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全球经济治理新构建

全球经济治理新构建

一、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严峻,但2012年仍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

受主要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交织以及政策空间受到政治和经济制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11年世界各国经济出现集体减速的征兆,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加,总体形势十分严峻。但只要有关国家能够积极携手有效应对,世界经济还是能够避免“二次探底”,仍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尽管各国际组织也都相继降低了对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结果也不尽相同,但预测方向还是基本一致的,即2012年将基本维持2011年的低速增长态势。2011年9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维持在4.0%的水平;世界银行对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为3.6%;联合国12月的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12年将增长2.6%;亚洲最大的信息咨询公司野村证券预测,尽管2011年全球经济屡次受到打击,但仍将实现3.8%左右的增长,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明显面临下行风险,但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有望达到3.2%。①

1、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都不同程度面临债务负担沉重、失业率高企,经济增长乏力等困境的挑战

(1)美国经济复苏放缓,经济形势仍很严峻——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

2011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季度增速分别为0.4%、1.3%和2.5%(均为环比折年率),低于2010年3%的水平。②经济复苏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紧缩财政政策的困扰和前期刺激性政策效应的弱化,使得私人部门持续疲弱,尤其是个人消费支出增长乏力,无法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方面,2011年前两季度美国投资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分别仅为3.8%和6.4%,远低于2010年同期31.5%和26.4%的水平。私人消费支出方面,一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按年率仅增长0.4%,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为复苏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二、三季度情况有所好转,从前三季度整体看,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速为1.7%,但由于消费需求在美国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高达71%,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达到1.2个百分点,可见,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其次,就业市场疲软和失业率高企成为阻碍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因为美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者开支带动,而失业率居高不下使得民众无法增加支出,从而使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面临挑战。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的高位,而且呈现长期化的趋势,出现了四、五十岁白领大量失业的问题。——美国为刺激经济采取了多种措施。从长期来看,为了重振美国经济,美国提出了重振制造业计划,扩大国家创新优势等战略,为未来美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从目前来看,美国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并没有发生,新能源和低碳、信息技术、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的经济增长点至今尚不明朗,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较长时期的滞涨,低增长将成为常态。从经济增速变化趋势来看,2011年第三季度经济表现明显好于上半年。而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在节假日个人消费增长带动下,有望高于前三季度水平,达到2.9%。经济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并朝好的方向发展,短期内美国经济已经基本摆脱“二次探底”的可能。尽管各大预测机构认为美国2012年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但都一致认为美国经济下行空间有限,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CBO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5%左右,“蓝筹共识”(BlueChipConsensus)综合私有部门50名经济学家预测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将为2.3%,“大型企业联合会”(TheConferenceBoard)的预测值为2.1%。毫无疑问,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还存在,并有可能继续发酵,但我们丝毫不能低估美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目前,美国经济在“阵痛”中已开始深度调整,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已经步入了复苏轨道,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已经恢复稳健。首先,自2010年10月以来,美国消费者信贷按年率一直保持正增长,2011年7月已接近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扩张。其次,2011年3月以来,美国房价已连续保持上涨势头,房价回升有助于提升消费能力和投资信心,减少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损失。第三,美国工业生产保持旺盛的扩张态势。2011年前9个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均在3.2%之上,是2001年至2008年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从制造业新增订单来看,同比增长都在10%以上,这也远远超过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另外,美国权威行业研究机构供应管理协会(ISM)的数据显示,2011年9月,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26个月扩张,增速比上月略有提高。第四,美国银行体系状况逐步改善,2011年前两季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分别实现3.6%和15.2%的正增长,二季度银行贷款违约率降至1.68%,已接近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累加,存在严重衰退的可能

2011年以来,欧元区债务危机几经折转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近期出现了债务危机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蔓延、从公共部门领域向银行体系蔓延的趋势,欧元区经济严重受挫,总体表现为衰退风险加大。首先,从经济增长形势看,欧元区经济下行趋势明显,2011年二季度经济增长由一季度的0.8%大幅下滑至0.2%(环比),曾经表现强势的德、法两国经济几近停滞,英国经济也呈现下行态势。其次,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居高不下。2011年11月欧元区失业率为10.3%,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失业率均创下历史新高,分别高达22.6%、17.6%和12.5%;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失业率分别为9.9%、8.3%和8.1%。此外,外贸进出口增速双双下挫。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冲击了欧洲银行体系、消费和投资者信心。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欧元区经济处于衰退的边缘。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欧元区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种情景是欧元区陷入全面衰退:欧元区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陷入全面衰退。欧盟截止目前所采取的救助措施并没有有效地阻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受到波及的欧元区国家数量日益增多,欧债危机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扩散至西班牙、意大利(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欧元区未偿还债务最多的国家)、比利时,随着资本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也因为施救其他重债国以及本国经济增长疲软受到拖累。2012年一季度为欧洲重债国的债务集中清偿期,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2012年到期债券的本息合计高达3760亿欧元,希腊2012年到期债券和贷款的本息合计563亿欧元,西班牙到期债务本息合计1654亿欧元,比利时到期债券本息合计710亿欧元,葡萄牙到期债券和贷款的本息合计288亿欧元,爱尔兰到期债务本息合计99亿欧元。③如果没有更有力的救助政策出台,欧洲整体经济形势悲观,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在2012年到来。当然,我们希望欧元区各国和国际社会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各种救助措施帮助欧洲度过危机,不过,一旦政策失误将使欧洲主权债和欧洲银行出现无序重组,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陷入深度衰退,全球经济也将受到巨大冲击,当然此情形为极端假设情形。另一种情景是经过努力到达增长与衰退的边缘:部分欧元区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欧元区整体经济在2012年一季度将会出现轻微衰退,欧元区经济2012年全年处于增长与衰退的边缘。当前,虽然欧债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但危机直接冲击的是居民、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对企业影响是间接的,发达国家企业的现金流仍然充足,技术水平仍然领先,且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欧元区国家工业仍然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2011年8月,欧元区工业生产继续7月的回升势头,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5.3%,前8个月平均水平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显示欧元区实体经济基本面尚好。如果在2012年欧洲重债国巨额的债务密集到期来临之际,欧盟、欧洲央行、欧元区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社会能够及时、充分和得当地采取救助政策,能够有序地解决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将危机控制在少数几个国家,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整体经济则不会陷入全面衰退,增速预计在1%左右。

(3)日本经济将在地震灾后重建带动下实现缓慢复苏

2011年日本经济在地震和核泄露双重冲击下受到重创,已连续三个季度增长为负,但下滑幅度出现明显收窄。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日本经济逐渐呈现好转迹象。日本经济景气指数表明,当前日本经济整体处于缓慢复苏阶段。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经济景气指数,日本经济景气在地震后的2011年4月触底之后,5月开始回升,6月上升至90.4,达到阶段性高点。10月反映日本经济景气现状的一致指数为90.3,同比上涨1.2%;反映最近经济形势的滞后指数为82.3,同比小幅下降0.3%;预测今后数月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数为91.5,同比下降1.8%;综合判断,2012年,日本经济在政府投资、设备投资和耐用品消费等方面灾后重建的拉动下,有望加快复苏,2012年日本经济可能实现温和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日本经济仍面临债务负担沉重、劳动力缺乏、内需不足、产业空心化等很多深层次问题,导致经济发展缺少动力,在世界经济中难以发挥重大作用。

2、发达国家风险因素正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

金融等渠道向世界各地传递,但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已经率先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实现了全面复苏,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但由于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同时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经济体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金砖五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胀率均高达9%以上,巴西和中国的通胀率也分别达到了7%和6%以上的水平。世界经济是一个统一整体,各国必然都会受到全球整体经济的影响而不能独善其身。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2011年9月以来相关国家和国际机构纷纷下调经济增长率预期。巴西央行将2011年GDP增长率预期从3.84%下调到3.79%,2012年从4%下调到3.9%。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将2011年GDP增长率预期由原来的4.2%下调至4.1%,同时预计经济恢复快速增长不会早于2014年。墨西哥银行最新估计2011年经济增长率将为3.8%—4.8%,比此前的预期分别下降了0.2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在9月报告中,将印度本财年(2011年4月1日到2012年3月底)经济增长预期从8.2%下调至7.9%,并把下一财年增长预期从8.8%下调至8.3%。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在放缓,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究其根源在于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资本积累快速增长的周期,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在技术上又可发挥后发优势;人口众多且年龄结构年轻,中产阶级队伍快速扩大,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不断增强。而上述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并不会消失或减弱,将继续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经济增长。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在逐步增强,围绕着连接亚洲、非洲、中东和拉美的“新贸易通道”所建立起来的商业联系使得贸易往来和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就中国而言,2010年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由“十五”末期的42.7%提高到48.3%;另一方面,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处于转型时期,均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由此带动了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3、债务危机和金融风险仍将继续存在

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饱受债务危机的威胁。从欧债危机看,2011年欧债危机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截止目前欧盟所采取的救助措施并没有有效地阻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受到波及的欧元区国家数量日益增多,欧债危机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扩散至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随着资本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也因为施救其他重债国以及本国经济增长疲软受到拖累。截至2011年11月,欧元区国家只有德国、芬兰和荷兰的主权债CDS处于较低的水平。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欧债危机呈现从公共部门向银行体系蔓延的趋势,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市场对于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担忧程度加深,影响实体经济增长并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美国债务危机也很严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100%。考虑到州和地方政府情况,美国债务形势更加严峻,处于危机边缘。美国政府债务较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尽管美国暂时没有出现违约债务,但是至今美国仍未能就削减1.2万亿美元赤字达成一致,2011年8月5日,评级机构标普将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长期展望负面。2011年11月28日,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惠誉在声明中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居高不下且仍在增长的债务负担,与其AAA评级不符,尽管美国在主权信用基本面方面存在其他有利因素。”④日本债务危机也不容乐观。日本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200%,中央财政支出每年用于国债利息支付的比重为23.3%,每年中央财政收入一半左右又要靠债务融资。尽管日本债务主要以中长期为主,并由国内投资者持有,但债务的恶性循环与日本国内政局动荡叠加,很可能使得日本债务形势恶化。债务危机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各发达经济体进行彻底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改革,从而扭转以财政赤字维持国民高福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则需要各国实现更为均衡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提高政府的偿债能力。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发达经济体国内改革步履维艰,抗议声不断,债务问题短期内难有改观,债务危机将是发达经济体长期面临的问题。债务危机使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击,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金融风险加剧。2011年7月中旬以来,对欧债危机恶化和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的担忧使全球投资信心濒临崩溃边缘,引发金融市场大幅剧烈震荡。全球股指和国际油价数个交易日的单日跌幅超过5%,衡量投资者恐慌程度的标准普尔VIX指数甚至在8月8日跳升至48,达到金融危机后的最高点。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截至2011年9月15日,与年初相比,美国标普500指数已下跌4.9%,德国DAX股指下跌21%,法国CAC股指下跌22%,伦敦富时100股指下跌11.2%,日本日经指数下跌17%。而金融市场持续走弱又与经济放缓相互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信贷紧张,信贷紧张又会导致投资和消费放缓,投资和消费放缓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历史经验表明,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危机的负面影响,但不可能取代长期经济增长本身所需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轨道有赖于经济转型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而当前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政策大多是短期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不明朗,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将继续存在。

4、全球将面临较大通胀压力

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剧烈震荡。2011年年初,受世界经济复苏较快、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以及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纽约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原油价格)由2011年年初的91美元/桶增至5月初的110美元/桶左右,增幅达21%;而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BRT原油价格)则由年初的95美元/桶增至5月初的126美元/桶,增幅达30%。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从年初的每吨89.89美元上涨到10月份的每吨175.92美元,涨幅高达95.71%。黄金价格经历了缓慢上升、快速上涨和急剧跳水的波动过程。1—6月份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从1422美元/盎司攀升至1502美元/盎司,升值幅度为5.6%,并一路飙升到一度突破1900美元/盎司,此后受欧债危机影响黄金价格大幅度缩水,9月底黄金价格已降低到1600美元/盎司附近的较低水平。自10月份至今,黄金价格进入一个窄幅震荡整理的阶段,基本保持在1600—1800美元/盎司的运行区间波动。总体来看,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仍将受到供求基本面、全球流动性状况、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其中全球宏观经济因素主导的供求基本面是根本性因素。从需求方面看,2012年世界经济将持续处于低速增长状态,这意味着未来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将较为温和,降低需求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从供给方面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强调结构调整和供给管理,从而抑制物价上涨。但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仍维持宽松,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未改变,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相对强劲的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仍将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在新的平台上高位震荡。二是发达经济体系经济复苏进程放缓,通胀压力开始逐步增大。在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却在逐步攀升:2011年5月以来美国总体通胀率一直保持在3.6%左右,居民能源消费价格指数年增长率分别达21.5%、20.1%和19%,核心通胀率也达到了2%的警戒目标;欧元区通胀率也明显上升并已连续9个月超过2%的警戒线,英国通胀率更是高达4.5%。依据当前的形势判断,英国已经陷入了滞胀,而美国和部分欧元区国家正在步入滞胀。2012年,由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还需要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预计发达经济体仍将继续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三是新兴经济体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已经率先实现了全面复苏,并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但由于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同时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经济体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金砖四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胀率均高达9%以上,巴西和中国的通胀率也分别达到了7%和6%以上的水平。

5、政策因素影响

2012年全球经济走向在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和蔓延、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下行风险的背景下,各主要经济体政府将刺激经济增长作为决策优先考量的因素。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已经由收紧转向宽松或者由宽松至进一步宽松,全球面临新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9月美联储推出4000亿美元的扭曲操作,压低长期利率水平;2011年10月英国央行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增加750亿英镑资产购买规模;欧洲央行两次小幅降息将欧元区利率降至1%,近日又启动了期限长达3年的长期再融资计划,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巴西央行自2011年8月以来已经三次降息,将基准利率由8月的12.5%降至11月的11%。2011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通过干预外汇市场为本国经济增长和出口复苏创造更好的汇率环境。日本央行随时准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抑制日元升值,瑞士则直接锁定瑞士法郎与欧元汇率下限。2012年全球经济运行态势的两个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是欧洲债务危机和财政政策的演变。欧洲债务危机的演变取决于欧盟、欧洲央行、欧元区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社会是否能够采取及时、充分和得当的救助政策。我们对2012年全球经济进行预测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欧洲主权债务和欧洲银行不会出现无序重组,而一旦政策失误和不当使欧洲主权债和欧洲银行出现无序重组,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陷入深度衰退,全球经济将受到巨大冲击。美国财政赤字高企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美国政府目前所采取的消减赤字措施不能根本解决美国财政问题。两党政治分歧、今年大选以及政府财政赤字高企制约美国财政政策的弹性。一旦美国财政超预期收紧,美国经济受到拖累,全球经济也将会受到影响。此外,政府更替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增强和大选之前的政治博弈也是市场面临的另一个不确定性因素。2012年是大选之年,美国、法国、希腊、俄罗斯等国家都面临政府更替问题,出现政治周期与商业周期叠加的现象,面对经济下滑、债务高企、失业增加等问题,政治家为了迎合选民需要,可能不顾客观经济现实,发表偏激言论和难以兑现的承诺,上台之后也可能对现行经济政策作出不合时宜的调整,使脆弱复苏进程雪上加霜。这也是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运行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世界经济格局在动荡中加速变化,但是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还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尽管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但长期累积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公受经济金融危机的持续作用和影响在加速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和发展路径出现新的变革,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1、经济金融危机加速了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和发展路径的变革

历史经验证明,历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1929年大危机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衰落,经济陷于混乱;美日等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扩张,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探索建立了影响至今的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主导了世界经济格局。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德西德合并而引发的欧洲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引发了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就是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加快,突出体现为加速了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诞生,并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新内容。而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亚洲传统的“雁型模式”区域分工格局,并逐步在区域内形成了一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也加速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亚太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此次始于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危机,也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从美国向世界各地扩散和蔓延,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和蔓延,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扩散和蔓延,危机带来“国际同步震荡”。直至今日,所有发达国家都未能幸免于难,美国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风险,而欧洲经济停滞,还面临着债务风险,日本仍在沉睡,昔日引领全球经济的三大经济体自顾不暇;然而,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双重压力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并未发生逆转,率先走出复苏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实力对权力分配和格局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事实表明,美国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遭受到了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美国第一经济强国地位受到挑战;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广泛质疑;美国主导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能力受到冲击;“美元本位”受到广泛抨击等等。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停滞,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世界正在再次经历着一场实力转换和权力再分配的激烈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加强,这必然会加速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旧格局的变革。当然,要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并不意味着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以及对现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主导作用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金资源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且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本性变化还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2、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何为新兴经济体?究竟有多少新兴经济体?现在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和准确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现已遍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东欧及中东各个角落。新兴经济体是相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是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新兴经济体的涌现是国际力量格局变化的具体体现,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加,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

一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新兴经济体崛起是一种不可逆转的长期发展趋势。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金砖四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而新的“金砖五国”(南非2011年4月应邀参加金砖四国会议,此后成为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更是不可小觑,五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30%,人口占世界的42%,经济总量大,2010年占全球GDP的18%,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15%,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国际经济力量。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也日益升高。有包括APEC21国、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25国、东盟10国、太平洋岛国论坛16国等众多经济和贸易同盟,其人口总数、GDP总量均占世界第一。其中,仅APEC成员国人口数量即达27亿人,占全球的40%,GDP和贸易量总额分别占全球的53%和54%。⑤金融危机后,亚太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二是2009年在世界平均增长率为-1.1%的情况下,亚洲新兴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达6.2%,亚洲经济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根据经合组织(OECD)预测,2010年OECD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2.8%,相比之下,2010年亚洲经济(不包括日本)的平均增速可达到8.2%—9.4%,相当于OECD国家的3倍,亚太新兴经济体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野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曾预计,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他预计,2012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达1/3,整个新兴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达3/4。经济力量是权力分配和格局变化的基础,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其次,伴随经济实力的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参与引导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新兴经济体实力增强,他们积极参与到应对经济危机、全球治理、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协调工作中,推动了全球经济向着更加公平公正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春季会议上一致同意对世界银行增资860亿美元,同时通过了投票权改革方案,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整体投票权提高到47%。改革前和改革后,G7分别为新兴经济体投票权份额的23倍和18倍。其中,中国的投票权几乎翻了一番,跃居成为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此外,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韩国、墨西哥和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的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当前,20国集团正处于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机制向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转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重大经济、金融事务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地位和实力的上升,其全球责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实力上升和地位提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的责任意识也在提高,包括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调整发展模式、争取更多的发展权和话语权以及对低收入国家的发展援助等方面,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责任意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砖五国”、“钻石十一国”、“展望五国”和“灵猫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和主张在国际事务中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并开始拥有一些话语权。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是在当代相互依赖型经济条件下的发达国家不得不对发展中国家作出的重大让步,将逐渐改变世界经济现有版图、格局和秩序,并有可能为未来一段时期奠定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世界经济而言,尽管新兴经济体已在经济总量和贸易额等指标上占据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份额,但是在IMF所管理的金融领域,其金融产品、市场成熟度、市场规模、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发达经济体仍不可同日而语,建立一个更公正、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体系,并使之充分地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三、全球经济治理新结构亟需建立

全球治理是指在没有强力中央权威干预的情况下,以得到认可的法则、规范和制度所形成的框架为基础进行全球合作。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不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和平衡,而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共同安全,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对新秩序建构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实现全球经济治理,理当放弃霸权和冷战思维,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各国包容性增长,创建和谐世界。现行国际经济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围绕确立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延伸和扩展、逐步演化而形成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始终存在着美元既是国家货币、又是国际货币的矛盾。实际上,此次世界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突出表现在权力和义务的不对等,美国是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但主要根据美国自身需要调节货币发行,美国金融机构能够利用先期掌握美国国际货币政策和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动向的有利条件,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中攫取利益,掠夺其他国家的资产;IMF的治理结构又使美国的行为无法受到国际机构的监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也反映了这一事实。为了缓解美国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却导致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全球流动和泛滥,引致了石油等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加上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府为应付经济衰退而采取的积极宏观政策,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问题。当前由于全球经济治理不完善,使得全球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债务负担沉重导致进一步实施财政刺激的空间不大,为刺激经济不得不依赖于并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公开承诺将零利率维持至2013年,2011年12月8日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由于欧元区饱受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整体应该是更加宽松的,欧洲央行存在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一些新兴经济体也相继将由收紧转向宽松,如果所有的国家效仿这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毫无疑问将会引发一场全球货币竞相贬值的战争。此外,受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要求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背景下,新兴市场需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因此,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协调难度必然加大,甚至可能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发生在一个更为开放、市场分工更为细化的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各国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迫切需要世界各国政府在全球视野下来共同探讨全球治理结构问题,并加强各国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以建立合作、开放、共赢的世界经济秩序。由于现行全球经济治理的缺陷集中表现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同时推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治理结构的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原则是促进金融国际市场的基本稳定,并使得国际贸易的收益能够在国际贸易参与国家之间形成合理分配,能够促使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国际贸易和投资治理结构改革的原则,不应该是通过抑制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来维持全球经济的平衡,去适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而应该是为了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远期改革方向是建立超主权的国际货币,但短期内现实的改革方向是货币多元化,通过形成区域内主导货币来减轻美元的压力;加强主导货币与美元的协调,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加强监管,防止金融机构的高风险投资;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系的改革,增强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消除各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增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当前,面对欧债危机、经济放缓、金融动荡等严峻形势,各国开始意识到全球治理的重要性,20国集团合作机制的出现,标志着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地位的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倡导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构建,共同创造一个公平与合理的国际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