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土建投资论文精选(九篇)

土建投资论文

第1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IS-LM模型;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土地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85-02

IS-LM模型是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1937年创立的,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综合地描述了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全貌[1,2]。IS-LM模型常被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该模型是考察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作用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宏观模型,包含IS曲线和LM曲线[1]。IS曲线用来对产品市场均衡进行分析,LM曲线则是对货币市场进行均衡分析。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根据这一决策,中央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特定发展阶段的一个新选择,因此对其经济学理论研究还不系统。在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宏观经济如何调控、调控的效果如何、调控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等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2个层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将土地要素引入到宏观经济IS-LM模型中,研究这一要素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寻找规律和依据,为土地宏观调控奠定经济学理论基础。

1IS-LM模型介绍

IS-LM模型是指在宏观经济中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这一模型反映了IS曲线和LM曲线的各种协调动态变化[3-5]。IS曲线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反映收入与利率的关系,方程构成如下:

总需求:Z=C+I+G(1)

总供给:Y=均衡产出(定值)

均衡条件:Z=Y

这里,消费函数C=c(Y),并且假定:C=C0+c(Y), 0

其中:C0为自发消费支出,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一单位总收入时所增加的消费。投资函数I=I(i),并且假定:I=I0-bi,b>0(3)

其中I0为自发投资支出,b为投资的利率弹性系数,即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G为计划政府支出。

以上3个方程联合构成了IS曲线方程,将(2)、(3)代入(1)式可得:

Y=C+I+G=C0+cY+I0-bi+G

LM曲线对货币市场进行了分析。在货币市场上,实际货币余额供给是既定的,为M/P,其中M为政府所掌握的名义货币供给量,P为物价水平,固定不变。而货币需求量L是利率与收入的函数,这里假定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L随着实际收入水平Y的上升而增加,并且随着利率i上升而减少,这样就有L=kY-hi(k>0,h>0)。在货币市场上,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余额供给[3-5],M/P=KY-hi,所以可以得到LM方程为:

在货币市场、产品市场都达到均衡时,IS曲线和LM曲线相互作用决定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由(4)、(5)可得到IS-LM均衡收入水平为:

2基于土地宏观调控的新IS-LM模型

IS-LM模型是经典的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综合分析。将生产要素市场之一――土地市场引入到该模型中,分析土地政策对均衡收入的影响效果。土地作为投资的一部分,可以将投资分为土地投资I1和非土地投资I2,则总投资I=I1+I2。这里不论是土地投资还是非土地投资,都会因为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土地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是任何建设项目所必需的;另外,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质是调控土地的供应量、调控土地的供应方式和控制土地准入条件等的手段[6,7]。因此,通过在该模型中引入土地供应量变量,能够分析土地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假定土地投资符合I1=I1′+αY-βi+λS,其中I1′为自发的土地投资支出,S为土地的供应量,α为土地的边际投资倾向,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土地投资的变化,β、λ分别为土地投资对利率和土地供应量的敏感程度,α>0,β>0,λ>0。而非土地投资满足I2=I2′-bi,其中I2′为自发的非土地投资支出,满足I0=I1′+I2′,b为非土地投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则总投资为:

I=I1+I2=I1′+αY-βi+λS+I2′-bi=I0+αY-(β+b)i+λS (7)

将(2)和(7)代入公式(1)可得IS曲线的新公式:

与原来的IS曲线(4)相比,新的IS曲线斜率变大了,由于引入新变量土地的供应量,截距无法确定。

由(5)和(8)可以得到,引入土地市场后的IS-LM均衡收入水平变为:

3新IS-LM模型分析

式(10)表明,其他条件不变,b、β、k值的增加都会使得控制土地供应量的土地政策对均衡收入水平的影响减弱。当β增加时,在保持财政政策不变和实际货币供应M/P固定的情况下,土地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变大。增加土地的供应量,会导致更大的投资,从而引致更大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而当货币供给不变,就会导致较高的利率。实际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h越大,土地政策乘数越大,较大的边际消费倾向c和土地边际投资倾向α也同样引致较大的土地政策效应。

4结论

以上分析可知,在引入土地市场的IS-LM模型中,土地供应量的变动能够对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政府通过调整土地市场的政策能够对国民经济运行发挥调控作用。如果从宏观角度考察国民经济的运行,可以将市场分为三大类:最终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见图1)。将生产要素按其构成来看,土地市场则属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三大市场之一;我国在2004年,中央政府首次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着重管理好土地和信贷2个关键环节。因此,这里所谓的土地宏观调控也就是通过土地政策对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土地市场进行调控,即通过对土地供应量、土地供应结构等抑制或鼓励市场需求,有效地引导投资、消费方向和强度,从而实现经济运行调控的目标。综上所述,通过本文所建立的IS-LM模型分析,得出政府利用土地政策能够调控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可进一步分析土地政策对均衡收入的影响范围。建立的IS-LM模型,为我国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理论和依据。

5参考文献

[1] 丁元,周树高.AD-AS模型、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广大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73-77.

[2] 段宗志.IS-LM模型与制约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3(9):60-63.

[3] 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龙志和.宏观经济学教程[M].天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5] 司春林,王安宇.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 李文忠.发挥土地“闸门”作用,提高宏观调控效果[J].宏观经济管理,2008(5):27-29.

[7] 宋红梅.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认识[J].现代农业科技,2006(8):197-199.

[8] 殷凤娟.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2):59-61.

第2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建项目造价 控制管理 全过程 项目阶段

中图分类号:TU7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特点

对于土建项目造价的控制要基于事前控制,就是说主动控制,以及尽可能地减少甚至避免偏离目标值和实际值,也就是我们的土建项目造价的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反映设计、承包和施工, 主动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还要指出,要有效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与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但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土建项目造价最为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在我国土建项目建设领域,技术与经济相分离,难以有效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为此,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以提高效益为目的、要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土建项目造价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措施中去。

2 有效控制土建项目造价的3个原则

2 . 1 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

土建项目及成本控制贯穿整个项目的整个过程,但必须突出重点。显然,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设计阶段和做出投资决定的投资决策,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土建项目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

2 . 2 动态地、主动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

2 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项目管理应用系统论和控制论之后,将“控制”作为立足于实现主动地采取决策措施,以尽可能减少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这是主动的、积极的控制方法,因此被称为动态控制。也就是说,土建项目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设计、发包和施工,被动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更要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主动地控制土建项目造价。

2 . 3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土建项目造价的有效手段

为了有效地控制的民用工程造价,应采取组织、技术、经济等方面措施。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成本控制者以及他的的任务,分工明确的管理功能,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总体设计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和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地比较造价的目标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奖励措施等。

3 按项目阶段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

3 . 1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要素

根据经济规律以及市场情况,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工程成本并且有效地控制造价是土建项目造价的管理目标。土建项目造价合理控制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概算造价、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结算价。

一个项目的建设可分为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等阶段。项目投资决策是指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以及对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问题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它的实质是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土建项目造价习惯上称为投资估算。

(1)选择合理的土建项目造价计价方法。

选择合理的土建项目造价计价方法是提高土建项目造价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收集尽可能多的已建类似项目的土建项目造价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以及己建类似项目的土建项目特点、工艺特点、技术水平的程度进行描述。

(2)决策阶段土建项目造价的控制过程。

决策阶段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控制模型,其主要问题表现在没有界限清楚一致的标准。

3 . 2 设计阶段土建项目造价控制要素

(1)设计阶段是项目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据了解,在规划和设计阶段的发展,其全部投资的土建项目影响最大,可以达到80%以上,规划和设计的水平则对土建项目实际的投资、土建项目进度和建筑施工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在设计工作没有完成,设计图纸未交付使用之前把好土建项目造价管理的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土建项目造价控制打好基础。有资料研究表明: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土建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75%~8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土建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土建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土建项目实施阶段,影响土建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只有5%~25%。

(2)设计阶段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主要措施。

①设计招标制度的推行。

设计招标制度的实施为企业在规划和设计阶段提高设计质量,为企业的发展和投资控制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发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开发企业就有权对投标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评估和比较。在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下,把设计的经济性也纳入评标条件。当前,一般评标所邀请的多为土建项目方面的专家,而懂建筑专业的经济师却很少参与,这就容易造成评标质量的偏差。所以,在确定中标方案后,开发企业仍有必要汇集开发、预算、土建项目管理和营销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对中标方案再次提出优化意见,进一步提高设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②实施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

3 . 3 招投标阶段的土建项目造价控制要素

建筑和工程招投标阶段是土建项目造价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招标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土建项目建设有关的设备、材料等。在此讲述的是施工阶段的招投标。施工招标是指招标单位将确定的施工任务发包,鼓励施工企业投标竞争,从中选出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信誉可靠且报价合理的承包单位,并以签订合同的方式约束双方在施工土建项目中行为的经济活动。施工招标制是一种竞争机制,可缩短工期,降低土建项目施工造价,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同时甲乙双方责任明确,可以充分发挥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专业化的施工优势,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和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经营方式,多快好省地完成建设任务。

3 . 4 施工阶段的土建项目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的土建成本控制的理想目标是: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但实际上,它是不可能实现的,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对方,相互制约的,高质量和短工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施工阶段土建项目造价控制的目标是:在满足合理质量标准和保证计划工期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土建项目造价。

4 结语

本文汲取了土建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土建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要素,从微观上强调了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的必要性,为土建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杨浩然.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

[2]徐秀平.对搞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9(9)

第3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监管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42-01

土地整治项目是国家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其特点在于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好。通过治理,可使农村达到“田成方、树成林、路相通、渠配套、村规范、增耕地、增高产”。对于如何实施好项目以达到预期目标,笔者现结合实地走访思考如下。

1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联动机制,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

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大,投资强度高,为了达到规划设计合理,资金运用规范,首先政府应搭台制订规划设计方案,相关土地、水利、设计规划院等部门参与,共同协作,村级为主,大力做好宣传[1],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根据当地水纹特征、风俗习惯、村庄整治进行合理设计,设计专家要到实地勘测,听取群众和部门意见,反复论证,做出合理规划。笔者曾走访2009年实施的一个部级土地整理项目区,该项目由于当初部分设计不合理,实施过程中反复修改,导致工期延误,资金浪费。

2 灵活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程序问题,做到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该土地整理项目区,建设规模1 554.9 hm2,项目投资规模2 839.82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83万元/hm2,涉及5个行政村。主要工程挖斗沟25 704 m3,农沟78 880 m3,涵洞157座,钢架桥16座,石拱桥48座,混泥土田间道31.15 km,生产路52.3 km,新建机井262眼,植树52 884株,大沟清淤5条。房屋拆除237间,108处,拆除面积5 159.38 m2,通过平坟、砍伐林地、废弃沟、塘的回填以及对堤坝平整、废弃路面平整等复垦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97 hm2。

以上数据显示,土地整治项目涉及的工程多,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程序进行,避免重复作业。一是要成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这就要求抽调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二是要入住项目区,对项目区各项工程内在联系充分研究把握好,指导好,时刻牢记指挥司令部的职责。三是建立工作联系人制度,定期编发信息简报、刊发各类新闻稿件,加强舆论宣传,及时沟通协调,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在当地电视台新闻黄金时段定时向全县播放土地复垦整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在政府网站开辟网上专题宣传栏;四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把握各工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堤坝整理与填沟填塘相结合、挖农沟、斗沟与填沟填塘相结合、路基用土就近与以上取走土源相结合等,这样可同时解决取土与用土的问题。在做招投标的预算中,衡量其中的厉害关系,可对以上所列工程进行自由组合,统一招投标,同时解决单一做某项工程存在的个性问题,减少重复作业。具体做法:首先,认真研究规划设计,做好业务指导。这就要求相关参加指导实施的专家充分了解规划设计情况,精心研究,实地调研,反复论证,拿出一整套的工程实施方案;其次,做到程序正确,避免重复作业。如根据计算好的土方量取堤坝土,清淤沟土,挖农沟斗沟的土,先就近填废弃沟塘,垫路基,然后修桥,修路,解决取土用土难及道路畅通的问题;平坟、废弃路平整、砍伐林地、房屋拆迁、打井、植树等工程都可同步进行。

3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整治至关重要的关口

由于该土地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时间在2006年,当时国家刚刚提出土地整理,正处于探索阶段,规划设计还没有涉及到新农村建设,虽然就工程来讲,实施后效果比较明显,但美中不足的是村庄建设没能彻底整治,散乱空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土地整治最终目的,由于该项目土地调整难、实施周期长,所以土地整治要与旧村改造紧密结合,彻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在规划设计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当地政府、村要重点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商业、文体等设施,充分发挥引导联动作用,调整好土地,广泛吸纳各部门、阶层资金[2]。可采取政府先建设,群众定期付款的方式等。同时,还要充分把握其他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的时间,以免影响整个项目区的验收。

4 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监管力度

一是认真研究制订项目建设监管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二是建立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抽调土地、农业综合、公安、规划设计等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有业务指导组、农民质量监督组、监理等组织。同时,建立重大示范项目,推进工作周例会、月通报、季考评、年总评及定期督查等,坚持联审联批制度,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三是明确项目责任分工。对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复垦整理、拆迁、服务均确定分包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更好地推动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2-3]。

5 强化资金监管和资金整合

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投入比较大,必须封闭运行,不能搞一个项目,倒一批干部。在资金运行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招投标的程序,单独核算,统一管理,以便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镇村要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整个项目涉及到的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自觉接受群众、纪检监察监督。招投标方面,在公告、报名登记资格预审、现场比选、公示、协议签订等环节加强监管。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农村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有效引导和整合涉农、产业结构调整、传统文化保护等相关方面的财政投入,充分引导当地农民自主自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持续,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规范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有效保障工程后期管护的资金需求[4]。

6 后续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该部级土地整理项目,在工程验收后,要进行有效地后期工程管理:一是当地县政府要成立土地整治项目管护领导小组,土地整治部门及时与该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签订项目工程管护责任书并附工程清单。二是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可层层签订工程管护责任书,明确到人。三是聘请农民工全程监控,对存在的问题直接上报土地整治项目管护领导小组。四是县政府专门建立土地整治工程管护账户,对已验收工程项目定期督查管护情况,根据需要及时拨付管护资金,确保工程项目完好无损,真正做到让群众参与项目的设计、决策、实施、监管、验收、管护,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5]。

7 参考文献

[1] 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4,19-23.

[2] 刘俊,周旋,蒋艺.农民联户实施土地整治模式研究——以垫江县白家乡湖滨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416-418.

[3] 王瑗玲,李占军,张建国,等.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2008(5):49-52.

第4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投机度;刚性需求

中图分类号:F83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40-03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交易行为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由于正反馈机制的非理性预期和过度投机的存在,使房地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价值持续上涨成为一种常态,其中往往伴随着泡沫成分的积聚和经济风险的产生。2007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运行逐渐步入“调控敏感期”,部分热点城市房价“缩量回调”现象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房地产市场风险和潜在的金融风险预判防范问题倍显突出。要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对房地产市场投机程度的衡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使用直接测度法来度量房地产泡沫成分(野口悠纪雄,1989;Bottrassa and Hendersho,1997;Peter Englund,1998;John M.Quigley,2001;Winston T.H.ect,2005;周京奎、曹振良,2004)。直接测度法主要是以投机理论为基础建立投机度计量检验模型,通过比较房地产理论价值与实际价格来测度泡沫程度。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当市场投机度>40%时,认定该市场投机行为显著,房地产投机泡沫产生。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山东为研究对象,科学选取研究变量和确定回归计量模型,运用直接测度法对山东省房地产市场风险程度进行衡量,并对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合理解释和剖析。

二、模型框架和变量的选取

投机理论认为,投资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投机收益。一是假设资本收益的预期为零,房地产所有者以自住为目的,从物业的使用中获得收益;二是基于对房地产价格变动的预期,采取低买高卖策略导致其资本收益的增减。

用公式表示为:Pt=Pmt +Ht

其中,Pt代表t期的房地产价格;Pmt被认为是资本收益为零时的房地产价格,主要与收入、土地成本、利率等变量相关,表示房地产基础价值;Ht代表房地产投资者预期价格变化幅度导致其资本收益的增减量。

在建立房地产业投机度模型检验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建立近似线性方程,并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参数值;第二步根据各参数值计算投机度。

(一)主要解释变量的选取

考虑到房地产价格主要受收入水平、土地成本、融资价格以及房价实际涨幅等因素影响,本文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inc)、土地交易价格指数(lp)、一年期贷款利率(int)和房屋均价环比增速(g)作为回归参数;在研究中以季度数据为基础,时间序列跨度为2002年1季度―2008年2季度。

(二)构建一般线性回归模型

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除了受上述变量影响外,还会受到地理位置、投资者非理性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研究的目的和数据可得性,本文将这些难以量化的因素产生的影响归入常数项和随机误差(ut),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pt=a0+a1inct+a2lpt+a3intt+a4gt+ut (1)

由于房地产市场正反馈交易机制的存在,投资者主要是根据资产预期价格趋势而不是其实际价格进行交易,因此,我们把本期的房地产价格的实际增长率看作是预期房地产价格的增长率,从而可以建立受到投机预期影响的本期房地产价格回归方程:

pt=a0+a1inct+a2lpt+a3intt+a4gt-1+ut(2)

(三)房地产市场投机度的测算

设定其他变量不变,利用回归方程(1)计算解释变量gt与被解释变量Pt的偏相关系数R04,123;利用回归方程(2)计算解释变量gt-1与被解释变量Pt的偏相关系数r04,123。将二者的比值定义为房地产的投机度。即

=r04,123/R04,123 (3)

三、山东省房地产市场投机度的实证检验

为避免时间序列波动对模型有效性的冲击,消除异方差影响,我们在构建模型前,对各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并且各变量在5%或10%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符合时间序列平稳性的要求。

(一)房地产价格回归方程的确立和检验

以房地产价格为因变量,将当期和滞后两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和一年期贷款利率作为自变量,初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eviews软件计算显示,尽管方程整体检验效果比较理想,但解释变量Lint的T统计量为-0.88,低于临界值水平,显著性检验未通过,因此剔除Lint变量后,进一步的回归结果如下:

Lp=-9.01+0.37*Linc+0.61*Linc(-2)+1.94*Llp (4)

(-2.8) (3.51)(5.69)(2.86)

ad-R2=0.9367D.W=1.94 Prob(F-statistic)=0.00000

模型整体拟和优度较高,各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检验结果显示,居民收入水平和以土地价格为代表的建筑成本是影响当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

(二)房地产市场投机度的测算

在回归方程(4)基础之上,分别加入本期和滞后一期的房地产价格环比增速,得到回归方程(5)和(6):

Lp=-9.41+0.37*Linc+0.59*Linc(-2) +1.79*Llp+0.26*Lg (5)

(-3.33)(4.16)(6.42) (3.04) (2.62)

ad-R2=0.945D.W=1.83Prob(F-statistic)=0.0000

根据回归方程(5)的检验结果计算,本期房地产价格环比增速(Lg)与房地产价格(Lp)之间的偏相关系数R04,123=0.548。

Lp=-9.51+0.362*Linc+0.622*Linc(-2)+2.10*Llp-0.0545*Lg(-1) (6)

(-2.75)(3.39)(5.60) (2.81)(-0.559)

ad-R2=0.922 D.W=1.90 Prob(F-statistic)=0.0000

根据回归方程(6)检验结果计算,滞后一期房地产价格环比增速(Lg(-1))与房地产价格(Lp)之间的偏相关系数r04.123=0.139。

最后根据第二部分定义计算房地产市场投机度:

=r04,123/R04,123=0.25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资本的流动存在替代和挤出效应,在资本不完全充足条件下,股市和房地产两个市场之间应该存在轮动引致关系,但本文认为资产组合理论中有关资本流动效应问题,暗含的前提是资本的强投机性和高流动性,这与模型设定前基本预判存有较大差异。为避免模型设置过于复杂,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在选取模型自变量时,并没有考虑股市等其他资产价格波动对山东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四、基于模型检验的几点结论及合理性解释

(一)市场投机成分相对较低,房地产价格上涨存在有效供求关系支撑

过度投机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主要诱因,一旦泡沫破灭,会给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危害。国内外理论研究一般认为,房地产市场投机度超过0.4即说明存在明显的泡沫成分。部分学者研究结果显示,2001―2005年3月期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系数高达1.43(丁华军,2007);1988―1993年间海南房地产市场投机度为0.8935(吴艳霞、王楠,2006)。从本文模型计算结果看,山东房地产市场投机度为0.25,处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内,明显低于热点城市投机度系数值,说明山东房地产市场泡沫成分相对较低,基本不存在过度投机问题。这一结论与山东房地产市场总体状况基本相符。究其原因,一是山东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后续发展空间较大。二是投资增速理性回落、结构优化,增强市场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矛盾突出,空置面积消化能力提升。四是旧城改造和拆迁增加了房地产市场被动性需求。

(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是拉动区域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从模型回归结果看,房地产价格不但受即期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影响,而且对滞后两期的收入反应更为明显。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滞后两期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房地产价格上涨0.59个百分点,高于即期收入贡献度0.22个百分点,这符合消费函数关于持久收入的理论假说。在住房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导致主动性购房需求明显增加,对房价上涨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6元,相当于1998年的2.8倍;2008年上半年达到8103.4元,增长15.3%,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同期商品房价格涨幅由2007年1季度的4.7%攀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1%。

(三)开发成本提高对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回归方程(5)中,土地交易价格变量系数高达1.94,位居各变量首位,说明土地购置成本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交易价格涨幅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1.94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招拍挂”土地新政的实施以及国家收紧土地供给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土地交易价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上半年,全省土地购置价格平均为841.2元/平米,相当于2004年同期的1.8倍。据部分开发商测算,目前土地成本约占房地产开发总成本的40―50%,与前几年相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另外,钢铁、水泥等建材价格大幅上涨,也是推动房地产价格上行的重要因素。2007年,全省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材料价格分别累计同比上涨6.8%和15.7%;2008年上半年,同比分别上涨27.1%和7.8%。提高商品房销售价格成为开发商消化建筑成本上升的重要渠道。

(四)在刚性需求拉动下,小幅加息对抑制房价上涨作用不明显

理论认为,银行利率与房地产价格呈反比例关系,利率升高时房地产价格降低,反之亦然。从模型检验过程看,贷款利率变量系数为负值,与房地产市场调控预期方向保持一致,贷款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涨幅将下降0.33个百分点,但参数显著性检验未通过,说明在低利率和负利率水平下, 贷款购房需求旺盛,加息增加的购房成本和还款压力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目前利率政策在抑制房价上涨方面效果有限。

五、几点建议

(一)规范土地供应,合理确定地价

完善土地交易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实际用地需要推出土地的合理供求量,严格执行《房地产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清理、盘活闲置土地,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利用;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提高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开发建设强度,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二)构造房屋多层次格局,特别是增加廉价房的供给

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不可能全靠市场化来解决,效率与公平应该兼顾。政府应积极推行廉租房的供给和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货币补贴。

(三)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切实整治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合同欺诈等违法违规交易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不符合条件擅自预售商品房的,责令停止并依法予以处罚;对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的房地产企业,加大整治查处力度。

参考文献:

[1]Mquigley,“Realestateandtheasian crisis”[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1,(10):129-161.

[2]Winston T H,Roberto S M,“Bank lending and real estate in Asia:market optimism and asset bubbles”[J],Joum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5):1103―1118.

[3]徐维炎:《上海房市发展研判》,《上海经济》2005年第1期。

第5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资;乡镇财政;土地政策;银行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2-0069-03

地方政府投资是当前我国投资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政府序列的低层――乡镇政府入手,考察政府的投融资及相关问题。调查案例主要来自温州地区的发达乡镇,这些乡镇投资冲动强,投资活动多,具有典型性。

一、乡镇政府的投资冲动与投资领域

发达乡镇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商住中心区、行政区或者新区建设。只要条件允许,这大概是乡镇政府最热衷的投资领域,因为这类建设带来的商住用地招标拍卖会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其政绩效应也最为明显。

二是工业园区建设。虽然中央政府曾在2003年对全国工业园区建设进行清理整顿,但改头换面的园区投资或者清理后确认的园区投资都络绎不绝。

三是路桥交通建设。交通是发达乡镇城市化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城区道路建设,主要由乡镇政府自主投资;其他不同等级的路桥工程,不同程度地需要当地乡镇政府出资,镇辖的通村公路投资也需要乡镇资助。

四是学校教育投资。各乡镇中小学校拆迁、扩建、改建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教育投资的“欠债”严重,随着发达乡镇的跨越发展,居民教育需求上升,乡镇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资。

五是自来水水网改造、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这类投资管道铺设成本巨大,市场化营运利润微薄,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因此主要由乡镇政府直接投资。

乡镇政府投资冲动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改革以来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优先的战略,使温州乡镇发展呈现“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局面,发达乡镇政府率先提出了进一步城市化的诉求。二是投资特别是涉及土地转让使用的投资往往是政府预算外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利于乡镇政府的财政补拙,因此也会出现财政越吃紧、越急于开发的情况。三是投资以及由此带动的经济增长符合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投资中存在大量的寻租空间,增加了基层政府和官员可支配的资源和收入。四是行政体系中也存在一些投资任务层层下压的情况。

二、乡镇政府投资的融资瓶颈(兼论乡镇财政)

投资冲动引起的融资瓶颈在发达乡镇政府中普遍存在,这与乡镇财政体制有关。根据我们的调查,温州发达乡镇主要实行“增收分成”的财政体制,普遍情况是税收基数大,分成比率低,一般预算内收入非常有限,仅够正常的办公费用和工资支出。如所调查的7个乡镇2005年财政收入共36亿元,但乡镇财政分成所得3.8亿元,只占财政收入的11%。因此投资建设资金根本无法在一般预算内考虑,而只能依靠预算外收入,主要就是依靠土地出让金收入分成以及项目贷款。

另一个使政府财力紧张的原因是不断加剧的乡镇层面事责与财权相分离的问题。乡镇政府财权上收,收费项目受到控制和取缔,工商、环保、土地罚没等收入都归各部门。但事务和负担却有增无降,很多支出项目是“上级请客、基层埋单”。这种事责与财权的不对称状况,加上政府投资不善,冗员有增无减,就容易导致乡镇财政负债。据称,目前浙江省乡镇政府负债规模达到400多亿元,约合2005年全省地方预算收入的38%。

既然财政预算难以满足投资资金需求,乡镇政府就必须寻求其他融资途径。调查发现,乡镇政府融资呈现了集中化和多样化的统一。集中化主要体现在“土地财政”上,即主要依靠土地出让筹措资金;也有一些乡镇政府特别在前几年较多依靠银行贷款。但在土地、信贷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乡镇政府融资同时出现了多样化补充渠道,包括(1)向当地大企业短期借款。(2)向村委会或村老人协会等组织借款。某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鼓励村集体资金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的意见。(3)社会集资。如某镇道路工程造价170万元,政府只能筹资65万元,其余全部靠社会集资,主要是沿途企业主捐款,每人10-15万元。(4)向上级财政及其他部门借款或分成预支。

虽然乡镇政府财力难以承担项目融资,但将项目推向社会的做法在乡镇层面还很不普遍。主要原因是:有利可图的项目,政府不愿意推向社会;而无利可图的项目,如自来水管网改造,没有企业愿意投资。基层政府有逐利之心,民营企业无公益之责,这也就是政府近年出台投资向民营经济开放的政策成效不显著的原因。

三、土地资源与乡镇政府投融资(兼论土地财政)

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税、县与乡镇超收分成的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金分成成为乡镇政府筹资的最主要来源,乡镇表现出了强烈的“圈地”、“卖地”冲动。2003年以来,国家土地管制政策总体呈强化态势,这种态势抑制了乡镇政府的投资冲动,也导致了部分乡镇的财政困境。

乡镇政府的“土地财政”远远不是为所欲为的,制约“土地财政”扩张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土地规划和国家层层下达的年度用地指标。用地指标是控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和使用的硬杠子,在当前地根紧缩的政策下,除了省重点工程戴帽下达的用地指标外,层层切块下达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标非常有限。2006年浙江省下达温州市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只有6750亩,而柳市一镇急需的工业用地就至少是5000亩以上。另如塘下镇汽摩配生产基地已征地4000多亩,但目前得到工业用地指标仅100亩。

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的取得,还需要有土地整理实绩。基层政府的操作办法有两种:一是向外地购买指标,二是滩涂围垦、宅基地复垦及山坡造地等。由于围垦等造地可以获取用地指标,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土地拍卖市场状况和利润空间。当房地产市场、土地拍卖市场不够景气,市场价格与政府预期售价存在较大差距时,地方政府会倾向于储存土地而不出手。当种种原因使政府拍卖土地无巨利可图时,地方政府也往往持地待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前用地紧张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地方政府有意为之的。

3.土地征用情况。在现行政策下,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政府拥有农转非的土地指标,这种权利的两分使双方对土地增值分配发生矛盾。随着村民自治的增强、非农用地价值的飚升,村民要价也提高,征地难度加大。温州征地费高于全国平均,一般在每亩5万元以上,但与商住用地上百甚至数百万元的价格相比差距悬殊,因此征地补偿的矛盾不断增大。当土地征用涉及到拆迁时,矛盾往往更大。

四、银行信贷与乡镇政府投融资(兼论政府贷款风险)

目前乡镇政府贷款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1)由项目业主直接贷款。(2)以开发区、新区管委会的名义贷款,乡镇政府可能再向管委会借钱;也有由县政府部门出面代为借钱的情况。(3)政府“打捆”贷款。(4)乡镇党政负责人贷款,“私贷公用”,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欠发达乡镇,资金也多用于政府日常开支。

银行信贷政策的松紧变化对乡镇政府融资影响很大。2003年以前,商业银行对政府背景贷款、土地抵押贷款和开发区贷款等一般都比较鼓励,推动了乡镇政府的大投资、大开发。2003年以后,商业银行普遍收缩政府类贷款供应。信贷政策的多变性、贷款期限的短期化,与政府投资项目的长期性、融资需求持续性形成了矛盾,一些项目在中途出现了融资困境,也造成贷款风险。

乡镇政府贷款需求大多与征地有关。在现行土地政策下,由于政府与农民在征地中存在利益博弈,乡镇财政又无力筹资,乡镇政府往往会依靠贷款“空手套白狼”,财务杠杆作用使项目的风险与收益都明显增大。政府急于筹集足额资金,主要为了在土地经营中获取更多租金。利益考虑使得政府“土地经营”的资金占用增加,项目长期没有收入现金流,贷款逐年转贷,风险加大。

当基层政府陷入债务危机的时候,由于责任不明,又没有类似企业的破产机制,与债权银行会进入一种僵持的“负和博弈”状态。当贷款被列入次级以下时,银行一般不再予以转贷,因为这种信贷资产状态已经对基层银行机构的业绩考核造成损害,转贷已没有意义。另一方面,政府转贷无望时,就不再积极谋求压缩借款规模、归还欠息,甚至采取不配合态度,如不提供常规报表、贷款卡不年审等。

基层政府在投融资中出现贷款风险,主要也与土地经营预期落空有关。前几年的政府开发类贷款大部分以土地做抵押,由于国家地根紧缩等原因,不能完成征用手续如期挂牌出让,贷款就失去了还款来源。

五、结论

1.讨论政府投融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我国尚属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不同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不仅要制订和执行市场运作规则,也需要直接介入经济增长的推动。因此,我们不能一般地反对基层政府投融资冲动,但需要有调控、约束和制衡的机制,避免地方攀比导致过热。

2.当前基层政府在投融资领域的紧张状态是各种体制和政策矛盾汇聚所致。如政绩考核体制倾向于投资扩张,而乡镇可用财力迫使投资控制;土地政策、信贷政策明确限制融资规模,但超收分成、预算外收入分成政策、用地指标的政府垄断体制又诱发投融资扩张等。这些矛盾导致的紧张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制衡。

3.引导基层政府投融资的关键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以取代目前以GDP为核心的体系。考核原则,一是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考核上要以民间投资为参照系,能够市场化的尽量不由政府投资;二是要将项目资金运作及收益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能够支配的财政收入尽量分割开来,实现项目运作本身与政绩考核两条线管理。

4.需要尽量实现各级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和责任之间的对等与匹配。基层政府相对于上级而言,具有对当地实际和处理事务等方面的信息优势,但一般在决策能力、跨区域考量等方面有劣势。投融资权限的层级设置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相对优劣势。同时,应避免“上级请客、下级埋单”的情况。

第6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建工程监理;工程施工质量;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的要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提高我国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施工单位专门设立了土建工程监理这一个岗位。土建工程监理的设立使得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如果土建工程监理在对土建工程项目施工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一些违规操作,或者是使用的施工材料不符合国家的施工标准等行为视而不见,那么土建工程监理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得到发挥,因此,如果想要土建工程监理发挥其原本的职能,就要保证土建工程监理能够公平、公正的执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1、土建工程监理在保证实施质量中的作用

土建工程监理在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论是土建工程的投标,还是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的合同签订都有土建工程监理的身影,更加不论原本就是土建工程项目监理的本职工作,监督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保证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保证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避免出现延时交工的情况等等,都是土建工程监理的职责,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土建工程监理的职能,土建工程监理必须拥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发挥土建工程监理作用的时候公平、公正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保证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1.1土建工程监理在土建工程投资前期决策中的作用

土建工程监理在决定施工单位对土建工程的前期投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合格的土建工程监理应该在施工单位对土建工程进行投资之前,就要将施工单位对土建工程项目进行投资所能获得的利弊得失衡量清楚,并且对此制定一份详细的企划书,为建设单位投资决策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且要在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的各方面的投资中寻找一个能够使施工单位获得最大的利润的方法,保证施工单位能够在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获得最大的利润。

1.2 土建工程监理在土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作用

在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之前,投资方和施工方需要签订一份合同,合同中要规定土建工程的施工时间、土建工程的施工预算、人员管理、以及双方应该负责的法律责任等等,都应该在合同中有着明确的标明,因此,在合同签订之前,土建工程监理应该通过合同分析、合同资料、合同网络、合同实施控制和索赔管理等工作拟定一份能够保证签订双方最大利益的合同,使得签订双方都能够满意,并且能够按时完成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

1.3 土建工程监理在施工质量的控制中的作用

保证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是设立土建工程监理的最根本的目的,因此,土建工程监理在监督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大。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逐步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土建工程监理在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应该不断地发现土建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并且使施工单位及时作出改正,同时,土建工程监理还要监督土建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使用的施工材料双方符合国家的标准,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施工方式等等情况土建工程监理都应该进行监督,并且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后,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土建工程项目能够又快又好的按时完成。

1.4 土建工程监理在土建工程进度的控制中的作用

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在土建工程的施工中要考虑分析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投资方对土建工程的投资,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在土建工程项目开始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就应该大致的推算出土建工程项目施工需要多长时间,并且对每一个施工进度所需要完成的施工任务明确的制定出来,并且应该的按照施工进度工作。而土建工程监理的作用就是保证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按照施工进度进行,避免出现延误进度的情况发生,

2、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建工程监理人员的工作不到位

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是由土建工程项目的投资方委托监督土建工程施工人员施工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隶属于投资方,由投资方为土建工程监理人员发放工资。因此,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在对土建工程进行监督的时候,通常都会保证投资方的利益最大化,而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单位的利益委托视而不见,使得土建工程监理人员在对土建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时受到约束和局限,不能够发挥土建工程监理人员的全部职责。其次,由于土建工程监理人员受命于投资方,那么由于人类的本性通常都会偏袒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所以,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在对土建工程的监督中,就很难保证能够公平、公正的行驶自己的权力,一旦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在工作中有偏袒的地方,就会导致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对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的建议心存不满,不能够完全按照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建议的去做,即使土建工程监理人员的建议是正确的,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也不会认真的去工作,从而违背了设立土建工程监理人员的目的与初衷。

2.2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素质缺乏、监理机构的管理不完善

由于我国设立土建工程监理职位的时间不长,所以从事土建工程监理工作的人员不多,而现有的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而且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够达到人民对土建工程项目监理人员的期望,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在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的监督效果也不能达到人们的要求,而且,大部分的土建工程监理人员在对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的监督中往往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的行驶自己的权力,导致现在仍然经常发生土建工程项目施工事故。

并且,我国的土建工程监理机构的管理还不是那么的完善,在许多的监理机构中,虽然国家规定的监理机构应该具有的职位都有,但是,真正进行监理工作的人员却不多,在监理机构中,往往只有在土建工程监理工作中必须存在的工作人员,而其它的管理职位都因为监理机构要节省开支之类的原因而没有具体的工作人员,因此土建工程监理机构的管理不完善也是我国目前土建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结语:土建工程的监理工作是我国的新兴职业,土建工程的监理人员在土建工程的施工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监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土建工程的施工单位的施工,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目前在土建工程的监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人们解决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才能够保证我国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

4、参考文献:

[1] 王卓甫,谈飞,张云宁,欧阳红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56~157.

第7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 土地流转 产出增长 实证检验

一、引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0.3%,农业的发展对我国至关重要。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却要生产出满足1/5世界人口需要的农产品,农地的生产效率十分重要。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管理的决定》,决定允许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在此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逐渐加快。我国土地流转规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发展缓慢,土地流转面积仅仅占家庭总承包土地面积的1%左右。从2004年开始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政府颁布法令支持下,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在政府的鼓励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把1995~2014这20年的农业总产出与农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比例绘制成折线图,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出值和土地流转规模趋势一致。本文大胆假设土地流转是现阶段农业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此假设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中土地流转特指农地流转。

二、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的因素

根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产品供给理论,影响产品生产的因素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自然资源投入、技术进步以及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税收以及财政补贴等。土地和劳动是最早影响农业生产的两个因素,在1995~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总体变动不大,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在不断降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早期的简单生产方式已经不再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的资本投入,资本投入增加可以加速农业发展,1995~2014年间我国农业资本投入逐年增加。在农产品价格方面,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此稳定粮食价格,维护农民利益。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也带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即农业的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2006年之前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以及契税、烟叶税六项构成了农业各税,2006年1月1日我国政府通过废除《农业税条例》,不在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牧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故2006年之后我国农业税只包括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以及烟叶税。政府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近年来逐年递增,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从理论方面分析其对于农业产出增长的具体影响途径,根据产权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土地流转实际上是对农业生产要素土地的优化配置,通过把土地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纳入市场经济中来,使其受市场机制的配置优化作用以产生帕累托改进。并且在对土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的其他生产要素,诸如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投入等,进行了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土地流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产出增长。

三、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我们把影响农业增长的几种因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之比、农业税收比重、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以及土地流转规模,与农业产出构建一个生产函数,从而来实证分析这几种因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具体影响力度。这几个因素中的资本我们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总量和投入机械总动力来衡量。故生产函数形式为

Y=F(land,labor,mecha,fert,pr,tr,fs,lt)

农业总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Y,数据我们选取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农业部门的农业总产值。函数等式右侧是解释变量,我们一共选取了8个,land指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投入,我们不选用耕地面积而用当年的播种面积作为具体数据。labor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我们用农业产值占整个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乘农林牧渔总的从业人数计算得到。mecha指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动力投入,fert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总量,机械投入我们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衡量,化肥投入则是用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体现。pr指的是农产品价格变化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之比,我们以1994年为基期,通过农业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计算得到。tr指的是农业税收占农业总产出的比重,fs指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总的财政支出的比例,lt是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流转指标,来表示土地流转规模的变化。上述各个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局官方网站的年度数据。土地流转规模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部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全国农村固定观测点调查数据汇编》以及土流网的统计数据等多种统计资料。具体的农业生产函数,我们采取经过对数变形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应的其计量模型为lnY=C+α1lnland+α2lnlabor+ α3lnmecha+α4lnfert+α5pr+α6tr+α7fs+α8lt+ε

C槌J项,ε为计量模型的随机扰动项。每一个变量前面的系数表示这个变量对农业产出的作用份额。

四、计量结果及分析

我们采取OLS方法,根据1995~2014年我国相关数据,对我国这20年间的农业增长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分析。模型回归系数估计值及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justed-R2的值为0.997111,说明模型离差平方和和回归平方和十分接近,模型对因变量的拟合很好。F统计值为820.6055,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模型建立的回归方程整体上是统计显著的,模型选取的解释变量可以对我国农业产出这一因变量进行较好的解释。DW=2.229982,表明模型回归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现象。我们同时对模型进行了相关图检验和LM检验,结果均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通过表1可以看出,fert、pr、tr以及lt这四个解释变量的t统计值在0.01的置信水平下统计显著,即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农产品价格变化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之比、农业税收占农业总产出的比重以及土地流转规模这四个因素对农业总产出增加作用显著。

接下来我们根据上述模型回归结果中得到的系数估计值,结合1995~2014这20年中每个解释变量的增长对农业总产出的增长进行定量分析,更加详细的说明每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

表2中变化率用来说明每个解释变量1995~2014年的变化水平,增长贡献即为每个变量的变化水平和各自回归系数值的乘积,对产出的影响程度我们用每个变量的增长贡献占农业总产出增长的比例来刻画。1995年至2014年这2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加了3.6倍之多,且增长速度在2004年之后明显加快。从表2中的数据结果可知1995~2014年阶段对农业产出影响程度最重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但是化肥的使用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是土地流转规模。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对农业产出有着显著影响,近12%的农业产出增长由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带来。农业税改革,激励了农民的生a积极性,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1.9%。最后,我们在实证结果中看到从1995~2014年总体水平来说劳动力、机械投入、农产品贸易条件以及农业财政支持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是为负值。农业就业人口即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如果这时个人生产效率没有提高,势必会造成农业总产出的下降,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表现为负值。农产品价格变化和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之比下降,说明农业产品价格提升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加程度要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造成的成本增加程度,从而给农业产出带来消极影响。农业生产中的机械投入和财政支持对农业产出的作用表现为负值却是实证进行之前没有被预料到的,我们只能从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还未达到一定程度,机械动力的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以及土地投入等各个方面尚未协调等方面对其进行解释,此外农业财政支持也许是财政支持可以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总之这两者我们在本文中不做过多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土地流转带给农业产出增加的积极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数据收集、建立模型对农业产出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投入和土地流转对农业产出增长有着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化肥投入的增加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土壤、水资源、空气等造成污染,故我们应该更重视土地流转对农业增长的突出作用,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农业产出的关键和发展方向。

我国现在土地流转市场依然有待完善,我国土地流转规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强化意识,建设市场平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其对农业产出的增收作用。针对我国土地流转质量有待提高,流转模式和流转用途单一化,土地流入多为散户,流转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本文具体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市场,强化农民流转意识。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我国政府需要加强市场中介组织建设,使土地流转更为便捷。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促使部分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民产生土地流转意愿,扩大土地流转的规模。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确保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

第二,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我国土地流转模式以转让、转包、出租为主,这三种模式具有简单便捷的好处,但也有容易产生纠纷、收益不高、期限用途受限制等缺点。在当前互联网经济和金融经济取代以往经济模式的新时代,政府应鼓励农民以抵押、入股、信托等新兴模式流转土地,并完善这些模式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民权益,提高土地流转效益。

第三,促进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农户和农户之间小规模的土地流转对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作用有限,而企业有资金有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且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交易一般更为规范,具有明确的书面合同,可以更好地确保农民利益,减少纠纷。

第四,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完善相关纠纷解决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合理的土地流转合同范本,帮助流转双方确定责任义务,做好土地交易的核实、备案以及流转合同登记工作。在土地流转纠纷产生之后,做好双方调解工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仲裁机制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量降低土地流转纠纷对流转双方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冒佩华,徐骥.农地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收入增长[J].管理世界,2015,(05).

[2]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07).

[3]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6,(07).

[4]陈远远,安详生,凌日萍.土地流转对农民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078).

[5]刘淑俊,张蕾.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经济效应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第8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国土资源信息化 政府投资

国土资源的信息化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前提。但是,国土资源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资金的问题,而目前各国的资金来源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因此,研究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政府投资问题十分必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投资的标准不尽合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工程,而不是某个地区的发展问题。因为我国具有的大国特征及自然地理分布特征,同时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地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不同地区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其信息化建设的难易程度不同,需要的资金投入量也不同,而政府在投资标准上考虑这方面因素不足,往往缺乏具体的调研,而是在理论上应用一刀切的方法,造成了各地区的不公平。目前,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上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失衡,就其原因,政府投资标准不合理、不科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2、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政府投资管理活动,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扶持,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尤其是既懂得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知识又通晓政府投资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政府投资才能在论证上、决策上、实施上、监督上做到投资有的放矢。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主管资金的工作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出现建设进程滞后,建设失误较多的局面。电子政务建设相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应用知识还没有在公务员队伍中普及,相关系统得不到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队伍还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在县(市)一级尤为突出,存在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技术队伍不够稳定,造成技术人才流失,给工作带来困难。

3、政府投资缺乏长效机制。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核心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需要稳定的资金后盾,没有足够的资金,很多的信息化设施将处于停滞和瘫痪状态。同时,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稳定、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作为保障。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的原因,造成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断流和后续性不足的现象。

4、政府投资规模大、效率低。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政府投资超标准、超规模的现象突出。由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不充分,为了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造成了“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十分严重。2005年国家审计署对国土资源部进行审查时就发现了比较多的重复申报、重复审批、经费浪费的现象。而且,因为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出现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仍存在“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项目,进而造成政府投资的规模大、效率低。实际上政府预算内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大大降低,并不意味着全部政府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同比例降低,因为进入转轨时期以后,政府投资的方式也多样化了。政府不仅有预算内投资,还有预算外投资,有中央政府投资,还有地方政府投资,有由政府直接以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的投资,更有政府以计划分配银行借贷资金的方式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的投资。但是,政府投资盲目决策、体制性重复建设、规模大、效率低的症状是影响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政府投资管理,一直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在法律法规设计和专门的监督机构建立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二、优化政府投资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1、科学的投资标准保障。由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资金的投入标准,不能搞一刀切,细化投资标准,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我国的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信息化程度受政府投资的影响很大,政府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倾斜的落后地区给与更多的关注。

2、合理的人才结构保障。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建设队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可以采取本部门培养和高校引进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吸纳和稳定高素质的人才,做到“选好人和用好人”。加大信息技术培训与交流的力度,提高广大公务员和系统开发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保障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3、宽泛的投资渠道保障。同市场失灵一样,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能力限度,一段时期也会出现资金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使其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和多样性,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从而减轻政府的压力。政府投资作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不能也不可能完成信息化的所有资金要求,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资金必定有限,必然需要社会的一定支持,特别是一些可以交给市场和社会来处理的信息化问题,应该尽量的用社会的资金作为支撑。如通过签约外包的方式向社会中企业进行转让,使更多的优秀企业有机会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方向,做出指导。

4、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投资范围的界定并不是政府简单的划分出条条框框,而是在明确了投资领域和范围之后,相应的要建立起监督机制,对政府投资行为是否遵守所规定的界定,是否越位或缺位,是否随意的批放投资项目,是否仍然对资金无序管理。监督机制可以是各方面的联合行为。

要形成立体的政府投资决策监督网络。为防止决策失误,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正确性,防止政府投资工程实施中的腐败行为,保证投资效果,必须建立严格的透明的操作程序,要接受各方的监督;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实行相对集中的监督管理。

第9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

摘要:前向联系是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本土企业发生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通过对珠海外商投资企业基于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状况分析,并阐述其技术溢出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了促进其技术溢出效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前向联系;技术溢出

一、问题的提出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渠道或外部渠道向东道国本土企业转移技术。例如,可以向其子公司转让技术、专门知识与技能;也可以通过许可证交易向他国本土企业转让技术与管理经验。除了以上直接联系外,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存在间接的联系,即还存在着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其中前向联系是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本土企业发生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

前向联系中的跨国公司是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外部知识源。本土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的各种前向联系也成为其进行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本土企业如何有效地吸收前向联系中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强化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珠海外商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其技术溢出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前向联系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源于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理论。Hymer(1976)指出,FDI的主要动机是跨国公司为了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控制生产和市场营销,以便充分利用其专有的知识和技能资产。Hymer的论述表明,创建跨国公司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拥有专有知识和技能的所有权优势,否则跨国公司无法在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中取胜,因为本土企业往往具有市场环境、消费者行为以及商业经验等方面的知识优势。然而,在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频繁接触中,跨国公司的专有知识和技能可能不通过市场交易就转移到东道国的本土企业中,即发生技术溢出效应。一般认为发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渠道有示范和模仿、竞争、人力资本流动以及联系等。

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其子公司与本土的供应商或客户发生联系时,本土企业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子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发生了溢出效应。即使跨国公司子公司会向本土供应商或客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攫取本土厂商从中获得生产率进步带来的全部利益。这类溢出渠道按照溢出的对象可分为后向联系的技术溢出和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两种。

所谓前向联系是指外国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关系长期形成的一种供应方面的契约,在这种契约关系中,跨国公司作为供应商向本土企业或消费者提品或服务。通过这种契约关系形成的关联,对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种关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从外国子公司转移到本土企业。

与后向联系相比,有关前向联系的实证分析要少得多。Aitken&Harrison(1991)认为,来自前向联系的溢出在大多数行业都很重要。事实上,与跨国公司的前向联系比后向联系对本土企业更有益处,因为前向联系有助于尽快形成本土的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的国际扩散还会引起另一种层次的前向联系。如资本内含型技术的国际扩散,如果只是从产业联系的角度来衡量,起码促进了技术引进国本土有关技术设备维修业务的发展;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分析,还可能促进本土R&D产业的进步。

以下部分将对珠海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把握其基于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前向联系的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珠海外商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

根据文献研究、推导和演绎,本文就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渠道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以相对平实、易于理解的语句分别表达出来。2006年11月共向182家珠海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发放了问卷。回收61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0.8%。

(一)样本企业的特征

在回收的56份有效问卷中,除了选择“其他”选项的12家企业外,产业分布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产业,共有11家企业,占总数的18.6%,第二位的是家用电器产业,共有9家企业,占总数的15.3%,第三位是纺织服装产业,共有6家企业,占总数的10.2%。第四位的是机械和轻工业,分别有4家企业选择,占总数的6.8%。总体来说,产业分布较分散。

样本企业的投资方式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共有36家企业,占回答企业总数的65.5%,中外合资企业有19家,占回答企业总数的34.5%。没有一家企业选择中外合作形式。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资股权政策的放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外商在华经营经验的积累,外商独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进入珠海的首选方式,这一结果与杨学军(2004)结论相同。

样本企业的来源国家(或地区)以欧美、日本企业为主,共有26家,占样本总数的58.5%,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港澳台投资企业,这与珠海毗邻港澳有直接关系。

(二)本土销售水平

样本调查显示,中国市场对多数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45.5%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了50%以上的产品,其中,有16.4%的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了75%以上的产品。有45.4%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少于它们产品四分之一。外商在中国市场产品销售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

对外商投资企业产品本土销售情况分析表明:

第一,外商投资企业具有一定的出口导向的倾向。文献研究显示市场进入和技术转移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倾向显示通过技术转移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一些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外商企业开始转向国际市场。

第二,大多数外商在珠海投资项目是下游产品生产。样本中,53.7%的企业属于相对容易转变为本土销售的组装或最终消费品生产。

对外商投资企业本土销售与企业状态特征关系调查分析显示:

外商独资企业更加倾向于产品出口,有50%的企业本土销售不到25%,而中外合资企业这仅有36.8%的企业本土销售不到25%。这与Hoyle(1990)的分析结论即合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足以吸引本土的消费者,但是没有高到足以进入世界市场上去竞争,大致相吻合。

企业的设立方式与本土销售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表现为:嫁接企业对本土市场的依靠程度较高,有62.5%的样本企业显示其产品本土销售比例超过50%;而非嫁接企业具有比较高的国际市场导向,有58.4%的样本企业显示其产品国际市场销售比例超过50%。分析表明,外商选择嫁接方式设立合资企业的主要动机在于合作伙伴的国内市场网络,以合资形式组建的非嫁接企业的主要动机在于外方的国际市场网络。

投资者的区域来源在本土销售状况有一定的差异。港澳台企业和日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市场倾向。样本中,有58.9%的港澳台企业,有53.3%的日资企业,有44.4%的欧美企业将50%以上产品销往中国以外的市场。这与Frank(1980)的西方投资表现出高的国内渗透而日本人的投资或多或少地像重建一个工场的结论有相似之处。

外商投资企业的本土销售对本土企业产生了前向联系技术溢出效应。其效应水平与其在本土销售的目标市场和方式,即买方是本土消费者还是本土企业,有较大关联。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53.7%)的样本企业的产品为最终消费品,直接进入消费品市场。只有7.4%的样本企业将本土企业列为目标市场,与其产生直接的前向联系。样本中,有33.3%的企业将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列为其目标市场。这种类型的本土销售有两种情况:一是成立时就以其他外商投资企业为目标,其企业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其供应配套;另一个是成立之后目标市场从本土公司转为外商企业。以上数据说明本土销售对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还很有限。

(三)本土销售的效果

无论本土的买方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本土销售的主要作用,在经济学意义下被广泛定义为进口替代。但是通过外商投资企业本土销售实现的技术扩散作用在这两种类型的买方之间是不同的。

本土买方是企业时,通过前向联系的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扩散能从两个层次上观察到。第一个层次通过外商投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对本土企业作用效果得到反映。样本调查数据表明,83.3%的样本企业都认为他们提供的产品帮助本土买方提高它们产品的质量。第二层次的技术扩散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其他活动密切相连。这些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本土买方的售后服务和员工培训,主要是在高科技项目中,尤其是电子行业,因为本土买方对这类产品不熟悉。其过程通常伴随着产品功能展示与操作技巧传授,这将加速本土买方对特定新技术发展过程的熟悉;另一类通常在传统行业的生产领域。这些行业的激烈竞争迫使外商企业提供更多技术信息以保证本土买方提交他们的订单。同时,本土买方企业通过向其先前的供应商展示外商企业提供的样品,也将激励这些供应商提高其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调查显示有64%的外商投资企业向其本土买方提供了售后生产技术服务和培训指导,这是主要的溢出途径。另外有12%的企业向其本土买方提供了产品技术信息。

当本土买方是消费者时,本土销售对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非常微小。但也有两个层次的信息流产生。第一层次是由于消费者市场中高质量产品的增加,从而通过产品的展示产生了技术溢出。调查显示有55.2%的企业提供了售前产品功能展示。第二层次的技术扩散有两种途径。第一是营销管理示范。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数都是自己销售产品而不是通过本土的分销网络。除此之外,由于利益保护,中国市场的地方化趋势比较明显,在不同的地区外商企业要重复他们的市场活动。这些因素使得本土公司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外商企业的销售技巧。调查显示,有72.4%的企业提供了售后服务。另一种途径是消费者教育。对本土销售目标市场进一步分析显示,大多数以国内消费者市场导向的外商企业产品为其市场的高端产品。在他们的本土销售中,由于其产品相对高的技术含量,消费者教育经常发生。这种教育不仅在传统的售后服务中发生,而且通过采购前的消费者培训发生。通过这一过程,还没有真正采购时一些技术知识就能被扩散。结果是,消费者变得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有识别力。这一结果的反面是迫使本土企业提高他们的产品标准。调查显示,有66.7%的企业认为其在本土销售消费品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力,另有51.9%的企业认为刺激了同类其他企业产品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外商投资企业本土销售状况反映了其与中国本土企业前向联系与影响。调查表明,尽管有45.5%的珠海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土销售了一半以上的产品。但由于其大部分产品为最终消费品。因此,实际上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前向联系很弱,只有7.4%的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发生了紧密的前向联系。这表明,通过前向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体现为一种间接性为主导的方式,其主要的渠道是知识运用、消费者教育和市场演示。

经验研究证实,技术溢出的增加是与本土企业吸纳能力相联系的。如果国内吸纳能力不足,就不能形成联系效应。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则它与本土企业建立前向联系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果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形成彼此间的配套合作关系。因此,本土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对技术的溢出效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进技术能否在所处的环境中尽快产生溢出效应,还要看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看它是否能迅速地模仿、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促使跨国公司转让更先进的技术,从而造成新一轮的技术溢出。

强化跨国公司基于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效应,微观上不仅需要本土企业的努力,宏观上也需要政府政策环境的引导。其中,有两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