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低保动态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低保动态工作总结

第1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两区一带;低碳经济;产业政策

“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增强资源富集的桂西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广西“两区一带”的发展。要推动“两区一带”经济腾飞,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很好的选择。

1 广西“两区一带”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传统的经济发展路径,不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进程,累积财富,其中也包括承接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广西“两区一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类似的路径,这确实也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广西在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能源问题。根据广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5年广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797亿标立方米,2000年广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607亿标立方米,2005年广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8,339亿标立方米,2008年广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1,643亿标立方米,到了2009年广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13,184亿标立方米,上升趋势明显,环境污染压力增大。除了污染问题之外,广西“两区一带”能源短缺问题也比较突出。2011年夏季,广西“两区一带”遭遇20年来最严重的电荒,各个地区纷纷出台限电政策,甚至向外省借电,能源短缺问题显而易见。当然,这次的严重电荒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长期以来的高能耗生产方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

为了说明广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高能耗问题,笔者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描述了广西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数据见表1,其中GDP为Y,能源消费总量为X,建立模型:Y=A+BX,并进行回归。

利用Eviews软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我们将结果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如下:

Y=-997.0948+1.149443X

T -11.41270 41.28560

P 0.000 0.000

上述结果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系数B显著不为0,即广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此外,R-squared是0.984407,那么R就是0.99,反映两者高度正相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解释这个回归结果,那就是能源消费越多经济增长量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以高能耗促增长的问题。

长期的高能耗,使得本来就稀缺的能源以更快的速度被消费,因此,广西“两区一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大力推动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原则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2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推动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的发展

既然低碳经济有利于推动广西“两区一带”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低碳模式。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从整体来研究和分析一个事物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试图构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系框架,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仿效传统经济学,笔者以研究对象的不同为标准,将低碳经济体系划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其中微观系统的目标是个人、家庭的低碳消费,中观系统的目标是低碳生产,宏观系统的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见图1)。

整个低碳经济体系,从个人、家庭的低碳消费出发,到生产过程的低碳生产,再辅之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微观到宏观,全方位促进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发展。

3 产业政策对于推动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产业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利于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体系的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政策要求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扶植广西“两区一带”相对发展滞后的环保产业,治理改造污染严重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且可以间接实现从政策导向上引导人们积极实施低碳生活、低碳消费,这对于广西“两区一带”的低碳经济体系的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产业组织政策可以通过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发展。分布于广西“两区一带”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经济体系,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而中小企业一般在资金方面并不是那么宽裕,这不利于低碳经济模式的推广,广西可以通过适当的产业组织政策,加快推动“两区一带”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鼓励中小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多做尝试,促进广西“两区一带”的低碳发展。产业技术政策可以在低碳技术的发展规划、低碳技术引进、低碳技术开发等方面为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体系的中观系统的低碳生产和微观系统的低碳消费提供技术支撑。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生态平衡,这正好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要求,因此,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政策,将有助于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对于中观系统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合理的产业布局政策可以达到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的作用,区域产业调整政策还可以限制重污染产业的发展,改造高消耗产业,可以通过工业生态园的规划建设来推动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产业政策可以贯穿于整个低碳经济体系,推动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发展。

4 制约广西“两区一带”发展低碳经济体系的产业因素分析

4.1 广西“两区一带”环保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在低碳经济体系中,环保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环保产业要求达到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环保产业与其他产业关系密切,通过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将保护环境、低碳生产的理念和效果渗透到各个产业,最终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广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性,但总体来说,广西“两区一带”的环保产业并不发达。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建立服务功能齐全的废物回收、再生和处理体系,推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和集中加工处理。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西“两区一带”的废物回收、再生和处理体系并没有顺畅地运作起来,以南宁为例,部分城区垃圾回收是配备有相关对应的分类回收垃圾箱,但是基本上形同虚设,市民在投放垃圾时,大多没有实行分类投放, 而广西“两区一带”的一些地区,垃圾分类回收的设备仍未健全。回收处理的源头都没有控制好,整个回收体系怎么能够顺利运行呢?

资料来源:阎兆万.产业与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保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表中 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 表示在0.05水平下显著相关。

4.2 广西“两区一带”工业园生态化程度有待提高

关于工业园区的建设,广西已经出台了部分相关政策,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等,其中关于工业园区生态化的部分仍然还是比较少的,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进入园区的项目、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推行生态园区建设,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和生态产业链。要优先安排符合园区规划布局、生态产业链,工艺技术先进、耗能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企业和项目入驻落地。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不得进入产业园区(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除外)。《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指出,园区要优先安排工艺技术先进、耗能低、污染小、效益高的项目。此外,《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改造已建工业园区和建设新工业园区。鼓励具有循环特征、特别是原材料使用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产业进行集聚,形成生态工业群体。合理规划园区内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和工业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形成企业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促进不同企业之间横向耦合和资源共享,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高效产出与持续利用。可见,广西在政策上对于工业园区生态化的支持还是比较分散的,而广西“两区一带”的工业园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污染大、能耗高的现象,工业园区生态化任务任重道远。

4.3 广西“两区一带”企业规模偏小

根据广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9年广西工业企业总计5678个,其中大型企业34个,中型企业621个,小型企业5023个,广西工业中小企业占广西工业企业总数的99.4%,广西“两区一带”区域的企业也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现象。企业规模小,则在经济力量方面比较薄弱,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经济体系,需要企业投入相当量的资金,特别是工业企业在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中小企业极有可能因为资金缺乏问题,即使想低碳生产也无力实现。虽然广西已经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在信贷和激励机制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但具体实施细节还需完善。此外,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在资金方面得到支持外,还需要强大的信息平台辅助,这对于中小企业准确把握市场,抓住机遇具有重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转发了工信部等七部委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结合广西情况的具体实施细节还有待完善。

4.4 广西“两区一带”与发展低碳经济体系相关的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

节能减排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技术,为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广西出台了部分相关措施,也召开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工作会议,确认了节能减排的任务,但从完成进度来看,要能够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压力确实不小,而技术相对落后是制约相关产业部门实行节能减排的原因之一。广西“两区一带”区域,相当多企业技术人员较少,相关设备相对落后,再加上由于资金缺乏,因此投入到相关技术研发和引进的费用极其有限,这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广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表明,2009年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655个,其中有科技活动的仅有210个企业,还不到大中型企业的50%,其中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科技活动数量较少。相对而言,这些大中型工业企业已经是广西企业中资金和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单位了,但它们在科技方面依然表现平平,更不用说占广西工业企业88.5%的小型工业企业了。再加上地处广西“两区一带”相对落后区域的企业,技术发展更是相对滞后,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引进情况不尽如人意。

5 构建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体系的产业政策选择

5.1 大力发展广西“两区一带”的环保产业

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广西“两区一带”人民树立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理念,将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基本知识普及大众,帮助环保产业系统顺利运转。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宣传片、报纸新闻等媒体多渠道全方位传播相关知识,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让广西“两区一带”的居民全面掌握垃圾分类投放的重要性,并且切实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平台。

另一方面,环保产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广西“两区一带”应该根据情况把推动环保产业各个组成部分发展的具体细节进行完善,包括对于现有的与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相关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要在可操作性上进一步进行补充。

5.2 促进广西“两区一带”工业园生态化进程

如上文说述,对于广西“两区一带”工业园的生态化发展,相关部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是从长远来看,要快速推进广西“两区一带”工业园生态化进程,还需要系统的系列相关政策全面支持,分散零碎的文件不利于执行,也不利于监督。因此,应该出整的政策以及监督机制,对于现有工业园里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要责令其整改,进行技术改进,处理污染物,力争转变为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鼓励其实践低碳生产,对于还在规划中的工业园,就应该严格按照生态化要求,强调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遵循低碳原则。

5.3 促进广西“两区一带”中小企业发展

虽然广西“两区一带”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趋向于中小企业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关细节还缺乏明确的条款去执行,因此,应该要完善补充已有政策,把如何促进的具体措施和责任归属明确到位。另外,推动广西“两区一带”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在政策上激励中小企业自身进步之外,还可以适当地推动中小企业进行企业组织的整改,例如合并,当然,这种企业组织的变动应该是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合并后的企业应该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也可以节约一定资源。同时,还要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广西“两区一带”中小企业的发展。

5.4 推动广西“两区一带”与发展低碳经济体系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引进

广西“两区一带”并不处于经济发达区域,原本的技术底子就比较薄弱,要建设低碳经济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在相关技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积极引进区外先进相关技术,引进相关技术人才,促进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将低碳经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技术,并为科学研究人员设立专门的奖励,以优厚的待遇吸引相关技术人才投入到广西“两区一带”的低碳经济体系建设中去,推动广西“两区一带”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贵明.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之基石[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政务信息网.

[5] 广西中小企业网.

第2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为认真落实省民政厅《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强化动态管理,规范操作程序,确保资金发放及时,监督有效到位,全面提升低保规范管理服务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开展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提出如下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务必要充分认识这次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及时向县区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成立各级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本辖区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操作方案,量化分解《实施方案》每个阶段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抓好工作落实,力戒形式主义。

二、把握重点,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各县区逐项对照《实施方案》中所列举的突出问题,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排查整改解决。同时,在整个活动中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制度。要制定完善新形势下城乡低保工作规范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城乡低保标准调整、资金运行、动态管理、分类施保、民主评议、公开公示、信息统计、档案管理、受理等各项专项管理制度。同时做好宣传,执行到位。

二是规范程序。严格按照城乡低保工作规范要求,做到申请、审核、审批、公示、资金发放各个环节公开、公平、公正,低保复核、复查落实到位,公示记录齐全,低保证、低保银行卡(折)“一户一证”、“一户一卡”。

三是落实资金。资金预算足额,城乡低保分类施保,杜绝平均发放,低保补差率50%以上。城市低保按月发放、农村低保金按季度发放。

四是有序管理。强化动态管理,按标施保。档案管理规范,材料齐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分户保障,及时查处群众反映低保问题,杜绝出现越级上访。

五是公开到位。继续强化审核公示制度,全面实行低保定期公示制度。县(区)、乡(镇、办)低保机构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公开服务承诺等。

第3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总压畸变;平行压气机原理;稳定裕度;推力

中图分类号:V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3-0044-02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航空界对影响发动机气动稳定性因素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发动机压缩系统的气动不稳定可造成发动机的失控、推力损耗、进气道和发动机机械的损坏、发动机的超温停车,严重的限制着飞机的飞行。提供足够的压缩系统稳定性裕度以保证在飞行包线范围内安全飞行是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在发动机的高推力、低油耗、长寿命与满意的稳定裕度之间权衡、折中。以往在发动机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阶段原则上不可能获得进气畸变对发动机影响的试验数据,并且进气畸变对发动机稳定性及性能影响的试验大部分是地面试验或高空台试验。而对于实际空中进气畸变对发动机的稳定性及性能影响较少。通过飞行试验和地面试验数据的相互补充,可对推进系统的改进做出评价,可在不对畸变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前提下改善性能,为将来推进系统的修改和新机的发展提供数据库。

1 飞行试验方法及测量设备

试验中进行不同飞行姿态的组合来研究,这些飞行动作包括稳态攻角和侧滑角飞行、攻角正负变化。所有的试验状态下发动机处于中间状态和最大加力状态之间变化,以保证发动机的换算空气流量保持不变。当达到要求的试验条件,在发动机油门杆保持稳定的同时,通过安装在进气道出口和发动机进口转接段位置上的测量耙来对进口流场进行动稳态压力测量,记录所需要的数据。

图1 测量耙测点示意图

安装在进气道出口总压测量耙是由周向均匀分布的6支测量耙组成的“水”字型耙,每支耙臂都装有1个动态压力、5个稳态压力测量点,稳态点按等环面分布,动态点位于0.9R处。由于耙体结构引起的最大面积堵塞比不大于4.6%,不影响发动机性能对空气流量的要求,国外同类产品阻塞比有8%的数据,因此是允许的。

2 计算方法

2.1 畸变计算

发动机进口流场的畸变程度用综合畸变指数来评定:

式中:为总压的周向不均匀度;为进口的面平均总压脉动紊流度。

2.2 平行压气机模型的建立

进气周向稳态总压畸变对发动机气动稳定性的影响可以由简行压气机模型解释。假设:

1)工作于低压区和高压区的压气机视为各自独立工作互不相干涉的子压气机,并且具有相同的特性曲线。

2)在压气机的进口总压不均匀,但静压均匀,压气机出口静压均匀。

3)当一个子压气机喘振时机认为整个压气机喘振。

根据压力测量耙所测得压力分布,将发动机进口压力分为高压区和低压区。假设每一子扇区为平行的流管,从进口通过压气机顺着流路到出口。该被试发动机为双转子涡扇发动机,低压压气机级数少,在低压压气机后产生的温度、压力畸变较快,高压级数较多,这样高压压气机就会对低压压气机的参数产生影响,但采用平行压气机模型后,可以认为互不干涉,即低压压气机的出口条件为高压压气机的进口条件。

2.3 工作参数计算

依据平行压气机模型,利用均匀进气涡扇发动机共同工作方程的方法,对畸变时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和性能进行计算。在进气时,各子压气机均匀进气,没有周向掺混,各高压子压气机以各低压子压气机的出口条件为进口条件。在各高压压气机出口,假象存在一个混合室,各子压气机流出的压强、速度在假想混合室内均匀比混合。最后流过发动机其它部件,完成热力循环。

高压压气机的进气条件为风扇的出口的核心发动机,外涵道出口流场均匀。根据平行压气机原理,可知均匀进气与畸变时的区别就在子压气机的计算,畸变时将原压气机分为多个平行的子压气机,分别计算。其余部件的计算与均匀进气时是相同的。

发生畸变时,最先受到畸变气流影响的就是风扇,这里以低压风扇的计算为例。通过进气测量参数,可知各子压气机的进气条件。各子压气机的计算与均匀进气压气机是相同的。根据测量耙上的所测得各低压子压气机的P1i*、T1i*,采用面积平均方法来计算发动机的进口空气流量,如下式:

式中:为各子压气机的进口总压;为各子压气机截面积;为进口总温。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将进气道出口的总压分布作为发动机进口边条件如果发动机不失稳 则根据求解后的流场算出发动机的推力和耗油率并和均匀进气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就能得到稳态总压畸变指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现以发动机在最大状态,高度11 km,马赫数1.1时,综合畸变指数W=0.05为例,比较进气畸变对发动机共同工作线和性能的影响,并于均匀进气时的值进行比较。

图1 均匀进气与畸变进气时风扇压比和发动机进口流量关系图

图1表示畸变进气和均匀进气时,涡扇发动机的稳态共同工作线在风扇特性图上的分布位置。从图1可以看出,畸变进气与均匀进气时相比较,畸变进气时的风扇的共同工作线上移,发动机的稳定工作范围变小,稳定裕度变小。这点根据假设(2)可知两个子压气机的出口静压是相同的,但此时的进口总压不同,其总静压升系数也就必然不同,进口总压低的子压气机的压升系数高并且工作点靠近均匀进气时的稳定边界。再由基本假设(3)可知,当低压区的子压气机的工作点进入喘振边界时,就认为整台压气机达到了失稳点。因此说,总压畸变使压气机的稳定裕度降低。

图2给出了发动机在同一工况下,均匀进气与畸变进气时发动机推力和耗油率。从图中可以看出,畸变进气时推力减小、耗油率增大。推力减小是因为畸变后发动机的流量和压比与均匀进气时相比,都要小。而耗油率变大时因为畸变时发动机涡轮前进气温度增大,导致燃油消耗量增大引起的。

图2 均匀进气与畸变进气时推力及油耗对比分析图

4 结论

通过对畸变进气与均匀进气下某型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和气动稳定性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进气畸变飞行试验是分析进气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和性能影响的重要技术手段。进气畸变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风扇进气畸变特性,并深入认识进气畸变影响的机制,促进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发展。

2)进气总压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及性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对高转速的影响大于低转速。

参考文献

[1]刘大响,叶培梁,胡骏,黄熙君.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稳定性设计与评定技术[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第4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州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巩固低保专项治理成果,集中整治低保制度执行不到位、低保资金管理发放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加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巩固低保专项治理成果1.全面梳理三年低保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坚决避免整改不到位和反弹回潮问题。2.组织开展新一轮村(社区)干部及近亲属备案工作,健全完善民政干部、村(社区)干部及近亲属享受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主动报备机制。开展重点对象排查,对城乡低保对象中实施备案的人员逐一排查,及时清理纠正优亲厚友等违规问题。3.加强民政部门低保信息与殡葬信息、公安户籍信息等比对,对已死亡低保对象按规定及时注销,停发低保金。村(社区)居委会发现低保对象死亡的,要及时报告县(市)民政部门。

(二)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回头看”4.全面开展2020年社会救助兜底脱贫问题整改清零行动成果“回头看”,确保兜住底。5.加强与乡村振兴、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对未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的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持续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摸排核查,及时将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人员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坚决防止“脱保”、“漏保”问题,确保兜牢底。

(三)全面排查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6.认真对照2020年国家层面出台的因病因灾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相关救助政策,全面排查对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实施“单人保”,对符合条件的未参保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适度扩大特困供养覆盖范围(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等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将因病因灾因疫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群众及时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

(四)集中整治低保金管理发放不规范问题7.结合巡视、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对2018年以来低保金发放台账进行梳理排查,发现发放账户与低保对象姓名不一致、向同一账户频繁支付或大额支付等存疑信息,及时开展复核纠正。8.加大对《民政局财政局银保监分局关于转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银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民政〔2020〕39号)落实力度,规范发放程序,打通发放堵点,缩短发放时限。9.深入贯彻中央、省、州关于进一步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相关要求,全面推行社会救助资金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给救助对象。完善救助对象享受救助政策清单机制,确保救助对象清楚了解受助情况。10.完善生活不能自理低保对象卡、折委托代管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对代管人的备案和监督管理。

(五)集中化解社会救助领域事项11.全面梳理2018年以来社会救助领域件,对其中的重复事项建立专门工作台账,依法依规进行分类处置,对账销号。12.加强部门协同联动,会同部门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事项定期通报、会商研判、联合督办等工作,提高初次事项一次性化解比例。13.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重点督办、直查直办、重点约谈。要摸清情况、化解矛盾,集中解决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六)持续整治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作风问题14.严肃查处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中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严肃查处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对反馈问题整改不及时、虚假整改、表面整改、纸面整改的,予以通报。15.提高社会救助服务热线为民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社会救助事项纳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规范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值守和事项办理程序,提升为民办事能力和服务态度,及时有效回应群众合理诉求。16.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骗取、套取或挪用、贪占社会救助资金的违法行为,对恶意失信的社会救助申请对象进行联合惩戒。

三、工作安排

(一)安排部署阶段(6月5日前)。各县(市)按照《全州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具体细化方案,部署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

(二)全面排查整改阶段(6月—11月)。各县(市)结合“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行动,抓紧整改相关救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低保金管理发放不规范、群众诉求解决不到位、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确保发现问题动态清零。

(三)重点督导阶段(8月—11月)。对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发生重大舆情的开展实地督导,对数据误差较大、异常较多的县(市)进行约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现场督办,帮助基层解决困难。

(四)全面总结阶段(11月—12月)。对全州巩固提升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积极配合省民政厅对各县(市)工作成效开展评估,并推动建立低保领域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抓好巩固提升行动作为坚持人民立场、维护困难群众利益的有力举措,提高政治站位,完善领导机制,强化责任担当,精心安排部署。

(二)狠抓工作落实。按照省民政厅要求,巩固提升行动将纳入2021年度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各县(市)要将巩固提升行动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项目化推进、台账式管理有关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并按季度更新,分别于6月28日、9月28日、12月10前填报工作台账(见附件),并于12月10日前报送工作总结。

第5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深圳市 生态文明 发展道路 生产发展 生态环境 生活方式

深圳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创造过“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窗口。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佳绩,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全球低碳生态景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等称号。2013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显示,深圳市在2011年生态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等多领域评比中位列全国第一。深圳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探索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发展道路。探究深圳市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无论是对推进深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还是启示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1、生态文明建设探索阶段

自建市以来,深圳市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989年,广东出台《广东内伶仃岛――福田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深入调查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决定对内伶仃岛进行保护而不是开发。2001年,深圳市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指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深圳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实现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同年,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提出将深圳市作为试点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深圳市随即出台《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林地、园地、水域作为生态改善积极因素纳入绿地规划,以扩展绿地空间。2005年,基于“四个难以为继”,即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深圳市将“生态立市”纳入全市“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出台并实施《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将生态立市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构建自然宜居的生态安全体系、循环高效的经济增长体系、集约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和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体系”五大体系,打造最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2007年初,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在五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实施保障。

2、生态文明试点建设阶段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开创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并加快生态市建设,深圳市政府组织大规模赴新加坡学习考察,在跨海取经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并出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交通和建筑等9个配套文件,以及80个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目的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突破口,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最干净、最美丽、最生态化的城市,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先锋城市。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共建全国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并将深圳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列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将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2011年,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从城市建设、环境质量、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明确了建设任务和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深圳市提出了创造“深圳质量”的全新发展理念,到2015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发展质量和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实现由“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率先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3、生态城市示范建设阶段

2012年,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新部署。为认真落实党的十精神,深圳市提出构建“生态格局、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五大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格局即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完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经济即以总量减排促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动产业集聚化、生态化转型;生态环境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等手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制度即以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推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相关法规、标准等;生态文化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力争到2020年成为城市格局合理、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浓厚、生态制度完善的生态文明典范。2013年6月,在“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深圳将以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为重要抓手,继续倡导绿色发展,践行低碳理念,深入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化美化,让深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实现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相互协调促进,建设绿色深圳,打造美丽深圳。从建市开始一路走来,深圳一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深圳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二、深圳市生态环境建设状况

深圳是全国面积最小、发展最快的特大型城市,在全国较早遇到了资源环境的瓶颈问题。2011年,深圳市政协组织编写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表明深圳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已经“难以为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社会成为深圳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深圳市根据党的十精神,结合主要资源环境问题,重点开展了以下生态环境工作。

1、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深圳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能源节约。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激增、生产生活能耗高造成深圳能源相对短缺,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成为其迫切任务。深圳市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通过引进先进节能技术、加强节能制度建设、强化实施节能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成效。2012年,GDP突破2000亿美元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首次出现下降,汽柴油销售量、制造业用电量分别下降1.79%和1.06%。同时,深圳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2012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接近40%,清洁能源发电机装机量占85.6%。二是水资源节约。深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38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1/12。近年来,深圳十分重视水资源节约利用,2011年水利部确定其为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城市,经过努力取得成效。2013年出台《深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9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控制在17.6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5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0立方米以内。深圳还采取多渠道开源,大力推动雨洪资源、再生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三是土地节约。深圳30年的城市建设,使用了95%以上的土地,造成了土地资源枯竭。2010年,在19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1000多万人口,每平方公里GDP产出4.77亿元,既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土地产出率比较高的地区。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深圳通过适当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加大用地功能混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紧凑型发展等措施,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如深圳湾体育中心把大运会比赛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合而为一,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探索出一套建设经营模式,使赛后场馆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目前,深圳实现了用地模式由增量扩张为主向存量改造优化为主的转型。

2、污染防治

深圳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所有河流都发黑发臭,大量人口带来交通压力,每年灰霾天数居高不下。针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圳市重点加强了水、大气、垃圾等污染治理。一是水污染治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的增大,工业与生活废水使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龙岗河等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问题,2011年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4座,日污水处理能力突破40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3.97%,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1%;福田河、新洲河、排洪河、大沙河完成治理,实现水清岸绿,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水质总体呈现好转态势,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3.33%。二是空气污染治理。深圳通过优先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治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全面落实燃煤机组烟气脱硝、深度脱硫和除尘等多项措施,不断提高空气质量,雾霾天数逐年减少,“深圳蓝”成为其新名片。2012年,深圳空气质量全年365天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II级标准,其中208天达到I级标准。2013年9月,深圳召开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动员会,提出PM2.5年均浓度2015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2017年低于30微克/立方米。三是垃圾污染治理。深圳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2012年,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总量350万吨,比上年提高16.6%;垃圾焚烧发电量4.5亿度,居全国第一;启动500个小区垃圾减量分类试点;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管理。深圳湾公园废物利用4000多吨建筑垃圾制成公园透水砖;引进树枝粉碎机,将废弃树枝树叶变成碎渣,既作植物生长肥料,又覆盖公园区域,每年节省费用20多万元。深圳垃圾填埋场也实现华丽转身,园博园、大沙河公园曾是建筑垃圾填埋场,仙桐体育公园原是废弃采石场。

3、生态保护

十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增加生态产品就要有足够的生态空间,于是深圳重点开展以下生态修复与建设工作。一是设置生态红线。深圳将近50%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明确规定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绿地外,在生态控制线内严禁开发建设活动,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了生态资源。二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东西贯通、陆海相连、疏通廊道保护、生物踏脚石为生态空间保护战略,依托山体、水库、海岸带等自然区域,深圳市构建了“四带六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三是加大公园建设力度。深圳拥有841个公园,是全国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初步建成森林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包括19个森林郊野公园、80个综合公园以及一大批社区公园。根据《深圳市公园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0)》,到2020年深圳将拥有1300座公园。四是加强绿道网建设。2012年,深圳出台《城市绿化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提升行动,全市共建成绿道2209.67公里,实现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公里绿道的目标。绿道网络基本形成,将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五是重视湿地建设。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完整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这是全国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歇脚地”和“加油站”。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截至2010年,全市野生植物和常见栽培植物2854种,各类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2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3种。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和建设,深圳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53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5%,人均绿地面积16.3平方米,实现市民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入园。深圳还将以2017年举办第国际植物学大会为契机,到2020年,绿化覆盖率将达到50%,100条精品大道串联全城,建成各类公园1000个以上,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化新格局,整体绿化水平达到或超过新加坡绿化水平。

三、深圳市生态生产发展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深圳实现了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是2.7亿元,835元;1990年是171.67亿元,8724元;2000年是2187.45亿元,32800元;2010年是9581.51亿元,94296元;2012年是12950.08亿元,122779.83元接近2万美元。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深圳带来了资源环境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生产与生态的冲突成为制约深圳可持续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而其根源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产业结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深圳市政府有着清醒认识,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资源环境的“难以为继”,近年来,深圳放慢经济增长速度,采用“腾笼换鸟”(即改造旧工业区,腾出更多空间,吸引高端产业入驻)的方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蛇口老工业区的“蛇口网谷”就是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典范。生态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的表现形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生态优先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初步形成,使深圳的GDP和产业结构变得更绿。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深圳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2008年,深圳市率先由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跨入后工业化阶段,这为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总部经济代表了控制力,企业总部与生产、销售环节形成分工,总部主要负责研发、财务或物流,由于不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实现低排放甚至无排放,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深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成为总部经济的聚集地,如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等一大批知名金融机构总部均设在深圳,国内几乎所有全国性银行及政策性银行都在深圳设立了分行。企业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主体,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绿色企业群体,在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引领下,这些企业向绿色、循环、低碳经济要效益。深圳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平台,635家工业企业纳入首批碳排放管控单位,率先达成全国首单碳配额交易。深圳东部电厂是一座烧天然气的环保电厂,在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交易启动仪式上,东部电厂成为国内首家“卖碳”的企业,成功将两万吨碳排放指标卖给国内两家企业。深圳南波浮法玻璃公司通过技术改造用天然气代替传统重油作为窑炉燃料,在产能提高一半的同时能耗减少了两成多。2013年以来,该公司还利用烟气的余热发电,实现电力供应的自发自用,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由于创造了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还获得市政府几百万元奖励。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企业开展绿色生产,使深圳的经济充满绿意。2012年,在经济总量取得突破的同时,用水总量、汽柴油销售量、制造业用电量分别下降0.61%、1.79%和1.06%。2013年一季度,深圳万元GDP能耗为0.45吨标准煤,仅占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的同时,制造业用电量、总供水量、汽柴油销售量分别下降0.06%、2%、4.8%。深圳正在用更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灰色经济、直线经济、高碳经济转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逐步形成有利于生态的生产方式。

2、形成生态产业结构

形成生态产业结构是深圳发展生态经济的实现形式。自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产业结构几经变迁,从20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再到21世纪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朝着有利于生态的方向发展。目前,深圳已初步形成生态产业结构。2012年,深圳市三次产业结构为0:44.4:55.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72.8%、66.3%,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6个和0.2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4.2%、10.0%、15.1%,增加值合计达3749.5亿元,占GDP比重为62.3%,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34.36亿元,增长14.3%,高出GDP增速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深圳发展生态经济的双引擎。2013年,深圳市出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等服务业、先进制造产业等制造业,以及海洋产业为鼓励发展类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深圳新能源产业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突破,部分处于国内和国际领先地位。深圳以新能源汽车整车为中心,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控制等关键零部件为主线,初步形成了一个种类齐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据测算,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深圳市将出台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多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环保企业集团,培养发展一批拥有建设特色优势的为大型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服务的中小型环保企业,使环保产业成为深圳市的重点产业。

四、深圳市生态生活消费状况

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都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形成生态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而且还必须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即生态生活消费模式。这是一种不追求物质财富过度享受,而以实用、节约、环保、低碳为原则,以适度、绿色、全面、可持续为特征,追求人的生存发展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消费模式。2008年,深圳的恩格尔系数为36%,达到富裕阶段水平,居民消费结构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生态消费转变。近年来,深圳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意识提到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和民族意识高度,通过创造多种形式教育展示基地,推行现场式、体验式公众教育,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单位和公众优先采购绿色产品,把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等途径,使市民逐步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深入,深刻改变了深圳人的生活消费习惯,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正在成为社会时尚。深圳市民积极响应绿色出行,自觉申报停驶机动车,改乘地铁公交或骑单车出行;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减少三分之一垃圾填埋量;自觉减少塑料袋使用次数,自带环保袋购物;游绿道、逛公园成为市民最流行的健康活动等。总之,吃绿色食品、穿绿色服装、行绿色交通、住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消费习惯正在逐步养成。由于交通、建筑与工业都是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大户,因此,深圳在抓好工业绿色发展的同时,重点抓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建设。

1、完善绿色交通,方便绿色出行

为“推动低碳出行、倡导零碳出行、鼓励减碳出行”,深圳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公交、地铁、轻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网络。一是全力打造公交都市。方便、快捷、舒适、安全的公交体系是实现绿色出行的基础。深圳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地铁和公交,通过完善的公交来影响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以减少市民使用私家车;对原先的公交体系进行改革,将原来私营控股的巴士公司全部收购为国有,政府通过调低公交巴士的票价吸引大众公交出行。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的初步建成,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二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近几年,作为全国首批推广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之一,深圳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不遗余力,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新能源汽车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2012年,深圳已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2104辆,目前深圳运营的各种新能源汽车5139辆,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位居全球首位;2013年,深圳市在大力推广出租车、公交车和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车型的同时,将私家车作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重点;从2013年到2015年底,深圳将公交保有量的50%更换为新能源汽车,纯电动出租车占全市出租车总数的20%。三是对黄标车实行限行。目前,深圳拥有黄标车26.4万,其中6万多为营运车辆,20万为非营运车辆。从2013年7月1日起,市政府决定对黄标车实行单双号限行,限行时间为7:30至19:30,限行范围为深圳市行政区域内道路,本地号牌和异地号牌机动车一起实行。对违反限行措施的黄标车,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按照相关规定,对机动车驾驶员处以300元罚款。争取到2015年底,全时段、全路段限行黄标车。为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深圳市政府还鼓励居民使用小排量汽车,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开展自行车公共租赁服务,盐田区建立了自行车交通体系,成为绿色出行的一大亮点。

2、建设绿色建筑,提供绿色居住

建筑是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倡导绿色工作与生活必须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就是在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同时还要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为把深圳打造成“绿色建筑之都”,使深圳成为引领全国绿色建筑浪潮的重要基地,深圳市以“四节二环保”即建筑的节能、节材、节地、节水以及室内、室外环境保护为核心,着眼于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使用、维护乃至拆除回用等全寿命周期,以最少的能源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最少的环境干扰,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空间。为此,深圳出台了《深圳市绿色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和《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全面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推进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推进绿色城区绿色社区建设、推进建筑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让“有生命、会呼吸”的绿色低碳建筑在深圳越来越普遍。根据《“绿色建筑”映衬“深圳蓝”》报道:目前,深圳已有绿色建筑1300万平方米,按照每年新增1000多万平方米面积来计算,预期2015年深圳绿色住宅项目将超过4000万平方米。从梅山苑的屋顶绿化,到园博园的太阳能发电,再到深圳低碳城的建设,深圳市绿色建筑迅速崛起。深圳低碳城是低碳节能的典范,集10大低碳环保技术系统、90多项低碳生态技术于一身,到2020年,低碳城GDP总量达到700亿元人民币,万元GDP碳排放强度小于0.32吨/万元,人均碳排放强度低于5吨。2011年,深圳对市民中心中央空调实施能源管理改造,引进深圳达实智能投入自主研发的能源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及节能控制系统,年节约电费超过300万元,节电率达26.5%,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评价该项目为“全国第一个市级以上政府办公建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五、结论:深圳市探索了一条“三生”共赢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提出决不走传统发展道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进一步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报告提出: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2008年,深圳市被环保部选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要求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为全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累宝贵经验。深圳市在全力打造生态文明之都、实现美丽宜居的深圳梦进程中,吸取了先发展后治理传统发展道路的深刻教训,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拓了一条生态优美、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赢。其中,生态优美是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生产发达是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生活富裕是生产发达、生态优美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一条生产优先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那么生态优美、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一条生态优先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生态优美、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深圳是在确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为目标,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放在优先地位,通过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产业结构、培养生态生活方式、养成生态消费模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等措施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生态保护型城市。也就是说,走生态优美、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的生态文明道路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幸福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反思与前瞻研究(13BKS048)、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2011133);湖北省高校人文与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度科研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研究(CXS20140008);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研究(2014002B)。)

【参考文献】

[1] 马学玲、阚枫:中国生态城市榜单 深圳市多领域领先全国[N/OL].中国新闻网,2013-06-20.

[2] 叶明华:深圳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出台[N].南方日报,2011-11-10.

[3] 刘晶:深圳构建五大生态文明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2-11-16.

[4] 吕绍刚、王星: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6月17日开幕[N/OL].人民网,2013-06-17.

[5] 李听: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6] 程景伟:深圳推广新能源汽车量居全球城市首位[N/OL].中国新闻网,2013-01-27.

[7] 吴德群:转型升级之功 绿色发展之力[N].深圳特区报,2013-07-17.

[8] 方胜:深圳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均量1/12[N].深圳特区报,2013-03-22.

[9] 董思:深圳四大举措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N/OL].深圳市人居环境网,2013-07-11.

[10] 本社编辑部: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生动实践[J].环境保护,2011(14).

[11] 操敬德、王滨、李宛珊:破解水资源瓶颈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J].中国水利,2012(24).

[12] 程连红:“深圳蓝”增强城市软实力[N].深圳商报,2013-07-16.

[13] 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动员会召开[N/OL].深圳人居环境网,2013-09-25.

[14] 许勤:201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R/OL].中国经济网,2013-02-04.

[15] 王湛、林清容:废水垃圾再利用 经济节能又环保[N].深圳特区报,2013-09-25.

[16] 王湛、林清容:垃圾场“变身”生态公园[N].深圳特区报,2013-09-25.

[17] 王湛:“公园之城”全民共享绿色福利[N].深圳特区报,2013-08-27.

[18] 文灿:深圳人共享“绿色福利”2020年绿化覆盖率将达50%[N/OL].人民网,2013-08-19.

[19] 广州深圳重庆历年GDP和人均GDP一览(1978―2011)[EB/OL]. /xxw3441/blog/stat.2013-08-19.

[20] 苏振锋: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

[21] 王晓晴:绿色正能量的集聚效应[N].深圳特区报,2013-07-19.

[22] 关于深圳市2013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R/OL].深圳政府在线,2013-09-11.

[23] 程连红:绿色经济蓝色天空和谐交响[N].深圳商报,2013-07-18.

[24] 程连红:新能源车为“深圳蓝”添彩[N/OL].深圳市人居环境网,2013-07-22.

[25] 黄吉乔:论深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J].开发研究,2011(1).

[26] 唐俊:深圳低碳转型若干思路[J].开放导报,2013(4).

[27] 深圳有26.4万黄标车 下月限行要注意[N/OL].深圳市人居环境网,2013-06-27.

[28] :跨海取经与生态文明[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29] 崔霞:深圳有望建成500个绿色建筑项目[N].深圳商报,2013-06-27.

第6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对策建议

“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1太仓市生态文明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苏州市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根据《太仓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转方式、调结构、重保护、强监管,生态文明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效。

1.1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2015年,太仓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0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8%;实现人均GDP15.5万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8.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134元、25643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1.8%,基本与苏州市持平。

1.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15年,太仓市能源消费总量(按煤炭、石油、天然气及非化石能源进行统计)约为1000万t标煤,煤炭消费总量为1246.55万t,均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单位GDP能耗为0.91t/万元,“十二五”期间年均下降10%,累计下降41.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分别为2.5%、2.0%、12.5%、13.3%,完成江苏省和苏州市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

1.3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2015年底,太仓市森林覆盖面积106.84百公顷,森林覆盖率13.59%,受自然条件因素影响,低于苏州市水平(29.56%);全市林地绿地面积16.7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7.38%;绿化覆盖面积343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07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7%,与苏州市基本持平。

1.4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加快

太仓市是国家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试点城市,“十二五”期间在编制出台《太仓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由市再生资源办公室牵头,协同发改、商务、财政、城管等部门构建完善了管理机制,实现了长效管理。目前,已建立再生资源集中交易中心以及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络,运作情况良好。

2存在问题

2.1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相对偏重

从全市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9%,高于全省、苏州市接近20个百分点;全市范围内无风力发电,光伏发电2015年才开始起步,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仅为0.34%;生物质利用企业为协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太酒精厂,利用量不大;“十二五”期间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量未有显著提高,全市能源消费呈现出显著的高碳化和高排放的特征。

2.2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转型升级存在难度

全市制造业中,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全市产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上述三个行业的能源消耗位居全市工业耗能前三位,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86.45%,直接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较大的挑战。2.3污染排放强度较高,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对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的目标要求,生态环境仍是太仓市的突出“短板”。2015年,太仓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于苏州市平均水平。传统的烟煤型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与二次污染叠加,大气复合型污染愈加明显。

3太仓市“十三五”生态文明发展重点

3.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促进制造业提档升级。促进电力、造纸、化工等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积极对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做好产业链关键环节补链,构建低碳生产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太仓港口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利用临近上海、苏州区位优势,发展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现代商贸等产业,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废旧产品回收拆解、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等产业发展;以太仓市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形成以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基层回收站为基础、以流动收购车为环节的具有太仓市特点的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络;加快太仓市再生资源集中交易中心建设,培育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一批再制造企业。

3.2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一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市政府确定年度能耗增量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完成控制任务。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工程。重点抓好火电、造纸、化工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3000t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工作。二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热电联产,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多途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建设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发电示范工程以及生物质能应用项目。在交通领域,逐步开展“油改气”、“油改电”工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三是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以PM2.5减排为目标,重点推进发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确保全市电力行业脱硫、脱硝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以造纸企业为重点,通过改进工艺、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等手段,提高工业中水回用率。四是深化“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能效之星”创建、能效直通车活动,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水平。

3.3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全面推进园区、企业的清洁生产,重点开展部级、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港区创建部级生态园区,积极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加强再生水循环利用,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等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抓好港区化工园区“一企一管”工程的运行监管,确保企业污水接管率达100%。

3.4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加快构建沿长江防护林体系,加大沿河、沿道路、公园绿地绿化力度,在产业集中区周围建设绿化隔离带。加强水源地森林保护、生态湿地保护,建设双凤生态湿地、独溇小海湿地公园,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森林抚育工作,实现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稳步增长。

4对策建议

4.1加强能源消费总量与碳强度“双控”考核评价

能耗总量大、强度高是太仓市实际情况,节能减排降碳是太仓市“十三五”期间工作重点,江苏省、苏州市也均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达峰作为重要工作。在此情况下,重点研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年度目标责任分解、评价、考核机制,将能源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分解到园区、行业、企业层面,将双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加快编制全市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做好控排企业进入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服务工作,掌握全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节能减排的着力点。

4.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机制改革

根据国家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重点推进降成本工作,降低企业用电、用地、物流成本。一是以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园区,推进区域售电侧改革工作,加快编制售电侧改革专项试点方案,向上争取尽快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实施港区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二是进一步完善煤炭与蒸汽价格联动机制,降低企业用热成本;三是研究制定工业用地出让政策,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土地;四是建设太仓港综合保税区信息平台,推出“沪太通”物流新模式,简化企业通关流程、节省通关时间和成本。

4.3推进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建设

第7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口 资源 环境

宁夏南部山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其主要原因:人口多、资源匮乏,加之人们对低水平生育认识不足,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越生环境越恶化。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固原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仍有105万贫困人口。其中极度贫困的35万人生活在不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地方,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无法解决,成为宁夏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从上世纪80年代便已探索开展移民扶贫,是最早和最有效的扶贫开发措施,使广大贫困群众离开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恶劣生存环境,转移到适宜生存发展的地区。1983-2000年,在黄河灌区开辟吊庄移民点11处,开发耕地25万亩,移民21633户10.5万人,使他们过上了和川灌区农民接近的生活水平。2001年起,又启动实施了生态移民,采取县外移民和县内移民两种途径,即在向黄河灌区移民的同时,在本市各县(区)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调剂土地实施移民。10年间,全市生态移民1.49万户6.98万人。其中,县外移民0.29万户1.43万人,县内移民1.2万户5.55万人。

通过多年劳务移民扶贫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使固原市移民扶贫工作从方式到效益都在发生着转变和提升。即逐步跳出了以往的从农村到农村的移民模式,开始探索实施从农村走向城市,使长久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实现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巨大变革,这不但解决了贫困问题,丰富便利的城市公共服务更使得劳务移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广大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农村居民正在向城市居民过渡。

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党委、政府花大力气,实施了总投资105亿元的35万人生态大移民攻坚工程。涉及我市的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四县一区62个乡镇545个行政村1280个自然村。占全区生态移民总数的66.42%,其中县外移民34224户14.9万人,县内移民19240户8.35万人。预计在5年内把他们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适宜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并将300万亩移民迁出区变成生态恢复区。2011年底,已完成11656户50652人的搬迁任务,其中县内移民4811户20788人,县外移民6845户29864人。作为计划生育部门来说,从生态移民前期就介入移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制定了《固原市生态移民及成建制城镇化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中期与迁入地对接,开展“关注生殖健康,共建移民新村”活动;后期做好档案移交及服务管理工作。确保移得出,管得住,不反弹。

下面本人就我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矛盾,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供大家思考:

1、 人口制约经济发展

人口群体中的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则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经济增长的成就。

1.1 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带来的社会消费需求增加,使大量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耗费大量的财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直接影响预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1.2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过高,劳动力资源供给十分丰富,对就业带来较大压力。2010年固原市劳动适龄人口数为8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6.45%,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劳动力人口持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1.3 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要求经济资源的配置做结构性调整。由于为数众多的老年人口的出现,社会供养的负担增大。同时对医疗资源、教育资源、消费市场、休闲娱乐等都提出了特殊需求,要求当前的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1.4 过低的人口素质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固原很难吸纳供给丰富的低素质劳动力,而适应较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产业一般是附加值很低、经济效益比较低、甚至可能破坏环境的产业,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不一致构成固原经济发展的长远制约因素。

1.5 贫困人口的存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难点。按国家规定的2300元新扶贫标准,我市现有贫困人口约101万人。仍未脱贫的人口成为扶贫工作中的难点。特别是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这部分人口脱贫的难度极大,需要大量的投入。

2、 人口压力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固原市生态环境普遍脆弱,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日趋紧张,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问题最为突出,概括的说就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据统计测算,全市人口总量占全自治区25.1%,而耕地面积只占到7.1%。建国以来全市人口总量增长了近2倍,近年来仍以年均2.2万人的速度递增,而耕地却以年均1万多亩的速度递减,人均占有耕地不到3.5亩。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我市人口合理容量为65—85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年平方公里22人,最大极限为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超过150万人,人口密度达144.7人/平方公里。超过适宜人口密度的一倍。全市综合水资源总量仅为5.66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2立方米,是全国(2195立方米)的18%,是全区(656立方米)的56.7%。2009年全市用水量为1.47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总量的80.89%,工业用水占2.65%,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占3.94%,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占12.51%。水资源利用率低,调控能力不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退化,在固原市都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地矛盾缓和的难度很大,人口压力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3、 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3.1 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3.2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设六盘山绿色冷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宁南生态农业示范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

3.3 要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固原市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购买力较弱,解决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粮食基本自给为前提。应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进一步推进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变,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真正做到“藏粮于土”和“藏粮于草”。

3.4 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做好能源资源的战略规划,大力加强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岩盐、煤炭、石灰石开发与多联产加工项目,形成以两碱(烧碱、纯碱)为主导产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力推进煤电联产及新能源项目建设,彭阳油气、煤炭等重要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战略开发,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抓好农村能源建设,不断提高固原市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4、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8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轮机机组;预装配;现场试验总装;计算机系统控制; 分析

汽轮机组计算机系统已运行多年,一般主机寿命为30年,而计算机系统的有效寿命为15年左右。汽轮机计算机系统包括自动起停、稳速或调速、参数检测和设备保护等系统。计算机系统的内容和复杂程度依机组的用途和容量大小而异。当它由常温常压的静止状态下转入高温高压高速运行时,操作或计算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事故,因此汽轮机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动起停系统

要把一台在常温常压静止状态下的汽轮机投入并网运行,首先要起动,转入高温高压高速再并网,然后才能进入正常的运行状态。这一过程称为起动。在这个过程中,汽缸内蒸汽压力和温度急剧上升。由常温常压变成高温高压,必然存在着温差。如果升温太快,温差太大,金属热应力超过材料极限就可能在局部地方引起残余变形,甚至破裂,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必须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起动升速过程加以控制,以保证汽轮机金属热应力不超过允许值。为此目的,还要有一些辅助设备的起动和投入。一台大型汽轮机的起动过程非常复杂,人工操作很难奏效,必须采用计算机装置控制程序起动系统。在大型汽轮机中,产生热应力最严重的部位是高压和中压转子。但是要直接测量这两部位的应力又不可能,只能用温差电偶测量某些固定点的温差,根据物理规律导出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受力最大断面所承受的热应力,随后根据热应力情况向汽轮机发出升速率的指令。

二、调速系统

完成起动计算机之后,汽轮机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它产生的机械输出功率经发电机转换成电磁功率,当机械输出功率不能及时调节时,汽轮机的转速便随着变化,破坏电网频率的恒定。因此,为了保证汽轮机总是在额定转速下稳定运行,汽轮机必须装设调速系统。最早使用的是瓦特离心式机械调速器,它是根据反馈计算机原理工作的。当汽轮机转速上升时,离心式调速器的飞锤上升,通过反馈杠杆和功率放大机构,把汽轮机进汽调节阀关小,减小输入功率,使转速下降,恢复到额定值;反之,飞锤下降,进汽阀开大,输入功率增加,转速上升,也回到额定值,实现自动稳速。为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汽轮机的最高转速不允许超过额定转速的10~12%。因此调速系统必须有超速保护环节,以保证最高转速不会超过极限值。实际输出功率等于给定功率时,机组的实际转速也等于给定值,频差放大器和PI(比例积分)调节器的输入输出均为零,进汽调节阀处于与给定值相对应的静止状态;当电网实际功率变化时,转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频差放大器、PI调节器、功率放大器、电-液转换器等都有相应的输出,它们驱动油动机去调节进汽调节阀的开度,以增减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这是一个双输入通道的计算机系统。调整给定功率值可以改变汽轮机的负荷能力。在起动升速过程中发电机空载,功率反馈通道没有反馈信息,这时调节转速给定值可以改变汽轮机的转速。现在普遍采用以微处理机为基础的数字电液计算机系统,使调速系统功能更加灵活和完善。它们都需要有可靠的超速保护。

三、检测、保护和其他调节系统

大中型汽轮机除上述两个主要计算机系统外,还要对转子轴向位移、汽轮机热膨胀量、转子与静子的相对膨胀量、轴承振动、主轴挠度以及调速油和油的压力等参数进行监测。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些重要参数超过允许值,则立即关闭进汽阀,作保护性停机。

四、汽轮机现场试验总装

1.高中压部分

结构形式主要通过改变叶片的安装角以适当增加其流通面积,调节级叶根采用三叉型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

采用拉钢丝的方法,以低压缸汽封为基准,初步找正各轴承座位置。

采用假轴,以前轴承座、中轴承座油档为基准,找准高中压外缸、高压内缸、中压内缸、各级持环及各汽封体中心。

采用真转子,以中轴承座、后轴承座油档为基准,调准好低压前轴承、后轴承的中心位置。精确找准轴承中心,同时,配准高中压转子与低压转子间靠背轮工艺垫圈。

2.低压部分

为了适应高压及昼夜背压,排汽温度变化幅度大等工作条件,本汽轮机组在低压部分的结构上作了许多新的设计,进一步加强了轴系的稳定性等,以便使机组既能满足经济性,又能安全,可靠运行时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采用双层缸结构,后二片和、缸结构,低压缸前、后轴承座采用独立的落地结构中后轴承座架采用太平板结构,低压缸前,后汽封体采用波型节结构,低压缸隔板汽封齿内圆采用椭圆结构,采用蜂窝式汽封及低直径隔板汽封,低压缸前,后轴承采用倾瓦结构。

3.滑销系统

本机组转子膨胀的相对死点位于前轴承座内的推力瓦处,中轴承座、后轴承座两端,都没有横向固定板,且在它们两侧都有轴向定位板,固中后轴承座都是固定的轴承座,在前轴承座下设有纵向定位键,在高中压外缸和前中轴承座连接处均设有定中心梁,当机组热涨(或冷缩时)高中压外缸和前轴承座一起,以中座为死点向前(或后移动),低压外缸的轴向定位板于低压缸调阀端处,同时,在其前、后丙端没有横向固定板,故低压缸本身也是固定的。

困难可能通过工艺攻关和制造部门统一协调,解决,故最后决定,采用高中压部分与低压部分联动盘车工艺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该机组的结构和特点,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工艺方案。

三及波型节中心后,以低压缸上与该波型节连接螺孔为基准,号出波型节上螺孔位置线,然后根据已号出的螺孔位置线加工准波型节上螺孔

4.中、后轴承座架的设计

中、后轴承座架的设计采用了大平板结构,这了确保轴承座与台板接触要求,经论证,在工艺上采用将轴承座与座架在框架龙门刨机床上精加工有关接触平面,在自由状态下,确保平面度误差分别在0.015mm以内,进入装配后,采用将轴承座与座架处在工作状态下,检查和修正轴承座与台板接触情况。

第9篇: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

城市绿色生态设施建设持续向好,环境逐步改善,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随着“低碳金融”的深入开展,金融机构向城市绿色生态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得到信贷资金支持,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并以此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年接待旅游人数已达200万人次,以年平均30%的速度增长,年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三大“低碳旅游区”,这也是大兴安岭地区继荣获“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个地方”等称号之后,获得的又一项殊荣。

促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前三季度,在“低碳金融”支持下,大兴安岭地区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试车成功,木制别墅、实木地板等终端产品比重大幅提升,林产工业实现产值15.8亿元,增长22.7%,精深加工产值比重达到79.4%。新增绿色(有机)标志使用权产品55个,继续居全省各市地之首,绿色食品业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增长30.2%;兴安北药业、特色养殖业实现产值3.3亿元、5.4亿元,分别增长5.7%、20.1%。在接续产业强力拉动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39.0∶14.3∶46.7,调整到目前的40.7∶19.4∶39.9,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碳中小企业融资虽有缓解,但总体依然困难

从贷款余额上看,低碳企业贷款余额同比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从贷款覆盖面和占比来看,总体依然困难。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全区共有低碳企业387户,金融支持94户,仍有75%的低碳企业急需金融“补血”。主要原因是大兴安岭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低碳企业金融支持政策还面临诸多掣肘,主要表现在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规模偏小、基金保障能力较弱、企业诚信度欠佳等方面,直接抑制了低碳企业融资。

低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可抵押物不足,自身经营管理粗放,融资担保的风险较高问题

大兴安岭地区低碳中小企业一般组织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下、经营管理粗放,很少使用汇票、信用证、保理等现代结算工具,对新型动产融资担保业务也缺乏了解,造成融资担保业务进展缓慢。再加上企业财务不规范,提供的动产担保物透明度低,登记真实性差,尤其是部分低碳企业提供的一些动产担保物如存货、半成品、成品、原材料等价值变动大,后期管理难度大,提高了银行融资担保的风险。

银政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沟通联系机制仍待加强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银、政、企联系机制通过银企对接会、金融专报等形式不断得到加强,但当前银、政、企联系机制仍然存在常态化不足、信息交流不深入、不全面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这些方面的工作。

相关建议

认真落实低碳经济信贷政策,促进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提高对低碳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探索无形资产质押、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符合低碳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开发及推广工作。要加强对市场前景好有潜力的企业的培育,提供专业金融顾问服务,扶持低碳企业增强竞争力,切实加大对低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借鉴发达地区成熟经验,鼓励低碳中小企业试水动产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