整合的作用。但是免费师范教育的新机制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应在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构建一个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师范音乐教育的免费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免费师范生的课程建设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依据培养目标和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以现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尽量减少开课数量,精炼教学内容,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融汇,着重培养学生从教能力。

由于免费师范教育就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所以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依照我国现阶段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课程设置要少而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训练教学技能,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到基础教育的一线学习体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课程开设过多,学生负担太重,没有独立的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国外大学的情况。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在四年内修完128学分,32门课程。其中16门专业课,8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①而我们现在音乐学师范专业要求本科生四年要修完150学分,比世界著名大学还多出四分之一。这对于我们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很不利。在免费师范生的课程总体设计中可否压缩总学分,减少课程门数,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目前我国大学的有些课程越教越专,越教越窄,越教越细,过分地强调专业性。这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十分不利。我们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认真的筛选,有些课程可能在音乐学学科中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知识结构中并不占重要地位的专业课程,宁可舍弃。我们来看一下俄罗斯的《国家教育标准条例》,其中规定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开设如下课程: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教学法、音乐教育实践、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民间音乐创作、视唱练耳、和声、复调、乐器主修、合唱理论与合唱改编。此外还开设音乐基本理论、艺术指导、合唱教学及乐团合唱实践、乐器选修等课程。②他们的课程设置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点,结构科学合理,内容简洁明晰,值得我们在制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时认真借鉴。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既不同于音乐学专业,也不同于普通的师范专业,课程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否在声乐课中增加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歌曲演唱,训练范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还须要掌握多种声乐演唱形式的排练方法;钢琴课重点训练学生伴奏能力,增设手风琴和电子琴的教学内容;视唱练耳中增加如何训练儿童的音准和提高看谱即唱的能力;合唱课中增设合唱队排练的内容;在众多的理论课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唱、能弹、能教、能组织各种活动的全能人才。

总理在今年教师节接见会上提出:“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温总理的这番话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方向,也应是我们制定免费师范教育培养方案的指导方针。

管理机制――培养目标实施的保障

我们必须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来保证教师培养目标的实施。首先应增加学生接触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时间。教育部在《实施办法》中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使学生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热爱教育事业,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国外有许多大学在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如英国在一年的基础师范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留在学院本部,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三所不同的学校参与实习教学。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让免费生在就读期间尽量多地接触中小学教学实践,可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采用3+1的模式,既,前三年把所有课程基本学完,第四年专门从事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每学年都应到中小学去见习,还可以聘请工作在基层的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讲课,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所在地举办的和基础音乐教育有关的活动,如教师培训,教师技能比赛等等。

改革现行的选修或主修制,过去各院校大都在大三学年实行选修或主修一门专业,在免费师范生中应取消这种做法。免费师范教育和普通师范教育不同,普通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有多种选择,而免费师范生将来一定要去基层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对他们来说不一定要有多高超的专业技巧,而需要具备全面的音乐教学能力,能胜任本职工作。而把一门专业技能作为主修的方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难以树立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决心。

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也要求我们招生专业考试的方法与其相配套。应适当调整考试科目和内容,在免费师范生的招生专业加试中不设主科与副科,在声乐考试内容中增加自弹自唱;在钢琴考试内容中增加即兴伴奏;在视唱练耳考试中增加看谱唱词的内容。还可增设特长加试,专业不限,内容包括各种乐器演奏、舞蹈、指挥、表演等等,综合考察学生音乐潜质,提倡一专多能。我们可以借助高考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音乐专业学习中就开始接触和教师教学基本功相关的训练。

研究生培养――新的挑战

《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这项政策给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过去研究生招生来源主渠道是本校的本科毕业生,从2008年并轨之后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都是免费生,按国家规定都不能报考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生源成了问题。没有充足的优质的生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势必受到影响。我们应开辟新的研究生招生渠道,开通非免费师范生报考渠道以及吸引外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

利国兴邦――对免费师范教育的认识

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其目的是进一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教育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在部属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免费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和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并推动教育创新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今后国家还准备将把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作为评价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对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部属师范大学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这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历史的机遇,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做好试点工作,特别是在音乐教师培养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做出我们的贡献。

本世纪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年内即将完成,这一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将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我们将又一次面临教育改革的大潮,让我们以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为契机,做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开拓者而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8年。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

[4]格雷厄姆•维尔奇《从研究视角看音乐师范教育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年。

[5]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6]孙晓婕《俄罗斯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1期。

①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②孙晓婕《俄罗斯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1期,第37页。

第9篇:音乐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西方音乐史;教学;授课

一、改变授课计划

当今,在我国大多数音乐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将“西方音乐史”课安排在三年级的课程当中,我校也不例外,个人认为这是不恰当的。作者在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多次遇到四年级将要毕业的学生,和我谈及这样的感受:“在我完整地学习了“西方音乐史”之后才更深刻地领悟到我所演奏(唱)的音乐的真谛,可是马上要毕业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将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当中。这门课如果能在二年级的时候开设,我的音乐表现力肯定要比现在好很多。”的确,现行的授课计划没有考虑到“西方音乐史”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重要影响,同时作者还发现,授课计划还忽略了“西方音乐史”与另一门重要课程——“中国音乐史”的联系。如果能将“西方音乐史”课安排在二年级的课程中,与“中国音乐史”课同步进行,通过课程的学习,发掘中西方音乐文化发展轨迹的相似之处及各自具有的鲜明特色,则可引导学生用一种更为开阔、更为深远的视野关注人类的音乐,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体现在“中国音乐史”及“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更好地掌握这两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二、授课顺序由浅及深

西方音乐作品不仅内容、形式、体裁、题材都非常广泛,而且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诸多音乐表现手段也复杂多变。现今综合大学音乐系的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都比较薄弱,所以,按年代顺序的传统教学,往往会使学生由于自身音乐涵养和音乐分析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听不懂巴赫的复调音乐,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大型奏鸣曲、歌剧和交响曲,而恰恰这些正是西方音乐历程中最为突出的方面,因而,作者认为应如同约瑟夫·马克利斯在《西方音乐欣赏》的序中所说那样,从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方法入手,从最为浅显的程度不断向较为高深的水平发展,从学生最熟悉的19世纪的浪漫主义,回溯到18世纪的古典主义,再回到更古老的音乐,最后进到20世纪。这样,李斯特、莫扎特、巴赫、、肖斯塔科维奇就以他们音乐的关系而依次出现。实践也证明,这种阶梯式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的到较为不熟悉的教学内容安排,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这样以最自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三、延展授课时间

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计划,“西方音乐史”的授课计划通常被分配在一个学年。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浩如烟海,教学范围庞大复杂。其中包含多如繁星的作家作品,悠远漫长的历史跨度和纷繁多变的风格流派。“西方音乐史”的教材在上一世纪版本繁多,自从2001年《西方音乐通史》一书出版之后,各学校“西方音乐史”的教材使用情况才基本得到了统一。于润洋先生的《西方音乐通史》是属于教育司主持编写的系列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的一册,这本教材不仅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西方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也对巴洛克之前以及20世纪音乐增添了许多内容,是我国音乐理论家近些年辛勤探索的丰厚硕果。这本教材较之之前的众多版本,内容更加全面,对于不同时期的音乐内容讲解得更加细致深入,仅浪漫主义一个时期的内容就有121页。因此,在一个学年短暂且紧凑的学时内,教师只能就最经典的代表简单地作概括性的介绍讲解,无暇深入展开,尤其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作曲家作品开始增多,某些作品既庞大又复杂,一、两节课也不能讲清楚,所以大部分“西方音乐史”课程内容的讲述和音乐的欣赏往往流于表面。而学生疲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能真正把握音乐史发展的脉络,更不能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流派、音乐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等。如果我们再对教学内容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原有课时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

四、开设研讨课及专题讲座

为了更好地满足希望继续深入学习西方音乐史学生的意愿,应鼓励教师开设有关“西方音乐史”的研讨课及专题讲座。研讨课的教学方式应是以小组形式与授课教师就西方音乐史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冲破教材的局限,主动发掘课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从而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每学期还可开展一系列专题讲座,邀请兄弟院校的知名教授或者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就本学期所讲授的不同风格时期的代表音乐家,进行专题讲座式的深入讲解。从每一位充满独特性格魅力的音乐家入手,剖析他们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每位音乐家的独特风格特征。之后从个体到整体,使每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清晰地展现出来。这种以点带面式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时常穿插一些专题讲座是非常必要的。

“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音乐艺术院校和高校音乐院系的基础必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者希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设置,能够改善目前“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现状,真正探索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促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心中的祖国—音乐与文学作品欣赏》[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