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影视艺术专业全文(5篇)

影视艺术专业

第1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技艺并重;应用软件;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要求学生既具有艺术创意能力又具有实践应用能力。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就业岗位所需技能的重任,其中作为创意生产力工具的应用软件使用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软件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改革,落实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采用项目教学法

借助此种教学模式,将让学生实现对应用软件基本功能模块的熟悉以及运用,并可以自行完成教师为其布置的相对较为简单的设计任务。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日后要走向职场,为此,教师应当让其熟悉如何使用软件实现对工作设计任务的操作流程,以便让学生在能够熟练地应用此软件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这也便是采取项目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缘由所在。现阶段,国内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于提升学生岗前实践能力的考虑,相继引入了校企合作以及建立校内艺术设计工作室。从这些教学模式来看,不管采取哪一种,均能够为日常教学提供丰富的设计案例素材。项目教学法则是将教学授课环节纳入于企业抑或是工作室的艺术设计项目当中,通过对真实项目的模拟,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任务的过程之中洞悉企业日常工作流程要求,并以此实现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如何同客户进行沟通的技巧。如,我们引入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利用软件工具为某房产公司设计一套宣传材料,项目教学法是这样实施的:(1)划分小组,小组内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设计人员、客户等。(2)“客户”与“项目经理”进行交流,将需求和要求陈述出来,而“项目经理”则转述客户需求,组内设计人员进行讨论,最终确立方案,划分设计任务。(3)小组成员需按照任务划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交由客户审阅,客户提出修改意见,设计人员进一步修改,直至客户满意为止。(4)每组的项目经理向全班展示本组的最终设计作品,介绍设计思路,以及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工具始终为目标服务,能够大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遵循“设计优先”的教学理念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此实现设计教学同软件教学的完美契合,从而使学生具备卓越的软件应用能力以及知识更新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市面上的设计软件数不胜数,如若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这些软件是好不现实的,同时,当学生离开高校踏上社会之后,其在校期间所学习的软件知识会面临着更新换代甚至是被市场淘汰的问题,这就提醒广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知识体系更新,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举例来说,平面设计领域的主流软件包括了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这些软件在功能上各有千秋。因此,在组织专业课的教学之前,任课教师要以学生的就业和专业为出发点,选择软件进行教学,同时,任课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将平面设计类各种主流软件最为突出的功能介绍给学生,如此将为学生在从事艺术设计的过程之中能够有所取舍。而且,采取此种教学组织形式,将凸显出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实效性。为此,任课教师应当时时遵循“设计优先”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将软件知识同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之上去掌握各类设计软件的功能。

三、科学安排课程体例,注重实验室建设,提升专业课程实效性

为了使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应当将应用软件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完成。此外,高校应当同企业展开实训基地的共建,并在每一个学期安排几周集中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实训。这样,将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训活动的方式,了解专业设计人员对软件工具的使用情况,并知悉该软件的行业发展动态。还有就是,高校在参与评估过程之中,应当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设备进行督促更新,以此来为优质教学活动的实现创造条件。强化实验条件建设不仅是客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在主观上树立了软件作为重要创意生产力工具的意识,是现代艺术设计不可缺失的专业素养之一。

四、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为了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求得一份满意的职位,因此,便应当改变以往重视理论教学的情况,高校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能够供其在校期间进行实习、实训的平台和契机,促使其在技术和艺术能力的同步发展。还有就是,高校要努力推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课程教改,以便让本课程能够适应行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考虑到应用软件为辅助设计工具,为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任课教师要善于将专业课程同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有机地衔接,这样一来,将让学生日常应用工具软件的机会大大增加,也使得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身的操作应用能力,更好地实现技艺并重的教育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在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问题上,应当立足于市场、立足于技艺并重,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教学大纲内容的调整,以便使大纲内容符合现代专业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需要。同时,艺术设计专业任课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并在日常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主动去了解设计行业的前沿动态,以此提升相关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文静.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02):116-120.

[2]赵红玉.对艺术设计专业软件教学方法的探究[J].美术大观,2014(03):145.

[3]黄天灵.艺术设计专业软件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104-105.

第2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工艺和造型上的不断更迭、创新。因为唯有创新,方可传承,并且能继续发扬光大。然而,当前高校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对工艺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紧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是当前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关键需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诉求

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简述为:应用与创造并行,智商、情商并重,培养专业基础好、设计实践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要师资,二需设施,三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所以,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从多方面展开。首先,明确师资队伍的需求。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市场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工艺美术院校很少设置项目实践类的课程,教师也较少从事此类的设计活动。一些真正的工艺美术高手在民间,他们熟悉工艺的设计与制作,但却因为未曾接受过高等教育,未能从事教学工作,造成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匮乏。此外,一些工艺美术院校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教学队伍,教师在其教学活动中随意性较大,因人设课情况时有出现,造成了师资的浪费。校企合作的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将校外的企业资源(工艺美术大师)引进校内,补充了校内师资在实训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帮助了校内教师的成长,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外界的资源保障。其次,共享设施平台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这与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是分不开的,设计活动本应是贴近生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意服务形式,所以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还需加强其实践教学,使其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高设计活动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工艺美术的设计及其制作需要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工艺、师资、资源等,这些不是一个学校的实验室所能解决的。校企合作的优势便在于可以在互惠的基础上,将校外企业的设施变成校内学生的实训基地,使学生早一步进入生产车间,零距离接触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与制作,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此外,校内师生的资源可帮助校外企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再次,创新理念教学的要求。每一所院校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都有所侧重,因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校在教学模式上理当是有所区分的。目前,我国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停留于纯艺术范围的研究,而较少延伸至工艺制作、商品市场等范畴,这不仅局限了工艺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更是偏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工艺美术的发展既需要培养人才的审美创新能力,又要培养其设计实践能力、市场营销的把控能力,这就需要在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有所改变、创新。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迫使我们要加强学生就业生存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要有创新思维。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落后和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实际应用脱节。[2]因而,院校要依据自身条件,制定出合乎自身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工艺美术专业也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设置上,应采用创新形式的教学理念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在工艺美术的培养教育中,也应有机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手段以及工艺美术新技术,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方法、技术以及敏锐的市场意识。[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建

(一)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稳固人才培养的基础

教师是培养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主导,因而,建设一支教学能力突出、组织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学院教师的组织结构应调整为:1.学科带头人牵头,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制定前瞻性课程体系;2.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培养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并支持与鼓励其参与国内外学术调研与交流;3.鼓励其他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培养其实践能力,以此加强整个教学队伍的建设。此外,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实现,院校还应注重“双师”制度模式的建立,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1.邀请一些行业的工艺美术大师来校演说,借此弥补学生在工艺美术实践运用设计方面的不足;2.对外聘请知名设计师来校兼职讲课,可将一些市场营销背景等信息引进工艺美术的教育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的工艺及其制作技能,借此掌握专业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学习方向;3.在搭建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校内自身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不应放松,专业实践的教师还应以提高自身实训能力,加强整个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

(二)致力校企合作的搭建,丰富实践教学的范围

由于学院很难建立起独立、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实验实训室,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对行业信息及发展的了解,加强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企业市场及工艺美术相关的工艺技术的掌握。采取校企合作的互利模式,是教育变革的一个主要趋势与途径。而要保证学院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就必须使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首先,企业为学校提高实训基地,为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设施基础,有利学校教育的发展;其次,学校师生的资源是企业的人才库,为企业提供了新鲜血液,帮助其增加市场盈利。因此,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是以企业的实训基地为平台,亦可以是院校的优势学科或实验室为平台进行合作。可以采用“1+1+1+1”的模式(1个校企合作的项目带动1门学科课程,培养1个学生队伍,完成1个项目成果),建立起与企业一同培养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三)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应以工艺美术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在保证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对学生加强技能实践、设计策划与管理能力的训练,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其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形成具有工艺美术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突出重点,抓住几门实用性专业课进行强化训练,使课程安排既有联系性又有针对性,从而形成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突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1.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度对专业学科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依照工艺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及认知规律,把课程划分为艺术基础与设计理论类、营销传播与设计创造类、实训教学与设计实践类三部分,从而形成循序渐进、首尾相连、完善合理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在艺术基础与设计理论类的课程设置上,采用“2+1”的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大一、大二的学生以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为培养目标,使他们从观念上完成从艺术到设计的转变;而大三的学生已经划分专业方向,主要安排学习专业课程,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设计的理念和技能,为大四的实践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在营销传播与设计创造类的课程安排上,以理论结合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以分析品牌成功案例为主,聘请校外成功企业家演说为辅,为学生将设计与营销的理念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最后在实训教学与设计实践类的课程应用上,采取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假期课堂教学等多样化的模式,同时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承担重要设计任务的形式,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项目策划管理能力,让学生既具有了扎实的造型及理论基本功,又具备了实际动手能力。[4]2.创新应用型人才课堂的教学模式工艺美术的教学应是在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交流中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不再仅局限于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桥梁,是为学生与知识建立联系的纽带,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自主建立审美、形成思想的关键一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已不适合现今的教学需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依照不同的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可采用高科技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移动应用平台等。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求知,在教学上要发扬学生自我的艺术思想。教师对学生要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复制。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让课堂的气氛保持良好的灵活性与互动性。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可采用诸如小组教学、案例展示、实训培养、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三、结语

人才培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5]而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其发展亦需依靠多方面的努力。所以,在建设和发展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下,院校应依据自身特点树立目标、制定计划、落实任务、克服困难、严格执行,逐步形成适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把组建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的课程、注重创新的办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若鸿.浅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2015(1)

[2]周峰,刘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J].研究论丛,2010(2).

[3]刘永福.广西民族工艺美术人才的现状与培养[J].艺术与设计,2010(2).

[4]李茂丹.试论河南地方本科高校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2(3).

第3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火爆,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是支撑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团队能够促进相应的影视表演艺术作品价值提升,带动影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进行业收益不断增加。目前,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各类网剧、电视剧、影视作品等快速更新。与此同时,观众整体的影视鉴赏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他们要求更加有水平、有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对于一些制作和表演不精良的作品往往不感兴趣,更不会去观看这样的作品。所以,需要相关影视传媒企业不断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值,提升作品质量,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鉴赏需要。就目前影视行业的表演艺术人才来看,优质的人才是十分短缺的,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作品试图以“小鲜肉”“新生代美女”作为主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其中很多俊男靓女的表演水平不高,只有充当“花瓶”的功能,没有实实在在的演技,这导致相应作品很难符合观众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影视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此,需要针对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目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促进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中,我国致力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虽然素质教育改善了我国教育的局面,但是当前教育仍然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艺术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报考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因此,很多高校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非常不均衡。艺术学校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能力,但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而普通高中的艺术报考生普遍来说艺术基础都较差,所以面对考生艺术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知识教学,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大部分影视表演艺术专业都是小班教学,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除了一些基础课程,例如声、台、形、表等,还有很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进行表演。这些课程的耗时一般都较长,且总课时非常多,这就使学生只有很少时间来休息和思考,高强度的课程并不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影视表演艺术实践单一任何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实践方式一般都是排演剧目,相对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应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剧目排演并不能有效地锻炼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这一种形式,教学实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

三、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整合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潜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地提高入学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入学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招生需要对学生的形体、嗓音、语言和表演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课知识考核。以往很多影视院校在招生中,过度地看重生源的外貌和形体质量,对于表演艺术、技巧、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中,往往也会因为学生的外貌形体而加分不少,这样的招生模式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在影视作品中,越来越验证了观众对于演员表演能力的看重是超过了其外貌形体的,很多外貌不出色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这样的演员阵容完成的作品,才更受观众喜爱和追捧,也是新生代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对此,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技能考核的把关,不仅要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还要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艺术细胞和潜力,应该选择有一定专业技能且有潜力的学生,这样后期在培养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专项人才。在进行影视专业人才的生源录取中,应该注重对于考生表演艺术能力的考核,针对影视专业人才招生,围绕纪律性、程序性进行,招生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守纪律,接受监督,注重细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优化相关指标,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生源基础牢靠,为今后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做好准备。

(二)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学校在设置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课程时,不仅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那么,为了保证课程多样化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技能,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学校可以将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主要放在前期,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明确方向。其次,在基础课程之后安排丰富的课程实践,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影视人才和戏剧人才教学培养的区别,课程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实际。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该更注重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的创作且具备良好的编导能力;而戏剧人才培养,则更应该注重对戏剧影视理论的掌握,理解戏剧影视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在相关作品的表演和呈现中,注入对于真实生活的理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能够征服观众的。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课程开展中,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的课程安排工作,增加生活实践课程比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育人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实践现有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排演剧目,这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就业方向已经变得多样,那么学校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丰富教学实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提升专项技能。例如,当前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会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从事编剧编导、后期制作、表演教师以及与表演相关的多种职业,所以排演剧目这样单一的教学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结合实际来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形式。相关影视艺术学院、表演系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按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表演专业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月”活动,把握不同的时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通过周密的活动布置、合理的规划、形式多样的演出,让影视表演专业相关艺术活动精彩纷呈。例如,组织各班级的年度汇演,组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人音乐会,组织个人的独自表演,组织集体的倾情合作,从而表现出声乐、器乐和舞蹈的美妙绝伦,独唱、合奏、音乐剧的多姿多彩,彰显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多样化的影视表演艺术活动是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载体之一,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每一次影视表演艺术实践活动,都是一场“会战”,从节目的选择、编排、设计,到幕后的灯光、音响、场务安排,大至宏观统筹,小至微观处理,无处不体现出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真正组织开展相关文艺演出活动,才能让学生们有机会观看到国内高水平的演出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为了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相关影视学院各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设置比例,用影视艺术活动构建专业的主要特色,并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不断推进和优化,最大化地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促进培养高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该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严格把控招生环节,进一步提升生源的入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伍益中.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海,2014,(10):126-128.

第4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火爆,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是支撑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团队能够促进相应的影视表演艺术作品价值提升,带动影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进行业收益不断增加。目前,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各类网剧、电视剧、影视作品等快速更新。与此同时,观众整体的影视鉴赏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他们要求更加有水平、有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对于一些制作和表演不精良的作品往往不感兴趣,更不会去观看这样的作品。所以,需要相关影视传媒企业不断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值,提升作品质量,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鉴赏需要。就目前影视行业的表演艺术人才来看,优质的人才是十分短缺的,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作品试图以“小鲜肉”“新生代美女”作为主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其中很多俊男靓女的表演水平不高,只有充当“花瓶”的功能,没有实实在在的演技,这导致相应作品很难符合观众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影视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此,需要针对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目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促进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中,我国致力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虽然素质教育改善了我国教育的局面,但是当前教育仍然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艺术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报考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因此,很多高校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非常不均衡。艺术学校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能力,但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而普通高中的艺术报考生普遍来说艺术基础都较差,所以面对考生艺术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知识教学,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大部分影视表演艺术专业都是小班教学,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除了一些基础课程,例如声、台、形、表等,还有很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进行表演。这些课程的耗时一般都较长,且总课时非常多,这就使学生只有很少时间来休息和思考,高强度的课程并不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影视表演艺术实践单一任何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实践方式一般都是排演剧目,相对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应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剧目排演并不能有效地锻炼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这一种形式,教学实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

三、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整合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潜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地提高入学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入学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招生需要对学生的形体、嗓音、语言和表演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课知识考核。以往很多影视院校在招生中,过度地看重生源的外貌和形体质量,对于表演艺术、技巧、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中,往往也会因为学生的外貌形体而加分不少,这样的招生模式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在影视作品中,越来越验证了观众对于演员表演能力的看重是超过了其外貌形体的,很多外貌不出色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这样的演员阵容完成的作品,才更受观众喜爱和追捧,也是新生代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对此,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技能考核的把关,不仅要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还要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艺术细胞和潜力,应该选择有一定专业技能且有潜力的学生,这样后期在培养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专项人才。在进行影视专业人才的生源录取中,应该注重对于考生表演艺术能力的考核,针对影视专业人才招生,围绕纪律性、程序性进行,招生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守纪律,接受监督,注重细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优化相关指标,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生源基础牢靠,为今后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做好准备。

(二)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学校在设置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课程时,不仅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那么,为了保证课程多样化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技能,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学校可以将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主要放在前期,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明确方向。其次,在基础课程之后安排丰富的课程实践,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影视人才和戏剧人才教学培养的区别,课程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实际。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该更注重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的创作且具备良好的编导能力;而戏剧人才培养,则更应该注重对戏剧影视理论的掌握,理解戏剧影视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在相关作品的表演和呈现中,注入对于真实生活的理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能够征服观众的。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课程开展中,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的课程安排工作,增加生活实践课程比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育人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实践现有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排演剧目,这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就业方向已经变得多样,那么学校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丰富教学实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提升专项技能。例如,当前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会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从事编剧编导、后期制作、表演教师以及与表演相关的多种职业,所以排演剧目这样单一的教学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结合实际来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形式。相关影视艺术学院、表演系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按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表演专业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月”活动,把握不同的时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通过周密的活动布置、合理的规划、形式多样的演出,让影视表演专业相关艺术活动精彩纷呈。例如,组织各班级的年度汇演,组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人音乐会,组织个人的独自表演,组织集体的倾情合作,从而表现出声乐、器乐和舞蹈的美妙绝伦,独唱、合奏、音乐剧的多姿多彩,彰显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多样化的影视表演艺术活动是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载体之一,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每一次影视表演艺术实践活动,都是一场“会战”,从节目的选择、编排、设计,到幕后的灯光、音响、场务安排,大至宏观统筹,小至微观处理,无处不体现出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真正组织开展相关文艺演出活动,才能让学生们有机会观看到国内高水平的演出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为了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相关影视学院各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设置比例,用影视艺术活动构建专业的主要特色,并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不断推进和优化,最大化地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促进培养高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该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严格把控招生环节,进一步提升生源的入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伍益中.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海,2014,(10):126-128.

第5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影视艺术;机遇与挑战;新时期;发展战略

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影视作品的传播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新媒体在传播范围、传播形式、传播速度等方面远超传统媒体,而且实时性和交互性更好,使影视作品的受众更加广泛,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更多创作途径,拓宽了影视艺术作品的传播渠道,丰富了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也为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在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影视艺术工作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影视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影视作品的衡量标准,提升创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1]。

一、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的机遇

(一)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丰富的素材是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新颖的素材是进行影视作品创新的前提,在新时期,各种影视作品和题材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我不是药神》《万万没想到》等敏感类话题的影视作品,在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这种内容的影视作品的播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因为它对社会大众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为以后此类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新媒体的出现还带来了大量优秀的国外影视作品,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异国风情的影视创作素材,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进行创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水平,为影视业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二)拓宽了影视作品传播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成了影视作品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与传统电视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受众更加广泛,实时性更强,传播效率更高,人们可以借助手机、电脑和平板等终端设备,实时接受各种视频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扩展了影视作品的受众范围。现阶段,人们获取视频资源的主要途径包括直播、短视频、视频平台和网站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影视作品,此外,有些视频网站通过弹幕功能还能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为电影制作者与观众的交流提供了方便,这样的交流有助于降低制作方的制作风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2]。

(三)降低了影视艺术创作门槛

传统影视作品的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创作门槛较高,这对缺乏经济条件但具备创作能力的创作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在新时期,多媒体形式下出现了多元化的影视创作形式,影视作品的创作不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例如微电影和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就不需要很多的资金。微电影以时间短、内容完整、情节跌宕起伏等优势获得观众的青睐,例如微电影《老男孩》,自从播出就取得了可观的收视率,该电影创作成本低,收视效果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可以说,新时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为追求影视梦想的创作者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创作出更多更新颖的影视作品。

(四)为判定市场对影视作品的接受度提供了

可靠的标准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市场接受度是衡量影视作品质量优劣的关键标准,而市场接受度主要通过票房和收视率来体现,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有限,这就导致市场衡量标准会出现偏差。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点击量的高低也可以反映市场对影视作品的接受程度,这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正确的指引,为创作者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微博等社交平台也成了宣传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渠道,大众的评价也能够反映其对影视作品的喜爱程度。但是,市场接受度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创作者在提高流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作品的艺术内涵,使作品充分体现社会价值。

二、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的挑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给影视艺术创作带来了大量机遇,但同时也为影视行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近几年,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影视行业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健全的管理机制使影视艺术创作行业越来越混乱。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完善的影视艺术创作管理机制是保护创作者权益的基础,影视创作者需要通过出售版权来回收创作资金,并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如果观众选择通过有线电视观看影视作品,就拉长了创作者资金回笼的时间,基于此,有关方面要健全影视行业管理机制,保证影视制作者的创作动力,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盗版影视艺术作品泛滥

新时期,影视传播渠道得到了拓宽,与此同时,大量的盗版作品也随之出现,盗版作品的泛滥一方面严重侵害了影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打击了影视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数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视频网站有约95%的视频作品没有获得正版授权,如果某一部影视作品收视率较高,这一作品的盗版内容就会在各大网站同时出现,出于方便或者其他原因,部分观众会选择观看盗版视频,而这一行为影响了正版影视艺术作品的正当权益。例如电影《中国医生》的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随后不久,在各大网站上就出现了该电影的盗版作品,从而影响了电影票房。为保证正版影视作品创作者的相关权益,创作者要具备良好的版权意识,化挑战为机遇[3]。

(三)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

现阶段,我国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还缺乏创新,缺少个性,部分影视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同质化较为严重,许多影视作品的题材和内容都极为相似,这很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例如《双世宠妃》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内容和形式毫无创新可言,正所谓“换汤不换药”。类似的影视作品还有很多,它们不仅缺乏良好的创意,为影视艺术创作起到负面带头作用,还影响收视率,降低影视作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视作品内容同质化是目前我国影视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创作者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断挖掘新的影视素材,创新影视内容,减少同质化的影视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的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影视创作者要勇于接受各项挑战,并化挑战为机遇,从我国影视市场需求出发,创新影视题材和表现形式,提升影视市场认知,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影视业的发展,影视行业要从多个维度出发,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影视作品的衡量标准,总结并掌握影视市场规律,赋予影视作品生命力,充分表现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还要提升创作者的专业素养,也要提升制片人、编导、导演和演员等人的专业素养,提高作品质量,创作出符合大众需求的影视作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加强对影视艺术作品艺术性的重视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界要加强对影视作品艺术性的重视,首先,影视艺术创作者要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寓教于乐,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4]。艺术作品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水平,随着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视艺术创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影视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影视作品的质量带来了挑战。准入门槛的降低导致低水平艺术作品泛滥,同时,追名逐利的心态也影响了创作者的创作质量,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影视行业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影视艺术创作者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专业学习,引导创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创作者要在讲求名利的影视界坚持自我,创作高质量影视作品。

(二)适当调整影视作品衡量标准

影视作品衡量标准是影视业发展的标杆。创作者要根据影视市场环境和时展潮流,不断优化和创新艺术创作内容和途径,注重点击量在影视作品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衡量体系,为作品的质量打下坚实基础。现阶段,大部分影视作品是通过视频软件传播的,其传播效果取决于点击量的多少,因此,创作者可以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作品宣传,充分发挥社交软件的传播作用。反过来,大众通过社交软件对影视作品的评价,也有助于创作者完善影视作品,这一互动既提高了大众对影视作品的关注度,也优化了影视作品的衡量标准[5]。与此同时,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要在注重影视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质量的基础上,紧跟时展潮流,将市场反应、受众关注度和市场认知纳入作品创作中,将大众喜好与艺术有效融合,寻求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创作者还要坚持创新思想、丰富内容的创作原则,避免出现同质化影视作品,赋予影视作品新的内涵,提升其在同行业领域的竞争力,全面挖掘影视艺术作品的影响力,提高影视艺术作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引导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

艺术是生活观念的艺术表现,生活是艺术形式的现实来源。在影视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作品要体现现实生活。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注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这需要创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编导和演员等相关工作人员,也需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影视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降低,因此,要加强对创作者的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避免过分追求名利而使影视作品“变味”。同时,要提高制片人、编导、演员等工作人员的艺术素养,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艺术文化鉴赏活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艺术素养。此外,高校要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艺术文化培养,根据影视市场的需求和实际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到高校开展知识宣讲,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到艺术创作实践当中,培养其影视艺术观念,为其以后进入工作实践奠定良好基础,使其在将来为大众创作优秀、有内涵的符合大众需求的艺术作品。

(四)明确作品市场定位

影视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在丰富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人们进行了艺术熏陶。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体,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创作者在影视作品创作阶段就要明确作品的受众和定位,合理安排拍摄内容,巧妙设计艺术表达方式,在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艺术创作。

(五)明确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原则

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各种基本元素,首先,创作者要确定主题与人物,其中,主题是将人物、情节、结构等元素进行有效衔接的关键,影视艺术作品的主题要能体现影视艺术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蕴,让观众感同身受;其次,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并借助丰富的素材实现对主题的支撑,减少套用主题等行为;同时,创作者也要把握好真实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市场需求,创作既有内涵又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最后,创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避免讲述假大空的道理,提高作品的市场接受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既遇到了阻碍也得到了发展机遇,面对管理机制不健全、盗版作品泛滥和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创作者要充分把握新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深入研究中国影视市场发展规律,了解大众喜好,适当调整影视作品衡量标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提升综合素养,建立健全影视艺术管理机制。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视程度,合理把握影视艺术作品的市场化程度,促进我国影视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懿.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7):94-96.

[2]段晓冉.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创作的机遇与策略分析[J].环球首映,2019,120,(8):51-51.

[3]薛晋文,孟鑫.新媒体时代影视评论的挑战和机遇[J].电影文学,2019,719(2):28-30.

[4]王可.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出路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0,187(7):110-111.

[5]崔原赫,董书琳.戏剧影视创作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发展探究[J].戏剧之家,2019,319(19):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