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师师德论文范文

教师师德论文全文(5篇)

教师师德论文

第1篇:教师师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四有教师;高中教师;师德;对策

一、“四有教师”标准的时代意蕴

于2014年9月9日发表了“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作为人民教师就应该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内心最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一名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是指这名老师在自己岗位上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是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牢记的教育使命,在教师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修炼好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一名人民教师要是没有扎实的学术底子,他的教学能力就不会有很大的提升。在高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掺入半点虚假的成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在学生面前的可信度,也影响到是否可以顺利地进行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时常心怀仁爱之心,把“仁爱”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行为尺度,在面对自己学生的时候,就更应该发扬仁爱精神,处处为学生考虑,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现代社会高中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从总体来讲,我国高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很大问题。

1、对教师职业认可度不高

现在部分高中教师责任感不高,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也不够高,在自己的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低,难免会出现个别工作倦怠的现象。马克思认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如果对自身的事业没有认可度,那对工作的激情、热情也就不会存在。再加上反反复复的教育教学工作早就会把教师们的激情和热情消磨殆尽,慢慢地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地少,教学态度也越来越消极。由此也引申出高中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的问题,消极的态度让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失去了创新和探索钻研的精神。一个人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事业心和工作能力。

2、部分教师道德品质下滑

高中学科知识较难,许多教师便变相地强制学生来找自己进行有偿补课。还有些教师成为卖书商和学生之间的中介,然后自己在其中获得一部分经济利益。目前类似于通过购买教辅资料,有偿补课、举办活动等方式变相跟学生收费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虽说参考书和补课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教师利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利益实属不该。另外还有极个别教师表里不一,道德行为败坏2018年6月20日,一则“庆阳高三女生跳楼自杀”的新闻出现在了微博头条。经调查,2016年9月5日,班主任老师借着女生胃痛的机会对其进行性侵,发生了亲吻搂抱的行为,而后女生得抑郁症跳楼自杀。在此次事件中的教师严重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操守,道德沦丧。

3、有些教师知识水平不扎实

高中教师的知识水平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目前高中教师队伍中存在部分教师学科知识不扎实的情况,在平时为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点不够精准,讲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影响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效果。

4、个别教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

现在有个别老师认为教师的位置对于学生而言是高高在上的,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够做到师生平等,同时影响到了师生关系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一部分老师无法对学生一视同仁,更多的关爱总是偏向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或者是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们,而那些所谓的差等生只能受到老师的冷眼和漠不关心。

三、新时代培育高中教师师德的路径创新

高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新时代的教育问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高中教师师德建设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结合当下遇到的主要问题,打造一支新时代的高中教师队伍。

1、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带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作为高中教师,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党和国家的先进思想来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作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其次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把这种思想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让教师们的理想信念成为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内在推动力。在另一个角度看来,坚定理性信念,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中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以此来消除教育事业当中的不正之风。

2、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严肃教师的考评制度

提升高中教师队伍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中师德培育的效果。首先,开展一起学习社会上的好老师事迹,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等系列活动,用高尚的师德来激励广大高中教师内心的教育热情;其次,高中应该把教师的师德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完善的教师考评制度,在考评教师的过程中应该把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考评体系中;最后我们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形成多方合力来监督我们的教师队伍。

3、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刻苦钻研丰富学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高中教师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如果我们的教学知识、教育方式还是一成不变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在如此严峻的态势下,高中教师就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刻苦钻研丰富学识,创新教学教学方法,把学习当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4、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一个原则——仁,就是要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的爱是伟大的,这种爱超出了血缘关系,是对整个中国民族的大爱。高中教师要如何拥有一颗仁爱之心?首先,理解学生。对师生关系而言,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并尝试着去理解对方和学生做朋友、知己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其次,尊重学生。高中生处在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处理学生事情时,需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一视同仁。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家庭条件的好与坏,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

四、小结

国家的明天是由一代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创造出来的,而教师这个职业就担任着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任,教师师德建设水平直接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挂钩,进而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所以在“四有教师”标准下的师德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宋存修.党的先进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

[2].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9.

第2篇:教师师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个人思想以及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事关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局,而且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一、校企专业共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7年,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我国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不适应问题,积极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积极尝试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不断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高校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成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智囊团”;另一方面,高校为了开展教育实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必然需要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创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一)专业共建是校企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主动选择

一方面,相对学校而言,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能更直接、更主动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和能力标准等。企业不仅需要了解社会可供选择的成型劳动者,更需要积极向前延伸参与到劳动者的前期培养中。因此,企业在专业共建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教学大纲研制、课程实施监督管理、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来实现等问题,都需要高校积极主动思考。高校必须积极主动了解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按照“成果导向”理念改革和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课程体系,有效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等活动。

(二)专业共建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专业共建,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设施、场所,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现实工作场景,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行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实践技术支持和保障,实现真实模拟或实际操作。学校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担任双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行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管理创新、产品研发等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校企共建专业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校企双方师资的师德师风水平在共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受社会委托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一般而言,会更加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但相对于学校而言,共建专业企业方在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另外,由于近年来线上教学资源在校企共建专业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教师在课程选用、教学质量监管方面没有受到充分关注,出现行业企业师德师风管理的空白地带,进而影响到共建专业的育人质量。因此,校企共建专业的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应该引起合作双方乃至社会的充分重视。

(一)由于合作目标偏差,对师德师风建设关注不够

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任务的重要保障。行业企业相较于学校方师资最大的优势在于熟悉行业企业生产、运营实践。行业师资专业实践能力强,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行家里手,在学校暂时不能培养和拥有足够数量的校内双师双能型师资的情况下,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在校企专业共建实践过程中,学校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企业方现实实践条件保障、高校人才优势的发挥等问题,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不仅是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种育人理念的要求。由于企业方师资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培养和训练,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认识、对教学育人规律、理念的了解和研究都有所欠缺,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自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发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因此,重视并加强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十分必要。

(二)合作机制不健全,对师德师风建设缺乏监督管理

在校企专业共建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校企双方的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校企双方师资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行为,进而影响到共建专业的育人质量。在目前的专业共建协议或约定中往往对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约定或关注。相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学校对校内师资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课题申报等方面都会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的关注和考量指标,也有相对健全的制度规范。而企业方很少会将教师师德师风指标纳入到各类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也很少会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师德师风建设整体规划和行动中,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没有形成相关的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改进提升闭环。在校企专业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由于学校应发挥的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优势和主导作用发挥不力,与企业方相关信息沟通不畅,几乎很少能参与到企业方师资的准入把关、培养培训中来,进而导致对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状况及失范现象、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三)第三方开发的线上课程资源任课教师师德师风问题

随着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普遍应用,很多校企共建专业都选用线上课程资源用于教育教学中。然而目前线上课程资源制作渠道和开发机构鱼目混珠,对任课教师在课程中传递的价值引领和教师的榜样示范缺乏严格筛查,学校和企业在教师使用这些教学资源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监控有漏洞等问题,导致这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缺乏监管。

三、校企共建专业师德师风建设策略

为实现合作育人目标,必须实现共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关注,也是实现校企共建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教育行政部门、校企双方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多元育人模式下的校企双方师德师风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主动将校企双方师资的师德师风建设统筹规划,从教师选拔、培养培训、监督评价等环节给与指导,实现全程参与,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多方齐抓共管、协同建设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多元育人的教育模式创新。

(一)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监督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将校企共建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企业考核、学校专业认证、教学评估、专项考核指标体系中,发挥好在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二)高校发挥好师德师风建设主导作用

在校企双方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高校作为专门人才培养机构,有着天然的优势,应该发挥主导作用。1.在认识上修正合作目标偏差。高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校企沟通渠道,进一步明确专业共建的目标任务,在合作实践中不仅关注学生怎么学,还要关注教师怎么教;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创新实践本领增强,还应关心学生的品德修为、使命担当、敬业奉献、家国情怀等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2.统筹规划校企双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育人者先受教育,共建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首先应该解决教师的成长发展,关注校企共建专业师资的成长和发展,从而统筹规划校企双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校企师资在业务能力上各取所长,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好合作育人氛围;3.发挥高校教学环境优势,加强对企业方教师师范教育能力和育人理念培养培训,提升其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教师个人修养和育人指导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校企共建专业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应进一步规范校企共建专业管理工作,在专业共建协议或约定中明确将校企双方在师资择优推选、培养培训,监督考核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注重提高学生参与师德师风评价的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督导评价考核机制建设,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合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双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加强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1.严格校企共建专业教师准入制度。除了具备基本的育人能力,校方教师尽量应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或行业企业在岗研修经历,企业方教师除了所擅长的行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应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师范技能);2.建立校企师资定期培训制度。校企双方不仅要在育人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更应为了协同育人实现师资互助培养。为此,要建立校企师资边干边学、互学共助的模式,营造校企双方师资的多元交流协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师资培养培训;3.建立多元评价和全过程考核的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体系,积极营造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评价和学生参评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对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师德师风评价,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总结,用好评价反馈结果在师德师风反思和提升中的作用,形成师德师风监控考核闭环;4.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校企双方要明确师德师风在校方师资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绩效发放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建立清晰的奖惩制度;5.在校企共建专业中育人过程中,加强对引进的第三方开发的线上课程资源的严格筛选。本着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始终把师德师风示范和价值引领放到首位,兼顾好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通过健全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督管理机制,防范线上课程资源师德师风监管漏洞,实现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共建育人目标。校企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关键在师资,师资的首要素养就是师德师风,因此,对于专业合作共建校企双方而言,应该重视并加强双方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合作,实现育人者先育己。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这是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洁,王亮.“课程思政”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北京教育(德育),2019(2).

[2]周秋莲.对新建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J]湖北理工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6).

[3]刘万芳,佟海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8).

第3篇:教师师德论文范文

有效教学需要树立以下理念:有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些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实施有效教学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策略和选择。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达到有效教学。

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打破传统禁锢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品德课蕴含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摒弃那些“形存实亡”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禁锢,因而,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和时展新动向,吸收鲜活的素材,适时地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知识并适度地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这既是全面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备条件,又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观念观。如复习“民族文化”内容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开启新型的教学模式,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民族文化的元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思索:“作为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做中华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这样,既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已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建有效课堂组建合作小组

思想品德就是在不同的思想行为模式中寻求真理,组建合作小组是创建有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它根据小组进行讨论,并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观点进行合作研讨,以寻求个性、多样、符合原则的结论。在此模式中,学生是主体者,教师是引导者,合作小组积极探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时,改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将占人口的1/4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将占绝大多数,每个人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这样学生在合作小组讨论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参与意识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最优化。如:在学习“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一课中,教师可紧扣维护国家统一的主题,联系反对藏独的时政热点材料设计问题:①请同学们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建设青藏铁路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原则?③谈谈你对西藏“3•14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和藏独分子破坏奥运火炬接力的认识。④在反对藏独问题上中学生应该怎样做?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载体恰当设问,激励学生带着思考题认真学习教材,尝试运用教材上的知识分析时政热点材料,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创设情景和恰当设问,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才会高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四)内容化静为动灵活运用多媒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教学过程化枯燥为有趣,教学氛围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追寻高雅生活》这一节校歌导课,主旨在于让学生辨别“高雅”与“低俗”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高雅健康向上的生活。在校歌选取上,播放周杰伦的《蜗牛MTV》视频,让学生从中领悟作者在用词、意境上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进而在视频中明白高雅生活即一种高价值最求的情感。

(五)引导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

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满足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的动力。如讲“为坚强喝彩”一课时,教学内容可延伸“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有关坚强人物资料,如陈坚、谭千秋、邓清清、朱芙蓉、向孝廉、短信妈妈等,并舍身处境地联想自己假如在受灾地区,应该如何面对灾难中的人和物;同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舆论传播媒体,通过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并联系实际,拓展自己对“坚强喝彩”的认识。

(六)运用启发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通过引导启发教学,保护和扶植学生主动学习,并培养思维发散能力。它通过对问题进行扩充、转换、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在启发引导中探求创新。如在《伟大的基本路线》一课中,如何理解“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一架飞机”进行思维发散,学生根据“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与“飞机”的特征进行思维发散,从而得出结论:一架飞机比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飞机的客舱比喻成“一个中心”,飞机的导航系统比喻成四项基本原则,飞机的动力系统比喻成改革开放,飞机的终点站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思维发散,把思维发散意向购置于授课主线中,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框架结构,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容本质的把握,使学生受到教学的启发。

第4篇:教师师德论文范文

法律必须赋予作者销售作品复制件的垄断地位,排除来自他人的竞争。激励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作品的复制权和传播权,但用来论证演绎权的正当性时却遭遇到了许多质疑,这些质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常情况下,演绎作品和原作并不会形成市场竞争,不会影响原作获得市场回报的能力,因而也不会损害原作作者的创作动力。甚至有些演绎作品反而能促进原作的销售。比如美国著名的SAT案中②,被告就证明了其在销售原告电视剧seinfeld的演绎作品SAT(SeinfeldAptitudeTest,一本刊载有关seinfeld剧情细节的测验题的小册子)之后,原告电视剧的收视率反而因此上升了。

第二、至少在原作创作时,作者无意进入的演绎市场相关的演绎权,与激励原作的创作没有关系。比如,某些新开发的演绎作品市场是作者在创作时所无法预料到的,因而,作者并不会期待从这些市场中获得利益,那么这些市场的利益就与激励创作没有关系,因而不应当为作者独享[3]。

第三、通常能进入演绎创作阶段的作品均是大获成功的作品,那么原作获得的收益应足以激励创作。比如说,有学者指出动漫电影的著作权不应当扩张至动漫角色的玩具市场,因为一旦某个动漫角色具有了玩具市场开发价值,那就意味着这个动漫角色所属的动漫作品必定是一部卖座的作品,从而相应的动漫角色才会成为一个广为大家熟知和喜爱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角色;而动漫作品的著作权人从动漫作品中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激励了[4]。

第四、即便演绎权能够激励原作创作,但是也可能会抑制演绎作品的创作,两种效果会相互抵消。如Lemley教授认为,演绎许可市场的实际状况,如交易费用、不确定性、寻找演绎者的困难等等将导致演绎作品生产不足[5]。尤其是在后现代艺术的创造过程以及计算机辅助创造中,大量借鉴已有作品进行创作的艺术将需要的谈判和许可费成本会从根本上阻碍该类艺术的发展。此外,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可以在其博客上借用他人图片、文字,融入自己的表达中,传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那么演绎权的执行成本将无比高昂。其对原作的鼓励的正效应就一定高于其对演绎作品的压制的负效应么?总之,“演绎权很有可能减少演绎作品的数量,所以这一权利不太可能能够促进作品数量的最大化”[6]。

各种“新实用主义”理论及其评判

面对激励理论不能解释演绎权的正当性的质疑,一些著作权实用主义者开始寻找其他的“实用”解释途径,来论证演绎权的正当性。这些“新实用主义”理论为我们审视著作权的正当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思路,值得我们关注。但另一方面,目前出现的各种“新实用主义”理论本身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足以在根本上替代激励理论来支持演绎权的正当性。目前出现的演绎权新实用主义的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以下一一对其进行介绍和评判。

(一)鼓励“高质量”创作理论

鼓励“高质量”创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设置演绎权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鼓励创作,而是为了鼓励社会进行“高质量”创作。该理论认为演绎权是通过如下几种途径促进“高质量”创作的。其一,演绎权的存在会促使创作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原作的创作中,而不是投入到“低价值”的演绎作品的创作中[6]。其二,演绎权能够排除演绎作品领域的竞争,从而给作者足够的时间创造演绎作品,避免其粗制滥造[6]。笔者认为,演绎权能鼓励“高质量”创作的两个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第一,认为非演绎作品比演绎作品的价值高的观点本身就存在问题。首先,哪种作品的价值更高,作品中原创成分的多少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因而,即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很难说原创作品的价值比演绎作品的价值高。我们可以以一个模型来论证。作品的价值包括许多方面,比如说创作质量决定的艺术价值、市场需求决定的经济价值、原创成分的多少决定的创新价值等等。我们可以假定作品的总价值为“V”,经济价值为“M”,创新价值为“O”,其他价值为“P”,那么“V=M+O+P”③。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同一不知名作者以同样的创造水准,同时创造出了一部全新的原创电影a和一部热门小说的改编电影b。那么原创电影的创新价值大于改编电影,即O(a)>O(b)。但是在宣传成本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编电影的市场价值(M(b))很可能会远远高于原创电影的市场价值(M(a)),即M(a)<M(b),因为之前的热门小说会对改编电影起到有效的推广作用。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出原创电影的总价值V(a)高于改编电影的总价值V(b)的结论。第二,认为给著作权人预留创造时间能提高创造质量的观点,则完全忽视了演绎市场的竞争对作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虽然到底是垄断还是竞争更能促进创新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至少在某些领域,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竞争是促进创新的更强的动力。”[1]而且该观点似乎假定了原作者的演绎就会比竞争者的演绎来得精彩,所以要为原作者创作演绎作品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原作的成功固然代表了原作者一定的创造水平,但这并不代表其他人就不能超越。而且,允许其他人参与创造,并不会剥夺原作者继续创造的权利。以保证创造质量为由为作者预留演绎权是站不住脚的。

(二)减少“租耗”理论

减少租耗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过度投资的著作权市场,“租耗”必然存在,演绎权的存在能够禁止演绎作品市场的竞争,从而减少“租耗”带来的社会损失。所谓的“租耗”,又称“租值耗散”或“租值消散”,是指在社会总收益一定的情形下,参与分配的人越多,增加的机会成本就越多,从而导致整体的不效率。比如说一个金矿能有10万元的收益,参与开采的成本是1千元,如果由一个人开采的话,社会总盈余是九万九千元。但是如果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话,最多就会有100个人参与进来,每个人都花费1千元的成本,受益1000元。那么社会总盈余就变为零。同样,在演绎作品的总的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演绎权的设置就能够防止演绎市场的过度竞争。新的竞争者投入成本创造出的演绎作品替代了其他演绎作品的社会需求,演绎作品的总的社会价值没有增加,但是创造成本却因新的竞争者的加入而增加了[6]。而演绎权的存在则能减少演绎创作的成本投入,从而减少“租耗”粗看下来,租耗理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演绎权的正当性,但是却没有太大的适用余地。因为该理论有一个难以确认的适用前提,即著作权市场存在过度投资。显然市场的投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供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著作权市场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本身是一个需要实践不断检验的问题。而我们的立法是不可能根据变化无常的市场来随时删除或保留演绎权的。这意味着,租耗理论并不足以成为我们论证演绎权正当性的依据。此外,细究起来,租耗理论本身也存在不足。机会成本问题,在原创作品领域也是存在的,比如说同时段播出的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就会相互取代。但著作权并不控制原作市场过度竞争产生的机会成本,那它为什么要控制演绎作品市场过度竞争产生的机会成本呢?显然,这个问题是租耗理论本身无法给出答案的。

(三)其他理论

除了上述两个理论外,还有一些支持演绎权的其他观点。比如,有观点认为演绎权的存在能促使著作权人早日原作,而不是等演绎作品创造出来以后再作品[7]。在不存在演绎权的情况下,很可能作者会延长原作的时间,以为其后的演绎作品抢占时间。这种观点看似有点道理。但现实的情况是,主流大媒体档期资源越来越紧张,许多作品为抢占档期甚至边拍边播,因害怕演绎市场莫须有的竞争而压后原作的情况几乎不在。因为即便是其他作者抢先出了演绎作品,原作者在作品上设立的权威影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在先演绎作品的竞争。又如,有观点认为演绎权的存在,有助于创作人或创作投资人充分了解作品的使用情况,从而根据这些情况定位和调整作品的创作方向或投资方向[8]。然信息的流通并非只能通过控制作品的演绎行为进行。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便是没有演绎权,只要尊重原作的署名权,完善作品的登记制度,关注作品的使用不是难事。还有观点认为演绎权通过将演绎作品的控制集中在著作权人手中能够降低作品的交易费用[7]。这种观点忽视了演绎作品本身也有著作权,实际上是双重管制,反而增加交易费用。另有观点认为演绎权的存在能促进表达的多样性等等[9]。该观点则忽视了演绎创作者还有选择不创造演绎作品的自主选择权,等等。总之,新实用主义的各种理论虽然为我们审视演绎权乃至整个著作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但是这些理论本身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尚不足以支撑起演绎权的正当性论证。

“旧实用主义”的理性回归

显然,“新实用主义”并未担当起取代“旧实用主义”(即激励理论)支撑起整个演绎权大厦的重任。那么,演绎权的正当性基础又在哪里呢?是否演绎权原本就不应存在?抑或我们应当彻底摒弃著作权实用主义,进而转投著作权自然权利观的怀抱呢?笔者认为,答案都是否定的。一方面,“旧实用主义”并没有被击垮,激励理论仍然可以作为演绎权的正当性依据,一些认为激励理论不能适用于演绎权的观点是对激励理论的机械性解读造成的;另一方面,演绎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确实有和激励理论不相协调的地方,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摈弃激励理论另辟蹊径,而是反思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演绎权的某些制度设计是否超出了正当范围。我们应该理性认识激励理论,它不但仍然可以解释演绎权存在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限制演绎权的依据,最终消除演绎权抑制创作的现象。

(一)对激励理论的正确理解

首先,演绎权对原作创作的激励主要体现在能使著作权人加大对原作创作的投入上。“如果出版商知道他能够许可他人翻译、广播、摘编他的小说,或者将小说拍成电影,并从中获得收益,而不仅仅是从小说的英文书的销售中获得利润的话,那么他在购买、创作、或者营销这部小说时就会加大投入的力度。”[8]显然,预期利润的提高,会使著作权人相应地调整投资,如加大时间与金钱的投入,从而提高创作的质量。如果说复制权的存在是为了鼓励投资的话,演绎权的存在则是促进合理调整投资[10]。有学者认为若演绎作品不损害原作市场,就不损害作者创作激励的观点,显然忽视了演绎权有激励作者加大投资的作用,有失偏颇。此外,演绎作品是否通常不会损害原作市场也值得怀疑,至少一部分演绎作品是会替代原作市场的。

其次,著作权给予作者的激励是一种整体性的、宏观的激励,是给予作者群体一种整体上的收益预期的保障,不能机械的运用到每一个具体的个案当中。首先,这种机械的个案运用本身就是不可行的。每部作品的投入都不一样,每个作者的期待也不一样,到底要获得多少收入著作权人才会有创作动力是一个不可能解答的问题。同样,特定作者在创作原作时,是否有开发某些演绎市场的期待也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法律不可能根据这种无法求证的主观状态,选择性地赋予部分人演绎权。其次,即便可行,机械运用到每个个案中的结果将会是:仅能维持最有实力且最自信的创作者进行再创作,而使大量的初入创作市场的新手从一开始就放弃创作职业。在文化创作市场,入不敷出的作者大有人在,如果他们不能期待通过今后作品的收益来弥补之前创作的损失,那么他根本就不会投入到创作中来。因此,仅从微观上保证单个作品的收益能收回本次创作成本及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原作已经获得足够收益时,根据激励理论无需保护演绎权的观点,以及认为若作者创作原作时无意进入某些演绎作品市场,根据激励理论,就无需保护相关演绎权的观点,是对激励理论的机械个案化,是不正确的。另外,有学者认为,有演绎开发价值的作品往往取得了足够市场收益的假设前提,本身也是不成立的。许多不知名小说原本无人问津,作者根本赚不到钱,反倒是靠改编电影的成功才获得真正收益。

(二)激励理论对演绎权的限制

第5篇:教师师德论文范文

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要深挖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研教材内容,想方设法地结合相关的内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而再达到一定的德育教育设定的目标。比如,在学习我国的灿烂文化——“瓷器”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寻找一些与我国瓷器相关联的历史知识与美术知识,使其对瓷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指导学生欣赏瓷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巧妙地将要学习的知识穿插其中,适当地加以引用,让学生更好地由表及里地加以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等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瓷器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也要做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教学,指导学生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世界的文化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与同一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这样还能够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出来。再如,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近百年来我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以及最终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同样也是经过验证后历史的最佳选择,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认清中国的现有国情。由此可见,重视课堂教学,把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挖掘出来,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独有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励志成才的理念

“有志者,事竞成。”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伟人的事迹,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都来源于其立志的精神。比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领袖陈胜,就是以“鸿鹄之志”的理念,领导了秦末农民的举旗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暴力统治,名垂青史。再如,当代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循循善诱,让学生以这些历史人物为榜样,再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培养他们苦学多思,勤奋进取的创新精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德育功能,在教学中加以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接受德育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与洗礼,不断地完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