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

园艺科学研究全文(5篇)

园艺科学研究

第1篇:园艺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诊疗精准化医疗学科建设

近年来,随着医院专业的细化、疾病的复杂、医疗手段的多样,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凭借其多学科协作优势,受到医院管理者的关注。MDT通常是指由至少两名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建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通过召开针对某疾病且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会议,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案的诊疗模式[1]。MDT目标是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病人多系统医疗问题以及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诊疗。目前MDT已经成为国外医院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国内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也相继进行了针对多种临床疾病的MDT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诊疗效果[2-4]。

1医院实施MDT的背景

为深化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发展,医院将2017年定义为“学科深化年”,从打造医疗核心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医院在综合考虑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以优势学科为主导,围绕某个疾病或器官的诊治成立MDT。MDT模式的开展为促进各专业综合实力的提高、新技术开展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为医院的学科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2MDT模式的实施

2.1构建MDT组织架构为保障

MDT工作的顺利推行,医院成立MDT建设领导小组:以院长为组长、业务院长为副组长,以相关科室主任为MDT成员,全面负责、指导、协调推动MDT建设工作。MDT架构由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核心成员、秘书4部分组成,承担MDT相应职责。同时制定了医院MDT的管理办法,对MDT开展的形式、工作流程、MDT工作关键指标以及患者治疗效果评估机制、随访机制进行统一规定,以规范诊疗流程和诊疗习惯。通过“多对一”MDT模式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促进该疾病诊治的规范化。

2.2开展形式

根据病种的类型及诊疗的需要,医院对不同病种MDT的开展形式也有所调整。以肺结节MDT为例:肺结节MDT是医院成立的首个MDT,运行较为成熟,已被授予“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诊治分中心”,并获批“郑州市肺结节诊疗中心”,其开展形式主要包括影像筛查、设立多学科会诊中心、围手术期管理、病例追踪管理等内容。2.2.1影像筛查早期肺癌往往表现为无症状的肺结节,因此肺癌早期防治的核心为肺结节的精准诊断,由MDT核心成员影像科专家负责肺结节的筛查。通过完善肺结节扫描与诊断流程,严格控制扫描技术与肺结节报告的质量,并做好肺结节患者影像资料的归档和保存,定期与病理科做好病理—影像对照,不断优化流程。2.2.2设立肺结节多学科会诊中心为更好地提升医院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医院开设了由呼吸内科牵头,放射科、普胸外科、介入科专家共同出诊的肺结节多学科会诊中心。通过“三定”(固定会诊时间、会诊人员、会诊地点),为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出具联合署名的诊疗建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MDT接诊标准和诊治流程,建立了规范化的肺结节诊疗体系。2.2.3围手术期管理肺结节MDT工作还包括术前病例评估、术中精准监测和术后查房,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在围手术期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快速康复的理念,对患者营养、运动、用药、疼痛、护理等进行全方位管理,优化患者诊疗流程,缩短拔管时间,积极改善肺癌患者的愈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2.4病例追踪管理为确保患者诊疗过程的完整性,MDT流程建设不仅仅包括前期病源筛查、会诊、围手术期管理,病例追踪管理也是MDT闭环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MDT秘书负责建立MDT患者档案,详细记录患者情况,并实时跟踪每个病例治疗及预后情况,制定完善的患者随访方案,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简便地管理患者。2.2.5MDT工作例会及学术交流会每月召开1次MDT工作例会和两次学术交流会,工作例会主要总结前期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根据关键指标对MDT医疗质量进行分析,找出MDT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流程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利用学术交流会对诊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诊治过程中的经验或缺陷,同时邀请院内外专家进行授课或对相关学科的最新诊疗指南进行解读。

2.3管理机制

为保证MDT工作持续、规范、高效的运行,医务科负责MDT工作的质量控制和督导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诊疗制度如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管理办法》《多学科诊疗团队MDT评估与考核办法》以及各病种MDT的诊疗流程、会诊制度等,规范医院MDT建设;采取“周总结月评析”的方式对医院MDT建设的运行状况及疾病诊疗质量进行考核,并利用院周会、科主任例会例会、医师例会等院内会议进行讲评;同时不定时进行参加MDT会诊查房、查阅患者病例、询问MDT患者感受,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MDT运行状况,督导MDT持续、高效的开展。

3MDT运行的成效

3.1患者从中受益,满意度提高

医院通过实施MDT模式,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患者可享受“多对一”一站式的医疗服务,一次可咨询多位专家,缩短了患者从诊断到治疗的时间。通过综合多个专家诊断和治疗意见,为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优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乃至生存情况[5]。医院肺结节MDT通过践行快速康复理念,自手术患者入科即进入快速康复管理流程,术后患者ICU停留时间平均1.15天,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为3.8天;代谢减重MDT术后患者3.25天即可出院,极大地减轻了患者负担,使患者从中获益。

3.2实现医疗服务碎片化整合,医疗产品化

MDT模式能有效地整合医疗资源,消除医院各科室之间的诊疗差异,避免孤立治疗态势导致的治疗不足或过度诊疗,加强了综合治疗和团队协作的意识,提供了以患者参与决策中的多学科、规范化、综合的诊疗模式[6],使医疗服务产品化。医院通过实施MDT模式,制定了医院《肺结节MDT加速康复外科(ERAS)基本操作流程》《肺结节诊疗方案》《代谢减重MDT术后患者管理流程》等文件,形成了一套明确的诊疗流程和诊疗措施,使得疾病的诊疗和治疗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精准化。

3.3人才队伍的培养

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7]。MDT的实施加强了多个学科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为医院各科室之间、各主任之间以及各专业医生之间建立了协作关系,培育了一支主动创新、团结协作的医师队伍,为临床工作带来了新的诊疗思路和诊疗方式。同时为更好地推动MDT发展,医院采取了“高密度培训”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各MDT关键环节、标准化流程、专科基础知识、学术成果、手术流程、营养支持、用药指导、随访管理、健康宣教等每个环节均进行了强化培训。MDT各专业内部也制定专项的学习培训计划,如影像科成立肺结节兴趣小组,每2周1次组内培训,开展三维重建技术,医师诊断水平不断提高。MDT模式的开展为医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医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诊疗能力。

3.4新技术的开展及科研创新

MDT模式的实施,使MDT成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角度考虑疾病的诊治,易产生新技术优化诊疗方案[8]。如医院在代谢减重MDT过程中,心脏康复科制定了一系列术后患者的运动套餐,营养科针对术后患者如何保证营养供给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同时MDT的实施加强了各专业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医院于2017年6月主办了2017年郑州市第四届呼吸专业论坛暨肺结节诊疗策略论坛,并在7月开展肺结节规范化诊治培训班,吸引了省内外有关学士的积极参加。

3.5拓展业务内涵,增强学科实力

MDT模式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拓展了专业内涵,各科室业务量也有着明显的提升,影像科、呼吸内科、普胸外科等相关科室2017年业务量均有明显的增长,其中普胸外科手术量提升了24.2%;同时肺结节MDT的顺利开展吸引了医联体单位来院参观学习,MDT专家受邀前去讲座授课,提高了医院在医联体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3]朱桂全,冯梅,张石川,等.多学科团队(MDT)模式在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探索及意义[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6,29(2):88-93.

[4]刘博,刘彩霞.直肠癌多学科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9):1705-1707.

[5]邢沫,王凤玲,王丹.我院建立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6):29-31.

[6]王家祥,苟建军,赵菁.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在疾病诊治中的实践与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5,36(18):1-4.

[7]赵亮,金昌晓,乔杰.大型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1):44-46.

第2篇:园艺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重点学科即医院创立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医院发展具备推动力量[1]。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提升医院重点能力,推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根本。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坚持遵循“科技兴院”的主旨,萦绕学科特点,造就学术梯队建设,努力促进医院学科上水平[2]。

1增强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医院发展的后劲即增强重点学科的整体能力,培育品质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培育具有开拓进取心灵的学科中坚人才,建造规模适宜的学科人员队伍建设,设立完整规范的学科发展方向,聚集集体的智慧打造高品质的亮点学科[3]。

2增强人员队伍建设,推动重点学科发展

人员队伍建设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劲头。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医院发挥多种办法,主动吸收具有专长的高水平人员,及时补充各学科急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注重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充实加强不同人才的进取、自觉、团队联合和凝集性,有力发掘人才潜力,全部实现人才体系,增进医院的学科进步[4]。

2.1学科领军人是重点学科行列的威望与精神学科领军人即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一面旗帜,在临床工作中业务熟练,学术理论踏实,思维敏捷,具有革新认识,为人谦虚,心胸豁达,具有集体合作精神和组织经营才干。

2.2重点学科团队需要团体的中坚骨干一个学术团队,不但要拥有领军人物即学科带头人,而且还应有一定水准的精良的中坚骨干。没有中坚骨干,就不会精炼成为优秀的学科目标,很难呈现水准高的立异新颖的科研成果。所以,学科的中青年中坚力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力军,是后劲。

2.3重视学科队伍的培养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医院每年年初制订中青年出众拔尖人才培养选拔,选拔条件即年龄35周岁以下,具有明确的科研思维,英语四级及以上,已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并形成科研成果,在团队中乐于奉献,团结、配合。医院努力支持他们进修学习,针对某个学术点投稿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开阔眼界,明晰学科发展前沿,提升本专业学术地位[5]。

3鼓励医院科学研究的成长

重点学科建设是繁杂的体系,医院发展医疗是基本,科学研究是推动力。重视科研,找准研究立题目标,搭建研究平台,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利用学科建设主攻思索研究方向,结合医院肝胆特色,保持科研与临床密切融合的方式,加强科技资金投入,踏实进行科研攻关,鼓励科技发明创新,科研立题项目档次、科技经费数额、科技成果水平明显提升,增强了整个科研水平的提高。

3.1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化医院主动深层次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设立一整套科技工作管理与嘉奖办法,拟定科研管理文件,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有序实施,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公布、公正、公允的办法,接连采取嘉奖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热情。建立重点学科扶植小组,聘任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参谋,成立学术委员会,有利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持久良性成长。

3.2增加科技经费支持力度丰富的科技经费是科研工作顺利实施和学科设立的基本,医院每年度积极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医院给予等额匹配经费,有力地确保每项科研工作及时高效实施,确保学科建设强健持久开展。

4抓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目标

综合性医院的发展,学科进步方能吸引人才。医院推出“创建优势学科,形成突出学术行列”的方向,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先进行列的重点学科,不止须要提升医疗和科研实力,而且须要高水准的研究队伍。针对这样一支研究队伍,也须要确立发展目标,成为能矗立在国内外学科建设前列,熟识和把握所涉及学科最新科研成果,拥有引领学科成长方向并拥有能担当一线水准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力。经过创建,医院出现具备临床和科研实力的学术队列,延续提高我院的医疗、科研水平。

4.1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综合性医院具备研究生带教,科研,临床任务,尽量运用学科发展的有利形势,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4.2加强各学科间联络,开拓研究生眼界将研究生教育放置于综合医院学科中,可以让研究生有时机亲身体验相关联医学范畴的位于前列的学问与发展情况,开拓研究生们的眼界。增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学问的宣传。医院设立基础实验室、临床药理基地等研究部门,形成从基本到临床的合规的研究单元,并对全院立项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予以研讨。医院设立的人工细胞研究中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实施和科研课题钻研的场地,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研究中心研究学习互相传播知识,增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

5搭建科研平台建立

医院贯彻“科技兴院”的主旨,硬件设施不断加强,设立实验中心、核心技术实验室、肝胆疾病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增强科研设备设置,拥有PCR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积极引进人才,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每个重点学科设立研究人员,辅助学科带头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增强学科的繁荣;科研平台的设立,创造优质的科技境况,保证科研课题顺利开展实施,良性加快重点学科进程。

6扩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实力

学科建设进程,应及时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中坚力量培植,鼓励和支持各学科有的放矢的外出进修学习、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医院及时组织各重点学科专家学者及学术中坚人员进行专题学术讲座,聘请全市、全国及国外知名专家来院学术指教,为学科进一步建设出谋献策。激励科室医师积极投稿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总而言之,重点学科建设势必是持久而艰苦的使命,一定遵照学科的发展规律实行。遵循学科的成长转化,连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人才,增强多学科学术交流,推动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本臣,张骞,刘建平,等.强化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2014,6(28):130-131.

[2]韦萍,周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J].现代医院,2014,14(6):129-130.

[3]李青雅,程凯,姚建平,等.队伍建设是提高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138-139.

[4]潘利民,滕金亮,王宽垒,等.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对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影响及成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7):147-152.

第3篇:园艺科学研究范文

1.1感染性疾病的存在和疾病谱的改变

从20世纪初,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并通过临床实验证明它是有效的杀死和抑制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葡萄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广谱抗生药物。随着医学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抗生素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病。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抗生素在对革兰式阳性病菌治疗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重要的主体作用。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初以革兰氏阴性病菌感染为主,感染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之而来的是真菌、厌氧菌感染率的上升。近几年来,新生的病菌和病毒又急速袭来,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登革热等,更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药物及疫苗迅速的根除它。

1.2感染病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对新药临床应用方面的学习、应用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新型和升级换代的抗生素飞速上市。当然这对于感染科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一些临近学科的患者,(比如感冒、呼吸科疾病等)为了实现自身疾病的快速好转,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抗生素甚至过量使用,从而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引起了国家医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当然治疗的过程就是初步诊断、检验、用药、观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治疗直至病愈。而对新型药品的使用更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床使用,观察其治疗效果与有关该药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从而使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上更加合理。尤其是对抗生素的使用,而这类药物的使用集中在感染科医生上。所以正确使用新型抗生素及同类药物是感染科医生要学习和领悟的重点。只有通过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才能教育好新参加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扩展到整个社会。这在当前也是备受社会和国家医疗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新的课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说明了作为感染科医生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感染科医生在新的知识理念指导下,对新接触受外来感染患者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实施,对被感染者病理认知和对感染源的认定。比如此次对肆虐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疫情的治疗和控制,我国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医疗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从感染学上讲,这次医疗救援行动是使我国医护工作者对埃博拉这种新的病毒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治疗以及发病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感染学上的研究以及药物的使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也成为对感染科医生在临床理论研究上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的重要资料,也说明了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这种理论的重要性。作为这方面的管理人员更有义务在组织专业人员业务交流会上、学习资料的准备和充实等工作上把工作做细做好。

1.3多学科交叉

感染性疾病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会呈现与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的综合性疾病。这为治疗的初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所以感染学不能是单一面对和解决患者病痛的学科。感染科医生必须对大内科和其他内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同其他病科的医生共同解决患者的病痛。医疗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对感染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学习与感染科相关的综合性医疗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通过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努力终于成功研究破解了基因-这个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的新学科,并将这一科研成果引入诊断技术,为最终确定病原微生物做了方法上的补充。这一技术上的研究成功使人类在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其实用价值涉及众多领域。好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好多以前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了确定的答案。这说明深入研究的理论的存在意义。作为感染病的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学会和应用这一成果来探索微生物感染更深层的意义,找出救治感染病更新更快捷的方法。所以更好地利用外来的科研成果为己所用,这种转换更需要刻苦学习和实践。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的大量流动,自然和生态的负性改变,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的存在。还有极大一部分地区的人对环境卫生和传染病存在有着极大的认识误差。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与污染致使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可能新的传染病暴发和快速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加强感染科医生的继续教育

2.1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近几十年来世界在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广大医务人员深感自己原有的知识已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接受新的理念与临床技术。因欧洲黑死病的肆虐,使人类明白了传染病的严重性。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类清楚地看见并认识到了细菌———这个单细胞微小动物的存在,细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生存液体,这是直接导致人类生病或死亡的致命因素。而在客观条件充分允许的条件下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它的载体动物和植物、空气、患病者的唾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在人类消灭了众多传染病菌(如鼠疫、伤寒、天花)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新的传染病菌又先后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如2003年的SARS、现在依然流行的禽流感、登革热以及新发现的埃博拉疫情。人类在承认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事实的面前,就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去应对这一事实的出现,并从主观上去研究控制它。对传染科医生要广泛开展学习班,病理、临床研讨班更新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理念的掌握和运用,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

2.2重视学科交叉

现代科学不断地向高度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某些领域又进行统一化和综合化发展使之系统化。医学界为了临床应用的需要首先细化了它的学科,即原来简单的内科细化成胸内、肾内、呼吸、肠道、消化等不同的专业科室,这只是让医务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更加精细化、专一化,这是从纵向看。那么从横向来看其中各科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纵横联系就表明了从事医疗工作人员的知识既要有它的专一性,同时还要有综合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具体讲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了一项专长以外,在其他相关领域里尽可能地造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提高,尽快的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具体一点即感染科医生要经常和大内科医生进行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交流,掌握临床病原微生物知识,用以提高自己对感染病患者医疗水平的实力,从综合病情来处理患者病情。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合理的剂量及给药间隔疗程,这样才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重症感染的综合诊治能力。

2.3加强医院感染队伍建设

将医院感染科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内容除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隔离与防护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传染病学、灾害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感染性专科疾病的重视,增加感染性疾病专科医务人员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使科室学术团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临床能力等诸方面均得到不断提高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为推广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积极申办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各级继教项目的举办,全面调动了感染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发展。广泛宣传感染病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教育全体人员重视医疗活动中的隔离原则和无菌观念,了解各种传染病和感染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做好针对性隔离措施。

2.5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及时掌握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保持与WHO等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建立全球性信息合作关系非常重要[2]。

3讨论

第4篇:园艺科学研究范文

军队中小型医院担负着体系部队的大量医疗保障任务,但是往往科室配备不如大型医院一样完备,病员量也不充足,大大限制了其学科发展和建设,不但限制对地方患者的救治能力,也会限制其对体系部队的保障能力[1]。笔者就军队医院中小医院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关注的内容,以及学科建设对学科带头人的素质要求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军队中小医院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军队中小型医院在学科建设上已有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缺少优势科室[2],无法和驻地地方医院和军队大型医院相比;二是较难引进、培养和储备科室紧缺人才,限制了军队中小型医院学科的发展[3];三是缺少科室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无法引导科室可持续发展;四是无法扩大自己的优势学科,也就无法在当地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五是效率和效益低,就诊和收容人数减少,不同学科之间忙闲不均,资源分配极度不合理。

2学科建设应关注的内容

2.1学科建设应关注的内容

学科建设应特别关注发展、质量、人才、技术、效益、和服务六个方面。发展是学科建设的核心[1],学科发展要围绕这个核心做适合本学科发展的个性化的规划。质量建设关系到学科发展的持续性,应引起关注。军队中小型医院可与上级医院、大型医院以及地方医院进行合作,形成帮带,将其技术引进本院,请其专家来院进行指导合作,学习并开展新技术,逐渐发展本院的优势科室。也可以定期在驻地开展义诊活动,与媒体开展合作,对医院进行宣传,增加医院影响力,建立治疗基金,为贫困人口进行减免或免费诊治;定期对体系部队官兵进行巡诊,保障基层部队官兵训练安全,提高医院在基层的知名度,并负担起基层军医的培训任务。

2.2学科建设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是“锁钥关系”,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模式能解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所有问题[2]。因此,决策层应在学科建设中进行科学的分类,并逐类突破,对不同学科进行科学的调研、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二是协调好人才和设备的关系,即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高水平的医学人才有机地结合,这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三是处理好市场与技术关系,只有将技术投放于市场才能发挥综合效益,市场又进一步催化技术成熟。四是处理好效益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只有把科学的奖励机制与积极向上的科室和医院文化相结合,才能达到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3几点思考

3.1强化军事特色坚持科学发展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

军队中小型医院主要服务于基层官兵,并担负部队随行医疗保障任务,只有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才能持续提升卫勤保障能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卫勤保障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增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同时,强化“一体化思想”,优化建设布局,加强内涵建设[3]。牢固树立发展依靠全院医务人员、发展为了部队官兵的思想,坚持正确思想引导,努力提高平战时服务保障能力。

3.2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领路人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领头人,学科带头人的眼光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中小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业务素质及管理素质,还应具备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内科学科带头人要具备对本专业危重患者的抢救能力,还要对内科方面疑难病例的诊疗具有独到的见解。外科医师需要心细、胆大、手巧,但是不能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管理素质要求能够做表率,处事公平公正,合理掌握对下属偏爱的尺度,并且敢于担责,平衡同事关系,能够冲在临床一线[4]。可见,综合素养在临床医学专家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科带头人能力素质提高了,学科才会良性发展。

3.3完善人才梯队是学科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学科带头人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发展要求,向医院提出人才引进请求,医院每年根据不同学科带头人上报情况引进应届毕业生和技术骨干,补充科室力量,军队中小型医院通过培养或引进人才,每年给引进的人才制定任务,医院根据计划定期进行考核,对于提前完成计划的科室予以适当的奖励。聘请医学顾问和专家常驻科室,进行定期查房、手术,这样能够解决科室技术薄弱和人才断层的问题,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积极鼓励医务人员进行在职或脱产的学习,参与函授及职称等各类考试。鼓励各科室发挥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让有经验或有科研实力的医师进行帮带,达到人才培养梯度的完善,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队伍。

3.4科研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

军队中小型医院担负着体系部队的大量医疗保障任务,只有自身得到较好的发展才能提高对体系部队的保障能力。军队中小型医院根据驻地医疗市场需求确定优先发展的二级学科,经过发展后将优势二级学科进行三级学科的分科,再将三级学科分为不同亚学科或治疗组,进行平行发展,通过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通过专病为主题的临床学科建制,引进和培养人才,形成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梯队。要鼓励创新,激励科研,完善科研工作各种奖励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制度,只有科研上的不断创新,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才能使军队中小型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洁,李彤,韩涛,等.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促进医院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6):502-505.

[2]张雁灵.牢记使命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1):Ⅰ-Ⅲ.

[3]花曼曼,壮荣,张玉琴.军队中小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及效果[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6):503,506.

第5篇:园艺科学研究范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制订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应当初步达到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为进入毕业后教育与实践奠定基础。军医大学作为特殊的医学高等教育单位,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面向军队及地方各级医院所需的医学人才。防原医学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军事医学课程,它是研究核武器的杀伤因素及其它来源的电离辐射所致伤害的医学防治学科,也称为核武器损伤防治学或放射损伤防治学。防原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军事医学中许多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理解和掌握防原医学知识,将为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而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防原医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就显得更为重要。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教研室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了一套相应的课程标准,对其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升防原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国家和部队培养优秀全面的军事医学人才。

1课程目标

我们的目的旨在为部队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员通过对防原医学的学习,能够理解和运用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说出防原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微观到宏观,从原子到核反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放射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急性放射病的发病机理及防、诊、治原则。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技能,如学会剂量存活曲线的绘制,掌握外照射的测量方法和辐射测量仪器的使用等。并且能够利用重要发现的学习,从思路上经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建立过程,分享和体验创新性思维。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科研学术等活动,掌握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建立创新意识。通过参加课堂讨论,锻炼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综合运用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课外科研,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及创新意识。此外,学员还应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思索与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重视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爱军习武思想,具有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之,通过防原医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三防军事医学课程和核应急救援队组织与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内容安排

防原医学课程安排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四年级下学期进行,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学员此时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临床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掌握了学习防原医学所必须的所有预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更高地帮助学员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军医大学培养的医学人才中数量最多的骨干力量,其未来承担的的军事医学任务也最为艰巨,更需要全面掌握防原医学等军事医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课程标准我们设计了最丰富的内容安排。主要包括理论课22学时,包括核物理基础、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及其防护、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与内照射放射损伤、核爆炸复合伤、放射卫生防护基础、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等内容;实验课8学时,包括辐射测量仪的使用及外照射防护,小鼠脾结节计数,放射性样品检测等内容;军事医学综合演习40学时,主要包括辐射侦查、核沾染区抢救、人员车辆的洗消除沾染以及辐射损伤救治室的展开等科目的演练。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有限的学时安排和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我们并未在所有专业都按上述内容进行设计,像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我们没有安排相关的实验课和军事医学综合演习,而且,对部分理论课内容也进行了合并和压缩。

3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总责,并设专人担任教学秘书,具体进行分工协调组织等工作。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程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总结反馈。教学组实施集体备课、大课讲授、自学辅导、指导性自习、多媒体课件制作、考试等教学活动。主要教学形式有理论讲授、实验、野外演练、自学辅导等形式。加强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教材及课件资源和素材库的建设,实时跟踪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新方向,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特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和更新防原医学领域的新内容,注意积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1emBasedLearning,PBL)中的典型病例或典型问题的电子素材。课程讲授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学校教学流程和教学制度进行。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在教案中体现,并符合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和难点。注意开展课堂讨论,在防原医学的部分章节采用以突发核损伤或放射伤员等应急救援为引导的课堂案例教学(Case-basedTeaching,CBT),通过对辐射伤员救治的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资料查询、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对核武器的损伤与防、诊、治等问题,学习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新武器损伤特点。另外,还要适当安排双语教学,基于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员英语基础较好的特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议多进行双语教学,包括给出名词概念的英文名称,重要内容选用英文幻灯等,以提高和丰富学员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为今后跟踪和学习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动态奠定良好的基础。

4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