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灾害防治措施全文(5篇)

灾害防治措施

第1篇: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质灾害;灾害特征

中国煤矿主要是地下开采,在开采时破坏了原有地质体的平衡,导致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地质灾害。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煤矿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还会引发重大的人员伤亡,社会影响极为恶劣。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开始重视煤矿地质灾害的治理。很多地质灾害多是由于开采方式不当引起的,现在已经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1-3]。由于煤矿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给地质灾害的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分析了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并提出一些有效措施来预防它。下面,本文将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论述。

1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由地质条件变化引发的安全事故称之为煤矿地质灾害。煤矿地质灾害发生后,煤矿企业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甚至重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总的来说,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是煤矿开采破坏了原有的岩层平衡状态,在实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常现象。一般可以将煤矿地质灾害分为开采技术因素引起的和地质条件不确定性引起的。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种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

1.1开采技术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特征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很多煤矿地质灾害都是由于开采技术不合理引起的。在开采技术引起的煤矿地质灾害中,最典型的是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开采沉陷区。过去,煤矿开采多在一些无人区域进行,人们忽视了开采沉陷区,并没有太在意。随着煤矿开采区域穿过一些村庄,人们开始重视开采引起的沉陷区,并将其定义为煤矿地质灾害。开采沉陷是因为过去煤层开采时采用的是垮落法管理顶板,导致岩层的运动传递到地表形成沉陷区。在沉陷区内,地表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一方面,一些沉陷区会穿过居民房屋,导致房屋上出现裂缝甚至倒塌[4];另一方面,沉陷区内的地下水基本枯竭,这是因为地表沉陷过程中破坏了岩层的隔水层,居民用水困难,而且还会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此外,由开采技术引起的煤矿地质灾害还有煤矿的冲击地压和突水事故。一些煤矿企业在开采时挑肥拣瘦,导致后来在一些区域开采时形成孤岛工作面,增加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有些煤矿在开采时未充分考虑煤层上方的含水层,导致开采时破坏了煤层上方的隔水层,从而诱发了煤矿突水事故。总的来说,由于开采技术不当引起的煤层地质灾害特征在于煤层开采后岩层的运动对安全生产或居民生活不利。

1.2地质条件不确定性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特征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也有一些煤矿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在煤矿开采前,虽然很多煤矿都进行了地质勘探,但是鉴于勘探技术的局限性,很难保证勘探数据的真实、可靠。在一些未勘探到的地质条件下进行开采,很容易发生煤矿地质灾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可以发现,在一些小的地质构造区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例如郑煤集团大平矿“10•20”事故就是掘进到小断层附近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诱发了瓦斯爆炸,造成148人死亡。郑州大平矿瓦斯爆炸发生位置如图1所示。此外,地质条件不确定性引发的煤矿地质灾害还包括冲击地压。冲击地压是在应力作用下岩体向巷道高速弹出的一种复杂的煤矿动力灾害,其发生机理尚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加,这严重制约了中国煤矿深矿井的开采安全。

2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做好煤矿地质勘探工作

很多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多由地质资料不准确或不完善引起的,因此,做好煤矿地质勘探工作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工作面回采时,尽可能采用各种勘探手段获取回采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水文地质和地质构造情况。一些大的地质构造很容易勘探到,而一些小的地质构造不容易勘探到,例如小断层,这需要特别注意。在获得详尽的地质资料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最大程度保证开采安全,从而减少煤矿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2采用合理的回采方式

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回采方式不合理有关,因此,应该采用合理的煤矿开采方式。早期,由于很多政策法规不完善,很多煤矿的开采方式并不合理,导致开采时很容易诱发地质灾害,例如孤岛工作面的存在。传统工作面采用的是垮落法管理顶板,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采沉陷区,如今开采沉陷区也被定义为煤矿地质灾害的一种。开采沉陷区是由垮落法管理顶板形成的岩层移动波及到地表形成的,其还会引发其他的环境灾害[5]。为了治理或减少开采沉陷区,一些煤矿采用了绿色采矿技术,其核心原理是采用其他物质来充填采空区,从而实现对岩层移动的控制。绿色采矿技术为治理煤矿地质灾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仅能减少矸石的产生,还能减少开采沉陷引起的环境灾害。绿色采矿技术体系如图2所示。

2.3注重煤层瓦斯的抽采

瓦斯是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气体,其主要成分是CH4,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瓦斯引发的地质灾害容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必须加大对矿井瓦斯的治理力度。由于瓦斯本身也是一种能源,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抽取煤层中的瓦斯。过去人们经常采用改善通风的方法来治理煤层中的瓦斯,但是随着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增加,改善通风的成本越来越高,只能采用抽采瓦斯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煤层的透气性非常差,瓦斯抽采极为困难,需要寻找一些有效的煤层增透方法。人们采用了水力压裂、深孔爆破和水力割缝等措施,但是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矿井大多数也已经进入到深部开采阶段,矿井的瓦斯涌出量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都在增加。因此,煤矿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加快抽采煤层中瓦斯的方法,从而保证回采安全。

3结语

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也伴有人员伤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煤矿地质灾害。为了更好地防治煤矿地质灾害,分析了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是煤矿开采破坏了原有地质体的平衡,在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常现象。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煤矿地质灾害分为开采技术引起的和地质条件不确定性引起的。要想防止煤矿地质灾害发生,应该从做好煤矿地质勘探工作、采用合理的回采方式以及注重煤层中瓦斯抽采等方面出发。希望文中所述内容可以为人们认识煤矿地质灾害以及防治煤矿地质灾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任晓涛.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9(17):65-66.

[2]张花花.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22):158-159.

[3]李斌.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22):168-169.

[4]王志平.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20):140-141.

第2篇: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交通、水利水电、市政及地下工程开发利用等基础设施领域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近十年来,铁路隧道、公路、水利水电、隧道以及城市地铁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亦面临着危险。一方面因为在设计和施工工艺上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隧道工程施工的所处环境比较特殊,施工的条件和地面工程有很大的不同,施工时在外地质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在这两方面共同影响下,导致隧道工程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安全问题,所以,研究隧道工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灾害必不可少,以确保我国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满足使用要求。

1隧道掘进中的超欠挖

隧道的超欠挖是根据隧道设计的开挖轮廓线为基准线的,将施工中实际开挖获得的轮廓线和设计基准线相比较,超出基准线以外的部分称之为超挖,而在基准线以内的部分称之为欠挖,在实际开挖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和基准线相重合,即表示既无超挖也无欠挖。因此,其表现形式为在隧道开挖掘进过程中,发生上下左右轮廓超标。导致隧道超欠挖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由于炮孔布置的测量错误或者不准确以及施工人员技术不娴熟或者责任心不强导致布孔偏差,进而引起布孔位置偏离周边孔的设计线偏内产生欠挖,偏外产生超挖;炮孔钻眼过程中孔眼不直发生斜孔超限或者爆破参数选择有误,装药量过多或不合理;在围岩条件差的情况下,穿越节理裂隙发育或者破碎严重的岩石隧道容易导致超挖。防治隧道出现超欠挖现象的具体措施:通过采取激光指向仪来控制隧道掘进的方向,增强隧道内照明质量;为了避免隧道内来往车辆破坏导线点及中线点,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将控制点设置在基础上,除此之外,还要设置明显标志及保护措施并且按规定要求对控制点进行复测;通过提高钻孔精度和加强对司钻人员的技术培训把超欠挖值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为了确保孔位、孔深、倾斜度等达到规定要求,在让司钻人员熟练掌握钻孔技术的前提下,严格按设计要求、操作细则和布置的孔位进行施钻;在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在钻孔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和及时调整孔眼位置和方向。

2隧道喷射混凝土脱层隆起

把通过压缩空气,将按一定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和料通过运送管道高速喷射到受喷表面上并凝结硬化,进而形成混凝土保护层的过程称之为喷射混凝土。在此过程中将混凝土喷射层与岩面不粘结的现象认定为隧道喷射混凝土脱层隆起。导致隧道喷射混凝土脱层隆起的原因有:未清除干净受喷面上的松动岩石;受喷岩面浮碴杂物未用压力风、压力水清洗或清洗不彻底;未处理受喷面滴水、淋水、集中出水点;未用风、水清洗间隔喷混凝土前一层喷面上的浮碴;风压和喷射距离不协调。预防隧道喷射混凝土脱层隆起的措施包括:清除受喷面上的松动岩石及浮碴杂物;采用凿槽、埋管的方式引导疏干处理喷水、淋水、集中出水点的受喷面;喷射混凝土前进行试喷来确定风压与喷射距离之间的是否协调。

3隧道锚杆拉力不足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就是隧道开挖以后,在围岩稳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加以支护的方式使其进入稳定状态。在支护形式中比较常用就是锚杆,其作用原理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从内部加强围岩稳定性,提高围岩的抗裂强度,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并且还可以将不连续的岩体联系在一起,进而增强围岩整体性,同时充分发挥围岩的自载能力。锚杆拉力不足就会导致锚杆安装不牢固以及抗拔力不足,进而影响围岩的承载力。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没有足够的锚固长度、灌浆不充分、锚杆包裹厚度不足、没有处理干净孔眼内杂物、孔眼深度和锚杆长度不配套。防治隧道锚杆拉力不足的具体措施有:钻孔直径应和螺栓直径相匹配;钻孔孔深要满足设计要求;压浆前用压力风或压力水将孔眼冲洗干净;注浆时应从孔底开始,并且确保均匀连续进行、中途不得中断;安装时确保锚杆与孔眼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4隧道初砌混凝土麻面

作为长期保持隧道安全的重要结构,隧道衬砌必须同时满足结构安全功能、使用功能、美观功能等。因此,衬砌的外观也成为重要的控制指标。而衬砌质量的满足既要通过理论上的合理设计,也依赖于现实情况的精心施工。在实际工程中,随着大模板衬砌台车、泵送混凝土等技术的应用隧道衬砌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隧道施工技术也引起的足够的重视。但是目前隧道施工中也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如出现混凝土表面缺浆、麻面、蜂窝、钢筋和石子外露、错台等问题。就麻面而言,导致其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且不易被有效控制。主要包括:在混凝土浇筑前没有清理干净模板表面,拆模时导致粘损混凝土表面;钢模板没有被充分利用,有其他类型的模板夹杂其中;模板表面不均匀涂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拆模时发生粘模;不严密的模板拼缝,导致混凝土浇筑时砂浆流失;混凝土振捣不够,未排净混凝土中残留空气。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预防麻面产生并防治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有:认真清理模板表面,使其表面不沾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全部使用钢模板;均匀涂刷混凝土脱模剂;振捣手振捣时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避免出现漏捣,止捣时也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不再出现气泡。

5隧道初衬混凝土蜂窝

隧道初衬过程中相对于麻面,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就是蜂窝。出现蜂窝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暴露在混凝土表面,这些钢筋主要包括主筋、副筋以及箍筋。而产生蜂窝的原因主要有:实际钢筋尺寸超过设计尺寸,导致局部出现贴模板现象;混凝土浇筑振捣时,由于钢筋垫块偏移或脱落引起贴模板现象;钢筋过密或者钢筋混混凝土断面较小,致使保护层厚度不够导致露筋。防治蜂窝产生的具体措施有:绑扎钢筋前,把不符合钢筋几何尺寸要求的重新返工;垫块应该按间距为1m的梅花状的方式布设,钢筋密集处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垫;收料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中的粗骨料最大尺寸,并且应符合规范要求;混凝土拆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强度进行。

6隧道初衬混凝土孔洞

随着隧道数量的增加和设计速度的提高,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均出现在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部分隧道中,其中主要的工程质量问题表现为喷射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或与围岩之间出现孔洞现象。而支护与围岩之间存在孔洞时会极大地影响隧道的安全使用,是因为这些孔洞导致了围岩松弛,使弯曲应力在支护结构中产生,进而破坏支护结构的功能,降低其承载能力。经大量的工程实践分析,笔者认为初砌产生混凝土孔洞的原因主要包括:钢筋和预埋件过于密集,致使混凝土无法将模板填满;没有按规程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现象;混凝土坍落度太小,无法振捣密实;混凝土中混有杂质,如硬块或其他大件杂物;没有按规定程序下料,导致振捣不均或来不及振捣。防治出现混凝土孔洞的具体措施有:混凝土配比中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规范要求;专人跟班随时检查以防出现漏振;施工时检查每盘到现场的混凝土,保证其流动性符合现场浇筑条件;将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并且在正浇筑的混凝土中防止杂物落入,如发现应及时进行清理。

7隧道混凝土露筋

在隧道蜂窝中已提及隧道混凝土露筋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于混凝土表面的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没有布设钢筋垫块或垫块数量不足,位置不正确,使得钢筋紧贴模板而发生外露;出现大于钢筋间距的粗骨料粒径,或者出现混凝土漏振以及钢筋骨架中存在杂物,导致钢筋发生外露;钢筋变形位移引起混凝土露筋,而这些变形是由于混凝土泵管、振动棒等机械的反复冲击、工人踩踏或振动器碰触钢筋而造成的;不当的混凝土配合比产生离析,导致模板严重漏浆出现露筋。避免出现混凝土露筋可以通过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加强监测、确保钢筋准确布位、绑扎牢靠、确保保护层垫块足够稳固等措施予以保障。如果出现表面露筋现象,应在准确分析露筋的原因和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进行修补,使其达到设计和使用的目的。在修补过程中不得改变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刚度和使用。

8隧道渗漏水

隧道工程渗漏水,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到结构安全性能,而且使工程的使用年限和使用功能大大降低。这是因为渗漏水容易锈蚀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会溶失钢筋混凝土内部氢氧化钙,进而加快结构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能耗损失以及成本提升。隧道渗漏水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拱顶出现渗水、滴水现象;拱脚、伸缩缝以及侧墙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淌水现象;在冬天则容易导致顶部出现冰挂,侧墙形成冰柱,道床形成冰堆、冰坡等现象。造成隧道渗漏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的渗透性差,防水板没严密焊接,排水管堵塞以及施工缝存在质量问题等。防治隧道渗漏水的具体措施: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控制水泥用量,来加强混凝土自身防渗能力;使用合格的衬砌防水材料;清除围岩表面突出物体,保证平顺;为了确保连接强度,防水板采用热溶焊接;环、纵向排水管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同时应该做好排水管的保护工作,防止出现砂浆渗入堵塞现象;为了保证排水畅通应采用横向排水管引至排水沟的方式。

9结语

第3篇: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灾害特性;预防措施

随着我国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煤矿不断开拓延伸,矿井生产能力也随之增大,但是在实际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于煤矿企业对地质灾害预防力度不够,以及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投入不足,导致矿井生产过程中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煤矿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害、瓦斯爆炸、顶板垮落、滑坡、地表沉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造成煤矿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1];所以,煤矿在生产时必须合理确定生产区域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地质灾害特性,并根据煤矿实际生产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1地质灾害原因分析

(1)水害事故发生:由于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对开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掌握不够,或在明确水文地质条件下,未采取合理有效防治水技术措施,如未设置放水闸门、未设置防隔水煤柱或者探放水施工设计不到位等,从而导致生产期间发生水害事故[2]。(2)瓦斯爆炸:由于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紊乱,通风设施老化等不能满足煤矿生产需求,随着煤矿不断开拓延伸,矿井采掘工作面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工作面不足现象,风流无法排除瓦斯,导致工作面瓦斯积聚现象,当瓦斯积聚浓度达5%~16%时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3)顶板垮落:由于工作面采掘工作中在过地质构造如断层、陷落柱等,未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围岩控制措施,造成构造带处支护不足现象,受构造应力及回采应力影响,出现顶板垮落事故。(4)滑坡、泥石流: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矸石堆积地表,以及矿井内污水排至地面,导致矿区地表生态植被破坏严重,当出现雨季时矿区地表蓄水能力差,造成滑坡、泥石流等事故发生[3]。

2地质灾害特性分析

2.1群发性

群发性是以往发生地质灾害的明显特点。由于地下开采会对原来的地质构造造成较大的破坏,特别是开采深度越深,使得原来稳定的内应力发生移位,对周围岩石的稳定性破坏越大,而且随着开采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会扩大地质构造的破坏范围,最终导致连续大范围地质构造破坏,这就是群发性。继发性很容易导致开采区域内的地表大范围开裂、下沉,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多次出现,对周边作业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4]。

2.2灾害强度大

由于煤矿地质灾害发生后很难控制,如重大煤矿地质灾害如水、火、瓦斯等一旦发生后对矿井重要设施产生严重破坏作用,造成设施很难二次修复或修复周期长、难度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很难在短时间进行控制,灾害强度大。

2.3不可避免性

随着开采技术及工艺的不断提升,对矿井地质灾害的控制及防范措施不断加强,然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控制地质灾害。通过研究发现,地质灾难都是危险因素达到一定条件才会发生的。所以在矿井开采时能够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案,即使不能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能提前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5]。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防治私挖乱采现象

(1)根据之前发生的地质灾害分析可以发现地质灾害都具有不科学、不合理开采等共性,这些都是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了避免私挖乱采现象的发生,相关工作人员要制定规范有效的防治措施,安排工作人员严密排查私挖乱采现象,并对各个矿井的开采过程进行巡查,并用制度及措施去规范矿井的开采作业。(2)为了全面了解矿井的地质构造,需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矿井区域那个地质构造进行分析。首先要分析矿井开采的安全性,其次要结合矿井周围的地质环境,分析推测最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同时要对井下工作面的开采方式进行规范,确保能够有效预防矿井地质灾害。

3.2强化煤矿通风管理

(1)通风是井下工作面开采中最重要的工作。通风系统能够随时监测井下瓦斯浓度并将井下瓦斯排出,能够在瓦斯浓度抄写之前做好预防和处理,避免了瓦斯超限事故引起的灾害。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升级,定期对矿井通风阻力、风量进行监测,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稳定[6]。(2)对于综采工作面上隅角、掘进巷道回风流中应加强瓦斯监测力度,通过安装远程瓦斯监控系统、巷道瓦斯联锁控制系统等对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瓦斯积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杜绝工作面瓦斯超限、积聚现象。(3)煤矿企业应定期对煤矿风门、调节、监控系统、通风机等进行检修维护,保证通风设施、瓦斯监控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3.3加强顶板安全管理

(1)在采掘工作面施工前应合理分析巷道掘进区域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以及实时掌握顶板岩性变化情况,根据顶板岩性特性采取有效的支护设计,采掘工作面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围岩观察力度,可通过安装离层仪、应力监测仪等对顶板变形、下沉、巷道两帮移近量进行监测。(2)采掘工作面在过地质构造、集中应力区、煤岩顶破碎区时,必须合理分析顶板岩性情况,然后采取合理有效的支护措施[7],如注浆、架棚、注浆锚杆等,提高破碎顶板稳定性,防止顶板受力失稳出现冒顶、垮落事故发生。3.4提高煤矿防治水工作效率(1)煤矿开采前应采用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对开采区域可能存在的含水层、老空水、老窑水分布进行勘探,准确掌握开采区域水温地质资料,合理分析矿井回采期间可能存在的充水水源及涌水通道,为后期井田开采设计提供依据。(2)采掘工作面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超前钻探技术手段对采掘工作面四邻积水情况进行验证,超前钻探施工时钻孔数量、钻孔深度、仰角、钻孔封孔工艺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从而达到完全消除水害的目的。(3)煤矿开采过程中应对矿井盘区、采区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着水仓、排水管路、排水设施等,并设置防水闸门;每年雨季前必须对矿井排水设施进行一次检修维护[8]。

3.5预防滑坡和地面塌陷

(1)加强矿区地表煤矸石安全管理,煤矿企业可对煤矸石进行二次利用,减少矿区地表煤矸石堆积量;同时煤矿应建立井下污水循环净化系统,如塔山矿设计的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可有效将井下生产污水净化后用于地表植被灌溉等,避免污水直接排至地表污染生态环境。(2)为了有效避免滑坡或者地面塌陷的发生,煤矿企业必须在开采前采取相应的抵抗滑坡措施,如修建挡墙及抗滑桩等,同时煤矿应采用堵截与引流的方式对地表水进行排泄,利用排水沟将这些水排向山沟。(3)通过勘探等技术手段对矿井周围斜坡进行观察分析,对坡度大于30°,高度大于5.0m的裸露山坡,必须人工建立人工防滑坡墙;对采空区上覆地表安装地表沉降监控系统,实时观察地表沉降情况,并建立预防机制。

3.6完善煤地质灾害预体系

(1)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地质构造教育力度,了解地质构造发生的原因及后果,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隐患意识,掌握工作范围的地质构造及高风险区域。各级管理人员要根据自身工作范围的地质构造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煤矿企业在了解地质灾害危害的同时还需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及防御能力。针对矿井地质灾难高发区域,需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勘测分析,同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3)煤矿企业应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物力勘查技术相结合,及时有效地监督避免矿井开采中出现各类安全隐患。当矿井地质构造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启动预警系统提醒相关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一步避免矿井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有效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4结束语

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煤矿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避免煤矿重大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事故,确保煤矿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伟.煤矿地质灾害以及防护措施[J].江西化工,2020(3):394-395.

[2]任晓娇.关于中国煤矿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防治研究[J].能源与节能,2020(5):12-13.

[3]周志强.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当代化工研究,2020(9):26-27.

[4]杨新武.煤矿地质灾害以及防护措施[J].石化技术,2020(1):264,266.

[5]刘炳宏.关于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防治研究[J].矿业装备,2019(5):114-115.

[6]刘宝东.煤矿地质灾害以及防护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2):211-212.

[7]张琳.煤矿开采中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及灾害防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23):39-40.

第4篇: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1大豆栽培技术

1.1整地

应该首先做好选地工作,选择前茬作物为小麦、玉米、亚麻等的土地,以大功率拖拉机于秋天进行深松作业,深松深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果地块没有经过深松,则深松深度应该在25cm~30cm,如果地块经过深松,则深松深度应该在40cm~45cm。

1.2选种

大豆选种应该从黑龙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黑河35号为例,其生育日数91d,紫花尖叶灰毛,株高70cm,株型收敛,适合进行机械化作业,最高产量可以达到3000kg/公顷。选种环节应该剔除杂质、病斑粒等,以保证发芽率可以达到85%以上。

1.3施肥

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应该选择肥种分开的方式,将肥料施于种侧下4~5cm,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化肥用量,以磷酸二胺为例,如果每亩用量超过20kg,则应该采用分层施加的方式,上层种肥施肥深度5~7cm,施肥量1/3,下层底肥施肥深度10~16cm,施肥量2/3。也可以选择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将发酵好的有机肥均匀施在地表,加入农家肥进行深翻。

1.4播种

播种方式可以选择垄上精量播种以提高大豆成活率,保证栽培质量,实现大豆增产;也可以选择垄上等距穴播,将垄间距控制在70cm左右,实现规范布局,保证播种结构合理,确保作物可以茁壮成长。同时,等距穴播间距较大,可以为田间管理提供方便。从精细播种,保证优质高产的角度,应该坚持合理轮作,做到选正茬、不重茬,播种时的土壤含量水应该在22%左右,以确保种子能够正常出芽。

1.5管理

一是应该做好锄地和中耕,第一次中耕在第一片复叶前,主要是松表土,避免伤及幼苗;第二次中耕在苗高10cm左右,主要是除草,避免伤苗压苗的情况;第三次中耕在第二次中耕后10d左右,需要保证深松,多上土;二是应该重视除草,可以采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苗前除草可以利用5%特水剂,用量在1.5~2.0kg/公顷,或者48%广灭灵乳油,用量在2~2.5kg/公顷;苗后除草同样可以选择5%特水剂,用量1~1.5kg/公顷,不能超过1.5kg,用药应该避开高温及大风天气。

2大豆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2.1大豆根腐病

根腐病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症,多发于大豆生长期,而且一旦发生,会导致25%~75%的减产,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大豆根腐病的主要表现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逐向上扩散到下部侧枝,扩散程度不一,病茎髓部会逐渐变成褐色,形似枯萎状态,不过并不会出现叶片脱落的情况。对于大豆根腐病的预防,可以利用72%克鲁可湿性粉剂或者58%瑞毒霉锰锌对种子进行拌和,用量为种子总量的0.4%。

2.2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发病期在6月上中旬,7月中旬则为高发时期,病原菌会对叶片造成侵染,如果病情严重,则叶片会长满病斑,继而过早脱落,导致大豆品质受损,产量下降。利用药剂对大豆灰斑病进行防治时,可以在播种前,利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者敌克松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3%;也可以在大豆花荚期,以40%多菌灵胶悬剂300倍液,按照1.5kg每公顷的用量进行喷施。

2.3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的主要表现,是病原菌对茎秆的侵染,发病期多在7月下旬,初期很容易发现,具体症状是大豆作物茎秆存在褐色病斑,逐渐出现白色颗粒及白色棉絮状菌妊体,然后会逐渐发展为黑色颗粒,这些黑色颗粒即为菌核。对于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可以利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40%核菌净1000倍液或者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均匀喷施。

2.4大豆霜霉病

黑龙江省年均温较低,大豆生育期气候凉爽,容易发生大豆霜霉病,主要表现是从第一对真叶由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板块,然后逐渐蔓延到全叶全株,花期前后如果气候潮湿,病斑背面会出现灰色霉层,最终导致病叶转黄转褐,枯死脱落。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枯,种粒霉烂,减产率在30%~50%左右。对于大豆霜霉病的预防,可以选择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者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大豆霜霉病的治疗可以选择甲霜灵800倍液或者乙磷铝300倍液进行喷洒。

2.5药剂防病

第5篇: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1小麦播种前期栽培技术应用

1.1小麦种植品种的优选

小麦种植品种的优选,需要从2方面入手。要根据小麦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种植环境、气候特征来对应选择能够适应种植环境条件的小麦品种。当种植环境条件当中有一些特殊因素,如气候较为干旱或寒冷、水利条件不充足等,这时就需要选择具备抗寒抗旱的小麦品种,这样小麦种植生长期间若气温较低或缺水的情况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要根据小麦品种品质进行选择,小麦种植的品质一定要优质,种子形态光泽、生命活力等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只有选择品质优良、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才能保证小麦种植成活率,促使其在种植环境中健康发育生长。

1.2小麦种子处理技术

小麦种植在播种之前要进行相应处理,将病菌清除,促进种子性能优化提升,进而实现提高发芽率的目的。晒种处理技术,将种子平铺在太阳光下,进行晾晒,晾晒时间在2d左右,通过晾晒种子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能够达到抑制病菌滋生的效果;种子包衣处理技术,利用专用的小麦种衣剂在种子表面涂抹形成药膜,起到杀菌增肥促生长的效果;利用药剂拌种处理技术,将拌种药剂合理配比与水混合,然后拌种,覆盖上塑料膜12h后将种子取出晒干。

1.3种植土壤的优选

种植土壤条件也是小麦生长质量与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小麦种植土壤条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营养环境条件优良,有机营养成分要充足;土壤保温、保湿能力要强;种植土壤水利条件要便利。小麦种植对水分的需求是比较高的,优质高产麦田播种前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要灌匀、灌透底墒水,保证足墒下种,灌水量要根据土壤墒情情况确定,不冲不漏,保证灌水质量。

1.4整地及基肥处理

在种子、土壤方面准备妥当后,要进行播种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整地及基肥处理。整地技术主要是进行深耕、翻地,优化土壤条件,在整地的过程中将基肥施用到土壤当中,并搅拌均匀,不要使肥料聚集。基肥施用的种类主要以有机肥料为主,然后在施加适量的化肥。根据土壤本身的营养情况以及种植土壤面积来合理的控制基肥肥料施用量。

2小麦播种技术应用

小麦播种的时间点控制是关键,小麦播种后的发芽、生长都有固定的时期,要保证小麦生长至各个不同阶段时期时,能够对应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播种的时间过早会导致苗种发育过旺,营养吸收过多,易使病虫害多发;播种时间偏晚,则会导致幼苗生长的速率降低。小麦种植的时间需要根据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来确定,在山东地区一般小麦种植都是在10月份进行。小麦播种技术还包括播种方式的掌控,如今山东地区小麦种植已经进入机械化模式,种植期间对行距、深度、密度都能进行合理调控。

3小麦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应用

小麦栽培期间,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核心环节。小麦出苗之后,要对出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若是有没有出苗的情况要及时的补苗,保证出苗整齐性;在幼苗生长期间需要对幼苗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适时锄地,避免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幼苗生长期间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处理;在小麦生长至返青阶段,要补充土壤水分并施加适量尿素促进幼苗更快更好的发育。肥水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小麦健康茁长生长的重要环节。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根据生长时期对营养需求的变化进行适时追肥处理,尿素和有机肥料是常用的追肥肥料,要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在小麦生长期间要随时了解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及时的补水和排水处理,小麦生长对水分需求量较高,土壤水分含量至少要在65%以上,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在气温较高、雨水较少的时节要增加灌溉量和次数,在降雨量多时需根据情况进行排水,若是遇到强降雨要做好防护和排水处理。

4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

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为了保证小麦健康、安全生长,避免病虫害在小麦种植期间发生和蔓延,使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受到损害。对于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需要“对症下药”,对小麦的常见病虫害种类进行明确,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

4.1种植栽培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对于小麦种植要在栽培期间就为病虫害防治技术奠定基础。在种子处理期间,要利用药剂拌种对种子内的病菌进行灭杀,提高小麦种子的抗病性。在药剂选择方面要选用药效好的,并且要选用绿色药物,避免化学药剂带来不良影响,药剂拌种时间要充足,拌种结束后要尽快的进行播种;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小麦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优化处理,避免引发病虫害,为小麦生长发育创设健康、良好的环境;小麦种植期间要对常见的病虫害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这样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对病虫害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4.2农业防治措施应用

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病虫害、作物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管理和栽培技术,促进小麦作物生长,抑制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即科学播种,减少小麦纹枯病和锈病等的出现;适时除草,避免杂草汲取小麦生长所需水分和养料;减少菌源,降低秋播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等出现的概率。农业防治措施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好,可以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当中长期应用,因而农业防治在小麦种植期间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4.3物理防治措施应用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就是利用病虫生理物理特征,采用技术手法将病虫聚集然后进行集中灭杀。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相应的设备,先将病虫诱惑到指定的位置,然后进行灭杀,这种防治措施较为依赖人工。具体来说,在小麦种植期间可以利用害虫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害虫;一些害虫喜欢飞落到黄色物品上,可在田间搁置黄色纸板或者种植黄色花朵,吸引小麦蚜虫。诸如此类,需要病虫害防治人员先了解小麦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病虫的物理特征,对应采取有效的诱虫方式进行防治处理。

4.4化学防治措施应用

化学防治措施就是利用化学农药喷洒在小麦叶片或土壤当中,对病菌与病虫进行防控,但是化学防治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将农药成分遗留在土壤当中,会产生破坏土壤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因而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期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但化学防治技术应用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例如,利用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防治蛴螬、金针虫;抽穗前,是小麦锈病发病高峰期,稀释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麦苗进行喷洒,小麦蚜虫发生时,用水稀释40%乐果乳油,喷洒在麦苗上。

4.5生物防治措施应用

生物防治措施与物理、农业防治技术同样具有无污染的特征,主要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抑制害虫的生长与繁衍,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效果。在小麦种植期间可以为害虫的天敌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增加有益昆虫的繁衍量,避免害虫大量繁殖和生长,对小麦生长造成破坏。例如,蚜虫是小麦种植期间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以蚜虫为食,在小麦种植期间就可以引进七星瓢虫对蚜虫进行有效的防控。

5结语

在小麦种植期间,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科学应用,对小麦健康生长与产量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这对地区小麦农业经济发展也有较强的助益。因而地区政府部门要注重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安排专业的农技人员对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进行指导和规范,促进小麦种植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旭晓.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浅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