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一、情境教学法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情境教学法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代到1960年展形成,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创设或引入一定的场景,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的,可用游戏情境、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情境等等,寓教学内容于具体情境之中,其情境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作用。

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应用情境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然而,在具体的情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使得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不感兴趣,在情境进行中注意力不集中,忽视情景教学应用后的总结,不注重对小学生德育渗透等等。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接下来笔者就所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相结合,来提出几点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建议,仅供参考。

二、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创设教学情境要注意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高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寻找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创设学生感兴趣、来源于教材又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不能直接的将教学情境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听从老师如何去做,学生被动接受安排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导课环节,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学习。如以讨论、游戏、音乐、视频导课等等,活跃课堂氛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牛津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At a Music lesson时,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的欢快歌曲,如Rainbow视频来导课,“Red,and yellow, and pink, and green, orange, and purple...”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感受。然后,教师通过简单的英语来引入新课“At a Music lesson”。这样,整个英语课堂更加活跃、轻松,学生也不会感觉到英语的枯燥,课堂有效性提高。

2.实施教学情境要注意贯穿,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情境要注意各个环节间的衔接,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有序进行,时刻吸引学生注意力,防止学生由于没有听懂或者不感兴趣走神。在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不仅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就完成了,教师要宏观把握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情境教学应用中,教师就需要重视学生的注意力,做好各环节的衔接;当学生在课上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的变通,以学生整体课堂教学为核心,不能因为某一学生而影响整体。例如,教师在讲到牛津版小学英语Unit 6 Doing housework时,让学生发言在家里每个人都帮助父母做过什么家务,学生纷纷发言,然后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当新课进行到一半时,教师发现学生出现说话、走神、不感兴趣的现象时,教师则应该及时的采取一些活跃课堂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片里的小孩都是怎样做家务的吧。然后,通过视频来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整个教学情境的应用过程更加紧凑且连贯,学生听课效率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随之提高。

3.总结教学情境要注意升华,渗透学生德育

基础教育阶段是锻炼学生知识能力的时期,还是培养学生德育的关键期。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不仅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为学生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还要注意通过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这样才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到牛津版小学英语课程中Family时,教师通过让学生用英语口语来介绍自己家庭的一名成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进行完发言后,教师要总结学生所发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针对Family这个话题,让学生去发现家庭中的感动,渗透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德育。总之,小学英语应用情境教学后要注意总结和升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第2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第3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感恩;德育;特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30-03[ZW(N]

[作者简介]梁伟雄(1977―),男,广东高要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劬劳小学教师,中级教师。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在《诗经》中,“劬劳”一词蕴藉千古孝思,特指父母养育儿女的劳累,诗歌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孝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这种美德,正是广州市石溪劬劳小学的文化之根。在过去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里,劬劳小学默默传承着感恩的传统精神,并将感恩作为德育主线。

立足于当下学校特色发展的大环境,劬劳小学在实践探索中构建了“3+1”感恩德育理论体系,即以“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为德育途径,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我们让学生在“知恩、报恩、施恩”的感悟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此,本文结合劬劳小学“感恩德育”的研究和实践,浅谈学校德育的特色发展。

一、感恩德育的内涵解读[HTSS]

石溪劬劳小学是香港恒生银行永久名誉董事长何善衡先生,为纪念慈母刘太夫人养育之恩,于1937年捐资10万两白银创立的学校。据记载,何善衡先生因在外创业事业有成,万分感念慈母的养育之恩,但却深恩未报而慈母见背,遂捐建劬劳小学,以此回馈家乡父老,缅怀母亲。

石溪劬劳小学因慈孝而得名,亦因感恩而立校。感恩之于我校师生,是创办者的拳拳孝心,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德育之魂。纵观当今社会,人们感恩意识普遍较为薄弱,部分人或享受大自然馈赠之余肆意破坏环境,或面对父母之恩却冷漠回应,或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基于此,我们立足小学教育的本质,以德育为重,让“感恩”从小学生开始,并由校园向外扩散。

然而,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感恩精神?我们反复思索着这个问题。上溯古代儒家文化,劝人感恩的经典著作比比皆是,如《朱子治家格言》深刻诠释了对“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淳朴的民风。延至当下,我校认为,“感恩德育”应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延续何善衡先生的精神,并赋予更深层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先人、家人、朋友、大自然之“恩”,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感恩善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感恩润泽师生心灵,“知恩、施恩、报恩”之情将在劬劳小学里蔚然成风。

二、感恩德育的特色实践[HTSS]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感恩和懂得为善是做人之根本,亦是品行端正的重要体现。何善衡先生的慈孝精神在石溪劬劳小学里代代相传,成为历届师生秉承的优良品德。为了让感恩之情义永续不朽,我校在现代德育工作中继续渗透感恩精神,我们抱以教育者的赤诚之心,涵养学生以最质朴的情感立身处世,使学生的个人品格素养得到提升,行为习惯得到美化,学会“知恩、报恩、施恩”。

如今,在石溪劬劳小学里,学生爱惜公物、爱老师、爱父母,毕业之后,他们为老师送上感谢信。感恩已成为我校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正茁壮成长。

我校学生的真情流露,正是源于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我们在实践中摒弃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模式化德育活动,让“感恩”见于校园各处、见于课程实施、见于丰富多彩的家庭互动中,从而形成以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为手段,以“习惯养成”为成果的“3+1”德育模式。于是,我校将“感恩德育”外化为一种学校精神,并逐步推进特色实践探索:

环境熏陶:围绕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德育因子,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何善衡先生的慈孝品德。

课程渗透:围绕“课堂为德育主阵地”的理念,将学生置身于校本课程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感恩的理解。

体验认知:围绕“德育生活化”的核心主题,使学生在活动体验、语言交流、思想意识交流的过程中认知“知恩、报恩、施恩”的道理。

我校认为,要在未来的社会中赢得竞争,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通过系列感恩举措,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习惯养成”中快乐地享受学习、体验生活,感受父母的亲情、老师的恩情、同学的友情,对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当感恩从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行动转化为习惯,从习惯转化为品质,即为一种境界。

(一)营造感恩环境氛围,熏陶师生心灵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育人的隐性载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寓环境熏陶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溪劬劳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校内文化景观丰富,是学校感恩精神的具体呈现。

走进学校,但见南边是修德楼,北边为明德楼,南北楼与校园中轴线上的慈孝牌坊、纪念亭、慈惠堂等文物建筑相映成趣。那带有岁月印记的慈孝牌坊,红墙绿瓦,古香古色;慈惠楼自办学之初便已存在,几经重建修缮后现已变成学校的图书馆。这一景一物,仿若一部书,师生每天与“书”对话,感恩生活的美好。

当然,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师生共同创造的人文环境。在劬劳小学的校园里,有师生共同创造的感恩主题黑板报,有学生贴在宣传栏上的谢师卡,有展示栏上学生创作的感恩手抄报作品……处处渗透着以感恩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凝聚了师生的智慧,激发了每颗心灵对学校的感恩之情。

(二)深化校本课程开发,渗透感恩主题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并应用于教学计划中,有助于学校开创德育教育新局面。我校德育课程以感恩为主题,把关心父母、尊敬老师、尊重和帮助他人作为美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并由此开展了广东省级课题“构建‘感恩德育’模式,培育‘新三好’学生校本德育研究”,以科研引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德育课程的“两个转变”。

1.从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转变

以往我校的德育课程各部分或各年级渗透的感恩元素都呈静态,彼此间缺乏内在联系,使得“感恩德育”缺乏活力,为此,我校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课程,使课程内容呈现动态综合性和递进性,实现向动态结构的转变:其一,动态综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范围,有序融入感恩内容;其二,递进性体现在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逻辑和品德发展规律去综合设计课程。

在具体实践中,我校以“感恩德育”为契机,把何善衡先生一生艰苦创业、乐善好施、造福乡梓等事迹,编成《感恩教育》读本。该读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特点,课程设计由浅入深,读本分上、中、下篇内容,上篇以了解校史、创办人,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校工为主;中篇以何善衡先生的故事引入感恩父母的内容;下篇以感恩社会为主。此套教材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感恩认知,拥有善良、宽容、担当之心,懂得“知恩”“报恩”与“施恩”。

2.从重理轻情向知情交融转变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打破“重理轻情”思想的禁锢,这是我校师生的统一认识。我们在各学科校本课程教学中渗透感恩元素,通过对学科内容进行引申,使课程内容紧扣学生现实生活,让“感恩德育”上升到“知情交融”的层面。

对此,我校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和拓展感恩元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对于数学课,我们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知道每天吃的大米需要多少人力、工作量,体会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对于音乐课,我们对课本里有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的歌曲进行分类,并组成蓝本,分年级长期使用;对于语文课,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好文章,朗诵感恩诗词,背诵名言警句;对于心理健康课,我们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该如何进行调解,让学生以感恩之心豁达应对困难。

(三)开展多元体验活动,提升感恩认知

依托感恩体验活动,能使学校德育质量得到升华。当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爱自然之时,便是实践体验的价值所在。我校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从单纯的校园、家庭步入广阔的社会,这些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活动主题,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1.以生活为基础,用爱感化学生。我校梳理思品教材发现,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品德教学中,沿着一条纵向的线轴,即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不断加深。对此,我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时,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主题内容,让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如学校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三项感恩作业: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用一天时间为父母分担家务。学校还以“爱己、善行、立志”为主题,以“感受爱(感知,道德认知),感激爱(感动,改变的力量),回报爱(感恩,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为教育模式,开展系列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融乐趣入活动,多元渗透感恩。“感恩德育”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礼知情,从中感悟与学会“恩”与“爱”。我校安排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将乐趣蕴含于其中,如倡议全校学生回家收集温馨照片、讲述一件与亲人之间的关爱故事、写感恩信等。这些“寻找身边的爱”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体验过程。为了不断创新“感恩德育”的活动载体,我校还结合德育和诗歌教育,开展收集感恩诗词、吟诵感恩诗词、绘制感恩图画、撰写感恩诗歌等活动,定期在学校感恩展板展示;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意义深刻的入队仪式,学校邀请一年级的家长参与入队仪式,让家长亲手为自己的孩子系上红领巾并为他们送上入队礼,与此同时,学生献给父母一份感谢礼和一句感谢的话。

3.借家校搭平台,升华感恩之情。德育工作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相互配合。我校在“感恩德育”活动启动阶段,向家长和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与家庭和社区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不断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如开展“我为学校做点事”“我为班级做点事”“我为他人做点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召开“家校共话感恩”座谈会,举行“感恩自然,认养小树苗”行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知行。如此,我们把校内的德育向家庭、社会辐射,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从“报恩”到“施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三种方式的作用下,我校“感恩德育”自成一体,最终使得学生“习惯养成”,彰显德育成效。“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一书中如是描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我校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养成感恩之心,他们用一句句感恩的话、一颗颗爱心汇聚成学校的独有风景。

游走于校园内,即可发现感恩已内化成一种精神和信念,渗透在学生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举止上,如学生每天自觉打扫校园落叶,有的还拿工具到苗圃除草,从未叫苦叫累,他们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的关心,正是感恩的最好体现。

此外,为总结学生的习惯养成成效,我校还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制定了《石溪劬劳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建立“三好生”“文明生”评比制度,并在少先队特色争章活动中设置校本“感恩章”,从学生的“形态”和“行为”出发关注德育成果。

综上所述,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石溪劬劳小学传承先人精神,以感恩作为德育的主线,多元开拓德育模式,使感恩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人格资本,长此以往,学校德育将焕发主动性和特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一、尊重、关心、严格要求学生

我们都知道要尊师重道,其实学生也是需要尊重的,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品德高尚的表现。特别是对那种缺乏自信,能力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习的学生,不仅不能用犀利的语言讽刺、侮辱谩骂他们反而需要从心理上安抚他们,耐心的帮助教导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重视,在教学中多创造机会给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关心和严格要求学生虽是表面条件,但真正能使学生们从内心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接收教育的正确观念。

二、教师应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谈吐文明,举止高雅,落落大方,时时刻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样不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的熏陶,也做到谈吐文明,更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另外,教师要用简洁、文明、幽默、风趣、逻辑性较强的语言来给学生们传达信息,切不可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的同时,也会博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体育教师更是应该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在教师的带动和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

三、经常给与学生鼓励与表扬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与适当的表扬及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完成任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兴趣。从学生们的实际出发,并适当的给与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能是学生感受到荣誉感,满足感。有助于学生养成刻苦学习和自觉学习的精神。即使批评学生,也要适当的鼓励,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避免言行粗暴,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教师应随时总结说话的技巧和应用,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适当的做出回应。这样不仅使学生正确的接收批评,也能更好的使学生们的身心往更好更健康的方面发展。

四、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熟练灵活的运用教学教材,有效的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尊重学生的人格,自主性教学,利用课堂组织教育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体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独立能力、自主能力、以及表现美、热爱没、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感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全方面的发展!

五、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小学的体育课程丰富多彩,例如体育课中的比赛和对抗练习,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班级与班级,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各种对抗形式,如课间操、运动会、各种游戏、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都可以成为学生们比赛竞技的好项目,都可以为学生积极参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更好的使运动员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竞赛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竞技能力。相互帮助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产生一种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也可利用游戏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小学游戏教材中,大多数游戏有一定的思想性、目的性、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如“运送弹药”等游戏,让学生们分别扮演角色,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或者利用“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进行游戏,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德育意识,不仅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可提升体育教学所存在的意义与品味。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牢记德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抓住各个环节中的因素,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做一个有着良好思想品德、高尚品质的优秀教师,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育态度,较强的事业心、优雅的谈吐、忠诚的爱国心,用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熏陶、感染每一位学生。做一个教师的典范,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各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理论知识、现代先进教育技术的掌握、自身的身体训练素质,不断提高技巧技能,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更高的教学要求。

作者:王伟 李亚洲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新峪希望小学 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杨睿荣.浅谈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02.

[2]王佳.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3.02.

第5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序列化”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不断地被加强,但同时也不断地被指责,如“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等等。究竟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2011年我们展开了“当前中小学的德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分别对我校四、五、六、七、八、九年级共12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德育目标和要求存在无序性的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的问题、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的问题。

调查表明,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所刚刚由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重组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针对在校学生年龄跨度大,生理、心理需求存在极大不同,原有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同,学校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和学校常规教育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学校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利用资源重组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独特优势,开发我校“宁波商帮摇篮之一”的资源优势,遵循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改变学校德育工作无序的状态,从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型出发,着力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序列化,以此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序列化实施的有效途径

1、整合学校德育目标和要求,使“序”成为一种动力

两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宁波帮精神”和“勤、朴、肃、睦”校训,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每个学生要在学校连续学习生活九年时间的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德育总目标,年段目标,和年级目标,着重推行“序”的教育教学,努力使“序”成为的一种动力

2、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使“序”成为一种行为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各种活动情境,在活动中反复体验深化,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不断内化。因此,我们积极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学生活动体验,梯度设计训练,逐步加强内化,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活动序列。

例如,我们利用每月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通过表演、绘画、朗诵、远足、小发明小制作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学习英模、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3月开展“雷锋与我同行”主题教育活动;4月开展“探商帮足迹,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5月开展“成长足迹、热爱劳动”主题教育活动;6月开展“耕耘收获、总结提高”主题教育活动;7月开展“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8月:“向军旗敬礼”主题教育活动;9月开展“感恩老师”主题教育或;10月开展“祖国万岁”主题教育活动;11月开展“我运动,我快乐”主题教育活动”;12月:“守护生命”主题教育活动。

此外我们还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及毕业典礼的召开,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集体意识;有计划的开展好每周的主题班队会,建立教师读书社团,组建学生读书会,开展师生读书朗读竞赛,学生古诗词背诵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行为意识和道德情操。

3、重建德育课程体系,使“序”成为一种素质

以课程教学为平台,强化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我们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立足课堂教学,强化教职员工全员德育意识,坚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整合中小学思政等学科教材,构建“序列化的德育课程”,学校政教处、思政教师共同研究制定学科育人方案,形成九个年段的教育层次递进,科学育人。例如在思政课前3分钟进行德育熏陶:“一二年级课前训练说一句感谢他人的话;三四年级课前训练说一段赞美同学的话;五六年级课前讲一段助人为乐的小故事,七年级要求学生课前背诵一首爱国诗人写的古诗,八年级要求学生课前讲一段赞美生活的名人警句,九年级课前要求学生说出一种权利名称并给预解释。”让每个学生都轮训一遍。再提出新的训练内容要求,如此往复,不断提升,既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又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观察、写作、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任课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教育计划分别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渗透计划,学校审核后由任课教师具体实施。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在体育、音乐、美术学科,培养学生体能和审美情趣;在数学、科学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历代科学家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这些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立志成才、为国争光教育。实践充分证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4、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使“序”成为一种观念

创新班级文化,利用班级的角角落落,张贴各类名言警句、规章制度等,建立和完善读书角,对学生思想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班级文化展牌,积极创建班级有形文化,利用班风、班训、班级口号等的制定,认真打造班级精神文化,以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创新园林文化,通过绿化、美化、优化校园,让碑、匾、泉、石系统地发挥育人功能,宁波帮先驱、中兴创始人叶澄衷先生的铜像静静的耸立在校园中,悄无声息的向中兴学子传递着“小舢板”的传说。校园内八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刻有校训“勤、朴、肃、睦”以及表现宁波商帮文化的“扶持”“怡然”等字样,石头的形状不一,巧妙的分布在中兴校园里,或立、或卧,体现出江南园林独特的情趣,也营造出独具江南韵味的园林意境。让中兴人在美的熏陶中,激发文化自觉。

第6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 德育工作 现状措施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民教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德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理念了解不完善

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理念理解得并不是很透彻、很完善,对教学内容中德育的内容与重点无法深入地研究,因而,无法完成德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就成了空谈,从而无法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好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分辨能力弱,自觉能力差,抗挫折心理差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普遍表现为责任感差,对外界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也差,抗挫折能力差。对父母、教师不懂得感恩;对朋友、同学不知道宽容,自私心理重。另外,由于外界诱惑太多,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一)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对他们的成长负责。因此,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教育观念和内容都要转变,要与时俱进,自觉强化德育工作。对于新课改中的相关文件内容要认真领悟、体会,提高自己的认识,并且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实践。例如,某学校在学年的工作计划中把“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活动与实践,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有实践;努力开创一条符合我校实际有特色的德育教育途径”。我们要将德育工作当做首要的工作来抓,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工作中扎实推进。

(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榜样作用。学校可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教育思想大讨论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教育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水平。同时,学校大力建章立制,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优化了教师组合,使学校各方面工作有了显著转变,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

(三)精心设置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紧密联系教材,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教学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当前我们的教材都是围绕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进行的话题,所以,教师必须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例如,小学英语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低段的学生我们从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方面入手。如鼓励他们见到同学或教师用Hello!Hi!等礼貌用语进行问候,而高年级段的学生我则从一些能够动手动脑的方面来入手,如遵守社会公德、规章制度,爱护动物,注意环境保护等方面。

3.结合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例如,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育网络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共育网络,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学校、家庭、社会要配合教育,协同作战;以“家长委员会”“警校共育办公室”等多种形式,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学校党、政、工、团、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齐抓共管、步调一致,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第7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42―01

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小学教师,不能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仅仅依赖于每周两节的思想品德课,而应该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将其灵活地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并加强各学科之间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教育合力。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学科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各学科教师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教师,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师的世界观、言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小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为了使小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认识得到健康的发展,各学科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教师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和个性倾向的发展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为学生作出表率,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二、重视“五爱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所谓“五爱”就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五爱教育”更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更是其核心。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作为小学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时,更应该将“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这一主线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贯穿这一主线的同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特点,利用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引领和熏陶。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通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崇敬之情;通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文章让学生在感受童话魅力的同时,感受真、善、美。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可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生唱《国歌》《五星红旗》这些歌曲时,引导学生用自豪、优美的歌声来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多为祖国作贡献;在学习《红蜻蜓爱花竹帽》《侗家儿童真快乐》《草原就是我的家》等歌曲时,让学生体会各民族的团结之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命题画创作,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也可通过介绍我国历代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8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写字,教学,品格,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201-01

一、培养良好习惯,以“正笔”求“正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句名言“心正则笔正”。要想使学生具备良好个性品质,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我对一年级初入学的学生做过调查,发现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握笔姿势正确,其他学生的握笔姿势可谓是千奇百怪。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的开放性极强,可塑性极大。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形成一种习惯定势,难以矫正。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必须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培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如何将双姿训练到位呢?

学儿歌。将正确的写字姿势编成儿歌,琅琅上口,学生易记。如“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身离桌子一拳。”“身要正,肩要平,脚要稳”等。

做示范。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发达,模仿力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写字姿势,从而判断正确的写字姿势。选择出最正确规范的一种,进行模仿训练。再深入到学生中去,分解要领,边讲边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书写形象”。

勤督促。在平时的写字训练中,教师加强巡视,留心观察,对书写姿势正确的同学,随时随机表扬肯定。发现有书写姿势错误的,及时采取措施,指导并帮助其改正。

多耐心。小学生的自制力弱,不好的习惯常反复出现,这时就要求教师有耐心,反复强调,不同的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尽相同。对一些学生在长时期里形成的错误姿势,要降低改错的难度,教师手把手、有针对性地辅导,不厌其烦。

二、创造适度空间,持之以恒练习

写字练习,它需要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要想学生写好字,我们就应该为学生准备好一个适合写字的场所,给他们写字的时间。因此,从学生刚入学开始,我就将中午12:30――12:50定为写字时间,规定学生进教室开始写字就一心一意地写,不能做其他任何事情,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写字不开小差,写字不说话,写字不做小动作“等习惯,使学生在写字学习中学会遵守纪律,做事专心的习惯。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定时练。每天中午安排二十分钟的“中国人练好中国字”的写字时间。在写字时,保持教室安静,避免高声喧哗,营造宁静的写字氛围,使学生静下心来,用心书写。对写字时总爱说“悄悄话”,总喜欢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的学生,教师及时走到他身边,拍拍肩膀,轻轻抚摸他的头,提醒他要保持安静。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对写得好、认真写的学生随即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导。

创美境。在书写过程中,当学生产生疲劳、烦躁的情绪时,放些舒缓悠扬的轻音乐,如“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得曼的情调钢琴,以及浪漫小号,萨克斯音乐,还有古筝、小提琴等弹奏的古典乐曲,使学生们心情舒畅,心境开朗,疲劳程度降低,从而使注意力又重新回到练习中,避免了习字的单调乏味。

给自由。在练习方面,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空间。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在学习中,我们也不应该以同一个标准要求不同水平的学生,应因材施教。喜欢写的多写一些,不喜欢写的可以写得少一些,但要求认真写,尽量写好.写字能力很弱的学生,老师应采取鼓励的方法,在“矮人中找常人”,尽量挑优点,提高写字的积极性。自己认为还没有写好的,可以再写,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在课堂上来不及及时完成的,允许带回家继续练。要让学生觉得写字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老师硬布置下来的“苦差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去学,主动去练。

写字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素质教育活动。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学习过程。他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练习和不断的学习、总结、提高中找到学习的方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养成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的学习态度,以达到提高艺术修养、净化心灵的精神品质。通过写字教学培养学生的品质,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亲身感受,注重实践,从实践的甘苦中来,切不可以纯技巧技法的训练为目的。要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以写字教学为载体,有机渗透,有效训练,能够对学生的品格塑造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同时,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促进了书写水平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各方面品质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项品质的逐步形成,往往能实现整体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嘉羊:《书法学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第9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随着人们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形式变化多样。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误区

1.1学科化倾向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级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可由于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偏差,很多学校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纯知识学科,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介绍各种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因为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仅考理论知识,更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1.2德育化倾向

我国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显着它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更关注解决问题、矫正问题行为。[2]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其潜能发挥的目标有所偏差。

1.3活动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穿插心理活动被广泛采用,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的心理活动开展过于随意化。心理活动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动的设计要以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设计应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心理游戏为主,初高中可以以团辅活动和心理体验为主。[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新发展

2.1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学科渗透是指各教师在自己所从教学科的领域,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与所授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这一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辅导教师任课,而应该是全校教师全员参与[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

2.2诱导式教学模式

诱导式教学又称体验式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结合学生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悟自感,发展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一模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亲身发生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虚构的。该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来完成,更是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又称脑力风暴,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定一个主题,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员为小组建言献策,形成小组意见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意见、归纳小组智慧。[6]这一模式中教师仅为引导员、组织员,更多是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突出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智慧。但该模式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初高中生,他们通过与同辈的对话更好地去审视自己。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新趋势

3.1课堂主角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逐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缘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得以内化;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需求表现得更个性化,想要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就得以学生的需求为对象。

3.2课堂范围更广

随着渗透式、全员式地参与,随着中小学各位教师心理认知地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不在仅限于该门课程的课堂之上,学校的课堂内外均可能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表现有二:一是,各学科的教师都能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他所授课程之中;二是,各位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的塑造去影响感染学生,特别在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