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校园德育文化全文(5篇)

校园德育文化

第1篇: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体育之美不仅指形体、姿态、力度、速度,或是韵律动作,更指其背后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定境遇是学生体验生活美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之一,是维系学校社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贯彻校训理念、营造人文氛围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要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文化、体育资源之美,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让全体师生通过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加深了解学校,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理性、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顽强精神。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功能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校园体育文化的正导向作用不可或缺。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核心的准则,而公允、公平、公开、公正又是其道德规范的实质所在。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这种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规范的水平,优化道德环境,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强化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观念。校园体育文化注重构建的和谐、公正、公平、团结、进取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活动大都倡导以集体为单位策划进行。这有利于打造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便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团队型的、需要队友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竞赛,比如拔河、接力跑、集体长绳、篮球联赛等,使学生逐渐懂得个人的力量和水平是有限的,只有心装集体、拧成一股绳,坚定意志品质、勇于拼搏、勇于进取,才能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还要搭建多种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自豪与尊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锤炼集体协作精神,增进沟通交往的能力,融洽人际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集体(班级)凝聚力。

四、校园体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第2篇: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学生的自我约束之间的矛盾,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我要求之间的矛盾,思政理论教育课的宏伟目标与学生的短期目标之间的矛盾,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学生内心需要的实践之间的矛盾等。学校要求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却总是有部分学生会迟到、会早退甚至会旷课;学校希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有部分学生只是追求门门及格;德育课上老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多数学生也许更关心大学毕业自己是否能够养活自己,辅导员班主任苦口婆心说了许多,学生心中也许会质疑老师的言论是否有根有据,如此种种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无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传播、积淀的过程无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文化中的体育精神:团结、拼搏、健康、向上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融会贯通,如出一辙;体育文化中传承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理念与学生追求的生活理念息息相通;体育竞赛中的“更高、更快、更强”满足了大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奋斗的内心需要,校园体育文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校园体育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影响。构建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受校园体育文化的制约并反作用于校园体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使校园体育文化不超越现实条件,在现有的背景和条件下开展活动。

2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从内容看,可分为三个层面:外层: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即高校体育教学的场馆、设施、器材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中层:是实践层次的体育文化,包含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层: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包括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学生能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是物质保障,体育文化的中层文化是行为保障,体育文化的内层文化是精神保障。

2.1以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为基础,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高校校园体育场馆、设施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团中央号召全体大学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三走”活动,也与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团中央之所以号召全国高校开展“三走”活动,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行为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不同于过去,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们无疑更快更普遍的进入网络世界,现在的网络书吧取代了过去的纸质书刊,现在的多媒体取代了过去的黑板粉笔,现在的QQ、微信取代了过去的书信往来,一切都在飞速的发展和变化。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使大学生们足不出户也能了解世界各地,但是也使大学生们对网络形成了习惯和依赖,甚至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上课、吃饭、走路乃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们都离不开手机和网络,绝大多数人成为了手机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处于低迷状态,本该朝气蓬勃、激情四射的年纪,却有许多人无法达到最基本的体能标准,尽管如此,许多学生依然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待在寝室、教室和图书馆。要使大学生改变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现状,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民的希望、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使大学生们能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要做到如此,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即是基础,没有体育场地、没有体育设施甚至没有基本的锻炼场所,开展“三走”活动等于空谈,如果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甚至连最基本的身体健康标准也达不到,又如何担得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如所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才得以寄存、传播和延续,反之,知识也好,道德也罢,将无法得以体现。由此可见,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2.2以体育文化的中层文化为契机,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实践保障

体育文化的中层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使学生了解一切行为和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允许范围之内,即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为文化使学生知道要实现梦想取得成功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同时也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成功是由无数的汗水和失败结合而成的。如在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所有队员和教练员都必须在体育制度和规则的范围之内来完成比赛,没有人可以例外,无论是谁,违反规则或是制度,既有被罚下场地更有可能输掉比赛,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过程,体会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与此同时也感受到了制度不仅仅是约束自己,同时也可以成就自己,由此在生活中、学习中更能够理解和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尤其是在体育比赛中胜败交错、输赢交加,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最后的胜利者是谁,这样的感受过程,是学生在其他的活动中或是书本中无法得到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养成了他们坚强的性格。体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无疑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保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希望学生能够养成坚强的性格,能够经受住生活的挫折和考验,然而对于没有真正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人来说,用语言的力量很难使他们养成坚强的性格,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快乐,他们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如果单纯地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说服学生,无疑显得苍白无力,体育文化的推广以及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实践成功失败、品尝艰辛甘甜创造了契机,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造实践保障。

2.3以体育文化的内层文化为导向,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精神保障

第3篇: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弱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它能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是为了让学生去感悟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校园文化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应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学校应更好地进行完善,并借其发挥出更优良的德育功能,为高校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的内涵

校园文化,指的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融合所创造出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的布局,各种基础设施等,是客观存在的;而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抽象的面貌,比如学校的校训等。德育文化的传播,既要有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要有教师的言传身教,两者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更好地强化德育功能。

二、高校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引导功能

高校对于学生的引导功能是很重要的,学生的道德、文化、思想等都会受到学校教学的影响。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必须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引导者,必须坚持国家的办学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演讲、话剧等表演形式来诠释出正确的道德观,来引导学生拥护集体主义,切勿误入极端个人主义,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入校园文化,在校园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规范功能

学校的制度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性,对学生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引导,能让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学校校规校纪、校训的设立并不是为了去让学生照其去实行,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规范制度的潜移默化来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这种无形的约束力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思想层次,从而认同学校的各种观点和学校所引导的价值取向。

(三)健全人格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提高在于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是一个公共环境,很容易对其中生活的人群造成影响,学生在这个文化氛围中会产生不同的意识,而长期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的思维观念会逐渐走向统一,形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和平衡感,这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四)审美功能

校园文化在对学生长期的熏陶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周围环境、氛围来确立自身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引导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黑白性。校园文化自身的物质条件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比如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带的设立。

(五)实践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因而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其中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学生可以从自我实践、自我锻炼中找出自身的特长与缺点,然后通过不断地改正来完善自身,提高自我独立、自我管控的能力,最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弱化

随着国家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的校园文化也逐步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完善了其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由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落后文化不断冲击着校园文化,造成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出现问题,并不断弱化。由于学生的知识需求量大,学校的固有文化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产生趁机诱导了学生,让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较单一,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融洽,造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发生偏差,走向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道路,致使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弱化,也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校园文化的信服度,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四、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强化的方法

(一)坚持国家先进文化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文化发展的目标,所以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导。高校须传授给学生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思想,引导学生接收正确的新思想,对外来文化进行择优,对本土文化进行舍旧,保证校园文化更好地发展。

(二)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好的环境能教育人、感染人、提高人的思想品质。高校德育功能的完善是靠校园文化作为载体的,因而校园文化的更好建设就会促进德育功能的强化。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自身现有条件,丰富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与校园的建筑、花草等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健康学习、健康生活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的提升

高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为了让学生有秩序地进行学习生活,通过建立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制度文化,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德育的教育不仅仅是靠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实现的,制度的规范性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通过制度文化的规范,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德育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核心的价值取向,是由全校人员及学校校风共同打造的,因此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断创新,而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学生与老师就应该和谐共处、相互信任,共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更优质的校园环境,促进高校校园德育功能的强化。

五、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不利因素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国家经济和上层建筑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由于当前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导致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由于旧的社会体制还未完全解体,而新的体制又还不完善,致使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冲突,引发学生价值取向的困扰,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功利思想变得严重。

(二)网路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文化,具有双面性。它的内容丰富、传播快捷、开放性强,为德育功能的完善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但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信息的广泛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些不良信息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未导致学生因自控力不强而误入歧途。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其中优秀的文化能打开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而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校园文化带来了负面性。由于校园文化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较少,导致学生的判断能力出现偏差,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完善受到较大的阻碍。

六、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发挥主导性,如果任其发展,便会让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导致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在面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从多各方面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面对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高校必须正确处理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价值取向的选择、道德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则对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良好的个人品质有重大作用。校园德育功能的健全不仅能让学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还能促进校园文化的更好发展。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健全是目前高校必需妥善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春,桑雷.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弱化及提升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2):98-100.

[2]王志虎.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建设研究———以X高校为调查对象[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刘旭,杜冰,张帆等.高校体育教育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科教文汇,2015(15):13-14.

[4]郝伊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第4篇: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意义;措施

1引言

面对当下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和日渐复杂的社会形势,很多在校大学生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出现价值观扭曲、拜金奢靡、崇洋媚外、虚度时光等现象。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蔓延,高校应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品牌,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以此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当下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为平台,以校园师生为主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项目,如学校办学宗旨理念、校风校纪、教风学风、课余活动等丰富内容,是具有社会发展特点的群体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首先,具有良好的教育导学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具有规范约束作用,使全体师生能够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再次,加强校园文化,有利于使师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师生的情操;最后,校园文化还具有凝聚团结的作用,极大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师生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弘扬校园正能量[1]。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措施

3.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就要使教师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首先,学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无形中对于学生心灵成长和品格形成产生影响。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绪,加强与学生的课内外交流,切实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及时疏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高校教师要学会用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在掌握更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信服和钦佩,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2]。

3.2建设良好的校风校纪,完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培养良好的校风校纪,提高学生的校园荣誉感和使命感。首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是集体活动环节当中,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团队中重要的一份子,积极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献言献策,使学生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一起努力,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集体意识;另外,要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学校还应制定明确的管理条例,能够在弘扬先进思想文化、提倡文明校园行为的同时,对于违纪行为和不当言论进行严肃处理。唯有做到奖惩分明,才能使学生切实认识到端正自身行为的重要性,使学生呈现积极阳光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向上的身心状态,感染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自觉向榜样学习的同时改正以往的坏习惯,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成长,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

3.3培养优秀学生干部队伍,带领学生更好的学习

学生干部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在学生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还要培养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干部更好地辅助教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能够树立发扬榜样作用,带领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首先,在选拔学生干部过程中要做好全面的分析工作,认真观察每位参选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在对学生这些基本的情况充分了解之后,进一步加深交流沟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学生的意见,并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保证这些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建立在师生共同认可的前提下,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对于这些品行兼优,富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学生,应加强培养与锻炼,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委以相应职位,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领导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改善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另外,学校教师要尽心培养和教育学生干部,在为他们下达任务的同时,要及时针对其完成情况提出意见,予以引导。有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年龄和思想上的差距,再加上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对于教师的一些教导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此时,学生干部的存在能够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一群体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同龄人的角度来向学生表述在校园文化管理中各大小事情上的态度和做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从而更加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3.4定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校园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大学校园集体文化活动不仅能发挥娱乐作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最真实的快乐,享受到校园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能够寓教于乐,具有育人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尊重理解和共同协作,增强同学感情和师生感情。其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尤其针对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会出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师能够因材施教的管理。再次,学生在积极准备各类集体活动中,都会使身心得到锻炼,提高组织参与活动的能力,也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更多的处事之道[3]。最后,还可通过建立具有院系特色、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将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而有所感悟和学习。

4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全体师生的管理教学、学习生活和校园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就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知识技能,建设良好的班风班纪,完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同时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集体活动等,使学生能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马行耀,吴瑛.以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的学生情商提升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6):173-174.

【2】王凤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职教论坛,2014(5):48-50.

第5篇: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德育新模式

德育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在网络信息时代,德育环境的开放性以及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了挑战。为增强德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工作紧密结合,构建高职院校以德育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校企合作和网络渗透为主要阵地的高职德育教育新模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以德育为目标,明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与一般高校相比,高职校园文化既具共性,又具个性,在强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的同时,应更多体现“高教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的特性。因此,为充分发挥高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其内涵建设应融入更多的职业风格、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首先,在物质文化上要体现职业风格。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学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应更强调其“职业风格”,在注重美观性、舒适性的同时应更加彰显职业性。其次,在精神文化上要体现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的挖掘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正确的职业精神。然后,在制度文化上要体现职业规范。高职校园制度文化蕴含在学院的教学管理、活动组织与奖惩规定等各个方面。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具体的条文规范发挥其指引、评价、教育和强制功能,对学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通过制定覆盖全面、指向明确、操作便捷、彰显人文的规章制度对全院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实训、技能操作等方面实行张弛有度的有效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最后,在行为文化上要体现职业素养。行为文化是学院校风、学风等良好风气的外在表现,具体通过全院师生的教学工作、活动开展等途径予以动态表现。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行为的培育养成,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养成”活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竞赛、实习实训、企业环境模拟等方式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2以德育为目标,确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实践工作,高职校园文化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这不仅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功能定位,而且是高职校园文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安排,全员参与,分步实施,并切实贯彻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学生主体原则。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各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主体原则。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地区的不同,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引导学生全面成才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与职业行为习惯,具备基本的较为全面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多样性原则。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与时俱进,形式多样,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上的综合需求,形成人人参与、动静皆宜、文化与职业相互促进提高、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第三,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体现专业之美、职业之美、层次之美、细节之美、和谐之美,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强调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让学校的一切融入文化之中,保证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第四,职业性原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体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职业”这一本质特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专业的行业规范引入校园,实现职业、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真正体验到未来职业所应具有的素质要求。

3以德育为目标,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当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以内涵促发展”的大背景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职教”特色体现得不够明显。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准。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味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二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实践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强调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没有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行业、职业氛围不强等;三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乏力。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之上,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职业特征的实践文化活动,不能让学生在做中、玩中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3.1改善硬件设施,构建基础环境

高职院校的校园基础环境建设要始终坚持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性,使校园文化渗透到各个角落,小至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至一座恢宏的建筑楼宇,都要彰显思想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控制学生,在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1)校园的总体布局、建筑设施等要能够体现品牌意识与创新意识。品牌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此方面要能够引领学生形成品牌与创新意识;(2)教学实验、实训设备要满足专业学习需求并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使校园物质文化成为实现基于生产过程管理的教学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3)教学实训基地、实验设施的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应尽量仿照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过渡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3.2注重精神培育,优化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育纪律严明、笃学向上的良好校风,更要尽力打造一种有利于职业精神培育的良好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研讨、辩论、征文活动;可以通过实训实习等这些仿真模拟活动让学生感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尤其要注重引进优秀的校企文化,推进校企文化融合。让学生在了解企业文化精神的同时,对职业精神有更多直观的了解。学院也通过与优秀企业开展的专业实习、顶岗实训等环节加强培育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3.3强化制度管理,树立规范意识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既需要环境的熏陶、校风的引导,也需要制度的约束。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更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发挥制度文化的指引、评价、教育和预测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成人成才。高职院校要借鉴优秀的企业管理制度,将优秀企业的纪律要求、操作流程、技术水平等引进校园和专业技能培育一起传授、传达给学生,培养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

3.4结合地域特征,形成特色品牌

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办出地方特色。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地区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将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这样既传承与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又建设了特色校园文化。

3.5打造文化阵地,营造和谐环境

对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还要注重载体建设。一要搞活社团阵地,抓好学生社团建设,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发挥社团活动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二要抓牢网络阵地,在网络信息时代,大部分学生注重线上交流,习惯网络活动平台。为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牢牢抓好网络阵地,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学生思想偏差,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群生,梁金凤.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0).

[2]构建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园精神文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9-11.

[3]朱永勇.高职院校提升学生文化资本的可行性做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6):315-316.

[4]韩笑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探析[J].教育探索,2014(12):113-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