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行政人事年中总结精选(九篇)

行政人事年中总结

第1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充分认识当前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对于保证邵阳煤炭经济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局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穿于全系统的整合技改扩能、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正规工作面回采和金属支护、瓦斯地面抽放和安全监控联网的专项治理、国电宝电煤业与市属国有煤矿的整合合作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等各项工作中,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年初,局领导班子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2010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充实了以党委书记陈世美为组长、局长王中洪、纪委书记徐邵新为副组长、其它党组人员、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明确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由局纪委负责对全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落实了具体的工作人员;研究下发了《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和《邵阳市煤炭局党委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工意见》 “邵煤党字[2010]16号”文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根据《邵阳市煤炭局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的内容,将全年目标任务逐项细化分解,落实到领导班子、科室和个人,与直属各单位党政一把手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纪律,深化了廉政意识;二是结合联县联矿和群安工作加强检查指导。市局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对各直属单位和各科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结合业务实际,制定相应措施,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局纪委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新《党章》及党的基本理论和廉政法规为主要内容,在搞好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教育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党委书记矿长(经理)、纪检书记、工会主席、监察室主任,以及局机关党员干部先后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学习了廉政法规。在学习教育活动中紧密结合工资实际。一是开展“安全”活动。即市局分头带队作一次全面安全检查;二是邀请专家作2次学习辅导报告;三是举办“我学科学发展观”大讲堂。组织党员干部收看《走上被告席的法官——吴振汉受贿案警示录》影视录像,组织了一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抢答赛;四是对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机关全体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使用统一的专用笔记本。每位党员干部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和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交流;五是局领导领题进行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以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生稳定、推进煤电整合、推进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整合技改、地面瓦斯抽放等进行调研和讨论;六是坚持民主议事、实行“一把手”未位表态制。党政一把手不直接管财务和人事制度。为保证执法公正、合理,我局凡是按一般程序办理的案件,都要进行合议,集体讨论,按程序办理。其它重大行政事务和财务开支需经局党委会讨论通过,然后执行,不搞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七是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和述廉制度,规定班子成员家庭的婚丧嫁娶、子女上学、购房、购车等均由本人事先按程序报告。局班子成员按照上级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民主生活会暨年度民主生活会上,对照检查自身廉洁自律规定的执行情况,年底作述职述廉报告;八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每年对班子成员的个人收入、重大事项、年度考核等情况进行登记,增强领导干部自身的透明度;九是坚持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强化社会监督是切实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建设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煤炭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队伍有效措施。我局一直把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聘请了各县(市)区纪检领导为我局党风、政风、行风监督员。从而杜绝“吃、拿、卡、要”等现象发生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作风的存在,塑造了良好的煤炭监督队伍形象;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打造一支“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到目前为止,未发现违纪违法现象,从政行为进一步规范。 (1)

同主题文章推荐 >>>

2010年镇政府工作总结 | 2010年纪检工作总结及2011年纪检工作计划 | 2010年工商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公平交易执法所工作总结 | 2010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 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经贸副县长任期工作总结 |

【返回 栏目列表】

三、围绕煤矿安全、社会稳定做好来信来访及案件处理工作

为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我局充实了信访、维稳工作力量,完善了信访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做好信访工作。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煤矿企业除了效益为中心外,煤矿安全、稳定就是突出的工作。为此,我们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做好事故查处和来信来访处理。一是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处理,对群众的来信来访我们深入矿区,一件一件调查落实。今年共接待来信来访48 件(次),且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澄清事实,做好了稳定工作;二是做好煤矿事故处理,我们按照局党委的要求参与了直属单位的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为维护矿里的稳定,对事故原因进行仔细查明后,按照省里安监局的批复意见,将相关责任人及时处理到位,该撤职的撤职,该处分的处分,并逐个谈话,达到了处理了人、教育了人的目的;三是认真查处群众举报的案件,我们采取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等措施拓宽案件渠道,并坚持“有举必查,查案必果”的原则。有力地遏制了越级上访现象,既维护群众合理诉求,又维护了煤矿企业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系统的和谐稳定。

四、行业执法工作成效明显

采用建立健全制度、日常监管、重点检查督察等方式,认真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局机关行政效能进一步增强。我局始终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在效能建设方面采取了比较有效的措施:一是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市关于效能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把全体局机关工作人员的认识统一在加强效能建设优化工作环境上来;二是制定比较完备的机关管理制度、劳动考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事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并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对违反工作制度的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三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地整改问题,提高工作素养。通过效能建设的开展,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煤炭工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创建了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

五、治本清源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扎实有效

一年来,我局坚持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既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又加大预防工作力度、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一是努力开创“大宣教”工作格局,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深入开展,广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深入推进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提高依法行政透明度,完善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涉及较大的项目有会议记录,决策进行张榜公布,实施过程有专人监督,项目结算进行公开,给了群众一个明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三是严格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规定“四个严禁”。认真执行上级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规范和控制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活动,坚决纠正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主要落实在以下几方面。

1、公务接待费总支出总额。我局2010年公务接待费总支出总额是32.25万元。按向纪委交的承诺书要求压缩10%的比例。是29.03万元以下。到11月底止公务接待费总支出总额是24.05万元;

2、严格控制出国(出境)人员费用前几年一直都是为0, 2010年度经费也是为 0万元;

3、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车辆运行经费XX年至2010年三年平均支出25.56万元;2010年运行经费总额控制在21.72万元以下。压缩比例15%。2010年运行经费总额17.15万元;

4、严格控制各种会议支出。2010年会议费用支出6.24万元。2010年会议费用总额支出要求控制在5.61万元以下。压缩比例10%。2010年会议费总开支是1.7943万元;

5、严格控制其他一般性支出,全局水、电油费2010年机关水电支出8.29万元。2010年机关水电总额控制在7.88万元以下。压缩比例5%。2010年机关水电总额开支是6.8万元。

六、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近几年,由于市属煤矿企业的下放,后又收回到煤炭局。企业的隶属关系几经变迁。使得部分企业纪检监察队伍不够完整,为此,今年我们加大了纪检监察队伍的自身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纪检监察队伍。在局党委的支持下,调整了两个矿的纪检书记,并要求各企业必须配齐监察室人员;二是加大了学习教育,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要求纪检监察队伍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努力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的家属严格要求,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优良好形象;三是强调纪检干部要懂业务,要多学习,不光要学习政治、政策、法规,还要学业务,学专业,在企业效能监察上做好、做足文章。

一年来,局党组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是重视的,全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干部职工也是非常认真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较好地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为推动全系统煤炭系“三个文明”建设,确保全年各项煤炭任务的完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完成原煤产量405万吨,开拓进尺1980米,工业总产值134127万元,上交利税款3167万元。特别是2010年安全生产死亡率创历史最低水平,全年共发生事故19次、死亡20人。全市煤矿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死亡人数较上年比较下降 37 %。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2】

同主题文章推荐 >>>

2010年镇政府工作总结 | 2010年纪检工作总结及2011年纪检工作计划 | 2010年工商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公平交易执法所工作总结 | 2010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 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经贸副县长任期工作总结 |

【返回 栏目列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煤炭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一是制度落实、监督还不够到位;二是个别基层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上监督制约的合力发挥不够到位;三是个别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服务态度欠佳、办事效率不高;四是纪检监察部门履行职责能力不高,专业素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通过更大的努力,确保全煤炭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3】 同主题文章推荐 >>>

第2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平政院 行政法院 行政审判 肃政厅 行政裁判

平政院制度的创立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政治上的变革为中国人依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国家制度提供了条件,行政审判制度也从此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1912年1月30日,由时任法制局长的宋教仁草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第一次提出了平政院的构想。参议院讨论此草案时认为“国家基本法制定之权属于立法机关,顾虑此风一开有损立法权独立行使之尊严。”①因而未被接受,后由参议院于2月7日组织起草委员会另行起草制定,改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3月8日正式公布实施。此约法虽与法制局草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但是,《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第十四条之内容却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将其拆分为两条分别规定。平政院制度第一次在国家根本法中得以确立。

平政院制度在民国之初颇受重视,《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3月28日孙中山即在“孙大总统令各都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电文”中提出“人民有受……疾苦者许其按照临时约法来中央平政院陈诉或就近向都督府控告。”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各项国家制度开始着手设立,平政院制度的创设也随即提上了日程。1912年11月,由法制局所拟定的行政审判法草案出台,计五十九条,交国务院审议。后平政院官制草案数易其稿,1914年3月31日,总统袁世凯《平政院编制令》,并任命汪大燮为平政院院长。平政院制度终于在法律上建立起来。

平政院组织机构的设立

《平政院编制令》出台之后,北京政府即开始着手筹备设立平政院。4月2日袁世凯命令陈述平政院的重要地位:“查行政裁判所之设,东西各国俱有先例,即吾国临时约法亦有行政诉讼别定法律之明文。亟应将平政院从速设置,并参酌旧制,体察国情,于该院设置肃政厅,俾于行政审判之外兼有纠弹官吏之权,期挽颓风而臻上理……”②4月3日任命庄蕴宽为都肃政史。4月15日汪大燮正式就任平政院院长。四月中旬,平政院在国务院内设立临时筹备机构,开始着手筹备。政府各员根据《平政院编制令》的规定纷纷密荐平政院评事及肃政史等员。尽管有每人限制二员的要求,但至四月中旬,保荐名额已逾五十人,而所荐之人既有民国要员,也有前清重臣。至4月20日,定员十六人的肃政史,保荐名额已经超过三倍以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候选人,院长汪大燮认为应以“其人之经验常识为用舍之标准”,评事一职应取精于法学之士,而肃政史一职则应取材于前清著名御史。5月7日,人选问题尘埃落定,总统袁世凯命令,任命曾述棨、王瑚、蹇念益、夏寿康、蔡宝善等十六人为肃政史;任命董鸿祎、杨彦洁、邵章、曾鉴、陈兆奎等十五人为平政院评事。5月13日又任命董鸿祎、曾鉴、张一鹏为平政院庭长。5月26日至28日,各评事及肃政史正式就职。

就平政院评事而言,其中有留学经历的有李榘、邵章、马德润、范熙壬等人,而研习过法学或任过司法职者则包括邵章、马德润、麦秩严、曾鉴等人。由此可见,平政院评事中有留学经历者以及研习过法学或任过司法职者均占多数。而在肃政史中,多数人员则为清朝或民国各级官员,如曾述棨任肃政史前为外交部参事,王瑚为清廷湖南民政长,蹇念益为清廷河南财政副监理官、民国众议院议员……。因而,肃政史主要是有丰富政治阅历人士,与平政院评事侧重于司法经验与知识不同,这也印证了平政院长汪大燮之前对于平政院人员的不同要求。

在平政院组织机构积极筹备的同时,相关立法也在加紧起草之中,4月10日北京政府公布《纠弹条例》,5月17日公布《行政诉讼条例》及《诉愿条例》,6月8日公布《平政院裁决执行条例》,6月11日公布《行政诉讼状缮写方法》。在法规基本具备的条件之下,平政院终于向世人揭开了面纱。1914年6月16日,平政院举行开庭礼,但仅系形式上之礼节,并未审理案件。6月23日,平政院第一次开庭,所审案件为直隶霸县知事刘鼎锡被纠弹案。至此,平政院机构终于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

平政院制度的演进

平政院与司法机关权限争议。由于《中华民国约法》及《平政院编制令》对平政院职权的规定较为粗略,而后制定的法规也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平政院开幕之后,在审理霸县知事刘鼎锡及顺天府尹王治馨被纠弹案的过程中,平政院与司法机关的权限争议问题开始显现。《中华民国约法》及《平政院编制令》均规定平政院有审理纠弹案件之权,然而是否涉及刑事审判则未明确。同时《平政院编制令》第一条又明确要求“平政院审理纠弹事件不妨及司法官署之行使职权。”这就引发了平政院与司法机关之间关于权限问题的争执。

平政院认为,平政院是裁判行政官厅及行政官吏的一种特别制度,根据《约法》第八条的规定,平政院有权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而根据《约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平政院则为审理纠弹事件的机构。因而平政院属于约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审理“行政诉讼及其它特别诉讼”的特殊机构。既然特别设立之审判机关其权限必须超出普通法院管辖之外,因而无需考虑是否妨害普通权力问题,平政院应当有权就纠弹案件进行审理并裁决。而以司法部为代表司法界一方则要求尊重司法独立,认为平政院并非特别审判机关,由于平政院具有行政机关性质,因此不可将涉及司法案件交其审理裁决。况且,当时全国下级审检各厅已归裁撤,如果中央大理院又丧失审理之权,则司法独立原理全然无存。

1914年7月17日,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及《纠弹法》公布。从这两部新法律的内容来看,其变化主要在文字方面,内容上的变化并不大,平政院权限也无变化。但是,同日公布的《纠弹事件审理执行令》第三条规定“应付司法审判之官吏,由大总统特交司法总长,饬管辖该案之检察厅立即向管辖该案之法院提起公诉。”这一规定实质上消除了平政院就纠弹案件刑事范围审判裁决的权力。

尽管《纠弹事件审理执行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权限争议问题,然而,无论是《纠弹法》还是《行政诉讼法》对于平政院审理权限范围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平政院与司法机关权限之争难以终结。对于权限问题,此后司法界与平政院仍然存在分歧,各执一词。平政院认为,其所审理的纠弹案件,司法机关仅有决定适用何种刑罚的权力,无权审查其已经认定的事实;而司法界则认为,平政院仅能判定案件是否属于刑事审判范围,其所认定事实不能约束法院。这种有关平政院审判权限的争论一直持续到1916年6月肃政厅的撤销。

肃政厅的撤销。1914年《平政院编制令》所设计的平政院是一个混合机构,一方面平政院握有行政诉讼审判权,由平政院评事组成审判庭行使,另一方面平政院又拥有监督、弹劾官吏的权力,由肃政厅(由肃政史组成)行使。肃政厅的设置在《临时约法》中没有规定,民国初年创设平政院制度时,最初草案中也并无肃政厅的设置,但是在后几稿中开始有类似机关监察厅的规定,最终《平政院编制令》中则提出肃政厅的设置,行使监察、弹劾官吏的权力。袁世凯对肃政厅及肃政史寄予厚望,1914年5月26日,在肃政史觐见总统袁世凯之时,袁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故历代皆设言官以纠正之,法良意美,治国者所当取法。吾国自入民国以来,仕途庞杂极矣,特设肃政史一官冀有所补救。”③当时舆论认为,肃政厅乃是对前清都察院的摹仿,肃政史即左都御史的变相。平政院成立后,肃政厅也开始履行职责,各肃政史开始纠弹各级官员,其中包括诸多民国要员,如梁士诒、许世英、杨度等,肃政厅在肃清吏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三个月后帝制失败,民国重兴,在此期间,同所有其它政府机构一样,肃政厅仍然正常运作。1916年6月,袁世凯病故,黎元洪就任民国总统,此时因复辟帝制,袁世凯为国人所忿,与其相关的法律、制度都开始着手修改、裁撤。因肃政厅的设置与袁密切相关,因此其命运也已经注定。1916年6月29日,总统黎元洪命令,恢复《临时约法》的效力,废止《中华民国约法》,由于肃政厅为约法中规定的机构,因此同日命令裁撤平政院所属之肃政厅。随后7月6日《纠弹法》被废止,肃政厅被撤销。肃政厅撤销后,此前已经交予其审理的案件如何处理有待明确,1917年1月11日,经平政院呈请,总统黎元洪指令:“未结各案系在纠弹法废止以前交审,应仍由该院从速审结。”④平政院对未结纠弹案件的审理一直持续到1917年。肃政厅被撤销之后,平政院即从一个兼有行政审判和官员弹劾权的混合权力机关,转变成了一个专门负责行政诉讼的行政审判机关。

平政院的裁撤计划。1923年10月8日,国会三读通过《中华民国宪法》案,10月10日宪法会议正式公布此案,历时十余年几经波折的《中华民国宪法》终于出台。随即政府开始着手实施宪法。根据《中华民国宪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法院依法受理民事、刑事、行政及其它一切诉讼;但宪法及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不在此限。”这实质上取消了平政院制度,因而,平政院的裁撤也提上了日程。10月18日,总统曹锟裁员命令。遵照此令,各机关开始着手裁撤,平政院的裁撤问题,也在此时提出。国务院在内阁会议中提出裁撤平政院、侨工局、经济调查局、政治讨论会、统一委员会、外交委员会、蒙疆委员会等骈枝机构。11月29日,裁员令正式公布,规定:“除平政院应依法办理外,如统一善后委员会、政治善后讨论会、京兆河道管理处、运河工程局、水路测量所、毛革改良会、蒙藏招待所、办理接收库恰事宜处、西北国道筹备处、驻欧航空委员均着一并裁撤”⑤。平政院因《中华民国宪法》中行政诉讼审判权归属于普通司法机关的规定被列入裁撤机构名单。但是在当日内阁在讨论裁员问题时,对平政院职权问题作出补充决议,议决“在法律问题未解决以前,所有行政诉讼仍归该院承受办理。”⑥后因法律条件一直未具备,平政院的裁撤被搁置起来。1924年11月,曹锟下台,段祺瑞临时执政,随即废止《中华民国宪法》,宪法既无,平政院裁撤问题自然终结,平政院因宪法而生之裁撤问题终以平政院保留而尘埃落定。

平政院的终结与行政法院的成立。平政院裁撤问题解决后,继续履行其作为行政诉讼审判机关的职责一直到1928年北洋政府的终结。1928年6月8日,北伐军攻入北京,京中机构自行解散,随即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北京各机关,平政院也自然终结。平政院终结后,中国行政审判制度的第一次实践也宣告结束。但行政审判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并没有停止不前。1928年10月20日国民政府颁布《司法院组织法》,其中设立了专门负责行政审判的行政审判署。1928年11月,国民政府修改《司法院组织法》,将“行政审判署”变更为“行政法院”,确立了行政法院制度。1932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颁布《行政法院组织》及《行政诉讼法》,1933年6月2日,国民政府任命茅祖权为行政法院院长,23日,行政法院成立。行政法院时代正式开始。

结语

平政院制度是大陆法系行政裁判制度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平政院制度首先是对大陆法系行政裁判制度的效仿,因而平政院主要职能在于审理行政诉讼。同时,在传统监察思想的影响下,平政院内部又添设了一个职掌纠弹官吏的机关:肃政厅。这种开创性的设计,使得平政院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当时其他国家的行政裁判制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中西合璧的制度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一方面,平政院从1914年到1928年间审理了数百件行政诉讼案件,切实起到了救济人民权利,防止违法行政的作用。另一方面,肃政厅在其存在的两年多的时间里,纠弹了诸多官员,有效发挥了监察吏治的作用。

不过平政院制度毕竟是一种创新,所以在制度设计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从纠弹程序来看,根据《纠弹法》的规定,肃政史纠弹官吏必须向大总统呈请审查,再由大总统交由平政院审理。在这一过程中,大总统即拥有是否纠弹官吏的决定权。因而肃政厅难免为人所诟病,被视作是总统袁世凯实现专制的工具。另一方面,平政院的纠弹职能,虽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继承,但也同时融合了西方法律思想,纠弹案件必须经由平政院通过司法程序审理决定,而非将决定权完全交予一般行政机关。平政院审理纠弹案件,需要就被纠弹官吏应交惩戒或交司法机关审判作出裁决。因而必然会与司法机关的刑事审判权产生冲突,引起两个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正是肃政厅的这些缺陷再加上其与袁世凯的关系最终导致了被撤销的命运,而并非因其效果不佳。

而在行政诉讼方面,此一制度基本是对外国行政裁判制度的效仿,并无太多的本土因素。平政院行政诉讼制度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肃政史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中。虽然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可能主要与监察吏治有关,但在客观上却对保障人民权利具有极大意义,在人民法律意识薄弱,法治刚刚萌芽的当时,具有重大价值。不过可惜的是,伴随着肃政厅的撤销,这一创新规定尚未实施就失效了。尽管这一规定使得行政诉讼制度具有了一定的中国色彩,但于行政诉讼制度本身并无根本影响,只是对国外成熟的法律制度加以微小修改而已,因而平政院行政诉讼制度的设计并无明显缺陷。这也决定了平政院能够在行政诉讼方面取得成功。

总之,平政院制度是中国本土政治思想与西方法律制度结合的产物,是监察制度与行政裁判制度的结合。由于这两种制度性质的不同,这种结合实质上是松散的,因而二者之间并未产生冲突。虽然由于肃政厅的撤销使得这种开创性的制度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初衷,但实践也表明,尽管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平政院制度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仍是较为成功的。平政院的实践证明了行政诉讼制度能够在中国良好运行,也证明了大陆法系行政裁判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而肃政厅虽被撤销,但纠弹制度的设计仍有诸多可取之处。这些都为后来国民政府的行政诉讼及监察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今天中国行政诉讼和监察制度的改革也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分别为乐山师范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0SB034)

【注释】

①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2年1至6月)》,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1年。

②政府公报684,1914年4月3日。

③“总统训诫肃政史之演词”,《申报》,1914年5月30日。

④政府公报362,1917年1月11日。

⑤政府公报2770,1923年11月30日。

第3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面板数据;Hausman检验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05-03

作者简介:叶晓峥(1986-),女,河南平顶山人,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统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统计管理。随着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支出机构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尤其是各地州的财政支出在稳步快速地攀升。根据2003—2006年新疆各地州的财政总支出看,16个地州的财政总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为22%,其中以克拉玛依市34.4%为最高,乌鲁木齐市为最低,但也达到了12.4%的平均发展速度。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关注财政支出,特别是财政支出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一般说来,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会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使总量提高的同时使微观经济结构调整更加趋于合理化。然而不同的公共支出以及不同的支出结构,再加上政策调整的幅度大小都可能带来经济不同程度的增长效应,不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制约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的效果,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由此看来,不能只单纯分析各地州的财政总量给经济带来的增长效应,应更深层次地讨论各地州的财政支出结构,以及什么样的结构规划才能更好地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快速稳健地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

一、理论模型

本文将财政支出按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分类,并纳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进行模型分析,并假设生产函数有三个生产要素:私人资本存量k,消费性支出g1,转移性支出g2。

y=f(k,g1,g2)=kαgβ1gγ2

α,β,γ分别是k,g1,g2关于产出量的弹性。若对居民收入征税比率为τ(总税率),总财政支出为g,两类财政支出所占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θ1,θ2(θ1+θ2=1),且假设财政收支平衡,则长期经济增长率:g=[(1-τ)τ(1-τ)/ταθβ/α1θγ/α2-ρ]/σ。当经济增长速度g取最大值时θ1=β/(β+γ),θ2=γ/(β+γ),它表明各项财政支出要与产出弹性相适应达到最优,只要财政支出结构与各项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相适应,就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而不需改变财政支出规模来促进经济增长。因而,要充分利用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就应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该模型也可以扩展到包含多种财政支出的情况。

二、实证分析

为了克服不同区域上因其他原因带来的财政结构上的不同,更加合理地说明财政支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清晰地指出各地区微观经济上应该调整的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增长,首先应对新疆16个地州进行基本的判别。这里采用R2-11对16个地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判别。判别结果如下:

第一类地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第二类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密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塔城地区,博尔塔拉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一)构建模型

本文采用的计量经济的基本模型为上述的C-D生产函数。考虑到投资,劳动力和对外贸易对新疆各地州的影响,建立模型为:

yit=α0+α1Iit+α2Lit+α3Oit+βkGkit+uit(i=1,…,16,t=2003,…,2006,k=1,…,9)

i为各个地州,t为时间,k为财政支出的结构。yit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当年及后3年的滑动平均值,因为考虑到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会有个滞后期;Iit投资增长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代替;Lit劳动增长率,用2006年年底在岗人员的增长率;Oit对外开放程度,外贸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按当年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计算,对外贸易总额已换算为人民币;Gkit是财政支出k个结构中地区财政总支出的比重,G1it是指地方基本建设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G2it是指企业挖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G3it是指农林水气象部门的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G4it是指工业交通部门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G5it是指科学教育卫生医疗事业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G6it是指其他部门事业费用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G7it是指社保福利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G8it是指行政管理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G9it是指城市维护费用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uit随机误差项;α0为截距项,α1,α2,α3,βk为各解释变量的系数。

(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为《新疆统计年鉴》、《新疆财政年鉴》、《新疆50年》和中经网。因《新疆财政年鉴》中各地州的财政支出结构数据是从2003年详细记录的,因此,本文选取2003—2006年各地州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析。

从2003年始,新疆各地州财政总支出数据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各地州的各个结构各项目不尽相同。这里对财政结构的各项目作描述统计分析。

对于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只有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在10%以上,但乌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年时下降到9.8%,其他地州都有上升趋势,但只有吐鲁番地区到2006年时上升到10.2%。企业挖潜支出中,每个地州都呈现上升趋势,到2006年乌鲁木齐市占2%,石河子市占1.46%,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占2.1%,伊犁州直属县(市)占4%,其他各地州均在0.5%以下。对于农林水气象支出,2006年乌鲁木齐市占2.6%,呈稍微下降趋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也呈下降趋势,石河子呈上升趋势,占2.4%,其他地州都较稳定。工业交通事业费用支出2006年时,巴音郭楞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阿克苏、哈密地区呈下降趋势,但其他地州呈上升趋势,但总体的都并未超过各自财政支出的1.6个百分点。城市维护费用支出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最高,占到13.5%,其他地区均有增长趋势。

叶晓峥:新疆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三)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各地州的经济发展的不同,财政支出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均衡,按先前判别的两大区域分别进行面板模型分析。

对第一类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对表1中8个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均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估计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而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企业挖潜支出比重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在统计上显著。并且在总的回归中也呈现正相关,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在第一类地区中,企业挖潜能大力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地区经济增长与农林水气象的支出比重正相关,在统计上显著。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交通支出比重正相关,在统计上很显著,科教文体卫生事业与地区经济增长负相关,在统计上非常显著。其他部门事业费用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在统计上尚不显著。但在总的回归中,却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在统计上显著。这与其他部门费用的性质有关系。社保福利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且在统计上很显著。行政管理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城市维护费用支出比重在回归方程7中显示与经济增长成显著的正相关,在统计上很显著。

在每个回归模型中,发现劳动力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尤其是在对科教文费用支出回归时,有很强的显著性。如果在科学教育卫生医疗机构能增大劳动力,将能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表2看,根据第二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经过Hausman检验后发现只有回归模型8不能拒绝原假设,对回归方程8做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方程,其他均做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方程。得出结果: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总支出所占的比重和工业交通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并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而且在模型6中,工业交通所占的比重与经济增长也呈现很显著的正相关。企业挖潜所占的比重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在统计上很显著,其中企业挖潜所占的比重在模型6中也呈正相关显著;农林水气象支出比重和其他部门事业费用支出比重与经济负相关,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科教文体卫生事业支出比重和社保福利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在统计上显著。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和城市维护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则与经济增长都呈现正相关关系,根据表2的结果看,大部分不显著,但适度地调整社保福利支出,再增加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促进经济的增长有显著效果;如果增大地区的劳动力,也会带来正向的经济增长,这对于模型2、3、5外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对外贸易在GDP中所占比重则与经济增长有负相关效应,除了模型1外,均显著。

三、结论与建议

对新疆16个地州按两类地区划分后再对两类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模型分析和经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财政支持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财政支出结构是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就要进行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在这两类地区上,财政支出结构还不平衡,基本建设和企业挖潜改造、工业交通部门支出都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农林水气象的支出在第一类地区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在第二类地区不显著。而科教文体卫生事业费用的支出在两地区都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在第一类地区各地州现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首先要加大就业,增加劳动力,农林水气象部门费用支出的比重应增加,其他事业部门应结合其他的支出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应减少社保福利支出与科学教育卫生事业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社保福利支出在两地区应降低。在第二类地区,首先应加大劳动力的投入,适当降低对外贸易,应保证内需的足够。与国家提倡的“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先协调一致。应降低科学教育卫生事业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基本建设支出费用、企业挖潜支出费用和工业交通支出费用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5-12.

[2]张纲,段澈.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3(6).

[3]张明喜.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

[4]杨友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山东大学学报,2009(2).

[5]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一、我国省际财政能力的差距和支出结构比较

    (一)省际财政能力的差距。为反映省际财政能力的差距,应考察各省人均财政支出数额及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变异系数和最大最小倍数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达到最大值,此后有所降低,这表明省际财政能力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但各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省际财政支出结构比较。为了比较各省之间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根据2001年各省人均财政支出的排名,分别选取上海(第1位)、北京(第2位)、福建(第15位)、江苏(第16位)、安徽(第30位)、河南(第31位)六个省(直辖市)计算并比较其财政支出各项目数额及占支出总额的比重。我们选取了1995、1997、1998、1999、2000、200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所选省(直辖市)的财政支出总额及结构存在较大差别,特征如下:

    在基本建设支出方面,自1998年起,上海、北京的绝对额一直高于其余四省,且该项支出对于安徽、河南的倍数呈扩大趋势。从计算的六年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平均比重看,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20.3%)、北京(12.20%)、福建(9.91%)、安徽(9.80%)、江苏(7.60%)、河南(5.87%),上海市的比重是河南省的3.46倍。

    在企业挖潜改革资金方面,从计算的六年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占财政支出总额的平均比重看,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11.04%)、安徽(5.27%)、河南(4.314%)、福建(3.39%),上海市的比重是福建省的3.36倍。

    在科技三项费用方面,从计算的六年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总额的平均比重看,从高到低依次为福建(1.27%)、江苏(1.18%)、北京(0.89%)、河南(0.86%)、安徽(0.56%)、上海(0.16%)。财政支出用于企业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绝对额的不同体现出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同,如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表明各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同以及积极财政政策支出重点的不同。

    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方面,上海、北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绝对额及其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均较小,这表明各地区产业结构对财政支出的影响。但自1998年起,上海、北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绝对额高于安徽、河南,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却大大低于其余四省,在许多年份,安徽、河南的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为上海、北京的2-3倍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安徽、河南的该项支出较多地用于财政供养人口。

    在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方面,在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各组成部分中,差异最大的是科学事业费,从科学事业费的绝对额看,上海、北京数年的科学事业费总额均高于其余四省,通常为福建、江苏的近1倍,为安徽、河南的3—5倍。从计算的六年中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总额的平均比重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31.095%)、福建(27.66%)、河南(25.90%)、北京(24.79%)、安徽(24.70%)、上海(22.82%)。

    在行政管理费方面,上海、北京行政管理费绝对额及其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均较小,江苏、安徽、河南的行政管理费的绝对额在许多年份是上海、北京的近2倍。从计算的六年中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总额的平均比重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河南(19.08%)、安徽(16.48%)、江苏(16.20%)、福建(15.38%)、北京(12.02%)、上海(9.46%)。

    在城市维护费方面,从绝对额看,上海、北京绝大多数年份的城市维护费均高于福建、安徽、河南,福建历年均较低;2000年、2001年,上海、北京的城市维护费大幅增加,而安徽、河南则停滞不前,2000年、2001年,上海、北京的城市维护费已达到福建、安徽的2倍以上。

    在支援辖区内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方面,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在计算的六年中,上海均为零;北京最大额为300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为0.011(1998年);安徽、河南绝对额一般是福建、江苏的2倍以上。从该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看,福建(2000年除外)、江苏的比重均在1%以下,而安徽、河南通常在1%以上,且1997年以来比重一直较高,这表明经济不发达省区的辖区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资金较多的用于支援辖区内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上述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产业结构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财政支出结构有重要影响;第二,人均财政支出较高的省(直辖市)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较高;第三,人均财政支出较高或较低的省(直辖市)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比重均较低,人均财政支出较高的省(直辖市)科学事业费的增长速度较快;第四,人均财政支出较高的省(直辖市)行政管理费的比重较低;第五,人均财政支出较高的省(直辖市)城市维护费绝对额较高;第六,人均财政支出较高的省(直辖市)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的绝对额及比重较低。

    二、影响省际财政能力的差距和支出结构不同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就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总量的影响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财政收入总量,从而影响财政支出的总量,而公共投资和服务的不足又可能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上海、北京的人均GDP较高,在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前,其人均财政支出占人均CDP的比重在10%以上,其余四省则在10%以下。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均财政支出的高低。实践证明,人均财政支出较高地区的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和城市维护费的总额和比重均较高;人均财政支出较高地区科学事业费的增长速度较快。人均财政支出较低地区行政管理费的比重较高,而人均财政支出较高地区的公、检、法、司支出和外事支出较高,这表明人均财政支出较低的地区财政支出中相当大的部分用于财政供养人口,而用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则较少。人均财政支出较低的省用于支援本地区中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较高,这表明人均财政支出较低的地区财政支出面对更大的本地区内转移支付的压力,用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较少,可能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陷入经济——财政恶性循环的陷阱。

    (二)积极财政政策因素。1998年以来,中央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强调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财政能力的差距。因此,中央财政在国债资金的投向方面对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国债注重投资于西部地区道路建设、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补助项目、生态建设以及中西部地区旅游设施建设,这有利于增强中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跳出经济财政恶性循环的陷阱。因此,省际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和最大最小倍数自1998年来有所缩小,积极财政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到目前为止,省际财政能力差距的缩小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不确定性,省际财政支出的差距仍相当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及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能力是否增强仍需长期考察。

    (三)财政体制因素。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两个比重”,对政府职能及政府间财政支出的界定和划分基本未变。此外,为降低改革成本,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税收返还)保护了地方的既得利益,因此,1994年分税制改革具有过渡性特征。分税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两个方向上的矛盾:一是纵向的财权、事权关系不对称,市场经济中基层政府的事权呈扩大趋势,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事权分布的正金字塔趋势,与财权关系上的倒金字塔趋势形成矛盾;二是横向的财力不均衡,转移支付固化成为矛盾的焦点(吕炜,2003)。以2000年为例,该年中央补助地方支出总额为4665.31亿元,其中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补助为2267.54亿元,中央对地方定额补助为125.06亿元,二者合计占中央补助地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51.28%,这是对分税制前地方既得利益的保护;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10.98亿元,占中央补助地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2.38%,这是中央财政均衡各地区财政能力的努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转移支付721.47亿元,中央对地方专项补助等1440.26亿元,二者合计占中央补助地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46.34%,这是中央财政在财政收入约束下的应急和专项支出,存在不规范性。对地方既得利益的保护和中央财政应急专项支出的高比重表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具有过渡性特征,中央拨出专项资金以解决县、乡财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发放和拖欠问题说明了这一问题。此外,税收返还的方式具有强化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效应。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以1993年为基数,基数内全额返还,增量部分与各地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增长率挂钩,以1:0.3为系数对各地进行返还。因此,为提高本地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增长率,各地区倾向于保护本地企业,限制外地区商品进入本地,这阻碍了市场公平竞争。

第5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本文以湖北省72个县(市)财政和部分市县财政的有关数据为依据,对地域人口、人员结构、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与供养系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孝感市的财政供养系数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建议。

一、影响财政供养系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1.地域人口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将全省72县(市)按地域人口由大到小排列,并按人口数量自然划分成10个档次。(2)将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随地域人口顺序排列,并按地域人口档次计算平均值。(3)各档次的财政供养人员总量除以对应档次的地域人口总量等于该档次财政供养系数。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1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单位:万人、人、个

地域人口财政供养

档次县市个数系数(%)

变化范围人口均值

1100-1652781192.38

290-1002658252.79

380-902278862.63

470-801981422.62

560-7018947102.99

650-6016162132.99

740-5013900113.05

830-4010039102.77

920-30866843.81

1010-20592725.33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与地域人口数量成正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多;人口小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少。(2)财政供养系数与地域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小;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3)综合关系。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但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但供养系数较高。

推论: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是人口小县。但现实中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而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本文认为,由于供养系数的分母——地域人口的不可比成分较大,考核供养系数应以分子——供养人口为主。因此,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应是供养人口大县,而不是供养人口小县,即不能以供养系数高低作为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实践标准。

2.人员结构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划分。将财政供养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行政单位供养人员、事业单位供养人员两大类。人员经费相应划分为行政人员经费和事业人员经费。(2)对比分析。选择某市作为样本。(3)比较年度。选择1993年与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

表2孝感市1994-2003年财政供养人员结构变化表单位:人、万元

其中教师占事业

年度行政人数占比例%事业人数占比例%

人数比例%

199423.876.248.8

199523.476.648.5

1996247647.1

199722.777.348

199823.876.254.5

199924.975.151.8

200025.874.253.8

2001267454.4

200226.173.956.1

200324.175.954.9

平均值24.4675.5451.79

关系显示:(1)行政与事业人员结构虽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即行政机构人员占1/3,事业单位人员占2/3.(2)教师数量占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1/2强,比重显得过大。

人员经费的结构与人员的结构呈同向变化关系。(1)在人员经费结构中,行政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30%,事业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70%,其中教师经费占事业人员经费的比重接近60%。调查发现,当行政编制冻结后,事业单位供养人员急剧膨胀。一部分是历次机构改革中行政机关精简人员,一部分是新进单位的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事业单位或压往二级单位。较多事业单位或二级单位人浮于事,相互攀比,一些苦活、累活没有人做,在社会上临时聘用人员。(2)人均经费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事业人均经费支出增长27.4%,教育人均经费增长22.05%,均高于行政人均经费支出增长5.6个、0.25个百分点。

表3孝感市2000-2003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结构变化表

行政人员经费事业人员经费

年度占比人均占比人均其中教人均

重%经费重%经费师%经费

200029.7694570.3569060.46396

200130.3915169.7738354.67408

200231.71057268.3806164.39241

200325.31255474.71176954.211626

平均或

递增29.2521.8%70.7527.4%58.3722.05%

推论:供养人员结构反映了一级事权中从事行政与事业工作的人员配置比例。从相对比例看,事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教师人数及经费比重突出。据此推论: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减少供养人员的重点是事业单位,其中优化教师队伍应是重中之重。

3.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可用财力为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之和。本文将72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相加后,按照可用财力大小自然划分为5个档次。(2)供养人员数量范围指划分档次内最低数量到最高数量范围。(3)人均财力水平是指各档次可用财力金额之和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之和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4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可用财力与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单位:元、万人、万元

可用财力供养人口人均财力

档次县市个数

范围数量范围水平

13-3.532.3-2.81.16

22.1-3221.2-31.06

31.5-2131.1-21.04

41-1.5220.9-1.70.94

50.5-180.4-11.09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与可用财力成正比变化。可用财力较多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可用财力较少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少。(2)人均财力支出水平基本相等。不管是财力多的县市,还是财力少的县市,人均可用财力基本保持在一个相等的水准。(3)综合关系。人均可用财力没有拉开档次,可用财力主要聚集在养人上。财力强的县市多养人,财力弱的县市少养人。

推论:财力多的养人多,财力少的养人少,据此推论,财政就是“吃饭财政”,财政增收就是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员,而这却背离了一级政府事权人员配置的原则,是财政工作的误区。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不能将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挂钩。

4.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借助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地域人口、可用财力、工资水平等指标之间的公式推出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是演绎过程:

(1)人员经费支出=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工资标准=供养系数×区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3)财政支出=可用财力=财政供养系数×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财政供养系数=[财政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关系显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县(市)的可用财力、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基本上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可视为常量指标。因此,财政供养系数与公共支出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共支出是被减量,被减量与差值成反向变化关系,即公共支出越大,供养系数越小;公共支出越小,供养系数越大。当可用财力等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零。当可用财力大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正;当可用财力小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负。

从事权与财力配置上讲,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对应的可用财力。根据这一设立原则,一个地方的可用财力应包括两部分:首先,履行一级事权所需的非人力资源财力,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其次,完成一级事权所需配备的人力资源所需财力,主要指生产与再生产的补偿财力,如工资、奖励、福利等。按照行政管理理论,国家赋予同一级政府的事权是基本一致的,公共支出也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级的工资标准、地域人口、可用财力不同,财政供养系数必然是不同的。在同一级别的公共事权相同的前提下,可用财力较多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的增量就多,就可以提高供养系数。而可用财力较少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增量就小,财政供养系数就低。而可用财力比公共支出低的地方,财政供养系数为负数,这个地方的财政必然是负债运行。

推论:如果一个地方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则说明可用财力不足以养人,供养系数应为负值。但在实际中,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的地方较多,但财政供养系数却为正值,有的还较高。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矛盾。实际情况是由于供养人员失控。可用财力大量向人员经费集中转移,挤占了履行正常事权所需财力。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划分地方可用财力,可用财力必须首先用于履行一级事权,并据此配备相应人员,超过公共事权所需人员必须精简。

5.地理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将全省72个县(市)按地理特征分为五个类型: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城郊县、湖(库)区县。(2)地域人口、供养人员范围按各类型从最小到最大列示。(3)供养系数为各类型县(市)的供养人员总数与地域人口总数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5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及系数关系分析表单位:个、万人

地域人口供养人口供养系数

类型个数

范围范围(%)

山区县348-1200.5-2.52.84

丘陵县650-1001.3-32.85

平原县1735-1000.6-2.62.81

城郊县1035-1600.9-3.52.76

湖(库)区县550-1401.8-2.82.53

增长率%14.47%11.22%

关系显示:(1)地域人口起点基本相同,变化幅度逐步增加。主要是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造成的。(2)供养人口起点依次增大。说明供养人员与地理环境呈同向变化关系。其中山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少,而平原、城郊、湖(库)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多。(3)供养人员在3万人上下变化。这是一个县(市)的最大值。(4)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虽然地域人口、供养人员同向增加,但地域人口依次增长高于供养人员依次增长,即供养系数分子增长低于分母增长,导致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推论:由于人口增长控制属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范围,我们只能控制供养人员增长。按照地理条件与供养人员关系,控制财政供养系数重要依据是按供养人员起点大小,即按地理划分的后三类(湖库区县、城郊县、平原县)应是重点控制地域。

6.政策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第6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2015年8月25日凌晨,韩国国家安保室长金宽镇、统一部长官洪容杓以及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黄炳誓、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金养建结束高级别对话,达成最终协议:朝鲜就今年8月4日“地雷事件”表示遗憾,解除“准战时状态”,韩方则将停止对朝扩音喊话。剑拔弩张近一个月的半岛局势得到缓解,双方“偃旗息鼓”。

这一天恰逢朴槿惠就任韩国总统两年半。韩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五年,且不得连任。因此,8月25日南北协议意义重大。在结束上半个任期、开启下半个任期之际,南北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大提升了朴槿惠的支持率。韩国盖勒普公司8月25~27日的调查显示,受南北达成和解的影响,对朴槿惠总统执政的肯定评价率由前一周的34%急剧上升至49%,如此大的周涨幅前所未有。2015年以来总统执政肯定评价率也因此首次超过否定评价率。

韩国盖勒普公司的连续调查显示,朴槿惠就任总统以来,执政初期的肯定率为42%,执政第一年曾达到60%,之后出现下降趋势,期间略有反复,逐步降低至执政中期(第三年第二季度)的36%。朴总统支持率波动情况,基本属于韩国总统任内支持率变化的常态。韩国自1987年实行总统直选后,已有六任总统陆续执政,他们是卢泰愚(1988~1993)、金泳三(1993~1998)、金大中(1998~2003)、卢武铉(2003~ 2008)(其中,2004年3月12日~2004年5月14日曾被停职审查)、李明博(2008~2013)、朴槿惠(2013~)。调查结果的对比显示,前五任总统的支持率都存在任期之初较高、中期在波动中下降、后期明显下滑的态势。各总统的支持率在任期初差别很大,到任期末差距明显缩小,趋于收敛。比如,金泳三总统的支持率在任期第一年曾达到83%,到任期末只剩下一位数――6%。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任期初的支持率分别是71%、60%、52%,相差近20个百分点;到任期中的支持率分别为38%、34%、49%,差距降到11个百分点;任期末支持率分别只剩下24%、27%、23%,差距也收敛到4个百分点。朴槿惠总统任期之初的支持率与前几任相比是最低的,只有42%;任期中的支持率为36%,明显低于李明博(49%),略低于金大中(38%),略高于卢武铉(34%),明显高于金泳三(28%)和卢泰愚(18%),在六位总统中排名第三,而且与第二名的支持率很接近。考虑到8月25日最新调查的数据已经达到49%,与排名第一的李明博持平,这应该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中期考核成绩。

外交是亮点

与李明博政府美、日、中、俄的大国外交顺序不同,朴槿惠政府将之调整为美、中、日、俄,强调巩固韩美同盟,发展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敦促日本正确认识历史问题,发展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朴槿惠上台后,遍访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外交舞台上长袖善舞、纵横捭阖,充分利用其外语优势,用英文、中文、法文与各国领袖密切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好感、理解和支持。在执政前半期,朴槿惠沿着既定的政策方向,把握大局,注意细节,稳步推进。

韩美关系方面,朴槿惠将美国作为首访目的地,凸显韩美关系的重要性。近两年影响韩美关系的主要负面因素包括:2015年3月美国驻韩大使利伯特遭袭事件;韩国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忤逆”了美国的意志;美国欲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韩国面临着外界的压力,左右为难。由于处理基本得当,这些负面因素并没有对韩美关系造成太大影响。2015年10月朴槿惠总统将再度启程访美,以继续巩固和发展韩美关系。

中韩关系方面,自1992年建交后,中韩关系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小的波折也有,但大步向前是大势。两年多时间里实现六次首脑会晤、韩国加入亚投行、中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朴槿惠总统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重张等,表明双方加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意志日趋坚定。未来中韩更深入的战略合作值得期待。

韩日关系方面,两年半来,由于日本安倍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不负责任,韩国对日持续采取压制态势。尽管有美国方面的调和,朴槿惠政府仍拒绝与安倍政府举行正式会谈。安倍在2015年“8・14谈话”中,模糊地处理了侵略、慰安妇、反省等关键问题,包括韩国、中国在内的邻国很不满意。朴槿惠在纪念光复70周年讲话中说,“安倍讲话令人遗憾的部分不少。”韩国网民则直接说安倍讲话是“一堆废话”。即便如此,毕竟安倍没有采取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动,若不出现大的事件,中日韩有可能在下半年迎来领导人会晤,韩日关系获得进展的可能性较大。毕竟,日本是如此重要的邻国,任何一位韩国总统都不愿意在五年任期里在韩日关系上维持僵局。

在韩国国内,朝韩关系不被视为外交关系。韩国和朝鲜1991年同时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但至今彼此间仍没把对方看成独立的国家行为体。韩国各界在对朝问题上分歧严重,对朴槿惠的对朝政策评价不一。执政之初,朴槿惠提出“半岛信任进程”,要求与朝鲜累积信任、推进和解,通过在开城工业园谈判、南北离散家属会面两大问题上的多轮博弈,政策效果初现。但与此同时,朴槿惠提出“统一大发论”、组建并启动了“统一准备委员会”,韩国的“统一”攻势明显加强。朝鲜的应对就是进一步的封闭、拒绝任何善意和敌意。2015年8月原本是可以利用光复70周年推进南北关系的契机,双方却因“地雷事件”、“炮击事件”等剑拔弩张。经过四天的高级别会谈,南北双方最终达成和解。韩国调查公司REALMETER8月25日的调查显示,对南北共同发表的会谈结果,67.4%的受访者表示满意,24.2%表示不满意,不知道的占8.4%,表明朴槿惠政府对此次半岛危机事件的应对获得了国民认可。韩国盖勒普公司8月25~27日的调查显示,对朴槿惠总统持肯定评价的主要原因是认可其对朝政策、安保政策,所占比例达到38%,而一周前的相关数据只有7%。可见,在韩国国民看来,协议的达成充分证明了朴槿惠对朝政策的有效性。未来一段时间,朝鲜是否发射卫星、是否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是否会有其他动作还不得而知。在朴槿惠执政前半期,双方都没有出现军人或平民因双边冲突而死亡的情况,还算是各方可以接受的状态。关键是下一步能否落实达成的协议,推进南北关系走上和解之路。

青年失业率高企

朴槿惠总统在施政伊始,提出“创造经济”、“再造汉江奇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14年韩国经济规模为1.42万亿美元,列世界第13位,人口5000万,人均GDP2.8万美元。朴总统在光复70周年讲话中提到,“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人均收入超过3万美元的只有六个国家。我确信,在不久的将来,韩国将成为‘5030俱乐部’的第七个成员国”。2015年,受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等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略低于预期。从目前IMF的数据来看,韩国第一季度增长率为2.4%,第二季度为2.2%。在国际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韩国经济能维持3%左右的增长率,实属不易。如果能维持3%以上的增长率,到2017年朴槿惠任期结束之际,韩国就有可能加入“5030俱乐部”。这将是韩国继1996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后的又一次飞跃。

与经济增长率相比,普通国民更容易感受到的是失业率。盖勒普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韩国各年龄层对朴槿惠总统前半任期的支持率差别很大,19~29岁的肯定率为20%、否定率为72%;30~39岁的肯定率为22%、否定率为69%。这还是受南北达成协议影响后的结果,此前这两个年龄组的肯定率只有15%左右。40~49岁的肯定率为46%、否定率为50%;50~59岁的肯定率为69%、否定率为23%;在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对朴槿惠总统持肯定评价的占80%,否定率仅为14%,肯定评价占压倒性优势。年轻人对朴槿惠政府的认可率如此之低,除了政治理念方面的差异外,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的攀升是重要原因。老年人是朴槿惠的基本盘,很多人仍对朴正熙总统带领韩国走出贫困心怀感激,爱屋及乌,坚定地支持他的女儿朴槿惠。而当前朴槿惠政府针对老人、弱势群体等的社会福祉政策,也是其获大多数老年人肯定评价的重要原因。

作为总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其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也是不少国民评价总统工作的最重要指标。韩国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韩国第一季度的失业率为3.7%,第二季度为3.8%,失业率短期内仍有升高的压力。而在2013年和2014年,韩国的失业率分别为3.1%和3.5%。当前,韩国青年失业率超过10%。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年轻人对工作采取了“宁缺毋滥”的态度,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比较严重,社会压力骤增。在2015年8月6日的对国民谈话中,朴槿惠表示,对未来感到不安的青年人,形成了所谓“抛弃”恋爱、结婚、生孩子的“三抛世代”。而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韩国要大力推进劳动改革,努力创造工作岗位。

内政是短板

盖勒普调查显示,对朴槿惠执政持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沟通不畅、经济政策不完善、透明度低、领导力不足等。韩联社邀请专家对朴槿惠前半任期执政情况进行评价,专家们指出,“朴槿惠与国会对立,缺乏与政界的沟通能力。”此外,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对一系列棘手难题都没能及时有效应对。专家们强调,“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会使政府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

内政表现不佳,与朴槿惠总统缺乏执政经验、缺少系统的人才储备以及韩国本身的制度安排有关。朴槿惠的从政履历上,只有代行第一夫人、当选过国会议员、大国家党党首等,没有地方执政经验,没有经过率领一个团队广泛推行政策的历练。在用人上,朴槿惠也是捉襟见肘,换人频繁,越换越不能系统贯彻总统意志。比如,总统在内政方面的主要助手、担负总统与国会沟通等任务的青瓦台政务首席秘书一职,迄今为止已经有李贞铉、朴雨、赵允旋、玄伎焕等四人就任。在国务总理的任命上,由于国会在总理提名等人事听证制度安排上的强势地位,总统很难推出自身认可、国会能通过、推行政策给力的人选。在前半个任期,朴槿惠曾先后提名六位总理人选,只有三人通过了国会批准。朴槿惠曾表示:“韩国人事听证会制度是有问题的,它倾向于将提名人视作罪人进行‘审问’。听证会本意是在国民面前验证公职候选人的政策理念等,应该保护个人隐私以及尊重人格。人事听证会应将重点放在当事人的办事能力上……现在,优秀的人才因害怕出席听证会而不愿担任公职。”这种制度安排在权力制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韩国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7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一、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靠总结历史经验创造历史,在历史发展中把握历史规律不断走向未来。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民主革命的艰难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清算历史错误,指明前进方向。一些重大历史转折是在总结历史中实现的,很多重要经验和重要思想是在总结历史中提炼升华的。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教训。党的七大继续总结历史经验,概括提炼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革命胜利前夕的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总结民主革命28年的经验,确定建国大纲。为纪念建党28周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总结领导民主革命的经验,提炼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件主要武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也不能照搬外来的经验,我们党只能边探索边总结边前进。这一时期对执政经验主要有两次系统的总结。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年来的执政经验,认为共产党要经受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命令主义、分散主义、投机主义等6方面的执政新考验,必须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从中找出规律性。另一次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教训,提炼为16条重要经验,提出必须对党员和领导干部有更高的要求,要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作为保证党和国家永不变色的根本制度加以坚持。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党的执政经验总结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党的执政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大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通过对改革开放14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作历史的回顾,对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作出郑重的结论,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总结改革开放新时期近20年的宝贵经验,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进行科学总结,提出10条基本经验,并归结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起来”概括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宝贵经验,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用“五个坚持”总结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要求作为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二、把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总结提高到新的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身体力行科学总结历史,把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总结提高到新的境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强调新形势下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会议汲取历史上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新实践新要求,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遵循。2017年10月,在党的报告中全面系统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三个认识到”总结我们党走过的近百年历程,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强调,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2018年12月,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从9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即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经验,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所指出的,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诸多风险和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历史担当,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攻坚克难,全面开创新局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因为有同志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坚强领导,是因为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党的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党的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等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重大理论成就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一部报告,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诠释和充分体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极富原创性、经典性、源泉性的强国论、战略论、人民论,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部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党的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历史和实践证明,党对历史经验的每一次总结,都使得全党在认识上实现提升和飞跃,都推进了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使党的事业更加发展壮大,党的各项工作也不断开创崭新的局面。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重视新的经验的整理、概括和提炼,不断深化治国理政的规律性认识。

(一)党对历史经验的每一次总结,都更加空前地促进了党内的思想统一,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党所经历的每一次重大考验,都使得我们党更加成熟。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近一个世纪中所经受的各种无数困难、考验、挑战,无疑对党的成长壮大都是一次次的磨砺。正因为我们党在面对这些考验时,没有退缩和气馁,而是以坚强的自信和定力,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把握规律,集思广益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克艰难,才使得一个个危机得到成功化解,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正如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所指出的,民主革命时期,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中国共产党人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

(二)党对历史经验的每一次系统总结,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对党的建设目标和重点的进一步明晰,也是为党的执政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坚强的保证。回顾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史,在每次总结经验教训时,都会鲜明地提出新阶段党的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比如,193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17年,党的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在各种复杂矛盾、重大考验中总结教训,是研究党执政经验的重要方法。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主要是对党面临的各种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长见识、长智慧,寻经验、找规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在应对矛盾和困难的考验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客观规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了四次比较重大的考验:一是大革命失败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著名论断,突破“城市中心论”等束缚,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二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考验。在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的危急中,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此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三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导致民族危亡的考验。我们党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和敌后抗战等正确策略方针,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四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杂局面的考验,为国内和平而努力,赢得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赢得有利条件。这四次危机应对,为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应对的重大考验主要有五次: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困难局面的考验,我们党以“赶考”的精神进入城市、执掌全国政权、从事新中国建设,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二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考验,在“以苏为鉴”中探索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在“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痛定思痛。三是“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困难局面的考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和进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是国内政治**和的考验,我们科学观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上面,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成功地推向21世纪。五是新形势下的“四大考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应对考验和危险,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政治勇气和自我革命精神破除一切损害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使我们党得到又一次洗礼革新。

(四)认识党的执政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执政的具体实践。共产党执政规律,无论是一般规律还是特殊规律,都是在解决现实具体问题中被发现、被认识的。越是生命力强的规律,越是能够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我们必须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中研究党的执政规律,着眼于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具体案例,从活生生的现实中发现规律、提炼规律,总结和把握好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来看,我们要处理好政党与社会、政党与国家、政府与市场等关系问题。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中,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要深入社会中去,回应群众诉求,赢得群众支持;在处理与国家的关系中,重点解决党政关系问题,坚持党对国家政权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中,重点解决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问题,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及时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从党执政的特殊规律来看,要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科学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把党的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去筹划;根据党的建设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科学处理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及时根据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新举措新办法,确保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中心工作做好服务。

第8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加强监管;会计;廉政建设

abstract: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financial reform, strengthens the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our province each region was the same with the nation, carried on multiform accountant to delegate the system pilot reform and to pass through one after another summarizes, the guidance and the promotion unceasingly, accountant delegates the system reform to have the good tendency which was on the rise.

key word: strengthens the supervision; accountant; cultivation of clean government

一、会计委派制开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不仅推动了会计改革,而且在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显露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6年以前,是自发式的个别尝试阶段。我省的一些县(市)如巴中市、郎中县、苍溪县等,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了直接委派会计负责人为主的会计委派制,中江县还结合厂长经理承包制,推行了会计人员年薪制等办法。这对当时在县以下的多数中小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对"一包就灵"提出了质疑。虽然是个别地方和局部的试点,但引起的反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1998年,这期间主要是总结、认识、引导试点阶段。在这一时期,我省会计委派制在各地的一些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逐步推开,形式各异。其间,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即财政部门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改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把会计委派制工作列入了会计管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对各地的会计委派制试点进行总结,在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省财政厅专门就全省会计委派制试点作为财政科研课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四川省会计委派制改革调查报告》,对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情况、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报告》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政府主办的《四川政报》上公开发表,省财政厅也将《报告》下发各地,并要求各地认真总结试点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这对全省会计委派制无疑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这期间,各级党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也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工作,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改革,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进入了有组织的总结、完善,全面推广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的会计委派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对会计委派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总结完善,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特别是中纪委三、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发出后,更为会计委派制的进一步推行指明了方向。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列入了包括省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21个市、州,有12个市政府和近90个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如遂宁、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委派制的办法。各级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都亲自负责领导会计委派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也责无旁贷地和纪委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把会计委派制作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落实:一是抓了全省的会计委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派专人调研,了解全省的工作进程和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各地情况,找典型代表介绍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取长补短。省财政厅还于1999年专发会计委派工作简报六期至各地和省级各部门,专门收集了全省各地会计委派制办法,编辑成《四川省会计委派制度专辑》(一)、(二)印发各地,对帮助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有倾向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制试行办法》下发各地,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又如对长宁县、北川县行政事业单位"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和简阳市的乡镇"统一集中核算"制等大加推崇,促进了有条件的县、乡实行这些办法;是作为工作任务进行全省安排布置,要求各地予以贯彻落实。2000年1月,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目前适合我省实际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推行。这几种形式和要求是:1、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制。2、所有的乡、镇财政所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今年要求达到60%的推广面。3、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政机关实行重点会计委派制。4、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以及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5、企业集团内部实行会计集中委派制等。

由于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基本上呈现以两头促中间的情形,即基层起步早,纪委督促严,在一段时间省、市本级动作不太大,效果不明显,但进入1999年以后,省、市两级都开始行动,特别是市一级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这样,会计委派改革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8个市、地、州,90多个县(区、市)近800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

二、会计委派制的几种形式

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形式多种多样,试点对象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有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有全部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有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也有企业本身等。但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会计委派制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不断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绝不能一蹴而就,要不为地总结和完善。比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了改、转、租、卖、让等以后,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再治袭国有企业一套管理,无论在法理上,在具体管理办法上显然已不适宜。原来如溪、阆中、中江县等直接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也有的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委派的会计负责人形同虚设。所以,会计委派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我省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取舍,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切合实际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义会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经过几年来的磨合,现在适合我省经济管理实际,并取得一定共识,正在积极推广和试点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的委派对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总监人选通过考试、面试、结合考核,经组织部门批准,从市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选派或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部门负责聘用委派以及日常工作。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向政府机关提交有关企业财务报告,如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总监的任职与行政级别不挂钩,工资收入比照所在企业经营班子副职执行,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对财务总监工作业绩的考核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考核结论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派驻、罢免和奖励和重要依据。

为配合财务总监的试点,将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由原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所在单位呈报,财政部门审核,组织部门审批。财务总监制主要在我省乐山、达州等市试行。

(二)财务监督特派员制度。财务监督特派员派驻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特派员由市级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处设在财政局或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事处内设若干办事组,每个办事组负责2至4个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财务监督特派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财务监督特派员对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列席经宫管理等有关会议,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评价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并对其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财务监督特派员的稽查报告,由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外送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市政府。市政府根据报告,结合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任免。如重大问题,可向政府专题报告。财务监督特派员主要在我省自贡、遂宁等市试点。

(三)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对象目前主要是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预算体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三个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单位账户,统一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中心)开设账户,会计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单位设置出纳岗位,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财务收支。同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审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已在全省6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县、市实行。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省级机关的实际出发,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决定于2001年在省级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到各系统所属二级单位。目前,省财政厅已代省政府拟了《四川省省级机关试行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正在征求意见。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四川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在保证单位现有预算编制程序、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预算内、外银行账户。省财政厅建立国库单一支付体系。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保留除会计核算、记账以外的会计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委托记账、分户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支付的资金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四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委派人员。企业集团公司按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对所属各级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在本单位或集团公司内部选聘。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集团公司负责,奖惩考核由集团公司实施。

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办法主要在我省五液、电信、邮政、石油、川化等大型集团公司实行。

三、会计委派初见成效

我省各地地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尚处在总结推广阶段,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会计委派试点进展总体是好的,对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试行会计委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评定权等从各单位中分离出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和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保证了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后,把"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了实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税收等收入可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情况等到有效控制。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计划,使单位预算更加刚性化,支出管理更加严密,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益。特别是乡镇一级辨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农村费改税,减少农民负担,规范基层政府管理行为,促进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和遏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或相互制衡,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把财务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会计监督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全过程,对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制止铺张浪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稳定了会计队伍,提出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和管理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实施,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了会计队伍。会计人员通过竞争择优上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上岗后严格考核、评定优次,以此确定会计人员续聘或解聘,引入了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需要。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是"一派就灵"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与会计委派制的关系会计人员"委派制"属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范畴。体制是一个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为行政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委派的客体是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对于财务总监,并不陌生,国外早已有之。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也早已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行范围更为普遍。但将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人员"委派制"来认识却有不妥。财务总监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约束范畴,派生于资本的权力,而非行政之权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公司的财务总监往往由董事会任命。1994年深圳市三家委派财务总监的公司都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营动机构,是基层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即所有者财务主体,)其向国有全资、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为了保护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但委派财务总监只能由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对此无能为力,这是资本权力使然。国有资本如果只是参资角色,则无权委派财务总监。否则,其他小股东纷纷效仿,委派代表自身利益的财务总监,岂不乱了套?从深圳市和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产权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财务总监不属于会计人员。但不少人仍将财务总监误认为是会计人员,误将财务总监理解为行政权力派生物,这与我国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不明晰有关(不少地方财务总监由政府部门派出,而非由国有资本产权部门派出)。由于财务总监是由产权部门派出的,又常住企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督,所以监督的威力较大,相应缓解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稽查特派员是中央为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派出的。地方有的也仿效,对所属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其工作性质与财务总监基本相同,财务总监也好,稽查特派员也好,都不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不能认为他们是会计人员,其派出源于资本的权力,属于财务机制范畴,而非管理体制范畴。

(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本质问题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不是被动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会计既有核算职能,又有监督、预测等控制职能。上述两上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持"管理活动论"的学者更加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主张"算为管用",会计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如果不区别情况地向企业委派会计使会计人员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变成"为算而算"的工具。委派制将利益各方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加大。委派的会计人员通常三年一换岗(有的仅为一年),对被委派的单位情况不太熟悉,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意得罪人,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委派单位对委派的会计人员有抵触情绪和防备心理,视会计人员为"客人",不让其进入决策层。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失去了实践主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既不利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会计已有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科学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委派制与国际会计惯例问题

所谓会计人的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上在会计工作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就会计人员的管理来看,大多数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己招聘、使用和管理,鲜有例外。只是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比较特殊,其会计人员分为两大系统,公共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前者由财政部实施条条管理,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法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其法律、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法国的特殊做法也不是一般规律。而且,法国是欧盟的成员国,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否会受到欧盟的影响而改变还很难说。另外,法国的国有企业生存受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经常受到"私有化"的威胁,以后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仍然推行公共会计人员制度尚不得而知。除法国之外,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但并未采用委派制的做法,说明非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企业会计人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由企业自己管理。至于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试点。

五、建议与打算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改革只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从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给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外部人"身份,但企业会计人员还是以"内部人"身份出现更为合适。

2、间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调控指导作用。

3、适应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为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而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4、普遍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会计发展的高度衡量改革成效。

5、法制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与现行和将来可能颁布的法律相抵触。

按照上述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实现国家间接管理。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将区别情况,因地制宜,试点求精不求多,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加强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与依法建账结合进行。我省实行的建账监管办法是依法建账的重要措施。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委派制试点单位首先要抓好依法建账,实行建账监管,避免多套账、造假账的现象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要与稽查特派员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其他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避免委派人员的职责重叠。

(四)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地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由于会计委派制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对社会各行各业,又面对千千万万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试点。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度。

第9篇:行政人事年中总结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不仅推动了会计改革,而且在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显露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6年以前,是自发式的个别尝试阶段。我省的一些县(市)如巴中市、郎中县、苍溪县等,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了直接委派会计负责人为主的会计委派制,中江县还结合厂长经理承包制,推行了会计人员年薪制等办法。这对当时在县以下的多数中小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对"一包就灵"提出了质疑。虽然是个别地方和局部的试点,但引起的反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1998年,这期间主要是总结、认识、引导试点阶段。在这一时期,我省会计委派制在各地的一些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逐步推开,形式各异。其间,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即财政部门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改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把会计委派制工作列入了会计管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对各地的会计委派制试点进行总结,在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省财政厅专门就全省会计委派制试点作为财政科研课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四川省会计委派制改革调查报告》,对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情况、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报告》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政府主办的《四川政报》上公开发表,省财政厅也将《报告》下发各地,并要求各地认真总结试点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这对全省会计委派制无疑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这期间,各级党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也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工作,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改革,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进入了有组织的总结、完善,全面推广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的会计委派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对会计委派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总结完善,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特别是中纪委三、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发出后,更为会计委派制的进一步推行指明了方向。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列入了包括省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21个市、州,有12个市政府和近90个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如遂宁、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委派制的办法。各级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都亲自负责领导会计委派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也责无旁贷地和纪委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把会计委派制作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落实:一是抓了全省的会计委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派专人调研,了解全省的工作进程和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各地情况,找典型代表介绍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取长补短。省财政厅还于1999年专发会计委派工作简报六期至各地和省级各部门,专门收集了全省各地会计委派制办法,编辑成《四川省会计委派制度专辑》(一)、(二)印发各地,对帮助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有倾向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制试行办法》下发各地,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又如对长宁县、北川县行政事业单位"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和简阳市的乡镇"统一集中核算"制等大加推崇,促进了有条件的县、乡实行这些办法;是作为工作任务进行全省安排布置,要求各地予以贯彻落实。2000年1月,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目前适合我省实际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推行。这几种形式和要求是:1、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制。2、所有的乡、镇财政所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今年要求达到60%的推广面。3、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政机关实行重点会计委派制。4、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以及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5、企业集团内部实行会计集中委派制等。

由于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基本上呈现以两头促中间的情形,即基层起步早,纪委督促严,在一段时间省、市本级动作不太大,效果不明显,但进入1999年以后,省、市两级都开始行动,特别是市一级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这样,会计委派改革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8个市、地、州,90多个县(区、市)近800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

二、会计委派制的几种形式

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形式多种多样,试点对象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有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有全部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有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也有企业本身等。但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会计委派制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不断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绝不能一蹴而就,要不为地总结和完善。比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了改、转、租、卖、让等以后,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再治袭国有企业一套管理,无论在法理上,在具体管理办法上显然已不适宜。原来如溪、阆中、中江县等直接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也有的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委派的会计负责人形同虚设。所以,会计委派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我省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取舍,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切合实际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义会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经过几年来的磨合,现在适合我省经济管理实际,并取得一定共识,正在积极推广和试点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的委派对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总监人选通过考试、面试、结合考核,经组织部门批准,从市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选派或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部门负责聘用委派以及日常工作。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向政府机关提交有关企业财务报告,如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总监的任职与行政级别不挂钩,工资收入比照所在企业经营班子副职执行,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对财务总监工作业绩的考核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考核结论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派驻、罢免和奖励和重要依据。

为配合财务总监的试点,将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由原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所在单位呈报,财政部门审核,组织部门审批。财务总监制主要在我省乐山、达州等市试行。

(二)财务监督特派员制度。财务监督特派员派驻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特派员由市级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处设在财政局或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事处内设若干办事组,每个办事组负责2至4个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财务监督特派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财务监督特派员对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列席经宫管理等有关会议,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评价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并对其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财务监督特派员的稽查报告,由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外送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市政府。市政府根据报告,结合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任免。如重大问题,可向政府专题报告。财务监督特派员主要在我省自贡、遂宁等市试点。

(三)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对象目前主要是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预算体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三个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单位账户,统一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中心)开设账户,会计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单位设置出纳岗位,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财务收支。同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审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已在全省6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县、市实行。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省级机关的实际出发,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决定于2001年在省级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到各系统所属二级单位。目前,省财政厅已代省政府拟了《四川省省级机关试行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正在征求意见。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四川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在保证单位现有预算编制程序、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预算内、外银行账户。省财政厅建立国库单一支付体系。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保留除会计核算、记账以外的会计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委托记账、分户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支付的资金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四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委派人员。企业集团公司按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对所属各级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在本单位或集团公司内部选聘。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集团公司负责,奖惩考核由集团公司实施。

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办法主要在我省五液、电信、邮政、石油、川化等大型集团公司实行。

三、会计委派初见成效

我省各地地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尚处在总结推广阶段,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会计委派试点进展总体是好的,对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试行会计委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评定权等从各单位中分离出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和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保证了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后,把"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了实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税收等收入可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情况等到有效控制。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计划,使单位预算更加刚性化,支出管理更加严密,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益。特别是乡镇一级辨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农村费改税,减少农民负担,规范基层政府管理行为,促进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和遏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或相互制衡,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把财务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会计监督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全过程,对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制止铺张浪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稳定了会计队伍,提出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和管理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实施,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了会计队伍。会计人员通过竞争择优上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上岗后严格考核、评定优次,以此确定会计人员续聘或解聘,引入了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需要。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是"一派就灵"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与会计委派制的关系会计人员"委派制"属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范畴。体制是一个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为行政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委派的客体是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对于财务总监,并不陌生,国外早已有之。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也早已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行范围更为普遍。但将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人员"委派制"来认识却有不妥。财务总监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约束范畴,派生于资本的权力,而非行政之权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公司的财务总监往往由董事会任命。1994年深圳市三家委派财务总监的公司都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营动机构,是基层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即所有者财务主体,)其向国有全资、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为了保护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但委派财务总监只能由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对此无能为力,这是资本权力使然。国有资本如果只是参资角色,则无权委派财务总监。否则,其他小股东纷纷效仿,委派代表自身利益的财务总监,岂不乱了套?从深圳市和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产权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财务总监不属于会计人员。但不少人仍将财务总监误认为是会计人员,误将财务总监理解为行政权力派生物,这与我国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不明晰有关(不少地方财务总监由政府部门派出,而非由国有资本产权部门派出)。由于财务总监是由产权部门派出的,又常住企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督,所以监督的威力较大,相应缓解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稽查特派员是中央为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派出的。地方有的也仿效,对所属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其工作性质与财务总监基本相同,财务总监也好,稽查特派员也好,都不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不能认为他们是会计人员,其派出源于资本的权力,属于财务机制范畴,而非管理体制范畴。

(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本质问题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不是被动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会计既有核算职能,又有监督、预测等控制职能。上述两上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持"管理活动论"的学者更加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主张"算为管用",会计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如果不区别情况地向企业委派会计使会计人员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变成"为算而算"的工具。委派制将利益各方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加大。委派的会计人员通常三年一换岗(有的仅为一年),对被委派的单位情况不太熟悉,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意得罪人,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委派单位对委派的会计人员有抵触情绪和防备心理,视会计人员为"客人",不让其进入决策层。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失去了实践主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既不利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会计已有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科学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委派制与国际会计惯例问题

所谓会计人的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上在会计工作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就会计人员的管理来看,大多数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己招聘、使用和管理,鲜有例外。只是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比较特殊,其会计人员分为两大系统,公共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前者由财政部实施条条管理,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法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其法律、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法国的特殊做法也不是一般规律。而且,法国是欧盟的成员国,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否会受到欧盟的影响而改变还很难说。另外,法国的国有企业生存受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经常受到"私有化"的威胁,以后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仍然推行公共会计人员制度尚不得而知。除法国之外,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但并未采用委派制的做法,说明非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企业会计人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由企业自己管理。至于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试点。

五、建议与打算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改革只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从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给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外部人"身份,但企业会计人员还是以"内部人"身份出现更为合适。

2、间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调控指导作用。

3、适应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为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而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4、普遍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会计发展的高度衡量改革成效。

5、法制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与现行和将来可能颁布的法律相抵触。按照上述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实现国家间接管理。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将区别情况,因地制宜,试点求精不求多,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加强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与依法建账结合进行。我省实行的建账监管办法是依法建账的重要措施。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委派制试点单位首先要抓好依法建账,实行建账监管,避免多套账、造假账的现象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要与稽查特派员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其他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避免委派人员的职责重叠。

(四)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地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由于会计委派制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对社会各行各业,又面对千千万万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试点。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