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包服务范文

外包服务精选(九篇)

外包服务

第1篇:外包服务范文

由于服务外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极其迅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长。有资料显示,2004年和2005年总值已经分别达到3000亿美元和5850亿美元,2007年全球外包市场总值更是高达1.2万亿美元。

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为2000多亿美元,仅占我国贸易额的10%左右,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以软件外包出口为例,2007年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的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离岸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650亿美元,到2010年,全球离岸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可望增长到6000亿美元。由此可以预见我国在服务外包市场上将大有所为。

2发展服务外包市场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2.1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众所周知,尽管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是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三次产业比例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据国研网的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6.7%。而中国仅为41.1%,这一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69%也差距很远。同时,第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主要是集中在低端的加工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外包市场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却很小。由此可见,积极争取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将大大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朝着更加合理和高端的方向发展。

2.2增加就业渠道

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经济增长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我国企业不得以开始纷纷裁员,2008年底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以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的报告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农民工高达2000万,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我认为,除了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原因外,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就业渠道狭窄是失业增加的重要因素。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出于劳动力套利的动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发包到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据麦肯锡的分析,全球范围内49%的软件工程、44%的信息技术服务、25%的金融业、19%的保险业以及13%的制药业岗位都可以转移到低工资国家。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潜在的服务外包将给承接服务的国家创造高达1400万个就业岗位,仅在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就给东道国带来了200万个就业机会。

2.3有效扩大内需

一方面,正如上所分析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渠道,而这群人是我国当局不可忽视的一块消费群体。

另一方面,服务外包业也存在很多关联产业,如该行业通常会大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从而促进通讯信息产品的消费;该行业还会租用甚至买下大量高档写字楼,从而促进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

2.4缓解能源压力

尽管总体上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可采储量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我国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因此,作为我国目前支柱产业的工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基本上是以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在目前全球能源紧张,诸多能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价格飞涨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仍然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着手产业升级,那么可以预见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而服务外包业,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可称得上是微耗能产业。因此,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不仅能给我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瓶颈。

2.5减少环境污染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已经愈来愈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寻找和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一直成为我国当局努力的方向。而服务外包业务作为高端服务产业,其涉及的服务性工作(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是一项彻彻底底的“清洁产业”。

3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服务外包业起步较晚,目前规模很小,但是从我国的整体条件来看,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正在迅速成熟,为发展服务外包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我国劳动力具有诱人的“价格优势”。据统计,目前我国IT行业大约有75万的各种中高级技术人才,40万的软件工程师。此外,每年又大约有4~5万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毕业生加入这支队伍。同时,国内工程师平均每人月工资水平约500美元左右,而印度为700美元左右,美国则高达4000美元。美国《商业周刊》指出,中国的低成本富有才干的软件技术人才是开展IT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

(2)服务外包的投资环境良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和服务体系,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包括政府产业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不断改善,使我国企业具有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的客观环境。

(3)依托制造业优势,服务外包内外需求旺盛。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被称为“世界工厂”。事实上,惟有制造业的发达,制造企业才有可将服务外包出去,才能产生对服务外包的需求。而我国的制造业基础雄厚,我国在大力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我国本土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较强的本地制造业实力成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有力支撑。可见,我国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服务外包的需求是“域内外包”的内需和“离岸外包”的外需双重叠加。

(4)另外,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良好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交通以及通讯、信息和网络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等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首先,我国服务外包型企业竞争力不足。与印度、爱尔兰等承接服务外包的强势国家相比,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普遍规模小,国际化经验不足。其次,我国员工英语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和欧美发包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再次,我国相关法律体系还有待健全,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全国仅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有知识产权法庭),而这正是发包方所十分看重的软环境。另外,我国外包企业对西方商业惯例及文化的不熟悉、不适应等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最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速度。

4政策建议

在这方面,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不少好的对策和建议如:政府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构建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建立起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我认为以下几点格外值得当局重视:(1)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已成为服务外包转移方选择承接方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应加大对软件盗版等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严格履行合同,保守客户商业机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密规则,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机制来规范金融服务领域的商业秩序;(2)加强语言、IT、金融等相关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外包业不同于一般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综合素质。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接包国印度、菲律宾、捷克的经验表明,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之一。为了大力开拓美国外包市场,菲律宾教育体系采用美国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体制等方面都与美国相通,并分派专业人员到美国接受培训。这使得菲律宾拥有一批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客户要求的专业人员。而这方面人才匮乏正是我国外包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需要“两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相结合,英语水平与专业技能的相结合。(3)充分重视国内服务外包市场的开拓。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我们不难看出,但凡过分外向型企业均受到严重打击。服务外包市场也同样如此,尽管欧美、日本等海外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庞大,但同时也是不稳定的。一方面,发包国具有“游动性”,他们随时都可能将办公室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服务效率更高的国家;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极易受到诸如金融危机、战争、天灾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应鼓励本土企业将自己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加大其在我国服务外包业中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稳定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而且也将提升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4)政府加大对全国外包示范城市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进一步完善这些城市的软硬件设施,并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积极争取国内外投资。

参考文献

[1]甄炳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服务外包[J].求是,2006,(1).

第2篇:外包服务范文

关键词:服务外包;经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66-04

前言

2000年之后,FDI已经从以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正成为FDI的重要动力,以及促进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形式。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都力图将成本一降再降。为了保障自身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经营重心放在其核心业务上,国际服务外包便成为了国际分工的新模式,并且成为跨国企业使用的较为成熟的业务形式。

国际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年的“亚洲穷国”印度,创造了“经济奇迹”,博得了“世界办公室”的美名;爱尔兰一度被称作“欧洲乡村”,发展成“世界IT大国”。对中国来说,把握历史机遇,大力开展服务贸易,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

一、国际服务外包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国际服务外包的概念、性质及分类

外包,就是把之前自己从事的工作承包给外部的公司去完成的行为,其宗旨为了巩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企业保留和巩固了核心业务,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国际服务外包是指公司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另一个国家的服务提供公司的过程。

首先,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服务贸易具有其特殊性,因为其交易的对象是服务型的业务。其次,对承接外包业务的公司来说,国际服务外包是一种加工贸易。国际服务外包堪称为一种新型的加工贸易,其原因为,传统的加工贸易生产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货物,而服务外包生产的对象是没有实体形态的服务。

国际服务外包可分成下面两种类型,其根据是所提供服务的类型不同:其一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其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 国际服务外包还可以分为下面三类,其分类依据为外包业务发生的地点不同:第一类是离岸外包,比如微软的母公司把某个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任务交给中国的其他公司来完成,即将母公司或子公司的业务外包给异国公司来完成。第二类是在岸外包,比如微软的母公司将某个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外包给另外一家美国的设计公司来完成。第三类是离岸内包(offshore insourcing),比如微软的母公司将某个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外包给自己在中国的子公司来完成,即将母公司或子公司的业务外包给异国的子公司来完成。

(二)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的推动,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服务外包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1.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公司的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支持,将之前难以实现的交易得以实现。二十多年之前,跨国公司之间主要通过电话、邮件、传真等传统方法进行联系,这类沟通方式不仅价格昂贵,还存在一定的风险。20世纪9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为国际沟通带来了极大便利,甚至连服务都成为贸易的对象,进一步使服务外包成为一种越来越普及的交易方式。

2.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经营成本。生产经营规模大、产品门类齐全的企业,从生产到销售一般都需要较高的投入,因此成本就会难以避免地出现偏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是通过服务外包这一方式,公司能够精简机构设置,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据不完全统计,公司将同质的服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一般可降低65%~70%的成本。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服务外包的运用越来越普及。

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组织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扁平化组织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而这一变化也无形中为企业管理增加了难度,以达到精简结构、缩小公司规模、降低公司内部管理难度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4.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硬、软条件持续提升,如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高级人才的批量引进与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高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等。在以上因素基础上,服务外包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与优劣势

(一)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其对服务外包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初步表现出来。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前11个月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实际收入80.5亿美元,超过总体收入增速的29.2%和离岸收入的24.3%,比上年同期增长31.5%,远远高出平均收入、离岸收入和国内收入增速。

随着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我国服务外包也由快速增长转为常态发展。2015年1月份,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8.4亿美元,同比下降5%,执行金额47.5亿美元,同比增长14.8%。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为国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1月份,我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13.2亿美元、8.1亿美元、6.2亿美元和3.4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64.9%。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作保持快速发展。1月份,我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9亿美元和7.3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1.8%和32.3%。其中承接东南亚11国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3.8亿美元,同比增长19.4%。通过积极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出口,有助于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14 440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92.6亿美元和6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10.6%。

(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虽然有所减缓,但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仍是相当可观,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对服务外包公司来说颇具吸引力。其次,我国的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实力雄厚。再次,我国毗邻日韩,文化渊源深厚,而且日韩都是较为发达的服务外包发包国,这就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最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价格相对低廉,对国际服务外包公司更具吸引力。

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劣势则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虽然有数目众多的行业协会,但是与菲律宾或印度的相比较,便会发现我国的行业协会在职能以及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缺陷,并且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行业结构比较松散,某些行业中垄断现象依然存在。再次,我国企业利用外资的规模虽然逐年扩大,但是利用率较低,比如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效果并不显著。此外,我国从事服务外包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培养渠道单一,而且高校毕业生并不能直接胜任相关工作,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费用。最后,虽然我国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但较之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不足,难以为软件等高技术产品提供保障。

三、菲律宾和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成功经验

(一)菲律宾服务外包发展的经验

1.电信自由化改革。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关键突破口是电信自由化的改革。1993年,菲律宾政府通过政令,使电信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竞争机制就此引入。1995年,菲律宾政府通过法案提出政府将全力建立和发展一个有一定技术基础、可靠、有效、开放的电信业,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提供优质服务。该法案一经实施,电信行业服务价格显著降低,国有电信行业的私有化进一步加深。得益于菲律宾电信业的开发与开放,西门子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纷至沓来。短短几年之内,美国在菲律宾的投资骤增,电信自由化在菲律宾收效显著。电信的自由化打破了市场的垄断,电信服务商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环境基本形成。

2.政府采取的鼓励政策。《1987年外国投资法》和《1991年7042共和国法》是菲律宾对外国投资政策的基本依据。在这两部法律的基础上,菲律宾国家投资署每年都会公布一个“投资优先计划”,通过优惠政策和措施来刺激国内外投资。菲律宾政府对外国投资采取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商业外包服务和信息产业。外国企业在菲律宾经济特区开展业务,最初的四至八年免税,免税期之后还能继续享受优惠政策,比如营业税低至5%等。菲律宾服务外包能有如此坚实的基础,还要归功于20世纪90年代菲律宾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自由化、投资和出口政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宾的经济区,区内以出口型企业为主,凡是在经济区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在进口设备和营业税等方面都能获得优惠减免。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落地以后,菲律宾经济区的投资量骤然增加。

3.菲律宾发展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菲律宾现在大约有3 000万技术人员,其中商务管理人员12万名、工程师5万人、IT及电脑科学专业人员9万人、注册会计师14万人名;除此之外,菲律宾每年还会有新增加的4万本科毕业生,为各行各业注入新鲜血液。菲律宾政府重视教育,所以其人民都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半数以上的菲律宾人精通英语,这便使得与外国公司的交流变得容易,也是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有市场调查表明,菲律宾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在菲律宾开展外包业务可以显著降低经营成本,节省部分主要为:其他因素占5%,通讯费10%,培训费15%,基础设施开支20%,工资成分占50%。菲律宾普通劳动力成本略高于印度、印尼,低于亚洲大多数国家,为每月平均300美元;白领雇员平均劳动成本仅为美国的1/4;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本大约在500~900美元之间;菲律宾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比如大量设备齐全并且租赁价格低廉的办公区,其价格仅为美国、香港、印度等地的1/4。菲律宾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其东方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其北方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都具有可观的市场需求。而且,该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东西方文化以及商业交流的桥梁,也是现代经济最具发展潜能的地区。

(二)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状况及成功的经验

1.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状况。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服务外包的提供国,它承接了全世界近一半的服务外包市场业务以及一半以上的软件外包市场业务。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印度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在岸收入140亿美元,离岸收入497亿美元。 预计到2020年印度的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收入将翻两番,达到2 700亿美元。印度服务外包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印度服务外包发展增长速度快。服务和软件的出口额逐年增加,2002―2003年度出口额仅90亿美元,2011―2012年度为610亿美元,九年之内提高了6倍多,印度服务外包出口额每年基本都能以30%的速度增长,并且在国际市场一直占有较高的份额。2002―2003年度印度BPO份额占全球的比重为40%,而2006―2007年度上升到47%,2010年达到55%,2011年更是达到了58%。

(2)对国民经济贡献大。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印度的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还刺激了印度GDP的增长。在2000―2001年度,ITES产业和软件占GDP的比重仅为1.3%。到2011―2012年度,占GDP比重已经达到7% ,ITES产业与软件在印度国民经济中成为中流砥柱。2000―2001年度,BPO和ITO行业工作人员为29万,到2011―2012年,该行业的工作人员达到260万人。2006―2007年,服务外包行业间接创造了约310万个就业机会,2011―2012年增加到850万个。

(3)企业竞争力强。印度的BPO和ITO企业世界闻名,例如Tata和Infosys一直占据着世界服务外包企业前十强的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印度的服务外包企业得到了国际性质量认证体系的认可,有着很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

2.印度服务外包取得成功的经验。丰富的人才资源、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配套的政策,是印度服务外包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1)印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层次分明。由于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英语在印度非常普及。目前,印度有近750所专科学校以及260所大学,这些大学在培养管理、商业人才以及信息科技人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拿软件行业举例,印度大约有6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分析、调查等高端业务,里面很多员工都持有硕士以上学位。除此之外,数量庞大的印度裔的企业家和海外学者,在印度外包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2)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是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第一,园区内具有完备的政策体系。印度储备银行在配股、资金使用、处置等方面为外包企业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园区在所得税、进口关税、劳务税、地方税等税种上施行优惠便利政策。第二,园区内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1991年,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在班加罗尔诞生,到目前为止,印度已建成多个配备优良基础设施的软件园。软件园区培育了一批世界闻名的服务外包企业,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配套的政策是外包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印度政府早在1986年就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了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目标。比如,再投资部分三年减免,所得税实行五年减免五年减半等优惠政策。根据相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印度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其经营成本微乎其微,比在中国经营要少三成左右,其成本优势不言自明。此外,印度实行开放政策,对电信等信息行业积极扶持。随着电信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也不断提高,为印度跨境计算机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印度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 ,使软件外包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四、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相关政策

首先,中国应继续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地区范围 ,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和研发机构,真正做到“走出去”。其次,可以向服务外包成熟的国家学习,研究并出台促进服务外包出口的鼓励政策,加大信用保险、出口信贷、投融资、进出口和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再次,制定吸引外商投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战略目标。给予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优惠待遇;放宽金融业、电信业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吸引国外大型外包公司来中国发包。

(二)加强对信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一,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有效地督促和监管企业对客户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二,树立群众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第三,对于服务外包的数据保密工作,政府和行业协会应予以高度重视,最好制定明确的规则或法规;第四,大力支持和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企业;第五,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和规定进行完善。

(三)打造中国自己的服务外包品牌

鼓励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探索符合区域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整合各种要素和资源,使其产生协同效应;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地区服务外包的宣传工作,在发挥地方独特优势的同时,保障与整体品牌战略的一致性;积极与国外企业合作,在合作中扬长避短,展现自身实力,以合作促竞争。

(四)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第一,与咨询机构、知名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为并购业务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咨询。鼓励有实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外客户或者企业服务部门的并购。为企业建立信用担保、贷款快捷通道,帮助企业便捷融资。第二,引入外国企业直接投资,成立中外合资外包企业,了解世界外包市场的最新动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第三,鼓励有实力的服务提供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以达到优势互补、增强实力、整合资源的目的。第四,实力弱、规模小是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应重视培养龙头企业,提高行业整合速度,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机构。

(五)重视人才培养

首先,可以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其次,服务承接企业以及行业主管机构可以与高校合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将“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育计划付诸实践。另外,高职院校以及其他高校应与外包业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清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及办学方向,从而培养针对性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昌林,陈志昂.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略[J].理论探索,2012,(1):81-85.

[2] 王习农.服务外包不等于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概念再认识与理论新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8):91-100.

[3] 魏倩.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王建军,何平.IT服务外包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2):44-53.

[5] 陈启斐,刘志彪.反向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3,(11):68-75.

[6] 陈庆江.国际服务外包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薛莲.服务外包:制度环境与生产率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 霍光.服务外包的前因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 裘莹.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结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0] 武力超.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1.

[11] 崔岩,臧新,张秀珍.工业行业中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影响因素的比较――基于中国为发包国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3,(12):117-125.

第3篇:外包服务范文

我国服务外包业务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于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而言,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全省产业结构和进一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辽宁省对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已经初具一定承接能力。

1.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继印度后的第二大服务外包强国。辽宁省是我国第一批开展国际外包业务的省份,其服务业中的外包业务起步相对较早。尤其是辽宁的东软集团于上个世纪末就开辟了与日本企业阿尔派公司在软件外包上的业务往来。近年来,辽宁服务外包产业规模随着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正在不断扩大。辽宁省2010年的服务外包出口总额为21亿元,2012年全省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103份,新签合同额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营业额19.5亿美元,增长21.6%。据统计,2013年全省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232份,新签合同额2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完成营业额23.8亿美元,增长21.6%。辽宁省服务外包产业正在快速而稳步发展,服务外包也将作为全省扩大出口的重要新生渠道以及优化出口结构的重要手段。

2.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实施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三大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道路的有效途径。为推进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辽宁省近年来不断致力于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环境。一是加强了政策支持力度。省政府制定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提出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外包业务,积极发展境内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努力尝试培育一批承接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外包服务企业,不断提升全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水平和质量,将全省努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二是构筑了产业内部集聚基地。辽宁省长期以来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扩大出口和调整出口结构的主攻突破口,持续增大对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软件外包产业水平,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目前全省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基地雏形基本形成,形成了以软件技术研发、物流信息平台、金融服务等为代表的外包产业集聚基地群。其中沈阳动漫城、大连软件园、沈阳软件出口基地、东大软件园腾飞园区、大连金州新区等十大重点软件产业园发挥了较好的产业群集聚基地效应。目前辽宁省已经拥有通过CMM和CMMI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60余家。三是积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为更好地发展服务外包,更高质量地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辽宁省打造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积极为服务外包产业储备和沉淀专业人才。目前辽宁省已经拥有省级高端服务外包培训基地6家,尤其是目前依托大连软件园中心,于对外贸易学校成立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前瞻性地确立了新型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辽宁省非常重视对新生外包服务企业的培育,截至2011年底,全省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已经达1200家,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离岸服务外包产业位居全国前列。

3.承接服务外包以日、韩为主就目前对我国发包业务的拥有量而言,日本拥有80%以上,而欧美市场仅有15%左右。辽宁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两大城市,而沈阳、大连与日、韩的地理优势使得全省的主要承接跨国公司外包服务以日、韩发包市场为主。以大连为例,大连市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致力于建设“中国IT外包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充分利用与日本、韩国的地缘优势,积极开拓与这两个国家的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渠道,集中力量吸引一大批日、韩企业在大连扎根,从此日、韩两国外包业务大量转移进入大连。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目前大连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大连已经形成了以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形成了以软件产业和外包产业助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格局。

4.重点城市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现状国家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大连和省重点服务外包城市沈阳是辽宁省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兴起的主要驱动力量。因而对大连和沈阳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状况的分析是研究辽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现状的重要方面。大连市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是我国外包业务服务能力极强、服务水准极高的跨国公司外包业务承接基地。2013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650.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在线登记的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20.31亿美元,且执行金额为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截至2013年年末,全市拥有1035家服务外包企业,12.8万人次的外包从业人员。大连市现有包括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轻工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在内的高等学府30多所。2013年,大连市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3.9万人,其中1047名博士生毕业,11295名硕士生毕业以及4.9万名本科生毕业。同时,大连还建立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200多家,为储备和输送服务外包产业专业人才打造了坚固的孵化摇篮。沈阳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和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虽然不具备大连市的优良港口优势,但沈阳市充分吸收和发挥外包产业扩散发展所形成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特别是以此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软件基地,为沈阳外包服务企业搭建了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达66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人均GDP为80532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902.5亿元,同比增长了8.9%。2013年全市新签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58个,合同外资额2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9.4亿美元,增长32.0%,完成营业额9.7亿美元,增长36.0%。沈阳市正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努力提升对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能力,着力将服务外包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性力量。

二、辽宁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而言,尽管辽宁省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且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方面已经初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扶植政策滞后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领导下的重大经济行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无疑是这一重大经济行为的第一助推力量。就全省范围来看,虽然大连和沈阳根据自身的外包产业发展状况,在软件园和产业基地建设、园内企业孵化、产业规模效应等方面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且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目前辽宁省在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制定一系列的资金扶持和产业优惠政策。另外,辽宁已有的一些外包扶持政策还停留在鼓励层面,欠缺对已经发展起来的外包服务主体的进一步巩固性扶持,这与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尚不成熟有关。

2.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是跨国公司在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重大考虑因素。目前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进军国外外包市场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缺乏兼具专业技术和第二语言的复合型人才。辽宁省是初级人才资源的重要集聚地,企业在运用本地初级人才从事外包业务时,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技能或相关外语知识的培训,如此便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另外,虽然辽宁的人才储备较多,但是处于人才结构高端的人才沉淀量和储备量较少,人才储备结构需要向高层次、高技术型方向调整。发展服务外包业既要满足对高级工程师的需求,又要保证对低层次软件开发人才的供给,否则人才储备的不合理不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制约辽宁省服务外包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3.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失衡目前业务发展失衡在辽宁省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这种失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业务价值链上,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失衡。在承接方式上,当前辽宁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时主要采用传统的承包方式。在承接目标上,辽宁多以以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为主的业务价值链低端市场为主要目标。而对于经济附加值高、社会效益好的服务外包市场和业务承接较少;二是在区域上,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失衡。虽然辽宁省拥有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地理位置优势,但目前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局限在省会城市沈阳和沿海发达城市大连,全省大批内地城市的服务外包业业务非常单一且发展缓慢,更主要的是该业务的开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如锦州、铁岭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陆城市,其外包产业发展几乎没有成形,对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能力严重欠缺,且政府对此类地区或城市发展外包产业的扶持相当缺失。

4.承接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欠缺辽宁省作为国内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先锋省份,其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在全国已经位列前茅,全省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200家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拥有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将近20万人。然而,辽宁企业长期以来重视重工业而轻视服务业,将制造业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与核心,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则滞后,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上更是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营销经验等。与国际上的一些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企业相比,辽宁省服务外包承接企业普遍呈现出规模不够、知名度不足和品牌意识不强等现象。目前辽宁省的软件外包公司东软集团的外包收入尚不足1亿美元。承接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欠缺是导致当前全省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方面竞争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辽宁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中,对潜力巨大的欧美市场渗透力表现严重不足,仅开拓了发包商订单规模相对较小的日、韩发包市场。

三、促进辽宁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对策建议

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形势演变要求每个经济体积极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无疑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辽宁省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中,需要充分整合省内企业和跨国企业间的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生着力点。

1.合理规划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服务外包业在全球的迅速蔓延和发展所带来的惊人效益,促使世界各国各地将政策重点转移到支持本国或本地区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上,辽宁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定的外包市场份额,就必须积极主动地规划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对服务外包的激励政策和促进外包产业稳定发展政策,引导和扶持服务外包企业迅速而又稳定地发展。一方面政府应该站在全省经济总体情况的高度,更新服务外包发展观念,准确定位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对本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从未来服务外包产业在本省的重点发展方向出发制定长远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全省应该充分考察本地区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有利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等,对不同城市、不同项目实行差异化政策,在保证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同时尽量减少资源浪费。例如,对适合发展外包服务的地区降低服务外包企业的出口关税或者对其进行补贴,对适合经济发展的重点服务外包业项目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

2.鼓励外包服务商进行合作联盟从对服务外包的承接定位来看,辽宁省服务外包企业缺乏足够的实力和承接力度去接收欧美市场上具有高附加经济价值的高端外包业务。因此,省内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同国外有实力的公司合作,达成服务外包联盟,引进先进的外包接收经验、技术和人才等,这样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外包市场的最新动向,从而迅速提升企业对国际发包方的业务承接能力。印度在外包服务商的合作联盟上做得最为成功,作为目前的第一大外包承接国,其外包企业的崛起就是在同美国外包公司形成合作联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外包服务企业在与国际外包商的业务交流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便不失时机地运用合作联盟的力量将自身推荐给国际跨国公司。

3.完善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引进机制服务外包业的一个重要标签在于聚集大量的顶尖人才,服务外包企业要做大、做强,不是看劳动力数量,而是看劳动力质量。服务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也不是靠长期依靠劳动力的数量来体现低成本,而是必须依靠大量具备高服务质量、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专业人才取得比较优势。目前辽宁的服务外包人才出现结构性失衡状态,因此,政府需要结合外包产业实际需求,升级外包产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机制。一方面需要强化对本地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育,如注重培养双语人才、沉淀专业技能人才、积极挖掘软件技术人才等,并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辽宁各高校大量培养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外语水平较高和交流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政府要对缺乏资金的服务外包企业予以资助,帮助其顺利进行专项人才的培训工作和储备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人才引入力度。辽宁可以制定优惠的优秀人才就业激励政策,使国内高端人才沉淀于本地,吸引海外留学生回流,令海外高水平外包服务人才高薪就业,鼓励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同建立培养基地,进行人才培养合作,以改善辽宁外包服务人才结构,提升辽宁外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第4篇:外包服务范文

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服务业全球化目前正处在蓬勃兴起阶段,它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并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1我国面临着通过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一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机遇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将日益显现。这既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输出服务业FDI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在承接服务业外包方面,发展中国家已占据主导,特别是印度,凭借其人力资源、语言,金融体制、政府支持和熟悉国际市场等优势,承接外包独占鳌头。

我国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优势主要有,一是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服务业吸收外资有很大潜力;二是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三是我国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四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在制度创新和特殊功能区域开放开发方面走在前列,具备在服务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基础等。因此,一些国际机构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2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在很多国家,服务外包为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印度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2007年2月,印度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CS)宣布与三家中国公司合资成立国内首家大型外包技术公司。作为印度的四大rr服务商之一,TCS中国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三个中国新兴外包产业聚集的城市都设立了中心,并将其战略定位在“要做中国最大的外包公司”。近年来,TCS在中国相继拿下了多个重大服务外包项目。种种迹象表明,以TCS为代表的“印度象”正在开始分食中国市场。

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构成来看,服务外包产业也在由简单的IT服务外包开始向业务流程外包转化,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而目前中国在全球服务链中,重点是处于IT服务外包领域,参与的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外包项目,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如目前北京市的IT外包服务更多处于软件开发、测试等行业的低端,几乎没有涉及到提供解决方案等高端业务和BPO业务。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目前,我国软件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行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即便在人力资源最集中的北京也是如此。据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预测,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2010年将达到2500亿元的产值,需62.5万从业人员。按照目前从业人员的发展速度,2010年约为40万人,存在20万人缺口。

目前,客户开始要求和中国外包企业建立起战略性的合作关系。这就对中国公司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企业可以做到上千人协同开发,而我国企业普遍停留在管理数百人的水平,即便是北京的软件骨干企业,最多也只能做到400多人同时开发,为此,很多外包企业开始加紧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例如。博彦科技于2006年12月引进了SAP的ERP,成为国内外包公司中首家引入该系统的公司,软通动力也在加紧优化公司业务流程,并于2007年通过CMMl5和IS027001两认证。

总之,我国的服务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目前发展状况估算,到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产值过40亿美元,和国际同行相比,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在交付能力、服务冰平、人才储备、品牌建设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我国要确立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必须在社会各方面普及、深化对服务外包地认识,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1抢抓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带来的机遇

最近的发展显示,跨国公司把一些内部服务业务,即原本由跨国公司自身业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例如财务结算、呼叫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也外包出来,开始转移到我国,特别是人世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例如,英国汇丰银行在2002年把地区总部从香港转移到上海并把技术保障中心迁到深圳,把呼叫中心转移到广州和上海。IBM公司与铁道部合资成立“蓝色快车”公司,利用铁道网络和IBM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网络服务为诸如柯达这样的公司提供IT设备和软件的维护。摩托罗拉公司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给正海对外服务公司,为其进行销售团队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在全球制造业转移和制造环节外包过程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而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现在,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开始了包括内部服务在内的服务环节外包。中国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丰富质优的人力资源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具备了提供服务外包的市场条件,服务业外包作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

不仅能发展经济、解决就业,而且有利于培养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和加速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吸收外资的新领域,争取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区,使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外包基地,也能成为全球服务业的外包基地。

2夯实服务外包信息化基础

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必须做好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工作,还必须有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各国之间资源的使用与流动更活跃;二是飞速发展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使全球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快捷低廉,通过远距离提供服务已成为现实,三是产业分工的细化,带动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使跨国公司有动力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四是发展中国的低成本成为优势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使外包交易成本得以降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想在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新一轮竞争中先人一步,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要在全国编制一张通信和高速路网,让企业能享有优质低廉的信息服务,这是实现外包服务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利用通信与互联网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电信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腾飞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突出瓶颈,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这一进程:一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抓紧培养大批适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二是搞好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人职员工,力争在五年内培训30~40万承接服务外蟖需的实用人才,吸纳20~30万大学生就业,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服务外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人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服务外包产业储备人才培训等。

4加强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

引导各地和各类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庇特别是各基地城市应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制定服务外包数据保密相关规则,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全社会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氛围。

5积极有效开展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工作,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

第5篇:外包服务范文

[摘要]当前服务贸易增速已经超过货物贸易,成为中国国际贸易新兴增长点。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人才短缺成为服务外包业迅猛发展的突出瓶颈,既存在绝对数量上的人才缺口,更存在结构性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如何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大批量培养适用人才,培育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已经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应对策略;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035-02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2011年我国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383亿美元,同比增长65%,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1],服务外包增速惊人,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服务业在经济总量的占比超过或接近70%,而中国现在仅为43%。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技术与服务水平,推动服务业的国际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1人才短缺成为服务外包业迅猛发展的瓶颈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服务外包的技术基础,企业把一般技术的生产和服务外包出去,聚焦开发核心技术,这成为企业全球竞争的有效模式。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就短期效益而言,服务外包公司可节省20%~40%的运营成本。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服务外包需求带动了外贸服务业迅猛发展,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

据麦肯锡的数据,到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产值达到6000亿美元。教育部、商务部的文件中提的目标是到2013年我国争取全球300亿美元外包的份额,为此要求培养120万服务外包的从业人员。[2]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人才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属于低碳、环保产业,可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大国的优势。据商务部服贸司统计,2013年一季度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34540份,合同金额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439%;执行金额1172亿美元,同比增长436%。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127亿美元,同比增长521%;执行金额814亿美元,同比增长420%。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占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占比分别为535%、140%和325%。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来源。在2013年1~3月我国承接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外包执行额依次为209亿美元、133亿美元和96亿美元。服务外包就业规模稳步扩大。1~3月,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169万人。截至2013年3月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1830家,从业人员4465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024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774%。[3]

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才短缺的巨大压力凸显出来。教育部鲁昕部长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缺口每年约50万人,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时期,这一缺口或许将突破260万人。[4]此外,服务外包人才还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技能水平不高、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可见长期以来,服务外包人才短缺问题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瓶颈。

2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局面,同时服务外包业面临用工荒,急缺适用人才。虽然国内越来越多高校成立了服务外包专业或设立服务外包方向,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人才,还有更多高校正在进行相关专业设立的调研,但是高校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服务外包企业对毕业生往往需要培养一年半载才能带来盈利。这样的事实提醒高校有必要深入了解服务外包行业,调整培养目标,实现教育层面的转型升级,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明确服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服务类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依托试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等各种方式来实现人才有效培养。

21应细分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有的放矢培养

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兴起时间不长,目前信息技术外包占比过半,以计算机软件开发服务为主体,这会导致有高校简单地认为服务外包就是计算机软件开发(ITO),忽略业务流程外包(BPO)及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了解不透,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效能提升。按照企业面向的市场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可细分为对欧美外包、对日外包、对中外包的人才,发包市场不同,语言及其文化有别,沟通有异。按照企业业务类型可区分为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等,三者各自具有更细致的业务细分,对人才的技能素养差异很大。高校宜研究各类发包企业的需求,进行用户分析及细化各自对人才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培养。相对高端的服务外包企业,希望招收综合素质较高的“211”大学的毕业生,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及语言过关;很多做BPO的企业接受二三类大学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注重外语沟通能力,辅以业务培训即可就业。高校只有深入了解服务外包企业需求,按照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才会大幅提高。

22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改进高校服务外包师资与教材

高等教育基于分科教学的传统,注重教学的学科体系,服务外包企业以跨学科问题解决为工作中心,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差异上,尤其体现在对知识内容的使用及思考路径的差异上。如果不主动转变教学模式很难有效培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复合人才。许多高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专业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工作能力需求,导致服务外包企业难以从现有高校毕业生中直接选到有用人才。高校如果缺乏对服务外包前沿技术的了解,并且缺乏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就培养不出合格的服务外包人才。因此,高校应大力引进服务外包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教学,尤其是实施实训,解决校内实训教师极度缺乏的问题。高校要投入资金引进国外实用性强的服务外包教材,或者校企合作开发适用教材,解决目前国内服务外包教材紧缺问题。

23加强对小语种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精通外语的服务外包人才对于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现实是服务外包企业很难招聘到语言和业务都过关的适用人才,往往是外语够用的不懂业务,懂业务的外语不行,小语种的人才就更难找了。因此,很多服务外包企业来中国落户,通常专门选择外语基础好的省市,沟通障碍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高校可以尝试跨学科合作培养人才,联手知名服务外包企业,一方面尝试对语言类专业学生设置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增加服务外包业务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另一方面针对服务外包业务领域专业学生,加强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学习与训练。另外,高校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招生人数本身就少,导致大学很难大规模培养此类的服务外包人才,妨碍了对日韩服务外包企业的落户,应有计划地加大日韩等小语种人才培养力度,朝鲜族生源在学习韩语上具有天然语言优势。

总之,高校必须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既懂计算机专业技能、又懂外包业务及外语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R].2012-06

[2]鲍泓2010年全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学术研讨会发言[Z].中国服务贸易协会,2010-10

[3]商务部2013年一季度服务外包发展情况[EB/OL].中国服务外包网,2013-05

[4]戈清平服务外包求贤若渴创新人才培养成共识[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6).

[5]谢素珍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0(22).

第6篇:外包服务范文

一、涉税服务外包的内涵

服务外包的概念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表述,但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可的核心要素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服务业中自身业务产品或业务管理过程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交由相对专业的第三方完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商务部对服务外包的概念有过较为权威的阐述:服务外包业务系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等。

涉税服务外包的内涵更是没有明确、权威的阐述,笔者认为,涉税服务外包是指,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96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将适宜于第三方力量承担的部分涉税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第三方力量承担。从而到达缓解税务机关人力紧张的局面,并且能够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涉税服务。

二、涉税服务外包的外延及发展现状

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提出,税收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而建立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是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六大体系之一。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之下,纳税服务建设变得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其实,各地税务机关在很早之前就在一些方面做出了涉税外包的尝试,涉税服务外包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涉税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IT技术服务外包

由于税务部门使用的硬软件的种类繁多,复杂度高,涉及到服务器、软件、终端设备、网络、安全等方方面面,特别是数据管理维护工作量巨大,且由于税务部门的业务需求变化快,上级机关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各种需求的统计口径的变化也非常快,这样就要求系统软件随之不断地更新。如果这些数据库维护、应用系统开发、升级等完全由税务系统内部信息化部门承担,则税务系统信息部门的工作量将是十分巨大的;且税务部门自己来储备和培养一支如此庞大的专业技术队伍,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各地各级税务机关一直以来都采取了IT技术服务外包的模式来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提高征管质效。

(二)策划咨询服务外包

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在机关文化建设、纳税服务提升等方面发展迅速,对机关文化、形象标识、大厅布置、服务流程以及礼仪培训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相对专业的策划咨询,单单依靠税务机关现有的人力资源是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的。目前,各地各级税务机关在预算管理的范围内,通常通过招标等方式将这些服务外包出去。有了这些专业机构的介入,税务部门的机关文化建设、形象提升以及服务质效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例如,有的地方的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的软硬件建设已经达到了银行等社会服务行业的标准,远远的走在了其他政府窗口部门的前列。

三、涉税服务外包的风险管控

(一)税务IT技术服务外包的风险管控

一是严格招投标程序,做好承包方的筛选工作。要将有实力、信誉强的承包方筛选出来。要做好招标预案,可以将信息系统分块招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防止垄断。

二是严格管控建设和运维。要建立健全监控考核机制、签订安全保密协议,引入第三方审计、检测机制,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三是统一建设标准。要对各个系统的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规划,以便于各个指标口径、技术参数能够与金税系统无缝对接,也避免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

(二)策划咨询服务外包的风险管控

一是保证策划咨询事项的主导地位。对相关的承包商要加强业务指导,对照目标、要求,严格审核策划咨询服务内容。

二是强化事前审核。在相关的内容展现给公众之前,要加强审核,与承包方签订知识产权独创独享协议,避免法律纠纷。

三是积极应对,加强危机处理能力。如果发生了异常舆情,要第一时间响应,做好应对预案,提高处理危机的水平。

四、涉税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一) 涉税服务外包的范围越来越广

实际上,各地税务机关对涉水服务外包业务的探索范围已经扩大到相当大的范围,理论上讲除了执法权限类业务、执法程序类业务和类业务外其他的涉税事项都是可以外包的。

少数省级税务机关借鉴呼叫中心行业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弥补税务机关对呼叫中心管理经验的不足,以服务外包模式建立省级呼叫中心。尽管这些呼叫中心的纳税咨询等日常运营目前仍然是由税务机关的税务人员专职负责的,但是将来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介入接管已成为发展趋势。

(二)涉税服务外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涉税服务外包的专业性也将越来越强。例如,少数税务机关尝试将纳税人法律援助外包给律师事务所,或者与律师事务所联合设立纳税人法律援助中心,有效为纳税人节约时间,减轻纳税人负担,也提高法律援助的工作质效。

第7篇:外包服务范文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首现万人企业。

不久前,文思创新、软通动力两家北京服务外包企业成为国内首批达到“万人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这也标志着北京的服务外包产业迈上了一个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新台阶。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分析师王刚表示,在全球外包的竞技场上,人员规模达到2万人才具备参赛资格。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首现万人企业,正迈向2万人的临界状态,已进入爆发前夜,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目的地为期不远。

国内服务外包行业资深专家告诉记者,万人企业的出现,意味着整个北京的服务外包行业从量变到质变,有竞争力的企业即将崛起。

“一家万人企业,意味着能够接下500―1000人规模的大型项目。”该专家表示,这几年北京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很快,继文思之后,中国企业海辉和科莱特不久前也在纳斯达克上市,而软通动力亦即将上市。不断涌现的上市企业,就如当年的互联网板块一样,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服务外包板块。

“原来只有文思一家上市的服务外包公司的总部在北京,没有群体的概念。现在多家公司的总部都在北京,使得北京作为服务外包总部的地位凸显了出来。”

“北京板块”引领高端发展

在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理事长曲玲年看来,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一万人的企业规模意味着基本具备了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他看来,服务外包实际上就是“办公室产业”的转移,随着IT技术和高速互联网的发展,跨国企业可以将一部分工作环节转换成数据传输到另一端的“接包方”,“接包方”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再传输回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服务外包是“白领密集型”。

全世界都看好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潜力。德勤不久前了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研究调查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服务外包行业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将在未来几年保持约23%的年复合增长率,并在2012年达到433亿美元的规模。

作为服务外包发展的龙头城市,北京的服务外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来自北京市商委的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服务外包离岸业务执行额达到10.05亿美元,这一数字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3%。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执行额已经达到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3%,继续保持全国领军城市地位。尤其是海淀区异军突起.成为北京市离岸外包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在2010年全国十大外包领军企业中,便有文思创新、软通动力、海辉软件、博彦科技这十大企业坐落于海淀区,全国100家成长性企业中海淀区又占了11家。数据同样显示:2000年到2009年间,北京市离岸外包出口规模扩大了22倍。

“北京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曲玲年表示。一方面,北京除可以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之外,还拥有巨大的本土服务需求:不仅有全球500强企业中的30家的总部落户北京;还有大量的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总部齐集北京;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的服务外包需求也非常庞大。另一方面,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高端人才供给优势显而易见。

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协会下辖的服务外包企业成长速度平均超过30%,而像文思创新、软通动力等领军企业则达到了50%以上。行业分析人士预计,在五年之内,中国服务外包行业有望诞生员工数量达到3万至5万人的企业,从而进人全球服务外包20强,跻身全球行业的“一线”,而北京企业将有望率先实现这一突破。

记者了解到,2008年以后,北京服务外包产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这个期间,中国在岸外包的大量需求,使得原本就遥遥领先于外地的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又获得了额外的推动力,在电信、汽车、金融等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外包需求。比如文思,从2008年前后开始回转国内市场,短短时间内,来自国内市场的营收已经占到了文思公司总体营收的40%。这些外包企业利用这些在岸需求完善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体系,有了练手的机会,并因此积累经验,在咨询服务业上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再如海辉,这几年也开始加大国内市场的业务,目前来自国内客户的收入已经接近10%左右;一直没有放弃国内市场的软通动力近年来则借助于国内业务积累实现了向高端咨询业的发展。而文思还因为在国内与海南航空和上海汽车等的合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为其获得波音等公司的订单提供了帮助,而这一点是国内市场狭小的印度企业无法比拟的。

业内普遍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万人规模的企业,但北京乃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仍处于萌芽期到幼稚期。前不久,在国务院参事室的一次座谈会上,曲玲年曾经这样描述服务外包产业:“今天,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本土服务供应商(卖家)还不能作为咨询者去指导行业买家。同时,本土行业买家自身业务流程尚不成熟,不具备大规模释放业务流程外包的能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彭强就谈到,目前我们的外包不仅和国际服务外包巨头埃森哲等公司有很大的差距,即使与印度公司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彭强谈到,IT服务的高端是咨询,然后才是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如埃森哲这样的顶级服务商,可以从咨询和设计人手,做出可重复应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利润相当可观,而中国绝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还集中在编码和测试等低端环节。

彭强提到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埃森哲公司每年的规模可达200亿美金,它的雇员只有十二三万,同样多的人,印度服务外包公司却只能做到几十亿美金的规模。反过来说,假设印度最大的外包公司TCS做到埃森哲的规模,大约需要几十万人,而中国则需上百万人。可见,我们还在做的服务外包业务,人均附加值还比较低。

彭强认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向产业链上游走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比如软通动力前不久就打败了印度某外包公司,获得了瑞士银行的一笔离岸外包业务。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向高端,对客户的黏着力也会越来越强,企业的不可替代性也在日渐增强。例如,专注于欧美市场的海辉,其现有客户的保有率就高达93%以上,

数据显示:虽然逐年上升,但中国服务外包承接的离岸外包市场仅占全球总规模的0.5%,北京有400余家公司承接离岸外包,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软通动力从成立至今,喜欢用并购的方式来获取进一步发展。彭强告诉记者,他们一般并购国外的咨询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产业整合,并加强公司在咨询领域的竞争力,使企业较快做强做大。

对比印度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以看到,印度前5名外包企业就占到了整个行业营业额的60%左右。因此,

北京抓住了服务外包领域的龙头企业,就抓住了全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牛鼻子。有专家认为,北京完全能够通过优惠条件将各地的龙头企业总部吸引到北京,这样就可以形成全国意义上的接发包中心,从而吸引国际和国内的各种资源向北京聚集。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点只有北京才能做到,而且一旦做到将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

曲玲年认为今后的10―20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将逐步走向成熟,衡量成熟的指标有4个:第一,有3到5家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的本土企业,其中一两家进入全球服务外包行业的前十;第二,这些企业有能力覆盖垂直行业市场的IT服务需求(ITO)和基于IT的延伸服务需求(BPO/KPO);第三,排名前五的企业占据全部市场份额的一半;第四,这些企业的近90%业务来源于本土在岸市场。

前几年,文思创新总裁陈立峰一直很苦恼,因为IT服务外包并不是特别赚钱的行业,思考后他发现IT服务的利润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两端则分别是硬件厂商和软件厂商。随着云计算带来IT产业的变革,他欣喜地发现,硬件将会成为利润日渐微薄的日用品,而能够直接推向客户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会是前景最看好的企业。基于此,陈立峰对中国服务外包发展信心十足,他认为中国本土一定会出现世界级的IT服务企业。

文思志正在于此。离岸在岸两条腿走路

用曲玲年的话来说,北京服务外包的发展“起得早”。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企业就开始为日本企业做代码书写,国内最早的服务外包业务始于此。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多,北京很多企业开始为跨国公司做软硬件测试,欧美离岸服务外包雏形初现;一直到2010年,北京出现了两家万人企业。从零到突破十亿美元的规模,北京的服务外包产业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

从北京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服务外包这个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大约30年才能出成果,离岸外包是这样,国内业务也是这样。随着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国国内市场的崛起理应成为服务外包的另一极。可是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北京市现有的政策扶持大多是针对离岸外包,而少有对国内市场的政策扶持。

影响最大的当如2009年5月推出的《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指出:北京要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点提升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北京在国内服务外包产业中的领先地位,第一个是离岸承接的能力,第二个是国内领先地位。

近日,海淀区高调宣称将建离岸服务外包示范区,并出台相关文件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型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达到承诺增长条件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200万元的资金补贴,政府对离岸外包服务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不仅是北京,从国家层面也对离岸外包情有独钟。不久前财政部公布《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规定从今年7月1日到2014年底,北京等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可免征营业税。

记者注意到,在中国各级政府大张旗鼓地鼓励发展离岸外包的同时,国外外包企业也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进军。印度TCS厉兵秣马招人扩张,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美国必能宝公司不久前也宣布进入中国市场,无一不是瞄准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

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业内专家认为,TCS等印度公司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并加大扩张力度,是出于其全球市场渗透的考虑,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中国的人才、区位优势进军日韩市场(印度缺日韩语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扩张的背后是中国不断崛起的内需市场。

“在很多行业,如金融、电信等,中国企业本身就是全球老大,印度公司也希望把这些企业变成自己的客户。”上述专家指出,记者了解到,前几年某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某行就将其一个上亿人民币的项目外包给了印度的TCS。

而很多业内专家也认为,中国在岸外包总额和比重远大于印度,中国在岸占80%,总额600―800亿美元,在岸外包发展潜力并不亚于离岸外包。

华道数据的杨鹏很早就说过:“我们不应该盲目模仿印度模式,而应立足本国市场,把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服务好。”

刚成立时,华道也想从离岸业务扩展开始,但参加了几次国际竞标后却发现,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可以拿到的大都是非常低端的业务,利润很低甚至没有利润。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业务流程外包占全球外包出口的市场份额很小,另一方面直接从海外接包的困难很大,多数利润会被中间转包方拿走。基于这种情况,华道剑走偏锋,主抓国内市场,在人力资源、服务模式、技术能力、信息安全管控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客户多了之后他们发现,服务国内客户不会遇到文化和思维习惯等的影响,相对更容易制定合适的服务战略-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这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公司在国内市场尝到甜头,并且不断加大国内市场的份额。软通动力的业务发展一直比较均衡,国内市场占据三分之一之多,而且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该公司执行副总裁彭强告诉记者,软通动力这些年在国内市场颇多斩获,尤其是公司近年来增长迅速的咨询业务,主要客户群几乎都是国内客户,国内客户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海辉软件从2008年后也开始了国内业务的扩展,今年国内业务的增长率超过了100%。

这几年来,中国已经是文思最大的市场,其次才是美国、欧洲和日本。记者了解到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占到了文思整体营收入的42.2%,而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业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6.3%、16.1%、4.6%。目前,文思的收入结构比较均衡:第一是以研发为主的离岸外包,主要面向欧美客户;第二是IT外包,也是面向欧美客户;第三是咨询和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目前国内客户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因为面临成本转移压力,他们会将一部分业务外包出去;另一部分是中国本土企业,他们需要实现敏捷开发,也会将大量业务外包,中国外包市场的现状,相与欧美市场的初期非常相似。”上述专家介绍。

由此可见,即使在政府产业政策还没有顾及到的情况下,在岸业务仍然以一种草根的状态蓬勃发展。曲玲年提到,政府的产业政策应适时调整,过渡强调离岸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会限制一些大型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良性发展。

第8篇:外包服务范文

本文关注印度对外政策的变迁及其对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政策环境的基础上,比较了两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外政策,包括关税优惠、外资进入以及汇率政策三个方面,从而发现了中印双方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印度发展服务外包过程中值得中国借鉴的几点建议。

二、印度服务外包的对外政策变迁及其影响

印度服务外包发展中软件外包是最主要形式,其中印度国家软件政策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江小涓等,2008)。印度服务外包的对外政策可分成三个阶段,虽然每个阶段的政策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包括:关税政策、外资进入政策以及汇率调整和金融改革,但是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国家软件政策。因此,印度对外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也形成了其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的阶段。

1.高关税下的外包现场项目模式:1984年以前。(1)对外政策。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在IT产业上的政策是保护主义性质的,对IT产品实行高关税。其中软件产品征收100%的关税,硬件产品征收135%的关税。在那时,由于软件不被视为一个产业,因此出口商难以获得信贷。1973年出台的外汇管制法案(FER-A,1973)是印度保护主义政策的又一体现。该法案限制外国企业在印度的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比重最高不得超过40%。在高关税和外资管制的双重保护下,不仅印度的软件产业出口表现欠佳,同时1977年,IBM也退出了印度。尽管如此,在印度本国企业需要出口和跨国公司需要印度程序员的双重需求下,双方引入了新的商业模式“外包现场项目模式”来应对印度的保护主义政策。(2)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外包现场模式的产生对当时封闭的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规避了高关税与外资管制的限制,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凸显出印度软件工程师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客户企业可以对软件工程的质量实施监督,因此使当时印度出口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2.100%股权的外资进入与软件技术园:1985年~1991年。(1)对外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顺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印度国内的对外政策作了相应调整。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国家计算机开始普及,随着而来的就是计算机网络化带来的定制软件(CustomizedSoftware)需求。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变化,1984年拉吉夫•甘地提出了新计算机政策(NewComputerPolicy,NCP-1984)。这一政策的提出对关税、外资限制以及信贷都作出了更宽松的调整。比如,将硬件和软件的进口关税降低至60%;允许外资企业设立拥有100%股权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并设立计算机软件技术园为软件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同时将软件产业视为不需要生产许可证的行业,可以获得银行信贷。在这一时期,尽管仍然存在关税保护,但是100%股权的外资进入政策,结合软件技术园保证了外包模式的可行性,因此吸引了不少跨国公司进入印度软件业。在这样的对外政策鼓励下,印度的软件企业数量从1984年的35家增长到了1990年的700多家。(2)印度软件外包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入驻印度软件行业对印度软件外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班加罗尔———印度第一个软件园的兴起。提到印度的软件外包,不得不想到班加罗尔,在NCP-1984提出后,班加罗尔凭借自身基础设施价格较低、软件人员供给充裕、早期的高技术国有企业所在地等条件,使众多跨国公司选择在这里设立自己的总部,从而为班加罗尔日后成为印度软件外包中心奠定了基础。第二,印度本土软件企业获得发展。一方面,在外包模式下,印度本土企业可以掌握外国客户的需求信息,从而引导企业适时适度投资于质量与流程控制,保证了服务出口项目的利润稳定,企业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印度的软件企业通过外包模式维护大型机系统,并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凭借这些声誉,印度本土企业才得以面向全球开展外包业务。3.金融自由化与离岸开发中心模式:1992年~1999年。(1)对外政策。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NPC-1984在印度软件业的成功经验之后,1991年印度开始范围更广的经济改革,不仅进口关税降为零,而且本国货币卢比贬值和金融自由化改革。在零进口关税下,印度本土的软件企业无需承担高昂的进口关税成本,因此使离岸外包成为可能。随着印度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工资已经开始上升,但是卢比贬值使以美元计价的印度国内软件行业工资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提供的宽松投资环境使跨国公司在印度开设子公司的数量稳步增加;所不同的是,这些子公司一般交由印度软件专家和管理人员负责。这一带有离岸因素的模式使国内企业迅速意识到了离岸模式的巨大机会,从而催生了“离岸开发中心”模式的出现,即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运营机构,为外国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服务。(2)印度软件离岸外包的发展。对外政策的全面自由化,包括关税、外资和金融的自由化对印度软件离岸外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印度软件业从在岸外包到离岸外包的发展是从被动外包到主动外包的转变。在离岸开发中心出现之前,印度软件业只有等待跨国公司的进入,并在跨国公司的要求下完成软件的开发、维护等一系列工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时的印度企业是"劳方"。但是,离岸开发中心可以使印度企业主动寻求全球外包的机会,并形成自身的专长,比如,TCS和Infosys擅长金融和保险领域,Penafour擅长动画领域,Satyam擅长交通制造业的自动化软件系统,Wipro擅长通讯和研发服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企业是“资方”。由于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已经全面自由化,在2000年以后的服务外包发展中,最具影响的政策是私人投资电信业法案的通过,而关于对外政策则较少涉及,因此本文在此忽略2000年以后的讨论。

三、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环境

可以说印度服务外包的发展就是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尽管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印度有诸多类似,在加入WTO之前,中国也设立了高关税和外资进入的限制,汇率政策也一度采取固定汇率制或盯住美元汇率制;而且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但是,中国与印度发展外包的路径迥异,从而也造成了政策演变上的差异。事实上,中国承接外包的过程并非伴随某一行业的发展,而是外包模式的演变,即经历了从业务流程外包(BPO)到信息技术外包(ITO)再到业务流程外包(BPO)的演变。1.OEM模式的制造业业务流程外包。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出口、增加外汇收入,1979年9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对我国出口加工业制定了众多税收优惠减免政策。1985年“广场协议”后,美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贬值50%,为抓住这一机遇发展加工贸易,外经贸部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企业和地方的外汇留存比例从15%增加至90%;取消加工装配业务所涉及进口许可证和出口许可证制度。1994年的税制改革推出了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加工贸易迅速发展,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超过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50.6%。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规范加工贸易,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出口加工区,在区内经营与加工贸易有关的仓储、运输、进口加工复出口等业务。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的进入进一步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从2002年下半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期,外商投资与外商独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一度占据了出口贸易总额的80%以上。2.服务业低端产业的信息技术外包。建于1998年的大连软件园是中国外包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标志。当时,中国承接的IT外包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技术服务和系统操作服务两方面(吴胜武等,2009),为了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家“千百十工程”确定了由商务部及其他部委选定的14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并认定大庆、无锡、南昌3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及认定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8)。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体系既包括宽松的政策环境,比如税收优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信贷保险服务,也包括对企业自身建设的支持,比如人才培养、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以及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在政策支持下,中国软件行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承接的外包业务不断提高,包括应用系统开发服务和软件产品研发外包。据估计(吴胜武等,2009),2006年大约60%的软件外包收入来自于应用开发服务外包,其中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金融业。由于软件产品研发外包属于服务外包产业链的上游,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中国的服务外包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其2006年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3.服务业知识密集产业的共享服务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将一些内部职能合并到一个独立利润中心,而该中心必须与那些外部提供商展开竞争,根据市场价格和服务水平为本公司的各个事业部提供服务。根据语言要求、不同地域流程的相似性、法律限制以及各个公司的战略,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在国家、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集中起来。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平均投资回报率和人员精简率均可达到约25%,这一服务外包模式在中国已经有迹可循。中国加入WTO兑现开放服务业的承诺促进了中国成为这一模式首选区。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主要从事专业,目前中国专业部门的开放程度较高,而且今后将更加自由化,因此跨国公司对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存在乐观预期。

第9篇:外包服务范文

相比货物贸易,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成长为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国。且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外包产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务部统计显示,2014年前11个月,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62.9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3.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9.1%。截至2014年10月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7686家,从业人员599.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99.4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7%。

意见提出,到2020年,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市场协调发展,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姜荣春表示,在服务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服务外包业走内向化道路难有出路,一定要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意见强调两个市场协调发展,出台及时,针对性强。

尽管服务外包业发展迅速,但伴随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人力资源成本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主要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外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等一系列挑战。

对此,《意见》明确,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国内市场布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定期《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拓展行业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研发、互联网、能源等领域的服务外包,推动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商务部贸研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不能走“先大后强”的路子,要在“做大”的同时“做强”,做到均衡发展。只有努力挖掘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主动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才能更好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意见》强调,要通过加强规划引导,科学谋划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区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加强金融服务以及提升便利化水平等,培育一批创新和竞争能力强、集成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

专家认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质量和规模要齐头并进。因此,在关注龙头企业的同时,也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这对稳增长和保就业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也应根据自身优势,走专业化和品牌化道路,不应一味求大。”姜荣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