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第1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关 键 词:城市居民“低保”标准;动态变迁;分层梯度式“低保”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4-0035-06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

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8-2006年期间,各地的“低保”标准平均值由149.30元增加到243.14元。“低保”标准平均值年增长率分别为29.84%到1.84%不等,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87%(参见图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不仅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平均值在上升,每个城市的“低保”标准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中,1998年有24个城市的“低保”标准位于100~149元的区间内,占城市总数的63.9%。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为8.3%。2001年和2002年这一比例继续下降到5.6%。到2004年,36个城市的“低保”标准均高于150元。而每人每月300元以上的城市1999~2001年期间为1个,2002年上升为2个,2004年为5个,2006年上升到9个,占城市总数的25%(参见图2)。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中部地区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异很明显。东部城市的“低保”标准平均值一直高于中部地区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且差异呈扩大趋势。1998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178.82元、124.44元和121.50元,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分别为54.38元和57.32元;到2006年,这一差异分别扩大到57.66元和90.87元。尽管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比率较快,但由于基数较低,“低保”标准仍远远地落后于东部城市(见表1)。

由于家庭规模和人口构成方面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家庭基本生活需求也存在着差别。然而,在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初建立阶段,我国36个城市普遍的做法是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执行统一的人均标准,各家庭按人口数乘以人均标准得到救助总额,并以总额减去家庭自有收入施行补差救助。

2000年以后,福州和厦门开始按家庭规模计算不同户型人均救助标准。2007年,福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单人户每人每月248元,多人户(含两人户)每人每月228元;厦门确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为2000年一人户每人每月315元,二人户每人每月290元,三人户每人每月265元,一直保留到现在未作改变,只是不断提高了城镇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4年以后,杭州开始考虑家庭规模的影响,执行了多元化的弹性标准。2007年,杭州的“低保”标准继续提高,多元化标准为三人户人均300元,二人户人均320元,一人户人均340元(以上数据根据民政部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而得)。

二、影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经济因素分析

关于“低保”标准的制定,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方法,只规定:“直辖市、设区的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各省市的制定方法主要有:抽样调查型、部门协商型、参照制定型、主观判断型和混合型等。其中,北京市采用抽样调查法,厦门市采用市场菜篮子法,上海市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广州市采用收入比例法,等等。

然而,尽管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不同,全国36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主要经济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呢?本文利用1997-2006年各个城市经济变量与“低保”标准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影响“低保”标准的经济因素。

由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选取前一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地方财政支出(CZZC)、人均地方财政收入(CZSR)、前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ZGGZ)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BBZ)从1997-2005年全国3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Eviews4.0软件进行回归,回归的基本模型为:

式中,各变量的下标t代表年份,i代表第i个城市,?着ti为扰动项。数据来源于1997-2005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对模型(1)进行检验,可以判定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故采用逐步回归法来处理,得到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重要的因素为前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建立模型为:

回归结果为:

注:括号内t是统计量,符号*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表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前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存在相关关系,参数?琢1的经济含义是指:当职工平均工资增加100元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相应提高17~19元。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变迁的效应分析

(一)“低保”制度对贫困人口的保障率

从图3可以看出,1997-2000年期间,“低保”制度对城市居民的保障率持续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贫困居民的需求。从2001年开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人数急剧增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持续提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1}。

(二)“低保”标准对贫困者生活保障力度分析

为了检验各省市决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否合适,笔者收集了多个城市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等资料进行对比。数据对比表明:以年计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满足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还略有盈余(重庆除外)。“低保”标准与低收入户(占被调查人口的20%)食品支出额的平均比值达113%。然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不能满足低收入户的所有消费支出,平均比值为84%。低保对象受救助额度只有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的一半以下(平均值为46%)。调查结果表明,受救助的家庭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救助的款额除了购买食品与日常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外,所剩无几[1]。

表2 2005年“低保”标准与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对比单位:元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全国范围来看,2005年,我国“低保”标准基本能保障最低收入户(占全部被调查人口的10%)的食品和衣着支出,只能保障低收入户(占全部被调查人口的20%)的食品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对居民的“吃饭”以及部分“住”进行了保障,只是一种“最低”保障,还远远没有达到“基本”保障(参见表3)。

表3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单位:元

(三)对贫富差距影响效应分析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速度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对比表明,除1999年国务院要求统一提高“低保”标准而导致各地相应提高大约30%的幅度外,其他年份“低保”标准增长率均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到2005年期间,全国36个城市平均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8.87%、13.99%和12.59%(参见图4)。对36个城市具体分析也表明,“低保”标准增长率基本上低于当地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图4全国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对比

计算各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前一年职工工资水平之间的比值A,可以发现:这个比值的平均值为20.82%。1999年全国35个城市(拉萨因数据不全被排除)A值平均为21.76%,2000-2005年的A值分别为26.59%、23.88%、21.47%、19.03%、17.24%和15.79%。说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幅度都赶不上前一年职工工资增长幅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占当地前一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值都集中在15%~27%之间,表明各个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地的职工前一年平均工资之间比例取值范围大约是15%~27%,可以作为各地制定标准时参考(参见图5)。

图5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前一年职工工资比值(%)

“低保”标准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对比以及“低保”标准增长幅度与前一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的对比说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对城市贫困居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图表数据显示出两个特征:(1)2004、2005年的A值相对其他年份偏低,且A值有逐年降低的趋势;(2)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A值较低。A值越低,说明“低保”户的收入占社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比例越低。例如,1999-2005年间,A值最高的在哈尔滨,为0.2557;A值最低的在南京,为0.1589。哈尔滨的A值说明,一个完全没有收入的人,当上一年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00元时,可以得到政府给的25元“低保”补助,而在南京则只能获得约15元补助。然而,南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哈尔滨。这两种情况说明,“低保”户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和职工平均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同时说明,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低保”标准并未起到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贫困者工作积极性实证分析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工作意愿模型分析

我国目前实行补差式救助,即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差额进行补助。当家庭成员参加工作时,所得工资收入的100%从“低保”救助额中进行抵扣,相当于100%的个人所得税。这种100%的隐含税率将对贫困者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借鉴薛君的模型[2],笔者对“低保”制度影响贫困者工作意愿的机制分析如下。

如图6所示,“低保”对象的生活状态就是在工作并得到消费品与休闲之间进行选择。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其预算约束线为MNB的折线,即使他完全不工作,国家也为其提供了相当于OC1的消费品。个人最差的生活组合为OC1单位的消费品和OT的休闲时光。受到个人不同的消费和休闲的偏好线的影响,会产生两种均衡:(1)个人受到激励和就业指导与帮助,更加偏好劳动与消费品,提供TD的劳动并得到E4的消费与工作的均衡组合,生活质量有所提高;(2)“低保”制度对劳动者产生消极刺激。如果没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他提供TT2的劳动并得到OC2的消费品,均衡点为E1,但因为有了社会救助制度,他的最佳选择点是B,减少了TT2的劳动时间,只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消费品,但消费水平比没有社会救助且自己劳动时高一些。因此,理论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会减少贫困者的劳动供给。

2.回归分析

笔者根据2005年“关于完善上海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和建议”课题组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0.01)(0.85) (1.23) (0.12)(0.66)(1.67)

其中,Y为从失业到重新就业所经过的月数,X1为领取的最低生活保证金的金额(元/月),X2为领取最低生活保证金的月数,X3为性别(虚拟变量,“男”=1,“女”=0),X4为年龄(虚拟变量,30岁以下为1,31~39岁为2,40~49岁为3,50岁以上为4),X5为教育程度(虚拟变量,文盲为1,小学程度为2,初中为3,高中为4)。

图6“低保”对象的工作与休闲选择示意图

回归方程表明,领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与从失业到重新就业经过的月数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对贫困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较轻。调研访谈也表明,有些贫困者(如某男,17岁,患尿毒症)积极要求工作,希望自主创业,开办小店面、复印店等;而有些贫困者(如某男,40岁,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工人)工作意愿不强,原因是“工资减去交通费用、工作时间内的餐饮费用等后,比不工作时全家所得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要低”。调查显示,38%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最低生活保障金额的100%抵扣安排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对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提高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保护低收入者的生存权成为政府的重大责任,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对低收入者进行救助。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着力于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消灭绝对贫困,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应保尽保”。第二步是保证居民的最低生活甚至基本生活。2000年底,我国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让低收入者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此,低保标准也必须对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动态提高。笔者建议,每年根据上年平均工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增长率进行定期调整。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36个城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上是合适的,但标准偏低,只保障了“低保”救助接受者的食品支出,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和当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97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提出的国际贫困标准法即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个方法虽然源于西方国家,我国不能简单套用,但可以使贫困者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我国的A值集中在15%~27%之间,也可作为各地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时参考。

(二)施行分层梯度式“低保”标准

构建分层梯度式“低保”标准体系和保障金分配制度的构想是应对细分“低保”人群、实施差别救助、促进就业等目标提出来的,主要是解决使有限的“低保”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的问题。所谓“分层梯度式最低生活保障金分配制度”, 是指根据绝对贫困、基本贫困和相对贫困制定具有梯度的保障制度,先对处于绝对贫困中无法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人群提供救助,有条件的地方考虑对基本贫困者、相对贫困者等特殊困难人群进行救助,满足不同规模与结构、处于不同境况的家庭的救助需求[3]。

分层梯度式最低生活保障金分配制度如同税收上采取的递进式税收制度,税收是国家的收入方面,那么在国家的支出方面即“低保”资金的分配方面也可采用相似的解决办法。设计的方法是:首先,变线为面,设立梯度式救助标准;其次,施行分层救助,按照家庭规模和结构、有无劳动能力等特征细化救助标准。如图7和图8所示。

根据图7所示的社会救助目标体系的动态变迁,我国社会救助的最终走向是对绝对贫困、基本贫困和相对贫困进行救助。我国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曾就家庭规模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作过调查,如以三口之家的系数为1的话,那么家庭人数为1、2、4、5及以上时,其系数分别为1.13、1.01、0.98、0.94。可见,不同的家庭规模,其消费支出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应有不同的救助标准。我们以一人户(户主有劳动能力)的救助标准为Q,根据差别救助原则,一人户(户主无劳动能力)的救助标准为Q×(1+20%),则二人户、三人户、多人户的救助标准可以换算为图8所示。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如上海等)可以对处于低收入线下的城市居民进行专项救助,对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特殊困难人群提供特殊困难救助,如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老年人口提供服务救助等。因此,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得到不断的提高并走向多元化标准,关注的人群将由绝对贫困人群逐步走向基本贫困人群和相对贫困人群。

图7社会救助目标体系的动态迁

图8分层梯度式救助标准示意图

(三)建立互动支持系统,推动“低保”家庭就业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再就业实现有机结合,首先,要设计有效的就业激励制度,包括:考虑按家庭规模调整救助标准;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行一定额度的收入抵扣豁免,以减少隐性收入问题,提高“低保”对象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建设互动支持系统。实践证明,“低保”制度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特别需要建立起一套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支持系统,这是使“低保”制度顺利实施和正常运作的重要前提。针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支持系统主要有:(1)行政系统。即政府行政部门中直接经管“低保”的机构和人员,要建立组织严密、管理高效的机构部门,各部门间紧密配合,不断完善有关“低保”的政策体系;(2)社区系统。社区承担着“低保”大多数管理职能,社区与“低保”联系最紧密,并为“低保”对象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是做好“低保”工作的基础;(3)联系系统。“低保”工作还涉及到其他相关主管部门,他们的配合支持更是不可或缺,如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工会,以及“低保”对象的各种单位等。各部门间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发展。(4)研究系统。研究系统包括技术提供层面和分析研究层面,主要职责是研究和分析相关的统计和资料,结合国外相关经验,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向“低保”主管部门提出完善改进的对策思路[4]。

――――――――

注释:

{1}根据民政部网站以及有关学者(陈宗胜)的研究数据整理计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人数/城市总人口数;城市居民贫困率为城市绝对贫困人口数/城市总人口数。

――――――――

参考文献:

[1] 吴碧英.中国城镇经济弱势群体救助系统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2] 薛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贫困者工作积极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5,(4):27~31.

[3] 张胜男.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9):53~55.

[4] 曹艳春.城市“低保”对象就业决策分析[J].经济论坛,2005,(24):51~52.

第2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 职业倦怠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职业倦怠这一界定最早是由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自此,职业倦怠领域的研究便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很多领域,而且研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研究涉及的职业范围很窄,经查阅,对于高校保安人员职业倦怠研究尚属少数。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而且高校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的工作任务日渐繁重,职业倦怠因此也越来越严重。

大学城各方面设施建设尚未完备,学校周围环境安全很难保证,加之学校整体搬迁,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保安人员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进行这项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呈贡某大学的安全保卫人员共85人,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问卷有效率为95.3%。

1.2 研究工具

问卷采用李超平、时勘职业倦怠问卷中文修订版MBI-GS。该量表采用利克特7分等级量表。整个量表包括三个部分: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及0.82;三因素模型拟合指标均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表明该问卷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校安全保卫人员普遍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现象,最高为成就感低落,以上数据表明成就感低落总体上较高,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玩世不恭。这一结果说明保卫人员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成就感低落和情绪衰竭两个方面。

2.2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在此次调查中,把保安人员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20~30岁、31~40岁、41岁以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结果,年龄变量在各维度及总分上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31~40岁之间的人员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说明年龄是影响保安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

其次,研究发现,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的婚姻状况变量和文化程度变量在总分上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在职业倦怠问卷的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职务、工作年限、月收入变量在总分上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这三个变量在职业倦怠问卷的情绪衰竭和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的差异显著。

3分析与讨论

3.1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但是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两个因素的平均值差异不是特别大。这一结果说明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成就感低落和情绪衰竭两个方面。

(2)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在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务、月收入变量的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学校刚搬迁至大学城,因此大部分的保安人员工作年限都很短,所以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不显著。其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调查的大部分都是普通员工和极少几个基层管理人员,而没有对更高管理层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大部分人员的职务、月收入都是一样的,因此调查结果为差异不显著。

3.2 本研究得到的启示

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安全保卫人员存在普遍的职业倦怠现象,并且主要体现在成就感低落这一维度上,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以下对策:

(1)进行精神奖励。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提高保安人员社会地位,激励工作热情。

(2)组织学习有效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

(3)加强自我调节,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应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会自我适应的策略,克服不合理信念。

(4)积极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职业倦怠是职业心理问题,心理专家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程序,给予咨询者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安全保卫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永鑫.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3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这一主要发展趋势不协调的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不断增加,城市贫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尽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1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1997年达到281万人,2000年达到402万人,2003年已达到2053.6万人。近几年国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

1.2特点

分析20*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0*年东南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20*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东南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东南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2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3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

第4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采购部是公司业务的龙头老大,是关系到公司整个销售利益的最重要环节。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采购部门员工试用期自我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购部门员工试用期自我总结范文一_年的脚步即将迈向身后,回想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一年时间,有欢笑,有泪水,有小小的成功,也有淡淡的失落。_年这一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作风上廉洁奉公、务真求实。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是应该好好静下心来面对自己过去一年中的得失,展望一下未来。我将过去一年中工作的心得体会作如下总结。

一、在过去的一年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克尽职责完成本职岗位工作,并积极配合业务部工作需要开展工作,及时完成公司和部门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终于不辱使命,没有因为怀孕而影响到工作。

二、与各供应商及客户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确保yao品供应顺畅。面对今年来势汹汹的甲流的挑战(部份yao品一周用量已经超过平时六周的用量),也没有出现大的断货现象,深表欣慰。

三、按照gsp质量标准,及时听取与反馈质管部的意见,与各供应商沟通协调,尽最大努力保证yao品质量。

四、贯彻领导的思想,做好市场部的招投标工作。

五、做好新品种的物价备案工作,及时做好调价工作。

六、做好销售内勤工作,为销售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决销售员的后顾之忧。

不足:

一、对于流行性疾bing预测力不足,导致对此次的甲流事件手忙脚乱一阵。

二、因为消息上的不灵通,对于yao品招标及后续工作跟进不够及时。

_年度工作计划采购助理工作总结采购部是公司业务的龙头老大,是关系到公司整个销售利益的最重要环节,所以我很感谢公司和领导对我一如既往的信任,将我调到如此重要的岗位上,我亦将不懈努力以不辜负领导的厚爱。怀着感恩的心,将明年的工作做了以下部署:

一、在以质量为前提的情况下,货比三家,直接降低yao品价格。坚持“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最大限度为公司节约成本”的工作原则。

二、对于非现款供货单位发货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充分利用供方信贷期。

三、发货方式尽量以送货上门为主,尽量减少物流费用。

四、降低现款供货,寻找新的供货来源。

五、稳定现有供应商,开发培养有潜力的供应商,为公司做大做强做好积极准备。

六、以遵循gsp为标准,力争更好的做好质管部和供应商之间的桥梁。

七、做好物价工作,多方采集消息,提高市场嗅觉能力。

八、贯彻公司宗旨,做好招投标工作,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积极努力。

九、对于周期性及流行性的疾bing做好更加充份的准备。

十、继续做好销售内勤工作,仍然坚信一个出色的内勤是十个乃至更多优秀销售员的坚强后盾.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未来从来都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而让我们充满激情.我似乎已经看到了我们部门变得强大的光茫,我将留取精华,摒弃糟粕,不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要以创造更多利润来提升自身价值。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与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学习、共建和谐、共创辉煌!

采购部门员工试用期自我总结范文二九月份对我来说,是一个忙碌的月份。因为八月中旬刚开始sourcing的工作,一直到本月才开始对其更加全面的接触和了解。由刚开始的懵懂,到现在的浅识,当静心思考期间的工作过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九月份工作总结。

sourcing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降低;

2,报价及时;

3,积极寻源,发展新供应商;

4,淘汰不合格供应商;

5,把握好供应商选择和考核,提高产品的一次检验合格率。

(一)、成本降低

在现如今整体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响应集团总号召,一定要保证成本的降低以节省

费用。这作为询价的一个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按照同14年同期降低8%的原则,在本月中所有的询价的物料都有和供应商降低价格,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总结以下几个原因。

1.有采购记录的产品在15年初已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降低,导致现在的降价空间较小,因为大环境的低迷,更增加了降价的难度。

采购助理工作总结

2.前期未执行完成的合同仍有不少,导致厂家压货现象严重,在未消耗对方库存的情况下,降价的可能性较小。

3.个人谈判能力较低,还有待很大的提升,而导致降价幅度过小。

这也是以后一直要努力加强的一个方面。

此外,相应的数据统计,自己也没有做的很好,需要继续完善,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方式。

(二)、报价及时

每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讲生产部下发的物料需要明细分类别分人员填写完整,以节省整个采购时间,更方便订单人员查看。如果之后又物料类别或者订单人员变化的要邮件通知当事人,防止遗漏采购。另外,定期检查共享台账,保证采购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报价,尽快完成报价,为订单人员争取更多的备货时间,为按时到货提供更多的可能。除去国外采购件和寻源经理干预的一些物料,基本会当天发出报价,然后积极跟踪,争取两天之内将价格确定。但是个人对整体物料的报价进度没有做到很好的跟踪记录,无章可循,从而导致手忙脚乱。

(三)、积极寻源,发展新供应商

因为经验的不足,暂时总结出寻源的以下几种途径。

1)经BU直接联系的供应商,因为大部分是签署的技术协议,所以此类供应商至少会满足技术需求,公司其他方面需要考证;

2)同行业公司合作厂家,相对比较合适,基本满足整体要求,此方式待试验;

3)相关经验丰富人员推荐供应商,信用度相对较高,其他方面需要亲自查证;

4)运用强大的网络寻源,但是网络上的东西多而杂,需要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5)参加展会,接触更多的各行业内的知名供应商,为寻求新的厂家提供更多的思路。

我会在工作中按照这些途径积极寻源,我相信随着工作的深入,以及向前辈们的请教,会总结出更多的方法。

(四)、不合格供应商的淘汰

暂时还没有彻底淘汰的厂家,但是在交流中发现,有的供应商和我司合作的热情并不高或者产品的合格率持续低水平,建议将其列入淘汰考核之中。

(五)、提高产品的一次检验合格率

一次检验合格率,主要是订单人员跟进。但是前期询价阶段,因为是由我选择供应商,所以我的工作应该是能从源上影响这个指标。由于对供应商情况的不熟悉,我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关注此项指标,为以后供应商的考评和选择做必要的基础数据工作。

总之,九月份的工作基本总结如上。现在也正在开始有一定的头绪。这是一个丰富的时期,随着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接触,也开始体会到采购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我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在接下来的月份,继续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二、十月份工作展望

1.针对各个工作内容,完善数据统计和跟踪记录,经验不足就积极向各位前辈请教,最起码要做到不慌乱,不混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最真实最及时的数据。

2.参考前期总结的寻源途径,积极进行新厂家的寻找,不能因为经验的缺少而怯懦和退缩,因为只有你敢于尝试,才能知其中,才能总结经验并推陈出新。

3.更全面快速的学习谈判技巧,在成本降低这个方面尽快达到工作的要求,莫急莫燥,谈判需要自己多思考,在请教别人经验的同时定期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4.更深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要练就一种缜密的思维方式,采购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能轻描淡写的,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有所成长。

5.注重团队合作,要尽量完善自己的工作,为“下工序”的人员减少工作的疑问,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另外,建议会有定期的涉及到采购工作的培训,或者至少是资料阅读,以增加采购工作

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见识的与时俱进。如果有可能,建议安排扩展训练。因为知识的更新或者活动的释放,往往会让工作的心情和眼界变得更开阔、更灵活,如果只是在现有工作中来回,很容易就造成重复性的机械工作。建议给采购人员更多的机会参加相关展会,扩宽寻源的途径。

感谢工作以来领导和前辈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十月份的工作时间只有18天,我一定会提高自己的效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按照自己的规划展开,期待一个月之后自己的进步。

采购部门员工试用期自我总结范文三时间总是在悄无声息中流逝,_年即将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真的很感谢呈达公司给我提供磨练自己的机会,更感谢公司长久以来对我的信任和栽培!

回顾_年我们大家一起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我发现我真的发现我长大了成熟了。在经理和副总的指导下,做事不在像以前那么自嫩比以前稳重了很多,能和公司一起成长,我感到很自豪!

一转眼发现我已经来公司1.5年了,从商务助理到采购助理,现在兼行政专员。刚刚接手行政上面的事,有好多事都很生疏,所以大概的说下行政专员职责素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行政专员:主要是沟通,沟通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必要方式,对于行政工作,尤其重要。如果沟通不及时、不准确,会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沟通的金钥匙,平时注重同事间的友好关系,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仁,相互支持工作,有助于大家积极、有效地推动工作进度。工作如果是一成不变的,就会没有生机,久而久之更会影响工作情绪,间接地为高效工作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努力找寻改进的可能,使工作生动、充满乐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社会群体中,没有人能独自生存,在公司也一样,没有多少工作是可以不需要任何人帮助就可以独立完成的。不仅仅针对自己,同样适用于任何人。在平日里,积极参与、配合同事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之良性循环下去,是本人一直遵循的不二法则。我们公司虽不是很大,但我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喜欢和公司一起成长,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看着公司一天天壮大,我感到很荣幸和自豪!

一、在_年采购助理工作总结:

1.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

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保证货如期出货,满足客户要求,协助销售工作。

2.与各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顺利将货物如期跟崔到位,保证工程顺畅生产。

3.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产品,并根据市场行情降低单价减少成本。

4.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尽力与厂商协调月结。

5.下单跟单正确率达99%。

二、不足方面

上半年由于太忙出现下单漏订率 0.1%,但未构成订单延误。(现在已经改正没有出现此问题);

三、纪律方面、思想方面

1.本人严格遵守厂里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无特别重要事情从未请假;

2.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

_年工作计划:

采购助理方面:

1.采购管理制度、采购作业流程的执行与完善;

2.考察供货商的产品质量、供货能力、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企业信誉等方面,在现有供应商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供应商,以确保供应资源的丰富与宽阔的选择范围,负责新增供应商的寻访、调查,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审查。

3.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地组织好原料采购供应工作,并随时掌握合同履行情况,合同中必须注明我公司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条款,如需更改合同,在请示后,得到批准方可执行;

4.对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议价,并上报相关信息(交货周期、最低订购量、包装要求、品质标准、价格条件等);

5.依业务订单适时、适品、适量的采购,并跟催采购进度,确保订购物料按时、按量、保质送达我司仓库,协调销售、生产的有效进行。

订单变更与撤消、品质要求变更与供方之间的及时信息传递,确保供方满足我公司之需求。

6.与供应商采购异常、退、换货、补偿事宜的处理,确保我司利益;

7.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联络,确保货源充足,供货质量稳定,交货时间准确;

做到遵纪守法、秉公办事、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做到诚实虚心、尽职尽责、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的敬业精神;_年采购助理工作总结

行政专员方面:

1.负责公司的行政工作,安全保障额日常管理工作,创造舒适、优美、整洁的办公工作环境;

2.负责招聘新职员,对新加入人员进行入职培训工作;

3.负责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推行,执行与追踪,维护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

4.负责对公司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协助公司处理各项突发事件;

5.负责公司各部门的办公秩序和纪律状况,确保工作正常有序无违纪现象;

6.检查每天工作人员的工作证和工作服的穿戴情况;

7.起草或协助行政经理进行规章制度的拟定和修缮,并关注执行情况;

8.负责文件归档和管理工作;

9.协助行政经理对各项行政事务的安排和秩序;;

10.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行政工作;

第5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一、重庆市城市贫困人口特征分析

1、总量大、保障覆盖率低。据调查,截止2000年9月,重庆市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贫困人口为48.83万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7.67%;实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城市贫困人口为38.67万人,占应入人口的79.2%。到2001年3月,实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贫困人口为22.11万人,占应纳入人口的45.28%。

2、可支配收入低、家庭负担重。1999年,重庆市城市贫困人口平均每户就业面45%,比全市平均水平(58%)低13%,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146.92元,是全市平均水平(5895.97元)的36.4%,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2.22人,比全市平均水平(1.71人)多0.51人。

3、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消费水平低。1999年,在支出结构中,我市城市贫困人口食品支出占58.69%,比全市平均水平(41.32%)高17.37%;住房支出占14.35%,比全市平均水平(8.19%)高6.16%,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占10.38%。比全市平均水平(25.08%)低14.7%,其他消费支出占16.58%,比全市平均水平(25.41%)低8.83%。总体上说,城市贫困群体精神生活质量尚处于较低水平。

4、下岗、失业及在职低收入群体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重庆市城市贫困群体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为原“民政对象”,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的“三无”老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中占3.97%;第二类为下岗、失业及在职低收入群体,占73.1%;第三类为离退休退职人员,占3.87%;第四类为其他人员,占19.06%。

二、我市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下岗、失业及在职低收入现象是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各国的经验看,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它将伴随着有磁行业的萎缩,许多企业的倒闭和裁员,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大批的劳动者失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重庆市国有企业严重冗员、效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发挥等问题较为突出,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乡镇企业冲击使国有企业难以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手段在低档产品上进行竞争,从而不得不从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低档产品领域中退出,以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化。在这种“夹击”的环境中,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化,“减员增效”就成为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之一。于是,一方面,国有企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下岗”浪潮,数以万计的职工离开了就业岗位,成为了登记失业者或“下岗职工”,原企业中的隐性失业变成了公开失业;另一方面,企业不景气,扣发、拖欠职工工资等原因,直接影响了职工家庭收入。这促使城市贫困群体迅速增加。

2、自身条件限制是城市贫困产生的客观原因。首先是年龄、受教育状况等客观因素。以下岗职工为例,2000年,重庆市下岗人员中35岁以上的占65.5%,中专以下学历的占91.74%。由于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使这部分人再就业能力弱,个人经济活动能力偏低,较容易陷入贫困;其次是家庭负担过重。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家庭应就业者人数越少,或家庭总人口越多,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也就越低。目前,我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很有限的,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消除的。

3、社会保障能力较弱是重要的社会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贫困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重庆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加强了“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但,从总体上说,重庆市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及保障水平较低,保障项目不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市、区县(自治县、市)两级财政分担,由于各级财政承受力不同,因此,保障水平差异较大。重庆市主城市居民生活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69元,居全国36个中心城市的第26位,部级、省级贫困县(自治县)的标准为104元,是主城区标准的61.5%;主城七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为59.3%,全市有10个区县(自治县)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低于10%。普遍受益原则和受益机会均等原则很难在城市贫困保障领域得到体现;社会保险收缴率低,企业拖挪用或无力支付退休金的现象普遍存在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收费不统一等问题,使得我市社会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方面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给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带来较大困难。

三、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措施探讨

1、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综合实力,是解决重庆城市贫困问题根本途径。只有总体上经济水平提高了,城市贫困问题的改善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重庆是一个重工业基地,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政府在保持高速经济增长方面面临很大压力,因此,在经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自然地将促进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

从城市反贫困的角度看,解决城市贫困和低收入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就业是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只有实现了就业,城市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才有持续获得收入的能力。从一般意义上看,城市贫困人口往往是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者,他们在就业竞争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当城市就业总量不足而出现竞争加剧时,他们往往最容易下岗、失业。只有城市具有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时,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者有基础。

2、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素质是增加个人反贫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贫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技能、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重庆应继续加大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使更多的新成长劳动力进入学校大门。同时,还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在职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范围,提高培训质量,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抓好对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强化就业与培训相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素质。

第6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本文旨在通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企业人工成本的基本含义及职能

企业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它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费用。它反映的是企业补偿现有劳动的一般消耗和特殊消耗,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等因素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按照国家法规为职工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险所发生的费用,一般来说,企业人工成本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分配功能。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是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是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形式,是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

二是激励功能。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工资、奖金分配差距和住房等福利差距,可以调动和激发职工的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具有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工资等福利待遇的高低,可以实现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不同素质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四是社会保障功能。企业对职工所支付的劳动保险费、医疗保健费、养老保险费、住房费等,对职工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

人工成本统计的重要性

1.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通过对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利于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并且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支出,不断改善成本费用的支出结构,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2.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加强劳动力管理,有效控制使用各种劳动用工数量,减少和压缩临时用工和计划外用工,不断改善劳动者的技术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3.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情况,并据此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和宏观的战略决策,促进企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努力改善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地分析和发现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以胜利油田某公司2001-2002年人工成本数据为例。

2001年人工成本总额为:4658.2万元,其中工资总额占85.5%,社会保险费用占9%,职工福利费用占7.5%,职工教育经费占1.3%,劳动保护费占3.8%,职工住房费占1.6%,其他人工成本占1.4%。

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为4995.9万元,其中工资总额占7O%,社会保险费用占13.1%,职工福利费用占10.7%,职工教育经费占1.1%,劳动保护费占38%,其他人工成本占1.3%。

2002年该公司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成本费用总额和人工成本总额分别是2001年的97.66%、139.49%、117.40%、120.53%、115.36%、107.25%和99.44%。

通过分析发现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虽然比2001年增加了7.25%,但由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降低幅度远大于职工工资总额的降低幅度,使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提高了39.49%、17.40%、20.53%;同时,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所占当年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与2001年相比都分别降低了15.11%,1.88%和1.56%。该公司2002年比2001年的企业增加值增加2801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增加37136万元,利税增加6519万元。

通过对人工成本情况的比较分析,该公司在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觉管理控制人工成本的意识不够强。对有效地管理控制人工成本的宣传,研究不够,在生产经营,劳动工资管理过程中,多数职工对人工成本的概念比较模糊,作为劳资、财务部门和基层领导来说,也缺乏研究,控制和管理人工成本的自觉性。

二是职工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加大了人工成本支出。职工人数增长比较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减员人数少,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的数量比较大。此外自2000年起该公司其他用工也明显增长,主体单位农民合同工增加了200多人,同时为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又招收了185名岗位合同工。由于职工和其他用工数量增长过快,加大了人工成本的支出。

三是人工成本费用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够规范。由于人工成本构成项目多,企业财务报表上不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人工成本的多少,存在着由于资金来源不同,而多渠道支出,在统计中有遗漏或重复统计等问题,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给人工成本的分析带来了较大困难。

强化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途径

1.要提高企业对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认识。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确保资产增值,企业人工成本必须受资产增值的约束。企业人工成本的支出,既要保证工资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竞争力,又要保证产品在商品市场上有价格的竞争力。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工成本的宣传,使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增强控制人工成本的意识,充分认识统计核算人工成本的重要性。要把人工成本作为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总费用,进行严格的统计核算和分析比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的增长才有保障。

2.确定正确的人工成本控制目标。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控制人工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和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人工成本与企业利润虽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制约关系,但都来自新增值。企业的增值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其中包含着人工成本的利润,单纯从利润目标出发而降低职工利益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只有高效率的劳动才能创造低成本、高利润目标出发而降低职工利益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只有高效率的劳动才能创造低成本、高利润率和劳动者的高收入,而高效率的劳动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积极性,取决于对

劳动者的投入。因此,人工成本既是与利润来自于“新增价值”这个同一的源泉,又是能够保持同方向变化的成本支付项目,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管理和调控,并不意味降低职工收入来增加利润,而是要控制总费用的结构,在增加值的经营方面下功夫,把企业利润和职工收入协调起来。所以,控制企业人工成本目标应该是职工收入与利润的同步增长。

3.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在节约使用劳动力上降成本求效益

根据成本各管理的目标和生产需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节约使用劳动力,用尽可能少的人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这是劳资部门加强成本管理、降低费用支出的重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一是要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各个部门、车间(科室)、班组,都要做到用人不超定员,劳动要有工时定额,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不断提高劳动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二是要坚持做到用人有标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摸清劳动力现状和使用情况,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并加以合理的调剂使用,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应有作用,逐步做到严格按标准配备合格的人员,保持职工队伍精干、高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推行系统化、标准化操作系统,不断改善劳动组织。通过改造,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化的系统操作,最大限度地使劳动组织和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充分利用工时,避免浪费人力,为合理节约使用人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条件。

3.建立科学统一的人工成本统计制度。目前,人工成本的统计还未纳入统计体系,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统计报告制度,实行人工成本统计的仅仅是少数企业,统计的数据缺乏可比性。国家统计局和各行业主管机关、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将人工成本的统计纳入到统计体系中,作为劳动工资统计的一项内容,反映在劳动工资统计年报中,每年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同时填报。人工成本的统计应以财务核算年度作为人工成本统计年度,以财务及其他专业的统计核算数据业为依据,由劳动工资统计部门单独进行统计,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人工成本的统计结果应与财务核算和其他专业统计核算的结果保持一致。国家统计局和各行业的主管机关、各地方政府,应将企业人工成本的统计结果,作为劳动工资统计公报的内容向社会定期公布,便于企业在国内外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4.提高各级领导和劳资、财务部门对加强人工成本研究和管理的认识。要把人工成本作为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总费用,进行严格核算,尽可能地使人工成本的投入得到高产出。把人工成本同生产成本一样纳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定期研究分配,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5.逐步规范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工作。明确人工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核算及其他专业的关系,逐步统一统计口径的方法,提高人工成本分析的准确性、可比性。通过对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了解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主要支出方向,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改善费用的支出结构,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单位时间的人工成本大大高于我国企业的水平,其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也远远高于我国企业的水平,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科技水平高,产品和劳务中科技的含量多,劳动生产率高。所以,提高装备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是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的关键途径。

第7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率

一、山西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现状

2011年,山西省制定出台了20多项医保政策,全面完成“新医改”目标任务。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以上,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29%和104%,平均达到28万元和14万元以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10%以上,分别达到83%和73%,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支付比例达到90%。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5万,参保率达96%。

(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总体来看,山西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但参保人数增长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参保总人数来看,2011年年末山西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05.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595.8万人,比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增加了242.0万人、190.1万人、154.0万人、61.2万人、33.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409.3万人,比2009年、2010年分别增加了64.8万人、47.8万人。2006~2011年山西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城镇职工参保人数在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总人数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2.2%上升至2011年的2.4%,提高了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参保人数在全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的比重基本没变,保持在1.9%。

从参保人数的年增长率来看,2006~2011年山西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年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其中2009年参保人数年增长率达到了21.0%,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与同期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年增长率相比,山西省普遍偏低,除了2007年略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和2009年高于全国10.3个百分点,2008年、2010年、2011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1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同时,2009~2011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增长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2011年山西省的增长率分别为4.9%、12.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情况

总体来看,山西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逐年增加,且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基金收支的总数来看,山西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逐年增加。2011年,基金收入11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1.2%,增加了27.2亿元;基金支出89.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7.9%,增加了19.4亿元;基金累计结余139.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5%,增加了24.8亿元。

从基金收支的增长率来看,山西省的增长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基金收入增长率来看,山西省2007年、2008年、2011年的基金收入增长率分别是38.5%、39.0%、31.2%,分别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8.7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0%、16.1%,分别低于全国6.3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从基金支出增长率来看,除了2009年山西省的增长率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其余年份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山西省的增长率分别为39.0%、45.5%、27.5%、27.9%,分别高于全国17.5个百分点、15.3个百分点、9.5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

二、山西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分析

(一)参保总人数少的原因

1.人口基数小,城镇人口少

山西省的总人口数及城镇人口数偏少。2011年,山西省总人口3593万人,全国总人口134735万人,山西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7%。城镇人口1785万人,全国城镇总人口69079万人,占比为2.6%。山西省人口基数小的省情决定了其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在国家中的比重较小。

2.经济规模总量小,城镇居民收入低

从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2006~2011年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2.2%~2.4%,变化不大。山西省经济规模偏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偏小,经济发展没有对居民增收形成有力的支撑,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增长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二)参保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

1.政策引导,宣传力度大

近年来,山西省相继出台了促进社会保障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2009年山西省召开城镇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工作会议,11个地市全面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2010年山西省出台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办法;2011年山西省制定出台了20多项医保政策,落实省政府关于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的部署,统一规范全省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水平。

2.就业形势稳定,可支配收入增加

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出台了很多关于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的有力举措,为促进各类群体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等。在稳定就业形势的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得到保障,可支配收入增加。据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参保人数增加0.66%。

三、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对策

(一)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扩大医保实施范围,在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原则的基础上,将城镇符合参保条件的用人单位和职工纳入医保范围。此外,健全多层次医保体系,调动企业职工参保积极性,强化服务,规范管理,为推进扩面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

完善门诊医疗保障政策,提高门诊医疗保障水平。按照统账结合模式,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门诊小额医疗费用;建立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制度,通过结合社区卫生医疗管理,把门诊实质性治疗疾病、数额较大的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进一步放宽特殊门诊病种范围和准入标准,对已纳入的门诊慢、特病实行个性化健康管理,构建社区慢、特病管理模式,促进医保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

(三)拓宽医保定点范围,完善差别支付机制

进一步拓宽医保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私人诊所等非公立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也将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相关部门还要积极推广医保社会保障“一卡通”和新农合就医“一卡通”,加快推进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

(四)明确界定保护对象

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医保的覆盖范围不能仅仅包括非从业居民,也要向目前难以参加职工医保的非正式部门就业人员开放。

(五)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逆向选择问题

将自愿参保改为强制参保能从根本上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和退保问题。此外,贫困群体可以通过向政府申请减少或免除缴费的形式参保,避免其陷入因病致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建立健全三项医保制度的衔接和整合

社保、卫生、民政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制度,使其适应城镇居民工作岗位、身份变动频繁的特点,建立起跨区域可以转账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参保人身份、工作地点发生变化,账户可以迁转,实现各地衔接,一旦缴费就随人流动,终身拥有。

参考文献:

[1]徐晓莉,冯幸彩,钱娟.影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积极性的因素[J].经济导刊,2012(01).

第8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2020年的民政工作,坚持围绕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责任目标及县民政局年初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大局为根本,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切实履行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的基本职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民政对象办实事,办好事,在各项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为构建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我镇一年来民政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贯彻落实低保制度,积极创新帮扶新举措

我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把低保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将低保制度的落实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使困难户的生活得到了救济和保障,较好地维护了我镇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具体如下:

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低保工作,及时调整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评审委员会领导小组,每个社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做到机构健全,责任到人,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依据低保条例制定了相关低保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完善,管理加强。3、严把低保关口,今年以来,通过“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对全镇贫困居民进行了摸排,对城镇居民群众和贫困人员情况,做到情况明,对城镇低保人员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4、认真落实国家的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通过严格把关严格审核,按照文件要求、对城镇支出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使低保制度更多惠及支出型贫困家庭,坚决防范“脱保”“漏保”现象发生,要求城镇低保纳入率达到5%,我镇于六月底完成了新增 户 人,现有低保户 户 人、已完成达标率。5、加大对低保人员管理工作。实行分类管理,把低保人员分为两类常保户和非常保户,常保户即:三无人员、残疾人和孤儿,采取不定期入户,开展长期的管理和服务。非常保户即: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在就业高峰期不享受或低享受国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在冬季和无就业时根据家庭情况享受国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实行动态管理。6、强化对低保人员的服务。通过开展“心存感恩、回报社会”活动,加大对城镇低保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中。

二、以保民生为目标,切实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

(一)减灾、防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增强。为了提高因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损失后灾民的救助工作及应急能力,我镇设立救灾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全镇的救灾应急工作。由镇党委书记担任指挥部总指挥,镇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担任副总指挥,镇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社区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成员。同时,各社区成立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了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

(二)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救助活动。1、全年共发放物资:煤 吨、面粉 公斤、大米 公斤、清油 公斤。3、为加强民族团结,于肉孜节期间发放慰问品折合资金 余元,使民族同胞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三)医疗救助工作力度加大。共发放医疗救病例79户折合救助金11万余元,解决了这些患者的燃眉之急,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

(四)落实廉租房救助工作。1、近几年的廉租房保障申请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尽量做到让每一户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2、在2019年我镇积极落实廉租房(公租房)惠民政策,在全县 几个部门共同协助审核下在2019年10月19日在县党校举行了发放仪式,共为 户住房贫困户发放廉(公)租房。3、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保障对象是具有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2平方米以下、租房居住的城镇低保家庭,给予的租房补助共17户发放廉租补贴?元。3、开展廉租房动态管理安排部署各社区核查廉租房实际住房情况,是否有空房、转借、转租等现象,各社区上报核查结果无空房、转借、转租等现象。4、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在开展低保申请、廉租房入住、租赁补贴和各项惠及民生的工作中,我们采取在各社区宣传栏上向居民公开的工作机制,把廉租住房制度政策、申请入住和补贴的条件、补贴标准、办理程序、服务电话等事项面向社会和居民公开,

三、积极创新,开展社区服务

(一)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使我镇的社区各项服务工作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各社区利用完善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一个窗口办公,为辖区居民办理城镇养老 保险、户口迁移、老人证、残疾证、暂住证、出租屋手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无偿社区服务。

(二)圆满完成全镇地名补漏工作,协助县民政局完成全镇街道、巷口、楼栋、单元等补漏工作,现在地名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全镇范围内的大小街道的路名都清晰明了,群众反映良好。

四、老龄工作得到加强

老龄工作是新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十分关注的工作,坚持在开展老龄工作上不折不扣,坚定不移,只要发现有困难的老干部和老年人就立即安排人前去了解,直至问题解决。并联合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单位对老人进行慰问,使老人能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五、今后工作思路

1、立足本职,强化措施,确保民政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思路,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促进民政工作创新发展。

2、强化工作手段,为民政工作提供制度和措施保障健全和完善责任制,把各项工作量化,细化,做到责任分工,职责明确,奖罚分明,确保民政重点工作整体推进。

3、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和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常规和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4、规范民政各项工作档案,加强日常档案管理,做到规范、科学、完整。

总之2020年我镇民政工作在县民政局的悉心指导及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进一步扩大民政工作职能,使民政工作为推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充分发挥了作用,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弥补不足,在县民政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把我镇的民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9篇:低保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编辑:

半年来,清苑国家粮食储备库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两个确保”为中心,狠抓仓储工作,重视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全库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同心协力,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我库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仓储工作规范开展

为确保储备粮质量安全,实现“两个确保”,我们严格遵守中储粮总公司《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从领导到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积极应用现代化、科学化的保粮新方法,规范性的开展仓储工作:一是做好仓储基础工作。按照我库“周一、三、五卫生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清扫库区卫生,清除杂物,确保库区干净卫生;二是严格遵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每年3月、9月进行粮食品质鉴定,对储粮一年的品质有了总体掌握。每月进仓查虫测水,每一仓布置20-30个抽测点,分表层、上、中、下四层检测,并对重点部位重点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确保把坏粮苗头扼杀在初始状态。每周五利用粮情电子检测系统检测粮温,并召开仓储例会,分析本周储粮变化情况,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做到了储粮情况明、底码清;三是坚持“风、雨、雪三查”制度,包仓人在雨前、雨中、雨后,三级动态管理检查,以确保仓顶、门窗不漏雨,仓底不返潮,保证了储粮安全;四是绘制三温曲线图,全面掌握一年中粮情变化情况,并根据粮情变化,总结工作不足,完善保粮措施,使保粮工作月月有起色,年年有进步;五是根据中储粮总公司仓储规范达标要求,仓外悬挂“ZC”标志、仓号标志,仓内账、卡、簿齐全规范,填写准确。定期打扫仓内卫生,做到“口吹无尘,手摸无灰”,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几次重新整理粮面,做到了“粮面平如镜,工作道直如尺”,仓内美观大方。机械设备专仓存放,摆放整齐,统一编号,并定期保养维护;六是加强药品管理,制定药品库管理制度,严格领用手续,确保了用药安全;七是进一步完善化验室建设。根据需要分别购进了面筋检测仪等先进的粮食品质检测设备,使化验室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束了不能做品质鉴定的历史,为我库科学储粮提供了可靠数据。

我库广大干部职工,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严格遵守仓储保管制度,规范性、按部就班、有章可循的开展仓储工作。三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结露、发热、霉变等坏粮事故,储粮质量良好,品质稳定,“一符”、“三专”、“四落实”达标,全年绿色储粮率达到99%,科保率达到100%;在定州直属库管理的代储库中连续三年保持红旗单位称号,仓储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高瞻远瞩,积极探索科学储粮新方法

做为大型现代化储备粮库,我们不满足现有的保粮措施,在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电子检测等储粮措施的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储粮新方法,实行“低温储粮、绿色储粮”。具体做法是:一是用塑料薄膜和80mm厚的泡沫隔温板密闭门窗、风道口,保证仓房良好密闭性,减缓了外界环境对储粮的影响;二是利用冬季低温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机械通风,通风前制定通风计划,24小时动态监测通风情况,取得了较好的降温降水效果,实现了仓内粮堆的控温。通过开展“低温储粮、绿色储粮”,有效减缓了粮食陈化速度,保持了储粮品质,大大降低了费用开支,现储粮粘度为6.0,面筋吸水量为184%,色泽气味正常。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四、扩建工作

五、财务管理

财务工作按照“严格管理,严格制度,严格责任”的要求,加强中央储备粮费用补贴管理,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坚持购物申报审批制和费用开支“一支笔”审批制,确保了资金的完整和使用效率,保证了扩建工程资金的及时准确拨付,确保了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保证了统计帐、会计帐与保管帐的帐实相符。

六、安全保卫工作

为确保中央储备粮的安全,一是根据库内实际情况制定了值班、库内巡查、出入库检查、库内防火、安全用电等各项安全制度,并坚持严格落实;二是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年安全生产。

总之,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XX年为我库展开了新的篇章,我们将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努力拼搏的工作精神,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再接再历,争取更大的工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