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师教育范文

教师教育全文(5篇)

教师教育

第1篇:教师教育范文

一、国内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教育的基础地位已深入人心。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教育在国内是高潮迭起。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改革呼声,教育学家和学者们不断探索创新型、可持续型教学途径,这更预示着外语教师教育也将吸引社会各阶层的注意。十八大提倡教育终身化,市区级政府响应号召组织各种教师进修与学习,学生家长从若干年前将学校视为学生的托管机构到今天积极参与学校学生教育工作、家校联系日渐深化。学校更是吸收政府、社区、校本多维意见与建议,竭尽全力提升教师素质。全球化的浪潮为全球文化的传播推波助澜,在国外,学者们在教师教育方向的各种见解很快便可扩散到中国教育界。因此,学术的交相融合与互相探讨已是大势所趋。在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教授总结说:国外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集中关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的问题研究,把培训做成集教、学、研、思、辨、行为一体的教育和发展过程。在教师教育研究方面,全球关注受程度较高的地区为欧洲和北美地区,这也是世界上教师教育研究起步较早的地区,典型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常用的教师教育研究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甚至各方交融叠加。典型的方法有:①观察法。这是在一定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实施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或行为等。②反思法。这主要是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自己教学方法的优劣,实现自我改善与提升。③合作法。此方法关注的是师师、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与配合。④任务法。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提倡创新与头脑风暴。⑤行动法。⑥体验法,创设情境、获取感官与情感的第一手体验。⑦研讨法。⑧访谈法。⑨同伴互评法等。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外研究通常是从细节入手,将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操作中的可能发生的或者已经存在的问题,以小见大,实践意义较理论意义更大。国内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国内早期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有大量是基于国外理论与实践的评述总结,其中对国内现状的描述以及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研究较少,并没有钻研我国教师教育的本质与如何实施教师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美国外语教师职前培养项目标准述评、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美国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美国外语教师发展趋势、外语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外语教学技能问题讨论、教师教育范式研究、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重视教师教学发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等,针对中国外语教师教育鞭辟入里的研究依旧广受呼吁。

二、中国外语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

中国大约有300多所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此外,一些综合性大学也设有师范类专业。在百年的师范教育史上,师范高校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若以一言以蔽之,当前中国的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职前教师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外语职前教师教育还面临各种挑战与考验。在英语研究论坛2009年冬季论坛中,程晓堂提出我国外语师范生教育如下几点问题: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力度不够,部分师范院校还存在去师范化倾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并不都是合格的英语教师;职前教师培养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相脱离;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未接受职前教师教育。在现今中小学中,师范专业毕业与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外语教师并存,也就是意味着,前者在高校接受的系统教育中教育学理论偏重,而后者一般为英语专业(或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硕士研究生专业)毕业,其在高校期间学习的英语基础课程(包括普通语言学、英美文学、语音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英美诗歌、英美小说等)偏多。两类英语教师在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结构方面有差异,这也是英语教师在接受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问题之一。比如关于英语教师语音方面的问题已被外语教育界屡屡提及,在教育基础较雄厚的地区受外语教师语音影响的问题较小,而语音偏误、发音不准等外语教师语音问题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显著。在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一项关于学生中小学期间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102位被试者中有89位大一学生选择“未系统接受过语音教学”,更多被试者还陈述当地的英语高考项目中不包含听力与口语测试(或听力与口语测试不计入总分),这也是语音不被关注的一个原因。但究其根本,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足以进行英语分支学科的教学还有待考究。

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方向一系列的研究导向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的误区。夏纪海教授曾提及,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呈如下态势:①重语言研究,轻教学研究,错误地认为教师具备的学科知识越多越深刻,越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自然而然将重心偏移到学术研究而非师范研究上。②重学科的理论研究,轻课堂的应用研究。这导致师范毕业生进入中小学课堂只对理论夸夸其谈,难以与课堂实际相结合,理论只能浮于空谈。③重研究者为中心,轻教师为中心的研究,这是重学术轻师范的必然结果。④重国外方法推介,轻国情研讨,这源于我国研究教师教育起步较晚,只能在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只是目前还处在探索与研究交接端口。⑤重教师语言水平的提高,轻教师教语言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外语教师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比肩接踵,不成比例的时间精力导致教师发展的不均衡。⑥重听讲轻参与,教师教育的方法沿袭传统的说教式讲座,未关注教师的实际课堂实施,参与式体验仍需加强。⑦重宏观整体改革模式,轻微观个性化培养。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教育行业对教师需求量大,因此教师培训教育通常也是“粗放式”发展,很难甚至无法关注教师的个性,实现因“师”施教。

三、向国外“拿来”什么

我国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起步较晚,这便意味着我们可以借鉴不少国际上前人的优秀成果,与我国实际加以联系。这样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已经着手。但是,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本质与如何实施教师教育的有效手段的研究仍旧为数不多,我国的教师教育停留在广泛讨论、总结、概述、翻译著作等方面,缺少的是国外学者“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宗旨,善于发现教师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从问题本身出发,阐释现象缘由,结合理论解释分析,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是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还欠缺的。

第2篇:教师教育范文

一、从学习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不是日常层面的上课或教学,而是以激发幼儿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并对其艺术实践、反思、变革能力的有效培养。当强调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视觉形象用线条、固定的形式的搭配进行表达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时,完全忽略“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简单”的美,如此有程式规律的审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从一定的方法规则,美的真谛就可以被洞悉、被体悟。因而对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过色彩、线条等反映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让幼儿教师通过内省感悟美的意义及价值后的艺术体验,而是一味地灌输单一技能技巧、使其传承一脉香火。这就造成艺术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讲,不再是艺术观、语言形式和视觉思维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个机体反应的习性。例如,简笔画中的鱼就是那几种固定形态的鱼,而熊也就永远是憨态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

其实,每个幼儿教师都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实践学习方法,吸收价值观、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实践印记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效的艺术教育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对艺术经验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儿教师的画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种模式,其动作技能的反应也会成为习惯,一提笔、一运气都与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就需花掉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精力。但若此单一方法再传授于幼儿时,艺术教育对幼儿来讲就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主体的有效途径,而是使其进行归顺和驯服的过程。

二、从幼儿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必需。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术语谈论,而很多人完全无视它在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与对幼儿的生活知识缺乏关注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的地方艺术意味着什么?怎样通过艺术表达可能对于他人的痛苦艰辛或是快乐愉悦?这些问题的答案超出了培养幼儿教师技能,却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去探索的过程。

实质上,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完善与自我成长,它是促进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与依据。然而,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域中,示范、讲解、反复纠正、先学谱后唱词,均是艺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幼儿教师今后教授幼儿的方法。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儿唱唱、画画、跳跳,至于艺术的历史、评论、哲学、民族文化等内容几乎都被剔除在幼儿教师的艺术学习之外,教育内容设置的表浅与窄化,必将剥夺幼儿教师多维度学习艺术的机会。例如,民族文化内容的空缺,导致部分幼儿教师跳了无数的民族舞蹈后却不知为什么蒙古族会有耸肩,壮族会有凤凰掌、蚂拐舞等基本的艺术问题。不接触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幼儿教师,是难以教幼儿感受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的,也难以教幼儿学习和欣赏名师的优美形式及娴熟技巧。又如,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是先临摹后点评,然而一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有造型、图案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特殊结构,还有作者蕴涵其中的独特意境。肢解地学习各部分结构不但造成幼儿对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难以体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这种照搬科学教育、忽略艺术独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知识技能从它赖以生存的艺术情境中剥离出来,把艺术从它产生的各种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脱离艺术整体情境所获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暂时的和肤浅的”。

幼儿教师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幼儿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各种原理、方法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而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教师的帮助,使幼儿自己建造或构建他们的艺术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与人、事、物及观念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中如果不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不考虑幼儿的逻辑特性与学习需求,不管怎样的艺术教育,都不能使幼儿真正地受益。

三、从综合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而现行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都开设有专们肩负着“涵养美感、陶冶心身、养成人格”之重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目。然而,艺术自身的特点及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表明:“要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学科观念和教学方式,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屏障,站在课程的高度,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较强的学科为龙头,将各学科中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让幼儿教师在综合艺术中学习艺术。

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等各个层面,绝不是艺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量的简单叠加。它蕴涵的愉悦性、人文性、游戏性是分科艺术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如《寻找七星瓢虫》是从美工角度切入,用创意手工的方式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展现出来。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可用低沉、悲哀的音乐表现树妈妈被虫咬的痛苦与无奈;用绘画将生动可爱的瓢虫宝宝“真实”展现,以便幼儿目测与点数瓢虫宝宝背上的斑点;用欢乐明快的舞蹈表现树妈妈身上的蚜虫被七星瓢虫全部吃掉后开心愉悦的情景。

第3篇:教师教育范文

笔者选取了九所高师院校分别对其通识课程内部构成、所占学分以及课程内容学分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九所高师院校里既有教育部直属院校也有省属院校,既有东部沿海城市院校也有西北地区院校,以期对我国高师院校的通识课程内部构成及所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个整体的分析。

(1)通识课程分类不明确,体现师范特色的课程较少。九所高师在通识课程的分类上与其他综合性大学几乎没有区别,基本上都是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但各个高校对通识课程的称谓又有些差异。如东北师大把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分别称为通修课和通选课,而西北师大又把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称为普通教育类通识课程和综合教育类课程。其他七所高校把必修课又称做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叫做公共选修课。从九所高师的通识课程设置来看,必修课中都包括国家规定的“两课”、英语、体育、军事(国防教育),而选修课的内容则不尽相同。这些高师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体现其高师应有的特色。

(2)课程体系不科学。从表1来看,我国高师院校目前通识课程虽然名称各有不同,但几乎都是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军事、体育、人文社科、艺术这样的课程模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即使是如政治、英语、计算机这样比较受重视的通识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拼凑现象普遍,课程设置注重表面的种类丰富,而课程内部结构缺乏逻辑联系和理论指导,显得随意和盲目;通识课程总量虽大但学生的自由选择度小。必修课在整个通识课程设置中占有绝大部分,但是其课程种类少且内容窄,而选修课程设置又较为随意。通常我们把非专业课程当作通识课程,认为它从属或服务于专业课程,这样的通识课程没有特点、缺乏独立,不利于教育的平衡发展;

(3)缺乏专门实施通识教育的机构。国外的一些高校为了能更好的全面进行通识教育,大多都设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或通识教育中心等机构。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学校成立了其职能类似于国外通识教育委员会的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等形式的机构,但目前还比较少见,而且其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高师教师教育通识课程改革策略

2.1统一通识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敏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批判、乐于奉献的新人,过分实用的、功利的、职业化的大学教育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从理论上说,通识教育负有多重使命,其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理学科内部及其之间的渗透。其二是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的智慧,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其三是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保持自身独立价值,反对过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2.2突出通识课程的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我国目前高师通识课程通识从园艺插花到职场礼仪、从桥牌围棋到科技英语,这种“乱炖”式的课程随意组合,均被称为通识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很难真正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因而我们应在参照国内外高校经验的同时突出师范特色,科学划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技能课程+综合课程+素质类课程+开放类课程四位一体”的通识课程设置新模式。基本技能课程,主要指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综合课程可划分为人文社科、自然地理、艺术修养等领域课程等,“两课”课程可归入相应的社会科学类或人文类课程中。素质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提高师范生教育专业通识背景和师范生基本素质,如教育法规类、教育思想哲学类、师德规范等,与教育专业课程相互呼应、融合,形成课程的一体化。开放类课程则是根据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地域特点、地方文化、学校资源及其学习兴趣等开设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现了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化”,使学生能从联系与整体的角度,融汇多学科的知识理解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的“综合化”,突出师范特色的“特色化”。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因此,我们要建立有自己的特色的核心通识课程,比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推出全校精品通识课程,精编教材,培训高水平教师,形成特色。

2.3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

甘阳先生认为,“真正的通识教育是与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强调的是不同院系学科的‘共同基础课’”。③因此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上,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配合相应的教学管理,有机整合沟通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另外要注意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而不是只在低年级中进行通识教育。

2.4重视隐性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加强隐性通识课程建设

第4篇:教师教育范文

“双师型”教师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如: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习指导、实训教学等)的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又能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教师。同时具有教师和技师、工程师资格。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狭窄

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还未统一,使有些教师甚至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拥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了,教师个人不再注重技能的提高了,学校也不再注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了,这样以来,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就大打折扣。

2、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基于不同目的的驱动.部分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问题上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偏差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表现为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与考核。这种价值观念的偏差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如短期内需要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希望通过某种评估而热衷于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统计数量。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某些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忽视,或者是满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表面成就。这使得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3、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过低

一些专业课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相对淡薄,加之我们有的学校对专业课教师的奖励机制和措施不够到位,使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思想,从而不重视本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导致技能水平过低。

4、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淡薄,对从事的职业教育缺乏事业心,消极应付,缺乏进取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目前它仍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国现有1.4亿产业工人。其中技师100余万人,高级技师7万人,高级工245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数虽多,素质不高。每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左右。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紧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因此,中职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必要性

纵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我们发现:教师学历层次尚不达标,已达标者面临提升学历的问题: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中职连年扩招。学生数量急增,但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发展缓慢,生师比严重错位,中职生师比约是21:1。根据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高中阶段教育生师比上限,城市为15:1,县镇为15.5:1,农村为16:1。不难看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缺口较大.并且在这样的师资队伍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再加上新进校的青年教师来源渠道多是普通高校.他们虽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截至2006年,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39621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不足1/3,“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以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考核专业课教师技能的计划,每一、二年组织本校专业课教师参加一轮次的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同时,制订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这样,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有利于提高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以到企业锻炼促进专业发展

加强生产实践调研,丰富实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关键。作为职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要加强向生产实践学习,重视到企业学习调研环节,充分利用好实习基地,加强实践知识积累,这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首先,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教学优势确定个人的发展目标

专业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制定生产实践调研计划。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近2—4年之内)和短期计划(本学年内)。有了具体的目标、计划,才会有实施的可能性,才能有效地丰富实践知识。生产实践调研形式可以是“定点方式”和“定人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指导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或合理安排调整教学任务集中一定时间安排到企业实践学习,可以从知识储备、拓宽知识层面的视角出发,确定与自己专业教学关联较大的一、二个生产企业,进行“定点方式”的学习和调研。例如:在某个主体生产企业,全面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典型设备、电气控制等综合知识,并有重点地熟悉相关的内容,力求在某一方面达到精通,其它方面能熟悉了解。所谓“定人方式”,也就是教师要在企业的生产科、机动科或设材科,确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长期的技术信息联系人,以便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的技改动态、科技消息,及时参与各类的技术交流活动。

(2)教师应主动参与工程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应主动寻求机会,直接参与企业的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及开发,参加工厂的生产技术讲座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非常好的实践学习机会,对提高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都是十分重要的。

(3)带着问题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遇到疑点问题不要回避,不要绕开走,应针对问题通过到企业实践学习,以不断增加实践知识的积累,才会使专业教学不断上水平。

(4)教师应注重“到企业实践调研资料”的总结归纳、交流及利用

为增强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和提高,首先每个专业教师之间、各教研组之间,可充分利用“分散实践调研”与“交流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积累实践知识,通过各教研组内和组间的交流,形成一个“信息互通网络”;其次每个教师还应注重个人实践知识的总结、资料整理、保存,以便于日后教学中查找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教学中灵活地将生产中的新工艺、技术信息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知识应用的“同步”、“链接”、“插入”特性,做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真正体现专业教学特色。

3、以专业养成和反思强化专业发展

作为专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多反思,不能自我满足,仅局限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而停滞不前,处于“吃老本”和“守城”的状态,而要面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不断进取,逐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1)专业教师要注重完善“纵向知识”结构

教师要确定专业方向,争取在专业的某方面达到专一,这是作为专业教师的根基。加强知识的纵向学习,做到向书本学和向问题学,向生产实践学,及时把握新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前沿,要挤时间主动学,苦练内功。做到在本专业方向上,体现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方面的专、通、巧、精的特点,在某一方面起到“优化教学”的引领作用。

(2)专业教师要注重完善“横向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做到一专多能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横向知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完善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体系,对专业课教师而言,不仅能胜任某一、二门课程的教学,还应熟悉本专业中其他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教学要求,以及知识问的衔接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下确定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其二是要注重各个专业之间的知识联系性,例如:职业学校教师们承担某厂热轧板卷工程职工的岗前技能培训教学任务,其中包括:连铸工、轧钢工、连铸与炼钢自动控制培训等,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使用的培训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方法,而是突破了专业的局限性,各工种的培训教材以专业为主,将整体生产工艺操作、机械设备和电气控制融为一体。培训中,传统的机械、电气控制、液压传动、工艺操作等各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已相互渗透,若培训教师相关专业知识不全面,就难以胜任培训教学任务。因此,专业教师在加强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向同行学习,加强专业内、外教师之间的交流,拓宽知识面,达到教师不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也能熟悉、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各类培训教学任务。

(3)中职学校教师应提高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

专业课教学特点体现在教学实践性,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许多生产现场可用多媒体工具再现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特点,深人生产一线,充分利用数码相机、录象机等手段,有针对性地系统制作教学课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利用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已引起教师的广泛重视。教师应加强教学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和使用率,尤其对提高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迫切的。

4、以终身学习加快专业发展

(1)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变化,促使教师应加强学习。企业在发展,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应随之不断调整扩充,如中专原来的主干专业:冶金机械、电气自动化、炼铁专业现在已逐步扩展调整为:轧钢、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机械加工、煤化工等专业,专业的调整变化导致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知识结构体系都有所变化。因此,对教师而言出现了交叉性学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展、补充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以适应各个专业教学要求。

第5篇:教师教育范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工作能否到位,学校党组织和党员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我校教职工党员必须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工作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同志指出:“新时期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觉悟和精神培养上,而且要体现在带头做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多项工作中。”因此,作为教育战线中党员,特别是党员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突出“三个作用”

1.带头作用

共产党员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应当走在群众的前面,处处作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带了头,普通教职工跟着上,决不能让普通教职工觉得党员还不及自己,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在教育教学方面交给党员的任务。要努力学习和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打牢专业基础;要工作争先,名利在后;要从教育教学岗位上的日常小事做起,以身作则,有困难先上,有重担先挑。如我校在贯彻带头履行责任这方面,开展师带徒即青年教师拜师会,大部分党员教师成为师傅,带领青年教师钻研教法、研究教材、如何备课、讲课,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开展一课同上,党员教师带头上。早来晚走,认真辅导学生,关系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使学生走出困境等等。

2.骨干作用

骨干就是中坚,骨干就是栋梁。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岗位工作中敢于挑大梁能够挑起大梁。既然是栋梁,质量就要好,首先要“硬”,所谓“硬”即指思想觉悟高,专业水平扎实,工作能力强等。其次要“正”,所谓“正”即“正直”。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党员在学校要树立一股正气的作风,敢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自学抵制腐败,作廉洁奉公的表率。如我校开展“七条禁令”整改措施,开展学校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作风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自查自纠的过程中,我校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全校上下没有发现商业贿赂行为。进一步加强反腐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政从洁意识,年初我校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计划,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作有力度,建立健全了校务公开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教代会制度,促进了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3.桥梁作用

共产党员要关心周围普通教职工,帮助普通教职工的利益,帮助组织做好普通教职工工作,同时把普通教职工的正当意见向组织反映,以便组织单位及时作出决策,解决普通教职工在岗位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从而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如我校开展党员“三结对”工作,每名党员至少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结对,交流思想,政治上引导,生活上关心,下任务、压担子、促其成长,找谈话不少于3次,沟通情感,培养志向,为组织发展工作提供一定基础。

(二)增强两个意识

1.政治意识

党员是一种政治身份。因而,党员要增强政治意识,要坚持讲政治。政治意识也是大局意识,从大处讲,就是维护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坚持党的立场,执行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方针,落实党的政策。如我校党员教师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文件,学习后向广大职工展开正文、演讲比赛。通过自学、集中学习、学习辅导、撰写心得、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党员教师、干部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激发了党员教师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政治意识得到巩固。

2.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全体党员必须诚心为人民谋利益,全力为人民而工作,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教育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怎样搞好这项服务的工作?首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为教育事业贡献热血的决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踏实认真的态度投身到这个光荣的事业中来,要真诚地关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是提高服务本领。要为全体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工作角色,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以教知识为主为以教能力为主;变学生适应教师为教师适合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二、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

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必须依靠学科专业教师队伍来实现,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完整地体现现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党员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岗位中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一)掌握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专业的明白人

中学学科专业是根据长期办学理念和办学过程中积淀的文化底蕴,党员教师要总结归纳出自己的专业文化。让这种文化感染每一届学生,让该专业的学生一进入专业学习就能感受到专业文化的存在,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激励学生勇攀专业高峰。同时用专业文化引领全体专业教师的服务规范、职业道德,激化教师为人师表和勇挑重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专业文化需要营造和积累,因此党员教师必须了解专业的设置、掌握专业的发展方向,熟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法等,成为专业的明白人。

(二)开展党员示范,培养教师师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需要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有突出的成绩。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的突出成绩主要包括教学、教育、教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终身学习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等。如我校每位党员教师都建立一个示范岗,2-3名党员建立一个责任区,在示范岗、责任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在责任区中带领和引导教师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每位党员的桌上都放置“党员示范岗”标牌,另外还有若干个责任区。每个月都要召开党小组生活会,“示范岗”和“责任区”先进行自评,再进行民主评议,并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的情况,最后对每个“示范岗”和“责任区”都进行评定,报支部备案。年末结合一年的创岗建区评议,每个党员主动找党内外群众谈心、征求意见,深刻进行自我剖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自我评议总结材料并在全体教师会上宣读。“创岗建区”活动的开展,为我校系统开创师德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通过设岗定责,为党员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党员教师人人参加创建“党员示范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教师,特别是一线党员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党员教师勇挑重担、“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党员带头做示范,教师跟着党员走”的良好氛围。党员教师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在各自岗位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三)从开发学生潜能出发,搞好课程建设

教育教学岗位的重点是对课程进行开发,课程开发的重点是精品课程。我们所要求的“精品课程”是“高水平且有特色的课程”,它应该是:精粹而不繁杂,精当而不失体;精辟而不流俗,精湛而不虚夸;精深而不肤浅,精进而不囿旧;精品课程精在前瞻的创新,精在科学的远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团队精神的体现,建特色创品牌的追求。“精品课程”的核心是围绕校企结合、校社结合、产学研结合,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及各种潜能。结合我校党员教师的努力钻研,为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发挥表率作用。

(四)产学结合,促进专业发展

产学结合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产学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产学结合强调的是知识与产业实践的高度结合,因此教师要深入到产业第一线去实践,通过产业实践,了解市场对专业的发展要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