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师教法范文

教师教法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教师教法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教师教法

第1篇:教师教法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D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概况

D学院从2016年开始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具体有小学教育(文科)和小学教育(理科)两个方向,开设院系分别为文学院和数理学院。现将D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教师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能力课程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统计归类为:教育心理类、学科专业类、学科教法类、教师技能类、艺术修养类、通识教育类等6个种类。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描述

1.学科专业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最大,高达19%~29%。而且从开设院系也都体现了在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固守学科本位的做法。另外,从内容上说,具体开设的课程集中在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领域,在选修课中少量涉及其他学科。2.教育心理类课程开设比例为8%,此类课程认同度较高。从具体内容上说:班级管理工作类与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居前。此类课程大都从教师的角度来理解解释教育,而有关儿童研究类的课程则非常少。3.学科教法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从内容上说集中在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其他学科的教法开设偏少,只在选修课中有少量涉及。4.教师技能类课程主要涉及工具技能类课程:传统的语言表达课程、书写类和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类课程,教育智力技能类课程(反思性实践、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涉及不多。5.艺术修养类课程开设以音乐、美术为主,舞蹈、表演类课程也有一定的涉足。6.通识教育类课程以人文社会类的课程居多,自然科学类较少。另外地方课程的开设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1.学科专业类课程开设(开与不开,开多开少、开什么课程)基本体现了专业负责人的个人知识系统,随意主观。且学科课程与教育心理类课程普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且难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2.教育心理类课程体系中缺少从儿童研究类课程。除了小学教育学和小学心理学之外,基本没有直接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前还冠以“中学生”“中小学生”“青年”等字样,这种缺失与错位可能会导致未来的小学教师对小学儿童的观念、知识、态度、行为与实践能力等专业认知理念的不足,进而影响整个专业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另外,课程设置缺少对小学教育实践的关照。因缺乏与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难以体现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性,所开设的课程注重完整的学科逻辑体系,最多加上“小学”字样,几乎很难看到联系小学教育实际的案例性课程、实用性课程。3.学科教法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较小,相对薄弱,无法顾及小学各科教学。教材教法类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形成未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关键课程。学科教法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比学科专业类课程的比例相去甚远,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小学中语文、数学之外的其他科目教法课的开设。4.教师技能类课程较为单一,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技能类课程集中在传统的“三笔一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工具性技能与训练,对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认识狭隘化,小学教师更需要掌握教学反思与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智慧等能适应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的教育智力技能。5.专业课程中的通识类课程的比例低且都为专业选修课,不利于培养综合化的小学教师。单一有限的通识教育课程难以对师范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发挥作用。

四、完善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要立足小学教育场域,注重实践取向。各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要立足于小学教育教学,满足小学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需求。也就是要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围绕小学生、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实际教学情境来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比如教育心理类课程应呈现出模块化、专题化、综合化、临床性的特点,注重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2.打破学科界限,加强知识整合。加强小学教育学科专业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心理学类课程的有机融合。比如: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渗透在其他多门课程中。补充小学多科目教法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艺术类课程的范围,发挥其增强学生教育实践、文化底蕴和教育张力的功能。3.调整课程组织形式,设计案例教学等基于真实教育情境的情景化学习方式。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各类课程主要以理论传授为主,学生学习更多停留在记忆层面,而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的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课程组织形式(比如通过对真实教育情境中具体案例的观察、学习),增强问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情境之间的距离,增加两者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师教法范文

《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宁杰)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理家的趣事,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全面表达了客观情况以及相关事理,又充分展现了太空探险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按照教参来生搬硬套,教学展开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圈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重点体会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并学习太空探险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然而,这个教学过程却没有太多的新意。为了多样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除了会参照教参中有价值的教学设计,我也会灵活的处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会和学生展开更多有趣的互动。例如,我会组织学生来模拟与表演天空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那种生存环境中。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验。

二、忌“照搬教法”与“硬套模式”

初中语文课堂上另外两个重要的忌讳在于忌“照搬教法”与“硬套模式”。这些都是针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的探究,这种探讨对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非常重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才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现今的许多教师在进行教法设计时都非常粗糙,既不考虑文本特色也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教学过程都是照搬那些陈旧的教法,教学模式也很单一。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打造的语文课堂不仅教学氛围会非常沉闷,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及投入也会非常低,这显然无法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很有必要做出积极的改善。《海燕》(高尔基)是一篇很有含金量的教学文本,传统的教法中只会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进而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同时,让学生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这些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然而,这些教学目标如果只是采用“照搬教法”与“硬套模式”的方式是很难真正实现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领会文义,能够真正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会有意识的给予学生相关引导,尤其是对于本文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技艺做出解读与剖析。我会给学生做相关介绍: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一般来说,使用象征手法,借助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可以使思想性和艺术性圆满地统一起来。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如反动统治还比较强大,人民还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使用象征手法也是一种必要的斗争方式。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则不必拘泥于形似,而是通过联想和暗示着意于追求神似。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透过这些介绍也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体会,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才是语文课堂上真正倡导的。

三、忌“目中无人”

语文课堂上另一个很大的忌讳在于教师“目中无人”。如何理解?简言之就是教师容易忽略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是很有必要做出改善的,教师只有意识到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主体,才是课堂上的教学重心,才会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展开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才能够打造出更为生动多元的课堂。《错过》(刘心武)是一篇很值得品读的课文,为了深化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我会有意识的和学生间展开交流探讨,并且尽可能的启发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我对学生说道: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当我们错过了一些事的时候,我们不要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因为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将会过去,我们要从那些错过中,汲取经验,争取接下来的快乐。诗人泰戈尔也曾说过:当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么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在成长的路上,有阳光也有风雨,不要因为我们错过了昨天,于是我们就感伤着渡过今天。这样的对话显然是很富感染力的,不少学生对于这段教学导入都深有体会。这个过程不仅给后续的课堂教学做了好的铺垫,也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四、结语

第3篇:教师教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教学能力比赛;育人模式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方案指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就是要深化“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核心关键,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须靠教师来完成;教材是载体,为教学实施和课程建设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教法是改革的途径,教师、教材的改革必须要依托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不是独立的单体,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是当前教育领域唯一一个由教育部举办全国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大赛的宗旨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大赛注重推进三教改革,大赛注重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改革。大赛的要求与三教改革的内容一一对应,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为桥梁,对促进三教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1“三教”改革面临的难题

“三教”改革最终目的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目前应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来看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水平、新教材建设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仍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师资队伍建设:双师比例不高,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信息化教学手段缺乏,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水平较低。2.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落后,没有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课程思政、1+X证书没有有效融入;教材体例固化单一,缺乏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新媒体教材。3.教法改革:没有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缺乏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没有持续开展教学反思、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2“三教”改革的内涵和策略

2.1教师改革

教师作为“三教”改革的核心要素,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法的改革都是通过教师来呈现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呢?高职教师根本的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因此高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具备包括课程开发、课程教学、专业技能、行业能力、信息素养、科研创新、职业道德等方面。教师首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对专业链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纳知识和技能能力指标点,将能力指标点细化为课程目标,重组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重构学习内容;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程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核心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第三,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不仅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行业能力,包括行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第四,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2教材改革

教材作为“三教”改革的载体,不仅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而且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大一部分要在教材中体现。一部好教材的评价标准就包括编写队伍水平、内容质量、出版质量及特色创新等方面。教材的编写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材的质量,编写队伍必须是一支优秀的教学创新团队;教材的内容要具备适用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适用性:高职教材有异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应适用于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等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适宜于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启发引导、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能力;便于线上线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书证融通、课程思政改革思想,注重学生“德”的培养。职业性:与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职业能力、岗位要求编写课程内容。内容凸显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工学结合等教学特点;能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德育元素。实践性: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材内容,合理设计实训性工作任务,便于实施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3教法改革

解决了教学改革的主体、改革的载体问题,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育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教法的改革就是要找到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方法和途径。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如成果导向教学法、翻转课堂等,以此同时,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本土课程改革方案也得到了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推广和实施。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模拟仿真、虚拟现实、智慧课堂、透明车间等信息技术逐步进入到职业教育课堂,而当前的传统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不了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是要满足线上线下教学需要,推进基于慕课、翻转课堂、“金课”等的混合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二是要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书证融通;三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分层分类教学;四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

3“三教”改革创新的途径

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服务企业发展,“三教”改革的实施也要遵循这一理念,要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形成“三教”互促育人的模式和机制,培养一支德才兼备、技精善教的教学创新团队,编写一批与时俱进、形式新颖的新形态教材,形成一套手段多样、卓有成效的教法。

3.1以教学能力比赛为抓手,形成“三教”互促育人模式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宗旨是“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考察教学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评价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参赛材料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施报告和教学视频。通过大赛的实施方案我们可以发现大赛的要求与三教改革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深入解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研究了新时期教师能力标准、教材标准和教学模式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形成了以赛促教的“三教”互促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3.2以赛促教,打造技精善教的“双师

多能”教学创新团队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促进教师的发展。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精心研究了大赛的方案,新时期教师以德为先,具备课程开发、科研创新能力,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经历的双师素质。因此,项目制定了“双师多能”素质能力认定标准及激励措施,建立了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形成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技术服务,同时也吸引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工程师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产业导师。加强教师师德、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养和考核,打造一支品德优良、专业能力好、实践水平高、科研创新强的“双师多能”师资团队。

3.3以赛促建,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教材

根据大赛的要求,对接教学标准、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与企业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和行业最新趋势,同时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教材不仅融入了1+X证书和思政元素,而且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模式。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教材,同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3.4以赛促研,创新“任务驱动7步式”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车工坊”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模式及“任务驱动7步式”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将课堂搬到工厂车间。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开展空间教学、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实施多元多维、增值评价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3.5以赛促改,建立“三教”改革诊改评价机制

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课程思政、素养教育、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方面中形成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能力比赛中进行实践验证,总结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建立了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诊改机制,建立了快速化、智能化、信息化教学诊断数据分析中心,包括教师评价(课程建设、科研创新、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学生评价(专业成绩、技能考核、考证竞赛),教材评价(适应性、职业性、实践性、课程思政、课证融合、三新融入、立体化、信息化),教法(线上线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多元多维评价等)。实施过程采集和实时采集,确保数据及时、准确、真实。学院各部门、各岗位抓住“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在工作中实时分析数据、发布预警、诊断问题、及时改进,向更高目标发展,形成了专业、课程、学生发展的三级“8字”螺旋校内校外双循环诊改机制,保障学生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

4“三教”改革创新的实践

以赛促教的“三教”互促育人模式在我校汽车专业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到90%以上,12名教师获得中德诺浩有限公司认证的汽车机电维修技师、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技师资格,6名教师获得上汽通用五菱有限公司认证的培训师资格,4名教师取得了1+X证书考评员资格,5名专业教师获得江西省教师教学能力一等奖,2名教师分获全国新能源汽车教师能力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2名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能力大赛(高职组)汽车维修赛项获二等奖。教师发表论文100余篇,专利50个,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开发工学结合、活页新形态教材1套20余本,其中6本公开出版发行。课程相关教学成果获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行指委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课程微课获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3项;6门课程评为省级优秀在线开放课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获省级教学资源库。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重点教改课题,“三教”互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课题编号JXJG-19-49-4。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2]商玮.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智库时代,2019(47):122-125.

第4篇:教师教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和谐愉快课堂;构建策略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1]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着力构建和谐愉快课堂,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愉快课堂的策略。

一、巧妙驾驭教学艺术

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而教学本身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驾驭教学艺术,是有效开展教学、构建和谐愉快语文课堂的关键。

(一)巧妙驾驭语言艺术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教师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有效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驾驭课堂语言,做到快慢相宜、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以有趣、生动的语言艺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风趣的语言需要教师在平时广泛积累并撷取与教材相关的成语、诗词、故事、警句、笑话、典故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自如调动、创造气氛。[2]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教师可以用文章中的语言吸引学生:“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种幽默的话语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之后的人物分析奠定了和谐愉快的前奏。

(二)巧妙驾驭激励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应用激励艺术,对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大有裨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延伸相关背景故事,用精神激励法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马丁•路德•金和黑人获得自由解放的故事,激发学生顽强学习、克服困难的精神意志。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需把握好度,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分层提出,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

二、合理调控教学节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愉快课堂,需要教师合理调控教学节奏,借助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维持学生良好的心态,使之不至于因课堂节奏过快而产生疲劳,也不至于因课堂节奏过慢而走神。教学节奏的合理调控应从整体着眼,全面安排,将各教学环节、要素进行合理搭配、有序穿插,凸显和谐统一的效果,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一文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营造多个波峰和波谷,形成快慢相间、波澜起伏的和谐教学节奏。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用激昂的语言及声调导入课文,向学生描绘文中美景,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情感及想象,营造出第一个波峰。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教师可放缓语速、放平声调,提出诸如“《滕王阁序》写了哪些景物”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行思考,寻求答案,营造第一个波谷。学生经快速阅读及思考后纷纷举手,踊跃回答问题,争相介绍文中的景物,形成第二个波峰。接着,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放缓课堂节奏,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文中隐含的景物,形成第二个波谷。随后教师再次加快节奏,引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抓住写景的特征,介绍聚会盛况及周围优美的风景,答案已呼之欲出,学生争相回答,形成第三个波峰。最后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继续提问,将学生的思路及情感引向纵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情感输出,因境生情、因情发声,推动教学节奏的起伏,提升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构建和谐愉快的教学课堂。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若长时间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易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甚至是厌学情绪,此时课堂自然就偏离了和谐愉快的轨道。鉴于此,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愉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多种类型的文体,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体,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如教学散文时可采用朗诵式教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诵文章,在声情并茂的朗诵过程中品味散文的语言和意象,把握散文的韵律和情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直观的画面,以此加深学生的语用感受。[3]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关的蜀道图片及时代背景影像,加深学生对蜀道的直观印象,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诗中气势恢宏的言辞,从而品味其深刻的思想情感。语文本身是一门交流的工具,教师还可适当地采用互动交流教学法,让师生在有效交流沟通中构建和谐愉快的课堂。如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设置悬念:若是项羽的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成功,最后的结局会怎样?学生根据教师的悬念设问,热烈地展开讨论,并通过理性地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关系、情节,最终得出了答案。正所谓“教无定法”,高中语文教师需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积累、积极探索,挖掘课堂中“和谐愉快”的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法,从而构建和谐愉快的语文课堂。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而和谐自然的语文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妙驾驭教学艺术、合理调控教学节奏、灵活运用多种教法等策略,构建和谐愉快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卢穗锋,展一铭.愉快教育,有效教学:高中语文快乐有效课堂教学初探[J].课外阅读,2013(3).

[2]龙群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新课程(下),2017(3).

第5篇:教师教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

在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下,学前教育事业伴随着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比重逐渐加大,通过学前教育来实现儿童的启蒙,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前教育的师资体系来讲,承接教师团队培养的师范类高校,则必须肩负起教职人才培养的中心,保证各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满足学前教育发展方向,这样才可进一步确保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立足于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整个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诉求之上的。因此,在学习教育专业课程开展过程中,必须引入先进的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等,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与幼师在行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关系,构筑出更为科学的教育体系,以真正实现教职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高校学前教育教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性质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幼儿园教学开展过程中,一般是以分科课程来实现教育的,当此类教育需求体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时,将是以语言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学科分化的形式为主,但是伴随着幼儿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传统的学科类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儿童多元化发展诉求。目前幼儿园所划分的教育学科可以归纳为健康社会、艺术语言等多个种类,如果承接专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仍执行原有的学科教法的话,其所产生的教学效应显然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需求。第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在课程内容方面,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设具有重复的特性,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不同领域的教法实现过程中,课程内容与活动本身所具备的关联性是由每一个教学领域所决定的。然而在固定的时长内,教学领域所包含的内容出现交叉的现象,其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大整个学习跨度。在教学方法方面大多数学前教育工作的落实仍是课本化、活动化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体系的设定未能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行业中的普及进行解析,再加上扩招政策所造成的专业人数激增问题,上述情况将使得既有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降低整体教学质量[1]。第三,教学资源匮乏。从幼儿园教育阶段来讲,承担儿童教育的课程资源必须优质化、多样化,保证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帮助儿童树立相应的学习意识。然而,从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设定形式来看,其所包含的教育活动方案或者是音频视频资源等,缺乏具体性与系统性,而当此类课程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反映到学生学习与接受能力上时,则必然会因为教学资源质量不足而产生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过程中认知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原则

第一,目的性原则。在教学体系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其实现旨在为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其可以看成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下实现规范化的教学,以提高实际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讲,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也将成为教职体系中的一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现不仅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实现技能等,其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手段,向学生传达一种教育理念,保证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反哺到幼儿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创造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立足于信息技术及先进教学理论之上,其本身所具备的创造价值正好与高等院校专业教育革新方向存在密切关系,两者均是遵循事物的本质,通过技术的应用与拓展对其产生的价值进行分析,并罗列出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类问题。同时,整个技术所产生的信息反馈将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一种创新手段,从而迎合教育工作的创新机制,更好地服务专业课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学前教育教法课程中的应用

(一)导学案与微视频相结合的教学应用导学案是指由教师指导学生来设定学习方案且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具体学习方案的落实,可以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提供指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计划的实现。导学案体系的落实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对自身进行定位,并通过导学案内学习目标的不断实现认识到整个课程教学的各类属性,进而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我国部分学者对导学案所起到的作用,或者是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歧义。部分学者认为导学案计划的设定是由教师指导,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易被教师主观思维所影响,间接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对于学前教育教法课程来讲,导学案教学体系的建设,恰恰符合学生受教育与日后岗位投入教育工作中的实现路径,即教师以自身的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学生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将以幼师的身份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两者的思维模式并不冲突,这也是导学案目标设定在学习教育法中实现的基础。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而设定的微视频与导学案相结合,其所涵盖的目标可以覆盖到五大领域学科中,且微视频所具备的是承担综合性高的教学优势,可以进一步体现出课程教学深度通过微视频所设定的教法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碎片化时间来实现自主学习,极大限度地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从微视频在课堂中所呈现出的教学效果来看,5分钟到8分钟的播放时长所呈现的知识点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是以一种多维化的图像信息、音频信息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与此同时,微视频内涵盖的内容是符合学生导学案所设定的学习流程,其可以通过知识点讲解、活动运营讲解等,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短视频内容的了解,可以深度解析出不同教学环节落实到实际幼儿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效用,这样便可有效避免因为教学内容重复所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除此之外,通过微视频与学生导学案所设定的学习计划向对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将自身情感带入学生的学习中,此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而言,属于一种不可逆的,即为通过影像信息、语言信息、音频信息以及学生自身思维的认同意识等,对于此类知识内容所呈现出的教学效果具有极强的接收性。

(二)课程教学评价系统的应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及要求,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应具备与自身专业相关联的教学能力,且保证整个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正确落实到学生日后的岗位教学中。此类教法课程涉及的教育观以及学习观,是对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在岗位中的应用范畴等,其有高度概括的性质。针对此类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时,其本身所产生的评价职能是对学生、教师以及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三者之间形成的联动关系,鉴定出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以及课程内容针对性是否符合现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构筑以教育技术为基础的课程评价体系时,则应结合信息化系统、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罗列,通过教学评价系统的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数据的统计,且每一类数据信息所映射出的教学效用可以真实反映出当前学生学习行为是否存在规范问题。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系统中的档案功能,可统计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习行为所产生的信息,其相当于一种质变属性的评价模式,即为学生入校以来,在课堂及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分析出专业课程中即日后发展过程中学生应当承担的学习任务,此类数据信息所具备的整合属性可以真实地将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行为进行数据模型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讲,此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信息统计则可进一步对学生本身产生一定的引导效果,使其明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系统解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了解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情况,然后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增加专业教育的可塑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网络平台的应用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而实现的网络平台,可以真正将与专业相关联的各类知识及管理进行综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实现对专业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行为的掌控。与此同时,在网络平台的建设下,教育资源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中,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真正将专业教育相关联的各类知识内容及实践内容等进行综合。其本身所涉及的知识也不仅局限于学前专业教育,还可以通过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精准对接使整个知识内容形成纵向延伸的格局,这样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解析知识点,更可以通过自身对专业知识的诉求进行自主化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以使课程与国际化相接轨,打破传统的校内资源传输机制,通过高校与行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构筑出一个实时化的交流平台,以覆盖更多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现,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等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构筑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可将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可满足专业教育诉求,为高校教育事业开展提供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