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生产部年终总结精选(九篇)

生产部年终总结

第1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公司企业生产部门工作总结年终总结

200*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胜利的号声已经接近尾声,我们东西厂以营销中心为一线,截止到10月20日,生产各种肥料183109吨,倒包22007吨,掺混11821吨。为了做好2005年的各项工作,现对2004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班组的建设版权所有与管理得到加强。1、充分利用例会和车间班前班后会,将公司第二次创业的精神认真传达,使车间员工真正领会到公司的发展要求、前景和目标,筑建员工以厂为家的思想。2、加强了班组培训学习。车间班组长的责任直接影响车间的工作质量,因此,在04年的班组建设中重点加强了班组长的培训与学习,使他们真正发挥技术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二、狠抓安全管理不放松。1、加强了对班组安全检查力度,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使安全隐患大大降低,确保了04年的安全生产。2、充分利用周二安全例会时间,认真分析一周来的安全生产情况,将车间发生的安全事故认真分析总结,吸取经验,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三、生产、技术管理得到加强。积极配合质量管理部门对车间质量的检查力度,并强化生产技术的管理力度,使产品质量一次抽检合格率大大提高,水分超标现象减少,产品板结现象得到较好控制。四、现场管理得到改善。1、制定了现场管理制度,并在生产过程中认真执行,宣传贯彻“5s”活动,并认真组织实施,使现场管理得到大的改善。2、将东厂所有积压余料进行消化,避免了原材物料的浪费,节约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现场。五、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分别对一、二、三、六车间的部分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2、通过公司组织处出学习,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将新的生产工艺配方成功应用于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总之,04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方面:一、安全方面:安全管理有好多没有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安全操作制度不健全,安全培训不到位,检查不到位,有好多时候,由于我们的工作当中劳动量比较大,工人的体力消耗比较大,为此在生产安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没有严肃的指出或者没有按照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处罚,现在想来是完全不对的,在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以前,就应该不讲情面,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灭安全隐患。为此,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存在人情面子的安全隐患没有指出或处理的,我们将严肃处罚当班安全责任人。2、安全隐患整改及时不彻底。由于存在侥幸心理,有些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存在应付现象,并且还认为这样会降低一些生产成本,这样在有些安全隐患的整改中没有彻底整改,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论要付出多少,只要是安全隐患,只要是不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的,就要坚决不折不扣的进行整改,并安排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彻底的,严肃处理整改责任人。3、违章操作的几乎没有处理过。在工作过程中,有好多操作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但是当时又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大多只是口头批评,而没有严肃处理。现在想来,这是安全隐患的重中之重。象前段时间一名操作工违章操作,作业完成后,直接从2米高的地方跳下,造成足跟撕裂。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凡是出现的任何违章操作的,一律停工休息。4、安全标志仍不够健全。到目前为止,东西两个厂子,我自己简单的找了找,发现像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高压作业安全标志没有设立,准备限期解决。二、生产、成本方面:因简单追求产量,使有时个别班组为了当班的自身的利益,出现了:1、交接班不协调。比如个别班组以清理现场、准备交接为由,采取应付投料的方法,造成下个班次的产量降低。这一点对我作为管理者来说确实是个头痛的事,目前解决的办法就是首先尽可能的提高班组长的思想素质,并要求他们要考虑整体利益,其次就是硬性规定处理现场的时间,以保证交班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发现有明显故意应付投料的班组,严厉处罚班组长,或者扣减当班的产量。2、设备带病工作。个别班组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提高产量,在设备出现故障隐患时,没有及时进行修理,结果既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又加大了设备维修资金的投入,把设备的维修时间转移到了下一个班次,并延长了维修时间。凡是已经发现设备有简单的小故障应该停车检修而没有停车的,加大处罚班组长和维修工的力度,同时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我在想能不能把技术工(维修工)分出几个档次,这可以通过考核或者评审的办法进行分档,这样如果发现维修工人不处理当班设备故障的,进行降低技术工档次的处罚。另处还有:3、技术岗位的培训欠缺。现在看来技术岗位的培训确实太少了,如果能经常进行技术岗位的培训,使同一工种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那么我们的产量一定会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一定会下降。我们已经采取了一项措施就是定期召开技术研讨会,要求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把自己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方法都说出来,是问题的,大家讨论解决,是经验的,大家共同吸取。我想还要让他们这些技术人员从文化方面、技术方面从外面吸取更新的知识,来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4、管理不到位,有跑冒漏现象,成本考核制度不健全,落实责任不到位。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成本考核制度,量化考核。三、质量方面:1、成品颜色不一:原因:管理不到位。方案:(1)找最佳标准,定量添加(2)设专人负责添加(2)随时抽查。2、成品内在质量不稳:原因:(1)管理不到位,对配料没实行监控(2)由于原料含量不一,没与工人及时沟通(3)岗前培训不到位。(4)由于配方含量调整,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方案:(1)加强管理,设专人负责投料,并做好记录(2)加强新员工的岗前培训(3)定期不定期的抽查(4)调整配方是及时清理3、产品的板结有时严重:原因:(1)板结剂加量不准(2)没根据产量大小及时调整添加量(3)冷却效果差之水分不稳定,导致板结方案:(1)制定添加标准(2)设专人负责按产量,标准添加(3)加大冷却引风效果(3)由主任负责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4、产品外观大小不均,颗粒不圆:原因:(1)生产工艺执行不严(2)由于原料不一,没能与领导及时沟通,调整配方(3)管理力度不够,致使关键岗位人员之间沟通不够(4)筛子筛分不好方案:(1)制定严格的工艺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检查(2)协调管理,关键岗位人员及时沟通(3)根据不同的原料,及时与领导沟通,调整配方(4)对成品筛进行技术改造四、现场管理方面:1、定置管理仍没有完全到位。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对所有的物品进行定置管理,只是临时决定一些物品的摆放,同时由于工人的懒散性和素质的高低不等,有时在作业场地完成作业后,不能做到人走场地清,乱放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一点我们准备建立定置管理图,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依图加强巡查,对未按照标准进行摆放的,进行严格处罚,使“5s”管理初见成效。五、设备现场管理没有完全到位。由于人人都有惰性,操作人员总是能省事就省事。这样运行设备上面的浮尘等经常不能及时清理。为此,我们准备加强设备浮尘清扫的检查,对能够及时清理并及时检查出设备隐患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没有及时清扫的班组,则给予适当的处罚。六、技术改造方面:1、技术改造的奖励政策兑现的不及时。由于工作过程中注重工作过程,而在工作完成后,没有及时进行回顾和总结,造成对一些小的技术改造没有进行及时奖励,有损技术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准备定期召开技术改造总结会,既能及时兑现奖励,又能总结经验,找出新的改造项目。2、技术革新主动性差。以往的技术改造大多是在工作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了,才去想办法,或者才去同一些技术人员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没有把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起来。为此我们准备经常召开技术研讨会,让大家把工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摆一摆,共同研究对策,找出改造的办法。就是俗话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七、培训方面:1、在岗位培训方面,不要说其他人了,就是我本人,实事求是的说,学习的也少了,我现在感觉靠经验进行管理是不行的,而现在我的技术知识又太有限了,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大多靠的就是经验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准备加强学习,首先自己能够解决的办法就是多召开一些岗位工人的专题会议,让大家多谈一谈工作中的好的经验和办法,这样既提高了其他人的岗位工作能力,对我也是一个学习。2、一般岗位的培训太少。我们现在只是在一些主要的岗位实行岗前培训,但是对一般岗位的培训几乎没有。这样大多数工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差距太大,一般岗位人员认为自己不被重视,挫伤了一般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八、环境方面:1、由于双粉、筛分控制不好,大量的尘土造成了车间的工作环境差,下一步控制改造加大除尘效果。九、、个人存在问题:1、平常的工作没有计划性。由于工作的繁杂,在每天的工作中,都是以自己的想法,随意的进行安排工作,计划性太差。这一点我准备这样来解决。首先在每天下班后,要对各项工作进行调度,需要调整工作目标和方向的,提前计划好,并落实将新的工作目标落实到人。其次是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以便调整工作计划。三是对已经安排的工作在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在没有完成以前尽可能的不再改变工作方案。2、在平常仍有时出现布置工作后,没有检查、落实,甚至没有进行考核,打击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原来要求员工从废旧内膜中捡出可以重复利用的内膜,并有考核标准,这样企业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职工还可以多得到一点收入。但是最后却没有考核与兑现,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已经安排的工作,要善始善终,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上报领导来解决。3、虽然已经在管理层工作了多年,但感觉仍没有学会充分利用下属。这一点可能与本人多年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有关。我应该把一些工作让下属去处理,应该多给下属一些锻炼的机会,应该多支持下属的工作,提高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4、缺乏有效的沟通,一是部门之间的沟通,二是内部沟通,下一步加强沟通。为切实抓好2005年生产部的工作,我将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工作:1、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管理。(1)重点抓好三级安全管理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2)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班组管理。(3)继续坚持每周一次的安全大检查,对各车间存在的设备隐患违章行业仔细排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限期整改,严重的给予处罚),并责令责任当事人制定出改进措施。(4)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当作事故对待,按照事故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小事当作大事抓,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2、做好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1)认真计量好车间附助材料使用,做好班组交接班记录版权所有,每月对车间班组附材进行清理考核,并将各班附材消耗每月进行对比,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2)会同车间制定班组交接班制度,加大检查力度,提高产量,确保产品质量。(3)加大低值易耗、辅材的考核,低值易耗品、防板结剂、机械油进行计量,降低产品消耗。3、强化质量管理(1)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对影响产品质量,如色泽、颗粒因素加大管理力度,着色剂、板结剂设专人计量,确保色泽一致,颗粒均匀,同时防止产品板结。(2)加大生产工艺的检查力度,对不认真执行工艺的车间、班组进行通报批评,并上报处理。(3)积极与物资部、质检部沟通,特别是对自备袋包装的原料,落实好具体含量再使用,确保产品养分稳定。4、认真落实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1)根据各车间用工人员情况,制定最佳用工人员方案,由生产部和车间共同配合积极招收新工人,确保正常生产人员的配备。(2)合理调度、均衡生产,根据各车间生产能力的大小,合理下达生产计划,确保满足销售需要。(3)认真做好与供应、物资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原材料的物流更加趋于合理,减少转货费用,降低生产成本。5、积极做好现场管理(1)对成品或半成品进行定量存放,加强巡查,对未按要求进行处罚(2)强化设备管理,责任到人,每月由车间主任对设备管理、使用进行总结。加强产成品的防护措施,将所有产成品全部盖好,做到防雨防尘(3)强化“5s”管理,将“5s”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每星期对车间不低于二次的检查,将检查结果车间内通报。6、继续提倡和激励技术革新。积极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革新和对设备进行小改小革的环境和条件,及时将新产品的标准交到技术人员手中,使他们及时配合公司有关部门学习和掌握新的产品工艺,带动和激励全员积极学习技术,提高自身技能。对于在技术革新和对设备小改小革上确有提高生产产量、质量和改善工作环境、保护设备等特殊贡献,并在生产中得到证实的,报请公司给予表彰奖励。同时继续搞好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与维修,使生产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对设备的维护维修费用列入生产成本,并量化到每个班次,超支自负,节约按公司规定奖励。7、加强自身学习,并认真注重岗位培训8、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将车间粉尘工作列入05年工作的重点,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将车间粉尘降到最低化,净化环境,增加公司效益。综上所述,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司搞好各项活动,全面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为公司带出一支能打硬仗,吃苦耐劳的员工队伍。

第2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转眼2016年过去,过去的一年中,在领导的指导以及师傅们的帮助下,使我对包装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的更紧密结合,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受益匪浅。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业务素质同时,我也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了认真的分析与总结,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把工作完成的更加圆满。

1. 思想上,我积极向上,不断追求上进。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从报刊,文摘和电视等渠道学习党的知识和国家对该领域的扶持政策,使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认真工作,爱岗敬业,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

2.业务工作上,在工作中,在领导的指导和师傅们的帮助下,对自己所属部门从事的有关白炭黑的包装及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有机结合。从而也对白炭黑生产的全部流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补充专业知识方面,积极阅读专业书籍,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专业知识,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会对别的部门别的岗位尽自己的能力有些或多或少的认识和了解。

4.工作质量方面,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使产品质量达到最好,班内检查中合格率保持在较好水平。

5.生产安全方面,坚持每天班前班后会说安全,班内全年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加强人的安全意识上,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克服理论知识的不足,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我将更加勤奋的工作,刻苦的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认真圆满地完成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出色。

【生产部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二】

即将过去的2016年是充实忙碌而又快乐的一年。在这岁末年初之际,我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过去的一年里,在公司的指引下,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及同事之间的友好合作下,我在工作上、学习上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一年里,总的来说我在公司还算顺利、平稳。

2016年对我来说,是有意义、有价值、有收获的一年。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在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上级领导和同事们悉心关怀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工作中有急躁情绪,有时生产任务急于完成,反而影响了生产进度和质量。

2、处理一些工作关系时,还不能得心应手,工作起来显得措手不及,无从着手。

2016年,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喷画生产进度,派车出货和处理一些客户的要求意见,以及公司里面喷画所发生的问题,同时还要负责跟好“天地宽广告”的所有喷画安装业务,以及一些其他散户的跟踪服务。“XXX广告”2016年的总业务量已突破26.7万,去年19.3万,比去年增长了7.4万,在公司客户业绩排行榜上名列前三名,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个人的工作成绩,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而来的成绩。

在此,我要感谢甘总、甘主任、以及工程部的全体人员,公司的各部门领导、员工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今天我在这里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说一声,谢谢你们!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理论知识水平还比较底,电脑办公技能还不够强,针对自己经验不足及知识面薄弱的问题,我对来年的工作作好自步的设想。

1、加强理论学习;

第3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一、生产和产量方面

二、产品质量方面

在完成上述产量的同时,我们生产制造部门也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严把生产工序的每一个质量控制关,利用例会、质量会、班前会及生产过程及时为操作工灌输质量理念,坚持操作工为第一质检员的观点。根据操作工的流动量,及时为新职工安排质量、操作技能方面基本的理论培训和现场操作实践,保证每一个新操作工在上机独立操作以前,都能了解基本的产品质量判别方法。根据产品特征分类及质量要求,在生产部内部安排专人兼职负责,我们始终坚信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只要生产部的每一个员工都有高度的质量意识,并付诸于生产操作的每一环节中,产品质量将会稳步提高,以达到满足客户质量要求的目标。

三、设备模具管理方面

在这二009年的一年里,公司投入资金购置了更加精密的模具和设备,为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虽然大部分设备都是新设备,故障率较低。但我们设备维修人员还是克服了技术力量薄弱的困难、按照设备维护保养的相关文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保养,并且作了相应的记录及详细的设备点检表、模具维修记录、并为每套模具建立了详细的档案,有力地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进而从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生产运行的稳定性。

四、人员管理方面

因公司生产任务的急剧增加,产品型号的多样化,公司新招聘员工很多,共有很多批次的新员工进入到车间的各生产岗位,且流动量很大,各岗位人员极不稳定,给生产各方面管理带来极大压力,就在这样的压力推动下,生产部还是坚定地对各岗位进行岗前岗中的简单培训,保证新进员工的顺利进入岗位角色,做到在领班及各级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基本胜任各自的岗位工作。

五、安全生产方面

、*****因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恶性人身伤害事故,针对此类事件,生产部对全体操作工进行了更加频繁的安全警示教育。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或设备模具损害隐患的人和事进行了严肃的经济处罚和批评警告。

生产部门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顺利通过了ISO9000审核组对生产部门的审核,并通过这次活动健全了很多以前没有做到的东西。各生产岗位知难而上、基本顺利的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生产部虽然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

­一、生产现场管理方面

各岗位的生产现场管理较为混乱,主要是生产过程的各种辅助用品摆放不整齐,产成品、二级品没有做到定置管理。还有就是环境卫生、设备卫生、人员卫生很差,操作工甚至班长换材质换规格的清场意识薄弱。我个人认为解决的途径是加强现场管理,强化处罚措施,具体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查。

二、人员管理方面

由于生产部大部分员工都是从社会临时招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工作态度自由散漫,加之生产管理人员在具体管理方面的松懈,致使员工的责任、团队、服从管理意识不强,迟到、早退、消极怠工现象屡屡出现,缺乏质量观念和成本观念,不能很好地爱护公司财物,节约各项能源。在这方面我们正在着手进行整顿、教育、并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各方面培训计划,对操作工的出勤率、计划达成率、人员流失率、生产效率,协同品质部对生产过程、客户反馈的不良信息作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对出现问题的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继而进行系列的检查督促,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奖罚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今后发展的要求。

三、设备、模具管理方面

公司自09年以来,新购设备较多,特别是09年进的设备还是人机界面,采用了较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对操作、模具保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有部分操作工却不能很好的爱护设备、模具,不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造成了多起模具严重损坏事故,设备、模具维修保养人员人手少、不稳定、技术力量弱,对设备的保养、故障的提前预防做的还很不到位,大修设备或模具往往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有部分模具至今还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新的一年将马上面临公司迁址并扩大生产规模,期间会有大量的辅助用具制造、设备模具调试工作,这无疑会给目前的正常生产带来很大压力。这方面我认为应该马上补充有相关经验的专职维修人员,对主要模具维修人员委派培训,健全维修部门,按排直接责任人,进一步建立设备模具运转率、故障率、闲置率等系列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此类表格已制定完成,正在落实具体统计办法),及时分析设备模具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目前存在问题加以改进,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更加成熟,趋向正规。

四、辅助用品、物料消耗及生产成本的控制方面

由于没有对各岗位班组的物料消耗情况进行考核,出现了很多的物料浪费或辅助用品消耗过大的现象。生产员工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至使原材料调运过程频繁碰伤摔伤,造成料头料尾过长或产品废弃率严重超标;因为没有对二级品及辅助用品做到定置管理,换材质换规格的清场意识不够强,造成部分二级品甚至成品被倒进垃圾堆;下班时不关设备电源、不关灯的情况也屡有发生,鉴于目前存在的浪费现象,应该首先从培养操作工的责任心、健全职能岗位人员开始,对生产班组领用的辅助用品指定区域、安排专人协同现场管理和仓储部门,遵循相关实施办法并加大执

上一页

行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相应经济处罚。原材料方面,对材料调运过程实行专人专职操作,实行责任制,要求必须遵守该环节所用机械的操作规程,熟练操作、避免材料在调运过程磕碰,对使用的每一条材料都做详细的记录;两班统计员在交接班时,对当班操作工的、个人不良率、产品废弃率作详细统计;协同物流人员、及时统计分析材料的利用率和其他辅料的领用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合理的奖惩措施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思想教育,使整个生产流程环环相扣,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使这些职能岗位人员能够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逐渐为操作工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公司提倡的节约每一寸材料、每一滴油、每一张纸的口号,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五、安全生产方面

安全生产可以说是每个生产企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安全是效益。但我觉得我们生产部门在这一点上做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一些相关安全知识一部分员工还没有完全理解,思想上对一些事故隐患不够重视,甚至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也很容易松懈。为此我建议公司应实行安全例会制度,至少在每季度要召开一次全公司的安全生产会议,同时人力资源部定期进行对员工一些安全小知识的培训。另外结合各生产班组在班前会上纳入安全生产方面的要求,使员工在每时每刻都绷紧安全这根弦,在人人心中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能上一个新台阶。

从公司整体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公司在新产品生产方面因受人员的制约没有力度,接到新产品订单后往往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应变能力差,以至于一些订单被别的公司轻而易举抢走。公司搬迁新址以后,必然要接触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冲压产品,并以此来扩大生产规模,因为每个产品在行业内都有它固定的需求量,没有新品的支撑,公司就没有发展的后劲,也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增长,如果不增长那就意味着后退,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二、产品质量问题

目前客户对我公司的质量方面不良反馈居高不下,我个人认为,除了生产部门自身的因素以外,品质部门部门也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公司应该继续加大对品质部门的管理的力度,使品质人员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技能,对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及时统计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结合客户的不良反馈,每月至少出一份质量统计数据,协同生产部门作出前三项不良统计报告,有针对性的拿出改进措施。使不良率逐步降低争取早日达到客户免检产品的标准要求。

第三、公司各方面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体系,建议专职核查人员,制定并健全的适合各部门的综合考评制度,持之以恒的对目前的公司各部门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每月汇总并分析原因,拿出解决办法,使公司的各项工作都能逐步趋向完善。

第四、公司在技术熟练人员的培养和留用方面跟其他企业有很大的差距,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常言说的“有人有天下”。但我们企业普通操作工的流动量非常大,大部分有思想的员工因为对公司不信任、没有依赖感而流失,公司常年总是在对员工培训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导致公司引进的一些看上去先进的管理模式发挥不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在对有些最普通岗位的违规职工作处罚措施时,他们竟然可以以辞职或请假相要胁。于是,产品质量总是得不到保证、规章制度执行难、管理难就成了公司管理工作最主要的难题,我想在目前这非常时期公司高层领导、人力资源部应该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高度重视,总结一下究竟其原因何在。

第五、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

上一页

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所有员工的思想情绪,也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纵观中外古今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树立企业的精神理念,然后通过长期的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精神贯注到每一位员工心中。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给企业带来无形而巨大的效益。

第4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随着公司的创精益班组活动开展,班组认真学习精益班组的各项工作要求,结合方策和质量信得过内容制定了创优的活动计划并细化逐月进行实施。

一、现场5S与物流

1、现场提升

全年班组按照5S管理的要求,持续不断的对现场进行改善和提升。

①班组现场围板由于流动性大,不易控制,为此,班组全月利用业余时间每月至少2次以上的整顿现场;

②制作各种适宜的标语,美化现场环境;

③实施班组管理板的更新,更具实效性;

④根据物料的使用性质不同,对现场所有物品进行定置,编写了5S模板;

⑤合成线操作区无明确范围,外单位人员易走进操作区,影响组员操作和现场安全,因此,画定操作区域,设定明显标识。

2、物流与产能提升

①2004年,班组围绕生产能力提升,首先对工位布局进行了调整,将原3个各工位细化为4个工位,对生产现场物流进行了改善,随着品种的变换,不断对物料定置进行适应性调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翻料的浪费时间,提高了工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拼厢能力已达到当班日产150~160台的目标;

②对班组各工序实施了动作研究,降低动作浪费,年提高生产能力约3000台; 二、成本控制与改善

1、成本管理改善

一对各项成本指标进行了修订。为了让成本更具可控化,班组将成本指标分解到个人,让组员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去,建立了成本目视管理看板,实施岗位成本投入产出报表。

二制定了全年降耗减废计划,对前板防划伤、废销再利用及跑、冒、滴、漏进行了改善和整治。

三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对领料单回收进行了改善,根据班组标准件、小附件品种较多的现象,为了规范管理,对每一个品种进行产品标识标注。

2、消耗控制 对在产品,班组实行岗位责任制,填报投入产出报表,每周对库存数字和实物进行抽验.

3、工作改善

班组全年提出工作改善94条,经班组筛选有52条认可上报,实施47项,有效改善实施率90.4%,人均提交改善6条,参与率100%。

三、产品质量与工艺管理

1、质量管理

①班组ISO9000体系符合率100%,WSL达标无不合格项目。

②一年来,班组不断加强岗位自控建设,达到缺陷件有标识,建立缺陷信息反馈机制,严格执行“三自一控”,信息基本能够反馈到班组质量员和班长处。

③全年共实现QC成果4个,获厂评比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1个。

④全年无批量性或重大质量质量事故发生。

⑤不断深入SPC在过程管理中的运用,依靠数据了解现象,为解决质量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SPC运用的基础上,坚持开展“工序诊断”活动。

⑥修订顾客链结构图及承诺,坚持每月一次顾客链走访和一次质量(工艺、案例)教育。

2、工艺管理

①为适应生产的需要,在技术科的安排下,更换了工艺作业指导卡。

②班组明晰工艺流程,开展工序间质量承诺和服务活动。

③建立岗位作业报表制度,深入反馈生产线上的问题。

④班组根据工艺要求,自主编写了《标准作业指导书》。

四、安全生产与设备维护

1、安全管理

班组在不断巩固“特安评”成果的基础上,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

班组全年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加强人的安全意识上,目的是想以此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班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让组员广泛的亲身参与:组织了安全测试、开展了当一天安全员活动、读安全文章、写安全心得、隐患自查互查。坚持每天晨会说安全,班组所有新员工100%进行了安全教育,同时不断创新安全教育艺术。

班组10月份代表公司参加了在黄山举行的集团安全生产优秀班组交流会,并获得“安全生产优秀班组”称号。

2、设备、工装管理

①完成班组所有设备TPM模板的编写并上墙。

③为配合生产能力提升,班组与维修班共同设计完成合成线改造。

④完成日常预防性维修和生产线油漆。

⑤完成部分工位器具的改造。

五、组织建设

1、制度完善

围绕精益创建的含盖内容,建立健全班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制度文件汇编。设定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和信得过内容

2、民主管理

07年,班组推行班委负责制,用团队的智慧进行班组管理。晨会进行“大家谈、再总结”的方法,鼓励人人发表意见,班组坚持每月至少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制度,让大家为班组管理想办法出点子。进行了班委工作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各班委见面,提高班委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3、精益推进

班组从7月份开始,进行了精益班组的创建,并取得一定成效。班组实行月度计划、总结制,围绕“精益”二字,在生产、质量、工艺、培训、安全、设备、成本、物流、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改善,取得专业厂评比第一名3次、第二名1次、第三名1次。

准时化生产方面,班组力求信息传递简便化、准确化、扩大化,避免等待、寻找、窝工等浪费现象,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二类车信息看板的建立,使二类车的信息掌控变得准确。

班组在细节行为的管理上加大了考核力度,目的是想纠正如茶杯不摆正、脚下杂物不捡起等本是举手之劳却不愿为之的马虎行为。

六、岗位技能和学习型团队建设

班组按照公司统一组织参加40+4培训和岗位练兵,同时计划实施多能工训练,基本达到计划目标,原班组全能工人数有8人,但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从本班调离5人,新进员工6人,班组一段时间操作水平非常欠缺,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目前能够全线操作的组员有6人,占班组人数的43%,已适应了生产的需要。

为了营造学习的氛围,5月份,班组建立了学习角,不断自购图书,让组员业余时间翻阅。为了让LT活动开展的更有效,班组数次进行了学习型工具的运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

为了实现公司的各项最新信息能及时让组员了解,用宣传栏的形式适时的广而告之。

七、一年工作反思及下一步打算:

①成本控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浪费现象,需在预警和日常控制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②质量缺陷有反复现象,控制手段有待提高,方法需要改进;

③人员操作技能未能向装配和起重以外工种发展,08年计划培养2名点焊操作人员;

④宣传报道工作不佳,要成立宣传报道组,由专人管理;

⑤班委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要加大民主评议工作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暴露出问题。

第5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字]投入产出表;诱发结构;最终需求

[中图分类号] F269.24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伴随我国GDP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也日趋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制定适当且有效的经济政策,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准确把握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对最终需求与总产出的诱发依存关系的研究,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两种。静态研究即基于某一年的投入产出表,直接计算最终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总产出的诱发系数,以及各个产业总产出对各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王岳平、葛岳静,2007);动态研究即基于若干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各年的诱发系数和依存度,进行对比分析(吴畏,2008)。动态研究能更好地反映出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经济变化,并制定相应策略。另外目前国内学者较多以国家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对于地方或者城市经济体的研究则寥寥无几。对于上海市这样的区域经济中心的研究,目前相关文献较少,并且大多采用静态研究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强和张中信根据上海市2005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实证研究了上海关联效应和最终需求特征。

本文采用动态研究方法,根据2002年和2007年上海市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从消费、投资、调出、出口四个角度分析其诱发结构和依存度,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揭示上海市产业特征以及产业发展趋势。

一、计算模型及数据

各项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是指满足一定量的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与间接消耗而对某部门所需的总产出额,生产诱发系数是生产诱发额和与之相对应的最终需求总额之比,表示单位最终需求的变动所诱发的某产业总产出的变动。根据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有如下平衡关系式:

(1)

(1)式中,为各产业总产出列向量,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各产业国内最终需求列向量, 为各产业出口需求列向量,为各产业进口需求列向量,为各产业调出需求列向量,为各产业调入需求列向量,其中调入、调出指的是国内贸易。

本研究采用的各部门数据来自2002年和2007年上海市最新42部门投入产出表。

二、上海市产业结构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诱发结构

将(6)式中四项分别除以各自的需求总额,则得到消费、投资、出口、调出的诱发系数。根据上海市2002年和2007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可以分别计算出42部门的各项诱发系数。

1.消费的生产诱发系数。42部门中,2002年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消费生产诱发系数最高(0.1094),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1059);2007年消费的诱发系数最高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1139),其次为房地产业(0.0918)。两年中,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消费诱发系数显著高于投资、调出、出口的诱发系数,这反映出消费对于上海市这些行业的影响。动态来看,较之2002年,2007年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及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产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2.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2002年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最高的是建筑业(0.4086),比排第二位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1327)高出近3倍。房地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1175,位列第三。这些行业受投资的影响很大,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或抑制投资过热应该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2007年,建筑业的这一指数降到0.1828,房地产业也出现大幅度下滑,说明这些行业的投资过热得到了有效控制。

动态来看,除极个别行业,如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呈现增长之外,大部分行业的投资诱发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投资对于上海最终需求的影响逐渐下降。

3.调出与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由于调出是针对国内贸易,而出口是针对国际贸易,因此将它们放在一起分析。

总的来看,上海市的部分产业调出诱发系数高于消费、投资、出口中的一个或多个,这说明了作为中国的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市与其他地区间贸易成为拉动上海市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动态来看,2007年部分行业的调出诱发系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以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较为显著。同时,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出口方面,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一些非金属和金属制品业以及通用专用设备和精密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以及大部分服务业均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另外,与2002年相比,2007年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的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诱发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相关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下降。

从加总合计的结果来看,两年的消费和调出的诱发系数基本持平,而投资和出口的诱发系数在2007年均出现巨大幅度的下滑,分别由1.2839和1.6334降为0.46和0.4666。

(二)依存结构

总产出对某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指该项最终需求对某产业的生产诱发额与该产业总产出的比。通过这一统计指标可知,某一产业的增加值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消费需求来实现,又有多少是通过投资、调出、出口来实现的。这一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果想刺激某一产业的增长,是依赖消费、投资、调出还是出口需求的刺激哪种方式更为有效。

将(6)式中四项分别除以各自产业的总产出,即得到各产业最终需求的依存度。

1.对消费的依存度。农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事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产业高度依赖于消费(依存度大于0.5),而这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更是百分之百依赖于消费。相对的,纺织业、大部分制造业、建筑业等都不依赖于消费,而服务业正好相反,主要依赖于消费。动态来看,2007年,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对消费的依赖程度都大幅度下降,而农业对消费的依存度则进一步提高。

2.对投资的依存度。2002年,对投资依存度大于0.5的产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房地产业 ,其中建筑业更是几乎完全依赖于投资,依存度为0.85。其他产业对投资依存度均不高,大于0.3的只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07年,大部分产业对投资的依存度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例外的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基本和2002年持平,进一步说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仍然以政府或民间投资为主,而抑制其过热发展的方法中以控制投资最为有效。

3.对调出和出口的依存度。2002年对调出的依存度大于0.5的产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废品废料,而2007年上述行业对调出的依存度依然维持在0.5以上。除此之外,还有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研压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这里涨幅较大的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其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在2007年更是全部依赖于调出。2002年对出口高度依赖的行业有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到2007年则出现相对较大幅度下降,相对来看,它们对调出的依存度则大幅度上升,即在2007年上海市的这类行业区域间贸易量大幅增加。此外,区别于前二项需求,2007年各产业对调出和出口的依存度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反映出了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均对上海市经济产生了稳定而积极的影响。

从42部门的平均值来看,上海市2002年和2007年总产出对消费和出口的依存度基本一致,对投资的依存度由2002年的0.142降到2007年的0.097;对调出的依存度由0.288上升到0.338。

三、结论

1.2002—2007年,上海市整体产业结构并没发生较大改变。大部分产业或部门仍然依赖调出和出口,消费和投资的作用相对较小。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特别有一些是高科技制造业,随着经济和技术进一步发展,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而上海市的优势产业纺织业主要依赖于出口,对于这些行业,政府可以从关税上给予优惠,鼓励其扩大出口规模。

2.农业的消费诱发系数两年相比稳中有升,并在所有行业中排名靠前,同时,这一数据远远大于其对投资等的诱发系数。其对消费的依存度也进一步提升,说明上海市的农业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本地的消费,这和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

3.2002年和2007年上海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都是主要依赖于投资。特别是关系到人们基本生活的房地产行业,政府更应该限制投资来控制它的发展。

4.对于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轻工业以及制造业,应该进一步扩大其出口规模。而在增加出口的同时,也要发挥上海市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贸易中的优势,增加国内贸易量,在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对本市的产业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劼. 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美)沃西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3]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

[5]毛剑锋.我国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纵横,2005(6).

第6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摘要 本文使用LMDI分解对1995―2007年上海市的能源终端消耗模式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并与中国按地区的分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能源强度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变动对上海终端能耗起到主要促降作用,而资本深化则发挥主要的促涨作用。同时,上海交通运输产业的终端能耗增长迅速,在节能工作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关键词 终端能耗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资本深化

一、 上海市终端能源消耗模式的变化趋势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以来开始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快车道。然而,上海市由投资和能耗驱动的增长模式与全国相比不尽相同,有必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陈诗一等,2010)。上海终端能源消费在1995年至2007年期间从3200万吨标准煤快速上涨到8600万吨标准煤,同期全国的终端能耗从10亿吨标准煤上涨到26亿吨标准煤。这其中东部的终端能耗在研究期间内都占到全国终端能耗的45%以上且不断上升,中部所占比例从31%下降到了26%,西部所占比例则基本维持在23%左右。图1和图2分别表现了1995―2007年间上海和中国的终端能耗走势及其产业构成。

如图所示,上海市和全国的终端能耗变化模式一样都在2003年后出现了急剧上涨。在研究期间内,工业部门在上海和全国都是终端能耗最大的行业,然而,工业在上海的终端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从1995年超过74%下降到了2007年的59%左右,相比之下,工业在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终端能耗中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70%左右。上海市与全国在终端能耗产业构成方面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是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行业,且从1995年的9%左右上升到了2007年的接近22%,比重逐年提高,显示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终端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正在加大。反观居民消费部门,上海居民消费在终端能耗中的比例始终维持在10%左右,而全国则从1995年的15%左右下降到了2007年的约11%。

图3 上海市各产业能源强度变化趋势

图3绘制了上海市各产业的能源强度为节省篇幅,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图暂略。。总体来看,上海市的能源强度水平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各地区相比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别之处。第一,在全国及各地区,工业都始终是能源强度最大的部门,且数值在不断下降,仅在2004年左右略有回升后转为下降;然而对上海市,工业能源强度在1996年就被交通运输业超过,除2005、2006年略有回升外,上海工业的能源强度也在不断下降。第二,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在1996年超过工业成为能源强度最高的行业,而且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强度上升幅度很大,从1995年的每万元GDP消耗1.58吨标准煤上升到2007年的3.61吨,而全国以及各地区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都出现波动情况,其中中部总体上还在下降。这一现象预示交通运输业将在上海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上海市的农业、建筑业、商业以及居民消费部门能源强度均高于全国各地区水平,但上海市生产部门的总体能源强度低于全国各地区水平。

急剧增加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给上海市及全国经济转型带来了压力,给“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带来了极大难度。本文将分别利用基于各地区、产业、能源种类的三维LMDI分解法对全国以及基于产业和能源种类的两维LMDI分解法对上海市的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以便为未来节能减排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目前对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及其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的文献不少,比如Zhang (2003)、FisherVanden等(2004, 2006)、高振宇和(2007)、梁进社等(2007)、张军和刘君(2008)等,他们采用的分解方法一般包括指数分解法和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通常把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强度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产出效应和规模效应,分解形式又分为加法和乘法两种。而研究上海市能源消费的文献极少,仅有的文献有唐忆文等(2005)、夏梅兴和唐忆文(2006)等,但是对上海市能耗总量进行分解分析的尚未见到。本文所选择的LMDI分解法还有一个好处,即既可以进行Laspeyres指数分解法所不能的乘法分解和环比发展指数分析,又可以进行结构分解法受限于投入产出表而不能的连续时点环比分析,具体方法论介绍见下一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对上海市和全国终端能耗初级分解和次级分解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重点讨论有利于节能的结构和强度因子。最后一节为结论性评注和政策含义讨论。

二、 方法与数据

(一) 全国终端能耗的三重LMDI分解

鉴于Ang与Liu(2001)提出的LMDI分解法具有分解完全以及归并一致的特性,本文采用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及能源种类层面上的三重LMDI分解法对全国终端能耗进行分解本文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参照陈诗一和张军(2008)的标准,即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河北、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计30个省市自治区。没有包括等。。用下标i=1,2,3表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j=1,2,…,6表示6个行业,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居民消费部门,k=1,2,3,4表示4种能源(即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由于中国一直经历着持续的资本深化现象,本文与先前研究(比如Wu等人, 2005)不同,特别分解出资本积累影响因子以探讨资本驱动型增长方式对中国和上海市终端能耗模式变动的影响。全国终端能耗分解如下:

(三) 数据

上述分解所需原始数据均摘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现对数据作如下说明:

(1) 由于年鉴中各种能源使用了不同的单位进行统计,煤炭和石油使用“万吨”为单位,天然气使用“亿立方米”,电力则使用“亿千瓦时”,因此必须将其转换为以标准煤为统计单位。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各种类能源与标准煤之间的转换表,以及每种能源的组成比例,可以得出上述四种能源与标准煤的转化标准。

(2) 由于本文使用了资本存量作为上海市及全国终端能耗的因子,因此本文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对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另外,本文中所有价值量,即经济产出、人均收入和资本存量等均以1995年作为基年进行了价格平减。

三、 终端能耗总分解结果讨论

1995―2007这一研究时间段按照五年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九五”时期(1996―2000)、“十五”时期(2001―2005)以及“十一五”规划前两年(2006―2007)。如公式(6)所示,本文将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终端能耗的驱动因素分解为8个因子。表2显示了各因子在各个阶段对全国以及上海市终端能耗的平均贡献,图4绘制了上海市终端能耗在总分解中分出的各因子指数的相对重要性,各因子大小为相应期间的累计变化。图5则绘制出全国终端能耗的因素分解情况。

由表2可见,“九五”计划期间,全国和上海市的节能效果均最佳,终端能耗年均增长分别为3%和6.1%左右。在此期间,全国节能工作成效明显好于上海市,这一阶段全国GDP年均增长10.3%,远高于终端能耗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这一阶段国家通过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所有制改革,关停转并了8.4万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从而为此阶段的节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上海市,尽管这一阶段也是上海市终端能耗增长最慢的时期,但其增长速度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政府性公司主导投资驱动型增长的“上海模式”以及国有资产重组缓慢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十五”规划期间全国和上海市都出现了工业再次重型化的倾向,终端能耗增速在所有时期都是最快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5%和10.67%。其中,全国在2003―2005年期间终端能耗年均上涨14.8%,而同期GDP年均仅上涨12.9%,这是1995年以来中国能源弹性系数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超过1的时期;而同期,上海市的终端能耗也依然快速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始终小于GDP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上海市政府确定了六大支柱产业,即石油精细化工、钢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成套设备和汽车产业,它们中大部分都属于高耗能的工业,因此“十五”期间上海市终端能耗的迅速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十五”期间节能效果不佳,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20%的节能约束性指标,因此可以看到“十一五”规划的头两年中,全国与上海市的终端能耗增长速度均略有放缓,但绝对增速仍然达到10.9%和10.3%。

图4 上海市终端能耗驱动因素分解

图5 全国终端能耗驱动因素分解

结合表2各驱动因子的平均贡献以及图4和5各因子在各期间的累计变化,可以发现资本存量、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和资本生产率以及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对全国和上海市而言都是贡献最大的4个因子。其中资本存量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最大的正向影响因子,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则是最大的负向影响因子。平均资本生产率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在全国和上海市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在全国情况中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影响因子,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影响因子;后者在全国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影响因子,而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影响因子。对于这几个因子,将在第4节中具体分析。相比之下,居民消费部门的3个因子对终端能耗的贡献都相对较小,不具备显著的解释意义。

就整个研究时期来看,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年均增长分别为7.8%和8.7%。从全国来看,有6个正向因子,按贡献从大到小分别为资本存量、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居民消费能源强度、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数以及能源结构(年均贡献分别为12.33%、0.94%、0.30%、0.27%、0.10%、0.004%);有2个负向因子,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和平均资本生产率(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43%和-2.21%)。从上海市来看,有5个正向因子,为资本存量、平均资本生产率、居民消费能源强度、居民人均收入和居民人数(年均贡献分别为9.64%、0.94%、0.66%、0.20%、0.048%);有3个负向因子,即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年均贡献分别为-1.66%、-0.99%和-0.03%)。

由上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由资本存量所代表的资本深化对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就全国平均而言,这种由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显然是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作用还在逐期增加。张军(2002)早就指出,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极高,与劳动力相比,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而对于上海市,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上海市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更为严重,但是上海市由资本深化所代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对终端能耗的促增作用在逐期降低,第三阶段已下降到年均3.7%,这与全国资本存量年均贡献连年上升不同(全国资本存量的贡献在第三阶段已经达到惊人的15.2%),表明上海市已经率先改变依赖投资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转而向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资本积累对上海市终端能耗影响的减小也表明,今后上海市将很难继续在诸如投资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有所作为,低悬的果实已经摘尽,节能空间正在缩小,“十二五”期间必须按照表2所示在促进能耗下降的驱动因子上下功夫,通过提高生产部门能源生产率和降低资本强度的直接节能以及优化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和所有部门能源结构的间接节能相结合来进一步推动节能工作。

反观居民消费部门,居民的终端能耗在全国均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能耗部门,在东、中、西部分别占到12%、13%和17%左右,但是居民终端能耗所占比重在全国各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西部下降最为明显,从1995年的20%下降到2007年仅占12%。消费部门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贡献均较小,其中居民人数更是接近1,即贡献接近于0,这是由于居民人数变化幅度非常小,对终端能耗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对于上海市,居民消费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及交通业,且始终维持在10%左右,变化幅度非常有限。通过前面列出的各因子年均贡献,可以看出上海市居民消费部门的贡献比全国的大,这与上海市居民较高的消费水平(如对汽车的消费)有紧密关系。居民人均收入对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的促升作用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段。然而,中国不能“躺”在库兹涅茨曲线上等待拐点,而是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尽快将经济带入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 重要因子的次级分解结果及讨论

本文所使用多重分解法的好处就是还可以对重要的驱动因子进行次级分解,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因子对终端能耗增长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对因子的次级分解,是对其变量本身的分解,而非对其指数的分解。

(一) 资本存量的次级分解

资本存量对全国和上海市而言都是促进能源消耗的最大正向因子,显示能耗密集型的企业本质上也多是资本密集型的。图6绘制出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的资本存量变化。图7则描述该资本存量变量在地区层面进行次级分解的累计量结果。

图6 全国各地区及上海市资本存量

图7 资本存量按地区层次次级分解结果

从图中可见,与中国的资本深化现象相对应,中国各地区的资本存量均在不断上升,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存量分别从1995年的5.8、1.9和1.9万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8.7、10.1和9.2万亿元。资本劳动比数据也通常拿来描述资本深化的程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比在整个研究期间均在迅速上升,分别从人均2.3、0.92和1.0万元(1995年)上升到每人9.5、4.2和4.6万元,这也佐证了中国的资本深化现象。而次级分解显示全国各地区在不同时期内对能源消耗都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因子大于1),也就是说,全国各地区的资本存量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对全国资本存量总量的贡献最大,在“九五”和“十五”计划时期,累计贡献都达到53%,年均贡献8.8%,在“十一五”的头两年中,年均贡献也达到7.9%;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在三个阶段中年均贡献分别为2.3%、2.5%和4.3%,西部地区则为2.0%、2.5%和3.4%,中西部地区对全国资本存量积累的贡献比较相似。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是投资的重点目的地,这是由东部优势的沿海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为发达的经济决定的,当然基于投资和能耗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也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的主要地区因素。

就上海市而言,资本存量增长率从1996年的19.8%一路下降到到2001年的9.8%,随后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11.5%,在2006年和2007年又急速下降到3.8%和4.5%。可见,上海市资本存量积累趋势在90年代中后期总体上是逐步下降的,这与同期上海市工业比重下降有关;而2001年后资本存量增长加快与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再次重工业化趋势一致。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金融业和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也导致近年来对资本密集型工业投入的下降。尽管对制造业等工业的发展在未来上海市结构调整中的地位还有争论,但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将资本密集和能耗密集的重工业转移至其他城市也是相对合理的,高资本密度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是未来上海市第二产业发展的首选。

(二) 强度因子次级分解

1. 对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次级分解

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降低能耗的最大负向因子,能源强度的倒数是能源生产率,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和提供能源的使用效率可以发挥直接节能的作用。在本文第一部分我们曾经介绍了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生产部门各行业的能源强度变化。这里的图8则绘制出全国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按地区层面进行的次级分解结果。

图8 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按地区次级分解

首先就全国各地区生产部门各行业能源强度来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都是6个行业中能源强度最大的两个部门。对于工业而言,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分别为每万元GDP 2.5、4.5和4.4吨标准煤(1995年)以及每万元GDP 1.4、2.2和2.6吨标准煤(2007年),在整个时期内呈下降趋势,仅在2004年左右出现过反弹,而这也是工业再次重型化的必然结果。而且,东部地区的工业能源强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FisherVanden等人(2004)指出,工业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R&D投入的加大、企业所有制改革以及能源价格的变动,因此,中国在“九五”时期进行的“抓大放小”国企改革、对能耗和污染密集型小企业的关停转并以及私人资本的进入对中国工业的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同时,2003年开始的能源价格普遍上涨也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促进作用。再看交通运输业,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分别为每万元GDP 1.2、1.7和2.2吨标准煤(1995年)以及每万元GDP 1.7、1.4和2.2吨标准煤(2007年),可以发现,全国各地区的交通能源强度都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当然交通运输业在全国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因此对全国总体的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影响不大。生产部门的另外三个行业的能源强度都比较低,且变化幅度也不大,对总体影响较小。由表2可知,三个阶段中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对全国终端能耗的年均促降作用分别为-5.8%、-1.1%和-3.3%,这主要是由于在终端能耗中占到主要地位的工业能源强度较大幅度下降所致。另外,前面提到的“抓大放小”政策使得能源强度在第一阶段中对全国终端能耗产生的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而第二阶段,即“十五”时期的再次重工业化导致这一阶段的促降作用相对较弱;而由此导致国家在第三阶段,即“十一五”期间强制规定能源强度减少20%,第三阶段能源强度对能耗总量的促降作用也确实有所加强。图8则显示,东部地区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影响始终为负,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均在第二阶段转为较大的正向影响,尽管在第三阶段这种正向影响开始下降,这也许是由于“十五”阶段伊始中国将工业中高能耗的行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致。

上海市情况与全国有所不同。首先,工业的能源强度明显比全国低且不断下降,不仅低于中西部地区,即使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相比也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数值上,上海市工业能源强度从每万元GDP 1.8吨标准煤(1995年)下降到了1.0吨标准煤(2007年)。其次,与工业不同,农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全国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市的农业受土地面积影响,有很大一部分采用了类似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农业基地,虽然在产量上有明显优势,却导致能源强度较高,但是由于农业在上海市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甚微,因此影响不大。另外,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一直在上升,且高于全国水平,从每万元GDP 1.6吨标准煤(1995年)上升到了3.6吨标准煤(2007年)。上海市的能源强度对终端能耗的促降作用较全国小,在三个阶段分别只有年均3.1%、0.88%和0.11%。如前所述,上海市的能源强度在“九五”期间受到政府主导大型企业以及未彻底进行“抓大放小”改革的影响对终端能耗产生的促降作用明显不如全国;而第二阶段中,在上海市确立能耗水平较高的6大支柱产业的情况下,虽然经济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能源强度却有所上升,促降作用更是进一步缩水,甚至在2003―2005年间,对终端能耗产生促涨作用。尽管2009年上海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着重发展新能源、民航制造、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九大高科技产业以取代“十五”期间提出的6大支柱产业的制造业战略,其成效还有待检验,也超出了本文的研究区间。

从整个时期来看,中国和上海市的能源强度都有所降低,但是却依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尤其是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还在上升(这一情况在上海市尤其严重),因此应着重注意降低这类行业的能源强度,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以达到促进节能的作用。

2. 对资本生产率的次级分解

平均资本生产率表示单位资本所产出的GDP,其在全国为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因子,在上海市为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因子。图9绘制了中国各地区以及上海市的资本生产率变化趋势。图10则绘制了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在地区层面上进行次级分解的结果。

图9 全国各地区及上海市平均资本生产率变化

图10 资本生产率按地区次级分解

由图可见,中国各地区的平均资本生产率基本处于不断下降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从0.56、0.76和0.56(1995年)下降到了0.45、0.49和0.39(2007年);在整个时期内,仅东部地区在最后两年出现了资本生产率的小幅回升。由于平均资本生产率是资本强度的倒数,这一现象意味着中国各地区的资本强度都在上升。表2显示,平均资本生产率在三个阶段对中国终端能耗分别作出年均-2.3%、-2.0%和-2.5%的负向贡献。而图10则显示,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虽然在下降,但是下降速率在降低,表明全国范围内资本生产率的恶化趋势得到了遏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全国层次上资本生产率对能耗具有促降作用了。图10同时显示,东部地区在前两个阶段对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产生负向贡献,在最后一个阶段转正,这与东部地区在2006和2007两年资本生产率的回升趋势有关;中部地区在前两个时期贡献为正,而最后一个时期转负,这与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本生产率且在第三阶段下降较快相关;西部地区在三个阶段对资本生产率的作用都是促降的,这是因为西部地区本身资本生产率较低而且一直在快速下降。

与全国情况不同,上海市的平均资本生产率从2000年开始逐步上升,且促进终端能耗上升,表明上海市的资本效率开始提高。上海市平均资本生产率先是从1995年的每人0.32万元下降到1999年的每人0.29万元,随后又上升到了2007年的每人0.37万元,而其对上海市终端能耗产生的贡献在三个阶段分别为年均-1.9%、1.2%和7.7%。“九五”期间上海市政府主导的企业改革滞后于全国的“抓大放小”所有制改革。上海市社科院2005年的《上海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报告也认为政府主导的“上海增长模式”虽然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却导致资本边际效应连年下降。因此,上海市政府在随后的“十五”期间提出了6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些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导致了平均资本生产率的上升,也导致了资本生产率对终端能耗产生了促涨作用,第三阶段该正向贡献年均达到7.7%,超过了资本存量的年均3.7%成为最大的正向因子。

(三) 结构因子的次级分解

1. 对能源结构因子的进一步分解

结构因子由能源结构因子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因子构成。总体而言,结构因子发挥间接节能的作用,其中受制于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影响较小。但是作为8个因子中唯一覆盖所有6个行业的因子,能源结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比其他几个因子都更加全面,因此这里专门对它进行分析。图11绘制出上海市的能源结构,为节省篇幅,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图暂不报告。

图11 上海市能源结构

从全国角度来看,能源结构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对终端能耗起到了微弱的促涨作用,而在第二阶段起了同样微弱的促降作用,在全时期的贡献几乎为零。其作用甚为微小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整体上依然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在全国终端能耗中,只有东部的煤炭终端消费占总的终端能耗从1995年的39.7%下降到了2007年的23%,中部和西部煤炭所占比例虽然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分别从51.8%和50.3%下降到了39.7%和30.3%),但是仍然占着主要地位,而且这还是在计入电力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考虑到中国电力供给主要依靠火力,而火力电厂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及其制成品,煤炭在中国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将会更大。事实上,煤炭在三种主要一级能源的终端消费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东部的66.0%和47.9%(分别对应为1995年和2007年,下同)、中部的79.0%和69.7%以及西部的77.4%和59.1%。因此,从中国整体角度来看,能源结构调整受制于富煤贫油的资源禀赋而对终端能耗变化的贡献微乎其微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上海市的角度来看,能源结构对上海市终端能耗在第一阶段产生了-0.1%的促降作用,在随后两个阶段产生了微弱的促涨作用。与全国煤炭占主导地位的能源结构不同,石油在上海市能源结构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在电力在终端能耗中始终占45%左右的情况下,石油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29.7%一路上升到2007年的44.9%,而石油在三种一级能源中所占比例更是从1995年的56.6%上升到了2007年的80.5%,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由于石油的热效率较煤炭略高,因此能源结构的变化在整个时期对上海市的终端能耗起到了微小的促降作用。另外,交通运输业值得特别关注,不仅其终端能耗在上海市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9.2%上升到了2007年的21.5%,其能源结构也与其他行业有着重大区别,石油在交通业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一直在90%以上,平均达到了92.7%,在2007年达到了95.1%。考虑到交通也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应该格外重视石油及其制成品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利用效率,以进一步加强该行业的节能工作,同时加大更为清洁的电力在交通业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目前仅占4%到5%)也是该行业节能可以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对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因子的次级分解

产业结构因子在全国和上海市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全国它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因子,而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因子,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市能源消耗与全国相比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图12绘制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即生产部门各行业GDP占总GDP的比重,加总为生产部门5个行业GDP占全国总GDP比重),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图暂略。图13则绘制了全国产业结构在行业层面上的次级分解结果。

图12 上海市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变动

图13 生产部门产业结构按行业层次次级分解

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最主要的相似点就是工业都是占比最大的行业,其中东、中、西部的工业比重分别从43.3%、36.6%和33.9%(1995年)上升到了53.7%、42.0%和43.3%(2007年),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到2007年时均已超过50%。相比之下,农业的比重则在持续下降,尤其是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在2007年已降至10%以下(为6.8%),但中西部地区农业仍在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三产业在全国各地区的比重均先上升,随后在21世纪初期又略有降低,这与本世纪初的再次重工业化促使工业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有关。从上述观察可以发现,全国的工业产出所占比重仍然在上升(第二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如此),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仍然处在初期阶段,而这样的产业结构导致其在三个阶段分别对中国终端能耗产生年均0.45%、1.3%和1.3%的促涨作用。图13显示,在按行业进行的产业结构次级分解中,农业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始终为负,而工业始终为正,且在第二阶段贡献较大,而其他的行业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则表现为正负波动。另外,产业结构的总指数始终为负,表明生产部门GDP在总GDP中的比例波动中下降,消费部门正发挥较大作用。

上海市的情况与全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第三产业在1999年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一个产业,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仅在2003―2005年间出现小幅上升,其余时间一直在下降。工业比重整体处于缓慢下降状态,仅在本世纪头几年出现了小幅上涨,在整个时期内基本维持在50%左右。与第二产业不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在逐步上升,从1995年的40.8%上升到了2007年的52.6%,但是与全国情况类似,也在本世纪前几年出现了小幅回落,但随后又开始增长。其次,与全国相比,上海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更加微小,1995年时为2.4%,到2007年时已降至不足1%,仅为0.84%。由此可见,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比全国成熟相对领先,而且已经开始对终端能耗产生促降作用,在三个阶段分别为年均-1.25%,-0.19%和-2.34%,也可以看到,在第二阶段,即2001―2005年的“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再次重工业化的影响以及上海市6大支柱产业的确定与发展,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的促降作用明显小于另外两个阶段。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比能源结构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中国以及上海市的节能工作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

五、 结论及政策分析

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源消耗在1995―2007年间都经历了明显的上涨,本文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终端能耗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6个行业以及4种能源种类上进行了三重分解,并用同一方法对上海市的终端能耗进行了二重分解,以比较上海市在终端能耗模式变动和驱动因素方面与全国的异同之处,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本文的研究期间内,全国与上海市的节能效果均以“九五”期间为最佳,“十五”期间明显最差,在全国层面这主要是由于再次重工业化对节能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上海市除了受重化工业化影响,能耗相对较高的6大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发展也使得上海市节能速度放缓。

第二,决定全国和上海市终端能耗变动的主要是生产部门,居民消费部门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生产部门中,最大的正向驱动因子都是资本存量,表明资本深化过程同时也是终端能耗加速增长的过程,这种依赖于资本和能耗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显然是粗放和不可持续的。上海市资本存量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这与全国情况不同,这也许意味着上海市的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初显成效。

第三,能源强度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最大的负向因子。不同的是,全国的工业能源强度对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工业能源强度的降低也是能源强度对终端能耗促降作用的主要来源。与此不同,上海市的工业能源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各地区的水平,且下降速度也相当有限,表明上海市工业需要有进一步推进节能工作的新思路。另外,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迅速上升,因此要特别关注该行业的节能工作,以免在其占终端能耗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导致上海市能源强度作用发生反转。

第四,平均资本生产率对全国和上海市的作用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平均资本生产率的下降速度正在逐步减缓,表明中国资本效率有所改善,对终端能耗产生促降作用。上海市的资本生产率与全国情况不同,在第二、三阶段转为促进终端能耗增长,甚至在最后一阶段取代资本存量成为第一大正向因子,这与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式增长模式有关。

第五,能源结构对终端能耗的影响在全国和上海市均较为有限。对于全国,受到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中国短期内很难改变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结构,而这也导致该因子近期内很难对节能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上海市的能源结构总体上对其终端能耗产生促降贡献,这与石油在上海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较高且逐步上升有密切关联。上海市的煤炭和石油消费比例平均为30%和68%,要优于全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应比例为64%和32%),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市天然气消费比例明显偏低,只有2%(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上海市要扩大天然气来源,抓紧开拓天然气市场,重点发展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力争尽快实现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最后,相对能源结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产生的作用要明显得多。由于工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该因子对全国终端能耗产生正向影响,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任重道远。相比之下,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对其终端能耗产生负向影响,这与工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运输业所占比重及其在上海市终端能耗中所占比重的显著上升使其成为上海市今后节能减排必须重点关注的行业。

参考文献

Ang, B. W. and F. L. Liu, 2001, “A New Energy Composition Method: 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 Energy, 26,537548.

FisherVanden, K., G.H. Jefferson, H. Liu and Q. Tao, 2004, “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6,7797.

FisherVanden, K., G.H. Jefferson, J. Ma and J. Xu, 2006,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 Energy Economics, 28,690705.

Wu, L., S. Kaneko and S. Matsuoka, 2005,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agnancy of China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from 1996 to 199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tensity Change and Scale Change,” Energy Policy, 33(3),319335.

Zhang, Z., 2003,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 Energy Economics,25,625638.

陈诗一、严法善和吴若沉,2010,《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财贸经济》,第12期。

陈诗一和张军,2008,《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65―78页。

高振宇和,2007,《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统计研究》第3期52―57页。

梁进社、郑蔚和蔡建明,2007,《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自然资源学报》第6期853―864页。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上海能源白皮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忆文、沈露莹、郭宏超和郭建利,2005,《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战略》,《上海经济研究》第2期52―61页。

夏梅兴和唐忆文,2006,《上海市经济发展与能源弹性系数变动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1期50―59页。

张军,2002,《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经济研究》第6期3―13页。

张军和刘君,2008,《中国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及其解释》,《学术月刊》第7期60―68页。

第7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房地产业与其他部门的相互联系

用直接消耗系数分析房地产业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公式[5]为:式中,aij表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第j部门总产品消耗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xj表示第j部门总产品;Xij为生产过程中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aij反映了某一部门对另一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程度,aij越大,说明两个产业部门间的直接依存关系越密切。表1显示了若干部门对房地产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造业、住宿及餐饮业等以来较大,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涉及较少的第二产业。

最终产品率和最终产品构成

最终产品率是指一部门内部其最终产品占总产品的比例[,设为yi/xi(i=1,2,…,n);xi,yi分别表示n个部门中第i个部门的总产出和最终产品。最终产品的部门构成是指各部门的最终产品占全部最终产品的比例,设为yi/∑ni=1yi。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最终结构。从模拟结果来看,房价每提高一百元,对农业也制造业的产品价格影响很有限,但对服务业,特别是租赁、商务和文体娱乐业的产品价格影响大,这进一步说明房价在我省的影响还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内的关联产业方面。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某部门增加1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当影响力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其公式为:感应度系数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最终使用都增加一个单位通过完全消耗而引起的第i个部门总产出的增加数与平均十个部门总产出增加数的比值。其公式为:式中,bij表示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部门每提供1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的消耗。

根据计算,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66和0.64。这说明尽管房地产业是最受大众关注的投资行业,也是快速增长的行业,但在我省还不是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房地产既是高档消费品又是投资品,是房价与地价的综合;房地产业是股票与金融市场的基础,既负担“居者有其屋”的基本社会职能,又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房地产业事关国家战略、金融稳定和居民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其一,房地产的产业关联度比较大。从直接消耗系数和感应度、影响力系数来看,与部分工业、服务业的关联度相当高,这从理论层面上说明房地产业能够起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作用。

其二,房地产业在最终产品构成中的比例还比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河南城镇化率本身还不高,另一方面还由于河南以一二产业带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也基本符合河南工业化中后期的一般经济特点。

其三,房价的影响范围有限。通过房价的政策模拟说明其对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的带动作用并不大,与相关的测算结果相比,大大低于农业产品价格模拟的结果,这说明房价的波动并不会显著影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价格,而是主要影响到需求方购买力的实现。

其四,河南的基本经济结构决定房地产业在我省的比重还不是很大。我省人口总量大,农业产量大,一二产业所占比例也比较大,而房地产业与第三产业内的其他部门关联密切,所以房地产业在河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8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勘单位;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当前形势下的地勘单位绩效考核制度

收录日期:2013年5月7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行了全国性整体改革部署,时间表也已确定。地勘单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是首当其冲的。绩效考核不仅能提升地勘单位管理的科学性,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对增强整体效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以我院为例,对地勘单位绩效考核进行探讨。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将绩效考核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全体在岗职工的绩效考核,考核方法采用的是360度考核法,即分层次、分对象的进行考核;另一部分为经营实体绩效考核,考核方法采用的是关键指标考核法(即KPI考核法)。

一、在岗职工绩效考核

(一)对象和范围。考核对象为各管理科室和生产经营实体的中层干部及普通在岗职工,含外聘人员和返聘职工。为了便于考核要素和考核标准的制定,根据被考核岗位工作特性分为以下几类:

1、机关管理科室的中层干部;

2、生产经营实体的中层干部;

3、一般管理人员:指在管理部门科办员岗位的人员;

4、工程技术人员:指在生产实体中工程技术岗位的人员;

5、辅助岗位及技工类岗位人员:指钻探工、机修工、物探工、测量工、司机、水电暖维修工、内勤等岗位人员。

(二)内容、要素及标准。考核内容包括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绩效结构三个方面。

1、素质结构:主要考核思想品德、劳动态度、责任心、廉洁性、遵章守纪及出勤情况。

2、能力结构:主要考核职务岗位实施能力、技术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的运用发挥等。

3、绩效结构:主要考核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及经济效益等。

考核对象不同,其考核内容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绩效结构所包含的主要考核要素不同。

考核标准以岗位职责及工作计划为基本依据,明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在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不同的标准。

(三)考核方法。考核工作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时间定于每季末下个月的月初开始,年终进行全面考核,时间为下一年度的一月份。

1、管理科室人员的考核

(1)管理科室中层干部的考核

前三季度考核分数=领导班子评分+所有科室中层干部和实体一把手评分

年终考核分数=领导班子评分+所有科室中层干部和实体一把手评分+职代会评分

(2)管理科室普通岗位员工的考核。按全体科室在岗职工的15%确定优秀人员,首先由院部各科室负责人推荐本部门优秀人员,然后各科室负责人一起对推荐的优秀人选进行打分。

2、生产经营实体人员的考核

(1)生产经营实体中层干部的考核

前三季度考核分数=领导班子评分+所在实体全体职工评分+各机关科室负责人评分

年终考核分数=领导班子评分+所在实体全体职工评分+职代会评分

(2)生产经营实体普通岗位员工的考核

个人得分=本部门中层干部打分+本部门职工互评分

3、为避免极端分数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计算最终得分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

(四)考核程序

1、考核办公室召集各部门被考核人参加会议;

2、被考核人就本季度(年度)工作进行书面述职;

3、进行测评打分;

4、考核办公室核实分数、汇总加权计算得分情况;

5、考核领导小组审查确认考核结果;

6、公布考核结果。

(五)考核结果确认。考核的优秀职工比例控制在全院在岗职工总数的15%(四舍五入原则),各生产经营实体按本部门在岗职工的15%分配优秀名额,各机关管理科室按全体科室在岗职工的15%确定优秀人员,分数由高到低排序,60分为合格分数线。

为体现公平原则,院中层干部和一般职工的考核优秀指标互相不占用,即中层干部的优秀指标为全体中层干部的15%,一般职工的优秀指标为一般职工的15%。

(六)考核结果的使用

1、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奖金发放、岗位调整等的重要依据。

2、为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对季度考核优秀和年终考核优秀的职工给予奖励。

3、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优先在考核优秀的员工中产生。

4、中层干部考核不合格者,由主管领导或纪委进行诫勉谈话,扣除全年奖金的10%;连续两年不合格,扣除全年奖金的30%,降级使用;连续三年不合格,扣除全年奖金,免去中层干部职务。

5、普通职工考核不合格者,分别不同情况,予以培训及调整岗位等措施。

二、经营实体绩效考核

对二级生产经营实体的生产经营目标、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资质合同管理、党建和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一)考核内容、要素及标准。按照《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暂行)》中生产经营实体分成奖励部分的规定,由财务部门年终核算出各二级实体应提取的奖金数额作为计算1.0系数的基数,然后用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党建和廉政建设、合同资质管理等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调节,最终确定各二级实体应发放奖金数额,相应的实体领导班子奖励标准也在调节范围以内,总调节系数控制在20%以内。

(二)考核方法。考核工作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时间定于每季末下个月的月初开始,年终进行全面考核,时间为下一年度的一月份。

绩效考核总调节系数的计算:前三个季度考核调节系数各占20%,年终考核调节系数占40%。

(三)考核程序。由考核办牵头组织绩效考核,会同总工办、财资科、经营科、安全科、政治处等部门按照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院考核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步骤如下:

1、考核办公室召集各实体职工参加会议;

2、被考核实体负责人就本季度(年度)工作进行书面述职;

3、考核组同被考核实体班子成员和职工代表谈话;

4、考核组查阅被考核实体的相关文件资料并进行测评;

5、考核领导小组审查确认考核结果;

6、公布考核结果。

(四)考核结果的使用

1、按照总的调节系数对二级经营实体进行排名,并予以公布排名次序。

2、总调节系数排名作为向上级推荐以及本单位评选先进集体的依据。

3、为激励各实体认真完成院制定的各项管理目标,对总调节系数保持1.0的实体上调奖金总额的2%作为奖励。

第9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

一、坚持“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经济运行机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庄面临着“土地、村办企业到底是分还是不分”的巨大考验。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带领刘庄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深入分析刘庄实际。他们认为:第一,刘庄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形成了一百亩的农田九块以及与之配套的水渠。在这种情况下,分田到户就会造成大部分农业机械的浪费,势必会影响刘庄机械化的进程。第二,刘庄集体经济有了一定基础,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转移到了工副业。如果对村办企业、设备等一分了之,势必会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认清了前进方向的刘庄人,在史来贺的领导下成立了刘庄农工商联合社(现发展为刘庄农工商总公司),制定了“集体经营,继续前进”的工作方针,创造出了具有刘庄特色的“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集体综合经营、专业分工生产、分级承包管理、奖罚联责联产”。

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是刘庄的集体经济组织,村里的集体资产都属于总公司所有。刘庄村委代表全体村民拥有对刘庄农工商总公司的所有权。农工商总公司所属农业、工业、商业各企业是由总公司投资组成的相对地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计盈亏的经济实体。具体来说:

“集体综合经营”,即刘庄农工商总公司作为刘庄村集体经济的实体,在“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支配人力、物力、财力,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原则下,对各行业进行系统管理。总公司内部各企业实行互补互助,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共渡难关。

“专业分工生产”,即各专业人员基本固定,但在农工商总公司内部可以相互调动、相互有偿协作,做到定而不死、活而不乱。

“分级承包管理”,即各专业建立不同形式的责任制。每年初,农工商总公司和各专业的生产经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订出各单位的年度承包指标,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奖罚联责联产”,即各专业按照承包合同规定,若超额完各项指标,到年终拿出超额部分的30%进行奖励;若完不成任务,则按完不成部分的20%进行处罚。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刘庄村依靠农业合作社的优势解决了全村温饱问题;70年代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改变了单一农业格局;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刘庄人民找准高科技制药这一突破口,建立了华星药厂,为刘庄集体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90年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村企改制潮流,刘庄坚持走集体统一经营的道路,实现村级经济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刘庄把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路。

二、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分配制度

刘庄一贯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伴随着刘庄集体经济60多年的发展历程,按劳分配大体经历了工分制(1954年――1984年,1958年除外),工资制(1958年),按劳分配、奖罚联产的分配形式(1985――至今)等三个阶段。同时,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他们创造出了一系列符合刘庄实际情况的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

刘庄的分配制度通过基本工资、奖金和年终再分配来实现。此外,还有退休制度、集体福利事业等内容。按照刘庄人自己的话说,这是两种渠道的分配,一个是按劳分配,体现多劳多得、合理差别;另一个是社会福利的分配,是按人头分配,凡是刘庄村民都一样,这体现的是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

基本工资是对职工付出劳动的基本报酬。刘庄分配制度中最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由上世纪50年代的工分制演变而来的工资分配的20个级别。第20级为最高工资,工资额为180元。每级工资差是9元。工资并不是每月发放,而是到年底同年终分配一起兑现。在刘庄,人人都有工作,弱智和残疾的村民也不例外,村里会根据他们的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因此,年终每个劳动力都能领到工资。

奖金是促使职工更好地完成任务的一种奖励手段。奖金的多少取决于各生产单位完成任务和创造效益的情况。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根据下属各企业完成任务的情况、创造效益情况定出该企业所得奖金数额;而企业又会根据各车间完成任务的情况定出该车间所得奖金的多少;接下来,车间会根据班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定出它该得的奖金。奖金是每月一发,现金结算。由于和生产的效益挂钩,生产一线的职工、干部的奖金要高于非一线的职工、干部。

年终再分配是刘庄村民生活水平的反映。年终再分配的总额是年度总分配额与基本工资的分配总额和奖金的分配总额二者之和的差值。而个人年终再分配所得的数额则与年终再分配系数、个人工资分配总额密不可分。年终再分配比例系数是年终再分配总额与基本工资分配总额的比值,它直接反映着个人年终再分配的水平。每年的年终再分配系数都会调整。由于个人年终再分配额直接以个人基本工资分配额为基数,所以,没有工资的人,进一步说,也就是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人,不参加年终再分配。

福利制度为刘庄村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刘庄党委对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既要把群众带富、带正,还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群众真正达到既富裕又幸福。刘庄建立起了完善的退休、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分配的内容有40多项,几乎包括吃穿住用行各方面。令外界称慕的刘庄村民别墅由村里统一安排、免费提供,每户472平方,人均120平方,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可抗八级地震。中央空调、闭路电视、集中供暖、集中供气、车库等等,均免费。

三、坚持党的建设落在实处,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从老书记史来贺,到刘庄村现任党委书记史世领,始终把“让群众跟党走”作为刘庄村党组织必须忠实履行的政治责任,要求党员始终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刘庄党员的共同信念,也成为刘庄群众的共同追求。

刘庄的党建工作既靠言传,更靠身教。史来贺在谈到怎样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时曾说,“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应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好人,用农村的话来说,就是要公道正派,不捣鬼;二是有能力,现在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没有能力不行。当一个支部书记,不仅要学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还得会做经济工作,会做组织工作,会解决群众当中的具体问题……”史来贺在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干了51年。他从当干部那天起就立下了“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誓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以身作则演绎着“党员干部就是要不怕吃亏”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刘庄涌现出一批河南省和全国的先进人物。比如,被刘庄人亲切地称为“老黄牛”的李安仁,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刘庄党委副书记刘名宣的母亲夏治香,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主管农业的刘庄党委副书记张贵龙,曾获全国学科学用科学标兵称号。刘庄农工商总公司现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刘庄村村民,用史来贺的话说,他们是“刘庄党委培养起来的管理大军”。

在刘庄,党的建设不是空头的口号,而是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一次次的实际行动。“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是刘庄党委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目前刘庄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制度、定期选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学习制度、谈心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和群众评议制度、意见表达和反馈等多项制度,保证党的建设落在实处。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挑战,刘庄党委将灵活的形式与创新的内容相结合,将共性问题的大会制度与个别问题的谈话制度相结合,及时分析解决党员、干部、群众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在关系刘庄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刘庄的党员干部敢于站出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决定刘庄发展前途命运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刘庄的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带领刘庄群众克服困难、共度难关,为刘庄的发展和村民的富裕幸福保驾护航。

四、坚持村民民主,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农业生产组织,不仅是实现协作生产和集体劳动的组织,而且是实现劳动者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组织。其原因就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能够保证成员之间的完全平等,而且能够促成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实现。

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体化使刘庄村民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在这种制度下,村级经济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成为村民共同的事业。

实现村民民主,是刘庄落实集体所有权和村民主人翁地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而民主选举则是刘庄实现村民民主的第一步。2005年,刘庄村实行换届选举。全村952名有选民资格的村民参加了选举。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方式,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当时,史世领全票当选。此后,依照法定程序,刘庄村委会于2008年、2011年分别进行了民主选举,在原村委班子成员基础上,增加了王连太、杨勇、刘军伟、吕利娟、职丽霞等5名年轻人。目前,刘庄村的14个姓氏,357户人家,没有宗族、派系之争,也从未发生过贿选、打击报复现象。

通过扎实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丰富的民主实践,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是刘庄民主政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2008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刘庄更加重视发扬民主精神,以史世领为代表的刘庄村领导班子带领刘庄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市场变化,集全村群众智慧和力量,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将危机风险减到最低,体现了集体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坚持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群众

刘庄人深谙“集体主义精神是集体经济的灵魂”这一道理,持续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先进文化教育,源源不断向村民灌输和传递正能量,塑造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刘庄“六十年红旗不倒”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刘庄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有三条:一是根本性的问题经常抓,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爱党、爱国、爱集体、共同富裕等思想教育要经常抓;二是规律性的思想提前抓,如针对取得成绩时容易自满,提前抓谦虚谨慎教育;针对形势变化,要进行提前教育;三是新发现的苗头及时抓,注意新出现的苗头,出现了就抓住不放,做好思想教育。在实践中,他们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职工、村民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职工、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村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觉悟,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注重榜样的力量和示范效应,常年持续开展先进党员、劳动模范、“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等评优学先进活动,营造“人人当优秀,人人学先进”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