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监管办法范文

监管办法全文(5篇)

监管办法

第1篇:监管办法范文

关键词:班组;安全管理;特色做法

班组是企业的生产中最小的生产组织单位,是企业的最底层组织。如何在班组中进行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最重要的课题,对于企业来说,班组的安全管理是长期的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1基层班组安全管理的特点

班组是企业的最小组织,班组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最基础内容,同时班组的安全工作还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班组作为企业加强管理、搞好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必须要加大对班组安全生产的重视,从组织和技术两方面着手,防范于未然,从点滴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具体的生产中,班组要认真贯彻企业的安全生产规范,安全文明的进行生产。对于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都要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总结,保证做到日有计划、月有总结。班组在进行安全工作时,要保证对每一名组员进行培训,打造拥有高素质的企业基层班组。对于生产中的安全技术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推进安全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此外还要加强对组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调动起组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乐观向上的班组气氛。[1]

2班组安全管理的特色做法

2.1落实安全教育工作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最重要的一环。优秀的班组安全教育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培养班组良好安全工作气氛,并起到培养员工安全工作习惯的作用。在实际的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根据不同班组的工作内容和现场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对于与班组工作的相关安全条规进行重点学习,安排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进行现场的实际操作,并进行详细的讲解,保证班组的所有成员都能够掌握安全生产技术,并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对于班组生产中涉及到的安全知识要整理成册,保证没个班组成员都能够熟练掌握。班组长在召开安全例会时,要对安全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生产中的作业危险点,提高安全生产的效果。对于相关的安全事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保证每名班组成员都能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

2.2细化安全责任

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需要从班组开始,根据生产的实际,制定班组的安全生产目标,做到班组成员对班组长负责,班组长对上级负责。首先要细化班组长的安全责任制,班组长时实施安全生产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同时也是班组的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以安全教育、安全督导和安全检查为主要任务。以班组成员的职业健康安全和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为主要检查点,此外还要将班组的安全分析、安全隐患的排查作为工作的重点。班组成员作为生产任务的实际执行者,要对其工作进行细化,保证班组成员分工清晰,职责明确。对员工的安全责任进行细化,对生产中出现的异常事件和未遂事件进行记录,在召开安全组会的时候进行总结和分析,以达到优化和消除生产隐患的目的。

2.3加强安全监督

班组的安全生产离不开良好的自身监管。班组成员要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生产活动,履行工作的职责。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让组员进行互相监督,严禁违规操作的出现,防止各类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事件发生。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要制定具体的《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以完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在规定中要明确监察的流程、要求、内容和考核办法。在监察的过程中,要建立考核的制度,以月为期限,对每个月内员工的安全生产、工作业绩、理论知识等方面进行评分,具体评分包括自评和班级复评两个部分,将评比的结果与公司奖金福利挂钩,在班组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气氛。同时还要设置班组的安全管理员,采取轮换的制度,在当职的时间进行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的监督。此外还可以进行不同班组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提高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4强化技能培训

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线,每一个班组都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对班组成员进行来教育培训,提高班组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在开展班组成员的培训工作时,要制定年度、月度的具体计划,让培训常态化,此外还要对计划认真贯彻落实。保证每一名班组成员都对生产的知识、技能和意识有较高的掌握和认识,从人员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培训的时候不能知识单纯的局限于一种形式,可以通过事故预先、安全讲座、事故演习等行进行。再对班组成员进行培训时,还要锻炼他们对危险工作点分析和预控能力。查找出那些容易发生人为安全事故的点,做好防范措施,防止发生人身和设备的事故。

2.5加强安全文化宣传

良好的班组安全文化氛围对安全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益处,在班组内要营造违章可耻的文化氛围,完善班组成员遵守规章的习惯性安全文化导向,让事故可以预防的观念深植于班组成员的心中。在进行安全文化宣传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组的团队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文化的宣传,让每一名班组成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班组内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开展“违规找茬”、“安全点评”等活动就是很好的方式。制定每周、每月的安全活动,结合实际生产丰富内容,不断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在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时,还要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在检验班组成员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加强班组内部的集体荣誉感,不断提高班组安全生产的凝聚力,形成并稳固班组的安全生产文化。

3总结

基层班组作为企业的最底层组织,其安全工作的开展时刻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质量。在进行班组安全管理时要落实安全教育工作、细化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监督、强化技能培训并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从最基层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参考文献:

第2篇:监管办法范文

1行包房的检疫监督管理

行包房主要是对旅客乘坐列车携带的动物及其产品,办理随车托运发送和到达的场所。

1.1检疫管理

实行报检制度,通常是由车站行包房提前一天,以铁路电话与区域内铁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商定检疫时间;同时托运人也应提前一天与铁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联系商定时间,一旦确定检疫时间,双方必须按时到达,完成检疫任务。对旅客托运动物时,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动物,须携带动物强制免疫卡;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须提供林业部门的驯养许可证或野生动物运输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对旅客托运动物产品时,国家规定的定点屠宰的动物产品,需提供定点屠宰场出具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具备以上条件,官方兽医在接到报检电话后,派员到行包房按动物检疫规程进行检疫,并做到三统一。检疫合格后,出具有官方兽医签名盖章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或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1.2监督管理

对发送的动物及其产品,凭铁路官方兽医出具的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行包房方可办理托运手续;对到达的动物及其产品,铁路官方兽查验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合格后,方可办理交付手续;以军运代号运输的、非整车到达的动物及其产品证物相符、无异常、无病死行包房可以直接交付。铁路官方兽医监督并制作铁路动物卫生监督记录。

2旅客列车的检疫监督管理

第3篇:监管办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建筑企业自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生产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在成本预算、绩效考核等方面同一般生产企业还存在很大不同,实际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会更大。而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环境越发的复杂,科技水平更高,使得其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其自身发展规模和水平,这时就需要建筑企业在经营中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适时调整,从而有效满足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建筑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足。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发展,推动了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传统手工记账的方式逐渐被取代,需要不断的对建筑企业财务人员进行适时的调整,从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而现在大多数财务人员流动性大,培训体系不健全,自身储备知识量有欠缺,导致其不能满足建筑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2)财务控制欠缺。由于建筑行业竞争激烈,有些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不惜放弃利润招揽项目,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管理人员自身管理经验的欠缺,造成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无形中增加了工程成本投入。财务人员对业主的经营状况不够重视,使得资金回收相对较慢,甚至出现坏账的情况。同时,由于对资金管理不到位,导致供应商出现断货、撤场以及诉讼等使企业整体收益受到影响。正是财务控制方面的欠缺,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3)财务监管不具备有效性,且没有落实到实处。建筑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部分企业会为未来利润的提升而对相应的交易活动进行较为刻意的隐瞒,使得财务账目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建筑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而核算体系中只是对其中一少部分经营活动进行反映,使得会计核算真实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导致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之间严重分离,加之财务监管的缺失,使得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不能被真实的反映出来。

(4)不具备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目前多数建筑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作用,由于意识不足也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并且在对风险管理结构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使得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缺失。风险监控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处理和解决财务风险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容易导致建筑企业的风险加剧。

二、财务风险类型的划分

首先,筹资风险。随着经济形势放缓,资金投入减缩,导致业主资金拨付不到位,而建筑企业为了保证发展规模以及合同履约率,通常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向银行申请贷款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大量利息的支付使得企业财务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其次,投资风险。随着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大,使得大部分建筑企业新添购置固定资产以及通过债权、债务投资等方式来作为企业的另一个利润增长点,然而由于企业相关投资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的存在,使得企业收益严重受损,加剧了财务风险。再次,收益分配风险。在企业进行经营过程中,收益分配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企业投资方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此外建筑企业预算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前期预算不能有效落实到实际,导致投资方利润分配和实际资金情况缺少必要的联系,容易导致企业担负大量的资金成本压力,使得建筑企业自身财务风险上升。

三、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提高财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因此,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的根本需求,就要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而在建筑企业中,要注重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分析能力和风险敏感度,加强职业判断能力。还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账目和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从而对建筑企业的经营决策做出准确的判断。

(2)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并对其过程进行控制。首先,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队伍。针对在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就要组建完善、且健全的管理队伍,然后按照科学流程对工程的整体设计方案、合同管理、施工技术等进行逐一审核,充分发挥其自身监督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进而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其次,对工程资金进行有效地统筹规划。根据工程招标的实际价格以及相关经验来制定适合该项目的资金使用明细,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对工程项目每一笔资金使用都进行严格管控和审核,保证资金使用符合工程的预算标准。再次,对工程成本进行有效管控,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收益的最大化。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使得人力、物资等方面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因此建筑企业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成本方案,从而推动企业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最后,项目结算管理。工程整体建设完成以后,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结算,不但影响企业资金的回流,还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坏账损失,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组建结算小组,委派具体人员进行结算,否则易导致工程索赔失去法律依据。

(3)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建筑企业要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几率,就要制定一套完善、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其中包含了企业财务预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预算额度以及经营预算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周期长、涉及资金量大、资金来源渠道广泛等特点,所以做好资金预算的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资金的有效管理,提升其监控水平和能力,确保企业资金能够被合理使用,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

(4)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体系。第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监测指标。按照建筑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的特点、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以及需要完善的财务指标等方面,进而确定财务监测指标。第二,对相应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首先,按照指标自身的重要性来确定其自身所有承担的权利大小。其次,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并选派企业相应人员共同进行探讨商议,从而对指标进行有效评估。最后,按照相应指标的权重对其进行打分。第三,充分结合相关财务指标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有效结合其他相关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再进行预警分析报告的编写。

(5)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平。建筑企业希望有效执行风险管理体系,就一定要有目的的扩大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权利,充分发挥其在保证企业运营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并对建筑企业内部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同时,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能够减低财务风险出现几率,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卑建秋.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会计师,2013(1).

第4篇:监管办法范文

关键词:审稿委员会;科技期刊;审稿人;期刊质量;管理模式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9)》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科技期刊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期刊),其中中文4477种,英文333种,剩余为其他语种。无论中文、英文还是其他语种,每本期刊都建立了完整的编辑委员会,其中包括一名主编或多名联合主编,副主编数人,编委会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还有编辑部成员数人。为了保证期刊质量,多数科技期刊都采用了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审稿人既是学术论文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又是稿件取舍的决策者,更是刊物质量的支撑者[1],在把控期刊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期刊质量,不少期刊还建立了审稿专家库,并就此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做法[2-8]。通过研究国外科技期刊的一些做法,发现与国内最大的区别是许多期刊成立了正式的审稿委员会。例如,由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创办的百年美国名刊《Science》,运筹与管理领域连续多年蝉联影响因子第一的《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JOM),最初由瑞士洛桑大学的HenryMarkram创办的优质OA期刊Frontiers系列,医学期刊《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GE)、《RadiologyManagement》(RM)等许多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审稿委员会,与期刊编委会一起公布在期刊网站。

1审稿委员会的概念及主要职责

审稿委员会是许多国际期刊编委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正副主编和编委会,另外设立一个审稿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审稿,加强审稿过程并使其更加公正合理。其成员应涵盖期刊所涉及的各个分支,可以精准而专业地分析各类稿件,从而引导和帮助期刊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审稿委员会的英文表达方式主要有2种,有些期刊称为“EditorialReviewBoard”或者“BoardofRevie-wingEditors”。审稿委员会成员的英文表达也有2种:“ReviewEditor(审稿编辑)”和“EditorialReviewer(编委审稿人)”,本文统称为审稿编辑。其主要作用是担任期刊核心审稿人,他们的工作可能是期刊同行评议的一部分,也可能在其他环节担任重要审稿人,总之是期刊质量的重要把关人,期刊质量的“守门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稿编辑与外审专家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期刊编委会的成员,属于固定的审稿团队,而后者则是期刊根据稿件内容聘用的审稿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审稿委员会与审稿专家库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审稿专家库是把潜在的审稿人搜集起来建立的一个数据库,需要时从中搜索审稿人,审稿专家库可以非常庞大,几百甚至几千人,他们与期刊之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并不属于期刊编委会成员,只是期刊的同行评议外审专家。而审稿委员会是精选数十至数百人作为期刊的核心审稿人,承担期刊的主要审稿工作。对于一本期刊来说,审稿委员会与审稿专家库可以并存,除了审稿委员会中的专家,期刊还需要从范围更广的审稿专家库中邀请普通的同行评议外审专家,两者一起共同完成审稿工作。审稿委员会中的专家有义务完成一定的审稿工作,对期刊的质量负主要责任,是期刊编委会的一部分,是期刊的“自己人”,办刊人员的一部分。

2审稿委员会工作介绍

由于每本期刊的运作模式各有特点,不同期刊的审稿委员会工作内容也会稍有不同,下面重点介绍几本有代表性的期刊的审稿委员会的工作。Frontiers系列期刊均设有审稿委员会,由主编负责指定。所有成员的名字公布在编委会名单中,负责在稿件同行评议过程中提供独立而高效的评审报告。审稿编辑的所有工作都是公开透明的,直接与作者互动并帮助提高稿件的质量。为了对审稿委员会的工作表示感谢,同时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Frontiers系列期刊在出版论文时都会同时刊登具体负责的审稿编辑的名字。《Science》审稿委员会目前共有176名成员,其中105名来自美国,71名来自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编辑部收到稿件后,首先按照专业分配给相应的学科编辑,然后由学科编辑将稿件分配给审稿编辑。审稿编辑每周需要完成5~6次审稿工作,而且需要在收到稿件的48h内完成,大多数稿件在这个环节被拒绝。学科编辑根据审稿编辑的意见决定稿件是否需要进行同行评议,对于需要同行评议的稿件,审稿编辑通常还会推荐适当的外审专家。JOM的审稿委员会成员主要是作为期刊的核心审稿人参加审稿工作,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审稿报告,每名审稿编辑每年至少要完成4次以上的审稿工作。编委在邀请审稿人时一般会邀请一名审稿编辑作为核心审稿人,一名外审同行评议专家。同时,为了培养年轻人,编委有时还会再选择一名相关专业的年轻学者作为临时审稿人,在邀请时就告诉他只是作为第三方独立试审人,他的审稿结果有可能不会告诉作者。副主编和编委会对3名审稿人的审稿质量进行评估,如果审稿质量过关,年轻的第三方试审人有可能晋级为正式的外审专家,优秀的外审专家则有可能会晋级加入期刊审稿委员会,成为正式的期刊审稿编辑。GE2000年前的审稿工作与大多数期刊一样,通过邀请外审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期刊编委会对审稿工作非常重视,除了记录每个审稿人的工作数量和完成时间,对审稿质量也会进行详细评估,许多审稿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稿件质量。为了表达对外审专家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为期刊服务,编委会于2000年决定成立审稿委员会,50名成员均是根据他们在GE的审稿纪录挑选出来的优秀审稿人。作为审稿编辑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他们在服务期内每年至少要提供10次以上的高质量审稿。RM审稿委员会的审稿编辑都是其主办单位美国医学影像管理协会的常务理事,由主编根据期刊的不同分支方向指定相应的人员担任。他们的工作包括学会和期刊2方面,在RM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供发展指导建议和执行编委会计划;2)提供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审查文章是否合适在RM出版、专业水平和时效性等;3)组稿;4)写稿,每位审稿编辑在任期内至少要写一篇专业论文或者2篇编者按;5)对编委会和审稿政策给出意见和建议;6)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会议,形式可能是现场会议、电话会议或网络会议。

3设立审稿委员会的必要性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同行评议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审稿的主流方式[9]。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中主要存在2个问题,一是审稿时效有待提高,二是审稿质量不尽如人意。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审稿人的积极性无疑在审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笔者看来,成立审稿委员会是调动审稿人积极性和解决各种审稿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可以为期刊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1审稿委员会是期刊编委会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中国科协等五部门于201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同行专家特别是小同行专家的质量控制作用,切实提升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办刊和出版工作,努力引进、吸收一批既精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又熟悉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科学家,进入期刊编委会和审稿队伍,参与办刊方向的确定、主题策划、内容审议等重大办刊活动[10]。”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对主编和编委会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办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小同行审稿专家却始终站在期刊的外面,作为“外”审专家而存在于期刊的“边缘”地带,在发挥办刊作用方面始终没能进入核心层面。主编是期刊的灵魂,编委会是期刊的学术领导和决策机构,而审稿委员会则是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人。如果能够成立审稿委员会,那么期刊的办刊队伍就会更加完善,结构更加科学,更加严谨,从源头上解决期刊的质量问题。

3.2审稿委员会是对审稿人“定编”的一种方式

审稿人在把握和控制稿件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长年累月为期刊服务,但始终还是期刊的“编外人”,并没有真正属于期刊的“编制”。如果能够成立正式的审稿委员会,这就是对审稿人工作的肯定,同时,也能增加审稿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好地为期刊服务。GE的编委会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于2000年成立了审稿委员会。目前英文科技期刊对审稿人的致谢主要有2种方式[11]:1)编辑部在期刊上集中列出参加审稿的专家名单,一并致谢;2)作者在期刊上(论文后)对匿名专家致谢。虽然这2种致谢方式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多数期刊实行双盲评审,至少是单盲评审,对于作者来说,审稿人基本都是“不知名的幕后英雄”。虽然审稿人往往对文章的修改提出关键性的意见,甚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验证科技论文中涉及的数据处理和实验过程,但作者也无法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只能在文章末尾加上一句感谢“Anonymousreview-ers(匿名审稿人)”话语。多数作者不知道感谢的究竟是谁,而审稿人也不知道曾有人感谢过自己,可以说盲审的致谢也是“盲谢”。目前我国的中文期刊多数会发给审稿人一笔审稿费,而英文科技期刊则遵从国际惯例,除了一封致谢信,没有任何酬谢。因此,英文科技期刊成立审稿委员会更加必要和具有实际意义。近年来,随着同行评议记录平台Publons的开通,审稿人的工作得到系统记录与展示[12]。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他们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得到官方认可和补偿,对审稿人的认可还是仅仅停留在Publons的记录。有研究指出,编辑部在改变不了国内科研评定机制的背景下,只能着重从精神层面满足审稿人的需求[13]。成立审稿委员会,让审稿人的身份由幕后走向前台就是对审稿人的精神鼓励,可以增加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对期刊的归属感,成为办刊团队的一部分。

3.3精准专业匹配,提高审稿质量

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组织形式主要分为2种[14]:1)由编委负责邀请审稿人,编辑部负责催审或提醒编委等。2)由编辑部组织实施审稿过程,包括邀请审稿人和催审等一系列与审稿相关的工作,实在找不到时向编委求助推荐审稿人。第一种方式是国际上的主流方式,多数编委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和相近专业的朋友圈,相对来说寻找审稿人更容易一些,但拒审和拖延审稿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第二种方式是我国期刊采用较多的方式,由于编辑部的寥寥数名工作人员不可能对期刊的所有分支了如指掌,寻找小专业相同的审稿人成为重点工作。如果期刊有专业的审稿团队,编辑就可以精准送审,同时,由于资质和专业范畴的事先确认,可以快速精准匹配,对提高期刊质量也会产生巨大影响,有利于尽快成长一批高质量的国际期刊。

3.4缩短审稿周期,减少审稿资源浪费

2007—2016年我国学者共发表高被引论文18947篇,其中发表在国内期刊的仅有208篇,占同期我国作者高被引论文数的1.10%[15]。虽然造成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行评议的时效和质量是作者选择投稿的重要考虑之一[16]。《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编辑部对148名药学领域作者的调查发现,70.27%的作者认为目前同行评议最大的问题是评审周期过长[17]。提高同行评议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刻不容缓的任务,成立审稿委员会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果科技期刊能够根据每个学科分支聘请相应的审稿编辑,那么精准送审就不再是问题,审稿时效性和质量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相反,如果没有专职的审稿人,期刊编辑为了尽快找到审稿人,往往会同时送审多名专家,有时完全没人接受审稿邀请,有时一篇文章又会同时有3~4人接受审稿。对于前者,编辑只能继续送审,耗费大量时间。对于后者,为了表示对审稿人的尊敬,一般送审编辑会等待所有审稿人的意见提交后再做出决定,这样既浪费了评审时间又造成审稿资源的极大浪费。《Science》文章从投稿到发表一般只需要2~3个月,审稿编辑高效的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外审文章的数量,从而也缩短了发表周期。综上所述,成立审稿委员会对期刊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既可以缩短期刊评审周期,提高审稿质量,节约审稿资源,又可以提高审稿人的工作积极性。

4审稿委员会成立和运行的几点建议

期刊主编和编委会要在思想上认同审稿委员会是期刊不可或缺的部分,审稿编辑是办刊人的一部分,在把握期刊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期刊要在期刊网站和纸质印刷版同时公布审稿委员会名单,同时还要颁发具有主编签名和公章的纸质或电子证书。

4.1根据学科细分,通过自我申请,择优录用

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每本期刊都会有许多细化的研究方向,为了各类稿件都能够有专业的审稿人,建议在成立审稿委员会时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选择审稿编辑。Frontiers系列期刊在选择审稿编辑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且有博士后经历,或者有过相关的科研工作经验;2)具有正式工作单位;3)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要求,Frontiers系列期刊的做法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选拔程序可以先在专门的期刊网站或微信、微博等广泛宣传,通过编委推荐和审稿人自荐的形式,编辑部核验专家信息,最后由编委会确定审稿委员会,一般规模以50~100人为宜,太少不便细分专业,太多则不易管理。当然,仅凭简单的资料对审稿人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审稿委员会需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正常运作。

4.2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对审稿委员会的培育和服务,体现了期刊管理能力与服务意识的提高。审稿委员会成员是期刊的核心审稿人,对期刊的质量起着“守门员”的责任,每年要完成一定的审稿工作量。成立由编辑和编委共同组成的审稿人评价团队,根据评审质量、效率、作者反馈等信息对审稿编辑进行评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优秀审稿编辑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期刊每年至少应该组织一次审稿委员会会议,交流审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期刊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通过建立微信群或QQ群等,加强日常管理,并对审稿编辑提供一定的服务。

4.3动态管理,建立良好的晋级机制

正如期刊编委会一样,审稿委员会是一个相对固定但又不是绝对固定的团体,应该建立良好的动态机制。JOM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优秀的同行外审专家可以晋升为审稿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审稿编辑则有可能晋升为期刊编委。审稿委员会的任期一般为2年或3年,上一任期的表现是聘任下一任期的重要参考。同时,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的分支与方向不断出现,每次换届时还要非常关注行业内的新趋势并增加相应的审稿编辑。

4.4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宣传期刊的编委

RM的审稿委员会不仅提供专业的审稿工作,还在期刊运行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审稿委员会就是期刊的编委,发挥他们在期刊宣传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让审稿专家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期刊出版中的事务,为期刊工作提出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审稿委员会除实施审稿职能之外,还要帮助期刊消除运作中的盲区,担负起帮助期刊进行论文打假和惩治学术腐败等工作。运作到一定时期后,审稿委员会还可对期刊的选题、策划等工作给予指导,使得期刊办出自己的特色,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

5结束语

第5篇:监管办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是施工全寿命周期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建筑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市场需求下,绿色施工应运而生,并且在建筑行业已不再陌生,施工企业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施工管理就是围绕这一中心,针对组织、规划、实施、评价、安全等方面进行的统筹管理,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科学、精细、环保,注重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共赢。

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1.1绿色施工管理有助于企业转变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伴随着企业发展而进步,同时也在通过有效的管理办法推动企业规范化运作,积极向前,施工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于粗放,在注重建筑质量、工程效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于建筑环保、节约材料、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尚存在欠缺,实践证明,绿色施工对于企业的长远效益是十分可观的,施工企业是推行绿色施工的主体,坚持绿色施工管理,有助于企业树立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改善传统管理模式的低效问题,对于帮助企业走在市场前列是大有裨益的。

1.2绿色施工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施工企业不仅要面临着国内的激烈竞争,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外资投入也越来越多,施工企业还要承受来自国际同行的压力,在市场需求标准日益提高的今天,施工企业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绿色施工管理推行环保节能的管理理念,在施工作业中实现低耗、环保、高效,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也加强了企业管理效果,提高了企业含金量,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3绿色施工管理有助于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施工管理注重施工技术的环保创新,施工材料的绿色节能,施工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注重清洁生产方式,对资源高效利用,并实现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再利用,形成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必不可少。

2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缺乏绿色施工管理意识

绿色施工概念对于建筑行业并不陌生,在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企业也在有意的进行绿色施工管理,多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总体来说,企业对于绿色施工管理的认知并不全面、深入,片面理解绿色施工,能做到的也仅仅是绿色施工要求的一小部分,企业对绿色施工管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意识不浓。造成这个现象的因素有:我国绿色施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相较于飞速发展的建筑行业,滞后性较大,规章难以匹配行业发展速度;缺乏对企业实行绿色管理的激励机制,企业没有动力,绿色施工管理就难以广泛推行。

2.2缺乏绿色施工管理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实施、推行管理政策的主体,就当前来讲,建筑工程绿色管理专业人才欠缺,现有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达不到标准要求,管理条例就难以落实到位。基于我国的绿色施工起步较晚,相关的专业教育与专业培训还没有形成体系,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还停滞在传统管理层面,难以有效履行绿色管理职责。我们可以看到,培养绿色管理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无论是对于施工企业建设,还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这个问题都急需解决。

3提高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3.1组织层面

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的绿色环保,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作为基础和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首先企业内部应当树立起绿色施工意识,从领导到基层员工都要将绿色施工重视起来,加强对绿色施工的宣传,深化绿色施工理念,引导员工自发遵守,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让管理人员充分掌握绿色施工管理的要求、原则、过程、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其次结合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评价、考核、监督体系,协调工程成本、质量、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制定好相应的管理规章并责任到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3.2实施层面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节能管理和环保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是加强绿色施工管理效果的必要环节,也是建设低能耗、高品质建筑工程的必要管理手段,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注意结合工程重要节点与工程项目特点综合考虑,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并加以强化,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工程全过程的管理,不放松任何一个工程步骤;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实时收集、分析、调整工程数据,并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如出现误差,及时寻找问题成因,纠错并加以预防,向绿色施工控制目标前进;在施工阶段制定专项的管理措施,针对水、材料、用地、节能、环保、人员安全与健康这绿色施工管理的六大要素进行专项管理,派遣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

3.3技术层面

大力研发推广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创新技术是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企业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应当大力研发新技术、新材料,建立科研部门进行技术攻关,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有专利技术,并将好的技术加以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建筑工程能够受益,进而推动建筑行业发展质变;除了施工技术的改革创新,我们还要把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让绿色施工管理科学化、客观化、自动化、信息化,通过对施工动态参数信息的收集整理,随时调整施工资源的投入,以最少的投入完成最高效的任务,达到低耗环保的目的。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