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关系学范文

公共关系学精选(九篇)

公共关系学

第1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学校公共关系(Schoolpublicrelation)是公共关系的一环,对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意义的了解,有助于对学校公共系的认识。

有关公共关系的定义,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且各有所强调兹列举如下:

Canfield&Moore(**):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表现于为大众利益而服务的政策和措施上的一种管理哲学,它向大众解释机构的政策与措施,以获得大众的了解和友善。

《公共关系通讯》:「公共关系是一个单位或组织制定和实施赢得公众理解和接受的活动规划﹑评价公众态度﹑确保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与公众利益保持一致的一种经营管理功能。(**等译)。

国内学者王洪钧「公共关系基于社会责任之管理哲学,藉有效之双向传播与政策之调整,使机构或团体与其公众间获致和谐关系之过程。

王德馨等则认为公共关系含有三个操作性定义(**):

(1)公共关系可促进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团体与个人及区域与个人间的协调与沟通;(2)公共关系是建立在善意依赖的基础上,达成社会与人群合为一体的互动目标;(3)公共关系不只是宣传,也是一种管理职能,它要负责测验大众的意见,使企业政策符合公众的利益。

由上述各家对公共关系的定义,我们了解公共关系绝非一般人所认知的,存在于两者之间不能为外人知道的交际活动如:拉关系、讲人情、走歪路、或者请客送礼和贿赂等,更不是虚构故事;而应是两者之间对政策、措施或事实的坦诚沟通。由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支持,建立机构与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确保两者相互间利益的一致。

至于学校公共关系的涵义,学者也有见仁见智的看法,例举供参考,再加以归纳。

Kindred(**)认为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与小区的一种沟通历程,旨在增进民众对教育需求与实际的了解,并鼓励民众参与,增进合作改善学校的兴趣。

国内学者陈义明认为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透过各种媒体活动,向政府官员、民意代表、社会大众、学生家长等,作适当的报导和接触,使其对学校具有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关系,进而获得支持、鼓励和指导。

**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用媒体沟通、服务及其它活动等方式,与社会民众建立相互了解与良好关系的历程,以获得社会民众的支持与协助,并使学校教育能适当地符应社会的需要。

综合上述各家的说法,学校公共关系应具有以下几种性质:(1)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学校与其公众之间的一种沟通历程;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长期性的活动;(3)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应用各种媒体传播﹑服务或活动与其公众建立和谐的关系;(4)学校公共关系所传播的讯息是真实;(5)学校公共关系的目的,是想建立学校与其公众之间的了解、支持、鼓励与合作。

研究者根据上述学校公关的性质,将学校公共关系定义为: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且长期的应用各种媒体服务或活动,与其公众真诚沟通,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赢得公众对学校的了解、支持、鼓励和合作的历程。

二、学校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

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开放系统,另一为封闭系统。学校就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黄昆辉;杨贵美),会与它所处的环境产生交互作用,这个历程牵涉到「输入(inputs)(包括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知识价值与目标、金钱等)、「历程(process)(包括组织结构次系统、人员、技术及工作任务等)及输出(outputs)三方面。

但从这种直线模式(linearmodel)的输入─输出系统中实不易了解学校系统中各种构成要的实际交互作用。组织成员的行为,不但受组织内部实际运作的影响,且亦与组织外部的物理─心理环有关。

因此,开放系统具有以下的基本特性(陈慧玲):

1.历程性:具有「投入─转化─产出的运作历程。

2.互动性:维持次级系统间的动态交互关系。

3.界限性:具有易穿透的界限。

4.回馈性:具有控制性的回馈装备。

5.生态性:具有适应环境,反解组凋零的能力。

对于这五种特性,学校公共关系的推展上亦具有五大涵义:

1.学校公共关系的推展应予重视。

2.应兼顾学校内外部的公共关系。

3.畅通回馈管道,调整学校运作。

4.了解环境特性,掌握环境变量。

5.重视小区人士对学校行政措施的影响。

(二)、传播学理论

Barnard(**)认为传播乃个人与个人间传递有意义符号的历程。

Schramm&Roberts(**)认为传播即是借着分享讯息﹑事实或态度,试图与他人或团体建立共同的了解与看法。

李金铨认为传播至少包含三种意义:(1)最广义的说是把信息(information)、意见、经验、态度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2)相当于交通(transport),指车、船、飞机等。(3)相当于大众媒介(massmedia),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等。

(三)、营销学理论

营销和公共关系都是企业组织的重要管理职能,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具备营销观念、善用营销策略,有助于公共关系功能的发挥(陈慧珍;彭富雄;袁自玉)。

营销之定义亦是言人人殊,其中王志刚等综合归纳各家的说法之后所提的定义颇为中肯,他们认为营销的广义定义为:在动态环中,所有为了加速并便利交易行为之组织或个人的活动。

另外,Kotler的观点也极具参考价值(陈慧玲):营销是一种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使现有顾客和企业组织之间进行自动的交易活动,以满足其所需。它的顺利进行完全倚赖企业组织深入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欲望,且利用有效的定价策略、传播方式和营销通路,以告知、激发及服务消费者。

但学校为非营利单位,其所从事的营销活动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利润。虽然如此,营销的原理和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非营利的活动中(王志刚等)。

参、学校公共关系的目的

学校公共关系具有管理、宣传、沟通、协调、回馈等功能,学校一方面报导学校办学情形与成效,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建立与公众的沟通管道,反映外界环境的需要,足以发挥双向传播、提供回馈的功能,故可消减组织内外的误解,形成一致的目标和行为。至于其目的各家的说法也不一样,兹列举如下:

Jones(**)认为学校公共关系的目的有下列八项:

1.向公众报导学校事件;

2.使公众对学校建立信心;

3.使公众对教育计划给予适当支持;

4.培养公众体认教育在民主社会中的重要;

5.改进教师、家长的观念,使能适应儿童的需要;

6.结合家庭、学校、小区力量,改善儿童教育;

7.评估学校的工作与小区儿童的需要;

8.导正公众对学校目标的误解。

Stoops,Rafferty,&Johnson(**)认为学校公共关系的目的不在于辩解、掩盖或夸大事实,而是告之以事实。

陈慧珍认为学校公共关系的目的有:

1.提供有关学校的各种消息给小区人民。

2.提供小区的各种有关消息给学校。

3.建立并维持小区民众对学校的信心。

4.确保小区对学校及其各项计划的支持。

5.使学校与小区在努力与成就上发展其共通性。

6.帮住小区民众认识教育发展趋势。

7.经由继续不断的交换数据,发展学校与小区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8.在小区人士能了解教育需要的情况下,建立一种对学校各项计划之非官方式的评键标准。

9.发展小区民众对于服务学校的良好意愿。

**学校公共关系的总目的在结合学校与社会的力量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其目标有四:

1.让学校及社会相互了解。

(1)让社会了解学校的性质与需要,以激发其与学校合作的意愿与应有的认知。

(2)让学校了解社会性质与需要,使学校教育能适当反应社会的期望。

2.赢取社会对学校的信心与支持。

(1)赢得社会对学校的善意与信心。

(2)取得社会对学校政策与措施的支持。

3.使学校得适当地运用小区资源。

4.社会因与学校合作,而使其公益获得更大的保障与进展。

四、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

学校公共关系的发展已慢慢走向专业化(郭明堂),公关的对象将更加扩大,学者的看法也很一致,郭明堂将学校公共关系分为内部与外部公共关系两类:

1.内部公共关系主要对象为教职员工、学生公众、校内行政人员之间。

2.外部公共关系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校友、小区、教育行政上级或同级机构、政府机构、有组织的人民团体(如狮子会、国际青商会),都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王洪钧将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分为:

1.教职员公众。

2.学生公众。

3.学生家长公众。

4.校友公众。

5.小区公众

**认为学校公共关系,若以学校为主体,则其对象便是学校以外的社会民众;若以学校行政人员为主体,则其对象除社会大众外,尚包括校内其它成员,如行政人员,教师,职员、工友、学生等。

五、学校公共关系的推展途径

(一)、推展步骤

Kindred认为学校公共关系的过程有下列五个步骤:

1.须有适当的政策做依据。

2.收集资料以了解小区。

3.决定公共关系的目标和策略。

4.进行沟通。

5.评鉴公共关系计划的效果(杨如晶)。

陈慧玲提出学校公共关系四大步骤,包括舆论调查、计划与决策、传播与行动、评估与校正。

杨如晶认为学校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有步骤的过程,且步骤环环相扣,具连续、重迭及循环的特性,其步骤依序为:

1.研究──收集资料了解小区。

2.计划──决定目标和策略。

3.沟通──展开行动职行计划。

4.评鉴──了解公共关系计划的成效。

林泊佑归纳学校公共关系之运作过程为四大步骤:

1.确定学校重要公众,了解公众之背景、态度及需求。

2.拟定学校公共关系计划,并化为具体之方案。

3.执行学校公共关系计划及方案。

4.评估并加以修正。

(二)、推展方法:

美国学校公共关系协会(NSPRA,1986)认为学校赢得公众支持的方式有二,即将公众带入学校及进入小区。其具体的方法有(杨如晶):

1.内部成员的沟通及参与:学校应重视其内部成员间的沟通须通畅无阻,方能保障学校公共关系得竟全功。

2.与家长沟通的方法,除传统方法外,另建议如下:(a)家长研讨会:可于学生上学前、放学后或周六举行。(b)家庭作业热线:家长可于晚间某段时间内,打电话至学校向老师请教有关作业或其它问题。

3.校长的沟通:校长在小区中须扮演积极的沟通角色,应利用每一与外部公众接触的机会,如访问家长或小区主织时,说明学校的计划,并与内部同仁及学生有密切接触。

4.出版品:学校以学校手册、简讯、课程指导、年度报告、学校行事历及通知单等出版品,向公众通报学校讯息。

5.定期的邀请公众莅校参观:经常地一再邀请家长或非家长莅校参观,以增进其了解学校的实际状况。

6.接触小区:鼓励义工,包括资深市民等,来校协助学生学习,促进学校对小区的了解。

7.出外演讲:派学校成员或学生赴校外演讲,并应备妥有关幻灯片或影带、现在与过去学生杰出成就的传单等,以加强公众对学校的认识与了解。

8.设置有组织的重要信息提供者(keycommunicators):将小区中的消息灵通者,纳入学校的工作团队。重要信息提供者不但于平时可帮学校提供或传达消息;且于危机时,更能有效消弭谣言。

9.组织市民顾问委员会:邀请家长团体、非家长、小区企业领袖、学校成员及学生等代表,组成顾问委员会,学校可由此而了解小区需要。

10.与学生沟通:学生是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应利用机会接触学生,如与学生共享午餐、与学生领袖座谈等方式来听取学生意见。

11.协助家长帮助其女子学习:以研讨会等方式,协助家长解决其子女学习的问题。

黄振球教授认为改进学校公共关系的办法有五:

1.加强亲职教育,协助家长了解如何更有效的在家庭辅导儿童。

2.与小区合作决定小区的教育需要。

3.不断说明学校的计划与活动。

4.结合志愿的家长使参与学校的计划。

5.透过各种媒体及活动作适当报导与接触,学校可用之媒体及活动括学生、教师、学生活动、家长参观学校、大众传播工具、学校出版品、校长私人接触等。

**认为办好学校公共关系的途经,主要有下列五种:

1.了解并接触小区:透过小区调查、登门访问、乡土教学、亲师座谈、及参加小区活动等方式,以了解并接触小区。

2.让小区了解及接触学校:透过大众传播、出板学校刊物、发行学校手册、利用师生联络簿、设咨询专线、举办说明会或座谈会、及邀小区人士参加学校活动等方式,让小区了解并接触学校,双方因相互了解与接触而建立良好关系。

3.为小区提供服务:透过开放学校场地、办理小区文教活动、协助小区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小区题供服务,使小区与学校有休戚相关的关系。

4.把学校教育办好:家长送子女到校读书,就是期望其子女能获得良好的教养。学校若能把学校教育办成功,就达成了家长的心愿,自然能获得小区的好感与信心。

5.运用小区资源:透过邀请人士担任义工、请小区人士演讲或协助教学、请小区人士担任顾问、利用小区实施校外教学、请小区捐助经费设备,与小区实施建教合作、请小区提供专业支持等方式,学校可运用小区资源,以提升教育的效果,而且增加双方的互动与互赖,对双方关系的发展亦大有帮助。

林泊佑提出国民小学推展公共关系之方法如下:

1.校内成员方面:

(1).举行庆生会、旅游等活动,以联系同仁情谊。

(2).设置意见箱或实施问卷调查,了解教职员工及学生之心声,并量采纳成员之建议。

(3).举行各种会议,说明学校之各项政策,并鼓励成员交换意见。

(4).邀请成员参与相关计划的研拟。

(5).善用非正式的沟通管道。

(6).学校行政人员以身作则,公平对待每位成员。

(7).关怀成员的生活及学校工作,并提供协助。

(8).尽速澄清消除谣言之传播,设法化解成员之误解。

(9).尽量依照教师的专长和意愿排课。

(10)利用各种机会增进学校和谐的气氛。

2.学生家长与社会人士方面:

(1).选派熟悉学校状况的人员参加里民大会,与里民直接沟通。

(2).举办各项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及小区人士参加。

(3).订定学校场地开放办法,提供小区民众使用。

(4).出版学校刊物或协办小区刊物,送给学生家长及小区人士参阅。

(5).订定办法,运用小区各项资源。

(6).设置专线电话,接受意见反映。

(7).使用问卷调查,了解小区民众之需要及对学校之态度。

(8).实施亲职教育,办理妈妈教室等社教活动。

(9).实施家庭访问。

(10)参与小区各项活动,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

3.小区机关团体方面:

(1).与小区机关团体经常保持联系。

(2).学校举办各项活动,邀请小区机关团体参与。

(3).开放学校场地,提供小区机关团体使用。

(4).主动向新闻界学校教育有关之讯息。

(5).派人参与小区机关团体举办之活动,并提供协助。

(6).学校发行之刊物,送给小区机关参阅。

(7).善加运用小区机关团体提供之各种资源。

4.教育局方面:

(1).经常与教育局人员保持联系。

(2).承办教育局委托办理之活动,并用心办理。

(3).学校举办各项活动,邀请教育局相关人员参与。

(4).提供学校办学或研究成果资料给教育局。

(5).落实教育局的各项政策,答复教育局的函件勿拖延。

(6).编列详实的学校单位预算,勿浮滥。必要时,提供清晰充分的明补充数据。

5.议会方面:

(1).学校出版刊物及研究成果,邮寄给议会。

(2).学校举办活动,邀请议员参加。

(3).与议会及议员保持联系。

(4).参与议员举办之活动。

(5).编列详实的学校单位预算,并提供充分的数据。

(6).校长赴议会备询说明时态度诚恳亲和,表达清晰明确。

陈慧玲归纳学者专家的意见,提出推展学校公共关系时时应掌握的原则有:

1.以民意为基础。

2.具有双向性的传播。

3.须靠有计划长期性的努力。

4.是群体性的工作。

5.事实与宣传并重。

6.由内部公共关系做起。

7.把握良好第一印像。

8.避免个人利益的意图。

陈生民提出企业和媒体打交道的十个禁忌,颇值得参考:

1.不要说谎。

2.不要过滤。

3.不用宣传用语。

4.对各种媒应一视同仁。

5.不要贿赂新闻记者。

6.不要对新闻从业人员施压。

7.不采用中伤﹑诋毁的方法。

8.对媒体的报导不采驳斥的态度。

9.不挑拨媒体之间的新闻正确性。

10.不抵制记者的报导。

Stoops,etal(**):则认为可用下列的问题来评鉴公关的计划:

1.我了解小区的需要吗?

2.所有可用的新闻媒体我都使用了吗?

3.我们使用了所有的小区资源了吗?

4.我们有无成立公关委员会并定期开会讨论学校与小区沟通的问吗?

5.学校通讯或布告有定期送到家长或小区民众的手中吗?

6.民众注意到我们的公关努力吗?

7.如果发现我们的公关计划是失败的,什么样的努力可弥补这个问题?

8.学校员工中有多少人积极的参与小区组织?

9.我们有能在群众面前发表演说的人才吗?

10.我们的公关计划有清楚的政策和程序吗?

11.我们是否力尽可能让公众知道我们的优点?

研究者归纳以上各家人的说法,认为推展学校公共关系须重视以

下五个层面:

1.计划要周详。

2.沟通要频繁。

3.讯息要真实。

第2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课程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2.3-4

公共关系学是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型学科,教学目的是通过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公共关系学结构特点、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等一系列专业知识教学,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掌握现代公共关系学专业知识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为更好适应现实需要,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能适应现实需要的人才。

一、选用适应专业需求的教材

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是以教材为基础,学生最主要的专业知识来源也是教材,因此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选择教材很重要。大学教育突出实用性、操作性,致力于培养中高级人才,因此选择教材应难易程度适中,内容应当公关理论与公关实例并重。具体选择则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1处理好公共关系学与其他学科间关系

公共关系学科特点有交叉性与边缘性。这两大特点可从它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体现出。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体系包含社会学、管理学、广告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选择教材时应据所授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这种取舍不是说舍弃其他学科的知识,只选用包含纯粹公共关系学知识的教材,而是“舍”和“取”度的问题。对非公共关系学内容的其他学科知识,一般会另设专门学科,因此应在它们相互间有机联系基础上,做出取舍,选择合适教材。

1.2教材自身内容和体系应科学、合理

教材内容是教材主体,结构是灵魂,合理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材内容不应只要求涵盖广,还应注重科学性,教材内容不能寥寥无几、空有其表,但也不能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内容太过空泛或繁杂都会使学生对重点把握不准,理解不到位。

二、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2.1因材施教

孔子最早在中国兴起私学,他的很多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孔子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我们可借鉴其因材施教方法。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来说,一个班常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教师也常因学生太多而不能对每个学生优势、劣势多加了解,很多教学方法开展起来较难。对此,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并要求小组成员集中就坐。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就有可能注意到更多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学生长处和不足,并在今后教学活动中鼓励和发扬他们长处,帮助他们克服弱势。另一方面可据内容引入更多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案例和情境中集中学习,从讨论中思想碰撞,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2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课堂角色主要是教师、学生、课本和三尺讲台。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也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多样化教学方式更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将传统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理论内容的形式转变为精美PPT,不仅图文并茂,且嵌入动画效果充分展示知识体系化。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经实践教学,现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即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以及任务驱动法。第一种案例分析法指选用中外成功公关案例,对其中蕴含知识进行解读,在增加课堂生动性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同时适当选择些失败案例,让同学分析其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出一个可行、合理的公关方案;第二是情景模拟法,结合知识点设定一定情景,抽取小组代表进行情景模拟,其余学生在场观摩,最后由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点评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入和深刻;第三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课堂开始之初抛出要解决的问题,带问题进入书本知识点学习。通常这样学习目的性很强,通过带着问题找答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点;除以上介绍设计精美课件、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外,教师还可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要求学生对实地学习作出简单学习汇报;结合公共关系实务要求,邀请业内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做相关专题讲座等。

三、借鉴国外教学和考核方式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基于文化基础不同,中西教育理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比较了中国与美国各自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特点后,笔者总结出美国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可供借鉴。

3.1明确师生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讲解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没有这种必要。教师只需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给学生答疑解惑并布置课后任务,推荐其他相关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课外自学习惯和能力。

3.2转变成绩考核观念

中国传统成绩考核一般遵循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原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重因任课教师要求不同而有细微差别,但无一例外都是考试成绩占大头。教育目的不应是为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而应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高等教育更不能例外。考得好不代表学得好,因此,对《公共关系学》这种重实务操作课程宜转变成绩考核观念,将原来的“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将原来总成绩的构成中各要素占比调整,设置平时成绩占比多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以上两点是相互促进的,如教师只要求学生课外自学,而没有“监督机制”,可能有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重过程考核机制正好充当“监督机制”角色,学生为获得好成绩,不得不认真做好课下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主学习习惯,即使没有监督,也能自觉学习。

四、结合实际需要,与时俱进

公共关系学是门随时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身边鲜活例子,既更新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又能以此鼓励学生多与外面世界接触。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学生在了解外界局势变化同时,要积极寻找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为今后步入社会处理纷繁复杂公共关系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朱晓文.关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2006,6:77-78

[2]熊越强.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中国成人教育.2008,5:167

第3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 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 新闻发言人制度 问题分析

一、课题研究

在公共关系课程的小组合作课题中,我们选取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危机公关”作为研究的主题,目的是通过调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政府危机公关的处理方式,当前的突发事件,以及媒体与公众在整个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从而研究在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公关策略以及从中体现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缺点,最终从政府应当如何与媒体、公众交流的角度探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

首先,我们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从中抽取了有关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公关中的作用,并以温州动车事件作为此次研究的典型突发事件。其次,在了解了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我们制作了针对高校应届大学生的一份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从个人信息、从个人角度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核心要素,以及从个人的角度看政府如何处理与媒体和大众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提问。最后,通过对温州动车事件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具体体现,选取了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为核心的新闻会,和以总理为核心的新闻会,作为体现当前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和亮点的具体案例,并对此进行可分析,从而得出我们的结论。

二、分析总结

针对调查结果,我浏览了大量国内国外的资料,试图从繁多的建议和研究中寻找最佳的问题解决途径,以下是我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的最佳解决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搜集以及对温州动车事件这一突发事件的研究,我们目前主要需要解决的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有新闻发言人的选择和发言技巧的培养、新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加强、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管理策略。旨在通过完善政府公共危机下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协调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关系,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

首先,我认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处于经济发展上升的阶段,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投入的不平衡,以及与各个国家的交流加强,文化冲击加大,不但增加了导致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因素增加,更加增添了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难度,所以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要与时俱进,然而,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是新闻发言人这一要素,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提供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来实现官民互动,以达到实现充分交流的目的。

其次,在调查结果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还缺乏公信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网民近5 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即时化、多样化、便捷化、国际化。在几乎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受害者及其家属、利益冲突方、民间组织等等,都是天然的民间发言人。而民间表达的意愿在网络平台上持续爆发,更是让不少新闻发言人措手不及。由此看来,新闻发言人背后的团队应当给予新闻发言人足够的信息支撑,最终给公众更翔实的信息。此外,新闻发言人不应只讲官话,只是盲目维护政府形象,并不是掩盖政府处理事件的不足,而是要积极的赢取社会公众的信任,以坦诚的态度积极的处理已经发生的事件,尽力挽回损失,取得遇难家属的原谅。

最后,是政府应当如何在危机事件中进行媒体管理。在危机发生之前,政府应当加强对影响危机产生的因素的监控和预警,利用媒体进行日常监督,尽可能地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在温州动车事件的案例中,其实是由于铁道部疏于对动车的日常监护和管理,才间接地导致这种事件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中,政府应当争取舆论主动权,及时地通过媒体向公众最新消息,通过媒体权威的信息,同时媒体吸纳公众的意见;在危机发生后,要积极的和媒体配合,公开事件处理的过程,重获公众的信任。

三、学习心得

在公共关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问题解决能力,我认为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而且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理论,并通过课题研究将理论结合实际,使得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这一课程的精髓。我在其中学习到了团队合作的策略、分析问题的思路、文献收集的方法、课程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技巧和应用SPSS技术分析的方法等等,同时团队合作中,我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课题完成后,我们都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王簌蔚. 新闻发言人制度益处良多[ J] . 新闻记者, 2003, ( 8) : 39.

第4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当今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必然会增强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社会成员间的联系,对高等学校的公共关系本科教学来说,在此背景下,提高公共关系的教学水平能够助力高校毕业生成为称职社会人与职业人。本文分析了当前公共关系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性教学、考核方式、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公共关系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以期对高等学校公共关系学本科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本科

教学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社会成员间的联系逐渐加强,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助力高校毕业生成为称职社会人与职业人。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现象、行为、规律与方法。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的本质目标。发展公共关系教学事业对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大学人才而言至关重要。鉴于公共关系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以及当前信息量极度丰富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和开卷闭卷的考核方式受到了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公共关系学的学习兴趣、掌握公共关系操作技能,成为当今公共关系学课程发展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1公共关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公共关系学授课实践来看,公共关系学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实践教学比重偏低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然而受资源、师资、社会等因素的限制,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具体表现为:

(1)实践性教学课时数较少。受课程学时整体设计安排的理念和制度影响,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实践性课时数普遍不高,这就代表着课程教师很难充分地将公共关系理论知识全面强化和充分进行实际技能训练。

(2)实践课教师指导能力参差不齐。近年来,高等院校新进教师中具备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专业实践经验的比重较低,多半为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应届硕士或博士毕业生。部分新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作实践经验以及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较高需求。

(3)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载体,对实践课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维护、使用率偏低。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变化率较高存在有名无实或借名充数的现象,而且,一般来说,实训基地为学校考虑和付出的较多,学校为实训基地考虑得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公共关系学教育的积极性。

1.2课程设计趣味性不强

当前的公共关系学教学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受教育个体能否集中精神,最大化地吸收教师的授课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与讲授。教学实践证明下列因素将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关注度和兴趣度:⑴通篇的传统板书⑵单调的文字课件⑶教师讲授过程中幽默感的缺乏⑷外界纷繁多样信息的影响等。公共关系学教师只有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调整设计具有趣味性、灵活性、互动性的教案课件,在课堂中通过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

1.3考核方式单一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正确地开展考试活动,能有效地了解教学现状,及时改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公共关系学专业课考试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考试内容覆盖面较窄

从教学实践来看,公共关系学课程的考试内容往往局限在书本知识内,特别是教师课上内容。这与大学教育中实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教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且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足以完全诠释该学科,因此,课程考核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知识,达不到提升学生分析以及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

(2)考试题型固化

目前,公共关系学试卷中考试题型较为固定,例如,一般都满足单选、多选、填空、判断对错、名词解释、简答以及材料分析和论述题。虽然说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但是标准化考试不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同时,标准化题型答案往往固定单一,无法接受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思考和想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考试方式一般为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期中考试等形式。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习惯于闭卷笔试,其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辅助手段。传统笔试考试强调对标准化答案的硬性记忆,而且这种记忆往往是瞬时短暂记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力和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单纯使用这种考核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与社会发展真正需求的人才不符合。

(4)考核成绩构成简单

一般来说,公共关系学课程的闭卷考试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大部分构成。且卷面成绩占的比例较大,一般在70%左右,因此,为了取得高分,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采取在考前突击等方式提高占大比重的期末成绩进而提高最终成绩,无法实现考试的真正目标也很难考核出学生真正的水平。

2提升公共关系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2.1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授课团队综合素质

(1)对新进及青年教师进行可持续的在职培养。高效完成入职引导和实际授课技能培训。资深教师与新进及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帮扶和培训。

(2)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公共关系学术研讨。掌握公共关系学学科最新科研热点与理论知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拓宽教学视野。

(3)提高青年教师对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宏观与纵深把握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做到“教”、“研”相长。

2.2确立明晰的公共关系学教学原则

本着“主线明确,情境设定,目标任务”的教学原则。围绕塑造组织形象这一条主线,设计五种学习情境,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实现学习目标强调对学生公关实务能力的培养,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2.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跑出去能干”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听课中跳出来,采取多种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解决公共关系问题的实践能力。

2.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课堂教育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着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模式、规模以至体制、观念诸方面的变革。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整合进而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师生互动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将“公共关系学”课程相关的例证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呈现给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缺憾。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通过相对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客观的社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打破了时空界限,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类学习需要。为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2.5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

实行精确考核和模糊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即侧重于对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设立多种考核指标,结合公共关系学授课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做到课下准备、课上学习和讨论、课后反思与提高,让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课下准备公共关系主题内容,课上实践演示、解说,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准备程度、发挥水平等指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课程的整体考核体系中。

2.6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打造“实务+实景”课堂

高等学校在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上应该打破传统的固有授课模式,本着灵活、机动、高效、互动的原则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改革方向包括(1)大小班的有机结合,突出小班教学的优势;(2)长短班的有机结合;(3)扩大推进分层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4)打造“实务精英进课堂”把实务前沿知识嵌入课堂教学的新型授课模式,为学生同经验丰富的一线实务人才实现通畅交流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许艳丽.公共关系学在社会工作专业并行实习中的实践教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6).

[2]彭琼.当前职业学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教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3]宁洪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8(5).

[4]郭鹏飞.公共关系教学方式初探[J].价值工程,2014(1).

[5]刘立人.应用型本科公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公关世界,2014(4).

[6]苏娴.基于能力视觉的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师教育论坛,2014(7).

第5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择 案例的综合使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25-03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国家公关时代的到来,公共关系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32学时的全校公选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公关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关能力,以便为将来发展提供助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关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成为公关教学面临的一大任务。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该目标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在《公共关系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平台,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做出研究和判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则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后来推广至其他国家大学的教学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传入我国,不仅在中小学、高职教育中广受欢迎,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如法学、英语、地理、管理学、思想政治等课程中亦有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使理论更加容易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打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从“老师”为主体转变成“学生”为主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案例教学法与《公共关系学》课程性质的契合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公关实践的需要,它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为了满足公关实践的现实需要,因此相对于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尤其是某些学科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它更强调对学生公关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公共关系实务技能的训练。而案例教学法正是这样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由于公关案例的基本素材来自于公关社会实践活动,且案例本身具有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等特点,因此,公关案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公关理论思想”。[1]它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在公关实践中发生过的一些事件进行分析,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避免了单纯的理论学习容易流于大而空的弊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与课程性质的契合,是引入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原因。

(三)引入案例教学法适应了授课对象的现实需要

在大学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生活环境比较单纯,除了家庭就是学校,社会阅历浅,很少有在公司工作或者实习的经验,更缺乏企业管理或媒体传播等经历,书中知识无法与学生的社会和生活经验对接,因此对于公共关系原理、职能、原则及实务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难度。使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设置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利用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想象和向往,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也呼唤着案例教学法的引进。

二、案例的选择

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选得好,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案例选择失当,教学必定失败。因此,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好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经典性

选取的案例应该能够集中、深刻地反映出某一方面的公关原理、知识或者某种场景,带有一定的共性或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通过该案例能够解决与此类似的多种公关事件。如案例“35次紧急电话”,虽然时间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但是它深刻地说明了知错就改、与公众真诚以待这一公关原则的重要性,所以是值得采用的经典案例。

(二)接近性

所选案例越贴近学生,与学生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就越能引发学生对其进行探究的兴趣。相关性包括四个方面:(1)首先是时间的接近性。刚刚发生的事情比过去的事情更能引起注意,学生也会更加在意其他同学和老师对该事件的评价与分析,同时,该事件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更大。这就需要老师不断更新案例,尽量选用最新的案例。(2)其次是心理上的接近性。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只要是在情感上能够引起共鸣的事件,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也会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在庆典活动的案例选择中,可选择本校百年校庆来讲述,这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大超过其他高校的校庆及其他组织的庆典活动。在讲述组织形象管理时,可选择中国移动通信“动感地带”的CIS战略,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在使用“动感地带”,在心理上有一种认同感。(3)地理上的接近性。越是身边的案例,与个人关系越是密切,受关注度也就越高,即便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比起远方的事件,也更能引起相应的关注。以矿大为例,因地处徐州,笔者在讨论古代的公关行为是否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行为时,选择了发生在古代徐州的“还军霸上”这一案例,实践证明,学生对该案例马上产生了强烈的兴趣。(4)专业上接近。作为一门公共课,所选案例若能与学生所学专业产生联系,必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对其加以关注。因此,给矿业学院和安全学院学生授课时,可选择煤矿方面的案例,例如讲危机公关时可选用煤矿事故为例;若给体育学院授课,便可以以体育明星姚明的公关策略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公共关系案例;也可以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来讲述国家公关,以阿迪达斯体育品牌的形象管理来分析组织形象管理,都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动形象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将原先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中,也应注意案例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否则,学生在课堂上仓促面对大段文字时,会因一时之间无法吃透案例原文而影响对案例的分析,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对于案例的讲解需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完全可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实现理论的形象化。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教学目标,而并非将其仅仅当做是黑板的替代品。例如在讲“铁人‘王进喜’照片泄密”这一案例时,可以先把王进喜泄密的照片放大到全屏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照片中的信息,然后再对照日本信息专家得出的信息。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深切认识到公共关系的信息管理功能,而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

不能为案例而案例。案例与理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提高的。如果把理论比作一棵大树的树干,那么案例就是树干上的绿叶,它必须依附于树干才能生存。大树没有树叶也可以生存,但是树叶离开树干就面临死亡的威胁。树叶的兴旺可以使整棵树充满活力与生机,但它却取代不了树干的地位,因此,案例的使用也必须是要为理论服务的,应按照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体系有条不紊地展开。有了相应的理论为依托,丰富多彩的案例才能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否则,脱离了理论体系,单靠案例自身,是难以完成系统、完整的学习任务的。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知识的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解说者、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法上看,案例教学更侧重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新理念“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因此教师角色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转变为课堂的主持者、引导者:为课堂设置议题,通过案例提出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分析,去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假如教师包办了学生的思考过程,直接给出答案,那也就起不到案例教学法应有的作用了。

(三)案例的综合运用

公共关系有大量的案例可供使用,可以说,在每堂课中都能够穿插相关案例,但是对案例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研究,现在还很缺少。诚如有学者所说:“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案例又应该如何组合?换言之,教师选择与组合教学案例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事实上,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科学性。”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将案例以单个的、分散的、无内在联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3],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杂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加强对于案例的综合运用就显得非常必要。有这样几种模式:(1)同一案例支持多个内容,即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个案例,使之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中多次出现。同一案例的重复出现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打破案例的孤立性。例如讲组织中的公关部的职能时,由于前一章的内容讲到了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此部分可用“先搞清这些问题”这一案例,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这家宾馆的公关部部长,你会做哪些工作?”以此来思考组织中的公关部的职能是什么。这一案例在“公共关系调查”内容中同样可以使用,而本次可以让学生思考公共关系调查对于组织的意义、作用和内容。案例的多次使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事件,既使相关知识前后衔接,又节省熟悉案例的时间。(2)案例的分割使用。与前一种模式类似,它也是涉及案例的同一主体,但不同的是具体的公关事件并不相同,是同一公关主体在不同时期的公关活动。如果说第一种模式是对案例的横向使用,那么这种模式侧重的就是对于案例的纵向分割,有助于打破案例的分散性。例如在讲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时,可以用“蒙牛对超级女声的赞助”来证明“不断创新”这一原则,在这一原则之外可继续使用“蒙牛”从2003年开始的一系列公关活动,包括赞助航天员、北京奥运志愿者活动等,来印证“长期坚持”这另一公关原则。案例的这种配合使用方式可使学生感到公关案例事件的动态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对于案例的使用效率。(3)案例的组合使用,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案例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理论。这些案例可以是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关系,可以是不同视角的并列关系,也可以是相反相成的对比关系,但无论是哪种关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在逻辑贯穿其中,多角度全方位地说明相关原理,让理论的阐释过程变得丰满立体。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验。对于《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法确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如何达到最佳地使用,还需要在教学中继续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绍芹.案例分析与公关教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60.

第6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公共管理学的问题引起了行政管理学界的关注。其中一个基本问题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两者的差别是由于翻译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但这种差别何在?后者没有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笔者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探讨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不能仅仅以西方学者的观点为依据,而主要应根据中国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本文试图首先通过对公共部门的科学界定来确定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一、关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之区别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又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可以对这些不同的部分给予不同的称谓,如社会团体、社会群体、社会部门等。其中,有关这些社会部门的分类,人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运用不同的标准对之加以区分。例如,传统社会科学一般将整个社会部门分为政治部门、经济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科学技术部门,等等。为了从更宏观上对社会部门进行分类,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会部门管理的规律,当代一些社会科学家将整个社会部门区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为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西方的一些学者将之称为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这些部门非常复杂,有的更具有工商企业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工商企业,往往被称为公共企业或公益企业;有的则更类似于或依赖于政府组织,往往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资兴办和经营的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资兴办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性的公共医疗机构以及类似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中介组织等等。

第7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公共关系策划是为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制定行动方案,使组织顺利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前提,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步骤。科学的策划思想和巧妙的策划艺术即公共关系策划中的科学创意是制定有效公共关系行动方案的保证。

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

(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内涵

所谓公共关系策划,就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的现有公共关系状态和目标要求,构思和设计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行为和活动方案的过程。公共关系策划与其他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对一个组织的公共关系全局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行为,属于组织的战略规划范畴。公共关系策划过程,类似于工程建筑施工前的设计过程,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不进行公共关系策划工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就缺乏科学的基础。公共关系策划是克服公共关系活动简单化、表层化、庸俗化弊端,确保公共关系健康发展以至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二)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特征

作为对公共关系战略和活动进行超前谋划和设计的公共关系策划,它的主要特征有:

1.智谋性

公共关系策划的过程,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拟订行动方案的过程。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预测、制定行动目标和具体方案、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等,是公关人员知识、智慧、谋略等在策划中的充分运用和体现。

2.超前性

由于策划是对未来要采取的行动做出的事前设计,相对行动来说,它具有超前性。好的策划,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它把握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高屋建瓴地驾驭着未来的行动,为将要开展的工作做好一系列准备。

3.目标性

公共关系策划是为了完成组织的某个目标展开的,策划必须为塑造组织形象服务。因此,公共关系策划总是针对具体的公共关系目标、围绕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进行的。

4.创造性

在公共关系策划中,人们运用人脑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很多创意。这些创意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将现实与未来连接起来,将解决问题的政策、战略、策略、途径、方法等提了出来。人们认识世界、运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在策划中得以充分释放和体现,人类智慧的花朵、创造性才华在策划中显得更加耀眼。

5.科学性

当代策划的科学性特征尤为明显。科学策划需要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都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公关策划方案的科学创意更是需要思维科学方法的运用。

6.灵活性

公共关系策划工作既有严格的计划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策划者应针对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安排。同时,在某项具体策划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战略策略、方式方法、途径渠道等做灵活的设计和选择。

二、公共关系策划在企业发展中的科学创意

公共关系策划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是对企业某一方面的活动所进行的谋划和筹算。成功的策划需要科学性,同时还需要经验、直觉、想象和创造性,亦即人们所说的创意。

(一)创意的涵义

创意是策划人员想象力的迸发、创新的欲望、艺术的直觉,以及对目标的好奇心和不倦的探索精神。它是知识的提升,思想的跳跃、经验的变型,创新思维的放射。在公共关系策划中,想象力、灵感、顿悟、直觉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效的公共关系策划正是取决于人的直觉、灵感、顿悟、想象力这些思维要素的激活与释放。

绝妙的公共关系策划所展示的是美学功能和艺术价值,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想象力的最好体现,是人类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结晶与升华,它使人类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造与人类的艺术才能浑然一体。那么怎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公共关系创意呢?要想成为公共关系策划或创意的高手,除了需要灵感、直觉和艺术创造的才能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公共关系“基本功”,即通晓和掌握公共关系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否则,公共关系创意就不可能达到一种较高境界。

(二)科学创意的时机与技巧

1.时机

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实现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组织要达到有效的双向沟通,关键在于具体行动方案要富于创新性,即行动方案要灵活机动、富有新意。因此,在编制公共关系计划时,企业公关人员要考虑到财政预算、人力、物力、技术等各种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了解时间、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新变化、新条件、新要求来构思新的行动策略。

选择时机,对一个组织来说至关重要。组织形象竞争有一个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问题,时机稍纵即逝。公共关系策划不迅速看准和抓住策划时机,事后即使投入再大的力气,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企业形象竞争中,应注重外界环境的调查研究,遇有良机,要迅速作出反应。

2.公共关系策划可利用的时机

(1)固定时机

企业要利用各种固定机会来策划专项公共关系活动。它要求策划方案要天天有新意,年年有奇想,事事有创造。

(2)常规时机

即运用各种常规机会来策划专门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这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打造名牌,开拓发展的良好时机。

(3)偶然时机

即运用各种偶然机会来策划专门的公共关系活动项目。这是一种偶然性、随机性策划。它要求企业策划者要善于把握社会上每日每时所发生的事件,抓住最佳时机,随机策划。

3.技巧

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要使公众感兴趣,打动公众的心,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形式必须别出心裁、独创一格。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如何借助天时地利,如何吸引大量的公众,如何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如何防止意外事件,如何让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如何说服公众等等,都要在活动策略和方式上予以考虑。公共关系活动技巧的构思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要靠不断提高公共关系修养和总结公共关系实践经验才能锻炼出来,而且还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科学创意。

在公共关系活动的节奏安排上,要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动静结合、快慢结合,因时、因地、因公众而宜,合理地安排,有效地激发公众情绪,调动公众的注意力,合理地把握事件发展进程,科学地控制公共关系活动的全过程,取得预期效果。

(三)公共关系策划的情感与心理因素

1.公共关系策划的情感性

公共关系策划是以公众为导向,把实现公众利益作为前提和基础,谋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公共关系策划多与情感、情趣或人道主义方面的内容有关,这体现公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道德、品质和为人称颂的好人好事等,多具有人情味这一情感因素;另一方面公共关系策划事件发生的地点与设计接受这一信息的目标公众在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上越近越好,这体现公众都特别注意与自己密切相关事件的情感性。策划公共关系活动只有重视情感、情趣因素,才会引起公众的兴趣与注意力,或使公众乐于接受。有时策划巧合,渲染气氛,制造热门话题,才能强化情感效果,从而使公共关系策划方案及其方案实施增强吸引力。

第8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关系的活动规律和客观现象,它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随着公共关系实践的变化,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也在瞬息万变。

因此,如果公共关系学要更深入的发展,就要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适时的更新和筛选,使之更加完善和成熟。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全面灵活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关能力和素质,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熟练的将公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困境

(一)教材建设改革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一定要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加强教材建设。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应用学科,涉及到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新闻学、管理学、传播学、广告学、舆论学、经济学和市场学等基础应用性学科。现在的相关著作大多以研究企业组织为主,并没有将专业教材与行业需求相结合,造成了公共关系学教材与专业脱节,内容宽泛,加上匮乏的配套参考资料,进而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困难。因此,公共关系学教材的编写要坚持以就业为指引,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重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统一,贴近实际生活,编写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特色教材。

(二)缺乏专业教师队伍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公共关系学要求专任教师既要具备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现状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各专业教研室承担,讲授公关课程的教师很多并非科班出身,缺乏对公共关系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培训。由于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有限,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相对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不丰富

很多教师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较多,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案例解释,教学内容抽象晦涩。即使引入案例讨论分析的时候,往往与讲课内容结合的不紧密,有时分析和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充分。

另外,一些任课教师并没有公共关系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公共关系学理论的解读与体会很难形成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科学总结,进而使得讲课内容简单枯燥。

三、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教学水平由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这就要加大力度引进专业人才或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公关知识的在职进修或培养,重点关注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另外还要编订针对性强的教材,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基础公关知识的同时,通过对相关行业公关知识的了解,将理论知识自如的运用到各行实践当中。

(二)改革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考试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砝码。但是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笔者认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应有所下调。单纯的死记硬背或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亦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轻理论,重实践动手,轻成绩,重能力建设。

(三)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关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备扎实的公关理论基础知识、丰富的公关实践经验,公关从业人员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公关实际问题。

因此,在公关实际教学环节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场景等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公关知识解决各种矛盾,使学生活跃思维,在学习中体会公共关系学的乐趣和真谛,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还可以邀请公关社团、公关公司等专业公关人员向学生介绍经验、技巧。

对于从事公共关系学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课程教育不是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直接舞台,希望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课堂教学,辅助以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实践提案、科研项目,深入走访社会组织,运用公共关系的知识提升组织效益,让学生在走出去的课堂上体会到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真正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梁鑫."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教研,2010,(10).

[2]桑红利."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3]魏月如.案例教学在公共关系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教学,2010,(10).

[4]盛建森.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对教师成长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5(1).

[5]李新娥,原彦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

第9篇:公共关系学范文

[关键词] 学校公共关系;内部公众;公共关系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2-0057-04

美国全国学校公共关系协会(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NSPRA)对学校公共关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通过教育组织与其内、外部公众之间所进行的全面的、双向的信息交流,以达到使公众对组织的角色、目标、成就及需要有更好的了解、进一步理解的目的。”①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学校公共关系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传播活动,就是学校与其内、外部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过程。

学校的内部公众包括院、系、部、处、教研室等组织机构,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等,学校与他们之间的信息传播与沟通过程就是学校内部公共关系传播,这是学校整体公共关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源泉与核心。本文主要讨论学校内部公共关系传播(以下简称公关传播)。

一、学校内部公关传播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艺术。对于学校来说,这种“外求发展”必须建立在“内求团结”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传播和沟通机制,没有内部公众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理解和精诚合作,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外部公共关系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内部公关传播的重要意义。

1.内部公关传播是学校公关传播工作的起点

美国著名公共关系专家亨得利・拉尔特曾明确指出:公共关系百分之九十靠自己做,百分之十才靠宣传。因此,学校公共关系首先要求内部各职能部门、教职工和学生等内部公众之间能够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关系和谐地把教学和管理、学生质量、校风校纪、办学效益等工作做得更好,然后才是开展各项对外传播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学校内部的公关传播与沟通,使得全校能够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士气高昂地完成学校整个公关传播工作。

另外,内部公众与社会外部公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上往往是最权威的解释者,是学校对外公关传播的重要兼职传播者,其言行对学校形象的影响极大。例如,教师在校外能够和学生家长、校友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有效传播与沟通;学生是生活在校园之外的内部公众,而且将来必然会成为校友,与学校形成长期的关系,学校的有关信息和他们对学校的态度,是内部公众对外公关传播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大多来源于学校内部公关传播。

因此,学校内部的公关传播是学校公关传播的起点和基础,对学校公关传播至关重要。

2.内部公关传播有助于学校及时掌握师生员工的信息

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校领导抱怨下属不能很好地配合领导工作,影响工作效率;下层管理人员和师生员工又抱怨上级不了解教学和具体工作。这样的问题必然会造成双方不愉快,乃至影响学校内部的团结。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学校内部传播与沟通的缺乏。良好的内部公关传播机制,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情绪、态度、意见及其他心理状态。把这些信息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建设良好的学校内部公共关系非常有利。

3.内部公关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软环境

学校的软环境包括校风、校训、校纪、校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员工的价值取向、道德信念等。

其一,学校内部公关传播的双向性可以有效沟通学校与师生员工之间的信息联系,增强学校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提高内部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其二,学校内部公关传播能有效地致力于内部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运用沟通来协调各种关系,求同存异,解决矛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三,学校内部公关传播还能在与内部公众长期的传播沟通过程中,形成优良的校训用以激励师生员工,树立“人人都是学校主人,人人都是学校形象”的意识,即全员公关意识。②

和谐进取、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师生员工自身潜力的发挥和自我价值实现。

4.内部公关传播有助于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学校内部公关传播的良好信息沟通,能够使师生员工与学校的目标产生认同,形成相互信任、支持与协作的内部环境,相互协调、团结一致地参与学校建设。这种内部公关传播形成的良好氛围、整体效应和功能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有效保障。

二、学校内部公关传播的基本方法

及其媒介形式

传播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社会行为,人们就是依靠传播和沟通去建立关系,形成群体和组织,构成社会的。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对内公关传播主要涉及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两种传播方法。了解这两种传播方法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形式,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学校内部公关传播活动。

1.巧妙运用人际传播的优势,协调和改善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每个人都是构成学校组织的必要的个体元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学校的内部公众之间,难免会因观点不同而产生误解和分歧,也会因性格的差异而产生矛盾。这时,如何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有赖于有效的人际传播与沟通。

人际传播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最常见、最广泛的一种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由于其“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特点,信息的可信度较高,感情真挚、亲切,说服力强;同时,因为是直接交往,所以信息反馈及时,传播者可以通过对方的反应来及时检查自己的传播行为,纠正偏差和强化效果。

人际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人际传播,另一种是间接的人际传播。

(1)直接的人际传播

即面对面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等媒介进行的交流。体现在具体的学校内部公共关系中,主要有以下的活动方式。

面对面的交谈、访问:这种方式主要包括师生员工之间的交谈;内部公众接受公关人员的访问;公关人员说服学校领导的工作;领导接待日等。在交谈和访问的过程中,公关人员应当注意一些基本的礼仪和技巧,如谦虚诚恳、言语亲切自然、拉近距离等。

座谈会:学校内部公众由于其工作岗位、性质、自身条件等方面不同,具体的意见和要求都有差异。因此,经常召开座谈会是一种沟通学校与内部公众之间感情的有效途径,可以听取不同方面的要求和建议,求得相互沟通和理解。

(2)间接的人际传播

间接的人际传播是通过中介进行的人际传播,通常通过电话、电报、书信、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交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技的高速发展,间接人际传播越来越成为学校内部公关传播的重要方式。学校的内部公众是有知识、有思想、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因此,能较早接受、普及并逐渐借助E-mail、QQ、MSN、手机短信等传播迅速、内容准确、针对性较强的新型人际传播工具。

(3)专题活动

另外,一些对内的公关专题活动也是沟通学校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的有效方法。为了强化传播效果,活动往往借助一些大众媒介或组织媒介来渲染气氛,所以在传播技巧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各种学术性质的沙龙与研讨活动:浓厚的学术气息与有序的科研环境是一个学校组织最应具有的色彩。因此,学校主体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经常开展此类活动并力求制度化,加强内部师生员工的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各种活动:例如学校内部可以利用节假日、公休日,组织文体比赛、庆祝会、旅游、节日会餐等活动,给平时分散工作的员工创造相聚的机会,有助于组织上下级、员工之间融洽关系,增进了解,联络感情,促进友谊。

人际传播手段虽然有着种种优点,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因其传播面窄而存在着影响不够广泛的局限性。同时由于这种传播仅限于单个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容易因态度、情绪、经验等个人因素使信息失真、变形。因此,学校内部公共关系传播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方式――组织传播。

2.充分发挥组织传播的功能,构建和保障学校内部畅通的信息渠道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而学校内部公共关系的组织传播方式主要指的是学校和其内部公众之间的组织内传播,它是保障学校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

身处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通畅是保持学校政通人和的必备条件。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保证学校的内部公众不但能快速、方便地获得学校的各方面信息,更要有一个发表言论的场所。

当前,学校内部公关中组织传播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文字媒介

校报、学报:学校一般都办有校报和学报,针对的主要读者对象也就是学校的内部公众。一般来说,校报主要反映学校的重大活动及有关动态,是内部的师生公众及时了解学校最新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学报主要刊登的是学术科研成果,也是学校内部公众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它还面向兄弟院校与专业人员,是反映学校学术水平的窗口。

工作简报:学校的工作简报是对学校在某一阶段的工作开展及完成状况向学校内部公众及外部公众的说明和公示。它是学校的秘书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面向校内外、上下级,用以沟通信息、反映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的有效信息载体。

教职工和学生手册:教职工和学生手册内容可以包括学校的发展历史、战略目标、机构设置、规章制度、重大事件以及相关职责,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内部公众完整地了解学校的基本信息。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人手一册的《学生手册》中,就详细记载了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条例,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知情权以及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2)实物媒介

墙报、黑板报、橱窗、宣传栏:它们是学校内部公关传播活动的常用形式,可用于宣传先进典型,批评不良行为,宣传方针政策,传播最新消息,反映师生呼声,公布活动结果等,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也因其形式的多样和内容的丰富而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意见簿、意见箱:在内部公众中进行合理化意见的征集,是学校为了改进内部管理而采取的一种常见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内部公众不愿意与学校领导人员面对面地交谈,因此,意见簿或意见箱就成了学校师生谈问题、讲实情、发牢骚、诉苦衷的重要工具。通过这种“背对背”的形式,往往可以搜集到学校在公开场合听不到的意见,达到广开言路的目的。

(3)电子媒介

校内广播、闭路电视:随着我国教育条件的改善,校内广播和闭路电视已经进入了学生宿舍、教室、餐厅,成为了学校内部公关传播的重要媒介。传播每天的校内新闻、师生文艺活动、竞赛实况等,使内部公众能够及时获得学校的有关信息;传播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实现对内部公众的舆论引导和教育功能;同时通过受众点播、来信等多种形式吸引学校内部公众的参与。通过以上各种方式,校内广播和闭路电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新兴媒介

校园网:许多学校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校内各院、系都拥有极具特色的网页,师生员工可以通过登陆校内办公和教务系统查询相关信息和资源;BBS论坛的开设,为学校内部构建了一个自由、互动的讨论和交流空间,进一步加强了校内公众的沟通。

校园手机短信平台:如今,随着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了在内部公众中构建短信平台进行信息沟通的尝试。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通过一种名为“校信通”的短信平台向各位教师和学生最新的就业信息、招聘会通知、课程讲座以及就业相关通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学校内部的公关传播就是学校选择合适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媒介,与内部的师生员工进行双向的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过程。内部公关传播对于学校的整个公关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学校的经常性和重点性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释

①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NSPRA).Raising the Bar for School PR.New Standards for 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Rockville,MD:NSPRA.p.1;转引自宋维红:《学校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②③林萱:《以公共关系推进学校品牌建设》,《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宋维红著.学校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盛绍宽主编.学校公共关系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