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影像技师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师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摘要:目的探索并总结医学影像技师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以对技师的培养有所帮助。方法在本院放射科开展影像技师教育模式探索,从理论、业务学习,科研培训,考核和奖励制度等方面对影像技师进行系统继续教育。结果影像技师的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实施系统继续教育两年来,技师对教学方式满意度高,诊断医师对技师业务能力评价明显增高,技师科研产出持续增多。结论合理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有助于影像技师适应现代医疗体系的需求,全面发展。

关键词:影像技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像科在各家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医院都是较大的科室,也是设备更新、发展最快的科室。影像技师作为直接工作在一线的群体,在放射科占有相当大的员工比例,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整个放射科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本科开展影像技师继续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尝试、总结,发现对技师职业成长、发展有帮助的培养方式。

1我院影像中心的基本情况

1.1硬件设备设备与工作量情况

本院影像中心现拥有DR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8套、移动DR机2台。CT机6台,包括西门子公司最先进的第三代双源CT-FORCE。磁共振机4台,包括西门子目前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最佳的超高场3.0T磁共振机Prisma。这些设备每天完成X线检查800多人次,CT检查700多人次,MR检查200多人次,在国内大型三甲医院里算工作量较大的。

1.2技师队伍

本院影像中心目前一共有员工102人,其中技师45人,中专学历3人(占7%),大专学历19人(占42%),本科学历23人(占51%),初级职称32人(占71%),中级职称12人(占27%),高级职称1人(占2%)。

2影像技师继续教育的迫切性

如今作为一名合格的放射技师,已经不能再是简单的医嘱执从、依照申请单检查的模式了[1-2]。①主动参与:影像检查设备、技术发展迅速,而临床医师往往不了解检查方法的变化,也不易分辨相似检查方法间的区别,所以技师应从拿到检查申请单时,即主动参与到患者的诊治环节中,充分理解每一个患者的检查目的,了解临床医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希望得到的诊断信息,必要时与临床医师或影像诊断医师沟通,从而使检查图像尽可能地满足诊断需要。②理论知识丰富:传统影像技师参加工作后的继续学习主要是老技师以师带徒的方式来培养,传授的主要是检查体位、投照角度及胶片冲洗的经验和技巧,培养出来的是技术熟练的技师。但为了从检查开始这一刻即与诊断和临床相结合,今天的放射技师不应仅以工作熟练为目的,他们的工作应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并随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了解了疾病的基本表现,临床诊治的方式,各种不同检查设备原理,检查序列的区别和专长等知识,才能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参数,必要时可以建议临床医师修正检查方法,最大可能的提供有助于诊断的影像信息。而且有些病变是偶然检查中发现的,患者并无临床症状主诉或相应病史,临床医师也不会在申请单中提到需关注的检查部位,这就要求技师在检查时对图像进行初步诊断,判断检查的范围是否合适,适时增加补充检查序列以帮助诊断医师鉴别诊断病变。为了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本院开展了危急值上报制度,即某些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一经发现需第一时间上报相应临床科室,便于临床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影像技师作为看到检查图像的第一环,如果能及时发现病变并上报即可最大限度的为临床干预抢救争取时间,而这也需要技师在熟悉检查设备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影像诊断知识。③医技护密切协作:原来技师的工作基本都是独立完成,局限在X线光片拍摄上。而随着检查设备的变化,诊断医师、技师、护士协同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日常工作中技师会协助医师参与一些介入操作,如CT引导下穿刺活检,也要和护士一起参与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抢救处理,常规工作外也会协助诊断医师进行各种科研工作等。④科研:科研一直是医院和科室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原本是以医师为主体,现在影像技师也应成为科研的主力军之一。一来技师本身职称的晋升已经和科研、文章发表相挂钩。二来技师占影像科室员工相当大的比例,如本科技师占全科员工44%。技师团队的科研水平对整个科室的科研水平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对技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对技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校教育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医院的技师团队中,工作15~20年以上的老技师多数学历低,多为卫生学校或技校毕业,主要接受的是X线检查的培训,缺少CT、MR理论知识。年轻技师多为本科学历,接受过科研方法培训,有较好的英语能力,但限于我国影像技师教育的现状,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育目前只有20余所高校开设,远不能满足全国医院对影像技师的需要,所以大部分年轻技师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目前国内有120余所高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30余所为医科院校[3]。虽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有开设解剖、生理学、内外科及医学影像设备等专业课,但缺少影像技术专业的断层解剖、影像诊断等课程使其在影像识别和诊断上不足。因此,由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培养的影像技师在各方面素质上总有所欠缺[4]。医疗从业人员原本就需要持续学习,而在高等教育尚不能很快满足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就更为重要和迫切[5-8]。

3继续教育模式探索

原本本科没有系统的技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为间断组织的专业会议或培训班,参与人有限,效果不明显。从2015年起,本科开始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模式规划和实施。3.1理论、业务学习本科规定每周五午饭后进行全科技师理论知识学习,由技师骨干和医师配合讲座。讲座不是单一的ppt灌输,而是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9]。不单纯介绍CT、MR原理、操作方法、诊断知识等,而是和实际病例相结合。在授课前医师先给出1个病例,提供临床相关信息和影像资料,提出有关临床诊断和辅助检查的问题。授课老师给予引导,鼓励大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疑问的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调动积极性。逐渐过渡到讲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检查方法的选择、鉴别诊断等。技师骨干老师则对该病例图象质量等提出问题,并逐渐过渡到讲解所选病例的检查方法是否合适、检查体位是否合适、检查参数是否可以优化等。最后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于针对性解答,对发言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归纳总结,并提前通知下次讲座的疾病类型,便于技师们提前预习。这样在讨论中,技师们同时学习了各种检查设备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影像诊断水平,通过实际的病例,直观的理解了如何发现并让病灶显示的更清晰。同时,为了理论结合实践,全科技师工作实行“轮转”工作制度,技师们需要在全科各种影像检查设备间轮岗,每1~3个月就会轮岗1次,加深理论学习的印象。3.2科研培训建立科室科研小组,并通过微信建立数个科研互助分组讨论群,每个群均由医师和技师混搭组建,设立分组长并依据每个技师特点和关注点,一对一安排互助结对的医师。每个月组织两次全科科研小组交流活动,全部科研小组成员轮流以ppt讲座的形式介绍一篇近期发表的自己科研方向的外文文献,医师要求英语讲解,技师鼓励英语发言,最后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再中文概述一下。在文献搜索、阅读中出现问题以及文章书写、杂志选择、文章修改、课题申请、学术会议文章投稿等各类科研学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随时通过微信互助群与和自己结对互助的医师探讨,解决不了的也可以直接在群里求助。对于学术会议中进行大会发言的,会提前组织在科内科研小组活动时模拟发言和专家提问,熟悉大会发言的过程,练习即时回答问题。这一活动督促了技师们日常对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的学习,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练习了英语口语和发言的经验,同时进一步使技师与医师们的协作关系更密切,互通有无。医师们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优势帮助技师们解决科研问题,同时也能从技师们的科研关注点上丰富自己的科研思维。技师们则在沟通中理解了医师们科研的方法和设计,可以更好地配合医师们科研的工作。互助微信群的建立和应用提高了科室科研管理的效率。3.3考核和奖励制度每年科室进行一次技师技能比赛,连续一周时间,由科内数名副高职称或以上的诊断医师随机调阅检查图像,在不知检查技师信息的情况下对图像质量进行打分,最后选出年度优秀技师,给予奖励并作为科室技师骨干在第二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起带头作用。建立科室质控微信群,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随时在群中提出并给出改进意见,便于当事人和其他技师吸取经验。对于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投稿被接收的技师,科室安排参会并申请院基金支持。对在国内核心期刊或SCI杂志上的技师给予奖励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竞聘职称。

4继续教育推行效果评价

对于进行了两年的继续教育模式探索效果我们进行了评价和总结。首先对于理论、业务培训的效果,我们从全科技师中随机抽取3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培训形式、效果等进行打分,并与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探索前的教育方式进行比较。另外随机选择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医师各4名,盲法对理论、业务培训前后技师拍摄的X线、CT和MR片各3组质量进行评分,从1分到5分。科研互助小组开展工作以来,技师组数量、国内外会议中稿数明显上升.从开展系统继续教育培训后的效果总结看,技师对PBL模式的培训方式评价明显高于传统的单纯讲座,收获更大。培训之后,医师对技师摄片质量的评价,X线、CT等相对拍摄技巧要求较低的检查没有明显变化。但MR扫描参数复杂、检查时间长、要求患者配合程度高,对技师操作要求高,进行业务培训后摄片质量有明显提高。开展科研培训后,技师组的科研产出也出现了明显的持续增长。可见系统继续教育模式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技师们全面的发展。当然,在开展系统培训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①PBL教学法对授课老师要求较高,需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设计良好的提问,而授课老师作为科室内的业务骨干,本身也承担较大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压力,如何分配、平衡个人精力还需要探索。②技师约占科研小组成员一半,但小组内的医师部分也是年轻医师,业务工作经验不足,也需要在小组内寻求高年资医师的辅导帮助,因此高年资医师常需要对口指导多名年轻医师和技师,再加之自己的科研工作,会造成科研互助效率受到影响。如何尽快培训年轻医师独立的科研能力、总结并解决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等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提高科室科研能力并良性持续发展。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其高速发展给影像技师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10]。科室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出一套适合影像技师发展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努力培养出一批理论知识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的复合型现代医学影像技师。医疗是本质,教学是源泉,科研是发展,高素质影像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建立必将对影像科的发展,以及临床科室诊治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辉,俞璐,王稽,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技师具备的综合素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2):3-4.

[2]张俊祥,尉传社.高层次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现代医院管理,2004(4):30-32.

[3]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70-74.

[4]王境生,袁力,袁聿德,等.国内影像医学(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9):987-990.

[5]王世伟.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现状与继续教育之我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5):374-375.

[6]卞读军,胡冬煦,肖恩华,等.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36-38.

[7]陈建新.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现状与培养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7(3):63.

[8]王韶卿.加强我省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建设的可行性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6):438-440.

[9]马聪,陈柱,肖立志,等.PBL与LBL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9):933-936.

[10]余建明,冯敢生,曾军.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0(7):553-554.

作者:彭朋 李敏 蒋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