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财税经济学范文

财税经济学全文(5篇)

财税经济学

第1篇:财税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水彩画;环境艺术设计;技法;应用;专业

在我国艺术学院的环境艺术(以下简称环艺)设计专业之中,手绘技法作为一种传统的设计手段,是专业课程中最核心和最基础的课程,并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专业的技术表达能力。因此,深入研究水彩画在环艺专业手绘方面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计专业的水彩画与环艺设计手绘之间的关系

设计水彩画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而且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将水彩画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层面上,是通过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艺设计的基础课程内容,是在改革课题中首次提及的。

(一)水彩画的特点

从根本上认识水彩画,需要从其本体语言出发,它的本体语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美学观念、哲学思想、表现手段和工具材料。水彩画的语言特点除了与普通形式的画中共有的色、体、形、点、线、面等六大基本元素相同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艺术表现语言,如水趣、水味、水韵等。水彩画早期的发展是以草稿性和记录性为主,后来随着画家对于水彩画的探索,使水彩画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水彩画的工具材料与设计专业手绘所用的工具有雷同之处,对于水的应用所形成的画面透明感,在设计手绘中可以广泛应用。

(二)水彩画应用于环艺设计专业的优势

水彩画是一种传承了多年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种,拥有极为长久的发展历史。由于其表现形式特殊,艺术形式独具一格,所以能够体现出鲜明的艺术语言。另外,水彩画本身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是一种独立特有的画种。在教学课堂上,水彩画不仅能够传授色彩基础,而且能够渗透于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的公共设计领域、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插画设计、动画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本文所提及的环境艺术设计等课程之中。水彩画通过水和色的微妙变化和巧妙运用,能够赋予设计作品内在的深意,水和色的融汇贯通象征着节奏的韵律,具有无穷的韵味,不仅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丰富了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水彩画应用于环艺设计专业也可以被叫作设计专业水彩,指的是专业的设计人员将环境设计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意识融汇贯通于水彩画之中的一种形式,能够形象地表达出设计人员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可以体现出设计专业形态的绘画语言。设计专业水彩是随着时展而发展且不可以被取代的艺术手法,也是艺术发展过程中所沉淀出的绘画手段。

(三)水彩画与艺术设计相互融合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多领域可以融合贯通的时代,而且艺术设计也是一种多学科可以相互学习与交融的综合性学科。中国的艺术设计要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就需要每一位艺术设计者和研究人员坚定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传播形式。水彩画依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殊的语言特点,成为与艺术设计专业相融合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学领域中技法运用、创作理念和意境表达等方面的良好结合点,并且,水彩画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范围十分宽泛。水彩画的语言特点体现着中国古代特有的东方艺术魅力,是现在的水粉、马克笔、彩铅等材料都无法替代的,具有湿润流畅、纯净透明的独特艺术效果。

二、水彩画在环艺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一)水彩画的独特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

水彩画的综合技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环节之中。从独立的角度上看,水彩画的绘画语言都蕴含着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应用不同的材料也会影响到水彩画技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恰当地理解水和彩的韵律、节奏和变化形式很不容易。引用法国著名画家的一句经典名言:“谁想献身绘画,谁就得首先通晓语言。”这句名言中所提及的语言主要是指绘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技法。在现阶段的环艺设计教学当中,绘画的应用技法和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在色彩基础课程中占有很重的比例。一个艺术设计从开始的手绘草图到整个作品完成,每一项基础环节都必须有水彩画技法语言的表达。水彩画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它画种成为水彩画,除了源于它本身具有的美学内涵和特殊的材质特征以外,还由于它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画法技术体系,通过色彩的变化和水彩之间的交替,能够让作品鉴赏者直接丰富地感知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想象和感受。用笔的轻重缓急和水分的多少,都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所表达的内涵,通过鉴赏各种不同的笔法,逐步地深入到艺术作品创作的领域,并构架出一种区别于其它画种的艺术技法理论体系。在环艺设计教学中,要时刻注重水彩画的学和用,这里需要特别解释的一点是,锻炼水彩画的应用技法并不是每一个学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每一位学生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出发,使用具有个性的绘画语言去描绘自身的艺术作品所要体现的意境和内涵,水彩画的绘画作品才能够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如果一个学生过分地重视技法锻炼,而成为技法的傀儡,会大大降低作品的艺术品位,使艺术作品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内涵。但学习和研究水彩画语言的同时需要了解技法,艺术作品的最终效果也是通过将技法落实在作品之中实现的,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生把握好学习的力度,制定好相应的学习目标。

(二)水彩画的技法

水彩画的的技法在本质上来讲,可以概括为一次性技法。一次性是指在绘图过程中要严格地把控整体的用笔力度,拿笔要直放直取,并且需要一次性解决水彩、水分、造型和比例。无论是水彩用量还是用笔的力度都要恰到好处,并且将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渗入到水彩画绘画作品的绘制和创作之中,在体现出美感的同时,也要表现出设计作品的专业性。水彩画应用到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普遍方法有三种,即湿画法、干画法和干湿结合画法。在绘画作品绘制过程中,要根据作品的画面需要,将相应的技法应用到作品之中。1.湿画法。湿画法是指在较湿的纸面上进行连续点色的技法。该种画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水彩画水色分明、生动流畅的特点,也是表现水彩画本身魅力的独特技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环艺设计作品之中。由于纸面本身是湿润的,在水彩用笔时可减轻触碰的表面用力,在湿润的纸上能够渗化出微妙朦胧的效果,使艺术作品更生动活泼,平面的物象更具立体感,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2.干画法。在通常情况下,干画法的画笔所使用的水分较少,在施色的过程中要求用笔迅速,同时严格掌握水和彩的使用比例,用彩不能过浓也不能过浅,不然很难做到色彩重叠,缺乏色彩饱和度。在用笔时也要求掌握一定的规律,落笔要干脆不留滞,一旦出现滞笔的问题就会导致纸面泛色或起毛,影响作品整体的美感。另外,为了达到作品更好的艺术效果,在手绘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排刷画法,使水分和色彩充分饱和。3.干湿结合画法。水彩画的干湿结合画法在设计效果图中应用广泛,背景、远景都可以用湿画法处理,体现出画面的虚景和弱景的关系,干画法往往会以局部的细节和重点刻画部分为主,方便画面处理和深入。干湿结合的画法可以使画面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综上所述,技法的使用各具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需要作品设计者有机地组合各种画法,有序构图。在艺术设计领域,对于水彩画的教学应用方法依然在不断地创新。伴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引入,新的技法也会逐渐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三、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在环艺设计中的作用

将水彩画应用于环艺专业手绘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设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且还能够丰富水彩画自身的艺术形式。水彩画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意象、具象和抽象。根据其表现出的相互共存又相互独立的特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具象表达的是具体的形象,突出的是自然的脉络;而抽象则更加突出理性的思维框架;抽象的具体含义是指抽离于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演绎出的共有属性。中国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是表现于意象,在较多的层面更注重主观和个性,以意造镜,更多的是具体的物质所在,是思维意识中合乎逻辑的展现。

四、水彩画教学在设计中的运用和拓展

水彩画应用于环艺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是多样的。从最基本的艺术层面上论述,水彩画的影响已经涉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各个领域之中,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水彩画的绘画方法时,要充分体现出该专业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张力,并且要进一步丰富艺术设计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和深刻内涵。未来的水彩画依然能够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语言,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与计算机软件领域。将水彩画技法的方法以数字化的形式嵌入到计算机软件之中,可以使作品更快地显示出水彩画的效果。

五、结语

在艺术设计专业,将水彩画应用于教学中,对于环艺专业手绘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极大地丰富了手绘表现的力度和效果。未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领域将会引进更加先进的元素。水彩画教学应用也会通过结合现代化的元素,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喜生,陈祖展.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J].艺术科技,2016(3):46+54.

第2篇:财税经济学范文

一、财政学课程特点及一般教学规律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分配活动的学科,是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财经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正确认识财政学课程特点及其一般教学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财政学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一)财政学课程特点

1.财政学内容抽象、宏观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财政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阐述财政的基本概念,财政的职能以及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第二部分为财政的支出,主要阐述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第三部分为财政的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国债;第四部分为宏观政策,主要阐述政府预算、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这些内容抽象宏观,涉及面广,课程理论性强,定性分析较多,案例较少,学生对理论性和抽象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缺乏兴趣,而且学生总感觉财政学的内容是“高大上”,距离实际生活太遥远,无法身临其境,因此体会不深,所以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1]。

2.财政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习基础要求较高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财政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财政学的教学内容看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如税收,包括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如何征税、什么条件下采用税收优惠或减免等;还比如社会保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参加社会保险以后,使得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和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但是这些内容教材中涉及的并不多,所以对于非财税专业的学生来讲,今后的学习内容不再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完财政学课程之后,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而以后踏入社会对税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较多,会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财政学教学一般规律

财政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因此,研究财政学教学规律,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力求深入、严谨、扎实,重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实践教学应以财政理论为基础,将财政理论融于实践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

二、财政学教学方法运用的主要依据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教学的载体,教学方法总是为教学服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每一门课程都会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财政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财政学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财政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内容庞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所有经济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目标就是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在财税领域应用和延伸,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财政学过程中拓展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而丰富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借助于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践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生动形象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

(二)财政学教学方法应反映出财政学独有的学科特性

按目前学科分类来看,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分支之一,但作为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在研究领域、研究的制度背景以及交叉学科特性等方面和其他应用经济课程存在明显区别。财政学所独有的以上三方面学科特性决定了应在财政学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财政问题的能力并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使一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普遍规律与具体制度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财政学教学方法及运用

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在教学方式改进的理念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财政学教学中要建立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财政学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首先,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促使每个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促使学生在课前就进行自主的、主动的和有针对性的讨论。其次,以实践为导向,将课程内容与具体的财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专业不同,教学重点不同,方法不同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税收这部分作为重点,尤其各种税的计算,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以后学习《税法》打好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会计专业侧重于案例教学法;对于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财政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社会保障这部分,因为从学生的就业去向看,更多的是在单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掌握各种保险的缴费比例,以及办各种保险的程序等等。在教学方法上,人力资源专业侧重于角色互换法。

2.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18年,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首创,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规律与具体制度相结合的学科,所以案例教学的运用在财政学教学中就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案例教学通过对社会真实经济生活的财税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它能迅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他们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在案例和财政基础理论知识之间寻求答案,踊跃发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不断否定一个又一个错误,最后形成正确的认识,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全面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4]。

3.推广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是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掌握外语。在中国,双语一般是指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随着全球经济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外语不仅成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经济学没有国界,财政学作为经济的一个分支学科,必须在国际环境中才能与时俱进,所以其发展离不开国际经济环境,因此市场需求更多的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推动财政学教学方法的转变,其中英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双语教学是教学方法中比较成功的实践。在财政学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创造学习和应用英语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更透彻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快速获取国外最新的学术信息、研究成果、国际经济动态、养成用英语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4.社会实践教学法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只有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才能掌握得更透彻。所以财政学的教学离不开实践,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热情和兴趣。对于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专业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假期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一部分安排集中实习,一部分进行专题社会调研,比如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高校债务风险、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等[5]。

5.讲座教学法

讲座教学就是邀请财税专家、学者以及财税工作部门的领导,针对财政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或者税收实务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使学生接触财政学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以及税收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财政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财税改革的进程,加深对财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

6.角色扮演教学法

第3篇:财税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赋予了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相应地,财政学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财政学科属性、社会对财税人才的需求、培养对象的特点,都是影响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财政学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与财政学专业初建时期有很大变化,除了传统的来自财税部门的人才需求外,企业、银行、事业单位、涉税中介机构等部门的人才需求也应当纳入财政学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考虑范围。本文根据来自28所国内高校的调研数据,对财政学类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国际化等问题展开研究,在以上方面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一、文献回顾

财政学类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建设历史较长的专业,关于财政学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讨论众多,近年来,相关文献所讨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问题上。欧阳华生和裴育(2011)根据国内20所高校的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从招生规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结构和人才培养特色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宋健敏和温娇秀(2014)研究发现美日两国的财政学学科发展与社会对财政学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两国间的趋同性。关于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李忠华(2015)认为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应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2016)对财政学类专业教材建设与选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建议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尽快启动学科基础课“财政学”大纲的编写工作,构建自编教材管理与质量评价跟踪机制,提高自编教材质量;在科学确定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教材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姚凤民(2007)提出构建“四个层次、四个系列、四个模块、四个阶段”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2015)分析了实践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2016)分析了目前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大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投入力度、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优化路径。

二、调查样本说明

本研究2016年9月对参加全国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的参会高校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69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问卷填写者来自国内28所高等院校,包括10所综合性院校和18所财经类院校,所调查院校均设有财政学类专业(包括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情况、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人才培养国际化状况四个方面。问卷填写者全部为财政学类专业的教师,其中专业建设负责人(包括院长、教务处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占比49%,保障了问卷信息的客观准确性。此外,有多所高校的问卷填写者大于1人,本研究对全部问卷样本(49份)和每个学校选择一份问卷(28份)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下文主要报告全部样本(49份)的分析结果。

三、问卷分析结论

(一)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财政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科共性与培养院校特征的有机结合,张锦华和郑春荣(2014)根据培养方向和规格,将其大体归为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四类。,财政学专业和税收学专业均将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最主要的两个人才培养目标,但两者侧重上两个专业有所差异,财政学专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高于应用型人才,税收学专业则相反,这一结果与目前高校财政学类专业设置上的考虑是相符的。此外,研究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不是主流培养目标,但是仍有部分高校重视这两类人才培养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问题上,财政学专业和税收学专业均只有1个样本认为不太符合或不符合,说明高校财政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较高。

(二)课程设置

根据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2016a,2016b)等研究,以及本文研究者所在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本研究选择了财政学类专业的若干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调查了这些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情况①,以及调查对象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财政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率较高(50%)的课程中,除了包括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经管类学科基础课,以及中国财政史、政府会计、公债管理与投资、地方财政学等财政学专业课程外,税收经济学、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纳税检查等税收类专业课占比较高,而与此对照的是,西方财政思想史、公共项目评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财政理论和财政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比例较低。开设比例较高的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税收经济学、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等课程,问卷填写者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也较高,但是,问卷填写者评价较高的中级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等课程,在各院校开设比例并不高,说明财政学专业课程的实际开设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师资力量等。税收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率较高(50%)的课程主要是税收理论和税收实务课程,相比较而言,税收法律类课程(税收相关法律、税收征管法、涉税服务相关法律)等课程的开设比例降低,调查同时发现,问卷填写者对于税收法律类课程重要程度的评价实际上并不低。

(三)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

在财政学专业和税收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本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是: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第二,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财政学专业,科研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程度;第三,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根据重要程度,依次为“组织学生在财税部门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校内综合仿真训练”、“邀请校外实务部门专家到校内为学生开设课程或开展专题讲座”和“科研实践”。重要程度最高的校外实践教学形式的应用中,安排学生在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实习的实习形式应用程度最高(71%),其次是在企事业单位的涉税部门实习(36%)、在财政部门实习(29%)、在企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实习(11%)、在财税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实习(4%)。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财政学专业,科研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很高,82%的被调查者表示本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安排学生参与了科研实践。关于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影响因素,被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大纲,其次是与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深层次合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第三位的影响因素是聘请高水平校外实务部门专家参与教学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此外能够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还包括组织编写高质量实践教学教材、建立学院层面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等。

(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有相当大的发展,为了解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本研究对样本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国际化程度和双语/全英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问卷填写者认为,最能够衡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指标包括:全英/双语课程所占比重(82%)、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的数量和稳定性(78.57%)、在校生境内外交换比率(71.43%),此外,国际化课程认证水平(64.29%)、师资国际化水平(60.71%)、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数量(53.57%)、应届毕业生出国留学比率(35.71%)等指标也可以用于衡量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问卷填写者对本校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进行主观评价的结果显示,没有被调查者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17.86%认为国际化水平较高,42.86%认为国际化水平一般,还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较低或者很低。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国内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瓶颈主要集中师资水平、教学手段、生源素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其中,92.86%的问卷填写者将师资水平作为国际化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本研究选择了9门核心课程,调查各高校在这些专业课程上采取全英/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评价和实际开展情况,调查显示,问卷填写者认为开展英/双语教学必要性最高的课程分别是:西方税制、国际税收和外国财政制度;而计量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类课程开展双语/全英教学的必要性较低。样本院校双语/全英教学目前实施程度最高的是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课程,其次是微观/宏观经济学和西方税制,税收经济学、比较税制等课程双语/全英教学的应用程度最低。

四、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政策性建议

(一)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清晰定位

根据教育部财政学教指委《财政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财政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从本研究的调查可以发现,财政学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定位趋同性较明显,多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虽然这一定位符合财政学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定位,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各高校应当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和自身优势,强调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等一般目标的同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定位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优势设置专业具体培养方向,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后续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式培养。

(二)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调查发现,目前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重税收类课程、轻财政管理类课程,财政学专业与税收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区分度不大,财政史、税收史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税收法律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程的重要程度与开设比例不相吻合等问题。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定位与学生选择,设置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考虑到财政学科的交叉性特点,课程设置上也应当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学习视角,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二是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建设,除了重视教材、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案例和习题、课程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料建设,还应当重视利用慕课和精品网络课程等教育资源的建设和运用。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效率

财政学类专业属应用经济学科,各高校也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补充,在提升学生对财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研究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调查来看,与财税部门和涉税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综合仿真训练、校外专家进校园、科研实践等实践教学手段在各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需要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如何将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手段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三者联系起来,并且要区分于职业教育,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全面发展。

(四)人才培养国际化

调查发现,由于师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财政类专业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要提高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带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其次,应充分利用慕课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突破自身师资限制,整合资源用于国际化教学。第三,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优质国外高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或共同培养项目,也是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欧阳华生,裴育.财政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探讨———基于我国20所高校财政专业的比较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35-40.

[2]宋健敏,温娇秀.专业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变化间关系的思考——以美国和日本财政学学科的发展轨迹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7):7.

[3]李忠华,霍奕彤.财政学专业建设的国外理论与文献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15(2Z).

[4]姚凤民.广东商学院财政学(税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07,5(3):9-12.

[5]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樊丽明,刘小兵,等.关于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教材建设与选用问题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6(2).

[6]教育部高等学校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5(4).

[7]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樊丽明,刘小兵,等.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导向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1).

第4篇:财税经济学范文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是指学生的主要能力,即是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他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所应具备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就财政学专业而言,理论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财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前沿,能初步具备一定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财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具备在与财税相关的行业和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技能。借用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应包括财务分析能力、财税数据统计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税收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理财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金融类院校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应凸显“金融+”的特色,所以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包括银行业务处理能力。

二、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的内容如下:专业基础能力是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该能力是通过学校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来实现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来实现的;专业拓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专业核心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方面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该能力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财经公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实现的。

三、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财政学专业已经向社会输送三届毕业生,从就业反馈来看,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会计行业和财税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是提出的期望是专业能力培养需更加注重实训能力。综合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状况,财政学专业能力的培养显现出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等课程)学习效果较差,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

而这些基础知识恰恰是后续课程的坚实基础,基础知识的不牢固直接导致了专业核心能力的不突出。

(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够突出。

呈现出“几多几少”的状态,即课程门数多、课程时数少,课堂教学时数多、实践课时数少,教材中理论内容多、案例或仿真教学少。

(三)专业技能较低,实践教学软件匮乏。

目前,学校财政税方面的教学软件购置多年,过于陈旧,许多功能没有更新,尤其是“营改增”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值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也较以前有很大变动,这些紧密和实际相关的实务操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学生无法完成,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脱节。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任重道远。

虽然河北金融学院现有财政税务相关专业已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较低,校内教师与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之间沟通较少,由于受校内课程和师资数量的约束挂职锻炼的机会渺茫。平时安排实践基地的专业实习由于受校内课程的安排所限只能在暑期完成,而暑期阶段实践基地的业务量较少,需要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这与学生迫切需要实习的需求又有很大的矛盾。

四、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CTA)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依托金融特色,构建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模块结构图。

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需体现“金融+”的特点,既需要体现学生掌控国家税收政策、制度以及分析政企税务发展战略和较强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又需要体现金融特色,面向金融类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为“五个面向”———面向金融类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需要、面向社会中介机构与事业单位、面向财政税务管理部门、面向国家其他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科研院校的需要。同时本着造就“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专业发展理念,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以下五项核心技能:财税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技能、公共事务管理技能、企业涉税服务与税务风险控制技能、国际涉税管理及跨国税务处理技能、高水平涉税鉴证业务处理技能。具体能力要求及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岗位和对应的课程模块参见下图。

(二)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技术路径

1、突出金融特色,科学厘定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关系。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

2、以“四大能力要素”为核心,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

3、构建适应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税收学、税收管理、政府预算、税务稽查、税收筹划、国际税收、中国财政史,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CTA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设置税法一、税法二、税收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税务实务(以上课程为税务师资格认证必考内容)等课程。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为目标,设置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和学分占比,使学生掌握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合同法、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拓专业视野,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构建适应税务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的实践课程,重点培育学生职业基本技能;事务所与学校协同发展,践行“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丝路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设置灵活的毕业论文形式,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事务所与学校共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秀职业品质;积极开展以税务师职业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能力;依托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涉税综合实验中心。

(三)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制度路径(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1、重视学科建设,且要制度化、规范化。建议结合学院重点学科、精品课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建设,对财政学专业进行学科建设规划的充分论证、制定工作,在学校学科规划基础上,统筹安排,以财政专业为依托,适当调配学科建设专门人员,并重视结合校外专家及社会实践部门意见,拟定、论证、制定财政学学科建设年度计划及中长期规划,其中包括学科点、专业方向、重点建设项目、课程体系、学分的课程分布及各学期的学分分布、师资力量建设、科研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第5篇:财税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非财税专业;财政学教学;创新

一、非财税专业财政学教学现状

(一)非财税专业财政学教学目的与内容选取

作为高校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财政学建构在经济学基础上,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应用分支。非财税专业学习财政学主要目的是为使其经济管理类知识体系完整,同时能够运用财政学视角分析现实问题,切实地提高学习能力。据此,与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相比,非财税专业的教学内容重在财政学共识性知识点的理解及其应用,即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分析政府收支的现实运用。对于所选用财政学教材中的内容体系,会依据非财税专业教学大纲的设置有所取舍和侧重,而这须由财政学课程组的教师共同讨论并加以区分,如所选课本中关于财政学范畴或观点方面属于前沿性、争议多的内容表述,可结合课时等实际有选择性地加以情况说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研究,课上不多深入或拓展。

(二)教学技术手段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运用,财政学在教学技术手段上有长足的进步。除了课堂上可以投影课件从而使教学资料的演示更加形象多彩,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一方面获取及时且多样的教学资源以供教师筛选和使用,另一方面可通过课程公共邮箱等方式使学生便利共享教学资源并反馈。目前高校逐步启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课程系列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线,以促进教学资源在师生之间共享,便利学生自主学习,而有些平台设置利于开展师生互动。

(三)教学方法局部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以及高教改革的背景下,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课堂教学在延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的同时也呈现出局部的创新举措,如以尽可能具体、“接地气”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分析表达,再联结相应财政学知识点;在学生对于财政学知识点与现实事例的结合有一定了解把握的基础上,设置以班上学生为主角、教师仅起串联点评作用的课堂讨论;安排课堂上以学生小组为单元、在课堂特定时段进行小组口头作业的讲演,这需要班级事先分好小组,由小组长牵头、各组员分工合作,课后自选并搜集整理财政学案例选题及资料,再在课堂上演示。

二、非财税专业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创新支撑不足

高校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会提出要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以培养出懂专业、有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方面,提出要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方面,提出应加强过程考核,要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但与此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具体规则、实施办法却难以及时推出并实行,往往仍沿用之前的文件规范,这就限制了教师教改创新。财政学知识内容具有建构性,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使得财政学并非全新课程,这就适合学生参与以及采用更灵活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而财政学必修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目前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将考试分为期中、期末两阶段,期中考试与平时成绩区分开来,在总评成绩中单独占比,这使期末考试的权重可以降到50%—60%;但期中考试仍侧重知识考查的传统笔试,效果不明显。在更能够体现能力考查的课程全过程考核模式欠缺具体文件规范的清晰界定和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任课教师难以把握加强过程考核的分寸和自由度;而减少课堂讲授学时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与此紧密关联的是,在对教师的考核上教学创新的激励设置不明显。

(二)教学软件不配套

教学硬件的升级能显著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使课堂演示更加生动、多样化,从而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活跃气氛和师生互动;同时,在线教学资源能方便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但目前相应教学“软件”与硬件相比更新并不及时,还不配套,包括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以及教学考评方法,教改创新及教学效果还很难从整体上有突破性进展。从学生角度来看,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课程难度不大,又不是专业主修课程,降低了学生的重视度;而传统考核方式,往往造成非财政专业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平时课堂学习不认真,课外基本不学习的情况。就目前情况而言,学生多已习惯、适应了从小学到中学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大学期间一时难以改变,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况虽有不同,但总体达不到“翻转课堂”的程度。目前的“软件”状况与高教改革的目标仍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将全套教学资料上线专用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经教师选择将互联网上的微课、慕课视频推荐给学生,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说,非财税专业财政学课程教学创新的有效推进亟须高校在高教改革的进程中强化教学考评的创新激励,优化课程设置。

(一)强化教学考评的创新激励

在对财政学的课程整体考评里,应提升学生平时学习积累的考核权重,降低期末考试的占比。可以把财政学课程对于学生的考评划分成多个板块或阶段,每个部分的考评权重相对均衡,改变惯常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设置;与同此时,显著加强平时考核过程中每部分的专业能力考核,从而激励学生创新学习模式。学期全程的考评可由三个板块组成,平时两个板块,各占考评权重30%,期末的第三板块占40%,以便将学生对课程的关注更多地引导到平时学习。以此为基础,平时两个板块的阶段性考核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充分准备,并在课堂时段进行成果阐释。具体方式有多种,如财政学案例分析讲演,财政学事例辩论讨论,以及课程专题调查报告等。选题尽可能细化,贴近学生生活,如在公共产品部分结合现实中的共享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要求学生关注分析大学毕业生租房补贴的政策实施等。学生或学生小组在课堂演示之后,进行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进而在评定成绩方面由任课教师及其任课班级的学生小组共同参与完成。在期末考核部分,如果条件成熟也可参照此类办法,若仍采用笔试,在题型上建议以实践分析题为主。上述方法需要学校对财政学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以及期末考核权重构成和方式方法上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空间。学校对于教师投入课改创新所花费的精力及其成果也应给予更有导向性和驱动力的考核激励。

(二)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财政学课程考核的权重和方法是改善学生学习习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翻转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以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课程视频、实例等信息资料的查阅和梳理,甚至需要通过实践调查来获取特定资料,以便在把握财政学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上的课程专题成果展演,这要求学生在课外要有比较宽裕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后可安排财政学,经管类专业学生一般在大一、大二上财政学课程。但要保证学生有较充裕的课外自主学习时段,学校需要合理安排、着力精简既有的本科生教学计划,缩减上课时数和时段,以改变目前大一、大二学生的课表安排从早至晚趋于饱和的状况。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涉及到各经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等多个方面,需要在高校课程改革进程中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丽,王晓洁.《财政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98-102.

[2]何悦.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5(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