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土建专业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土建专业毕业论文

第1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BIM;毕业设计;三维建模;工程造价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独立工作和创新研究的演练过程。它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查,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土木工程专业目前主要就业去向是设计公司、施工企业、咨询单位和建设单位,这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与工程造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高校进行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巩固专业知识,加强工程造价的综合训练和利用经济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尤为必要。BIM是以三维数字为基础,以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将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移交、运营等各个环节并联起来,集合成建设工程整个寿命期的相关信息数据模型,具有直观、快捷,便于管理等特点,可应用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为例,介绍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内容、成果类型、成绩评定以及设计过程如何组织等,供同行借鉴与交流。

2基于BIM的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是结合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主要采用手工和少量应用相关软件计算工程量,计算钢筋用量和工料分析等,而BIM技术主要采用软件计算,其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设计选题均为综合性选题,团队合作、任务分解、分工协作、交流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2)主要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计算和绘图,选题广泛,便于修改,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成果形式丰富多样,便于沟通和理解,分工协作关联成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4)毕业答辩体现集体答辩与个人答辩相结合,集体成果与个人成果相结合,突出个人在团队中的合作和贡献等。

3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主要选题

土木工程专业除基础课和相关的结构课程外,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等,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的选题,主要考虑与工程造价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施工方案、土建造价、安装造价、招投标文件、竣工结算所需资料等。

4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实践

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涉及的内容多,任务量大,各内容间关联性大。安徽建筑大学的做法是在第7学期结束前1个月,教师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选题后,全体师生见面,教师介绍毕业设计选题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师生网上互选,确定人员后召开第一次毕业设计团队会议,布置利用寒假学习软件和复习相关知识。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每星期在群上汇报学习进程,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督促,教师也能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4.1毕业设计进程安排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在第8学期整个学期进行,持续时间16周(不含毕业实习2周,毕业答辩1周)。

4.2毕业设计过程督促与检查

毕业设计是个较长的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任务就是后续任务的基础,某一环节耽搁时间或疑难点没有解决,就影响下一个环节。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尤为明显。例如:识读图纸是造价建模与软件计算工程量的基础;施工措施的确定是计算措施费的前提;工程量计算完毕才能组价和取费等。因此,必须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督促、检查与指导教师的引领。期初答辩:开学后的第一周,即毕业设计开始的第一周,答辩组织者和成员是指导教师,目的是检查学生寒假期间的准备和软件学习情况。中期答辩:大约在第十周(含2周毕业实习),答辩组织者是指导教师,成员是指导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目的是检查进度情况、基本概念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等。模拟毕业答辩:大约在第十七周(含2周毕业实习),答辩组织者是指导教师,成员是指导教师、相关专业教师和相关工程单位的工程师,目的是检查成果情况、基本概念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同时也是为毕业答辩做准备。毕业答辩:在第十九周,答辩组织者是土木学院,答辩成员是本院和其他院系相关专业教师和相关工程单位的工程师,目的是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基本概念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集体成果与个人成果等。

4.3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成果

毕业设计成果有集体成果和个人成果。集体成果:每人都要完成和掌握。主要有单位工程三维实体模型;进度计划(横道图、时标网络图、单代号网络图);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屋面等工程量清单;钢筋翻样、土建工程组价和成果集成等。个人成果:根据任务分工,每人必须完成的内容。主要有水卫安装工程造价;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招标文件与投标书编制;工程结算编制;单位工程竣工资料等。

4.4毕业答辩方式与成绩评定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是团队力量与个人贡献的融合,团队成果与个人成果的展示,毕业答辩如何体现团队合作、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以及知识掌握程度是个难点。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采取的办法是集体答辩与个人答辩相结合。首先在每组随机抽一人汇报整体设计情况,对共性部分答辩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抽学生回答,对专题设计部分由设计学生汇报情况,答辩教师提出问题由该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来或回答不正确,其他学生可以回答,因为有的学生在完成了自己的内容外还学了其他专题,为鼓励和激励,回答正确的加分,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共性设计部分,同时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成绩评定按照平时成绩40%,由指导教师给出;中期答辩10%,由答辩组给出;其他教师评阅10%,由评阅教师给出;毕业答辩40%,由答辩组给出。

5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体会和感悟

5.1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热情

5.1.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每完成一步都能实现可视化,因此,成功的喜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就工程造价毕业设计而言,部分内容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深度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要求,但由于有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每人都完成了2个以上的模块。

5.1.2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BIM技术是团队力量集成的成果,因此,需要成员间不断沟通和交流,这是课本知识所学不到的,也正是需要培养的。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做法是经常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5.1.3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需掌握的软件较多,仅共性部分就涉及4个,专题部分每人至少要掌握1个软件,同时理论知识点要能正确应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小组集体讨论、网络咨询、软件开发商指导等方法解决。其中小组集体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法是由组长牵头召集小组成员,每周不少于2次,学生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每人必须带着问题和体会集体学习。

5.2教师引导

5.2.1指导教师贯通讲解,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由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极易导致学生重软件操作轻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成果重观感轻质量的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指导教师的指导思想、指导方式方法和内容安排十分重要。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指导教师每周不少于3次贯通讲解学生即将要进行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造价计算程序、依据,各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计算方法;钢筋在图纸中的放置形状,钢筋下料的原理与方法;水电安装工程识图,水电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造价计算的异同点等。虽然教师的指导量非常大,但通过系统性串通讲解,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2.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由于知识点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更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选题广,涉及面宽,教师指导量非常大。师资力量不具备时可聘请校外工程单位工程师兼职指导,同时对一些涉及工程实践方面的问题,设计组集体到工地现场指导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5.3校方配合

5.3.1如何解决设计过程需要的软件和硬件问题

基于BIM技术毕业设计需要很多软件,可以采取学校购买的办法,但必须是购买网络版,这样可以多个学生同时学习;也可结合一些BIM设计比赛,利用一些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试用版;也可利用学生交叉学习时间解决等。硬件方面主要是计算机配置,可利用学生的个人电脑、借用他人电脑和学校的公共机房等。

5.3.2如何处理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关系

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就业阶段,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安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就业面试的时间,调整集体学习和指导时间及内容,早晨、中午、晚上、周六或周日等都可以,同时尽可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文件传输、问题解答和视频辅导等。

5.3.3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学改革和实践

基于BIM技术毕业设计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要分期分批组织对教师进行BIM技术培训,送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性锻炼,积极引进BIM人才,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要有所倾斜,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同时要根据教学要求配置相关硬件与软件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得以很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芳琳.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5.

[2]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5):115-120.

[3]崔新壮,金青,董琳琳,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105-108.

[4]黄恒振.基于大数据和BIM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6(9):56-59.

[5]史文海,杨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3):136-139.

第2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提高学生创新、独立思考与工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重点加强力学基础教学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明显成效。

关键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力学教学;理论知识;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TU-4;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26-03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计划中最后且最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之一。要求学生将大学此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1]。然而,土木工程毕业课题大部分涉及力学分析和计算,但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不能很好应用力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为此,加强力学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来源于工程建设类和研究项目的实际课题,但这两类课题都涉及力学知识,若缺乏较强的力学分析和计算基础则难以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当前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房屋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方向论文内容主要包括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建立模型、拟定计算简图、内力分析、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构造处理等。显然,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是以力学分析和计算为基础,然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严重缺乏利用所学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尤其是结构力学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已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反映,虽然已学习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且在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仍无从下手。如:毕业设计涉及的力学知识也许不能完全用书本知识解决,但对于简单的力学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毫无头绪,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正确选择。这说明学生还无法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在头脑

中形成统一体系[2],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的力学基础知识没有真正起到基础和铺垫的作用。缺乏知识综合应用,尤其是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最突出的问题。表1为笔者所在的土木专业二本学生近年来毕业设计题目。从表中和笔者教学实践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学生力学水平较差,因此毕业设计大多数为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岩土工程方向,而房屋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方向的论文偏少,研究型论文的毕业设计基本没有。

(二)结构设计概念模糊,缺少方案论证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结构概念分析的过程。所谓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具体的数值计算,主要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根据现象和工程经验得出基本设计原理和思想,从整体的角度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以及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概念设计思想已逐渐被大范围地推广,并在结构的选型、布置、计算参数的确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本科生由于力学基础知识不牢固,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计算机的大量使用,导致结构设计概念模糊。

从目前笔者所在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论文中普遍缺少方案选择、比较以及方案论证,基本按照既有模式进行计算,有的甚至连计算方法都未弄懂,导致毕业论文中往往在选择结构方案时对受力是否合理缺乏考虑,结构整体把握性差,空间想象力不够,理性分析偏弱。

(三)学生定性分析以及手算能力不足

计算机的普及和高速发展为结构分析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结构已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在编制结构力学I课程教学大纲时重点增加了6个课时的上机操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通用工程结构分析软件介绍,如SAP2000,ANSY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然而,负面效应是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分析软件,当遇到必须通过手工计算才能解决的复杂结构时,大部分学生无法应对。另外,当计算出现错误或在使用过程中输入错误参数时,学生无法较快地定性分析内力图是否正确,更不知如何手工校核。

(四)缺乏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由于本科生知识面偏窄,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通过对本专业2006级毕业生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对三大力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对实际工程了解模糊,在将实际工程转化为计算模型时,方法实施不明确,加之对结构构造要求不熟悉,欠缺独立查阅文献的能力,造成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情况出现。

二、产生原因分析

(一)理论与实际脱节

力学与工程密切相关,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力学概念、原理和公式相对枯燥,教学与实际工程脱节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的教学学时相互分割,以单门课程为中心进行教学,对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学习吃力,一味强调强调计算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导致抛开工程背景一味学习书本知识的现象成为普遍。

第3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 管理模式 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73-03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用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体现。

本文就从分析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管理模式,为新建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各个专业而言,其基本目的都是通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问题,完成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初步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综合性的方法把过去学习中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为系统的文本理论。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一个实践环节。它是对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单个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习往往侧重某课程或某专题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则是在所学全部理论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各种专业实习(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题目选择、设计内容的基本框架和思路、试验、资料查找和整理、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等诸多工作。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从课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到完成一个工程实际问题的理性知识的转变。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得以实现的条件就是社会实践,所以,实践性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二个重要特点,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发挥社会功效的必然过程。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毕业设计的题目大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和试验等,学生通过结合自己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使自己的工程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相对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践教学课程。其它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是以专业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授学生本课程体系要求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方式进行。相反,毕业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学知识来相对独立地完成所给的任务。可见,独立性是大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需要协调其它专业或学科,但土木工程专业仍然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工程之间千差万别,每个学生做不同工程的设计题目就体现了不同工程的差别。

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大学所学知识、专业实习实践、试验制作、资料收集整理、文献查阅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土木工程专业创造性还体现在学生要面对各种不同工程条件和各种潜在的影响,来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案,解决不同工程的实际问题。

三、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四、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五、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 参 考 文 献 ]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3~10.

第4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1年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2.75+1.25”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2.75”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1.25”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1.4培养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派送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博士去企业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参与工程实践攻关相结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师队伍。

1.5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两部分。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个亚系统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务科→系(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另一个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部→学生。这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质量管理系统。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反馈等,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持续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成功经验可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造就高素质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而地方高校更应“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的培养。每个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点、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必将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盐城工学院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小范围、大幅度”四个试点改革专业之一,2009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比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良性循环基础。

2.1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应该在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力学和材料科学作为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编写适合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2.2实践教学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一线工作,具有出众的建造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学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工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对照行业标准和注册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通识课程体现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理念的确立,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通识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等。

三、落实毕业设计目标,切实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一般教学实践环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毕业前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注重工程实践性、适用性,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1精心组织,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适当增加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特别是聘请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握关键程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为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决定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过中期检查则可督促教师的指导进度,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的正确性,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总体表现,提出整改意见,为毕业设计顺利展开提供保证;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总之,通过以上关键程序,可以切实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者。

四、结语

第5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SWOT分析法;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土木工程专业涵盖范围广,涉及知识面宽,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要求。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存在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涉及知识面窄,真题少,“假题”多,真题也未必真做,学、产、研脱钩;毕业设计套路化,科研含量低,抄袭严重;缺乏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思想;指导教师不足,生师比过高等等诸多问题[1]。为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配合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校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首先针对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改革以往一些不利条件,增强优势因素,率先在土木工程专业推出毕业设计导师制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取得一些成效。

1.现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首先我校船建学院每年新增本科生创新项目6-7项,近3年来有6项被评为省级优秀本创项目;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每年人均2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研;校重点建设本科生创新基地2个,分别为船舶与结构创新基地和力学实践创新基地;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和科研氛围为学生的日常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10名,其中房屋建筑学老师2名,制图老师2名,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组建团队给予学生指导。另外有5位教师可组建力学团队,对毕业设计中的上部结构计算部分给予指导,此外还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地基处理等相关老师可以在各自的课程设计时间为学生给予指导等等。

1.2劣势分析

目前存在毕业设计周期紧,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与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毕业设计过程中甚至个别编写数据,抄袭往届内容[2];导师制度的施行,要求每位教师每届带8名学生,四届学生约有32个,这对导师的时间、精力、指导方法、科研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个别教师有懈怠现象,管理不到位情况出现。个别项目科研、实践内容与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不紧密,学生做完毕业设计甚至不知道项目内含的科研原理,只是一味生搬硬套,测出数据后,从不思考数据如何得来,数据的正确性更加无从考证。另外,现行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满足土木工程各个方向教学需要,个别课程之间衔接有小问题。

1.3机遇分析

我校从2012年更名迁址,从原来的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镇江)更改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实训基地得到苏州、张家港地区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优于镇江,企业多,投资多,尤其是离中国的建筑之乡南通较近,有利于学生到南通建筑类企业就业。由于地域环境影响,教师横向项目数量大大增加,企业需求极大提高。江苏省教育厅今年首次对我院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办学抽检,在“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我校对土木工程专业也进行了自我评建,尤其对毕业设计这一重点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剖析,学校、学院各个层面非常重视这一评建契机,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1.4挑战分析

随着土木工程学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产和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导师制的施行使得每位教师管理学生数量大约是32名,如何高效管理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虽然,我院毕业设计包含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但是,如何完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任重道远。

2.毕业设计改革的努力方向

2.1毕业设计引入导师制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实验教学资源,结合实际人才需要,提出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学生从入学起就有各自的专业方向性指导教师。通过学生的“一传一帮一带”将各年级学生引入到日常的科研工作中[3]。例如:我院研究力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的一位教师,分配给大四学生的任务是分析建筑材料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毕业设计等任务,大三学生负责撰写试验方案和制备试验试件,大二学生负责实际试验操作,大一学生负责试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梯队,学生科研素质有效提高。当然,部分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选题环节可能从事另外的方向,如结构计算、抗震等,但是3年多的科研素质培养,即使学生更换毕业设计方向,他们也能从容完成相应任务。

2.2利用专业课程教育、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导师将毕业设计题目预先发到学生手上,从学生学习专业课开始着手毕业设计,在学完房屋建筑学后,对毕业设计中的建筑图部分进行设计,学完地基基础后对毕业设计中的基础部分进行计算等等,有效利用课程设计时间对涉及到的毕业设计内容精雕细琢[4]。

2.3开发学生主动科研兴趣

依托我院创新平台、本创项目,导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先期开展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表明,学生带着教学、科研任务完成毕业设计,是一种主动、高效的毕业设计模式。2.4改革现行课程体系梳理各门课程之间衔接关系,打通培养“大土木”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管理素质,提高教师服务学生意识,将毕业设计质量看作是检验教学产品的最高标准[5]。2.5严格规范管理毕业设计流程。(1)选题。在第七学期中期召开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大会,向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各阶段工作的时间安排和评分标准。提供选题供学生选择,或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后确定选题。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等,拟定工作进度,列出参考文献目录。(2)开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后2~4周内,学生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开题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外文文献翻译和文献综述,同时填写开题报告概述表,了解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落实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等,并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学生开题答辩。(3)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指导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1-2次,对学生进行检查、指导和交流。在中期,由学院、督导专家组、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答辩,对进度缓慢的学生提出预警。(4)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在毕业设计(论文)后期,学院成立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答辩委员会,制定毕业答辩的程序和评分标准,评定成绩时,按照评分标准从严要求。(5)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专业负责人写出书面总结,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学院教学督导组、教务处、专业负责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进行跟踪检查,强化过程管理,切实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结束语

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恰当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势在必行的。通过毕业设计模式优化改革,为学生毕业设计创造良好环境,改变目前独立学院在面对毕业生检查和学位授予时的种种难题。同时可在选题时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卫,朱瑞祥,张军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1(08)

[2]于华,张雅芳,刘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3]杨艾玲,李其兰,杜松云.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州化工.2011(18)

[4]刘岱,周德新,詹湘琳.基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本科毕业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

第6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OBE;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对于要求具备很强实践性的土木工程专业不言而喻,该环节改革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否成功的关键[1]。根据辽宁省《关于推动我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作为辽宁省第一批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如何培养面对本科层次具有较高工程实践素质、具备适应社会需求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随着教学改革深入进行,实践教学因材施教的理念已经得到共识并陆续推广[2-3]。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原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3年经过教育部批准成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随着社会及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应用型转型的需求,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土木工程专业必须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本文以当今社会及土木行业对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研究OBE工程教育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针对传统土木专业实践教学与OBE理念不适应之处,研究构建基于OBE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其教改成果做到为学生就业服务,使学生具备适应土建行业各方向岗位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为企业需求服务,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类似专业及院校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1社会及土木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根据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调研活动计划,为专业顺利转型奠定基础。通过走访调查省内外多家土木相关企业,包括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院、监理公司等以及与土木2009届—2020届十余年本校毕业生的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主要从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课程内容改革方向几个大方面深入调研[4],共同探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哪些工程素养和专业技能及实践教学改革方向。经调查研究,一线土木企业更需要工程实践型人才,需要实践性强的课程,而毕业生反馈也建议增加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应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当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实际以及企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企业需求的人才与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对接不上,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理论及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具体,而在大学期间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广泛并偏理论[5]。例如从事施工技术员岗位,学生对工程技术、工程管理、施工图识读、现行规范国家标准等各方面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毕业之后不满足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采用何种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如何与土木行业需求相符合,已成为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当务之急。

2OBE工程教育理念

OBE工程教育称为“Outcome-basedEducation”,主要是以成果为导向或以学习产出为基础的教育,这种模式起源于美国,重点强调一切教学设计过程均基于学习产出,从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学习结果为核心,即学生毕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与掌握的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保障体系并不断进行持续改革,通过一系列教育之后判定之前所定目标与要求是否能够达成[6],该教育理念改变以·581·第48卷第8期2022年4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ol.48No.8Apr.2022往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从实际出发,学生不是为了学而学,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适应了当今社会以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即培养何种学生,学生“学习产出”何种技能,可见,OBE工程教育与倡导接“地气”应用型转型教育理念相符,可以作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3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OBE理念不符合之处

根据行业需求、人才培养与OBE教学理念的逻辑关系,即行业需求为“学习产出”出发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习产出”的标准,经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OBE教育模式并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实践教学教育理念陈旧不适应社会需求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仿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相对成熟体系,没有突显鲜明办校特色及专业定位;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没有围绕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毕业要求的宗旨,更没有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有一定脱节。

3.2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传统大学教育实践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很多专业教师关于实践教学环节中方案设计、项目实施过程等方面花费时间少,内容做不到及时更新与创新,无形中弱化了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7],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很容易获得成绩,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课上,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课内还是集中实践环节主体意识比较薄弱,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学习表现比较被动,应付考核成绩,无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更不能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

3.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体系以最终成果材料为获得成绩的条件,实践教学过程没有评价准则,监控力度不够,并且缺乏有效评价机制,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使得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与技能不能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停滞不前,而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毫无意义。

3.4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

随着向应用型转型不断深化,对实践教学硬性条件及保障措施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现实情况是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更新不及时,实习实训场地有限,学生只能看教师操作,没有亲自动手操作机会,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流于表面,无法满足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掌握的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因各种原因无法发挥应有的实践效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很多都是在喊口号,简单签协议就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4基于OBE理念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树立OBE理念,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学习产出”标准。基于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调研反馈,结合土建行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符合国家标准办学特色以及本校与本专业定位基础上,经过多轮论证之后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践这些目标需要的毕业要求,确定专业层面“学习产出”标准,然后通过毕业生追踪观察,得出产出标准存在问题,再根据持续调研,重新制定培养目标及学生毕业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如图1所示.2)统筹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适应“学习产出”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逆向设计各实践环节,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各类实习、课内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基本环节,对所有实践环节统筹安排、有机组合、合理衔接、整体培养[8],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方向课构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三层次分阶段培养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3)以学生为主体、以目标为导向,设计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学习产出”标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及行业对土木工程专业需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逆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导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产教融合”为准则,制订实践教学文件,更新设计适应“学习产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要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应打破按课程开设实验的格局,将关联性强的课程附属实验进行整合,合理设计实验教学环节,改变过去那种以巩固课堂知识而进行实验的做法,以实验辅助理论,按需设计内容,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方向转变。改革并完善传统专业课程设计及课程实训内容,与企业合作,根据实际工程确定题目,例如原来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选题采用内框架结构形式,而实际工程中这样的结构形式已经很少见,课程设计内容与时俱进,在设计条件中尽量使工程背景真实而清晰,设计内容不但可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也可以达到“学习产出”的标准。课程设计或课程实训应该与课程内实践相结合,学会综合利用不同课程知识,打破课堂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壁垒,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学会查阅与利用相关规范及其他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题目为单层工业厂房,学生应学会如何通过查阅相关图集获得设计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相关规范,通过在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制作单层工业厂房模型以及参观了解实际单层工业厂房,了解厂房构件组成及构件作用,学会构件选型及构件布置,为课程设计奠定基础,课程设计过程中融会贯通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知识,学会绘制及识读施工图,对实际工程中单层工业厂房更加了解,为毕业设计及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选题应源于实际工程项目,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毕业设计内容改革,并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在专业实习之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因材施教,选题突出多样性,诸如建筑设计类、工程施工类、项目管理类、科研论文类题目,带着题目去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内容有直观了解,例如选择建筑设计类题目可以去设计院实习,选择工程类题目可以去施工单位实习等,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实践中使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突出工程技能训练在毕业设计中作用,通过毕业设计及专业实习,促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把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引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中,例如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引入《钢结构课程设计》课内实践中,把混凝土材料设计竞赛引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中,把测绘竞赛引入《工程测量》实验及实习中,成绩优异者推荐参加省级或者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科竞赛带动实践课程建设,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动手能力。4)以学生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完善“学习产出”标准实践教学硬件环境。不断完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目的,硬件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以人为本[9]。近几年学校以转型评估为契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虚实结合”现代化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即以建筑实体比例模型为核心,虚拟仿真为技术手段,各类实验实训室为辅助。本专业现有38个专业实验实训室,涵盖结构、材料、力学、工程检测、工程测量、各种工种操作、建筑工程仿真、建筑实体比例模型(见图3)、各类专业辅助软件等,可以满足所有课内实践教学及集中实验实训环节教学工作,并为各种学科竞赛如识图绘图竞赛、测绘竞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结构大赛及创新训练项目提供更好的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校与土木相关企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机制,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方案制定与人才培养过程建设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共赢。与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铁岭市建筑设计等十余家土木相关企业共建教学基地,涵盖施工管理、结构设计、监理、造价等多个就业方向,可以满足各种实践环节教学需要,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接触到企业,开展真实工程环境实践活动和工程训练,可以把理论知识通过亲身实践融会贯通,有利于快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和融入企业奠定基础。5)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制定适应“学习产出”标准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与运行的保障与质量监控措施。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教学评估标准为基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积极调动全体教师与学生主动性;制定适用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时进行实践教学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促进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更新,成立学校及系专家督导组,对所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与引导[10],针对实践环节中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监督,规范的管理制度与评价标准可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适应“学习产出”标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如图4所示。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持续改进图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

5结语

第7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场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1005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本科教育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而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属于普通教育体系[1],不同的教育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差异。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产业需要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产学研协同,着重培养在技术实践、技术设计及技术研发方面能适应现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型及管理型人才[2]。为实现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提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现场工程师”就是工作在工程技术一线的工程技术的实践者,工艺技术的设计师,技术难题的解决者。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应着重强调技术,而技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所有实践环节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尝试,探讨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必须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及实践性[3]。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B规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4](以下简称“专业指导规范”)中明确指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涉及实验、实习及设计

三大主

要领域,而设计领域又包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方面。该实践环节的设置具有国际通用性,其科学性不言而喻。因此,

重新整合优化实践环节,将其整合成实验教学环节、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及“择业”实践环节三方面,如图1所示。对实验教学环节仅进行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适当调整,将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合并形成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合并成“择业”实践环节。“择业”实践环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生就业意向为前提。

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指导规范》中规定土木工程专业实验领域应包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性试验及研究性试验四个环节[4]。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时将这四大环节融入“两大平台”,通过“两大平台”锻炼学生的“两大能力”,而在平台建设时引入即强调实验项目开发的“综合集成化”理念,如图2所示。

(一)“两个平台”的建设

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时应搭建服务于四大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合并构建为“实验教学平台”,将专业研究实验构建为“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即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特色显明、目标明确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二)“两大能力”的培养

通过“两大平台”的建设锻炼学生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专业创新应用能力。实验教学体系应以教学为核心,人才培养为主线[5] ,通过实验教学平台锻炼学生

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强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消化、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科学精神及必要的实践能力,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该环节的锻炼,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近两届“江苏省结构创新大赛”中均取得三等奖以上的好成绩。

(三)“综合集成化项目”的开发

土木工程专业中实验设置往往受课程影响,难以打开课程体系的壁垒,使得实验项目开发各自为阵。这样既割裂了各课程实验之间应有的联系,也使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实验的用途及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发“综合集成化项目”,让学生将各基础实验串联起来,提升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及应用创新的能力。以“综合集成化”的梁抗弯试验为例,图3给出了梁抗弯试验的集成框图。通过梁抗弯试验这一主线,将多门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及多个专业基础实验有机结合。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至关重要。通过该实践环节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多名学生依托该综合实验平台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连续三年均获得“省级项目”资助。

三、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将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合并形成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在构建的过程中应“依托行业最新标准,结合区域产业岗位需求,强调创新及应用”。通过“两平一库”平台(“两平”即“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和“虚拟”实训平台,“一库”即课程视频库)的建设提升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以工程为主线将松散的课程设计集成,同时将多门专业课程及课程实习穿来。课程设计的集成化既实现了专业知识的串联,也训练了学生工程实践的综合能力,还可作为毕业设计的预演。该课程实训教学体系可表述为图4所示框图。

(一)两大实训平台的建设

“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将工程现场搬到学校,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及进行课程设计时,做到“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的开发,使学生对拟设计结构的构件组成及构件间的连接形式了然于胸,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图5为南京理工大学已建成的门式刚架结构及网架结构两个实训平台。此外,对两类结构中涉及的连接节点也按照1∶1的比例做成实物模型,供学生拆卸。该平台还可将工程测量及认识实习融入其中。

“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花费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虚拟”实训平台花费较少且效果较好。如孙国华等[6]将电子模型引入钢结构设计。笔者所在学院也基于Web3D技术开发了结构设计类的实训平台,图6给出了基于Web3D的梯形钢屋架支座节点,学生可实现节点的拆卸及装配。计算机“虚拟”实训平台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节点组成及连接,还能帮助学生理清节点复杂的空间关系,提高施工图绘制及预算编制的正确性。

(二)施工技术课程视频库的建设

施工技术视频库建设可弥补学生对施工技术了解较少的短板,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施工组织设计。依托“基于工种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项目,进行了“施工技术课程视频库”的录制工作。现已完成钢构件加工制作、门式刚架吊装以及管桁架吊装等视频的录制。图7为中国医药城会展中心二期大跨度管桁架施工视频截图。通过一系列视频库的建立,可帮助学生建立对一些关键施工技术的直观认识。

(三)课程设计的集成化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课程设计有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图预算等。现阶段多数院校对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然后再把原先孤立的课程设计集成起来[7]。

课程设计集成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依次将项目分解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施工图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等,根据具体要求统一编制任务书,将原先分散的课程设计有机地串联起来。目前已实现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部分课程设计的贯通。课程设计的集成化既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全局思想,提高χ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为学生做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四、“择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合并设置成土木工程专业“择业”实践环节。“择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立足区域经济,以应用为前提,就业为导向,强调岗位能力培养,为学生就业谋求最大发展。为此在传统“实习”的基础进行了改进,构建了“择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8。

(一)融入毕业设计

依托学生“择业”方向及实习工作展开毕业设计选题,凝练实践内容,既能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实现真题真做,提高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8]。

学院已对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做了初步尝试,依托实践环节内容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有30人。这一部分学生的课题涵盖施工、造价、结构设计、结构鉴定与加固、地基处理及新型建筑材料性能研究等内容,覆盖面较为广泛,对指导教师挑战较大。通过改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白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二)选择“择业”实践周期

建设项目周期通常较长,而传统生产实习学时较少难以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工程适用能力;实习时间过短也使学生不能真正介入工程,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也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一问题,少数院校提出“3+1”模式,将专业应用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合并,学时增加至1年,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较好[9],但其改革中并未将各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只是简单的实践环节的集中。学院提出设置1年的“择业”实践,并将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深度融合。1年的“择业”实践既保证了学生对项目全过程参与的学时要求,确保学生对建设项目各环节都有所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还要求学生将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毕业设计论文,提升了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确定“择业”实践岗位

为学生定制合身的“择业”岗位是“择业”实践体系的基础。现行的做法是根据当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反馈以及就业指导部门统计的当年的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进行“择业”岗位确定。表1给出了2015届254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根据就业统计数据制定“择业”岗位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后续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开展实践岗位能力培训

为提高学生的择业面及企业的欢迎度,提升产学研融合度,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岗位能力培训”制度。培训岗位根据学校统计的“择业”岗位及学生的就业意向展开针对性培训,分为

岗前和在岗实时培训两种。为确保该制度落到实处:(1)针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制定“择业”实习环节拟开设热门岗位的短期岗前培训,要求学生获取1项校内岗位技能培训结业证书方可进入“择业”实践环节,保证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能够基本适应企业需求。(2)采取“助推”措施,通过“基于工种的一体化教学平台”提供岗位能力实时培训,帮助学生强化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变传统的“硬推实践”为“助推实践”。

(五)落实“员工身份”

多数学生只重视理论课程学习,轻视实践环节,表现为被动接受,且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实践效果较差。为提高“择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10],帮助学生落实“员工身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员工的蜕变。

学校通过创办“创业产业园”,引进多家企业帮助学生创业,产业园每年可接收20余名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生。此外,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年接收约30名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生。这部分学生均能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合格可签订就业协议。在实习期间,企业帮助学生缴纳意外保险,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这种方式既解决了传统实习中的安全纠纷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习效果显著。

(六)建立“择业”实践管理信息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土木工程专业招生人数剧增,学校组织集中实习的难度加大,取而代之“分散实习”。以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参加生产实习

人数为254人,实习地点覆盖国内12个省、市、自治区,省内覆盖全省13个地级市。实习地点分布范围之广,使教师对实习过程的监管力度弱化,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未参与实习。为此,学院自主开发校外实习管理系统,学生每天通过上传实习现场图片及实习日记,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实习完毕还可通过该系统提交实习报告,较好地解决了“分散实习”监管难的问题。

五、结语

从实验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实训)教学环节及“择业”实践环节三方面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试验课程、课程设计、“择业”实践环节中多课程、多知识的整合贯通,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构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落实了学院“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理念,符合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既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做了必要的知识及能力储备。这一实践体系构建虽然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效果,但有些做法还处于小范围试点中,若要全面实施还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J].职业技术教育, 2014(18): 50-59.

[2]云波.用技术型本科的定位及建设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6): 92-94.

[3]王玉林, 张向波, 孙家国, 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6): 29-33.

[4]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5]李彬彬, 苏明周.特色创新的部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4(4):97-100.

[6]孙国华, 高晓莹, 高建洪, 等.电子模型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6): 174-178.

[7]谢镭, 于英霞, 梁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9(3): 87-89.

[8]易富, 张二军, 赵文华.基于毕业去向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4(11):19-21.

[9]周清, 黄岚, 赵玉新, 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 2013(19):137-138.

[10]任晓霏, 戴研.德国双元制大学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之路―巴登-符腾堡州州立双元制大学总校长盖尔斯德费尔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 2015,9(5):5-8.

第8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本科生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7年至2016年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从就业人数,就业率,就业地区流向、就业行业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试点的顺利实施以及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沈阳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23-02

“就业”是国家和民生的根本[1],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均与就业息息相关。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2]。沈阳建筑大学作为建筑类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7年的首批本科生毕业,发展至今已有十年,2016年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二批本科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因此,对10年来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对应用型转型试点的顺利实施以及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1.就业人数与性别构成。沈阳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7年培养的首届毕业生到2016年已累计有10届共297名本科毕业生,平均每年毕业学生在30人,毕业生性别构成为男生193人,占毕业生总数65%;女生104人,占毕业生总数35%。2007年到2013年毕业生中男生约占七层,女生为三层;2013年之后,女生比例大幅提高,接近50%。

2.就业率。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平均为90.2%。从2007年首批毕业生就业率的88.2%到2011年的95.7%,呈稳定上升趋势;2012年以后,就业率有所下降,2015年最低,就业率84.2%,2016年就业率为92.9%,有所回升。

3.就业地区流向。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较为集中东北、华北地区,接收就业人数占总数80%,达到235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就业人数比例为12%;西南、西北地区仅占8%。

4.就业行业流向。主要有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攻读硕士、其他企业等6种类型,其中其他就业包含自主创业人员。到国有企业的毕业生78人,占总数26.3%;事业单位就业24人,占总数8%;公务员8人,占总数2.7%;其他企业就业108人,比例为36.4%;考取硕士及出国留学31人,占总数10.4%。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率所有下降。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本科生就业竞争愈加激烈。2012年以来该专业就业整体形势呈下降趋势,2015年最低为84.2%,低于全国平均就业率94.8%十个百分点。沈阳建筑大学属于建筑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开设了部分建筑类课程,随着近几年建筑行业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本科生的接收或提高入职门槛、限制接收非本专业学生等。

2.就业地区分布不均衡。就业地区流向沈阳、长春、哈尔滨等省会城市是接收生源地毕业生的主要地区。首先,沈阳建筑大学的学生生源地以辽宁省本地为主,约有36%的学生来自省内,通常该部分毕业生会首选沈阳择业入职;此外,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开放和经济中心城市对毕业生吸引较大,该部分地区生源地的毕业生就业仍以生源地为主,大部分西部地区生源地的学生毕业后也选择在该地区就业。

3.就业行业流向以建筑类企业为主。毕业生的行业主要以建筑类企业为主,其次是房地产企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有70人在以中国建筑集团及其他国有建筑企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就业;67人选择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就业;国土相关领域就业人数64人,其中在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单位工作20人,国土资源技术咨询行业企业就业36人,市县区的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8人;考取硕士及出国留学就业的人数中,只有45%的毕业生选择了与本科专业相关的硕士专业就读,55%的毕业生选择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等专业继续深造。

4.未就业毕业生以女生为主。未就业的女生人数比男生多。在39人未就业毕业生中,30人为女生,主要集中在2012年以后。由于招生规模基本保持不变,男生所占的比例呈明显下降,女生比例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科,容易得到女生的青睐,如果考取公务员成功,工作十分稳定,但是如果公务员考试失败,很多女生选择第二年重考,因此未就业率在2012年以后有所上升。同时,大多数用人单位首选男生,也是造成未就业女生居多的又一原因。

三、Y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老而新的专业,是专业特点强、涉及学科较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由于该专业在沈阳建筑大学创办时间较短,而且本科生的培养导向为积极适应社会就业市场对本科生的人才需求,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并没有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相关政府企事业单位就业,体现出建筑类高校的就业特点。

参考文献:

第9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体 制的进一步健全和高校逐年扩招,深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就业质量,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在简要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的基拙上,论述了适应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相关就业指导工作,深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当前高校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形势

    近 年来,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再加上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 峻,在整体严峻就业形势下,土建类学科作为热门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仍然位居各专业前列,但已经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 往年相比也逐年下降:

(一)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逐年下降。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共同反映了就业的整体态势,与就业率不同的是就业质量主要从质上评价就业的状况。大学生就业质量应该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工作收人、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虽然这些年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下,土建行业发展迅速,包括房地产经济的蓬勃发展,行业对高层次的土建人才需求很大,但是随着高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中的硕士教育的持续扩招,在人才供求关系上也仍然存在买方市场,从整体上讲买方市场的出现导致了土建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逐年下降。

(二)就业中性别差异严重。性别差异在土建类毕业生就业中非常明显,这一性别差异体现包括在用人单位的性质、发展的前景和工作收人上。施工单位是土建类 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流向单位,但是由于受到施工单位工作性质的影响,施工单位主要在野外工作,女生进人施工单位受限很大,在工种、工作地域和工作发展上都 不同程度的受到制约。因此,在同等条件男生的就业机会比女生大的多。部分女生由于性别歧视在毕业后选择了与专业无关的职业。

    二、影响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因素较多,既受到大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也与自身专业特色相关: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国家宏观政策主要从两方面对土建类学生就业。造成影响。一方面,自99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土建类招生规模持续扩 大,在整个人才供需上形成买方市场,导致毕业生行业进人门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政策对土建类毕业生主要毕业去向之一的房地 产行业支持力度下降,在另一个层面上影响了土建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二)就业认知偏差的影响。就业认知偏差在各个专业毕业学 生中都存在,现今的高等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往往培养一个大学生就要耗费一个家庭大半的积蓄,因此普遍家长、学生择业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目前 的高等教育中的本科阶段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但是整个就业观念依旧没有转变过来,广大家长和学生仍然根据以往的就业状况择业,就业期望值居高 不下,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三)相关课程设置的影响。目前土建类毕业生毕业去向基本上已经呈现 多元化,特别是转向技术服务领域,目前土建就业市场的主要新增岗位都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土建相关服务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上,这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 要求,要求补充这方面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落后阻碍了学生向新增就业岗位的流动。

(四)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影响。土建类专业是一项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施工单位还要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实践教学欠缺,绝大部分的土建类毕业生在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校期间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十分的有限,进人单位后还需要进行上岗再培训,大部分 的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收有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

    三、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与市场结合起来,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一)建立完备的就业数据库,整理各年数据的变化,归纳分析其中的规律性,掌握市场的动向,对学生积极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就业形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包括就业的大小年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态势。因此要积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就业形势观。

(二)以市场为导向,降低学生就业期望值。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直接对学生就业造成冲击,目前土建类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正在逐渐从科研设计单位向施工 单位特别是向土建服务行业转移,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仍然不愿意从事土建行业服务工作,甚至有部分学生如果不能进人科研设计单位,宁愿待业 也不会选择其它类的工作。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让学生了解目前市场的主要土建类紧缺岗位是什么,目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土建类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