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监管管理范文

监管管理全文(5篇)

监管管理

第1篇:监管管理范文

一、国企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监管问题分析

1.国企权属约定不明晰。国企资产管理中财务监管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企业权属约定不清晰,换言之,也就是企业所有权不清晰。大部分国企主管人员并非企业真正投资人员,在企业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管理起来十分费力,这就无法保证企业财务监管工作高效推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资产外流,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财务监管管理制度有待优化。目前,大部分国企内部仍沿袭以人工核算、分类和汇总财务数据为主的财务核算方式,这便会造成工作效率降低,难以满足国企未来的发展需求。新的财务监管方式现在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但财务监管管理制度漏洞仍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便会引发财务工作混乱,进而导致工作质量下滑。

3.财务监督制度有待健全。国企内部一般都是设立专属的监察委员会,该组织的作用就是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管,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企业领导人员挪用公款和滥用职权、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和窃取企业资产等一系列不良情况。然而事实上,很多国企监察委员会名存实亡,监察工作人员未能全面发挥出自身价值,不能真正彰显出促进企业进步的作用,和企业设立监察委员会的初衷相悖。

4.财务工作者的上下级沟通不顺畅。在当前的国企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制度制定、落实以及优化,上述各环节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财务管理部门上下级之间进行密切合作。但纵观现状得知,部分国企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沟通力度严重不足,由此便会导致上下级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第一,尽管说企业财务部门制定了颇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却未能及时向下级工作人员下达要求,此时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便难以显现出预期效用。第二,国企财务管理工作者所掌握的账务信息通常都是一些过时的信息,不具备时效性,此时的企业管理层便难以全面且及时的了解有效的财务信息内容,因此就不能对国企财务运行状况予以评估,自然也就不能拟定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决策。第三,国企内部一些财务工作者擅离职守、以权谋私。比如在进行科技成果入股转化期间,财务工作者违法篡改财务数据信息,此时企业也没有设置专职监督人员加强监管,那么必然会造成企业经济亏损。第四,一些国企的财务信息和财务人员所更新的信息未保持一致,因此就不能科学的处理财务报表信息,很多财务管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此时下级财务工作者不能及时的去上报财务问题,并且也不能及时给出合理性意见,正是因为上下级沟通力度严重不足,合作不顺畅,这便会大幅度削弱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成效,进而就会影响到国有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部分国企内部,存在着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国企财务人员流动性相对来说比较大,业务能力良莠不齐,这就会给企业财务管理增添许多困难。很多财务工作者存在职业懈怠心理,不愿意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仅靠现有经验从事手头工作,对新技术的学习持抵触态度,而对于那些老员工来说,这类人的知识接受能力弱,整个国企会计财务技术人才迟迟未更新,这便会严重阻碍国企资产管理进程。第二,在一些国企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财务工作者对外所公布的财务会计信息和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国企声誉,同时也会限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6.财务隐患防控能力低。现在,国内很多国企财务管理工作者做不到准确识别财务隐患,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点:首先,忧患意识很弱,一些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并且还会误认为国企项目申请、预算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入股等工作没有参与的必要性,这些都会进一步增加国企财务运营风险。处在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财务信息被盗几率增加,此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影响着企业最终的经济收益结果,若其风险意识严重不足,必将会引发重大的财务风险事故。其次,一些国企内部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存在漏洞,企业财务会计未能正确理解国家税法条目内容,因此就不能保证各人员如实纳税。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每年都会针对性地优化税务政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国企并没有及时去更新税务内容,也没有做到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去加强学习,由此便会加大国企税务风险。譬如说在科研机构专利成果转化时,部分企业因为对最新税务政策了解不充分、不彻底,致使那些理应接受嘉奖的科研团队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报酬,由此便会损坏到国企口碑和声誉,亦会增加国企内部税务风险。

二、国企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监管对策分析

1.明确国企所有权。首先,国企财务主管人员需要主动履行岗位职责,和企业真正的投资人员进行积极沟通,在他们的监督下更好地开展手头工作。其次,面对国企管理工作问题频发,企业领导人员可委托专业的财务团队去进行操控,专业的财务人员应负责专业的财务业务,之后全面致力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推动国企相关部门、职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监管工作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彻底遏制国企财产流失,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经济损失。

2.优化财务监管管理制度。作为国企领导,应该主动优化国企内部财务监管制度,执行新的财务监管管理模式,进而实现国企内部各部门和谐发展的目标,并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部门控制力度,不断增加企业利润。正确的做法是,需按照企业发展实情及时的创新国企财务监管管理制度,借助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策略循序渐进地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为企业内控献计献策,从而改善国企之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强国企市场竟争力。

3.完善财务监督制度。首先,企业领导者需要对财务监督制度进行完善,继而保证国企各个部门都能够切实履行岗位职能,通过密切合作、共同发展,打造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的格局,避免财务人员出现工作纸漏。其次,国企监察委员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要对企业财务工作流程进行实时监督,避免出现挪用公款、以权谋私等现象,竭尽全力实现企业财务监管公开化、透明化、常态化的目标,进而改善国企资产管理中的财务监管问题,防止一系列不良财务隐患的发生,维护国企声誉,推动国企发展。

4.加强上下级沟通。首先,企业财务领导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要及时下发给相关工作人员,让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发挥出作用。其次,要和企业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及时更新财务账目信息。再其次,构建财务管理奖惩机制,让企业各部门公平竞争,并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优化奖惩机制后,让财务人员严于律己,努力提升工作效率,如此便会大幅度的提升国企财务监管能力,实现优质的资产管理目标。

5.提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处理国企财务监管问题时,身为新时期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一定要达标,如此才能提升国企资产管理水平。国企领导要对财务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定期开展财务人员技能培训工作,为财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和学习机会,进而打造一批优秀的财会队伍,为国企资产管理工作贡献力量。

第2篇:监管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财务监管

1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财务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企业权属约定不明确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财务监管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企业权属约定不明确,即企业所有权模糊。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主管人员都不是企业的真正投资者,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难度较大,难以保证企业财务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引发企业资产流失,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财务监管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国有企业沿用传统的人工核算、分类和汇总财务数据的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已经不适应当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的财务监管管理方式已在部分国有企业推行,但存在监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财务工作混乱的问题,影响了工作质量。

1.3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

国有企业往往设定专门的监察委员会,用以监督企业财务,防止出现企业领导人员公款私用、滥用行政权力,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贪图公司财产等现象,损害企业声誉,阻碍企业的良好发展。然而,很多国有企业的监察委员会形同虚设,监察人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起不到监管企业、促进企业高速发展的作用,违背了企业设立监察委员会的初衷。

1.4财务人员缺乏上下级沟通

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从财务制度的制定、财务制度的有效实施到不断完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上下级的密切合作。然而,很多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缺乏上下级的有效沟通,往往导致上下级信息不对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财务领导人员制定了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及时下发给工作人员,导致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手中的账务信息早已失效,管理层无法及时掌握有效的账目信息,无法在合理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的情况下,作出最适合企业经济发展的决策;第三,国有企业中部分财务人员借工作机会谋取私利,如在科技成果转化入股的过程中,私自调整企业财务信息,而企业往往未派专利跟踪人员监督这一流程,最终导致企业出现亏损;此外,部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与财务人员即时更新的信息不一致,无法有效地处理财务报表信息,然而,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下级财务工作人员也不及时上报财务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上下级缺乏沟通和有效合作,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阻碍企业实现稳定、有序的发展。

1.5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难度。大多数财务人员不愿意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单单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开展工作,不愿意主动学习新技术,对于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而言,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整个企业内会计财务技术人才稀缺,某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重视推广新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严重不均衡,企业对外公开的财务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损害企业声誉,种种因素都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1.6财务风险意识和税务风险防控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正确认知财务风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简单地认为只要企业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就不会有财务风险,认为在企业项目的申请和预算的过程中,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入股时,不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再一次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稍有不慎就会泄露,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导致重大财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很多国有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不严密,企业财务会计没有正确理解国家的相关税法条目,很难保证相关人员的正确纳税。国家税务政策每年都会进行调整,而部分国有企业未能及时更新税务知识并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导致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税务风险。如在科研机构专利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部分企业因对最新的税务政策了解不全面,导致应当接受奖励的科研团队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奖励资金,损害国有企业的良好声誉,增加了国有企业潜在的税务风险。

2解决国企财务监管问题的有效策略

2.1明确企业所有权

针对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模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主管人员,应当积极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加强与企业真正投资者的工作交流,在他们的监督下,更好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时需要企业领导人员委托专业的财务团队进行操控,即专业的财务人员负责专业的财务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促进国有企业相关部门、相关单元之间的协调一致,以保证企业财务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引发企业资产流失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完善财务监管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财务领导层应当积极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管制度,推行新的财务监管管理方式,达成国有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一致性,同时加强对企业财务部门控制力度,以努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对财务监管管理制度作出及时的调整,采用积极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策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管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增强国有企业内部发展的综合实力。

2.3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

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企业领导层尽快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良好关系,防止财务人员出现工作差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时刻监督企业财务,防止出现企业领导人员公款私用、滥用行政权力,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贪图公司财产等现象,努力实现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从而有效改善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监管问题,防止因财务人员工作不当引发财务事故,损害企业声誉,阻碍企业的良好发展。

2.4加强财务人员上下级沟通

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财务信息不对称而出现不必要的工作差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财务人员的上下级沟通:第一,企业财务领导层应当切实实施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及时下发给工作人员,促使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有效的账目信息;第三,建立财务管理方面的奖惩机制,使得企业内部门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完善的奖惩机制制约下,企业财务人员能够自发地约束自身行为,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有助于整个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保障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监管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推动国有企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2.5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在改进企业财务监管问题的过程中,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因此,加强财务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十分重要,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能够适应当今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国有企业领导层来说,应充分重视相关财务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财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提供外出交流和学习机会,以期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由此可见,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对于财务监管工作的作用不容小觑,同时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创新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6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和税务风险防控水平

针对目前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财务意识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企业领导层不断完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组织机构,并将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一项企业的组织行为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方面;财务人员应当积极学习财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通过财务分析、计划以及预测等职能手段,帮助国有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针对目前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税务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企业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税务政策的变化,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参加税收政策学习培训,提升会计人员政策学习能力和相关业务知识,提高税收风险防控水平。

3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企业应当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便于操作的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制度,并采取具体措施确保财务管理制度地有效实施,加强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杨雪玲.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20).

[2]韩杰.论国企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监管问题及策略[J].商情,2017(27).

第3篇:监管管理范文

积极构建机动、健全、有效的跨境贸易海关监管体系,为跨境、国际友好经济互动往来提供有利条件,是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推动国家经济良性发展、促进全球多个经济体长期和谐互动的关键基础,也是全球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并行实施多项部级创新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对外经济开放政策,再加上我国电商、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较大发展,我国多个经济产业实现海外业务开拓和延伸,跨境、跨国交易日趋频繁。新公共管理理论来源于西方一些国家在传统公共行政面临严重危机时无法有效解决政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时,采用的私营部门管理机制的借鉴,该理论对于跨国、跨境贸易海关监管制度的构建影响颇深。因而从新公共管理角度切实加强海关监管的纵向研究或者新的实施路径探索,对于当前海关贸易监管和贸易安全体系构建都有着很高的实际意义。

《经济大国的贸易安全与贸易监管》以新一轮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背景,着重阐释经济大国对外贸易的安全性和相关监管体系构建理论。该书从贸易安全基本概念出发,分别简要阐述了贸易安全与监管理论、贸易安全与监管的国际经验两篇内容,如美国贸易安全的发展与特点、日本的贸易安全规制、俄罗斯的贸易安全与监管等;着重、详细探讨了“中国贸易安全与监管的实践”篇,客观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开展跨境、跨国贸易监管与安全现状,继而就我国粮食产业、能源产业、国际航运产业、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业等产业贸易监管措施和贸易安全策略开展细致讨论,并由此提出我国贸易安全与贸易管理执法实施和贸易安全监管体系重构的多层面策略。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越过WTO试图实施世界贸易版图重构,全球多个经济体纷纷开展区域贸易投资谈判,中国在国内建立多个自贸试验区为开放国门进行风险压力测试,争取加入区域谈判洪流。

《经济大国的贸易安全与贸易监管》着眼于我国开放国门的过程中如何控制风险这一历史课题,力图为当前跨国、跨境贸易安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结合当前我国跨境贸易监管现状,参考《经济大国的贸易安全与贸易监管》对国际贸易安全与监管体系构建的深刻解读,尝试从新公共管理角度浅议我国跨境海关监管体系纵向深化策略、提升监管能效等问题。

《经济大国的贸易安全与贸易监管》在“贸易安全与监管的国际经验”一篇中以多国贸易安全监管为例,深刻解读贸易监管基本原则和策略,可作为我国海关监管体系重构的参考。跨境贸易海关监管实践中,涉及多国贸易、行业营商基本法律法规,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现行跨境贸易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准则,科学、合理、有效构建海关监管体系相关机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新公共管理角度来说,从海关监管管理理论到管理行为,从管理方式到管理制度,从管理模式到管理方法,都需要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强调海关监管的“公共服务”职能,例如强化海关服务意识、缩短海关通关时间、延伸海关监管范围、多方联动实施多维度监管等;在细化监管操作方面,以跨境电商为例,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无形商品征税的规定,而在具体的海关贸易监管中,对于跨境邮包是否产生交易的识别判定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在行使监管自由裁量权时可以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深度考量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相关法规实施的可行性。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不仅提升了海关监管实效性,也为海关监管相关法律保障制度深化改革提供一定依据。理论上来说,跨境贸易海关监管体系重构、深化和优化管理是三个层面的问题,这三个层面的问题不仅需要层层递进,更需要协同作用。因而在实施海关监管体系构建、能效提升、优化管理等三个层面探索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将各层面出现的新问题反馈到机制建设决策层,提升跨境贸易海关监管的效能。

作者:黄文胜 陈卫东 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第4篇:监管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目前建筑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建筑工程企业就必须要加大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力度,为社会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保障建筑工程在施工进度的基础上提升工程的质量,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就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来说,就是项目工程在施工前、在施工中以及在施工后的建设工程本身的质量安全,主要包括项目工程在建筑过程中,其安全质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建筑协议的标准要求,审查设计和施工是否符合强制性规定和标准,以及建设项目能否在设计年限内顺利运行。[1]在实际的项目施工过程当中需要关注的是,一定要掌握好项目工程施工当中施工质量的安全,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确保建设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以及协议规范。因为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建设时间较长,施工工序复杂,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相关政府部门、业主等各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工程建设当中还会出现各种的突发事件和项目风险,如果不能做好防范措施和进行及时的处理,就会延长工程建设的时间,使整个项目的建设质量受到影响,并且会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严重的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要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的安全监督工作。[2]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企业之间的规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管理方面以及执行力和完善程度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有些建筑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制定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制上也并没有按照严格的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因而导致了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接踵不断的发生。[3]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企业,即使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质量管理体制,但在具体质量管理条件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漏洞,这也导致了质量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形式单一

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形式中,不管是传统的管理形式还是现代化的管理形式,都存在着管理单一的想象,一般在建筑工程工地中,采用的都是管理人员巡逻的方式来进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但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中,一些隐蔽性较强的质量安全问题很难被及时发现,能够及时发现的都是一些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的问题,这就造成了这种单一化的质量管理监督形式,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当前建筑市场对工程质量的需要。[4]

(三)建筑人员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有的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素质也有一定差距,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带来的极大的影响。1.质量监督管理意识薄弱由于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对自身职业素质缺少深刻的认知,因此,导致了质量监督管理意识薄弱,对质量监督管理缺少一定的重视,在建筑工程监督管理工作中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不能够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对于一部分偷工减料的行为不能及时处理,因而为建筑工程质量埋下了较大的隐患。[5]2.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充足质量监督人员由于对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管理技能方面没有一定了解,一部分规模较小的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大多数是由企业领导者直接授权的,对质量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6]再加上部分质量监督人员没有通过系统的专业质量监督和知识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依赖于自身的实际经验进项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因此,造成了质量管理中一些质量安全隐患的存在,对项目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四)质量监督部门管理力度不够

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足够重视整个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的管理工作,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检测的专业人员,或者有专业人员但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力,导致规章制度、质量监督、工程管理等形同虚设。另外,施工人员素质大部分偏低、责任心不够强、施工人员存在流动性大、责任界限划分不清晰等情况,都严重影响了质量的安全保证。由于质量监督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充足,致使其项目工程时间延长,不能够顺利开展。

(五)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

一个施工工程不能盲目追求工程完成的速度,把加快速度变成改变质量的理由。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追求速度,忽视了工程的质量,或者采用倒计时施工的方法和以某领导检查作为节点等情况。这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大幅度下滑,一切都已速度优先,无视对安全质量的检查。[7]另外,一些施工企业故意对项目工程偷工减料等不正当手段极大了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成本,导致了建筑工程出现安全隐患。

三、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质量管理体制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从而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监管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更进一步帮助建筑企业构建内部网络监督系统,有效的避免工程项目的安全隐患。

(二)对质量管理形式进行创新

创新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与之前的巡视式的单一化质量监督相比较,发展多样化的安全质量监督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效率,还能够发现之前监督过程中难以发现的质量隐患,并对潜在的安全质量风险进行识别、测评、从而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一般来说,常见的质量监督管理形式主要有:质量监管人员巡逻式监督管理、网络平台的质量监督管理、施工人员工序的监督管理。这三种质量监督管理形式,对比于之前单一化的质量监督管理,可以极大的提高建设工程水平的质量,并对潜在的安全质量隐患做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从而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

(三)提高工程质量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其自身专业知识和监督管理技能的进步。质量监督管理专业知识的提升,是依赖于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人员要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将学习到的质量监督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管理人员技能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以及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借鉴。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管理能力,才能够及时发现在建设工程中,安全质量管理存在的漏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并解决建设工程中监督管理的难点。[8]

(四)加大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是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关键部门,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强化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力度,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管理责任制,加大对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坚决进行罚款及违法处理。

(五)控制建筑材料质量

工程的质量基础是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各项材料要合格后才能使用,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提高建筑企业对建筑质量的重视,不能够只为了追求工程速度而忽视材料的质量安全,只有材料安全受到保障,建筑工程才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四、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发脚步的加快,为了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就需要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的解决当前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安全质量问题。因此,需要全面的、系统的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使其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结合,为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艳.关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及创新对策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8,NO.536(27):168-169.

[2]杨爱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对策[J].智能城市,2017(07):158.

第5篇:监管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施工现场

0引言

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当前工程建设的规模逐渐增大,这当中各种高层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施工技术的更新换代,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不断的运用到具体的施工中。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也在迅速增多,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安全事故频发。高空坠物、火灾、地基塌方、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等是当前主要的安全事故。因此,我们需要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保证施工安全。

1建筑施工现场特点

1.1施工难度大,危险性大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的周期较长、施工现场人员繁多、建筑设备复杂、建筑材料繁杂,在这样一个施工环境中连续工作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建筑物从简单、底层的建设阶段逐渐向复杂、高层的建设阶段转变。建筑的设备更加复杂,平面立体交叉作业量大幅增加,吊装设备的运用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形下,工作的危险性增大。

1.2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

建筑行业是一个劳动力需求较大的行业,大量的农民工逐渐的进入到建筑行业中。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农民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的素质较低。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他们的操作更加随意,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的操作流程。此外,工人的流动性大,导致大部分工人缺乏足够的施工技能培训,工人的安全意识不强、防护能力较差。

1.3投资主体多元化,监管管理难度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建筑领域之中,建筑投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在原有的投资主体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现如今,建筑行业的投资主体转变为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和个体工商户等多元化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形式给政府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虽然现代工程建设分工明确,但是分工的主体责任优势并不明确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对于责任主体的认定和追究更加艰难。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建设主体职责缺失

近年来,政府不断完善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还存在一些监管漏洞。因此,部分工程建设的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钻法律的漏洞,造成了许多问题。诸如偷工减料、拖欠工程款、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等问题频发,这样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对于建筑施工工作造成了诸多恶劣影响。

2.2施工现场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

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施工企业的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企业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大多注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相对忽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相应的应急措施不到位。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对于安全监管的设备投入不足,各类施工监测工具相对落后,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依赖人工,缺乏科学性。

2.3安全监管人员素质低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督的主体,但是当前大部分的施工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当中的安全监管人员主要为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兼职人员,他们并不具备安全监管的专业知识,实际的经验也较少。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如此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的主要策略

3.1完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施工现场安全监管的重要保障,施工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并且将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定期汇报制度。施工现场人员众多,机械设备以及建筑材料繁杂,随时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必须要对施工现场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实时排查和监控,保证施工安全;二是要健全工作人员的准入制度。建筑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多变,诸多的工作需要专业性的人才。因此,施工方必须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严禁无证上岗作业。施工人员只有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之后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否则一律不许上岗工作。非专业型的施工人员极易导致工作上的失误,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方必须在源头上制止,保证施工安全。

3.2明确安全监督管理的主体责任

在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除了施工方本身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之外,政府也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同时制定科学规范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流程,用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条例保证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依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安全监督管理,保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明确建筑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定期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考核,保证建筑施工单位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让建筑单位的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中,从而保证建筑施工工作的安全进行。

3.3加强施工队伍的安全管理教育工作

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要想切实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施工方需要切实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帮助施工人员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各项应急知识,以便应对突发情况。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安全讲座、开会、标语宣传和学习讨论等形式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让工作人员在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工作中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二是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在长期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施工单位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的解决相关问题。在对工作的反思中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3.4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工作的基础是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才能推动安全监管工作的不断完善。因此,施工方需要积极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对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积极地参观和学习安全文明示范基地,切实的增强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需要及时的传达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的新规定、新政策,不断督促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掌握施工规范及安全施工制度。另一方面,施工企业需要定期考察安全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保证安全监管人员将施工安全牢记心头,时刻把握建筑施工过程的进度和安全隐患的排查。同时对于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养成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习惯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4结语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事关施工企业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乎着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施工企业需要切实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高效。为此,施工企业要不断地完善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同时注重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发.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探究[J].建筑知识,2016,36(5):97.

[2]柳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问题探究[J].工业设计,2016(1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