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精选(九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第1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他们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他们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1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间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深层矛盾,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确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不曾料想到的。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结合新的实际问题辨证地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以实际间题为中心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之一。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关键是人才。一些西方国家的校长在评价中国学生时谈到,中国学生的最大缺憾是不会提问,不会提间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 转贴于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是要师生互动,相互启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3把握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指导实践,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是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对诸如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市场导向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对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既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论断,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防止照抄照搬西方的洋教条。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三是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并不是追求这些间题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把教师自认为对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创新,要引导学生以实际间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间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是要加强教学的总体设计。既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又要全面掌握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吃透理论和吃透实际的基础上,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

第2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

学界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展开过讨论,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学,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这些议论关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词“政治”或“教育”,[1]但忽视了“思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核心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第64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于“法学”个类内。[2](P230)

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既不是教育学也不是政治学,而是归属于法学学科个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姓“马”,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三化”背景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都重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启发工农阶级觉悟和投身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重要途径,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与国别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理论只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适合各国国情,满足各国需要,才能在各国得到广泛传播、被接受并指导各国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校把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次,设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本质上的鲜明阶级性、功能上的政治服务性以及价值上的认同主导性之间是相互吻合与一致的。[3]

作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独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具有的共同学科内涵;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正确定位,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非意识形态属性越来越突出;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4]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根据中国社会的需要,在解答与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被运用于中国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样的需要,是因为这一科学理论同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同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同中国的实际、中国人民的实践和时展的要求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不起作用的。[5]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普遍到特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通过从理论变为现实,推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展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范例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焕发出的旺盛的理论创新力和强大的实践影响力。[6]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方向,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行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标

按照国家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法学个类下设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6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又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是基础,二级学科是专业。从高校本科专业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都未设置本科专业,唯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设置了高校本科专业。在当代中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标。学科的发展是由学科下的各专业发展来体现的,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内容的细化。[7]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类;而教育部2011年4月和9月的修订版本科专业目录(第一、二稿)都把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这就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定位上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目标要求,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而且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给予多学科支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个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2](P2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具有内容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教育对象的公共性等学科特点。按照这样的学科特点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就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进行专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通过核心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实施的。1993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教政[1993]7号)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课,在各个办学层次的教学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各科教学内容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该《意见》强调,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19世纪上半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已包含马克思主义时空内涵。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8]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中心课题。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一方面,要开设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专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研究,从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熟悉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利于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P11)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建设内容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总结鲜活的实践经验,找准科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能走进群众、赢得人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指导实践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学科和专业建设要通过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来落实。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其专业之下的第三级——课程体系来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应建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体架构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还要开展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众化教学培训。在当代中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应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基本思想政治观教育等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实施大体同时开展,这就把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关系问题摆到了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教师面前。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不能划等号,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设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10](P177)、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要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学术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进行有效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学术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性的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入浅出、晓之以理。马克思恩格斯以全球化视野,在工业文明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展开的时代,就从西方社会、东—西方社会、东方社会角度提出文明国家、半文明国家、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替代、跨越、跳跃三维模式,[11]其世界历史思想包含了深刻的理论穿透力与解释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深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真正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力量和思想力量。

第3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关键词】 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往往是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对这种变化作出科学的回应分不开的。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论断说明:第一,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这种环境对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是有利的。从时间上来说,这种转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第二,国内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实践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理论内容和形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国内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理论是系统的还是没有形成系统;另一条是,它对所研究的领域是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是没有作出这种回答。属于前者,就构成了理论的科学体系。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它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这个理论体系的特点。据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如下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主题和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并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以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并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和展开,体现为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发展三大问题的统一。

第二个层次: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的思想理论及工作作风和治党治国方略,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所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问题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石。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邓小平坚持的哲学思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的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四个字,作为新时期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是因为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

第三个层次: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和制定党的总路线,是首创。党的基本路线(即总路线)是党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它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前进、胜利;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遭致挫折。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制定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个创造是和关于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路线,都是为着解决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这个核心内容的确立,要求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内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总体概括起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核心内容,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它;以人为本是核心思想,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它,因此它又是核心的核心。

第四个层次: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在上述三个层次基础之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整套崭新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理论中,有的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有的指导意义仅限于某一领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一个半多世纪以来,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里说的“中心”,不是运动指导中心,而是运动最活跃的地方。18世纪末,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中心转到了德国;20世纪初,中心移到了俄国;随后,中心又移到中国。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中心从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形成的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次,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多次指出:“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这里所说的“开始”指的是夺取政权,“继续”指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后来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列宁这个预见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个理论体系,在中国指导实践获得了成功,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

第4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研究的必要前提。二者概念形成时间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已经开始,但如果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则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后,这一概念在党内逐渐流行起来。后经过1942年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观点在党内形成了共识。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及使用,与20世纪40年代初中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想的认识及评价过程密切相关。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并使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中共七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明确提、使用与确定。在1942年《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一文中提出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这一概念,邓小平1943年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这一概念,彭真于1944年中央党校第一部整风学习与审查干部的总结中,也提出了“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思想”这一概念,七大正式将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思想是马克思主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由此,中共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有机相连并同时使用,表明当时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新水准。

二者概念内涵的差异。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学术界的看法存在某些争议。其一为“等同说”,认为这两个概念是同一种“理论体系”。例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鲜化、民族化、具体化,即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中被具体化;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就是指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其二为“包含说”,这种看法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有学者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第二种则相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表示了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表示了一种文化成果相融合的理论成果,还表示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作为理论成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被包含在其中。其三为“过程结果说”,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学者指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还有学者指出二者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指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过程结果说”,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各有其确定的内涵。同时吸纳“包含说”第一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基本观点为:“中国化马克思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结合表现为动态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和中“中国实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之间双向互动,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另一方面是“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二者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基础,离开这一基础就不能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是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要求。关于思想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而独立成体系原因,是由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即由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拯救中国、复兴中华两大任务决定的。思想所完成的是拯救中国、获得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使命。思想是在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过程中创立的,它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拯救中国的使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带领全国人民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完成的是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主要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近代中华民族这两大使命是并列的,在完成两大使命过程中分别形成的理论体系当然不能混为一谈,正如比喻的那样,它们是上篇和下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是一个统一整体,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真正坚持思想就必然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实现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都遵循着唯物辩证法原理,都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哲学观。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哲学著作,是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教训的丰硕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中的生动体现,它深刻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全面继承了哲学思想“,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理论起点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认识,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生产力标准,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等方针原则的确立,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体现了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精髓。正如指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特征。

其次,二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都坚持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为己任。思想最鲜明的特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曾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的路线、纲领和政策,也就是为着全国人民和各方面利益而奋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离群众,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思想的这一价值追求。邓小平指出,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工作的最高标准。指出,要把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这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在出发点、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上的一脉相承性。再次,二者具有一致的理论品格,坚持实事求是作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要求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使理论符合发展变化的实际,实践的观点至始至终贯穿在思想之中,著作都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在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自己的革命道路,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坚持了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邓小平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拨乱反正中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向着正确方向行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思想束缚,不断突破旧思想观念,不断推行理论创新,取得了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理论创新是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前提,也是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线索与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涵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几代领导集体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精神。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重大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来展开,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体现着学习的成效。在学习研究中,应以贯穿在三大基本理论问题中的基本线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为主线,理清思路,达到“提纲挈领”、“顺藤摸瓜”之功效。

第5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心得一:

通过党校的学习,使我了解到: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指导思想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党的历史中,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指导思想正确,就可以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指导思想失误,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种种困难和挫折。

80多年来,我们党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解决过不同的问题,完成过不同的任务。随着时代条件和任务的变化,我们的党章党纲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也随着党章的修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断经历着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一大通过的党纲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指导思想问题,但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决议,实际上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而制定的。所以,从我们党诞生起,实际上就自觉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所以,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过曲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也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最终确立了这一理论的指导地位。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同时,又大力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最终确立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为核心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坚信不疑,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们都要强化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这关系到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保持清醒头脑的大问题。在此前提下再通过学习做到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真正的理解,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

我艰信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祖国一定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心得二:

今天晚上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听了王老师的深入独到的讲解,使我收获很大,思考颇多。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十七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的指导思想解析中,王老师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给学员们讲解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状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划时代的新内容。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20世纪初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成果,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指导思想正确,就可以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指导思想失误,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党的思想和政策,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坚信党的指导思想,对党的指导思想,相信不相信,这是作为一名党员的根本前提,不然不应准许入党,更不能叫合格党员,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认真学习当的知道思想,不仅要学习党的知道思想还要达到真懂得目标,我们不能仅仅把指导思想的理解仅限于字面上的理解,在真学、真懂之后还要学会运用党的指导思想,把指导思想真正转化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实践成果,我坚信只要坚持这四真,我们会更早的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心得三:

我进行了我的第五次党课学习,本次党课主要讲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

学习后我知道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党的理论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党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会中还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始的我并不记得,但经过主讲人的讲解后我深刻的记住了这两次飞跃,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会谨记历史与我党的政策方针,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心得四:

通过党课的理论学习和小组讨论,我知道了: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指导思想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党的历史中,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指导思想正确,就可以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指导思想失误,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种种困难和挫折。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所以,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过曲折。

最后,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坚信不疑,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们都要强化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这关系到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保持清醒头脑的大问题。在此前提下再通过学习做到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真正的理解,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

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心得五: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十七大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6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一、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要性

在本科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只知道原理及其方法论,却不知道这些原理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社会背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谁提出,也不知道它存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什么?等等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学习原著后,这些疑虑都迎刃而解了。通过对原著的研读,我们才认识到原理与原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理来源于原著,其在忠实于原理的基础上对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系统化。原理与原著是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学习原著能够获得比原理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利于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因此,我们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研读经典著作上,实现原著自身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根与梢、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要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在坚持和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之上,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从原著的学习中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不能对其望文生义,一知半解,而要做到全方位的认识,扎实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进行拓展和创新。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几代领导人苦心孤诣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真理,寻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只有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原原本本、反反复复、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才能深入了解、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才能进一步发现历史和现实中种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才能不断增强对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伪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辨别能力。如果没有对原著的研读,我们对原理的理解就会天马行空,曲解其内在的含义,不能正确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我们实际面临的问题,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如果不研读原著,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将失去深厚的根基,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增强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把握,不仅依赖经验,更依赖理论思维,只有通过理论思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吸取了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令人毋庸置疑的逻辑力量,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可以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一些措手不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其中的唯物辩证法,对于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整体联系,培养我们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不要单纯地为学理论而学理论,而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哪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在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他不是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不是片面地使用他们的个别词句,而是将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时俄国经济文化状况的实际相结合,从而找到了救国救命的社会主义道路,灵活地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升华和发展。

四、善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思维,提高践行理论实践的可行性

第7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理想信念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先进的理论。“所谓先进的理论,就是指这种理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主题,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欲求的人文关怀。”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目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构建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在全党系统地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突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这就一再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才能够牢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核心和灵魂,居于首要地位;它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树立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我国发展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的基础上的理想信念才是真正科学的理想信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帮助他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助于他们从宏观上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是一种教义,也不是一种盲目崇拜,而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把着眼点放在科学认识人类世界的理论思维方面来;着重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发展走势进行理性思考。邓小平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反复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并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他说:“‘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可以在通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仅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可以让大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抛弃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目的,培养淡泊名利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心怀人类的高尚精神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索质;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己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并认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的需要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其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国际复杂形势与国内转型特殊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和激荡。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原则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抑制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要其去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复杂形势和把握国内特殊环境,也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

(一)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形势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新时期。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在这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们面临着长期而艰巨的国际压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并且异常尖锐。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的斗争是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大事和要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民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高校大学生的“阵地意识”。同志曾指出,思想宣传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粉碎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就必须坚守社会主义阵地不动摇;坚持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力度,坚持以“灌输”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是一项必要而又紧迫的重要的政治任务,这关系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灌输,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阵地,从而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精华,去除糟粕。

(二)有利于大学生把握国内转型时期的特殊环境。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各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同时充满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等思想相互交织、相互融合;这必将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情感带来变化,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变化。除此,在市场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具体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虽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总之,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在充满竞争的同时又充满各种诱惑。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困惑,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的指针。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抑制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灌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基础的需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层依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会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正的科学理论。它是抓住了事物本质的根本的彻底的理论;它能说服人,能掌握群众。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构筑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要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理论基础;要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正确的理论成为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讲授的基本原理,对于大学生坚定地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都有强化理论功底、固本开源的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他认为,对大学生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大学生一定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刻板式的空泛说教,因为那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反思探索精神相违背的。他还特别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即学马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精髓,解决问题。马克思说,“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以基本原理为指南为方法,密切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反思现实中把握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认识现实;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中体会体认规律的力量、理论的真谛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不可动摇性。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一定要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回答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发挥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需要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一般来讲,思维的程序是:混浊一清晰一再混浊一更清晰,以至达到一个思维的顶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思维定势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老交替。当前,我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把握客观规律、更能认识事物本质,能够使我们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认识把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相互作用,并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因此,思维方法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对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有着启迪作用。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民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而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就必须提高主体的自身条件,加深对集训的影响。

第8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进行一下剖析。到目前为主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学术界早已了不同的意见和多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原理”并不是那样如字面理解进行简单的叠加,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概念,两者不能分开而谈。这些不同的争议说明这个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的规定,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地继承了有史以来人类优秀的哲学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具有很大范围的普遍性。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实现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根本变革,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称科学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学说。

三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从属于马克思主义这个大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去掉任何一部分都马克思主义都不能算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注意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立足于现实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描写人的“这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无产阶级的运动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具有严整、完备的理论体系。里面包括许多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中主要包括: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和社会矛盾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等等。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等多个领域,内容之繁,范围之广。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方法论,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利的思想工具。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客观与主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和概括。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事情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就确立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就避免了唯心主义。马克思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性

连续性与整体性相渗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都是围绕其研究对象进行不断深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结晶发展必然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基本内容、结构及方法上看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他们之间是一个整体结构,完整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内容涵盖了诸多领域。

革命性与科学性相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之所以说是革命性的是因为从阶级性上说,马克思主义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思想体系都具有阶级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实践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整体来看或组成部分来说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整个理论的创造过程别强调实践的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显著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的体现。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统一。

总之,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伟大的思想革命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故鼎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的环境中产生的,在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中得到大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创造新辉煌。(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梅荣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几点思考.贵州:贵州师范大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2]李爱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2年第4期.

[3]叶启绩.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与整体性的思考.思想理论研究,2016.1.

[4]石云霞.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5]荣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9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范文

论文关键词:边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德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对于西部边疆高校来说,特别是对于地处民族地区,具有较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态势的边疆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国家边防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对于各民族和谐发展,对于加强民族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也具有特殊的要求,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西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边疆高校主渠道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化和提升。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德育教育中,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运行,通过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的哲学认识和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个层面认识自身的存在和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基本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同其他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德育教育,既以这一体系为基本指导,同时也以这一体系为运作原则,使思想政治与德育的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途径,都紧紧围绕这一体系展开,为这一体系服务。边疆高校也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这既是高校主渠道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边疆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二、西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对于边疆高校来说,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从新疆发展的历史来看,建国以来,国际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国内形势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形势的发展,各种势力都对这一地区高度关注,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对新疆高校的渗透在进一步加剧,高校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新疆高校历来也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抓的很紧。为此,自治区党委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三爱”、“五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不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设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新疆地方史教育、无神论教育的课程,同时在师生员工中强化反分裂、反渗透意识,坚定地站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第一线,使大学生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不断增强。

三、西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原汁原味地讲授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取得的一切进步,创造的一切奇迹,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XI~4,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植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大国引上了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又具有典型的社会主义独特道路的继续和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必然趋向。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成功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面临的新变化,开创性的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历史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们更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四、西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把民族团结教育和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也是新疆反分裂反渗透的主阵地。在新疆,三股势力往往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鼓吹圣战,传播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制售反动音像制品,举办地下经文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大肆进行分裂渗透活动,极大的干扰了教育系统的正常工作,影响了新疆的安全和稳定,这几年反分裂斗争的事实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首先,就是要强化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教育。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其次,马克思政治理论课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入学习新疆民族、宗教发展史,使各族学生认识到新疆的历史发展是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努力、共同开发的历史,各民族团结发展和统一繁荣始终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主流。再次,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是多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教育,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大力弘扬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形成自觉维护统一,稳定的思想基础。

五、西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在接受西方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同时,一些腐朽思想也会随之而来。长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占据明显的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战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极力鼓吹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大学生一切向钱看,以自我为中心,宣扬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宗教、民族等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在网上不断挤压、排斥我们的民族文化,淡化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这些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形成的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民族意识的淡化。

同时,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不受时间、地点、国界和气候的限制。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同时并存,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腐朽的信息和观念,对涉世不深、缺乏分辨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使长期沉迷于互联网的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淡化,价值观倾斜,甚至走向极端。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认识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真正意义和内涵,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

六、西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边疆高校一般都处于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地区开发建设中更多注重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