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人本主义学习观精选(九篇)

人本主义学习观

第1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观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远程学习 学习行为

知识观是人们关于知识的本质、获取及价值等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具有内源性的影响。以客观陛为根本属性的客观主义知识观一直以来是影响成人远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主导理念。建构主义知识观则以建构性为核心思想,为改善成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特征

1 从知识的本质观看,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静止的。17世纪以后,人们将“客观性”作为现代知识的根本属性。布朗希尔指出“客观性”的内涵包括:第一,符合性,即这种知识必须指称某种独立于我们自身的实体,是一种相符合的认识成果,那些没有达到相符合的认识成果,不能称为知识,最多称其为“不完善的知识”或“准知识”;第二,可检验性,即凡是知识都应该是可以检验的;第三,可证实性,这是对可检验性的进一步说明;第四,一致性,即客观的知识在陈述的时候应该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而不能自相矛盾;第五,公共传达性或非人格化,即真正客观的知识不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19世纪以来,确保知识客观性的一系列规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信奉,支配着大多数所谓文明人的生活。知识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摒弃所有个人的主张、意见、偏见、经验、情感及常识等,从而保证所获得的知识是客观的、实证的、精确的,由知识的客观性衍生出知识的绝对性、静止性。

2 从知识的学习观看,知识的学习是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的符合程度决定的。它把知识看做是客观的、与人的心灵相异的,是等待人们去占有的客观对象。客观主义知识观树立了知识的权威性,尤其是随着体现客观性理想的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大,人们对知识的客观性产生了一种非理性的信仰。这种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要求人们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过程中排除人的批判、反思、情感、意见等,尽量与客观实在保持一致,结果导致了人们对知识的虔诚接受与忠实服从。

3 从知识的价值观看,知识是中立的、与文化无涉的。知识的中立性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自主性、非人格性、普遍性等基础之上的。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纯粹经验的和理智的产物,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而与认识主体的性别、年龄、种族、态度、情感及其意识形态等无关。

二、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特征

1 从知识的本质观看,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动态发展的。与客观主义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暂时I生的解释和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深入和认识能力的提高,知识将会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理论解释、假设和猜想。“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既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结果,同时又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

2 从知识的学习观看,知识是基于个体经验主动建构生成的。建构主义认为,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理解和建构的过程,是对已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和理解的过程,而非外部的复制或强加形成的。

3 从知识的价值观看,知识具有文化性、情境性和个体性。建构主义批判知识的客观性与价值中立,指出知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文化传统、文化体系的制约。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等情境因素中,知识的意义是由其所处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特定的情境,知识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土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又是个体建构创生的,知识的形成必然掺杂着认识主体的经验、情感、态度、意识形态等,不同认识主体建构的知识体系具有差异性。

三、两种知识观对成人远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影响与调节

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受个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知识观对成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组织形式等具有不同的影响,与其学习质量的高低紧密联系。成人远程学习者只有从旧有知识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基础,其学习行为才有可能随之而获得解放。

1 两种知识观对成人远程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影响。客观主义知识观把知识奉为真理,把知识看做是权威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是需要人们去不断汲取、顶礼膜拜的对象。以此观念为指导,成人远程学习者把掌握客观知识作为学习目标,以占有知识的量来衡量学习成效。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在本质上是主观的、相对的、不确定的,“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知识动态发展的性质决定了成人远程学习者不能以客观知识的占有为其目标,而是以掌握学习策略、方法、发展个体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掌握学习方法与策略,才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和基础。

2 两种知识观对成人远程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影响。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与接受的过程,知识的流动方向是自上而下的,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的“百宝箱”打开,将知识进行还原、展开、重演与再现。有些成人远程学习者依然固守着这种传统的思想,学习态度被动,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学习过程中等着老师传授知识,等着老师布置作业,依靠老师督促学习与作业的完成,考试时等着老师划重点,自主化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计划性和自我规划意识。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被传授的,而是通过主体间的相互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的,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生成的,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此观点为指导,成人远程学习者更注重自主化学习,学习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自我建构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学、助学、促学,教师角色定位于帮助者、促进者,而非领导者、决策者。

3 两种知识观对成人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影响。客观主义知识观主张知识是价值中立的、文化无涉的、非人格性的,知识的学习应该保持中立,摒弃主体的观念、态度、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因素,确保学习获得的知识是客观的。以此观念为基础,成人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以客观性、中立性为准则,复制书本知识或者将老师所传递的知识看成是权威,而缺乏自我立场的批判与反思。这种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称之为机械学习,也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学习者并未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牵强附会,仅仅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建构主义知识观指出,知识是非价值中立的,知识与其所处的文化体系、境域及主体的个体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条件下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成人远程学习者都是在职学习,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及社会阅历等。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基础,成人远程学习结合其已有的经验背景条件,应用已有知识通过同化、顺应过程,改造原有认知结构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其学习方式以意义学习为主,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第2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三维目标;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35-2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以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观。对当时西方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挑战。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观的提出。2001年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中蕴含着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正是其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可以说处处渗透着人本主义教育精神。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运用人本主义课程观优化三维目标,提升课堂效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三维目标要有知情统一的人本性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以整体发展论的观点来审视人的发展问题。但是新课程三维目标却因为课堂围绕高考转,往往就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成了被迫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无休止作业的“机器”。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人格分裂等问题相当普遍,甚至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知情统一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

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知情统一。还因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的范畴,无论新知识的获得还是旧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认识的主体,而离开过程和方法,学生就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更谈不上作为人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出现人本性缺失,从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陈述主体是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自我实现”的教学过程观,强调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罗杰斯在《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的想法》中说“唯一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斯洛说,“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同样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目标。所以三维目标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应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掌握什么或会做什么,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例如,陈述目标时应使用“学生掌握……”、“学生理解……”、“学生形成……”等方式。

三、三维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本善的假设出发,相信人,信任人,认同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认为人都有学习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趋向,学生都是想学习的。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和对情感道德的积极探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的智力活动和心理体验活动。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按自我实现的方向去探索与发现,进行积极主动的有意义学习,主动汲取知识并愉快地形成人格。另外,还应使学生有充足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和想象、体验和表达、探索和创造,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中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这样,学习环境的民主自由首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达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得到了落实的动力。

四、三维目标要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明确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罗杰斯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所以,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学习。罗杰斯的上述思想被称为“学习是形成”的观点。所谓学习是“形成”,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五、三维目标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人本主义理论对师生角色进行了的新定位,倡导“意义学习”,反对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及居高临下的方式,主张“学生为中心”、“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朋友一样,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六、三维目标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

在“完整人格”、“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自我评价模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此给予积极反馈,使学生自我评价更加客观。但事实上教师侧重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非常普遍。因为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要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自我评价,改进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性、发展性、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比如,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横向的比较。这种纵向的比较就是发展性的评价是,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过去,正确地为自己的现状定位,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个性发展、基础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价,这就是差异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不断完善自己,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7(04).

第3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感悟范文1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我们要努力学习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学习中我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东西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领域需要开拓,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就显的尤其重要,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面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和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期,才能有大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警惕本领。

   以上是我在学习与工作当中都应该永远铭记的生活准则与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为了自己的思想有更深远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我也从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当中吸取了很多对自己未来有益的知识,感受到了世界的无穷无尽,只有自己努力去探索去发掘,才能更好的去实践,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未来两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也要更努力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校期间也加强锻炼,为毕业之后的实践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再展示自己,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为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感悟范文2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一、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际行动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二)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生旅途的指向标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我想,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认识,才使我们越来越重视这门科学。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理论不仅仅应该是理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这就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最深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感悟范文3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自3月份以来,我局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通过个人自学、集体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文,一是在学习中发现、掌握一般性的规律,二是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寻求理论支撑依据。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马克思的环境_思想

   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环境_的概念,也没有专门的论述环境_问题的著作,但这并未妨碍他阐述与当代环境_相贯通的主张。

第4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大学英语;认知心理学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搞好英语教育设计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人本主义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是由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衍生而来,在心理学发展早期历史中主要的有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主要的就是应用这两种知识理论,然而在现实中这两种知识理论在应用中没有强调人的发展特征,同时也忽略了人的情感以及价值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1]两种心理学知识基础在应用中已经很难使得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批判与继承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观念。实现人自我的价值就需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学习欲望,使学习者能够认识到自我的发展潜力,能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出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人本主义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切换,教师的核心地位假设条件被替换,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在教育中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经验以及观点看法,能够从学生的思考出发认真对待学生的思考,要能够对学生自我的发展给予信任和支持。总而言之就是不在自己主导着教学,在教育过程中充当的知识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自我的探索中实现对价值的自我选择和认可。大学英语中人本主义观念主要是弥补行为主义以及认知心理学在对课堂教学中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之中,课堂的主动权由学生来把握,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有计划的展开自己的学习,不在过度的强调教师对课堂的干预作用。

二、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理念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帮助英语教学课堂模式的改观,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更好的运用人本主义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培育人本主义的教育环境

运用人本主义理念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环境,使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习惯于教师主导的环境,因此要对这种模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发挥作用,教师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教学任务的自主完成,同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和学生平等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价值,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学生思考的闪光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思考背后的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转变自己的观念,不以自身的价值观念去裁剪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空间,使学生能尽情的展示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当的方法投入到学习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安排

大学英语学习的语言与汉语存在差异,在塑造人本主义理念的课堂中学生要能够自主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能够从宏观上优化课堂教学的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最大化的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在课堂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根据新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合理分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从而实现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安排还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能够调整教育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总之课堂是人本主义的实验地,引入人本主义理念就需要能够把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起来,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第5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收获颇丰。这门课程让我总体上把握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学习这门课首先让我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这门课主要就是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展望的理论,以及这个理论的哲学基础。学习这门课不仅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而且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懂得了许多新知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以前对社会发展这方面的知识认识比较浅薄,只是粗浅的以为社会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程后才明白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能够实现,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从广义上讲有两种: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另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他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区别。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我们不应沉溺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细节描绘。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也非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明白,虽然现在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是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会容易的多。

马原课堂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解和精致的ppt也令我印象深刻,还有几次辩论的课程也激起了同学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辩论,这是一次十分独特的经历。不仅仅在于学习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提高我们自身的思想觉悟,发。因此,我们应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将其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第6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3月4日,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发表后,3月23日乡党委组织了理论中心学习,并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通知》,要求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讨论,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把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觉行动,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一、深入学习,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脑入心

通过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结合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各项工作,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讨论,对照“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深入查找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遵守纪律、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思想整改。通过学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党员干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充分展示党的先进性。

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

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运用有线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在广大党员中努力营造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氛围。号召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农村党员结合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广大党员进行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知荣辱、树新风、争先进”的自觉性,全乡上下正在形成人人讲荣辱,处处树新风的一派和谐景象。

三、开展多种主题实践活动,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从我做起,通过开展“践行荣辱观,展示先进性”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把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觉行动,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乡级各单位准备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敬业爱岗示范员”和“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主题实践活动,自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争先创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积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企业以创建文明行业为龙头,开展“共铸诚信”等活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党支部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文明户、文明村县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学在前面、做在前面,做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实践者,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并将结合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活动,在广大党员中开展“知荣明耻,定责承诺”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践中体现先进性。全乡继续深入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党员群众的道德意识,使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四、结合实际,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摆上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具体事情抓起,着力解决了一些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

五、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学习贯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二)宣传力度不够,全乡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氛围不够浓郁。

(三)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突出问题的力度不够。

(四)未能很好地与当前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下步打算

(一)继续加大学习贯彻力度,力争在深度广度上有所突破。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7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3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民主、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直接影响到将来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所以,当代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要全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十分丰富,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这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更是与中国梦相一致。

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表述,同时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层面的延伸,当我们国家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时,就会为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创造平等就业的机会,营造一个法治的社会环境,为公民维持公平和正义,从而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价值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学深学透,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自觉去践行。我们要下功夫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践行要求,真正入脑入心。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从个人层面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养爱国意识。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爱国是一种情感,它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伟大祖国的深深的依恋与自觉呵护的情感。爱国,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在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它。爱国是一种责任。当代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远大理想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自觉担当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爱国也是实际行动。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从当下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大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个人修养,全面发展,理性表达爱国诉求,把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不懈动力,努力学习和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

第8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党的建设科学化 科学理论

2012年11月8日,党中央在十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对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任务的强调与延伸。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必须根据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实现自身建设的科学化。为此,必须用科学的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用科学的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用科学的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然而,用什么理论来引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科学化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用政治学的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作为一项政党建设的任务,它首先是一个政治学上的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科学化,首先必须符合政治学的基本原理,遵循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要充分认识、尊重和自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对共产主义的科学预见,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因其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进行学习型政党建设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习的思想,为我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最基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行动指南和思想宝库。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在内容上,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学风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习方法上,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同时,还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加强对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引导全体党员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党员干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还要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学习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武装全党,从而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

二、用管理学的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是继十六大所提出的学习型社会,2008年2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之后,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是以管理学中关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和依据的。1968年美国学者赫钦斯出版了专著《学习型社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根据其师佛瑞斯特的“系统动力学对处理人类动态性复杂系统的应用和人的潜能开发的探索全面反思组织的成败”[1]P11理论撰写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从管理学角度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从而成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代表。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包括学习人的人性假说、扁平化与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不断学习和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组织和团队学习等。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管理及发展理念,被称为一场管理学上的革命。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时,理应借鉴管理学中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如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共同愿景,激发党员学习的内在动力;重建学习机制,打破“科层”式的学习模式,打造“扁平”型学习结构;创新学习方法,摒弃错误经验,改善心智模式;增强大局意识,培养科学学习的思维,构建有效“立体型”思考系统;发掘学习潜能,实现每个党员的自我超越;夯实学习基础,实现个人自习与团队学习的结合;运用学习人的人性假说理论,尊重学习是人的天性,创建切合人性的理性学习组织、员工、领导等等。

三、用教育学的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政党建设。而学习则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因此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还必须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用教育学的理念和理论引领其建设的整个过程。在学习理念上,应借鉴教育学中终身学习、全面学习、全员学习、创新学习、团队学习等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二战后提出的,它要求一个人的学习不应该仅局限于学校期间,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得这一理念尤为重要。因此,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将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及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全面学习的理念是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政治方面,还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基本能力、方法态度、品德操行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员学习是指不仅党员要学习,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学习,政党的全体成员“上至最高决策层,下至基层党员,均有受教育、学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2]p28。创新学习要求党员干部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要对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实现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团队学习是要求政党组织在党员干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组织与发挥团队学习的集体效能,把集体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还应遵循教育学中学习手段现代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行为主体化等基本原理。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时,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现代化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学习形式上,要将正规学习、系统学习、制度化学习及人的偶然性、自发性学习结合起来,融社会学习、单位学习、家庭学习及个人学习为一体,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改变单向的灌输与传授模式,要尊重学习对象的主体地位,增强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习变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除了集中学习外,党员干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及学习方式等。

四、用哲学的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学习就是认知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学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把握,对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过程中还必须以哲学中的认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运动,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从实践到认识需要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战略任务是产生于当今世界己经变化的科技、国际、国内及党内形势,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变化着的实践的回应。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时,要着眼于反思、回应现实,用批判的精神审视原有的工作方式与习惯,并从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把经验层面的认识提升为理论。也就是说,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的途径是在实践中学,学习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从而获得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时认为,认识的辩证运动还会由认识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论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实现自身的价值,理论也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理解与运用,理论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时,应注重理论学习的实践指导作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是真伪,修正错误的认识。认识的辩证运动经过这两次飞跃并没有终止,它会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从而形成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客观方面说,客观事物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3]p28。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实践在不断变化,认识也应该不断更进,而且人的认识一次是无法达到全面、深刻的程度,要反复地回到实践中才能一步步深化认识。

五、用历史学的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从历史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历史的继承性。首先, 中国共产党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学习是它与生俱来的品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党始终保持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先驱者,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十分重视学习,提出了极其丰富的学习思想。同志指出:“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4]p39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向全党提出:“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5]p153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同志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同志此后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今天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也必须加以传承与借鉴。例如,把党的性质与宗旨教育作为学习的根本方向,把回答时代需求、指导现实实践作为学习的首要任务,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把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任务,把学习制度的建设作为学习的根本保障,等等。同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重视学习的民族,中国许多传统的学习思想在今天仍有传承的价值,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学习的目标是成就理想的人格,学习的价值是育人与治国,学习的过程包括学、问、思、辨、行等等。基于人性的逻辑前提,学习还是人类的共同本质,世界其它国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学习,留下了宝贵的学习理念,它们都理应成为我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要的理论资源,对指导我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六、用心理学的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学习是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知识、技术、态度、价值等,建立新的精神结构的心理过程。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学习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学习心理学从学习的本质出发,对人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记忆原理、学习策略、学习技巧、学习迁移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学习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必须遵循心理学的规律,以学习心理学为指导。例如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既有来自外部的环境刺激,又有来自内部的心理动机,且蕴涵着人类深层次的价值需求,是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实现与获得”[1]P13,“重视分析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是外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之间的一个双向循环式的双重建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知识与学习都是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生成的”[1] P13,这些观点都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源于客观实践的呼喊,是现实的需求,但如果党员干部没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没有认识到学习是个体及组织深层次的需求,是很难形成真正的学习动力,学习只会演化成形式;同时,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的,因此要注重学习的形式与途径的多样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照顾到党员干部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学习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是现在知识与外来信息的重组与构建等等。心理学中的学习方法、途径、学习环境创建等理论对我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萍美.试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依据[J].前沿,2010,(15).

[2]靳玲.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

[3]杨彩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认识论解析[J].党史博采,2012(9).

第9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

[关键词]学习理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客观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17―02

一 引言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现代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建构主义作为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用乔纳森的话来说,即是“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具有“现代性”色彩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即是具有“后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哲学层面而言,不论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表现为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行为和举止的方式。按照这样的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同,主要就在于两者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也正在于此。

二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本体论、认识论等的范式转换

“现代性”的起源与界定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西方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重新发现人性,也就是人性的复归。启蒙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宗教迷信,张扬了人性,在宗教观上展现了由虔诚的宗教崇拜向世俗主义的转变。在现代性的世俗化过程中,“理性”被确立为人的根本。现代性自我确证话语里,理性是认识之源、价值之源,它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逻辑,把逻辑思维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世界本身具有逻辑性,并且把人视为理性的动物,认为人在本质上也是受逻辑支配的。这样的理解,在认识论上则表现为现代知识观的鲜明特征,即认识被看作是追求把握某个绝对的真理,知识的属性是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等。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样的知识观是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是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在合理性模式的论证上,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合理性模式,认为理性是世界的“灵魂”,它是构成事物的现实性标准。如此,在伯恩斯坦看来,客观主义是指“存在或必定存在某种永恒的、超历史的模式或框架,依靠它们,我们能够决定合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行或正义这些概念的性质”。与之相反的是,后现代主义把理性主义看作压抑生命的东西。人并非受理性的控制,人是有“生命意志”的“超人”。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的知识观是一种“绝对论”,它追求以某种绝对的东西。作为知识的不变的、确定不可错的基础,是一元的思维方式,它排斥多元的、追求差异的思维方式。后现代的认识论,在尼采认为,乃是一种“视角主义”,即某种意义上的“解释学”,它否认唯一、确定的客观事实与真理的存在,认识所进行的不过是自认识者视角的某种解释。进一步来说,这指的是认识被看作是在进行某种解释活动,它要把握的是对象的意义,而意义是一个处于不断解释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不同语境下形成的不同理解来不断生成的东西。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模式’成为其有力的合理性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之上。

三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式的转换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与消费社会,社会与文化的形态,包括与之相伴随的思想与观念形态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即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哲学范式的转换。其中包括认识论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学习范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

1 知识观的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客观主义学习理论本质上的不同,首先在于知识观的转变。对知识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

学习理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现代性”色彩。行为主义认为,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确定的知识,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认知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符号的表征,它是不受主体因素影响的“客观”真理,人们能从纷繁复杂的细节中概括出这些普遍的、客观的真理。当学习者获得的表征与客观相一致的时候,学习就完成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知识观主要都是基于客观主义的。

由此,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者看来,知识的确定性不是问题,问题是学习者如何获得知识。在前者那里表现为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在后者那里则表现为客观事物在人脑的表征。相反,建构主义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正如后现代知识观所述,知识实际上是相异的人的“异意”,是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解释,是解释者处于某种既定的语境里,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自己的理解与解释。随着解释语境的变化,这个“解释”也处于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体的动机、意志、情感、人格、态度等主观因素,同时也强调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此外,它更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强调知识的生成在于个体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映像”或“表征”,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完成学习。

2 学习观的嬗变

从不同的知识观出发,相应地,对学习的定义也不同。那么,什么是学习?中外许多学者对此做了研究。行为主义流派认为,学习的发生是由于刺激而引起了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作为激进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的斯金纳(B.F.Skinner),他把由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把有机体自发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操作性反应,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理论,行为的后果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关键因素,凡是增加反应发生次数的实践或刺激就是强化,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外部的强化。

认知主义流派认为,学习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关键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认知结构,这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学习行为发生的中间过程,认为个体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个体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Gagne)认为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为形式的输出过程,要经历接受神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检查、反应组织、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所制约。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与形式,内部条件是个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归结起来,则是一个如何在个体内部对外部刺激进行适当编码的过程。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都是基于客观主义的,有着“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基调,客观真理早已被假定为先验存在,并且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外部,学习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客观现实如实的“映像”或“表征”一一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只不过使用的编码方式不同而已。

如前述,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的生成在于个体的主动建构,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个体内部已经存在的认知原则去组织新经验,从而拓展知识结构,也就是说,要求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客观现实的理解,这也正是“解释学”所提倡的理解的多样性和多元论。自上而下教学、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等,充分展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大力倡导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合作学习与交互教学。我国学者指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简而言之,建构主义是指“学习者把新知识与己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在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创新或“建构”自己的知识,使学习更有意义,而且这种学习便于以后对知识的回忆”。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