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近代茶文化范文

近代茶文化全文(5篇)

近代茶文化

第1篇:近代茶文化范文

佛教的繁荣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在唐代大为盛行。寺院遍地可见,对茶的传播及茶文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代的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风景宜人的地区。这些地方气候适宜,土壤条件较好,很适合茶叶的种植。因此,在这些寺院的旁边,往往有很多茶园。僧人在坐禅修行的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杂念,而长时间的空腹打坐,使得他们十分需要一种提神醒脑的保健品。茶正具有这样的作用,又近在身边,自然成为僧人首选的饮品。在饮茶的过程中,僧人们潜心研究煮茶的技术、茶叶的品种、种植的方法等,极大的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名茶,都产自那时的寺院,如黄山云谷寺的黄山毛峰、杭州龙井寺的龙井、长兴吉祥寺的紫笋等。另外,寺院还有专门烧水煮茶的僧人,待游客来时献茶。还有高僧写茶书、撰茶文,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就出自名僧陆羽之手。从此茶与佛不相分离,即“茶佛一体”。明代诗人陆容曾这样形容佛中有茶、茶中有佛:“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5]”僧人种茶、制茶、品茶之风的盛行,在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全民皆饮茶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文人雅士的喜爱、颂扬也密不可分。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有互相拜访、互赠礼品的习惯。茶为他们平日所饮,自然也成了他们相互之间馈赠的佳品。唐诗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在收到友人赠送的好茶之后有感而发的杰作。唐代流传下来的茶诗数量巨大,如李白的《答族叔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刘禹锡的《尝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等。茶诗一体,茶与诗交相辉映,令茶文化又增添了一丝高雅的气息。李白《答族叔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举世未之见,其名是难传。……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6]”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6]”李德裕《故人寄茶》曰:“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6]”文人墨客品茶题诗,诗中有茶,茶中有诗,意境深远。这样的茶诗题材广泛,数不胜数,茶文化的繁荣可见一斑。除了吟诗颂茶,唐代的文人们还喜好以茶会友,茶会、茶宴也开始广为流传,即为今日的茶话会。文人士大夫们在自家庭院沏一壶好茶,邀请好友一聚,或吟诗作画,或畅谈人生,或切磋棋艺,或欣赏歌舞,以茶相伴,乐活其中。诗人钱起曾作诗这样形容茶话会:“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6]”饮茶在上流社会中较为常见,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十分普遍。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叶。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就有他本人多次在乡间饮茶的记载。如书中记载其“到乔村王家吃茶”“到潘村潘家”“到南接村刘家,长设斋饭,供养师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饭食,妇人出来慰客数遍,斋了吃茶。[7]”此时的农村,茶已是人人家中必备的饮品。诗人岑参也禁不住作诗感叹这种众人皆饮茶的场面:“燃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8]”唐穆宗即位之初,盐铁使王播建议增加茶税,李珏坚决反对,上疏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蠲渴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9]”这里或许夸大了茶的重要性,但是有理有据,应该是可信的。显然,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茶的使用已是相当之广。

第2篇:近代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茶叶;对外贸易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茶叶的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的领域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唐代开始,茶叶贸易就进入了历史的舞台,在古代的外销之路上,茶叶贸易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虽然一度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但是总体发展迅猛;进入近代,由于战争的侵袭,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了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之有所滞后;到了现代,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植,茶领域内部的积极创新、发展与完善,使得华茶的外销之路重新宽敞明亮起来。

1中外茶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的视野下进行茶叶的对外贸易研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中外茶文化的差异性,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当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差异时,“茶文化差异”的定义也会因着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人们种茶,采茶,煮茶,品茶,极为雅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叶传向了海外,日本、韩国以及西方国家。其实西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较短,茶叶15世纪才流入西方,但是其发展也很迅猛,由于西方与中方有着很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在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茶文化成功地摆脱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子,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贴上了特有的标签。从中西方人的饮茶习惯方面看,中国人以引用比较清新淡雅的绿茶为主,而西方人则更喜欢味道浓重的红茶;从饮茶方式方面看,中国人喜欢品尝茶叶原有的芳香,所以直接以清水煮茶后饮之而西方人则喜欢在茶叶中加些作料,比如牛奶,糖浆等,使得其味道更丰富;从饮茶目的方面看,中国人除了品尝茶叶原本的味道外,还喜欢叫上志同道合的人,作诗或下棋,将雅士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而西方人则纯粹是因为对茶叶味道的喜爱而饮茶。通过饮茶习惯、饮茶方式以及饮茶目的方面,不难看出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而当中外茶叶进行贸易,当这些带有差异的茶文化发生接触与碰撞时,人们发现,它们在摩擦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着不断发展。

2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

2.1古代茶叶贸易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茶文化虽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根据《茶叶产销》记载,在五世纪的后期,土耳其人来到蒙古的边境,用其他的物品来交换茶叶,这是茶叶贸易的雏形。之后,日本以及朝鲜等邻国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是数量很少。在十六世纪,茶叶流入西方,开始为西方的贵族所周知,到了十七世纪,随着中西方贸易的进行,茶叶成为了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商品,而在十八世纪以后,茶叶的外销量迅速地猛增,突显出其主导地位。茶叶发展速度如此不平衡,其实主要因素是历史时期的不平衡。十七世纪之前的茶文化,主要发展地是亚洲,而且受到经济格局、贸易制度、政治原因等因素的约束,所以茶叶的输出量极其有限。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将海令废除,允许人们开展贸易,这才为茶叶外销提供了动力,而此时,西方的茶文化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中西方在增强茶叶贸易的想法上一拍即合。十八世纪之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水平的进步,人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对茶叶的需求量开始迅速的剧增,而我国茶叶的外销也因此猛烈地增长。

2.2古代茶叶贸易外销的格局

我国的外销茶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如福建江西交界的武夷茶区,浙江安徽绿茶区,云南广东的部分茶区等。根据外国茶典籍《茶叶全书》记载,荷兰人首次进口的茶叶就是武夷红茶,这是茶叶流向欧洲市场的伊始。随后,英国人便紧跟荷兰人的脚步,到福建进行武夷茶贸易,带回伦敦销售,其价格十分昂贵。到了十八世纪,多种绿茶以及红茶被西方人所接受,外销茶类的种类也开始增多。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国的外销茶叶除了绿茶、红茶外,也开始对欧美国家出口乌龙茶以及花茶,这时,我国茶叶外销的格局就基本确定下来。

2.3古代茶叶价格的走势

在中国古代的茶叶贸易过程中,茶叶的价格呈螺旋式下降趋势,最初茶叶之所以会有非常高的价格,主要是因为国外茶叶的进口量较少,而且各国征收的税收较多。在茶叶刚刚进去欧洲市场的时候,它就像奢侈品一样,受到王孙贵胄的追捧。在十七世纪,如果想在伦敦市场上买一磅茶叶,则需要花费100银元。1657年,英国最早进行茶叶贸易的茶商所出售茶叶的价格是每磅茶6—10英镑。1658年,鼓励英国人饮茶的广告在伦敦著名杂志上刊登,并标出其价格是每磅茶3英镑。1660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茶叶被规定为奢侈品,又提高了纳税金额,使得茶叶的价格又涨幅不少,直到1689年的“液量税法”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而茶叶价格真正走低,发生在十八世纪。十八世纪的英国,多次下调茶价,比如二十年代买一磅茶需要十七先令,而同样的一磅茶在五十年代只需要8先令,这样大幅度的降价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饮茶品茶,茶叶摘掉了奢侈品的标签,从而销量迅速增长,这为我国古代茶叶贸易在异国他乡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定地基石。

3中国近现代茶叶对外贸易

3.1近代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茶叶的出口量,虽然没有急剧下降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到印度、日本等国家关于茶叶贸易的排挤,使得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贸易领域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中国输往英国的茶叶,受到了印度茶叶的挑衅式竞争,而输往美国的茶叶则受到了日本茶叶的排挤。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印度进行茶叶的种植,由于只处于初级实验阶段,所以没有对英国进行大量的出口,英国茶叶的出口主要还是由中国进行完成的,但是进入七十年代后,印度的茶叶开始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大茶园的建立,茶叶成为了印度的主流贸易产品,其出口量也开始剧增。到了九十年代,印度茶已经取代了中国茶,成为英国市场上的主要茶品,使得华茶在英国贸易市场已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日本把出口的茶都对准美国,严重威胁了华茶在美国的销售,虽然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段时期,中国茶对美外销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其在美进口茶叶比重中的地位却成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受到竞争威胁的局面,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因为中国茶在茶叶本身亦或交通输出的过程中,都是不占优势的。

3.2现代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

经过了近代茶叶发展过程的波折,我国进行对茶领域外销进行了大力的支持与扶植,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交流的增加,目前我国茶叶外销的整体水平良好,华茶已经销向几乎全世界地区,茶叶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位。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从小农户式茶园生产到大茶园生产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土地了利用率。而且,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的海上运输道路被打开,使得茶叶的出口更加方便,经济,快捷。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很多北方的劳动力涌入南方务工,茶叶的对外贸易领域也收获的大量的低廉劳动力,使得成本降低的同时,为外销的劳动基础提供了保障。注重原生态茶叶的生产,严把质量关使得中国外销茶叶的口碑良好。这些改变促进茶叶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在现代茶叶的发展中,中国茶贸易在国际经济的舞台上重新释放光彩。

4结语

华夏茶叶那沁人心脾的味道已经飘向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深深印在每个人的心理。无论是古代时期茶叶外贸迅猛的发展,还是近代时期滞后的无奈,亦或现代时期重振雄威的起航,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始终在全球经济的漩涡中奋力前行。随着茶叶对外贸易的扩散,中国的茶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强,虽然在传播的过程中要面临跨文化的挑战,但是世界人民很巧妙地将茶文化融入本国社会文化,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0.

[2]黄敏,黄爱华.浅析中英茶文化兴起及传播的特点[J].农业考古,2011(5).57-58.

[3]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3):66-67.

[4]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J].茶业通报,2014(2):40-42.

[5]陶德臣.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12(4):80-83.

第3篇:近代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当代文学;教学;茶文化

目前,茶叶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饮品,在国外,人们也非常喜欢喝茶,不过其喝茶的方式和中国不太一样。在英国,茶叶消费衍生出了早茶、下午茶等品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很深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茶文化在众多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很多时候作者希望借助茶文化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茶文化的形象成为了作者的精神寄托,读者也可以借助这些文学作品来更好地理解别人。

1老舍《茶馆》中的茶文化形象解读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在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老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价值观以及社会面貌,需要认真地品读老舍先生的《茶馆》。老北京人茶余饭后最喜欢的去处莫过于茶馆,人们去茶馆主要目的也不是喝茶,人们去茶馆是为了找到同伴,与人沟通聊天,闲话家常,这就和四川、重庆等地的人在茶余饭后喜欢搓麻将一样,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内,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这种既定的生活方式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在老北京,茶馆一直都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而且茶馆的种类也非常多、非常明确,不同的茶馆聚集的都是不同的人,例如有专供商人的茶馆,专供戏子说书等艺人的茶馆,还有文人墨客的茶馆,自然也有达官显贵的茶馆。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在老北京,几乎人人都喜欢喝茶,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细分种类的茶馆,茶馆就像饭馆一样,对这个地区来说,是不能或缺的。不过,不同的人从老舍《茶馆》中读出来的可能不一样。首先我们从老舍《茶馆》中读出来茶馆是普通人闲话家常最常去的场所。特别是其中有很多人们拉家常的场景,人们会在茶馆里说东家这里做得不好,说西家准备给儿子娶亲,说南家的女儿嫁得不好,说北家夫妻俩整天吵架等等。因此,老舍的《茶馆》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我们生活周围人的缩影,我们日常见的大部分人都能在老舍的《茶馆》中找到原型。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很重要。其次,老舍的《茶馆》还是一个鱼龙混杂,三教九流都会去的地方,茶馆对于北京人来说似乎是平等的,在同一个茶馆中没有贵贱,比如经常打架的混混,擅长调教纠纷的“闲人”黄胖子,还有非法之徒黄麻子,被拐卖的妇女康顺,逍遥法外的庞太监,民间情报“特工”宋恩子和宋祥子等,当然最多的还是普通善良的底层市民,这些人每天都集中到这个小小的地方彼此间产生一些故事,这也正是大部分北京城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小说作品给予我们一面认识社会的镜子,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浓缩体,作者将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成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找到我们周围人的影子,但是绝对找不到相同的人,因为他们都是抽象的产物,是不同人的集合体,是一个民族的共性,就好比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孔乙己一样。

2周作人《喝茶》中的茶文化形象解读

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的《喝茶》是其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喝茶》算是近代中国茶道精神的集合,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书中花了大部分笔墨谈论自己对茶的感情,茶思、茶情,这些情感都是真挚的,但是这很多情感也是别人同样拥有的,只是周作人用惊人的笔触表达出来了。周作人先生很喜欢一边喝茶一边思考,喝茶对于周作人而言就像是思考的催化剂,或许周作人先生写作的时候也需要茶水来刺激。这种边喝茶边思考的生活是缓慢的生活,其核心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周作人在《喝茶》中也系统性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历史,还对比了中日之间茶文化的差异性。当然,喝茶对周作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艺术性,周作人借助《喝茶》表达了这种思想,周作人先生的喝茶其实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是一种行为艺术。茶叶对于他来说主要不是用来解渴,其主要欣赏茶叶的颜色和闻茶的气味。这有着传统士大夫情节,带有儒家的君子之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周作人的《喝茶》中所有的艺术形象其实都是作者自己,作者借助自己的文学作品将自己心中所有关于茶的所思所想统统表达出来。我们所认识的《喝茶》的茶文化形象,真是周作人的茶文化形象。

3雷庭招《吃碗茶》中的茶文化形象解读

华裔人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体,在高职院校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果希望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性,华裔人群的作品值得去读一读。知名美籍华裔作家雷庭或许是华人的缘故,所以接触到了很多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其在自己的代表作《吃碗茶》中蕴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当然又因为其在美国生活多年,自然接触到许多的美国文化,在作品中也直接地体现了很多美国文化,因此,其文学作品《吃碗茶》中有很多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的东西存在,其作品表现的茶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的茶文化,也不是中国的茶文化,其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茶文化。《吃碗茶》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的唐人街,唐人街中主要住的就是华人,而故事的起源就是唐人街的一个茶馆,主人公的婚姻开始也是因为茶。中西方的文化交融通过茶来展开,华人身上最重要的中华文化传统烙印也是茶。作者通过茶文化表达了生活的美好,人们之间的纽带也是因为茶叶。此外,作者也用茶文化来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关于茶的暗示,这种暗示的茶文化意境也是来自于中国,茶叶代表的高洁、清醒、典雅都用来衬托人物的情感世界。在《吃碗茶》小说的最后,茶文化成为了解决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解药。因为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人,美国人也不理解中国人,但是中国人和美国人都理解茶叶,虽然理解的内容不一样,但是,在茶文化的认知上,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诸多的共同点,因此,茶文化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求同存异的“同”,在文化冲突中扮演者润滑剂的角色。

4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茶文化形象解读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的开篇就用茶来布置场景,呼啸山庄的壁炉上放着三个俗气不堪的茶罐……在后续的写作中,作者不时地都会提到茶罐、茶叶、喝茶等,茶叶是贯穿全文的一大线索。而在《呼啸山庄》中,作者主要介绍的是英式茶文化,这也让中国的读者可以切身地感受到独立于中国茶文化之外的英国茶文化,普通人的确从中能读出很多差异。例如,英国人的茶文化礼仪、如何泡茶、如何饮茶、饮茶的时刻等等都和中国人有极大的不同。人们也从中看到一些“怪异”的茶俗,比如,在英国,有人会用盆来喝茶,有人会热衷喝冷茶,还有人喜欢煮茶并在其中加入牛奶,英国人待客喝茶也会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这和中国人一般喜欢在清早及傍晚喝茶的习惯不太一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习俗觉得非常怪异的时候,事实上别人看我们的习俗也会觉得非常怪异,文学作品给了我们一种渠道去了解别样的生活世界,这样才能让我们每个人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的喜欢以及习俗。

5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中国人、欧美人还是华裔,在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高职院校的当代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这些丰富的文学作品是学生了解外面世界和外国文化的镜子,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过去的钥匙,老舍和周树人的时代已经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他们的作品,通过他们作品中人们饮茶的习俗,我们可以窥探到那个时候国人的心理世界,这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谢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学作品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J].福建茶叶,2017,(02):360-361.

[2]张云岗,陈志新.茶文物语———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12):386-387.

[3]黄金花.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解读[J].文学教育(下),2016,(12):140-141.

[4]罗丽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11):316-317.

[5]季佩璇.由《傲慢与偏见》看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08):364-365.

[6]卓如,程瑞,赵生飞,董广钧.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价值导向作用的教学途径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6):132-133.

[7]罗菁.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历史教学素材———以鲁迅的作品突破新文化运动教学难点[J].学周刊,2015,(25):138.

[8]油小丽.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化语用信息的作用———以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02):194-196.

[9]高思佳.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3,(02):163+162.

第4篇:近代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史;安溪铁观音;茶叶包装设计;在地文化

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是具有民俗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以及价值观念的历史文化[1]。据《茶经》记载,中国人将茶作为饮料的生活习惯可追溯至神农氏时期。经过几千年的漫长积淀,饮茶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渗透到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茶叶的存放与携带需要配以相应的容器,随着经济、造物水平、品饮方式以及制茶方法的变迁和发展,茶叶的储存也从最初的“贮茶之器”演变到如今的茶叶包装设计,在尽可能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承载着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隋唐前的茶文化

中国的饮茶、制茶、种茶之风是自西南向东南发展。秦汉以前中国饮茶、制茶区集中在四川[2]。《周礼》有载,茶叶在周朝专供丧事,于春秋战国才作为饮食之用,并以中药之法贮存,因此秦汉及以前的存茶器物以陶罐、陶翁、青铜器、漆器及原始瓷器为主,贮茶瓮(图1)。此时茶叶“包装”承担的主要是贮存、保护或转运的基本作用。三国时期,我国制茶有了开端,出现了早期团饼茶。除了陶瓷器皿外,据《茶录》记载,“建城”(即竹笼)也成为该时期的茶叶包装之一。至隋朝,我国饮茶区域和生产已遍及长江流域各省,饮茶不再是权贵名流的特饮,尤其是江南地区,敬茶早已作为百姓的待客之道[2]。

1.2唐宋元的茶文化

唐代兴茶,茶饼为主,散、末茶为辅,煮饮为多,唐后期出现“点茶法”。饼茶一般直接以囊(多为白色厚纸囊)、白绢布做外包装,或在包装物表面题以诗句或盖印,富贵人家也会将裹好的茶饼盛于笼中(图2),最简单的是在茶饼中间穿洞,成串保存;散茶主要置于瓶罐类的陶瓷器中;末茶一般由木制、竹制、瓷制、金银制的合(古代一盖一底为一合,形制有圆有方)、盒,及练囊盛装。宋人制茶更为精良,饮茶更为讲究。宋后期以散茶为主,多以“点茶法”品饮,盛行“斗茶”。包装上,与唐人相比,宋人用竹颇多,譬如会在纸包茶饼外罩上嫩香蒲叶做的茶笼,或直接以箬叶(即竹叶)包裹饼茶,再以棉麻线等捆扎缠绕。其他还包括各类竹器、篓类、漆茶奁、茶箧(小盒)等,宋漆盖盒(图3)。元代茶叶包装有明显时代特征和民族性倾向。在制茶上,沿用散茶、末茶,在宫廷还会享用腊茶。在饮茶上,元代初期沿用“点茶法”或“煮茶法”,后期多以沸水直接冲泡。元朝外贸发达,宫廷、民间、异域(主要是伊斯兰文明)包装有分化现象。民间茶叶包装朴实,以香蒲叶茶笼、陶瓷瓶、漆器、金银器、罐(以荷叶盖罐最常见)、盒为主。异域陶瓷茶叶包装有伊斯兰特征,且装饰华丽繁复。

1.3明清后的茶文化

明清是我国古代茶叶贸易、制茶工艺的成熟时期,基本集合了前几个朝代技艺之大成。明早期主要以烹煮之法饮散茶、末茶、团茶,后期废团改散,冲泡为主。包装上主要有以下6个特点:1)箬叶藏茶成普遍茶叶包装之法;2)大、小瓶分装形式的产生;3)瓶、罐居多,材质以紫砂、瓷器、锡罐、铜铸、竹器最为普遍;4)少见囊、合类包装;5)商业、民间茶包装分离;6)茶叶分级的产生:等级越高、质越优,盛器越小、越精致。清朝以沸水冲泡散茶为主,包装以盒、瓶、罐为主,造型各异,取材多样,囊括陶瓷、锡、竹、紫砂、搪瓷、银、铁皮等多种材质。风格大致可分为5类:1)奢华的宫廷包装,用料高档昂贵,精雕细琢,纹饰复杂繁琐;2)经济实用的民间包装,材料朴素自然,如竹木、棉麻、纸张、陶器辅以粗绳等;3)介于宫廷和民间的贡品包装;4)广告和品牌意识强烈的商业包装。5)精美的外销包装(图4)。到民国时期,随着工业化普及,实用美观的优质铁盒成了茶叶包装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瓷茶叶罐(图5)、木盒等也仍然得到沿用。

2安溪铁观音包装文化

2.1安溪铁观音包装发展概述

安溪种茶有字可考于唐末,于宋元时期开始外销,并多年保持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在清光绪年间乌龙茶产业到达顶峰[3],明末清初,安溪名茶铁观音得以创制。2.1.1贮藏包装铁观音属乌龙茶,贮藏讲究密闭、无光、干燥、清洁、无异味。解放前的安溪乌龙皆是由茶号手工精制而成[4],为保障精茶品质,故有将毛茶、精茶分开贮藏的传统。大宗毛茶一般贮藏在陶瓷制作的大缸并加盖密封,或装于布袋,贮藏在木柜(樟木、松木等有气味木材除外)和仓库。小量毛茶一般储藏在瓷制、锡制或铁制的罐中。大宗精茶装箱入库,小包装则装罐(盒)后再装箱入库,或直接以锡罐等储存。解放后,茶农毛茶基本沿袭历史做法。精茶则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好的贮藏条件。

2.1.2商业包装(1)内销茶叶包装私人茶号出现以前,安溪茶叶零售以肩挑贩卖于街市为主。私人茶号经营时期,大包装安溪乌龙一般有两种包装方式:1)松木板钉成箱,外加篾套;2)竹篓盛装,竹篓有四层,最外两层及最里层为竹篾衣,以竹叶或粽叶做夹层。小包装分为纸包(三角形或长方形)、金属罐(以锡、铁皮材料为主)、木箱(一般会内套锡皮)等;临时销售包装有四方形白纸、纸盒等。如纸包茶(图6)、金属罐装茶(图7)。(2)外销茶叶包装大宗包装:1)木板箱,箱内装有衬罐(以锡箔做夹层裱糊而成的两层纸,防潮)。装茶完毕后外套竹篾衣[5];2)以竹篓装“斗茶”、“罐仔茶”。中小包装:1)“斗茶”,外形似斗,内外两层独立包装,外为小木箱,做好衬罐,再置入长方形小茶包。小茶包包装纸一般会以黑、青、红三色印相关信息和装饰,并在封口处贴上邮票大小防伪标识符等[5]。2)以陶罐分装茶叶,俗名“罐仔茶”。3)扁平状四方小茶包,5包为一组,两组合一装进锡罐外包装。

2.2安溪铁观音包装设计现状

安溪铁观音包装设计自清以来,变化主要体现在包装结构、色彩搭配,以及食品包装保鲜技术的应用上。包装容器主要有袋类、罐装、盒装等;材料上以纸、竹木、复合薄膜、金属为主;形制上以方、圆为主。从“八马”铁观音的包装上可以看出以上特点(图8)。 安溪铁观音包装当前的瓶颈主要是包装定位薄弱、包装效果与茶属分离、外包装缺乏独特性等[6],这直接导致了安溪铁观音包装设计滞后、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后果,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有3个:一是小农意识,安溪铁观音产业分散且繁杂,品牌意识近几年有了明显加强,但各大品牌各自为王,引发品牌混战,缺乏统一的茶种识别特征或符号,以色彩为例,笔者收集市面近百种安溪铁观音包装,提取的主色调竟多达20余种;二是文化传承意识有待加强,对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够重视,因此大大降低了包装的文化品位;三是受传统束缚,不愿走出既有的产业舒适圈,研究包装与产品、消费者的关系,使茶叶包装无法直接反映出安溪铁观音产品属性,差异化不够。

3现代安溪铁观音包装设计的途径

茶是中国民族饮品,是天然且最具广泛共识的“国货”,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情感。另一方面,茶叶消费也有着明显的中老龄化和产区化特征[7],人们对茶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享受,更关注茶道的深刻内涵以及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8],彰显文化品位才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包装设计是茶文化表达的直接媒介。

3.1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福建茶叶与西南地区相比发展较晚,在包装形式上更多是传承了清代以后的茶叶包装形式并加以演进。事实上,中国茶文化绵延数千年,茶叶包装形式不胜枚举,是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更迭发展,虽难免有些形式略显陈旧,但仍不乏可借鉴之处,结合当代需求,以现代的方式予以表达,进行创造性转化,古为今用,也不失为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优良设计作品[9]。譬如同清时期安溪铁观音“罐仔茶”理念不谋而合的“小罐茶”品牌(图9),成功打造差异化卖点,与市面上铺天盖地的复合薄膜袋装茶拉开差距。古时的“竹笼装茶”、“漆器装茶”、“青箬裹,绛纱囊”、“外木桶内茶瓶”等形式,尤其是箬叶藏茶,由来已久,有明显的视觉识别性,在功能上也与茶叶包装需求相契合,极具茶文化包装特色。再如闽南近代的方块形纸包茶,这种看似寻常的包装形式最能触发消费怀旧情愫,也是地域性特征显著的茶叶包装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以怀旧作为噱头吸引消费者的行为,有一定局限性:对低理性决策方式的个体,以及低权力型消费者更有效[10-11],换言之,低价位产品或低层次消费者更易于怀旧消费,这对茶叶品牌定位和在消费群体的选择上至关重要。

3.2在地茶文化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理论,即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自己的文化,不“复旧”,也不“全面他化”[12]。相对于中国茶文化大环境而言,该理论对安溪地域性茶文化发展也有所启发。以往受信息传播条件的限制,各地制茶、存茶一般与本地地理、自然、物质条件等密切相关,也得益于此,成就了安溪与众不同的制茶文化和茶叶包装文化。以色彩为例,以往安溪乌龙茶的包装用色一般以材料原色为主,如银、陶、米黄、白纸等,彩色一般为红色、蓝色、黑色等,且饱和度较低,在这方面,可以推断除了和当时色彩工艺等有关之外,此外和文化差异也不无关系。总的来说,简洁、低饱和度和原生态是安溪茶叶包装的视觉基因,也应当是现代安溪铁观音包装设计体现地域茶文化的关键和视觉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在这方面,现代安溪铁观音包装用色当是在传统色彩基础上寻求变化,倾力打造体现安溪铁观音茶种的标志性色彩,而不是盲目套用高饱和的金黄、绿色、大红色等过度商业化的色彩。安溪拥有符合自身茶产业发展规律的茶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无声地诉说着几百年来安溪铁观音的故事。因而在推动当代安溪茶叶包装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放眼整个茶产业,更要聚焦独特的地域茶文化,有所“扬弃”,也要有所“继承”,意识到文化自觉性对在地茶文化的能动性影响,回归到安溪茶文化本身,并进行创新性转化,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和文化继承中的价值。既要传统回归,也要对当下的现实发展有所观照,不盲从,也不弃本。

3.3传统技艺的应用与发展

传统技艺是人类在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形成的生产技术。保护传统技艺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其核心技艺与价值,并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13]。利用包装设计将传统技艺与具有民族性内涵的产品做链接,以实现传统技艺发展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陶瓷作茶叶包装自古有之,是应用最广泛的存茶手段之一。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适当采用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化陶瓷,强化福建在地传统技艺的概念,并在设计过程中把握细节,保留“德化陶瓷”瓷雕塑烧制技艺的核心,以增强消费者的沉浸式体验感,在提升安溪铁观音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传播了福建传统文化。另外,“脱胎漆器”是福州三宝之一,精美、坚固、耐温、耐蚀、不变形的同时还具有轻量化的特点,用漆盒容纳茶末也早在宋代即有先例。同时,木质材料是绿色包装材料的一种,拥有自身独特的性能和特征,在包装领域应用颇为广泛[14-16]。因此,选用以木胎为坯的“脱胎漆器”盛装铁观音,在传承和推广福建传统技艺的同时,也符合绿色包装设计的要求。譬如“马玉记茶行”的“脱胎漆器”茶叶包装(图10)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就是最好的例证,评委也给予了极高评价:“精详装潢”“表华茶之特色”。

3.4地域文化的视觉化翻译

铁观音是安溪乃至闽南重要的物质名片,为了让消费者在认知产品的同时感受在地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方面的表达将是包装设计的重点。闽南作为福建特定的文化传承,有着悠久的茶道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比如骑楼建筑、南靖土楼等,尤其是南靖土楼作为闽南建筑的瑰宝,地域特征明显,又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将这些文基因元素经过抽象变形,删繁就简,翻译成视觉要素,再进行重构或纹样创新,最后通过对称、排列、夸张等平面设计手法进行组合搭配,形成具有独特地域视觉魅力的设计作品,并应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拉开与其他茶叶产区和茶种的差异。又如闽南地方语是汉以来中原河洛文化的标准音,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民族的发音差异极大,可尝试将闽南地方语或俚语以平面设计手法应用在茶叶包装上,增添茶叶包装的趣味性,展示别样闽南风情。地域文化的融入和创新是为了提升或创造产品的文化属性,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共鸣,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感,这也是文化类产品包装的设计遵循。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近代安溪茶叶的包装虽然也是丰富多彩,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是精致而不花哨,这也是打造安溪茶叶包装视觉特征的又一要点所在。

4结语

第5篇:近代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视觉传达;茶叶包装;高校;教育改革

1引言

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视觉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售卖商品,更重要的是其包装左右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视觉,人类是视觉动物,第一印象起了决定性作用,商品的外包装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地,视觉包装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事物的看法。基于以上判断,国内外的商家逐渐加深了对商品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网购的逐渐流行和大众化,商品的外在包装和图像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是视觉传达的重要作用和视觉效应。中国茶叶历史久远而经典,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品茶论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里仍然盛行,成为未曾中断过的文化脉络。在近代史中,饮茶走进平民百姓,不再是奢侈品,很多人饮茶当作养生、提神醒脑的一种方式,在超市、便利店里,红茶、绿茶,各种茶饮料货架摆成了一排排一列列,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品牌也是日渐丰富,康师傅冰红茶、王老吉等等。除了液体茶饮料,还有固体茶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很难透过外包装闻到里面的气味进而判断茶叶品质,更普遍的现象是从外包装的精美程度上来判断茶叶品质,尤其是气味差距不大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即使价格偏贵一点也没有关系,这说明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更具有品味的茶叶包装。传统茶文化中禅宗精神、道教精神、茶道对中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当代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力量。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强大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需要借助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传承下去,形成接力与创新。

2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

茶叶最初是神农氏发现的,是一种草药,后来茶叶逐渐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中国考古学家比较公认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录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解毒作用,茶叶也从最初的药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人们对茶认识的不断提高,野生茶移植到家庭菜园或山区种植,形成了大量的茶山、茶园。中国传统茶叶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茶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髓:1.禅宗精神,僧侣之间认为茶具备醒脑提神、止渴生津的作用,让人心气平和、宁静淡雅,心态上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相同,所以寺庙是重要茶室活动,文人之间会友、饮茶、作诗非常盛行。2.道教精神,道教认为世间万物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中进行,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修身养性,通过泡茶、品茶度化自我,把肉体和精神合在一起,与大自然无缝融合。3.茶道,小到儿童,大到老人,无不有饮茶的习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茶道。例如,蒙古族饮用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黄油等熬制而成,咸味与甜味奶茶有非常大的区别,在饮用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加之炒米和奶豆乳,成为蒙古族招待外宾和亲朋好友的重要饮品,使用长柄勺子跪式加茶也变成一种礼仪。茶道可谓自成一体,最初也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在唐朝时期,有日本、韩国等学者来到中国,并将茶道文化传递到了本国,可见茶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国的茶道与儒家、道家等都关系密切,茶道在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敬天地、敬君臣,甚至还有茶礼,通过品茶达到一种境界,意在逐渐体会意境深远。

3茶叶包装现状调研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茶文的涵养,这是客观要求,也是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茶文化影响了日本、英国等国家,当代,我们要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将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贯彻到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茶叶的包装受到历史的影响而改变,视觉传达包装不仅注重表现茶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再现茶文化精髓。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叶是易串味物质,用纸包装起来能储存更长的时间,也能保持其原有独特的风味不便,因此,现代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各种盛放茶叶的器具,起到防潮防虫、保持原有气味的作用。中国是礼仪大国,自古以来注重礼尚往来,茶叶是首选礼品之一,每逢佳节,茶叶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而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包装,近年来,茶叶包装的花样增多了,包装上逐渐使用了特殊的材质,崇尚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感受,包装设计同时也表现出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茶叶,有的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忘却了本质内涵的提升,使得用在包装材质、包装设计和运用色彩上的成本大增,而茶叶含量特别少,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在茶叶产品上下功夫是必须的,但不能忽略茶叶本身的内在价值,需要在茶叶设计包装上严格把关,注重环保,最好能回收利用再次包装,也节省了材料。

4茶叶包装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理性探索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不难发现其文化脉络,探索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商家的价格战只会造成多家受伤的局面,要想改变现状,视觉传达设计十分被看好。感知、理解是视觉传达媒介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这些改革包括:(1)探索环保设计。中国人热爱养生,但近年来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凸显使得消费者逐渐增加了环保的认识,在茶叶包装设计上,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认识更加清晰,追求简约自然成为新时尚,消费者的眼光是犀利的,他们明白用在包装材料上的成本会转嫁到消费者购买的售价中,消费越来越理性。(2)弘扬传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承到了日本、英国等国家。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时,要加入中国民族特色,将中国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变换字体体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变换色彩,体现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状态,除此之外,背景还可以设置淡雅从容的山水画,体现喝茶人的胸怀,也可以设计采茶姑娘的背景,让消费者浮想联翩。(3)探索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充满了神秘,尊重茶文化,弘扬茶文化,是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都有特色茶产出,各种名贵茶叶层出不穷,茶叶的气味和口感上差别也较大。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和品牌定位上,需突出地方特色,讲究风土人情,巧妙地把地域文化和故事传说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扩大品牌知名度,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徐雪松.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包装世界,2015(2):42-44.

[3]杨静.茶叶包装设计探究———以桐柏茶叶包装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