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燃气技术创新范文

燃气技术创新全文(5篇)

燃气技术创新

第1篇:燃气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副产煤气;综合利用;煤气平衡;节能减排

前言

与国外钢铁企业相比,国内钢铁工业是以高炉-转炉流程为主的长流程结构,这种工艺要求使用煤炭作为铁矿石冶炼的还原剂和能源,其固有特性造成了钢铁生产过程中必须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伴随产生大量的二次能源(如煤气、废热等等)。煤炭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经过能源转换后主要以煤气(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烟气废热、高温物料废热等二次能源形式输出,其中煤气资源占企业总能耗的40%左右[1]。钢铁企业加强煤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和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1现状

某钢厂是一个以高炉-转炉流程为主的长流程结构的大型钢铁企业,在研究和应用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方面投入了很多,实施了大量的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项目,其中与煤气利用直接相关的项目包括:低热值高炉煤气燃料发电技术、转炉煤气高效回收利用专有技术、干式除尘高炉煤气中氯盐消除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装备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能耗指标实现了较大改善。随着能源管理的升级与完善,能源管控中心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为企业更加高效、科学地利用煤气资源和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

2总体技术方案

相对于具有实体形态的煤气利用设备设施,能源管控系统属于软科学技术。利用能源管控系统的综合评价技术优势,可以对大型企业内部能源流的综合利用水平和能源平衡做出最高效的分析和调控。通过能源管控系统对现有能源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同时对企业能源利用情况与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提出了能源科学、综合利用的发展规划,总体技术思路如下:(1)借助于能源管理系统平台,对煤气资源进行调度和优化分配,消除煤气资源的不平衡利用状态,实现煤气的“近零”排放。(2)开发大型煤气柜柜位控制技术,创新研究“峰段多发电、谷段少发电”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峰谷平用电成本变化优势,实现分布式煤气发电机组创效最大化。

3具体方案的实施

在副产煤气净化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副产煤气的利用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在工序间、整体煤气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过系统的数据分析调研,研究和开发了基于煤气资源化和高效化利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煤气新用户开发及分质供应、大型煤气柜柜位控制技术,高、焦、转三气动态调配技术、燃机纯低热值燃料应用技术、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装置(TopGasPressureRecoveryTurbine简称TRT)湿改干升级改造技术、高炉供风能源利用效率升级改造技术等多项技术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

3.1优化两区煤气系统的动态调控

原来的煤气调控采用工序控制方式,富裕煤气用于发电,属于单点控制,存在东西区利用不平衡,个别时段出现放散的情况。针对此问题,利用转炉煤气柜动态缓冲功能和能源管控系统动态调控功能,最大限度消除炼钢转炉节奏的变化对转炉煤气回收的影响,提高转炉煤气回收率;同时,根据转炉煤气量的测算和能源管控系统数据分析,提出了利用管网+煤气柜柜容联合调整煤气使用的技术方案。(1)提升两区煤气互调能力。对东西区高炉煤气管道、焦炉煤气管道联通管道实施改造,高炉煤气管道由DN1600增至DN3500,焦炉煤气管道由DN800增至DN1600,增加两区高、焦炉煤气互调能力,实现煤气利用率最大化。(2)实施煤气分质供应。对煤气西部环管和三、七加压站进行改造,实现西部轧钢用煤气分热值供应,降低生产线混合煤气热值,以节省高热值焦炉煤气消耗。(3)优化混合煤气使用方法。对钢后加压站进行改造,实现高、焦、转三种煤气混合后供给连轧、酸再生和常化炉生产线,灵活调配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用户,增加了煤气平衡手段,并由此节约了焦炉煤气。(4)开发转炉煤气新用户。先后开发了5#高炉、8#高炉和1#六万发电等新的转炉煤气用户,实现高、焦、转三种煤气各用户之间的平衡使用。(5)合理调整柜容,优化发电方案。利用1×30万m3高炉煤气柜、1×12万m3焦炉煤气柜和2×8万m3转炉煤气柜的煤气充排能力,根据各气源工艺线生产节奏、日生产计划和发电电价,合理控制柜容、调整发电负荷,实行峰、谷、平煤气分段分量供应,实现发电机峰谷发电负荷和煤气峰谷储备量之间的协调供应和平衡,降低厂内电耗成本。上述措施的实施,使转炉煤气回收量达到了历年来最好水平,吨钢回收转炉煤气147m3,年回收转炉煤气7亿m3。通过新的平衡调控模式,满足了各煤气用户需求,同时,结余的煤气用于高效率的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副产煤气实现了零放散目标,形成煤气系统稳定、高效、科学、合理的新型运行模式。

3.2低热值燃气轮机零值班燃料技术改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mbinedCyclePowerPlant简称CCPP)是钢铁企业高效利用煤气资源的重要方法,在不对外供热时,其发电效率可达40%~45%。日产M251S燃机投入运行后,需要依靠焦炉煤气值班燃料来维持发电机组燃烧系统的稳定运行,单机值班焦炉煤气消耗量350m3/h,同时焦炉煤气中的萘、焦油易造成烧嘴堵塞导致频繁事故停机。根据钢铁企业燃机电厂运行数据统计分析,由于焦炉煤气问题引起的跳机比率达33%[2]。焦炉煤气已成为了燃气轮机在钢铁企业应用的瓶颈。分析认为,启机过程中M251S燃机的值班焦炉煤气点火程序必不可少,因此值班管道及值班喷嘴不能取消;而使用隔离阀及调节阀切断值班燃料,会造成主燃料沿着值班喷嘴及环形管道回流,引发回火爆炸事故。具体改进方案:通过对值班管道系统进行改进,现场增加高炉煤气吹扫阀、供应阀、切断阀、氮气密封阀、过滤器及节流孔板等工艺设备改造,使用压缩的高压主燃料流向值班环形管道及喷嘴,进而实现值班煤气切投,并有效避免了主燃料的回火爆炸问题。对应工艺管线改造,对控制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重点修改了值班焦炉煤气与高压高炉煤气切换程序,通过程序控制实现了值班焦炉煤气向高炉煤气的正常切换。热值修订方面主要进行了主燃料显示热值大于实际热值修正、配风量修正和焦炉气热值修订等参数修正。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M251S燃气轮机的零值班运行,节约了焦炉煤气。

3.3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创新

TRT发电装置利用高炉炉顶煤气具有的压力能及热能,通过膨胀透平予以回收,驱动发电机发电。使用TRT装置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并且将压力调节阀组释放的压力能和热能重新利用,减少废气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随着国家对环境和能效的日益重视,TRT装置良好的节能减排功效使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TRT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干法TRT发电因其技术优势逐渐得到推广应用。而对应于干法TRT发电机组,高炉煤气的干法除尘技术研究相应发展起来。与湿法除尘相比,干法除尘具有水耗少、电耗小、煤气显热损失小、TRT发电能力高、占地小、污染少等优点。而随着国际料矿偏酸性趋势的形成,高炉煤气干法除尘后,煤气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和硫分,后序工艺的防腐蚀问题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结合各高炉工艺特点,采用了下进上出式低压长袋氮气脉冲干法布袋系统,开发了气流分布装置技术,有效防止了因气流分布不均造成布袋寿命缩短的问题,研发了全封闭气体输灰放灰技术、洗涤塔耐冲刷保护套技术、喷碱塔捕雾脱水装置技术、喷淋水pH值远程调控工艺及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高炉干法除尘+TRT湿改干工艺技术的高效稳定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技术创新,在延长除尘器布袋使用寿命的同时,干法TRT较湿法TRT的发电量提高了20%~35%,每年增加发电量约2200万kW•h。

3.4供风系统一拖二供风技术创新

根据能源管控系统数据分析,现有供风机组采用低参数蒸汽锅炉驱动鼓风机,供风效率偏低,而自发电系统却存在煤气不足问题。为此,提出了利用AV90风机供风1000m3级高炉和一座2000m3级高炉的设想。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国内没有同类型供风方式经验,另一方面两座高炉要求风压、风量也不相同,工艺上实现难度比较大。经过对AV90风机供风数据及性能曲线与两座高炉风压、风量核算,自主研究开发了一套一拖二供风系统和控制系统,对现有供风管网系统及程序实施改造,投运后效果良好。通过供风方案的优化,实现了两台低效率的中温中压煤气锅炉及其配套鼓风机组停运备用,利用AV90风机同时供风两座高炉,在同等供风条件下,置换出13.5万m3/h高炉煤气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煤气利用效率提高了15%,扣除电动风机用电,每年可创效约6800万元。

3.5大型燃气轮机煤气回流回收技术

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实现了高炉煤气结余大约35万m3/h。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好这部分煤气,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采用目前效率最高的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机组来实现煤气的高效利用。因此,建设了一套15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发电机组。该机组在启动过程中为了满足燃气轮机对煤气热值的要求,原设计工艺煤气经两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压缩后的煤气温度在250℃左右,初期产生的不满足燃机油-气切换要求的混合煤气需要进行放散处理,同时停机过程中为了降低高压煤气的回流冲击,也要进行放散处理,这就造成了大量煤气资源浪费,同时增加大气热污染。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煤气回流冷却装置[3]。该装置可以有效地对燃气轮机启动和停机阶段放散的大量的煤气进行回收,解决放散煤气由于温度较高对系统管网的热应力冲击,并消除放散高压煤气对系统管网运行的安全威胁,保证其他生产用户的正常运行不受影响。利用该煤气回流冷却装置并配合煤气柜,实现了燃气轮机启停期间的煤气零放散,提高了煤气回收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年可回收混合煤气50万m3左右,节能效果显著。

4结语

通过一系列煤气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钢铁企业煤气资源利用水平的新提升,推动了钢铁行业科学用能、精准调控、绿色发展等用能管理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钢铁企业煤气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社会降低燃煤总耗量和控制雾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琦,蔡九菊,王建军等.钢铁厂煤气资源的回收与利用[J].钢铁,2009,44(12):95-99.

[2]谢英华,唐令.低热值高炉煤气燃气轮机零值班技术[J].机电工程,2014,31(8):1017-1021.

第2篇:燃气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控制系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飞快发展,对能源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剧,供求矛盾日益显著,节约能源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能源的保障,不仅要从能源的开发着手,更重要的是要从能源节约做起,在能源高速消耗的今天,节能减排显得尤为可贵。随着我国燃气化的发展,城市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煤气灶的热效率一般为60%左右。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快速地向周围环境散发,引起了大量热损失。为了对燃气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弃风进行回收,设计了本系统,从而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

1设计思路

该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对油烟机及水循环系统进行实时的控制和巡检,每个传感器都可以自行完成工作,并且通过单片机指令实现温度数据的收集,单片机用来控制指令的发送,控制每个传感元件进行采集监测数据,同时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并显示,系统包括显示原件、温度检测元件、单片机、复位元件、报警元件、烟雾浓度检测元件、火焰检测元件、继电器控制元件、燃气泄露检测元件、系统软件等部分构成[2]。

2系统硬件设计

该系统的实现主要在原有的燃气灶炉盘上加装循环水集热管、控制水循环开关的电磁阀、用来储存热水的保温箱、在抽油烟机出风管处加装小型风力发电装置、蓄电池、及以单片机为核心的主要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共同构成的整体:可以根据烟雾传感器检测烟雾的浓度值来调节油烟机转速的不同档位、控制水温的温度传感器、以及温度浓度显示的显示部分。单片机系统采用+5V的电源进行供电。当系统运行时,利用烟气浓度传感器对厨房油烟浓度实时监测[3],根据用户的要求,可自动调节油烟机的启动值,当油烟浓度低于25ppm时,抽油烟机不工作,当烟气浓度介于25-50ppm时,抽油烟机自动开启低速运行,当烟气浓度介于50-75ppm时,抽油烟机自动切换至中速运行,当烟气浓度介于75-100ppm时,抽油烟机自动切换至高速运行,当烟气浓度超100ppm时,将自动启动燃气报警器装置,并且关闭燃气供应。抽油烟机工作时,安装在油烟机排烟管处的风力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直接收集在蓄电池内,能持续不断的将电能供给控制系,同时所产生的电能可对燃气灶和燃气表蓄电池进行充电。

3系统软件设计

智能风能及热能高效利用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为单片机,通过STC89C52单片机可调节抽油烟机的转速,控制蓄电池的充放电,对保温箱进行保温,进行水流量控制等,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4水循环系统设计及组态

当燃气灶启动时,联锁开关将循环水的水阀打开,并随着燃气开放的大小调节水阀开度,从而调节循环水流量[4]。燃气灶炉盘加热温水,经检测温度达到设定值后流入水箱。当水箱水量达到设定值后,自动关闭循环水的水阀,此时打开水箱下部的反向水循环开关,继续对加热后的温水进行再次加热,直至燃气灶关闭。当水箱温度低于设定值,STC89C52单片机控制系统接通水箱加热棒上的继电器,对水箱内的水加热,达到水箱预设温度后,STC89C52单片机控制的加热棒继电器断开,加热棒停止加热,水循环及余热收集系统能量循环流程如图2所示。通过MCGS组态仿真软件对水循环整个过程进行模拟拟,通过仿真动态可以直观的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水循环及余热收集系统能量循环MCGS组态仿真。

5系统模型搭建

系统搭建初期使用软件Proteus7.8来实现智能风能及热能高效利用控制系统的仿真电路搭建模拟。智能风能及热能高效利用控制系统在仿真正常运行后,要设置整个系统电路参数,在系统搭建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进行调试,是否能实现预定的效果,在软件调试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模拟运行状态工作显示状况,简易模型如图3所示。

6创新点及应用

本系统通过对传统燃气灶系统进行简单的改造,能够有效的对热能和风能进行高效利用,由于燃气灶的使用范围广泛,且该系统成本较低,如果系统能够推广使用,能够节省大量能源,故该控制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对减少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井然.“十三五”规划下的新能源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4):24-29.

[2]付涛,石黄霞,张发年,等.智能风能及热能高效利用控制系统设计[J].河南科技,2019(26):137-139.

[3]曹晓锋,叶梓茂,赵轶,等.商用燃气灶具热工性能自动化检测系统[J].工业技术创新,2020(4):116-119.

第3篇:燃气技术创新范文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烟尘、光化学和酸雨给高能耗地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和广泛的灾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重挑战。人类为应对这一挑战而作出的努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低碳经济”的提出要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1997年12月在《联合中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提出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各国承担的责任,以及实施机制。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对应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25%到40%。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领导人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起,努力争取在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09年12月19日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具体协议,但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并提出了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高于工业革命以前2℃的长期目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革命。低碳经济象其他的重大历史变革一样,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低碳经济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强大动力。其实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人类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已在危机中酝酿。新能源是这次革命的突破口,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实质是能源利用,由于能源代替了人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核心的是电力,其实质是能量的输送和转换。通过降低输送成本,以及电能方便地转换成机械能和热能、光能等其他形式,迅速普及了能量的利用,又一次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电脑和互联网。由于人类信息交换和处理速度的提高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目前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新能源有可能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

2热电联产对降低碳排放的作用

实践证明热电联产(包括热电冷CCHP)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我国政府已将热电联产列为我国10大节能工程之一。它的主要优点是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高品位能用于发电,低品位能用于供热。高效地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和热能。在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总能耗的72%)的条件下,发展热电联产更具有特殊意义。欧盟对发展低碳经济特别重视,提出到202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20%,对此欧洲有关机构对热电联产的节能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仅热电联产一项技术可完成1/3的欧盟减排任务,每年减少CO2排放1亿t。我国发展热电联产的潜力巨大。根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供热机组总容量为11583万kW,占火电装机容量的19.21%,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4.61%。丹麦热电联产发电量已超过其总发电量的50%。2007年统计,我国有工业锅炉52.74万台,179.2万t蒸汽,年耗煤4~5亿,t年供热量8000~10000105J,如果这些工业锅炉20%实现热电联产,热电比按2:1计算,可以增加热电机组1亿kW。热化发电量按30%计算,热化发电量比凝汽发电量每度电节煤200g,年运行6000h,年节煤3960万,t按1t标煤排放2.25tCO2计算,年减排CO20.8910亿t。这里只计算了热化发电比凝汽发电的节煤减排,不包括大锅炉代替小锅炉效率提高的节煤减排,平均效率提高10%。原工业锅炉年耗煤5万,t20%为1亿t。燃烧1t标煤排放CO22.25,t年减排CO22250万t。两者之和为1.1亿t。再考虑到技术进步的节能,我国热电联产对进一步减排温室气体的贡献,保守地计算超过1.2亿t。

3热电联产的新定位

由于热电联产具有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和热能的优越性,在低碳经济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将促使人类的热能需求大部分由热电联产供给。热电厂的产品不再是以电为主,而是以热主为,是在供热的同时,供应部分电力。电是热电厂的副产品,在事故状态下是减少发电而保供热,不再是保发电而停供热。火力发电将大部分实现热电联产。电力的供应将主要由风电、水电、太阳能、核电来供应。热电厂应建设在热负荷中心,热网象自来水网一样四通八达,热网将是公共的,不再属某个热源厂。数家热源厂向热网供汽供水,统一调度,使热网在最经济状态下运行。热源厂不再全部是蒸汽动力循环的燃煤热电厂,而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地源热泵等多种能源转换设备,当然热电厂所燃烧的燃料也不再是原煤,而是经过处理的清洁燃料。还有多种分布式能源作为大型热网的补充。这样将大大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了燃料消耗,也就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这样低碳经济给热电联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为热电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市场和资金。人类需求的电力,将主要由水电、风电、地热、潮汐能、核电供给,现有的火电机组将大部分被淘汰,保留部分承担调峰。目前水电、风电和核电技术上已完全成熟,我国也具有丰富的资源,是电力工业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会议上的承诺,在2020年要将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40~45%,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GDP每年增长9%左右,到2020年这10年我国GDP将增长一倍。能源消耗停在目前水平上,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下降50%。能源消耗不增加是绝对不行的。根据我国过去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平均年下降4.1%,“十一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0.1%。从2010年到2020年通过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及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这10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按年均5%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总能耗还要增加50%,GDP到2020年增加一倍。能耗增长50%,单位GDP能耗下降25%,按我国政府承诺减排温室气体45%计算,还有20%的减排靠进一步加大节能力度、采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来代替。进一步的节能措施中热电联产是潜力较大的一个项目,因此热电联产承担着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

4热电行业的发展方向

热电联产是满足人类热能和电力需求不可替代的行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热电行业在今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在大城市、城市群中,应当向大机组、大热网发展。小城镇应发展燃气的分布式能源。大城市及大型工业区的供热机组应以300MW、600MW机组为主。300MW机组供热量可达到500t/h,一台300MW机组可供60万人口采暖及生活用热水。城市应集中供生活热水,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城市生活热水集中供应,在现有集中供热的基础上并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投资,只需将采暖水温度维持在80℃以上。在用户端(一栋楼或一个栋口)加装水-水换热器,将自来水加热到50℃左右,供洗浴和炊事使用。这样将使热负荷的季节差别大大减少,有利于热电厂的运行。大型供热机组的研制,大型热管的运行控制,都需要投入人力和财力进行开发和研制。在人口低于10万的城镇,应发展燃气式分布能源,具体就是利用燃气式小型燃气轮机和内燃机发电。燃气轮机和内燃机排出的烟气余热加热热水用于供采暖和生活热水。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尽量减少新上燃煤机组。因为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风电、水电、核电的发电量比重要增加,燃煤机组面临淘汰的风险。为了满足热负荷增长的需要,尽量将现役的凝汽式机组改为供热机组。经有关单位的调查研究,确认凝汽式机组改为供热机组是可行的。经调研,现役电厂中具备供热改造条件的86个现役电厂,总装机台数244台,总装机容量63470MW。如果这244台供热改造完成,使我国热电机组的总装容量达到179300MW,占火电机组装机总容量的29.73%。假设63470MW中热化发电量占30%,热化发电量比凝汽发电节煤200g/kW.h,年运行6000h,则年节约标煤2284.92万,t年减排CO25141万t。这些减排量是近2~3年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大型凝汽式机组改为供热机组应满足两方面的需要,一是采暖用汽,二是工业用汽。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从125~600MW凝汽机组都可以改为供热机组。改为供采暖用汽,可以在中压缸到低压缸连通管上加装蝶阀和三通,抽出0.4~0.8MPa、300℃以上的蒸汽供采暖用汽。工业用汽一般用高压缸排汽和中压缸排汽,通过压力匹配器混合供1.0~2.0MPa工业用汽。125MW机组可供汽50~80t/h,200MW机组可供汽80~150t/h,300MW机组可供汽100~200t/h,600MW机组可供汽100~300t/h。供4.0MPa、450℃的工业动力用汽可以用新节汽引射高压缸排汽。上述改造方式基本上可满足供热的需求。现役电厂的供热改造投资少,工期短。纯凝汽机组改供热机组费用经测算,考虑厂内供热改造设备,建筑,安装费及新建厂外热网主管材料费和安装费,单位投资约130~220元/kW(供热改造的单位造价仅为新建机组单位投资的约5%)不考虑厂外热网的建设周期,电厂供热改造周期仅需2~3个月。因此改造大型凝汽机组为供热机组是目前节能减排工作投资少见效快的举措。

第4篇:燃气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国特色工会

一、工会的基本任务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根据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企业工会的基本任务包括:执行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工会的决定;组织职工依法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和其他形式,参加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检查督促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决议的执行;帮助和指导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并监督集体合同的履行,调节劳动争议;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培养、评选、表彰劳动模范,负责做好劳动模范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职工学习文化、科学和业务知识,提高素质,办好职工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协助和督促企业做好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和保险福利等方面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可看到在工会的基本任务中很多就是包含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有很多部分是在我们工会工作下展开的。

二、如何将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工会由于其在企业中地位的特殊性,有时能更好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在此我们要利用好工会的各种优势来进行工作。下面列举一些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及利用这些优势所开展的工作:1.工会工作立足群众化的方式,最易群众接受。我们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了许多工作,比如说:合理化建议的采集,有些企业经常会搞一些类似于合理化建议采集的活动,但如果是从行政的角度发出号召,员工大都热情不高。在通过与员工的接触发现一旦你是以公司名义的话,员工会以为仅仅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就完事,或者是不敢畅所欲言,害怕引来打击和报复。而工会来出面收集合理化建议员工敢说了,他们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被反映到相关部门,也会得到重视的。今年沈阳燃气工会在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就受到了员工广泛热情的参与,他们提出的建议经过工会同志的整理归类反映给了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立即组织责任人讨论,对于好的建议采纳了不少,提建议的员工也得到了企业和工会的嘉奖。2.工会组织有着开展群众性技术活动的优势和传统。工会组织历来有着开展劳动竞赛、技能培训等活动的传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进去,传递给员工。比如今年沈阳燃气工会组织的技能提升活动就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尤其是最后的“野外风暴”活动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通过野外的各种活动,让员工在轻松、和谐、快乐的氛围下技能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团队意识。同时又将沈阳燃气“志存高远、追求无限”的企业理念传递给了每一名员工。这次活动得到了公司行政和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3.工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有利条件。中国的工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就是工会组织实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的。所以注定了工会是连接党与群众的桥梁。在这里我们可以很好地将党的相关政策传递给广大员工,让员工能够及时地了解党和企业的动态和信息,从而了解企业的文化。4.工会管理着企业的宣传教育和文化阵地。工会可以通过大造宣传声势,发动和吸引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和能动作用。通过讲述企业故事来传承企业文化。通过宣扬“先进人物“,发挥劳动模范引领作用,树立公司典范。例如沈阳燃气每年都举行员工体育竞赛,微笑之星、服务之星等评比项目,在比赛的过程中员工被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氛围所感染,不自觉地融入之中。这种情绪是可以感染他人的。沈阳燃气有一个员工论坛,在这里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讲,员工只要有好的论题,企业就会帮助其“开坛”,像员工讲的“人人都是管理者”“快乐的工作”等。在员工中形成很大的反响。企业工会还可以通过大力宣传“劳模、先进”员工,来推广企业文化,像沈阳燃气工会年年都会表彰先进员工,年终还会请劳模与公司领导共同欣赏焰火晚会等。这样就在员工中形成了一种巨大动力,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热情。这正是在无形中将工会工作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的具体表现。

三、结论

企业的发展和工会的发展壮大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越来越好工会组织才有更大的空间为员工谋取更大的福利。所以工会组织要积极地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以下几点作用:1.工会要发挥导向作用,要以培育企业精神为基本点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吸引力。2.工会要发挥教育作用,要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切入点,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助推力。3.工会要发挥维护作用,要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着眼点,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亲和力。4、工会要发挥阵地作用,要以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落脚点,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向心力。作为基层的工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发挥好以上的作用,将平时的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共同为祖国的进步、民族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基层工会主席必读系列丛书.

第5篇:燃气技术创新范文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近年来,“校企合作”问题引发了学者的广泛研究,大家普遍认为企业对合作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状态的原因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利益可图。但笔者认为,不论是深层次还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企业在其中都是最大利益获得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可以优选使用高职教育“产品”

1.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力资源开发事关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企业优化升级、技术创新都必须依靠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正是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经过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获得了专业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为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供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是企业所需人才的供应者。

2.企业可以降低人力资源录用成本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挑选所需人才的过程。企业一旦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就获得了学生预就业的机会,这正是企业考察、选拔优秀员工的良机。学生在企业实习,被安排在相关岗位工作,实际上也是企业对新员工上岗培训的提前介入,学生可以熟悉工作环境,了解企业文化,掌握按规范操作的专业技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大大缩短了就业“磨合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学生可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并为企业节省一笔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费用,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某种意义上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可以扩大社会影响力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空间,高职院校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广告宣传效应。企业在高职院校举办毕业生准就业招聘会,设立以企业命名的奖学金,开展以企业命名的“某某杯”文体活动比赛或专业技能大赛,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如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州公交集团公司联合进行“订单式”培养人才,在校内设立公交冠名班,班级悬挂公司LOGO,学生统一着公司员工服装。学校通过招生宣传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在社会上广泛传递“绿色出行,公交优先”的理念,为常州公交集团公司树立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应。

(三)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提升竞争力

学校有软、硬件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为提高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专业教师优势,对在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可利用高职院校科研力量,获得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帮助企业进行重大决策分析,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聪明才智;为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企业可与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进行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总之,企业可依托高职院校特有的资源优势,把学校作为新技术的研发地和产业升级的人才库。

二、企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企业应担负起引领者和指导者的责任。

(一)企业引领高职院校发展

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企业是为获得一定利益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经济组织,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纽带,更是检验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载体。企业的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发展的方向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企业是高职教育持久生存的土壤与发展空间。一方面,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可预测高职院校发展方向,从所需人才的角度、战略发展的高度,为高职院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可对职业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诸如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条件的改善、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招生人数、学制等。由企业引领的高职教育,办学才有活力,学校的发展才能与企业同步。

(二)企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员工的技术和技能,不断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大多数企业不可能系统地进行人才培养,但企业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位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直接感受着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果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的影响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可以直接指导高职院校及时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专业适应性,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由企业指导,人才培养方向才不会偏移。

(三)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衡量一所院校教学水平的标尺。课程建设的内涵主要涉及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紧贴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依托企业。企业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坚强后盾。

1.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开发的依据。长期以来,课程开发主体一直是高职院校教师,但由于教师不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对生产流程不太熟悉,也不很了解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开发的质量。课程开发必须遵循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提高课程开发质量必须联合企业参与。企业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对教学质量评价时,最有话语权。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可以提供行业内最准确、最新的信息,可以将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入课程,可以开发出更具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同时,企业参与课程开发,还有利于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中,促使学生更早了解企业,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

2.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实施高职教育强调教学活动应与企业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将企业的职业要求和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实施,一是向学校提供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授课,或承担专业课教学,或指导校内实训,或开设专业讲座。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最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帮助学生感受课程与工作的关系,体会课程的重要与实用。二是企业利用其设施、设备、技术、场地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场所,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企业参与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效感受职业氛围,培养职业道德,提升职业能力。

3.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教学质量评价离不开企业参与,企业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最权威的评价者。企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从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角度展开。首先是对教学文件质量的评价,对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考核方案、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等进行评价;其次是聚焦课堂,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再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对学生顶岗实习以及毕业生职业岗位胜任情况进行评价。企业作为第三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是一种发展性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使教学结果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保持一致,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需要。2009年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国内地最大的城市燃气供应商香港中华煤气集团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签下了“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联合培养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生。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根据其用人标准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时比重、考核评价方式等直接提出要求和建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燃气具维修”、“燃气安全使用与服务”等均由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来校授课,“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全部由其旗下就近企业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安排到该公司的各部门完成,并由公司选派技术骨干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应具有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培训由山东港华培训学院组织实施。考工采取港华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考核方式,考工的教材和仪器设备均由中华煤气集团提供。集团内的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苏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张家港港华燃气有限公司、黄山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公司主动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方案,并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专业实践平台。

三、企业是企业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共同遵循并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有利于学生感受企业环境,提高对职业岗位的吸引力和认同感,这是促进学生提早了解企业的一种有效做法。传播企业文化需由企业积极承担,有力助推。

(一)企业在高职校园注入优秀文化元素

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需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将企业优秀文化元素注入校园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如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建设中,引入行业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为学生授课,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进行设计,结合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实例,把企业的经营理念、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等融入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管理中;在校内教学场所植入企业标志、企业简介、企业精神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等。此外,企业还可以在校内设置宣传栏,进行产品展示、服务展示、劳模展示、文化展示等。高职校园拥有了企业优秀文化元素,可加深校企双方的感情,让学生更多地关注企业,了解企业。

(二)学生在企业浸润先进文化理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