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

第1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效果

当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各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了教学的培养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培养人的主体性、合作性、反思性、参与性为主,促进人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同时,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学习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走进了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堂教学中。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中的应用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通过对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参考河北省图书馆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就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分别对河北体育学院部分任课教师访谈,任课教师选取讲师以上职称。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2.1理论价值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高校所认识。虽然部分学者对行动导向教学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很少,尤其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高校教师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提出应用意义的文章较少,且多为心得体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行动导向教学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2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规模。教育部、体育局也非常重视体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而且把体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全面大力支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到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程教学中,提高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分析

3.1教学过程方面

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并自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主动。行动导向型教学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形教学过程。

3.2教学本质方面

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过程与普通教育相比,所学的内容并不是一种连续而平铺直叙的信息流,而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它是以下四个方面模式的组合:功能模式、空间模式、时间模式、逻辑模式。四种模式不同程度上的化合物――智能型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一旦得到传授信息时就能直接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行动导向型教学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所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3.3教学效果方面

普遍意义上讲,行动导向型教学主要不是传递有待于贮存下来的信息,相反它确是激发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能力,并确保学习者具备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及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适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型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由于使用的学习材料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活动之中,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展开职业活动的职业行为,完成这一职业活动的学习,就要完成这些行为活动过程,就必须凸现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本研究通过设计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分析其教学效果,试图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解决我院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戚一岚.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应用[J].职业教育研,2011.

[2]张文才,张卫红.“行为引导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J].交通职业教育,2006.

第2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一、行为导向法的内涵

行为导向法又可以称作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践导向教学法),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演变而来的,是由世界职业教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新型理论。由角色扮演、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模拟教学法组成,是以能力为本位,活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简单来说,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一种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法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使学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使学生在模拟的专业环境中不断收集有效信息,并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探讨,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行为导向法有着典型特征: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注重培养学生参与主动性。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法的意义

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解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起来乏味,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行为导向法和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行为导向法有着以下几方面意义:

首先,行为导向法有利于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职学校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意味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时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一味强调课本里的知识而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行为导向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其次,行为导向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学习语文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行为导向法改变了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用花大量时间做题目,应对考试,有更多时间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行为导向法有利于促进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巧妙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创设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这些情境学习语文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行为导向法教学下,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掌握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行为导向法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行为导向法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法教学里的重要内容,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从“被动”转换为“主动”,教师负责提问,学生负责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分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教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选取的大都是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不仅为学生带来真实感和生动感,而且培养学生深入实践学习的精神。同时,案例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为以后从事工作打下基础,可以拓宽学生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

第3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 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我国的外语教学多年来呈现费时低效的现状,而重输入、轻输出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自Swain提出输出假设理论后,我国学者们就开始关注输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经历了“输出驱动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两个阶段之后,2015年文秋芳提出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并对其理论体系做了系统的阐述。POA是由文秋芳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针对我国成人外语学习的教学理论。该理论体系主要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部分构成,教学理念主要为“学习中心说” “学用一体说” “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由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构成;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以教师为中介的促成和评价三个部分。该理论体系既强调产出过程(producing),又强调产出的结果(product)。[3]当前学界对PO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出导向法”的发展历程

在笔者收集的42篇文章中,专门阐述POA发展历程的文章较少,但大多数文章都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

早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之前,学术领域深受 Krashen的输入假设影。Krashen ( 1985 )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条件,输出只是输入的自然结果,对语言习得没有直接作用。而 Swain (1985)基于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课程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 提出了输出假设。该假设认为,二语习得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也需要可理解的输出。在此基础上,文秋芳教授根据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职场英语的使用功能和重新认识二语习得输出心理机制,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输出驱动―― 输入促成假设”是文秋芳于2014年3月参加在京举办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这一假设是文教授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其2008年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的进一步完善和修订。2015年文秋芳将其更名为“产出导向法”,并系统地阐述了其理论体系,产出导向法由此成型。

2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

“产出导向法”还未真正成型就被国内一些学者应用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王立松和赵一繁针对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将POA应用于教学改革中,从优化课程设置、教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教改新思路。[4]但笔者认为,其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还有待提高。同年,许薇也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反思,但其观点仅仅是基于反思,主观性较强。在课程改革方面,文秋芳首次将“产出导向法”的原型――“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尝试中,并具体提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安排及具体的分项教学要求。[5]其观点清晰明了,操作性较强,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方芳和夏蓓洁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提出了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两人针对各类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构建基本技能课程群、翻译课程群、人文素质及应用课程群的构想[6]。课程群设置打破了课程间互不关联的局面,为英语专业课程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认为,学界可针对这一构想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完善这一构想。此外,黄禧凤等人基于大学英语工具性需求将焦点投向后续课程设置,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具体设置要点,如,情境创设、考核体系转变等。从笔者收集的文献来看,学界对后续课程设置关注不够,而后续课程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如何优化后续课程设置应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3 “产出导向法”对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文秋芳在2013年就将POA的前身――“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外语课堂教学中,并按照Tyler提出的课程框架四要素――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重点评估将输出驱动假设与课堂教学结合。[7]2014年文秋芳又试图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估体系几方面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应用于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中。[8]潘海英和刘晓波将“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中,以直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对研究生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9]齐桂芹也从教学目标、流程、方法与教学评估将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公共演说课的实践中。[10]可见,POA不仅被应用于大学外语课堂,研究生外语教学也被列入其中。笔者认为,研究生阶段也是实践POA理论的重要时期。从笔者收集的文献看来,将POA应用于此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若拓宽其研究领域,相信对POA理论体系的发展会有更加积极的作用。自POA理论体系成型后,不少学者也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研究中。张文娟利用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设置法庭辩护的场景,将POA从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11]。张文娟将POA系统地用于大学外语课堂中,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合理、细致且具有针对性,笔者认为,此文章可以作为POA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范本,我们也可以按照此模式尝试在其他场景或科目中检验POA的有效性。

以上是POA在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概述,学界也有不少学者以POA 为理论基础对大学外语课堂的听、说、读、写课型进行了探索。

POA理论应用于听力教学时还未展现其全貌。2011年苏丽琴基于输出驱动假设探讨了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并提出了建议,如,凸显输出、改善输入,促进输出等[12]。王虹亮和鲁俐也以“输出驱动假设”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具体任务的设计及改革措施。POA 自成型之后,很少有学者将其与听力教学结合,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在于POA 理论体系倡导的是综合技能教学法,若单一探讨听力教学反而违背了理论的核心。任春华和李海艳基于POA理论体系探讨了独立学院英语口语教学,但两人的文章只是一些经验总结,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至于阅读教学,王洪林于2015年进行了以口头汇报为输出驱动的批判性阅读行动研究,以期通过开展“批判性阅读――口头汇报撰写――口头汇报”为一体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研究方法对POA理论的应用很有借鉴意义。同年8月黄珍探讨了“产出导向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13]POA在写作课堂中的应用与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一样,也见证了POA 的发展历程。陈文凯于2010年基于“输出驱动假设”探讨了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及建议。此外,王文琴也以输出为驱动讨论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王文琴是少数将输出驱动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人,笔者认为此尝试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以期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此后王璐又以“输入促成――输出驱动”为基础讨论了大学外语写作教学改革。POA 成型后,扈玉婷讨论了思维导图式的写作教学,并根据POA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系统有效的写作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她的观点细致、可操作性较强,对于写作教学很有借鉴意义。同年,翁林颖和吴雯基于POA对写作课堂学习共同体共同愿景的建构进行探讨,并将POA的核心环节和认同愿景、推动愿景、达成愿景结合。

从POA应用于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来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较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较少,实证研究几乎没有。对于POA理论应用于四种课型的文章较多,但大多属于一家之言,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或实施路径。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POA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考虑以POA 为理论基础,把不同课型结合起来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 探析“产出导向法”中的某一具体理念

POA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许多学者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理念进行研究。文秋芳于2016年探讨了基于POA的新评价形式――师生合作u价,包括课前、课内和课后的评价模式。[14]2015年杨莉芳把POA 中的驱动环节运用于微课设计中,从微课脚本的设计与修改到微课录制,POA的驱动环节发挥了积极作用。[15]同年,张文娟也对POA的驱动环节进行了教学尝试,张文娟选择“死刑存废”这一话题要求学生书面阐述观点,在此过程中,她将驱动环节融入观点促成、语言促成、结构促成三方面,实验结果非常可观。[16]此外,侯磊还对“学习中心说”做了拓展阐述。

笔者认为对POA的某一理念进行探析虽不能反映其全貌,却能降低应用它的难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促进POA的传播与发展。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学界的研究方法也主要集中在实验法、调查法,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尝试将POA的其他理念与具体课程结合研究。

5 结语

“产出导向法”作为新兴的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通过综述收集到的文章,发现针对此理论的研究方法显得比较单一,大多采用了实验法和调查法,行动研究较少,其他研究方法几乎没有涉及。从研究视角看来,笔者认为当前不宜将POA理论体系应用于单一的听说读写课堂教学中,因为这样做违背了POA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于POA某一具体理念探析,笔者认为是可取的,并希望对其他核心理念进行研究。此外,从笔者收集的文献看来,POA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中,笔者认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并非都集中在大学,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而POA的部分理念对中学英语教学同样有借鉴意义,若能将其精髓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成效。POA与语用学有着相通之处,却没有文章探讨过二者的联系,笔者认为将二者进行结合能够促进POA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Swain,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 Gass & C.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2]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 London: Longman, 1985.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4]王立松,赵一繁. 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课程与教学,2015.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J].外语界,2008(2):2-9.

[6]方芳,夏蓓洁. 能力本位、输出驱动与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J].山东外语教学,2010(3).

[7]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8]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1-12.

[9]潘海英,刘晓波.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学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中国外语,2015(3):73-79.

[10]齐桂芹. 输出驱动假设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公共演说课的实践与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15.

[11]张文娟.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 -114.

[12]苏丽琴.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1(6):107-109.

[13]黄珍 .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8): 117.

[14]文秋芳. “师生合作评价”: “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

第4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实践教学;实践能力;情境教学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用人单位“求才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挑选标准,大量流向低端劳务供应市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却存在很大的缺口。人才的供应和需求出现 “两难”现象,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扩招造成供给量大幅增加的这个重要因素外,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主要因素。“两难”现象引起了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质疑,同时也促使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措施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和加强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学改革是迫于压力而匆忙展开的,缺乏理论的构建,难免出现混乱状况而影响改革的效果。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运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 对本科教育的就业视角与实践教学的是非功过进行重新审视,试图进行理论的构建。

一、本科教育的就业视角

(一)对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的正确认识

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是指通过教育赋予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培训后具备就业能力并以此作为办学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是一种“倒逼式”的教育模式,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发,倒过来看怎么培养学生。[1]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强,容易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近10年来,“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我国高职高专的教育模式,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也开始成为很多本科高校的选择。对于本科教育应用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不少本科院校是心存疑虑的,院校领导觉得这样会降低学校的层次。由于就业导向教育模式是在高职高专领域中开始并广泛采用的,因而往往被蒙上一层“低层次”色彩。另外,就业导向教育模式是否适合高端人才的培养也是较常见的疑虑。笔者认为上述疑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对就业导向教育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

首先,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并不是只适合高职高专的“低层次”的模式。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都面临着就业任务,这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在就业方面的区别仅仅体现在其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岗位的不同,而高就业率是它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成为大部分大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这已是客观现实。例如,会计专业是高考热门专业,是最受考生关注的10大高考专业之一,但很多考生选择该专业的目的仅仅是觉得会计专业就业前景较好。一项关于受教育者选择所学专业的动机调查①表明,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占36.2%,而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占26.3%,以其他为导向的占23.7%,听从家长要求的占13.8%,而会计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比例比平均数高出1~2个百分点。可见,就业已成为受教育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都需要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只是具体要求和内容不同。

其次,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与高端人才的培养并不矛盾。就业导向并不等同于就业率导向,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并非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将学生送出校门就业即可,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性”②,形成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从另一角度看就是学生的工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赋予受教育者在职业生涯中具备应对职业岗位的变换与工作职能的变迁的能力和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而学习进修的能力,与本科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较高层次的智能并不矛盾。另外,就业导向不是指一次性就业,而是多次就业;就业导向不是即时就业,不等于完全排除升学功能。

第三,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是当前本科院校的客观必然选择。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也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与供给方面快速地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用人单位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人才的标准已不再由学校来决定,而是由用人单位或从业团体来决定。用人单位只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的高低就成为人才的标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筹码。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员工都是非常务实的,他们要的是马上能进入工作状态的员工,因此不少单位对员工招聘提出要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条件。这对那些刚毕业的学生无疑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求职障碍,但我们无法理直气壮地指责用人单位这种无理要求。事实上当前绝大多数刚毕业的学生对实务工作还无从入手,往往觉得学校所学的跟实际工作完全不一样,很多东西没接触过。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确实有权也有理由这样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让学生适应市场的有效就业已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在2011年,教育部就明确强调高校日常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可见,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是当前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

最后,有必要纠正一些对就业导向型教育理解的偏差。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是以促进就业为宗旨,希望通过结果来改造过程。在这种就业的视角下进行的教学改革,容易将大学生就业的结果(即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及社会认可程度的唯一标准。这样会导致高校教学工作出现短视行为,过分重视用人单位面试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提高。[2]大学生的就业,不是简单地得到一份工作,而应该是专业的就业③,即大学毕业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或社会上有高等教育要求的工作。

(二)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基础――就业导向的确立

就业视角下的本科教育应如何开展,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就业导向型教育一般首先确立就业导向的内容,以就业导向的确立作为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的基础。本科院校应如何确立就业导向的内容,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个成熟的做法。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会参照高职高专院校的做法――以现实的或预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观点将就业视角下的本科教育视为是需求驱动的运作模式,以就业的结果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就业需求。确立了就业导向的内容后,正确地解读和识别就业需求就成为构建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的关键第一步。就业需求的信息源于学校以外的社会,有显现需求和潜在需求。显现需求是“可见的”,很容易识别的;而潜在需求是非显现的,需要人们主动去挖掘隐含的“不可见的需求”。另外就业需求还可分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理性需求与非理性需求、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3]由于教育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学校既要关注可见的显现需求,更要关注非显现的潜在需求,同时还要正确识别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理性需求与非理性需求、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校各专业的就业需求,然后再根据需求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进行就业导向的确立。就业导向型被认为是一种“倒逼式”的教育模式,希望通过结果改造过程。因此,我们只要分析就业视角下本科教育需要哪些“结果”,就可以确立就业导向的内容。而“倒逼式” 模式的“结果”自然就是大学生就业的结果,因而接着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条件。笔者认为条件就是要具备“就业适应性”,而“就业适应性”可以形成就业能力(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就是工作能力)。因此,分析大学生应具备哪些就业能力就可以确立就业导向的内容。而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成为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

二、实践知识的回归与传授

(一)实践知识的回归

受理性主义知识观④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⑤的传授,认为理论知识就是知识的全部,忽视甚至不承认实践知识⑥的存在。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自古希腊开始就受到哲学家的关注。柏拉图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作了明确的区分,他把科学划分为实践科学和理论科学两个部分。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三种:一是理论知识,又称思辨知识,是指人类为着知识自身而追求的知识;二是实践知识,它是人类为着行动而追求的知识;三是创制知识,它是人类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追求的知识。20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认为知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技术知识,一种是实践知识。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经过长期的思索和探究后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⑦。其中缄默知识不能全部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但在人们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是必不可少的。波兰尼所讲的显性知识类似于理论知识,而缄默知识类似于实践知识。

尽管各位哲学家、思想家的观点和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理论知识之外存在实践知识,它们并没有从属关系,实践知识是知识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传授知识,而知识包括地位相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因此,本科院校应平衡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知识的传授。

(二)实践知识的传授

理论知识通常呈外显状态,可表达性强,容易共享;而实践知识则通常呈内隐状态,具有缄默性,不易把握。因此,实践知识不能像理论知识那样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实践知识需要在实践教学⑧中传授。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要亲身参加有关实践,在实践中获取。Robert Brownhill(1982)也在其著作《教育和知识的性质》(Education and Nature of Knowledge)中指出,实践知识“仅存在于实践中,并且获得它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学徒制来掌握,这并不是因为师傅能教给他,而是因为这种知识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与长期以来一直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传授是同等重要,实践知识的传授需要依靠实践教学,高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获得同等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目标的新视角

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由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没有独立的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往往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目标是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笔者认为这种目标定位较狭隘,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实践知识依靠实践教学传授,开展实践教学是因为要向学生传授实践知识,不是只为了验证理论知识,也不是因为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培训就业技能。就业视角下的本科教学,实践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一般技能的获得,而应该是完整实践能力的形成。[4]因为只有获得完整实践能力,才是大学生将来顺利参与工作实践的重要保证。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应回归于传授实践知识,实践教学的基础目标由传授实践知识和转化理论知识构成。转化理论知识是指大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就业视角下,实践教学目标应呈现三层的结构(见图1)。第一层是基础目标,包括传授实践知识和转化理论知识。传授实践知识主要解决实践中“怎么做”的问题;转化理论知识主要解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怎么用”的问题。第二层目标是实践能力。实践知识经过提升后形成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经过转化后也能形成实践能力。在就业视角下,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就业能力,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就是工作能力。它主要解决“怎样做更好”的问题。第三层目标是实践智慧⑨。在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后所形成的解决复杂、新问题的本领以及对于未来事物发展做出准确判断的素养。实践智慧是解决“怎么创造性地去做”的问题。[5]本科学生只有四年的学习时间,在校期间能否修成实践智慧较难确定,因此笔者认为本科院校可以不将修成实践智慧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

四、实践教学的创新:基于实践情境点的设想

(一)就业视角下本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前文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如何能让大学生具备“就业适应性”,具备就业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就等于具备就业能力。因为大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实践能力后,参加工作后会将其直接变成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用人单位的视角,如果学校或大学生的视角就是就业能力。根据前文的分析,实践知识可以直接提升为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经过转化也可形成实践能力。传授实践知识和转化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实践教学是它们必需的过程。因此,就业视角下本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必须完成让学生掌握较完备的实践能力的重任。“就业适应性”、 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关系见下图(图2)。

(二)基于实践情境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够完成让学生掌握较完备实践能力的重任?笔者认为,情境教学理论为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理论借鉴。情境教学理论首先认为学习是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进行的,参与应该是真实的,因此要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或真实的任务。其次,身份不仅是一种角色或标志,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结。[6]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参与共同的实践并成为共同体的一员,置身于真实的实践情境中,承担任务和责任,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习者才能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才能真正获得实践能力。情境教学理论以崭新视野来关注学习者在实践情境中的学习,对实践教学提出全新的概念架构,让实践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7]近年来,在法学、商学、工程学和医学等领域的专业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越来越倾向于围绕着一系列的实践或专业的主题来进行,要求学生在一定的专业环境或背景下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进行学习。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法学院进行的“法律诊所学”系列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和技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律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大受学生欢迎并收到很好的效果。[8]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要符合以下三点要求:第一,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为学习者置身于实践情境中参与实践并从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第二,能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每一个实践情境点进行学习,因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需要学习者有真心的投入;第三,能将若干实践课程创设为实践情境点,因为情境教学不等于要放弃原本的专业知识学习。当前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是以课程为基础,设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课程,其中理论课程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实践课程以实践教学方式为主。有些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程的所占比例,在理论课程中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的内容,但实践教学仍然被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并没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前这种基于课程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情境教学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第一,实践教学由众多课程组成,一般按课程创设实践情境点,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情境点的数量就会就显得太多,令学生无法保证对每一个情境点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第二,按单一课程设置实践情境点的内容会比较单一,达不到培养学生较完备实践能力的要求;第三,实践教学的不连贯,使学生难以完整地参与情境学习过程。

如果将基于课程改为基于实践情境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则可解决上述的问题。其设想如下:按照本科四年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目标考虑创设若干个实践情境点,每一个实践情境点构成一个实践项目,然后按实践项目考虑设立若干门课程。基于实践情境点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

笔者认为,基于实践情境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很好地解决情境教学理论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用的思路。结合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就业导向的内容所需要培养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制定本科四年教学过程要创设的实践情境点,为每一个实践情境点设立一个实践项目。设立实践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实践情境教学的任务,本科院校可以依据实践项目设立相应的教研组织,根据实践情境教学的需要决定相关实践项目要开设的课程。由于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创设实践情境点为中心,以实践项目为基本组织,因而能有效地满足情境教学理论的要求。

五、小结

本科院校的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业导向的内容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就业视角下本科实践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一般技能的获得,而应该是完整实践能力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创新的思路,本文提出的借鉴情境教学理论进行实践情境教学的创新思路以及基于实践情境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尚未经实践的检验,还存在不够成熟的地方,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参见:谢合明等.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基于国内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2).

② “就业适应性”一般指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本文的“就业适应性”是指大学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的适应性。

③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就业全部是指专业的就业。

④理性主义知识观(rational view of knowledge)亦称“唯理论”,重视理论学科,轻视实用学科。视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教育为最有价值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训练,把理性的训练看得比传授某些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

⑤理论知识是指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把握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包括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

⑥实践知识是与人的行为和行动有关的,尤其是与人的职业或专业实践活动有关的知识,是人们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确证的知识。

⑦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个体获得外显知识的向导和背景知识,它事实上支配着整个认识活动,对人的行为起定向作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

⑧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

⑨实践智慧是哲学的概念。最早集中论述实践智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认为,实践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

参考文献:

[1]新文.面向市场办学,针对需求施教[N].中国青年报,2010-07-16.

[2]苏明.就业导向型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中的偏差行为及矫正[J]. 经济研究导刊,2011(4):242-245.

[3]李夏生.论就业导向的需求识别[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2):20-21.

[4][7]周建平.大学实践教学的变革:情景学习理论的视角[J]. 高教探索,2009(4):80-83.

第5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行为导向法 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

[作者简介]王晓静(1982- ),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53-02

行动导向法又叫行为导向法,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行动导向不是一个具体教学方法,而是由任务驱动的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方案,其基本特征体现在“完整的行动过程”和“理论实践一体化”两个方面。它将教学过程设置成一个包括获取分析信息、指定任务计划、实施任务计划、控制任务质量、评估任务业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其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让学生主动完成学习活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传统的课堂主角、组织领导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主持人。教学的目的是借助课堂,促进学生包括头、心、手等感官的全面发展,通过行动的全过程,引导行动者对自身经验进行自我检测与反思,不断地丰富自我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达到解决职业问题、提高行动能力的目的。

就业指导课是近些年随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而兴起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型学科,其职责是帮助学生合理地自我定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以便在求职竞争中取得成功,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授课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单向灌输多,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上就业指导课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

一、目前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礼仪及职业指导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多偏重于就业统编教材知识点的讲解,有些知识过于陈旧,内容缺乏新意和针对性,这种理论知识讲解多、实际能力培养少的现状,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说服力、吸引力和指导性。此外,每个学生在成长环境、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个体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差异,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容易导致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

2.单向灌输多,教学方式单一。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模式多以集体授课或者讲座的大班上课形式,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缺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就业市场实践、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等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忽视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指导课感受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学习热情。

二、行动导向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在四年就业指导课实践教学中,笔者以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化为目标,不断探索,在授课之前做好教学过程设计,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于不同的授课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用学习指导实践。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适合对学生在求职与职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实施:

选取案例。案例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选取生动、典型的案例,尤其是就业典型案例,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列举其学校毕业的师哥、师姐成功就业、创业的真实案例,将其应用于教学;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可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毕业生在人才交流市场或者校园招聘现场的真实应聘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毕业后要面临的就业现状、应聘方式与求职流程;在授课中穿插播放一些《职来职往》或《非你莫属》等大型职场招聘节目的精彩片段,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求职时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讨论总结。这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从选取的典型案例中提炼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记录员,负责将每位同学的观点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完毕,进行课堂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公正的裁判角色,在讨论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点评的原则是要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恰当肯定、鼓励和表扬,对不足之处给予适当的引导。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个别引申出一般。这种跳出课本现成的套路、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能有效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更具活力。

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形象具体的求职或职场情境,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模拟中,感受职场氛围,学习职场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此方法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悟性,加深知识理解非常有效,可应用于求职材料的投递、面试着装、面试技巧、创业教育等知识讲授环节。模拟应聘需要就业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研究设计可能的情境,根据有关角色对应的知识点和要求,提出一些需要学生提前做准备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交流提高。如可以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和角色分工,确定招聘方与应聘方,接着由教师选定需要招聘的企业名称及其职位需求。扮演招聘方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企业信息,自己制作招聘海报和招聘章程,选择应聘的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制作个人简历,并分别向适合自己的企业投递个人简历,参加面试。通过招聘广告的设计,让应聘方明确招聘岗位及任职资格要求,突出企业的亮点与优势,以吸引更多的应聘者来投递简历。通过模拟面试使学生了解如何做面试着装、面试心理、应答技巧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准备,如何在面试中体现职业化特色,给招聘企业留下良好的印象。

3.大脑风暴法。大脑风暴法是又叫集思法,是一种以会议的形式引导每个与会人员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头脑中引发风暴、畅所欲言的“行动导向法”。当教师讲授学生在求职与就业中面临的问题时,可以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主意,将可能的解决方法或答案列出清单,然后讨论其优劣,以达成共识。这种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高度参与,也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言时,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让学生独立思考、集思广益,并进行有益补充,但不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论或批驳。大脑风暴法在实践操作中共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初始阶段,教师讲解如何运用“大脑风暴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转换角度地思考回答问题;二是引发产生创造性思维阶段,学生即兴表达各自的想法、意见,教师应避免对学生的想法和建议立刻发表评论,也应阻止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立刻发表评论,并当场将每个学生的观点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持续到无人发表意见为止;三是整理阶段,将每个人的意见重复一遍,去掉重复、无关的观点,师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价、论证,最后集思广益,按问题进行归纳。

4.卡片展示法。卡片展示法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实践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将设计好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卡片或者征集的学生填写的卡片钉在展示板上,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归纳、类比等方法对卡片内容进行讨论与分析,通过移除、添加、改动或更换卡片等方式,对卡片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的面试技巧及求职信息的搜集板块,可以采用卡片教学法。如在讲解面试技巧知识时,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首先设计问题卡片“求职需要做哪些准备”,将卡片用大头针固定在展示板上,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征集学生意见,让小组把讨论结果的关键词写在卡片上,一组可以写多张卡片,由学生代表粘在展示板上。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改变卡片的位置、添加或移除卡片进行归纳、整理,也可附带使用有颜色的画笔标注连线、箭头、边框等符号,以便更清晰地将结论展示给学生。它的优势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黑板内容更改、归纳与整理困难弊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口头的讨论结果与书面记录结论用卡片的形式展示在师生面前,这种直观性强的教学方式不仅展示了整个讨论的过程、增强了师生互动,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卡片展示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在授课中作为“大脑风暴法”的一种工具使用。

5.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是教师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人人参与、完成项目的完整过程。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从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结果的把握与评估都由学生负责完成,教师负责项目的指导与答疑,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在就业指导课中,招聘的整个流程及创业教育板块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如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场景,由学生负责公司招聘活动,涉及的因素有设计招聘广告、面试方式选择、面试过程的设计、签订合同、成本核算等。针对创业教育模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创业小组,对于感兴趣的小型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书,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资金预算与规划、人员结构与管理等方面,实际参与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解决困难、寻找答案。这是一种典型的“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创新能力。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在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有益尝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在实践和互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指导课吸引力和实效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英)保罗・Z.杰克逊.培训师的灵感:即兴发挥的艺术[M].贾洪骏,吴敏,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行动导向 数控编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以行动导向教学开展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JY10-14)。

前 言

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姜大源教授曾讲道:“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开发过程导向课程、构建行动学习情境、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实施个性化教学形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室”[1]。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在教学中更重视“案例”教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既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共事的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机床编程》课程为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用初探。

《数控机床编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控机床编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教授内容以实际应用为主。《数控机床编程》这门课程中,有很多原理和指令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难理解,难接受。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多年来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培养模式,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来设计课程内容,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数控机床编程》课程是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数控工艺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数控编程和实施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专业领域课程。针对职业岗位中核心典型工作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编制数控加工工艺、程序,并实施数控加工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编程与操作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强化”的原则设置课程。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组织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现场实训一体化、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实践教学――实习训练――职业培训”的技能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

《数控机床编程》是直接服务于数控工艺员、数控编程员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通过前续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对机械加工工艺和常用的加工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过工件结合学习,较好地提高了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这里要将典型零件编程加工的实施作为重点来学习。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仅靠已有的工艺知识和加工技能是不够的,学生必须首先分析零件加工任务,确定加工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工艺问题,才能进一步编好程序、仿真模拟、数控加工的工作实施计划。

本课程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工作岗位和后续课程要求为课程定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和课程目标;以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技术、现场教学等手段,积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以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式课程,应体现对应职业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教学过程可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制订计划”、“实施”及“检查与评价”。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整、综合性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培养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目的。在结构上,以能力为本位,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通过六个学习情景全过程的学习,从而掌握数控加工基本技能。

1.改革后课程描述

2.教学内容设计

《数控机床编程》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学习情境来反映的。其中学习情景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和细化,是案例化的主题学习单元,它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安排,又是学生对职业行动情景的反思。数控编程员所面临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不同类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和程序编制、加工实施。因而,选择教学内容时,以典型零件为载体。本课程选择了轴类、盘套类、箱体类等六个典型零件作为教学内容,学习情景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六个典型零件的编程加工。

3.教学组织过程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 “六步工作程序”(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思维模式,设计学习情景中的工作任务,并以完成所学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把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

结 论

本课程根据数控职业岗位划分学习情景,每个情景以典型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为导向引入理论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进行展开。以典型零件生产加工过程为切入点组织教学,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确定能力标准、知识点,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岗位的需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通过分组合作来完成工作任务,在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数控加工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按照“做中学,学中做,先行后知”的原则,实现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做、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齐驱并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强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树兰.浅谈国外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现状[J].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3]魏秀玲.试述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学方法之改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10).

第7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践导向;教学方法;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

作者简介:李力(1964-),女,湖南汨罗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曾德学(1988-),男,湖北十堰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2年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9-02

为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2010年又提出未来五年将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这些决定表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1,2]

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学术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即培养学生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因此,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应该与现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3,4]鉴于此,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探讨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采用案例和实验教学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一、实践导向教学方法

“实践导向”一词源自德文handlungsorientierung,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各国开始研究、讨论及实践。根据以理论为主线还是以实践为主线,可以把课程教学分为两种模式,即知识导向模式和实践导向模式。实践导向模式的教学可概括为:使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它强调知识体系以“实践”,即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线,这种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可理解为以职业活动或工程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法。在我国,实践导向教学较多地应用在高职教育领域,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是实用型、技能型、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实践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5,6]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由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实践导向教学方法正是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

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如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实验式、研究式等,本文介绍其中的案例式和实验式。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真实的事件(案例)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设计为“案例—理论—实践”的模式,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实践作为落脚点,教学过程始终坚持通过探究案例去学习理论,通过学习理论获得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法通常是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验证某一现象。在研究生教育中,为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法,将实验教学法设计为“理论—实验—实践”的模式,该模式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已知或未知现象验证和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利用理论分析结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改革与应用

1.课程改革的背景

“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信号的测量和预处理、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时频域分析方法等,课程内容涉及比较深奥的信号处理理论以及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应用知识少,动手能力不足,因此,学习该课程应该注重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将数学变换与其工程意义联系起来;二是如何将信号处理技术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还应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设计和优化。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改革方法是:第一,课程基本知识框架采用讲授形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二,采用实践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第三,通过工程应用讲授,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实施导向教学上,设计了“案例—理论—实践”的案例教学法和“理论—实验—实践”的实验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教师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吸引和激发学生兴趣;二是通过讲授理论理解案例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三是后续教学深化和丰富案例,指导学生应用。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中的傅里叶变换相关内容介绍案例法的教学过程。

傅里叶变换是信号处理中一种重要算法,它是信号处理的基础,也是学习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傅里叶变换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变换,但实际上又是一种令人感到陌生的变换。傅里叶变换知识已在本科阶段不同课程中涉及,例如,“高等数学”在级数的章节中从数学的角度讨论过傅里叶级数;“积分变换”也从数学角度介绍过连续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从工程角度介绍傅里叶变换(频率响应函数)和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然而,由于这些前续课程对傅里叶变换知识介绍相对独立和分散,学生的记忆只是一些数学公式,没有建立起几种变换之间关系以及它们的工程意义,因此,在“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中再次提出傅里叶变换,学生自然想着傅里叶变换是一堆数学变换公式,为难情绪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傅里叶变换引入到信号处理中来,确实需要一定的有效方法。

采用案例法讲解傅里叶变换,首先设计的案例是让学生采集熟悉的一段信号(如自己说话或唱歌的声音信号),观察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利用案例讲授信号波形幅值变化和频谱频率特征,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信号的波形和频谱变化情况,强调信号时域和频域是反映其不同侧面,特别对复杂信号只利用一种形式不能完整描述特征,如同人正面侧面照相一样,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讲解理论,强调傅里叶变换是信号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的转换工具,如同一个点的直角坐标与极坐标转换采用一组数学公式一样,傅里叶变换就是时域与频域转换的一组数学公式。这个案例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物理意义,从而避免了陷入傅里叶变换公式的困惑之中。学生掌握了傅里叶变换理论知识后,将来在分析机械信号频谱查找产生特征频率对应零部件的工程应用中,进一步获得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一个“案例—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

3.实验教学法的应用

“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教学法,教师主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理论设计合适的实验,学生用来验证和理解知识;二是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中的“频谱”相关内容介绍实验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频谱是信号描述的一种频域分析方法,理论基础是傅里叶变换,通过傅里叶变换可将一个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时域信号变换成以频率为自变量的频域信号,即频谱。为观察频谱,基于Matlab软件设计一个编程实验,让学生动手编程产生信号,显示波形和观察频谱,验证知识,理解频谱内涵。为培养学生应用频谱分析的能力,在编程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声音信号、齿轮箱信号等实际信号的实践项目。项目要求学生编制方案采集信号,对信号进行适当地预处理后利用前续Matlab编程实验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提取信号的频率特征,获得一些有益结果,完成后将分析结果在讨论课上做PPT演示汇报。通过这些实验和项目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与此同时,课程讲授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一个“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教学过程。

从上述两个实例可知,实践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使课堂讲授变得生动活泼。

三、结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研究生教育模式,它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属同一层次。由于两者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如何借鉴学术学位教育办好专业学位教育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此,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出以实践为导向的“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和“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教学法,并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应用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2]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3]张吉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矿业工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9-121.

[4]何岭松.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工程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与实践”课程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61-65.

第8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提高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变得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只有具有知识面多样、技术认识多层次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以,对于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职教育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具有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方法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育目的,传授教学内容,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综合。当然,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是二者统一的方法论。

一、高职院校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1.教学理念落后,理论研究滞后。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只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忽视了对教育方法本身的研究,这样的教学研究态度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劳动人才的质量需求,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和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就会成为空谈,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得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注,使得高职教育的教育欠缺人文性色彩。

2.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不能适应新型教育要求。目前的高职教育中,仍然存在以学科知识为导向,教授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教育环节的现象,并把理论考试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进行最大程度的培养,缺乏对高职学生全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了学生潜力发掘和培养。

3.缺乏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视。理论的学习和时间的锻炼是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的课题。只有以实践为导向推行教学理论,以理论为实践指导的方式践行教学,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地实现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融合和把握。只有立足这样的教学方法中,才能培养出理论素养良好、实践技能熟练的新型技能人才。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理论与时间完全脱节的教育状况,使得学生在实践当中操作效率低下,造成就业的不顺利。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要求

在当前高职教育中,高职人才的竞争趋势日益紧张,为了让学生在面临企业选拔时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对以就业为导向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1.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现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和“我教你学”进行了全新的方法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互动性,重视学生的互动性,打破教学模式的“权威”色彩,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以致用,坚持以实践为本。面对着企业选拔和人才聘用时,不仅需要理论素养良好、成绩优异的学生,更需要其能熟练掌握技能操作。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课堂求知,而更在于致用,所以只有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所学和所用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努力使学生在课堂所学合理地用到实际所操作中。

3.将学业、就业和创业紧密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很多职业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着就业还是创业的选择,尤其是在校学习表现出对创业极大兴趣并小有成就的学生,创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对于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汲取,再加以实践运用,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更需要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资格证。从而在高职学生面对就业和创业时有更为适合自我发展的选择。

三、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中,相比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革,在教师作用、知识传递、学生参与、质量评测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创新的目标上强调教学会生学习,在改革的基点上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现代化元素,进行教学。

1.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高职院校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思想和观念,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坚持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思想,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就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进行系统化的关系处理,立足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打造出具有精通理论知识熟于操作的职业型学生。

第9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结构选型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系统介绍了常见多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要结合国内外各种结构体系的实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结构概念的认识,开拓其建筑设计思路,改变学生固有的重建筑轻结构的思想,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做到适应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针对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运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双向融合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结构选型的能力,同时也可为其它建筑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建筑结构选型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思想认识与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普遍重视造型艺术的表现和形式空间语言的表达,而忽略结构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等因素。很多学生认为建筑结构选型与结构设计关系紧密,从事结构设计的人员应该认真掌握,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涉及到力学知识的课程存有畏难情绪。

2.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

本课程授课内容涉及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悬索结构等十几种结构类型,每种结构类型又分别从概念、优缺点、受力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学内容量大面广,传统授课方式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讲台上拼命灌输,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下降。

3.现场案例教学欠缺,学生缺乏对结构实体的感官认识

由于教学安排、时间的限制以及授课媒体的局限性,很多工程实例,尤其是新的建筑技术成果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能到工程现场去体验。

二、基于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双向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1.采用案例授课、小组案例讨论、案例作业等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授课。建筑结构选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各种不同建筑结构类型、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与建筑的功能要求、使用空间等有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因此,授课过程中除了讲解基本的文字说明外,要结合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结构体系、结构构件、构造等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案例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取某一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从建筑功能、结构体系、受力分析、方案创新点等角度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活跃思维,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的理解。

(3)案例作业。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布置寻找特定结构类型的案例作业。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对各种结构类型进行比对筛选,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结构的认识,同时锻炼信息搜索能力。

2.运用任务驱动法对案例进行剖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双向融合

一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结构类型情镜。围绕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从建筑功能、结构体系、受力分析、方案创新点等角度,展开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深入剖析。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3.采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动态演示建筑的结构逻辑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仅用文字和书上的图片展示各种结构的特点,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程需要大量的工程实例体现结构体系,教材中的图片较难将它们的特点清晰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工程实例建成后的图片、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等,把以前用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清楚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要通过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的双向融合,提高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对建筑结构选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使学生真正掌握结构选型这一核心职业技能,最终实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宋国芳.“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98-99.