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

实验技术创新全文(5篇)

实验技术创新

第1篇:实验技术创新范文

1.产业产品层次较低。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产业链条较短,核心竞争力不强。主导产品主要是面粉、饲料以及肉猪、鸡鸭屠宰分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不高。2011年以面粉、饲料等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市食品工业总量的59.7%,而食品制造业占比仅为9%。龙头企业竞争实力不强,全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家,相邻宿州市有5家,亳州市有4家;名牌产品数量少,淮北市安徽名牌产品只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仍是空白。

2.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0.55%,只有全国工业企业的1/2,不到工业化国家的1/8。全市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只有11家,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仍是空白。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3.与市外科研院校合作不紧密。目前全市校地科技合作中与农业院校的合作只有2家(中农大、安农大),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实体的只有1家(科宝与清华大学),食品产业尚没有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农大淮北实验站暨(淮北)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研发中心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尚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科技合作与食品研发工作。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市科技投入还十分有限,企业独立承担自主创新的科研项目偏少,专利申请、专利拥有和专利发明以及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企业专利申请数量44件,有效发明专利只有10件,发表科技论文24篇,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只有25%和8.6%,其产值的比重只有10%和5%。10余年来,全市农业科技只获得省级科技奖7项(棉花2项、小麦和玉米3项、蔬菜和食用菌2项),食品科技只有省级科技奖1项(口子窖)。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机构只有研究员1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8人,占研发机构全部人员比重只有7.8%,低于全市工业企业2个百分点。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共有技术人员1241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02人,研究员以上学历21人。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比例为17.4%,高级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占全部技术人员比例只有8.2%、1.7%。

5.科技创新投入不大。全市科技投入财政预算有4000万元,2012年实际支出3900万元,其中用于食品科技的投入近1000万元,占25.6%。全市规模食品企业试验发展2011年支出8865万元,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55%(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占总产值比重0.54%),远低于全国工业0.93%、安徽省0.91%的平均水平。其中规模食品企业投入企业自投比重只有49%(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投入中企业自投比重87%),亦远低于全国工业70%、安徽省91%的平均水平。

二、食品科技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

(一)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根据《国家“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食品产业发展动向,课题组认为今后淮北市食品工业将会朝着下列方向发展。1.“三品一标”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食品安全备受社会关注,并且对消费者购买取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随着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目前,淮北市共认证绿色食品35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有效期内13个)和地理标志产品(口子酒、塔仙石榴)2个,基地面积分别为39万亩、31万亩、6万亩,处于发展中的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这是确保食品安全关键环节,提高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基础。2.营养保健食品和高档名优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淮北市营养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功能性食品)几乎是空白,面粉企业开展营养强化面粉的很少,天宏集团研发的功能性红曲面条、黑木耳面条以及曦强集团研发功能性乳品,均已通过省级新产品认证,但产品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相关资料显示,近十年间,我国居民对保健品的消费支出一直处于增长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保健类消费支出以15%~30%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水平。全国保健食品销售额1996年大约300亿元,2011年达到2600多亿元。国家“十二五”食品工业规划目标,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因此,淮北市要抢抓这一发展商机,创造条件,加快发展。3.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日趋合理。目前,食品制造和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总量少、比重低,是淮北市市食品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高的瓶颈,是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快速扩大畜产品熟食产品、猪血深加工、大豆蛋白产品、高端面制食品等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二)食品科技发展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围绕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食品工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消费需求升级以及食品安全为导向,突出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广普及先进技术成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技术标准与技术支撑体系的有机衔接,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造就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

(三)食品科技创新目标

根据《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发〔2012〕8号)、《关于实施工业企业“万千百十”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若干政策措施》淮政(〔2011〕52号)等规范性文件,结合淮北食品工业科技发展实际,淮北市到“十二五”末食品科技奋斗目标是:1.建立食品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农大淮北实验站,建立食品工业技术研究院。2.培育新型食品科技企业。培育食品类科技型企业50家,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0家,新增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10%以上。3.建立食品科技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建立科技创新研发机构,新增国家农产品加工分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5家,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5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15家,新产品产值比重达15%以上。4.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选择肉猪及猪血深加工、面粉及面制食品加工、生物发酵工程与生物饲料加工等重点产业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3家,产学研合作经济实体5~8家,建立协同科技创新中心1~2家,新制定省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2~3项。5.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依托国家和省级工业开发区以及四大食品工业园区,建立专利(食品)创业园孵化器1家。6.加快高端食品人才引进。引进省级以上食品类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博士或研究员以上高级人才10~15人,新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2家。7.增加食品研发投入。确保食品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1.5%以上。8.提高食品工业产值与科技进步贡献率。争创中国食品名城,全市食品工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食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

(四)食品企业技术需求

1.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过程中对科技有巨大需求。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依靠现代科技向现代工业转化以及开发研究的升级换代产品和延伸产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原有风味和营养价值,提高其附加值,延长货架期,使之标准化、方便化、卫生化,是目前淮北食品企业对科技的重大需求。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投入,市场上的现有设备只是对手工制作过程进行简单复制,而对决定产品外观、结构、风味、口感的原料物性、工序选择、加工方法、工艺参数等指标却得不到体现。消费者宁愿选择手工食品,就可说明相关食品机械的研发滞后。在产业和科技方面加大对传统食品产业的支持,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营销方式的创新需求。淮北食品产业呈现出的是向下的“哭脸曲线”,即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产业链条的增加值少,品牌增加值低,中间产品制造高,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低、竞争力低。在企业层面上,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应是主体。由于企业最贴近市场,因此创新激情最高,创新需求最迫切,最符合自主创新的特性,也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在企业中技术创新与开发的设施、研究经费、研究专业人员都极为缺乏,大专院校技术研发、课题的申报往往根据申报人所从事专业、学科的前沿和自身利益(论文的发表、成果鉴定等)需求来确立科研重点和方向。企业找不到所需要的技术单位与人才,院校不知道企业需求。目前,项目申报虽也提倡产学研结合,但是实际情况是两者结合不紧密,科研与企业实体的联合、结合面很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品种创新需求得不到科研院校的强力支持。

3.食品科技人才的需求。无论大中型企业还是微型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问题。食品行业属典型的传统产业,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薄,职工普遍收入低,福利待遇也比较低,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聘不到、留不住、养不起。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技术开发难度很大,就连技术引进也受到限制。各类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淮北市食品产业科技的投入与进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制约了发展。

4.食品科技重点技术需求。通过发放问卷和调查表,淮北市食品企业具体技术需求:生物工程育种;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及循环农业技术;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技术体系;生物发酵和生物制造技术及生物功能产品研发;饲料酶及生物饲料研发;麦胚、麸皮等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与全营养谷物产品研发;方便面、饼干等方便休闲面制食品新产品研发以及馒头、鲜面等主食食品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谷物浓浆型新产品(谷物饮料)研发;黑色素提取技术与工业化生产;超低温干燥技术与果蔬产品研发;功能性乳品、婴幼儿奶粉等高端乳制品研发;食品工业污水排放的综合治理与副产品综合利用;动物废弃物(猪血、动物内脏)综合利用与医药级新产品研发;新型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研发;大豆蛋白等深加工产品及新型豆制品研发;高端酒、保健酒等中高端酒类新产品研发;淮北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创新;果胶等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农产品产后加工及冷藏和冷链技术创新;农产品和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

三、构建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途径

创新体系是由参与知识、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由中介机构广泛介入和政策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有机网络系统。它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组成,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协同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2006年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中提出创新体系包括5个方面:一是建立以企业主体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技术创新系统(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系统(大学、科研院所为主体)、创新中介服务系统、多元化科技投入系统和宏观管理系统(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国食品名城,加快淮北经济快速崛起,必须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就加快食品产业发展而言,必须选择科学路径,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加强探索与创新,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三个体系建设,打通科研、推广两个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成从研发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食品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活力。

1.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一要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组建完善自主食品研发团队。进一步提高淮师大及农业和食品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食品和农业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皖北地区乃至中原经济区占有重要位置。二要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协同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与中农大、安农大、淮师大以及省内外、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科技大联合,建设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三要通过政府引导,加快发展民办食品和农业科技科研机构。

2.加强创新支撑条件建设,突出政策和资金引导。一方面加大科技专项财政投入力度,彻底改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步由投资激励转向创新激励,由科技政策为主转向创新政策为主,实现从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围绕科技强市和创建食品名城、美好乡村建设等重大战略目标,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金融科技服务,积极探索科技担保、科技贷款保险,尽快设立风险投资种子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信用担保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加大股权质押等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广。

第2篇:实验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分析

教育技术专业是当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当下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优化,才能更好的保证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技术专业是现在教育非常重视的教学问题,其中的硕士研究生更是教育的重点,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优化。

1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要求

教育技术专业是现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其中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视,创新能力包含很多方面的创新,思维、意识以及方式等方面。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中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社会建设的水平与含量,是高素质、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在进行教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升其培养质量重要的途径【1】。教育技术专业在社会发展与教育创新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交汇方式,同时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技术专业对于教育技术的要求非常严格,具有技术与实践不同层次的创新性学科。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具有很多要求,需要学生自身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创新主要根据教育技术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讲,教学技术专业是一项非常独立的专业,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方面涉及多个学科,主要包含:物理学、电子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系统科学。对于这个专业的教育基本理论以及教学的体系等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才能更好的提升创新能力。其次是研究生的思维创新,对于教育技术专业来讲思维创新主要是提升能力创新的关键所在【2】。不管是怎样形式的创新,首先都需要提升思维意识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其他创新形式,对于思维能力的创新需要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思路。最后是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是教育技术专业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教育目标,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技术专业在信息计划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充分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教育,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教育技术专业在创新能力方面不断进行优化与改善,保证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其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问题,教育的内容以及硕士研究生等对于学习缺少创新意识,以及自我创新的个性。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不敢突破创新,受到很多的限制;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缺少正确的学术态度,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论文等方面,对于真正的技术研究并不是很热心,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导师对于学生的导向不明以及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不够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实践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科研中才能更好的提升创新能力,但是这方面的教育与参与机会比较少,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不够明显。

3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化措施

3.1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提升创新能力的主管动力,硕士研究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主动参与到能力创新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思维的创新,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提升,结合学生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强创新能力。

3.2提升专业导师素质

导师的教育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导师自身的教育能力直接对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造成影响。在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导师自身创新能力与教学素质的提升,建立专业的培训小组对导致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导师的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技术的掌握,专业的导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保障。

3.3积极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的教育环境

硕士研究生能力创新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环境的建设,积极营造适当的环境能力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出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在进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将产、学、研等相联系的进行教育,能够为学生提高研究的环境、扩宽研究的思路、创新研究的意识,加强创新能力的提升【3】。与此同时还需要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与规模,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到专业的学术讨论中,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创新的能力,提升专业性,让硕士研究生详细的了解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开阔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眼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求知欲与创造的能力。

3.4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制度

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优化,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等还需要制定完善的教育制度进行管理与约束,建立专业的团队进行专业的指导,对于研究生或是硕士管理处进行导师、院系等整合管理,加强宏观控制能力,建立完善的竞争管理制度与淘汰制度,对于硕士研究生等进行积极的管理,能够很好的激发出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对于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及时给予奖励,建立专业的奖金管理模式或是奖励模式,这样能够很好的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培养的效率,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4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来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技术专业在这方面正在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更好的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创造更具有价值的人才进行社会建设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楠,申爱兵,赵韦仑.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48-251.

[2]沈岩,秦颖超,高彦芳,贺克斌.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2:5-8.

第3篇:实验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

一、课程建设愿景

1.让每一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掌握最新的核心信息技术和锻炼核心的计算思维。2.锻炼出强大的心理能力和强大的高效的终生学习能力。3.利用最新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创业项目的实践。4.大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堂全数字化一体化教学探索,基本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5.建立创新思维训练系统和创业实践全数字化孵化平台6.建立产、学、研、创全数字化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生态系统。

二、课程建设背景

近5年调研了国内国外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近5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全部大一新生的综合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具有强烈需求的最新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内容是信息安全、大数据处理、游戏化编程、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制造设计与布局。

三、中国信息安全现状

近几年,网络空间逐渐被视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恰逢其时,在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彰显出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四、中国信息安全人才短缺

根据工信部2016年统计的数据,我国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与各行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际需求量之间存在60万人的差距。传统的信息安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类问题:思维方式问题、理论过多问题、实践过少问题。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公司所需人才之间相去甚远,企业几乎需要从头培育。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国家一级学科。

五、安全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在对抗中学习最新的安全攻防知识,在实际对抗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性,转变传统单调的书本理论知识学习模式。通过信息安全实训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实现网络及信息安全实操学习环境、模拟业务系统安全实践,实现工作人员对现有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使学生具备针对安全事件的相应应急能力,降低企业信息安全风险。通过信息安全攻防竞技平台及测试考核等手段,建立信息安全人才选拔机制,整体提高本校学生安全技能水平。六、建设目标高校信息安全实训室可承担信息安全相关的教学实验及课程实践任务和安全领域的科研任务。同时,信息安全实训室的建设能够为日常的信息安全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实验和演示环境,为信息安全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有助于学校在安全领域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较快提升。建设信息安全实训室主要目的是:1.为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理论教学提供配套的课程实验支持;2.为信息安全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课程设计及自主创新的实践平台;3.为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满足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5.以游戏化实践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游戏化对抗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6.在实际对抗过程中加强学生自身知识积累,提高网络竞技水平。七、成果体现信息技术与创新思维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带来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企业的真实业务,培养学生用系统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加强数据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措施,提高网络空间信息安全应变能力。2.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企业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创新创业,在解决企业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资源重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4.以企业实际业务需求为向导,贴近企业课程置换,提供学生就业率,向社会提供专业的安全性人才。5.安全攻防人才实践能力的持续提升,对参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部及其他部门举办的攻防竞技比赛,取得好成绩有明显的优势。八、课程模块(见表1、表2、表3)九、第一年课程改革明细表(见表4)十、实验室建设1.建设信息安全实验室,有学生实践平台和信息安全竞技平台。2.建设大数据实验室,可以进行医疗、交通、商业等行业大数据分析。3.建设智能制造实验室,可以通过物联网连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处理的符合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实践平台。十一、五年行动计划(一)第一年行动计划1.联合绿盟科技成立信息安全研究院。2.建设信息安全实训平台、信息安全攻防竞技平台。3.与绿盟科技深度合作,开发网络课程与编写教材。4.邀请绿盟科技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上课。5.与绿盟科技工程师组建第二课堂、一起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二)第二年行动计划1.联合攻克企业核心难题并申请校企合作课题和发表相应文章。2.面向宁波开展政府、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培训。3.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家工信部组织的信息安全大赛。4.全面升级信息安全实训平台、信息安全攻防竞技平台。5.建设大数据实验室。(三)第三年行动计划1.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2.联合企业开发大学跨专业教学智能信息系统。3.联合企业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开公司创业(四)第四年行动计划1.建设智能制造实验室。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柔性智能制造。3.联合相关公司带领学生创建智能制造公司,帮助学生全面参与企业智能制造升级。(五)第五年行动计划1.升级开发大学跨专业教学智能信息系统,帮助大学老师实时动态分析上课各项核心数据2.实现大学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数据化、全面融合化、数据生成实时化、数据处理智能化。3.联合企业开发教学智能系统,全面实时监控、智能处理上课过程全流程数据,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行为分析,认知心理分析等核心数据分析。4.联合企业开发创新创业全数字化在线训练智能平台,创业实践全数字化孵化平台。5.大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堂全数字化一体化教学探索,基本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6.建立产、学、研、创全数字化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生态系统。十二、学生上课心得反馈我认为老师的课实在上得太晚了,说实话,因为我们动漫游戏制作也算是计算机行业,老师你上一星期我都乐意听。后两天的课上,我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想法,马云马化腾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不是在做产品而是一个会自己成长的体系。产品的生命只有一年甚至半年,做产品需要花大量的头脑做产品创新,最后还是会死在淘宝阿里巴巴的手里,所以如果以后要创业我肯定会和老师说的一样,做大的,做得越大生命力才强。其实很多的意见不是对后两天的课,星期五中午下课后老师也把我们三个叫住聊了很久,最大的意见都已经说完了。后两天的课我最关心的一句话是:如果我要创业。我一定干大的。所以以后老师如果真的想创业,一定要叫上我。我会把我们班上所有想要创新的同学都给组建起来!第一次接触这种课,字面意思我想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本次课分别有三个老师,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第一天,老师教了五个动物性格,各种动物有不同的性格,还挺准。第二天老师给我们分享很多的创新的成果,现代社会科技先进,早已造出人工机器人,可以与人对话,接下来的目标可能是机器人结造人。我不时想插一句,你要人还有什么用?将来机器人都可以取代人类。第三天,动手能力,研发新的产品去销售,毫无头绪,什么对消费者有用,又有创新,很难。最后还是从组员下手,抓到喜欢的地方加上当今社会的现状组合。后两天老师的上课方式很特别,不采用ppt形式,口头讲述,注意力非常集中,让我在感叹自己毕业后到底要做什么。很谢谢老师这几天教学,感触颇深。总而言之,感慨万千吧。其实还是很留恋这样的课程,可是以后再也没有了。老师都是好老师,尤其是胡老师,他的上课方式很好,讲的也是一环扣一环。愿意给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所以我觉得,与其说他是老师,不如说他是朋友。让人很直白的感受到,他是希望你能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期待以后有再次见面的机会。周一讲课的老师,给我影响很深的是那几种人格,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是,但是我还是扣上了黄色的手环。周二与周三,是团队协作,设计的课程。整个周三都很闲,上课方式上来说,不太好,基本很少有实践的,这个可以改正。夜深了,明天回学校,开始照常上课。但是我会一直记得,你们这些优秀教师给我的指路方向。通过这五天的创业课程的学习,深受教育,倍受鼓舞。在看过很多的创业教科书和听过很多老师的创业教堂中,这次的创业课程给我的感触最深,启发最多。通过睿智的思维逻辑和在课堂上老师精辟周到的讲解中,我很大程度上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消除了对创业的神秘感,找到了些创业的灵感。对创业本质惊人的洞察力和睿智的逻辑思维,让我学到了很多。讲课中能够一针见血的分析和各种应对策略,让我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我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创业的历程中,我学习了,体会了,思考了,从而就变得更加智慧。

参考文献:

[1]睢丹,张亚利.计算机课程改革与思考[J].求知导刊,2016.

[2]周萍.浅谈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J].教研探索,2017.

第4篇:实验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实践研究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兴领域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在新的时代环境发展下,计算机因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1]。但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后得知,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难以跟随社会创新的发展,所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研究,是推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

1计算机

计算机,通常情况下称作电脑。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逻辑进行运算和数值的分析、比对,还可以对移动数据进行储存。在对计算机进行系统设定后,便可独立运行并且对大数据进行自动的高效分析与处理的一种电子设备。在计算机进行系统划分时,可分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同时计算机因其使用功能不用,种类也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具有科技性的是电子和生物计算机。计算机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并对历史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2]。计算机最初应用与军事研究领域,但如今却在每个行业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数据体系,为全球的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今,计算机已经在企业与学校等不同领域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成为信息交流与数据往来中不可缺少的应用。计算机在中国得到普及后,使用人数得到了大幅提高,特别是在新兴媒体、互联网通信等领域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中国在电子科技的发展生产中,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科技生产大国,并在全球化的产业中,发挥了自己的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其发展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人们对于计算机的技术发展需求也逐步增加[3]。

2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

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领域已经迈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最初的个人互联网逐渐发展为万物互联的应用方向。根据目前状况来看,计算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摩尔定律现象

计算机的硬件发展打破了摩尔定律。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当价格保持不变时,集成电路可安装的元器数量,大约每隔十八到二十四个月便会成倍增加,性能也会随之提高。这一定律揭示了科技进步的速度,而且这种发展趋势已经超过了约五十年。但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电子芯片的发展并未得到显著的提高。电子芯片在行业领域的发展中,已经到了瓶颈期。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虽然依旧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在行业发展的瓶颈期中,对电子芯片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使得计算机硬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市场的需要[4]。

2.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互联网+技术得以诞生,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在原有的互联网基础上拓展更多的大众经济市场,其中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云端计算技术等。互联网+技术使企业通过构建互联网动态网络圈,来实现企业丰富、多元的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企业员工的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除了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互联网已经延伸出了更多的使用功能。人们在使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强大而定依赖性[5]。互联网数据的传输速度的发展与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人们现代化发展中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2.3互联网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的电脑系统结构不断进步的同时,智能手机的系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有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随着互联网中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了使用成本、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快速提升。Linux等操作系统,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随着操作系统的不断多元化,为软件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完善软件在不同领域中的使用功能,在有关的领域的技术系统发展下,计算机应不断改善系统发展需要,在不同领域中实现快速发展。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更加开放化,计算机在未来的生活发展中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不可限量[6]。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必须在发展中进行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化发展需要。未来的计算机领域主要面向信息化方向进行发展。其中,主要领域是在:电子类产品的制作与营销上、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网络通信业务、电子竞技、电子信息文化产业等领域。

3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3.1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环境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软件种类也更加丰富。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对相关技术人员的水平要求也逐渐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与专业技术,都对计算机的创新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对目前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不断的探索,对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及技术上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得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硬件、网络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对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相关技术技术人员应不断根据时展变化,对自身的技术进行不断地学习提高,以满足计算机网络发展需要。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时展快速发展的结果,在各个领域中都备受关注,计算机在使用技术和创新快速过程中,对全世界的技术发展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嵌入式电子系统和传感器的日益完善,为电子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对职业技术的认证标准

校园中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是人才专业化培养的主要场所。现如今,在大学校园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了计算机领域发展创新的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学生可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家现已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学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7]。学校应深入调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推动“1”和“X”的衔接与发展。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选派教师参加有关培训。根据在校学生取证需要,对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内容或者需要特别强化的实训,在培训评价组织支持下,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同时可面向社会成员开展培训。符合条件的院校按程序申请设立为考核站点,配合培训评价组织实施证书考核。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计算机领航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企业在计算机领域的教学实践基地,对学生的课堂内容进行实践化学习。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进行不断的提高。在对专业技术领域进行学习的同时,应提高学生对不同技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改革中,包括了对相关的教育结构的完善、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课程等。深化新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在提高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的计算机系统的新型技术的了解,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以及未来工作中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为未来发展建设奠定基础。在计算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与网络科学化管理进行内容上的强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进程与学习效率。

3.3企业在计算机技术上的创新

企业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各自的工作模式,发挥各不同的特点。计算机在设置程序时,可根据不同领域的需要,进行具体的设计。企业在了解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阻碍后,有利于企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促进公司科技现代化发展。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其现有的计算机发展技术有着十分准确的定位,企业在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计算机在应用领域的技术发展、计算机安全、网络通信进行技术上的研究。在应用技术上还包括对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使用。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数据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整理储存的过程中,都需要使用运载能力较强的软件进行技术支持,使数据采集时更加便捷有效,对数据的处理更加精准、安全。计算机在大数据的运行和管理上的创新与发展是未来科技建设的必要条件,加强对计算机的创新与应用,才能促进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展建设。互联网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对数据在移动数据端的传输与使用,使软件在数据进行交换使能够将现有文件进行实时分享,促进了社会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整体运转速率,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发展需要和数据间的应用[8]。通过数据在云端进行分享的过程中,也对其安全性有着更多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发展时,更应加强在安全性上的技术创新。

4结束语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的技术发展与科技创新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积极的应用与探索。在计算机科技发展中,应重点关注其安全性和操作的简单性,使科技在发展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在硬件的发展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在通信与数据应用上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对现有技术的合理化应用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一定会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浩文.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实践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3):9-11.

[2]刘燕,段宏伟,张巍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3):57-60.

[3]胡岚.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9,23(01):19-22.

[4]褚治广,史伟.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93-96.

[5]李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其创新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0):141.

[6]徐海燕.高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创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1):164.

[7]范凌云.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9):52-53.

第5篇:实验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引言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一种新型施工方式,这种施工方式能够节约更多的施工材料,减少劳动力,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且优化施工环境,为保障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中,对于该技术的施工应用仍不是很完善。基于此,本文对相关方面展开讨论。

2工程概况

某大型居民社区项目占地面积为21465m2,共需建5栋居民住宅楼。其中,2栋为16层住宅楼、2栋为15层住宅楼、1栋为14层住宅楼,总建筑面积为51456m2。并且,在该项目中,整体建筑结构是采用剪力墙结构,预制装配式施工的项目包括外墙板、剪力墙、叠合楼板等多个部位。同时,2号楼采用的预制率为27.5%,其余住宅楼的预制率在15.36%~18.24%。

3施工关键点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由于施工中使用的预制构件种类、数量比较多,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一直是施工中的难点,并且由于施工中会用到一些体积较大的材料,如何保证材料在保存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坏,也是施工管理的重点;(2)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比较大,会用到很多大型的机械设施,这些设施的使用时间及作业安排,也都是施工的重点;(3)由于施工材料众多,材料的堆放场地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固,对施工精度的要求比较高,是施工的重点;(4)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防水节点比较多,特别是墙板的缝隙位置,都是施工中应注意的地方。

4预制构件体系研究

4.1预制叠合保温外挂墙板

本工程项目中,施工中使用的外墙板主要是采用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的复合材料,该材料的构件具有高度集成的功能,在施工过程中不会由于建筑物受力而轻易发生改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根据建筑构件的装配比例,完成预制叠合保温外挂墙板的制作,从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的保温、防水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防水性能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将墙板与建筑整体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增强整个建筑物的整体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1]。在墙板之间的缝隙位置,应采用高分子防水油膏,避免空气进入墙体情况发生,增强整体建筑的可靠性。

4.2预制内剪力墙

对于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而言,想要确保整个剪力墙的抗震能力和保留架构的完整性,就需要做好不同的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工作。本次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是创新性的螺栓连接施工技术,在具体的安装工作执行期间,在内墙的预制板上预留出螺栓孔,使得下层的墙板预留插筋可以顺利插入,为后续将水泥砂浆的灌浆料从螺栓孔顺利灌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进行剪力墙的施工时,应该在居中位置将连接栓放置其中,以实现提升预制墙体的竖向钢筋连续性提升的目标。

4.3预制楼梯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在进行预制楼体施工时,楼梯的架构作业是一次性成型的,进行预制楼梯的下端连接板连接时,采用的是焊接的方法,即在预制楼梯的翻边位置上将已经处理完成的埋件进行预埋施工,使其与围栏安装施工相互契合操作。此种建筑施工方法的运用,能够使得安装后的楼梯护栏与楼梯之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吊装成型,为后期的工程施工节省大量的建筑作业周期,优化施工效率的同时,改善施工质量。

5配套装备的创新

5.1高精度测垂传感尺

伴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装配率得到了有效的升高,同时建筑高度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建筑垂直精确度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通常情况下,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安装检测工作精确度比较低,是由于采用的是标尺进行测量,精度仅为1/150,并且整个施工过程采用的人工测量[2]。据此,本次工程施工采用了测垂传感尺,在同一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远程控制和现场操作,通过与智能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能够有效将检测精度提升至1/1000以上,对于工程施工精度保证具有重要作用。

5.2预制墙板快速支撑体系的建立

在进行预制构件的装配工作时,首先需要开展的就是调节和固定2项施工措施,而实现的方法一般为临时斜撑,此种方法的内部结构以及相关执行操作都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能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据此,本次工程施工中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预制墙板快速支撑体系。在该体系中,预制墙板的支撑杆件可以直接通过挂钩和圆环与连接件之间进行连接,有效地提升了工程的安装速度。同时,在本次工程作业期间,还可以直接使同一墙板通过2根支撑即可完成墙板的固定工作,有效节省了项目成本。

5.3无脚手架多功能安全防护体系

针对传统脚手架辅助作业工具存在的不足之处,此次施工期间研发了一种专门应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的新式作业围栏,其功能十分多样化。在该类施工辅助工具中,可以直接使用预制墙板上之前预埋的螺栓进行围栏固定,无须再次进行墙上开孔操作。另一方面,固定施工围栏上面用于连接的钢片,可以作为后续施工阶段的墙体安装定位装置,借此高度优化安装工作开展的精准度。此类无脚手架多功能安全防护体系的构件,对于工程本身而言,自身的比重十分小,并且拆卸便捷,节省了施工过程中的重复安装以及材料耗费。在施工期间应用先进的升降平台辅助作业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了极大的保障作用。本次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是无脚手架化施工方式,替代了传统的钢筋、木质材料脚手架辅助施工,高度优化的工程的施工效率。

6结语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预制装配式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也被应用于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剪力墙、楼板及阳台等。施工人员在进行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各种配套技术的应用方式,并对其配套装备的使用方法进行全面的掌握。本文以某建筑工程为例,对预制装配式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体系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为了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从预制装配式施工入手,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从晓,黄臻,邓雪松,等.二层二跨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框架消能减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对比[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7,25(1):14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