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人文素养是指个人通过系统的学习后内化为自身修养,外化为高尚品德,包含良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成熟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若能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利,而且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高中历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精神,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活用教材,利用教学技巧,发挥个人魅力。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在历史实际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历史见证着一个民族的进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承载着一个国家荣耀与辛酸的历程。正是由于这份厚厚的积淀,历史拥有非常高的人文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的辨识和感知能力。

一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学生经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后实现自我修养和思想品德的提升,能够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能够实现个人意识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过程是由外而内实现的,需要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滋养,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多一些人文情怀,更好的加深理解。人文就是人类历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的体现,是各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坚持和体验,它包括历史学科所涉及的文、史、哲、艺等方面的领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将教育、科技和素质统一起来,使学生对于文化的辨识和传承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提升学生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和政治理论修养等。从而使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形成对自己祖国和民族历史责任感,将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同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自我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及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的调整转型,传统与现实相呼应,东方与西方相碰撞,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念层出不穷,这深深影响着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以及价值观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像是一句理科招生的广告语,又像是学校乃至这个国家的真实写照。当代中国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社会成就,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自然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人文教育却由于缺乏实用性成为陪衬。这就导致了高中生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口语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比较差。具体来说,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归纳为以下几点:(1)思想过于功利,精神追求贫乏。社会的发展强化了社会与个人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强化了高中生对物质的追求。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造成学生思想意识的偏离,对于未来的勾勒只限于房子、车子和票子等,侧面反映出学生精神生活的贫瘠。(2)缺乏信仰,容易迷惘。当代社会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传播着金钱至上、利己主义和极端思想等不良的思想意识。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得高中生的辨识能力不高,品德意志不够坚定,往往容易在物欲横流中迷失,缺少精神慰藉,造成群体性信仰迷失。(3)道德水平下降。十七八岁的学生原本应该是单纯和阳光的代名词,可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耳光。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得高中生道德水平下降,对于是非的辩驳能力不强。而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事件.一次次拷打着这个社会的良心,引发社会深思。因此,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培养高中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这项重要的任务。而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细致的去完成。它需要一个科学的培养体系,需要教师用人类历史中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来熏陶学生,使学生真正受到启发,提高思想认识,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找到心灵的慰藉。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把教学主体还给学生,营造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沿用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学效率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再加上高中历史知识点非常多且分散,学生的记忆负担非常重,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背得多忘得多,而很多高中生不具备自我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将历史教学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有效结合,就必须把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求欲望是由内而外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人文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多选择人文化的教学素材和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加强德育素质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时,历史教师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将一些人文素材带入课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现实中的抗战纪录片,也可以讲述一些有关自己城市的抗战历史和英雄传说,还可以展示一些烈士陵园和英雄纪念碑的悲壮,让当代的学生直面七十多年前的“抗战元素”,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将学生的感受放在教学的首要目标上,引领学生学习探究历史,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更加深入的思考历史,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丰富精神文化追求。

(二)拓展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历史知识的人文内涵

谈及文化,总是与博大、精深等词联系,这说明历史教学在教材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教师要进行知识扩展,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能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学生进行感染、影响和激励,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例如,在学习“”时,教师应该先向学生们普及一下知识背景,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百年前的中国青年是怀着怎样的悲痛发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怒吼。在进行完教学后,可以组织大家观看《我的1919》,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激发爱国情怀,弘扬五四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历史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平台,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认同感,自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认真剖析他国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明辨是非,深刻体会,吸纳他国文化之精髓为我所用。这样教学不拘泥于课本素材,在素材基础上发挥创造,利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内涵,是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追求崇高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三)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小组合作式学习,是近年来所一直推崇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在经过小组集体的讨论和交流进行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进行调控和设计,有利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在学习完唐宋的历史之后,就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以下的内容,“唐宋在历史进程的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你觉得有哪些?”给学生这种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与同学们共同合作探究,并告诉同学们没有正确答案,只要回答的合理就行。同学们热火朝天的讨论,各种奇思妙想和独特的见解都被渐渐放大,对于一些分歧共同进行探究,是对这些内容很好的巩固作用。在火热的讨论之后,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如询问学生“如果有机会穿越,你会穿回到唐朝还是宋朝,为什么?”这样开放同学们的脑洞,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说不定就会有学生深受启发在将来写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教师要利用好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历史之中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历史与现实统一于精神追求中。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既是我们教学发展的核心,也是其指导思想。教师需要更改教学理念,深入发掘课程蕴含的人文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培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培育出合格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程景俊.浅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4):29-29.

[2]雷平.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2):184-185.

[3]杨绪贵.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5):26-26.

[4]汤红彦.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4(17):19,21.

[5]刘渊.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J].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5.

作者:杨俊芳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