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行政管理工作范文

行政管理工作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工作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行政管理工作

第1篇:行政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油田企业;行政管理;思路分析

油田企业在日常的工作运转中,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是保障行政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和方向,行政管理工作的完善对油田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性作用,同时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能够体现出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尤其对油田企业而言,石油作为极其重要的能源资源,提升油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其实就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油田企业应当勇于承认目前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不断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1现阶段油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现状分析

从油田企业的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绝大部分的油田企业已经由原先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模式逐渐向市场经济背景下现代化的企业模式转变,并且在现有的社会模式下对企业的组织模式进行构建,其中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变化应当是最全面的、最系统的,从而使得企业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最快的发展建设。尽管如此,油田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模式转变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鲜活力量,但是根据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一些油田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定位上仍然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另外,在有关内容的安排上偏差也十分明显。通常而言,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是能够将管理、协调和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统筹安排,可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一定这样,部分油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各部门依然存在权责不明的现象,对很多规章制度并没有加以说明,再加上权利的集中化,很多监督工作也无法有效开展。与此同时,部分油田企业的行政管理者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作风,这些作风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能够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来,不仅影响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影响了行政系统相关工作的落实实施。种种因素的存在,也就导致了当前油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2如何加强油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2.1规范油田企业的行政管理系统

油田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在职能的分配上不合理,行政管理各部门在开展日常工作期间容易产生交叉、重叠和冲突,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严重降低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因此,油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对现有的行政管理系统加以规范化,建立起市场经济现代化模式下的油田企业日常运行制度,在已有的模式基础上,联系当今油田企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创造性的建立起适合油田企业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行政管理系统。就规范油田企业的行政管理系统而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机构,除了要结合油田企业的发展趋势之外,还应当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实际需求,针对性的进行有关管理机构内容的审核。工作职位的设置合理了,行政管理部门日常工作过程中才能减少部门间、人员间的职能冲突。其次,油田企业还需要针对各个管理环节建立详细的管理制度,比如岗位责任制度、工作流程制度、责任赔偿制度等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可以为油田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证,在各项工作制度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工作法制管理秩序也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起来,并将这些工作的制度融合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

2.2加大油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才的培养力度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任何企业都应当重视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就是企业进行根本性发展的根基。油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的工作运行中,需要对于企业发展不相符的行政管理进行适当改革创新,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油田企业应当将以人为本的方针逐步融合,充分展现出油田企业的人才优势,做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力上,人才的吸收首先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避免人才的到来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导致人才浪费。其次是将吸收进来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统一管理,保证这些高素质人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再有,薪酬机制要合理,确保实行薪酬机制能够满足人才的合理需求,按照企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战略规划,激励机制就是企业法理发展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关键性保障。

3结语

总而言之,油田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油田企业中的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油田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应该结合当前油田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在对社会环境、自身发展分析的基础上,依靠人才的力量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逐渐将问题改善,从而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油田企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霞.试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1:122-123+121.

[2]孙怀通.对提升胜利油田机关行政管理水平的思考[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03:114-115.

[3]李晓芳,曾乐平,李凯.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研究[J].中国商贸,2013,18:43-44.

第2篇:行政管理工作范文

纵观当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首先较多医院欠缺良好全面的管理系统,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阶段中欠缺必要的规范理论加以引导,因此即便创建形成了管理系统也并不健全。使得医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员工日常工作中没能树立主人翁意识,而是频繁出现磨洋工的问题,使得医院整体经济效益与后续较多工作受到了阻碍影响。行政管理者更是收入有限、员工待遇较其他人员低出许多。久而久之将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拼搏奋进的热情形成不良制约。再加上医院欠缺有效的激励管理体制,导致一些行政管理人员虽然具有过硬的素质、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却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工作业绩更是大打折扣。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其管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而积累的管理经验却十分不足,没能通过参加正规教育培训上岗工作。不论是人员的年龄层次还是其整体学历水平、专业配置上均包含一定的不合理性。当前,较多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习惯于上传下达的工作模式,在日常管理中欠缺应有的创新意识,不仅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同时实践工作与创新理念也是一个较大的短板。这样一来导致医院建设发展受到了不良制约。由于欠缺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层面的科学认知,使得较多医院没能将创新行政管理工作看做是重要任务,使得较多行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倍感压力,无法快速的把握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科学途径。当前,社会各个行业之中的行政人员其构成均十分复杂,医疗系统亦是这样。由于医疗行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且知识密集程度高,即便如此亦无法符合当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医院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多元化、体现福利特征的经营性部门。陈旧滞后的管理模式对当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形成了不良制约影响。而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构成上的复杂多样性成因在于,一些具备医疗卫生技术的工作人员或是部队转业人员、顶替就业人员成为了行政工作的主力军。

二、强化医院行政管理对策

1.激发医院行政管理职能,提升行政人员非权力影响。

现代医院为强化行政管理工作,应积极争取更多的机会、开辟多重渠道使行政管理人员拥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定期组织各个层面的教育培训活动。例如,举办医院管理、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强化交际能力、树立团队精神的多层级培训教育活动,全面激发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多重职能。日常工作阶段中,行政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水平不尽相同,这对激发行政管理工作功能价值极为重要。就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其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便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方能通过自身具备道德管理才能带领医院全员不断创新,针对各类复杂的工作事务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调节,具备更广阔的知识面。事实证明,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的影响力具体包括权力以及非权力两类。其中外在因素也就是权力影响力。而内在因素上,由于职务的升迁、各岗位的不同职权,管理者的工作状态、总结的知识经验、品质道德、个人素质的不同,均关系到非权力的影响力。另外,并不是各类事项均需要通过权力才能处理应对,在某些层面非权力影响力也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应针对非权力影响力的牵制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全面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效果。

2.完善医院激励管理制度,明确行政人员工作责任。

一般来讲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日常生活以及实践工作中会遇到各类不同的困难问题。医院负责人应通过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激励模式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业绩考核、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同奖金待遇挂钩的模式,提升激励工作实效性。应关注员工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辅助他们排忧解难,激励并引领行政管理人员敢于勇敢的承担责任、不断的创新发展,提升核心潜能以及行政工作执行力。医院行政管理阶段中,不同岗位员工应清晰自身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权力以及责任两个范畴之中把握好平衡性。针对上级的任务应全力配合并积极完成。而对于下级工作则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管理工作中应与员工大众默认的自身权力等理念全面适宜,管理行为上应通情达理并达到顺理成章的良好效果。

3.和谐化、人本化管理。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理念应是以人为本,在实践工作阶段中应将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渗透到管理工作的整体过程。行政人员应利用培养信念理想、真切的情感交流、形象生动的感召、真情的渲染、心理共鸣等方式激发管理对象内在动机,打造形成主动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令广大医护人员形成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同医院构建形成利益、命运以及职责的共同体,真正实现和谐共荣、同步提升的目标。

4.医院应确定管理职称系列,激发行政人员积极性。

当前,我国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统一一致的医院行政人员晋升评定职称的制度标准,一些医院实行行政人员职员管理制度,而一些医院则设立医院管理研究系列,相同一所高校附属医院也会执行不一样的评聘方案。当前,一些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之中一部分由专业技术岗位选聘,他们中不乏负责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因此其支撑评聘系列为医师岗位。而一些人员由始至终在医院行政岗位上工作,即便他们工龄长达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然而在当前医院没能为行政人员创建管理岗位体系的状况之下,令其职称较难上升达到副高及以上。这部分人员势必存在困惑、不满的情绪。针对近年来新进行政员工来说,职业前景一般包含两类通道,即职务以及专业技术通道。而对非医学专业的行政人员来讲,上述两个通道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现象,现代医院只有创建完善的管理职称体系,为行政人员多谋出路,关注他们的心声,为其开辟更多的晋升、发展通道,方能真正激发行政工作人员积极性,使他们甘心情愿的为医疗服务行业鞠躬尽瘁,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结语

第3篇:行政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金融监管;行政管理;政府;角色

一、导论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枢纽与核心,在促进融资投资、增加货币流动、调控企业运行风险以及促进全球化等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帮助实现以金融信息、金融秩序等为代表的准公共物品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但金融市场常常存在的失灵以及金融业本身具有的内在的脆弱性,使得金融行业的行政管理必不可少。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作用无疑在整个金融业发展中不可或缺,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金融风险的逐渐加剧,也对我国金融业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政府机构运用自身的行政权力通过立法等方式来约束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对金融业及金融市场的运行、发展进行监督调控是未来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在金融监管方面做了较多研究,但是大多囿于监管的视角,从行政管理的视角来研究金融监管中政府行政行为的文章相对较少,本文将从行政管理的视角对政府金融监管的发展脉络与角色定位进行研究,发掘我国金融行业的政府行政管理的政治主导性与变动性。

二、金融业行政管理发展历史沿革

(一)1949—1978: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政府金融管制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金融业的监管可以称为事实上的政府金融强制管制。这一时期的金融管制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金融结构单一并且金融机构设置不健全;

二是伴随着金融机构的银行化,金融业务也十分单一。

该时期的中国金融业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市场,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都由政府严格控制,而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是这一时期金融业的绝对主角。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成立,成立伊始即具有着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主管全国货币金融事宜。1950年11月2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试行《中国人民银行试行组织条例》,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后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有关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行政法规。该条例规定在总行设立监察处,专司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职能。从1952到1969年,我国逐渐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也相应的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金融管理体制,实行单一的人民银行制度,其中在1957年末,基本形成了金融体系高度集中的全国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中央银行长期充当“一身二任”的角色,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同时又是具体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作为政权机构和金融企业的混合体而存在,这样的制度设计其原出发点就是为了严格监督和保证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任务的执行,进而形成“强财政,弱金融”的格局。1966年开启,中国的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均遭到破坏,中国人民银行省以下机构基本合并入当地财政部门。直到197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才正式重新独立办公,再次发挥金融经济实体与金融行政管理机关的作用。

(二)1979—今: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市场化金融市场化也即对金融业的放松管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金融业也由改革开放之前的政府管制逐步走向多元化、市场化轨道,政府在行政措施上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努力减少政府的无效监管,通过利率自由化调节经济,同时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不断进化,由之前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占据大一统地位逐步演变为专业银行与其他非金融机构共存的金融业新发展阶段。

1.1979—1984:经营与监管分离,由中央银行大一统到双层银行体系。1979年3月份,国务院将中国银行的外汇管理职能剥离,另外成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从而实现了商业与行政的分离。为建立银行业市场竞争机制,1983年4月和1983年9月,国务院分别批准对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作进一步改革,在国家和地方两级,商业银行不断成立,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可以看出该阶段的改革试图解决中央银行“一身二任”的问题,将本应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的业务和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抽出,努力实现经营与监管的分离,建立起了以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各司其职的双层银行体系。这标志着原有计划经济制度下金融业中央银行大一统的垄断格局被打破,多元化的竞争性机制被引入其中。

2.1984—1992:有调节的放松管制阶段。首先,该时期实现了较为全面的金融放松管制,各专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信贷业与证券业也得到发展,政府相对来说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监管,注重利率自由化,发挥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初步实现了金融业的市场化。从1979年开始发展的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发展也更为推进,在1990年和1991年分别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但在此期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两次过热,金融秩序两度混乱,金融放松管制的程度有所收减,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也由此放缓,许多已经下放的权力再次被上收,传统的行政性直接调控工具和手段被重新启用。

3.1992—今:“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与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务不断拓展,但同时由于各金融机构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综合经营能力的较弱,而监管部门的监管经验也相对不足,混业经营的风险逐渐显现,为此政府开始设计分业经营并稳步推进分业监管。199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将证券监管职能移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实现了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业监管。1998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将保险监管职能移交给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2003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成立,由此形成了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格局。为了使证监会、保监会与银监会更好的协调与配合,提高监管效率与质量,促进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在分业监管之下,这样各专业机构可以在自己特定熟悉的领域里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监管专业化水平,培养专业化监管人才,进而有效达到监管目标和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三、结论

政府在金融业行政管理中有着自己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定位。首先,政府对金融业的行政监管行为应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辅助作用。应最大力度的消除影响金融市场公平竞争,提高效率等因素,加强对不正当金融行为的监控与打击,为金融市场提供信息公开与披露的平台。其次,政府应努力做好规则的制定者与制度的供给。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为金融市场制定和提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则,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金融市场、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做好金融立法,为金融业提供基本的制度与运行基础;设置合理的政府监管机构并不断随着社会情况变化加以调整;实行合理的利率管制促进利率自由化。最后,政府应在后经济转轨时代做好金融管理工作。在后经济转轨时代,市场经济事业推进,金融业基本平稳发展,政府应加强金融管理职能,建服务政府和有限政府,以有效、有限的行政手段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金融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总体上经历了强制管制、放松管制再到创新管制的过程,政府在其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15年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表示:“金融改革开放‘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能因为金融市场波动而延误改革时机。”我国的金融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不能停下脚步,应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实现金融业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后小仙.多维视角下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3]王鹤立.我国金融浞业经营前景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

第4篇:行政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是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本,通过对高校的学生、教职工的管理,完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中,这就对高校行政管理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激励作用,高校行政管理的良性有序发展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理念和制度陈旧,大学管理高中化

我国的大学生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纪律性、集体性、服从性,高校给大学生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也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民主意识,管理者较少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进入高校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满18周岁,具有独立判断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高校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应当提供给学生相对的自由,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培养起独立自主意识和自律性,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高中化,对学生管理过于严格,如规定早操时间、晚自习时间、每天查寝室等等,虽然高校这样的管理方式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放心成长的场所,避免了部分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过程进入到松弛的大学管理过程中,无法适应,懒散过度,虚度光阴,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时剥夺了他们自律性的培养,让他们习惯于被安排的生活,缺乏自主意识。

1.2后勤社会化

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保障的重要机构。“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这些俗语都体现了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一日三餐,一餐都少不了,而食堂提供的饮食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食堂的认同感,对高校的归属感,一个提供优质饮食质量和服务的食堂会让学生毕业后还常怀念,甚至如果工作地点在高校周围的话,会找机会回高校吃饭,而一个提供劣质饮食质量和服务的食堂,不仅让学生享受不了饮食的乐趣,平时经常会出去吃饭,也让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大大降低。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食堂实行外包制,如果高校监督不严、要求不高的话,食堂承包人员一心最求利润最大化,那么食堂提供的饮食质量可想而知。

1.3学校扩招,师生比下降

高校近年来实行扩招政策,我国高校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人数尤其是行政工作者人数的增长却没有跟上步伐,导致师生比在下降,行政工作者精力有限,而服务的学生人数在增加,这会让学生工作者力不从心,势必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在工作过程中只能抓住学生整体,难以去了解和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

1.4行政工作者兼任专职教师

现在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授课任务常常缺乏专职教师,常由一些行政工作者负责授课,行政工作者虽然经过培训后上岗授课,但是他们学的不是心理学专业,没有经历过创业,对军事知识的了解也仅限于培训时学到的知识,各行政工作者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程度同样是参差不齐,而他们平时还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没有时间去深入钻研所授课程的内容,并将知识融会贯通,甚至有些行政工作者还上多种公共基础课。这些公共基础课由非专业的老师去上,上课的质量必定大打折扣,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的水平不够,学生学的没有热情,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1.5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缺失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的地位极高,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多数只注重知识成绩,而缺乏品德、信念、理想的教育,更缺乏挫折教育,习惯了一帆风顺,这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常常采取消极避世的心态来应付困难,甚至会有学生选择自杀来逃避困难[1]。2015年5月,人民大学一男生跳楼身亡;2014年4月,中山大学研究生蔡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2014年1月,东南大学一大四男生坠楼身亡;2014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廖某从教学楼10楼坠楼身亡……这些学生或为情所困、或身体不好、或毕业论文答辩不通过、或找工作困难,或考研失败等等原因,对人生失去希望,选择了最绝望的方式:自杀。大学生自杀事件,反应了当代大学生内心的脆落,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也凸显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的缺失。

2高校行政管理发展对策

2.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一方面,高校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要做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工作者就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等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各项流程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调动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需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同时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学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建立人生规划,并努力为之奋斗。另一方面,注重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通过竞选产生学生干部,教育并指导他们组织同学举办一系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团日活动、心理主题班会、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同学中的骨干作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

2.2加强后勤管理

尽管大多数高校重视后勤管理,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是受到人员素质、资金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后勤工作还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在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后勤的科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勤服务体系,确保健康有序地开展后勤工作;建立高素质后勤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后勤工作者素质的培养,这是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促进后勤工作的民主监督,建立意见反馈机制,了解教职工和学生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确保后勤服务科学规范化落实到实处,做到让学校满意,让师生满意。

2.3增加师资队伍

发达国家本科高校最佳师生比标准为1:14,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师生比低于这个比例,教职工的工作严重超负荷,教师短缺,这也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当在严把教师招聘关、选聘高素质高起点的教师前提下,一方面增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这个数量要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这样学生工作者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促进他们不同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专业教师数量,公共基础课程,如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均由专职教师授课,而不是由辅导员等行政管理人员兼任,这样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授课质量,又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

2.4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开展生命教育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生命教育方式各不相同,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将人文关怀、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门队伍,以及学生心理危机防御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预防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网络、校报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意识。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探讨人生的价值,树立坚韧的性格,了解生命的真谛,确立对生命特性的基本认识。

2.5提升学生管理者素质,德才兼备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者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就决定了高校工作者应该在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外,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乐观、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以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高校工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和学生为师为友。因此,高校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让高校工作者有机会多参加培训或者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紧跟时代的步伐。

2.6建立管理激励机制

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针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年级有着不同层次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刚入校的大学生在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逐步开始进行社交,并希望得到他人尊重,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思考自我实现的目标,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做到自立、自强、自信,同时,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实施过程管理,使大学生从被管理转化为自我管理,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一些针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激励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工作者得到奖励,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工作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比如每年或者每学期评定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资助工作者、优秀就业管理者等。

3结语

如今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趋向大众化和国际化,高校行政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工作者要了解其他高校的优秀管理方式,取长补短,对本校教育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细节,使得高校学生行政管理更科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曦.我国高校生命教育途径探究[J].高教探索,2012,101(5):98-99.

第5篇:行政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准化

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准化的内涵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覆盖全校上下,首先,要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良好开展;其次,协调学校各方面关系,组织举办各项活动[1];最后,还需要负责协调和校外各方面的关系。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类型多、要求相对较高,精准化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学校决策部署能否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因此精准化的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所谓精准化管理,其中“精”指的是简化、易操作,通过精简流程、机构、人员等,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准”指的是管理目标明确,通过设置目标的明确,在开展工作时以目标为导向,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方案[2]。精准化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

(一)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权力过大

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和进行科研工作,高度的学术性是高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高校的学术科研应该具备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行政管理机构权力过大,挤压学术权力,甚至以行政管理权力代替学术权力[3]。这种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违背了国家建立高校的初衷,同时也与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不符。行政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而不是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保证高校学术权力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极为重要。

(二)行政管理机构臃肿,官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通常是参照政府机构的模式,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也是参照政府级别,行政管理机构运行模式与政府机构也是相同或类似。因此,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官本位思想严重,行政管理机构成了领导的一言堂,导致行政管理机构臃肿、膨胀,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权责不明、人浮于事、机构职能重叠等,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对于高校的各项资源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4]。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也就阻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影响到高校整体的发展。

(三)缺乏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保障和服务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高校的整体水平。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缺乏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够明确,没有清晰地认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对于自身工作性质认识不够深刻,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缺乏认知。工作过程中仅是出于行政管理的目的而开展工作,而不是服务和保障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严重违背,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四)管理任务和责任不明确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通常比较烦琐、内容相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因此,明确管理任务和责任划分很重要,高校通常有校、院两级行政管理机构,机构划分较细,造成了管事的人员比做事的人员多。缺乏明确的工作分工,从而导致缺乏敢于主动承担的人,因为分工不够具体和明确,所以大家互相推诿,从而影响工作进度,降低工作效率。此外,这也会造成工作人员不思进取,缺乏担当的问题,这对于高校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开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推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准化的策略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为高校科研、教学,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和基础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精准化是影响学校的各项决策是否可以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行政管理工作的精准化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势在必行的内容。

(一)定位精准化

所谓定位精准化是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定位,包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工作的性质及所要服务的目标,都需要有一个明晰的定位。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清楚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首要服务对象是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服务者和保障者;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和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这几方面的内容有清楚的认知,找准自身的定位,熟悉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办事流程、具体步骤及其要求,凡事依规矩行事、依程序办事,明白自身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是为这些工作的开展提供各项服务和基础保障,而不是领导和管理这些工作的开展。精准的工作定位才能保证最终得到精准的结果[5],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清楚认知自身的地位,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大至学校整体规划,小至各项具体工作,都要以服务为主要宗旨,以此开展自身工作。

(二)配置精准化

配置精准化才能做到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各方面良好配合,全方位联动,共同完成管理目标。要做到人、财、物各方面精准配置,首先,在人员方面要进行精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简化各个管理机构,裁汰冗余人员,留下精干的人才队伍,促使各个职能机构的高效运转。各个部门都能根据目标责任制将工作进行分解,并根据工作的目标、工作内容等实施分解管理,以保证在各个阶层都有人员对其负责。其次,对于各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控制,保证资金使用合乎流程,并且使用到位,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上下其手的现象,建立相关审查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此外,针对各项冗费要严格审查予以取缔,避免不必要的开支,确保学校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学校各项物力设施的使用同样要精准化管理,制定完善的使用计划,保证各项物力实施合理使用,不闲置、不浪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做好协调工作。要用各项精准的制度保障学校人、财、物各项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实现配置精准化。

(三)信息精准化

当前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快速掌握各项信息就能实现先人一步,从而达到一步先、步步先的目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庞杂、涉及范围广、类型多,信息的上传下达极为频繁,要做到信息的高效传达就要利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借助工具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保证信息被有效传达并快速利用。同时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保证可以快速识别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信息传达的要求,从而更快地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信息的完整性,信息传达过程中不能失真,确保信息传达到最后一人也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这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理解信息要求并付诸实践有重要意义。其次,信息的传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具体某个部门或某个人,避免多层级的传达,确保与上级领导、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顺畅、及时、准确。信息精准化对于推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准化有着重要意义,只有信息掌握精准,才能高效的实行,从而更快地达到管理目标。

(四)业务手段精准化

科学的业务手段能够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事半功倍,因此,业务手段精准化对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庞杂,因此在开展工作时,不能只顾着埋头苦干,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探索科学合理的业务手段,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就能既省时又省力。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面对庞杂的工作时,首先,要理清思路,做好规划,明确工作开展的步骤,需要配合的部门和人员,了解学校在一个学年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心做好准备工作;其次,探索科学化、系统化、具备创新性的业务手段;最后还应了解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业务手段精准化最终的目的通过简捷的、富有条理性的手段实现管理目标。

(五)管理目标精准化

所有手段的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管理目标,管理目标的设置极为重要,明晰的管理目标可以实现在工作中以目标为导向,寻求最简洁、最便捷的方式达成目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设置明确的管理目标,让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从而通过制定规划、信息收集、探索解决方案等流程,各部门全方位联动配合,共同协作完成工作,达成管理目标。

四、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繁杂而具体,原有的行政管理理念已不能安全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为了避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实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定位精准化、配置精准化、信息精准化、管理目标精准化及管理手段精准化,对于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极为重要。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精准化可以有效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全方位服务和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鹭,王楠.推进高校办工作精准化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7(24):11.

[2]高建宁.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4):12-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