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

通讯技术培训全文(5篇)

通讯技术培训

第1篇:通讯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塔式起重机,增强现实技术,教学,考核

引言

塔式起重机(简称:塔吊)是现代建筑业起重、运输、吊装作业的主导机械,全国塔吊数量有数十万台,并且每年呈递增趋势。近年来建筑行业塔吊的大量使用,由于违规超限作业、现场环境变化与塔吊群干涉碰撞等引发的各类塔吊运行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目前全国大部分建筑单位在塔吊培训考核方面,有许多不足和缺陷。首先司机、指挥人员(信号工),实际操作培训费用高、成本大,造成实际操作培训时间短,效果差;其次,市场上现有的模拟仿真塔式起重机普遍存在实用价值低、价格昂贵、周转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后期保养费用高等问题,操作培训无法模拟实际生产环境,如:风力、风速、变幅、群体作业等因素,存在较大安全生产隐患。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音效,嗅觉,触觉等信息)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增强现实是将虚拟事物在现实中的呈现,而交互就是帮助虚拟事物在现实中更好的呈现做准备,因此想要得到更好的AR体验,交互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AR系统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真实世界和虚拟的信息集成;2)具有实时交互性;3)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和研究领域。

1课题研究背景

现阶段,大多数塔式起重机司机专业技能培训、班前岗前教育仍采用基础理论教育+上塔实操教学,对于初学者来说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如:1)人为因素:因人为操作不当、延迟处理、对运行数据模糊不清等情况导致的安全缺失。2)机械因素:因机械设备操作难度大,潜在隐患较多造成的伤亡事故;设备安装部署难度大、成本高、周转难,并且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加设备的损耗也随之增大。3)环境因素:机械设备应用范围广,安装操作环境复杂且不利于控制的问题,人员培训过程中受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

1.1AR技术发展背景

近年来,A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维修、影视娱乐、医疗手术、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并逐渐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AR技术因其功能优势更适用于教育领域。AR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将丰富的资源信息和其他数据整合到用户能够观察到的现实场景中,为培训对象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提升培训效果。

1.2政府、行业要求背景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93号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第373号令)、《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66号令)、GB5144—2006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JB/T100—1999塔式起重机操作使用规程、GB/T5031—2008塔式起重机等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塔式起重机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岗位管理,提高建筑行业科技管理能力的要求。

2研究目的

本论文主要研究AR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价值,这里提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塔式起重机操作的教学培训中。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AR技术更加生动、直观的开展塔吊司机专业技能培训,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在保证操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3塔式起重机AR技术方案

3.1研究目标

结合特种作业设备岗位技能培训的特点,塔式起重机AR技术采用BIM技术构建塔式起重机实体模型,通过AR技术模拟塔吊操作运行状态与作业环境,全程记录司机操作并进行违规报警、空间限制、模拟倾翻与环境变化,实现操作与体感的交互模拟,突破了固有培训模式存在的位置、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教学培训考核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3.2技术方案

塔式起重机AR技术的实现,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及智能控制技术,通过将体感操作控制台、音响系统、视觉系统的融合,实现塔式起重机教学的仿真互动体验,教学培训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自身的应变能力与处理技能,见图1。

3.2.1教学系统塔式起重机AR教学系统包含教员管理与学员管理,登录系统时通过身份证识别操作员身份,进入对应的操作界面(见图2)。教员或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远程系统维护,上传学习资料、设置考试科目,查询学员的操作成绩,实时跟踪学习、训练轨迹,记录训练结果等。学员登录系统后,可进行学习资料的浏览、查询、检索等,还具有记录学习时长、进度,模拟考试等辅助功能(见图3,图4)。

3.2.2图像视景系统采用高清短焦投影背投技术实现三维立体成像,大大提高临场感,使培训人员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比例的画面效果,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仿真还原度。配备高保真音响系统,模拟现场环境音效及设备运转中的音效。

3.2.3塔吊实操模拟训练系统采用体感震动座椅,模拟塔吊驾驶室晃动特性,真实还原出现实操作间在设备的运行情况。通过操作信号的采集与还原,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电气参数指标,采集指令控制器、按钮等信号,并同时反馈到软件系统及指示灯系统。

3.3实现方式

1)塔吊模型仿真:建立塔吊三维模型,并在塔吊信息模型中关键受力节点设置倾角传感、风速传感、重量传感、高度传感、变幅传感、角度传感、群塔防碰撞、基础沉降等传感触发点,实现塔吊模型高还原度仿真(见图5)。2)运行环境仿真:建立施工现场信息模型,并对风、雨、雾、霾、光照、噪声等因素加入施工现场信息模型,以及构件的准确位置与位移变化等,在真实环境下对塔吊关键节点进行受力模拟(见图6,图7)。3)体感控制:将各受力节点传输回的信息以及操作环境信息通过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全视角(多维度)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将对司机的体感部分传输至体感震动座椅,模拟真实环境下塔吊操作室司机的真实感受,见图8。4)场景仿真与机械作业模拟交互:驾驶室系统采用真实的操作台,包括完整的操作台(操作手柄、按钮、仪表、指示器以及司机座椅等),其原来的玻璃窗口用视景系统的VR显示系统替代,通过“窗口”可以看到VR屏幕上的视觉景象和操作情况,见图9。数据接口:平台数据接口多元化,无论是塔吊信息模型,还是施工现场环境,均可根据不同工程类型、现场环境因素、塔吊规格型号等因素进行编辑修改。

3.4技术创新点及优势

1)可编辑的塔机运行环境与施工现场环境。将AR技术应用在塔式起重机教学中无论是塔吊信息模型,还是施工现场环境,均可根据不同工程类型、现场环境因素、塔吊规格型号等因素进行编辑修改。AR仿真支持施工现场光环境模拟,根据季节转换与时间轴变化,模拟不同时间节点的日照强度对塔吊司机、司索工的操作影响,在培训教育时进行重点加强。对即将上岗的项目塔吊司机、司索工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班前教育时,可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模拟真实的塔吊运行环境及施工现场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教育,降低了塔吊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风险。2)全视角(多维度)立体显示技术与三维图形处理技术应用。通过全视角(多维度)立体显示技术与三维图形处理技术应用实现三维立体成像,提高临场感,使塔机操作人员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现实比例的画面效果,提高了系统的仿真度。施工现场全场景视觉效果,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受力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可协助塔吊司机完成高难度业务培训,提高了塔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3)交互式塔机操作模拟。模拟司机操作工作界面,采用真机仿真的方式设计制作。包括一套完整的操作台(操作手柄、按钮、仪表、指示器以及司机座椅等),其原来的玻璃窗口用虚拟现实显示系统替代,通过“窗口”可以看到屏幕上的视觉景象和操作情况。反馈系统可以产生实际作业中的各种反馈塔身倾斜、制动,倾覆,货物撞击,碰撞报警,现场的各种声响,以及模拟操作不当造成的各类事故后果。4)部署简单,周转便捷。塔式起重机AR教学系统,通过将图像视景、音效模拟与体感控制座椅结合于一体,实现了教学、训练、考核一体化功能。安装部署简单,周转便捷,损耗率低,同时解决了传统塔吊技能培训受时间、天气、地点限制等问题,提高培训效率的同时降低培训成本。

4结语

基于AR技术的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培训系统的研发,通过将电子传感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结合,对塔吊使用过程和行为,以及施工现场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进行仿真模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受训者可以将自身置于各种复杂、突发环境中去,从而进行针对性模拟训练,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与问题处理技能,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塔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基于AR技术的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培训系统的研发,为今后塔吊远程操控及无人操控收集各类真实数据,也为其他高危行业培训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骞华.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2019,26(1):289-290.

第2篇:通讯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

一、引言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也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生态,教育信息化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与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水平偏低的现实形成了很尖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显得很迫切和重要。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共向14个二级学院发放了210份网络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83份,得到有效问卷183份,教师样本的学科分布、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接近学校教师总体结构,基本可以体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

三、研究内容

问卷设计按照马宁等编制的《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中的五个维度: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发展,[1]设计了基本信息、意识与态度、基本概念与知识、基本能力及提升能力的需求情况五个部分,并依此设计调查问卷。

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日常教学观察,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以下几对矛盾:一是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的肯定与教育技术能力偏弱和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应用教育技术的矛盾;这个矛盾与地方普通高校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投入不足有关,教师靠自主学习习得的教育技术能力不能很好应用到教学中。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给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应用设置了障碍。二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求的多样性与培训形式、内容单一的矛盾;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但差异明显。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常常以讲座形式进行,但这种形式并不适合以实操性内容为主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分层次,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师,从而影响培训效果和参训动机。三是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和培训时间集中及动机不强的矛盾。就是经常提及的工学矛盾。高校教师不坐班的工作特点使得集中培训难以实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也使得高校教师轻视教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有少数教师凭兴趣参加。这几对矛盾可以总结为意识和环境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内的自身信息化意识不强,二是没有应用教育技术的环境。笔者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

五、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

(一)理念的变化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逻辑起点

从学校来讲,还是要理念引导先行,增强教师信息化意识。从教师自身来讲要提高应用教育技术认识。邀请信息化教学专家指导、兄弟院校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和本校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是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意识的高效可行的办法。

(二)基础设施是教育技术能力获得和应用的基本保障

根据调查,基础设施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实施的影响因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一定设备和环境的支持,培训后教师应用时也要提供便利、易用的应用环境。例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互联网、网络带宽的建设等。所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基础。

(三)学习环境设计是教育技术能力获得的关键

具备了信息化意识和良好的基础环境,如何让教师获得良好的教育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呢?教育技术培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是关键。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施,笔者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和社会化软件特点设计了三维立体式学习环境,面授+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移动学习(微信公众号、百度云、QQ群),这个学习环境解决了高效教师的工学矛盾、培训后续辅导缺失、培训内容老旧等问题。周红春等在《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的结论和体会佐证了本条策略[2]。

(四)健全管理机制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的持续动力

学校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这样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或由负责学校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中心这样的部门负责,并出台相关政策,例如新教师入职必须经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相关培训制度,例如培训师选聘制度、培训考勤,评定证书等;还要有相应的培训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固定的地方。

六、结论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策略的实施我们得出结论,培训质量主要取决于高校和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培训效果的基本保障。学习环境设计中多元培训形式、实用分层的培训内容、后续跟进的培训服务的是培训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的健全管理机制为培训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宁,陈赓,刘俊生,丁杰,余胜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5-6.

第3篇:通讯技术培训范文

邮政网络系统资源不足,数据传输技术滞后随着邮政储蓄代收付业务和电子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需要变化加快,现有网络系统资源不足,设备的处理能力及通讯线路带宽资源难以满足通讯流量剧增的需求。同时,各城市中心与省中心的网络连接均采用FR线路连接,传输速率范围在19.22~64Kbps,由于邮政储蓄业务量和网点数量的增加,现有的低速通信线路难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导致数据传输延迟大,用户等待时间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邮政储蓄业务的运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除此之外,网络架构的不合理,差错率过高;软件体系的僵化,灵活性较弱;软件版本多,监管难度大;管理模式落后,通讯手段陈旧;网络运行稳定性差、网络结构扩容性差、线路传输质量问题等因素都会给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带来隐患,需要进行局部的改造与优化。

二、邮政计算机网络的改造设想

针对邮政计算机网络现状,笔者就邮政计算机网络系统改造提出了以下设想:

1重视原有网点设备的投资保护,避免资源的过多浪费

邮政网点设备配置早,设备老化故障频发,操作系统版本过低,但若大规模淘汰网点旧设备,重新配置新设备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在对网络设备进行局部优化改造过程中,要重视原有网点设备的投资保护。一方面可以在招标过程中要求开发商在已有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版本基础上开发终端软件。另一方面,可以借助Linux等对硬件要求较低的操作系统进行改造与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网点设备,避免资源的过多浪费。由于邮政储蓄营业点多、服务范围广、交易频度高,在选取中心主机时,要充分考虑主机联机事务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主机系统的选择应优先选取支持分区功能的主机设备,通过增加CPU、内存或节点等方式对主机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扩容,以达到满足远期业务发展需求的目的。同时,应注意配置相应的系统管理软件,以便对主机系统应用状态和性能进行深入分析、记录,为系统管理维护人员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此外,在进行骨干网络路由器设备的选用时,应选用与数据集中后通讯量相一致的主流产品,如省处理中心局域网交换机选用CISCOCatlyst4000系列产品,各城市中心交换机也应选用这一系列的产品,同时注意各中心网络设备应采用双台主备方式,以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

2采用高带宽的异步传输模式(ATM),提高数据信息交换率异步传输模式

(ATM)是新一代的数据传输和分组交换技术,其容量和处理的灵活性是当前时分长途线路交换网所不可比拟的。异步传输模式(ATM)的作用在于:一是能够面向连接,以小的、固定长度的数据传输单位为中心;二是各类数据信息的传输以信元为单位,具有支持多媒体通信的功能;三是通过统计时分多路复用、交换式虚拟连接等方式动态分配网络带宽,以满足用户对带宽需求的变化,无链路对链路的纠错和流量限制,网络协议具体简单,数据信息传输延时小,交换率高。异步传输模式(ATM)支持高速率,综合了线路交换的实时性和分组交换的灵活性等特点,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应用环境需求,推动网络设计与组建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3创新网络运行维护管理模式,构建强有力的网络运行维护队伍

首先,要邮政企业要更新观念,由以往单纯的面向网络、面向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逐渐向面向业务、面向客户的多向运行维护管理模式转变,采用城市中心大集中方案,实行统一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其次,邮政企业要注意分域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使运行维护管理模式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增强网络故障响应能力,提高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质量,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实现效益的最佳化。再次,邮政企业要注意建立“主动维护”综合运维机制,通过例行测式、性能统计分析等分式对邮政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排除网络故障,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最后,加强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人员教育培训,通过内部技术培训和外部技术培训,加大与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交流,增强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构建强有力的、专业化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运行维护队伍,确保邮政计算机网络高速运转。

三、结语

第4篇:通讯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通讯设备;运行及维护

1高速公路通讯设备运维的主要内容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高速公路基于通讯设备的业务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无论是传统的MTC收费系统,还是如今已全国联网的ETC收费系统,无论是在路面上实时更新的电子指示牌,还是在终端设备上可实时预览的电子监控系统,都离不开安全稳定的通讯设备作为支撑。所有运行在高速公路的应用系统,对通讯设备以及通讯线路的质量、运行状态、使用效率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地运行维护以保障通讯设备不间断的高效率的使用是值得我们深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通讯设备的维护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日常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另一方面是系统设备故障修复。日常系统设备的检修与维护是在设备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按照时间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的例行检查,并对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对检查信息进行记录与反馈,防止系统设备突然出现重大故障带来严重影响。通讯设备突然出现告警故障现象,如何及时定位问题节点、分析故障原因,是系统设备故障修复和维护中的重难点。

2高速公路通讯设备介绍

我国高速公路的通讯网络,是由各省高速公路相关单位自行建设或由当地运营商负责建设,所使用的通讯设备品牌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地区都主要以SDH结合OTN作为通讯设备传输的方式。SDH是由同步数字系列标准的传输系统、分插复用器、数字交叉连接系统等网络单元组成,进行同步信息传输、复用和交叉连接的网络,较早地出现在高速公路通讯系统中,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市级分中心至各个收费站的末端网络通讯设备。该通讯设备建设期较早,老化严重,设备的故障率和运维的难度都比较高。OTN是光传送网络系统,是一种比较新的光传输网络技术,在通讯工程中现普遍使用。在高速公路,主要应用于每个省中心到该省各地市分中心的主干通讯设备。OTN是通过传统的通讯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演变而来,但是OTN和前面两种传输方式有所不同,是继承了数据传输的优势,而且还保留了SDH通讯的较为理想的功能特性,OTN除了有以上两种优势,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即通讯的纠错技术。既可以保证传输质量的情况下,节约信号传输通道资源,还可以优化通讯通道,有利于对通讯网络的运维管理。

3通讯设备运维中存在的问题缺陷

(1)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维修技术不强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中的很多通讯设备的维修和护理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然而,大多数高速公路的工作人员对通讯设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在平时操作使用设备时都会出现失误,在设备出现问题时,更是难以进行正确高效的维修任务,从而导致设备正常工作受影响,从而高速路况恶化。在出现故障现象时,高速公路工作者需要联系沟通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维修,这导致了对通讯设备维护时间较长、效率低下的现象。由此可见,我国高速公路过于依赖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高速公路收费口的堵车现象。(2)日常例行维护力度较小,效率较低高速公路目前对通讯设备日常例行维护力度较小且效率较低。工作人员平时很少注重对通讯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一般都是等到设备出现问题并且影响工作时才开始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实际上日常例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平时很少检查设备、忽视对设备的维护,甚至日常例行的维护工作也是草草了事。这种现象不仅缩短了通讯设备的使用寿命、加大了对设备的损耗,而且可能会导致设备出现问题时,故障问题更难解决,延长了设备恢复时间,从而影响车辆在道路上的通行效率。(3)忽视了对设备具体情况的记录和反馈高速公路很少有对设备的使用情况、维护情况、故障情况进行记录和反馈的行为,一般都是问题发生后解决掉就结束了。实际上,对设备使用、维护以及故障情况的记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效地记录和反馈可以使工作人员了解设备具体的情况,在维护过程中有所侧重,对经常出问题的地方进行着重的检查。另外,忽视对设备的具体情况的记录和反馈,很容易造成下次故障发生时维修效率低下的情况。

4针对通讯设备在高速公路运维的对策分析

(1)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维修技术培训高速公路应当招聘专业的技术人才,要求他们了解并掌握操作和维护通讯设备的正确方法。正确操作通讯设备,合理使用设备可以减少对机器的折损。另外,需要定期对通讯机器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增强技术人员维护通讯设备水平。在平时可以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只有让工作人员充分学习设备的操作方法,掌握设备维护的知识技能,才可以对高速公路的通讯设备进行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提高故障的维修效率,保证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在一定情况下,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对通讯设备的维护技术水平,可以建立合适的奖惩制度,以此调动参与培训提高个人水平的积极性。培训结束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核,以此来严格要求技术人员积极提高对通讯设备维护维修的技术水平。因此,加强技术人员对通讯设备维修维护技术的培训,也是一种保证高速公路通讯设备正常运维的方法途径。(2)加强日常例行维护维护高速公路系统设备必须遵循预防为主,定期检查为辅的原则。在高速公路通讯设备日常维护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观察通讯设备工作的外部条件,保证外界环境的温湿度在设备正常运行的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除此之外,平时应加强对通讯设备例行维护的力度,争取及时发现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相应的维修或维护。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在机器出现故障时,提高设备维护的效率。最后,应提高告警故障的维护效率。在高速公路通讯设备的维护中,告警故障的维修难度较大,需要技术人员对设备告警设置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只有明确告警信息,并及时正确地进行维修工作,才能够提高故障维护效率。所以说,加强日常例行维护是提高高速公路通讯设备维护效率的有效措施。(3)重视对设备维护情况的记录与反馈高速公路在对通讯设备日常运维中,常常忽视对设备维护情况的记录和反馈。实际上,及时地记录和反馈设备的维护情况,可以更好地确保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为日后的例行维护或者故障发生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有利于提高通讯设备的维护效率。例如,平时可以注重对维护告警信息、故障程度、维护时间等信息的记录,并定期进行设备运行情况的反馈。(4)合理使用自动化运维工具自动化运维工具加入到高速公路通讯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中,可以提高对通讯设备维护的效率,节约运维人员的成本。使用通讯设备的自动化运维管理平台,可以免去运维人员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处理简单且重复的工作。合理地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工单派发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各项预设指标,在设备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平台通知给相关负责人员及运维人员,保证处理问题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通过运维平台,还可以直观地查看各通讯设备的连接结构和运行状态,提升运维工作的整体质量。

5总结与反思

随着新的通讯技术、通讯网络在不断的研究和实现,对现有讯通设备的运行维护探讨出好的方法与方案,也是为将来出现新的维护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讯设备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快车道中,也越加离不开通讯设备的应用,无论通讯设备如何的更新换代,加强对通讯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的管理始终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关键之一。否则就会降低高速公路的工作效率,造成不必要的交通障碍。进行对高速公路通讯设备运维探讨与研究有利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可以让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参考文献

[1]吴昶志.高速公路通讯系统设备的维护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8(27).

[2]郭祥柏.辽宁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6.

[3]吕涛.SDH网技术概述[J].四川通信技术,1994(4).

[4]郑博,苏林峰.浅谈OTN系统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19(49).

第5篇:通讯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资深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完全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完全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士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G89.

[2]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G172.

[3]王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国希斯公司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42G143.

[4]史红彦.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1G32.

[5]陈健,唐彦儒,刘昊.浅析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J].才智,2016(1):136.

[6]齐俊峰.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9):26.

[7]张士辉.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G190.

[8]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0G63.

[9]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2G135.

[10]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6G168.

[11]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G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