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园艺专科论文精选(九篇)

园艺专科论文

第1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关键字】园艺专业 专业特色 新性人才培养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36-02

1 园艺专业的发展趋势

园艺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当前我国园艺产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而对园艺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创新,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2-4]。本文结合我校开设园艺专业的工作实践,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2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园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太窄,过分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忽视“宽口径、广适应”的“博才”教育(通识教育),从而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如观赏园艺专业学生缺乏应有的果树和蔬菜学知识等),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能力与触类旁通、驾驭不同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经营知识能力较弱,尤其是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局面[5-6]。因此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成为新世纪高等园艺教育的关键议题,我们认为只有大力培养园艺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7-9]。

3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特色及专业定位

观赏园艺是园艺专业的特色,木本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果树园艺是林业院校园艺专业的优势。无论是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均将木本观赏园艺(盆景赏石、根雕艺术)、果树园艺和绿地规划设计以及特种蔬菜栽培与加工作为重点,重视木本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盆景赏石、根雕艺术为优势项目,尽量突出林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园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人才。以及熟练掌握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还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良好个性品格特征。园艺创新型人才除具备坚实的园艺专业知识技能与一定的创新精神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组织领导才能,懂经营,综合协调能力强,熟悉市场分析与经济学原理等等[10-11]。

5 园艺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等农林院校应当积极探讨建立全新的园艺人才培养方案,大胆进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园艺专业人才[12]。

5.1 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高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个性特征,正确处理好知识结构的“专”与“博”的关系,分类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

5.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复合而成的统一主体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5.3 加强实习实践教学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应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验与实习,建立良好的园艺实验教学基地与校外基地,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园艺实践教学体系。在园艺实验场应积极争取条件,安排学生从制定生产计划到栽培管理以及采收处理全过程均由自己动手操作,以不断提高学生园艺栽培学、育种学、保护学、商品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重要的生产季节,合理安排校外实习、参观、调查。高标准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让其从实验论文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论文撰写、报告等方面独立进行,以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5.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应不断注重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个性培养,学校可以定期采用集中培训、讨论、派出学习、进修、在职培养、自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业务水平,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积极“导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类比思维等去探索未知,开拓未来,使学生不断由知识的继承者向知识的创新者转变。

5.5 优化课程设置

对现有的园艺专业课程进行重组、优化,在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应加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与灵活性,鼓励学生选修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外的一些课程,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下乡活动,不断煅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1 专业定位合理

本专业的定位符合社会需要,切合我校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6.2 办学思想明确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办学思想明确,专业定位合理,基本符合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制定了专业分期建设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

6.3 符合社会需要

在确定专业定位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园艺专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在对全国有关高校园艺类专业办学点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多数农林院校中相继开办了园艺专业或专业方向,但培养的人才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对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统计[13-16],全国各地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如各级林业局、农业局、园林局、城建局、农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林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园艺的专业人才匮乏,每年人才需求缺口达5000-10000人。可见,在林业、农业等专门院校中设置园艺专业,并加大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客观需要。

6.4 课程体系富有特色

确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制订了密切相关又自成体系的培养方案。

6.5 教学方法先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以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理论的学习,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生产科研项目进行实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7.1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从课程设计看,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园艺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园艺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刻苦认真,善于思考,成绩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平均成绩为80.5分,平均70分以上占97.8%。

7.2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对选题、选配指导、指导职责、文本规范化、评分标准和过程提出了监控。重点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并通过检查和评估加以落实。具体指导过程中,尝试改革指导模式,变单个导师指导为多个导师相互渗透的群体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提高了综合素质。

7.3 思想道德与身心素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思想品德与文化素质总体情况良好。园艺专业学生中有85%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每年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是通过科技扶贫、文化宣传、支持扫盲、社会调查等形式,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二是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宣传广告和社区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4 社会需求

近十年来,花卉产业、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地建设的大规模发展,社会正需要大量具有园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男生100%就业。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改革,我校已初步建立了新的农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专业的外延,而且更丰富了学科专业的内涵,给农科专业赋予了崭新的活力,使新专业渐显出厚基础、宽口径、多学科、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大大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省略/jiao_yu_fa_zhan_498/20060323/t20060323_133480.shtml,2005-07-28.

[2] 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4).

[3] 教育部高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 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A].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2003 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罗正荣.新一轮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6-340.

[6] 柳李旺,章镇,侯喜林.等.新形势下园艺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36-38.

[7] 许学明.高职教育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6-58.

[8] 吴会昌,李凤光,高丹,等.园艺专业主干专业课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24-25.

[9] 孙红绪.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8):35-36.

[10]邹佩文.园艺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23-124.

[11]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第4版.

[12]吴善超.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12-14.

[13]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O].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5,07,28.

第2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0-02

园艺是国内外科研与教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国园艺产业相关国际交流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园艺专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1]。这就要求在校学生或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新闻,并能够与国际同行熟练地用英语交流,以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与最新动态,用以指导日后的生产实践。

一、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教师英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热情不高。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直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一般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英语教学技巧与水平有限,教学仅停留在专业英语课文阅读与重点句子翻译层面[2]。教师过分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差。目前,专业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缺少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国内农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很吃力,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专业词汇功底浅,很少并且很难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不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性的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平庸。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与综合性学术英语之间缺乏衔接性,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章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各高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有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两种形式,自编教材内容编排过于古板、陈旧,还有的教材内容难度偏高或者涉及的专业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专业要求[3]。再有,各高校通常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的培养,最终导致我国专业英语缺乏创新性的局面。

二、本项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特色与成效

作者在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系列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改革如下。

1.改“填鸭式”式教学为讨论、互动式教学。本次改革主要是扔掉以往“填鸭式”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课堂互动式教学,即每节课留有10分钟的专业阅读时间和10分钟的读后讨论时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具体问题和个别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总结,小组间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本次教学改革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取得了很好成效。

2.启发式教学。本次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很多园艺专业英语相关问题情境,加大专业英语活动课教学力度。提前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园艺方面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文献,了解国际上关于园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述,个别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解、补充。课堂通过启发、小组讨论、总结,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了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利用大三学生生产实践,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利用案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参加果蔬栽培与工厂化生产实习时,教师把预先下载打印好的国际先进园艺产业的设施果蔬生产相关英文文献及新闻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我国与其他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差别。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提高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突显学科的特殊性,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有机统一[4]。首先,通过英语教学培训与自我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思维探索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园艺专业重点培养一名专业教师,专门到师范院校进行英语教学课程与实践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技巧。提高教师专业前沿领导力,参考网易公开课相关课件准备授课内容。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记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学校教务处等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每年举行一次全校各个专业英语教学评估或者教学模式改革竞赛,竞赛结果记入教师考核,用这种方法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最后,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协调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比如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及科研成果上考核轻一些,或者把英语改革成果记入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中。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式教学。针对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专业英语教师要通过教学课堂气氛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个别辅导。课前分组时,每一小组既要有英语好的学生,也要有水平差的学生,要求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任务要难一些,多一些,比如进行引文专业文献的查阅与阅读等,同时对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能力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利用小组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专业英语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雄厚这个优势,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词汇功底与英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国际上园艺方面最新研究动态。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正确选用教材。园艺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该设置成包括园艺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园艺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英语互动交流与讨论活动。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应该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承担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教材选用方面,为学生选用一些内容新颖、并且实用的教材,选用一些各个院校普遍都评价很高的教材。同时,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所院校合作的形式为本专业学生自编教材,内容要新颖,难度适中,具有本专业国际前沿性。自编教材一定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以新颖、实用为宗旨完成教材的编写。

4.采用理想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彻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采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5]。确定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为主导,同时结合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进行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应用多媒体教学分期采用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走上讲台,增加课堂互动时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泛讲相结合,注重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英语本身。重点讲授园艺专业词汇,要侧重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要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们。最后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进行,使科研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夺走了学生主动表现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园艺专业英语同样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过去“一支笔,一个本”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互动,通过同学与老师交流的语言实践,提高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启迪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园艺英语教学事业,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型拔尖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亚灵.园艺专业英语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97-201.

[2]魏湘萍.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比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213-214.

[3]吴福勇.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7):145-146.

第3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39-01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以现代遗传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途径方法的一门科学,其涉及相关学科多,实践性、地域性、季节性、系统性比较强。我们课程组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园艺专业的教学现状,初步探索了一些较好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现汇报如下:

一、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执行,教学内容增加,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己很难吸引学生。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课程组根据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制作出符合园艺植物育种学的特点并图文并茂的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园艺植物的选种程序、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过程很复杂,教师在课堂上用板书讲授,效率极低。多媒体课件则生动直观体现了教学的要求和内容,在课件的讲授中,还要及时更新课件的内容。由于课件是讲授内容在授课之前制作,灵活性差,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修改和调整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启发、引导学生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体系建设

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合理的“教材”是教与学的三因素,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者缺一不可。高校进行规范化教学,教学大纲、考核、教材建设是基准。在研究学科发展和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要广泛的吸取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据学科发展规律,确立主要教学内容,加强体系建设,将园艺植物育种学理论补充完善,实践应用,以突出基本途径、基本技能。修订教学大纲,以突出育种学的特点、难点和重点,避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重复。例如:在课程的学时改革中,调整课程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例,48学时总学时中,减少理论学时为30学时,增加实验学时为18学时,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路,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考评体系

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的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灵活知识的把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园艺植物育种学的考核上经过初步探索,采取理论闭卷考试占60%、平时作业小考(包括课程论文)占20%、实验实习成绩占20%的改革。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提高了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专业的思想,明显提高了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提高显著。

四、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能院校本科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实验课则是实践性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突出实践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组对实验课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补充实验的操作内容,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针对开课学期的不同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多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引种实验,可开设引种计划的制定、引种材料的收集、性状观察、指标测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硬件建设,建立独立、设备完善的园艺植物育种实验室,专门的园艺植物种植资源圃,种植园艺植物,以供学生教学实习、实验使用,为课堂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实习周,组织学生到吉林省果树研究所、蔬菜研究所、观光生态园、种苗公司参观,请知名育种专家做报告,扩宽园艺育种的新知识、新发展动向。依据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要求,紧密依托种苗企业公司,按照专业对口、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成果推广、社会服务活动、生产技术服务等形式,建设稳定长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选送毕业生实习,基地育种等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可大大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结合本校的育种科研,积极引导学生积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也锻炼了勤于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意识到育种的重要作用。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经过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逐步形成和培养。该课程于2012年被选为我校精品课程之一,得到同行专家们的肯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课程组将继续坚持不懈的探索,为培养高素质的园艺专业创新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河南花卉协会会长何东成,河南省林业厅厅长陈传进,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传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启翔,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乔鹏程,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河南花卉协会副会长谭金芳,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梁军,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院长包满珠,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程堂仁,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吕英民,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党委书记徐宪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学术年会开幕式。张启翔教授和赵梁军教授、谭金芳副校长、陈传进厅长、何东成会长分别代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支持单位及协办单位为开幕式致辞。张启翔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随着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的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观赏园艺学者们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单位、区域、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和中坚力量。中国观赏园艺对于促进国际交流和世界园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赢得了同行的认可。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花卉产业也在持续发展,洛阳牡丹、开封、鄢陵腊梅、南阳月季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花木品牌。

为了表彰在全国花卉行业做出特别贡献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工作者,中国观赏园艺奖从今年起增设了中国观赏园艺年度特别荣誉奖。经过中国观赏园艺奖评委会认真评议,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包满珠院长和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吴桂昌董事长被授予中国观赏园艺2013年度特别荣誉奖。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会上,49 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做了学术报告。学术报告内容丰富,包括观赏种质资源、育种和引种、繁殖技术、栽培生理、应用和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显示了目前国内观赏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包满珠教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所朱根发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董丽教授分别就“发展中国创新型花卉种业的战略思考”、“重要草花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及应用”、“国际兰花育种进展与趋势”、“园林植物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作了主题报告。

学术年会组委会还出版了《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学术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18 篇。其中的9 篇论文被评选为2013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第5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高中;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职业高中(近几年由过去的职业高中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职业高中招生混乱,大多数职业高中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职业高中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职业高中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职业高中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职业高中、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职业高中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职业高中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职业高中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第6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看了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之于’风景园林”,(以下简称“俞文”)之后,感觉到俞文对风景园林有片面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1)把风景园林曲解为“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俞文先把“园林”和“风景园林”推到“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的一个角落,于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就只能是19世纪“小农意识” 的延续,只能归入landscape gardening(英国式自然风景造园)之列,而不配和I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当了。这是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大会员的理解不一样的,也是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理解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是自然和生活的境域,不是平面艺术,从来就不是用“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所能概括。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更不用说宗教园林、群众游乐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了。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禁伐令以及俞教授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城市绿地系统层次,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70年代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工作,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包括水系、湿地、高速公路、人居环境、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各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业务范围正逐步向着大地景物规划延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理事、专家曾多次阐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强调风景园林学科是包含游憩、审美、生态的综合性学科。这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LA学科的三元素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的俞孔坚否认这点,认为风景园林只是“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恐怕是不大符合当年读学位时的学科实际吧。

(2)用“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取代风景园林的完整含义。

俞文说:“字典和《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因而从字典去查找I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释就是缘木求鱼了。果真如此吗?

Landscape在英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译成汉语,不能都用“景观”一个词来对译。辞书中不是没有“景观”和“景观学”这两个词。《辞海》对“景观”和“景观学”已有详细的解说。俞孔坚在《导读》中引用《辞海》的解释时,有意删去了这两个词条的第一句话——定性语·[景观]地理学名词;[景观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混淆了地理学科和LA学科对landscape的不同内容和含义。难道这就是他所倡导的 “景观”的“完整的意义”?

Landscape在LA学科中真正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J.O.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俞孔坚译为《景观设计学》)第六章:景的特征(the character of landscape俞译为景观特征)有详细论述。我们就引用俞的译文,看看其中的几个小标题:美、和谐、不协调要素的剔除、引入强调要素、使用性、适宜、协调、对比、变化……。这些和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内容是多么吻合。足以证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landscape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

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风景园林(LA)学科的定位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是惟一),风景园林学科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土地,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如果取消了艺术这个要素,风景园林学就和地学、生态学、林学甚至城市规划学(不包括城市设计)没有什么区别了。包罗万象的“完整的意义”只能是定位模糊。

(3)风景园林过时了吗?

俞文说:“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代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中国现代的LA——风景园林学推向过去,而把他首创的“景观设计学”取而代之。这完全是不正确的结论。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政治的原因,历经曲折坎坷,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复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而且在理论上和业务领域方面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并没有过时。不必讳言,中国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方面,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大地景物规划层次某些内容还未开展,这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造成的。但即使和IFLA各个会员国比起来,也是各有长短、各有特点。特别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例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国际Nations in Broom”评选活动的参与,对国土生态的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的拉近,也是世界公认的。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国际上LA学科的内容 和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怎样缩短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国际的差距,俞文提出的解决之道的情景A和情景B,都是建立在他所认为的风景园林就是风景审美的片面认识之上,是站不住脚的。他所提出的“景观设计学”的新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酒呢?从实践方面看,北大景观设计中心及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的各类项目,并没有超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所指出的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的范围。俞文说:“斗胆试问,有多少以正宗风景园林师自称的设计师或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除了参与其绿地环境设计以外,到底还发挥过多大的作用?”据我所知,正宗的风景园林院系毕业的设计师在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担任院长或总工的大有人在,做具体城镇规划设计的就为数更多了。仅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在城市规划所、风景园林所、历史名城所、旅游规划中心等所室的都有,他们的工作就不局限于城市绿地环境设计。像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分区规划、安徽黄山市(含屯溪、徽州、甘棠三区)总体规划、湖北十堰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项目,也是由风景园林师主持的。风景园林专业是十分广博的专业,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或能力把园林专业所有的内容做全做好。就象医科一样,学习的时候不分科,毕业出来工作时再分科。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设计师,所处工作岗位不同,有的人微观的项目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偏重宏观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由此得出风景园林不等同于LA的结论。

风景园林教育方面,我国与国际的比较,应着重在本科方面,这是基础;研究生已有了本科的基础,可以再细分研究方向。美国的风景园林(LA)专业本科设立在建筑、农林、艺术学院的都有,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但是核心的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我国的情况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8年前设在理工、农林、艺术等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并重,有关社会方面的课程比较薄弱。应该说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质量还是不错 的,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多次在IFLA大会的设计竞赛上超过外国学生,屡屡得奖,就是证明。教育部1999年撤消了理工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仅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农林院校保留园林专业本科(偏重于植物)。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专业分开设置在农林和理工院校里,不能不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过错。至于北 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由于建立时间不长,而且没有本科,目前还看不出它的效果如何。

要改变上述情况,光靠改变名称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从汉语词汇的约定俗成来看,“景观”还不如“风景园林”。社会上有多少非专业人士能了解“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可就真的会变成“唯审美论”和非生态性的了。看看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 “景观”牌是什么内容,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承认俞教授在翻译介绍国外风景园林理论、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 作。他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弊病的批评,虽然在言辞上有些矫枉过正,却也切中时弊。至于他叫他的“景观设计学”,我们认我们的风景园林学,大家都明白这是相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非要推倒风景园林学科,自立山头,我们就不得不把事情挑开来说了,这已经超出学术之争的界限了,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参考文献

[1]汪菊渊.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设计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嘉乐,等.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

[4]李嘉乐.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J]中国园林,20029(4)

[5]孙筱祥风景园林(LA)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国—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

[6]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

[7]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

[8]J.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7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研究认为,人只有在全面发展和开放的心理能力上,才能更好的发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因此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高职办学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科学与人才理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亦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艺术教育密切相关,重视艺术和艺术教育在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职教育兴起,到21世纪,十几年的发展时间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劳动者,但是“速效化”与“撑杆跳”的发展模式并没有为高职教育为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带来广泛影响,反而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陷入了不可逆转的深渊。面对学生在工作中横向、纵向的扩展能力与延伸能力的匮乏,以及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弱势心理素质,高职院校深刻体会到现实的阵痛,积极接受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从各方寻找原因,提出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学院发展。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之发展现状

1、艺术教育定位错误,思想观念错位,艺术教育停滞发展

思想上,在传统教育中,音、体、美学科常常被冠以“副科”的称谓,学校更加重视的是“文化课”,职业院校立足于学院办学宗旨和学生就业率情况,更重视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实验课,对公共艺术课重视程度欠缺,艺术类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学生是受教育主体,公共艺术课在大的“配角”背景下很难利用学生自觉主动的心态实现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关注和参与,这也是导致高职艺术教育停滞发展的直接原因。

2、专业艺术管理者缺失,机制失效

据调查,职业院校关于艺术类课程的管理大多是外行管内行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艺术作为一门独立、专业学科的客观事实,如同你是一头牛非得干出鸡的事来,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来讲这是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很难实现预期目标。作为领导层面,无论从教学指引方向上还是课程预定方案上都应本着遵循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安排,意识到艺术类学科的专业特点,意识到艺术类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一味的将艺术类课程的安排与部门管理照搬其他专业的管理模式,只能误入歧途,阻碍艺术教育的发展。没有想法就没有行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造成公共艺术课在管理上机制失效、无序管理状态,难以有效发挥艺术育人功能。

3、专业艺术教师资源困乏,师资脆弱

从现今的高职院校看,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拥有一批专业的、富有战斗力的艺术类教师队伍,但仍有一部分院校没有组成精良团队。教师是学校的软实力,各项工作都需要专业教师亲历亲为,他们是最有发言权、最有体会的群体,在缺乏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理论文件的背景下,更需要职业院校艺术教师从自身教学挖掘和探索,充分认识、理解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对公共艺术教育内涵、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设计、管理模式、评价手段等作系统性梳理,真正深入到高职艺术教育中,集思广益,谋发展。

4、学生活动难搞,校园文化氛围减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类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对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其发展目标。学生是受教育主体,他们对艺术课程、艺术活动的喜爱对学院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推进作用。各部门尤其是各系学团部门应大力支持学院开发的各类公共艺术课程和校园文艺活动,一同为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发展大学生特长爱好、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集中力量。在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部门与艺术活动部门相互分离,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造成优质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制约学生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氛围大大削弱。

二、构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模式之发展对策

首先,必须转变思想,重视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发展。在一个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艺术素养已成为人们自身必备的最基本素养;在一个创新要求的时代,艺术素质同时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各级院校应加大对艺术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重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以期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发挥以艺治性、辅德益智、人格提升的作用。其次,职业院校要想做好艺术教育,必须从领导层面严抓艺术教育,对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目标做定位思考和整体战略分析。设立专门艺术教学部门,由学校一把手配备专业艺术教师的模式管理,动员学校各部门整合教师资源,壮大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队伍,发挥专兼职教师特长,优化教学质量;设立由专业艺术教师组成的艺术教研小组,专门负责艺术类课程的研发和学术研讨工作;经常组织学校艺术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心得、学习经验、开拓眼界,及时吸取公共艺术课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积极聘请校外知名艺术家、美育教学专家、艺术学术带头人来院讲学,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教学氛围。再次,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专业教师的重要性,做好师资融合,优化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办学模式大都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怎样将艺术教育与高职办学模式相结合,发挥艺术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需由专业艺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公共艺术教育区别于职业专业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客观性和系统性,不能照搬职业专业教育模式运用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教师应掌握艺术教育规律积极对高职教育艺术类课题进行搜集和研究,坚持艺术教育的独立性和系统性发展不动摇,做好艺术学科的教科研工作。最后,学院各部门应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做好校园文化宣传工作,努力提升学院校园文化氛围,真正在实处体现公共艺术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搞活校园文化,传播健康的校园文化思想。

三、小结

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支撑,而且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人才观决定着教学观和质量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正确人才观的引导。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是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纯的追求训练性的职业技术教育被认为是目光短浅、缺乏人本素养含量的代名词,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现今社会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丁今昌.梁耀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园艺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近几年随着园艺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园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出现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是因为园艺产业就业岗位不足问题,而是因为人才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可见高职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有必要对园艺产业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找准高职园艺专业学生在园艺产业就业市场中的定位,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构建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园艺专业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社会调查及分析,高职园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单位,集中在包括园艺公司、种子公司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园林公司等企业单位,其可选岗位涵盖以下方向:园艺植物生产或技术服务,园艺植物种子、种苗、园艺资材销售,农产品营销,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物流,园林绿化等。根据园艺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表述,可以把园艺行业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园艺植物种苗生产能力、园艺产品生产能力、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及保护能力、园艺植物应用技术、观赏园艺工程的概预算能力、园艺产品营销能力、新技术推广能力、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构成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方法能力包括问题解决及思辨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规划和组织活动、创新能力等方面;社会能力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工作方式等的变化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竞争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园艺职业岗位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三段式”结构课程体系,改变存在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技能训练薄弱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途径,构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职园艺人才的需求。

(一)围绕园艺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

1.根据高职园艺专业技术专业人员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文化基础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

(1)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合作、沟通等能力。该课程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体育、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礼仪等。

(2)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学会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着眼于学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通用技术课程包括: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基础化学、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设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

(3)职业核心课程是根据职业岗位对专项技术能力的要求而设置的,培养该专业的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其课程包括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含有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盆景与插花艺术、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观赏树木栽培技术等。

(4)职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就业的方向,为学生今后相似岗位的转换和本专业岗位能力打基础。该课程包括花卉应用技术、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园艺产品营销、园林规划设计、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等。

2.将通用技术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平行设置,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课程整合。

针对于通用技术课程,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土壤与肥料》合并为《植物生长与环境》;职业核心课程中的“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在内容有部分重复,有必要进行重新整合,可以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节约课时,增加了实践时间,使知识更系统。

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实践教学课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其占总学时的50%以上,注意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时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核心课程则注重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同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增加职业拓展课程和相关职业素质课程。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就业方向选修职业拓展课程,如职业礼仪、以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在加强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可以在课程设置时开设如《职业礼仪》,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4.课证融合,注重于职业认证考试接轨。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知识的选取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进行,同时注重把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选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1,10:7-10.

[2]宋争辉.高校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19-2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8:120-121.

[6]余慧琳,王海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138-139.

第9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专题片 校园建设 校园文化 功能作用 意义探究

学校环境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划工作,历来是学校工作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和谐校园的创建理念,促进了各级学校校园建设工作的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校园专题片电视媒介作为校园文化信息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持续提升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阐述校园专题片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专题片媒介在当代学校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加强领导、改革管理体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面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校园专题片电视媒介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发展性对策。

1 专题片的内涵分类:

专题片是借助有关信息传播技术手段或介质,针对某些相关事物、事件或者某种科学等主题进行解释、说明或阐述的影视媒介。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再现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给予集中、深入报道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既具备新闻的真实性,又体现了影视艺术的审美性特点。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艺术表现风格上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以及综合性专题片;从内容形式上可分为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以及个人性专题片等;从文化题材上又可以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等。影视专题片是一种直接、主动、精确、有效的城市、企业、个人、产品形象的宣传推广方法。

2 校园专题片的特点:

校园专题片是指运用纪实性表现手法,针对学校相关主体性题材,进行的艺术专题性报道。相对于其他影视介质,它具有以下特征:

2.1宣传性、教育性:

校园专题片具备了影视传媒介质的信息囊括性能,同时又具有影视媒体的迅速传播功能,因此,相对于学校学生和广大社会群体来说,校园专题片具有明显的宣传、教育特点,

2.2真实性、参考性:

校园专题片可以作为学校档案的载体进行必要的长期性保存。校园专题片一般包含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历程、长远规划、以及相关主题的真实专题报道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2.3针对性、受众性:

相对而言,校园专题片具有其他行业影视媒介形式所具有的针对性强,受众集中的特征,在相关主题的报道表现过程中,能够针对广大学生或社会群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

2.4服务性、便捷性:

校园专题片的制作目的,是针对学校相关主题进行具体介绍、解释和阐述,以便于方便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它具有比较突出的便捷特征。

2.5艺术性、审美性:

基于学校发展的有关宣传、教育需要,校园专题片在制作过程中,根据受众的心理特点,针对某些主题,常常采用许多艺术性表现手法来进行美化包装,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3 专题片对校园建设的功能作用:

随着现代媒体信息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形势下,专题片以其特有的传媒介质特点,在校园形象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学校环境的构建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重要作用:

3.1校园专题片的舆论引导功能:

作为学校的自身发展而言,校园专题片的传播具有针对性强,受众集中,非商业化运作的特征。校园电视媒体覆盖面广,传播信息快,视听兼备,生动形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媒体功能多样化的当代信息社会,通过及时跟踪报道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学生和社会外界对学校相关舆论信息的了解和及时反馈,对于学生和社会受众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

3.2校园专题片的形象宣传功能

现代教育理论形势下,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运用纪实性表现手段,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成长历程,发展规划,进行细致性的报道,通过电视传播媒介对外界广大社会受众或者校内全体师生进行开放性信息传播,有利于帮助社会上对学校的关注,对于学校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宣传,起着极大地推动和泛化作用。

3.3校园专题片的德育渗透功能

校园专题片可以通过专访、座谈、辩论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形象化地向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他们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明辨是非和善恶美丑行为的甄别,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主题,针对学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意识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教育,自觉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的生活方式。

3.4校园专题片的教学载体功能

现代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形式,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改形势下,校园专题片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以其真实的报道,以及丰富的感官语言,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育载体。通过相关专题片的播放,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生动高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和谐课堂文卫的构建。

3.5校园专题片的文化传播功能

校园专题片自身具有的艺术审美、宣传教育特征,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相当重要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展现阵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专题片,借助艺术表现手法,从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结构风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有利于校园和谐文明环境的构建。

3.6校园专题片的信息沟通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化特征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时代需求,在全球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下,校园建设过程中,校园专题片针对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信息交流,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沟通各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关信息交流互动,有利于学校发展经验的相互借鉴。

4 专题片对校园建设的意义

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更新与应用,校园专题片作为现代影视媒介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教育多元化理念的改革形势下,成为现代学校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校园专题片的宣传教育、

舆论导向、信息沟通、以及教学载体功能的综合运用,有利于现代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现代教育资源体系的整合与创新,有利于现代化学校的整体性构建。

5 专题片对校园建设的发展性促进措施

5.1坚持校园专题片的导向宗旨,树立校园形象建设

新形势下,结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校园专题片的舆论导向功能,坚持学校自身形象建设,打造校园特色教育,要继续加大对校园专题片的开发力度,为校园多媒体信息教学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要特别重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努力创建文明和谐、健康繁荣的开放性现代化学校形象。

5.2明确校园专题片的功能作用,推动校园基础建设

信息技术和影视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学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校园专题片的多元化功能,从一定角度上说,促成了学校基础硬件设施的配置建设,对于完善学校建设,建构科学合理的校园发展规划,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新形势下,要立足于校园专题片的综合功能,优化资金渠道,增大校园多媒体电化教育设备,扩大校园信息媒体的建设。

5.3借助校园专题片的信息沟通,优化人才资源建设

学校专题片传媒的应用要求必须拥有大量的创作型和技能型专业人才,校园专题片作品创作的策划、生产、制作、播出、推广等各个环节对人才类型的多元化、专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形势下,要通过校园专题片的桥梁纽带作用,汇集吸纳各种有利于学校建设的专业性人才。构建复合化、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5.4深化校园专题片的载体功能,促进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运用和借助校园专题片为教学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归纳表述能力、交往应变能力;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通过艺术表现能力。这些方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也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学校教学体系建设。

5.5发掘校园专题片的融合功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专题片作为校园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校园建设的前提。借鉴社会媒体运转的成功经验,融合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发挥校园专题片的文化涵盖综合功能,采用多种形式,借助校园专题片的宣传和引导功能,强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5.6借鉴校园专题片的艺术效果,促进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专题片的设计制作,往往要经过很多专业人员针对相关主题,结合广大受众的视觉听觉等需求特点,进行艺术美化、加工处理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性和艺术性效果的影视作品,具有很大的艺术欣赏性特征。通过校园专题片的制作,推动了学校校园环境的美化,促进了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