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影视与编导范文

影视与编导全文(5篇)

影视与编导

第1篇:影视与编导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影视创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制作类课程包括《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与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包装》等数十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课程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传媒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业务;重讲授,轻操作”的倾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进行实践改革。

(一)教学内容陈旧

影视制作类实践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制作影视作品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但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受教学资源的局限,往往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例如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选用的大部分视频素材为课本附光盘中的单个案例或者教师拍摄的视频素材片段,学生根据这些素材进行剪辑,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在当下的实践教学中,大多采用“讲授+练习”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封闭式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固定,学生被动接受,课下练习较少,削弱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能力提升比较缓慢。

(三)课程考核急需改革

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过程性评价,有的课程(如《电视摄像》等)期末考试仍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试卷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填空等知识,不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有的课程考试需要当堂完成(如《非线性编辑》《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等),学生困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制作出精品。

二、课程改革措施

上述问题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亟需改革。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

(一)构建集成培养模块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影视制作类课程包括《摄影艺术》《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这些课程分不同方向培养学生的影视实践能力,学生们可能某个方面的技能比如摄影、摄像、剪辑等掌握得比较好,但其他方面比较差,而社会对编导人才的需求往往是“采、编、播、导、演”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借助影视创作中心的实践平台,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培养“需求型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老师教什么”的互动教学,形成集成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块。

(二)课程设置变革

今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编导专业借助影视创作中心的平台,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变革。首先,增加影视制作类课程的实践学时;其次,将在影视创作中心实践锻炼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占有学分;最后,开设学期大实践,在每一学年结束的时候,都要分小组制作影视节目。

(三)课程内容构建

第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用实践反哺教学,用行动历练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两周一个实践项目,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第二,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将实践课程打通,整合内容,优化资源,布置综合实训项目,提升综合素质养成。

(四)教学方法变革

首先,将影视创作中心承接的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实践内容,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全班所有人参与,采用沉浸式学习,真操真练。其次,建设影视中心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开辟课下学习空间,学生作业直接网上提交,由教师和业界导师综合评定;最后,借助学生常用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课程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给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场所。

三、改革目标

第2篇:影视与编导范文

在21世纪,企业营销渠道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法,我国企业运用的传统营销渠道,其劣势日益显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企业采用的分销渠道模式存在不足,其模式急需变革与创新,在此基础上,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够不断增强,进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1、企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所运用的分销渠道,影响着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企业未能对分销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特别是对于新兴的企业而言,在产品上市时进行广泛的招商,未能根据产品的特点对分销渠道进行研究,同时也未能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老牌企业而言,其分销渠道的政策缺少创新性,其中的矛盾较多。企业未能对分销渠道实现有效的调整与科学的管理,主要是企业对分销渠道的理论、体系等缺少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的预测缺少准确性。科学的、先进的与系统的管理理论是分销渠道管理的可靠保障,而系统的、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分销渠道管理的坚实基础,但理论与体系的欠缺,导致我国企业分销渠道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1]。经销商的经营理念落后,其管理水平偏低,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视了品牌与网络建设,同时,经销商的恶性竞争、低价竞争,使其利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进而渠道的发展难以得到保证。

2、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变革与创新的原因

2.1外部原因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十分注重分销链,主要是分销商对区域市场的了解较为全面,并且其客户群较为固定,在此基础上,利于企业打开区域市场。同时分销商对客户的情况与投资的环境等有着详细的了解,以此防止了企业的交易与投资风险。再者分销商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使企业的销售成本得到了控制。对于分销商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销售的成果,在市场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分销商的地位有所转变,传统营销渠道模式中,企业与分销商二者的利益具有独立性与对立性,企业和消费者难以实现直接的沟通,因此,制约着渠道效率的提高。因此,企业要对分销渠道进行变革,通过管理方法的创新,对分销商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与经销商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对分销渠道的要求不断增多,积极建设着外销网络,并对渠道成员进行着规范的管理。同时,企业对营销渠道的主动权有所掌握,使渠道风险得到了规避[2]。

2.2内部原因

分销渠道难以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促进了直销模式的出现;同时,分销渠道的单一性难以适应中国销售的发展需求,多元的渠道策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分销渠道的变革使市场得到了细化,但传统的营销渠道难以实现对所有分销网络的覆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分销商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但部分分销商未能对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等进行运用,使客户的反馈难以得到及时的处理,同时企业间的关系也难以实现加强,再者也制约着管理效率的提高。

3、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变革与创新的对策

3.1整合营销渠道营销渠道的整合

主要是利用系统的理念对营销渠道进行建设,使渠道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使渠道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营销活动才能够具有高效性与持续性。新时期,营销渠道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是必要的,在整合理念的指导下,对渠道资源与技术等进行积极的运用,以此保证渠道模式变革与创新的实现。营销渠道整合的战略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集中型、选择型与混合型,第一种是指企业对不同的营销渠道进行运用,以此实现对市场的细分,但此时的营销渠道出现了重叠,渠道间的竞争较为严重;第二种是指企业选择独立的营销渠道,以此实现市场的细分;第三种是指企业对前两种战略进行结合,具体的措施是集中型渠道战略的服务对象为大规模的市场,选择型渠道战略的服务对象为产品细分市场[3]。在对营销渠道整理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顾客的购买准则进行分析,通过对顾客购买行为的研究,使企业的营销渠道功能符合目标顾客的购买准则,此时的营销渠道便具有了针对性,进而企业的渠道战略优势将更加显著。其次,要充分考虑产品与渠道二者的适应性,通过产品的复杂性与渠道的接触性二者的匹配,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产品的服务、培训与支持,在渠道中双方实现了全面的接触。最后,对渠道展开经济性评估,使渠道的经济性有所保障。

3.2管理营销渠道

第3篇:影视与编导范文

[关键词]影视编导专业;专业创新人才;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传媒事业也水涨船高,顺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当前社会对传媒事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很多高校,尤其是高等传媒类高校也开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传媒教育,重点培养和发展影视编导专业高素质全能人才,并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技术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影视编导专业发轫于1998年,并于当年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简而言之,这个专业是在高校开设的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些高校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说来,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从兴起到发展再到壮大的过程。从影视编导专业的自身特质来看,这个专业是一个追求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除课程要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动手实践,因此该专业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有着极高的标准和要求[1]。但笔者调研发现,很多高校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资源配置不同步,因而往往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在影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现状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问题影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节目编导、策划、创作、摄像、制作等诸多方面,每个环节都应参与统筹协作,从而形成水银泻地般的流畅链条。同时,在课程设置中的每门课,都有一个统一核心,就是影视节目制作系统。然而,事与愿违,受制于师资力量、设施配备匮乏等因素,实验课开设得并不完整,学生获取的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因而知行脱节,教学实践不连贯[2]。另一方面,各课授课老师标准不一,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部分老师甚至只局限于本课目内容,缺乏融会贯通,导致讲述单一、知识点割裂。即使有操作实验,往往也仅仅是进行本课程单一操作,与其他课程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综合系统操作。

(二)教学方式问题就笔者调研来看,大部分高校采用封闭教学方式,学生实践往往也只是课堂快餐模式,仅仅局限于课堂几十分钟,到下课时实践也即结束。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适用于实操性强的编导专业。单从简短的课堂封闭教学来看,课堂实验项目往往提前内定,也即是由教师设计好的,虽不乏科学性,却缺乏艺术性,学生思维处处受限,创新空间不是很大。到了课余时间,实验室又很少开放,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自主动手拍摄、编辑片子的想法无法实现。即便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筹备相关实践设备,但课程设置问题导致学生课余时间极为有限,影视编导专业的实践创作需要遵循创作规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这也成为学生实践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实验设备问题操作性强是影视编导专业的首要学科特点,因而教学实践需要依赖强大的设备支持,诸如摄像机、导播台与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等。受到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影响,除却国内少数专业高校外,大部分开设影视编导专业的高校都存在实验设备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使得影视实验课无法获得兼顾[3]。僧多粥少、人多机少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学校投入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实验设备设施等硬件的配置速度远未跟上学生扩招增速,或者实验室设备明显滞后于时代。举例来说,电视摄像课与影视后期上机实验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保证有一台设备,囿于设备数量限制,就只能分组操作,一般一个班分3—4组,于是少是五六人,多则十几人轮流上机操作使用摄像机,一番周折下来几个课时过去了,学生的平均上机实际操作时间却少得可怜,他们尚且不能熟悉和掌握设备功能,更毋庸谈熟练地运用仪器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四)实践教学问题影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是课程实践无法明确具体时间地点,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导师如同牧羊之人,无暇自顾,更勿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只得任羊群自生自灭,学生也只能自主自觉去完成实践任务,然后交由牧羊人单纯根据卷面结果给出评价。这种方式目前在诸多高校广为采用,不完全否认其可行性,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其缺乏约束性与监督性,因此存在不小的弊端,囫囵吞枣、邯郸学步或者瞎子摸象等情况时有发生。在专业综合教学实践方面,在为数不少的高校当中,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或者毕业实习期间,前往广电媒体单位或新媒体单位实习,到这些机构进行实践锻炼。但不容乐观的是,广电媒体单位和新媒体平台数量毕竟有限,且设有一定门槛,面对逐年增多的影视编导专业学生也如杯水车薪[4]。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只能旁观学习记者采访,协助摄像师摄像,帮助后期完成剪辑处理等环节。

三、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综上所述,影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对现行模式进行改革。笔者结合对其他高等学校举措的考察,提出以下想法与创新思路,以供同仁和有兴趣的研究者们参考。

(一)引进先进设备毋庸置疑,离开高性能的先进设备,学生实践教学势必难以顺利开展。影视编导专业特点,决定了实验室教学对硬件要求级别较高,且标准严格。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尤其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进一批高端前沿的影视制作设备,比如高清摄像机、演播室设备、高配置后期制作设备等,同时建立局域网,安装最新版本的制作软件,引导学生更顺畅地完成节目制作。

(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把打破以往高校的封闭式教学魔咒,赋予学生一个自主创造、探索创新的空间和环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5]。对演播室、视音频工作室、编辑机房等场所,除了保证课堂几十分钟外,同样允许学生于课外和假期期间进行申请使用,拓宽学生的实验时间,为学生提供场地支持[6]。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创作节目,大大有利于培养和加强他们的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建设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影视编导专业人才,良好的师资配备是根本。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具备充足的书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引进方面,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通过社会招聘、定向培养、访问交流等模式,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加强与媒体单位间的合作,请资深媒体人来校演讲,培养学术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到一流高校学习进修,接受专业岗位实战训练,等等。在师资激励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与奖励机制,优化教师就职环境,打造教师职业生涯升级机制,鼓励教师全心全意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带动学生创作优秀作品[7]。

(四)创造实践平台校园广播站或者校园电视台,是很多高校都设有的非常好的创造实践平台。借此平台,学校不仅可以进行内部宣传,且还可以有机联系课堂教学与校园媒体,促使学生自主组织新闻节目、电视专题,独立完成一个节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前期策划、信息采编、摄像以及后期制作与播出),自己操作,既培养了其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其创造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该实践平台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相融合的窗口,教育结果更直观,学生不足更清晰,实践成效更显著[7]。对于理论实践缺少融会贯通不足之处,发现更及时、辅导更及时、指导有重点,更能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8]。

(五)加强外联工作对于影视编导学生而言,校外实践尤其重要。最适合影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习机构一般有报社、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到这些实习单位实习,能让学生快速融入专业团队,体验影视制作气氛,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带到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9]。因此,高校应多为学生联系这一类媒体实习机构,最好是有影响、有规模的,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铺就一条康庄大道。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外联工作也不只是局限于输送学生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还包括邀请外援,比如请社会名流、媒体专家、知名教授到校授课,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交流、高校互动,组织学生摄录专题活动,定期安排学生外出采风,录制编辑专题纪录片,拓宽学生思路,使其及早适应社会[10]。

(六)鼓励学生参赛很多传媒高校都会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比赛,于影视编导专业学生而言,参加比赛是最好的实践方式。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加了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教师也能够从参赛作品中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的进步。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工作室制度,以导师团队带动学生团队,点对点地进行指导和实践,最终以作品形式完成对创作人才的培养。除了参加校内赛事,学生也要大胆走出去,多参加校外大型比赛,积极参与良性竞争,开阔眼界,发散思维,展现自己,增强信心,从而激发专业热情,提升创新能力。当然,学校也应当建立健全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校外获奖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七)建立监督机制影视编导课程与实践设计很多要有创作场景与创作过程,教师一般很难全程跟踪,实践环节缺乏监督机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建立监督机制。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相互评测。策划、摄像、录制……一个节目有很多环节,往往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做出的贡献,其他人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非常清楚,往往会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学生之间的相互评测机制,能有效地实现实践过程监督。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监督机制的建立方面,老师占主导地位不变,辅导老师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通过上交的学生作品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11]。当然这种主导方式并不只是监督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及早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导指正,以完善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结论

高校影视编导是一门欣欣向荣的专业,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实验与实践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所以一定要重视高校影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从很多高校实践来看,这门专业无论在课程安排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抑或是在实践教学上,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笔者重点总结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抱着探索交流的态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具体包括引进先进设备、开放式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创造实践平台、加强外联工作、鼓励学生参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寄希望于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促进我国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段雨欣.浅析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要求[J].新课程(下),2012,(04):175-176.

[2]张政良,赵文颖,王峰.高校教师引导影视编导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5):229-230.

[3]杨莉.电视编导教学改革—做中学[J].大学教育科学,2005,(06):53-54.

[4]杨术,王淑华.浅谈如何激发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3-84.

[5]王铁军.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J].神州,2013,(20):122.

[6]王玉娇.独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197.

[7]坚斌,方婷婷.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05):180-182.

[8]赵静超.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时代教育,2014,(09):196.

[9]句磊,杨博.浅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J].大众文艺,2015,(03):225.

[10]蔡月忠.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计划下高校影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190-193.

第4篇:影视与编导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基础;实践教学

一、影视基础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学生层次和定位在十余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以及专业建设过程中,笔者对影视基础教学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虽然是一个专业,但是涵盖了摄影、摄像、策划、导演、编辑、后期制作、录音配音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有理论知识,同时更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把多学科、多领域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加以运用。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专业。因此,对这个专业学生素养的要求较高。对民办院校来说,学生的入学平均成绩、学校的层次和定位以及学校的专业程度,和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层次的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制定与该层次学生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并且瞄准就业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师资力量以及软硬件配套情况影视实验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基础类实践教学、专业类实践教学、综合类实践教学。基础类实践教学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素养问题;专业类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开始熟练运用设备,完成摄录编的专业训练,也包括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践内容,比如调色和录音收音等;综合类实践内容则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组成剧组,独立完成从剧本编写到拍摄制作、后期合成、音效制作等流程,甚至拍摄一些实验剧或者专题片、纪录片等,并鼓励学生成片送出参赛等。然而,民办院校的师资力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公办院校那么强大,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造成很多的内容该讲而未讲,或者讲得蜻蜓点水,没有讲深讲透。因此,基本上大多只能较好地完成基础类实践教学以及部分专业类实践教学,综合类实践、剧组化运作则很难开展起来。

(三)基础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局限性从以往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说,民办学院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其他公办院校的模式。然而广播电视编导是一个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不断产生技术革命的一个前沿学科专业,因此产生了教学模式和体系与社会用工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比如广播电视行业的摄像机,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使用模拟磁带到2000年左右全部被数码磁带取代,再到硬盘式存储,再到现在普遍使用半导体存储卡或者固态硬盘的方式存储数据,整个行业编辑模式和编辑效率不断变化;而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使得线性编辑全部被非线性编辑的后期处理方式取代;现在,由于千兆网普及,融合媒体、网络编辑、媒资管理系统等开始普及……这些技术手段的革新升级,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完全变化,一成不变地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肯定会被行业抛弃[1]。因此,技术发展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从事基础实践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随着新的产品和技术不断出现,相关的教师也必须不断优化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适应新的行业技术变化。然而,现状不容乐观。首先,由于民办院校沿用很多公办院校的教学模式,所以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内容没有完全跟上技术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民办院校政策灵活的优势。相对而言,传统影视理论的知识结构更新没有那么快,矛盾没有那么明显。其次,民办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少,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然而新的技术、设备不断出现,需要人手来不断熟悉、更新知识,以跟上形势的发展。

二、面向基础教学,专业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规划思考与举措

 (一)因材施教民办院校的学生,从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来看,多少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企业用工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态浮躁的情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是艺术类招生,这一点尤其突出。因此,夯实动手能力基础,是该层次的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中实践的占比,同时加大考核力度,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动手,不能滥竽充数、蒙混过关。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提高了实践的教学占比,同时增开了很多新的课程,以适应该专业的发展。同时每年都会将学生的作业汇编成册,使得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对待这些基础的实践练习。

(二)如何提高资金利用率民办院校的资金配套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这一点与公办院校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有限的资金下,尽量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显得尤为必要。为了尽量跟上发展形势,具体做法是少而精。不追求设备的数量,但是对设备的购买,尽量买最好、当下最流行并且符合今后发展趋势的设备。广电类设备的发展和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几大广电品牌厂商每年都会在广电设备展会上推出新的设备或者型号,一味跟风势必会造成资金的压力。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数码磁带录像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大面积被存储卡式的录像机取代,到如今,磁带录像机已经全面被淘汰出市场。如果当年花了大量资金去盲目增加台套数,就会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2]。购买设备少而精,既避免了盲目购买大量设备造成的资金压力,又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拍摄模式。比如最新型的电子减震器,大大降低了拍摄运动画面的难度;无人机的普及,使得当年需要使用飞机完成的大场景画面,如今可以轻松地拍摄出来。

(三)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方向民办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电视台、电台或者公立新闻媒体机构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很多毕业生都进入了企业或者传媒公司工作,因此对这些学生来说,对各种知识都需要掌握和了解,单独掌握某一项技能,在就业中会显得竞争力不足。因此,在基础实践教学中,要注意补齐学生的各项短板,对此先后增加和开设了后期合成、虚拟技术、录音与配音等专业课程,先后建设了虚拟演播室、ProTools专业录音棚、4K影音赏析室等专业实验室,购置了达•芬奇调色系统、苹果编辑工作站、蔡司专业电影级镜头、影视专业镝灯、大疆电子减震器、SonyFS74K录像机、BMD4K移动导播系统、无线图传系统、无线通话系统等行业内较为先进的设备,使学生在4年的学习生涯中,尽量多地接触到各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础实践教学后续的思考

影视实验教学中心是提供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学的场所,对广电专业的学科建设来说是必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首先,影视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很大,广电设备都非常昂贵,每个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而且由于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需要不断投入才能基本跟上行业的发展,避免知识的陈旧化。其次,影视实验室对场地的要求较高,除了面积,还有层高的要求,对建筑声学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都增加了投入的成本。最后,影视实验室的管理难度较大,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影视实验室的设备基本都比较昂贵,同时涉及声、光、电等方面,既要注意防水、防潮,又要注意用电安全。设备很多都是专业设备,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尤其在学生借用场地完成课外作业时,需要实验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提供协助与指导。因此,影视实验室的维护和运行成本都比较高,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操作素养。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离不开资金、场地、人员这3个要素,然而对民办院校来说,资金有限、场地紧张、人手不足,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实验室的工作开展造成了困扰。为了解决人手不足带来的教学压力问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联办,使用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相关的实习基地协议,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用人单位开展实习与实践。通过业界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以联合培养的模式来建立新的教学培养模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办院校人手不足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管理和协调问题,也是需要注意的[3]。

四、结语

影视基础实践教学,既是影视教学的一个基本功,又关系到影视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规划与建设。民办院校的影视实验教学中心在资金、场地及人手有限的前提下,要尽量保证实验室规划定位准、资金利用率高,同时兼顾建设的前瞻性、实用性与灵活性,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只有立足于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科建设与教学场馆建设,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付春苗.实践教学改革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7(7):45-46.

[2]何北,田恩学.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6(10):19-21.

第5篇:影视与编导范文

【关键词】气象影视;观众;契合

我国传统的气象影视事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迄今,已从当初由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图表文稿,央视制作播出、节目内容单一、传播渠道狭窄到现在完全由各省、市、甚至是县级气象部门独立制播、节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渗透到手机、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媒体渠道,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机构健全、科学严谨的公共气象服务网络体系。气象影视作为一档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不可或缺的节目,如何契合观众的需求,是摆在气象影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节目内容、编导及主持人方面对这一课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丰富节目内容,增加信息量,提高科学含量,实现节目内容与观众的契合

(1)增加信息量。我国气象影视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由当初单一的天气预报节目衍生出诸多类别的气象影视节目,并随着气象科学的深入普及而延伸到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观众的需求已经不仅是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信息,而是囊括了整个天气现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气象服务类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由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逐步转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与其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也提出了新的期盼。而从目前来看,不少气象影视节目仍然未能满足观众所提出的新要求。(2)提高科学含量。近年来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威胁,这使得气象科学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人们不仅希望得到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更希望获得更加细致的防护指引和科学解释,揭开其面上的“神秘面纱”。但从目前的气象影视节目来看,观众除了获知基本的气象要素预报外,其所以然并不得而知。有人认为,天气预报节目受到时长的制约,在2~3min的时限内报完几项基本气象要素信息,时间就到了。但是,若我们在构建节目内容时能够统筹节目的科学性,也是能把其中的某项气象要素(或“热点”)的科学内涵传达给观众的。以2015年10月24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有关飓风的新闻———“飓风与台风的区别”为例,也不过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观众无疑都大致了解到这项气象资讯及相关的气象知识。(3)丰富节目内容。对一个气象影视节目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节目传播的核心内容,分清节目核心与非核心的主次关系。毫无疑问,天气预报节目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即未来几天晴雨、温度和风向,但是,如果天气预报周而复始地传播这些信息,难免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趣。因此,围绕节目的核心来拓展其外延内容,使节目有骨有肉,曲线丰满,就更容易到吸引观众的眼球。节目核心内容的外延内容包括:预防措施、科普、节气及气象历史数据对比分析、物候、民俗、谚语等等。总之,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事物,能联系到气象相关的话题都属于外延内容的范畴。在节目编导、制作过程中,始终以核心内容为主,非核心内容为补,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双向互补,从而达到丰富节目内容的目的。

2精心策划、编排、解构节目,力求节目通俗化、形象化、视觉化,实现节目编导与观众的契合

当一档气象影视节目的内容确定后,节目是否符合观众的需求就取决于编导对节目如何策划、编排、解构。多年来,经过广大气象影视编导的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对不同类别的节目定位,需采用量身定制的方式对节目进行编制,但更重要的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力求通俗化、形象化、视觉化。(1)通俗化。指信息解说语言通俗易懂。可以说,气象影视与影视传媒艺术一样,是视觉与听觉的共存的综合性艺术。不同的是,影视艺术中听觉对话一般观众都听懂,而气象节目讲的是气象科学,如果照本宣科,缺乏启蒙的语言,一般观众是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编导在撰写演播稿时,要从大众的视听习惯出发,尽量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那些深奥难懂的气象术语。如果有些非用不可的气象术语,也要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补充说明。(2)形象化。这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气象信息解说语言形象化。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手法,将气象现象描摹得栩栩如生,让观众感同身受。二是指节目的展示手法。这要求在背景搭建方面加强虚拟场景的灵活运用,把复杂的大气原理和气象知识通过场景搭配展现得浅显易懂,使观众对节目内容得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和吸收。(3)视觉化。这就是要多运用图表处理等形式对各种气象数据和预报产品进行视觉转换。如气压场、温度场、实景画面、情景摸拟画面等,把错综复杂的气象信息“简化”,把深奥难懂的气象科学视觉化,必要时结合高端的气象科技短片冲击观众视觉,尽量让观众一看就懂。

3运用各种主持技巧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实现节目主持人与观的契合

主持人的整体形象是节目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更是拉近节目与观众距离的重要媒介,节目录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看主持人的演绎。为此,运用各种主持技巧来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认识气象、亲近气象、热爱气象,与气象节目结成朝夕相处的“伴侣”,应该是气象影视节目主持人追求的终级目标。要达到以上的效果,与主持人的演播稿二次创作技巧、无声语言技巧、有声语言技巧、临场发挥技巧有很大关系。(1)演播稿二次创作技巧。气象是一门科学,气象节目演播稿原稿多为教科书式的语言,在短短300字的篇幅堆砌深奥、生僻的气象术语,没有学过气象的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主持人将这些气象术语转换成口语化、人性化、生活化的语言,观众就会更容易接受。无疑来讲,语言自然贴切,亲切和善,主持人和观众之间完全是以平等状态进行的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交流,观众便觉得主持人可亲、可近、可信。(2)无声语言技巧。指的是主持人在节目外景拍摄过程中,面对各种天气状况,在镜头前诉诸举手投足、神色姿态间等身体语言与有声语言同时表达。如在寒潮天气过程拍摄,主持人用手裹紧外衣,语速加快等更能体现风大和寒冷的感觉,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传达效果。(3)有声语言技巧。指主持人在拍摄节目过程中,对不同的天气状况采取不同的语速和声调对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叙述、讲解和评论的技巧。(4)临场发挥技巧。指的是主持人在节目外景拍摄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到实地拍摄时,稿子往往与现场有些距离,这就需要主持人随机应变,围绕节目的核心内容,施展各种临场发挥的技巧,通过自身主持素养进行生动演绎,才能让观众看到最真实、最自然、最和谐的表达方式,确保节目拍摄成功。

4结语

气象影视节目是传播各种气象信息、传授气象科学知识和防御知识等,但是对观众来说,却是了解各种气象信息与知识,应对各种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作为气象影视工作者,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是服务百姓最有效的方式,只要在编导策划节目内容时,根据节目的种类,始终以节目的核心内容为主,将节目的信息性、科学性和服务性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加特定观众群体所需要的信息量,提高信息的科学含量,切身处地站在大众的角度来丰富节目的内容;在节目编导、制作过程中尽量消除那些深奥、生僻的气象术语给观众造成的各种视听障碍,力求节目通俗化、形象化、视觉化;主持人则施展各种吸引观众的技巧,展现个人魅力和亲和力,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长期以往,经过气象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观众的广泛关注与互动,气象影视就能达到与观众的完全契合。

参考文献

[1]王晓莉.面向公众需求的气象影视服务改进策略.

[2]董元元,李田,冯瑶.从我国气象影视节目当前存在的问题看未来的发展、气象影视演播稿的创作与创新性思考.

[3]方珂,黄亮.关于气象影视节目传播理念的思考.

[4]李清平.气象影视节目演播稿的写作.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6).

[5]章娜,章劲松,董元元.气象影视节目中编导的主导作用分析.传媒论坛,2013,1.

[6]容军,齐朋.全媒体联动的气象影视服务策略.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

[7]任美洁,陈雷娜,曹阳,朱宣颖.谈精品节目的亮点.浙江气象,2015,36(2).

[8]唐昌秀,邓丽玲,严玲,廖静姝.浅谈如何撰写观众喜爱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演播稿.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6).

[9]练江帆.气象影视科普的创作原则和发展特点.广东气象,2012,34(6).

[10]随剑利,郭明霞,弓美桃.气象影视节目中外景的拍摄.内蒙古气象,2014(1).

[11]雍新芳,张潇予,卢德全.气象影视文稿标准化写作探索.科技传播,2013,1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